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民间艺术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民间艺术的特点
“一提到民间艺术,很多人立即会想到各种各样的民间工艺制作。”的确,较之其它层面的艺术活动,民间艺术具有更为明显的物化特征。民间艺术是艺术的审美形式与实用工艺相融合的产物,是劳动者自己,而非专业美术工作者创造的在乡村城镇中广为流传的艺术,它寄托了民众的美好理想和心愿,它在人们的生活当中无处不见。几千年来,中国人民在自己身处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形成了自己的文化观念和艺术形式。民间艺术的审美形态和形式种类非常地丰富多彩,其文化内涵丰厚,他的许多造型、图式可以上溯到华夏民族的起源与中国文明的源头。民间艺术按照材料工艺分类有:雕塑、绘画、刺绣、印染、编织、金属工艺、漆艺、陶瓷、木版年画、剪纸等。按照使用功能分类有:家具、建筑、服装、环境装饰、节令用品、玩具、文房四宝等。
(二)民间文化中保留着大量原始成分
讨论民间艺术,不能不谈原始艺术。民间艺术的源头与母体,无疑是原始艺术,直到现在,很多偏远地区相对闭塞的少数民族中,具有他们民族特色的民间艺术仍保持着较浓的本民族原始艺术风貌。从人类出现早期包含了强烈生存欲望而由现实生活方式中产生的原始装饰艺术,自身具有顽强的历史时代特征,从产物上来说是名副其实的原生状态民间装饰艺术,同时它本身一直延续影响着今天的民间艺术,因此,我们现在依然能够或隐或现、或淡或浓地看到从原始艺术中承袭着的文化思想、民族情感、审美标准、艺术形式等,甚至还有为数不少的具体图形和艺术词汇。这一特点与人类社会发展中其他社会层面发展变化时所表现出来的较为鲜明的断代性颇有不同。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陕西安塞一带民间剪纸中将大块平面纸张刻剪成线条后形成的蛙形象与新石器时代彩绘陶器上所描绘的蛙形象在造型方面非常近似;还有陕西民间刺绣如“双鱼连生贵子图”的图制与在半坡出土的新石器时代彩绘陶器上所绘“双鱼生人图”也有着显而易见的沿袭特征。他们都是原始艺术中出现的富有象征意味的图示和词汇。在民间艺术中,我们可以鲜明地感受到原始艺术。
二、民间艺术对当代绘画的影响
在美术史中,各个民族的传统艺术元素都或多或少地被传承了下来,并且很多被运用到了当代艺术创作当中,以下就是说明国内外民间艺术对当代绘画的一些影响。
(一)西方当代绘画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当代绘画与民间艺术相融合出现新的表现形式,无论是当代绘画还是民间艺术都得到了新的升华。在当代西方社会充斥着各种非理性思潮、革新思潮、反叛工业文明及现代主义思潮、颓废与虚无的思潮、反抗资本主义体制的思潮、怀旧即传统回归的思潮,这些新旧思想相互碰撞、相互融合,构成了当代艺术五光十色、令人眼花缭乱的拼版图,成为当代或后现代西方文化艺术新的重要绘画艺术创作思想。其中传统回归也是其特点之一,对现代主义的反思和批判使很多人重新认识传统文化。文丘里是视觉艺术领域早期突出的代表之一,认为建筑师应当是“保持传统的专家”。他提出了“对艺术家来说,创新可能就意味着到旧的或现存的东西中挑挑拣拣”的大胆观点。文丘里以非理性的态度坚持和继承性地应用传统,他提出在当代保持传统的做法应该是“利用传统和适当引进新的部件组成独特的总体”和“通过非传统的方法组合传统部件”。在文丘里、霍莱因、斯特林等后现代主义建筑师的作品中,出自古希腊、古罗马、文艺复兴等历史时期的建筑部件和符号被大量挪用,并且进行了颠倒、转换、异变等方式的重新构合,利用这些传统元素融合新的技术使其产生了新的意义。具象回归是20世纪60、70年代以后西方架上绘画艺术创作的重要倾向之一,其保持和挪用传统的方式同建筑艺术极为相似。在此风格的创作中,传统的民间艺术元素被有机地分割成不同符号化的元素并分别加以应用,进行重新打破再组合和造型上的异化,而非学院式的忠实复制和虔诚模仿。在当代西方艺术特别是绘画艺术的创作中,“挪用”现象极为多样化,有的被衬托表现气氛,有的被用以强调精神或文化的联系,还有的则单纯只是一种形或思想的“戏似”。对于很多现代西方艺术家而言,在作品中引用传统元素,是审美观念趣味的轮回,也是在创作中试图寻找新的艺术语言和出路的一种方式。如高更、马蒂斯、鲁奥等人都是突出代表。高更早期的作品中虽然表现出追求形式的简化和色彩的装饰效果,但并未摆脱印象派的表现手法。之后画家多次前往法国布列塔尼的古老村庄绘画写生,对当地的自然风情、民间版画多有涉猎,之后又对东方绘画的风格感兴趣,逐渐摒弃了之前绘画中的写实表现法。高更的艺术思想总是向往着远方,喜爱具有不同民族风格和异国情调的艺术特色,他提出绘画艺术应抛弃古典文化和现代文明冲突产生的矛盾阻碍,回到最简单、最原始的基本生活方式,因此他在作品中抱着极大的生活热情真诚地描绘土著民族人物形象及他们的生活状态。《神日》是高更的代表作,作品用线条和强烈的色块组成,具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和装饰效果,整幅画面简洁、色彩强烈、活泼鲜明、富有想象力。在中国的当代艺术发展过程中,我国的绘画也将西方先进的艺术思想同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相结合,创作出了新的艺术风格。
(二)我国当代绘画运用民间文化元素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的生命线,我国的当代绘画应当对民间文化元素进行有效的利用。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圆浑的整体,例如在历经多个时代的古城陕西,无论是目前科考已出土的周、秦、汉、唐文物,还是民间保留的风土民俗、服饰剪纸、戏曲民歌等。中国的民间艺术更富有东方高层次的艺术品质。在我国的传统民间装饰图案中,有许多恒久不变的常用主题,并越来越具有相应的世界认知度,如中国的吉祥图案龙、凤、牡丹、麒麟、鲤鱼、莲花、福字等,这些具有相同主题和意义的图案虽然会随着每个历史朝代的更替具有形象的变化,但是具有鲜明中国民族特色的表现形式及造型没有较大差异,这些具有传统民族特点的图案纹样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在绘画中,逐步形成了中国当代的艺术特点。对民间文化艺术重新认识、全面认识、并广泛重视,是在20世纪80年代。西方现代文化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撞击,使中国艺术从“现代艺术热”转向对传统文化反思后的“寻根热”,激发了人们对民间文化的空前热情。不少美术家吸收民间艺术元素,使自己的作品风格为之一变,更加具有原始味、民间味,并不断有思想独特、形式新颖的作品出现,创造出了新的艺术风格,同时出现了一批优秀的艺术家。顾黎明就是当代中国新艺术风格的代表画家之一。他以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结构的造型符号为作品构成基础,以中国民间广泛且多远的艺术词汇为作品母体,在深入进行文化思考前提的同时,对中国民间艺术的造型符号进行文化的创造性解构,开辟了中国油画后现代主义意识探索的新思路。在作品的造型上画家采用审美造型,参考民间传统造型中的创作形象,汲取中国意象造型的特征,追求似与不似之间的精确刻度把握。色彩观念方面则大胆地将当代因素、时代特征带入民间传统绘画色调,以富有文化感、历史感的情绪表达画面中每块色彩的情感倾向性,以期改变以往绘画中一旦借鉴传统中国民间年画风格即在画面中大量使用红、绿、黄、蓝等直接色和强对比色组合的简单化的表达。他创作的《门神—线版•色版》系列的文化感塑造得极为深刻。画家从山东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刻印制作过程中,由民间年画的意象表现认识民间艺术的文化内涵,从而感悟中国民间艺术工艺操作的文化内涵,领悟中国民间艺术在本质上是以操作、实用过程获取审美满足感的人文艺术。画面中传达出的高冷艺术与民间画工制作的矛盾交融,透露出历史感、文化感的灰色与民间艺术艳丽色彩的互补,使画面表现出富有极强思想性的艺术水平。
三、民间艺术元素对艺术发展的影响
民间艺术作为一种生活性艺术,是在民众生活功利性驱动下萌生和发展的。功利性是民间艺术发展的主要动因,离开了与其相依的现实生活需求,民间艺术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基础。社会经济转型期,随着传统农耕社会土壤的缺失,民间艺术原有的物质或精神功用与当代民众的生活需求脱节,生存危机凸显,民间艺术的保护、传承与发展问题日益受到重视。为此,政府、学界、业界提出并践行了多种民间艺术保护方式。概括而言,可分为两大类,即民间艺术的“静态保护”与“动态保护”。前者主要通过文字记录、摄影、录像、录音、博物馆收藏等手段,实现民间艺术品及其文化信息的静态保存。后者则主要借助于工艺品业、旅游业、演艺业、会展业等产业载体实现民间艺术的“生产性”保护,使民间艺术以活态形式与民众的日常生活相伴生。民间艺术会展开发依托民间艺术资源,结合市场需求,举办各种与民间艺术相关的会议、展览、节事活动,具有民间艺术静态保护与动态保护的双重功能。其一,民间艺术会展开发,借助于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馆、展览馆、陈列馆等各类陈列展览场所,搜集、整理、收藏、展示民间艺术精品,起到了保存、展示、宣传民间艺术的作用。其二,民间艺术会展开发,通过举办相关展览、节事活动,将民间艺术的供求双方及信息有效联系起来,有助于将民众的消费需求反馈到民间艺术的生产环节,通过市场的调剂整合与民间艺术自身的适应性调整,推动民间艺术在题材、内容、形式、功能等方面的转换与创新,从而对接当代民众的消费需求,实现民间艺术的活态保护。此外,民间艺术生产个体或组织借助于展会可实现知名度的提升与市场空间的拓展,这为其自觉保护、传承民间艺术提供了精神及物质驱动力。同时,民间艺术会展开发通过对民间艺术知识、民间艺术传统及现代创意产品的展示、宣传与推广,有助于增进民众对民间艺术的认知与文化认同感,培育、扩大民间艺术的消费群体,从而为民间艺术的保护、传承与发展营造必要的社会文化空间。
二、拓展会展业务领域,打造特色展会品牌
会展业的持续发展,有赖于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拓展新的业务领域。我国所具有的民间艺术资源优势及其庞大的市场需求为民间艺术会展开发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及市场基础。一方面,我国国土面积辽阔、民族众多,民间艺术资源丰富多彩,“民间艺术之乡”在神州大地星罗棋布,这为民间艺术会展开发提供了优质资源基础。另一方面,民间艺术所具有的使用价值及符号价值,契合了当今民众的消费需求,具有庞大的现实及潜在市场需求,这为民间艺术会展开发提供了客源基础。首先,民间艺术源发于民众的生产生活需求,实用功能是其首要功能。当代社会,民间艺术在民众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领域仍发挥着重要作用,面临着日用工艺品市场、礼品市场、旅游市场、环境艺术品市场、投资收藏品市场、演艺市场等诸多应用场域,具有家庭日用、礼品馈赠、旅游体验、环境装饰、投资收藏、游艺娱乐、商贸促销等现代使用价值。当然,民间艺术作为农耕文明的产物,是与传统农耕社会环境中民众的生产生活需求相适应的。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民众的消费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民间艺术上述现代使用价值的挖掘及发挥,有赖于市场需求导向下的民间艺术创新开发。其次,当今消费社会,人们除了消费商品的使用价值以外,愈来愈注重对其符号价值的消费。民间艺术所具有的独特符号价值契合了当今民众的消费需求,为其会展开发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其一,民间艺术作为民族文化的代表性符号,是民族精神、民族情感以及民族凝聚力的重要载体。全球化时代,在民族情感的召唤下,出现了包括民间艺术在内的回归传统的文化势潮;其二,民间艺术具有“母体艺术”的特性,饱含高情感容量,具有疗治工业文明、科技理性及商品经济对人的异化,实现人的感性和理性平衡的文化调节和情感补偿功能;其三,民间艺术所具有的恒常的求生、趋利、避害的吉祥文化主题,契合了民众对幸福美好生活的一贯追求,具有恒久的社会需求与广阔的应用空间。[2]总之,我国民间艺术会展开发有着坚实的资源及市场基础,是会展业务拓展的重要方向。这一方面有助于丰富相关展会的活动内容,提升展会文化内涵,营造气氛、集聚人气;另一方面,有助于打造特色展会品牌,提升区域会展产业竞争力。例如,自贡灯会、潍坊国际风筝节、南宁民歌艺术节、吴桥杂技艺术节、长春民间艺术博览会等依托区域民间艺术资源优势,经过多年的精心培育,已成为享誉国内外的品牌展会,极大地提升了举办城市会展产业的竞争力。
三、推动民间艺术产业发展,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从微观角度讲,民间艺术会展开发为参展企业提供了理想的宣传、展示、交易平台。通过参展,企业可以向观众展示、宣传其产品和企业文化,达到提升企业和产品市场知名度,实现与新老客户的交流与合作,推销产品、开拓市场的目的。从中观角度讲,民间艺术会展开发与民间艺术产业发展之间存在着一种互动关系。民间艺术会展开发依托于区域民间艺术产业基础,反过来又会促进民间艺术产业的发展。民间艺术会展开发,可为民间艺术产业发展带来所需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必备要素,具有产品展示、人气集聚、文化交流、经贸洽谈等多重功能,为区域民间艺术产业发展提供助力和宣传展示平台。例如,潍坊风筝节、庆阳香包节、广灵剪纸节、南阳玉雕节、宝丰魔术节、吴桥杂技节、南宁民歌艺术节、长春民间艺术博览会等民间艺术展会的举办,提升了区域民间艺术的市场知名度,极大地推动了举办地民间艺术产业的发展。从宏观角度讲,民间艺术会展开发有助于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一方面,会展业是一种综合性、关联度非常高的行业,具有强大的产业关联带动效应。“按国际博览会联盟的估计,国际上展览业的产业带动系数大约为1:9,即展览会所创造的经济效益中,只有10%是展览会行业的,其余90%为相关行业所拥有。”[3]民间艺术会展开发,除了给会展公司、会展场馆带来直接经济收益之外,还可带动旅游、交通、住宿、餐饮、通信、建筑、广告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对举办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和催化作用,有可能成为城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有力带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民间艺术会展开发还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如推进市政建设、提高社会整体服务水平、促进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等,有助于打造城市文化品牌,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如“自贡灯会”经过近30年的精心培育,在诸多的年节灯会中脱颖而出,赢得了“天下第一灯”的美称,成为享誉国内外的知名展会以及自贡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有力推动了自贡彩灯产业、会展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极大提升了自贡作为“南国灯城”的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
四、结语
由于河北民间艺术资源的丰富性,做好河北民间艺术资源工作是极为关键的,然而在实际的保护过程中,却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总结来看,有几个比较显著的问题。第一,民间艺术资源的保护涉及艺术的传承,而民间艺术的传承则需要后人的支持和认同。当前由于无人继承,而导致传统艺术的失传和流失,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而且年轻一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也越来越淡,所以从事民间艺术保护工作的热情和支持也变得更少。第二,民间艺术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制度上的保障都不够完善,由此导致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没有做到位。另一方面,民众对民间艺术资源的保护工作并没有大力支持,而是对艺术的认识不深,很难真正重视民间艺术的珍贵性和浓厚的历史文化价值。第三,由于历史的发展以及当今时代的巨大变迁,民间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尤其是对传统文化形式的影响更为显著。经调查发现,河北民间传统的民族图案和手工艺品由于时代的发展已经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由于现代日用品的普及,这些传统的民间艺术品实用性变得越发不明显了。另外,除了少数的几处古建筑得到了重点的保护,其他绝大多数建筑都被现代房屋所替代了。再看民间艺术表演,由于其内容的历史性,也多为失传,而那些流传下来的艺术表演,其内容的丰富性也大为降低,艺术形式更是呈现出单一的趋势。
二、数字化保护民间艺术资源的重要意义
在如今的信息化时代里,网络的力量是很强大的,借助网络和计算机能够实现民间艺术资源的数字化保护。2010年,国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程”纳入了“十二五”规划中,这就表明了数字化保护手段的可行性。对于民间艺术资源的保护也是一样的,数字化技术能够实现民间艺术资源的数字化和信息化,通过计算机和云技术等先进信息技术就能够解决当前许多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数字化保护手段在民间艺术资源的保护中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数字化保护可以降低维护工作的成本
民间艺术资源的保护工作由于涉及面广,而且艺术形式和内容的丰富性等因素所致保护成本较高,需要耗费的人力和物力较多,而且需要周期性的维护和保护。而数字化手段则可以免去这些困扰,数字化的实现可以极大地降低维护工作的成本。数字化保护就是将民间艺术的各种资源形式,通过数字化处理,转化为二进制的信息。这样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与计算机之间的互通,经过信息化处理后,就能够将所需要的内容存储在计算机中,而且便于信息之间的相互交流。这样既省去了举办艺术展馆的成本,也降低了文化资源保护的成本。
2.有利于民间艺术资源的传承
民间艺术的失传很大原因是后继无人,主要是年轻一代对传统艺术的不了解以及民间艺术宣传力度不够。而通过数字化手段进行民间艺术的保护,可以将民间艺术资源与网络相关联。通过网络这一有效的媒介,能够使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到、认识到传统民间艺术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利用数字化手段,民间艺术就能够在手机、电脑、电视等现代工具中查询和了解到,当代人很容易就能够认识到真正的民间艺术。随着推广程度的加深以及宣传手段的丰富化,就能够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和认可,就能够有效地起到保护民间艺术资源的目的。3.便于交流民间艺术资源。数字化后的民间艺术资源的优势就在于能够实现更大范围内的文化交流,通过信息化渠道,既能实现传统艺术的推广和宣传,也能够实现传统民间艺术与当代文化的交流。民间艺术要想传承下去就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在当代文化的背景下,既适应时代的变化,也不会失去原本的文化气息。所以,只有通过文化之间的交融,才能使得传统民间艺术更加适应时展的需要,促进当代文化的繁荣发展。经过数字化手段处理之后,有利于交流民间艺术资源,一方面节省了时间,提高了信息交流的效率,能够及时得到反馈,也为多元化的文化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三、民间艺术资源数字化保护的具体措施
对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极为必要,也迫在眉睫。为了保护好珍贵的文化资源,就必须做好相关的保护工作,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要顺应时代的发展,用新的技术方法来开展民间艺术资源的保护工作,相信能够取得更理想的效果。可见,数字化这一手段就是理想的保护方法。在形式上,数字化保护方法可以是多样化的,如建立数字博物馆、文化资料库、艺术交流平台等;在内容上,可以是多元化的,既容纳传统的民间艺术,也可以实现与现代文化以及其他文化的相互交流。所以,数字化保护方法是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的,而要实现对民间艺术资源的良好维护,关键还是要落实具体的保护措施。
1.民间艺术资源的收集
数字化保护民间艺术资源的第一步,是要大范围地收集民间艺术资源,这就需要对文化发源地和文化之乡等处进行仔细的调查。在实地的考察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文化艺术的内容,即传统文化的衣食住行等方面,而且也要关注民间艺术的多样化形式,如社会风俗、社会礼仪等,这些方面同样洋溢着浓厚的民间艺术氛围。将民间节庆时的场面拍成纪录片,并储存在计算机中;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的记录也可以采用数字化记录的方法,这样就能够将珍贵的传统民间技艺保护起来。收集的过程中要详细而且全面,要将民间艺术的文化和历史价值体现出来,小到一件手工艺品,大到一次节庆场面,都具有浓厚的民间艺术氛围。
2.民间艺术资源的整合和分类
收集后的丰富民间艺术资源,要进行系统的资源整合和分类,由于艺术种类繁多而且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所以分类和整合是极为关键的。一方面,整合和分类文化资源是为了方便管理,另一方面则是利于后期资源的检索和查找。在民间艺术资源数据化保护的过程中,整合和分类是极为重要的,不仅仅要将各种艺术资源转化为数字化的信息,便于储存,而且也要有规律分门类地进行储存。比如,就民间艺术这一大门类而言,就可以分为民间手工艺品、非物质形式艺术、习俗文化等多种门类。因此,整合和分类有利于系统地认识和保护好民间艺术资源,而且有规律、有计划地进行整理能够进一步体现出文化与历史发展的关系。
3.民间艺术资源的数字化和网络化
油画的起源要追溯到欧洲。据史书记载,中国的油画技术最早出现在清康熙年间,是欧洲的使节将油画带到了中国。但是中国油画的发展还是要从民国时期说起,在民族资产阶级兴起时,中国的美术家也在探索适合中国人审美意识的油画发展之路。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进步,中国的当代油画也在不断创新。放眼现今的中国油画事业,油画的内容更为优美,表达的情感更为丰富,表现的技法更为多样。中国的油画已经具有自己的风格。尤其是中国油画更多地融入了中国民间艺术,并结合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使中国油画风格独树一帜,受到国际画坛的赞赏。
二、我国油画艺术与民间艺术融合的探究
1.民间艺术成为中国油画创新的基础
油画艺术进入我国民众的视野才几百年,我国的油画事业发展还不够成熟。用艺术术语来说,油画属于境外艺术,是一种国外理念较强的西洋画种。而中国油画想要深入发展,必须结合我国的民族文化精神,维护好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国油画要想不断创新,就要融合中国的民间艺术,汲取民间艺术的优秀元素,使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充分展示出来,成为我国油画事业创新的基础。
2.我国油画艺术和民间艺术融合应注意的问题
我国油画家都十分注重用油画艺术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而作为炎黄子孙,他们又提倡将油画的风格与中国传统文化、民间艺术相结合。在中国油画的创作中,油画艺术和民间艺术的结合应注意两点:一是不能把民间艺术强制性地带入我国油画创作中,要在尊重油画语言的基础上融入民间艺术之素,才能创作出新的油画风格。二是要认识到民间艺术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要把这种精华融入我国的油画创作中,才能创作出优秀的油画作品。
3.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国之间的文化都在互相交流和融合。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交流和传承的过程中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中国有56个民族,民间艺术的种类繁多,形式也丰富多彩,像民间绘画中的彩画、农民画、年画,民间编织中的竹草藤柳编织品、剪刻艺术品、印染制品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成为我国油画发展的最大创作动力。民间文化是民族的智慧结晶,是各民族人民在生产生活活动中创造出来的,所以民间艺术品都是贴近人们生活实际的,画家就是要将这些具有文化底蕴的民间艺术以不同的形式融入油画的创作中。
三、民间艺术对中国油画的影响
1.我国油画融入民间艺术的意义
在中国油画的发展中,较早的时候就有人提出了油画创作的民族化问题。如徐悲鸿、吴冠中等油画艺术家对油画艺术发展的民族之路作了积极的探索,从形式及语言表达方面展示出民族性和审美性,推动了油画艺术的发展。此后,中国的民间艺术便不断渗透中国的油画创作中,为中国油画的创作带来了更广阔的视野,从而逐渐形成中国油画自己的独特风格。我国的民间艺术在西部地区保护和继承得最为完好,这部分地区的民族文化淳朴,保留着原有的文化韵味。中国的油画创作如能从西部地区民间艺术中汲取营养,或者以那里的民族生活为题材,可以增加油画作品的民族性。再如,中国民间艺术从作画的角度来看,大多是用图腾等具有浓烈民族气息的图案表现出来。这类民间艺术很大程度上表现出历史的沧桑感,这对于现代油画家创作也有很大的帮助。
2.民间艺术和我国油画艺术融合的表现
(1)中国油画可将民间艺术内涵更好地表达
由于我国民间艺术表现形式非常丰富,油画对民间艺术的选择也很宽泛。民间艺术往往是原始的艺术表现形式,而油画可以将民间艺术立体地表现出来,并保留民间艺术原有的视觉冲击力。目前,在中国的油画市场中,油画是否表达出中国的文化特色是其价值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中国的民间艺术往往与中国历史事件或寓言故事相联系,民间艺术的作者借这些故事并通过艺术形式来表达自身的情感。因此民间艺术的各种表达形式反映出作者自身的主观意念。我国的许多油画家借鉴这种独有的思维方式将自己的主观意念融入了油画创作之中。如有一幅油画,画面展现优美的山中风景,而山中自由飞翔的候鸟却是画家向往自由的象征。以这种客观的画面来表现画家主观的意念,就是将民间文化的内涵融入油画创作的一个例子。
(2)中国油画可将传统哲学观念更好地传承
民间艺术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成果,也是中国传统哲学观念传承的载体。中国传统哲学观念的典型就是阴阳学说,并且这种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中国人的思想中。其中最被油画家所乐于表现的就是太阳与月亮,他们用日月来表现阴阳两极,在色彩上以黑白两色象征阴阳,将传统的哲学理念与现代的油画理念相结合,实现油画民族化。
(3)中国油画可将民间艺术原始理念更好地发挥
民间艺术充分展示了人类最初的本性,崇拜生命和生殖的力量,这些原始理念是一直被保留并传承下来的。而在油画的创作中融入民间艺术,画家们往往会选择表现人类自然本性的主题,如童年的纯真、母爱的伟大、生存繁衍的愿望等。还有,许多画家都开始对现代社会的弊端进行批评,表现爱护环境、回归自然的主题,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以引起人们的深度反思。这是将民间艺术的原始理念斌予现实的意义和时代的特征。
四、结语
1.1数字技术和皮影戏剧的关系
古代的皮影实物很难保存,在如今也都很难真正见到,但是通过数字化的艺术创作手段能够有效的将目前现有的文献信息内容完美的保存在珍贵的图像当中,并进行数字化的修复工作。然而从这一点上来看,数字化的剪纸能够对戏曲的剪纸进行有效的保护和传承,而且在这方面也承载着绝对的优势,这都是围绕着数字化剪纸艺术后续发展的主要方向。同时随着我国动漫产业的不断兴盛,在动画方面的传播也开始不断的发生,大多数传统的戏曲都为我国动画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广阔的思路,而且根据相应的生动活泼的体系,直接走进了现代人的现实生活当中,从而有效的完成了古典艺术方面的现代化转换行为,并因此而获得数量更多的现代化的观众[2]。皮影在古代一经出现就直接成功的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的线描艺术,通过刀具,能够分别在纸张及皮革上面刻画出各种不同的情况,再结合皮影线条方面的自由柔和度,通过各种长短、粗细以及曲直等多种形态来生动的表现出所要塑造对象的具体形态、动态方面的特征。
1.2数字技术和剪纸艺术的关系
剪纸主要是以纸张作为材料,通过剪和刻的方式来实现,再通过印染和套色的方式来作为辅助,通过一种镂空的效果来促使其产生一种虚实呼应的结果,从而有效的展现出各种生动的形象,促使剪纸的内容情节更加的具有趣味性。剪纸的形式有很多,有染色、套色以及单色等。有些动画MV经常会受到人们的议论,他们认为这只是将剪纸的团放在flash当中重新的绘制一遍,如果在这个过程当中只是进行简单的临摹,那就只能说明是用一种数字的手段来进行的,这就必须要真正的考虑到剪纸的创作背景、设计思想以及制作的流程等,通过对民间艺术美学的研究以及悠久的历史文化的沉淀,再结合flash,以此来有效的扩大剪纸艺术所具有的艺术价值,从而实现创作空间的拓展,真正继承和传播了剪纸艺术的精髓。
2.剪纸艺术在皮影动画当中的应用
2.1皮影人物和flash人物的对比
真正的皮影道具的制作有着非常严谨的制作工艺流程,而且在制作的过程当中,必须要真正具有皮影制作经验的制作艺人才能够完成这个任务。而在数字技术的基础上就完全可以忽略这个过程,只需要注重皮影绘制的效果,同时也无需镂刻和施色等操作,只需要通过PS等工具来绘制相应的皮影人物的身体部件即可,同时将此类的部件直接导入到flash当中转换成各种元件,然后在flash当中进行补间或者是调节骨骼的操作来实现人物的动作目的。
2.2皮影表演方式和flas的对比
皮影戏通常都需要三根竹棍来对人偶进行操纵,其中一根系在胸前或者是背上的主棍,这根能够有效的保证皮影人偶的稳定重心,保障其整体的运动性。另外两根则系于双手之上,促使其形成一种生动和流畅的表演性动作,当需要加入一些其他的道具时,则通常会将木棍增多,具有非常强的艺术工艺性[3]。而flas当中的补间操作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能够通过关键帧的设置来调出主要的动作,再通过补间形成连贯的动画动作,非常的方便。
2.3图像绘制创作
Flash当中的图形都是由工具选项当中所包含的所有绘图工作绘制而成的,而且所有图形的形式非常的自由,能够随意的对相应的工作进行局部的修改和选取,但是唯一的缺点就是将各自不同的图形放在同一层时,上面的图形通常会覆盖住下面的图形。而绘制对象就不一样,因可以对其进行直接的修改,同时也可以双击进入到内部来进行编辑和操作,其所具有的最大特点还是在绘制对象的本身基础上处于一个相对独立的存在,因此就可以将两个绘制对象进行相互覆盖,同时对二者的之间的位置大小以及角度等进行编辑修改,还可以通过笔触来使用填充的属性加以修改。
3.结语
《壮仔》作品就是来自于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绣球的文化的理解和造型的分析基础上完成的,同时结合了壮族文化中的图腾崇拜以及壮族人民劳动时的配饰元素的应用,创造了一个系列的5个壮族工艺品泥塑公仔的设计,学生在为期不长的40课时里,从壮族的民族传说,民俗文化入手,由浅入深,不断推敲,最终完成实物,这一过程也是对壮族文化全面接触的过程。
(1)绣球文化:
在广西众多的刺绣工艺品中,壮族的绣球是最精美的。现在,绣球成了广西壮乡的吉祥物,成为传递爱情、亲情、友情的民族文化使者,也慢慢地成为居多家庭中最漂亮的装饰品。壮族制作绣球的历史悠久,宋人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记载:“上已日(三月三),男女聚会,各为行列,以五色结为球,歌而抛之,谓之飞驼。男女目成,则女受驼而男婚已定。”大致是说,每逢春节或三月三歌节时,壮族青年男女都到野外举行抛绣球活动,以抛绣球为媒介,不少青年男女结为夫妻。
(2)牛神崇拜:
壮族传说牛是上天派到人间帮助农耕的,以农历四月初五为牛的生日,称“牛皇诞”。该日禁用牛力,在牛栏烧纸祭牛神,并喂牛一团有色糯米饭;有的地方还以菖蒲雄黄酒灌牛。春耕大忙后,要举行“收牛魂”仪式,称“牛魂节”。该日众人团坐欢宴,并用芭蕉叶等包五色饭和肉、菜等喂牛,禁止鞭打或厉声呵斥。他们认为耕牛农忙作业辛苦,神魂惊散,故须招引。
(3)青蛙崇拜:
据社会调查材料证明,老一辈壮人非常崇敬青蛙,许多地方的壮人不准杀蛙,甚至不准小该乱捉,否则就要受到严厉的斥责。老人在田间遇到它,都要小心地绕道而行。解放前后,东兰、凤山、田东、来宾等不少地方仍禁捉禁杀;田东县檀乐村壮族还有禁吃青蛙的习俗。
2.侗族文化
侗族是广西的土著民族,侗族鼓楼有学者称之为文化境域的诗性象征。鼓楼始建于何时?由于侗族无文字记载,无从考究。不过,侗乡世代相传认为从有侗族村寨的时候起,就有鼓楼了。据清代雍正年间有关资料记载:侗人“以巨木埋地作楼高数丈,歌者夜则缘宿其上……”可见明末清初开始见于史册了,距今约三个多世纪。侗寨鼓楼一般是按族姓建造,每个族姓一座鼓楼。如果侗寨族姓多,往往一寨之中同时有几个鼓楼并立。鼓楼飞阁垂檐层层而上呈宝塔形。瓦檐上彩绘以山水、花卉、龙凤、飞鸟和古装人物内容为主,云腾雾绕,五彩缤纷,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鼓楼技艺本身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3.仡佬族
仡佬族散居贵州、云南、广西及越南等地,被后来民族如汉族等称为“仡佬”,“老户”,“土人”,“土蛮”等。居住地降水丰富,气候温暖,适合开展农业等多种经营活动。仡佬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时间大致与汉族相同,但有“喂树”的特殊内容。“喂树”又被称为“祭树”或“拜树”,起源于仡佬族信仰万物有灵的古树(大树)崇拜。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的仡佬族,在农历正月十四日中午,各家备好米酒、猪肉、鲜鱼、糯米饭等供品,带着红纸鞭炮,以亲友关系相约上山拜树。有些地区在农历八月十五也捧着牛心和新米饭祭拜寨旁的神树“菩萨树”,祈祝丰年。染色剪纸《生命树》的作品就是建立在仡佬族对树这一自然元素尊重的理解之上创作的。
4.毛南族文化
毛南族也是广西土著民族之一,它是由先秦时“百越”的一支隋朝时的“僚人”而来。“肥套”即毛南族的还愿仪式,是毛南族最古老的风俗之一,至今仍在毛南族地区盛行。在毛南语里,“肥”就是举办的意思,“套”则专指还愿仪式,与“道场”之意相近。“肥套”最具价值的地方,是隐含在其中的教谕内涵和贯穿始终的“傩戏”。师公们戴着诸神的面具,用唱词配合舞蹈动作,带有浓厚的教谕色彩。“肥套”的内容丰富,主要传授了一些人与自然相处的经验。《面面相觑》这件小型泥塑作品就是以毛南族肥套面具为创意灵感,不同色彩和不同表情的面具造型,表现了人间百态的喜怒哀乐。同时每一个面具可以单独取下观赏,又可自由组合进行陈列。该学生作品获得了2014年“桂林特色旅游纪念品”比赛的院校组最高奖“创意奖”。
5.结语
年轻人不愿接班传承技艺,所以“技随人亡”的现实使民间艺术的传承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对民间艺术缺乏一定的认知,获取民间艺术知识的渠道狭窄,书籍、网络等媒介只能以图像传递有限知识,学生很少到民间艺术博物馆、民间艺术实践基地亲身体验、感受。只有切实感受到了民间艺术的魅力,培养起对民间艺术的热爱和崇敬的感情,学生才能设计出感情丰富的作品。
二、民间艺术在图形创意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
教育者需要认清图形创意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克服这些主客观因素带来的困难。为了切实提高教学效率,教育者应将民间艺术与图形创意课程教学有机结合,研究教学内容的合理性,在传统和现代间架起一座桥梁,更好地传承民间艺术。
1.通过民间艺术拓宽学生的视野
我国民间艺术形式多种多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将民间艺术创新应用到图形创意课程教学中,能够开阔学生的眼界,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民间艺术,借助优秀文化提升创意水平,产生强烈的艺术情感,避免图形过于单调,从而提升作品的民族识别性。
2.运用民间艺术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所谓图形创意,势必要注重创新性,注重艺术想象。我国的民间艺术形式丰富多彩,蕴含多样的色彩文化和符号化艺术语言,具有悠久的传统文化,是现代图形创意取之不竭的灵感库。在图形创意课程教学中有效融入民间艺术,能够帮助学生展开联想,找到创作的源泉,开拓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并将多样化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融入图形创意设计。如地方民间艺术无锡惠山泥人,明艳的色彩搭配和憨厚的“大阿福”造型都会给图形创意带来艺术灵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3.夯实地方民间艺术在图形创意教学中的地位
随着我国民间艺术在民俗生活中逐渐淡出,一些学校在实施教学的时候忽略了其积极意义,借民间艺术形式发扬传统文化的积极意义难以实现。想要改变这一现状,提高图形创意课程教学的实效性,教育者一定要夯实民间艺术在图形创意课程中的地位,将地方民间艺术融入其中,发扬地方文化特色。具体而言,学校和教师要开设与地方民间艺术相关的教学课程,把民间艺人请入课堂,让学生深入了解民间艺术并对其产生兴趣,了解我国古代的悠久文化和社会背景,并对艺人创作过程进行观摩,留心揣摩,发掘技艺的精髓,将民间艺术与现代设计理念相融合,开拓出符合现代审美的表现形式。
三、结语
1连云港剪纸特点
连云港剪纸技艺工整、造型简练、内容朴实,刻法有阳刻、阴刻和阴阳刻三种类型。阳刻以线为主,把造型的线留住,其他部分剪去,并且线线相连,把形留住,将形以外的剪去称为正形。阴刻以块为主,把图形的线剪去,线线相断,并且把形剪空,称为负形。阴阳刻是阳刻和阴刻的结合。连云港地区剪纸整个纹样协调和谐,具有“花中有花,题中有题,粗中有细,拙中见灵”的特色。内容有人物、花鸟、鱼虫等。剪纸分为南方派、北方派、江浙派等风格流派。南方派代表为广东佛山剪纸、武汉剪纸和福建剪纸。北方派代表为山西剪纸、陕西剪纸和山东剪纸。江浙派代表为江苏扬州剪纸和浙江剪纸。而连云港的剪纸既具有江浙派的细腻明晰,也不乏北方派的粗犷豪放,兼容了多方剪纸流派的特点。这主要取决于连云港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历史。
2连云港剪纸发展现状及未来
2.1连云港剪纸发展的现状
连云港剪纸有着自身的特点。它在制作方式上以线线相连或线线相断为主,配以圆形、月牙形、锯齿形镂空,表现手法上以阴刻、阳刻或阴阳交替穿插为主;既有北方剪纸的厚重、粗犷,又有江南剪纸的秀美、灵气。例如,柳月华的剪纸、张天明白描刻纸张及彩色剪纸,刘罡港口系列彩色刻纸、孙红香《西游记》系列刻纸及管艳的剪纸等等。目前,在当地能够剪、刻并举,以刻为主的剪纸艺人只有张天明。其剪纸艺术风格具有多样性和独创性。而其中张天明在吸取中国传统剪纸工艺的基础上,潜心研究,自创一套白描剪纸作品表现手法,参加全国比赛,屡获大奖。他的艺术成就已被国内同行认可,现已被中华文化促进会剪纸专业委员会国家级官方网站名人风采栏目刊用。此外,海州区的陈学勤(男,1954年生)、董海英(女,1976年生),灌云县的杨华娥(女,1945年生)、陈张氏(女,1915年生),乔华(女,1928年生)等都长期从事剪纸艺术,具有一定的技术水平。
2.2连云港地区剪纸未来发展思考
连云港地区的剪纸艺术未来的发展应该是走两条路:一方面是对剪纸传统技艺和图形内涵的深入挖掘、发展。二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设计新的题材、开拓新的表现技法和材质,更重要的是扩大剪纸的应用。作为以图形为基础的造型艺术,剪纸与现代设计的结合顺理成章。现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时代背景下,除对连云港地区的剪纸艺术进行弘扬和传承更重要的是探索剪纸这一艺术形式应用到经济建设中的可行性。现在艺术设计对传统剪纸的利用主要在表现形式和内涵两方面。剪纸元素的使用几乎涵盖整个现代设计领域:从海报设计到包装设计、书籍设计、建筑设计甚至动画设计、服装设计等等各个方面。连云港地区的剪纸艺术有其自身的特点,如技法细腻、表现形式大胆、题材具有地域特色。从古至今连云港地区积累了大量的“图样”,加大对连云港地区剪纸艺术的发掘和研究,将这一具有地域特色的美术样式应用到连云港城市新时期的建设,对提升连云港形象不无助力。
3结论
西域民间艺术是艺术领域的宝库,为我们进行现代艺术设计带来了丰富的艺术资源,而现代设计中如何将西域民间艺术与其融合,是现代设计中对传统、民族艺术宝库如何利用的棘手问题,对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决不能拘泥于完全的“拿来主义”,必须融入一定的创新手法,进行新层次的解构主义,才不会导致西域民间艺术发展的停滞,不会使在我们的时代留下大批的古董拷贝而无设计可言。然而设计本身就是一门需要综合艺术修养的一门学科,它所涉及到的内容包括社会、经济、文化等相关领域因素,因此,要想发展民间艺术,要求设计师本身具有能够驾驭多个艺术领域的能力。西域民间艺术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的艺术难点就在于如何将西域民间艺术的艺术精髓、艺术灵魂、艺术底蕴恰到好处的融合在现在设计中,那么只有正确的传承与发展西域民间艺术,将西域民间艺术随着历史的进步、科学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以及与外来文化的不断碰撞,从而形成新的艺术生命,才能更好的继承和发展西域民间艺术。
二、西域民间艺术传承与现代设计发展的新趋势
西域民间艺术作为中国民族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西域民间艺术展示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画面,透视出中华民族独特的情感世界和人文精神,只有真正了解包括西域民间艺术在内的少数民族区域文化艺术才能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全部。我们对西域民间艺术的发展不能是单纯的重复性传承,而是将其继续创新、冲破陈规、摆脱约束,从而形成崭新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在西域文化中,飞天艺术以及伊斯兰教的穆斯林文化图案是我们继承与发展的重要元素,传统的西域民间艺术其传播者大多数为佛教、伊斯兰教信徒以及生活在西域地区的少数民族,而如何做到符合现代人的审美眼光及需求,就必须由现代设计师通过现代手法重新发展和传播西域特色,才能将西域民间艺术进一步弘扬与发展,让更多人去接受西域的伟大艺术。本世纪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工业生产革命的推动、人类文明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然而世界文化艺术的突飞猛进,在现代设计多元化发展的大趋势下,随着生存方式上新观念的介入,思维的引导和情感的表达方法的不断更新,以及寻求合理化的视觉空间要求不断提高,对中国设计师带来了一定的挑战,而中国的平面设计艺术领域在观念上、功能上、语意和形式表现上,都备受东西方文化思潮和艺术风格的影响,在短短的几十年里,中国的现代设计师吸取西方艺术精华,并学习、模仿西方现代设计师的特点,以最快的速度,最短的时间内不断学习和创新,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现代设计艺术理念的新道路。同时在国际化的浪潮下,东西方文化思潮和艺术风格对相对比较保守的中国传统设计,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性的影响,中国本土艺术设计的发展不只需要走出吸收外来文化艺术,同样需要在我国浩如烟海的传统艺术中深刻发掘。此时,相对较为独立、较为保守的西域艺术来到我们的视野中。此外,西域民间艺术在被现代设计所借鉴和使用中,由于艺术传播所具有的活态流变的性质,是继承与变异、一致与差异的辩证结合,是再一次艺术理念上的革新,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就要面对“变异”与“发展”的问题,“发展”中是完全保留原状,还是在“变异”中寻找突破,实际上,在西域民间艺术的传播中,始终保持与历史时代的文化、民族特色相互融合,从而呈现出传承与发展并存的状态,故而在现代设计中的西域民间艺术虽然有变异,但仍然存在基础的一致性,保持着应有的特质。因此,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要想对包括西域民间艺术在内的民族传统艺术进行传承和发展,必须以全面的文化、知识为起点,全面地审视民族传统艺术,通过多方面、多层面的交流与碰撞完成对民族传统的认识和理解,并不断运用最新的方法论,全局性的反复审视,确保保存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同时,要把握艺术本身是人类感情的创造性表达方式,创新是艺术发展的本质特征和不竭动力,因此艺术发展的过程是不断创新的过程,优秀的民族传统艺术是创新的积累和结晶,不断创新是民族传统艺术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决定因素,创新与继承是统一的,是历史发展的两个环节,民族传统艺术保存与发展需要融合创新因素,才能随社会发展共同前行。
三、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