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目前提的最响的是“高效”,“高效”无非是在新课程改革的基础上怎样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根据我校教育教学实际和农村学生的实际水平,在课堂中我不断实践,不断摸索,在教学中我经常以“安排、检查课前预习”“展示学习目标”“师生互动、交流讨论”“小组展示互评”“学生操练与课堂小结”来完成教学,并将这种模式称为“11211”模式,下面我将具体谈谈这种模式在教学中的具体意义。
一、课前预习
预习策略要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来决定。预习时间一般是在当天完成功课后或者是在当天晚上,教师可以给学生发预习单,让学生根据预习单来预习。学生课前预习非常重要,它是学习的起始阶段。课前预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一环,课前预习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率。长期坚持让学生做课前预习,让学生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听课效率。在第二天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且解决问题,同时也可以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
二、展示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是学习的重要任务。如果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没有自主意识,在课堂中学生就会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形成“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不利于教育教学。可是一旦学生有了学习目标,学生就有了努力的方向,知道自己应该学什么,应该怎么学,学生心中有数,做到有的放矢。有目标后学生对学习产生动力,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增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笔者认为学习目标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需要充分体现,要结合教材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准确的定位,明确要求。
2.要面面俱到,要涵盖每节课的主要知识点;这些知识点需要掌握到什么程度,要灵活运用。
3.目标制订的同时必须注意从学生的角度进行目标的表达。
三、师生互动,交流讨论
师生互动交流,可以真正将师生平等地融入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拉近了师生关系,双方可以无拘无束交流,平等参与到学习中。师生互动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不是教师讲,学生在下面听,没有“满堂灌”的情况。同时师生角色也发生了转变,教师从传统教学中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学生从被动地听、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独立自主地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师生合作交流融洽了师生关系,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推动了教育教学的发展。
四、小组展示互评
教师引导小组交流后,各小组向全班展示小组学习成果,将本组学习成果和质疑充分表达出来。小组之间可以质疑,互相补充,对于相同意见指导学生不要重复。教师对各小组表现情况进行鼓励性评价,充分利用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位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让课堂因互动而精彩。教师还必须注意对学生的交流结果进行梳理与提升,通过引导其他小组或个别学生进行补充、纠错,给学生以清晰明确的答案;教师在点评过程中能进行即时性评价,对生成性问题和重点疑难进行启发、引申、拓展、追问,对知识进行深化、提升。
小组展示可利用小黑板或口头表达,黑板展示字迹要工整,板书要规范;口头表达展示形式要灵活有效,语言要精练,能针对问题脱离书本,站姿体态要规范。
五、学生操练,课堂小结
首先,在课堂结束时再现学习目标,可以使学生自己对照展示的学习目标反思自己的收获和不足,以便师生即时查缺补漏。也可以由师生共同总结一节课的内容。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回顾知识的同时,对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进行回顾总结。
其次,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的训练,采用富有趣味的、竞争性的练习形式,来巩固新知,并在掌握新知基础上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使学生的学习水平从“理解”上升为“掌握”,并进一步从“掌握”上升到“应用”,从而形成技能。
参考文献:
如今的教学实际中,仍有流于记住结论、反复训练的倾向,这无助于学生理解力、创造力、独立思考的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培养。所以,当今背景下,得静下心来,反思过去,突出学生实践活动经验的学习和人文精神、基本思维方式的培养。立足于课堂的高效性,打造适合培养新型人才的高效课堂,解放学生的思想。
一、模式要有效,理念需先行
在有效课堂模式里:教师、学生和课堂的关系如图:
高效课堂的核心理念是:自主、合作、探究,也是突出了“学生发展为本”的目标。而在课堂中教师是“第四者”:促进者、学习者、引导者、幸福者。而理念与目标实现的技术支撑是:有效课堂模式。笔者认为要实现有效课堂模式核心理念不可忘记。
二、教从“学情”调查始。
高效课堂的教要根据“学情”作出决策、设置环节。“学情”调查即课前准备工作,要实现课堂高效,必须下足课前准备功夫。“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备课不是单纯地写教案,而必须备教材、备学生,不仅要花功夫钻研教材、理解教材,仔细琢磨教学的重难点,更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合理设计教学活动。但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不仅关注底线还要关注个别差异
原先课堂安排以全班学生“可接受程度”为依据,取统一的最低线;高效课堂强调尊重每位学生的个性差异,在此基础上面向全体学生。因此就需要教师,在“备学生”这一环节上作好准备工作,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关注个体差异。
2、不仅预设内容还要注重生成
我们教师不仅要预设教学内容和问题,还要利用课堂“生成资源”,鼓励学生责疑问难、独立思考。
【案例一】――二氧化碳的制取研究中关于仪器的选择
情景再现:同学们已经选取出了适合实验室选取二氧化碳的仪器,同学们能不能在此基础上将这个仪器进行改装?
生:动手改装成可以添加液体药品的发生装置或随开随用、随关随停的发生装置。
师:请每小组同学拿出自己组装的仪器,讲出其优点。其它小组同学帮助其找出缺点。
生:从装置是否简单、添加药品是否方便、能否控制反应的速率等方面,讨论所组装仪器的优缺点,从而学会各种仪器的组装。
【点评】利用课堂生成资源,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避免了老师单方面的对知识的灌输,使学生在探索顿悟中感受思考的乐趣;能使学生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和激发潜能,从而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预习先行,先学后“教”。
高效课堂要实现两个前置:学习前置和问题前置。
【案例二】――空气中氧气含量探究的药品的选择
情景再现:
师:演示燃烧的蜡烛漂在水面上,将一只大试管倒扣在上面。
生:观察到液面上升,但远低于空气体积1/5
师:提问为什么上升不到1/5?
生:因为蜡烛燃烧虽然消耗了氧气但同时生成了新的气体二氧化碳
师:可见如果我们要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能不能用蜡烛?需要选择什么样的药品呢?
生:不能,要选能在空气中燃烧,既消耗了空气中氧气,同时又不会生成新气体的药品。
生:如果选择能生成气体的药品来燃烧消耗氧气的话,集气瓶中预先装入适量吸收生成气体的溶液。
【点评】按大纲教材预设教学内容和问题,将课本中的一些难点提前释放给学生,做到了问题前置。吸引学生思考的同时,也化解了本堂学习的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巧妙地设疑问难,有利于开启学生的智慧,激活学生的潜能,最终形成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提高教学实效。
四、过程有“亮点”,“细节”要把握。
高效课堂模式一般有五处亮点:
第一处亮点:引入要引人致胜地。如同一部精彩的电影,课一开始就要将学生的兴趣一下提起来。方式当然是多样,小魔术、猜谜、一段视频……
【案例三】
――燃烧与灭火的引入:小魔术--烧不坏的手帕,设置悬念:想知道原因吗?
――空气的引入:谜语引入:看不见,摸不着,不香不臭没味道,说它宝贵到处有,动物植物离不了猜猜它是谁?
――分子原子的引入:播放一段视频,长镜头由宏观世界带我们进入微观世界,发现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
【点评】有人这样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的确,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能源,有了它,学生就可以积极地汲取知识,完善自己的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应精心设计课堂的导入,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充满了疑问和期待。
第二处亮点: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优势。课件设计精巧,形式多样,不能只充当电子板书,有视频,有动画,但都能恰到好处地为教学内容服务。
【反思】多媒体教学的开展确实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但如果过渡依赖,也会产生弊端。
第一、图片和文字内容过多,播放速度太快,容量大看似内容丰富,其实忽略了最重要教师“教”的过程;
第二、课件颜色对比不鲜明,不能突出教学重点;有的课件制作太过于花哨,无关紧要的小动画,冲淡了课件的主要意图。这些都是不合理的。
第三、中学阶段的教学就要以训练学生创造能力为主,不能滥用媒体,应当把教学中难以表达的东西,利用课件展现出来。如用三维动画的形式将化学变化的实质从分子原子的角度展现给学生看,或借助一些仪器,将影响化学反应速度的因素数字化,图表化……真正让多媒体教学扬长避短,发挥效用。
第三处亮点:实验敢于创新。大胆地设计新的简易可操作的学生实验或教师演示实验。
【案例四】探究分子和原子的性质中感受分子的运动
教师设计微型实验让学生体会和感受分子的有关性质。
事先在医用小药瓶中装氨水,分发给学生。学生打开瓶塞,把滴有酚酞的滤纸放在药瓶口上方,观察白色纸片上酚酞逐渐变红,移开瓶口后红色又逐渐消失。
【点评】通过微型实验,让学生体会到肉眼所看不见的微观粒子的运动。使抽像概念直观化;对教材实验进行相应改革,使之更简易,更环保,更节约,现象更明显。
【反思】设计适于学生操作的趣味实验、微型实验,让学生近距离观察,动手动脑做实验。“动”出了学生的思维,“动”出了学生的激情,“动”出了学生的创造,引“动”着学生在化学王国遨游。在这样的课堂下,何愁无高效?
第四个亮点:善用设疑。
最好能在二十五至三十分钟时掀起一小,将学生兴趣带动一下,效果显著。这种小可以是实验设疑、提问设疑,总之要能引发学生认知冲突。要能引发学生对抗质疑,教师要注重当堂纠错,及时矫正反馈。
【案例五】灭火的原理教学
情景再现:学生通过学习已经得知,将烧杯中高低不同的两支蜡烛点燃,再向烧杯中倒入二氧化碳,低的蜡烛先熄灭,高的蜡烛后熄灭。
师:设计将一只大烧杯倒扣在两支高低不同正在燃烧的蜡烛上,提问:会有什么现象产生?”
生:七嘴八舌。
师:实验验证,现象:高的先灭。
师:“这又是怎么回事呢?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由此联想到如果遭遇火灾,你会采用怎样姿势逃离火场?
学生们带着满腹疑问,激动又兴奋地进入下个环节的学习。
【点评】准确、恰当的课堂设疑,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沉浸在思考的涟漪之中;有时会使学生顿感“柳暗花明又一村”,在探索顿悟中感受思考的乐趣;这就是设疑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魅力所在。
第五处亮点,也就是最大的亮点:那就是老师的个人魅力。
不管课程设计如何的好,一切最终归结为授课之人,精神焕发,语言精炼,表情生动,能深深吸引住学生。
“教学模式有效化”是告诉我们课堂教学是个艺术活儿,要学会有效性应对。“课堂教学高效化”是告诉我们课堂教学至关重要,高效化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笔者认为,在课堂上,如果看不到学生兴致勃勃的投入和凝神屏气的思考,听不到豁然开朗的回答和“火花四溅”的争辩,那么这个课堂的实效也就大打折扣了。
〔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17—0061—01
“让学生学会学习”、“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建构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成为当前许多学校实践这一理念的有效方式。笔者根据学校的探索实践,谈谈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方法。
一、坚定信念,与时俱进谋划学校发展
学校通过进课堂听课、走访家长、学生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全方位深入细致地进行课堂教学调研工作。针对课堂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多次召开专题研究会议。通过多方考察、学习、研究,提出实施“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的课题研究,构建了“三为主”(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基本理念,“四个一”(数学教学中的“看一看”、“做一做”、“议一议”、“练一练”)“五项比”(语文和英语教学中的“比读书”、“比识字”、“比写字”、“比说话”、“比当堂完成作业”)为核心和基本内容的高效率、灵活自主的“三四五”课堂教学模式,以期实现高效课堂。
二、更新理念,做有教育思想的践行者
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是提高课堂效率和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培养一支适应课改的师资队伍,更是探究并实施有效教学模式的根本。学校通过专题讲座和培训,逐步提高了教师的思想认识水平。学校先后派出了30多人赴外地相关学校亲临高效课堂,涉及了各学科、各年级的课堂,听课近900余节。这样,多管齐下,快捷高效地使全校教师对于“三四五”有效教学模式有了深刻的认识。
三、集体备课,共建共享教学资源
要想把高效留在课堂中,就要把工夫下在备课上。学校制订了“年级、学科教研组共商备课,把握模式精髓分配任务,个人精备教研组长把关审查课改领导小组统一审核教研组周三周五集体研讨个人修改(融入个性风格特色和补充调整)课堂二次备课(视学情,以学定教)撰写反思感悟”的“八环节”备课流程制度。备课既发挥了个人的特色,又彰显了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对怎样最有效地引导学生自学,怎样最有效地解决学生自学后的疑难问题等,不仅要做到思想交流及时,问题、困惑妥善解决,还要做到方法、经验、资源共享。
四、赛课交流,搭建模式研究平台
搞课改,贵在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课改才有成效。围绕课堂教学改革这一中心、重心工作,学校开展了“三四五”课堂教学新模式“四赛”赛课活动。即每学期开展由课改领导小组进行的“推门课”赛课、由教研室组织的四至六轮有针对性的集体赛课(研讨课、交流课、示范课、优质课、过关课等)、由年级教研组分管领导进行的“指导性”赛课、由年级教研组组织的“周周研讨课”的“四赛”赛课活动。学校教研室对于教师们的优秀教学设计整理编辑了《在赛课中得到提升,在赛课中实现飞跃》《精彩一课,绽放课改之花》《探索·交流·进步·成长》等刊物,供大家交流学习。对于效果不好的课,做到连续跟踪听课,直到效果较好为止。这种有组织、有目的地进行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赛课活动,有效地推动了课改进程,促使教师在最短时效内在课堂上有所突破,并能灵活运用教学模式,感悟其精髓,即课堂上教师“以学定教”,做到“三讲三不讲”:讲学生自主学习中易混、易错、易漏的知识点,讲学生想不到、想不深、想不透的内容,讲学生合作学习、交流探讨解决不了的深度问题;学生已会的坚决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坚决不讲,学生互教后能学会的坚决不讲。
初中物理课程设置的特点。1.紧密联系生活实际。2.知识的框架:来源于生活,研究现象总结规律,指导生活实践。3.拓展延伸、广阔视野。初中物理课程主要研究的对象是:《声》《光》《电》《热》《力》《磁》。每个专题都以研究生活中的现象开始,得出现象背后隐藏的规律。掌握规律后用规律指导实践。即最终立足点:来源于生活,指导生活,为生活服务。
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养成差,导致出现一些现象:教师讲的激情四溢,学生无动于衷;学生课上听得明明白白,课后模模糊糊,提笔无从下手。究其原因,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原因有三:一是重理论,轻实践;二是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你听我讲,你问我答,你写我抄,我给你收等以教师为主的“讲授”课堂;三是把课堂当作教案的展开过程,照本宣科地按教案中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培养”“引导”“发展”学生。诸如此类现象造成了教学的情感性与创造性的缺失,课堂教学的本位位移,缺乏生活情趣与意志努力。学生成为了机器,导致课堂学习效率低下。
二、高效课堂模式的创设
针对上述种种问题,经过探索与应用,转变观念,以创建 “一”为有效突破口锻打高效课堂。“一”的含义有三:一是从简单的、最单纯的现实生活现象入手,找规律;二是一堂课为一个思维保持高度一致的一个高效有机整体;三是以“一个问题”“一个实验”为切入点,展开思维和学习过程。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主要实施内容及方法有六个“一”组成,即:“自学一遍”“少讲一点”“练习一题”“交流一问”“动手一做”“自评一得失”。“自学一遍”是让学生在课外先行自学,找出本节知识中的问题;“少讲一点”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少讲、精讲,让学生学会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练习一题”是要求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精选例题,以一题多问的方式步步深入,使学生能全面掌握和巩固知识。“动手一做”是要求学生做好每个演示实验或学生分组实验。实验是学习物理的基础,在实验过程中要使学生构建一个“讨论——探究——创造——评估”四位一体的思维模式,能使学生的思维缜密,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交流一问”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自己发现的问题交于大家解决,增强学生学习间的互助、交流与合作。“自评一得失”本环节是在课堂教学后要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在课堂上最大的收获与最大的问题。评价的内容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本节课的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作出评价,多以习题的形式考查。另一方面学生应对自己在本堂课学习活动过程中参与程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作评价。
三、有效课堂的特征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应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有更多的动手、动脑、动口,主动学习物理的机会,以物学理,以物懂理。在创建以“一”为有效突破口的课堂教学中能最大限度的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使每个学生从发现问题开始,主观能动地寻找规律,并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打破了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重习题,轻动手重技能;重知识传授,忽略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和科学情感教育等倾向。即要达到科学不等于知识的认知。科学是由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情感态度等构成的一个整体。
【关键词】初中;地理;高效课堂
在如今的初中教育工作当中,我们必须要重视地理学科教学的开展,要提高地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构建地理高效课堂,以使学生实现更好的发展。
一、构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价值意义
初中地理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基础,融合了深厚人文性的学科,它不仅仅是能够让学生掌握地理环境和自然科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同时还能够让学生了解到不同地域环境下的人文风俗,这有助于学生更加客观、更加全面的看待这个世界,正确认识人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形成更加健全的世界观,提升其人文素养。简而言之,初中地理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一直以来初中地理都被一定程度的忽视,甚至可以说处在边缘地位,这就对学生的发展造成了阻碍。所谓的“高效课堂”指的是教学效率高、教学质量高,在当前我们应当转变教育思想,重视初中地理教学,改进教学方法、模式,构建高效课堂,这对于学生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来说,具有显著的价值意义。
二、构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
(一)以学生兴趣为教学的切入点
初中学生的自我约束、控制能力还较差,因此唯有兴趣才能为他们提供充足的学习动力,也只有在学生对学习具有兴趣的情况下,他们才会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配合教学,在学习过程当中发挥出主观能动性,这是能否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直接关系着高效课堂的构建效果和最终的教学成效。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当以学生兴趣为教学的切入点。
例如,在与海洋有关的地理知识教学中,教师应当首先设计一个教学导入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不急于向学生讲解相关的知识,而是给学生讲述一些有关海洋的神秘传说,或是播放一些与海洋有关的影视片段,如《未来水世界》、《水中生活》等,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然后教师再抓准时机切入教学,这样一来整堂课的教学氛围都会非常活跃、积极,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可显著提高。
(二)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合作学习
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过程当中,通过合作教学法的应用,可以进一步发挥出学生学习的主管能动性,增强学生学习的主观体验,促进学生的主体知识能力构建,这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相比较,具有突出的优势。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合理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合作学习。
例如,在有关我国民族分布的地理知识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并引导各个小组通过翻阅书籍资料、上网搜索等途径,详细了解我国各民族的分布情况,及其文化、风俗特点等,考虑到实际情况,教师可以为每个小组安排一到两个民族作为学习了解的对象,最后再在课堂上做学习报告。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学习,学生了解和掌握到的知识会更加深刻,不论是教学质量还是教学效率都可以得到明显提高。
(三)拉近教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理解更加形象,并帮助学生在现实生活当中树立起相关的思想意识,教师应当积极尝试生活化教学法的应用,拉近教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
例如,在与水资源有关的地理知识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生活化的活动,让学生在课下观察和记录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根据生活中水资源浪费的具体情况,提出在生活中节约水资源的对策,并要求学生在下节课堂中进行活动展示,如果时间充足,教师同样可以采取小组计分、小组评比的方式进行活动结果比赛,对表现优秀、结论科学的小组进行奖励。这样的生活化活动的组织,可以帮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切身地体会到地理知识的用处,体会到如何应用地理知识去分析生活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和知识运用能力,使他们养成节约用水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从本质上提高初中地理的教学质量。
(四)合理应用信息化教学技术
除了上面所提到的几点之外,教师还应当在教学中合理应用信息化教学技术。因为从课本上来看,很多的地理知识较为抽象,在身边的现实生活当中又不可见,所以教师应当利用信息化教学技术来进行弥补。
例如,教师可以用计算机来展示地势和地形图,或是播放有关国外的地理环境、人文情况等。这一是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更加深刻、形象,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结语
通^初中地理教学,能够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地理科学知识,开阔学生眼界,让学生正确认识人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而实现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全面发展,但这需要以高质量、高效率的教学为前提,因此教师就必须要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式,加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的构建。
【参考文献】
[1]郑海霞.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索[J].学周刊,2016.32:168-169
1.目标展示 1—2分钟; 2.独立自学 20分钟
3.尝试练习 15分钟左右;4.组内探究 5分钟左右
5.展示反馈 15分钟 6.共性点拨 5分钟左右
7.质量检测 15分钟 8.教学反思 1-2分钟
本模式的特点:
1.突出自学和自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落实。“我的课堂我做主”的理念,得到充分体现。
2.交流和展示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意识和彰显个性的勇气。
3.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习惯,提高了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和应试能力。
4.能有效的限制老师的讲,避免教师在课堂上的随意性。
5.课堂容量大,学习效率高。
6.能体现面向全体,尊重差异的原则。
“自主—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营造了浓厚的主动学习的氛围,创设了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和合作探究的主体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能动空间,学生初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关键词:“自主—高效”课堂模式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也是21世纪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务之一。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会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与能力,还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和获得能力。因此,教育的目是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教育者的任务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和探究能力。几年来,我借鉴外地经验结合本校实际,把“自主—高效”学习作为一种课堂教学模式来研究并加以实践,突出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自学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努力打造高效课堂,经过几年的探索,师生受益匪浅。
“自主—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强调以自主学习为主,以学定教、先学后教,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指导,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习惯为目的。这既有利于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又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自主—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一般安排两课时组织教学,其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认真读、动脑思、动口说、动耳听、动手做的兴趣。
(2)梳理知识结构,形成网络,理出规律,查找本课时重点、难点、疑点和三易点(易错、易漏、易混的知识点)。
(3)自学、自练、合作,使大多数学生对新授课知识技能的掌握能达到70-80%
(4)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
二、教学准备
1.教师要熟悉课标要求,吃透教材及相关材料,在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学情的调查把握,精心备课,要对学生所学内容、学习方法与效果、师生互动进行“预测与设计”。
2.设计好引领学生自主学习的自学提纲。自学提纲的内容主要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自学疑难信息反馈、自主学习的学法指导、自学练习题、自学反馈等环节,好的自学提纲实际上就是教学内容的深化与延伸,它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并可超越教材构成知识网络,使知识网络构成体系。
3.精选练习题要体现针对性、层次性、梯度性。(1)习题与例题相似,略有拔高。(2)面向全体,尊重差异。(3)“概念”、“原理”题型化,知识问题化。(4)教学重点突出。(5)难点分散:将难点化为小的知识点,在此基础上综合以解决难点。
三、教学环节
1.明确学习目标(1-2分钟)
设计学习目标的原则是:(1)要符合新课标要求,注意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并重。(2)要结合单元提示、课前提示、课后练习题等内容,注重点与面,指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3)学习目标要全面,但更要突出重点,同时具有激励性。(4)要利用可检测动词表示。
明确学习目标是为了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获取新知的过程中有的放矢。上课伊始,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在学生与教师的思维碰撞中,营造一种支持学生学习的宽容、轻快、积极的心理氛围,调动学生的求知欲;通过教师讲解或学生的朗读,以强调并明确本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以及所要达到的目标等有关要求。教师要破解教材中的各个知识点与能力点,尊重学生认知规律,协助学生确认实现目标的最佳途径。
2.独立自学(20分钟左右)
本环节设计要求:①自学内容指向清楚 ②自学时间准确合理 ③学习任务要求明确 ④学法指导科学有效 ⑤教师巡视,督促学生思考 ⑥学生自学,小组合作,教师点拨。
独立自学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养成习惯的主要途径。在自学提纲或自学指导的引领下,放手让学生独立自学,独立思考。学生在认真学习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思考、想象,并做好记录,如重点、难点、疑难问题和精彩的语句等,利用已有知识、技能主动获取新知,同时为尝试练习做好准备。自学阶段尤其是在本模式的实验起始阶段,教师要设计好自学内容、自学要求、自学时间、要达到的目标及检测方式等。
在实验的起始阶段,教师要特别注意学法的指导和推广,必要时可用示范引导的方式指导自学,对部分进入不了状态的学生要在课堂或课下个别辅导。教师要认真巡视,认真掌握学情,并适时适当鼓励。
学生在自学和讨论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巡视和观察,通过质疑问难,个别询问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暴露出其中的疑难和存在的问题,获取尽可能多的直接信息,为下一课时中的“精讲点拨”做好充分准备。
3.尝试练习(15分钟左右)
本环节设计要求:①对重点题目和重点学生要通过板演或提名回答的方式重点关注。②练习题的设计要与例题相似或略有拔高,难度切忌过大。③教师尽量不讲,但要认真巡视,掌握好学情,做好信息反馈,为下一节的重点讲解做准备。④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及时评价并有激励性,努力营造比、学、赶、超的学习氛围。
尝试练习既是对自学效果的检测,更是对学生运用新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结合提纲上的练习题让学生大胆尝试,学以致用,并且限时独立完成,及时了解自学的效果,体验尝试成功的愉悦。同时如果学生在尝试练习中遇到困难就会更加主动地去自学课本和接受教师的指导。
4.组内探讨(10分钟以内)
本环节要求:在自学和尝试练习的基础上,小组内积极展开讨论,要充分调动优秀学生的带动作用,实现兵教兵。一是消化个体疑点。二是交流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小组长要记录并督促;三是交流个体独到的见解,相当于组内展示,互相学习;四是形成本小组的学习小结:即独到的收获和小组合作仍解决不了的共性疑难问题。
组内探讨是一个交流合作、达成共识的高效学习方式,交流、讨论甚至争议是学生身心最投入、精力最集中、思维最活跃、个性最张扬、收获最大的学习方式之一。
教师要认真巡视并随时参与各小组的讨论,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讨论那些值得讨论的、有价值的问题,克服“假繁荣”。关注交流效果,认真掌握学情,并记录各小组学生解决不了的共性问题。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展示或反馈已形成的小组学习小结,师生一起解决共性问题。
(2)突破课时重点、难点,构建知识网络,巩固新知。
(3)培养学生独立、紧张、高效的应试能力。
二、教学准备
(1)共性疑难问题及解题策略,即“二次备课”
(2)教师精选典型试题:所选试题一要有针对性,二要有梯度、层次性;三要注重变式训练。
三、教学环节
5.展示反馈(15分钟左右)
展示即特色展示,反馈即问题反馈。就是以题为展示平台,让各小组走上讲台,大胆展示本小组独到的见解收获,达到互相学习、开阔视野、拓宽思路、生生激励的效果。然后各小组提出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小组间置疑解疑,最大限度的解决各小组遇到的问题。在各小组展示反馈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点评、指导,而且以激励为主,也可运用小组自评、组间互评等形式,以激励学生的积极性和表现欲,并最终确定下一步要讲和练的重点内容。
教师要创造性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选择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口,引导学生组织好整个展示活动,尽量让全体学生充分“动”起来,并准确地诱导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保证整个合作交流紧张高效,突破重难点,在交流合作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共性点拨(10分钟以内)
共性点拨是教师对共性疑难问题的重点讲解。此环节教师要精讲,只讲该讲的内容即:学生自学、合作、交流仍然解决不了的问题。对于这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在学生渴望释疑的心理状态下,教师针对其疑点, 抓住要害,理清思路,明晰事理,并以问题为案例,由个别问题上升到一般规律,以起到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归纳出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教师重在引导、启发、点拨,善于给学生搭好“梯子”,切忌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学生要集中精力,针对自己的疑惑,关注教师的精彩讲解,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尽可能的“悟”到答案,并做好记录(思路、规律、拓展的知识点等)。
7.质量检测(15分钟左右)
质量检测既是检测学习效果,又是一次实战演习。此环节要求学生独立、紧张、高效地完成当堂检测。精选的典型试题:设计目的要明确,难易、份量要适中,实用性强。学生训练时要求应严格,跟考试一样,不许讨论,不许抄袭,这样老师了解的才是学生的真实水平。教师巡视,随时批阅先做完的检测题,提问回答(中差生谈答案,优等生谈思路,尖子生找规律),及时掌握学习效果。针对学生达标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待教师及时纠正后,可即时补充纠错练习题,给学生消化整理的机会。
质量检测试题立足教材,超越教材,拓展知识,从而把新知识纳入到个体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性能力。
8.教学反思(5分钟以内)
教学反思就是师生共同总结反思本节课的得与失、感与悟,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的重点内容和解题思路、方法,把知识梳理成线,形成网络,加深印象,将所学知识与能力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形成规律与做题技巧;教师及时反馈,评价学生课堂表现,初步确立今后的改进措施,努力方向等。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减少环节,压缩到一课时之内,原则上体现以下几个环节,各环节的要求和上面一致。
(1)目标展示 1—2分钟
(2)独立自学 15分钟
(3)组内探究(疑难探究)5分钟左右
(4)共性点拨 5分钟左右
(5)质量检测 15分钟
(6)教学反思 1-2分钟
本模式的特点:
1.突出自学(20分钟)和自练(尝试练习和质量检测各15分钟左右),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落实。“我的课堂我做主”的理念,得到充分体现。
2.交流和展示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意识和彰显个性的勇气。能达到生生互动,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时激励也成了自然的促学措施。
3.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习惯,提高了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和应试能力。
4.能有效的限制老师的讲(两节课共10分钟)。计划性很强,避免了教师在课堂上的随意性。
5.课堂容量大,学习效率高。
6.能体现面向全体,尊重差异的原则。
关键词:高效;主动;合作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教师真正实现任务的转变、角色的转变,教师要成为情境的创设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扶者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英语教师已进入更为理性的思考阶段――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高效课堂提倡让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经过努力,我们从七年级下学期的后半学期起试用高效课堂的模式上英语课,也尝试运用了导学案,这些都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部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英语课上能够积极地讨论问题,他们的学习兴趣更浓了,学习能力增强了。
在我的英语课堂中,我是这样做的:在上一节新课前,我就把本节课应掌握的重点短语和句型在导学案上列出来,布置预习任务,然后把这些内容放在预习题部分,让学生通过预习写出这些短语。早自习或课间我会抽时间检查每组小组长的导学案,课前让小组长对本组其他学生的预习各环节进行检查,并进行预习指导。这样学生就能在课前把需要掌握的内容在头脑里过一遍,节约了上课的时间,也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在上课的时候,由于课前大多数学生都能按照教师要求预习,所以比较顺利,这说明预习生词和短语有利于学生培养自学习惯和提高学习效率。但是,在后面的检查课文内容预习任务的时候我感觉检查的形式比较单一,因为预习任务是针对课文内容的问题,所以我只是点个别学生起来回答,检查面比较小,有时候就容易导致其他学生在别人回答问题的时候开小差。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上新课的过程中我尽量多地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记得有一单元新课涉及新的语法教学――形容词的比较级,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一时态并融入较真实的情境中,我课前找了一些学生在运动会、课外活动中的各种照片,把照片按照这节课的情境要求进行组合。学生在屏幕上看到了自己的样子都很兴奋,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在欢快的气氛中学会了这个语法的含义和运用。有时候我也会在一节课的中间,学生略感疲惫的时候在课堂上放一段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视频,让学生根据视频回答问题,还有其他的一些讨论题、巩固练习等学习任务。
关于高效课堂,无论是对理论的学习,还是对实践的反思与总结我都处在起始阶段。通过不断的实践,我总结了以下几点不足:
1.导学案的设计内容偏多,教材内容总想面面俱到,所以经常出现不能完成任务的情况。导学案的设计也没有明显的体现出问题探究的层次。
2.课堂上,学生在进行自学和讨论的时候,上课变成看课,看学生上课围在一起,你说一句,我说一句,有的学生乱说。让学生都参与讨论学习是新理念的高效课堂。但在开始实施的过程中,如果没有教师及时的指导和有序的组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就会停留在同一个浅层面上,达不到高效课堂应有的效果。
3.小组合作探究是非常有益的课堂活动形式。在活动中可以通过同伴互助合作减少学生与老师面对面的紧张和不安。
4.学生学习的展示方式始终以请个别学生讲解为主,形式比较单一。
在基础教育改革中,著名教育学家叶澜教授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的教育思想。在平时的英语课堂中,我们应该更多地选择让学生当课堂的“小老师”,从而锻炼学生的口才,激发他们的上进心,让他们成为课堂上的主角。
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我们可以在一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1.在平时的备课中,应整合教材,突出重点。导学案的设计最好将知识问题化、层次化,避免将知识习题化,将导学案试卷化。
2.在展示环节还应研究和改进展示方式,加强群组展示,加强组内展示,加强对话训练的情境设置,让学生切实体验语言的交际功能。
3.课堂流程要清晰,每一流程都应有具体目标,学习目标要贯穿课堂始终,每个步骤都要围绕目标进行。
4.上课时教师的课堂指令要清楚、明了,这样才能使课堂有序,也有利于课堂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
在课堂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课堂上大部分的时间交给学生,教师的引导是关键。高效课堂必须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融入。只有在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生才会对自己、对英语及其文化、对英语学习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
英语高效课堂的创建是一个不断生成和追求的过程。教无定法,贵要得法。我们每一位教育者只有科学地落实课改精神,不断地完善高效课堂教学的模式,才能更好地展现英语课堂教学的风采。
一、从学生角度来讲,他们从课前到课堂真正地“动”起来了
学习数学的第一步就是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使用导学案前,学生预习没有抓手,只知道盲目地把课本浏览一遍。这样简单无目的的看书很容易使他们产生厌倦情绪。而使用导学案后,学生可以依据导学案上的问题导学来预习本节课的内容。在课堂上,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学生已经变成了课堂的主人,他们进行自主探究,不但需要把导学案上的问题搞清楚,还需要思考看问题是否还有其他解法。遇到不会的题目,先进行小组内讨论交流,如果还是没能解决,就需要在小组分别展示探究结果时听其他组的同学讲解。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既要及时更正自己导学案上的错误,还要从其他同学的讲解中寻找破绽,以便在别人讲解完毕后提出问题。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他们成了课堂的引领者。
二、从教师角度来讲,他们课前、课堂同样忙碌
先从课前说起,教师把主要精力用在了编写导学案上,导学案的编写一定要科学,因为它是引领学生探究的载体。此时,教师需要认真研究课标、考纲、教材、学情,整合多方面的资源进行导学案的编写。编写时既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实际,又要考虑问题的设置是否会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理解困难;既要考虑问题是否紧扣课本,又不能简单重复;整个问题的设置需要有一定的梯度性,既要有多数学生通过自学就能解决的问题,还要有通过学生合作交流才能解决的问题,其中探究性题目一定要让学生有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的感觉。另外,导学案中需要设计学生当堂检测的题目、课外复习巩固的问题以及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的课堂小结。在课前,教师还可以通过批阅导学案,发现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便课堂上更好地突破重点、难点。
有人可能会认为使用导学案教学,教师课前编写导学案、查看导学案的预习活动的确是忙碌了,但在课堂上,学生分组讨论时,教师明明是闲下来了。这样的观点其实是有问题的。在课堂上,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此时教师既需要掌握学生的讨论情况,还需要发现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问题,以确保能及时点拨。另外,教师在课堂上需要做整体把控,要把分组讨论的时间、学生展示讨论成果的时间、教师点拨总结的时间、学生课堂练习的时间掌握好。
总之,导学案教学的意图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交流学习能力以及在课堂上展示讨论成果的能力,此时,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自由发挥空间。因此,教师更忙碌了。
三、导学案教学在教师实践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课堂呈现出“表面繁荣,热闹非凡”的景象。教师在上课过程中有时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整个教室学生讨论很激烈,但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基础好的学生讨论时在说自己的观点,基础差的学生或手托着下巴静静地听,或者注意力根本就不在讨论上面。在小组展示环节,每个小组看似都有代表发言,但发言的学生经常都是那几个善于思考、善于表达的学生,并且发言的内容可能也只是小组内某几个人的观点。这样,部分学生就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的机会。同时,基础好的学生在小组中处于主宰地位,掌控着小组讨论的节奏,基础薄弱的学生则处于从属地位。这样,基础好的学生成为组内最为活跃的一分子,他们的潜能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而基础薄弱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被忽略了。
2.课堂呈现小组特点,容易忽视学生的个体情况。在小组讨论时,有一些学生还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就匆忙开始讨论,这些学生要么人云亦云盲目跟从他人观点,要么坐享其成等组内同学宣布答案。这样的合作学习非但不能提高这些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还剥夺了他们独立思考的机会。另外,在小组内可能还会存在这种现象:一部分学生通过讨论明白了问题的缘由,而个别学生在讨论结束后对该问题还是一知半解,在小组展示环节,问题搞清楚的学生代表小组进行发言,教师听完发言后觉得该问题已经解决,此时,个别学生还是没有掌握这部分知识,这就使得小组的整体情况淹
没了组内个别学生的真实情况。
四、寻找导学案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导学案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并且我们还需要用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这就使得广大一线教师需要寻找导学案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1.教师应该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教师应该更加重视全体学生的进步,特别是基础薄弱学生的表现。为避免这些学生学习的被动性,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给他们更多的关怀和鼓励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同时,教师应该善于发现这些学生的长处,鼓励他们主动参与讨论,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疑问。
关键词: 初中思品课 “五自一导” 自主高效教学模式
近几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学定教”已成为与时俱进的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为此,在思品课教学改革实践中,我努力探索一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以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五自一导”的自主高效教学模式。所谓“五自”是让学生学会“自读书――自质疑――自求索――自联想――自提升”,“一导”即教师的指导。其基本特征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五自一导”,“自”是主体,“导”是关键,它要贯穿于“五自”的全过程,能否“自”出成效,要看“导”得如何,具体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创设“导入”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读
课前,教师首先要千方百计地唤醒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因此,创设导入的问题情境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关系到学习主体将以怎样的态度参与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为此,设计导语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求知欲,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发现自己潜能》时,我先讲了一个故事:一位农民看到自己的儿了压在了卡车下,毫不犹豫地跳到卡车边,伸出双手把卡车抬了起来,儿子得救了,过后,农民再去搬车时却搬不动了。同学们相信人真的有这么大的潜能吗?这样的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以最佳的兴奋状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唤起了强烈的求知欲望,然后让学生快速通读教材,感知教材,自我品味,自我理解,把握教材的整体联系、教材脉络及知识要点。
在自读中,教师应注意:
1.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教会学生泛读、细读和精读教材。“泛读”就是快速地浏览教材,掌握章节子目,知其概括。细读就是对教材的正文及材料部分逐句阅读。精读就是对教材的重点内容要认真、反复阅读,并进行分析概括、归纳总结,同时在理解的基础上达到识记的程度。
2.一节课中,要给学生充分的自读时间,在学生自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3.学生自读是不能替代的,凡是学生能自学的知识,就应指导学生自学,凡是学生自己经过研讨能解决的问题,就应指导学生自己去探讨,绝不能包办代替。
二、创设“激疑”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质疑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激疑,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并提出问题。所谓激疑,一方面让学生在自读的过程中读出问题,比如,要求在通读完教材后每个小组至少提出一个问题,另一方面,在处理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教师故意留下一些问题供学生自己发现。例如,在学习“理想的实现需要艰苦奋斗”一节时,作为艰苦奋斗的典型,我提到了“愚公移山”的故事。有的同学马上提出:在新时代应赋予“艰苦奋斗”新的内涵。“愚公”为什么不搬家?为什么不绕路?为什么要世世代代搬山?遇到这几种情况,我都鼓励学生展开讨论,答案未必唯一,但学生受益匪浅。这样,便能使学生的思维由浅入深,由形象到抽象,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有效的训练。
在质疑中教师要注意:
1.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长期以来,多数教师习惯了“满堂灌”,多数学生习惯了师讲我听,师问我答,不发问,缺乏参与意识和个人见解,这只能导致学生养成思维惰性,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巧妙创设情境激疑,优化课堂环境,引导学生质疑。
2.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在课堂上,教师不能只关注优生,而应更多地关注后进生,一般来说,后进生的自尊心是比较脆弱的,经受不住刺激,渴望教师“以诚相待”。为此,教师要对后进生多一点爱心和耐心,所以,在后进生提出问题时,只要不是“无理取闹”,无论提得怎样,教师就应给予一定的肯定和鼓励,这样,学生才敢于提出问题。
3.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创见和反叛意识。学生提出的问题难免超前、反叛、出错,甚至有时是不“应疑而疑”的问题,但只要学生敢于提出且能提出问题,教师就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激励学生勇于冲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向同学挑战、向教师发问。若学生的想法有理有据,或有独到新颖之处,教师就必须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绝不能采取默然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三、创设“阶梯式”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求索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加以汇总,学生没有提出来的问题教师要加以补充,然后创设条理明晰、合乎逻辑,适合学生认知心理特点的“阶梯式”的问题情境,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引导、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使学生在课堂交往中处于主动状态,其交往方式表现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间、个体间)。这种开放式的教学形式,给学生提供了自我思考、自我探讨、自我表现的实践机会和情感体验,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获取知识,问题的解决者由教师变成学生,实现了师生的良性换位,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展示,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得以充分发挥。
在求索中教师要注意:
1.把握好设问的度。
(1)要把握好设问的难度,教师的设问要从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出发,有理论性和可操作性,设问过易,学生不假思索地齐声回答,没有思考的空间;设问过难,远离学生实际,学生则难以逾越,往往久攻不下,知难而退。
(2)要把握好设问的梯度,设问的提出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一般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层层递进,使思维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发展。
(3)要把握好设问的亮点,依据教材内容,着眼分歧点,找准切入点,选择多角度,触发学生思维的灵感,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2.教师要信任学生,尊重学生。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尊重其个性,让其自由展露分歧,愉快地施展才华,理解其思维缺陷。教师要对学生充满期望,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能行。这样,才能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共同发展。
四、创设“外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联想、拓展
所谓“外资”就是说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外资源,一方面,选择与教材有关的资料,引导学生分析领会所学理论,另一方面,把学生生活的实际、人们关注的焦点和社会热点问题引入课堂,真正贯彻政治课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这种教学内容的开放性,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而且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大大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展开联想,使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联想中,教师要注意:
1.引导学生树立大教材观。读书、思考时,不要局限于本节课的内容,不要读死书,要联系以前的知识点,思考这些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还要结合现实生活中分析、领会所学知识。
2.教师在课堂上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课外信息,为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和活力,同时,更要充分利用好学生这一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利用所学观点,联系现实材料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3.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教材,学会引进和利用“外资”。教师在注重本学科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更要注意引导学生向边缘学科渗透,两耳去闻窗外事,同时教给学生开放式的学习方法,比如,到图书馆、阅览室查阅参考资料,到校外或科学文化机构去考察,广泛搜集网络、报刊、书籍、媒体等课外信息。
五、创设“启发式”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我提升
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渠道,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每一个对学生思想教育的知识点,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提高觉悟,升华情感。比如,在学习“两代人的对话”时,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你平时是怎样对待父母教育的呢?当你与父母发生矛盾的时候你都怎样做?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在思想上有没有变化?有什么变化?等等。这些问题提出后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上的共鸣,进而提高学生的思想素养。
在提升中,教师要注意:
1.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只要有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知识点,教师就要因势利导,适时对学生加以引导,提高觉悟。
2.教师提出的启发性问题要具有一定的思辨性,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空间,这样就会逐渐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便于达到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