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在线教学论文范文

在线教学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在线教学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线教学论文

第1篇:在线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医学英语重要因素分析

Abstract:MedicineEnglishspeakingofthemedicoextremelyessential,therefore,themedicineEnglishteachingimportanceextremelyisprominent.But,becauseopensthisclassesthecollegesanduniversitiesnottobemanyinthenationwidescale,thereforeonhasalsonotobtainedthenationaluniversityforeignlanguagevalue.ThenationaluniversityEnglishfourlevelsofnationwideexaminations,correctandsoonthereasonsrespectivelyenablethemedicineEnglishtheteachingtohavelikedthisorsuchproblem.Theauthorinthearticleonsuchasfactorandsoonteacher,studandsoonteacher,student,teachingmaterial,classhourpresentsituationshascarriedontheanalysisintheobjectiveinvestigationfoundation,andproposedthecorrespondingcountermeasure.

Keywords:MedicineEnglishImportantattributeAnalysis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内医学界与世界的交流日益广泛,对医学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要能够听懂英语学益广泛,对医学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能够听懂英语学等,这就需要医学生除了具有基础英语知识外,还要具备扎实的专业英语知识。但是,目前国内高等医学院校的专业英语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从1987年实行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统考以来,各高校都十分重视这一“统考”科目。四、六级的通过率似乎成了评价学校地位、教师水平及学生能力的“唯一”标准。在这种情况下,本应以培养学生基本语言能力,为专业英语打基础的基础英语教学却变成了以过级为最终目的的应试型教学,导致师生盲目追求过级率,热衷于各种应试技巧,而忽略了学生自身实用语言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的基础英语水平和专业英语水平相差悬殊。

1.英语教师

医学英语是一门具有较高实用价值的科目,设置它的目的是指导学生以英语为工具阅读医学英语原文书刊,以获取专业信息,为今后的工作、学习和科研打下良好的基础[1]。专业英语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医学英语的教学效果,无论在语言方面还是在专业知识方面,专业英语教师都需要达到较高要求:既要有英语知识,又要有医学知识。

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的专业英语教师或是英语专业毕业,或是医学专业毕业,无论属于哪种情况都会存在“隔行如隔山”、“教学不自信的”的尴尬教学局面。对于医学专业教师而言,他们中的大部分除少数留学回国人员外都难以胜任用英语教授专业课,尤其是口语表达方面更觉压力较大。而我们的英语教师,又大多缺乏医学专业知识,结果二者都感觉力不从心,无法使授课内容与表达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现在急需建设培养一支既懂医学知识,又擅长英语教学的教师队伍,以适应全国各医学院校专业英语教学的需求。

2.教材

大学基础英语10年来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这一阶段的教材成龙配套地涌现,边试用、边修订、边提高,给基础阶段教学的开展和质量的迅速提高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可是,医学院校专业英语的教材就显得大为逊色。事实上,“专业阅读阶段的统编教材至今尚未起步,‘凑米下锅’的现象甚为普遍。尽管有了一些教材,但都不具备统一试用的质量”[2]。而且,“医学生在未学习解剖、生理、生化、外科、内科等专业知识前,在所学外语教材中却出现了这些专业的内容,使学生难以理解”[3]外,此外词汇与大纲不符,覆盖率不够。

因此在编写医学英语教材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在选材内容上,要全面地系统地精选体现医学英语特色地材料;在专业内容上,可分医学科普、医学专业基础、医学临床等三个层次;在选材来源上,以英、美近期有代表性的出版物为主。从词汇上讲,编写统编教材也应以《大纲》和《医用英语基础词汇表》为依据,由简单到专业。其次,语言背景知识应与专业知识紧密相连,而且语言知识应稍后于专业知识。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有目的地学习和掌握语言知识;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学习语言知识来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所学过的专业知识。再次,文章选材要讲究可读性和趣味性。

3.学生的接受能力

大陆的医学生虽然大部分可以在3年级以前通过四级考试,但对医学专业术语的快速接受能力普遍较低,只有少数学生能够听懂80%以上的内容,直接影响了对知识的学习热情和效果,这与香港等地的医学院校的学生形成鲜明对比。他们从小接受的英语教育、英语氛围一般来讲都比大陆学生好,进入大学的专业教程全多是英文原版,医院的病历、医嘱以及查房时医生间的交流也都是使用英语,事实上,也有很多母语为英语的外籍医生在医学院工作。

因此,他们可以非常自如的接受全英的专业授课[4],而我们却不得不在课堂上花费大量时间为学生讲解某些关键术语,为达到通俗易懂的效果,不得不对一些用英语难以表述的内容避而不谈,从而实际上减少了为学生讲授的知识内容。大纲的设计应该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既要考虑培养学生对专业英语语言结构和功能意念的学习又要注意两者与语言学习策略的结合。大纲确定医学英语的选材范围。选材要求语言规范,题材和体裁多样性,并能体现内容的新颖性、知识性、实用性和时空性以及语言素材的可接受性和可理解性。

4.课时设置

课时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课时少。大学本科学生在一、二年级的公共外语教学中的周课时数为平均4课时。有的学校还可达6课时/周。而三、四年级的医学英语教学课时数一般为2学时/周。有的甚至取消了英语的教学课程。而且每节课也由原来的50分钟改为目前的0分钟。这样一来,医学英语的课时数实际上只有公共外语的1/4或1/6。在这样短的时间内,要完成大量的的阅读资料是非常紧张的。可是,医学英语毕竟不同于公共外语,也不同于其它科技英语,它有着自身独有的词汇构成与文献框架。而且目前社会对医科生的要求也提高了。阅读量太小无法使学生尽可能全面地掌握医学各分支学科的词汇及内容。

首先,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将教学重点放在介绍医学英语词汇构成及文献结构的介绍方面。其次,充分利用学生的潜在课时,利用课余时间布置学生完成一定的作业及自修内容。另外可以安排一些活动或辅导班来培养学生的其它技能。

5.语言环境

语言环境一般分为课堂语言环境和课外语言环境。课堂语言环境的创设主要有赖于教师的课程设计、教学计划、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其中,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作用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实践的成败。原则上,教师应尽量用英语组织教学。一方面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求解方式置学生于丰富多样的口、笔语实践环境之中,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和任务要求恰当把握可理解的课堂输入量,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语言内容和形式的完整把握上,并因人、因材地实施控制和引导。同时,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的辅助作用,要求他们在专业课教学中适当传授相关医学专业英语知识,例如介绍主要专业术语、英文参考文献、原版教科书章节等。课外语言环境的创设可以采用多种途径,例如在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建立医学专业英语网站。网页内容包括阅读文选、医学专业英语构词、医学动态、相关网址、医学专业英语教师个人网页、人才信息等。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主办医学专业英语墙报,以及联合校情报室创办英汉对照医学专业信息报等。总之,创设良好的语言学习和应用环境,让学生“浸泡”其中,无疑将有助于医学专业英语素质的综合培养与提高。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医学英语的课程体系建设在着一定的不科学性及不规范性。造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些问题制约着医学英语教学的发展和革新。要求发展、求革新,就要认真地解决所存在的各种问题,这需要有关各方面高度重视,相互协调,需要工作在医学英语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抱定信心,探索求新。随着医学领域对外交流需求的逐步扩大,人们对医学英语作用的日益重视,随着基础英语教学任务的重心逐步向中学阶段转移,大学英语的教学重心也必将由基础英语向专业英语转移,我们有理由相信医学英语教育虽然任重而道远,但总有柳暗花明的一天。

参考文献

[1]付志刚.医学院校专业英语教育存在问题浅析[J].广东医学院学报,1997(3),304~305

[2]李星等.“医学英语教学要解决的问题”[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8,1

第2篇:在线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语文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4 【文献标识码】A

一、电教媒体对中学语文教学模式的影响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师本教育”,教师灌输的内容多,学生主动学习的时间少,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况且在传统的课堂中,学生主要调动的感官是听觉和单调的视觉,而引进多媒体技术后,完全可以通过配乐、图像、视频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进行综合性学习。学生可以由被动而单调地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而多角度地理解知识。

语文是靠“言”来达“意”的一门艺术,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常常会遇见一些抽象的字词、句段、文章,这些重难点单凭老师的讲解是很难突破的,如果老师不能引导好学生理解好这些内容,课堂是失败的。电教媒体的应用正好可以弥补传统教学这一缺陷,让抽象的文字转化成形象生动的图像,让学生在感知字里行间的内涵时欣赏到相关的视频,让丰富的感性画面逐步化解课堂的疑难问题,课堂效率随之也得到提升。

二、电教媒体在中学语文课堂中的巧用

第一,巧设情境,触发真情。

电教媒体活用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创设丰富逼真的情境,将单调的文本内容转化为形象生动的图像、视频。在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直观情境下,学生的情感因素得到了激发,以至入境生情、身临其境。这样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自然就轻松得多了,课堂效率也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提升。

第二,披情入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通常一些课文内容比较深奥、难懂,甚至抽象晦涩,这给语文教师带来了不便和挑战。教师往往会因为一两个重难点在课堂中突破不了而影响了整个课堂教学任务,降低了课堂的效率。而巧用电教媒体正好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把抽象的文字化为具体事物,把晦涩的内容转化成栩栩如生的图像、视频,重难点随之迎刃而解。这样既简化了教学环节,降低了教学难点,又可以让学生由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学习,课堂的教学效率大大提高,便可顺利地实现教学目标。

第三,拓展延伸,举一反三。

中学语文教师仅凭一张嘴、一支笔很难做到课堂上及时、足量地向学生展示相应的训练,电教媒体的运用,特别是多媒体配套教学软件的开发利用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适时、适量的训练极大地促进了学生把教材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实践运用的技能,确实起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电教媒体在写作课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提供素材,丰富学生阅历。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需要丰富的素材。学生不愿意写作、害怕作文课的原因是不知怎么写、该写些什么。而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学生没有丰富的相关经历,没有积累足够的写作素材。要改变这种不良习作现状,除了老师平时要多鼓励学生体验生活,丰富阅历之外,更直接有效的方法是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电教媒体,利用好学校的互联网资源、班班通设备,还可以规定或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在自家上网,有针对性地阅读和积累相关的媒体写作素材。从而极大地开阔学生的写作视野,丰富学生的阅历,扩大学生的写作空间。

第二,改进评改方法,提高评改效果。作文评改一向是令语文教师头痛的问题,无论教师全批全改,还是师生共同批改、学生互改,都难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而面批的效率又太低了。电教媒体特别是多媒体技术能很好地帮助广大中学语文教师解决这一难题。学生们可以把作文拷在盘上,评改课上就能通过互联网很方便地调阅、批改每一位同学的作文;学生评改的作文也能很方便地对比阅读,比较中得到提高,还可使学生及时欣赏到同学的佳作,这样,就能使学生从阅读对比中得到启发,有所进步。

四、应用电教媒体要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电教媒体不是万能的,要避免滥用电教媒体的现象。

教育要遵循规律,学生的求知欲、理解能力是有限的,通过电教媒体过分调动学生的“激情”,会导致学生兴奋过度,没有冷静思考和消化知识的时间、空间,片面地沉醉于表象当中,很容易出现“蜻蜓点水”、“走马观花”的现象,这样不利于课堂知识点的落实。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在应用电教媒体辅助教学时,要把握好一个度,就是要遵循好教育规律,适时调整学生的状态和电教内容的难易程度、数量、速度等,使学生“吃得刚好”,“消化得了”。

第二,不能片面追求多媒体语文课堂容量大的优点。

有些老师追求课堂内容的丰满、完美,考虑得非常周到,把平时上课没时间讲的、没必要讲的,统统安排到幻灯片上,造成课堂详细具体的假象,忽略了课堂重难点的体现。这样利用电教媒体,自我感觉就是面面俱到,没有遗漏,有“效率”,其实仔细反思一下就明白:纯粹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也没有落实好。

第三,使用电教媒体切勿走形式。

第3篇:在线教学论文范文

一、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通

我们都知道,科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内容之一,是现代文明发展的基础条件。科学教育包括了科学知识教育、科学方法教育、科学态度教育、科学精神教育等相互关联的四个层次的教育[1]。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关注度大多放在了科学知识的获取上,也就是说只重视科学带来的实际功利价值,对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关注度远远不及它带来的价值,许多情况下甚至违背了科学理念和科学精神。因此,教育者们站起来呼吁,应响应科学的正?x之处,而响应以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教育的正确教育理念就是更新以往的教育观念,改变以往的教育思想。

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都有着各自的优势和重要的价值以及不同的功能。科学教育的工具性价值超过了其目的性的价值,而人文教育恰恰是目的性的价值超过了其工具性的价值,它的关注点在于以人为本的理念、人的情感、人格、人性、思想、信念等的陶冶过程,总而言之,人文教育的宗旨就是以人文精神进行教育,在人文教育的各个角落、各个阶段都贯穿着人文精神。由于对人没有全面的理解,致使人文精神和人文意义与价值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人文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人成为真正有价值的人,应该把人培养成健全和完善的人,使之能够传递人类文化正确的价值观念。当今社会的发展以及时代的进步对我们的教育赋予了难度极大的任务,要求我们必须树立一个完整的教育目的观念,构建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培养完整的人。只有构建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在体系中正确施行,才能确保人和社会能够全面和谐的发展。

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中,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两者中任何一个教育都是不可缺的,也是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通不是表面意义上的简单融合,而是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两者相互渗透,相互作用,融为一体,和谐共进。

二、实现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在现代化教育中融通可能性的途径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通会涉及到很多方面,有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内容等等。下面就简单论述几个方面。

(一)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育思想

教育本身就有其经济功能,也有隐形的非经济功能。它既有长远效益,也有眼前的效益。目前,部分人在教育观方面问题还停留在片面理解上,往往被功利性占据了双眼,而非功利性就靠边站了;只关注了其短期可带来的社会价值,而忽略了未来无限可能的价值。教育的大方向是在未来,应该坚持它的独立性。教育体现的价值不应该由急功近利和短浅的目光来表现,我们应该用长远的眼光看待,从长计议。

(二)不断改革教育体制,加强理论创新

教育体制要根据现行教育形式不断加强改革,为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提供更多有利的条件,建立更肥沃的基地,开发更宽阔的发展空间。尽可能的消除不利因素,确保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良好的发展。同时,科学教育和文学教育在理论方面不能懈怠,要加强对其研究,在理论上做出一番重大的创新,给予教育实践智力上的支持,指导一个正确的方向。给教育发展带来一番成就。

(三)改革课程,更新内容

科学与人文在整个人类文明中占有重要的组成成分,其力量渗透在全方面的人类社会活动中,其影响力范围极广。人文主义有相应的课程内容,科学主义也有相应的课程内容,但两者的课程在相处时并不融洽,很长时间里是针锋相对的状态。我们提倡课程改革中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融合起来,通过课程的改革来使之和谐共处,有效避免两者各执一端互不相让走入极端的境况。课程改革过程中必须平衡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四)提倡素质教育,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培养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是历史和当代教育必须完成的教育使命。素质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学生全面发展才能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只有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融通才能体现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和应有的意义。在现代教育中,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就像鸟儿的一对翅膀,少之一侧都不能正常飞翔。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素质教育中最主要的成分。

(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体现生活的真谛

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始终坚持科学到人文教育理念。使受教育者体现其主体性,在掌握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能体验生活中的种种意义。科学到人文的教育过程可以说是在体验和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是一个充满色彩的多样化教育过程。

第4篇:在线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小学体育教学应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伴随着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普及,现代教育技术已进入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更加体现了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构建起了新型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特别是在体育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能够更好的开展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通过体育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应用,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具体动作的直观认识,形成动作完整概念,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充分发展了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运动技术要领,接收更多有关的知识。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直观性有利于小学体育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在以往的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教学中,抽象的知识往往以语言描述为主,即使使用一些挂图、模型等直观手段也显得较为呆板。多媒体课件可利用二维、三维等空间的设计,全方位地剖析难点,化难为易,使看不见,摸不着的生理现象变得生动形象,加快了学习速度,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因此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它能有效的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是不容易观察到的事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充分显示出来,调动小学生的直视功能,为突破难点创造出良好的条件。例如:跳远教学,过去我们采用“讲解+示范”的形式讲授,以讲解为主、示范为辅。虽然讲解能强调重点,但在示范时,由于示范动作瞬间完成,学生根本不能看清其过程。如果我们利用室内课时间,将“助跑、起跳、腾空、落地”四个过程用电教媒体演示出来,就能化动为静,化抽象为形象,增强小学生的感性认识。在演示之前,可让小学生带着问题去看。如跳远有哪几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有哪些注意点等,请学生看完后回答。这样既能抓住重点,又容易突破难点。这样教学,既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又能帮助小学生建立起协调配合的概念。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认识的兴趣,人们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所学的一切,常常掌握得迅速而牢固。多媒体这一新生事物在学生的眼中是新鲜好奇的象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实质上是给学生一种新异的刺激,目的在于诱导学生对新异刺激的探究反射,换句话说,就是采用新颖的教法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篮球基础配合前,我先带领学生去多媒体教室观看一段大型的篮球比赛以及球员们一些优秀的配合动作和步伐,这样,同学们的兴趣就一下被激发起来了。我们都知道小孩子的表现欲比较强,每个人都想把看到的动作模仿下来并表演给其他同学看。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笔者还设计了一个篮球基础配合课件,利用声音、图像、动画来表现篮球基础配合的全过程,比较形象的展现了篮球基础配合的动作要点、动作方法、移动路线等,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使学生快速的掌握此项技术。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够激发小学生学习热情,调动小学生学习积极性

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方法,手段生动活泼、新颖多样,克服了过去老师边示范、边讲解的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既符合小学生的求知欲、求新的心理特点,又能创设比较好的情境和情绪体验,引起并保持小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从而能够激发小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小学体育教材中跨越式跳高的教学中,怎样才能吸引小学生?通过上网下载几位获得世界冠军的跳高运动员整个跨越式跳高动作的完整过程,用在导入课前先给学生放映展示,同学们看到优美的动作,不禁摩拳擦掌,情绪兴奋,禁不住赞叹起来,再配上飘逸的慢动作示范,加上教师的导语配合,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在体育课教学中,适时适度地运用多媒体,把涉及的重点内容的有关课件展示出来,既能起到让学生领会动作的作用,又能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从中激发小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小学生积极投入体育课教学中。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强健康教育,培养小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

第5篇:在线教学论文范文

下面,我试用文学鉴赏的理论来阐述将古诗教学分为感知、审美、体味三个阶段的合理性、可行性及其在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提高其想象力,培养其良好的审美情趣方面的价值和意义。

感知阶段

感知,顾名思义是指鉴赏主体通过自己的感觉、知觉器官去破译艺术的形式符号,从而感受鉴赏客体的形象。文学作品的感知首先要对文学作品的形式符号进行破译,即对语言文字进行解读。反映到诗词教学中,学生是鉴赏主体,古诗便是鉴赏客体。主体与客体相遇,进行鉴赏活动,基础是主体对课题的意义要有接受理解的能力。因此,感知的第一步在于理解字词。

对于从事专业文学鉴赏的评论家们来说,或者有一定文学素养的人理解一般的文学作品,破译形式符号都不成为问题,只是一件很简单、很轻松的工作,但学生不同。首先古诗的语言与现代汉语存在较大的差异,语言在自身的不断发展中,使本来就隐晦的诗的语言更加晦涩难懂,古今词义的差别,古有今无的语法现象,诗歌语法的不规范,都成为学生理解古诗的障碍。其次,古诗又多用典故,包含大量古代的风土人情,这些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很遥远,在他们的知识储备中,找不到相关的知识点来理解这些新鲜知识。因此,学生学习诗词的首要任务便成为了理解字词,背诵诗意。这一步是非常必要也是相当重要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否很好的解决字词问题直接关系到底下意象的把握、意境的感悟能否完成。

如何对字词进行讲解,这里不再多说。传统的古诗教学模式积累了很多的经验。记忆,在这个过程中是值得肯定的。没有记忆就没有积累,没有积累就不可能对古诗进行鉴赏。

在文论中,强调所谓“知世论人”,是说评论作家不能离开作家的生活年代,同样,理解作品也不能离开作品产生的背景,生长的土壤。这是其一。其次,理解古诗特有的障碍还有诗中存在着大量的典故、风土人情。对这些社会历史知识的掌握是鉴赏主体在鉴赏前必须的知识储备。鉴赏主体对这些知识掌握得越丰富,他对诗意的理解也将越深刻。例如,不理解古人重离别、易伤感的心理特点,就无法真切地体会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心境;不知道陆游一生为国事奔波操劳的经历,不理解他的一腔爱国之情,也就无法理解“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沉痛悲壮。而社会历史知识的获得完全是从间接经验中来的,不可能去亲自实践。教师在指导学生鉴赏古诗时,必须对这方面知识进行介绍。

完成以上工作只是为古诗的鉴赏打下一个基础,鉴赏活动远远比理解字词、掌握历史文化知识丰富得多,也许是因为这一步对学生而言太重要了,所以学生的鉴赏活动往往就此而止,对于真正的诗味倒不再追求。其实,真的“诗”还在后面,这就进入到下一个层次:审美阶段。

审美阶段

感知形象,不过是文学鉴赏的第一步。如果仅仅迈出这一步便驻足不前,那离诗的真谛还很遥远。在文学鉴赏中讲究一个“品”字,即接受者根据各自审美文化心理结构和经验,凝神观照,再现艺术意象,使艺术形象具有鉴赏主体的个性特征。但由于知识积累的限制,学生的“品”很难深入展开,更难使再创的形象具有接受者的个性,那么学生的审美活动该如何展开呢?

记忆是帮助学生重建意象的有效手段。诗人的思想、情感借助于意象凝定在形式符号中。接受者必须先将一个个意象复活,而记忆在这过程中起着联系现实与艺术的作用。贺知章《咏柳》写道“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柳树较为常见,尤其是江南,对柳树,学生大多有感性的认识,只是学生所见的柳是不带任何感情的生命体,因此,学生的艺术再现就不能是简单的现实回忆,而必须是一次艺术创造的过程。可见,记忆为学生的艺术创造提供了感性的现实基础。

艺术性地重建意象不同于对词句的理解。它不但可以是相异的,甚至可以是相反的。这便是艺术接受的主体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艺术的鉴赏本来就没有是非对错之分,因此教学古诗时引导学生谈自己对诗意的理解,是一种完全开放的自由的艺术创造,它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艺术敏感,发展学生个性都是很好的锻炼。此时教师宜放开手脚,不要再对学生进行任何束缚和规范。学生的审美感受往往与他的审美心理结构的特点紧密相连。同一首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喜好。如张继的《枫桥夜泊》,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来写独处他乡的孤独,思乡之情。这首诗的审美活动较为容易展开,给学生再创造的空间也很大。各人根据各自的体验,对各种意象的认识、体会也不尽相同。对“月”“乌”“霜”“江枫”“渔火”以及寒山寺的钟声,不同的鉴赏主体会有不同的体验,从而产生各异的审美感受。文学鉴赏主体性与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相通的。在课堂上,此时的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谈自己对诗意的理解,就是一举两得的事了。

对诗意富有个性的感悟、审美是鉴赏中高于词义的理解的一个层次,但这还不是鉴赏的终点。在对诗意全面把握的基础上还有一个“体味阶段”。

体味阶段

中国古典诗词特有的艺术魅力在于其创造了一个个超乎现实的,富有形上意味的意境世界。对意境的体味是鉴赏古典诗词的至高境界。

“意境”一词最早由唐代王昌龄与物境、情境并列提出,主要是指运用艺术意象,在主客体交融、物我两忘的基础上所体悟到的一个超越现实时空的境界。意境生成的可能性表现在诗词的形式上是中国古诗词多用名词、形容词,而少有动词,是一个个意象的组合,从而给鉴赏者留下很大的再创造的空间。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几句便是如此。

对意境的追求是文学鉴赏的最终目的,学生可能难以达到心领神会的高妙境界,但既然是对诗歌的鉴赏,就应该对诗中的境界努力去体味。

展开丰富的联想是得以走进意境世界中的重要心理功能。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意象展开想象是体味意境的基础。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最后两句中,出现的意象有“孤帆”、“碧空”、“长江”、“天际”,动词一个“尽”,一个“流”。借助这四个意象,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生活经验在脑中现出一副画面。这幅画面因人而异,因时而异。水流人去的情感体验也会随着审美主体在现实中的经历的丰富而丰满。在课堂上至少可以做的是引导学生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中,想象诗人的所见,体会诗人的所感,由此展开一连串丰富的想象。仍以上面一首诗为例,此诗再创造的余地相当大。诗写送别,却一字不提如何送别。这是李白的高明之处。黄鹤楼中,李白与孟浩然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孤帆之上,孟浩然做些什么、想些什么;独立江岸,李白又在想些什么,等等。这都是艺术再创造的好入口,因此,展开的这些联想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画面,而是一连串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是一个进行着的场景。这种创造往往基于鉴赏者的情感、体验上的共鸣,是鉴赏者沉浸于艺术意象中的表现。学生的意境体味不必强求,但教师一定要注意引导。艺术的敏感也不全是先天所具备的,后天的努力、训练在造就一个艺术天才的过程中也相当重要。

第6篇:在线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继续教育; 在线学习; 生命力;

在提高全民素质, 树立终身教育理念的过程中, 继续教育正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当前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质量需求不断提高的大背景下, 无论是从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方面看, 还是从个体追求更好的职业发展或生活质量方面看, 继续教育因其教学内容契合学习者的职业需求, 学习形式方便学习者的时间管理等优势, 显示出了独特的实用性。在互联网背景下, 在线学习作为一种适应继续教育持续发展的学习模式, 因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的促进而不断影响着学习者的学习行为, 已经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1、继续教育发展的历史回顾与经验借鉴

一般认为, 继续教育是指已经脱离正规教育, 已参加工作和负有成人责任的人所接受的各种各样的教育。按照这一概念界定, 继续教育的外延非常丰富, 即包括了成人高考、远程网络教育、自学考试、电视大学等获取学历证书的学历教育, 又包括了对各类在职人员进行知识更新、补充, 能力拓展、提高的非学历培训。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大发展的历史看我国继续教育各个阶段, 从侧重学历补偿到侧重知识拓展,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继续教育的外部需要和发展动力。

成人高等教育多年的发展, 为教育资源短缺的地区培养人才, 为那些因时间、空间的限制而没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的学习者, 提供了积极的解决方案, 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一段时间以来, 由于成人高等教育办学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受到了广大在职学习者的欢迎。有资料显示, 1992年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录取数是59.2万人, 1993年录取数是86.3万人, 1994年是90万人, 1997年超过100万人。从1992年到1997年这一时期, 各类成人高等教育由于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 通过成人高等教育学习获得学历提升和职业发展的学习者逐年增多。

20世纪末,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我国高等教育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普通高等教育招生人数不断增加, 应届高中毕业生上大学已经不是少数人的奢望。就各类成人高等教育而言, 有学习需求的人们被分割成若干块, 留给成人高等教育学校的空间非常有限。一方面, 普通高校扩招, 录取率逐年攀升, 另一方面, 成人高等教育入学分数持续下降, 报考人数却逐年下滑。面对这些问题, 1998年开始, 全国有多所高校开办网络教育试点, 自主招生, 自主考试, 学员人数逐年增加, 截至2005年, 包括中央电大在内, 共有68所试点高校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由于学习方式灵活, 学习时间可自主控制, 招生专业与学习者需求契合度高, 参加学习的大部分是在职学员。这期间, 各个高校投入了大量资金, 开发了大量的多媒体教学资源, 建立了网络教育通用平台, 开发了各类专业的教学课件, 逐步摸索出了远程教育的教学模式、管理模式。由于学习者更深层次地参与到教学系统中, 各类教学媒体, 包括在线媒体以技术强化了教学设计, 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和交互, 学习者有更多的选择机会, 使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同时, 适应变化了的经济形势, 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院校进一步开发了继续教育的培训课程, 使得学历教育与能力培训在这一平台上各有侧重。

在寻求技术支持学习或者说顺应技术影响教育的过程中, 适应成人学习者的特点, 按照成人学习者的认知规律, 帮助成人学习者在人生的各个阶段进行有效学习的技术平台——在线学习平台诞生, 并随之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学习模式的变革——在线学习。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打造适应成人学习者提升能力、拓宽发展空间的在线学习平台, 成为继续教育谋求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途径。作为一种学习模式, 协助在职学习者管理工作与学习的时间冲突、地域冲突, 在线学习强大的生命力正在逐渐显现。

2、继续教育的学习模式——在线学习

以现代信息技术做技术支撑, 通过搭建教学资源库, 建设虚拟教学空间系统, 构建并实现新型在线教学模式, 变革了当前普遍存在的线下教学模式。因为教学模式的变革,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新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在线学习模式, 实现了继续教育跨越时空的网络化教学——用零散的时间, 在分散的空间, 学习者根据教学的系统要求和个人对未来职业发展的愿景获取提升能力与学识的必要知识。学习者摆脱了时空限制, 可以根据个人条件自主安排符合教学要求的学习进度, 一方面缓解了当前形势下越来越突出的工作和学习之间的矛盾, 另一方面也使学习效率得以提高, 这是在线学习生命力的重要体现。

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 使得在线学习这种全新的学习模式, 可以突破传统学习的时空限制, 凭借在线学习平台蕴含的数字化多媒体资源信息量大、交互性强、覆盖面广等特点, 为学习者提供更多的选择。对于学习者而言, 学习行为更多的时候与教师的教学时空是分离的, 这种异步的学习为学习者的学习提供了更为灵活多样的时空选择, 也对学习者的自控能力、自主性与意志力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异步的在线学习留给学习者更多的思考空间, 在职业实践中对问题的思考和反思可以更多地促进学习者汲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知识, 利用学到的知识指导职业实践。同时, 问题求解因教与学的时空异步, 师生间答疑解惑的互动有更灵活的选择。而且, 因为学习者个性得到尊重, 学习者之间的协作与支持因个体差异、个性特长、发展方向不同而获得互补。

学习过程是发现或把握外界事物变化发展规律的过程, 是经验获得和积累的过程。对于参加继续教育的学习者而言, 职业实践是一种发现、感知外界变化的过程, 这种发现与感知在获取经验和思考的时候产生很多疑问或不解, 于是在回答为什么和怎么办时引发了学习者的学习动机, 维持了学习者的学习行为, 并指向一定的学业目标。由于职业进展、外界期望等外在诱因的推动, 成人学习者个性完善与人格健全的内在需求往往非常强烈。成人学习者一般都已经具有一定的社会阅历, 具备主动学习的自主意识, 而且, 一旦建立起学习动机与学习行为的良好联系, 态度、兴趣、自觉性和独立性就维持了学习者克服学习倦怠的意志力。恰好对在线学习来讲, 学习者必须有较高的学习动机和自主意识, 有较强的独立性和自觉性, 这是在线学习的特殊性对学习者的必然要求, 具有这些特性的成人学习者更容易选择并适应这种学习方式。

3、在线学习的时间管理与目标管理

在线学习作为一种适应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学习模式, 有利于学习者进行有效的时间管理与目标管理。在线学习支持学习者根据自身特点建构自我驱动性的自主式学习, 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学习进度, 根据自己的职业需求、知识背景、兴趣爱好、学习风格来选择学习内容, 培养独立的思维能力。学习者能够进行批判性、研究性的学习, 对拓宽职业发展路径, 实现提升职业能力的目标同样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在线学习的生命力在时间管理和目标管理上的体现, 使继续教育得以持续发展, 在树立终身教育理念的过程中继续发挥应有的作用。

从时间管理上看, 在线学习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学习者可根据教学要求和自我的时间安排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由于学习资料已经备份在服务器上, 网上教学使用基本普适的软件系统, 一部便携式电脑, 甚至一部智能手机就能方便地实现在线学习, 学习过程不被局限在物理意义上的教室里。教师的教学过程与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无论是同步, 还是异步, 对学习者而言, 走进教室即意味着走进一个被界定为教室的虚拟空间, 与教师、同学相互交流, 疑难问题回放重播, 重点内容反复观看, 不懂的地方随时提问。在某种意义上, 学习时间被放大成为全天候的自控时间, 通过时间统筹规划、根据工作时间灵活调整, 充分保证在线学习是一种有效学习。时间管理最重要的功能是透过事先的规划, 作为一种提醒与指引, 在有效地时间管理过程中, 学习者要整合个体职业发展目标和学习目标, 建立联系, 形成交互作用, 建构时间分配与使用模型。为了达到并优化在线学习的目标, 学习者要组合学习资源、学习期限、可利用的时间, 在处理工作与学习冲突中认识到总会有时间管理的最佳次序。时间管理使在线学习的学习者较容易觉察和考虑正在进行的工作的波动、对在线学习的影响以及二者的相互作用, 重新建构工作与学习的时间管理模型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从目标管理上看, 参加继续教育的学习者拥有一定职业经验, 他们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希望谋求更好的发展, 在目标明确的条件下, 这类学习者能够对自己负责, 进行自我控制。通过认识目标的重要性, 在谋求更好发展的学习动机驱使下, 学习者通过寻找有益的学习资源, 选择适当的学习策略, 自己承担引导学习行为的责任。在线学习本质上是一种自控型学习——通过分析自我需求, 借助一定的教学支持, 进行自我导向、自我调节学习。首先, 在线学习对于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要求较高。学习者通过需求评估确认学习目标, 激发学习动机, 产生实现学习目标的行动自觉, 妥善管理时间、坚持不懈思考, 形成一个适应自我发展的、全方位的、全过程的、多层次的学习目标管理体系。第二, 在线学习的学习目标是学习者自己制定的, 对其有充分的理解, 主观上足够重视, 对通过一定的努力达到预期的目标, 学习者会很有信心, 并激发出很强的学习动力, 形成强大的内在驱动力。第三, 在线学习需要学习者有很强的独立意识, 也有很强的合作能力, 面对问题不回避、善于解决并调整学习策略。通过在线学习系统的评估检测判断学习效果, 学员之间的相互帮助与协作开阔大家的视野, 拓宽知识结构。第四, 在线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 阶段性的总结、评价对学习者的努力起着推动作用, 细化的学习目标对在线学习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目标的具体化和适当超前, 可以使学习者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获得支持和发展。因为社会发展, 学习者要重视目标与环境的平衡, 根据实际变化对目标进行调整是在线学习目标管理的重要内容。

4、结语

在线学习是继续教育的一种重要学习模式。面对越来越多的选择机会和越来越大的职业发展压力, 在线学习解决了学习者提升职业能力的需求, 缓解了学习者因职业竞争带来的工作与学习之间的矛盾冲突问题。透过在线学习生命力的探析, 我们看到, 继续教育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 不仅来自社会经济与技术进步, 还有很多自身内涵建设的问题。在线学习对成人学习者的支持, 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 其持续的生命力是继续教育适应社会变革和技术进步的重要支撑, 对终身教育及全民素质的提高发挥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周海霞。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及启示[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 2011 (5) 。

[2]肖春红。心理学视角下的微课学习[J]。山西教育, 2016 (5) :56—57。

[3]李斌。我国成人学习动机研究综述[J]。成人教育, 2004 (9) 。

第7篇:在线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 中国文化元素 现代英语教学 课程设计 教学大纲

1.前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这些年我国对外交流活动日益增多,跨文化交际频频出现。与此同时,外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教学,而且应该包括文化教学”这一理念,已逐步成为我国外语界的共识。外语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而且要传授书本之外的文化知识。既要加强英美文化的导入,又要逐步增加中国文化的渗透。教育工作者在努力使学生在了解两方文化的同时,应更加深刻地领悟绚丽多彩的、优秀的中国文化,从而使当今学生在跨文化的交际中,自然担当起祖国优秀文化的传播者角色,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外语教学尤其是英语教学与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相适应,取得更好的社会效果。在英语教学中加强中国元素的应用,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是跨文化交际的需要,是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文化意识的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要重视当前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渗透缺失的现实,必须调整英语教学的内容,增加母语文化知识;对比中西方两种文化异同,组织好英语教学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从而加强中国元素在现代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2.英语教学的本质

在我国,英语教学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受国家语言政策与教育体系的影响。教学大纲与课程设置就是在这一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英语作为一种国际性语言,已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的英语教学与我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息息相关。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外语人才的需求在质与量及种类方面急剧上涨。这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各界对英语的重视及投入,一步一步改进英语教学。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电讯与高科技的全球化发展,日新月异的社会对人们的英语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一局面同样将极大地加强和加快英语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面对新的挑战与要求,我们要重新调整,全面统筹规划英语教学,加强中国元素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以辅助中国文化通过英语在国际上的传播。

3.当前英语教学中中国元素的缺失

首先,语言表述、承载、象征着文化现实,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学者和教育学家普遍认为在外语教学中应加入目的语文化教学。我国英语教学界也认同了这种观点,在英语教材和课堂上大量介绍英美国家的文化与习俗,并且开设了以英美文化为背景和核心的必修课和选修课。这种语言与目的语文化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的同时了解了英美国家的文化,提高了使用英语的能力。然而纵观我国英语教学,在加强对英语世界各层面文化内容介绍的同时,却对于作为交际主体一方的文化背景――中国元素,基本上处于被忽视的状态。长期以来,我们在英语教学中过分强调英美国家文化的学习,而忽略了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结果造成大量中国英语学习者使用英语表达中国语言的能力很低,不能有效地把中国的优秀文化传播给世界,进而不能进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

4.在课程设置中增加实践活动,加强中国元素的植入

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有限,教师必须鼓励学生多渠道、多途径地获取信息。为了更多地进行英语学习中的中国文化渗透,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非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可以开设一些专题讲座,聘请一些有造诣的专家、学者对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英美文化和中国文化的课程教育。在授课过程中更需要循序渐进、英汉相辅,以扩大学生视野,获得更多英美文化和中国文化知识。另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一些介绍中国文化的英文作品。除此之外,还可通过引导学生观看介绍中国文化的英文电影,鼓励学生参加英语角、中国文化英语演讲竞赛等活动,丰富学生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知识。

5.调整英语教学大纲,增加母语文化

我国的英语教学大纲往往只注重学生的语言水平的提高,而忽视了传授中国文化和教给学生如何用英语去释义中国文化。因为教材中没有有关内容,结果造成了很多学生既欠缺中国文化知识,又欠缺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目前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传递,既无大纲,亦无教材,全凭师生们进行自我传播,随意性较大,因此很难达到完全准确。我国的跨文化研究也多停留在理论探讨方面,没有系统地可供一线教师参考的教材和资料,这就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接受不到这方面的训练。因此,当前我们迫切需要在各类英语教材中,加入中国文化、中西方文化比较的内容。教材编写者应根据英语学习者的认知水平、语言表达能力,参照英美文化教材编写体例,将上述内容编写在具有本土化特色的中国文化读本和教材中。这些读本和教材可以是中英对照,也可以是全英语。要注重听、说、读、写、译等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并配备相应的音像、电子读物,以增加教材和读本的形象性、生动性和趣味性,为中国文化的教学实践提供客观基础和参照依据。

6.结语

本文从英语教学的性质、课程设置、教学大纲等方面分析了我国英语教学中的中国元素缺失问题。本文强调,在引进与发展国外外语教学理论和方法的时候要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即走“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的道路,从我国英语教学的具体情况出发,结合我国传统的课堂文化,对这些理论、模式与方法作相应地调整。要解决我国英语教学现存的中国元素缺失问题,需要从语言的本质认识出发,从语言教学理论与原则出发,从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出发,结合中国元素,合理分工与衔接各阶段的英语教学。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加强中国元素的植入,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是跨文化交际的需要,是培养学生辩证的文化意识的需要。正视当前英语教学中中国元素植入严重缺失的现实,必须调整英语教材内容,增加母语文化;对比中西方两种文化,组织英语教学;提高英语教师素质,担负中国文化传播重任。

参考文献:

[1]丁往道.中国文化掠影[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2]李娅琳.试论跨文化交际中平等交流意识的缺失及对策[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4,(3).

第8篇:在线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教学情境;独立思考;实践能力

一、初中数学教师对合理教学情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现代课程教学要求“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好的数学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让数学知识点通过情境更容易被学生接受。现在初中数学教师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大部分授课是填鸭式的讲课模式,不重视教学情境的构建,虽然一部分中学数学教师为了适应新时代教学的需要积极改进教学方式,对每节数学课的情境苦思冥想,但还是会有一些不恰当。例如:在教授有关“有理数中正负数”的相关知识时,一些教师只是简单地告诉学生什么是正数什么是负数,而没有利用其他可以便于学生理解正负数概念的教学辅助器材,知识讲授然后让学生死记硬背,这样不仅不利于知识的记忆,也不利于知识的活学活用。

【解决途径】提高教师对教学情境重要性的认识,创建符合生活规律的、学生能够理解的、能够引导学生产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教师应该在认真了解教材知识点的基础上确定设计情境的目的。将数学知识融入数学情境,情境设计首先应该体现数学知识点,其次要与学生接受能力相符。例如:在有理数中正负数相关知识的教学中,可以带一个表盘温度计到课堂,让学生观察温度计示数有什么特点,学生会说上面都是整数,有一些数相同,有一些数字前面有个减号。这时老师就可以问学生,这个减号是什么意思啊,这个是我们生活中的温度计与我们今天学习的正负数知识密切相关哦。学生学习正负数的兴趣就会提高,带着兴趣学习,会更容易学活知识,记住知识。

二、中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独立思考机会减少

中学数学教师为了培养中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增加数学课堂的小组合作学习机会,虽然小组合作学习可以集思广益,但是数学学习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练习的学科,学生缺少自己思考数学问题的机会,通过小组讨论数学知识容易造成对数学知识理解肤浅的影响。有一些数学问题不适合合作交流,这些问题交流不仅浪费了课堂时间,还得不到很好的效果。例如:初中数学的“圆”的一章学习中,圆的构成,圆心半径与圆的关系可以通过学生和交流合作得出。但在圆周率的学习章节中主要介绍圆周率的得出等问题,这些知识是学生交流合作得不出的。是不适合课堂交流讨论的。再如;数据分析中数据的代表和数据的波动这类章节学习中,学生交流数据中的特征和数据的代表性,合作得出结论。其实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容易造成学生人云亦云。缺少了学生自己对知识的思考,对相应的知识点就很难真正把握。

【解决途径】在数学学习中一定的合作交流是必不可少的,但中学生仍在习惯养成阶段,应该控制合作交流次数,重于提高学生的探究钻研和独立思考能力。如在勾股定理的学习中,通过分别以三角形三条边a,b,c为边长的三个正方形的面积a・a=s1,b・b=S2,c・c=S3,推测出勾股定理,首先学生要认识到S1+S2=S3,这个过程可以由学生一起讨论得出,也可以自己钻研得出,相比讨论得出结果学生自己研究得出结果可以更好地理解勾股定理得出的过程,印象深刻,以后运用会更加得心应手,当然经过自己研究没有得出结论也可以讨论,大家互相帮助,有利于相关中学数学知识的掌握。

三、数学教学活动对学生实践能力、学生数学经验的增加作用不明显

教育部明确指出初中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让中学生可以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必要应用技能,增强应用数学意识。目前初中数学教学对于学生应用作用不明显,如在贯穿初中的方程及方程组知识教学中,教师对方程在实际生活用的应用意义讲述不明确,如5x+6=36这样的方程式子学生可能会很容易解出x的值,但并不知道生活中什么地方可以用到这样的方程,甚至教师会要求学生单纯地把题目中的数学内容提炼出来,还不要求还原回去,导致了方程这样的初中数学知识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提高作用不大。

【解决途径】学生学习不是只为了考试成绩的提高,初中数学的学习更是为了数学思维的养成,和建立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要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其他学科或者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这是初中数学的一个重要作用。要想是初中数学体现这个作用就需要教师的数学教学不只局限于课本,还要进行数学知识的拓展与延伸,多将课本知识与生活中真正需要的问题联系起来教学,例如:在“概率”一章的学习中,教师课堂教学时可以利用扑克游戏、硬币游戏抽奖等让学生认识到概率与生活的联系,可以用卡片道具模拟抽奖,让学生自己总结其中的规律,这样学生就直接明了的认识数学与生活联系,在生活中学生就会自觉地使用数学思维。

第9篇:在线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职,财务管理,教学模式,实践教学

一、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属于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前者具有技术性、实用性的特点,而后者具有学术性、研究性的特点。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等社会各行业第一线的高技能专门人才,普通高等教育主要培养科学创新人才、高级管理人才。因此,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教学模式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课程的基本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前提,将突出实践、注重实践作为培养学生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基本指导思想。为了达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大量的教育工作者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将各种不同的强调实践教学的教学方法运用到财务管理课程日常教学过程中,比较典型的有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等。尽管取得了一些教学成果,但仍然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制约了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效果的提高。本文试图对高职财务管理课程现有的比较常见的教学模式或者教学方法中存在的典型问题进行简单梳理,以便对症下药,革新财务管理课程现有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二、现有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实践教学实施力度不够。在课堂教学中,多采用以讲授为主的单一“填鸭式”教学,案例教学和任务驱动教学实施不够。这是因为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考评着重于看是否有内容详尽的讲稿,是否按统一的教学大纲撰写和讲解;知识点讲解是否正确,是否传授足够的知识量,与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是否吻合,却对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的创新缺少激励措施,等等。校内实训受到教学软硬件的制约开展力度也不够。因为财会专业的特殊性,涉及企业经营过程中比较敏感的数据,因此,学生顶岗实习的机会也比较少,大部分财会类学生在企业实习的岗位与专业都不对口。总之,体制和宏观环境导致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相对比较薄弱,仍然停留在以理论讲授为主的阶段,与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极度不一致。

(二)实践教学实施方式不合理。高职院校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日常教学中一般对实践教学有课时要求。很多高职院校在财务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也引入了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实践教学方法,但实施的方式主要是在传统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辅以案例进行说明或者将传统内容简单地划分成若干项目,然后以项目为单位按传统教学方法授课。因此,虽然引入了实践教学的元素,其实质上仍然属于传统教学模式。

相较于会计类课程来讲,大部分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的校内实训要薄弱一些。且实施的主要形式是罗列一些案例题(可能是以项目或者任务为单位设置案例)让学生进行解答,案例的讨论和分析力度不够。由于教师引导不够,导致学生在进行实训的时候始终关注的核心问题是案例涉及哪些知识点、有没有遗漏,而不是去关注要解决碰到的实际问题,我所学的哪一理论能给我帮助、有比较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实践教学内容选取不贴切。对于案例教学来讲,高质量的案例是保证案例教学质量的基础。但从目前财务管理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案例来看,要么是直接从国外教材中引用,教师进行若干加工后让学生讨论。要么是使用很多年以前企业发生的案例。前者存在的致命问题是案例背景与中国实际情况相差甚远,难以解决中国企业实际问题,后者的缺陷在于案例的经验教训的现实有用性非常有限。虽然在报纸杂志上会出现一些有关的案例,但通常只是涉及一点点财务问题,大多是管理方面的问题,教学效果不好。如果教师自己编写案例,则需要教师深入企业调研,期间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又和教师时间、精力有限相矛盾。总之,由于案例获取渠道的局限性,使得财务管理案例教学面临尴尬。

尽管高职高专类财务管理教材基本都采用分项目或者任务来编写,但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大部分教材仍然是传统内容,只是将不同的章节依次换成成相应的项目或者任务而已,基本没有对财务管理课程的内容进行重构。而要确保项目教学或者任务教学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项目或者任务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是必要条件之一。因此,项目教学法或者任务教学法项目或者任务设置的不合理也是目前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

(四)实践教学理念不科学

教学理念决定选取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可能会决定教学效果。而目前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日常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实用性、可操作性、与工作岗位的衔接而忽视了财务管理基本理论与基本思维的训练。过于追求形而下而忽视了形而上。因此,导致案例教学或者情景教学过程中往往就事论事,而没有上升到对事实背后蕴含的基本理论与思想的演绎与归纳。

而财务管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均比较强的课程,兼有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特点。更重要的是财务管理是在西方较完善的经济和法制环境下发展起来的一门比较新的学科,其自身的结构还不是特别完整,会随着宏微观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因此,相对于会计来讲,财务管理理论的应用性稍微要差一些。没有一套固定的指标体系或者模型适用于所有企业,也就是说每一个企业在具体运用财务管理理论的时候都会根据自身情况做一些调整或修改。所以,如果在财务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其实用性是欠妥当的。

三、结束语

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模式要服务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而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各行业第一线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因此,高职财务管理现有教学模式特别注重实践教学。但是,目前高职财务管理课程现有教学模式存在实践教学实施力度不够、方式不合理、内容不贴切和理念不科学这四个主要问题。只有解决好这四个主要问题,才能提高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效果,达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王静亨.关于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教学改革的思考[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3.

[2]张春颖,姬霖.在明确培养目标下的教学方法选择[J].长春大学学报,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