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硕士研究生范文

硕士研究生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硕士研究生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硕士研究生

第1篇:硕士研究生范文

经济的转型与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教育领域也同样呈现出相似的发展态势。为了适应这一社会发展的需要,自2009年起,教育部决定“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硕士研究生的类型结构,逐渐将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由此开始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范围。同时为了全面提高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2009年3月教育部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文件。文件就全El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培养模式以及组织实施等工作做了详细的说明,尤其是对培养过程中实践环节做了明确的要求:“专业实践是重要的教学环节,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教育的重要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可采用集中实践和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应届本科毕业的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可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专业硕士培养的明确目标,实践环节的设计与实施也就成为专业硕士培养的关键所在和重中之重。

二、辽宁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实践环节的模式特色

作为较早承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的辽宁师范大学在教育硕士培养模式上办出了自身的特色,开创了教育硕士的特有模式。本文通过对辽宁师范大学2009级(7个专业方向的68名学生)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设计与实施过程的分析和总结,归纳出它在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上的特色与成果,即“完善的教育制度、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环环相扣的教育实践运行程序”三者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的“三位一体”的教育实践模式。

(一)教育硕士实践工作的制度保障

为了确保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学校把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培养重点放在了实践环节的设计与选择上。首先,学校制定了详细而规范的《全日制教育硕士教育实践实施方案》。这一《方案》共包括六大部分内容:(1)实践的目的与任务;(2)基本内容和实施步骤;(3)教育实践成绩的考核与评定;(4)组织领导;(5)实习研究生纪律要求;(6)实习研究生各类评优标准。在本套实施方案中,学校对全日制教育硕士实践的意义和所要达到的目的都做出了明确的说明,提出了实践各个环节的考核方式和办法,给出了实践成绩评定标准,并指出:“学校在主管校长领导下,由研究生院和各学院主要领导及聘请的教育督导、实践基地领导、基地导师组成教育实践工作指导委员会,统一领导全校的教育实践工作。”在集中实践工作结束后,学校要评出优秀实习研究生、优秀教案和优秀案例,并给出相应的评优标准。同时,各培养学院也积极配合和参与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培养工作,相应成立“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实践领导小组”,并明确学院小组的工作内容及职责等。其次,为了保证教育硕士研究生的教育实践质量,学校聘请有经验的硕士生导师作为督导教师,并明确督导教师的工作要求,制定了《全日制教育硕士实践基地督导工作职责》。再次,学校专门为教育硕士的教育实践划拨专项经费,并制定《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实践经费使用制度》和《实践研究生的经费报销方法》。此外,学校还专门制定了《全日制教育硕士教育实践安全管理规定》和《实践研究生的请假制度》。完善的实施方案和制度保障,使专业教育硕士实践工作的顺利实施有了政策性的保证。

(二)教育硕士实践工作的基地保障

实践基地的建立是落实教育硕士实践环节的重要一环。为了把教育硕士的实践落在实处,辽宁师范大学在教育硕士实践基地建设上.主要确立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1)实践学校应是公立的市级普通高中或区县级重点高中;(2)实践学校要有一定数量的能够指导教育硕士研究生的高级教师;(3)实践学校必须在同一地区或彼此距离较近,但不能在辽宁师范大学本部;(4)实践学校应具有能为实践研究生提供食宿的办学条件。确立以上原则之后,由辽宁师范大学统一出面商谈,先后与盘锦市二高中、盘山县高中、大洼县高中、大洼县三高中、营口市熊岳高中、营口市开发区第二高中达成基地建设协议,明确了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在基地实践的研究生名额分配上,采取了男女搭配、专业搭配的方式,使实践研究生均匀地分布在6个实践基地,但每个专业方向在同一基地的人数不超过4人。由此保证了每个学生的实践机会,也没给实践基地增加过多的负担。

(三)教育硕士实践工作的运行程序

教育硕士集中实践工作安排在第三学期,时间为半年。为了保证教育实践的顺利进行,学校在教育实践的具体实施上主要采取了以下几个阶段来进行:实践动员及准备阶段、教育见习阶段、教育实习阶段、实践总结和成绩评定阶段。

1.实践动员及准备阶段。(1)召开全校实践研究生动员大会,由主管校长、研究生院领导、各学院主管领导、导师、督导教师及全体实践研究生参加。会上主要宣讲教育实践的内容,强调实践的意义、重要性、实践期间一些常规事项的处理等。各学院要专门对本专业方向的研究生进行实践前指导。(2)为了保证整学期基地生活的顺利进行,督促研究生在出发前,要做好学习、生活用品的准备、与各方人员通讯联系的准备等。(3)在基地开学前,研究生院领导以及督导教师一起将各专业方向参加实践的研究生集体送往各实践基地。(4)研究生到达实践基地后,在研究生院与基地双方领导的共同主持下,举行研究生与基地指导教师见面仪式。之后,实习研究生的实践工作正式开始。

2.教育见习阶段。实践基地开学后,教育实践进入教育见习阶段。教育见习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教育教学的现状与趋势,培养热爱教育工作的思想,学习中小学优秀教师的师德风范及教育方法。见习的主要内容有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见习教学工作,就是要认真学习如何授课,听课数不能少于4节,公开课不能少于1节,要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角度总结学习收获。课前观摩教研组的备课活动,课中分析教学目的、内容、方法、课堂组织、语言表达、板书情况、常规及突发事件处理等,课后要及时总结听课心得,虚心向指导教师请教。见习班主任工作,要深入到班级中,学习优秀班主任的工作方法、处理问题的方式,争取参加主题班会,学习评价方式和方法。另外,在见习阶段除以上两方面工作外,研究生还要快速完成角色转变工作,并注意自己的言行、仪表。

3.教育实习阶段。见习阶段结束后,进入到教育实习阶段。教育实习的内容也主要包括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两个方面,但它与教育见习阶段有所不同。实习阶段的教学工作,实习研究生要在基地导师的指导下编写教案,送交导师审定,上课前进行试讲,经导师批准后,方能正式上课。课后要进行讲评,对每位实习研究生集体讲评不少于两次,从三维目标、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口语表达及板书、课堂组织、教学效果、评价方式、教学特色等方面,先由研究生本人进行自评,再由听课的其他研究生和老师进行他评。实习研究生的授课时数每周不能少于2学时,总学时不能少于36学时。研究生在教学实习工作中除了上课外,还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平时测试、月考、期中考试以及期末考试的命题、监考、阅卷、试卷分析等工作中,学会如何考评学生和通过考试环节找到解决教学工作问题的方法。班主任工作要在指导老师指导下进行。主要内容有参加班级的日常管理卫作,了解班级文化情况,熟悉班主任工作技巧、集体或个别生教育工作、家访、班干部工作等。另外,要注意相关案例的收集、整理、分析工作。每个实习研究生至少组织一次班集体活动,如主题班会、报告会等,要根据学生年级、年龄特点明确主题,了解学生思想动向。

4.教育实践总结和成绩评定阶段。教育实践总结阶段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方面是理论的总结与提升,即在实习过程中,研究生要对在见习阶段、实习阶段遇到的典型案例和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并有针对性地查阅参考资料,拟定调查方案和论文写作提纲,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撰写教育教学调查报告或论文。另一方面是对整个实践的总结,即在各基地学校期末考试结束、教育实践内容全部完成后,实习研究生要写出全面的个人总结,包括主要收获、个人教育教学优缺点、今后的努力方向等。在第四学期开学后一周内,实习研究生要将整理好的实践总结和撰写的调查报告或论文交给学院实践领导小组。各学院召开实习研究生座谈会,总结经验,同时结合基地导师的评语和学生的实践成绩,向学校推荐优秀实习研究生、优秀教案、优秀案例。在汇总各学院推荐的各项优秀后,学校进行最终评选,并召开实践总结暨表彰大会,对获得各项优秀的实习研究生进行表奖。至此,整个教育实践环节全部结束。

三、教育硕士实践模式持续发展的深入思考

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的生源基本上是应届毕业的本科生,只有少数师范专业的毕业生有教育实习经历,大多数人没有教育实践的经验。但在辽宁师范大学独特的实践环节教育下,这些学生获得了良好的教育培训和教育实践训练,为顺利走上教师岗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为未来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笔者认为,要继续做好全El制教育硕士的培养工作,使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培养获得可持续发展,在教育硕士的实践环节上还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建立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没有实践基地,实践工作无法有效开展,零散的、个别地进行无法保证效果;同时实践基地的实践品质也至关重要。实践基地必须能给研究生提供有效的实践机会,使学生顺利开展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

2.教育实践要由学校统一管理。实践工作要由学校统一安排,集体到基地实践。这样不仅便于管理,而且避免了学生分散实习的很多弊端,如应付、不作为的做法。同时学校统一管理,有统一的计划,使每个研究生都能真正地得到锻炼,保证教育实践的有效性。

第2篇:硕士研究生范文

关键词:京津冀高校;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0-0001-02

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重点是将教学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从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质量、效果评估等方面构建京津冀农经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平台,建立和完善联培监督、评价和调控机制,能显著提升京津冀地区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调发展。

一、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的重要性

联合培养不仅可以让硕士研究生享受更多更好的教学资源,开阔视野,也能同时获得企业实战的锻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能够实现教育资源互补。由于京津冀所拥有的教育资源和教育发展水平存在差距。有学者用高等教育规模(高等学校在校生或毕业生数)与经济规模(GDP)之比反映高等教育发展是否与经济发展同步,结果发现京津冀区域都低于全国水平,说明京津冀高等教育规模落后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随着首都行政功能和经济功能的外移,这一矛盾将在北京得到逐步改善。相对而言,天津高等教育发展规模与当地经济发展比较同步。京津冀三地间的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协调,区域内的分布也不均衡。教育资源呈单向流动,北京和天津的区域“双中心”吸引了河北省大量的优秀教育资源,限制了河北省的教育发展。受制度机制约束,京津冀区域教育合作机制缺乏,合作缺乏对接点,合作交流水平较低,区域内院校的办学定位模糊,专业设置重复,造成有限教育资源的浪费。构建京津冀农经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平台是实现京津冀教育资源互补的基本要求。

2.能提升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推进现代农业协同发展框架协议》在京津冀三方推动下的签署,提出共同探索都市农业的多种实现形式,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业“走出去”等方面大背景下,亟需大批优秀的硕士研究生人才。京津冀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平台的建立,既注重科学前沿,又面向国家需求,将教学实践与科研实践相结合,能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及时效性,能够解决硕士研究生培养与社会、企业需求脱节的矛盾。

3.有利于加快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目前,京津冀区域内总人口已超过1亿人,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创新驱动,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是面向未来打造新型首都经济圈、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尤其是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对于全国教育系统稳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示范意义。构建京津冀农经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平台有助于推进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是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目标和框架

1.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目标。加强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是高等教育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有效提高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是各级政府和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更是高校自身改革与发展的历史使命。基于京津冀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构建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要坚持京津冀高校为区域经济建设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的培养方向,以“科教兴国”方针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按照“以人为本”、“共建共享、互惠互利”的基本原则,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及硕士研究生教育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逐步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从而推动京津冀协调发展。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平台的培养目标是遵循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律,通过培养模式与运行机制的创新,形成一个以高等院校为主体、以企业为依托、以研究生为中心,参与主体多元化、多元主体协同化、合作形式多样化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平台,旨在凝聚各方雄厚的人才、产业和科研优势,加强资源共享,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实行全方位、深层次的产学研结合,形成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的新结构,探索出一条培养高层次创新应用型人才的新道路。

2.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框架。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是由政府搭台,财政出资、引资等多种方式筹集资金,高等院校和企业共同参与的,其组成部分主要包括:①高等院校在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中起着非常的重要地位,要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在联合培养平台构建中的主导作用。②企业在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过程中具有在资金、设备、创新机制、实践场地等方面的优势,要充分调动企业在联合培养平台构建中的积极性。③高等院校导师要认真思考硕士研究生在联合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交流教学经验,引导研究生深入思考,真正明确需要把握哪些内容,如何处理问题,真正让他们听懂、看懂、做懂,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业意识,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④硕士研究生要注重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根据社会多样性需求确定研究内容,多参与创新项目的决策、选择和监测评价过程,构建研究生在联合培养中的主体地位。

三、构建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的运行机制

京津冀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建设是一项突破性的改革,也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要使平台建设合作各方协调配合良好,富有成效,就必须制定完整规范的平台运行机制,共同遵守并维护。京津冀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要率先成立京津冀硕士研究生“联培管理”办公室,不断强化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积极推行“多元”导师制,“两段式”教学以及实行学分互认制度。

1.“联培管理”办公室是京津冀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联合机构。北京、天津和河北三方政府牵头,成立由教育局、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多部门组成的京津冀农经硕士研究生“联培管理”办公室,负责平台运行的有关工作,具体制定研究生联合培养的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监管培养过程,决策研究项目,考核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等。更重要的是,管理办公室要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总结“联培”的阶段性成果。

2.联合培养过程的实施是京津冀硕士研究生质量保证的基础。京津冀农经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要充分认识到培养过程的重要性,“联培方”要协调配合,确立共同的合作原则,并共同遵守共同维护。联合培养的整个过程,要以农经硕士研究生为本的原则,从培养计划的制定到实施,科研项目的参与和深化,再到毕业融入社会,“联培平台”都需要为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创造广阔舞台。不仅加强其科研学术能力及实践能力,还要培养其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提升个人素质;建立联合培养平台,要充分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根据农业院校不同学科、特点,提出切合实际的要求和作法,并根据实际情况的改变而随时调整。

3.“多元导师”制的推行是京津冀硕士研究生素质提高的保障。京津冀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一律实行“多元导师”制,高等院校、农业企业和科研院所为每个农经硕士研究生各指派一名导师。企业导师一般应是长期从事与农业相关的管理工作,熟悉掌握市场需要,高校和科研院所导师应具有教授以上职称并承担一定级别和层次科研项目的专业人员。所有导师不仅要有培养学生所需的经费,还要有足够的时间指导研究生进行学业学习和毕业论文的研究。因采取“多元导师”制,硕士研究生能够领略到各位导师的不同风格,并把三者的优势结合起来,不仅掌握了扎实的理论知识,并在实践上得到了锤炼。

4.“两段式”教学的落实为京津冀硕士研究生提供了制度保障。硕士研究生培养年限一般采取3年制,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的主要过程综合来说可以是采用“两段式”的培养形式,即把整个培养阶段分为课程学习和在平台研究两个阶段。第一学年主要是在各自高校进行课程学习,后两年主要利用平台进行课题研究并完成论文写作。用第一年的时间学习课程,可为以后的学习研究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更符合具体操作,避免了学生又要做科研又要去学校上课的困境。后两年利用联合培养广泛的教育资源,充分实现自我的升华,既科学前沿,又参与到课题研究,全方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四、结论

发挥各方优势联合培养研究生,是迅速提升硕士研究生创新水平和实践能力,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京津冀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是以促进京津冀教育与科技、经济紧密结合为出发点,以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为主体,联合具有优质资源的大型企业集团或科研院所,建立以培养研究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企业与科研院所中具有研究前景的工程项目或技术创新为支撑,以培养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应用复合型人才为重点,多学科相互融合的研究生培养平台,是京津冀硕士研究生进行专业实践的主要场所,是京津冀地区产学结合的重要载体。京津冀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平台的构建是京津冀高校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实现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战略,进行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平台的构建将有助于优化京津冀的教育结构,实现京津冀丰富教学资源的互补,加快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步伐,逐步提高京津冀硕士研究生的人才质量。

参考文献:

[1]李金龙,张淑林.协同创新环境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改革[D].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9).

[2]王世斌.关于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思考[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4,(6).

[3]刘云,李阿利.地方院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现状及发展趋势概论[J].当代教育理念与实践,2010,(6).

第3篇:硕士研究生范文

关键字:新媒体;硕士研究生;创业教育

随着高校硕士研究生不断扩招,不断增加的硕士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2002年,教育部批准9所高校成为全国创业教育试点,拉开各高校探索创业教育的序幕。[1]在政府的支持引导下,高校对创业教育开展了积极探索,全方位推动学生创业。新媒体技术发展,为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指导硕士研究生参与创业实践开辟了新路径。

一厘清概念

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指出,创业教育是以开发学生创业素质为目标,培养其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和心理品质等,它是一种具有开创性的人才教育活动。其内涵体现在三方面:一是任何创业活动都是基于一个可能被别人忽视的机会,创业者要具有敏锐地洞察力和分析力;二是在创业的过程中,创业者需要突破资源限制,最大程度地利用和整合资源;三是创业活动必须真正付诸实践并创造价值,任何停留在理论层面或者思维层面的创意都不是创业。[2]硕士研究生创业教育是指通过指导研究生学会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来获得创业知识,并加以运用,在实践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有创新精神,不断突破自己。客观知识、技能的传授和主观精神的培养并存。

二硕士研究生创业现状

(一)创业人数少

2003年,高校硕士研究生开始扩招,招生增加也预示着毕业人数的增加,其就业形势也开始不容乐观。2005年,硕士毕业生中具有创业意向的毕业生占总人数的60%-70%左右,然而真正实现自主创业的人数仅仅占到1%-2%左右。2009年教育部“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研究”的调研数据显示,“在所有接受问卷调查的学生当中,具有创业经历的人数仅占总人数的1.94%,可见真正投身于创业实践的人数较少”。[3]

(二)创业经验和资金缺乏

创业的必备条件不仅包括丰富和扎实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而且还要有一定的资金作为经济后盾。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主要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和学术论文的创作,具有“高层次”的理想抱负。但是,他们参与创业实践的时间和活动则较少,缺少开拓市场的经验。经济资本是创业实践活动的基础,也是他们创业理念落到实际的牵绊。由此,经验和资金的缺乏是硕士研究生创业的两大不可回避的“路障”。

(三)实践课程比例小,校企合作不紧密

我国硕士研究生分为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其中专业型硕士除了配有校内指导教师以外,还配有校外实践指导教师,联合指导培养。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以理论课程为主,实践课程较少;高校与企业合作的不紧密,使得他们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较少,学生在硕士学习期间虽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却很难更多积累实践经验。这也是高校创业教育发展与改革所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双师型的教师较少

当前,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师资队伍多以学术型师资为主,都具有博士及以上学位,是理论型高级专门人才,相当数量的教师缺乏创业经历和创业实践经验。理论上的创业知识传授,实效性较差,学生难以从中获得某些真切创业体验和感受。创业教育的良好开展,就需要以具有丰富理论知识、技能和创业经验的师资队伍为基础,从而提高创业教育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三新媒体时代下的硕士研究生创业教育模式

(一)培养新媒体时代下的创业理念

开展创业教育必须高度重视硕士研究生创业思维与创业精神的培养,树立新媒体时代下的创业理念。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传统文化的壁垒,带来了多元化、市场化的挑战,也在不断缩小地域、文化、市场的边界,越来越多的学生成为“自我雇佣者”。在新媒体时代下,硕士研究生创业教育离不开新媒体。高校应将创业教育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通过QQ、微博等平台开展对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增强学生对新媒体的认识,充分利用新媒体。

(二)建构创业教育校本教材

创业教育融合多个学科的知识,涉及管理学、经济学等。课堂教学是硕士研究生接受创业教育的主要途径,因此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欧美等国,其创业教育体系比较成熟,所使用的教材既有系统正规的专业课本,也有通俗易懂的简明读本,实用性强。鉴于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理论课程偏多、实践课程偏少的实际情况,我们需要有选择的引入国外优秀教材,结合高校实际情况编写个性化校本教材。同时,运用新媒体技术,结合MOOC等网络课程平台,开设相关的创业视频课程,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开展创业教育。

(三)建设校内新媒体信息资源平台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高校在传统的创业教育基础上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校内新媒体信息资源平台的开发,能够更好地普及深化创业教育价值理念,有利于创业信息的沟通、反馈。科学建设创业网络平台,研发创业实训软件,通过创业规划、企业商业运营管理等实践模拟项目锻炼学生的创业实践技能。经过模拟创业项目的锻炼,学生在遇到疑惑时能够及时与指导教师进行沟通,解答疑惑,加深学生对创业过程的了解。校内新媒体信息资源平台也可以拓展创业者与企业交流沟通,使学生获得实习锻炼的机会。

(四)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需要加强高校与企业的密切合作。一是选拔骨干教师深入到企业中进行综合考察,总结创业经验,与自身的学术理论知识相结合。同时,也可以定期组织指导教师到企业中进行模拟创业实践。二是可以利用校友资源,邀请创业成功的校友做讲座,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此外,积极聘请创业成功的社会企业家或职业经理人担任创业指导教师,正确指导学生创业实践。校内专业指导教师与校外兼职指导教师相结合的双师型师资模式,能够使硕士研究生更多的了解创业,坚定学生创业的信心。

(五)搭建新媒体创业实践基地

高校应积极为硕士研究生搭建新媒体创业平台,使学生积极利用新媒体,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一方面可加强与社会知名新媒体企业的合作,探索产学研协同发展模式,开展新媒体创业论坛、新媒体创业计划大赛等,“以赛促炼”的形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另一方面还可以组织选拔优秀创业人才,进行项目培训指导,重组创业团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实践探索,设计创业企划案,组建自己学校的新媒体企业。综上所述,新媒体为创业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高校应当积极运用新媒体技术开展硕士研究生创业教育,深入研究新媒体背景下硕士研究生创业教育的理念,完善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并积极构建创业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加快硕士研究生新媒体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积极推动硕士研究生在新媒体领域进行创业。

参考文献:

[1] 刘红斌,杨志群,陈丽冰.研究生创业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高教探索,2014(03):120.

[2] 梅伟惠,徐小洲.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难题与策略[J].教育研究,2009(04):67-72.

第4篇:硕士研究生范文

人才培养目标是课程设置的根本依据。课程设置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要体现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应当具备的能力及特点。我国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分为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两大类。早期只有科学学位护理学研究生,各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依据国家硕士研究生培养总目标结合护理专业要求而制订,如复旦大学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要求学生经过3年理论知识学习、临床护理实践和护理教学实践,掌握护理教育、护理管理、临床护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具有护理教育和较高的护理研究能力等。2010年1月,国务院学位办批准设置护理学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并提出其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本学科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能独立解决本学科领域内的常见护理问题,并具有较强的研究和教学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专科型护理专门人才[2]。可见,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重在理论知识的学习,毕业后从事护理教育;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是高层次的临床护理技术人员和护理管理人员,培养的是临床专家。

2护理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现况

2.1课程结构与内容

我国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历史相对比较短,目前各院校没有统一的课程结构模式和课程内容,多数是沿用临床医学专业模式[3]。目前,我国护理学硕士研究生科学学位主要是学科式的课程体系,多数院校由三大模块组成:公共必修课、专业课和选修课。如哈尔滨医科大学科学学位课程设置的公共必修课有自然辩证法与科学社会主义、学术交流与科研写作等;专业课则根据研究生专业方向选择;选修课有护理教育学、卫生政策学、护理研究方法论等。护理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启动晚,其课程结构和科学学位类似,如南方医科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开设的课程中,除公共必修课外,还有专业基础课,如护理理论、高级健康评估、病理生理学等;还有专业及选修课,包括护理教育和护理管理理论与实践、老年护理与实践、高级护理实践等。可见,护理学硕士研究生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课程模块类似,并且公共必修课多为自然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英语等,但是专业课和选修课侧重点不同,科学学位课程内容侧重理论研究,注重理论知识学习;专业学位课程设置侧重临床实践知识的学习和临床技能的培养,尤其注重临床专科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2.2课程实施

国内护理学硕士研究生的公共课多数是与医学其他专业一起上课,采取大班集中授课,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穿插课堂提问和讨论环节。第二军医大学则比较提倡研究型学习,鼓励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主张开放性教学,实行教授负责制,授课形式多采用小班上课,教学方法多采用PBL、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4]。护理学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课程设置侧重于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可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5]。李亚洁[6]指出,研究生临床教学可采用自主学习法、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法、项目作业法、专题讲座法、录像教学、计算机模拟教学等。北京大学护理学院护理学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课程教学采用多种灵活方式,如角色扮演、病例汇报、读书报告、分组讨论等。可见,护理学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实施形式比较灵活,学生自主性比较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起指导作用的特点,即以“导”、“研”为主的教与学。

2.3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保证护理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目前我国护理专业尚未建立专门的研究生课程评价机构和评价体系,其质量评估主要是由教育部或卫生部统一负责,与医学教育评估一并进行,且与医学教育评估执行同一评估标准和方法。

3护理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3.1课程设置不能体现培养目标

护理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要体现培养目标中要求的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应具备的能力及特点。秦永杰等[7]经调查访谈指出:研究生课程设置不合理,不能体现专业培养目标,并且国内虽然规定了护理学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和科学学位的培养目标,但只是笼统地要求具备护理教育、管理、科研和临床护理方面的能力,没有进一步量化和标准化,整体还是缺乏统一性、专业性[8]。为此,国内许多学者对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进行了研究。2012年张文文等[9]应用Delphi法对33名专家进行调查,得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应主要培养临床高级实践者,应具备人际沟通能力、临床综合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自我管理学习能力等,这与2011年王泽玮[10]、孙宏玉[11]等人的研究结果类似。美国护理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比较明确具体,主要是培养临床专业型人才。据美国护理大学联盟最新公布的《TheEssentialsofMaster’sEducationinNursing》中指出,护理学硕士研究生除了要具备所有医务人员应有的五大核心能力外,还要具备九大知识和技能:具备从自然学科到人文学科的实践背景、组织领导能力、能够提高护理质量和安全、促进学术成果应用于实践、掌握信息学与卫生保健技术、参与健康政策的制订并倡导其实施、能够进行跨学科合作、能进行临床预防以促进人群健康和具备硕士研究生水平的护理实践[12]。借鉴美国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经验,国内的研究生教育可尝试构建以角色为基础,以核心能力为主的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教育,从品德、知识和素质3个结构上分别制订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不仅要重视知识与技能维度,还要重视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并明确指出要具备的各项能力。

3.2课程资源匮乏

研究生教育具有高层次性、专业性、探究性和创新性的本质特征[13],汪健等[14]指出:国内部分院校护理学研究生课程种类比较少,学生选择的余地小,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与本科阶段差别不明显,有的课程内容几乎和本科阶段的内容相差无几,课程内容相对落后,缺乏反映学科最新进展的知识和信息。国内学者李芳芳等[15]对上海3所院校在校护理学硕士研究生进行了专业课程资源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对专业课程数量和课程满意度均较低。

3.3课程设置不能体现专业特色

研究生专业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科知识体系的构成[16],而课程内容是依据不同的专业方向进行设置的。但是国内多数护理院校不同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是相似或近乎相同的[5]。李春玉[17]指出:研究生专业必修课设置对于护理专业不同研究方向的学生没有侧重,课程设置没有支持各研究方向,也没有设置相应的课程群。李芳芳等[15]调查指出:各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均提出了要设置与自身研究方向相符的专业课程的需求。护理学科的发展以及专业学位的增设,要求细化专业方向,构建匹配的课程体系。因此,专业方向的设置势必要逐步规范完善,课程设置内容不仅要凸显护理专业特色,还要体现专业方向的不同。

3.4课程设置不能反映专业学位和科学学位培养模式的不同

课程设置应该围绕教育的哲学理念和培养目标,以学生为中心,以角色胜任力为根本进行设置[18],反映护理学专业的特色和标准及社会的需要和期望[19]。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培养模式各有特点,但是他们的培养都是以达到某种专科能力为目标[20]。胡翠环等[5]指出:国内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缺乏统一的课程设置标准,目前各高校课程设置不尽相同,但却有一个共性:不管是科学学位还是专业学位护理学硕士教育的课程设置基本相同。对此,国内专家学者展开了大量研究。2012年,谭静等[21]分析了国内外护理学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的发展现状,提出以核心能力与知识要求为指引,以临床实践为导向,按模块化构建课程体系。其中,专业课程模块开设专科疾病与护理学课程,根据专科特点安排培训内容,突出专科护理技术和专科症状管理。

4结语

第5篇:硕士研究生范文

[关键词]研究生 学风建设 以研促学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6-0027-02

当前,研究生培养受到社会各界关注,是高校教育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良好的研究生学风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必要条件和基本保障,对高校大学生群体学风建设起着引导作用,并且对研究生的健康成长和未来事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和促进作用。

一、学风的内涵

所谓学风,简单地说就是学习的风气。学术界对其有狭义、广义的界定。从狭义上来说,学风,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持有的态度和大环境下的学习风气。从广义上来说,学风是一所学校所展现的学习风气、学术风气和教学风气,是师生员工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的治学态度和精神风貌,是全校师生群体心理和行为在治学上的表现。学风建设的直接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意志品质和行为习惯,帮助学生主动学习,顺利完成学业。本文主要对狭义层面的学风进行讨论。

二、硕士研究生在学风上的负面表现

随着高校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进校的门槛越来越低,学校生源质量明显下降,研究生的两极分化开始加大,研究生教育逐渐由“精英型”向“普遍型”过渡,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扩大化。

第一,急功近利的思想严重,忽视专业学习的重要性。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和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研究生的思想状况与以往相比,发生了较大变化,更注重对个人现实利益的追求,价值取向趋向急功近利,并具有多样性、多重性的特点。部分研究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正确的学习态度,他们认为专业水平不是最重要的,关键在于学好为人处世之道。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很多研究生忽视了专业学习的重要性,把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当成镀金和拿文凭,为自己的就业增加一点砝码。

第二,投入精力不足,以考试代替治学过程的现象严重。目前,硕士研究生(含专业硕士)的构成,一部分是免试推荐保送生,一部分是在职攻读学位人员,还有一大部分是统招脱产生。由于受就业形势的影响,大部分学生在完成专业课程的考试后,就急于找就业实习单位见习,忽视做学位论文的学习过程,专业学术水平呈下滑趋势;还有一部分学生忙于找工作应考,或是忙于参与社会活动和课外活动,学习上只顾应付考试,忽视学习能力的提升和在专业领域的长远发展。

第三,学习方法不当,学习动力不足。目前,相当一部分硕士研究生的学习方式与本科教育阶段没什么区别,还停留在课本学习和依赖课堂学习上,在专业领域的主动探索和研究不够。同时大部分硕士研究生学习动力不足,缺乏学术研究精神,在学术研究的过程中,有不少研究生不遵守学术道德规范,缺乏严谨、求真、务实的学术态度和探究精神,甚至有些在论文、研究报告、著作等科研成果中抄袭、剽窃他人成果,导致学术成果缺乏真实性,学术研究偏离正确导向。

三、影响硕士研究生优良学风形成的主客观因素

从硕士研究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角度分析,在市场经济深入推进和信息社会迅猛发展的大环境下,一部分硕士研究生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观上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贪图享乐,主要表现为学习动力不足、心态浮躁、急功近利,心思和精力不放在学业上,不能凝神静心做学问,异化着研究生身份。还有一部分硕士研究生,主观上存在侥幸和虚荣心理,看似重视学业,频频发论文,但缺乏研究创新和研究方向,完全依赖于文献整合和简单置换框架和语句,这种不求所以然的学习方法和投机取巧的学习态度害人害己。还有就是当今的硕士研究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从小习惯父母的照顾和呵护,主观上存在依赖心理,学习主动性和自主性丧失,创新性思维模式没有形成,这些都导致他们学习内驱力长期不足。

影响硕士研究生优良学风形成的客观因素,一方面是社会大环境的急功近利和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对高校学风的冲击和侵蚀,造成师生中存在短期的唯利是图效应。另一方面,研究生培养评价体制中的弊端助长了不良学风。这主要体现在几方面。一是研究生的教学方式单一,即单一的理论课程教学。此模式造成师生间缺乏良好的互动,学生的自主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的学习兴趣。二是研究生的教学实践环节也未得到落实,尤其是专业硕士的双师型导师队伍和实践基地尚未构建起来,学生实践能力有待提高。三是研究生教育体制中还存在另一个问题,即“严进宽出”。研究生入学考试全国统一划定分数线,考试公正严格,但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没有一套完善的培养制度,研究生的开题、学位论文评审、答辩也缺乏严格的考核制度。四是研究生导师聘任管理和研究学业评价办法有待完善。目前,有些专业导师严重不足,出现1个导师一年带近10名研究生的情况,而且导师有行政化倾向,指导精力严重不足,没有时间与每一个研究生讨论学术问题。研究生学业评价,重数量不重质量,重结果不重研究过程评价,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对优良学风的建设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并助长了研究生“混文凭”的错误思想。

四、积极探索以研促学的探究式学风建设途径

“以研促学”就是以研究促进学习,其特点为:群体性、互动性、探究性。而实现“以研促学”的关键在于有一个集体的学习平台,如工作室、实验室,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小范围讨论,带动他人思考、研究和形成知识的互补,以个人带动集体学习的积极性,激发研究生学习兴趣,方便对研究生进行教育管理。

“以研促学”遵循了以研究生导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培养原则,能够充分调动研究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有利于培养研究生主动探索,积极实践的良好品质,是培养研究生科研水平、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和载体。

(一)建立以研促学的学风建设评价机制

目前国家和各高等学校在研究生培养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学校在构建“以研促学”学风建设机制时,要有效运用国家相关政策,根据社会需求和育人目标要求,把培养方案修订、奖助学金评定和学术活动、学术能力提升有效结合起来,建立推动探究式学习的导师和硕士研究生评价和奖励体系,吸引硕士研究生的注意力和精力,培养其做学问的严谨学术精神和服务社会的创新能力。

(二)以导师为核心,构建师生学术团队

“以研促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群体性互动,群体的探讨、交流,可以激发研究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研究成果质量提升。在这样的环境下,一个学习团队中个人的观点可能影响整体的观念。因此,树立团队核心人物,并以其积极行为影响团队成员,有利于促进研究生优良学风的建设。研究生个人对学术的追求、个人的学术成果更容易引导和激励集体的学习积极性,研究生个人的正确观念也容易在这样的环境下引导他人,能够有效遏制研究生价值观趋向功利化这一现象,有助于研究生形成健康、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导师是硕士研究生团队的领军人物,可以以研究方向为导向,以课题研究为基础,以学术沙龙活动为平台,加强师生学术活动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促进良性互动的探究式学习风气有效形成。

(三)加强硕士研究生课外科技活动建设,营造良好学术文化氛围

高等学府作为人才的孵化器,肩负着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钻研精神的优秀人才的历史使命,而研究生又是每一所大学的精英群体,引领着学校学生学术文化活动。高等学校要通过设立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定期开展研究生学术沙龙活动以及组建科技竞赛团队等形式,加强研究生课外科技活动建设,营造良好校园学术文化氛围,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研究生的学风建设是一项复杂且长期的工作,必须立足于现实,着眼于未来。只有正确引导研究生的思想观念,抓好研究生的教育管理和培养体系建设,才能推动研究生探究式学风的逐渐形成。

[ 参 考 文 献 ]

[1] 程祥国,舒涛,韩艺.加强和改进高校学风建设的思考[J].南昌大学学报,2005(3):163-168.

[2] 杜瑛,刘念,冯小明.论研究生学术行为的引导与规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8).

第6篇:硕士研究生范文

由此,一系列研究生质量问题摆在研究者的面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是硕士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促进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实现硕士研究生教育任务、提高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只有切实加强和改进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才能推进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才能真正发挥硕士研究生教育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l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中所凸现的主要问题

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使原本存在的质量问题更加突出。目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基本上是数量方面的增加,这种数量的增加,对于一个国家的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来说,无疑是十分必要的,而且也为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事业产生质的进步准备了量的基础。但硕士研究生教育如果只顾规模的扩大,而不能保证质量,只能导致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贬值。随着在校研究生和毕业研究生数的迅速增长,研究生质量呈现出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学生考研动机复杂生源质量差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研大军,硕士生的生源呈现多样化趋势。生源质量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培养质量。

1.1.1越来越多的应届大学毕业生考研近年来,普通高等教育连年扩招,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逐渐向大众教育转变,毕业生就业率呈下降趋势,很多应届大学毕业生本着逃避就业的心态,加入了考研大军。有些应届毕业生选择考研是因为本科上了一个冷门专业,就业前景不好,希望考研可以有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同时延缓了就业压力。

1.1.2越来越多的在职人员选择在职或脱产攻读硕士研究生随着社会对高学历、高素质人才的青睐,以及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众多在职人员因为现有工作不如意,希望通过考研来改变自己的工作环境及待遇。

1.1.3还有一些人盲目攀比学历考研动机具有过多功利性,硕士学位对他们来说已不再是学术有造诣的标志。

1.2研究生缺乏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

人们习惯上认为,经过层层选拔的研究生已经是“精英”了,在思想、道德、文化、心理和身体等各方面都已经具有较高的水准,并且具有一定的科研创新能力,但事实上,一些研究生价值观念扭曲,功利心重,人文素养差,社会责任感低,缺乏科研实践能力,其含金量已经大打折扣。由于研究生教育是以科学研究为主要特征,以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为主要目的,因此,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科研活动的开展情况,研究生科研能力的训练状况,研究生科研所达到的水平、程度等,就成为衡量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主要标准。而在目前的教育中,主要体现于对专业文化教育的重视,而忽视了研究生教育中培养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性。由于种种主观和客观的原因,有的高校没有提供足够的科研基金和科研实验的场所,以及所需的实验设备,科研工作只能处于理论研究的初步阶段,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因此,培养出的研究生科研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十分缺乏。

1.3社会不良风气严重影响研究生学习态度和整体素质

近十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规模经历了一个高峰期,在校硕士生数和毕业硕士生数都随之迅速增长,硕士生的就业压力随之而来。市场经济的冲击,就业的压力,外部社会形形的诱惑,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态度。读研究生只是为了一纸文凭,找个好工作,所以对课程学习和毕业论文敷衍了事。学校或专业不理想,就业形势不乐观等因素,使许多硕士生产生了消极心理,无心向学。随着市场经济对个人价值的尊重,一些人被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所沾染,滋长了急于求成、追名逐利的思想。有的研究生学习不刻苦,做论文没深度,就易避难,不愿到现场调查研究,怕苦怕累,这样必然导致硕士毕业生的质量下降。不好就业,或者就业不理想,都使得学生对研究生教育产生消极的看法。硕士生大部分时间忙于找工作,无心学习,导致课程学习和论文写作无法保质保量完成。学生对学位论文急于求成,拼凑应付,研究生教育质量势必受到影响。

1.4研究生的社会认可度逐渐降低

进入市场经济后,用人单位的人才的消费观念增强,使得人才市场的供需状况正在悄悄发生变化。用人单位不愿意招收高学历的学生,部分单位认为,硕士研究生可塑性不如本科生,在科研学术方面不如博士生。目前国内许多企业经济效益下滑,严重制约了市场对毕业生的需求量,市场的吸纳能力已大不如从前。研究生的社会认可度正呈下降趋势。

2提高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建议

面对众多问题,提高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已经成为一个紧迫的问题。结合我国研究生培养特点,笔者提出“精选拔”、“重管理”、“严出口”的三步提高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建议。

2.1精选拔

精选拔,指的是在高等教育逐步走向规模化的同时,严格把关研究生入学考核及条件,从根本上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硕士研究生招生质量是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入口,其生源对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具有很大的影响。但鉴于当前我国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普遍不足及应试教育的弊端,研究生选拔考试已越来越为专家学者所诟病。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门槛”,我国研究生入学考试设置的主要目的是选拔具有学术研究潜质和研究志趣的人才。有学者提出,研究生入学考试改革的总体指导思想,“应是由偏重知识、技能型向偏重能力、创新潜能等综合素质转轨。应当建立一套以考察科研所必需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为前提,以考察科研所必需的人格、合作精神及有关非智力因素等综合素质为参考,以突出能力和创新潜能为核心的考评系统”。考试的改革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只有从研究生教育的入口抓起,彻底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才能为提高我国研究生含金量提供基本保障。

2.2重管理

重管理,指的是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管理,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贯穿研究生教育全过程的,应本着“厚基础,宽知识”的原则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在硕士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科学研究与课程学习各占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一半时问,在这个阶段,需要加强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相关领域知识与实验技术的学习,扩大知识面、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为进人论文阶段做准备,并为以后的科学研究打基础。因此,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首先要合理构建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重视课程设置在体系上的相对完整性;突出课程设置的前沿性;明确课程设置体系的层次性;强调课程设置体系的个性化。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和强化研究取向。谢安邦教授指出,研究生教学,其目标指向不仅在于对系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而且要凸显专业领域的研究,或为专业领域的研究提供知识背景和方法论。在教学和研究的关系处理上,则是以研究来组织教学。这就决定了研究生教学活动不是一种教案式的规范化过程组织,而是以学术性的研究为取向,灵活地、弹性化地组织教学活动。

2.3严出口

第7篇:硕士研究生范文

2017年是“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进一步规范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等多项改革实施的第一年。为确保改革平稳落地,教育部多次召开会议,要求各招生单位准确领会改革精神,坚决落实改革要求,严格执行国家政策。近日,教育部又专门印发文件,要求各招生单位全面落实2017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严格执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教研厅〔2016〕2号)、《教育部关于进一步规范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意见》(教研〔2016〕2号)和《201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等文件要求,坚持“按需招生、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宁缺毋滥”的原则,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复试综合考核,注重对考生科研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和一贯表现的考查。充分发挥和规范导师作用,严明招生纪律,深化信息公开,加强监督检查,确保招生录取规范有序、公平公正。

教育部同时要求各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各招生单位切实做好相关改革政策解读和考生服务工作。为方便考生调剂,3月17日至4月30日,教育部将在“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公网网址:yz.chsi.com.cn,教育网网址:yz.chsi.cn)开通“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调剂服务系统”。符合条件且有调剂愿望的考生可及时上网了解调剂信息和调剂系统的使用方法,按要求申请调剂。

附件_考研国家线:

第8篇:硕士研究生范文

一、网上报名

1.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采用网上报名与现场确认(2020年我省部分报考点采取网上确认的模式,请考生务必认真查阅报考点的网报公告)相结合的方式。网上报名时间分为两个阶段:

9月24日至27日(接收我省域内普通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俄、日语考生和报考沈阳音乐学院及鲁迅美术学院考生);

10月10日至31日(接收所有类别考生)。

报名期间,考生每天9:00至22:00可登录“研招网”进行报名,报名前,请务必提前浏览网报公告,并按教育部、省招考办、报考点以及报考招生单位的相关要求报名。

2.具有推荐免试资格的考生,须在国家规定时间内登录“全国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信息公开暨管理服务系统”填报志愿、缴纳报考费并参加复试。截止规定日期仍未落实接收单位的推免生不再保留推免资格。已被招生单位接收的推免生,不得再报名参加当年硕士研究生考试招生,否则取消其推免录取资格。

3.根据教育部规定,考生须完成网上报名并缴纳报考费才视为有效报名信息。我省各类考生报考费为每生150元,采取网上支付方式收取。网上报名期间所填写的报名信息和缴纳的报考费均有效。具体缴费流程及注意事项详见研招网公布的《辽宁省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网上缴费须知》。

4.报考“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的考生在报名时应选择填报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并按要求填报本人入伍前的入学信息以及入伍、退役等相关信息。

5.我省报考“少数民族骨干计划”的考生采取网上申请方式领取“报名校验码”。具体流程及注意事项详见研招网公布的《辽宁省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少数民族骨干计划报名验证码领取说明》,同时可关注辽宁省教育厅网站查阅相关政策。

6.报名期间研招网将对考生学历(学籍)信息进行网上校验,考生可上网查看学历(学籍)校验结果。

对于国内学历考生,如提示学历(学籍)异常的,可通过学信网获取《教育部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非应届生)或《教育部学籍在线验证报告》(应届生),学信网上查不到学历的非应届生须取得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学历认证报告》,根据以上报告中的本人相关信息检查并修改网报信息。

持有国外学历或中外合作办学只获得国外学历的考生,填报学历信息时须根据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外学历学位认证书》填写完整编号信息。

不能在网上报名截止前取得国家承认的自学考试本科毕业证书的考生,网上学历校验结果将会提示异常。此类考生应在录取当年入学前取得国家承认的自学考试本科毕业证书,在网报时可按照非应届生身份进行信息填报(自学考试无应届概念,毕业证书编号等尚没有获取的信息可暂填“无”或用“0”代替),暂时忽略学历校验结果提示,完成网上报名,并向招生单位提供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及相关证明材料(具体期限由招生单位规定)。

7.在往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中被处以停考处罚的考生,不得参加所限制年度的报考。对弄虚作假者一经查实,将按有关规定取消报考资格。

二、报考点选择

1.我省域内各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应选择就读学校所在市的报考点办理网上报名及现场确认手续。我省域内非沈阳、大连和锦州地区的非应届生应选择本人工作或户口所在地的报考点办理网上报名及现场确认手续;沈阳、大连和锦州地区的非应届生可选择本人工作或户口所在地报考点或辽宁省域内其它11个市的报考点办理网上报名及现场确认手续(有特殊要求及限制的除外)。

2.报考我省招生单位的考试方式为“单独考试”的考生,须在报名前通过报考招生单位的审核。11月6日前由报考招生单位向通过审核的考生发放校验码,考生凭校验码到省招考办指定的报考点办理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手续。

3.全国报考沈阳音乐学院和鲁迅美术学院的考生须选择沈阳市各报考点之一办理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手续,在其他报考点报名无效。

4.各报考点选择限定条件详见研招网公布的《辽宁省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考点限定条件一览表》。

三、现场确认

1.考生(不含推免生)在网上报名之后必须进行现场确认(采取网上确认的报考点除外),时间为11月5日至10日(具体时间安排详见各报考点网报公告),逾期不再补办。考生选择的报考点即为现场确认点,现场确认点所在市(区)即为考试地区,考试学校将由各报考点确定。

2.2020年沈阳市和平区招考办和抚顺市招考办将试点网上确认。考生须严格按照有关报考点规定上传考生照片、证件等相关材料并进行网上审核(具体要求及流程请详见有关报考点公告),审核通过则不需再到现场进行信息确认及图像采集。未能按要求上传有效材料或提供虚假信息导致确认审核不通过的,将视为报名无效。

3.考生现场确认时应当提交本人有效居民身份证和网上报名编号,由报考点工作人员进行核对并采集本人图像等相关电子信息。

非应届生在现场确认时还须提交本人居民户口簿或社保缴纳记录以证明其户口或工作情况(具体证明格式及要求详见各报考点公告)。

报考“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的考生还应提交本人《入伍批准书》和《退出现役证》原件。

4.现役军人须持本人有效居民身份证才能进行现场确认。港澳台居民和华侨可持身份证或护照进行报名确认。

5.考生应按要求准确填写个人信息并提供真实材料,经考生现场确认或通过网上审核的报名信息一律不作修改,因考生填写错误或提供虚假材料而造成的一切后果由其自行承担。

6.未完成现场确认的考生将无法参加考试和录取。

四、下载准考证

2019年12月14日至12月23日,考生可凭网报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研招网”自行下载打印《准考证》。《准考证》使用A4幅面白纸打印,正、反两面在使用期间不得涂改或书写。考生凭下载打印的《准考证》及有效居民身份证参加初试和复试。

五、初试时间

第9篇:硕士研究生范文

一、报名要求

考生须登录“研招网”,认真查阅教育部公布的《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公告》以及招生单位有关管理规定、招生简章和报考点公告,准确选择报考单位和报考点进行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

(一)我省高校应届本科毕业考生(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应选择就读学校所在设区市报考点。

(二)其他考生(含202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前可取得国家承认本科毕业证书的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考生)应选择户口或工作所在设区市报考点,其中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考生,也可选择考(学)籍所在设区市报考点。

符合我省报名要求的考生一律不得跨设区市报名,因报考点选择有误或未按规定提供相关材料而造成报考点不予现场确认,责任由考生自行承担。

二、时间及流程

(一)网报时间

1.2019年9月24-27日(每天9:00-22:00)预报名(预报名信息有效,无需10月重复报名)。

2.2019年10月10-31日(每天9:00-22:00)逾期不接受补报,也不得再修改报名信息。

(二)填写、提交报名信息

考生在规定时间内登录“研招网”浏览报考须知,按教育部、省教育考试院、设区市招考办(考试院)以及报考招生单位的网上公告要求报名。

报名期间,考生可自行修改网上报名信息或重新填报报名信息,一名考生只能保留一条有效报名信息。

报名期间将对考生学历(学籍)信息进行网上校验,考生可上网查看学历(学籍)校验结果。考生也可在报名前或报名期间自行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查询本人学历(学籍)信息。未通过学历(学籍)校验的考生应在招生单位规定时间内完成学历(学籍)核验。

考生应按要求准确填写个人网上报名信息并提供真实材料。凡因网报信息填写错误或填报虚假信息而造成不能考试、复试或录取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三)网上缴费

我省统一实行网上缴费,凡选择在我省参加本次硕士研究生招生报名的考生应按规定缴纳报名考试费150元,邮寄、档案材料费30元,在网上报名时通过网上支付缴费,网上缴费成功后,才能视为有效网报信息。

(四)现场确认

所有考生均须到网上报名所选报考点现场确认网报信息和照相。具体流程见各相关报考点公告。

1.现场确认时间:2019年11月6-10日,逾期不再补办。

2.现场确认要求:

(1)考生须提交本人居民身份证、学历学位证书(应届本科毕业生持学生证)和网上报名编号,由报考点工作人员进行核对。

选择户籍所在地报考的考生须提供本人户口簿原件及复印件。

选择考(学)籍所在地报考的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考生,须提交准考证(自学考试)或学生证(网络教育);自学考试考生还须提供网上自行打印的成绩单。

选择工作所在地报考的考生须提供工作单位开具的工作证明和2019年8、9、10三个月及以上社保凭证或单位纳税凭证等证明材料的原件和复印件方可进行现场确认,具体要求详见各报考点报名公告。

报考“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的考生还须提交本人《入伍批准书》和《退出现役证》。

提供虚假证明信息的,一经查实,将取消考试、录取资格。

(2)考生应按报考点规定配合采集本人图像等相关电子信息。

(3)考生核对由报考点打印的报名信息表,确认无误后由考生本人签字认可,签字后的报名信息表上交报考点留存。

(4)对在往年国家教育考试中作弊而被暂停参加各种国家教育考试的考生,在暂停年限期间不允许参加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和现场确认。

(五)打印准考证

2019年12月14日-12月23日,考生可凭网报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研招网”下载打印《准考证》。《准考证》使用A4幅面白纸打印,正反两面在使用期间不得涂改。考生凭下载打印的《准考证》及居民身份证参加考试。请考生务必妥善保管个人网报用户名、密码及《准考证》、居民身份证等证件,避免泄露丢失造成损失。

三、其他注意事项

(一)我省各报考点不接受单独考试的考生报名,请报单独考试的考生与相关招生学校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