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亲情的美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中秋佳节,与朋友喝酒固然是美事,但心底的哀愁浮上来,“每逢佳节倍思亲”啊。一边是良辰美景应该团圆,一边却是“明月夜,短松冈”的无奈,这种强烈对比下,《月光》中的“他”怎能不“痛苦得在床上打滚”。《月光》这篇散文,写了三段在月夜下的感受和情景,流淌在作品中悲欢离合的炽热情感是全文的精髓。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沈从文先生在深沉的思恋之中写下的文字,如诗如梦,《西山的月》一文中,分不清月亮就是情人还是情人就是月亮,完美地体现了沈先生的散文清新俊逸的风格。而先生一边做“抽象的抒情,情绪的散步”,一边寄寓了文章更深的内涵,那就是:对理想的美的热烈渴望与执着追求。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中秋望月,遥想月下的故乡,遥想快乐的童年,遥想白发的母亲,哪一个游子心里不会升起浓浓的相思。郭保林的《我寄相思与明月》颇负盛名,这篇文章堪称一首匠心独具的思乡诗,情感深沉而笔法轻灵,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富有深层意味和艺术感染力的“美的世界”,体现了作者独具一格的审美风格。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月亮在每个人的童年时代都扮演了重要角色,在童年的幻想世界里它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也许我们最初的想象就是从月亮开始的。童年时有月亮的夜晚,我总喜欢站在院子里看碧空中的这只玉盘,挖空心思来辨认哪是桂树、哪是玉兔、哪是嫦娥。贾平凹的《月迹》,正是把孩子们对月亮的观察和向往活灵活现地再现在我们面前,给予我们美的享受。
【关键词】新的语文教学视角 阅读教学 学生的主体地位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102-01
以学生为主体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在新课改浪潮中,彰显出它独特的视角。学生是整个教育的主体,语文教师在教学之余,不免为自己的阅读教学进行留白,认真反思,在反思中不断吸收和扩充知识,转变观念,关注学生在阅读中人格、思维方式的生成,使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不是简单空洞的说教,而是读书明理,读书用书,不断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崇高的思想。
一、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困惑
在新视角下,传统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方式和观念受到了很大的挑战,也使得老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很多困惑。一是教师讲多少的困惑。传统语文阅读教学注重课文分析,忽视了学生自我品味和欣赏语言的主体性地位。但是不讲又不行,学生已经依赖于老师讲授,不愿意主动学习,讲多少已经成为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最大困惑;二是教师如何调动学生课前收集资料,课后拓展学生进行阅读学习的困惑。我们知道很多教师以自我接受能力为基点,把设计的相关课堂问题充斥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上,不但没有调动学生学习阅读材料的兴趣,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审美欣赏的能力,如何把课前课后有机的结合起来是教师改变教学观念和调整教学手段的困惑之一。三是阅读教学的终结性评价方式所带来的困惑。新视觉下,依然存在部分教师把语文阅读教学的视野局限于课堂和书本,到底语文阅读这一块学到了什么?仅仅凭借学期末考的语文成绩来衡量,这就削弱了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后所获取知识的优势,评价方式偏重考试,用一分定高低,显露出评价方式的单一和绝对化,没有形成动态评价体系。
二、新视角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一)案例精彩回放
《羚羊木雕》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亲情。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情感,浓浓亲情,动人心弦,描写亲情的诗文往往最能打动人心。本单元所安排的课文都是作者以自己的切身体验,写出了亲情的丰富和多样,不能不引起学生和教师的心灵共鸣。新视角下,笔者准备这样进行本课的教学:
1.课前预习,全面获得本课的相关信息
在学生预习本课时,不应该孤立地看待本课,应该关注本单元专题“亲情”进行预习。可以理解本文所出现的新词、读好课文、积累词语、了解作者、提出相关的问题等等,鼓励学生把自己所获得的知识信息记录在“预习本”上,做好语文课文中的问题批注,为新授做好充分的准备。
2.课中新授,教师精讲给学生读书的时间
对学生收集的资料和预习所获得的信息进行交流共享,然后学生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小组交流,筛选不理解的问题,在全班让小组长作为代表进行交流,最后提炼一个问题,即爸爸把贵重的羚羊木雕给了“我”,“我”把木雕转送给好朋友,这样可以吗?为什么?全班同学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加以讨论,如同学间讨论、查资料来解决问题,问题可以形成为小练笔、小演讲等等,把每位学生的想法都用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教师要激发学生品味语言的兴趣和敢于提问的勇气,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最后总结,羚羊木雕有价,情义却无价。只知道珍惜有价的木雕,不知道珍惜孩子们的感情,重财轻义,只会严重伤害孩子的心灵。针对所提的问题和解决的方式,再多读相关的文章,进一步体会亲情。
3.课后阅读,扩大阅读量
课后布置作业,美美地诵读课文,并且积累本课你认为最好的句子。让学生养成勤积累的好习惯,并且能够读一本关于亲情的文章或者小故事,记忆一句感人的亲情语句等等,进行课后拓展和延伸,让学生在生活中,接触更多的阅读资料,丰富自己的语文知识。
(二)新视角下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彰显
1.彰显于课外阅读中
语文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要拓宽范围,扩充阅读空间,让阅读教学生活化。加强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外阅读量,其语文实践性活动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语文阅读教学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加强课外阅读与课内优秀文章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丰富自己的视野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彰显于欣赏美文佳作
语文课本上的优秀文章,其语文文字之优美真是堪称“一绝”。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精讲,把剩余的四分之三的教学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品味语言文字,深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和写作意境,而且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要不断启发学生,要有目的去读书,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3.彰显于多写多练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的最直接目的就是为了写作。阅读教学后,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多写多练,把平时看过的书籍和杂志等上面的相关句子或者优美的语言进行摘录和积累。把自己的读后感分享给全班同学听,让大家为你的体会和感悟喝彩。
三、结束语
新课改、新视角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语感,尽量让每堂课都有琅琅的读书声,并能激发学生思维方式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不同程度上享受到多资多彩的精神生活。因此,新课改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勤于反思,在反思中不断加强自己的专业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许敏.语文新课程理念与魏书生语文教育教学改革[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2]山东省沂源县中庄中学 焦玉安.新课标下教师角色的转化[N].学知报,2010年.
从内容、栏目看受众定位
一个刊物对于栏目内容的定位应当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要求办刊人在办刊过程中注意将自己的主观愿望与实际客观情况相吻合,不断地了解读者对刊物的需求,不断了解期刊市场变化,从而做出相应的调整。
《读者·原创版》的栏目,是在创刊之初,由现任主编的张笑阳一手设计的。其中有些隽雅的栏目也一直沿用至今,如恋恋风尘、黄昏菩提、笔端流云、无关风月等。刊物创办后期又加入许多广受好评的新栏目,如每期设定一个主题,由读者向编辑部投稿,围绕该期话题用150字以下的文字讲述有趣经历的“最话题”;由签约作家中属于“草根”的阶层的来稿组成的专栏“草字头”;2012年新办栏目,以每期一个国内城市,刊登与该城市有关的或介绍文章或相关美文的“城记”;由《新东方英语》供稿,内容为双语对照英文诗歌与相关鉴赏小文的“秀show”;聚集最新网络有趣咨询的“知道”;以及大受读者喜爱,关于生活情感苦恼的读者书信往来专栏“独门秘籍”等等。
抽取2013年一月期《读者·原创版》,所刊登栏目共36个,按照页码顺序分别为:开卷、视界、思想碎片、最话题、人在旅途、无关风月、笔端流云、草字头、走四方、特别报道、历史、巨星、诗丛、经济、海外、专访、艺术空间、黄昏菩提、爸爸妈妈的青春、城记、传奇、绘本、食说新语、社会、脱口秀、影视、恋恋风尘、写给X岁的你、秀show、军事、我问、谁来出镜、知道、海艺、交流、独门秘籍。
以上各栏目的设定都比较偏年轻化,各栏目内容以文艺清新、内涵深厚、文化气息浓重为主要特色。其中“爸爸妈妈的青春”以专栏形式,讲述两代人之间的种种或隔阂或亲情,从其栏目名即可得知,该栏目设计时的目标受众是相对年轻的一代人。
结合《读者·原创版》的栏目设计与内容选择,可以看出,《读者·原创版》的内容多与生活、文艺相关,栏目设置总体偏年轻化,又设置有专门面向青年学生的专栏,栏目与内容的设置与《读者·原创版》的杂志自身定位相符合,也符合杂志预期受众的阅读喜好,符合其所确定的受众定位。
从签约作者看受众定位
《读者·原创版》的创刊与当时《读者》签约一大批属于自己的作者是分不开的。《读者·原创版》作为一本原创类文学刊物,其发展壮大更是离不开其与签约作家的合作。于是在《读者·原创版》步入正轨之后也开始考虑签约属于自己杂志、符合自身气质的作者,力求与国内最优秀、最符合刊物定位的作家进行合作,以做到丰富杂志内容的同时保证杂志质量。
《读者·原创版》于2006年、2008年、2011年分三批共签约了37位作家,这些签约作家主要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
1、职业作家或职业撰稿人。这部分作家多是经常与《读者·原创版》合作,杂志认为这部分作家的写作水准是达到一定水平的,写作风格是与《读者·原创版》的风格相近的,并且写作作品是符合《读者·原创版》读者的口味的,经过这些考量,杂志社会邀请这部分作家与杂志社签约,成为签约作家。
2、作为《读者·原创版》普通读者的写好者。这部分作家起初或许只是《读者·原创版》的普通读者,但是热衷于写作,经常投稿给杂志社,并常有作品刊登与杂志上。这样的作者会引起杂志社注意,经过各项考量,杂志社认为他们的写作水准是达到杂志标准的,也会邀请其成为《读者·原创版》的签约作家。
3、《读者·原创版》举办的创作比赛中的表现优异者。《读者·原创版》经常举办针对社会各界的写作创作比赛,经过层层筛选得到较好名次的参赛者,也会进入编辑视线,经过对这部分参赛者的考评,达到杂志社对签约作家要求的作者,也会成为《读者·原创版》的签约作家。
论文关键词:视觉文化图像广告创意
匈牙利电影理论家巴拉兹在二十世纪初就预言,随着电影的出现,一种新的视觉文化将取代印刷文化。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在30年代著名的“世界图像时代”的表述中指出,世界将作为图像被把握和理解。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在60年代出版的《理解媒介》中认为,“对于媒体而言,重要的不是内容,而是媒体本身,是媒体的形式决定着媒体的内容”。时至今日,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些预言家过人的洞察力,因为他们的理论一再地被实践所证实。方兴未艾的电影、图像、电脑以及互联网等主流传播媒介,正在策动着一场文化巨变,引起了整个人类社会文化解读方式的全方位改变。图像在不断地挤占、征服甚或凌越文字,视觉文化或图像文化已逐渐成为现代文化的主导形态。正如丹尼尔·贝尔所认为的:目前占统治地位的是视觉观念。声音和景象,尤其是后者组织了美学,统率了观众。
一、视觉文化:现代文化的转型
在这个通常被称为“后工业社会”或者后现代社会的文化中,似乎一切特权和区分被解构了。高雅与通俗,艺术与生活,审与消费等传统区别的边界走向消解,《蓝色多瑙河》成了燃气灶广告的背景音乐,蒙娜丽莎成为丰胸美体的代言人,自由女神则手拿冰淇淋诱惑着消费者……每一个敏于文化风向变化的人,都可以切身体会到,我们正处于一个由语言文字为中心的文化向以形象为中心的文化的转型时期。图像崇拜和视觉盛行已经成为当今文化的盛景,视觉膺越文字的霸权已经无处不在!一种新的“视觉文化”形态已经崛起。
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学者米歇尔认为,“视觉文化是指文化脱离了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形象为中心,特别是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在视觉文化的引导下,视觉愉悦和体验成为我们生活的重要因素。在当下纷繁芜杂的社会景象中,从城市规划到个人形象设计,从室内的图像画面、家装造型到流动的车体广告、攒动人群的穿着服饰,从网络游戏到音乐、戏剧、散文的MTV化……极目四望,触目所及,全是形象。视觉形象,特别是以图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成为了当代日常生活的资源和无法规避的符号。
应该说,当代审美文化走向视觉文化,是与文化的都市化密切相关的。现代都市生活的层次感、规模感、节奏感、效率化,造就了都市人依靠视觉生存的突出特征。高耸人云的摩天大楼,光怪陆离的霓虹灯,富丽堂皇的现代装修,灯红酒绿的夜生活……都在不停地刺激着都市男女的眼球,给人以魅惑和视觉冲击。而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效率的提高,又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时间观念,使得生活匆匆的大众无暇进行精致的心灵内省和思想反当,都希望快速、便捷、浏览性地获取信息,感知世界,于是概念、理性退位,形象、感性登场,并最终演变为视觉文化成为当今审美文化的主流。
而作为站在时代风头浪尖上的典型文化现象的广告,自然无法摆脱当代审美文化整体走向的制约。在“视觉文化”或者“注意力经济”横行的背景下,人们对图像的需求骤然增多,广告也必然走上以图像创意满足视觉,以注意力捕捉实现体验的道路,以迎合受众急剧膨胀的“消费主义意识形态”。而在商业逻辑的操纵下,原先广告传播中广告大师奥格威们反复强调的文本的重要性,开始退居其次,并日趋削弱。而各种各样的图像,完整的或支离破碎的,高雅的或者媚俗的,怀旧的抑或是未来的,拼贴戏仿的或者杂交复制的,都在竭力支配着人们的心灵感受。徘徊在文字阅读与图像冲击之间的现代人,越来越迷恋于“图像的转向”,或者说“视觉文化的转型”。于是,在仪式化视觉图像崇拜的今天,广告传播越来越走向以图像为主要通道的视觉传播,图像广告成为当今广告传播的主导形态。
二、图像广告:视觉文化的适应
无论是史前时代遗留下来的洞窟壁画和象形文字,还是生活在现代社会里孩童的信手涂鸦,视觉感受都是人们接受外界信息的主渠道,是表现空间联系的精确性和复杂性最为简洁的感觉样式。为了激发受众的购买欲望,实现商品或服务的销售目的,商业广告必然迎合当今审美文化走向视觉文化的时代语境,从捕捉受众的注意力开始,聚焦视觉中心,突出视觉重点,合理安排视觉流程,制作出精美、视野饱满或是视觉冲击力强的图像广告,来引导观者的视线运行,求得传播效果的最佳印象,从而在视觉文化时空下形成了一种图像广告文化。图像广告的勃兴,是对视觉文化“一图胜千言”适应的结果。
1.图像是极易注意和记忆的信息载体。众所周知,广告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成败的第一步取决于有没有让受众产生注意,引发记忆。而图像是最具吸引力的信息语言,人们的阅读目光总是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先聚焦于生动的图像,而后才考虑文字。图像对我们视觉的调节、充实和刺激,是图像语言较文字语言更具注意力的关键所在。独特的造型、色彩、构图等形象特征产生的美感,给人以视觉感染力,使图像成为一种极易引人注意和识别的视觉表达,并以信息符号的形式驻留在人们记忆的脑海中。
2.图像是最准确的信息投射形式。以阅读和写作为主要形式的印刷文化,是以概念性、理解性、象征性的内容诉诸人们认知、想象和思考,虽然也能给人以画面感,但较之图像所具有的直观展示性、动态表现性,则逊色很多。“这种视觉媒介的最大优点就在于它用于再现的形状大都是二度的(平面的)和三度的(立体的),这要比一度的语言媒介(线性的)优越得多。这种多纬度的空间不仅会提供关于某种物理对象或物理事件的完美思维模式,而且以同构的方式再现出理论推理时所需要的各个纬度。”图像以表现生动的场景、突出的形象、诗情画意的氛围,为受众展示实物、展示事实、展示观念,直观地传播信息,符合了人类感受客观事物要“眼见为实”的习惯。这种“拟态化”的传播,“给受众提供了充分而清晰的信息”(麦克卢汉语),使图像成为最具说明性和说服力的信息投射形式。
3.图像是传播媒介中最具情绪感染力和精神渗透力的传播形式。各种视觉因素对人们的心理和情绪产生着重要影响。图像中场景的氛围、色彩的表现、事物的造型以及形象的运用等等,都对人们的心理、情绪和精神发挥着作用,使人在有意或无意中被感染和接受,并转化为一种行为的驱动力量。图像语言以其自身的优势确立了它在大众传播中的独特价值。
4.图像是承载巨大信息量的最佳形式。较其他传统媒体,图像传播承载着巨大的信息量。首先,表现在输人信息的速度上。一幅画面的内容或许很复杂,但观众一般用3一5秒钟就能看清并理解它的内容,而用文字记载则至少需要150-200字,用3分钟左右的时间才能了解全部内容。其次,体现在信息的接受能力上。图像适应了人的思维线的多项性,各种像素能够同时进人人的大脑,而文字信息是依据先后次序和思维反当之后,才被大脑接受。因此,最大限度地丰富图像画面内容,不仅不会影响受众的接受效果,反而能增强受众的感受力。
图像广告传播的视像性特征,抛却了冗长的文案,以鲜活的画面,优美的构图、富有个性的字幕以及引人注目的形象,从各个层面,多方位、立体式地调动了人们的情绪与感觉,使商品的固有价值转换为消费者的心理价值,接近了受众的意识与心灵。“正如埃柯从符号学的角度所指出的,语言和形象之间的区别,在于视觉符号是通过符号与现实图像上的相似来表达现实,而语言则相对来说要武断得多,不必追求这种相似。所以,形象可以表达出语言所无法表达得东西,它更加接近人的感望和更具情感煽动性。也如彼得·科斯洛夫斯基所说的,“假若不是视觉媒介,则无法接近更直接地活跃在灵魂深处的内在情动”。
三、创意:图像广告传播的灵魂
图像广告的视觉传播较语言文字更具积极的诱导作用,导致了各种各样的图像广告充溢于大众的日常生活,构成了图像对文字支配的视觉文化场景。而现代广告犹如潮水一样弥漫于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如法国广告评论家罗贝尔·格兰的一句至理名言那样:“我们呼吸着的空气,是由氮气、氧气和广告组成的”⑨。那么,图像广告如何才能在视觉符号泛滥、“视”不可挡的语境里脱颖而出?显然,视觉文化语境下的图像广告需要创意来吸引注意,引发记忆,最终促发购买行为!
广告人从事的是一种象征性符号生产,图像广告往往以刻意的理想化或者简单的背景,表现化地用光方式,戏剧化的人物姿态行为,异乎寻常的节奏感,加之别出心裁的摄制手段,使广告所表现的事物具有超现实感,从而通过视觉引导和产品联想,形成了一种建筑于形象符号上的幻象,赋予自身本没有意义的商品以意义。正如美国学者伯德利亚尔指出的:“现代社会的消费实际上已经超出了实际需求的满足,变成了符号化的物品、符号化的服务中所蕴涵的‘意义’的消费”。杰姆逊也说:“广告正是那些把最深层的欲望通过形象引人到消费之中去。图像广告创意,就是充分运用图像媒介的特征,通过意义嫁接与符码置换等主要表现形式,来表达蕴涵在产品或者服务里的某种符号“意义”。我们主要从两个方面实现图像广告的创意化视觉呈现:
1.在图像仪式中传递信息文化。此类广告主要是运用新颖、别致、刺激性、趣味性、视觉冲击力强的构图、光效、色彩、影调、字幕等图像构成语言来凸显商品信息,引导视线,吸引注意,传递蕴涵其中的信息与文化,以实现信息符号的有效传播。我们可以运用简洁、和谐、新颖、有视觉冲击力的构图,言简意赅,虚实相间,主题突出,塑造层次感和节奏美;也可以采用色彩的色相(色彩的种类)、明度(色彩的明暗深浅变化)、纯度(色彩的纯正程度)等三要素进行调配,以激发不同的联想,产生不同的感情,使商品的形象更有意义,更富美感和时代感;或者运用光效语言渲染气氛、抒感,突出商品信息;也可以运用影调语言形成画面的明暗对比,传达商品意蕴。比如,有一则“海虾”的电视广告,就是运用图像的色彩语言传递商品信息和意义的。它采用拍摄海虾身上露出的虾肉原色(红色)来突出广告信息,强烈的着色效果极易把消费者的注意“捕捉”到虾肉上,唤起人们对虾的鲜美味觉的表象活动,进而加强“自然、健康、营养”等广告信息“意义”的感染力。“立邦”漆的电视广告也是以颜色的视觉冲击来传递商品信息的。
【关键词】 中职语文;渗透;感恩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0-01
中职语文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发展个性特长,形成健全人格”。当今,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激烈的竞争,传播媒介的影响。致使家庭、学校只重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和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心理因素的发展。因而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势在必行。
课堂教育是感恩教育的主渠道,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责无旁贷地肩负抓好感恩教育工作的重任,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有机地渗透感恩教育。
一、中职生感恩意识缺失的表现
1.社会责任感淡薄,处处事不关已
现在很多中职生都是独生子女,因为父母和祖辈的溺爱娇宠,很容易使独生子女变得自私唯我,所以遇事他们习惯上先考虑自己的利益得失,而不是为别人着想。由于父母只紧盯着孩子的成绩,忽略了对孩子最基本的道德和感恩教育,忘记了如何教育孩子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因而这样培养下的中职生很少有感恩的情感体验。他们不明白自己的权利义务,不清楚自己的社会角色。
2.事事以自己为核心,情感冷漠
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流日益减少,变得逐渐疏远、冷漠。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影响下,有较大部分中职生以自我为中心.不会感恩或者不愿感恩,对恩情视为应该。国家对贫困学生实行助学金扶持政策,让很多家境贫困学生能够回到课堂上课。然而,有些中职生对国家的帮助无动于衷,不懂得知恩图报、发愤读书,甚至认为理所应当。常常无故旷课,逃学。
3.孝心减退
理所当然地索取中职生正值青春发育期,道德判断力不强,对一些社会不正之风缺乏辩证理解。把握不了主流.造成认识上的偏差。例如,不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在校园里碰到教师,视而不见等等。
中华民族素有有知恩图报、乐于助人的美好传统。面对中华民族传统精神与美德被淡忘,如何对中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成为目前一个热点话题。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引导学生学会感恩,成为了我们的教学工作的重点。
二、设置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语文教师在向学生传授语文基础知识、培养学习技能的同时,要启迪引导学生感悟、体验各种文体中所包含的情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生通过熟读和精思,可以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及作者情感的把握。中职语文新教材选入了大量的古今中外优秀诗歌和抒情散文精品,它们非常适合学生朗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让学生有感情地多读这样的文章,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受文章中所蕴含的人间真情。比如在《我很重要》这篇文章中关于亲情、友情的段落语言优美、极富感染力,我就要求学生背诵,并注意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使学生领悟到自己就是父母浓浓慈爱与亲情的不可失却的承载,自己就是朋友不可填补的情感空间,从而启迪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关爱他人。
三、在口头表达中让学生思想升华
在学习语文教材里情感教育突出的课文时,教师可以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语言表达。在语言交流的过程中,让每个学生说出自己对课文人物或主题等的真实想法及理由,然后同学评同学,让每个人畅所欲言,就在这种自己讲述和听人言论的过程中既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又能发现自己内心思想的偏激或不当之处,很自然地让情感教育直抵灵魂深处。
比如在小说《项链》的教学过程中,我要求学生重点讨论主要人物形象马蒂尔德、路瓦栽夫人。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就很自然地体会每一个人物身上所体现的性格特点,思索人生。
我让学生思考几个问题:在“如果没有丢失项链,马蒂尔德的命运会怎样?丢失项链后,马蒂尔德如果告诉路瓦栽夫人实情,又会如何?如果丢失项链后,马蒂尔德买了一条假的项链给路瓦栽夫人行不行?这几个问题在文章中都没有被描述,因此没有固定答案,这很需要同学们的想象,并且这些想象的依据除了课文自身之外就是同学们的价值观,我很期待看到学生们之间坦诚相见、真诚互评、共同向上的情景。于是我让同学们分组讨论,然后选出代表发表本组的观点,并且在发表完观点后,其他同学可以评议。一开始有的学生还很羞涩,只是听一些胆大的同学说,后来也慢慢加入到渐渐激烈的讨论中来。有的学生说:没有丢失项链,马蒂尔德的命运一样会过得悲惨。因为即使不丢失项链,她一定还会遇到其他事情。有的学生说:马蒂尔德不会告诉路瓦栽夫人,因为她爱面子”甚至有的学生突发奇想说:“我要是马蒂尔德,我就买一条假的项链给她,反正她也不知道”……同学们争论得热火朝天,到最后同学们都达成了共识。那就是马蒂尔德在丢失项链后勇于负责的精神值得赞美和学习,不过对于她的爱慕虚荣的性格则保留了意见。通过学生的口语表达、交流和辩论,学生不但记住了课文内容而且人物的精神也逐步渗人到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内化为一种思想,一种意识,进而转化为一种行动。我觉得这种教育形式不是让学生被动接受,而是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感受,主动反思,主动升华。
四、加强写作等训练,进行自我情感内省教育
现在中职生的思想情感丰富又复杂,他们除上网(有极大的负向影响)外,大都喜欢用笔来宣泄自己内心的情感。这种宣泄,其实是一种自觉或不自觉的自我情感的内省教育。作为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情感内省。平时可以鼓励学生写日记,可以摘抄喜欢的美文及写读后感,可以描写看到的美景,可以记叙让自己感动的事情。作文课上我也会要求学生写一些关于感恩的话题作文。例如:《××,我想对你说》的作文,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文字抒发心中对父母的爱与感动,并由此想到以前的不足之处和以后应该怎样做才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五、利用实践活动课,组织一些感恩教育的实践活动
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组织一些符合中职学生心理特征的而又富有特色的语文实践话动课,从而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例如:组织学生开展新闻调查、采访、参观、知识竞赛、文艺演出、读书报告会、演讲、辨论等各种活动,让学生表达他们对人生、对社会的审视态度,培养他们集体荣誉感,加强对学生的理想教育。
总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如何将感恩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使自觉的接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有待于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去深入细致的尝试与探索。
参考文献
[1]王文科.感恩文化的美德与道德教育的重建.桂海论丛,2008,(6).
[2]范开菊.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与重塑.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6).
[3]卢勐.语文教学要注重德育渗透.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29).
一、生活教会人写作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生活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写作素材。中国历史上有不少文人墨客,生活的际遇让他们留下了名垂千古的美文。诗有李白、杜甫……文有韩愈、柳宗元……他们的诗文经久不衰。可如今,写作给人以空洞的感觉,不少学生害怕写作文,写作教学让人感到捉襟见肘。这是因为学生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留心观察我们身边绚丽多彩的世界,从身边挖掘写作素材,从生活中找到写作的乐趣,写真实的生活,写真实的情感。没有生活的影子,就会说假话,说空话,作文就没有灵魂,写作也索然无味。如何才能引导学生感悟生活,把握生活的真谛,提高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质量呢?
1.教会学生“胸中有物,眼中有景”。选人中学课本有不少文学美文,《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小石潭记》等,作者用简练传神、富有情韵的笔调勾勒出一幅幅富有诗情画意的画面,令人回味无穷。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同样是丰富多彩的,在我们的周围,每天都在发生着许多新鲜的事情,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你将会发现生活每天都是惊喜。当然,最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随时随地关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身边的景,做到“胸中有物,眼中有景”。首先,我们要时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时事。我们可以利用课堂让学生讲讲最近发生在身边的人或事,去过什么地方,见过什么美景,有过什么感受。其次,我们可以让学生准备一个时事记录本,把随时随地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甚至可以用编年体的形式,让学生准确地将时间与事件结合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这些都可以成为日后写作的素材,同时也让学生学会了关注生活。
2.教会学生“倾心投入,抒发真情”。真情从何而来?古代文人寄情于山水,畅游祖国山河,把自己的切身经历融于文中,让人跟随作者的情绪飞向祖国的名山大川,哪怕其间相隔数百年,我们仍然能感受到作者在文中透露出的深深的情感。俗话说:真实的是最感人的。记得一次和学生一起观看关于汶川大地震的电影,整个电影院出奇地安静,不时传来隐约的哭泣声,电影结束后,学生写出的观后感也让我感动。不少平时写作一般的学生,那天的作文让我感到意外,这就是真情流露。但并不是每次作文都能达到这个效果。平时,矫揉造作、虚情假意、无病的作文占绝大多数。这跟学生对作文内容没有兴趣有关,但更多的是因为学生对此没有切身的体会,没有生活的经历或经验。
3.教会学生“积极乐观,深化情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在人生并不顺心的时候,仍然写出如此豪放的诗句。他的乐观,感染过无数人。而如今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生不顺意的事情更多。尤其是成长中的中学生,他们的烦恼需要人的理解,更需要人去引导。乐观积极的心态是衡量一个人人格是否健全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有一个乐观、积极、健康向上的心态就显得非常重要。在生活中,在学习上,现在的中学生有许多说不出的烦恼。在让学生写《成长的烦恼》这一作文时,我认真地批阅了每一份作文,发现学生在面对学习、亲情、友情以及面对生活的点点滴滴,他们都有或多或少的烦恼,其中不乏有许多悲观的情绪。为了让学生有一个更好的心态去面对种种,我详细地对每位学生做出了相应的评语加以引导。并用了一节课,从我自身的经历谈起,引用古代名人的经历,让学生明白这是人生的必经之路,使之淡化烦恼,更乐观地面对生活。当然,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更重要的是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要把它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有乐观的心态,就有一颗热情的心,就能有更深入的眼光去看待生活,并将情感进一步深化。健康的作品促人向上,健康的心态让人奋进。
二、写作教会人领悟生活
阅读文学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作品都是作者人生的写照,通过阅读,我们不仅能领悟到作者的心境,更能从中得到不少的启示。屈原的悲愤、李白的豪放、杜甫的沉郁、苏轼的豁达……这都是生活的映射。从阅读过渡到我们自己的写作中来,随时关注生活,用心写作,可以总结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并成为我们生活的指路明灯。因此,不少人沉醉于写作,在写作中领悟生活的真谛。
1.写日记,让学生关注生活。翻阅学生的日记,你会发现多数学生能坚持记录自己每天的真实感受。“这件事情,让我久久不能忘怀,或许它在我心中是一个永久的疙瘩,但乐观的我选择继续,我应该和他继续我们的友谊。”“这让我知道了人生命的渺小,但我们要珍惜每个机会,哪怕是生命的最后时刻,我们也不能放弃自己。”……
诸如此类的感悟还有许多。我们从这些日记中可以知道学生的性格,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学生通过写日记,时刻总结、反思、感悟,生活也会更丰富多彩。
2.写时事,让学生走进生活。写作教会我们感悟,教会我们反思;教会我们关注身边,教会我们留心时事;教会我们如何理智地处理事情……甚至,它可以塑造一个人的性格,改变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因为人本身就是自己最好的老师。例如《xxx今昔》这篇作文,我让学生写了三次,每次给一段时间,让学生圈定要叙写的对象(班上表现较差的学生,可以是自己),进行观察,看他在一段时间内是否有所变化。没想到通过这篇作文,一些以前表现较差的学生,为了争取别人对自己看法的改变,性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正所谓“士别三日,即当刮目相看”。陶醉于写作中,我们自己可以总结出人生的许多道理,从身边发生的事情得出启示。那情、那景、那感都是我们人生的财富。写作,让我们真正走人生活。
■王 东
晚饭后,在街上漫步。不远处,两个小男孩在打羽毛球。忽然,羽毛球落在路边的一棵树上了,任他们怎么摇晃小树,羽毛球也没掉下来。
这时,只见大一点的男孩迅速蹲下,让另一个站到他的肩膀上,两个小男孩搭了个人梯,把羽毛球拨弄了下来。羽毛球落下的瞬间,我不由得为他们拍手叫好。
我想起曾经看过的一个实验:把4只猴子关在两间空房子里,每间两只,每间房子里都放着食物,但放的位置不一样。第一间房子里的食物直接放在地上,第二间房子里的食物则放在较高的位置上。几天后,第一间房子里的两只猴子一死一伤,而第二间房子里的两只猴子则安然无恙,且亲热有加。
实验人员给出了解释:第一间房子里的食物唾手可得,它们都渴望独自享用,于是争夺战发生了,结果一死一伤。第二间房子里的食物,单独行动无法获取,它们只好配合。于是一只猴子站在另一只猴子的肩上取下食物,然后一起分享,高度让它们友好地共存了下来。
最需要脱贫的是脑袋
■郝金红
一个寒冷的冬天,一个穷人哆哆嗦嗦地路过富人家的门口。富人见他可怜,想帮他脱贫致富,就送给穷人一头牛,嘱咐他好好垦荒,等来年春天撒上种子,就可以衣食无忧了。
穷人满怀希望开始奋斗。可是牛要吃草,人要吃饭,日子比过去还难。没过几天,穷人就想,不如把牛卖了,买几只羊,先杀一只吃,剩下的还可以生小羊,小羊长大了拿去卖,就可以赚更多的钱。
穷人按计划行动了,只是吃了一只羊后,小羊却迟迟没有生下来,日子又艰难了,于是穷人忍不住又吃了一只。穷人想,这样下去还是不行,不如把羊卖了,买鸡,鸡生蛋的速度要快一些,卖鸡蛋立刻可以赚到钱,日子立刻可以好转。
穷人又按计划行动了,但是日子并没有改变,又艰难了,他又忍不住开始杀鸡,终于杀到只剩一只鸡时,穷人的理想彻底崩溃了。他想,致富是无望了,还不如把鸡卖了,打一壶酒,三杯下肚,万事不愁。
很快春天来了,富人兴致勃勃地送种子来,却发现穷人正就着咸菜喝酒,牛早就没有了,房子里依然一贫如洗。
富人转身走了。穷人仍然一直穷着。
【故事链接】有三个乞丐在纽约地铁站乞讨。第一个乞丐在地上写了个“beg”, 结果一整天只要到几美元。第二个乞丐在地上写了个“”, 结果一天下来要到了好几十万, 还有人欲出重金购买他的网站。第三个乞丐在地上写了个“e-beg”,结果IBM、HP等二十多家大公司抢着跟他结成战略联盟,并为他提供免费顾问团。
【故事寓意】我们就像那个穷人,有过雄心壮志,也有过机遇,付出过行动,但却没能坚持到底。说穿了,还是思维在贫困线上挣扎。因为思维形成性格,性格养成习惯,而习惯又决定了命运。其实,财富和成功的因子很可能就潜伏在我们自己身上,但如果不懂改变自己的思维,那么你就有可能一辈子都是个“beg”。
赢在无技巧
■唐宝民
一位导演要拍一部农村题材的电影,通过各种方式遴选饰演女主角的演员。那一天,来参加面试的女生有40多名,几乎都是电影学院等艺术院校毕业的学生,只有一个女孩子不同。她家在农村,高考落榜后到城里打工,因为喜欢演员这个职业,所以听说导演要选演员后,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报了名。经过层层筛选,40多名参加面试的考生中有一个人被选中做了女主角。出乎大家意料的是,那些经过艺术院校专业培训的科班出身的考生都没选上,而那个从来没上过艺校的女孩却被选中了。大家十分不理解,于是向导演请教,导演解释说:“之所以选择她,就是因为她没受过专业训练,在表演中能表现出一种浑然天成的本色,以淳朴自然的东西打动人心。而那些受过专业培训的考生,表演时太依靠技巧,给人一种虚伪做作之感,所以只能被淘汰。”
前些年,我喜欢那些青春散文作家写的青春美文,那时,他们还没有成名,所写的都是自己生活中的真实经历,有让人感动的亲情,也有让人流泪的爱情,更多的是所经历的坎坷,以及在苦难中依然坚守梦想的顽强意志,读后能给人很大启发。现在,那批都成了名家,也都出书了,但我却不看他们的文章了,原因是,成名之后的他们所写的文章失去了那种真情实感,多在卖弄技巧,故作高深,仿佛不这样就有失自己名家的范儿一样,因此也失去了读者。
静默,观察者的姿态
“这是一个极安静的女孩,即使课堂上哗然一片的笑话,她也顶多是轻轻一笑。”数学老师对王金凤的印象评语,立刻得到在场其他老师的一致赞同。但静默的外表依然难掩那颗敏锐内心的华彩。静静地观察,静静地读书,静静地思考,已经成了她面对喧闹生活的基本姿态。花草虫鱼总关情,边边角角皆风景。一架丝瓜、一只老猫、一杯苦茶……在她的生花妙笔下立刻鲜活生动,街头见闻、宿舍风波、班级故事……在她的娓娓叙述中总是多姿多彩。或许正是这种静默的性格,才带来了她观察的精微,加上她良好的语感,从而铸就了描绘的精彩。
丝瓜,是夏目的南通乡下家常可见的一种景观,实在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然而经她一番点染,那司空见惯的黄黄绿绿立刻洋溢出几分诗情画意――“葱郁的丝瓜藤沿着竹架子像爬山虎似的猛长,无数条小蔓藤向四周拼尽全力地攀升。苍翠的绿叶,在清风中摇曳,像绿色的手掌挥舞着生命的光彩;金黄的小花,在阳光下低语,如迷人的蝴蝶踩踏着曼妙的舞步。”(《相逢是首歌》)甚至案头一杯刚冲的茶水,也会成为她作业之余歇息把玩的曼妙风景――“收缩的叶芽遇水而开,慢慢舒展,上下浮沉,轻轻飘逸。宛若青兰初绽,又似翠竹争奇。杯身晶莹剔透,有如翡翠,令人赏心悦目;杯口茶烟袅袅,如丝如缕,叫人心旷神怡。”(《茶味人生》)
善良,写作者的情怀
“张爱玲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王金凤的文笔如此感人,因为一字一句皆源于真情。”这是《新作文》杂志编辑给王金凤获奖作文的评语。善良应该成为写作者共有的情感底色,王金凤能在这新锐云集的作文大赛中脱颖而出,成为全国五名一等奖获得者之一,与她善良的写作情怀是密不可分的。这个奖既是对她文字的肯定,更是对她心灵的嘉许。同学丁盛曾这样评价她:“王金凤的文笔如同小太阳,温暖每个人的心房。面对一只趴在土墙上打盹的猫,一棵伫立在窗外的玉兰树,一杯书桌旁白烟袅袅的茶,抑或只是蜿蜒在家门口曲折的路,她都能俯下身子,倾听到它们无声的心语。”
除了对“物”的满目柔情,王金凤更有颗对“人”的温热之心。在《我就是你的春天》《冬天的手感》《亲情如履》等一系列发表的亲情作品中,家里的每个人都曾亲切地走到她的笔端――任劳任怨的父亲、体贴入微的母亲、怜爱儿孙的老人……一个个细腻、温馨的家庭故事,既展现了长者的脉脉温情,也流露出晚辈的拳拳孝心。她曾在《母亲》一诗中写道:“母亲/您的一生是一次爱的航行/您用沧桑的年轮/研磨着您的心汁/书写了我成长的日历/页页都写满了希冀/行行都饱蘸着浓情。”而《五月的记忆》《马先生》等篇章里,一个个情态各异的教师形象跃然纸上,满含赤诚的感恩之心写满字里行间。赠上一份复印文本,置于昔日恩师案头,恐怕没比这更好的教师节礼物了。
思想,智慧者的标签
依然记得两年前第一次看到作文本上的那篇《茶味人生》,我一下被她的才情深深打动了。在她清新洗练的文字中,小小毛尖竟延伸出回味悠长的人生哲思:“人生都是一杯好茶,只不过品味过程有些漫长。人生之道亦如茶道,需要精心冲泡,耐心等待,更需要细心品味。这样,你才能从看似无奇的人生之茶中透过几口苦涩,品出淡淡香甜。”苦尽甘来的道理本也寻常,但被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女孩从茶杯里捞起,这着实让我惊异了一番。我翻到作文本封面――王金凤,心想这一定是一个有思想的小姑娘。
两年的交往,印证了我的猜想。她的作品除了有让人赏心悦目的流畅文笔外,更透射出一股超越于年龄的睿智识见。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生活细节,她总能慧心独具地挖掘出潜藏的意义。一场橱门上锁、卸锁的宿舍风波,被她演绎成“天下无锁”的社会憧憬(《天下无锁》);一株考场外幽然独立的玉兰,让她汲取了淡定从容的学习智慧(《窗外的玉兰》);一段关于微笑的睡前遐思,居然触动了她苦乐共生的人生思辨(《找寻遗失的微笑》)……
这些灵感一现的巧妙慧解,源于她的勤读精思。在她喜欢的诸多作家中,毕淑敏的深情、余秋雨的智慧与韩寒的辛辣是她最为欣赏的,他们的语言风格与思维方式,给了她很多写作上的帮助。她是个读书很有悟性从而吸收率颇高的学生,总能将读过的文字吸纳融解后化为己用,泰戈尔的哲言、冰心的小诗、黄落的歌词……信手拈来,别有理趣。更重要的是,阅读又激发出她在写作中新的哲思妙解。
奋进,领跑者的风采
跟多数的孩子一样,她喜欢“仁慈”的写作方式。她说真正的写作应该以自由为前提,在无压力的情况下跑出来的才是真实的思绪。所以有时超额的写作任务,也常引起她饭桌上一阵猛烈“抨击”:“我告诉你们吧,这×××吧,今天又要我写篇作文,我现在气得腿疼、胃疼、脖子疼,还有嘴巴疼……”话虽如此,可她从不拖拉文学社作业,最终交上来的明显是她智慧与心血的结晶。偶然的牢骚并非她写作心态的真貌,更多时候的写作自觉正一步步扩大着她写作的惊喜。一年来,王金凤陆续在《美文》《作文通讯》等多家知名报刊发表作品四十余篇,计六万余字,多篇作品成为杂志的封面文章,良好的写作素养得到多位编辑老师的充分肯定,先后荣获“新作文杯”“冰心杯”“少年作家杯”等五项全国作文竞赛一等奖。
写作,没有想象中的与她日常的紧张学习构成冲突,张弛有度、持之以恒的每周练笔,如今倒成为了这个小女孩“释放学习压力的镇定剂”。这种休闲与放松式的写作心境与写作自由,恐怕不是每个孩子都能轻易获得的。但她笔耕不辍的精神、日益垒高的样刊、隔三差五的稿酬,依然带动了班级一大批写好者执著向前。一年来,班上近百篇作文见诸报刊,十多人次在全国作文竞赛中获奖。
关键词:语文素养课程标准 审美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在于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让学生通过语文课的学习,逐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确立健康的审美观念,提高文艺鉴赏水平,培养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以适应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目的呢?
一、语文素养的认识层面
1.什么是语文素养?什么是语文素养,人们看法不一。比较有代表性的,当是人教版“实验修订本”的顾问、华东师范大学巢宗祺教授的观点。巢教授曾在由苏教版小语教材编辑部和江苏教育出版社组织召开的国家课程标准实验总结研讨会上说,“语文素养,指学生平时在语文方面的修养,包括对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语言的积累、语感、思维,也包括一些语文能力,如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能力,另外还有品德修养、审美情趣等。这些都涵盖在语文修养的范围内。”应当说,这种提法与著名教育家华特所说的“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但又是对语文素养的更深层次的微观的思考。
2.语文素养是如何逐步被人们重视的?应当说,社会对语文素养的重视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的,它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语文素养”最早见于2000年版的初中、高中大纲,但是在这两大纲中只各出现一次,而且与“语文素质”、“人文素养”、“语文能力”并列使用,意义不明确,地位不突出。这应是人们所说的大纲的“过渡性”的一个体现。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的刘贞福老师说:真正在语文教学思想上起革命性变化的,是2001年版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它对语文素养的认识,在初中、高中新大纲的基础上大大推进了,那就是将语文素养视为语文课程基本理念中的核心理念、第一理念。2003年颁发的《语文新课程标准》再次将“语文素养”放在了重要地位,放在了新课程标准提到的四个基本理念中的第一条。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新形势下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二、语文素养的操作层面
在教学过程中应如何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呢?在教学实践中,注重通过培养“四种敏感”来提升语文素养。
1.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我们或许还记得小时候听到的关于“对,牛弹琴”的故事。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巧妙地变被动为主动,不就靠的对诏言文字的敏感吗?若没有这么敏感,我们很难想象,所谓的知识会起什么作用。我觉得这种敏感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智慧。还有,大大小小的语文考试,前几个题基本上都是注重对字词的考查。我倒不是说这些考试所考的就一定都是符合新大纲的精神的。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这些内容都是平日里经常见到或听到或用到的词语,可就是有些人,拿不准它。说白了,还是对语言文字不敏感所致。像现金收讫的“讫”字,到底是言字旁的,还是走之旁的?对文字敏感的人,很可能在平日的生活的中就能注意到。这些都是关于“对语言文字的敏感”的例子。在怎样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这个问题上,主要抓住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牛鼻子”。一方面,教育学生特别留心自己所看到的文字,书本上的,生活中的。一方面,教育学生特别留心自己所听到的,学习中的和生活中的。一方面,教育学生特别留心自己所用到的,学习时的和生活(这里所说的生活都是狭义的,不包括学习这一活动的)中的。也就是说,要特别留心所见,所听,所用的语言文字。
2.培养学生对生活事件的敏感。我们都读过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这篇反映亲情,尤其是父子之情的美文,不就是由对父亲为我送行时给我买桔子时的背影的敏感而触发作者的写作激情的吗?还有,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和《祝福》,这些文章也都是作者对生活事件敏感而又巧于为文的结果。这些生活事件往往会成为“触发作家作意的激活点”,也是我所说的关于“对生活事件的敏感”的例子。在如何培养学生对生活事件的敏感这个问题上,我主张,第一,要教育学生注意自己亲历的。注意亲历,就是关注自我。第二,要教育学生注意自己读书时看到、想到的。注意所读、所想,就是关注社会。也就是说,要注意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这两个方面。这正如哲学上讲的,人的经验主要来自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3.培养学生对心灵涟漪的敏感。我们都有过感激、冲动、悔悟等复杂的心理情感变化,我把它们总结命名为心灵的涟漪。大家还记得的《沁园春・长沙》吧?我揣测,从心理的角度分析,很有可能是结合对当时的革命形势的认识,在看到“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等自然现象的同时,对这种生活的自然事件产生了心灵的涟漪,一下子勾起了他对“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想。于是,便有了这篇大气磅礴的诗文。还有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作者开篇不就写出了“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句被人们称为“文眼”的句子吗?这样的例子很多,不仅写诗歌、写散文需要这种敏感的触发,写小说、即兴演讲等很多语文活动都需要这种对心灵涟漪的敏感。在如何培养学生对生活事件的敏感方面,我觉得,还是主要应引导学生注意对生活事件的及时反思和深刻体验,并且要有理性的思考,而不要仅仅停留在感知的层面。正如古人讲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就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