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上层建筑范文

上层建筑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上层建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上层建筑

第1篇:上层建筑范文

夫战者,预则立,不预则废。这是《孙子兵法》中的重要思想之一。作为经销商,必须也要有这样的意识,在走向规范化的过程中,我认为上层建筑的确立很重要。所谓上层建筑就是影响企业未来发展的两个方面:

一、有没有战略?

说起战略,也许很多人认为这是大企业的事情,对于小企业来说,这是虚的,是不切实际的,其实并不是这样的。战略对于经销商来说是存在的,但大部分是无意识的,只是自己有一个模糊的概念。

那么,战略是什么?对经销商来说,战略就是做什么。一般情况下,经销商往往会考虑自己熟悉的产品或者从家族传承的产品,比如白酒、调料、食用油等等,在经营这些产品的同时,能不能经营其他的产品呢?这不过是一个产品选择的问题,但这个选择决定了经销商的发展战略,也就是怎么做的问题。我们认为,在战略上经销商有两个方面可以选择:一个是做专业经销商,另一个是做多元化经销商。

做专业经销商:

专业经销商是指专门经营某一类别的产品,并在这一类别的产品各个价值链中掌握着主动权,这样最终才能够拥有对上下游的议价能力。比如专门做调味料经销商,涉及到调味品的方方面面的产品都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经营,比如酱油、醋、味精、辣酱等等相关的产品,最终成为专业的经销商。在经营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先成为区域内最大的单品经销商;随着实力的增强,再成为多品经销商;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可能成为垄断性的经销商,这是专业经销商的最高境界。

做多元化的经销商:

多元化的经销商并不是见什么都经营,关键是互补。互补是指在相同渠道或者同类消费者等方面存在共性。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产品在渠道上能不能重叠;

比如在酒店这个地方,他们需要各种类别的酒、调味料、纸巾、烟、饮料等。作为经销商,如果和酒店的关键人物能够建立很好的客情关系,在你供应白酒的同时,烟是不是也很好进入,饮料是不是也很好进入等等,这是一种渠道上的重叠。另外就是互补,比如糖果你要给KA供货,也可能要给路边小店供货,但糖果在KA是没有利润的,那你正好有一个调味料的产品,利润还可以,但是高档产品,路边小店铺货销量就不好,由于和KA的客情关系已经建立,你的调味料很快就能进入,正好可以弥补你糖果的利润。

二是产品在消费人群上能不能重叠;

比如消费者既要喝酒,又要抽烟,人群是一定的,那你能不能提供他们也需要的口香糖呢?这是多种产品针对一种消费者。

三是在各个产品的组合上有没有互补性;

产品的组合有一个利润高低的问题,有一些是赢利的产品,有一些是走量的产品。赢利的产品可能不走量,走量的产品可能赢利少,这是一种互补。经销商在产品的组合上要做好规划,让走量的产品和赢利的产品互为作用,相互促进。

无论是做专业经销商还是做多元化经销商,这是一种形式,最终你要成为什么,这作为一种远景的目标,也必须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确定。比如陕西天驹集团,作为西北地区最大的经销商企业,树立自己是“品质的代言者”这样的定位。“天驹荣誉,就意味着品质和尊荣”。多年来,天驹矢志于在厂家和消费者之间连接一个纽带,为厂家销售其优质的产品和为消费者送去贴心的服务,这是天驹执着的追求。

二、有没有规划?

所谓规划,无非就是经销商向企业转变的过程中,为了达成最终的目标而需要设定的路线图。从一个普通的经销商转化为规范化的企业,要在战略确定之后进行系统的规划。

而很多经销商是没有这种意识的,不知道自己年销售有多少,不知道那一个产品赚钱,赚了多少,反正赚钱了,没有系统的财务制度等等。我认为经销商在进行企业化运做的过程中,必须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规划:

一是发展战略规划。这在上面战略有没有里已经谈到了,你是做什么样的经销商?比如做专业化的经销商怎么规划?我认为第一步是先做一个类别的产品,在形成强势之后,进行关联产品的经销,最后形成某个类别的区域强势品牌;第二步是先在区域形成强势品牌,之后向周边地区扩张,逐渐的扩大自己的经营区域。

二是产品规划。产品规划的目的是为你的企业赢利考虑的,我们清楚一个完整的产品线规划必定包含走量产品,狙击产品,形象产品,赢利产品等基本的四块。在经营初期,可能没有这么完善的产品线规划,但随着生意的扩张,经销商的产品线规划就显的十分重要了。如某经销商经营了四家企业(A、B、C、D)的不同类产品, A企业的是走量产品,要的就是一个流通快,带动其他产品的销售;B企业的是狙击产品,就是为了打击竞争对手的;C企业的是形象产品,就是树立经销商形象的,象李锦记的调味类产品,价格高,企业品牌高端,对经销商来说就是一个形象产品;D企业的是赢利产品,不一定是名牌,但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利润高,这是发展的根本。

第2篇:上层建筑范文

关键词:高层建筑;上部结构;检测

中图分类号: TU208 文献标识码: A

1. 每层轴线定位检测

1.1 先利用场地平面控制网在建筑物基础上精确地定出建筑轴线及四条主控线的位置,然后在四条主控线的交点上预埋四块钢板(如图),再用混凝土将钢板与基础牢固地固定,待稳固后再在钢板上精确地定出主控线交点的位置,并在该交点上刻“十”字,记号作为主控点。

1.2 以四个主控点为施工监测基准,按照设计,施工要求,使用较高精度的垂准仪(或准直仪),把主控点精确地通过预留孔传递到每一层的楼板上,再通过这些传递到上来的点定出该楼层的主控线和轴线,从而指导施工,检核并保证施工质量,达到检测的目的。

1.3 一般高层的上部结构检测工作及其技术要求:

1.3.1 轴线设置及每一层的轴线定位检测

1.3.2 根据《高层钢筋砼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允许偏差。

2.每层楼板的高程检测

2.1 先在建筑区四周向上畅通的部位埋设几个(不少于3个)稳固的场地水准点,作为高程传递的起始点。通过精密水准测量测定它的高程值,并经常复测,掌握其沉降变化情况。

2.2 在每层楼板相应位置上,设置固点(不少于3个),分别从下层几个固定点用经过鉴定的铟钢尺和精密水准仪向上层固定点传递高程(一般观测3次)。各固定点的多次高程传递值控制在±2mm的误差范围内,取平均值作为其高程。

3.每层楼的垂直度检测

随着施工高度的增加,楼层会产生倾斜。为了有效地控制倾料,必须进行每层楼的垂直度检测。

3.1 利用每层已定出的主控点,对该层设计轴线四周上的明显特征点施测细部坐标(如立柱中心等)。

3.2 把每一层的这些点同底层的对应点的坐标相互进行比较,就可以得出层间相互竖向偏差值和相对偏差曲线。

3.3 把每一层的这些点同底层的对应点的坐标相互进行比较,就可以得出全部竖向偏差值。

4.垂直度检测的常用三种方法及精度分析

4.1 垂准仪传点控制法(内控法)

4.1.1 垂准仪投点误差m2

由垂准仪中两条自动安平轴线(竖轴和横轴)不严格垂直而造成。按1/20×104标称精度及60m投点距离,(超高层可分段传递)计算各投点精度误差可达±0.3mm时,但受有机玻璃板刻划精度、现场机具振动及楼层过高时风力影响等因素的影响,投点误差一般可控制在±1~2mm,故取m2=±2mm。

4.1.2经纬仪照准误差m4

包括照准后视点和前视点的误差。当所用经纬仪望远镜的放大倍率为V、视线长为D,并取望远镜分辩率为时,则

则:m4=(1)

式中,V―望远镜的放大倍为30X;

D―视线长度为50m。

则m4=±0.69mm。

4.1.3 观测误差m5

m5=(2)

式中:mD―测距中误差;

―测角中误差;

D―观测距离,取50m

综上所述,本方法测量精度

(3)

4.2经纬仪竖向投影法

当预留孔被封阻或整个建筑结构已封顶时,则可采用经纬仪竖向投影法进行测量。

4.2.1测量方法

图2a所示,1、2、3、4为建筑物四角立柱。先对立柱2进行测量,在测站甲上,架设经纬仪,严格整平后,盘左瞄准立柱顶端右棱角A处(见图2b),纵向转动望远镜,将A点投影到立柱底部右边的直尺上,读取A点相对于底部的偏差值a1,盘右再读一数a2,取其均值a=;然后照准立柱顶端左棱角B处,同样读取偏差值b,便可得出该立柱在Y方向上顶端相对底部的偏差值。再把经纬仪搬至乙站,同样可测得该立柱在X方向的偏差值Y,则其绝对偏差值。同理可测得另外三个立柱的偏差值,从而推算出整栋大楼的垂直度情况。

4.2.2精度分析

影响本方法测量精度的因素主要有:

4.2.2.1立柱顶端棱角的照准误差m1

根据式(1),取V=30X,D=150m,则=

考虑到立柱角不规则及距离较远等因素,此项误差一般可取m1=2.5mm。

4.2.2.2立柱底部直尺读数误差m2。

由数据估读及视距较远、光线较暗等因素而引起,一般可取

4.2.2.3立柱底部直尺对中误差m3

由于直尺摆设不水平及立柱不规则,一般可取对中误差

4.2.2.4经纬仪投影误差m4

由于经纬仪竖轴不铅锤而引起,当所用经纬仪水平度盘水准管分划值、置平精度为,且经纬仪投影高差H取100m时

由此可求得经纬仪正倒镜竖向投影法的测量精度为:

(5)

4.3垂准仪配丁字尺卡读法

当建筑物结构已封顶,预留孔全部封闭,而邻近建筑物相隔太近时,则可考虑采用该方法进行测量。

4.3.1测量方法

图3a所示,1、2、3、4为立柱,A、B、C、D为立柱2的四个棱角。在DC延长线上设测站甲,架设垂准仪(仪器距立柱0.3~0.5m),先在立柱底部内测面DC处摆放丁字尺,尺子卡紧棱角D,并贴紧DC侧面水平伸出(见图3b)。此时,先读取棱角C对应的刻划a,再从垂准仪的对点器中读取b;然后用同样的方法把丁字尺摆测到待测楼面,先由摆尺人读取a′,再用垂准仪向上读数,每旋转90°读一数(因靠近立柱,只能读三个数),取其均值得b′(见图3C)则此处的立柱中心相对底部在X方向上的偏差值为

(6)

X为正表示向X正方向偏,反之向负方向偏。

再把垂准仪架设到乙站,同样可测得Y,则该立柱中心从施测楼面到底部的

绝对偏差S=。同理可测得建筑物其它几个立柱的偏差值。

4.3.2精度分析

影响本方法测量精度的因素包括:

4.3.2.1丁字尺摆设误差m1

由立柱棱角不规则及丁字尺摆设时不严格水平而引起,一般可取1mm左右,考虑到上、下两次摆尺,故可取=±1.414mm。

4.3.2.2读取a、a′时的读数误差m2

同样因立柱棱角不规则、读数估读而引起,一般可取1mm,故

4.3.2.3读取b时的读数误差m4

当垂准仪仪高在1.5m左右时,可取m3=±0.5mm。

4.3.2.4垂准仪向上投点误差m4

参考1.2.1,可取m4=±2mm。

4.3.2.5读取b′时的读数误差m5

因视距较远(一般超过50m)、光线较暗及读数估读等因素引起,根据多次的工作实践经验,一般可取m5=±2mm。

综上所述,采用该方法进行测量,向上读取b′三次读数取其均值时,其测量精度为:

4.4以上三种测量无法精度都在高层建筑施工注册规定的精度范围内,故都是可行的施工测量方法。

4.5三种方法的测量允许误差分析

根据高层建筑施工手册规定[1],高层测量允许误差不应超过3H/10 000,(H为建筑物全高),且不应大于

±10mm (30m

±15mm (60m

±20mm(H>90m)

介绍的三种方法,其测量精度分别为:

M1=±3.1mm

M2=±2.9mm

M3=±3.1mm

若再考虑到现场施工、阳光照射等客观条件的影响,其值还可分别放宽至倍,作为其各自的测量中误差,若取两倍中误差为允许误差,则其值分别为:

M允1=;

M允2=;

M允3=。

数据表明,三种测量方法的精度均能满足规范要求。

结语

上部结构施工周期一般要求比较紧,采用简易实用的方法是很必要的,本文提出的检测方法,经实践应用的效果较好,但对于不同环境和条件下的施工,需进一步探讨测量方法。

参考文献

第3篇:上层建筑范文

关键词:高层;绿色建筑;建筑设计;节能技术

Abstract: the modern city with area of land resource scarcity in and do not copy sex. Add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modern living environment more and more high, especially in gree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refore, satisfying the function, and on the basis of how to design a pleasant and comfortable internal and external living space become the focus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The article with project examples, from the total plane design idea, monomer plane design, the facade design, traffic organization, landscape and so on in details the high-rise residence architectural design points and style characteristic.

Keywords: High level; Green building; Architecture design; Energy saving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绿色建筑的背景及理念

人类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是绿色建筑的催生剂,即形势造就了绿色建筑的诞生和发展。我们已经认识到由于人类的活动使得生存环境的变化速度非常惊人,不可再生的传统能源的短缺,让我们感受到发展离不开能源,持续发展必须要进行节能。归纳来说,绿色建筑是由资源与环境组成的,绿色建筑的一个基本理念是节约资源,包括节地、节水、节能、节材。其中,节能包括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以及对于自然资源的节约,一个是节约土地的使用、一个是新能源的使用。

2 绿色建筑设计原则

绿色建筑在设计过程中,必须针对其各个构成要素,确定相应的设计原则和设计目标。绿色建筑中最核心的不是某种固定的结论或方法,而是这种思想所蕴涵的设计原则。从建筑的选址、规划、设计、功能设定、材料和技术的选用、设备的安装,到建筑建成后的营运、维护,绿色建筑的思想都以人为中心,与自然融为一体,贯穿建筑的整个使用周期。绿色建筑设计必须遵循整体及环境优化、简单高效、健康舒适、节约利用资源的原则。并且绿色建筑设计中应该充分考虑以下几点:

⑴充分利用旧建筑;

⑵尽量少占用土地;

⑶设计要结合自然;

⑷尽量减少建筑面积;

⑸合理地选择建筑材料;

⑹积极开发和利用地下空间;

⑺尽可能使用可再生能源,积极推广高效节能的新科技。

3 工程概况

本工程位于江门市江沙公路旁,建设总建筑面积为8404.5平方米,容积率为4.61,总层数为十九层,一层地下层,地下层面积为5900平方米,地上层为38765.6平方米。本建筑集商业、办公、住宅为一体的多功能建筑,其他配套设施完善。

图1沿街透视图

4设计理念

本工程要充分考虑气候与环境的现实条件,利用绿色建筑设计手段,通过精心设计与建设,实现建设绿色环保、节能生态及低碳高效的商住环境。

从规划布局、建筑空间、建筑细部与建筑设备多层面运用和实施节能设计技术、太阳能利用技术、隔声防噪技术及环境绿化技术、创造出符合商业经营与居住和谐的建筑环境空间。

5功能布局

本设计有三层裙楼,其中一二层为商业第三层为架空层,并附设泛会所。该建筑分三个塔楼,功能上,前面两塔楼主要为商业、办公,部分住宅,第三塔楼为住宅部分,每隔一层设计大绿化平台。使无论住户还是办公人员,都能得到比较舒适的恬息环境。

6交通组织

外部交通流线:本项目紧靠主干道,交通非常的便利,我们为了实施人车分流,将车道和人行到切底分离,专门在商业区设置人流入口,并且住宅部分入口也跟商业的分开,这样,商业、住户,互相不干扰。地下车库的入口设置在大楼的背面,尽量远离人流入口。真正的实施分流。

内部交通流线:各个塔楼采用独立的交通疏散枢纽,且我们还设计了一条天桥把两栋建筑联系起来,这样两栋建筑既互不干扰,又能紧密联系。

7建筑及其配套系统设计

建筑及其配套系统设计是保证建筑物室内环境的舒适性和健康性,以及是否高效的关键,有关建筑及其配套系统设计在许多文献中都有叙述,总结各文献所述,除了在设计中采用各种环保型建筑材料外,绿色建筑中建筑及其配套系统设计还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7.1 新风系统设计

是保证建筑室内环境质量的关键手段,要想提高室内空气的质量,势必加大新风量的使用。无论在寒冷的冬季,还是在炎热的夏季,从外部环境进入建筑物内的空气(新风)的温度与室内环境空气相比,都有较大的温差,较大的新风量意味着对新风的处理需要耗费更多的能源。

7.2 自然能源的使用

绿色建筑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节能,一般绿色建筑的能耗水平大约是同类普通建筑的1/4~1/2,绿色建筑的要求是在节能的同时,又不能降低建筑室内环境的质量,自然能源的利用对实现绿色建筑的节能至关重要。

可以利用的自然能源大体包括以下几种: 太阳能是不需要耗费成本的清洁能源,最大限度地使用太阳能对实现绿色建筑的节能意义重大。目前主要的太阳能利用方式有:①被动式太阳能热水系统,利用太阳能集热器或真空管吸收太阳辐射热,为用户提供生活热水。此系统结构简单、经济适用,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运用;②主动式太阳能系统,在太阳能居室采暖方面具有更大的选择性,但需要外在能源启动运行,并需借助电扇或泵等装置来转换和传递太阳能,以此获得生活热水或提供居室供暖;③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是利用太阳能光伏电池板吸收太阳能,并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提供室内设备用电或接入市政电网送电。此外还有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和太阳能干燥系统等。本工程在其中一塔楼使用大量太阳能吸收板作为外墙的装饰板,这样既可以起到装饰的作用,又能把太阳能利用起来。

7.3 利用自然通风

第4篇:上层建筑范文

关键词:高层商场;建筑防火设计;安全评估;总平面布局

中图分类号:TU9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1)36-0121-02

一、某高层商场工程概况

该商场位于浙江省杭州消防支队辖区,地上十九层,地下一层,该建筑主体高度77.1m,副楼高度28.1m,建筑总面积42308m2,东侧商业部分为五层,西侧一至四层为商业部分,五至十九层为办公部分,其中一层西南角设置办公入口大厅,南部设置专营店入口,其余为营业厅用房;二层南部为专营店用房,其余为营业厅用房;三至四层及五层的东侧为商业营业厅用房;五层的西侧及六至十九层为办公用房。地下室主要为车库和设备用房。

该商场建筑防火设计安全评估主要依据《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以下简称《高规》)、其次包括《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库设计防火规范》(以下简称《汽规》)、《办公建筑设计规范》(JGJT 67-2006)(以下简称《办规》)、《建筑防火设计规范》(GB50016-2006)(以下简称

《建规》)。

二、建筑防火设计安全评估

(一)总平面布局

1.消防车道。本商场总体规划为环形车道,西面和主楼南面为城市道路,东面和北面均设置有支路与主干道相连,长边沿街长度分别为65.7m(南)和66.7m(西),该建筑长边均设有消防车道,四面均通过周围道路能到达本建筑。该建筑四面道路宽度均满足消防车道净宽要求,符合规范中4.3.1~4.3.7条要求。

2.防火间距。该建筑东侧及副楼南侧为已建低多层建筑,北侧为空地,其余方向为规划道路。周围亦无火灾危险性为甲、乙类厂(库)房,甲、乙、丙类液体和可燃气体储罐以及可燃材料堆场,符合设计要求。

(二)耐火等级

根据《高规》第3.0.1条和第3.0.4条,该商场建筑高度超过50m,为一类高层建筑,耐火等级为一级。通过查阅资料,对照建筑构件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表可知,该商场楼梯间和前室墙及防火墙均采用190mm厚的普通混凝土空心砌块墙,在墙体孔洞内填沙石或页岩粒,耐火极限大于4h,满足防火墙为3h,楼梯间墙2h,房间隔墙0.75h等的耐火极限要求,其他构造及构件均满足耐火极限要求,该建筑符合《高规》第3.0.2条耐火等级一级的要求。

(三)防火分区

1.防火分区面积。根据《高规》第5.1.1条,《汽规》第5.1.1条和第5.1.2条,设有自动灭火系统的一类高层建筑和地下汽车库防火分区最大建筑面积分别不超过2000m2与4000m2。该建筑东侧一至五层及西侧一至四层为商业营业厅,西侧五至十九层为办公用房,地下一层为停车场及设备用房。该建筑防火分区面积分布在389.8~1644.3m2之间,该建筑防火分区的划分符合规范要求。

2.防火分区分隔物。该建筑防火墙采用190mm厚的普通混凝土空心砌块墙,在墙体孔洞内填沙石或页岩粒,耐火极限大于4h,满足防火墙为3h,满足防火墙耐火极限要求。

该建筑东侧商场的中庭部分采用自动扶梯连通,防火分区由防火墙和防火卷帘共同划分,但图中未标明防火卷帘的耐火极限,应进行标明。

(四)内装修

该商场需要二次装修,不在本次评估范围之内。

(五)安全疏散

1.安全出口。根据《高规》第6.1.1条,高层建筑每个防火分区的安全出口不应少于两个。结合图纸可以看出,该建筑地上部分每个防火分区均有两个安全出口。

根据《汽规》第6.0.2条,汽车库、修车库的每个防火分区内,人员安全出口不应少于两个。该建筑地下部分第一防火分区有两个疏散楼梯,第二防火分区有两个疏散楼梯和一个汽车疏散出口,符合规范

要求。

2.安全疏散距离。根据《高规》第6.1.5条和第6.1.7条,位于两个安全出口之间的房间至最近楼梯间的最大距离为40m,高层建筑内的营业厅其室内任何一点至最近的疏散出口的直线距离,不宜超过30m,房间内最远一点至房门的直线距离不宜超过15m。该建筑东侧一至五层及西侧一至四层为面积较大的商场营业厅,西侧五至十九层为办公用房,主要依靠疏散楼梯作为每个防火分区的安全出口。从图2.1中可知,两个安全出口之间的房间至最近楼梯间的最大距离为22.6m,营业厅室内任何一点至最近的疏散出口的直线距离最大为25.2m,房间内最远一点至房门直线距离最大为14.1m,符合规范要求。

3.疏散宽度。商业营业厅所需安全宽度为:,由图可知,该防火分区内有三个疏散楼梯,总疏散宽度为9.6m,设计值大于计算值,符合规范要求。商场营业厅其余各层按同样方法计算均符合规范要求。

根据《办规》第4.2.3条,普通办公室每人使用面积不应小于4m2。由图1可知,各层办公部分面积分别为995.84m2,取办公部分人员密度0.25人/m2,则每层疏散人数为249人。根据《高规》第6.1.9条和《办规》第4.1.9条,高层建筑内走道的宽度,应按通过人数每100人不小于1.00m计算,走道最小净宽为1.3m。则每个单元走道计算宽度为2.49m。实际每个单元走道宽度为2.6m,符合规范要求。

4.疏散楼梯间。根据《高规》第6.2.1条,一类建筑和除单元式和通廊式住宅外的建筑高度超过32m的二类建筑以及塔式住宅,均应设防烟楼梯间。该建筑内的楼梯间均为防烟楼梯间,符合规范要求。

根据《高规》第6.2.1.2条防烟楼梯间前室的面积,公共建筑不应小于6.00m2。由图2可知,该建筑楼梯C前室的面积小于6.00m2,不符合规范要求。

根据《高规》第6.2.5.1条,楼梯间及防烟楼梯间前室的内墙上,除开设通向公共走道的疏散门和本规范第6.1.3条规定的户门外,不应开设其它门、窗、洞口。该建筑地下一层楼梯B的楼梯间内设置变配电室,不符合规范要求。

5.消防电梯。根据《高规》第6.3.2.1条,当每层建筑面积不大于1500m2但不大于4500m2时,应设2台消防电梯。该建筑每层建筑面积均在此范围内,每层均设有两部消防电梯,符合规范要求。

三、消防安全评估结果

(一)存在问题

1.该建筑自动扶梯处设置的防火卷帘的耐火极限没有标明,不符合《高规》GB50045第5.4.4条。

2.该建筑楼梯C前室的面积小于6m2,不符合《高规》GB50045第6.2.1.2条。

3.该建筑地下部分楼梯B的楼梯间设置变配电室,不符合《高规》GB50045第6.2.5.1条。

(二)整改意见

1.自动扶梯处的防火卷帘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3.00h,并应标注在图纸上。

2.楼梯C前室的面积应达到规范要求不小于6.00m2,建议和旁边的消防电梯及楼梯合用一个消防前室。

3.楼梯B的楼梯间内不应设置变配电室,建议将变配电室靠楼梯间的墙设置为无门窗洞口防火墙,变配电室另开其它门。

四、结论

通过对高层商场建筑防火设计的安全评估发现,处方式的安全评估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规范要求不一定是最好的消防设计,因此,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可对其进行性能化的安全评估,综合考虑投入和安全等方面因素,通过比较选择最佳方案,以更好、更经济的设计方案解决现有消防设计中出现的不足。

参考文献

[1]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2005)[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 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

[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第5篇:上层建筑范文

当今,高层建筑尤如雨后春笋。在设计过程中,使结构既合理,又经济节省已越来越得到关注。从目前的设计中,大多数设计人员在电算过程中,往往仅对个别超限构件、超限信息进行调整。而对整个结构方案是否完善,是否充分利用构件,是否会产生不必要的浪费,则没有太多详细考虑。现以公共建筑楼作为例子,对高层住宅结构设计中常见问题及措施进行探讨。

一、 工程概况:

某公共建筑楼位于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地下一层为人防地下室,地上部分为15层办公楼。主体结构为框架剪力墙结构,无转换,抗震设防烈度为六度,基本风压为0.50KN/m2,体型系数取1.4。建筑总高度58.4m,框架、剪力墙抗震等级为三级。场地类别为II类,地面粗糙度为C类。

二、 概念设计:

所谓的概念设计一般指不经数值计算,尤其在一些难从作出精确力学分析或在规范中难以规定的问题中,从整体的角度来确定建筑结构的总体布置和抗震细部措施的宏观控制。

概念设计具体到工程设计中的主要措施有如下方面。(1)布置剪力墙时,在结构平面上尽量使X向和Y向抗侧刚度接近,整体结构的形心和刚心尽可能重合,使结构在两个主轴方向的动力特性宜接近。(2)剪力墙不宜过多过长以免刚度过大,以满足轴压比并尽可能接近最小轴压比要求为标准。(3)在梁系布置上,应力求受力明确,传力路径简捷,避免梁系为多重搭接传力。(4)在竖向布置上也要力求均匀,避免少数楼层出现薄弱部位,应使结构整体形成均匀的抗侧力结构体系。

三、总体指标控制

1、 位移比

位移比,即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与平均水平位移的比值。对于位移比超限,首先应参考其他整体指标如层间位移角、周期等,以及参看结构整体空间振动简图、各层配筋构件编号简图。如果抗侧刚度很大,可考虑减小相应部位的刚度;如果抗侧刚度较小,可考虑增加相应部位的刚度。增加刚度可采取的方法有:调整最大位移发生处的梁尺寸,或最大位移发生处的墙肢长度或厚度,以增加该处的刚度,减小位移。本工程为广东项目,当层间位移很小时,位移比可适当放宽。

2.周期比:

周期比即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也称第一扭振周期)Tt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也称第一侧振周期)T1的比值。周期比主要控制结构扭转效应,减小扭转对结构产生的不利影响,使结构的抗扭刚度不能太弱。

(1)人工按如下步骤验算周期比:

a)根据各振型的两个平动系数和一个扭转系数(三者之和等于1)判别各振型分别是扭转为主的振型(也称扭振振型)还是平动为主的振型(也称侧振振型);

b)周期最长的扭振振型对应的就是第一扭振周期Tt,周期最长的侧振振型对应的就是第一侧振周期T1;

c)计算Tt / T1,看是否超过0.9(0.85)。

对于多塔结构周期比,不能直接按上面的方法验算,这时应该将多塔结构分成多个单塔,按多个结构分别计算、分别验算(注意不是在同一结构中定义多塔,而是按塔分成多个结构)。

(2)对于刚度均匀的结构,在考虑扭转耦连计算时,一般来说前两个或几个振型为其主振型,但对于刚度不均匀的复杂结构,上述规律不一定存在。

(3)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分析计算周期,地震力时,还应注意两个问题,即计算模型的选择与振型数的确定。

(4)一旦出现周期比不满足要求的情况,调整原则是要加强结构外圈,或者削弱内筒。

(5)扭转周期控制及调整难度较大,要查出问题关键所在,采取相应措施,才能有效解决问题。

a)扭转周期大小只与楼层抗扭刚度有关;

b)剪力墙全部按照同一主轴两向正交布置时,较易满足;周边墙与核心筒墙成斜交布置时要注意检查是否满足;

c)当不满足周期限制时,若层位移角控制潜力较大,宜减小结构竖向构件刚度,增大平动周期;

d)当不满足周期限制时,且层位移角控制潜力不大,应检查是否存在扭转刚度特别小的层,若存在应加强该层的抗扭刚度;

e)当不满足扭转周期限制,且层位移角控制潜力不大,各层抗扭刚度无突变,说明核心筒平面尺度与结构总高度之比偏小,应加大核心筒平面尺寸或加大核心筒外墙厚,增大核心筒的抗扭刚度。

3 刚度比

刚度比指结构竖向不同楼层的侧向刚度的比值,对于地下室结构顶板能否作为嵌固端,转换层上、下结构刚度能否满足要求,及薄弱层的判断,均以层刚度比作为依据。

调整要点: (1)要求在刚性楼板假定条件下计算。对于有弹性板或板厚为零的工程,应计算两次,在刚性楼板假定条件下计算层刚度比并找出薄弱层,然后在真实条件下完成其它结构计算。

(2)根据刚度比的计算结果或层间剪力的大小判定薄弱层,并乘以放大系数,以保证结构安全。

4.刚重比

结构的侧向刚度与重力荷载设计值之比称为刚重比。它是影响重力二阶效应的主要参数,且重力二阶效应随着结构刚重比的降低呈双曲线关系增加。高层建筑在风荷载或水平地震作用下,若重力二阶效应过大则会引起结构的失稳倒塌,故控制好结构的刚重比,则可以控制结构不失去稳定。

5、剪重比:

剪重比即最小地震剪力系数λ,主要是控制各楼层最小地震剪力,尤其是对于基本周期大于3.5S的结构,以及存在薄弱层的结构,出于对结构安全的考虑。

对于竖向不规则结构的薄弱层的水平地震剪力应增大1.15倍;对于一般高层建筑而言,结构剪重比底层为最小,顶层最大,故实际工程中,结构剪重比由底层控制,由下到上,哪层的地震剪力不够,就放大哪层的设计地震内力;若剪重比过小,均为构造配筋,说明底部剪力过小,要对构件截面大小、周期折减等进行检查;若剪重比过大,说明底部剪力很大,也应检查结构模型,参数设置是否正确或结构布置是否太刚。

6、轴压比

轴压比指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框架柱和框支柱轴向力设计值N与柱全截面积A和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fc乘积之比。它是影响墙柱抗震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了使柱墙具有很好的延性和耗能能力,规范采取的措施之一就是限制轴压比。

总之,高层住宅的剪力墙结构设计应坚持概念设计,以承载力、刚度和延性为主导目标,实施多道防线、刚柔结合的基本理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设计出安全合理、经济的结构。

参考文献

[1]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出版

[2]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3] 《广东省实施(JGJ 3―2002)补充规定》

第6篇:上层建筑范文

关键词:高层建筑 消防水池 储水量 设计

随着社会生活和经济技术的发展,体现城市时代特征的高层建筑亦进入繁荣发展阶段,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矗立于现代都市之中。随之而来的高层建筑火灾形势也越来越严峻。

高层建筑火灾,立足于自救,高层建筑消防给水系统的可靠性,将直接影响到火灾的扑救效果。而消防水池是消防给水系统设计中的重要设施。因此,对于如何经济、合理、科学地设计高层建筑消防水池的储水量,以及什么条件、什么情况的补水才算作火灾延续时间摧消防水池的补水量等的设计变得相当敏感且责任重大。如何把好这个尺度,这是建设单位、设计单位与消防部门之间的一个焦点。本文中,笔者将以规范为指导,结合我国国情和具体工程的设计及消防建审工作实践,就消防水池储水量的设计问题进行探讨,有些想法仍不很成熟,提出来供大家研讨。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第7.3.2条和7.3.3条对消防水池的设置及设计储水量作出了如下规定:“当室外给水管网能保证室外消防用水量时,消防水池的有效容量应满足火灾延续时间内室内消防用水量的要求;当室外给水管网不能保证室外消防用水量时,消防水池的有效容量应满足火灾延续时间内室内消防用水量和室外消防用水量不足部分之和的要求。”

对以上规范的规定,各个地区在理解及执行上有不同的作法。在福州市,室内及室外消防用水量均必须储存在消防水池中,原因是市自来水公司无法保证市政供水的安全性,这显然增大了消防水池的容积;在厦门市,当室外给水管网能够保证室外消防用水时,消防水池的储水量只须满足室内消防用水量。设计的通常做法是:从不同进水方向的两根市政给水管上引两根进水管构成室外环状供水,以保证室外供水的安全性,地下消防水池的储水量则只考虑室内消防用水量,但不允许考虑火灾时水池的补水量;而在上海则允许部分在室外市政给水管网能满足火灾时消防用水的流量与压力的高层建筑的消防水泵直接从市政自来水管网上吸水,而不需要再设置消防水池了。在我国其他一些地区,在室外给水管网能满足消防用水的情况下,也有仍然坚持要求设置消防水池并储存足够的消防用水量。

根据《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规定要求和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作法,每一幢高层建筑都应设有一个消防贮水池。目前许多高层建筑消防设施比较全,火灾时设计消防用水量也相当大,如按《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要求设计,每幢建筑都要设不小于864m3的消防水池(这里还不包括其它灭火系统的用水量,如再加上水幕系统、保护防火卷帘的闭式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及发电机房的水喷雾灭火系统的用水量,则消防水池的储水量将大于1000 m3),消防水池一般设在地下室,也有设在室外的,贮存着火灾延续时间内的全部消防用水量(如消防水池与生活水池合用,则水池的储水量还要加上整幢大楼的生活调节水量)。城市高层建筑大部分为宾馆、饭店及公用设施等综合性建筑,水池容积的大小和位置的确定直接影响着建筑总体布局和建筑面积的合理利用,也是设计中的关键问题。针对城市用地相对紧张的情况,大部分高层建筑都是利用地下箱式基础作为贮水池,这样可以节约地上部分,也充分利用了地下室也可使用的面积。水池及水泵房设于地下室也可满足水泵自灌,有利于消防水泵及时启泵,满足消防要求。

以我省福州市在建的某幢大厦为例(建筑高度99.8米,地下三层,地上二十七层,建筑内部设有消火栓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水喷雾灭火系统、水幕保护系统等),设计在报审消防设计施工图纸的同时也报上了消防水池储水量的设计计算书,消防水池的设计储水量由以下计算得来,共1629.6m3。

1、室外消火栓:30L/S*3h(灭火延续时间)=324m3

2、室内消火栓:40L/S*3h(灭火延续时间)=432 m3

3、自动喷水灭火系统:30L/S*1h(灭火延续时间)=108 m3

4、代替防火墙的防火卷帘两侧的自动喷水灭火系统:30L/S*3h=324 m3

5、水喷雾灭火火系统:20L/min.m2*20m2(保护面积)*0.4h(灭火延续时间)—9.6 m3

6、水幕保护系统: 2L/Sm*3h*20m=432m3

对于目前高层建筑消防水池的设计,笔者以为存在以下不妥之处:

一、投资不经济。以厦门国际会展中心工程为例,其地下室储存了2600吨的消防用水(这里边还不包括生活用水),水池占地890平方米,光造价就增加上百万元;

二、用水不卫生。消防、生活水池在设计中常采用合建水池,在理论讲有利于水质经常保持新鲜。但在实际上,由于生活用水和消防用水量相差太大,如一幢高层或超高层的办公楼,它的消防用水(包括室内消火柱系统、自动喷洒系统、水幕系统、水喷雾灭火系统等)贮存的专用水量是生活用水量的几十倍。而一般水在贮水池中要停留好几天或更多的时间,水中的余氯已经衰竭,细菌开始繁殖。这样的水质根本无法满足钦用水的要求;

三、管理不方便。每一幢高层建筑的地下都有一个这么大的消防水池,定期的水池、管道清洗将是物业管理人员的一大负担;

四、资源太浪费。消防水池的定期换水,无意中造成水源的浪费;

五、由于设计时已将高层建筑火灾时所有的消防及水量全部考虑并储存在消防水池中,导致设计人员往往把对如何将高层建筑内部设置的熟练可靠的消防给水系统与室外其它消防水源连接的问题忽视了,导致火灾时消防水池的水一量无法供给,室外消防水源也无法及时补充进来。

因此笔者认为,目前消防水池储水量的设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一、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加强消防水源的建设与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八条明确规定:城市人民政府应当将包括消防安全布局、消防站、消防供水、消防通信、消防车道、消防装备等内容的消防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并负责组织有关主管部门实施。《福建省消防条例》第十条规定:城市消防安全布局和消防站、消防给水、消防通道、消防通讯等公共消防设施,应与其他市政基础设施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因此,做为城市的规划主管部门,在进行城市总体规划时就应当考虑到整个城市的消防水源的规划及建设,大到整个城市,小到街区、高层建筑群等的消防给水均应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建设,为城市高层建筑的灭火救提供的完备的消防水源,而不应将城市的消防水源零碎地分摊给城市中的每一幢高层建筑。尤其是室外消防用水量。相反,熟练可靠的消防给水系统如专用消防用水管道等才是高层建筑消防给水设计最应当解决的问题。

二、政府应加大消防投入,加强自来水公司的责任度,保证城市消防供水的安全可靠性。

目前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一样拔地而起,如果每一幢高层建筑都因为市政自来水公司无法保证市政供水的安全性,而来增大消防水池的容积,建造一个贮水将近1000m3的消防水池来储存火灾时的消防水量,这显然是不科学、不经济的。现代化的城市,就应具有完善的城市供水设备来保障城市的安全,如我国的香港,市政供水管就可提供充足的消防水源。又如在我国个别地区对室外消防条件满足的情况下也允许消防水泵直接从市政自来水管网上吸水,它只须做好回流污染的措施,就能减去了消防水池构筑物,既节省了投资,又能防止水质二次污染产生,还可充分利用室外给水管网的剩余水压。因此,当高层建筑的室外市政管网的流量能满足高层建筑消防用水量的要求时,应当允许消防水泵直接从室外的市政管网中抽水,因为发生火灾时,前来灭火的消防车也是直接从市政给水管网抽水。既然市政管网可以让消防车直接抽水,那么,也应该允许消防水泵直接从市政管网抽水,何况,当城市内的某一幢建筑物发生火灾时,自来水公司应与消防部门密切配合,通过对市政供水的调度来保证着火建筑室外市政供水管的流量和压力的。当然,这关键还是需要政府加大消防投入,通过自来水公司来落实、完善市政供水管网,最终达到保证消防用水的要求。换句话说,取消每幢高层建筑的消防水池将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三、相邻建筑、高层建筑群可以考虑合用消防贮水池。

这种作法应该说对建设方有利,为什么执行不下去,主要还是在规划以及自来水公司等部门的一些具体规定上,使得这个问题变得很不好协调。因此,在高层建筑规划建设时应加强规划功能,有关市政、自来水、消防等就应进行现场实地勘察、合理地规划控制,对邻近高层建筑或高层建筑群共用消防水池,并对共用水池进行合理地管理。比如,同一街区上的几十幢高层、超高层建筑,每一幢都在地下层设有一个1000m3左右的消防水池,如果在旧城改造时早作规划,在街区内规划出一个或两个大型喷泉(当然这类喷泉在水量、水质及火灾时的取水均应能满足消防用水的要求),既节省了投资,又保证消防水源,同时在城市中增添了一道亮丽的生活景观。又如对邻近的两幢高层建筑则可分别设500 m3消防水池,将两个水池连通,中间用阀门分隔,平时便于管理,互不干扰,消防时打开阀门,合并使用。

四、设计单位应科学、合理地进行消防水量的设计计算。

高层建筑投资规模大,建筑使用功能复杂,使得对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防火安全的设计。我国如今经济还不发达,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当中既要考虑到控火及灭火的安全性,又要考虑到投资的合理性。因此,设计人员在消防水池储水量的设计上应进一步明确的一点是高层建筑内部最大可能同时动作的消防灭火系统并不一定是大楼内所有的灭火系统全部动作。退一步说,因为系统功能不同,即使全部动作。也还是有一个时间差的问题。所以设计在计算消防用水量时,应结合概率进行科学的测算评估。而目前许多消防水池储水量的设计基本上是高层建筑内所配置的灭火系统的用水量之和,这明显是不科学的。另外,设计还应充分考虑火灾时消防水池正常补水的几种可能,如正常的市政供水管网的补水,屋顶高位水箱游泳池及甚至空调冷凝水、循环冷却水池内的水(在能保证不被动用的前提下)均可在利用之列。

五、增设高层建筑的进水旁通管,从市政给水管引入旁通管加大火灾时消防用水的补水量。

当城市内的某一幢建筑物发生火灾时,应该允许周围建筑物的水压降低。这种作法便是在高层建筑从市政给水管接入的进水管上另外加设旁通阀,使得火灾时,打开旁通阀,市政给水管就能最大可能地给高层建筑的室外消防给水管补充消防水量。目前,这种作法已经在福州地区推广,但因其高昂的费用问题仍使开发商望而却步。

六、消防水池储水量的大小,与高层建筑所处位置、周围的消防水源分布情况及消防中队的位置有关。

对高层建筑而言,高层建筑火灾扑救应立足于自救,且以室内消防给水系统为主,因此,消防水池应保证的是室内消防用水,室外消防用水除城市边缘市政管网不足的外,在市区中心的高层建筑建议可以不储存室外消防水。加之离消防中队比较近,火灾能得到及时控制,因而储水量可适当减少。相反,对于位于城市边缘的高层建筑,如其四周的市政给水管尚未成环状的情况下,消防水量就应严格按规范设计。

七、建议《高规》根据高层建筑的不同类别及实际情况对高层建筑的火灾延续时间给予修改。

因为消防用水量是根据火场用水量统计资料、消防供水能力和保证高层建筑的基本安全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消防装备先进程度、灭火作战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对高层建筑火灾的扑救也积累了相当的经验,加上建筑设计人员对高层建筑的消防设计经验也不断丰富,因此,是否需要将每幢高层建筑的灭火延续时间都确定为3个小时,笔者以为值得探讨,《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第7.3.3条中对火灾延续时间的分类应只是一种参考,更重要的是应从实际建筑物内部燃烧物的种类、火灾荷载及发生火灾、火灾蔓延的可能性、火灾扑救的难易程度、建筑内部消防设施的完备及先进、自动化程度,加上使用人员的素质、熟悉程度及建筑功能、性质、物业管理水平等进行综合权衡考虑。有些场所虽然重要,比如高规一类的科研楼,如果只是对一些非燃的丁类物品戍类物品进行研究,建筑内燃烧物数量不多,火灾的机率不大,即使火灾,也不可能发生大面积蔓延,这种情况下,笔者以为可以将火灾延续时间减小,而不是3个小时,建议规范对此作出修改。

以上观点,纯属抛砖引玉。希望能从保证城市消防供水安全,降低高层建筑工程造价及方便管理,减少水资源的浪费,最终达到经济、合理地设计高层建筑消防水池的储水量为同行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97年版

第7篇:上层建筑范文

也暴露出诸如能耗、消防安全等问题。笔者结合青岛鲁商广场项目,

与同行分享超高层建筑设计的经验。

1 项目概况

青岛鲁商广场本项目选址在青岛市南区核心位置,地块形状

不规则,地势东南高、西北低,最高点与最低点高差约为5.45m,

用地面积32 996.30m2。

本项目由鲁商置业有限公司开发建设,是集商业、餐饮、影院、

办公于一体的综合建筑。地下二至四层主要功能为机动车停车库和

设备用房,地下一层至地上五层为商业、餐饮和娱乐功能,地下室

及一至五层商业裙楼部分整体连通,裙楼上部为两栋独立的超高层

办公塔楼,1# 塔楼地上28 层,高138.85m;2# 塔楼地上32 层,

高158.85m。总建筑面积270 492m2(其中地上166 233m2,地

下104 259m2)。

2 设计要点

2.1 核心筒基本布置原则

核心筒设计是标准层平面设计的核心内容。其设计原则是应

方便结构布置合理、经济和设备使用便捷,并能高效利用空间。一

般情况下,核心筒位于标准层的形心,形状应与标准层平面轮廓相

关联,占据采光和通风不利的中心位置,将周边光线和视线良好的

撰文 张东华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青岛鲁商广场超高层建筑设计要点简介

位置留做使用空间。

项目中1# 塔楼将核心筒置于标准层的形心,把一个卫生间从

剪力墙的范围内剥离出来,同时,为了满足结构体系需对称布置,

将空调机房及竖井也从剪力墙内提出。在高区时,把这个卫生间置

于低区电梯井的位置,既实现了结构的高效和各种系统恰当的平衡,

又在高区每层增加了29.46m2 共计206.22m2 的可使用面积,达到

了办公楼使用效率最大化的设计目标。

2.2 核心筒电梯设计

超高层核心筒的设计中最重要的内容是电梯的设计,主要包

括电梯数量、电梯分区方式和电梯布置方式的确定,可以参照《全

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2009——规划建筑景观》。本项目

核心筒设计中把两部消防电梯设在一处,与一部疏散楼梯共用一个

前室,这样理论上可以节省4m2 的前室面积,且利于形成较高品

质的服务电梯厅。2# 塔楼共有32 层,由于只在16 层设

置了一个避难层,与现有规范冲突,后经性能化设计和专家评审,

要求将避难区的面积做到本层建筑面积的50%。我们尽量压缩设

备机房的面积,达到了这一标准,同时满足《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

火规范》中第6.1.13 条对避难区的净面积的要求。另外,

由于外立面造型的需要,屋顶无法设置直升飞机停机坪,经过与当

地消防部门的沟通,同意取消这一设置。

Design of a High-rise Building

237

2.3 节能设计

当今玻璃幕墙几乎是世界各大城市办公楼立面的主流,它外

观简洁、通透、富有现代感,然而也带来了建筑能耗的增加。如何

解决这个问题,至今是个难题。较新的技术手段如使用双层玻璃幕

墙,还处在基础理论研究阶段,尚未广泛推广[1]。就现阶段来说,

严格遵守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通过设计手段减小窗墙比是有效

降低建筑能耗的一种方法。

原RTKL 方案设计中,外立面全部为透明封闭的玻璃幕墙,

平均窗墙比大于0.6。参照暖通专业对于严寒地区B 类办

公建筑的相关研究结论:“窗墙比增加0.1,耗能量约增加3%;

在公共建筑节能设计中,各朝向的最佳平均窗墙面积比为0.4,平

均窗墙面积比如果超过0.6,在目前的节能技术条件下,要满足公

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要求就不经济了”。

为此对原方案进行了修改,增加了大面积的实体幕墙,并增

加了可开启窗扇。经过调整,建筑的平均窗墙比降低

了33%,根据文 的研究,该调整可使建筑总能耗减少3.4% 左右,

空调系统能耗减少约6.7%。

参考文献

[1] 刘晶晶,林波荣,秦佑国.关于双层玻璃幕墙节能辅助设计方法探讨. 华中建筑,2006(5).

第8篇:上层建筑范文

【关键词】上部结构;施工;技术管理

好的施工技术管理,不仅能降低施工的成本、提高施工的安全性,也能极大地提高施工的进程。高层建筑施工管理的提高是建立在施工单位拥有较高施工技术的基础之上的,所以施工企业必须要将提高自身的施工技术能力作为施工的重点。同时施工技术与施工技术管理水平的提高也将为企业带来效益与竞争力。

一、工程概况

某15层高层建筑占地面积约为3047m2,3幢2层裙房,总建筑面积为22159m2,其中地下建筑面积为4807m2,下部设一个一层地下车库,工程主楼结构形式采用钢筋砼框架-核心筒结构,裙房采用钢筋砼框架结构。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

二、施工技术管理

(一)施工设计方案的审查

在建筑工程项目的设计阶段,要着重注意设计单位的设计方案是否满足建设单位的各项要求,整个设计成果是否科学合理,其设计意图是否能够完美地融入附近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中去,其施工工艺是否先进合理,建筑结构是否安全可靠与经济性兼顾,在投资造价上和施工技术上是否均可行等等。而对于这一系列环节的施工技术管理,就关系到整个建筑工程项目在建设完成之后是否能够在工程质量、使用功能以及人文体现等各个方面都达到让人满意的程度。

(二)钢筋施工技术管理

1)结构钢筋连接时,应严格按设计图纸之规定要求进行,尤其是墙柱板的结构主筋连接方法,严格按有关钢筋连接规范执行,由钢筋翻样向钢筋班组仔细全面交底。2)本工程上部结构施工阶段钢筋采用现场加工成型,钢筋加工成型后应核对品种、规格、尺寸是否符合加工要求,加工数量是否正确,并对钢筋作外观检查,尤其对钢筋的对焊接头是否符合规范要求,不合格的钢筋不准使用。检查验收后,所有钢筋应全部上架堆放,规范标识。3)工程所用的钢筋,进场时必须具备厂方提供的质保书,并及时收集归档。严格控制插铁位置,采用增加定位箍及限位筋电焊固定措施。混凝土浇筑前再进行一次位置复核。浇捣混凝土时派专人负责看铁、看模,钢筋移位情况,及时纠正;模板变形、混凝土不密实及时通知施工人员进行修整。4)工程上的钢筋不得随意代换,如根据实际情况,确实须调整时,须由技术部门征得设计及监理认可后方可实施。5)对所有钢筋连接结头,应在监理见证下现场取样,

送专业测试单位进行复试。6)钢筋绑扎验收时应严格控制钢筋间距、搭接长度、钢筋位置规格、箍筋截面尺寸及保护层厚度。

(三)模板施工技术管理

1)排架搭设前先在地面上弹出立杆排列控制线,将立杆与水平杆用扣件连接成第一层支撑架体,完成一层搭设厚,应对立杆的垂直度进行初步校正,然后搭设扫地杆并再次对立杆的垂直度进行校正。

2)立杆在同一水平面内对接接长数量不得大于总数量的1/3,接长点应在层距端部的1/3距离范围内,接长杆应均匀分布在支撑架体平面范围内。

3)每隔6m搭设外立面剪刀撑及中间立面剪刀撑。

4)模板的接缝不得漏浆,在浇筑混凝土之前,木模板应浇水湿润,但模板内不得有积水。

5)模板与混凝土的接触面应清理干净并涂刷隔离剂。

6)浇筑混凝土前,模板内的杂物应清理干净。

(四)混凝土施工技术管理

1)本工程混凝土采用商品混凝土供应。为此一方面加强与混凝土供应商的原材料质量监控、计量校验及试验级配方面的联系,同时在混凝土浇捣的过程中加强混凝土质量的监控,严禁向混凝土内任意掺水,必须由搅拌台试验室,严格按气候条件,原材料含水量情况,合理调整级配,以最适宜的施工参数满足现场施工需要。

2)加强对混凝土坍落度及试块抽检管理,在现场设立标准养护室,并做好试块的及时送检,确保混凝土资料反映准确、及时。

3)现场混凝土浇捣,必须严格监控混凝土振捣质量及混凝土的收头质量,确保混凝土结构的施工质量。

4)每次梁封模隐蔽前必须清理干净模板内的杂物、浮灰,并经质监人员和现场监理的认可;混凝土浇捣前,必须再用自来水冲洗干净并排清积水。

5)混凝土浇捣时,必须严格控制好混凝土的面标高及混凝土厚度,范围由关砌统一抄平的面标高并作好控制标记,随混凝土的干硬速度情况,确保混凝土的收头质量,视气候条件,及时做好养护及测温措施。

6)随时掌握天气的变化趋势和气象预报,准备好足够的防雨保温材料以及排水设备。

7)土建施工与安装施工协调至关重要,特别是留孔,埋管等必须在施工前综合协调,避免事后开凿,影响工程总体质量。

8)混凝土浇筑施工前对施工人员进行好交底工作,明确浇筑顺序及浇筑控制要点。

(五)LT-CHF玻纤增强复合筒芯施工技术管理

1)严格执行LT-CHF玻纤增强复合筒芯安装操作规程,在LT-CHF玻纤增强复合筒芯安装过程中,应派专人监督和提醒施工人员,防止踩踏和其他物体重压LT-CHF玻纤增强复合筒芯。

2)严格执行质量检查验收制度,重点要验收LT-CHF玻纤增强复合筒芯安装抗浮固定。

3)重视和加强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的混凝土浇筑,按照结构要求技术配制混凝土和振捣。

4)跨度大于9米、柱网大于8×8米,或者采用预应力空心板时,混凝土的强度达到100%方可拆模,后浇带两侧一定范围支撑必须等后浇带浇捣完毕达到设计强度后方可拆模。

(六)施工现场技术复核、隐蔽工程验收

1)技术复核应在施工组织设计中编制技术复核计划,明确复核计划,明确复核内容、部位、复核人员及复核方法。

2)凡分项工程的施工被后道施工所覆盖,均应进行隐蔽工程验收,结果存档保存。

3)技术复核及隐蔽工程验收报监理验收须提前24小时提交报验申请。

三、结语

高层建筑施工不仅要对工程技术严格要求,还必须把握好工程的质量。良好的施工技术管理将会保障施工的质量;提高施工的安全系数;增加施工单位的经济收益;将施工单位的技术实力最大化地发挥。企业必须要与时俱进的提高自身的技术含量以及管理水平,建立一个持久运行的管理体系,才能促进建筑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第9篇:上层建筑范文

关键词:爆破震动;覆盖土层;迎波面

Abstract: the paper theoretically analyzed the blasting of soft cover are the influence of blasting vibration on buildings. Through the measured blasting vibration testing data, a mine heading face soft cover is studied the mechanism of the effect of blasting vibration on the impact. Theory analysis and the measured results show that construction in the buildings on soft cover more easily than directly built on a bedrock of buildings were damaged.

Key words: blasting vibration; Cover the soil; Wave of attack

中图分类号:TD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1 引言

地震波在软弱带上传播具有反射增强效应,这已经在许多工程实例中得到了证实。[1]同时,从大量爆破工程中也发现不同场地上的建筑物对爆破震动相应的强度也有很大差别。[2]本文通过研究软弱带(覆盖土)对爆破能量的反射弹性波增强作用和覆盖土对爆破震动的影响,结合某矿爆破震动测试结果,研究了软弱覆盖土层对爆破震动影响的作用机理。

2 软弱覆盖土层迎波面地震弹性波加强机理

软弱带迎波面的反射增强现象为工程实践多次证明,也为国内外的现场试验和室内模拟实验所证实。[1]H.P.Rossmaith 和 w.l.fowrney 曾在由9mm厚的homalite100 制成的模型中作爆破试验,用动光弹观测应力波与裂隙之间的复杂作用过程。在实验资料的基础上,对界面的反射增强作用进行了理论性探讨。当爆破或地震产生并传播弹性波时,弹性波与几何条件不连续的物体,或与声阻抗不匹配的带(例如软弱带)之间相互发生作用,弹性波被反射、折射和绕射,且常常引起局部应力升高,在某些情况下这些应力集中现象变得极其严重。[1]

当弹性波遇到任何类型的界面或不连续面时,波的一部分能量穿过界面传播,另一部份则反射回到入射波的一侧,并产生波型转换。透射波和反射波组分大小是界面两侧岩石声阻抗的函数。声阻抗为密度ρ和压缩波速度CP的乘积。

对于平面波来说,透射波中的应力和反射波中的应力,用入射应力,将其标准化后,可以写成如下方程式:[3]

当>时,接受介质的波阻抗小于传播介质的波阻抗,将有一种透射压缩波和一种反射拉伸波。

当=0时,=0, ,完全是反射拉伸波。

上述的两种情况说明,虽然离震源远的地震波不能以充分高应力剪切或压缩破坏岩石。但是,反射的拉伸波脉冲却能拉伸破坏岩石产生震动。

设入射波震动速度表达式为:

则反射波震动速度表达式为:

则迎波面上质点位移为[4]:

K——反射增强系数。

下表为爆破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的波的反射增强情况。[1]

表1 反射增强系数汇总表

3 软弱覆盖土对爆破震动的影响

3.1软弱覆盖土对爆破震动幅值的影响

软弱覆盖土爆破震动幅值的放大作用,理论上可以通过爆破地震波在场地土中的传播来说明。[2]假设在基岩上只覆盖一层土,覆盖层厚度为,剪切模量为G1,密度为ρ1,剪切波速为vs1;基岩为半无限弹性体,剪切模量为G2,密度为ρ2,剪切波速为vs2。

当基岩内有振幅为1、频率为(T为周期)的正弦形剪切垂直向上传来时,考虑了波的反射作用,则基岩内的波为:

当基岩内的波传到与覆盖土相交的界面时,将有一部分透射到覆盖土层中,并传到地面后反射。因此,覆盖土层中的波可写成:

式中的A、B、C为待定的常数,可根据具体的边界条件确定。A、B、C确定后,可求得地面位移:[2]

式中

覆盖层振幅放大系数等于地面振幅与基岩入射波振幅之比,即

因为一般,故基岩入射波的振幅均被放大。

3.2覆盖土层对爆破地震波持续时间的影响

爆破地震的持续时间通常极为短暂,一般仅用加速度或速度最大值便可确定地面特征。但是,当爆炸作用时间较长时,加速度或速度并不能比较全面的反映地面震动强度。这种情况下,时间持续长度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事实上,在延时爆破和多点爆破情况下,地面振幅值的持续时间长度与结构破坏具有密切的联系,一次爆破过程的持时特性分析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基础。对于作用时间较短的爆破脉冲地震波而言,当基岩表面有一疏松覆盖层存在时,构成瑞利波的各简谐波将以各自特有的速度传播。这样,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加,爆破地震波的震动持续时间增长。硬夹层的存在使多层土卓越周期略微减小,而且随着夹层愈靠近基底,减小愈明显;软夹层的存在使多层土周期加大,夹层愈靠近基底,周期增加得愈大。

4爆破震动工程实例

某矿由于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爆破所产生的震动已经开始影响矿坑周围居民住宅区的安全。为了降低爆破震动危害,我们对该矿进行了爆破震动试验研究,下面图2为采用ms-1、ms-3、 ms-5、 ms-7、 ms-9、 ms-11、 ms-12、 ms-13、 ms-14作为延时一次爆破测得的典型震动波形图。

图2爆破震动波形图

从爆破震动波形可以看出:前一部分(0~760ms)是1-14段雷管爆破激震波形,即炸药爆炸持续爆炸的时间。后一部分(760ms~2000ms)是建筑物余震波形。通过试验发现爆破余震波振幅比主震波振幅还要大,统计出余震波的放大系数在1.05~1.99之间(见表2多次爆破测得的震动放大系数表)。试验发现余震波段的震动频率迅速减小,当余震波的频率减小到接近建筑物的自震频率时,建筑物就更易发生共振破坏。

表2 多次爆破测得的震动放大系数表

这可用美国科学家Charles H.Dowding做了一个实验[5]来加以说明,实验方法是用几根橡皮筋一头系上一重物,另一头用手提着,开始使手和重物都静止。然后,手向上运动一距离,重物也会运动,并且我们还可看到:(1)重物向上运动的距离和速度不一定与手运动的距离和速度相等;(2)手向上运动一下,重物会上下运动多下,运动的距离和速度逐渐减小,直至静止。这里重物运动到恢复静止的快慢(幅度的衰减率)与系统的阻尼(E)成比例,阻尼越高,产生的震动平息越快。

图3 小龙潭地形示意图

该矿区的开采剖面地形如图3所示,通过所测试爆破震动波形可知:炸药在煤层中爆炸,地震波迅速传播到煤层和覆盖土层的交界处即A-A界面,由于反射增强作用使原来的爆破产生地震波幅度得到增强,并作用与覆盖土层的迎波面上,此时覆盖土层迎波面上的爆破震动位移为:。这一部分被放大了的爆破地震波相当于实验中的“手”,“手”移动了一段距离(),使的“橡皮筋”(覆盖土层)和“重物”(建筑物)也产生移动。有上述可知覆盖土层不同于一般的软弱破碎带能起到减震的作用,相反能够增加爆破地震波的振幅和作用时间。覆盖土层的这个特性使得该系统的阻尼变得更小,爆破振幅变得更大,作用时间变得更长,这一点与测到的爆破地震波余震波波形相互验证。爆破地震波经过覆盖土的作用后,不仅震动强度加大,持续时间延长,而且使地震波的频率越来越接近建筑物的自振频率,更容易发生共振现象。

5 结束语

通过研究分析和现场测试得出如下结论:1.软弱覆盖土迎波面上的爆破震动具有反射增强效应。2.软弱覆盖土能增大爆破震动的振幅并延长爆破作用时间。3.覆盖土能降低建筑物爆破余震的频率,当接近建筑物的自振频率,这时建筑物就更易遭到破坏。由于覆盖土的这些特性,因此在工程爆破实践中要充分注意软弱覆盖土场地的具体条件,根据最不利的建筑物爆破震动响应,确定和调整爆破参数,确保建筑物的安全。

作者介绍:

崔未伟:浙江省高能爆破工程有限公司,从事爆破工程设计、现场管理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教工路199号保亭综合楼5楼

电邮:

参考文献

[1] 李仕胜,刘兰亭.爆破工程地质学.云南科技出版社.昆明:2003

[2] 田运生,汪旭光.场地条件对建筑物爆破震动响应的影响.工程爆破.2004年12月

[3] 高金石,张奇.爆破理论与爆破优化.西安地图出版社.1993年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