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道德观察范文

道德观察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道德观察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道德观察

第1篇:道德观察范文

【关键词】 气管导管;胃管;效果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我们经常会碰到术中插胃管,特别是已经行气管插管全麻患者,因其没有吞咽动作,气管导管在咽部又起阻碍作用,加之胃管硬度较差,头端的方向与角度很难控制和调节,导致胃管在口咽部或喉咽部受阻,不易进入食道[1],增加插胃管难度。有时也会遇到一些不配合的患者而致使胃管无法插入,被迫在全麻下进行操作。为此我们采用一种新的插胃管方法,成功率高,并与常规方法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08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我科行全麻手术的60例患者,男32例,女28例,年龄28~80岁,平均54岁。均为全麻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改进组和常规组两组,每组各30例,两组性别、年龄及疾病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常规组采用一般的方法插胃管,即选择合适型号的胃管,用石蜡油后,经鼻腔插入所需深度(成人45~55 cm),证实在胃内后,固定胃管。改进组则在静脉麻醉后患者取仰卧位,将表面涂有石蜡油的气管导管经鼻插入,插入过程要轻柔,当感觉有阻力时,不可强行插入,此时可通过调整患者头部先后仰,再抬高,间时转动导管调整合适弧度与食管纵向一致[2],即可顺利将导管插至食管入口处,然后将涂有石蜡油的胃管经导管插入胃内,证实在胃内,固定胃管[1]。

2 结果

常规组一次插管成功率为80 %,改进组为100 %。常规组因需经口腔或鼻腔插入胃管,一次插管成功的难度较大,往往因反复插胃管而引起患者烦躁、恶心、黏膜出血等不良反应[3]。曾有报道反复插胃管致呼吸骤停的教训[4]。而改进组因患者已进入熟睡状态,因此并没有引起患者烦躁、恶心等不良反应,加上一次插管成功,避免了反复盲插给患者造成的损伤。

3 讨论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采用常规法插胃管往往难以成功,尤其对于一些昏迷患者,插胃管时胃管经常盘旋在口中,插入困难。反复插入不仅给患者造成极度痛苦,而且对黏膜造成损伤,患者易引起呛咳、恶心呕吐,更容易导致误吸等并发症,给治疗、护理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我科采用气管导管引导下插胃管法后,一次插管成功率为100 %,效果满意,患者无痛苦,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曾章池.气管插管全麻下置胃管方法的改进[J].西部医学,2005,17(6):572.

[2] 段宏伟,敖翔,吴一鸣,等.气管导管引导插胃管的临床应用[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5,2(14):23.

第2篇:道德观察范文

关键词:地下管道施工;交叉冲突;处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TE83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发展,城市地下各种管道埋设也在日益增多,无论是新城建设还是旧城改造都面临着各种管道交叉冲突的新情况。主要表现在排水管道与其它诸如电力管道、热力管道、电讯管道等发生冲突。遇到这种情况, 若不及时处理,既增加了施工难度,又不便管理维护, 甚至会发生严重事故。因此,优化设计方案,做好方案比选是重要的一环。在布置管道网线时尽量减少管道相交的次数,对相交处做好技术处理,保证管道的正常使用。

一、分析地下管道施工管道交叉冲突的原因

城市地下管道一般布置在道路的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下, 由于城市管道规划红线宽窄不一, 有几米到几十米不等, 所以要在有限的道路断面内, 根据管道的最小水平净距等要求来布置各种管道, 就很容易在平面和竖向空间位置上发生相互冲突和干扰。另外,由于设计、施工、验收以及维修养护都是由各自的专业单位独自完成, 管道的建设时间也不尽一致, 所以在管道施工中很容易出现管道的交叉冲突。一些早期建成的市政道路,由于没有较好地考虑管道综合平衡问题, 出现先施工的管道占据后施工管道断面位置的问题, 导致后施工的管道常常碰到其它管道交叉冲突的干扰。

二、地下管道施工管道交叉处理的基本原则

1、有效改善交叉处管道的水力条件的原则

无论哪种方法都需设置相应的交叉构筑物, 如增设检查井或将排水管道进行局部变形处理等。这样就会增加管道排水时的水头损失。因此应根据水力学原理, 通过在检查井内合理设置导流槽和适当扩大交叉变形段的过水断面, 来改善水力条件, 减少水头损失。当因设置交叉构筑物而使重力流管道局部可能出现压力流时, 还应按压力流管道进行复核计算。

2、保证各种管道运行安全可靠的原则

不允许因设置交叉构筑物而使管道出现局部“ 卡喉” 等人为障碍, 降低排水能力; 更不允许顶托上游排水。结构处理时亦应符合有关结构设计规范的要求, 保证交叉构筑物具有足够的安全强度。

3、便于维护管理的原则

应充分考虑管道养护的方式, 便于维护管理。如人工掏挖时, 变形段不宜过长, 一般不超过10m ; 两端增设的连接井应有足够高度的井室, 以便于维护人员操作。当有条件采用水力冲沟法清掏时, 变形段和连接井的井室应满足最小口径浮筒通过的要求。

三、地下管道施工管道交叉冲突的解决方法

1、 新建地下管道交叉时的处理方法

避免新建管道之间的交叉冲突, 除了在设计中要认真做好现场的勘察之外, 在平面布置时也要尽量减少管道相互间的交叉。对于出现管道交叉的地方, 则要严格控制好交叉处管道之间的管底标高,

确保管道的水平净距符合规范要求。根据规范可以计算出承插式钢筋混凝土管道在最小垂直净距下交叉的管底标高差值。这里要注意一点, 最小垂直净距是指埋设较深的管道外顶面与埋设较浅的管道基础底面之间的净距, 并不是指管道外壁的净距。对于新建的排水管, 先进行管道交叉点处的高程计算, 控制好管道交叉点处的竖向高程位置, 就可以避免管道交叉的高程冲突。

2、 新建地下管道与其它现状管道之间的冲突处理方法

(1)新建地下管道与现状硬质管道的管径相差较大,且均不允许改变管道的埋设高程的情况,可以采用在两种管道相交处增设一座检查井,将较小管径的硬质管道从检查井中架空穿过。架空管与检查井井身衔接时, 管道位于砖墙部分的砂浆要饱满, 以防接缝处渗水。施工时, 要针对架空管的管材做好管道的防腐和防渗漏措施。这种处理方法施工简单, 不会改变设计管道的原有走向,对排水管基本上不产生水力影响。这种方法也可以应用于电缆井沟、电信井沟中, 但电缆强电与金属管道同高交叉时, 为避免直接接触或电场因素造成电击、电火花事故, 施工时务必对它们采取分开隔离措施, 确保管道安全。

(2)排水管道与现状地下管道的管径相差不大,且两者的管道中心线高程也较为接近的情况这种情况宜采用倒虹管方法来处理, 即在埋设较浅的管道两端各砌筑一座沉砂井, 用两条或多条排水管道分别从管道的上面和下面穿过, 在交叉处形成上下两套排水管道系统, 下管起到倒虹管作用,上管充当分流管道的作用, 以确保交叉处排水流畅、迅速。

(3) 排水管道埋设在下, 冲突位置位于排水管道中心线之上, 现状管道管底之下的情况,这种情况可以通过改变过水断面的方法来解决。根据现场情况, 通过水力计算, 将下面的管道过水断面由一个大的圆形断面改为两个小的圆形断面或一个矩形断面, 使管道或排水方沟从现状管道的下方穿过。在变断面的两端要各砌筑一座检查井, 以便清疏管道, 确保排水流畅。这种方法可以在不改变设计管道的管底标高情况下, 水力条件也比倒虹管做法要好得多。

(4)雨水口连接支管与现状市政管道的冲突情况,雨水进水井与检查井的连接支管埋设深度通常比较浅, 而且需横跨整条市政行车路面, 以致很容易与现有的其它管道发生冲突。若是碰到现状管道埋设深度较浅的, 则可以根据上面介绍的方法灵活处理。若是碰到现状管道埋设深度较深的, 则可以通过对连接支管进行钢筋混凝土包管处理, 通过加强管道的抗压、抗折性能, 以减少覆土深度, 从现状管道上方跨过。

四、地下管道施工中管道交叉冲突问题的常用处理方法

1、采取双井法 当交叉处的雨、污水管管径相差较大而且均不允许变更埋设管道高程时, 适合采用双井法处理。即在两管道相交处将较大的管子截断后设一双井连接, 较小的管子从双井的井室中架空穿过。这种方法施工方便, 占地较小, 一般情况下, 水流条件不受影响。但大管满流排水时, 会增加局部损失。用双井法处理管道交叉时, 大管管径一般应不小于1000mm ; 小管管径不宜大于400mm,两管的管底高程差不小于大管管径的二分之一。

小管从双井井室穿过时, 应选用耐腐蚀能力强的管材同时不得将管子的接口设置在井室内, 防止渗漏造成排水水质交叉污染。双井的井室下部一般作500mm深的沉泥槽。

2、采取偏方沟法 当交叉处的雨污水管管径均较大, 而且两管管底高程差大于800mm时, 宜采用偏方沟法处理。即将交叉处较低的管道截面变形为矩形截面的硷偏方沟后从另一管的下面穿过。该方法由于仅改变其中一管的截面形状而不改变两管管底高程, 故水流条件好, 便于养护。但偏方沟两端均需加建检查井和圆管接通, 故占地较大, 费用较高。硅偏方沟现场浇筑时, 操作复杂, 工期较长。设计时需注意, 由于矩形截面和圆形截面水力要素的差异, 应经水力计算后合理确定矩形截面的高、宽比,及圆形管道管径及根数。偏方沟的长度L ,可采用公式L =上层管道的管径+管壁厚度× 2 + 500× 2进行计算。当下层管道高度降低, 偏方沟段可能出现压力流时, 硷结构应做防水处理。

3、采取多孔管法 这种方法和偏方沟法相似, 将交又处管径较小的一管用2 孔以上圆管代替, 从而降低其截面尺寸后从另一管下穿过。适用于相交处管底高程差较小时。采用此法时, 替代孔数不宜超过4 根, 管径不宜小于Φ300mm。该方法施工简便快速, 不降低管底高程, 水力条件较好, 但占地略宽。

结束语

城市的发展进步离不开结构复杂、规模庞大的城市管道施工建设,对保证城市居民生活工作的正常进行和城市功能的正常运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上所介绍的地下管道交叉冲突处理方法是在工程实践中的一点体会, 这些处理方法在目前管道施工工程中经常运用,运作安全可靠,效果也很好,希望在城市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田涛.市政管线工程规划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大众科学•科学研究与实践,2008.7.

第3篇:道德观察范文

在很早以前我们就对仰望的星空产生了很多有趣的遐想,从而也促生了很多优美的传说,但因为科技的制约,使我们对太空的认识是有限的.直到17世纪,我们对各种光学器具的使用,才使我们接触到了最初的望远镜,它是荷兰眼镜商人利伯希发明的,虽然这种望远镜放大的倍数很小,但它奠定了望远镜的发展基础,在望远镜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不能不提到另外一个功勋卓著的人物,就是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现今我们还沿用着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望远镜——伽利略望远镜,而他因为在用望远镜观察太阳黑子时没做任何防护而伤了眼睛,最后甚至几乎失明.后来我们又陆续研究和发明了各种观察距离更远、效果更清晰的望远镜——哈勃望远镜,它是我们人类的第一架空间望远镜,于1990年4月24日由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送上离地面600千米的轨道运行.因为其在地球大气外进行天文观测,避开了大气的影响和不会因重力而产生畸变,因而可以大大提高观测能力及分辨本领.

天文望远镜是观测天体的重要手段,可以毫不夸大地说,没有望远镜的诞生和发展,就没有现代天文学.随着望远镜在各方面性能的改进和提高,天文学也正经历着巨大的飞跃,迅速推进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扩大着我们的视野.

而对于微观世界的探索我们也在不懈地进行中,约在400年前眼镜片工匠们就开始创制放大镜,当时的放大镜倍数只有3~5倍.但是这种原始的尝试已将人类的视力引向了微观世界.由此人们开始探索物质世界的微细构造.在这种欲望下,人类从简单的单透镜学会组装透镜具组,甚至学会透镜具组、棱镜具组的综合使用.就这样最原始的显微镜创造出来了.

17世纪末叶到18世纪初叶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为显微镜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目前市场出售的惠更斯目镜就是现代多种目镜的原型.这时的光学显微镜已初具现代显微镜的基本结构.

19世纪末德国学者阿贝奠定了光学显微镜的成像原理.从此能够制造和使用油沁系物镜使光学显微镜的分辨本领已达到最高极限.

20世纪中叶制造的以短波长、高能量的光线做光源的荧光显微镜和紫外光显微镜的基本机构仍是传统显微镜.只是由于光源的波长的缩短而提高了显微镜的分辨本领.

第4篇:道德观察范文

【关键词】 预置气管导管; 纤维支气管镜; 经鼻引导插管

中图分类号 R459.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5-0135-02

近年来,在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进行气管插管成为气道处置方案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该方案在处理困难气道时具有较大优势[1]。在纤维支气管镜经鼻引导气管插管过程中,笔者发现是否在喉腔预置气管插管对患者舒适度有很大影响,并与并发症发生率、插管成功率等存在密切关联。本文基于此对纤维支气管镜经鼻引导插管中预置气管导管的运用展开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3月-2013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需给予气管插管的50例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纤维支气管镜经鼻引导气管插管,病情包括上下颌骨折、颈部巨大肿块、颈椎不稳以及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其中男23例,女27例,年龄9~66岁,平均(36.6±5.8)岁。19例为急诊、31例择期,ASA分级Ⅰ~Ⅱ级。根据是否预置气管导管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喉腔预置气管导管,对照组未预置。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行气管插管前应将各类操作用物准备妥当,并将操作情况向患者作详细解释,征得患者同意后嘱其平卧,由静脉通道行0.01 mg/kg阿托品和0.1 mg/kg地塞米松静脉滴注,并给予面罩吸氧,同时对HR、SpO2、NBP进行检测,所有操作应遵循无菌原则,若患者NBP增幅超出20%或者SpO2水平低于90%则应中止操作并作妥善处理,待患者情况有所改善再行操作。期间应对患者鼻腔通畅情况进行观察,确认有无息肉存在,探明鼻中隔偏曲,以4%呋嘛滴鼻液在通常一侧给药以收缩鼻甲,在鼻腔黏膜表面至咽后壁用无菌棉签浸透2%利多卡因进行麻醉。软化并气管导管,观察组患者适时在鼻咽部置入气管导管,并在气管导管远端略低于开口处插入纤维支气管镜,将纤维支气管镜工作通道内预先放置的硬膜外导管(一次性)伸入咽喉腔,同时喷洒2%利多卡因,成功实施表面麻醉后缓慢推进气管导管至喉腔部位,对准声门。对气管隆突、主支气管以及声门进行同法麻醉,然后将硬膜外导管撤除,并将气管导管远端推进至声带,将纤维支气管镜沿开放声门插入气管,并沿纤维支气管镜将气管导管快速插入气管,深入至隆突上方3 cm后即可退镜取全麻诱导药快速静推,将气管导管妥善固定,机控呼吸。对照组患者不在咽喉腔内预置气管导管,当在气管内插入纤维支气管镜后再行插入气管导管。

1.3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对两组患者不适感、插管操作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插管成功率进行记录。不适感分级如下,0级:未表现不适、保持安静合作,操作过程中HR、SpO2、NBP增幅低于10%;Ⅰ级:患者表现出不适感,但仍能耐受,保持安静配合,操作过程中HR、SpO2、NBP增幅保持在10%~20%范围内;Ⅱ级:患者表现出明显不适感,无法耐受而不能配合操作,需加以限制或者制动,操作过程中HR、SpO2、NBP增幅超出20%。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在一次试插成功率、出血发生情况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在患者感觉方面,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纤维支气管镜经鼻引导气管插管对于存在反流误吸风险、困难气道以及病情处于危重的患者来说属于一项安全技术[2],而在其操作过程中保证患者平稳的生命体征,有效控制不适感和并发症发生率是气管插管得以成功的有效保障[3]。本次研究表明,喉腔预置气管导管与否对于两组气管插管操作时间来说并无明显影响,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二者具有近似的操作效率。而观察组患者出现Ⅱ级不适感的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应与纤维支气管镜插管一次成功率密切相关。纤维支气管镜在气道内反复进出,由此会造成患者咽部、喉腔以及鼻腔出血。而观察组患者气管导管直接从声门口置入,因而更加顺利。前期在咽喉腔内置入气管导管,避免了咽喉腔邻近敏感组织因导管刺激而出现不适感,而纤维支气管镜也会在气管导管限制下不易沿喉腔轴线发生偏斜,由此有效保障了气管导管的顺利置入[4]。

综上所述,对于纤维支气管镜经鼻引导气管插管患者来说,喉腔预置气管导管有利于提高操作成功率,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率也较小,应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骆建宁,王安,郑河荣,等.预置鼻咽通气管对改善插入或拔出气管内导管期间急性上呼吸道阻塞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2,33(6):800-802.

[2]符少川,周期,林友才,等.纤维支气管镜辅助下左右双腔气管导管在胸科手术患者中应用对比[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3):2742-2744.

[3]黄小燕,杜少芬,孙艳虹,等.自制单腔双套囊支气管导管与双腔支气管导管用于单肺通气的效果对比[J].广东医学,2012,33(9):1267-1269.

第5篇:道德观察范文

留置导尿管是剖宫产术前一项常规操作,以往术后常规留置尿管并持续开放24小时[1],其目的除了便于手术操作,避免术中损伤膀胱外,同时可以预防术后膀胱过度充盈而妨碍子宫收缩,导致产后大量出血[2]。临床实践中发现,较多产妇对留置尿管感觉不适,表现为尿道口胀痛、下腹坠胀、膀胱刺激征等,很难坚持到术后24小时就不得不拔除导尿管或产生尿道感染等并发症。针对这种情况,我院将传统的留置导尿管时间改为6小时,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我院自2006年3月~2007年2月对120例剖宫产产妇进行了临床观察,年龄20~38岁,孕周3~43周,第一胎96例,其他胎次24例,术前行常规检查排除手术禁忌证。本组麻醉方式均为硬膜外麻醉。

1.2 方法:120例剖宫产手术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术前除常规进行心理护理和必要的准备之外,全部进行床上排尿训练,目的在于术后拔除尿管后能适应床上排尿。术前常规无菌导尿并保留,术后导尿管持续开放,观察尿管是否通畅、尿量及尿液性状。术后6小时取半坐卧位。观察组产妇在取半卧位的同时,拔除导尿管,用温开水清洁外阴,产妇有尿意后自解小便,并向家属交待予以很好的配合。对照组按常规术后留置尿管至24小时拔除。两组均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拔除尿管后出现尿频、尿急、尿痛及尿不尽感等膀胱刺激症状为尿路感染。采用四格表确切概率法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120例中64例对留置尿管感到不适,其中观察组24例,对照组36例。观察组术后6小时拔除尿管后,第一次排尿顺利57例,占95.00%,对照组术后24小时拔除尿管后,第一次排尿顺利56例,占93.33%,第一次排尿失败后经按摩、诱导等措施后最终排出尿液。观察组拔除尿管后未出现膀胱刺激症状,对照组出现膀胱刺激症状5例,两组间的差异有显著性(χ2=5.22,P

3 讨论

剖宫产术后留置导尿管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因手术麻醉,术后产妇不能在数小时内自解小便等问题。硬膜外麻醉后6小时内麻醉解除,神经、肌肉功能恢复,选择术后6小时拔除尿管,让其自解小便是完全可能的。但随着麻醉的解除,腹部切口疼痛,使产妇不敢用力排尿,易导致尿潴留。近年来我院采取自控泵术后硬膜外持续镇痛,使产妇术后切口疼痛明显好转,结合耐心的解释和鼓励,产妇能顺利排尿。

留置导尿管对产妇是个不良的刺激。120例产妇有64例(53.33%)对留置导尿管感到不适。由于失血、失液及体力消耗等因素,产妇抵抗力降低。产后24小时内阴道血性恶露多,是细菌良好的培养基。导尿管长时间留置,不仅给细菌逆行感染带来更多机会,而且尿液不能直接冲洗尿道。术后早期拔除尿管,自解小便,让尿液对尿道进行自然冲洗,可对细菌逆行感染起到积极的防治作用。术后6小时拔除尿管者无一例出现膀胱刺激征,而术后24小时拔除尿管者5例出现膀胱刺激征(P

剖宫产麻醉苏醒后产妇还要承担早吸吮任务,及早拔除导尿管,能减轻产妇的不适感,产妇能自解小便,提高了自我护理能力,有利于母婴健康。

术后6小时麻醉解除,拔除尿管,膀胱及时恢复充盈排空的生理功能,同时有利于产妇尽早下床活动,可刺激肠蠕动促进肠功能恢复,防止肠粘连,促进产妇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陶维颖,徐兴林.剖宫产产妇留置导尿管最佳时间段的观察[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8):66.

第6篇:道德观察范文

[关键词] 硅胶导尿管;乳胶导尿管;留置导尿;细菌培养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5(b)-0067-02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是指留置导尿管后所引起的泌尿系感染,占医院获得性尿路感染的80%,是一种较常见的医院内感染,仅次于呼吸系统感染[1]。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降低其生活质量,同时也增加了患者的住院费用,如何有效降低因留置导尿所带来的细菌感染一直是我们临床医护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引起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除与患者年龄、自身体质、基础疾病、尿管留置时间、无菌操作等相关外,导尿管的材质亦是重要的因素之一。为了探讨硅胶和乳胶两种不同材质的导尿管在导管相关尿路感染中的影响,该研究对该院泌尿外科2010年3月―2012年3月留置导尿管的患者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0份病例资料均来自该院泌尿外科,均留置导尿管时间在10 d以上。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分别采用硅胶导尿管和乳胶导尿管留置导尿。其中,观察组男23例,女17例,平均年龄(34.5±7.1)岁,平均尿管留置时间(14.2±3.7) d;对照组男24例,女16例,平均年龄(34.2±6.9)岁,平均尿管留置时间(7.0±1.9)天。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尿管留置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留置导尿前均排除尿路感染史,均无糖尿病、败血症等容易引起感染的基础疾病,且联合运用抗生素的品种、时间、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材料 硅胶导尿管与乳胶导尿管各40根,均由江苏康诺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符合ISO9001国际质量标准。

1.2.2 两组均由同一个医生对患者进行留置导尿,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理念。于拔除导尿管时用消毒棉拭子对尿道口周围皮肤擦拭1圈后送培养;采用无菌方法留取中段尿送培养;无菌操作下用手术剪截取刚拔出的导尿管尖端2-4 cm,放入无菌器皿中送细菌培养。

1.2.3 细菌培养及鉴定 细菌培养方法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2];采用美国德灵Micro Scan型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菌株鉴定。

1.3 统计方法

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尿管相关感染部位的比较

研究资料显示,观察组在尿道口周围皮肤、中段尿及导尿管尖端三个方面的感染例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细菌种类分布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细菌培养结果显示细菌种类在尿道口周围皮肤、中段尿及导尿管尖端的分布情况基本相似,均为单一菌种,以大肠埃希菌为最常见,具体见表2。

3 讨论

留置导尿是一种侵入性操作,是引起医院内尿路感染的直接原因之一,多年来留置导尿管尤其是长期留置的患者往往不可避免的会发生尿路感染。有研究表明[3],留置导尿致尿路感染的主要因素是尿管和尿道间隙细菌上行感染,尿管和集尿袋连接处及集尿袋口污染,且留置导尿的时间越长,感染几率也就越高。然而,导尿管的材质是否与尿路感染存在密切的关系亦是临床中需要研究并加以重视的问题。

硅胶及乳胶是目前临床上最常使用的两种导尿管材质,本研究在相同的操作人员采用相同生产厂家的产品,分别采用硅胶导尿管和乳胶导尿管在严格的无菌操作下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导尿。结果显示,硅胶导尿管组患者的尿路感染几率较乳胶导尿管组显著降低,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总之,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我国医疗事业的快速发展,建议对需要留置导尿尤其是需要长期留置导尿的患者使用对尿道损伤小且舒适度较高的硅胶导尿管。

[参考文献]

[1] 钱智燕,章明娣.外用碘预防导尿管伴随性尿路感染[J].浙江临床医学,2007,9(9):1291.

[2] 叶应妩.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734-744.

[3] 陈佩燕,蚁静君,蔡洁.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临床分析[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14(16):1785-1786.

[4] 钟导雄,韦莉萍,何肖娟.生物膜形成与留嚣导尿管相关感染的预防研究进展[J].第一军医大学分校学报,2005,28(1):90-91.

[5] 兰萌,韦莉萍,周洁,等.3种导尿管材料形成细菌生物膜的对比研究[J].护理学报,2008,15(8): 4-6.

第7篇:道德观察范文

纤维支气管镜(以下简称“纤支镜”)引导气管插管在临床上已被广泛应用。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镜头视野小而口咽腔隙大、镜管柔软易弯曲等特点,寻找声门往往需要很长时间。笔者对市场上常规的口咽通气道进行改制,通过改制口咽通气道(reformed oropharyngeal airway,ROPA)辅助纤支镜的置入,使实际操作变得简单快捷、易于掌握。

资料和方法

1 一般资料 选择25例ASAⅠ~Ⅱ级,术前评估为困难气道,拟经口气管插管全麻的手术病人。男性11例,女性14例,年龄18~76岁,身高153~182cm,体重43~98kg。其中颈椎骨折、后仰受限5例,门齿晃缺、外露过多7例,下颌小而内收1例,张口困难2例,颈粗短5例,过度肥胖3例,舌体肥大2例。

2 口咽通气道的改制方法 把普通的口咽通气道(笔者选用的是崇仁科技生产的90mm中型口咽通气道)切去一侧边,切口略大于使用的纤支镜镜管直径。见图1,为普通口咽通气道和ROPA的比较。制作完成后对切割产生的锐口进行钝化处理,以免使用中割伤口腔。

图1 普通口咽通气道和改制后的口咽通气道实物图片

3 操作方法

术前半小时常规给予肌注咪唑安定和阿托品,使病人镇静、减少腺体分泌。

3.1 插管前准备

笔者使用的纤支镜是PENTAX FI-10BS型。先把适合病人的气管导管套入纤支镜并固定在纤支镜上端。在气管导管和纤支镜前端涂石蜡油。在纤支镜的钳道通路接氧气,流量8L/min,目的是在操作过程中持续供氧,提高病人的安全性,并且可以吹开分泌物保持视野清晰[1]。吸引器备用,不常规接在纤支镜上,因为此纤支镜内径小(1.4mm),负压吸引的效果不佳[2]。

3.2 表面麻醉

先行环甲膜穿刺,回抽有气时快速注入2%利多卡因2ml,并嘱病人咳嗽。在口咽部分2次喷入7%利多卡因(利舒卡气雾剂)。

3.3 麻醉诱导、插管

准备工作、表面麻醉完成后开始诱导。嘱病人张口放入ROPA,面罩给氧去氮,同时分次小剂量静注咪唑安定0.05mg/kg、芬太尼1.5μg/kg、丙泊酚1mg/kg,让病人处在保留自主呼吸的浅静脉麻醉状态[3]。5分钟后开始插管,助手固定ROPA在口腔正中。操作者将纤支镜沿ROPA没开侧口的一边插入以免滑出。穿过ROPA到达声门时,助手在钳道通路内注入2%利多卡因3ml。纤支镜进入声门后操作者将纤支镜头端位置固定在距离隆突3~5cm处(纤支镜进入气管太浅在插管过程中容易滑出)。助手将纤支镜从ROPA侧口移出,ROPA放置在口角(以防病人咬坏纤支镜),然后将气管导管沿纤支镜送入气管。如果在通过声门时遇到阻力,可稍退气管导管后逆时针旋转90°,再缓慢推进 [4]。气管导管插入气管后即刻加深麻醉。

记录从开始置入纤支镜至寻找到声门和完成气管插管时间。测量门齿到声门距离。观察气管插管过程中SpO2变化。观察口腔损伤情况。

结 果

全组25例气管插管均一次成功。从开始置入纤支镜至找到声门时间为8s~43s、完成气管插管时间为47s~4.4min。所有患者气管插管过程中SpO2保持在90%~100%。无一例口腔损伤。

讨 论

纤支镜引导气管插管因其直观、成功率高、损伤小已成为很多困难插管的首选[4]。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镜头视野小而口咽腔隙大,当纤支镜进入口腔后缺乏有效的参照物、镜管柔软易弯曲,加上舌体的阻挡等多种因素,较难把握纤支镜前进方向,找到声门往往需要很长时间。还有的方法是用喉镜辅助暴露会厌,然后在明视下把纤支镜置于会厌附近帮助纤支镜置入声门,但这对真正张口困难、牙齿晃缺的病人来说也不可取。

使用ROPA,有以下优点:1、保持了气道的通畅。在诱导、插管过程中,ROPA可防止舌跟后坠引起的气道梗阻2、纤支镜穿过ROPA后就在会厌、声门附近,相对缩短了纤支镜在口腔内行进的路程。笔者测量了25例病人从门齿到声门的距离,为12.8~16.7cm,其中纤支镜行进在ROPA里面的长度是10.6cm。3、降低了操作难度,使纤支镜引导气管插管更简单快捷、更易掌握。全组25例病人寻找声门时间均很短,插管时间长的4例病人都是气管导管通过声门时遇到阻力,花费了较多的时间。4、改制材料易得,制作过程简单,可消毒后重复使用。5、插管过程不使用喉镜,对病人牙齿、口腔软组织的损伤小,对张口小无法置入喉镜和门齿残缺晃动的病人尤为实用。

结论:ROPA在辅助纤支镜引导经口气管插管中效果确切,且改制简单方便,有临床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祥瑞,杭燕南,孙大金.异丙酚、咪唑安定和氟哌利多对纤维支气管镜引导气管插管病人的镇静作用.中华麻醉学杂志,2001,7:430~431.

2 姚尚龙,王俊科,主编.临床麻醉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0.

第8篇:道德观察范文

在传统的道德取向中,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公正伦理一直以来在西方社会占据着权威性的地位,直到20世纪70年代,伴随着人们对道德判断问题的持续关注以及女性主义运动的发展,吉利根的关怀伦理打破了公正伦理的“一统”局面,对公正取向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提出了质疑并进行了修正,为个体道德认知思维发展开启了一个新的动态研究。

一、吉利根的道德关怀伦理

(一)吉利根对道德公正伦理的质疑和修正

早年,吉利根曾作为柯尔伯格的助手讲述着弗洛伊德、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心理学著作,但慢慢地,她在研究中听到了一种不同的声音,她考究了大量的文献著作,对道德公正取向的唯一性提出质问。

通过对女性的大量访谈和倾听,再加上自己的文献研究。首先,她发现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公正取向的道德伦理,是基于人们生活中对责任和义务明确的需要,是对平等、权利的追求的需要,更多关注客观标准,趋向于用社会定立的公正的道德规范来解决道德问题,其次,在皮亚杰和柯尔伯格最初的理论假设的研究中,自主地将公正定义为道德,并按照这一思路研究下去,致使公正成为唯一的道德价值取向。另外,在研究方法上又将公正作为研究的前提,局限了研究的其他可能性。作为研究的被试者基本都是男性,将女性的心理发展默然地遵循了男性的研究标准。而且,不论是在情景故事的研究中还是临床试验中,其问题探究都是关于被试是否按“公正”的原则处理问题,所记录下来的结果当然也不可避免是有关公正的道德判断和推理。显然,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道德伦理研究中忽视了女性的自我概念和道德概念及其建构,排斥了关怀和爱的需要在道德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忽视了关怀伦理。

(二)吉利根关怀伦理的基本观点

吉利根的关怀伦理的道德价值观与情感直接联系,重视人的情感体验,并认为,道德问题的解决需要依赖关心、真情。

在吉利根《不同的声音》一书中,介绍并分析了29位来自不同种族、拥有不同生活背景的妇女关于堕胎的态度,她观察到,在女性处理此类道德问题时,考虑的是实现关怀和避免伤害,她们不是对道德问题难以判决而是反复考虑道德问题的现实复杂性。基于此,吉利根将女性的关怀伦理归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确保自己生存的自我关怀阶段,在这一阶段的女性认为,道德只不过是外部强加的力量干涉。第二个阶段是自我牺牲的阶段,这一阶段是对上一个阶段的反思和批判,承认并摒弃第一阶段的自私,将“善”作为重要指向,将关怀投射到他人身上。第三个阶段,也是关怀伦理的最高阶段,即非暴力的阶段,这时候的女性既能听到自己的声音,也能听到他人的声音,并能调节两种不同的声音的差异,平衡伤害与关怀。

(三)吉利根女性主义关怀伦理的重要价值

首先,吉利根最大的贡献就是《不同的声音》的编著,她成功地将女性带入了心理学世界,重新诠释了传统伦理学,以责任和关怀填补公正伦理学的不足。不论支持“公正伦理”的人们如何激动或是愤慨,都不能否认男女两性在道德认知和思考方式上的差异,都不能否认女性在道德推理和判断上的独有视角。而且随着脑科学的研究发展,发现男性和女性在道德问题的处理上,所呈现的脑激活模式是不同的,男性和女性有着不同的道德态度结构。

其次,吉利根的关怀伦理还被应用到道德教育中。这就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教授内尔?诺丁斯提出的关怀教育理论,以关怀伦理的视角看待道德教育,并将道德教育的内容和策略具体化,她认为道德教育一定要以关怀为核心来进行,不仅要对自己关怀,还要对他人、对社会、对一切植被动物都要施以关怀的态度,同时,她还主张将这种关怀教育普及全社会中去,而不仅仅在家庭、学校实施。诺丁斯教授的关怀教育理论对道德教育的发展颇有影响。

最后,吉利根关怀伦理的出现,让“情感与关心”在道德发展的研究上成为重要的研究议题,一改道德心理学忽视道德情感的局面,重新审视道德取向的问题。道德研究视域中,不再只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还需要注意人们之间的情感连接,不再像以往那样用公正的标准要求别人,同时也有意识地为他人设身处地,懂得体恤和理解。

二、我国道德关怀的差序存在

在西方道德取向中的关怀伦理,也存在于中国传统的道德系统中,只是基于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影响,基于中国特有的历史、生产方式、地理位置等因素,中国的道德关怀以一种“差序”的状态运行。

这种差序自古以来都体现得十分明显。“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就是这种差序观念的经典体现,儒家文化中,虽然讲究“仁爱”,但是这种仁爱也是建立在等差的社会观念上。再有,历史上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体现了对古代女性的差别对待,而这种男尊女卑的传统思想在教育中也深有映射,1904年,清政府推行了中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癸卯学制,规定男女不得同校,直到1912-1913年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壬子癸丑学制,才第一次允许男女同校学习。直到现代社会,虽然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我们的自我意?R和民主观念都在不断觉醒,但我们依然还是可以切身感知到这种道德关怀差序存在的现实。在中国这样一个以血缘、地缘联系成网的熟人社会,人们总是对自己圈子内的人施以关怀,而对圈外的人甚是冷漠,对待陌生人基本上看不到道德关怀的彰显。

在中国这样一个具有传统等级观念且稳定存在的国度,人们的关怀不是平等地涉及每一个人,是有差别有距离的关怀,随着距离的疏远,这种差别就越明显,关怀程度就越是微小。

差序关怀最显著的一个弊端,就是没有做到关怀的一致性,缺乏普世价值。不能保证自己的道德价值观对所有人都有效,无形中践行着等差的德性,只善待了圈内人忽视了其他人,摒弃了道德的本质力量。另外,差序关怀也是我们在道德教育中收效甚微的原因之一,老师所教授的“无差别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与现实中学生们所看到的现实不一致,造成了学生心理的踌躇、矛盾以及多面性。

三、吉利根的关怀伦理对我国道德关怀差序存在的启示和纠正

差序关怀已经严重影响中国人现代的道德生活,同时对我国社会道德的发展非常不利,我们必须深刻反省这种差序关怀的存在,并从吉利根的关怀伦理中得到启发,纠正目前的差序关怀并重新构建我国的道德关怀伦理,提升国民的整体道德素养。

首先,要重视对女性的关怀,重视女性教育,差序关怀的改善必须从取消对两性的差别对待入手。在西方公正伦理的构建中,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等人将被试者从男性中抽取,将女性的情感和关爱的道德显现自动屏蔽,以男性的道德标准装裱女性的道德意志,不论是一种研究方法的失误还是性别上的偏差,都严重忽视了女性的道德关怀。在道德情景中女性所流露的理解、关心等情感被束之高阁。在中国,女性自古受到各种礼节和社会意识形态的规制,自我概念和道德概念模糊,对女性的关怀远不及对男性的尊崇,以致差序关怀在女性身上映射得十分明显。当然,随着时代的进步,女性正在逐步获得独立地位,但这并没有消除男女两性在道德发展中所固有的差别,据此,基于纠正我国道德关怀差序存在的需要,一定要重视女性在道德发展中的独有视角,注意女性与男性道德发展中的不同,多倾听女性内心的真实想法,真诚地交流道德情感,在实际的道德生活中,提升她们的道德判断、道德选择能力,提高女性在道德行为中的主体意识。

第9篇:道德观察范文

【关键词】纤维支气管镜;双腔支气管导管;血氧饱和度

文章编号:1009-5519(2007)10-1426-02 中图分类号:R44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胸心外科的发展、胸腔镜的出现及微创手术的推广,单肺通气(OLV)得到了广泛的应用。OLV的前提是有双腔支气管导管(DLT)对双侧肺完善的隔离。以双腔管插管行OLV时,双腔管位置的正确与否非常重要。当双腔管的位置错误时可能会出现低氧血症、气道损伤、肺萎陷不良等。判断DLT位置的方法可以有传统的听诊法,也有新起的纤维支气管镜(FOB)定位。本文就这两种方法定位的DLT在手术中OLV时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及肺塌陷的程度进行观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100例需行OLV的行左支气管插管的胸外科患者,年龄35 65岁,体重50 70 kg,ASAⅠ Ⅱ级。双腔管的型号及大小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决定,一般为35~39号。其中60例为普通组,行DLT插管后以听诊法定位,根据听诊结果调整双腔管位置。40例为FOB组,在FOB引导下行双腔管插管。

1.2 方法:麻醉诱导采用咪唑安定0.1 0.2 mg/kg、维库溴铵0.1 0.2 mg/kg和芬太尼4 6 ?滋g/kg静脉滴注。麻醉维持采用1% 2%安氟醚吸入、芬太尼及维库溴铵静脉注射,根据患者术中生命体征、手术情况按需调整给药。

患者入室后接监护仪监测血氧饱和度、心率、血压。记录OLV后20分钟时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当OLV不能维持血氧饱和度在98%以上时,给非通气侧以1 3 L/min吹入纯氧,若血氧饱和度仍不能维持在90%以上则用FOB调整导管位置或放弃OLV。

开胸后观察肺塌陷程度。若肺能完全塌陷,且不随呼吸增大,则为塌陷好,否则为不好。

判断导管位置的方法:(1)听诊法:气管气囊充气,听诊,调整双腔管位置至双肺都能听到满意的呼吸音,再双侧肺分别行OLV,听诊、调整双腔管位置至通气侧能听到满意的呼吸音,而非通气侧无明显的呼吸音。(2)FOB法:将FOB插入右支,在双腔支气管导管的开口处可见到气管腔,隆突,在明视下将左支气管导管插入左支气管,并见右支气管开口以及左侧支气管内已充气的蓝色套囊,恰好在隆突下约0.5 1 cm,然后将FOB插入左侧支气管导管,在导管管端孔可以见到左支气管,左上,左下肺叶支气管开口。

1.3 统计方法:分别统计听诊组和FOB组的血氧饱和度在OVL 20分钟时降至90%以下,91% 97%之间,98% 100%之间的例数,进行等级资料的秩和检验,判断两组之间有无差别。对两组患者肺塌陷好及不好的例数行卡方检验以判断两组之间有无差别。P

2 结果

FPB组40例患者OLV时血氧饱和度都在98%以上,而听诊组血氧饱和度90%以下18例,90% 97% 10例,98% 100% 32例,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3 讨论

肺部手术使用双腔管最大的优点是能使术侧肺(或患肺)与健侧肺的通气完全分开。既往双腔管麻醉主要用于合并有大量脓(痰)液或咯血的胸科手术患者,可防止分泌物(脓、痰、血)流进健肺或癌栓落入健肺而致感染播散和(或)发生急性呼吸道梗阻窒息的危险。随着胸外科的发展和胸腔镜的应用,双腔管的应用具有了更深更广的价值:(1)在全肺叶切除或支气管袖状切除时,两肺可在同一或不同时期,分别采用相同或不同的通气方式,既便于手术又能保障安全;(2)双腔管可使术侧肺完全萎陷,术野充分暴露、安静,使术者在危险区进行精细操作,大大缩短手术与麻醉时间,提高了手术的质量;(3)在有肺泡破裂等使用胸腔镜探查操作时,可避免胸腔内电灼与高压氧接触发生燃烧爆炸的危险,同时术野更开阔,手术效果更好;(4)自发性肺不张者,可在胸腔镜下采用双腔管进行单肺膨胀,效果更理想。

目前临床上最常使用的DLT是Robertshaw系列,因无隆突钩,故有插管较简单但管端容易错位的特点。而DLT管端位置不当危险性很大,它可加重OLV时的低氧血症,如不及时纠正,可导致患者术中死亡[1]。传统的听诊定位法简单易行,但存在一定的错位率。由此可导致OLV时血氧饱和度的下降。本文中听诊组60例患者中血氧下降至90%以下的就有18例,占30%。导致其错位的原因可能有:(1)传导音与呼吸音难以区别;(2)大部分成人的主支气管直径都略粗于双腔导管的支气管部分的外径,以至导管易进入远侧管径较细的部分或下一级支气管,由此导管定位过深的比率较高,(3)气道内分泌物较多甚至堵塞气道而影响听诊。

我科自应用纤支镜对双腔管直接观察定位后,未再出现对位不良的状况,提高了双腔插管的准确性和安全性。FOB能直视下完成定位过程,成功率100%[2]。有关FOB下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定位标准大多参照PD Slingerm[3]的方法,以后有学者为了进一步分析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后位置的情况加以改进,其中导管错位为:导管较正确位置移动大于0.5 cm[4]。

OLV时维持血氧更多地取决于气道通畅(即保证DLT位置正确),而生理性因素(如分流、肺功能等)不是主要因素。开胸手术用FOB引导下双腔支气管导管定位将现代光纤维技术、信息技术运用到临床麻醉工作中,具有很强的先进性。导管定位正确为手术野获得满意肺隔离效果,保证OLV时的有效肺泡面积,为手术操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提高了麻醉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