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标准引领质量提升范文

标准引领质量提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标准引领质量提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标准引领质量提升

第1篇:标准引领质量提升范文

关键词 技能竞赛 高职 技术技能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5.05.022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Skills Competition Leading 

Vocational Technical Personnel Training 

——Take Cooking Technology and Nutrition Professionals, Wuxi Institute of Commerce as an example 

XIE Qiang, LI Jing 

(Tourism Management Institute, Wuxi Institute of Commerce, Wuxi, Jiangsu 214153) 

Abstract Vocational Skill Contest boasts significant driving effect on educating technology-skill-oriented professionals education for its unique level, different types, rich project settings, and flexible-varied forms as well. It is proposed that skills-competition-driven curriculum system should be launched, that faculty's ideas and practice skill be advanced and that education carrier be innovated in the spirit of skills-competition guiding and zero-distance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ing and professional working environment promoting in the practice. The atmosphere of education through competition shall be created, and the mode of teaching in the practice, specifically, full participation, real simulation and productive practice, shall be explored. In short, it is aimed to promote teaching and reform by means of competition and training-competition combination. The paper is hoped to be of reference for leading the professional teaching reform with skills competition, and further promoting overall quality of students majoring in Culinary Arts and the Science of Nutrition. 

Key words skills competitio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echnical and skilled personnel 

“普教有高考,职教有大赛”是现阶段对职业教育技能大赛导向作用的描述。职业技能竞赛层次多、类型多,竞赛项目设置丰富、比赛形式灵活多样,现行的大赛机制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有较大的影响作用。以高职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为例,探索基于“技能竞赛”引领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1 技能竞赛对高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引领作用 

目前,我国职业技能竞赛由政府组织企业参与赛项的设计、技术支持或竞赛评判标准的制订等,反映了最新的职业技能要求和行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从赛程来看,评判标准都是尽可能接近职场标准,都集中体现了行业、企业对参赛选手在仿真环境下对工作任务的完成熟练程度或对新任务的构思创新之处的要求。①基本反映了“三个结合”,技能竞赛与专业教学相结合、系统组织与行业企业相结合、个人发展与团队协作相结合。②职业技能竞赛正逐步成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风向标和检验手段。 

以高职烹饪类职业技能比赛为例,从2007年首届全国高校烹饪技能大赛起,参赛学生综合能力考核在技能竞赛中充分体现,要求参赛队根据抽签选择的目标客户群特征,现场设计菜谱,填写采购单,购买原材料,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原材料加工、切配及成品制作,参赛选手需要通过理论测试、现场实操、讲解点评等主要环节来完成赛项。2009、2011、2012、2014年的大赛基本模式变化不大,基本都是理论与实操都考,个人与团队都比,都要求选手具有较全面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烹饪赛项的竞赛方式和内容、竞赛规则、评分标准紧贴行业生产实际,为高职院校烹饪专业的教学提出了新的目标和导向。

2 技能竞赛引领高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具体指导 

最新的全国性高职烹饪技能竞赛设“理论测试、宴席设计与制作、中餐热菜、中餐面点、中餐冷拼”等内容,竞赛规程明确竞赛目的为“展示高职烹饪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与操作技能,检验学生的自主创新与设计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引领高等职业院校烹饪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推进专业建设对接产业发展、人才培养过程深度校企合作,提升烹饪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认可度与影响力”。 竞赛要求参赛队“自拟主题,设计并制作一桌宴席”、“所有参赛选手统一参加专业理论测试”、“宴席设计与制作按主题内容、菜点设计、菜单制作、宴席答辩等方面进行评判”。从竞赛项目设置、竞赛内容、评判标准无不反映行业最新标准和对高职烹饪人才的规格要求,成为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风向标。要求高职院校相关专业在课程体系建设、双师队伍建设、实习实训条件建设、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改革等方面做出新的调整和改革。同时,竞赛正逐渐成为检验各地区、各校学生技能水平的标尺,成为促进教学质量提高,检验技能教学水平的工具。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为江苏省“十二五”重点专业群建设专业、江苏省高校特色专业,自 2007 年起,连续 5 次参加了全国高校(高职)烹饪技能大赛(2012 年起纳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烹饪赛项)及省、市各类职业技能大赛,成效明显。实践中不断推动教学环境与职业工作环境的“零距离”对接,探索构建专业竞赛引领的新型课程体系,提升“双师”教师队伍素质,创新教育载体,以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为平台,探索全员参与、真实模拟、生产性实训的实践教学模式,探索监控专业竞赛质量的有效机制。克服了只注重比赛结果而忽视比赛过程的急功近利思想,“以赛促教、以赛促改、训赛结合”,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根本,为技能竞赛引领专业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2.1 以竞赛为导向,引领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 

(1)将行业标准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竞赛引领的专业课程体系。技能竞赛的内容反映了行业最新标准。主动对接技能竞赛的最新内容和标准,及时将其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竞赛引领的专业课程体系。重点是对照大赛标准,梳理剖析新形势下专业对应的岗位职业能力,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目标,整合课程内容,重构课程体系,课程重在“以就业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传授“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③使得专业培养目标能主动契合行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我院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大赛标准的引领下不断优化,课程体系设计也得到行业以及教育主管部门的认可,专业骨干教师主要参与了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2012年颁发(试行)的高职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教学标准的制定。 

图1 基于竞赛项目的高职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核心技能课程设计 

(2)以竞赛引领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实践“学中赛、赛中学”的教学模式。对照技能大赛赛项设置及其要求,整合原有教学内容,按照专业对应的岗位工作任务、工作要求、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重组课程内容,形成围绕工作需求的新型技能教学实训项目,如优化设置了基于竞赛要求及岗位能力需求的《宴会设计与实践》《餐饮创业实训》等相关校内生产性实训项目(见图1)。同时,进一步改革实践教学组织模式,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实践教学。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实践教学模式,“学训结合、训赛结合”,模拟生产,全真操作,理实一体,综合实训。力求形成特色明显的实用性的教学内容与实训教学模式。 

2.2 以竞赛为契机,提升教学理念与实践技能 

技能竞赛是促进教师观念更新、技能强化的重要契机。部分地方也组织教师技能竞赛,但现有职业技能竞赛参赛对象主要是学生。比的是学生,赛的是教师,教师在整个竞赛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明显,作用重要。提升教师理念与实践技能的形式有很多,近年来,我院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先后安排专业教师参加境内外各级各类培训、进修、顶岗、专题研修。一是参加相关部门主办的与竞赛有关的专题培训,既有竞赛导向的理念、方法培训,也有竞赛技能标准的解读,针对性强。二是参加企业顶岗实践锻炼,主要是汲取行业最新发展动态与技术,提高专业实践操作技能。三是针对教育教学方法的学习与培训,属于教学理念与技能提升的范畴,最终是要将教师所掌握的最新理论、最新技术更好地传授给学生。 

2.3 建立竞赛机制,营造“职教有大赛”的育人氛围 

在国家级、省市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的引领下,逐步形成“全国竞赛经常有,省市竞赛定期有,全校竞赛年年有,专业竞赛学期有,课堂竞赛堂堂有”的竞赛层次。建立起课堂竞赛、专业竞赛全员参与,校级竞赛、市级竞赛逐级选拔,国家级(省级)竞赛梯队遴选的竞赛机制。为营造职教有大赛的校园育人氛围,我院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将专业竞赛与校级竞赛专门融入专业课程(竞赛技能训练模块)、列入教学进程(竞赛实训周),同时学校每年开展全校性职业技能大赛,进一步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及职业素养,至2015年已连续开展4届。校级专业技能竞赛参赛率达100%,省市级竞赛选拔、集训参加率超过60%,国家级竞赛选拔、集训参加率超过30%。逐步形成了课内有竞赛教学,课外有竞赛集训,人人参与竞赛,由竞赛引导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育人氛围(见图2)。 

图2 高职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技能竞赛与实训教学对接模式 

2.4 以竞赛为参考,提高技能教学水平与质量 

技能竞赛不仅是检验学生技能水平的标尺,更是促进教学质量提高,检验技能教学水平的工具。一方面,将竞赛内容与标准引入课堂,融入课程标准,并以此为标准开展教学,同时,有效地借鉴技能竞赛规范对教学标准评价的要求,用以检验学生技能水平与课程教学质量,如在中式面点实训课程中将烹饪技能大赛中餐面点基本功竞赛的时间、质量标准设计为课程教学标准与考核标准。另一方面,将全员参与的课堂竞赛、校级竞赛成绩作为重要评价指标,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核,纳入教师教学质量考核范畴,发挥技能竞赛的标准导向与参考作用。

2.5 以竞赛为助推,提升学生综合竞争力 

在“层层选拔、全员参与、技能集训”的竞赛机制推动下,学生专业技能与理论知识得以强化,尤其是在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训过程中,学生“理、操、讲、评”的技能得到锻炼,综合应用专项技能的能力得以提升,团队合作的意识得以加强,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得到提高,大大提升了综合竞争力。通过各种形式的技能竞赛,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使职业教育的培养方向更符合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实际,有利于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④近年来,我院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先后有40多人次在省市级以上的技能竞赛中获得奖项,毕业生就业第三方评价指标数据(麦可思报告)不断提升,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综合满意度不断提高。 

2.6 以竞赛为纽带,促进校企深度合作 

技能竞赛的开展,是维系和稳固校企合作的纽带。竞赛作品的设计过程充分汲取企业经营菜品之精华,校企师生共同设计。多年来,无锡湖滨饭店、无锡金龙凤酒店、台湾王品集团一直全程参与我校的烹饪专业竞赛,校内外指导老师、参赛学生共同设计菜品,赛前的准备与集训由校企老师共同指导,师生在此过程中更全面深入地了解企业最新的技术与生产过程。在高级别的竞赛和专项竞赛训练过程中,还会安排师生共同赴企业进行短期顶岗实践,加深参赛师生对全真生产实践的认知与理解。基于对竞赛导向作用的理解与实践,还与台湾王品集团等企业共同开展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开展“订规格、订标准、订质量”的订单深度合作培养,提高了就业率与就业质量。 

3 技能竞赛引领高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3.1 不断丰富技能竞赛的内涵研究 

对技能竞赛内涵实质的研究,深度不够、视野不宽,科学性、先进性、前瞻性不够,需进一步提升对技能竞赛研究的理论水平。尤其是对国际上的专业竞赛、行业组织的竞赛和相关行业竞赛研究借鉴不够。对竞赛的组织实施过程反馈需进一步加强,同行交流互通还需增进。对教师参与的专业技能竞赛或技能教学竞赛思考、实践还需加强。 

3.2 持续提升师资队伍国际化培养程度 

我国餐饮业与国际接轨时间早、程度高,而本专业的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培养程度低,教师缺乏国际视野和相应的关键职业技能,尤其是部分涉外课程师资缺乏尤为突出。这不仅满足不了现代烹饪行业教学需要,也直接影响了教师对国外先进理论、技术的学习和借鉴。师资队伍国际化培养程度需进一步提升。 

3.3 继续加大高职教改的投入力度 

竞赛项目与现有的实践教学项目有区别,实训场地需求差异大,相应的场地建设投入不足。教改中部分教师认识不足,对教改的精力投入还不够,不能满足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改革需求。教改实践中各项投入还需进一步加大。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2013年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高职烹饪专业‘三位一体’模式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研究与实践“(2013JSJG419)研究成果之一。 项目负责人:李晶,林玉桓 

注释 

① 余伟兵.职业技能竞赛引领高职实践教学改革[J].鄂州大学学报,2014(10):89-90. 

② 何福贵,张梅.职业技能竞赛促进教学改革的研究[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10(3):37-40. 

第2篇:标准引领质量提升范文

食品小作坊在满足消费者需要的同时,也存在生产规模小、卫生条件差、质量管控弱等问题。如何统筹解决小作坊食品安全、满足群众生活需要和促进地方食品产业发展,成为萦绕在市场监管人脑海中“大事”,既要监管好小作坊,也要处理好群众需要,又要服务好地方经济发展,缺一不可。在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中,霍邱县市场监管部门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以食品小作坊整治提升为抓手,促监管、促规范、促发展,引导食品小作坊规范提升,推动了地方特色食品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一、在传承文化中,彰显整治成效

霍邱县临水镇位于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西北,坐落于大别山余脉古壁山下,濒临淮河,两省三县的结合点,西部与沿淮重镇三河尖镇接壤,北部与阜阳市隔河相望。临水镇古称阳泉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尤其以“始于唐,显于明,盛于清,扬名于当代”的酒文化见长,唐贞观年间,临水就有“酒坊数十处,居民愈千户”。全镇下辖16个行政村、138个村民组和1个街道,淮河从临水镇流经皖西。 临水镇山水环绕,历史悠久、景观秀丽,就像皖西淮河岸边的一颗明珠,古老,秀美,闻名。现临水镇拥有白酒食品生产企业5家、白酒小作坊10家。霍邱县市场监管局按照省食安委《安徽省食品小作坊整治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0-2022年)》要求,以创建标准为引领,加强食品小作坊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积极培育示范食品小作坊,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大力发展特色食品产业,成功培育了霍邱县临水镇白酒小作坊集中示范区,提升了区域食品质量安全水平,为皖西大地又增添了一张乡村振兴的名片。

二、在指导服务中,促进规范提升

结合省、市市场监管局食品小作坊整治提升行动工作部署,霍邱县市场监管局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制定《食品生产小作坊集中示范区创建实施方案》和小作坊示范区创建标准、程序。一是摸底排查。冯井市场监督管理所制定排查实施方案,对辖区内食品加工小作坊进行全面排查,并形成问题清单。对符合基本标准的食品小作坊名单报县局。二是开展培训。结合白酒生产专项整治工作,对参与创建的食品小作坊经营者进行食品安全知识教育培训,宣传《安徽省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清单》。三是指导创建。尊重小作坊经营者的意愿,提供“一户一策”改造提升方案,对列入创建目录的食品小作坊进行全面指导。食品生产监管股、冯井市场监督管理所对小作坊改造过程进行监督,督促建设单位、经营者依据改造方案,对照《六安市诚信示范小作坊现场验收记录表》进行创建。由县质量检验所对参与创建的食品小作坊进行产品质量安全抽检。由县局统一印制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牌、工艺流程牌、食品安全承诺书、各类功能区标示牌及各种食品安全管理记录本。四是实地验收。对列入食品生产小作坊集中示范区的小作坊,由县局食品生产监管股会同冯井市场监督管理所按照有关规定进行验收。对验收合格的食品小作坊发放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一套,功能区标示牌和小作坊食品生产安全信息公示牌。在省、市市场监管局精心指导下,食品小作坊集中示范区创建工作顺利进行,实现证照公示、生产设备、管理制度、委托检验等方面的统一规范。

第3篇:标准引领质量提升范文

“十三五”是农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也是现代农业建设的发力时期。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对“十三五”农业现代化发展作出了总体部署,为“十三五”时期农业现代化破解难题、加快发展指明了方向。各级农业部门要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围绕“一个目标”,坚持“一条主线”,突出“一个中心”,努力实现“六个全面提升”。

“一个目标”,就是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一条主线”,就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发展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由主要依靠物质要素投入转到依靠科技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由依靠拼资源拼消耗转到可持续发展上来。“一个中心”,就是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完善农民收入增长支持政策体系,挖掘增收新潜力,拓宽增收新渠道,努力保持农民增收“两个高于”的好势头,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

“六个全面提升”是指:

一是全面提升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十三五”时期,不追求粮食连续增产,根据供需情况,年度产量可以有增减,但必须巩固和提升产能,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要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加强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大规模推进农田水利、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二是全面提升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的引领水平。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是优化资源配置的有效途径,是把现代生产要素、经营模式、发展理念引入农业的重要载体,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要在完善“三权分置”办法、引导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上多下功夫,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

三是全面提升农业技术装备水平。强化现代种业、智慧农业、农机装备等关键性技术研发攻关,重点突破一批世界领先、能够支撑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对我国农业转型升级产生革命性影响的重大品种、共性关键技术和现代装备,力争到2020年,完成主要农作物新一轮品种更新换代,明显提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

四是全面提升农业生产经营效益水平。这是调动农民积极性、增加务农种粮收入、从而稳定农业的重要保证,是提高农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要大力推进农业节本增效,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发展高效优质农产品,延长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发展农业分享经济,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

第4篇:标准引领质量提升范文

[关键词]科研兴教;宁津现象;当堂达标教学

科教兴国、科研兴教,中小学必须走科研兴校之路。山东省宁津县农村中小学教师全员参与当堂达标教学课题研究,大面积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促进了教育内涵发展,成为农村科研兴教的典型案例,“中小学科研兴教的教育理想在宁津变成了现实”。宁津科研兴教的实践经验催生了“宁津现象”,“‘宁津现象’对中国城镇和农村教育改革提供了一个新的范例”。

一、审视宁津科研兴教

全面审视宁津科研兴教的复杂历程,特别是当堂达标教学模式孕育、开题、整体推进、活动带动、结题鉴定和深化研究等核心课题研究历程,其经验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原生态特点。

起点在于理性选题。当时,宁津教育徘徊不前,存在着“教师整体素质偏低、陈旧教学方法充斥课堂、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等问题与矛盾。为了寻求突破,2002年秋天,相关领导两下洋思中学,决定走科研兴教之路,由此开始了六年之久的实践探索。科研兴教,课题是关键,选题决定成败。宁津人理智地选定了“当堂达标教学实验与研究”作为核心课题,“科研兴教,从当堂达标教学开始”,严格按照课题研究路径开题,直到圆满结题。

支点在于当堂达标教学。阿基米德有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动整个地球。”当堂达标教学就是宁津科研兴教的支点,宁津人用它实现了科研兴教的理想。没有当堂达标教学课题研究,就不会有“宁津现象”。当堂达标教学已经成为当地教育教学改革的制高点和品牌,是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质教学模式。

特点在于县域整体推进。科研兴校,人人有责;科研兴教,校校有责。宁津人没有受学科、年级、学校的限制,而是在科研兴教思想引领下,咬定当堂达标教学不放松,有效地解决了“教学与科研两张皮”现象,全县农村中小学一盘棋,从实验学校起步,有条不紊地走出了一条全员参与核心课题研究的科研兴教之路,取得了团队的胜利。

推动力在于专业引领与指导。缺乏专业引领是中小学课题研究和科研兴教的最大困难,“学校科研需要专家亲临一线指导”。宁津人的教育智慧在于“借脑”,借助专家学者的科研智慧迅速走上了课题研究的捷径:从选题、开题、结题鉴定及深化研究,始终得到科学指导与专业引领,准确地把握了科研兴教的正确方向,保障了课题研究的严谨与规范。当堂达标教学成了宁津县教科研工作的主题,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当堂达标教学优质课评选、送课下乡、优秀论文评选等专业引领活动为课题研究注入了强大的推动力。同时,在实践中团队的科研智慧与能力不断得到提升。

生命力在于实践和理论的突破。基于宁津科研兴教的成功实践,当堂达标教学模式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地不断成长,科研兴教实践与当堂达标教学理论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既解决了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又改善了教育教学工作、提高了教育质量、促进了内涵发展,还初步创立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当堂达标教学模式,宁津教育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二、宁津科研兴教的理论成果

宁津科研兴教的理论成果主要是初步创立了当堂达标教学模式,《当堂达标教学模式研究》荣获山东省第二届省级教学成果奖(中等以下教育)一等奖,为教学理论园地增添了一片新绿。

含义。“当堂达标教学是以目标准、方法活、效率高为本质特征的教学模式,是一个开放的教学方法体系。”同时,当堂达标教学是一种教学理想与追求。因为“追求尽善尽美但没有做到要比追求一般的标准而做到了好得多”。

本质特征。“为了使老师们清晰准确地把握当堂达标教学的实质,课题组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目标准、方法活、效率高。”“目标准、方法活、效率高”是当堂达标教学模式的本质特征与三大法宝:新授课,即教学目标准,教学方法活,教学效率高;复习课,即复习目标准,复习方法活,复习效率高;讲评课、实验课亦然。

基本理念。一是目标为核心的理念。巴班斯基把“明确教学目标”作为实现“教学最优化”的首要条件,当堂达标教学将教学目标放在核心地位,将其作为课堂教学的方向和灵魂。二是方法多样化的理念。海纳百川,凡是能够实现“当堂达标”的教学方法都可以为我所用。三是效率为宗旨的理念。“克服教学过程中的‘少’‘慢’差’‘费’现象,追求教学的高效率,是自古以来的教学理想。几乎每一位教育学家都对此进行过自己的论述,提出了种种的教学模式、原则或方法体系。”当堂达标教学的宗旨在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倡导删除无效教学环节,追求优质教学。

基本模式。当堂达标教学的基本模式是“组织教学——认定目标——教学达标——达标测评”。组织教学要删繁就简;师生要共同认定教学目标、以学生为主;教学达标是核心环节,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优质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标测评是关键环节,要及时准确地反馈学情,为矫正教学服务。

方法体系。当堂达标教学的精髓在于“当堂达标”,具体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百花齐放,初步形成了“先学后教,当堂达标”“合作学习,当堂达标”“精讲精练,当堂达标”等十几种各具特色的教学方法,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在教学实践中力戒僵化和形式主义,必须灵活运用。

主要特点。一是目标准确。目标准确是当堂达标教学成败的第一要素,其核心策略是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标去学习、咬定学习目标不放松。二是方法灵活。基于基本教学模式,凡是能够体现“目标准、效率高”的方法都可以灵活运用。三是高效轻负。当堂达标教学追求在课堂上教学基本达标,让学生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掌握基础知识、得到基本技能训练、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使课堂教学效率显著提高,有效地减轻了学生的课外负担。四是以学为主。灵活运用接受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既提高教学质量,又切实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提升学习能力。五是适应性强。无论城乡小学、初中,还是高中学校;无论语数英、政史地,还是理化生;无论新授课,还是复习课、讲评课,都能运用当堂达标教学理念、模式和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三、宁津科研兴教的实践效果

科研兴教,科研是手段,兴教是目标与结果、是衡量科研真伪的标准。宁津科研兴教的实践效果是多方位的,最显著的标志是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攀升,教育活力不断增强,科研兴教的理想变成了生动的教育现实。

找到了教学改革的方向。当堂达标教学实践有效地更新了“教师为中心、教为中心”等教育教学观念,逐步树立了“目标为中心、学习为中心”等理念,找到了教学改革的方向和路径,不断地增强了师生的目标意识、效率意识、质量意识,教学智慧不断提升。

改善了课堂教学结构。当堂达标教学有力地改善了农村中小学“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课、复习巩固、布置作业”等传统教学模式,初步形成了新的教学基本模式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体系,改善了课堂结构,提高了教学效率,减轻了学生的课外负担。

提升了学习能力。当堂达标教学有效地改革了以讲授法为主、满堂灌乃至拖堂现象。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状况。学生在课堂上有了较为充足的学习时间,自主、探究、合作等学习方式得到灵活运用,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品质,优化了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提高了教学质量。科研兴教促进了宁津县义务教育教学质量持续上升,中考综合成绩在全市11个县市中的位次不断提升:从2002年的第五名逐步上升到2005年的第一名,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之后,连续取得优异成绩,促进了内涵发展,增强了教育自信。

锻造了教育品牌。宁津科研兴教实践催生了两个教育品牌:“宁津现象”与当堂达标教学模式。宁津县连续两届荣获“山东省教育科研先进单位”称号,当堂达标教学改革经验成为山东省中小学素质教育先进经验。山东省教育科学研所、山东省教育学会联合在宁津召开了“山东省农村中小学科研兴教现场研讨会”,进一步推广宁津经验,使宁津成为农村中小学科研兴教的一个制高点。

四、深化宁津科研兴教的新举措

面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如何为宁津科研兴教注入新活力、实现新突破,是需要认真应答的现实问题。

设立研究中心。当堂达标教学已经成为德州教育的一个品牌,市教育局在宁津设立了“德州市当堂达标教学研究中心”,设置了一个新支点。

深化课题研究。2008年6月27日,“当堂达标教学深化研究”又在宁津开题,力求实现实践探索与理论建构的新突破。通过当堂达标教学“百课工程”“百题工程”“百篇工程”,打造百节精品课,突破百项小课题,撰写百篇研究文章,让教师更会教、让学生更爱学、使教学更优质。同时,不断丰富和完善理论体系,为教学理论建设添砖加瓦。

第5篇:标准引领质量提升范文

越是顶级的地产商越是非常注重工程的质量、品质,其质量意识和行为往往渗透在日常管理的各个环节,最终使其开发项目的工程质量都能达到一个较高水平。业主对质量的高要求和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高度关注,使得顾问、监理、总包、分包等单位对质量管理也都格外地重视,这一点我想是每一个参与其项目的人都能切身感受到的。在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业主就相当于整个大团队的领导,在质量管理和控制方面,发挥着引领和决定性作用。对于一个公司来说,如果想要做好质量管理工作,那么就必须充分发挥领导的引领作用。事实证明在质量管理过程中,领导是质量方针、目标和质量体系的制定者,同时他又是资源的分配者和组织实施的总指挥。领导对质量管理的重视程度,对质量制度的贯彻执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每一个员工都想获得上级领导的认可。想领导之所想,急领导之所急,为领导排忧解难,是很多员工主要的工作内容。从一定程度上说,领导的工作行为习惯,领导的重视和关注点,是员工工作的风向标。一件工作实施的好坏,很大一部分原因取决于领导的重视和关注程度。领导的质量管理意识,质量管理观念,质量管理行为,对企业和员工进行质量管理有很大的影响作用。所以首先要从领导层面就要注重质量管理,强化质量意识,为企业或项目的质量管理起到一个模范带头的作用,以身作则,身体力行。用自己的行动和观念,影响和感染员工,增强企业的质量文化建设。当然,一个公司整体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在充分发挥领导引领作用的同时,更需要广大员工积极树立高度的质量管理意识。不妨把领导的引领作用,理解为一种质量氛围,一种质量文化,一种全员的高度质量意识。因为对于公司的普通员工来说,部门经理,项目经理,公司领导都是领导;对于项目来说,公司总部部门就是领导;对于分包来说,总包管理人员就是领导;对于一线操作工人来说,分包班组长就是领导。领导是相对的,人人都可以是领导,每个人都可以发挥引领作用。总之发挥领导的引领作用,就是上级领导对下级员工的引领,就是总包对分包的引领,就是总部对项目的引领,就是高度的质量意识,就是层层落实,自上而下,统一思想,统一观念,做好每一级的质量管理工作。

2质量管理注重体系建设,落实各项制度保障作用

2.1丰富培训活动形式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质量管理和质量培训不仅仅只是针对公司专职从事质量管理的员工,而是各个系统和部门的所有领导和员工。进行培训的最终目的是要达到一定的效果,而培训的形式和内容,对培训效果往往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企业不仅要根据各个部门上报的培训需求进行罗列汇总,还要根据企业出现的新的质量问题和行业最新动态进行调查和分析,针对不同层级和不同岗位的领导及员工制定有针对性的质量管理培训计划,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质量培训工作。尤其要做好对行业规范、标准、专业知识的学习培训及对先进工程、企业的学习交流培训,最终达到提高员工质量管理水平和质量管理意识的目的。针对新入职3年以内的员工,尤其是项目的一线员工,可以通过制定系统的长期的培训计划,对其质量管理知识、质量管理能力和管理意识做集中强化培训。例如:对每个专业,每个工序的质量控制要点,质量通病及防控措施,主要规范及标准条文进行培训,然后组织统一的考核。针对入职3年以上或者更长时间的员工要多组织进行对先进企业管理方式的交流学习,对公司内部先进工程的学习等。可采用专题研讨的方式,外聘专家授课的方式,专业机构委培的方式等。不仅要充分利用公司内部资源,发挥先进工程和先进个人的模范标杆作用,更要重视传统的导师带徒制度,发挥传帮带优良传统。使企业通过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质量管理培训,不断提高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

2.2优化细化岗位责任制

岗位责任制切忌笼统套话、脱离实际。要实现质量管理的不断提高和精细化管理,就要根据企业及项目具体情况,对岗位责任制进一步优化细化,制订更加具体、细致、合理有效的岗位责任制至关重要。以笔者参建的一个涉外工程为例,工程本身是一个比较有难度的项目,其难度不仅表现在工程的结构形式上,更表现在项目的日常管理过程中。据不完全统计,其中一年内与顾问公司正式的往来函件达到2350份,这还不算施工中的各类工程资料,项目管理繁杂程度可见一斑。项目根据日常发生的每项事情,三次制订和完善各个系统每一个员工的岗位职责,具体到每一件事,每一个函件。通过优化细化每个员工的岗位职责,有效地做好了项目的日常管理及与各个单位的对接。项目管理如此,质量管理更是如此。对于施工企业而言,每个项目和部门不妨在公司“质量管理责任制度”的基础上,结合项目的具体情况,制定部门和每个员工更加具体更加细致的岗位职责,应和员工日常的工作程序和工作内容紧密结合,实事求是,并根据出现的问题实现动态调整,不断完善。通过优化细化岗位责任制,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就要把责任落实到质量管理的各个环节,参与的每一个人,做到谁签字谁负责,对出现的问题落实责任人跟进到底。

2.3完善质量人员管理机制

任何的工作任务或者活动开展都是由人来完成。高素质的优秀人才,对于质量活动和工作的开展落实非常关键。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要特别注重优秀质量管理人员的培养和管理。而根据目前国内建筑企业的项目管理组织构架,虽然多数项目都设有专职或兼职的质量总监,但大多数的质量总监可能进不了项目班子,其职级也大多低于项目班子。故员工在规划个人长远发展的时候,很多人都会主动避开走质量管理这条路,即使强制分配到质量管理系统,其积极性亦无法完全调动。能否在现有项目管理框架下,通过适当调整质量管理人员的发展轨迹,提高质量总监的职级和待遇,或者打通质量总监、现场经理、项目总工等岗位之间的转换通道,在考虑项目现场经理、总工或者项目经理人选时,从事过质量管理工作的能够加分或者优先等政策倾向考虑。从根本上疏通质量管理人员的发展通道,通过不断完善质量人员管理机制,在注重对现有质量管理人员培养提高的同时,充分调动人员的积极性,吸引和聚集更多的优秀管理人员从事质量管理工作。

2.4建立健全分包管理制度

目前国内总承包企业所承接的项目,一般都是通过对专业分包或者劳务分包的施工管理,实现对工程项目的履约。施工质量的好坏,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分包的整体质量管理水平,甚至取决于施工作业班组。随着国内建筑企业总承包管理模式的不断深入,分包数量和承包形式的多样,会更加增大企业的质量管理难度。建立健全分包管理制度,通过实现对分包的有效管控,来达到整个工程的优质履约,是建筑企业今后不断深化总承包管理和提高质量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在分包管理方面,要注重分包的选择及培育合格稳定的劳务分包。工程质量管理方面,主要通过细化合同条款和加强日常监管对分包予以有效管控。对分包质量的监管过程中要重点抓好对分包项目经理或班组长的管理。采取必要措施,要让分包管理人员和班组工人知道违反质量要求,或者质量不达标、不合格的后果,要让其知道“疼”。更要主动帮助或鼓励分包推进其本身的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奖罚制度,使其在按照要求完成施工任务、质量验收合格后尝到“甜头”。通过建立健全分包管理制度,来保证企业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其重点要突出管理。谁在分包管理走在了前列,谁就在总承包管理方面走在了前列。建立健全分包管理制度,必将在提升企业质量管理水平方面起到强有力的推进作用。

2.5建立质量管理奖罚制度

企业必须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出台本公司的质量奖罚办法,完善质量激励政策,促进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调动各层级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在促进公司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实践证明,采用经济手段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是提高质量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在公司出台相关奖罚办法的基础上,各项目部也可以结合工程实际,研究制定项目层面切实可行的检查、考核、奖罚办法,加强项目实施过程中质量管理的正向激励。在做好对质量管理有功个人和单位进行奖励的同时,也要强化质量管理的负向惩戒制度,加强对质量事故的责任追究与惩处力度。对于在质量管理中不负责任者,予以批评教育;对于酿成质量事故的主要负责人或者责任人,根据事故大小,造成的损失程度,予以相应的处罚;由于或者渎职造成的质量事故,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从严处罚。

3质量管理重在过程控制,树立全面质量管理意识

第6篇:标准引领质量提升范文

关键词: 高中物理 互动教学 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就本质来说,是教师与学生通过“思想流”和“知识流”这两条“意识流”,进行群体交往、融合互动、共同发展和一致提升的过程。在这两股“精神流”的相互冲击与融合的过程中,交融良好,可以促使课堂教学气氛更热烈和谐、积极向上,有利于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良好关系的建设,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质量与层次,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随着高中物理新课改的深入推进,教师应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紧密结合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加强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不断提高物理课堂教学质量。

一、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激励互动

激励是互动教学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根据教育心理学的原理表明,良好的激励方式可以激发学生产生更优质的思维品质,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知识理解的灵感,有助于促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更专注于教师的引领与启发,更积极、自主、主动与自觉地加强对教学内容的探究,强有力地提高他们对物理知识与技能的求知欲与探索欲。教学实践清晰地表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点滴进步,哪怕是最微小的点滴进步,若能得到教师的肯定与鼓励,都可促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进而倍增学习的自信,大大增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自觉性。

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加速度”的过程中,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放置一个物体,然后提高某一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问对其施加一个作用力,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其必然会说出“物体会动”这一简单的回答,对此,教师及时给予肯定与表扬,并加以鼓励。很快课堂教学气氛便得以调动起来,由此顺势而导,引导学生对“速度”、“速度的变化率”、“速度的变化量”等物理概念的了解,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推导分析出速度的变化率与质量乘积就是动量的变化率,等等。通过这种激励引导,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得以营造,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将生活化教学素材引入互动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物理课程改革必须紧密抓住教学内容这一关键点,牢牢把握学生作用教学主体的支撑点,切实紧贴社会实践与学生所处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探究知识与原理根植于人类社会生活、生产与各类社会实践中的元素,促使课堂教学更朴质、更生动、更具体,更易于学生理解、掌握与运用,促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好奇心与探究欲,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参与度,从而激发他们对物理知识与原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与兴趣性。

在引领学生的教学实践中,注重捕捉紧贴学生生活的教学素材,如教材之中的各类图片、故事、实验等,引领学生进行“谈一谈”、“说一说”、“探一探”、“做一做”及“科学漫步”等互动交流活动。又如,引导学生从图书馆或日常订阅的《物理通报》、《物理教学》、《生活中的物理学》等书刊杂志上搜集生活化素材,可以通过课外作业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课堂探讨,这不仅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而且促进了教师与学生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不仅有助于促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富有生机、活力与创新,而且还能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启迪互动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经验表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互动交流效率与教学方式方法的灵活多变性关系紧密,立足于物理知识的传授,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法,体现出对学生思维培育方式方法的灵活多变,促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到“知识是方法的载体”,更清晰地感悟到“方法是能力的体现”。从而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方法的引导下,组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互动与热烈交流,有效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激发他们产生更多的科学思维灵感与火花,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将新课程标准改革的“素质教育”理念落到实处,提高学生的整体能力与综合素质。

例如,对于牛顿第二规律、欧姆定律、法拉第定律、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等物理知识原理的教学,既可以通过普通的讨论交流的方式引领学生进行渐进式的梳理,又可以通过模型观察的方式引领学生进行协同探究,还可以通过小实验的方式进行共同交流探讨。又如,对于质点、轻杆、轻绳、理想气体、光滑表面等模型的创建,可以引领学生互动交流,创设“理想”情境。再如,引领学生一起探究等效法、数学模型法、科学想象法……这不仅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还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育,对于他们的综合能力的提升具有非常有益的作用。

高中物理教学实践表明,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是经过教师的深入研究创设的,优质的互动课堂是教师与学生感情交融的体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充分地将教学内容的“知识流”、“思维流”、“情感流”融于一体,积极促使学生乐于参与、积极探究、勤于思考,从而生成更高效的教学课堂。

参考文献:

[1]杨琼玉.谈如何把握好高中物理教学中的互动环节[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2(12).

第7篇:标准引领质量提升范文

【关键词】小学;教学改革;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7-0037-03

【作者简介】赵贵龙,南京市雨花台区教师发展中心(南京,210012)教研室副主任,小学数学教研员,高级教师。

“十二五”时期,南京市雨花台区教育局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雨花台区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提升工作意见》,坚持以队伍建设为基础,以质量提升为中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入推进课程改革,推动了雨花教育教学改革稳步前行。

2013年,区教育局在深入推进“反思性教学策略”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质量提升的基础上,提出“让质量更有生命”的教学改革发展新目标,在小学教学改革方面聚焦创新、强化指导,引领小学发展的新常态。

一、引领与规划:奠定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基石

1.顶层设计,思想引领。

教育教学说到底是培养生命的工作,是让儿童的生命健康、自由、和谐地生长的事业。对应这一终极理想,我们所追求的质量也应具有生命的特质:健康的质量、和谐的质量、可持续发展的质量。为此,我区小学教育顶层设计遵循“育人为本,特色发展”的理念,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把培养身心健康、习惯良好、兴趣广泛、个性彰显的学生作为小学教育的根本任务。

围绕“深化课程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区教育局提出“五个关注”:关注课堂,让课堂成为学堂;关注教研,让教研落地生根;关注教师,让教师心有所属;关注学生,让学生在老师眼中看到自己;关注家长,让家长成为合作者。面对教育发展的新常态,教学改革强化“四个改变”:一是常规管理改变,在思变中反思和检讨,做到“认真、坚持、激励”;二是课堂教学改变,突出以学生为本,大胆改革,使学生变得更加自信、乐学、阳光;三是教育科研改变,变职称导向为问题导向,变问题为课题,寻找适合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四是质量评价改变,变单一评价为多元评价,促进学校全面和谐发展。

2.科学规划,稳步推进。

我区以全国“十二五”课题“区域提升学校课程品质策略的研究”为抓手,推进区域小学课程规划的制定和完善。指导学校完善课程规划与实施计划,建成小学课程基本框架,分步拓展课程内容。通过专家点评、样本示范和分享交流,让每一所学校形成自己的课程规划,使学生的每一段校园时光都找到存在的意义。在完善学校课程规划的同时,我区全力做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实施,突出课程计划实施的规范性、丰富性、学术性,在实践中完善对学校课程实施的评价、改进和激励机制。

3.制度重建,管理提升。

要让顶层设计与规划付诸现实,就离不开科学的制度建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未来10年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基于教育发展的新目标,我区积极探索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实行学校自主管理,推进更高水平的教育现代化。区教育局重建学校考核制度,推动小学教学绩效发展性评估,为学校发展松绑;着眼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建立“平等对话”“合作共享”的工作机制,为教师减压。在教学管理上,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2015年,区教师发展中心组织教管人员编印了雨花台区《教学常规精细化管理手册》,引领区域学校重建教学管理制度,制定实施细则,推进教学精细化管理,提升了全区小学教学常规管理水平。

二、实践与反思:在教学改革的“深水区”全面探索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课堂教学改革便成为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几年来,我区课堂教学改革重点围绕“雨花新课堂”的探索,开展了多学科、多层级、系列化、特色化的专题研讨,全区课堂教学改革从区域规划到校本实施再到学科推进,全面展开,呈现出勃勃生机。

1.区域规划。

(1)界定概念,统一认识

为统一课堂教学改革的思想及思路,区教育局提出“雨花新课堂”的概念。“新”:意味着改革和创新,即要有突破传统、契合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教学生态和教学评价。“雨花”:意味着要注入本土特质,即要有基于雨花情态的文化继承和特色创新。“雨花新课堂”,在形式上从讲授为主走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融合雨花元素;在实质上蕴含雨花本色的、快乐的、美的课堂。要求各校能紧密依托校本实际,深入理解,大力推行,勇于创新,将践行课堂教学改革落到实处,做到深处。这就进一步统一了对“雨花新课堂”内涵与理念的基本认识。

(2)制定方案,拟定计划

提出和研究“雨花新课堂”是雨花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发展教师研究力、学生学习力的需要,更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需要。在区教育局的部署下,我们确定了“三级五段”推进策略。“三级”,即分三级制定研究方案和实施细则进行落实,区级层面制定《区域规划方案》,做好统领;校级层面设计校本实施方案,开展研究;组级层面制定实施细则并进行研讨。“五段”,即分五个阶段推进“雨花新课堂”的研究与实践:2014年提出问题,2015年春季试点研究,2015年秋季正式研究,2016年应用推广,2018年汇集成果。

(3)强化研究,深入探索

围绕“雨花新课堂”建设,我区小学结合学校实际,基于课堂教学真问题开展研究。区教研室组织现场观摩和典型示范,把课堂教学改革引向深入。每学期,全区至少组织开展“雨花新课堂”大型观摩活动1场,至少邀请2位教学研究方面的专家就课堂教学改革作专题讲座;每学年,召开一次课堂教学反思推进会,汇编一本《教育教学论文集》。近两年,我们在“雨花新课堂”建设的区域层面主要做了四个方面的研究:一是研究“雨花新课堂”的内涵,二是研究“雨花新课堂”的推进策略,三是研究“雨花新课堂”的场域和课堂教学评价,四是研究“雨花新课堂”建设如何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科特点。

2.校本实施。

(1)校本落实,稳步推进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主阵地,也是贯彻实施新课改理念的主要载体。区教育局启动“雨花新课堂”研究,推进“质量提升工程”,引领各校课堂教学改革。区实验小学推行“先学后教”,强化对前置性学习的研究,探索出课堂教学“学”“议”“导”“练”模式;雨花外国语小学利用课前三分钟的“苹果讲坛”优化课堂结构;金地自在城小学打造“共享式课堂”,出台共享式课堂的十大标准;小行小学“乐行课堂”活动化的研究与实践喜结硕果,在“全国友好学校发展联盟第八次专题研讨会”上获得教研成果展示一等奖;古雄小学积极打造“和乐课堂”,倾力建设民族吹管乐队,学校多次参加国内、国际艺术成果交流,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板桥小学借百年校庆之机,充分挖掘“灵动课堂”的课程价值,展现了学校素质教育的新成果;西善桥小学“生态课堂”导学单的研究与实践,彻底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潜能,使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2)组本研究,形成特色

组本教研围绕课堂教学最普遍的问题展开研究,有助于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效益。如,我区小行小学数学教研组深入践行小班化教育全纳性、个别化、差异化的理念,提出“ACE课堂教学策略”,关注课堂上每一个学生的学业表现和与之相应的能力水平,构建了“乐行课堂”活动化教学范式。又如,共青团路小学语文教研组认真开展“三备课”活动,探索出“课前预习,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异彩纷呈――群策群力,精彩展示――适时评价,激发热情――拓展延伸,巩固应用”的幸福课堂教学模式。

(3)深入反思,改进评价

“生命化课堂”“乐行课堂”“生态课堂”等好课标准的研制,促进了广大教师对于“高质量课堂”的科学审视和个性化表达,细化了对教学行为的描述。“课例研究”“课堂观察”“行为改进”等专题,注重对教师教学反思的操作性指导,帮助教师提高自我评价课堂教学的能力。区教研室提炼出“雨花新课堂”教学评价的三个维度,即以生为本的人文性、学科素养的科学性和情智交融的艺术性,并对各维度赋予新的内涵,应用于区域课堂教学评价之中,促进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改变。

3.学科推进。

(1)聚焦热点,重点突破

区学科中心组围绕我区教学改革中遇到的重点问题,逐项梳理,及时发现和确立了区域学科教学中的共性问题,针对共性问题和关键问题,组织研究共同体开展集体攻关,探索问题解决的路径。区名师工作室、“名特优”教师团队充分发挥其在教育教学中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采用“典型示范”“问题剖析”“课堂围观”“沙龙研讨”以及“专家引领”等方式,对学科教学的热点、难点问题展开探讨,帮助学校和教师解决教学中的真问题。

(2)合作共享,交流提升

我区积极推进跨区域教学交流,借助每年举办市联片教研、部分城区教研协作年会以及承办省级、国家级研训活动,学习借鉴先进地区教改经验,促进区域小学发展。“十二五”期间,我区小学承办市级研训活动60余场,主办或协办部分城区教研协作年会5次,承办全国小语课堂教学竞赛、全国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五届优秀课评比、省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优质课评比等活动共5场。这些高端教研活动为提高我区教育教学改革水平带来了资源,注入了活力。

三、总结与提升:探寻具有雨花特色的教改新路径

在区域教育教学改革的路上,我们直面机遇和挑战,加快改进和转变,更加关注教学管理与评价,更加着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更加注重学科共同体建设,全面推进雨花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可持续发展,探索雨花教改新路径。

1.优化管理,完善评价。

我们追求有品质的教学,探索有品质的教学方法,深化教学改革实践,优化过程管理,追求科学发展。在区教育局的统一规划与领导下,区教师发展中心成立了质量监测中心,由教研室主任领衔,学科教研员担任负责人,学科中心组成员担任组员,制定学科质量标准,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对学校教学工作进行发展性评价。质量监测逐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问卷、座谈等多种调研形式精准有效。

2.“三项工程”,发展教师。

“三项工程”是我区教师队伍建设的品牌项目,是推进区域教学改革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启航工程”课程化培训初见成效,在2014年全市职初教师专业基本素养考核与展示活动中,我区职初教师笔试成绩位居全市前列。“引航工程”主题化研训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区教师发展中心组织教研员和部分学校领导赴上海、苏州等地,就区域教育教学改革以及作业效能的监测评价体系,开展专题考察与跨区域交流。“远航工程”项目化专题研训有效推进,区域“名师工作室”“项目工作室”注重学术引领,一批省市级的学科名师与专家通过专题讲座、同课异构、课堂观察等方式,积淀教育理论,淬炼课堂教学,显著提高了学科教师的教学和研究能力。

第8篇:标准引领质量提升范文

1、质量同行 诚信同心 未来同建

2、推动质量发展 建设美丽中国

3、全面提高质量 推动科学发展

4、恪守质量诚信 践行社会责任

5、提高服务质量 追求顾客满意

6、共筑质量大堤 共享和谐生活

7、创造有魅力的质量,造就忠实顾客群体。

8、建设质量强国 共享美好生活

9、提高质量效益 助推经济发展

10、质量成就品牌 信用誉满全球

11、质量引领中国制造走向世界

12、共建质量强国 同创美好生活

13、提质增效升级 打造中国质量

14、精益作业 持续改进

15、推动“三个转变” 建设质量强国

16、质量是民生之本 质量是幸福之根

17、推进精细化管理,建设质量强企

18、质量助推经济转型 安全促进社会和谐

19、增强质量意识 建设质量强国

20、提升质量 追求卓越 共建美丽中国

21、质量是民生之重 兴国之道 强国之策

22、人人创造质量 人人享受质量

23、质量上台阶 生活上品位

24、全民重质量 共筑中国梦

25、赶超质量标杆 争创一流服务

26、质量提升 标准先行

27、提质增效升级 建设质量强国

28、责任是质量的保证 品质是市场的保障

第9篇:标准引领质量提升范文

1.条件要素

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的条件要素反映的是影响幼儿园发展的基本状况,包括办园性质、规模、物质资源、办园理念、幼儿园管理、师资队伍、幼儿园教研与科研情况等。条件要素是的,一般不会对幼儿的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但这些因素也很重要,它们的状态如何会通过其他因素直接作用于幼儿的发展,甚至还可能是其他因素能否发挥作用的关键。因此,对幼儿园教育质量进行评价首先要对条件诸要素进行评估和评定。

2.核心要素

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的核心要素反映的是影响教育质量的直接要素,包括班级环境的创设与利用、一日活动的组织(课程)、教师的行为、幼儿活动等。这些要素直接作用于幼儿的发展,根据蒙台梭利的理论,儿童具有“强大的吸收性心智”,能够源源不断地从环境中汲取有价值的营养,因此班级的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孩子参与的一日生活的内容以及方式,教师作用于幼儿的行为,幼儿的主要活动等都是孩子成长的自然有机土壤,对这些要素的科学性、合理性进行专业的评估,能够引领幼儿园正确的走向。

3.目标要素

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儿童的身心发展就是评价的目标要素,这是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评价体系建构的决定要素。主要包括:儿童身体的发展、认知的发展、社会性的发展、语言的发展、良好习惯的养成等。当然不能以儿童发展的绝对水平来简单评估幼儿园的教育质量,因为影响儿童发展还有家庭教育的因素,家庭因素对幼儿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还可能大于幼儿园的因素。但儿童的发展是有共性规律和个性特征的,我们的研究是为了更好地按照共性规律促进个性发展。

二、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

1.评价主体和形式单一,实效性不强

当前幼儿园的评价工作基本上都是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组织,至上而下进行的,尽管有业务部门或一些专家学者的参与,但真正发挥组织和引领作用的依然是具有行政化色彩的政府部门。这样的一种评估方式有它的优势,可以使教育行政部门更了解幼儿园发展的状态,从而更好地发挥管理和引领作用;可以使幼儿园积极参与,使各项工作有序、科学发展;可以很好的协调各方面的力量,使评估工作顺利进行。但这样的一种评估方式会存在一些风险,首先,教育行政部门的权限过大,而且缺乏监管。如果政府或业务部门的负责人专业性不强,就会使评估工作失去实效性。再有,幼儿园更多的是被动的参与,是被评估的对象,往往是根据评估指标准备各项活动和材料,难以体现园所文化和园所优势,评价的实效性有待提高。

2.评价的功利性价值过高,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弱化

当前幼儿园参与评价的目的往往很明确也很单一,就是为了评定等级。等级的评定有利于幼儿园扩大社会的影响力,甚至直接影响到幼儿园收费标准的确定,因此幼儿园愿意积极参与评估工作。而现代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向我们示明,评价的核心价值不在于鉴定和甄别,而在于促进发展。当前幼儿园的评估工作更多的发挥的是鉴别功能,功利性的色彩过浓,促进发展的功能不凸显。

3.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标准适宜性不强,缺少针对性

当前评价主要发挥的是鉴定和甄别的功能,要想更好的鉴别,就必须有评价标准,一般包括指标体系、评价内容、评定的标准、具体分值。这样的评价标准体系,便于对评估结果做量化的处理,便于行政部门鉴别。我国地区之间发展差距巨大,发达与欠发达地区、沿海与内陆地区、南方与北方地区等经济、地域文化、历史传承等各方面发展均不相同,同一个省市不同地域、城市与农村发展也不相同,但在各省市各地市进行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工作中,所采用的评价标准却相差无几。整齐划一的评价标准难以考量出不同幼儿园实际的发展状态和需求,过于追求量化的评价结果也难以产生预期的公信力,难以让幼儿园真正理解问题的所在。

三、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的正确走向

1.进一步完善评价的体制,使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过程常态化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的“管理人员、教师、幼儿及其家长均是幼儿园教育评价工作的参与者”的评价主体多元化的理念,在实践的操作中,根据学前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和目前我们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幼儿和家长参与教育评价工作还只能是点滴的和尝试性的,难以做到系统化和全面化。但可以完善三级评价模式:即以教育行政部门为主体,发挥监管和引领功能;以幼儿园为主体,在过程中充分发挥评价的发展功能;以教师为主体,通过不断的反思,发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功能。教育行政部门主要是进行阶段性的验收检查工作,主导幼儿园的发展方向。同时要协调和引领幼儿园进行自主评估,以更好的协调、规范、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发挥其教育价值,在常态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提升。无论是他主评估还是自主评估,都要以教师的自我反思和提高为保障,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提升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因此要要求、指导、引领教师不断进行自我的反思、总结和提升。三级评价模式要相辅相成,有机结合,真正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过程的常态化。

2.发挥评价的发展,提升对评价核心价值的解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以及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评价的核心价值是如何调整、改进和提高幼儿园的教育工作,促进幼儿的发展。这样的观念应成为指导评价工作的根本理念。以此为核心才能轻装上阵,整合各方力量和资源,发挥评价在促进幼儿园发展,促进教师发展,促进幼儿发展的功能。

3.分解评价的指标体系,建立有侧重阶梯式评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