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马克吐温的故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下了笔直的乡间高速,车子沿着公路的弧线前行着,进入广阔如海的森林。没过多久,在一个平缓的上坡之后,小镇和密西西比河同时出现在眼前。引我们入镇的路叫做马克吐温大道,它的尽头再过两个街区就是阳光下安静的密西西比河。小镇把她棋盘似的街道方方正正地投在一个巨大的坡上。进镇时便能俯瞰到这个镇子的所有建筑和对岸的茂密森林。
小镇上居民并不多,就像散布在美国中部平原上任何一个小镇一样,她必定有自己当地的咖啡店,餐馆,古董店。当天是礼拜天,我们到的时候,商铺大多还没有开门。站在空空的街上,寂静得只能听到不远处河水绵延不断的流淌声,仿佛在以它特有的方式为陌生人讲述自己的过去。马克吐温博物馆开得比往常更早,因为很多孩子会在周末到来。在我去过的众多大大小小美国的博物馆里,孩子总是博物馆里最主要最热情的客人。他们会比其他人更容易被新奇的展品吸引,他们会发出最明亮最欢乐的声音,在这里也不例外。
博物馆是由几间涂成白色的楼房组成,他们被白色花岗岩堆砌的高大围墙所包围,这些围墙远看有如一座小小的城池,筑在草地上,而草地延伸到墙上则变成了成片的常春藤。乡村风格的白色木栅栏一直沿着小径两旁伸展开去,直到各个角落。博物馆的楼小而恬静,一座用来介绍马克吐温在这儿的时光和当时的风土人情。另一座所有的房间都布置成十九世纪中叶的生活场景,黑漆漆的旧炉子,扶手掉漆的摇椅,装满书的古铜色书橱,桌上洁白的茶杯,旁边甚至还有大块的奶酪,像一个小时前刚刚为主人切好的。每个房间里都有一个白色石膏的马克吐温,时而低头奋笔疾书,时而望着窗外,若有所思。
从博物馆出来,将近正午,小镇才刚刚苏醒,店铺陆陆续续开门营业。漫步在街头,觉得时间仿佛在这里停止了脚步,五十年前两边是同样的楼房,一百年前还是一样的风景。眼前的街景和在墙上发黄的老照片里没有分别,只是人们衣着从黑色的礼服礼帽变成了花格子的T恤牛仔裤。逢正点的时候,一位须发皆白的老头会从博物馆门口出发,带上游人驾着马车绕镇一周。那匹老马有着与车夫一般的年纪,但和他一样精神饱满。老车夫由于爱笑而发红的脸热情洋溢,他爱和人聊天气,会问陌生人从哪来,碰到不知道的地名,就会毫无头绪地耸耸肩。他不介意好奇的孩子去摸马,更不介意和无数的游人合影。在小镇逗留的几个小时里,我们时不时听到马蹄声在某条路上渐渐响起,老马白色的鬃毛在节奏整齐的行进中缓缓划过,然后在街角转眼消失,让人不经意间恍如回到马克吐温的年代,仿佛看到一名戴着破草帽的穷孩子赤脚追逐马车而去。
在另一条街上,我们还碰到了另一位有趣的老艺人。他穿着褪色的背带牛仔裤和白衬衫,打着红色的领结,手握破旧的手风琴,一副口琴架在嘴边,在街边边走边唱边演奏着。连街对面的人也停下来驻足观看,有的坐在长椅上远远地欣赏。老艺人总是显得彬彬有礼,步子迈得不紧不慢,音调从容不迫,仿佛和咖啡馆那闪耀着“正在营业”的灯光招牌一样都已融入这个小镇。在休息的时候,我们和他攀谈起来。
他来自邻州,年少时游历密西西比河,二十岁时来到这里,一直到现在,从未离开过这个镇子。白天他在街上演出,晚上到密西西比河的游轮上表演。这时,他从身上取下手风琴和口琴,仿佛它们已成为他身体的一部分一样,然后手捻着胡须,对着从地球另一端来的陌生人,缓缓地说出他的一生。那绅士般充满礼貌的口吻,让所有话语中的沧桑与时光蹉跎都化为轻描淡写的平静。一辈子的经历好像都发生在昨天一天。谈话的时候,他会不时地向经过他的熟人愉快地大声打招呼,好像好久都没遇见了。在告别时,他说他要去旁边的餐馆吃午饭,他的午饭是几块披萨。我们看着他走进去,在玻璃橱窗后他像对待他的孩子一样安置好乐器,红色的领结依然显眼地在衣领间扎着,像是在表明他对生活的态度一样。在他和店里的招待亲切寒暄时,我们转过身,向密西西比河边走去。
密西西比河比想象中的还要平静,平静得让我怀疑它根本不会有汹涌的时候。在北美中央大平原流淌出来的这条河流,从数万年前开始浇灌着两岸一望无际的原始森林,从两百多年前开始养育拓荒者和他们的子孙。如今,原始森林还是占据统治地位,稀疏的城镇像珍珠一样被公路贯穿起来,西进运动的后代依然在此安居乐业,从一开始,这里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从马克吐温描述的那个时代到现在,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首先,学生往往对自己擅长的科目和内容感兴趣,这一点主要是从心理角度来讲。因为在擅长的科目上学生容易获得满足感和优越感,而满足感和优越感的获得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兴趣)。
体育课表现突出的学生喜欢上体育课,音乐天赋高的学生喜欢上音乐课。我所教的学生中有个叫李湘江的,文字科目成绩很差,但唱歌很好听,音乐上很有天赋。课外时间经常看到他在五线谱本上写写画画,周记里时常表露巴不得天天上音乐课的想法。同样的,在文字科目上成绩优秀的同学能越学越好,正是因为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了学习上的满足感和优越感。为了保证这种优越和满足,潜意识里他们会让自己在学习中更加认真、努力。成绩比较差的这一类学生,由于学业上找不到满足感,得不到认同,往往无心学习,从而越学越差,甚至最后只能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找到认同和满足。其实也好比我们成年人,在某些事上受到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大多数人最后也是碰都不想碰这一类的事情了吧。我们常说的教学要因材施教,布置作业要分层次等等,不都是为了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满足感,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吗?
其次,让学生得到美的感受和体会的教学内容也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那天在办公室改作业,闺蜜气冲冲地跑进来跟我诉苦,因为学生说她的历史课没有以前的老师讲的好,听起来没意思。闺蜜很伤心,她不是专业是历史老师。为了上好历史课,她花了大量的时间备课,并制作了精美的课件,学生这样的反应她感到很无力。其实也不怪她,她教授的是中国近现代史,和之前的老师教的中国古代史在教学内容上有很大的差别。中国古代史就是中国的璀璨史,而近现代史就是一部灾难史,一个给人天朝大国的美好,一个受尽屈辱让人敬而远之,不忍直视。像我自己,一看到战争片就换台,电视剧永远只喜欢大团圆的结局。是啊,美的事物人人都爱,正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语文课上也一样,学生感受到美了,体会到美了,自然就感兴趣了。我今年教两个班的语文,一个初一,一个初三。每天早读的时候,初三的那个班总是死气沉沉,不愿意开口。那天在初三班级上课前我无意中播放了初一的课文录音,是带音乐背景的。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了。于是,在上完《一厘米》后,我马上找了一首感念母爱的诗歌,配上《雨的印记》,让学生自己去读去品,大家都很积极,气氛一下子活起来了。早读的时候学生也开始愿意朗读了。现在想想,这是爱美天性使然。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了美,自然就愿意读了。
现在农村中小学的教学条件越来越好了,多媒体的运用,图文并茂,音乐影像的穿插让课堂更具艺术美,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只有粉笔黑板的教学时代浓多了。专家们说的很多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方式方法,大多也都是去让学生获得美的体验和感受的。比如,组织学生开展课本剧表演活动,办手抄报,组织学生的书写比赛,演讲比赛等等。它们都是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美的体验和感受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
第三,幽默风趣的教学方式引发学生学习兴趣。这一点主要是从教师的个人魅力来讲。师格即人格,生活中幽默风趣的教师,教学中也有这么一个特点。而教学语言幽默风趣的教师往往容易受到学生的欢迎。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哪个教师受到学生的青睐,学生对他的科目就感兴趣。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文学大师马克吐温的代表作,故事发生在19世纪美国一个小镇上,也是当时美国生活的缩影,小主人公汤姆是个充满幻想的孩子,他像其他孩子一样非常调皮、爱玩耍、喜欢恶作剧,但他又有很多优点,他善良、可爱、乐于助人;他讨厌教堂里老师毫无趣味的说教,也不喜欢学校里枯燥无味的生活,他喜欢海盗,喜欢过新鲜刺激的生活;他总在危险时刻,做出其他孩子无法做出的正义行为,以此来向别人展示自己的魅力。
感想:遇到困难不要轻易气馁,而要努力奋斗,坚持下去,如果能够做到这点,就可以走向成功。汤
(来源:文章屋网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里面充满酸.甜.苦.辣,有着这些调味剂,我们的童年才过得有意义.有价值。但是,又是这些调味剂会让自己的童年过的不幸,海伦凯勒就是其中的代表,但是他战胜了这些不幸。
1880年6月27日,海伦凯勒诞生于美国阿拉巴马州北部的塔斯坎姆比亚小镇。小海伦原本是一个天资聪颖又可爱的孩子,可是在一岁零七个月时,突如其来的“猩红热”产生的高烧却是她成为一个集盲.聋.哑于一身的残疾人,她便开始了她不平凡的成长。
小海伦想要学习走路,但每次都捧得鼻青脸肿,但是一个月以后,她便能在家里自如的走来走去,而且还知道家具放的位置,还知道自己每一件衣服所放的位置。1887年,海伦的父亲给她请来了一位叫聋哑孩子非常有经验的家庭教师,她就是安妮莎莉文。令人欣慰的是,小海伦很快就喜欢上了她的老师,并和她玩了起来。1890年的春天,海伦去见波士顿霍勒斯聋哑学校萨拉富勒小姐,由她来教海伦说话。海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苦练着,终于学会了说话,并于1902年4月,她的自传《我生活的故事》第二年结集轰动了美国文坛,甚至被誉为“1902年世界文坛上最重要的两大贡献”之一。
她一生共出版专著14部。一个世纪来,《我生活的故事》被翻译成50多种文字,传遍了世界每个角落。曾有专家称其“就文学来说,和卢梭的《忏悔录》相比毫不逊色”。
故事的主人公汤姆是个天真、活泼而又顽皮的典型美国少年。他和野孩子夏克,各干出了许多令人捧腹的妙事。像汤姆被罚粉刷围墙,竟施出诡计,不但使别的孩子心甘情愿代替他工作,还自动奉上谢礼,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汤姆索亚历险记读后感500字,请您阅读。
汤姆索亚历险记读后感500字1《索亚历险记》是美国十九世纪文学大师马克吐温的代表作。这本书描写了十九世纪密西西比河畔一个小镇上人民的朴素生活。从这本小说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穷人和富人、教堂和学校、宗教与犯罪等当时美国生活的各个侧面……
故事的小主人公——汤姆是个天真可爱、聪明机智而又调皮的小少年。他的机智勇敢不得不让每一个读者佩服、惊讶……
有一次,汤姆被他的姨妈罚去粉刷围墙,在粉刷时突然心生一计,吹着口哨,把粉刷围墙的事情当作乐趣一般,引得别的孩子们手痒痒,都想像汤姆一样粉刷围墙,于是,便用自己的食物和小玩意当作谢礼…到了晚上,姨妈看见围墙被重新粉刷的那样完美时,惊讶的张打了嘴巴,而汤姆却在一旁得意的偷笑。还有一次,汤姆和哈克贝里偷偷的溜去坟场埋葬死猫,竟无意看到了印江乔埃谋杀鲁宾逊医生,并嫁祸于老酒夫莫夫波特!害的莫夫波特被判予死刑……判决莫夫波特的那天,汤姆实在看不下去印江乔埃做坏事,毅然的挺身而出作证,拯救了那无辜的罪犯莫夫波特,成了众人钦佩的小英雄!看,汤姆那种正义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人总是会长大的,我们的思想不会再那么无知、天真,现在的我们应该知道,做一个人,应该时时刻刻都要超越自己!绝不能想印江乔埃那样,坏事做尽,人见人恨!看完《汤姆索亚历险记》后,那每一章都使我为汤姆担心,为汤姆的英勇所佩服!这本书深深的吸引着我,让我回味无穷!
汤姆索亚历险记读后感500字2我自从读了《汤姆索亚历险记》深有感触,自己想了很多,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汤姆是一个勇敢的孩子,他看借别人杀人,他毫不惧怕,再看清楚什么人时,他才镇定自若地往家走。
他那么勇敢,好不惧怕,在现代,我们连虫子都怕,更别说看见,不大叫起来就怪了,我们真应该向他学习。
他是一个爱探险的孩子。有一次他找了几个好伙伴出去探险,说是去找海盗的宝藏。当他们找累了,看见一个小房子,便进去歇歇脚。可是,一会儿有两个海盗走了进来,汤姆的朋友害怕极了。于是他们躲了起来,他们看见海盗把宝藏藏在了二楼的门后面,于是他们相等海盗走了之后把宝藏拿走,他们刚拿了一点,海盗又进来了,他们怕不安全,又把宝藏拿走了。虽然钱被拿走,但是汤姆还是很开心,因为出来一天了,总算有点收获,于是他们拿着钱开开心心的回家了。
汤姆这种敢于探索的精神,令人佩服,而且那种要求不高的孩子现代已经不多了。像我们衣服买回来还不要,要有名的衣服,像“3”“Adda”等,要求太高了。
还有那种讲义气的品质。有一次,他的朋友被抓,他一点不犹豫,直接上去救,后来汤姆差点被别人抓去,朋友救了下来。
他那么讲义气,对朋友舍死相救,我们现代人一件困难就逃跑,不管朋友。这点我们也要多向他学习。
他遇到困难毫不退缩,勇往直前,与敌人拼搏,他这种精神十分高尚,是我们的好榜样。
他十分热心,经常帮助同学。
听了我的介绍你们应该知道汤姆是个怎样的人了吧。
汤姆索亚历险记读后感500字3在我众多书中,我最喜欢的一本要数《汤姆索历险记》了。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我从中学到了很多。
从这本书的封面、目录、前言来看,此书显得完美无缺,封面设计绘声绘色,图案和文字融为一体,书中内容也是如此。生动的故事情节和滑稽的人物形象激发了读者浓厚的阅读兴趣。每一个故事结束后,都会留下一个悬念,令人深思。
《汤姆索亚历险记》以其浓厚的深具地方特色的幽默和对人物的敏锐观察,成为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小说。
幽默就好像音乐,它有着超越国界和语言的感染力量。马克吐温是美国最著名的幽默大师,在这本书中,他以亲切随和的口吻,细腻传神地塑造出一个诡计百出又活泼贪玩的小男孩和属于他的全部世界。在汤姆身上集中体现了智慧、计谋、正义勇敢乃至领导等诸多才能,他是一个多重角色的集合,也是映射出当时美国村庄生活的一面镜子。
阅读这本小说,能让那些长大了的汤姆和哈克费恩们想起当年的自己,那时的情感、思想、天马行空的言谈、一些难以忘怀的友情,以及无数个逐渐模糊的碎片。作者以其脍炙人口的幽默与讽刺的写作手法以及对儿童心理世界的粗细刻画,使汤姆索亚和哈克费恩这两个可爱的“顽童”文学形象,饮誉世界。
这本书让我领略了文学经典的魅力。它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世界文学史上放射着耀眼的光芒!
汤姆索亚历险记读后感500字4这个寒假,我看了一本书,书名叫《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本书很有意思,请你跟我一起分享吧。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一个叫俞伯洪的作家翻译的,他跟俞敏洪只相差一个字,好像他的弟弟哟。汤姆是个非常调皮的孩子,他有一个好朋友叫哈克贝利,他们俩一起当过海盗,一起寻找宝藏,不过没有找到,因为他们遇见了他们的敌人——印第安乔奇,乔奇拿走了宝藏箱子。汤姆还和一个叫贝奇的女孩订过婚。汤姆有个叫波莉的姨妈,她是专门管汤姆的。她也中过汤姆的计,一次汤姆逃学,波莉姨妈要拿鞭子打他,汤姆假装说道:“天哪,姨妈,你看那是谁来了?”波莉姨妈回头一看,汤姆趁机溜走了,免了这顿打,波莉姨妈这时才知道中了汤姆的计。汤姆好玩吧?
《汤姆索亚历险记》中我觉得汤姆和哈克当海盗的故事最好玩,他们在大海上游泳,钓鱼,还经历过一场暴风雨。
虽然汤姆很调皮,他很讨厌学校枯燥无味的生活和教堂里的牧师干巴巴的说教,但是他心地善良,乐于助人,我很喜欢这个年龄跟我差不多大的汤姆。读了这本书,我想,要是我也能尝尝逃学的滋味,感受一下在沙滩上钓鱼和游泳的滋味,当然,如果我也能像他那样寻找宝藏,而且也能找到很多值钱的钻石和金子,那一定很刺激吧!
我喜欢汤姆,我喜欢《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本书。
汤姆索亚历险记读后感500字5坐在书桌前,伴着冬日的暖阳和悦耳的鸟鸣声,我翻开《汤姆·索亚历险记》,跟随着小男孩汤姆。索亚,做了一次奇妙而有趣的冒险和思考。
最让我感动的一个是这样一个小情节:一天,汤姆与贝奇以及许多朋友一同去野餐。在山洞游玩时,由于汤姆的好奇,使他与贝奇离开了朋友们,在山洞里迷路了。蜡烛也燃尽了,带来的食物也都吃光了。他们在在这恐怖的黑暗中忍受着来自饥饿的折磨。但汤姆不甘心就远样一直饥饿着,是忍着饥饿,继续顽强地站起来寻我出路,汤姆和见奇在山洞中苦熬了三天三夜,最终,在汤姆的坚特不懈地努力下,找到了一个小出口,汤姆和贝奇得救了。
过程惊心动魄,汤姆。索亚的勇敢和正直,面对困难时的勇气让我佩服不已。他不会因为饥饿就放弃可光明和希望,而是顽强地站起来,寻找希望。汤姆。索亚有勇于探索,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顽强拼博精神,特别是善良的汤姆为了营救被诬陷的波特,不顾自身的危险指证在墓地杀人的凶手,勇敢的他又与哈克一起去追踪凶手藏宝的地方。这种勇敢和正直更令人敬佩。我是一个相对胆小的女孩,可是读完这本书后,似乎得到了一种神奇的力量,仿佛一瞬间充满了勇气和力量。以前因为胆小,上课怕回答错不敢站起未回答问题,到了新学期,我一定战胜这种恐惧,要勇敢自信的站起来发言。
失败是难免的,但只要我们勇于探索勇于追求,胜利一定属于我们,记位,通往广场的路不上一条。
汤姆索亚历险记读后感500字6在他人眼中,汤姆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淘气包;可在小伙伴眼中,他却是无所不能的“孩子王”;但在我眼中,汤姆是聪明勇敢的好榜样!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大文豪马克·吐温以美国少年生活为主题写成的。故事的主人公汤姆是个叛逆的孩子,他讨厌学校枯燥的学习生活,厌倦了姨妈的唠叨,总想着脱离束缚他的一切,去追求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他与“野孩子”哈克干出过许多令人捧腹却又让人拍案叫绝的妙事。汤姆脑袋里总是装着许多鬼点子,妙主意,加上作家生动的刻画,细致的描写,一个活泼可爱顽皮的形象就跃然纸上,读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汤姆充满快乐与阳光的生活告诉我们,只要有梦想,就要坚持下去,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不应该轻易放弃,要做坚强勇敢的自己。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即使是毫不起眼的沙粒,经过磨砺,也会绽放出夺目的光彩,成为耀眼的珍珠。
汤姆的故事使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也曾几何时,像汤姆一样淘气顽皮,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小伙伴在院子里追跑,折纸飞机,吹肥皂泡,童年的幸福让人留恋。对于步入中学大门的我们来说,童年好像一道渐渐远去的风景,天真的日子远了,童心却可以留下;多一点宽容,少一点自私;多一点快乐,少一点烦恼;多一点勇气,少一点胆怯。
我相信,只要我们充满阳光,坚持着我们的梦想,总会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一片天空。
汤姆索亚历险记读后感500字7《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大文豪马克·吐温以美国少年生活为主体写成的。故事的时代背景,是十九世纪美国密西西比河的圣彼得堡。
故事的主人公汤姆是个天真、活泼而又顽皮的典型美国少年。他和野孩子夏克,各干出了许多令人捧腹的妙事。像汤姆被罚粉刷围墙,竟施出诡计,不但使别的孩子心甘情愿代替他工作,还自动奉上谢礼。后来和夏克逃到荒岛去,人们以为他们淹死了,正在教堂为他们举行丧礼,而他们却躲在教堂的钟楼上偷听。这些顽皮的举动,虽然不能给我们做模范,但是,他为了正义,毅然地挺身出来作证人,拯救那无辜的罪犯沫夫彼得。并在顽皮之余,居然和夏克破获了一桩谋杀案,成为众人钦佩的小英雄。看来,汤姆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关键词 跨文化交流 英语教学 文化差异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国家之间的交流更加密切,不同区域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合作交往正成为越来越普遍的日常现实。因此,具备超越文化局限的眼光和意识,拥有跨文化交流的知识和技能,并学会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是当代年轻人应有的基本素质。这就对大学的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使他们认知语言文化的差异,克服交流障碍,从而实现语言与文化的融汇交流。
(一)语言与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其本身也是文化的一种形式。因此,英语教学不能单纯地传授语言知识,还应扩大学生的视野,使他们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风俗习惯,并弄清英语国家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包括社会制度、历史沿革、人的信仰、民族心理、风俗习惯、科学技术等。但长期以来,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在英语教学中一直都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师也错误地认为只要掌握了词汇以及短语等的用法,就能正常地进行沟通了。事实上,学生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交际中屡屡出错。语言和文化是相互依存的,要学好一门语言,就必须同时了解其文化。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必要导入文化知识,并提高学生的跨文化语用意识,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
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语言在使用和交际中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必须以对方的道德观念及思维模式来理解他们的语言。在这种情况下,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就成了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引导学生关注文化差异,并从英语语言的习惯出发,使他们学会正确地问候、赞美和感谢他人,并能够对比文化差异,从而避免谈论西方人的隐私和忌讳等。此外,还应在教学中加强对英美文化的介绍,要求学生广泛涉猎英美文化背景方面的书籍,如《英美概况》、《英美文学》,观看英文电视节目和影片,从而了解人文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知识,达到提高学生对英美文化的敏感度的目的。那么,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应如何渗透文化教育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在讲解课文前,先介绍文化背景。这样,能使学生更深刻、准确地理解和把握课文内容。如:《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第二册第二单元中,就讲述了马克吐温和朋友购买火车票有意泄露身份但几次被拒,最后被邀请上火车,且受到贵宾待遇,却被告知误以为是纽约市长这样一个幽默故事。在讲解课文时,可以先向学:生介绍文学作品取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特点,使他们了解马克吐温这一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作品的风格,在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以及当时社会的风气等。然后再逐层深入,使学生最终把握文章的主旨。转贴于 2、在讲解课文时,渗透相关的文化内容。在解释生词、语法、分析句型结构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和探索词句间反映出的文化信息,使他们学会正确运用所学的词汇和句型进行交际。中英文化差异及词汇的文化内涵对准确理解课文至关重要: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人们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都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底蕴。如西方国家中大多数人都信仰基督教,《圣经》是他们的必读之书,因此,英语中有许多习语与《圣经》、基督教、希腊罗马的神话故事有关。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还要适时地向学生介绍文化背景知识。现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首先,在对待年龄的态度上,中国人以老为尊,而外国人却忌讳“老”这个字眼。在中国称中年以上的人为“老”,以示尊敬,如:老张、老李或王老、杜老等;但在西方,“老”字却意味着衰朽残年,因而西方人忌讳使用“老”字。美国的老人不喜欢别人称其为“老人”(elderjy people),所以要以“年长的公民”(senior citizens)这一委婉语来指代。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学生要多了解西方的文化,这样,才能在与他们交流的过程中更轻松。
其次,可以从与动物相关的词汇中,看出东西方的差异:在汉语中有“贼眉鼠目”、“鼠目寸光”等成语,分别用以形容人鬼鬼祟祟、目光短浅。而在英语国家中,老鼠在俚语中则指怕羞的人。同时,MickeyMouse的出现,更使老鼠的形象大放异彩,深受儿童的喜爱,并成为了机智、智慧的象征。此外,狗(dog)在中、英两种语言中,虽然其基本意义是一致的,但其文化内涵的意义却有很大的差异。“dog”在英语的大多数场合下是褒义词,用以形容值得信赖的人,如alucky dog(幸运儿),tp be top dog(身居要职),Love me,love mydog(爱屋及乌),Every dog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这反应了西方人的文化心理,他们视狗为人类最好的朋友,如as faithful as a dog,就是用来形容人的忠诚。在汉语中,虽然也有很多对狗的赞扬,但那是把它们视为忠实的奴仆,而不是平等的关系,此外,还有一些成语,如“狼心狗肺”、“狗腿子”等则表达了人们对它的憎恶。
再次,中西文化中称谓语所指代的范畴也是不一样的。而这往往体现了人物的亲疏关系以及身份和职业等。它既是语言现象,也是社会文化现象,因此也反映了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题记
那博大而精深的五千年中华文化,常使我击节而赞,那沉淀了无数个春夏秋冬的文学艺术蕴含着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我。自此,我心中升腾起一个梦想:有朝一日,我能够走进文学殿堂。
书承载着千年的文化,蕴含着无尽的智慧。我喜欢读书,喜欢去欣赏文字别样的乾坤。
在阳光与荆棘的陪伴下,我渐渐长大,渐渐读懂了李清照的婉约,李白的豪放,朱自清的柔美,鲁迅的犀利,马克吐温的诙谐。渐渐地爱上了聆听这些高贵灵魂的歌吟。常常手捧着书,用一份敬畏的心情品读他们的文字。
古今无数文人墨客用笔端的文字倾吐他们的情感,向我们展示他们的精神境界。那柔情似水浸没在水墨之间的婉约女子李清照,向世人展示了她“留得清高照尘寰”的豪气;那狂放不羁、飘逸豪迈的酒中仙李白,向世人挥洒出他“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那个弃医从文,想要拯救中国的爱国志士鲁迅,用一支笔写尽了人间的悲情苦难,他用他的思想斗争谱写了他灼热的爱国情怀。渐渐地,我爱上了那隐藏在文字背后的精神之花。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梦,李清照想要一个安定的环境与爱人长相厮守;李白想要把他满腔的热情和才华尽情展现,谱写出盛唐的最强音;而鲁迅想要在这场思想斗争中争取胜利,想用他那支笔拯救这世态炎凉的中华大地。我也有一个小小的梦想,有着对崇高的向往,想要去收获一份灿若朝阳的理想。这个蓝色的笔记本承载着我年轻的梦想,记录着我的青春岁月。我喜欢写作,有一个文学梦,所以它是我最佳的练兵场。我把自己17岁的憧憬,18岁的梦幻,19岁希望全部倾吐在笔记本里,我用自己稚嫩而执着的笔书写着我的故事。
虽然我没有斑斓的翅膀(过硬的文字功底),我依然有破茧而出那一瞬的动人(青春岁月的美好),我依然会用并不曼妙的舞姿(不算华美的文章)歌颂这个美丽的世界。
下午好!
我是蔡蕾的妈妈,今天,能作为学生家长的代表发言,我感到非常荣幸,首先,感谢老师给我这次能与大家一起交流、一起学习、一起提高的机会。
我的孩子蔡蕾,她聪明、活泼、自信、懂事,自入校学习以来,在班内一直担任班长,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这些,都是全体任课老师孜孜不倦的教诲和精心培育的结果,借此机会,我要感谢各位老师对我孩子无微不至的教育与关爱。
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行为变成了习惯,习惯养成了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学习成绩的竞争实际上是学习习惯的比赛。一个好的习惯可以让孩子终生受用。
下面,我从家庭角度,谈谈对在小学阶段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一些体会,把它概括为“四个关注”和“五个要”。
1、关注孩子上课听讲的习惯。
为了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作业之余让孩子说说今天上课学了什么?最有意思的是什么?回答了几个问题?语文学的哪一课,哪些内容感兴趣。数学什么地方难?什么地方容易?久而久之就促进了孩子专心听讲的习惯。
2、关注孩子思考的习惯。
平时我们常听孩子说“爸爸,这题怎么做?妈妈,这题怎么做?”这些时候,我们不要直接告诉孩子她要怎么做。你可以告诉孩子:你再仔细看看题目,动动脑筋,说不定能做出来。或者说,我们比比看,看谁能做出来。这时候,题目的对错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思考的过程。
我们应该引导孩子去养成独立思考,善于提问的习惯,我认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蔡蕾从小就喜欢问问题,有很多问题在我们成年人看来都是没有思考价值和可笑的,但是,我从来不去扼制她的想法,并鼓励她自己去找资料寻找答案。我觉得让孩子不仅喜欢去问问题,而且也愿意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这对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及将来进一步学习很重要。
3、关注孩子读书的习惯。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孩子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再阅读”。我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注意培养她的阅读习惯,从漂亮的幼儿画报,到儿童科普读物,从趣味童话、散文小说,到历史故事等,随处都有她看的书。 因为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知识面广了,孩子的自学能力也提高了,尤其是对写作文,课外阅读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4、关注孩子作业的习惯。
我们不仅要关注孩子作业完成的质量,而且要关注孩子作业完成的时间。有不少的家长,包括我自己都有这样一个感觉,只要看见孩子坐在书桌前,就感到高兴,而不管他在干什么。实际上,由于孩子年龄不同、个性不一,每次能够集中精力的时间长短也不一样,做家长的要从实际出发制定学习时间表,这样既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又可以提高其自制力。
在要求孩子的同时,我们自己应做到“五个要”。
关键词:方言文学作品功用
一、引言
方言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变体,一直是社会语言学的研究热点。它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方言的功用,不仅在于交流,更多的是传递蕴涵其中的文化信息和价值。方言还因其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和所蕴涵的深刻的社会人情风貌,成为古今中外文学作家独具特色的创作元素和重要的表现手法。同时,方言还具有珍贵的史学及语言学研究的导航价值。对于文学作品而言,研究其中使用的方言,能够更好的帮助我们理解作家意图,发掘人物特点,挖掘作品技巧与内涵。
二、关于方言
方言(Dialect)是英语中的一种特殊的语言变体,最早出现在文艺复兴时期。它是作为一个学术用语从希腊语中借用而来的。原意是指在古希腊语中一些有明显差异的书面语言变体,这些语言变体都与不同地区有着某种联系并且大量应用于文学作品之中。如今,方言的含义已经与其原意有了很大的不同。社会语言学家将其定义为一种语言变体,这包含由地域和社会文化等各种因素造成的语言变异。方言,主要分为地域方言(regional dialect)和社会方言(social dialect)两大类。地域方言是一种民族标准语的地方变体。一般说来,同一种地域方言集中在一个地区使用。它与标准语的差别体现在语音、语调、词汇甚至是句法结构上。以英语为例,其地域变体有澳大利亚英语,南非英语等。所谓社会方言是一种方言的社会变体,它与说话人的社会属性密切相关。即每个人说出的话都是其身份、社会地位和文化素养的真实反映。例如,中国20世纪初的常州方言有街谈(一般用于平民百姓)和绅谈(多用于文人或官吏家庭)之分。同样,在国外,不同的社会阶层也有迥然不同的语言形式。
本文尝试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结合一些中外经典文学作品,探讨方言在文学作品中的功用。
三、方言和文学作品的相互关系
纵观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几乎每一部都会涉及某一种方言或者几种方言的运用。了解这些方言不仅对欣赏作品的内容有很大的帮助,而且也能为考证小说作者,及其所处的历史阶段提供重要的线索。所以说,方言词语恰到好处的运用,能对作品人物形象的塑造,地域文化的凸显起到很大的作用。例如,马克・吐温的小说中使用了大量的地方方言,甚至是俚语。以《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为例,在该小说中,作者使用第一人称,让哈克贝利用当地方言讲述了自己帮助黑奴吉姆逃跑的经历。小说中黑奴杰姆的语言也属于黑人英语,在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都很有特点。马克・吐温还大量融合提炼了当地的地方语言,如密苏里黑人土语、西南边疆地区方言等,凸现了浓郁的地方色彩和种族色彩,塑造出了成功的人物形象。方言的独特魅力使这部小说的韵味大大增强。
同样,作者与其所处的地域文化总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的。作为地域文化中重要组成部分的方言,通过当地作家的文学创作提高了自己的影响力,如威廉・福克纳运用小说提升了美国南方语言的威望。在中国,鲁迅是现代乡土文学的开创者之一,他的文学语言中随处可见绍兴方言的痕迹。此外还有老舍作品中地道的京腔京韵,张爱玲作品中的吴方言,无不通过他们的作品得到了很好的传播。不可否认的是,很多作家都喜欢用方言来表现当地地域的风俗人情。
四、方言在文学作品中的主要功用
如上所述,几乎文学史上的每一部经典作品都会涉及到方言的运用。那么,方言在文学作品中有什么主要功用呢?
第一,方言是不同地域文化的承载体。
在欧美文学史上,英国在九世纪时就出现了方言诗。接着到14至16世纪,骑士传奇故事和戏剧盛行,部分作家开始有意识地使用方言。如“英国文学之父”乔叟在他的小说《坎特伯雷故事集》里使用了伦敦方言,使得书中的语言生动幽默,给读者呈现出了一幅当时英国社会的生动画面。著名诗人彭斯从地方生活和民间文学中汲取营养,运用苏格兰方言创作了大量诗歌和歌谣,为诗歌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转观中国文学,也不乏将地方方言运用于文学创作中的大家。如老舍,他于1925年在伦敦写的第一个长篇《老张的哲学》,几乎就是上个世纪20年代最好的北京口语教本,直至今天,那些纯粹的京腔韵致,依然会从许多老北京人的嘴里不经意地飘出来。老舍在创作上强调保持口语化方言的原汁原味,在某种程度上完全可以看作是用文字的构筑展现了北京世俗风物和历史文化的全景,表现了纯粹的“京味”和北京的精神文化意蕴。还有被读者公认的,“山药蛋派”的领军人物赵树理,他在《小二黑结婚》等文学作品中成功地运用了晋东南地区的方言,使得其作品山西风味十足,表现了鲜明的民族化、群众化的艺术风格,对后来的小说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综上所述,社会语言学家认为,应该把语言看作一种符号现象,对它进行解释的时候不可脱离它的社会环境。而作为一种语言的变体,地域方言承载的是特定地区的人们对社会、文化、人生的经验和感受,反映的是一个地区的人们的独特的世界认知方式。方言中蕴含着古朴的民俗风情和悠久的文化传统;通过方言可以了解不同的人文特征和其中独特的文化意境。
第二,方言的使用能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地位和社会关系。
仔细阅读文学作品就能发现,一般上层社会和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是不讲方言的。讲方言则说明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受教育程度比较低下。虽然这一传统观念并不完全正确,但作家们常常利用人们头脑中普遍存在着的这一印象为自己的艺术创作服务。例如,马克吐温作品中的吉姆和哈克都是没有或者受过极少教育的身处社会底层的人,而莎士比亚作品中的方言也是被虚伪的恶棍使用。在《儿子与情人》中,劳伦斯用方言塑造了一批社会地位低下的人,Morel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代表。而在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中,上层社会的人物主要使用的还是标准语言。
同样,方言的运用也可以表示人物之间的亲疏远近关系。一方面,方言的使用能够产生某种程度的亲密感;另一方面,它也与标准语形成了对比,能在交际成员之间形成障碍。如家庭成员之间使用方言,这点可以在很多作品中找到例证。
第三,方言是作品中“情感激发”的手段。
任何言语行为都是一个由说话人到听话人的接受过程,文学言语行为同样如此。成功的文学作品若要争取激发读者的情感,那就要争取得到读者在情感层面的共鸣。方言的使用能拉近文学作品和读者之间的距离,使读者产生亲切感。从这一点上来说,方言在争取读者情感方面无疑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五、结语
方言是一种语言现象,同时它还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本篇论文尝试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了方言在文学作品中的主要功用和两者间的关系,肯定了它在文学创作和读者鉴赏中的不可忽略的重要地位和价值。随着对方言的进一步挖掘和研究,一定能为文学创作和欣赏带来更广阔的研究空间。
参考文献:
[1]胡壮麟,刘润清.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常耀信.美国文学研究评论选[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3]成时.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4]陈望道.大众语论[J].文学.
[5]张德禄.功能文体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6]爱德华・萨丕尔著.陆卓元译.语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