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研讨交流发言材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开展春节慰问活动。2、举行迎新春庆祝活动。3、两会提交政协集体提案。4、组织会员学习传达全国、市、区“两会”精神。5、协助妇委会搞好“三八”庆祝活动。6、组织召开区委扩大会议。7、完善合川民建志。9、完成2月座谈会课题发言材料。10、整理装订2012年档案。
第二季度:
1、组织会员加强自身建设,深化“三真”主题活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2、组织新会员重庆培训。3、开展一次植树活动。4、组织与周边区县民建交流学习。5、组织召开参政议政工作研讨会,开展培训。6、完成半年组织发展任务。7、组织召开区委扩大会议。8、完成4、6月座谈会课题发言材料。9、举行一次骨干会员培训。10、组织支部主任召开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研讨会,收集相关经验材料。
第三季度:
1、开展“制度建设年”活动,建立健全区委工作制度,进一步完善支部生活会制度、参政议政考核制度、区委委员联系基层支部及会员企业制度。2、就合川区委下发的调研课题成立调研组,完成课题。3、组织老年会员欢度重阳节。4、组织召开区委扩大会。5、完成8月份课题发言材料。6、组织参加“区县工作研讨会”,并撰写理论文章。
【中图分类号】 G6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2―0072―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与深入,大备课组的作用和价值越来越明显。它是新课程改革的抓手,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平台,是教师教学水平提升与发展的共同体。虽然在大备课组活动方面遇到了一些难题与挑战,但通过认真分析与研究,化解了大备课组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使大备课组活动在不断地变革和创新中出现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产生了新的发展前景与气象。
一、校本教研中集体备课方式的难题与挑战
笔者所在学校近年来加大教研力度,各学科的集体备课已经做到了制度化、常态化。校本教研集体备课的程序是:个人初备―集体研讨(含主备人说课,其他老师提出修改意见)―主备人修订教案―各位老师个性化修改―课堂实施及反思。然而,随着现代教研改革的强劲冲击,校本教研集体备课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寒冬”,其问题日渐凸显。
1. 评价方式单一,导致教师不愿意与同学科教师进行经验分享。从学校层面来看,一些学校对备课组工作没有针对性的指导,缺少细化的要求和考核。学校一般根据考试成绩对同学科教师进行比较,这样同学科教师就成了竞争对手,因此不少教师不愿意将自己的经验与别人分享,单打独斗,疲于应付。
2. 备课制度缺失,导致活动成效低下,流于形式。部分学校备课组管理滞后,有些学校根本没有制定集体备课评价制度。只重视形式与流程,有形无实。有的学校备课仅仅检查教师在不在,人齐不齐,不关注备课过程中集体成员的自我评价,一些备课组活动内容随意化、活动形式简单化、活动主体单一化。出现“五多五少”的现象,即一是常规事务多,探索实际问题少;二是统一安排多,考虑教师需求的内容少;三是研讨共性内容多,满足各层次教师的需求少;四是关注经验较多,反思性的实践研究较少;五是组长和少道鲜讲得多,成员彼此交流的机会较少。
3. 应付检查,备课活动不深不透。有的教师为了应付学校和上级的检查,只看重了备课的书写和格式,而忽略了备课的精髓和目的;学校管理者在检查备课笔记时,也是只看书写、看结构、看规范,大家都犯了买椟还珠的错误。部分老师凭经验备课,不认真研究学生和教材,有的网上下载一份教案了事,有的去年的教案今年还在用;集体备课缺乏内容和资源的选择,导致备课成了“优秀教案的翻版”“特级教师讲义的复制”。
4. 学校缺少平等沟通、合作包容的文化氛围。备课组活动时,经常由少数教师掌握着话语权,其他教师要么不敢发表意见,要么不愿意发表意见。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校缺乏合作与包容的文化氛围,教师缺乏主动表达的习惯。
5. 备课组长缺乏专业引领,活动呈现组织行政化倾向。部分备课组长组织的备课活动缺乏专业引领与学科示范水平,备课组组长只是单纯的布置学校教研组或教务处的事务性工作,使得备课组长成为上传下达的“传声筒”。
二、网络教研中集体备课方式的变革与创新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推广了网络教研活动。网络教研活动主要围绕平时的教学内容进行,并根据研究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活动方式,如集体备课、课题研究、教学论坛等。在活动设计中,强调教师之间的协作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网络环境下合作教研主要作为平时集体教研的补充,弥补其不足。
1. 个人初备,一人主备。开学初,由备课组长按教材内容将备课任务合理分解,落实到人,排出一学期的分工一览表。主备教师熟读教材、教参,写出教案(或编制讲学稿),并准备发言材料。发言材料一般应包括:教材分析(地位作用、编写意图、重点难点)、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情境设计、活动安排、方法策略、作业设计)与设计理念等内容。
2. 中心发言、集体研讨。主备教师提出自己的教学设想与依据,然后由备课组长组织教师集体研讨交流。
3. 主备定稿、个人二备。主备教师整合组内教师建议,修改原有教案(或讲学稿),形成集体教案(或讲学稿)。任课教师结合本班实际学情和自己的教学风格进行二次备课。
深入探讨点拨迷津,平等交流碰撞火花。在和谐、宽松的研讨氛围中,一级警督晋升三级警监培训班的学员与公安大学相关业务系部的专家、教师一起,共同研究、讨论当前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对一级警督晋升三级警监培训班公安理论教学与公安实际工作的结合进行重要探索和有益尝试,已成为2005年以来高级警官培训中的一道独特风景。
(一)根据培训需求,加大研讨力度
为了解决长期以来困扰一级警督晋升三级警监培训班学员反映公安理论教学与公安实践结合不够密切的问题,寻求公安理论教学与公安实践之间的最佳结合点,新学期伊始,进修部通过多种形式的调查研究,在借鉴有关兄弟院校培训经验、巩固一级警督晋升三级警监培训班原有“对口研讨”、“三级研讨”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加大研讨力度,积极开展培训班学员与我校相关业务系部专家、教师的专题研讨。
分管培训工作的校领导高度重视,多次强调在一级警督晋升三级警监培训班开展专题研讨的特殊重要意义,明确这是实现公安理论教学与公安实际工作相结合的有效方法,是提高培训教学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确保培训质量的重要环节。2005年年初,经校长同意,校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在一级警督晋升三级警监培训班开展学员与学校专家、教师的专题研讨。
分管校领导专门主持召开了由进修部、教务处和有关教学系部参加的专题研讨联席会议,确立了一级警督晋升三级警监培训班学员与我校专家、教师开展专题研讨的目的、指导思想和组织形式等,为专题研讨扎实、有效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二)通过调查摸底,确定研讨主题
公安部政治部在一级警督晋升三级警监培训班调训学员通知的注意事项中明确提出,学员报到时要携带关于公安工作、公安队伍建设的一个热点问题、一个难点问题和一个典型案例。
为了结合学员所带热点、难点问题和典型案例,切实把专题研讨工作抓紧、抓实、抓好,进修部对2005年举办的一级警督晋升三级警监培训班学员所带的材料分别进行了汇总、归纳,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调查摸底的过程。在第56期一级警督晋升三级警监培训班学员所带的122份材料中,热点、难点问题有89个,根据学员提出的相对比较集中的问题,进修部将“问题探讨”确定为该期培训班的研讨专题,开展了以指挥决策班学员为主、其他班学员自愿参加的,与治安有关专家和教师共同进行的专题研讨。
经过这次比较成功的尝试和探索后,进修部对第57期警督晋升警监班学员所带200份材料中的154个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分类统计,然后分别按照指挥决策班、队伍建设班、社会管理班、打击犯罪班确定四个研讨专题,即:“如何以人为本,科学用警,实现警力资源优化配置?”“民警合法权益受侵害现状及保障措施?”“实施新的《道路交通安全法》使公安交通执法工作面临什么样的挑战,如何应对?”“如何运用现代侦查理论和高科技手段,提高打击犯罪的力度和效能?”
通过摸清情况,了解学员普遍关注的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的热点、难点问题,使专题研讨的指向性得到了增强。
(三)提供研究平台,促进教学相长
由进修部组织、分管校领导出席的第57期警督晋升警监班的四次专题研讨,公安大学共有9个相关业务系部的27位专家、教师参加,发言的学员共有30位。
每一次专题研讨,学员们都积极、踊跃发言,学校专家、教师则在学员们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提纲挈领地进行解答,适时指点迷津,每次都因为需研讨的问题多而比规定的时间延长。
开展一级警督晋升三级警监培训班学员与学校专家、教师的专题研讨,为学员与教师提供了一个交流经验、研究问题的平台。大家抓住当前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坦诚交流,发表了许多真知灼见,这种研讨的含金量非常高,是学员和教师两种资源的强强对撞,既体现了教与学的双向、互动关系,又体现了上与下的渠道、桥梁作用,更体现了学员和教师双方受益、互赢的动力关系。
二、在一级警督晋升三级警监培训班开展学员与专家、教师专题研讨的思考
在一级警督晋升三级警监培训班开展学员与公安大学专家、教师的专题研讨,应该是一种平等对话、开放讨论、自由交流、思维碰撞、启迪智慧的互动教学活动,营造的是学员与专家和教师之间、学员与学员之间民主、宽松的交流、讨论氛围;倡导的是学员与专家和教师之间、学员与学员之间共同的切磋、思维的碰撞、思想的交锋;改变的是公安理论教学与公安实践各自为战、相互脱节的状态;创新的是公安理论教学与公安实际工作的紧密结合。
通过两期一级警督晋升三级警监培训班5次专题研讨的实践,可以看出专题研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总结经验的同时,不能回避,专题研讨中还有不少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此,笔者不揣冒昧,谈一些自己的粗浅思考,以期不断改进和提高专题研讨的水平,积极探索深化专题研讨成果的方法,真正实现一级警督晋升三级警监培训班公安理论教学与公安实践的有效链接。
(一)目前一级警督晋升三级警监培训班专题研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专题研讨既有浅层次的,如交换信息,共享经验;也有深层次的,即结合学员提出的问题、困惑,学员与专家和教师之间、学员与学员之间及时交流在处理这些问题时的成败、得失,在对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探讨、对存在的共同困惑进行反思时,拓展广度、深度,横向扩展,纵向深入。对某些问题的深层次研讨,要将公安理论教学与适应公安实践需要密切结合,才能使理论教学与实践同步或适度超前,而不滞后于实践。
但是,在目前的专题研讨中,还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如下问题:学员比较机械地陈述预定的发言材料,研讨缺少自己的见解和思想;学员与专家、教师滔滔不绝地“各抒己见”,进行独白,研讨缺少必要的交流与对接;学员与专家、教师或手捧笔记本忙着记录别人的发言,或“袖手旁观”,研讨缺少必要的质疑和争辩;学员与专家、教师在同一水平上就事论事,研讨缺少及时的调整和跟进,缺少不断的深入和提升……这些现象如果尽早发现、制止,就可以避免专题研讨流于形式,改变专题研讨缺乏实效的沉闷、被动局面。
(二)加强和改进一级警督晋升三级警监培训班专题研讨的建议
一级警督晋升三级警监培训班的学员与专家、教师在积极参与和亲历专题研讨的实践中,学
员们对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一些困惑和问题表现在,既希望在一级警督晋升三级警监培训班能与同行交流、切磋,学习和了解其他地区和单位好的经验和做法;也希望得到我国公安机关最高学府公安大学的专家、教师的指导,这是开展专题研讨的最佳起点。专家、教师与学员虽有共同的方向,但在本体、条件、实践、知识等方面有不同专长、不同能力结构、不同思维方式、不同主观意见,所以容易与学员获得异质互补。这正是学员与教师的特殊资源优势。要变潜在的优势为现实的优势,充分发挥学员的实际工作经验优势和专家、教师的理论知识优势,实现公安理论教学与公安实践的有机统一,才能使专题研讨具有较强的生命力。所以,应该从组织者、学员和专家、教师三方面入手,完善专题研讨的内容和形式,深化专题研讨的成果,才能实现公安理论教学与公安实际工作的有效链接。
1、组织者方面
开展专题研讨,一级警督晋升三级警监培训班的学员能为学校公安理论教学送来新鲜的实践养料,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所以需要很好地总结经验,进一步开发和完善适合学员特点的、体现互动的、实现公安理论与公安实践密切结合的培训方式。作为组织者进修部,要充分利用上级公安机关与下级公安机关“结合部”的优势,既及时吃透上级公安机关的精神,又及时了解下级公安机关的需求,通过挖掘学员资源,提出课题,组织专题研讨,促进教学相长,不断提升研讨质量。
为了使专题研讨真正达到预期的目的,首先要解决好主题问题。研讨主题对研讨能否取得成效至关重要。进修部既要密切关注最新公安理论研究成果,又要在深入、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善于发现、提炼大多数学员共同关注的公安实际工作中的现象、问题、困惑,从而贴近实际,贴近学员,选择现实中提出的、学员想弄清楚的问题作为重点,从学员的真实需要出发,让学员有想说、可说、能说的共同话题,吸引学员参加研讨,使他们畅所欲言。同时,要注意突出现实问题的针对性、先进理论的指导性以及学员和专家、教师参与的广泛性,发挥好组织、设计、引导、协调、促进的作用。
其次,每期一级警督晋升三级警监培训班专题研讨之后,进修部要建立多元反馈机制,深入了解研讨的真实效果,以及学员和专家、教师的真实感受。例如,可以通过无记名问卷调查、或召开座谈会的方式,了解学员和专家、教师对专题研讨的看法:研讨主题是否恰当?研讨形式是否有利于交流?是否真正互动了?专题研讨对他们是否真正有所帮助?通过专题研讨他们是否有了新的思考?研讨中的观点对他们的理论教学工作和公安实际工作是否有建设性建议的作用?等等。
2、学员方面
学员带着问题来,或专题研讨主题确定后,学员以积极的思维方式来围绕主题,认真思考工作中的困惑、疑虑、问题,这是实现专题研讨真正互动的基础。在问题的驱动下,学员才会主动思考,所以学员是否带着思考,是专题研讨能否向纵深方向发展的重要因素。
学员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需要与有经验的同行沟通,与专家、教授对话,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将专题研讨获得的理论、知识、经验、方法经过吸收、消化,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新思维和促进工作发展的新理念,从而指导工作实践,合理规划未来。
专题研讨的价值不在于给学员和专家、教师多少答案,而在于引发学员与专家和教师之间、学员与学员之间的对话和深度思考,促使大家交流、沟通、合作,探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所以,尽管没有一个最终的标准答案,但大家对问题的认识要更加深刻,每个人在其中都要有所收获。
3、专家、教师方面
专家、教师与一级警督晋升三级警监培训班学员开展专题研讨,综合性和实践性强,对专家、教师的要求高,因此,专家、教师要建立一个团结、协作的小组,以弥补每个单独的专家、教师在知识结构上和专业上的不足。
专家、教师从公安理论层面进行分析时,要贴近、紧扣学员的工作实际和疑惑、不解问题,运用最新理论成果去分析和回答问题;解疑释惑时,既要高屋建瓴,凸显学术功底,又要深入浅出,做到通俗易懂,以引起共鸣,把研讨引向深入。
专家、教师还要将研究的成果转化为教学能力。专题研讨的立足点是放在解决学员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但着眼点应放在公安理论教学与公安实践的结合上。现实问题是获得公安理论的原动力和方法论基础。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泛的。公安理论教学不能脱离公安实际,否则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每次专题研讨后,专家、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和反思,发现、探求、总结规律性的东西,并上升到理论高度,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接受检验,这样就完成了实践一理论一再实践一再理论的过程,使实践不断发展,理论不断成长。
4、专题研讨的内容和形式方面
为了避免专题研讨的低水平重复,确定研讨的内容时,不必只局限于学员带来的热点、难点问题,还可以结合我校专家、教师进行的研究课题,结合公安部业务局部署的当年的工作重点来考虑研讨主题;确定研讨的形式时,可以结合学员的工作岗位和专家、教师的术业、专攻,来分层、分级进行,还可以邀请公安部有关业务局的调研部门参加专题研讨。
专题研讨既要有预设、计划、准备,即研讨组织者、学员和专家、教师对研讨的主题、中心、问题在研讨前要有必要的准备但更要强调即时、生成、生态,即全体参与者不要因为事前的准备,干扰、破坏了对研讨进程的现实关注,丧失了对研讨中产生的新问题的敏感性。过度的准备往往容易导致“照本宣科”、“循规蹈矩”,使研讨失去活力和真实。
专题研讨既需要倾听、认同、分享,更需要有针对性地质疑、探讨、论证。学员和专家、教师要围绕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共同商讨解决问题的思路、对策、办法,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这是保证专题研讨向纵深发展的推进策略。
5、专题研讨成果的深化方面
1、教学观摩。三名毕业班教师分别上了一节复习课:x村小学马x的语文课《母亲的耳朵》,x小学苏x的数学课《分数应用题》,中心小学康x的英语课《howdoyoumakebodyspronganbhealphy》(中文:你如何使你的身体强壮又健康)。为了上好这三节课,镇中心教研组于5月13日下校听了这几名老师的课,对3节课分别作了指导;之后,这几名老师又修改了导学案,对其中的教法和学法指导又作了改进,以此体现课改精神,为其他教师更好地把握复课方向提供了借鉴。
2、分组开展复课研讨。我们将参加会议的教师按照所任学科分为语文组、数学组和英语组,由一名教师主持。上课教师进行了认真的教后反思,听课教师围绕所上的课进行了热议,大家畅所欲言,你一言,我一语,言来语往,讨论热烈,争辩中充满智慧,讨论中富有激情,体现出教师的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整个研讨活动气氛活跃,达到了预期效果。
3、镇中心教研组对小学期中教学质量检测成绩进行了分析,总结了经验和教训,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的措施。
4、大会交流发言。镇中心小学和袁科小学作了毕业班管理工作经验交流,两所学校围绕复课工作、毕业班学生管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后勤保障服务等话题发了言。
此次研讨会是双方为落实2012年6月签署的《关于促进中韩两国产业集群发展的合作备忘录》,继2012年11月在深圳举办“中韩科技型企业对接交流会”之后组织的又一次重要系列活动。7月1日在上海进行了交流和对接,7月3日举办海淀园专场。来自韩国的28家企业和海淀园的36家企业代表共100余人参加了会议及对接活动。
海淀园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张秀英介绍了海淀园区的规模、贡献以及未来的发展目标。同时,肯定了国际交流合作帮助中韩科技企业发展,期待着今天和以后的合作交流活动中,在成功率及交流形式上有所突破。
韩方KICOX代表团执行理事Jin Ki Woo惊讶中关村地区近年来的发展速度,同时肯定了KICOX与火炬中心的合作,并期待在下半年召开韩中互访活动,加深双方合作。此次KICOX代表团的28位企业是通过选拨的优秀企业,希望能够与中方企业有充分的交流与合作,并预祝海淀园区有更高的发展。
火炬中心国际合作处处长钱金秋介绍了火炬计划、创新基金、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等项目情况。今日的高新技术企业及高新园区已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国内很多著名的科技型企业都是获得火炬计划的实施成长起来的。通过孵化器及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帮助的中小企业正在不断壮大、成长。截至今日创新基金资助了近四万个科技项目,带动了多方机构对科技项目的支持,发挥了推动效用。火炬中央已与全世界很多国家合作机构建立联系并签署合作协议,并与国内机构合作成立火炬国际化战略联盟来推动国内科技企业国际化交流,促进国家化项目的落实。随着交流项目的成熟,火炬中心与海淀园推出了iBridge“一站式”服务平台等一系列举措,实施园区企业国际化战略。
一般而言,“自选”交流的学生为6~8人,虽然点评的内容不一,但老师的评价就是肯定和表扬,而且语言空洞、不着边际。比如:“你的分析很好,抓得很准,说到了点子上。”至于好在哪里、准在何处、点子是什么,学生却是云里雾中。比如说:“你很大胆,评说很有新意,值得表扬,值得大家向你学习”,“同学们给他掌声,都要向他学习!”至于说新在哪里、新得是否正确,老师则没有下文,只能随同学们自己展开想象去想了。等六七个同学交流结束,老师把“好话”说完,这一教学环节就算结束了。笔者把这一教学环节——以学生为阅读、点评、交流主体的教学,称为阅读课堂中的“自选动作”,这是相对于老师指定阅读段落的“教师主导”的教学(那应该叫“规定动作”)而言的。
粗看这一环节,老师策划、组织,学生自主,师生间也有“互动”交流,似乎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思想和精神,但问题是:这一教学环节的教学效果究竟怎么样呢?
衡量课堂教学是否有效,主要是看在这一单位时间里学生理解能力、思维能力的提高和发展状况。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将自己的学习心得在课上直接陈述出来,让所有同学获益受惠,可以引起话题、激发争鸣和研讨。但问题是,手段和方式都有了,组织者实施者却没有因势利导,通过机智的点拨引领学生继续前进,而是仅在学生原有的水平上转圈。发言交流的同学在交流前与交流后对该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有什么样的变化、能力有怎样的提升,都应该是教师考虑到的,但实际都没有。阅读时的体会是什么,“交流”后的体会也还是什么。也就是说,在这一环节中,对于发言的同学而言,他们是没有获得多少学习效果的,最多只是锻炼了—下表达的能力和勇气罢了。
显然,如此实施的这一教学环节,其意义是甚为寥寥的。实际上,这一教学环节是完全可以改良进而完善的。
一、在评点交流环节中,将“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相结合
在放任的随意的“自选目标”的点评之外,有重点地规定几处所有人都必须完成的必读必评段落和相关项目。课堂中的点评可以有“自选动作”和“规定动作”两类。所谓“自选”,就是“放任自流”。学生阅读到何处,在哪里有感觉和感想,那就“想到哪,评到哪”,想评什么,就写什么。所谓“规定”,就是指让学生对文章的某一个问题、某一段话、某一句话甚至某一个语词作出分析,有时甚至还可以规定点评的角度和方向。“自选”可以看出阅读时思想的自由度、思维的扩散性,“规定”则可以发现思想和思维的深度和缜密程度。而且这两种不同的“动作”也为后面不同要求的“交流”提供了基础性材料,是进一步学习的前提。更为重要的是,“规定动作”的点评,尤其是点评后的交流,为师生对话和老师指导提供了由头和话题。老师只有在这样的比较情境中发现问题,对症下药,才能对所有的同学发挥效用。通过此步骤,可以避免仅有“自选”而在交流时或蜻蜒点水或天女散花的弊端。最为重要的是,这种“规定”,确保了同学在语文课堂中的全员参与,其中包括对学习结果的观察和评价。
二、强化交流前的自主点评,并严格要求点评的质量
独立的点评是古人阅读时一种比较常见的方法,读“会评本”的经典名著除了欣赏作品本身的艺术魅力外,还总是为评点家们的精彩点评所震惊。那独具的慧眼、意外的发现和极富谐趣和幽默的表达,不由人不佩服这些大家的睿智和机敏。笔者认为从中学生进入语文课堂的第一天起,教师就应该引导他们学习并认真进行评点的工作。言其重要,明其角度,定其规范,并辅以奖惩,天长日久,于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于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升,必有大的意义和价值。对学生的点评,尤其要强调两点:一是深刻,思维的深刻才有思想的深度;二是独到,理解的独特、创新才是评论的生命。
三、围绕“规定动作”的广泛交流以及交流过程中的细致评价
学生“自选动作”的交流评价虽然可以体现自主学习,实现交流信息最大化,但只有围绕某一个具体问题进行研讨才可以实现认识的深化和思维的发展。同一个问题,不同的观点和表达,加上口头表述时极具个性的神情态度的“支持”,这种教学所显示出来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自是不言而喻了。
四、老师在交流和比较评价过程中的追问
什么是追问?追问有些什么意义?什么时候最需要追问?笔者的理解是:追问是老师针对学生的回答和陈述中的某些不足或认识、思维的关键点所作的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和认识的深化的、即时进行的、带有启发性的深度提问。
1.您所在的媒体有哪些固定的业务研讨形式?(多选)
A.选题研讨 79.2%B.每周例会68.8%
C.就某一个专题进行研讨,如改版等 56.3%
D.年中或年末的研讨 39.6%
E.培训讲座 58.3%
F.跨媒体、跨部门的业务交流 39.6%
G.参加外面的业务研讨会 50%
H.其他8.3%(每日评报;观摩国外媒体的成功做法;编辑、记者轮流讲课)
2.您认为目前业务研讨过多还是过少?
A.过多4.2%B.过少60.4%C.基本适度29.2%
D.其他6.2%(有质量的太少,没有“干货”的研讨太多了;中层以上干部会多,除了本部门会议,记者参与过少)
3.您认为目前业务研讨效果如何?
A.很好 14.6%B.一般 79.2%C.很差 6.2%
4.您认为目前业务研讨中存在哪些问题?(多选)
A.研讨不够深入细致 47.9%
B.缺少激烈的观点交锋 64.6%
C.对实际工作的促进不够大 43.8%
D.业务研讨的范围太窄 31.3%
E.战术方面研讨的多,战略方面的少 33.3%
F.其他14.6%(真正有用的想法不多;务虚多,务实少;多数人对研讨没有正确的态度,不讲专业、不讲深入,都爱像领导一样讲不疼不痒的废话,还特别长;缺乏高度,有些问题没有解决;业务研讨没有计划性,不够系统)
5.您认为哪种形式的业务研讨最有效?
被调查者提到最多的是“有针对性的专题研讨”,其他提到的有:联盟组织高端峰会;同行交流;跨行交流;面对面的每日评报会;跨行业跨部门的业务交流;异地参观学习;业内专家的实战培训;头脑风暴,自由发言,各种想法和创意不管对错都可以表达出来进行碰撞;对成功案例进行研讨;轮岗实际操作。也有被调查者认为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6.您还希望有哪些形式的业务研讨?
会诊和个案调研;网上交流;多一些有实际应用价值而非纯学术讨论的讲座;跨媒体的业务研讨与定期的外出培训;与境外媒体的业务交流;参加全国性新闻系统的业务研究;与高层次的专家学者面对面地交流学习;多与同行多进行不同形式的交流、合作;出版论文集;邀请观众、行业专家一起研讨;案例分析式的研讨,实例和材料要丰富;精英论坛;去合伙伙伴企业工作、内部轮岗、高校EMBA案例研讨;多部门融合研讨;多些定期培训,记者需要不断充电。目前记者活都忙不过来,疲于写稿;针对年轻队伍的研讨太少了。
7.您希望在哪些方面进行业务研讨?
新闻质量评价;新闻前沿、电视剧的选择标准、收视规律;频率发展战略;新闻创新;新媒体;媒体管理和新闻业务;业务成长与素质提升;媒体的未来;娱乐、大型演播室;纸媒发展方向及媒体运营;新的技法和理论前沿的新东西;新闻专业或者其他专业知识;节目创新、频道运作、人员管理、广告创收等;新闻采编、节目制作等;市场化冲击中的采编业务对策;批评报道;希望针对自己创办的节目方向进行研讨;报纸活动策划、报纸版面创新;重大新闻素材收集;去合作伙伴企业任职;危机事件、热点事件的报道与处理;在新闻的创意和操作手法上,如何做到新颖、独家、抓人眼球。南方周末的很多稿子是编委会和编辑举集体之力拿出好创意,看了南方周末的稿子就觉得眼前一亮;理念与创新方面。
8.您目前存在哪些困惑,希望通过研讨交流寻找解决之策?
关键词:科学探究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小学科学教学要求教师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目标,以满足每个学生的发展为立足点开展一系列的探究活动。那么,在科学教学中如何正确开展这些科学探究活动呢?我在多年的科学教学实践中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精心设计科学探究活动方案。
作为一线的科学教师,时常有这样的困惑: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其结果是探究活动无法收场;教师注重探究的指导,学生又缩手缩脚。究其原因,我们认为课前的活动方案的设计非常重要。教师一定要注意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教材的编排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进行活动设计。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几个方面。在我们的教学中并不是所有探究过程都要完成这几个方面。有时,只有部分内容适合科学探究,并且只涉及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充分考虑,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探究过程。
如教学《叶和花》时,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专门研究叶子,让同学们采摘了很多叶子带到课堂
上,然后让他们自行研究、分类,最后还做了许多漂亮的叶贴画;第二课时专门研究花,将同学们带到学校附近的花园,让他们先自行研究,最后老师总结。此外,我们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学生熟悉的或能找到的事物作为研究的对象;对学生而言,他们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科学探究。
二、正确处理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科学探究中要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探究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有着明确的分工与合作,学生与学生之间也有着明确的分工与合作。我认为教师和学生在科学探究中都应该有很强的主体意识,并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才能使探究活动达到满意的效果。在整个探究的过程中,教师是组织、引导的主体,学生是探究、学习的主体。作为教师,既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什么都不管。课前,教师的准备要十分充分,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教学“常见材料”时,材料的准备非常重要。课前,一方面教师积极准备了各类研究材料,另一方面布置学生收集了相关材料。课堂上,教师根据学生选择材料的不同进行分组,让他们共同去探究。这样,学生拥有了大量的材料,又对材料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其探究活动就比较顺利有效,既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科
学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放手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科学》的教学与传统的《自然》教学很大的区别在于:科学探究性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学生与教师的分工明显不同。比如:提出问题时,不能因为学生提不出来,教师一着急就直接告诉学生,教师应该冷静地去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学生实验不成功,教师不能立即去做给学生看,而是应该组织学生去分析问题出在哪儿。对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更要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多动眼“看一看”,多动脑“想一想”,多动口“说一说”,多动手“做一做”,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开发学生的情感潜能、思维潜能、操作潜能,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
“体验”是每个学生成长过程必需的,学生只有在参与中去深刻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体验合作,体验质疑,体验挑战,才能健康成长。只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条件,学生的表现会让我们去喝彩!即使探究失败了,对学生也是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的。使学生体会到“原来科学研究这么不容易,科学家真了不起。”如:在教学《力在哪里》时,学生们通过弹棋子、扳手腕、打玻璃球等活动感觉到了力的存在。特别在扳手腕时,同学们兴趣高涨,老师顺势提出力的大小和方向的内容,同学们很快就学会了。
当然,在多数探究中,教师要适时给予适当的帮助、引导,从而使探究在经历了一段努力之后有所结果,让学生体验到收获的喜悦和兴奋。否则,总是探究不出什么结果,学生也会丧失对探究的兴趣和信心。
四、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后的交流、讨论
学生实验的结束决不是探究活动的终止,还应该组织学生进行认真的交流、讨论。当然,这种研讨不是盲目的,是以探究过程为基础,是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讨,对形成的结论资源共享。在教学中,我们采取分组研讨与全班研讨相结合的方法,即先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进行,再由各实验小组汇报研讨结果,然后教师帮助汇总全班研讨的“信息”。教师应该让学生有足够的发言机会,不论他的发言正确与否,教师要认真倾听。小学生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有时难免会用不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刚刚接触的问题,这时教师要理解学生的语言,根据学生语言去引导思维。
比如:我曾经听过《一柱香燃烧多长时间》一课,同学们想了很多方法,结果每一组都测得了自己的时间,但是他们的结果基本不同。这时,老师问:“同样是28厘米的一段香,为什么用时各不相同呢?”随即,同学们展开了讨论,最后终于知道:是由于误差而使他们的结果不同。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数学教学不再只是“教给”学生知识的过程,而应该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探究、讨论建构数学知识的过程。我们教师应尽快改变观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通过不断探索,不断改进,创造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们真正发现数学知识,领会思考数学问题的方式,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与人合作、交流的自觉意识,并具体的掌握其方式、方法。
但如何让小组合作教学不流于形式,高效有序的进行仍然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笔者个人认为小组合作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学生参与面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的收获,能提高不同学生的学习效率。发挥小组合作交流、探究的有效性就要做到:(1)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在交流之前,学生应有良好的准备,这就是独立思考。只有充分独立思考才能使学生产生交流需求,使学生对交流主题形成个人见解。(2)力争照顾到全体学生,特别是学困生教师要给予学困生表现的机会,并及时给予肯定、表扬,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上进心。(3)交流的内容应具有可探究性、拓展性,例如;需经过交流扩展思路的“多维性问题”。如数学中的一题多解等。(4)教师深入到小组中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学生指导,特别重视学困生的指导与帮助。(5)教师要正确把握评价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不要一根钉的加以赞扬。
1 小组合作的基本特征
在教学中活动中,笔者把学生按优、良、一般和差四人分为一组,做到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对学生而言,要注意培养每组成员的集体荣誉感;对教师而言,提问的问题要稍有难度,须几个学生共同讨论方能解答,否则讨论将流于形式。一是学生按4人一小组坐在一起,每组指派一个负责人,负责组织讨论和纪律提醒,有时需要记录。同时为了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往和相互作用,笔者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采用了“田字格”式的桌椅排列方式。二是以小组为单位,学生畅所欲言,共同讨论,在这过程当中,好的那部分学生可以教差的,培养他们的互助精神。三是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四是对别人的发言作出恰当的评价。五是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对方作进一步的解释。六是每天每组有一个固定代表发言,如果一次发言不全,本组其它人员可补充。七是根据发言情况老师给予评价,不管是对的还是错的,都要及时的肯定与表扬。八是有针对性地解答大家共同提出的疑难问题。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方式效果不错,每一个学生都在动脑、动嘴、动手。他们快乐地思考,快乐地讨论,快乐地记录着他们合作学习的果实。这种方式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做到了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都动脑,都发言,都有收获,都有所得。
2 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是小组合作学习成功的关键
合作交流让学生各抒己见,互相交流信息,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以达到共同解决新问题、掌握新知识的效果。在此,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是关键。但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是什么学习内容都需要合作学习,也并不是什么学习内容都可以合作学习。
2.1“选内容” ――在组织合作学习前精心选择合作内容
只有当学习的内容有合作的必要,学生有合作的心理需求时,合作才有意义,才不流于形式。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选择需要合作的学习内容,并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合作的需求。例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笔者提前给学生准备了制作好的锐角、钝角、直角三角形,要求学生利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得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小组内的同学可以互相交流自己所利用的方法。有的学生想到了用量角器去测量三个内角分别是多少度,然后再全部加起来。有的学生选用了折叠的方法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折叠成一个平角等。通过小组合作同学们的学习热情非常高,效果也非常好。 再如:教学“观察物体”这节课中,关于形体、,如果从一个角度观察,最多能看到几个面的问题,学生的答案有:1个、2个、3个、4个。他们都认为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但又不能用准确的理由说服别人。在学生举棋不定的情况下,教师组织小组合作,让同学们边观察、边记录: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长方体 ( )个面 ( )个面 ( )个面
正方体 ( )个面 ( )个面 ( )个面
每次最多
看到的面 ( )个面 ( )个面 ( )个面
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生们悟出:从一个角度观察时,最多能看到三个面。用这种方法学习,学生对获取的知识印象十分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