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工业土地范文

工业土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工业土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工业土地

第1篇:工业土地范文

第二条城区工业企业“退城入园”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退城入园”企业应当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工业布局规划,按照“区域集中、产业集聚、集约开发”和“政府引导、企业自主”的原则迁入市工业园。

第四条市国土资源部门根据年度土地供应计划和企业搬迁计划,按照集约用地的原则,优先落实“退城入园”企业开工建设必需的用地指标,并下达到市工业园,市工业园应当优先安排入园企业所需土地。

第五条“退城入园”企业腾出的土地和地面建筑物由市土地储备中心统一收购补偿。收购补偿价格按照有关法规和政策规定,经有资质的评估机构评估后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六条市国土资源部门应当与“退城入园”企业签订土地使用权有偿收回协议。协议签订后,支付收购总价款的50%,作为企业入园的启动资金;收到第一笔土地出让金后,支付余下的50%。

第七条市国土资源部门根据土地出让计划和市场需求情况,对符合城市规划、可进行经营性用途开发建设的收购土地,以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公开出让。

第八条土地出让收支全额纳入政府基金预算,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土地出让的全部收入由市土地储备中心按规定缴入市财政局非税收入汇缴结算户,市非税局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将土地出让收入划缴国库。

第九条“退城入园”企业迁入市工业园实施改造升级的,其土地出让总价款扣除收回土地及地面建筑物的补偿价款、土地开发成本、各种税费和出让业务费后的土地出让净收益,由政府按一定比例拨付给企业予以奖励。

第十条不迁入市工业园或者不再从事工业生产的企业,其土地出让收益全额征收上缴市财政。企业因破产改制、落后产能淘汰等情形,按规定需返回其土地出让净收益的,按照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一条市财政局设立“退城入园”资金专户,实行独立核算、专款专用。

第十二条“退城入园”企业应当在两年内完成搬迁工作。奖励资金的拨付应当与企业在市工业园投资的进度挂钩,拨付期限不超过两年。

第十三条除法律法规政策明确规定计提专项资金外,对“退城入园”企业的土地出让收入不再计提任何费用。

第十四条“退城入园”企业的土地出让净收益,奖励企业后的结余作为工业发展资金优先用于工业园区建设。

第十五条政府各部门在争取中央和省里专项补助资金时,应当将“退城入园”企业的项目向上级作为重点项目推荐呈报,并积极协助企业与银行等金融机构搞好融资对接工作。

第十六条市财政局负责土地出让净收益的收缴、拨付和使用监管;市国土资源局、市经信委、市工业园负责“退城入园”企业土地处置和入园投资指标的考核验收工作。

第2篇:工业土地范文

一、批而未供工业用地的处置

本意见所称批而未供工业用地,是指自1999年1月1日《土地管理法》实施以来,经依法批准农用地转用但尚未供地的工业用地。其处置意见有:

(一)对已落实招商意向项目的地块,且具备供地条件的,由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属开发单位抓紧组织供地报批材料,要求三个月内办理供地手续。对原招商意向项目因准入条件等原因暂不符合供地条件的,抓紧调整用地意向项目,六个月内供地。对虽已落实用地意向项目但由于对前期开发工作未完成而造成土地批而未供的,要加快推进土地开发进度,及时形成供地条件,最长不超过一年内供地。

(二)对于因城乡规划调整、土地征收或按国家有关规定批准文件失效等原因造成原已批准农用地转用两年以上的地块难以实施项目建设、且土地利用现状未改变的,可将批而未供土地转用指标进行盘活。盘活的批而未供土地,撤销或调整原批准文件;对征地实施已经完成、补偿费用已经到位,并符合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的土地,原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被征地农民无法返还土地补偿费,经原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同意,可以保留国有土地性质不变,但农用地必须继续组织耕种。

二、闲置工业用地的处置

本意见所称闲置工业用地,是指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人超过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有偿使用合同或者划拨决定书约定、规定的动工开发日期满一年未动工开发的工业用地。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也可认定为闲置工业用地:

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有偿使用合同或者划拨决定书(建设用地批准书)未约定动工建设日期的,以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有偿使用合同生效或者划拨决定书(建设用地批准书)颁发之日起满一年未动工建设的国有工业用地。

已动工开发但开发建设用地面积占应动工开发建设用地总面积不足三分之一或者已投资额占总投资额不足百分之二十五,中止开发建设满一年的国有工业用地。

(一)闲置工业用地的处置方式

1.超过规定的动工开发日期满一年未动工开发的,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向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人下达《征缴土地闲置费决定书》。征缴标准:出让合同或划拨决定书约定闲置费标准的,按上限征缴;出让合同或划拨决定书未约定闲置费标准的,按照土地出让或者划拨价款的百分之二十征缴土地闲置费并限期开工。

土地使用权人愿意将土地使用权交还给政府的,可在收到《闲置土地认定书》之日起三十日内向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提出终止《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申请,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收回国有土地使用权,所在地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属开发单位将土地使用权人原实际支付的价款退还,并按同期银行贷款利率支付财务成本。土地闲置费不得列入生产成本。

2.超过规定的动工开发日期满两年未动工开发的,在2012年6月30日之前取得国有工业用地使用权的,原则上应当无偿收回土地使用权。但土地使用权人确有能力且有意向开发建设的,应向所在地镇、街道、开发区提出继续开发建设的申请,并承诺在收到《闲置土地认定书》之日起六个月内开工建设,明确竣工日期。经所在地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属开发单位、市政府有关部门审核同意,报市政府批准后,由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向土地使用权人下达《征缴土地闲置费决定书》。征缴标准:出让合同或划拨决定书约定闲置费标准的,按上限征缴;出让合同或划拨决定书未约定闲置费标准的,按照土地出让或者划拨价款的百分之二十征缴土地闲置费并限期开工。土地使用权人愿意将土地使用权交还给政府的,可在收到《闲置土地认定书》之日起三十日内向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提出终止《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申请,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收回国有土地使用权,由所在地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属开发单位将土地使用权人原实际支付的价款退还,并按同期银行贷款基准利率(浮动利率最高不得超过10%)支付财务成本。

2012年7月1日之后出让的工业用地,超过规定的动工开发日期满两年未动工开发的,按《闲置土地处置办法》处置。

3.对因司法查封不能处置的闲置土地,由所在地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属开发单位会同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提出与相关法院协商意见,协商意见报市政府同意,待司法查封解除后按协商意见处置。

4.对处置设有抵押权的闲置土地,由所在地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属开发单位会同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与土地使用权人及相关抵押权人协商,协商意见报市政府同意,待抵押权解除后按协商意见处置。

5.有偿收回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时,涉及已建或在建建筑物、构筑物的,经有资质的评估中介机构评估后给予适当补偿。

6.凡现状认定为闲置土地(非政府、政府有关部门原因造成)的工业企业,闲置土地处置方案落实前,暂取消该企业在本市竞买土地的资格。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认定为政府、政府有关部门原因造成工业用地闲置:

1.因未按照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有偿使用合同或者划拨决定书约定、规定的期限、条件将土地交付给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人,致使项目不具备动工开发条件的。

2.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依法修改,造成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人不能按照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有偿使用合同或者划拨决定书约定、规定的用途、规划和建设条件开发的。

3.因国家出台相关政策,需要对约定、规定的规划和建设条件进行修改的。

4.因处置土地上相关群众事项等无法动工开发的。

5.因军事管制、文物保护等无法动工开发的。

6.政府、政府有关部门的其他行为。

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导致土地闲置的,处置时依照政府原因处置。

对因政府、政府有关部门原因造成闲置工业用地的,由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所在地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属开发单位与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人协商,可选择下列方式处置:

1.延长动工开发期限,签订补充协议,重新约定动工开发、竣工期限和违约责任,土地动工开发日期可按实际情况重新约定,但最长不超过一年。

2.调整行业类别、规划条件。按照新行业或者新规划条件重新办理相关用地手续,并按照新行业类别或者新规划条件核算、收缴或者退还土地价款。改变用途后的土地利用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

3.置换土地。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人置换其它价值相当、用途相同的国有建设用地进行开发建设。涉及出让土地的,应当重新签订土地出让合同,并在合同中注明为置换土地。

4.协议有偿收回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对收回土地及地上建筑物的补偿款由所在地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属开发单位按照“两退两进”补偿标准予以处置。

(二)对收回的闲置工业用地的利用方式

1.依据国有土地供应政策,确定新的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人开发利用。

2.对耕作条件未被破坏且近二年内无法安排建设项目的,委托有关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单位或者个人组织恢复耕种。用地指标可以按照置换方式予以盘活。

3.将处置收回的工业用地纳入土地储备,由所在地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属开发单位与市土地储备中心签订《土地收储协议》,由市土地储备中心支付土地收储款,土地收储款列入土地出让成本,待重新出让后收回土地收储款及相应的财务成本。

三、合力推进处置工作

第3篇:工业土地范文

[关键词]工业开发区 土地集约利用产业调整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

开发区的概念及分类

开发区(Development Zone)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以达到一定的经济发展目的的区域。[1] 开发区是指是在上世纪年代中期以来,经国家或地方政府批准,为吸引外资、发展高新技术、促进地区经济发展而划定一定的区域范围,在经济活动中采取宽松的政策和灵活的措施,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等吸引投资,实行相对特殊体制和优惠政策的特定经济区域。

开发区有多种分类标准,以其经营活动的特征进行划分,可以分为农业开发区,工业开发区,商业开发区和旅游开发区等。其中工业开发区是最常见的类型。

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

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最早来自于李嘉图等古典经济学家在地租理论中对农业用地的研究,是指在一定面积土地上,集中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使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以求在较小面积土地上获取高额收入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随后,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被引入到城市土地研究中,土地集约利用即通过增加在土地上的投入,以获得更多土地产出的土地开发经营方式。按照土地投入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资金集约型,劳动集约型和技术集约型。[2]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

对于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体系,国内外诸多学者有不同的论点,但大都从土地利用结构、土地产出程度、土地收益程度进行衡量[4]。

按照这一分类,工业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评价体系可以从空间集约度和资金集约度两方面进行构建。[5]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与产业的内在关联

经济集约是开发区土地集约的最终目的,而空间集约是达到经济集约的手段之一。资金集约应当作为工业区土地集约利用的首要指标。不同产业因其生产工艺与流程的差异有不同的容积率,而容积率高的产业其投入产出率未必高。即两者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若要通过容积率等规划指标对工业工业区的空间集约度进行控制,必须依据工业区的产业发展规划,按照不同产业制定相应的容积率等空间指标。

5.工业开发区经济集约度提高的途径

按照企业个体和工业区乃至区域划分,工业开发区经济集约度提高应当从工业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企业工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入手。

5.1优化产业结构

结构优化是系统优化的核心。通过合理优化工业区内的产业结构,通过土地置换等手段引入上下游产业延伸其产业链,在工业区内部尽量减少生产运输交流等成本,可以在整体上提高工业区土地利用集约度。

5.2提高企业生产技术

虽然存在土地报酬递减规律,但地块上的企业若提高其生产工艺水平,那么将提高边际临界,从而在保持相同投入的条件下将获得更多产出。

二、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部分开发区土地供应率偏低。部分工业区缺乏有效的政策引导,产业导向不明,对于工业区未来的发展缺少可持续规划,没有形成产业优势和规模效益,导致土地达到供应条件后没有企业及时进驻,土地供应滞后。

2.开发区工业用地综合容积率普遍较低。由于工业区部分工业的性质决定了往往以单层厂房为主,决定了其工业区容积率较低。同时也由于部分开发区建立较早,当时企业进区门槛低,集约用地意识差。

3.部分开发区投入产出强度偏低。目前部分工业区投资强度没有达到《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国土资发〔2008〕24号)规定的投资强度最低下限值,主要是因为这部分工业区工业用地出让较早,土地价格不高,工业区以引进项目为核心,侧重于满足企业要求,没有严格按照国家规定控制用地规模,导致项目用地规模偏大,投入产出强度偏低。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产业发展策略

产业发展规划

结构优化是系统优化的核心。产业发展规划应当从产业结构入手,考虑城市地区产业结构及工业区已入驻的产业合理把握其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并指导具体工业区管理。

通过产业规划对工业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可以在整体上提高工业区土地利用集约度。

企业进入选择

由于市场的不确定性和工业区启动的需要,事先的产业规划难以准确无误的把握。同时由于城市和区域的产业结构变化,工业工业区的产业自身存在新陈代谢。而工业区的整体产业结构完全调整有较长的周期,同时需要巨大的资本投入。这本身与集约利用原则违背。产业优化应当在总体产业结构规划的基础上以企业为单位渐进推进,并主要通过管理方对企业的选择完成。

工业开发区的产业发展无论是对新入园企业还是对已有企业的调整都应当遵循以下的选择原则。

2.1成长性原则

所谓成长性原则,既要求该企业应当具有交好的成长性,从而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较长的生长周期,同时也代表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2.2收益性原则

根据前文所述的经济集约性要求,入选企业应当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2.3集群性原则

入选企业应当具有较强的集聚效应。通过企业的集聚,充分发挥企业的外部性,以产生规模效应,以促进产业集群地方网络的形成。

2.4环保性原则

从基础设施的负荷和生态环境角度考虑,这应是必循原则。

2.5土地利用效率原则

入选企业应集中在保证一定水平的经济效益基础上的那些土地容积率和利用率较高的企业。

参考文献:

[1]彭森.中国开发区年鉴.2005[Z]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2]王慧.开发区与城市相互关系的内在机理和相互作用.[J].规划研究,2007(3):27.

[3]龚义,欧阳安姣.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内涵界定及评价指标体系设计.[J].浙江国土资源,2002(1).

[4]何芳,魏静.城市化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J].中国土地.2001(3).

[5] 朱仲羽、刘伯高.开发区“二次创业”探讨.[J].铁道师院学报,1998(3):18-21.

第4篇:工业土地范文

Abstract: The land intensive use potential analysis in industrial transfer park is the focus of intensive land use evaluation. The potential analysis can grasp the potential scale and distribution of park, land use situation, so a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the park to carry out the management measures of the intensive use of land. This paper took Zhaoqing Dawang transfer industrial park as the object of empirical study. Through all kinds of intensive use potential calculation and combining with park's situation, it showed that Dawang industrial transfer park intensive land use potential was mainly based on the strength potential. It put forward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n increasing the strength potential levels aiming at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park land use intensity.

关键词: 产业转移工业园;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分析

Key words: industrial transfer park;land intensive use;potential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F30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18-0044-03

0 前言

自产业转移园区政策实施以来,产业转移工业园发展中只注重招商引资规模轻视园区产业规划、空间规划、忽视入驻企业效率与成长性、只注重“摊大饼式”外延扩展而轻视园区内部存量土地提效与再利用等“短期行为”问题日益积累和凸显。部分产业转移工业园在土地利用过程中存在占地总量失控、用地结构不合理、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因此,在转移工业园区的后续发展过程中,对产业转移工业园内存量土地如低效利用土地、三旧改造土地、闲置土地的盘活再利用、提高园区土地利用强度、效率等会是解决园区土地利用瓶颈的有效手段,寻求园区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可持续利用的开发方式将成为产业转移工业园土地利用管理理论和实践关注的重点内容。

本文以广东省肇庆大旺产业转移工业园为实证对象,对园区以2013年底为评价时点的土地集约利用的各类潜力进行了测算与分析,计算园区用地潜力规模和尚可供地年数,通过评价测算过程,总结了园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的主要特点,提出了提高园区用地强度以挖掘强度潜力的措施与建议。

1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概况

肇庆大旺产业转移工业园位于肇庆市东部,地处两广门户位置、珠三角发达地区与大西南的重要结合部位,是珠三角产业带向西江流域强力扩张转移的“前沿”地带和西部资源流向珠三角核心区的“桥头堡”,园区区位交通十分优越。产业转移工业园成立于2008年,属广东省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成立初批准面积900.00hm2,2012年第一次扩园后面积为现状总面积2060.06hm2。据园区2013年统计公报,2013年全区企业共296家,工业总收入和工业企业累计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为555.64亿元、292.27亿元;产业转移工业园现状用地结构按集约利用评价规程的分类构成分别为: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面积1409.39hm2,未建成土地面积548.80hm2,不可建设土地总面积101.87hm2。

1.2 数据来源

研究区的资料采取收集开发区下辖各部门土地、建筑、经贸统计等资料、开发区管委会统计资料等资料并与现场调查相结合、相印证的方法得到。按不同口径统计的土地利用方式(属性库、面积)基于肇庆市国土资源局大旺分局提供的“二调”城镇地籍数据库、园区供应土地宗地分布图、和评价时点附近的园区航片、卫星像片数据提取,社会经济数据源于肇庆大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土和发展规划局提供的2011-2013年统计年鉴、以及经济和信息化局提供的企业经济数据。

2 研究方法及计算过程

2.1 产业转移工业园土地集约利用潜力构成与内涵

根据评价规程,土地集约利用潜力由扩展潜力、结构潜力、强度潜力和管理潜力四个方面组成。其中扩展潜力是指到截止评价时点止的开发区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外尚可供应土地的面积。根据规程规定,通过尚可供应土地、尚可供应工矿仓储用地的面积两个类别进行测算,并按园区前三年和前五年的平均供地水平,计算可供地年数;结构潜力是调整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结构可增加的工矿仓储用地面积;强度潜力是指通过提高区内现有工业用地建设强度和投入、产出强度指标,实现在相同的用地综合容积率和建筑密度条件下或相同的投入与产出强度下用地面积更少,从而间接实现间接节地的挖掘潜力方式;管理潜力是指主管部门作为国有土地所有权的执行人处理土地使用权到期用地和应收回闲置用地,可用于新供应的土地;由上述定义可知,扩展潜力属于空间外延性潜力,而其他三种潜力属于现有建成区范围的内涵潜力。

2.2 土地集约利用扩展潜力测算

土地集约利用扩展潜力测算中尚可供应土地面积测算公式:QE=QZ-QD-QF,式中QE为产业转移工业园尚可供应土地面积,QZ为产业转移工业园评价范围面积,QD为产业转移工业园截止评价时点已供应国有建设用地面积,QF为产业转移工业园不可建设土地面积。已知产业转移工业园评价范围面积为2060.06hm2,已供应国有建设用地面积、区内不可建设用地面积截止评价时点的面积分别为756.72hm2、101.87hm2。根据上式计算园区尚可供应土地面积为201.47hm2;根据《肇庆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旺片区]总体规划》和实地调查分析,尚可供应工矿仓储用地面积为102.87hm2,主要集中在大旺大道东侧的产业转移工业园东南正隆作业区。

2.3 土地集约利用结构潜力测算

土地集约利用结构潜力计算公式为QSP=QA×(P1-P2),式中QA为截止评价时点产业转移工业园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面积,P2为工业用地率的理想值。P1为工业用地率的理想值。QSP为产业转移工业园土地集约利用结构潜力。截止2013年12月31日,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面积为1409.39hm2,工业用地率的现状值71.58%,理想值为70.95%,计算得到结构潜力为0。

2.4 土地集约利用强度潜力测算

土地集约利用强度潜力计算公式为 QIP=QB×(II-IP)/II,式中,QB为截止评价时点产业转移工业园已建成工矿仓储用地面积,II为工业用地综合容积率、工业用地建筑密度、工业用地固定资产投入强度、工业用地地均税收的理想值,IP为工业用地综合容积率、工业用地建筑密度、工业用地固定资产投入强度、工业用地地均税收的现状值。QIP为产业转移工业园土地集约利用强度潜力。截止2013年12月31日,园区已建成工矿仓储用地面积为1008.80hm2,产业转移工业园工业用地综合容积率、工业用地建筑密度、工业用地固定资产投入强度、工业用地地均税收的理想值分别为0.96、44.00%、3400万元/hm2、300万元/hm2,而现状值分别为0.7561、37.98%、2897.2046万元/hm2、66.2074万元/hm2,计算可得对应工业用地综合容积率、工业用地建筑密度、工业用地固定资产投入强度、工业用地地均税收的强度潜力分别为214.26hm2、138.02hm2、149.18hm2、786.17hm2。

2.5 土地集约利用管理潜力测算

转移园土地集约利用管理潜力等于由有偿使用且已到期未处置土地面积和应收回闲置土地面积之和。相对于园区的总面积,产业转移工业园管理潜力较低,目前区内无到期土地,潜力实际为应收回闲置土地,面积为54.82hm2。

2.6 转移工业园尚可供地年数测算

转移园尚可供地年数等于第i类用地扩展潜力面积除以转移园年均供应第i类用地面积,i代表供地类型。其中尚可供应土地和尚可供应工矿仓储用地面积由扩展潜力测算和分析得到,而产业转移工业园前三年年均供应土地面积为54.44hm2、前三年年均供应工矿仓储用地面积为38.01hm2。计算得转移工业园尚可供应土地的可供年数为3.70年,可供应工矿仓储用地的可供年数为0.64年。

3 结果与分析

3.1 土地集约利用扩展潜力分析

转移工业园尚可供应土地有201.47hm2,占转移工业园土地面积的9.78%。产业转移工业园截止评价时点的已达到供地条件未供应的土地面积为151.99hm2(其中的工矿仓储用地面积为102.87hm2),主要分布在园区的东南侧,这部分土地已经达到九通一平以上开发程度;园区未达到供地条件的土地面积达到37.62hm2,主要集中在转移工业园内的三水飞地和园区南部的广贺高速公路南边,造成未供地的原因主要是三水飞地属于其他市的农村集体土地,而广贺高速南边的土地因处于园区泄洪区口段,土地尚未开发达到出让条件。园区近两年来的入驻企业和意向入驻企业不断增加,土地供求矛盾越来越突出,截止到2013年12月,园区意向项目72个,其中内资项目19个,外资项目53个,各项目计划投资额2859020万元。按照300万元/亩的投资强度用地标准估算,用地需求将达635.34hm2,尽管目前可扩展工矿仓储用地土地潜力102.87hm2,但仍远远不够。

3.2 土地集约利用结构潜力分析

目前产业转移工业园工业用地率为71.58%,理想值为70.95%,已超出理想值,因此从产业转移工业园范围内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已无结构潜力可挖,这和大旺产业转移工业园以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为主,工业用地占用地主导地位的实际相符。截止评价时点,区内各类用地的布局基本上都符合建园后的2010年12月开始实施的规划,所以,通过挖掘结构潜力增加工业用地的可行性不高。

3.3 土地集约利用强度潜力分析

工业用地综合容积率与工业用地建筑密度的现状值分别为0.76和37.98%,较相应的理想值低(相应的理想值分别为0.96和44.00%),可挖掘的潜力依次为214.26hm2和138.02hm2。通过提高工业用地固定投入强度和提高工业用地地均税收强度可以挖掘增加工矿仓储用地的面积分别为149.18hm2、786.17hm2。各种潜力面积都在140hm2及以上,潜力规模可观,究其原因主要是转移工业园在设立之前相当一部分企业已建成,设立之前入驻的工业企业的投入和产值相对较低,产业类型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企业普遍占地面积较大,因而综合容积率和建筑密度、投入强度都偏低。而基于地均税收强度的潜力则高达786.17hm2,这也和上述原因有关,此外,转移园所在母区为肇庆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自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以后,园区管委会提高了对入驻企业的门槛,其中就包含了地均税收强度,而本轮评价规程则将原用地产出强度替换为地均税收强度,因此造成基于地均税收强度的潜力偏高。

所以,园区的强度潜力主要表现在园区土地建设强度、用地投入强度和用地产出效益强度。具体的挖潜措施建议是,通过引导原占地“大户”企业转让分割不合理多占部分,或者由国土主管部门土地储备中心主动通过有偿回购方式储备企业多占部分土地、或引导企业加强创新和升级改造、扩建厂房设施、修建多层厂房等措施、或引导企业追加软硬生产设施投资、完善开发区配套设施及基础设施条件,或引导企业吸收追加投资、土地入股、合作经营、转让经营与出租土地、转让土地经营,或按照“鼓励、自愿”原则,引导原低效益企业或不符合园区产业结构调整的企业“腾地、等地置换”,促进企业产生规模效益、促使园区土地上的企业产业升级和土地效益有“质”的提高,以实现用地强度和用地效益的提升,挖掘工矿仓储用地潜力。

3.4 土地集约利用管理潜力分析

园区共有认定闲置土地54.82hm2,占园区总面积的3.89%。其中相当大一部分土地是由法院查封土地,面积为39.36hm2,比例达71.80%。其他土地闲置的主要原因是未能及时动工建设,面积为15.46hm2。对已经供应尚未建成土地,土地管理部门要加强监管,防止企业撂荒,出现土地闲置情况。因此,因开发方债务问题而引起的法院查封土地,国土主管部门因敦促企业和债权人的加快协商、解决债务和抵押土地关系,使查封土地尽快处置、解封,重新利用。

4 总结

通过测算和分析,肇庆大旺产业转移工业园土地集约利用潜力主要以强度潜力为主,其次为扩展潜力,管理潜力比例较低,而结构潜力为0。转移园扩展潜力有一定数量可挖,但相对于区位优势(核心珠三角的西北缘)明显下的不断增长的入园企业意愿和相应的工矿用地旺盛需求量和惯性,尚可供应的工矿仓储用地只能满足0.64年,这成为了园区发展的瓶颈。

另一方面转移园工业用地综合容积率与工业用地建筑密度、工业用地效益也偏低,相应的潜力规模也可观。因此建议园区今后的集约利用潜力挖掘方面应以内涵挖潜为主,辅以必要扩区升级或腾跳至四会市区合作建园等外延扩展手段,上文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实际上,提高用地效益主要还是要通过提高作为园区主体的企业、产业集群整体发展水平来实现,因此从园区整体发展的角度看,园区应在通判肇庆及更大范围区域的经济发展环境的前提下,制定科学合理、具有战略部署的《产业发展规划》、《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优化开发区生态与人居等投资环境,强化工业园产业与周边地区产业的经济联系,实现协作互补,优化升级现有产业结构,激励入园企业创新,培育战略新兴产业,提高高新技术产业比例。

同时,应研究建立园区内产业集群协作,信息共享机制,促进各分园产业定位明确、分工合理,相互协作,提高各分园的协作配套水平,以提高园区产业整体水平。这就在更宏观的层面提升了园区经济发展的可能潜力,从而间接地提高在有限土地资源上的经济发展水平与能力,实现了土地集约利用潜力挖掘,实现了土地集约化利用的初衷,实现了经济发展的内涵要求。

参考文献:

[1]陈哲华,黄伟,肖玲.广东省产业转移工业园土地集约利用研究[J].广东土地科学,2013(1):1-5.

[2]项锦雯,陈利根.土地集约利用与区域产业转移的相关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3(19):8334-8336.

[3]陈利根,郭立芳.我国产业转移工业园土地利用现状、成因与对策[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4,25(3):1-5.

[4]吴郁玲,曲福田,冯忠垒.我国产业转移工业园土地资源配置的区域差异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5):112-116.

[5]王梅,曲福田.昆山产业转移工业园企业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构建与应用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4,18(6):22-27.

[6]张洪.产业转移工业园带动区域整体发展的城市化模式―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J].城市规划汇刊,2001,136(6):65-69.

[7]张晓平,陆大道.产业转移工业园土地开发的区域效应及协同机制分析[J].资源科学,2002,24(5):32-38.

[8]王兴平,崔功豪.中国城市产业转移工业园的空间规模和效益研究[J].城市规划,2003,27(9):6-11.

第5篇:工业土地范文

    12月14日,山东省东营市中级人民法院环保法庭一审判决一起由环保部门提起的公益诉讼案,判决被告吴海涛、淄博市周村华益溶剂化工厂赔偿原告东营市环境保护局环境污染损失费用742万余元,用于被污染场地的修复治理工作。

    2011年5、6月份,被告吴海涛与淄博市周村华益溶剂化工厂的法定代表人杨德宏口头协商,由吴海涛以每车5000元的价格,外运该厂生产的工业废水。协议达成后,吴海涛寻找了垦利县街道办事处境内胜利采油厂集输队南20米处的低洼荒地为倾倒地点。

    2011年7月29日20时50分左右,被告吴海涛将从被告淄博市周村华益溶剂化工厂运出的工业废水向水体中排放时,被垦利县环境保护局的执法人员发现,将其车辆拦截,之后,吴海涛、杨德宏因涉嫌污染环境罪被垦利县公安局刑事拘留。经查,被告吴海涛倾倒工业废水共13车,约260吨,污染土地面积达66亩。

    法院审理认为,本案鉴定结论表明,污染场地地表水与吴海涛驾驶的槽罐车的残留废水具有强同源性。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对于涉案工业废水的处置,被告吴海涛在未取得收集、贮存、处置危险废物的经营许可证,并且被告淄博市周村华益溶剂化工厂在明知这一事实的情况下,两者共同协商,外运工业废水,倾倒至涉案场地,造成严重污染,其污染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理应对污染导致的后果承担环境污染责任。法院遂依法作出上述判决。

第6篇:工业土地范文

职称:总图运输工程师,从事工作:总图运输设计与管理 。

1.前言

土地的定义:土地是地球陆地表层特定地段的自然经济综合体。不仅是一种珍贵的自然资源,可以不断地为人类社会提品和活动场所。土地利用是指人类通过一定的活动,利用土地的特性来满足自己需要的过程。

山地、丘陵占我国三分之二的陆地面积,而沙漠、戈壁、冰川、永久积雪、石地和高寒荒漠等在目前技术、经济条件下难以利用的土地,总计占全国面积的22%,给土地利用带来很大不便。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指导原则──节约集约用地。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立足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合理控制建设规模,积极拓展建设用地新空间,努力转变用地方式,加快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挖潜、由粗放低效向集约高效转变,防止用地浪费,积极拓展建设用地新空间。加强规划统筹和政策引导,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优先开发缓坡丘陵地、盐碱地、荒草地、裸土地等未利用地和废弃地,积极引导城乡建设向地上、地下发展,拓展建设用地新空间。

2.工程场地概况

项目场址经前期的论证及决策工作定于四川省攀枝花市金江片区的南部、金沙江右岸的钒钛产业园区内。园区距攀枝花火车站约5km,距攀枝花飞机场约10km,距市中心约25km。正在建设的成昆高速公路从园区通过,并在园区留有出入口,金江片区是攀枝花的东大门,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点地区,具有良好区位优势和方便快捷的交通条件。

场地位于金沙江右岸河谷坡地,总体地形走势西高东低,倾向金沙江河谷。场址规划红线内地块面积为1181亩(约787720m2)。地块西接园区3号路(建设中),沿线长约1.2km,道路设计标高大致为1245m~1218m;北靠园区架空输电通廊,沿线宽约670m,地面标高为1235m~1125m;东侧两端接友邻单位用地,中部接园区2号道路,沿线长约300m,路面标高为1118m~1122m;南端接园区联络道路及山谷冲沟,地面标高为1200m~1150m。

3.原总图用地规划概要

原主工艺设计方完成的总图用地规划如下图。

该用地规划方案依据设计方所在国的相关政策及规范完成,其进厂道路从场地南侧园区一、二号道路规划联络线接引;功能分区清晰合理、物流路径简洁明确;采用大平台竖向布置,可充分配置生产作业及检修场地,利于本类工程项目的改、扩建。

建设方经过前期评估及审查后,提出相关问题有:厂区用地指标较大,达到50 m2/t,不符合我国土地利用政策;未结合山地地形,有效利用山地高差;土石方工程量巨大、竖向连接设施施工难度大、可行性较小,难以达到工程预期的工期要求;进厂道路未有效依托现有园区2号路及规划(在建)3号路,未结合考虑施工进厂便道。

4.优化总图用地规划

经过多次现场踏勘,反复论证各种可行性,切实保证工艺流畅、满足实际生产需求并统筹考虑攀钢十一五钒钛产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完成布置于地块北部占地约480亩(东西宽510m、南北长620m),由西向东(从高至低高差约60m)依次布置原料分区(2个台阶:原料卸车平台、原料准备平台)、主生产分区(3个主工序台阶)、辅助生产分区(1个台阶);厂内干道与场地东、西侧园区2、3号道路连通,每个台阶均有干道贯通连接,可形成环形道路系统,确保满足厂区的消防、道路运输及检修需要的总体用地方案。确定。如下图。

4.1细化功能分区,优化布置形式,合理提高土地利用率

与业主方等相关工艺人员密切配合,熟悉、掌握各工序间的相互关系及协同方式,合理采用联合布置形式,细化功能分区(单元模块化),在确保工艺功能及需求的前提下,大致确定各分区用地框架尺寸。

4.2根据山区场地的自然条件、工艺物料流程等优化竖向设计

搜集、熟悉场地自然条件相关资料,根据详实地形图分析地形、地貌,优化组成员通过多次场地踏勘建立对场地的直观认识,初步酝酿场地总体土地利用竖向设计方案。依据主体工艺流程及物料流程对功能分区进行竖向布置基础序列拟定,尽量使物料运输流向沿工艺流程由高至低进行。根据基础序列,对细化的功能分区进行平面布置合理组合,力求平面组合外形规则,以节约用地。与地质勘察人员深入交流,熟悉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等初勘资料,掌握相关重要参数。将功能分区平面布置组合代入场地地形图,在规划红线内选择适宜的布置区域,其基本原则为:节约土地并利于场地内其余土地近、远期的充分利用(项目扩建、配套及相关产业集约化建设);便于先期施工及土石方就近调配。综合统筹相关因素后,选定规划红线内北部区域,毗邻园区架空输电通廊。综合初步总体土地利用竖向设计方案思路、区域等高线走向及地质情况确定厂区竖向分阶轴线。按分阶轴线方向绘制特征位置地形断面图,用功能分区平面布置组合框架尺寸在最直观的方式下推敲场地台阶的设置。统筹分析工序高差配合、通道配置、干道系统构成、地质条件、建筑基础需求、台阶竖向连接方式、排洪要求、厂区景观等,反复调整台阶的划分、各平台宽度及标高、平面布置组合。通过相关技术经济评价过滤出各要素协调平衡、与山区环境和谐相处并能有效降低生产运营中的物流成本、性价比优良的竖向设计及相应的平面布置。

4.3完善厂内干道系统

厂内干道系统在竖向设计及平面布置的确定过程中雏形已形成,依据生产过程中物料运输、检修及人员对道路的需求理顺厂内干道系统,力求便捷、顺畅,必要时形成环状路网。充分利用边角土地,以对周边土地的开发利用不造成阻碍并提供依托为原则进行道路展线克服高差连接各平台并接入园区道路网,结合施工道路力求短捷。西侧利用红线内边角地展线,克服高差12m与规划园区3号路接口,作为原料主进厂路径;东侧跨越高差50m接通至现有园区2号路,满足前期施工进场需求、完善厂区道路运输环境并为后续土地开发利用提供有力的条件。

5.优化效果

总图用地规划经优化后节约土地约700亩、节约土石方工程量上百万立方米,可有效推进工程实施进度,得到工程业主方、各设计协同方、工业园区管理方的一致认可并采纳实施。

6.结语

“因地制宜、统筹协调,将竖向设计作为山区土地利用的灵魂”是本次优化的指导思想。随着工程的实施推进,大量珍贵的经验教训需要我们总结吸收。

参考文献:

第7篇:工业土地范文

一、遂溪县工业经济发展现状及特点

近年来, 遂溪县围绕争当湛江市县域经济发展龙头和打造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示范区的目标,深入实施“工业经济立县、生态文明建县、协调发展兴县”战略,工业经济发展成效明显。

1.工业经济实力显著提升。 近几年,遂溪县依托工业园区为载体,全面落实“工业经济立县”战略,工业发展成效日益显现(如图1)。 截止 2011 年,全县工业总产值更是达到了221.3 亿元,同比增 20.4%,其中规模工业总产值163.6 亿元,同比增 26.5%,居全市十县(市、区)第三,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 44.1亿元,同比增 22.9%。

2.工业企业规模、效益不断扩大。 2005 年遂溪县仅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5 家,近几年工业企业数量逐年增加,平均每年增加 6 家左右。 截止目前,共有工业企业3546 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82 家(产值亿元以上企业 14 家),规模以下工业企业 387家,个体工业企业 3077 家。工业企业效益大幅提升,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1.6亿元, 增长 24.2%; 实现利润总额 2.3 亿元, 增长110.7%。 1 至 11 月,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28.35%,提高 40 个百分点,居湛江市前列。

3.工业园区、基地建设成效明显。 为深入实施“工业经济立县”发展战略,主动承接珠三角等发达地区转移产业及湛江钢铁、石化等大项目上下游配套产业,遂溪县致力建设白坭坡、岭北、杨柑、城月、洋青、 北坡等六大工业基地。 总体规划用地面积42864 亩,已完成征用土地面积约 7500 亩,北坡、城月、 洋青三大工业基地环评前期工作完成 80%,六大工业基地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2 亿元, 落户企业46 家,完成总投资 41.9 亿元。

4.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增强。 2011 年遂溪县共引进50 个项目,计划总投资金额达 92.32 亿元;其中在建、筹建项目 14 个,总投资金额达 8.12 亿元;新签约项目11 个,计划投资 35.75 亿元;正在洽谈项目 25个,计划投资48.45 亿元。 今年 1 月,遂溪县招商融资项目签约仪式在湛江市政府一号会议室举行,现场签约项目14 个,总投资额超过 68 亿元,涉及工业、农业、基础设施等多个领域,包括总投资30 亿元的深圳市联讯100MW 太阳能光电发电站项目、总投资1.5 亿元的湛江统一企业有限公司饮料二期项目、总投资16 亿元的中电投遂溪风力电场项目等。

5.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 长久以来,遂溪县一直是一个农业大县。新一届领导班子认识到“工业强,则县域强”发展硬道理之后,紧紧围绕“工业经济立县”的发展战略,努力调整产业结构,工业优势地位逐步显现(如图 2)。 截止目前,全县已建成制糖、建材、饲料、机械、电力、造纸、纺织、农海产品加工、林产品加工、医药化工、矿产加工等门类的工业体系,产业集群效应和聚集效应进一步显现,呈现七大产业齐头并进的局面。

二、遂溪县工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遂溪县在推动工业经济发展中卓有成效,但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和瓶颈, 制约着当地工业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1.工业总量较小、企业规模不大。 虽然,近年来遂溪县工业经济发展势头强劲, 但相比湛江市的霞山区、坡头区、开发区、廉江市等地方,还存在一定差距,工业在整个 GDP 中比重还偏小。 要把遂溪县打造成为湛江工业发展的第二高地, 还有待进一步挖掘优势,实现跨越。 就目前而言,县域内中小规模的工业企业居多,支撑行业发展的优强龙头企业较少。据初步统计, 遂溪县工业企业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只占到总数的2.31%,示范带动能力不强,必然影响到工业经济跨越发展的进度(如图 3)。

2.产业层次较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一是从产业层次来看,遂溪县现有的工业企业中,绝大多数还是依靠地方资源实现的一种初级产品的粗加工型,缺乏技术含量,深加工程度不够,就决定了其产业链不会太长,产业层次还处于较低层次 ,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也较弱。如制糖产业、建材企业,大多只局限于初加工,且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低,利润少。但相对来说这些企业,多耗能、耗水,且废弃物排放比例较高,因而,节能减排任务较重。 二是从产业结构来看,遂溪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仍较大,工业主导地位不是很突出(如图 4)。 且县域内传统产业和传统产品占据的比重较大,如制糖、造纸、农海产品加工等。 而高新技术企业少,形成自己品牌的产品少,多数属于上游产品,附加值低。

3.企业管理水平低,技术水平落后。 以遂溪现有工业企业来看,不仅规模普遍偏小,且管理水平和层次也普遍偏低。 特别是民营企业,大多是从个体基础上发展而来,有相当一部分还停留在家族式管理层面上,管理机制落后,管理方式陈旧,制约了企业的发展状大,也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要求。 再加之管理人员观念落后,做大做强的意识不强,缺乏合作、协作意识,致使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普遍较弱。 还有企业自身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能力也比较缺乏,研发机构不健全,研发投入极低,包括科研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都比较匾乏,导致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和抗风险能力都不高。

4.投资总量不足 ,园区建设滞后 。 目前遂溪县委、县政府正致力于发展园区和基地建设,但由于地方财力有限,2010 年遂溪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只有3.4 亿元,就决定了投资总量不会很大。 截止目前,遂溪县也未能申请到省级产业转移园,未能争取上级的建设配套资金,各工业基地的建设资金只要依赖于本级财政的投入。作为欠发达地区,地方财力相对吃紧, 必然影响到工业基地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投入,因此,大多基地只完成了基本的“三通一平”工作,远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不可避免地影响落户企业按时进驻和顺利投产, 给招商引资成效造成影响。

5.工业基地产业特色不够鲜明。 遂溪县已形成一定规模的工业基地有:白坭坡工业基地、岭北工业基地、杨柑工业基地,虽然各基地在规划定位上比较明确,但在现实引进项目过程中,却存在盲目性、随意性,最终导致工业基地特色不明显,主导产业不突出,引进的企业五花八门。正由于基地主导产业不突出,因而内部企业也没有形成以龙头产业为主的产业群,产业集聚度较低,大大降低了园区的吸引力,影响到基地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6.企业融资难,资金瓶颈制约严重。 对于欠发达地区, 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最大瓶颈无容置疑就是资金问题,遂溪县工业发展中也遭遇到这一困境。目前遂溪的存贷比远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一方面说明遂溪的贷款市场不够活跃,金融机构可贷资金充裕。但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遂溪目前存在企业缺钱贷不了款,银行有钱贷不出去的两难局面,不仅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也不利于金融机构自身的发展。

7.用地指标少,企业引进难度大。 由于国家对于土地政策的严控, 致使许多欠发达地区在引进项目的同时,又受到用地指标少的困境。特别是现在土地征用和使用的手续不断规范和严格, 加上遂溪县土地储备不足, 所以对于引进项目的征地问题难度不断加大,落户企业由于用地问题不能解决,而迟迟不能动工建设,最终不得不放弃投资,也不在少数,这些无疑都大大制约了县域工业的发展。

8.政务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近年来遂溪的政务环境虽然有了较大的改善,但面对承接省内的“双转移”和钢铁、石化上下游产业链的历史机遇,仍然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诸如审批程序繁杂,办事效率地下,“吃、拿、卡、要”等等现象还存在,导致项目落地进展缓慢, 严重影响项目工程进度和招商引资的效果,都对遂溪工业经济跨越发展造成极大的制约。

三、遂溪县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路径依赖

1.科学规划布局,明确发展目标。 作为遂溪县委县政府,要根据本地的区位及资源禀赋,立足于整个湛江市发展规划中的定位(湛江美丽的后花园)和区域发展的重点,科学规划全县产业资源的整合和产业发展方向,明确主导产业,形成各个园区差异发展的格局。 同时,要从整个县域财力和实际出发,着重发展一两个重点园区和基地,实现重点突破,兼顾全局,分布推进。 目前,在遂溪六大工业园区中,白泥坡和岭北工业园区发展势头较好,进园企业的规模和档次也相对较高,应作为发展重点。 再就是主导产业的定位,既要考虑既有的传统优势产业,如制糖、造纸、农林海产品加工等;也要引进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如新能源、新医药等,统筹兼顾。 对于工业园区的建设,要立足长远,起点要高,要上档次,功能完善,以利于长期可持续发展。 还应突破各镇域、各园区的行政区划局限,根据产业链发展的需要和特点,以及节能减排、循环发展的需要,科学安排进入各个园区的项目,突出主导,体现产业集聚,促进产业在空间上的有序布局。 包括要根据具体产业的国际国内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准确定位支柱产业发展的方向。 以及根据产业规划,制定实施一系统扶持政策,助力产业转型升级等等,都需要科学谋划,统筹发展。 在做好科学规划基础上,还要注意形象策划,以便于宣传、推介,争取更多投资和项目引进。

2.加强园区建设,发挥集聚效应。 第一、加强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完备与否是决定招商引资成效的一个重要基础,也是搞活工业基地和园区的重要支撑。 因此,在目前遂溪地方财力有限的前提下,应该有选择、有重点地建设好一、两个园区,诸如白坭坡工业基地和岭北工业基地。 使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能基本达到企业发展所需的基本功能,能满足落户项目建设、生产需要。同时,还要完善工业园区的生活设施,做到生产、生活一体化,方便企业员工生活,才能真正将项目“招得来、留得住”,保证企业持续发展。第二、优化产业布局,发挥集聚效应。 在入园企业、项目的选取上,要根据工业基地的产业定位,重点选取产业链长、带动效应强的龙头企业,以便于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布局。 比如积极实施“亩产吨糖县”工程,致力培育大型糖业集团,继续加大糖业综合利用项目开发,延伸糖业产业链条,构建全国最大的蔗糖产业集群基地,打响“中国第一甜县”的品牌;全力以赴支持国电集团火力、风力发电项目和粤电集团生物质发电项目尽快建设,用电力带动所有工业发展,用电力引领遂溪经济大发展。工业园区主导产业的明晰,对于采取产业链招商的措施,打造“化工基地”、“钢铁、 石化配套基地”、“新能源基地”等专业园区,使基地内企业成产业链布局,促进产业集聚,形成集聚效应。同时,在入园企业的选择上,还要吸取经验和教训,避免走弯路 ,欢迎 “两高两低 ”(高投入、高效益、低污染、低能耗)企业入园。第三、 以壮大优势产业和培育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方向,提升承接产业转移的支撑力。 一方面,要扶优壮强优势主导产业。在积极响应广东“双转移”发展战略的同时,充分发掘本地的比较优势,做大做强优势主导产业。不断加大对骨干企业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巩固和壮大遂溪县制糖、 农林副产品加工、饲料、造纸等主导产业的优势地位,努力解决制约这些主导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另一方面,要积极培育新型能源、新型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鼓励企业与专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进行对接,推进产学研合作,并加强成果转化率,带动地方新兴产业的发展。第四、引导园区企业本土化发展。一是要使企业融入本地产业链,利用本地资源发展,避免“飞地经济”。如岭北工业园区的台湾统一饮料集团,政府要有计划地促使企业研发采用本地水果作为饮料原材料的技术 (可由政府出面联系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充分利用本地资源。 这一方面可以提高本地果农的收入,同时也可以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二是企业用人的本地化,提高本地就业率。政府可采取措施对吸纳本地人员就业的企业给予奖励、 或相关优惠政策。 特别是鼓励企业吸收本地的优秀人才参与企业管理,为本地培育高水平管理人才。第五, 进一步创新工业园区管理体制和开发机制。 确保园区管理机构权责分明,服务到位。 对建设成熟、功能完善、管理规划的工业园区,在全市范围内进行PK,并对胜出方给予资金扶持或者用地指标上的优待。 积极推行工业园区建设的市场化运作和企业化管理的开发机制, 鼓励有实力的投资者参与开发园区建设。

3.紧抓招商引资,增强发展后劲。 遂溪县域工业发展的最大障碍还在于资金少,投入不足。 因此,推动招商引资工作是实现工业经济腾飞的先决条件。但就目前的形势而言,由于国家土地政策的严控,遂溪土地资源储备不足,用地指标少,又是制约遂溪招商引资的重要瓶颈。 因此,作为地方政府,一方面要扩大招商引资,另一方面又要节约集约用地。所以,在招商引资时可以考虑把好两个关:一是要设置单位土地面积投资强度标准(分行业制定),相同行业优先考虑单位面积投资强度大的企业入园落户。二是在筛选入园企业时,把单位土地面积税收贡献纳入考核范围,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单位土地面积税收贡献大的优先考虑。三是积极争取引进国家、省鼓励项目,实现特批用地指标。 这样既有利于充分整合和利用土地资源,同时,也解决县域工业经济发展的资金“老大难”问题。 在招商引资中,还需注意方式方法的创新,以及体制机制的保障。(1)创新招商工作方式。 招商引资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应打破常规,大胆探索和创新。 一是接对招商。在发挥领导招商、驻外招商优势的基础上,与省内外发达地区建立友好关系,或者与驻点招商城市的行业协会、产业协会加强合作,拓宽招商渠道,提高成功率。 二是网络招商。 通过建立遂溪招商网,组织企业上网,建立网上动态项目库;推介招商项目,着力扩大网上招商的成效。 同时,根据各个园区产业链发展需要,通过网络广泛搜集了解相关产业的信息,提高招商的针对性。 三是以商引商。 以商会名义招商引商应该成为一种新模式,其招商效果也会事半功倍。四是敲门招商。由专业人员组成专业招商队,专门开展招商引资工作。(2)创新招商机制。首先,要创新考核体系。将考核指标由单纯的“数字化”向结合产业优化、技术创新、行政服务水平提高等综合考评转变。 其次,要创新激励机制。对于招商引资贡献巨大的团体和个人,给予重奖,焕发其积极性。 组织优势项目、成熟园区的申报,争取上级资金,支持项目、园区做大做强。从技术创新、品牌效应、财税贡献等入手,制定相应政策,以税收反哺或者直接奖励等措施,扶持企业发展壮大。 同时,可设立项目专项基金,扶持重点项目发展。最后,要创新协调机制。针对重大项目,通过建立省县联动、市县联动、企业联动的有机联动机制,促进系统协调。(3)拓展融资渠道。在立足 BOT、BT 等融资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其他融资模式:一要加强银企合作。 完善政府、银行、企业联席会议制度,经常性组织银企合作及项目推介活动。 金融机构要创新工作思路,改善金融信贷审批、信用评级、信贷考核、抵押担保、利率定价等管理机制,加大对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二要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积极拓宽外资、民间资本进入遂溪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渠道,发展多层次、多元化的担保体系。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产品有销路,市场行情好,经济效益高,信用度好的企业,县里可协调金融部门为企业在流动资金、技术改造、科技开发、增资扩建等方面的贷款提供融资担保服务。支持工业园区建立担保机构,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商业性、 互担保基金和中介服务机构,加快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加快组建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建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 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贷款支持力度。三要进一步激活民间资本。创新民间资本投资方式,加大开放民营经济领域的力度,进一步放宽经营范围,简化开办手续,吸引民间资本投资办厂、入股参股和进入技术改造等范畴。

4.加快科技创新,构建竞争优势。 (1)落实政策,加强政府引导作用。 在对已出台的科技政策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分析遂溪县科技政策法规的优势和不足,并结合遂溪县的产业结构调整,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保护和激励自主创新、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政策和法规体系,使科技政策法规体系更加完备、系统和科学。(2)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建立和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为支撑、社会筹资和引进外资为主要来源的多渠道、多元化的新型科技投融资体系。 建立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资金保证体系和技术创新投资的风险与担保机制, 加大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力度。 积极鼓励和引导遂溪县工商企业投资科技、兴办民营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3)围绕产业,构建科技创新体系。 对于地区的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建设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并进一步推动成果转化机制。 在重点产业和优势技术领域,可借助于湛江市的高校、科研所、各类科技创新中心的力量,积极创建科技创新的平台,建设具有现代化技术准备、 能进行关键和共性技术的实验室和试验基地。同时,还需要健全和完善产品标准与检测、科技信息数据共享资源平台,以各种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载体, 实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成果转化率。

5.完善投资环境,构建服务体系。 (1)政务环境。首先,要加大政府的政策扶持力度。 在招商引资、税收、土地审批等环节制定优惠政策,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吸引更多企业和资金进入。还可成立工业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对重点产业、新兴产业给予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扶持。其次,要全面落实首长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提高机关行政效能。 进一步健全行政服务中心功能,尽量简化行政审批手续,缩短审批时间,甚至可推动全程服务,构建“绿色通道”,提供优质服务。实行重点项目“直通车”制度,凡县委、县政府确定的重点工业项目,从项目立项到竣工验收的所有审批、审核环节,均实行“即时受理、联合会办、全程服务”。 再次,要完善管理机制,增强政府执行力。 借助于“机关作风整治”契机,依法梳理行政“权力清单”,对行政管理职权、法定职责和服务要求分解到岗、落实到人。一旦触犯,立即追究责任。进一步优化工作流程和办事程序,提高工作节奏,降低行政成本,增强行政效能。 对于政府目标考核体系要进一步完善,激发工作人员积极性和动力。(2)法制环境。 要做好普法教育工作,提高市民素质和法律意识,尽力改善法制环境,实现依法治县。对于多头执法、重复收费、执法扰民等问题,需要进一步规范行政行为,做到依法行政。 对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纠、、执法犯法的,包括各种为求私利,不顾全局利益的行为,要严肃查处,保障县域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3)市场环境。 要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让所有投资遂溪、建设遂溪的个体和企业,都能拥有一个平等进入、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要严抓“三打”,尽力清除各种假冒伪劣商品,重拳打击各类欺行霸市和经济欺诈行为。 同时,对于进入遂溪的企业,要建立信用档案,对各种皮包公司坚决予以清除。 在不断规划和完善市场环境的基础上,提高遂溪市场的档次,从而谋划建立国内一流的市场。(4)人文环境。 要加强县域文明建设,提高文化品味和内涵,为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氛围。 尤其要加强公民素质教育,从基层单位到普通人民群众,都要从我做起,从自身做起,树立文明形象,为遂溪经济发展吸引更多目光关注,并积极投身到建设当中去。(5)生活环境。 一个地方生活环境的好坏,也是需要投资者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 因此,必须要对县域内的卫生生活环境进行彻底整治,改变以前的“脏、乱、差”等现象。 尤其是要利用当前湛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契机,大力推动各个县域也做好相关的卫生整治工作,要确保消除死角,大街小巷都要落实责任,尽量完善其功能,增强其承载力,使城镇形象在亮、洁、绿、美、畅等方面都有明显改观。惟有如此,创业者才会对县域发展充满信心,为工业发展吸引更多项目和资金。

6.建立循环经济,确保可持续发展。 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而遂溪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发展定位是湛江美丽的后花园,其发展战略也强调“生态文明建县、协调发展兴县”,因此,遂溪应把经济发展重点放在循环经济上,体现区域发展特色。这不仅能够降低能耗,减少污染,同时,对于提高引进企业档次、技术含量和产业集中度,确保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有重要意义。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应从三个层面入手:一是微观层面。即选择典型企业或大中企业,采用新的工艺设计和技术攻关,减少输入端的物耗能耗,实施污染排放的最小化、治理化。 目前,白坭坡工业基地的广东粤电湛江生物质发电项目,正是认识到这一点,以此为突破口。未来应该进一步延续这样的环保产业。二是中观层面。是指在生态工业园区内,企业的组合不是任意的,而是以生态产业链为依托,企业间能进行废物交换、循环利用。遂溪作为一个水资源比较欠缺的县域,可以借用这样的发展模式,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将生活污水处理之后再用于相关工业企业。 三是宏观层面。 循环经济,不是某个企业或者个别团体的义务,而需要发挥这个地域,乃至整个社会的力量,共同去推动,才能铸就和谐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局面。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发挥舆论的作用,号召全社会都动员起来,共同维护。企业要推广节能降耗、综合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普通群众要节能减排和制造污染,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技术水平, 降低生产成本, 从而保障县域的长久持续发展。

第8篇:工业土地范文

[关键词]:工业用地 开发模式 策略选择

工业立市是__市“十一五”的发展战略,土地是构筑工业发展的基础和平台,是工业发展的载体。因此,作为土地这一巨大资产的“大管家”—土地管理部门,必须对土地这一家底如数家珍,应对__工业发展优势、发展格局、发展特点,致力于工业用地开发模式的策略选择,提高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保证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推进__工业化和可持续发展进程。

1基本情况

20__年度__市获__省人民政府批准农转(征)用地总面积1867.70公顷(28015.50亩),其中工业用地约1494.16公顷(22412.40亩),占农转用地总面积80%,沿海县(市)所占比例较高,如龙海市占全市农转用地总面积26.73%;山区县所占比例较低,在1-10%左右(详见表一)。另外,全市还有存量工业用地约1600公顷,有部分空闲厂房,在各开发区还有一定用地潜力可挖掘。这些数据表明__市国土资源局为__的工业发展储备了较充足的工业建设用地资源。后续的工作关键在于怎样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做好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永续利用工作,进一步促进工业发展、壮大发展。

表1 __市20__年用地报批情况表

单位:公顷.

单位名称

总面积

其中工业用地面积

工业用地占总面积比重(%)

芗城区

256.05

204.84

10.97

龙文区

120.94

96.75

5.18

龙海市

624.04

499.23

26.73

漳浦县

171.69

137.35

7.35

云霄县

63.40

50.72

2.72

诏安县

37.59

30.07

1.61

东山县

66.67

53.34

2.86

平和县

56.38

45.10

2.42

南靖县

83.61

66.89

3.58

长泰县

154.41

123.53

6.61

华安县

139.61

111.69

5.98

常山开发区

31.63

25.30

1.35

__开发区

61.68

49.34

2.64

__市合计

1867.7

1494.16

100.00

资料来源:__市国土资源局, 统计数据截止日期:20__.12.30

2从宏观角度选择工业用地策略,促进城镇工业发展

2.1依托优势,发挥工业用地资源效用,促进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

土地效用发挥重在节约集约用地,科学布局、合理配置,才能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较大的土地经济效益,促进土地永续利用。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依托__现有的港口优势、交通干线工业集聚带优势、开发区优势发挥土地资源效用。

首先,港口优势。__有682公里绵长的海岸线,已形成__港、后石电厂、东山3个一类对外开放港区。位于厦门港南岸的__港,与厦门仅3.5海里一水相隔,并已建成1万至5万吨级集装箱和多用途泊位5个,年吞吐能力达到700万吨以上,又是国家一类口岸和首批对台直航口岸之一,如今已开通至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外贸易货运航线和香港、台湾、上海、大连、青岛、深圳等地的集装箱航线。也是东南亚的木材重要集散地和交易地。此外可供建设20万吨以上泊位的漳浦古雷港正在开发建设中。这一港口优势必然对土地效用发挥起到很重要作用,因为港口发展必然带动临港工业、港航、物流的发展。所以土地的有效使用必须先看准这一优势,让临港复地的土地率先发挥效用,优先供地优先使用。

其次,开发区优势。通过清理整顿,我市已通过规划审核并经国家有关部门公告保留的国家级开发区1个,省级以下开发区10个。这些开发区的平均建设率为 56.39 %,较大开发区(规划面积在1000公顷以上)共4个,除了__龙海经济开发区建设率为100%,其余建设率只达49.99%--73.02%(详见表2),还有一定的建设潜力,更重要的是这些开发区初具规模,是工业立市的新亮点,是促进工业化进程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摒弃传统摊饼型城市扩张方式,采取组团式企业化的集中开发模式,其速度和效益是显而易见的,如招商局__开发区20__年工业总产值达60.98个亿,已成为__经济的主要增长点,是__经济的重要区域,支撑着__东部地区的崛起。纵观我市的开发区,区域上的功能分工已基本形成,__开发区承担了以港口为龙头,以临港工业为主体的功能划分,诏安闽粤边界贸易加工区承担了对接珠江三角洲承接海内外产业转移的功能划分,有着较强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构成一定的辐射能力。同时也是土地规模经营,集约用地的区域。因此在土地供应上应把这些开发区作为重点供应对象,以土地促进开发区的发展,又以开发区的发展提高土地效益,促进工业化进程。

表2 __市开发区用地情况调查表

单位:公顷

位置

开发区名称

开发区规划面积

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面积

已建成

面 积

未建成

面积

建设率(%)

龙海市

__龙海经济开发区

1503.2

1

1503.21

1503.21

0.00

100%

平和县

__平和工业园区

96.12

96.12

96.12

0.00

100%

诏安县

__省诏安工业园区

147.13

147.13

104.13

43.00

70.77%

芗城区

__省__金峰经济开发区

815.00

815.00

528.00

287.00

64.79%

龙文区

__省__蓝田经济开发区

1019.00

1019.00

719.00

300.00

70.56%

__开发区

____招商局经济开发区

3140.00

3140.00

2292.98

847.02

73.02%

云霄、常山

__云霄常山经济开发区

154.27

154.27

134.27

20.00

87.04%

东山县

东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

1023.74

1023.74

511.74

512.00

49.99%

漳浦县

__省古雷港经济开发区

998.66

998.66

418.66

580.00

41.92%

南靖县

__南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329.00

329.00

227.47

101.53

69.14%

长泰县

__长泰经济开发区

500.00

500.00

475.0

25.00

95.00%

合 计

9726.13

9726.13

7010.58

2715.55

72.08%

资料来源:__市国土资源局,统计数据截止日期:20__.4.30

再次,交通干线工业集聚带优势。沿鹰厦铁路、厦漳高速公路、漳龙高速公路、324国道,云漳线省道、输港公路,形成九龙江北岸的龙池工业开发区—角美开发区—蓝田开发区(含龙文、朝阳开发区)--__金峰工业区—__南靖高科技工业园区—华安丰山银塘工业群;九龙江南岸的南太武协作区—__开发区—东园、海澄工业群—榜山、九湖乡镇企业群—__市区桥南工业片。沿漳诏高速公路、324国道和沿海岸线,已有__古雷港口经济开发区(含漳浦绥安工业区、赤湖工业区)--常山华侨工业区(含云霄县云陵工业开发区)--东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诏安闽粤边界贸易加工区。在这里集聚了众多三资企业、乡镇企业和个私企业,加之原来国有企业,已成为__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地带。也是较需要用地的地带,是能使土地资源产生高效益的地带,是土地供应应优先安排的地带。

港口优势、开发区优势、交通干线工业集聚优势已构成我市经济增长点与经济增长极相结合的点轴开发的经济空间组织形式,这是一种有效的空间组织形式。更值得提出是这些区域是构筑海峡西岸经济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土地管理部门,要紧紧抓住海峡西岸写入中央文件这一机遇,增强主动融入意识,以创新的姿态管好这一方土地,侧重集约供地,按土地级差效应供地,使这一方土地地尽其用,推进新一轮的大发展。

2.2充分发挥政府的统筹职能作用,促进资金一工业项目一用地协调发挥效用

土地的开发利用是一个系统工程,资金、工业项目是土地资源效用发挥和工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没有资金、没有工业项目土地热不起来,土地高效产出率无法产生,闲置土地无法盘活,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统筹作用,使资金、工业项目、土地协同发展。一是拓宽融资渠道。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逐步形成政府资金、工商资金、外商资金、民间资金一起上的投资格局。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加速工业发展速度,扩大工业建设规模,使土地热起来。二是扩大招商途径,采取“大中小项目一起要,内外项目一起上”的招商格局,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三是做好各地块的产业分工及地块的功能布局规划。根据各地块所处的空间位置,临近的工业产业分工及协作需要,基础设施配套情况(诸如水、电、路的完善度),地质条件、水文条件等情况对各地块做出功能布局规划,比如用电大用水大的行业就应布置在靠近电源、水源地方;重型工业就不适宜布置在地质条件差地方;排污量大项目适宜布置在下游等等,为项目的落地先制定好布局,按土地用途承接项目,统筹考虑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在促进发展的前提下,更重持续发展。四是统筹安排项目落地。发动全社会力量投入招商引资是必要的,但必须扭转这样局面,即谁招商就在谁地盘建企业,谁的地盘建了企业就可获得利、税分成的做法。要建立一种既能巩固以往那种轰轰烈烈的招商热情又能统筹安排项目落地的新的招商引资激励机制,如“飞地工业”管理机制。这是集约用地、合理配制土地资源的需要,也是做好工业产业聚集分工协作的要求。

2.3确定合理土地价格,引导科学合理用地

地价固然是影响投资开发的因素,但不等于地价低就能吸引开发商,因为开发商投资的目的在于获利。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地方地价特别低,投资者却寥寥无几,有的地方地价虽高,投资者却云集的原因。所以不要以低地价来吸引投资者,而应立足创造赢利的投资环境。低地价往往只能误导投资者浪费用地,造成土地开发成本倒挂,使政府和土地开发企业负债累累。应遵循“以土地分等定级为基础、土地收益为核心、土地市场交易价格为参考”的原则,合理确定土地价格。 20__年4月30日以来市政府陆续公布市区和各县(市、区)的基准地价,为地价评估提供法律依据,在确定土地价格时应予遵循,促进土地合理利用。

2.4遵循以定额供地开发的原则,做到原则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

为保持宏观经济平稳运行,建立节约型社会,中央要求严把土地供应闸门,运用土地手段积极参与宏观调控,抑制投资过快增长和局部过热的现象。国土资源部和省政府相续出台相关政策,如国土资源部《关于和实施〈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试行)的通知〉(国土资发[20__]232号)对城市的等别进行划分,并作为工业项目投资强度控制指标的依据;省政府办公厅以闽政办[20__]21号文《__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国土资源厅等四部门关于促进工业项目集约合理用地若干意见的通知》规定了工业项目的投资强度、容积率、绿地率、建筑系数、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所占比例等五项指标。__市从市区到沿海至山区县属于七—十四等范围,工业项目投资强度控制指标55-166万元/亩。这一规定为节约用地提供政策保障,也是必须遵循的原则,但是也应该考虑到土地等别后面有级别,土地级别里有差异、有不同的地类。因此建议政府根据我市土地等别、级别制定实施细则,对诸如利用闲置土地、“三荒地”及未利用土地投资建设的项目适当放宽控制指标的低限,做到原则性

和可操作性相结合,提高投资者的积极性。3从微观角度选择工业用地开发策略,推动工业化进程

3.1坚持以项目定用地原则,防止土地晒太阳

在供地方面必须坚持以项目供地,依据国家和本省规定的用地定额标准、投资强度控制指标及用地规划控制指标等因素确定供地量,防止超标准圈占土地。现行的农转(征)用批准方式的改变,即要求批次批准转(征用),既有利于集约用地,产业的聚集,但也容易造成成片推平土地,在项目不能及时到位投建生产时闲置土地又产生的现象。可根据各地块实际情况及各地块的产业布局规划,先行进行区间道路及给排水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和完善,其中的土地保留原状,让农民继续耕作(但必须与农民签订协议,一旦要上项目必须无偿无条件服从),做到既不盲目平整土地,又为项目引进,缩短项目投建使用时间做好充分准备。

3.2致力于盘活存量

根据调查,全市截止20__年年底约有存量工业用地1600公顷(未包含开发区的存量工业用地),主要分布在芗城区、龙文区、龙海、漳浦、诏安、东山、平和等县(市),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及相关部门必须致力于存量工业用地的盘活利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行有效盘活利用。可采取以下的主要措施:一是无偿收回、协议收回出让转让或政府协助二次招商、置换业主或对原业主限期动工收取闲置费用等。二是建立盘活利用闲置工业用地、利用存量工业用地的规范、约束、治理、处罚、激励等机制,比如对利用闲置工业用地可适当降低项目供地的投资控制强度指标。三是鼓励企业退二进三,退城进郊,即在进行城市改建时把与城市规划不相适应的工厂、仓库外迁利用存量土地,把金融、商贸、服务业引进城市。四是对于存在较大量已批未供地县(市、区)坚决按有关要求不予办理新的农用地转用与土地征收报批手续,按其未供地面积相应核减该县(市、区)的用地计划指标。将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与建设用地规模、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土地效应。

3.3进一步做好“无地招商”工作

市场经济的冲击,有部分的国有企业、乡镇企业、三资企业经营困难,造成现有厂房空置。另外一种情况是有的企业搞“花园式”工厂,厂区内布置大片绿地。对于空置厂房的利用可侧重引导乡镇企业、民营企业、手工加工业等投资规模较小,工艺简单的企业租用或受让,对于厂区内绿地可限期原业主增资扩建。这是一条集约节约用地之路,也是企业便捷投资、节约投资、易于配套、便于管理之道。

3.4建立用地调整和置换管理机制

近几年已批的农转用而未供地建设的项目中大部分布局分散,面积小(有的地块仅有几亩之大)。不利于集约用地,不利于基础设施配套,增加投资,浪费投资;增加环境污染源,扩大环境污染面,不利于环境保护,不利于“坚持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必须建立用地调整和置换管理机制,改变“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工业格局,促进工业产业群集聚,对工业协作分工作出积极引导,促进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因为集约用地过程便是工业产业集聚的过程。

第9篇:工业土地范文

关键词:老工业基地改造高新技术传统产业脱胎换骨产业升级结构优化途径

当代中国正处于经济发展阶段重大转折和体制改革大变动时期,经济结构问题十分突出,有旧的问题,也有新的问题。国内外经济结构变动的趋势表明,老工业基地工业结构中的主要问题已不是简单的比例关系问题,产业技术水平低、产业结构低度化已上升为主要矛盾,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已迫在眉睫。本文仅以沈阳这个老工业基地典利城市为例,重新审视和调整老工业基地改造的思路并提出若干对策措施。

思路之一正确认识和处理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

众所周知,老工业基地多以传统产业为主,因此,在老工业基地结构调整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就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改造传统产业的关系。

勿庸置疑,高新技术产业是战略性产业,决定着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未来,是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希望所在。从世界著名老工业基地的改造经验看,没有单纯依靠对成熟和衰退产业通过改造恢复生机的,而都是以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替代产业,通过经济转型,实现了区域经济重振。但中国老工业基地有其特殊的成长背景和发展条件,它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投资倾斜形成的,是催生化的产物,曾经在很长一段时期,经济发展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即使是目前工业化水平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面对中国广大的市场空间和容量,在目前和今后较长时期,老工业基地的传统产业经过注人新的技术成份,仍有其发展的广阔前景和生存空间。从发展意义上讲,我国的工业化任务远未完成,重要基础产业远未到“夕阳产业”的地步,发展规模经济、企业集团仍需以原有的生产能力为核心。沈阳作为以传统产业为主体的工业城市,虽然目前传统产业增长潜力远不如前,但传统产业所作出的经济贡献仍占有重要地位(截至1999年末,全市工业总产值中传统产业占76.7%,利税占77.3%),在未来-段时期内,高新技术产业还不足以支撑整个经济的发展,沈阳的经济发展仍将主要依赖于传统产业。由于工业体系的调整和发展是一个“慢变量”,因而,希望在短时期内,以高新技术产业全面替代传统产业是不可能的。应该时确,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并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尽管在21世纪的国民经济中,传统的原材料工业和一般加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缩小但其绝对量和产值不会萎缩,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不会退出经济生活。应该消亡或被取代的是传统产业中的耗竭资源、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传统生产工艺和技术。因而,老工业基地改造比较现实的选择是以高新技术,特别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传统产业“嫁接”高新技术使传统产业的改造水平有质的提高,以此盘活巨大的传统产业经济存量,这应是老工业基地现阶段实施产业升级、结构优化的基本内容。

思路之二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

现实告诉我们,仅靠传统工业自身渐进式和滚动式的更新改造和单项基本建设项目的改造与革新,零星的挖潜、革新与改造活动是实现不了我国传统工业技术体系的根本再造的。今天,我国传统工业的再造已经到了这样一个阶段,那就是要进行脱胎换骨的技术体系再造和大“换血”,要进行技术结构重组,才能适应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任务对传统工业再生的需求。而要实现这样大跨度的质的飞跃,运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技术体系进行突变型改造就逻辑地和历史地成为必要手段和条件。传统技术系统若以传统的革新、挖潜和改造方式进行更新改造,其技术状态的改善与提高是有限度的,绝难实现“脱胎换骨的技术体系再造”和技术结构重组,也就绝难实现我国传统工业体系的再生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因为“骑着自行车”无论如何是“上不了月亮”的。而高新技术是能够胜任这一历史使命的。航空飞行器装备以航天动力系统,就成了“航天飞机”,其技术等级与功能就比普通飞机提高了一个数量级—不仅可在大气层内做航空飞行,亦可在大气层外做航天飞行。对传统工业技术体系实施高新技术改造,就好比对航空器实施航天技术革新,这种革新是质上巨变的、技术等级上大跨度的革命性突破,不如此,就难以实现产业升级,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就成为一句空话。

根据以上思路,对老工业基地的产业升级、结构优化应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1.大力发展以电子信息业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21世纪是以计算机为标志,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产业是21世纪最具优势的产业。一方面,沈阳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迫切需要电子信息产业的先导、牵动作用。目前,沈阳以制造业为代表的传统产业的比重仍占80%以上,大量传统产业存量资产的存在,既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同时这些物质条件又必须通过高新技术注人对传统产业进行脱胎换骨的创新改造才能得以充分利用。另一方面,沈阳已基本具备了将电子信息业作为第一主导产业的物质基础、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

在电子信息企业中东软集团与和光集团作为全国信息产业的战略力量是沈阳市发展电子信息业的骨干和中坚;全市拥有47万人的科技人才,还涌现了如刘积仁、昊力等信息产业的成功的带头人。加速电子信息业的产业化,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群,必将迅速改善全市企业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促进产业升级,这是确立沈阳市在未来国内外市场竞争中优势地位的先决条件。要采取市场导向、经济手段和行政千预相结合的办法,把沈阳有限的经济资源集中起来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通过采用最先进的实用技术,跨越基础落后的障碍,改造生产、服务、经营、管理,实现跳跃发展,获得后发性经济效益。近年,东北大学与上海宝钢合资组建了目前全国最大的软件集团一一宝钢东软信息产业集团;和光集团与美国第

一、世界第二的计算机生产商康柏公司正式签订生产“康柏和光”联合品牌机协定,已展示了沈阳市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美好前景。

2.对传统产业进行完善的信息化改造,促进传统产业的现代化,把老基地原有主导产业改造成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优势支柱产业。朱榕基总理在关于“十五”计划建议的说明中指出:要“把工业.化与信息化结合起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跨跃式发展。”这就为我们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捷径”。电子信息技术是改造传统产业的首要技术,带头技术,是经济效益的倍增器。据调查,信息技术在改造传统产业中的投人产出比一般为1:4以上,有时甚至可达1:10。企业信息化改造是我国企业面临的一场技术革命,是企业能否立足于21世纪的生存基础。传统企业通过信息化改造,实现工艺创新、强化产品设计,完全可能实现“凤凰涅梁”般的新生。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发挥优势,突出特点,梯次推进。目前,沈阳市已把沈阳的传统优势产业—机械装备制造业作为“十五”期间的支柱产业,但支柱产业的发展基础不在于行业,而在于具有拳头产品的骨干企业。沈阳市各行业都有

一批在全省和全国具有一定优势的重点企业。特别是机械行业的大型电力变压器、隔离开关、摇臂钻床、大型凿岩机产量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54%,45.4%,80%和60%。有8个企业在全国同行业中名列前三名。沈阳市应将信息化改造的重点放在这些基础好、综合实力强、产品知名度高、在全国及在未来国际市场竞争中具有一定优势的重点骨干企业上。使其逐步实现主要产品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生产过程和生产设备采用计算机控制,企业采用计算机网络进行辅助管理和辅助决策,使沈阳传统产业高新技术化登上新台阶,真正成为具有行业优势、对地区经济发展和财政收人起支撑带动作用的支柱产业。沈阳起家靠工业,而工业的优势在配套。针对沈阳市企业加工能力强,而组合优势弱的现状,围绕发展先进重大成套装备(包括各类生产线)还要运用高新技术对相关企业进行改造,提高成套设备的开发制造能力,推动传统装备制造业向现代装备制造业的转变。

同时,坚持实施名牌产品战略工程,加快产品结构调整。产品是企业发展的基础。要发挥沈阳市工业产品配套的群体优势,集中力量发展一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具有相当经济规模的名牌产品,在全市形成一批地区名牌、国家名牌和世界名牌产品,增强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用名牌效应促进经济发展。名牌的效应在于提高市场占有率和企业盈利能力,因此名牌要由市场和消费者认可,而不是行政的任命和评定。

3实施大企业战略,通过资产流动重组“造大船”,改善企业组织结构。大企业战略是实现规模效益、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措施,已为国内外成功企业的经验所证实。实施大企业战略重在提高质量。要尽快改变沈阳市国有经济比重过大、质量不高的现状,有所为,有所不为,抓大放小,缩短战线,使企业大而强。实施大企业战略“造大船”要讲求规模效益。要以市场和产业政策为导向,防止简单的企业叠加和规模扩张。要按照市场优胜劣汰的原则,改变对于劣质、亏损企业不断投人,救济、扶助的传统做法,坚决消灭无市场、高能耗物耗、技术等级低的行业和产品,使资本向优质企业集中,“拆旧船,造新船,卖小船,造大船”,形成规模效益。实施大企业战略还要与国际经济技术、管理接轨。要打破地区、部门和所有制的界限,以产权为纽带,进行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的收购兼并或股权交易。要以加人WTO为契机,通过与世界著名企业攀亲,与知名品牌联姻,与“巨人”同行,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占领国际市场。

4.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研究与开发机制,为产业升级奠定微观基础。目前,沈阳市大多数企业,包括一些国家重点企业,缺乏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储备。不少企业没有真正建立起技术开发机构,一些影响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重大关键技术,源头大多在国外。通过实施“捆绑-C程”、“与巨人同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固然是当前改造传统产业的一种现实选择,但从长远看,企业必须有创新能力,开发具有自己知识产权的产品,才能具有持续的竞争能力和发展能力。

因此,实现产业升级必须在建立技术创新体系上下功夫。沈阳市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相对集中,科技人员力量雄厚,要下决心解决长期存在的科技力量游离于经济建设主战场,科技经济“两张皮”的问题,把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结合起来,切实使企业成为科技投人和科技开发的主体,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需求对科技进步的导向和推动作用。通过市场推动和政策引导,形成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到科技成果工程化、产业化的技术创新体系。国家要对企业技术进步的条件作出必要的规定,大中型国有企业都要建立技术开发中心,完善产业技术的推广、扩散等服务体系,普遍提高企业的技术素质。建立健全多层次、多渠道的技术投资体系,特别是结合投融资休制改革,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新技术的产业化。加大对引进技术消化创新的投人力度,在引进改造上要形成引进一消化吸收一创新发展的良性循环,在提高企业自我开发创新能力上下功夫。加强对外商投资的引导,鼓励外商转让先进技术,提高外资的技术含量。新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