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药理学教学论文范文

药理学教学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药理学教学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药理学教学论文

第1篇:药理学教学论文范文

案例教学法符合制药工程专业的培养方向。案例教学法符合制药工程专业的培养方向。与药学类专业主要培养临床药师和执业药师的培养目标不同,制药工程专业是一个以培养从事药品制造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的化学、药学和工程学交叉的工科专业,毕业生可从事药品生产、管理、经营及新药研发等工作。因此药物化学的教学应围绕制药工程的专业培养方向,在教学中体现应用性、实践性和专业特色。采用案例教学法,可弥补教材内容和知识结构的局限,在介绍药物基础理论的同时,有意识地强化药物的研发、生产和应用,适当介绍学科前沿和行业动态,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是十分必要的。

二、案例教学法在药物化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国外高校在药物化学教学中也尝试运用案例教学法,并出版案例学习教材,书中收集的案例涉及临床用药和配伍,适合药学类专业学生使用。国内高校在药物化学教学中也尝试了案例教学法。《药物化学-案例版》(孟繁浩著)主要提供了一些代表药物的临床应用实例,内容稍显单一,并不适合制药工程专业学生使用。下面就对多层次案例教学法的设计和实施过程进行简单介绍。

1.梳理教学内容,实行多层次案例教学

药物化学课程内容繁杂,涉及知识领域多,如果不对知识体系进行适当的梳理,收集的案例资料就会难以全面反映课程教学内容。我们将药物化学的知识体系按教学要求分为四个层次:①药物化学基础知识和理论;②药物化学基础知识的应用;③药物设计和新药发现的原理和途径;④新药发展趋势和前沿知识。然后对以上四个层次设计相应的教学案例。针对基础知识和理论采用“趣味性案例”,案例资料以药物发展史实例、社会热点事件等为主。例如,在抗疟药中介绍“青蒿素发现的故事”,在学习普萘洛尔时穿插介绍詹姆斯•布莱克因发明该药获得诺贝尔奖的资料,学习麻黄碱时介绍“感冒药制毒案件”,学习抗生素时介绍“超级细菌”,学习激素药物时介绍“运动员兴奋剂事件”。这些贴近生活的实例增加了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听课热情,增加了课堂上的师生互动。针对药物临床应用和生产方法采用“问题型案例”。在讲课时提出相关药物的生产或临床使用实例,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听课,在学习中思考,并能学以致用。例如,在学习解热镇痛药一节,课前先提出临床应用实例:“一名3岁男孩由于误服了大约半瓶对乙酰氨基酚,被母亲送到急诊室,医生为男孩洗胃后,还需要进行进一步治疗。然后提出问题:①大量服用对乙酰氨基酚会产生何种毒副作用?产生的机制是什么?②医生下一步应采取什么治疗方案?为什么?”。每个章节的药物介绍都通过类似的应用实例,提出若干问题,供学生在课堂上或课后分析讨论。针对药物设计和新药发现采用“典型案例式”教学,精选了10个新药研发案例,结合教材中的理论知识,通过课堂案例介绍,组织学生讨论其中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了学生对创新药物研究的兴趣和认识。如“西咪替丁及其类似物的发现过程”“、卡托普利的发现过程”、“他汀类药物的发现过程”、“紫杉醇的发现过程”、“联苯双酯的发现过程”等。通过案例讲解和讨论,培养了学生新药创新的概念和意识。针对新药的发展趋势和前沿知识采用“研讨式案例“教学。由于药物的更新换代速度很快,要及时跟踪新药发展趋势和前沿知识。布置学生跟踪最新上市的新药,组织课堂报告和讨论,包括其中蕴含了哪些药物化学原理和方法,有哪些创新性,对我国新药研发有哪些借鉴意义等,引导学生如何从文献资料中进行信息的归纳整理,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2.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

(1)收集资料。资料收集是案例教学法的关键环节。收集案例资料有几个主要来源:一是参考文献和教材,如《MedicinalChemistryCaseStudyWorkbook》,选取一些有针对性的案例直接使用,如地西泮类镇静催眠药的临床使用案例;二是反映行业进展和动态的网上资料和文献报道。如美国默克制药公司的罗非昔布召回事件;三是上市新药的研发案例。这部分来源于文献和专利报道的近几年世界上市新药。另外参考已出版的药物化学百科丛书《新药研发案例》,从中选择合适的案例,如西咪替丁的研发过程;

(2)编写案例。对收集的原始资料及文献资料要进行整理、提炼,提出问题和解决方案,编写完整的课堂教学案例。编写案例的关键是凝练问题,每个案例提出5个左右有针对性的问题。如在“瘦肉精(盐酸克伦特罗)”中毒事件案例中,可讨论问题如下:①瘦肉精为什么能增加猪的瘦肉率?②瘦肉精为什么能在猪肉中蓄积?③食用含瘦肉精的猪肉为什么会引起中毒?可能的机理是什么?④瘦肉精能否用来增加运动员的肌肉?是否会产生毒性?⑤有哪些可能的方法能快速检测猪肉中的瘦肉精?

(3)课堂讨论。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效果如何,关键在于课堂讨论的组织和调动。要将案例和问题提前布置,使学生课后主动查阅资料,思考解决方案,课堂上再分组讨论,老师做适当的引导,鼓励同学们积极发言。案例的背景介绍和问题的提前布置很重要。由于学时有限,课堂讨论一般要控制时间,以15~20分钟为宜。

(4)总结评价。案例教学法的最后环节就是老师的总结评价。对于很多案例的讨论结果,不一定有唯一的答案,重点强调学生讨论的参与程度,讨论问题的过程,分析和思考问题的思路等,鼓励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老师根据学生的准备情况和讨论过程给出总结性评价,并计入平时平时成绩。

三、案例教学法在实施中的一些思考

1.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几点成效。在药物化学教学中尝试运用案例教学法以后,学生逐渐对这种新的教学方式有所接受,学习兴趣和参与程度越来越高,取得的主要成效表现在:一是学生带着问题学习,主动收集资料,表现出高度的学习动机;二是培养了学生的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学习如何利用各种资源和通过讨论来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使学生从单纯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问题的解决者;三是通过查阅资料和集体讨论,大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加深了对教材中理论知识的理解。对老师而言,在实施案例教学过程中也有很多收获,同时对个人的知识储备和专业能力也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第2篇:药理学教学论文范文

两类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分别录入我校编制的成绩分析电子表格,结果用χ2检验,P<0.05,说明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2.1“三专生”与“五专生”药理学理论考试及格率比较“三专生”及格率94.53%远高于“五专生”62.72%,两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

2.2“三专生”与“五专生”药理学理论考试优良率比较“三专生”80分以上70人(54.69%),而“五专生”23人(10.09%),两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

3讨论

2013级护理专业“三专生”和“五专生”的药理学理论课均由同一教师讲授,两类学生所用教材、授课内容、授课时数、授课方式均相同,学习结束采用相同考题在同一时间闭卷考试。从表中的及格率来看,“三专生”远高于“五专生”,差异有显著性(P<0.01);且80分以上的百分率也高于“五专生”,差异有显著性(P<0.01)。此次药理学理论课是采用教师自编的多媒体课件为载体,以教师讲授为主。从考试成绩来看,此种教学方式更适合于“三专生”。众所周知,“五专生”主要来自初中毕业生,其年龄小于“三专生”,尚属未成年人,心理、生理的发育均不够成熟,自控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差。且部分学生基础较差,接受能力明显不如“三专生”。而大学的学习是以自主学习、自我管理为主,如果任课教师不分析生源特点,均采用同一的教学方法,将难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对于“五专生”而言,任课教师在药理学教学中不能照搬“三专生”的教学方式,而应针对其年龄小、学习自觉性差,接受能力不强的特点,在教学中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来提高教学效果。如:

(1)增加课前预习:将授课内容中的重点难点知识提前告知学生,让其预习,并要求在预习时若涉及到已学过的其他课程知识时应及时复习相关知识,例如在学习“传出神经药理概论中的传出神经系统分类“时,可提前叫学生预习,并要求学生复习解剖学中的神经系统的分类方法;

(2)课后复习:“五专生”学习自觉性差,若只是嘴上要求复习,恐学生不能认真执行,可以将每堂课讲授的重点和难点布置成问答题,要求学生回去做,下次上课时就此问题进行提问,并计分作为平时成绩,以督促其复习。例如,在讲完“一线降压药”后布置问答题:简述一线降压药的分类、每一类的代表药及其降压机制、主要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给学生回去做,这样就能促使其课后积极去看书;

第3篇:药理学教学论文范文

1.1加强实验队伍建设

要积极更新教师的职业理念,树立科学的教学观,提高实验教师队伍的人员素质,建立一支热爱实验教学工作的高水平、高素质、结构合理稳定的师资队伍。同时,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定期组织青年教师进行操作技能培训,开展技能操作大赛等活动。

1.2改革实验教学方法

将传统的以灌输、模仿、验证为特点的实验教学模式改革为以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辅导为特点的新型模式,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引导式、提问式、研讨式、互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学生自主实验为主,引导学生思考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让其依靠自己的能力去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地依赖教师。对操作难度较大、学生第一次接触的内容,教师可先讲解,然后对关键步骤进行示范操作。合理分配实验课时间,在实验过程中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采用开放式教学,让学生发散思维,对学科领域的知识进行拓展,并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对拓展知识进行探索性实验研究,教师随时进行指导。

1.3注重实验教学过程的监督管理

对实验教案的书写、实验课前的讲解、实验过程中的指导、实验时间的安排、实验考核体系的建立等方面进行规范的监督管理,并建立详细的预实验管理制度。对于更新的实验,要求实验教师必须做预实验,取得预期结果后才可指导学生实验。学生在实验前必须书写预习报告,这样可促使其主动思考,带着问题上实验课。在实验课上,教师采用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的实验预习情况。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必须及时纠正学生不正确、不规范的操作。我们修订编写了《专业实验考核成绩册》,此成绩册包括预习报告、实验项目过程记录、项目考核及评分标准。其中实验项目过程记录包括实验目的、原理、试药及试液、设备器材、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及实验数据结果、小组讨论报告等。实验结束后,学生在实验室当堂完成预习报告、实验项目过程记录的书写,并交给指导教师。为督导整个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检查教师的教学态度及教学水平和实验员的准备工作情况,我们编写了《实验教学日志》,制订了实验教学日志登记制度,日志详细记录了实验准备情况、学生预习情况、实验实到人数、缺勤人数及缺勤原因、值日分组、实验运行情况及缺勤学生和教师的反馈意见等。在实验结束后,值日生、指导教师、实验员共同在日志上签字后方可离开实验室。

1.4更新实验内容,构建综合化、多层次的药学实验教学新体系,保证实验教学质量

我们更新了药学专业实验教学内容,删除了一些重复性、验证性实验,如删除了定性鉴别实验,给学生多一些时间结合药典熟悉药品的检验程序。要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验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创造一个更具综合性、设计性和创造性的实验环境。开设了综合实训实验课程,不仅能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而且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大有好处。如:从某天然药物或中草药中提取分离有效成分或通过化学合成原料药将其制成剂型,再进行药品质量检验。这一实验项目整个过程涵盖了生药学(药材鉴定)、天然药物化学(有效成分提取分离)、药物化学(化学合成)、药剂学(剂型制备)、药物分析学(药品质量检验)等内容,把生药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物分析学等学科实验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药物研发过程的系列实验,让学生通过这样的综合实训,把所学的专业知识充分融合在一起,使学生在牢固掌握药学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对药学专业知识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

1.5开设探究性实验课程

鼓励学生对实验项目进行探索性研究,结合生产实际,开展自主性实验探究工作。在综合实训结束后,学生根据教师给定的题目,自行查阅相关参考文献,设计实验方案并实施实验。2013年,我们面向即将进入生产实习阶段的学生开设了为期两周的探究性实验课程,在实验结束后,让每个小组选出一名学生在总结会上做PPT展示,学生兴趣浓厚、争先发言,均感觉收获很大。随后针对该活动的追踪问卷调查显示:94%的学生在探究性实验中操作技能和知识的掌握与以往单独学科实验相比,具有明显进步,而且记忆非常深刻;96%的学生愿意参与探究性实验。开设探究性实验为学生的成才与发展提供了更坚实、更专业、更广阔的平台。

1.6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对实验室进行开放性管理

课余时间定期开放实验室,使学生解决在实验课上不能解决的实验问题。在实验室开放过程中,由实验技术员指导学生大型仪器的操作,并进行实验室安全教育[8]。实验室实施开放管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对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同时也提高了实验室的管理水平和实验技术员的业务水平。

1.7加强实验室建设,优化实验教学环境,建立实验员考核机制

我们充分考虑实验涉及的安全因素,在实验室配备了完善的安全防护设备:安装了应急喷淋设备、洗眼器、消防报警系统和整体通风设备。此外,还根据实验需要,为接触危险化学品的实验技术员配备实验防护服、护眼镜和防护口罩,从细节上为实验员的人身安全和实验室财产安全提供保障,使实验员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基础上全身心地投入到实验教学工作中。同时,建立详细合理的实验员考评体系,由学生评价实验员的工作态度、工作效果,由实验带教教师评价实验员的专业水平和能力。良好的实验室硬件必须有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相配套,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1.8重视实验教学

将实验教学放在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转变重理论、轻实验的陈旧思想及实验教学附属于理论教学的传统观念,并推出一系列实验教育教学改革措施,使实验教学既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又具有其独立职能。

1.9拓展实验教学空间,开阔实验教学视野

药学专业的实践性很强,药学教育离开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离开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结合、离开了实训与生产实践,就如同“纸上谈兵”。我们与制药企业、药检所及医院药房合作,定期组织学生去见习参观,使实验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也使学生获得了一定的工作经验、提高了综合素质,还拓宽了就业渠道。

2结语

第4篇:药理学教学论文范文

1、滥用抗生素的现象

抗生素之类的药是有严格的使用限制条件的,但是在临床上,一些基层医院的医生遇到有的病人感冒发烧,就对病人使用抗生素,也不过问病人以前用药情况或者有无药物过敏症状等,例如:有人对青霉素类以及头孢菌素类之间的药物有交叉过敏反应,因此在治疗时使用其他同类药物,以防止药物的过敏反应。防止有的医生看见病人感冒首先使用抗生素,最后导致效果不理想,甚至有的病情加重的发生。还有的医生在使用磺胺类药物时,形成疗程不够的情况,又如临床上应用较多的复方新诺明,在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时其疗程为10-14天,但是当其治疗尿路感染时疗程一般在7—10天,并且首次还要加倍使用。当超过7天时,还要将服碳酸氢纳以配合使用,起到调节体内酸碱平衡的作用,防止体内出现结晶的现象。根据有关资料的记载,在使用磺胺类药物的时候,在用药不足的情况下,病原微生物不仅没有消灭而且还产生抗药性,从而加大治疗的难度。

2、服药的时间分配不清

有的疾病与药的作用、用药的时间、病人的体质等因素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想要达到理想的药效,用药的时间也是非常的关键。由于不同的人体质不同,在生物方面的血液浓度、代谢循环等方面的不同,因而掌握用药时间尤为重要。但是有的医生却很少关注这些。例如:治疗消化不良的药物像吗丁啉和胃复安等必须在用餐前30min服用,当进食时,药效才发挥最大作用。抗胆碱能药物如阿托品、普鲁苯辛、胃长宁等服药一般在餐前15~30min左右,并且当引起口干时最好,例如普鲁苯辛每日3次,每次1片。同样的治疗消化不良的药物,其药性为碱性如碳酸氢钠(俗称小苏打)、氢氧化铝凝胶、碳酸钙等就必须在用餐后1个小时后服用,这样才能达到最大的药效。如果在用餐前服用,这样药效大减折扣。

3、联合用药不当

因为各种药物的药性不一样,要想治疗疾病,一种药物很难治愈疾病,所以经常用到不同药物相结合使用,以达到最大的疗效。在不同的用药同时,考虑药物之间的化学性、药理性等多方面的因素,否则滥用药物将导致不可想象的后果。例如:青霉素与红霉素合用—这两种是属杀菌剂与抑菌剂合用,不仅出现药物的浪费现象,而且还降低了药效。还有的药物考虑环境,比如:用于肠道局部治疗的庆大霉素,在pH8.5时抗菌效果比pH5时强100倍,所以在酸性条件下药效降低,故不可以与酸性药物一起合用。例如维生素C为酸性药物,在体内分解为草酸及二酮古乐糖酸,而且维生素C结构中的烯醇羟基酸性强,所以两者合用庆大霉素药效降低,因此必须分开使用。还有就是中西药的联合使用,现在随着医学不断发展,西药的使用越来越广泛,中西药结合使用也越来越多,但是盲目将中药与西药结合使用,将造成不良的后果。如:有感冒患者在使用青霉素后紧接着打双黄连针,最后出现高热反应,并发现有胃出血、急性脑水肿死亡的症状。又如:牛黄解毒片与多酶片的联合使用,但牛黄解毒片已含有大黄,它通过吸附作用或结合方式将减低酶的消化作用。

4、人为的不合理用药

现在很多基层医院的医生工资不高,为了增加收入,许多医生就靠药品增加经济效益。比如,在治疗过程中,一些症状较轻的病用廉价的药品就可解决,但医生为了增加收入,采用昂贵的进口药物或者回扣比较大的药物,再加上医药商的加入,这就更加加剧了医生追求利益的机会。从而破坏了医生的良好的职业道德,还增加了患者的负担,这些现象一直普遍存在各大医院中,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不合理用药的对策

1、加强学习提高素质

作为医生,病人的病情是千变万化的,只有不断的学习,在理论和实践中有所提高,在业务上熟练,才能在工作中解决一些复杂的问题。例如:抗生素药物的治疗,首先要掌握抗生素的适应证、禁忌证以及药物配伍禁忌,然后根据药物敏感试验选择敏感的、副作用小的抗生素。同时,还要考虑病人的体质以及其他过敏的症状。因此,要在工作中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能够准确诊断和防治一般长见病、多发病,能规范、合理使用各类药品。

2.加强医德医风的教育

现在由于新药的不断出现,药品营销人员为了促销其药品,往往给医生提供丰厚的销药提成,这样有的医生在金钱面前,放弃了医生的本职责任,导致大量用药、用昂贵药的情况出现。因此,医院管理者应加大医德医风的宣传与教育作用,使医务人员树立一切为病人,全心全意为病人的服务理念。只有这样,才能杜绝不合理用药,使药物在疾病的治疗中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疗效。

第5篇:药理学教学论文范文

由于高职高专的学生所面向的就业单位大部分属于国内的中小型医药企业,因此要想培养毕业生的企业适应能力,提高职业素养,必须在内容上有所选择,即选择适合国内中小型企业发展的相关管理类内容。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企业适应能力,也能够通过有针对性的内容的学习,让学生通过管理层面的知识来镜像折射作为员工,应该如何配合企业的管理者为企业更好地服务以及自己如何更好地适应企业的发展。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筛选、整合内容,对于不适合中小型医药企业的原理性内容可以去掉,针对中小型企业日常运作中的人力资源管理、短期战略发展、设备生产管理、质量管理,供应物流管理等内容采用模块化,需求化。在非常有限的课时内,教学内容贴紧企业需求,以必需、够用为度,力求精简。

二、教学手段针对教学内容

针对不同的模块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防止单一教学手段的疲劳教学,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医药企业文化与经营理念模块中我们可以采用案例法,通过学生对案例的深刻剖析,讨论的这种方式无疑会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并且能够通过案例学习深刻理解相关理论知识,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但是如果医药企业生产与运作管理模块也采用案例法的话,可能会降低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因此,在这个模块我们就邀请校企合作单位的生产管理的专家来作报告。通过专家的实际生产中的管理实例的介绍,既能让学生学到相关生产管理技巧,同时也能让学生意识到如果作为生产员工,如何来配合管理者按质按量的完成生产任务。而对于医药企业财务、供应链管理模块,若采用案例教学法和专家报告法均不适合,因此该模块应用实际医药企业供应管理软件是最合适的,尤其是进销存管理软件。让学生亲自模拟企业供应单,通过软件来模拟供应操作,这种实践过程不仅提升了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并且通过实践加强了业务操作能力。由于本校药学类专业的毕业生从事药品类相关的供应、销售和管理岗位的不在少数,因此,在医药企业管理课程中加入这种实际模拟软件,相当于让学生提前在学校进行岗前培训,这样的毕业生对企业来说是最有吸引力的。总之,将常用的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故事引导教学法、医药企业中常用的博源医药企业管理进销存软件训练和邀请校企合作单位专家专题报告等多种模式交叉进行,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三、考核方式适应教学手段

传统的考核方式主要以平时考勤、作业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来决定学生的成绩。这种考核评价目标狭隘,形式单一且存在命题陈旧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意思的培养,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有的学生属于学霸类型,期末考试成绩很高,但是平时的动手能力、语言表述能力都较弱,相反的,有的同学期末不会突击复习,理论考试不是很高,但是其在平时的课程汇报和小组讨论,以及实践过程中各种表现和思维都优于学霸类型的学生,因此如果用这种传统的考核评价方式就体现不出来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我们在对教学内容模块化以及对教学手段多样化的同时,考核评价方式也应该相应的变化。例如上述用案例法来学习医药企业文化与经营理念模块的时候,对学生的评价则应该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对案例汇报结果直接影响该组的整体成绩;而采用专家报告形式学习医药企业生产与运作管理模块时,考核方式也要随之改变,此时的考核应该以学生的出勤情况和报告中发言的情况来决定个人成绩等等。总之,不同的教学模块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而不同的教学手段需要不同的考核评价方式才能公正公平全方位的衡量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结语

第6篇:药理学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英语教学;异域文化;认知能力

随着国际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日益广泛和深化,国际交往的空间不断扩展延伸,这对我国的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英语课程标准》强调: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显得至关重要,它是英语教学的根本目标。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关键在于使学生对异域文化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加强对目的语文化的了解,从中获得英语语用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的意识,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经济文化交流需求,真正成为融通多元文化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异域文化的内涵

所谓文化的异域性,实质上是跨文化交际中一方对他方文化的一种解释。异域性并不是一种性质或状态,而是对他方文化感知和解释的结果。从英语教学角度出发,“异域文化”可理解为“英语语用国家的整个社会方式。”这一界定的范围比较宽泛,既涉及日常生活方式和习俗,又涉及隐藏在习俗之后的价值观念。英语教学既要关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特别是与语言交际直接相关的文化,还要注重目的语的文化价值观念,以及体现这些价值观念的文学艺术、思想流派、宗教信仰、社会制度等。英语教学中的异域文化认知是指对目的语文化的社会规约、价值观、信念的知晓。根据学者对文化认知内容的划分,大致可分为观念文化、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

培养学生异域文化认知能力的重要性

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越来越多的学者对此已达成共识。交际能力应包括五个方面:即四种技能(听、说、读、写)加上社交能力(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恰当交际的能力)。美国语言学家Timonthy Light在《现代外语教学法》一书中说:“如果学生根本不知道一种语言的文化习惯,那么他就不会使用那种语言,尽管他的语音、语法都很好。”长期以来,我国英语教学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在课堂上学到了应有的英语知识,但却不能很好地应用到交际语境之中,成了“哑巴英语”,缺乏适应社会发展的英语交际能力。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在社会生活中是相辅相成的,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是英语新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文化知识是组成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达到英语教学目标的重要教学内容。异域文化植入,即直接把外国文化内容作为语言教学材料,或把外国文化中具有文化特异性内容的习俗、典故、历史、风土人情等作为必要的补充,是达到语言教学目的的关键。因此,在英语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也就是对异域文化的认知能力。语言知识、语言技能不是唯一的学习内容,要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异域文化的范围,提高他们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文化因素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培养学生对异域文化的认知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培养学生异域文化认知能力的途径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情况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不断接触异域文化,感知异域文化,体验异域文化,培养他们对异域文化的认知能力。

比较东西方文化差异,培养跨文化意识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在《语言、文化与翻译》一书中指出:“语言在文化中的作用以及文化对词义、习语含义的影响如此带有普遍性,以至于在不仔细考虑语言文化背景的情况下,任何文体都无法恰当地加以理解。”异域文化背景知识包罗万象,它包括目的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艺、宗教、习俗、礼仪、道德、伦理、心理、思维方式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在给学生介绍中国加入WTO过程中所形成的中美两国不同的谈判风格、谈判方式、决策过程时,要让学生了解中美两国除了在政治、经济方面存在差异外,还存在文化方面的差异。教师如果不能有意识地激活这些知识,没有意识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学生就无法认知异域文化,无法增强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无法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可以通过结交外国朋友,阅读不同的英语报刊,涉猎各种形式的外国文学作品等多种渠道帮助学生了解外国文化,再将其与中国文化进行比较,使学生认识到不仅要学语言,更要学语言背后的文化。这样,学生就可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接触异域文化,进而培养对异域文化的认知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促进异域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的有机统一,激活异域文化英语教学中的异域文化导入同语言一样,是后天习得的。课堂除了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场所,还应该成为学生了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在课堂上传授异域文化知识最有意义的方法是解释说明。每节课前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英语国家的文化,如地理知识、历史事件、宗教信仰、文学作品、节日庆典,乃至西方人的日常生活——服饰、饮食、聚会、出行等,这些文化背景知识和教材紧密相连,很大程度上能够激起学生学习语言的热情。实践证明,学生对西方文化的了解比对英语语言本身更感兴趣。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这些心理特征和心理需求,抓住时机运用异域文化背景导入教材的篇章学习。在讲解“Thanksgiving Day”(感恩节)一课时,笔者先简述了感恩节的由来,由此引出圣诞节、情人节等一些西方国家的节日庆典。西方人庆祝圣诞节,除了互送贺卡、装饰房间、购买礼物外,还保留了一些传统习俗,如孩子们喜欢把长筒袜挂在壁炉上,他们相信圣诞老人会坐着雪橇,赶着鹿群,通过烟囱,在圣诞节的凌晨把他们渴望已久的礼物放在长筒袜里。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制作圣诞卡片、描述圣诞老人的形象等方式为学生认知异域文化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语言学习中不知不觉地认知异域文化。

第7篇:药理学教学论文范文

关健词:自主学习能力学习策略地位

“自主学习”(learnerautonomy)这一概念最先由Holec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他在其著作《自主性与外语学习》中率先把“自主学习”概念引入语言学习,并且把“学习者自主”定义为“对自己学习负责的能力”。这主要表现在5个方面:确定学习目标,决定学习内容和进度,选择学习方法和技巧,监控学习过程,评估学习效果。

行为心理学家认为,自主学习是由自我监控、自我指导和自我强化组成的学习方式。认知建构主义学派认为,自主学习是学习者根据学习能力、学习任务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自主学习要求个体对为什么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我国学者庞维国将自主学习概括为: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他认为,自主学习主要包括;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作出自我调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

在学校里,学生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学习。最有效的知识是自我控制的知识。要学会学习,就有一个学习策略的问题。一个学生认知或认识过程的有效性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学习策略如何,即策略的选择、监控、效果评价、及时反馈并修正该过程的进度、方向与主体的努力程度等。

学习策略是由学生的学习动机来支配的。学生的会学水平取决于爱学的程度。这是学生学习的一个特点,也是作为人类认识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学习所表现出的一个特殊的方面。

一、学习策略是学习的执行监控系统

虽然学习策略只是自主学习能力的一部分,但是学习策略能力的形成使最终的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成为可能。使用学习策略的意识越强,自主学习的过程就越完整,效果就越好。毫无疑问,学习策略对自主学习有显著影响。它不是一墩而就的,而且其成熟速度和质量受到传统教育观、考试制度和自主学习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同时,我们必须意识到学习策略是过程,不是目的,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才是最终目的,所以学习策略的培训归根结底是为了内化自主学习能力。

在语言教学中,对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始终是教育最为关心的一个问题,通俗说即:授之以渔,而非鱼。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则众说纷纭。以上诸多有关自主学习的定义就说明,对于自主学习有着各种观点。对应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就会有多种理论,而每种理论就会对应一种教学实践。如何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对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大部分的研究实质上都指向于学习策略的培养与灵活运用。

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教师的主导地位绝对不可以忽略。这是符合实际情况的。而在实践中,自主学习的开展似乎出现了盲目的趋势,有些高校忽视学生薄弱的自主学习能力,依仗有限的多媒体教室,大量减少课堂面授的课时,导致教学资源浪费,教学效果低下;有的教师教学流于形式,一味要求学生设计自主学习方式,在课堂上一味迎合学生的意愿而忽视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凡此种种,都是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误区。

二、**认为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改变教学观念,要把“舞台”让给学生。

2.讲究教学方法,创设自主学习的课堂环境,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并不意味着教师是多余的。学习自主性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渐渐培养出来的,所以需要不断地进行“教育干预”。教师的职责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技能和技巧。

3.优化心理素质。

4.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调控。自我调控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上面的每一条的顺利实施都离不开教师。尽管我们总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同时必须以教师为核心。不论是接受性学习,还是自主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处于驾驭和调控教学全过程的地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在任何教学方式中都不能忽视。学生就算个人能力再强,没有教师的调控作用,整个课堂也将会“毁人不倦”。

在英语的自主学习中,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不仅难以掌握系统的基础知识,而且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也容易走向歧途,有的学生还会放任自流。教师有效的指导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是相辅相成的。:

对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也是我国教育所期待的目标。但是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必须依赖于教师,因此教师的主导地位不可忽视。在教学中,我们希望改变以往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的情况,这必然要求教师要具备高超的操控能力来实现此目标。教师能否将一些理论性的东西用于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效果,这完全取决于教师本身的能力。即使我们希望否定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但是新的模式也不是一跳而就的。就算新的模式一跳而就,但是在新模式下,是否教师的中心地位可以变为上面所说的核心?在这一方面,存在一些普遍性的看法,就是教师的角色在转变,教师的作用在弱化。

教师的作用实质上不是弱化了,而是强化了。以前强调以教师为中心,主要强调教师的职责是传授知识。当要求教师为核心,则要求教师授之以渔,而非鱼,这大大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有一定的知识水准,而且要求教师本身能熟练掌握一些学习策略,并且能运用策略,并将其传授给学生,抓住学生的心理,在适当的时刻,以情感教育来打动学生。所有这些都要求教师几乎成为一个功能强大的CPU兼因特网兼心理学家。

第8篇:药理学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人文教育 科学教育 专业教师

中国的高等教育在经历了多年的扩招之后,开始过渡到注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的新的发展阶段。从重知识的传授到重能力的培养再到全面素质教育,这一发展过程,体现了高等教育认识上的深化,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起来的新理念成为不少高等教育工作者的共识。难能可贵的是探索没有停留在理念层面,而是进一步的衍化为了一系列具体、细化的教育教学改革措施,人们从课程体系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网络文化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管理模式改革、教学改革动力机制研究等多方面入手,取得了行之有效的改革实绩。本文拟从理工院校落实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时专业教师的作为这一微观视角进行探讨。

1 对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认识。李政道先生曾说过:科学、艺术、人文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他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追求科学与艺术、科技与人文之间的关联和均衡,是人的创造力的本能。如何将青年学生的这种潜在的本能发掘出来,是现代大学的重要任务。

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各有千秋,两者的融合是由它们各自的特点决定的;自然科学教育侧重培养科学素质、创新能力,人文教育则熏陶人的高尚情操,培育人的文化功底。科学技术需要人文精神为其提供思想指导,没有人文精神指导的技术不但得不到长远的发展,而且有可能违背人类的初衷而伤害人类自身:而缺乏科学精神和技术能力的人文工作者,也不能适应社会和时代的需要。新时期的人才,应该是贯通文理,拥有更开阔的学术视野和务实态度的复合型人才,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配合可以一定程度消解作为双刃剑的科技发展对人性的扭曲。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逻辑关系表明;高科技与人的高素质必须协调发展才能真正为人类带来真正的幸福。因此,现实中,构建“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并举”的教育理念,在高等教育中有着现实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从高等教育的现实状况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往往没能很好融合,而是相互游离,甚至有所偏废。在一些单科门类的学校中,这种状况似乎更令人担忧。

从理论上说,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非对立的,“因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都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和社会实践的结晶,同时也是人类精神的组成部分。科学精神追求‘真’,人文精神追求‘善’和‘美’,而‘真’、‘善’、‘美’都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向往和社会实践指向的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说,两者应该有机融合。”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角度看,科学教育固然重要,但是人文教育对于人的培养更具有根本性意义。因为,科学技术最终是为人类服务的,科学技术掌握在什么样的人手中,比人掌握什么样的科学技术显然更为重要。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们切莫忘记,仅凭知识和技巧并不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幸福和尊严。人类完全有理由把高尚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的宣道士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者之上。在我看来,释迦牟尼、摩西和耶稣对人类所作的贡献远远超过那些聪明才智之士所取得的一切成就。”

2 目前理工院校在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认知上存在的几个问题。

2.1 长期以来,我国理工院校的人文教育只由人文课教师来承担,故在专业课老师头脑中逐渐地形成这样一种误解:人文教育应当由文科教师担当,而与理工科专业课教师无关。受此影响,大多数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只管“专业”教育,而很少涉及对诸如因各专业领域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带米的环境、伦理、道德、法律等人文社会方面的知识、原理、问题的学习和思考。其结果,文科教师和理工科专业教师面对同一教育对象,进行互不相干的教学,即在教育主体和教学内容上都未达到有机融合,因此结合专业教育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2.2 把出现在理工类专业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的问题看成是文科教师人文教育的失败,与专业课老师的教育教学没有任何干系。在这里,“教书”和“育人”被悄然割裂,“教书”是专业课老师的任务,“育人”则是人文课老师的责任。其实很多问题会出现在理工科大学生中,同样也会出现在文科大学生中,这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因此,育人也同样是所有老师的责任。

2.3 认为大学生人文教育的缺失主要原因是人文教育的课程时数太少,主渠道作用有限。强调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不足矫枉过正地强求文理知识的教育对半开,其整合过程应该是一种动态的平衡。片面主张增加理工类专业的人文学科的教学总时数,增加学生课程负担作为弥补人文教育缺失的最终手段,这种以量取胜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其实,加强理工类专业的人文教育,其最根本的努力方向在于提高整个育人过程中人文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包括在理工科专业课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

在2002年7月教育部主办的“中外学校校长论坛”上,牛津大学校长科林卢卡斯(Colin Lucas)在演讲中指出:“独立思考、心境澄明、想象力、领导能力、决策能力、个人责任感、社会良知、同情心,所有这些一个成功社会所需要的社会美德和个人美德都应在包含所有学科的这一学习环境中成长。”

这些年来,不少理工院校加强“两课”建设,增设人文选修课,大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教育活动,对强化人文教育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但时间分配毕竟是有限的。我们认为,从资源配置优化的角度分析,如何在占课堂教学主体地位的专业教育中,贯穿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教育,将两者有机融合,使科学教育人文化,不失为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

3 理工院校的专业课老师在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上可以大有作为。学生以学为主,课堂教学始终都是实施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主渠道。在理工科院校中,专业课(科学教育)教学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发挥专业课教师在大学生人文教育中重要方面军的作用,不仅仅是解决人文教育课程时数较少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将人文教育真正浸润到育人的全过程,使科学知识的传授中也包含做人的道理,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当然,这就给理工科院校的专业课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1 转变专业教师认识,全面提高专业课程教师的人文素养。大学教师自身素养不高,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瓶颈;理工科院校专业教师人文素养的提升,则是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起来的突破口。

无论多么先进的教育思想,多么完善可行的制度,其作用最终须由教师体现出来。相当一部分大学教师在学术水平、教育思想境界及具体教学方法、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上的欠缺,直接导致了在教育教学改革上的主动性与自觉性的欠缺,这是大学素质教育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的根本原因。

“人文素养”主要是指除专业知识与技能之外的其它文化修养与素质。它是一个人全面素质的综合表现,它的有无是工具理性人格与健全人格的重要分界线。学生在四年的本科学习期间,有近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学习专业课,与专业课老师打交道。专业课教师无论是在课上还是在课下,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科学真理追求、人生道理感悟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大学生在毕业多年后,对学校里面印象最深的老师通常是专业课老师。专业课教师的人文素质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人文素质。教师的人品、学问、胸襟、气质以及创造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因此专业课教师应以高尚的人格魅力使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和。

专业课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真正领会“教书育人”中“育人”的含义,充分认识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的重要意义。同时,更重要的是教师自己要懂得做人的道理,处理好与他人、自然和社会的关系!既要把自己掌握的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又要把行为规范,做人的准则教给学生;既要善于做经师,还要善于做人师,使学生既有学问,又有德性!

其次,教师要有高度的敬业精神和严谨的科学作风,教师在专业课的教学中要表现出对科学的极大热情,敢于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并参与学生的讨论,与学生平等相待,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修养,如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而不同、相互尊重的人文精神等,会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再次,加强对理工科教师人文素质的培训。目前专业教师身上集中表现为:人文知识薄弱,艺术修养缺乏。如何提升理工院校专业教师的人文素养?

加大宣传力度,使每一个专业教师提高对“两融合”教育观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大力开展对专业教师进行“两融合”教育培训。当前理工院校和全国其他高校一样,因扩招、评估、发展需要,师资队伍建设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新人辈出,高学历者所占比例逐年增大,提高教师培训的实效性就显得尤为必要。

教师继续教育的经验显示,可做好几类培训:

第一类培训打破学科界限,将教师按能力分成新上岗老师、一般教师、骨干教师几种类型进行不同的培训。如对新上岗教师重点进行教学基本功强化训练、教学过程分析与指导、教师角色意识的认同与培养、班级的行为分析和控制、电教手段的运用等;对合格教师提高其教学艺术水平,强调课堂设计与实施,并从思想境界、教育科研、教育哲学等方面对他们进行提高培训;对骨干教师送其参加各层次的高教骨干培训班,充分发掘其对课程的整体研究能力,提炼其有效教育方式并着力推广,同时让其在相互切磋、交流过程中进一步提高教育哲学素养。成都信息工程学院近两年对新进教师进行岗前集训,收到良好效果,缩短了新教师的适应期。骨干教师频繁参加各种研讨会,取长补短,带回经验或启示供同仁借鉴,很好的带动了整个教研室或学科备课组群体的教学。

第二类培训是按学科分类进行,重点放在课程、教材和教法的研究上。提出教师素质目标,在培训方法上更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采取专题讲座、理论研讨、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探讨融实用与超越为一体的教学内容,如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现代教育理论、教师发展心理、中外教育家、科学发展简史、课堂教学计划的设计、学生学习行为的分析、学习的测量、交往艺术、生命哲学、哲学方法论等。

另外还可以形成松散的沙龙形式,如华中科技大学面向全校教职员工,利用周末,举办系列经典名著读书班,邀请著名专家讲授,有兴趣的教职员工都可以自愿参加。通过自由论辩和不同学科思想的碰撞,很多老师都觉得开阔了自己的思维和视野,跳出了专业的圈子,对自己进行学术研究和专业教学都有很大促进,达到了多学科交融的目的。

第三,在教育教学管理和评价中设立“人文教育效果”项目,比如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思维、创新、表达,关注学生的态度、情感和精神面貌,注意选用能体现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的例证来阐发相关原理;要求教师在教授专业知识过程中注重人文精神的启迪和提炼等等。

3.2 在课堂教学每个环节渗透,使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相融合。在专业课教学中,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最主要的途径,当然也是学生潜移默化地获得做人道理的重要途径。

3.2.1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从几方面来进行探索。首先我们要善于挖掘专业课本中的人文精神。任何一门科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社会背景,都离不开科学家的执着追求。因此,担任理工科专业课教学的教师如果能善于发掘教材,讲出自然科学的人文内涵,这种人文素质教育可能更为深刻具体,更具说服力,往往给学生留下很深印象,从而也使学生更容易掌握专业知识。

其次,把专业课教学与人文科学相结合。在专业课教学中,可以把抽象的理论和社会发展理论充分结合起来。

最后在专业课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根据本专业的特点,结合时事及时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3.2.2 在试验课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在专业课教学中,试验教学是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的主要方式。

首先,在实验课中不但要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还要努力培养学生经受挫折、百折不挠的顽强毅力。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感知有利于获得感性经验,从而实现其认识的内化,促进理解力和判断力的发展,进而上升为理性认识。实践教学使学生得到观察和操作实践方面的训练。

其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人文素质本身不仅是一套知识体系,而且还是一种精神。在自然科学领域,最重要的体现为一种创新精神。知识获取是知识创新的基础,教学实践是知识及时应用的前提。这两者都离不开创新。在试验课环节增加创新试验内容,鼓励学生把所学过的基本理论应用到实验中来,每学期把学生的创新试验汇编成册,作为实验成果展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

华中科技大学的做法就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华中科技大学数、理、化、外等基础课量大、面广,对学生的影响深刻,他们首先在这些课程里选择一、二进行试点。物理系在研究过程中,着重探索在实验教学中注重人文精神的培育。为了让学生自由地进行科学实验的探索和创新,他们进口组合式教学仪器,学生可以利用这些能随意搭配的仪器,设计新的实验和装置。物理系李元杰教授在此基础上摸索出一套新的大学物理教学体系――CCBP创新教育,其指导思想就是全面引入现代教育技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式和研究式学习。几名大学生给李元杰老师的信中说:“您和您的《大学物理CCBP》对我们的学习和思维方式进行了一番彻头彻尾的改造。您不仅将物理的浩瀚、神奇、风趣赠予我们,更用您对物理的见解、执著感染着我们。”“热是同生命相连的,热是生命的象征――连热都没了,还有生命吗?因此,研究热的问题,实际上是对生命的关注,对热增加一点理解,就是多了一步向生命意义的接近!”

最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因为科技的攻关,不仅需要大学生具有较好的个体素质,而且要有较强的合作协调能力。当今许多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多学科的共同协作才能顺利完成。不同单位、学科、行业的研究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对完成科技活动是非常重要的。在实验课中,采用分小组进行实验,大家分工合作,互相配合,荣辱与共,让学生自己通过亲身经历去认识在合作过程中的得与失。在这方面黑龙江大庆石油学院教师刘霞颇有心得,收到很好的课堂效果。

3.2.3 课后继续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课后答疑以及作业批改是专业课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在答疑及作业批改过程中给予学生适当的激励和关怀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并且可以融洽师生关系。对学生要给予信任和期待,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心理学研究表明,期待值与成功率成正比。期待的话语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正视自我、调整自我、完善自我。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会在教师的期待和鼓舞中获得信心和力量。所有的学生都希望得到赞赏、信任和鼓励。教师对学生的关怀有助于学生的成功。

第9篇:药理学教学论文范文

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用正确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帮助孩子们在人生之初扣好第一粒扣子,使他们逐步成长为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纪律,具有高尚思想品德的社会有用之才。小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

要做到

“五个注重”:

一要注重循序渐进。

小学阶段的教育,

在人的一生中起着重要的启蒙作用。

小学生的思想既存在单纯、可塑性强的特点,又存在注意力难以集中、

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弱点。所以,对小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内外部因素相结合,

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渗透于日常教学之中,

逐步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

培养他们的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

二要注重班风建设。班级是小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班集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思想意识。

要注重因人施教,营造温馨班级,

充分发挥学生各自长处,

为班集体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要引导学生自觉投身于思想政治的学习当中,促动孩子们在积累个人学识的同时,积极投身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培树自觉主动为大家、为班集体、为社会服务意识。

三要注重言传身教。“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传播正能量,

做学生的榜样,

这是师者的天职,更是教师的毕生追求。教师要增强责任意识,

以良好的师德影响学生,要把管理与育人、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使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体验中接受教育,以收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四要注重正面教育。

教育好下一代任重而道远,

需要体现于日常润物细无声的教学工作之中。

教师要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

使小学生坚定爱党爱国的信念,

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从小培养孩子们开放、创新、竞争意识。

工作中要“偏爱”后进生、严爱优等生、博爱中等生,

引导学生一起成长进步。

五要注重实践活动。

学生优良品德的培养,离不开广泛的实践活动。通过适时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课堂内外系列实践教育活动,

为学生提供充足的“互动机缘”,让学生汲取更多的“优良养分”。

诸如开展文明服务、敬老爱幼、助人为乐等活动,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兴趣爱好,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淬炼学生的品格情操,从而促其不断自我成长,培养出新一代

“四有”新人。

总之,

单一的方法难以达到教育的目的,必须相互补充、配合,充分调动和激发小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主动性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