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个人主体责任汇报材料范文

个人主体责任汇报材料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个人主体责任汇报材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个人主体责任汇报材料

第1篇:个人主体责任汇报材料范文

关键词:“2+1”模式;高职学生;就业观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占据半壁江山,高职生也已成为我国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社会上还存在着对高职教育的误区与偏见,人们对高职教育、高职学生缺乏了解,常常片面地认为高职院校是末流的高校,高职毕业生是末流的大学生,致使学生及其家长不情愿选择这类学校,学校的生源质量得不到保障,用人单位也低看这类学校的毕业生,高职生自身也由此受到影响,受传统观念影响较深。“2+1”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在产学合作教育探索过程中创造的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方法,许多高职生对其培养目标和其实际意义还缺乏认识,在就业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一些困难、挫折和困惑。因此,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培养目标,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对其成功就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正确认识“2+1”人才培养目标

职业教育属于职业定向教育,它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2+1”作为职业技术教育的一种新的育人模式,就是以用户需求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做人做事的本领为目标,努力培养社会急需的“银领”人才。它的突出特点是产学紧密结合,由校企两个育人主体共同培育学生做人、做事的本领。其功能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适应能力,缩短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的适应期。

这要求高职教育应该努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根据岗位和岗位群所需能力与素质来提炼、整合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技能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素质的高技能人才,以此增强高职教育与社会需求对接的紧密度,提升毕业生与岗位需求对接的紧密度,使毕业生适销对路。

二、树立正确就业观,辩证看待就业问题

1.高职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变化

职业技术院校培养的是社会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人才,而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毕业生的期望工作是能成为“白领”,或者是到效益好的企业去,到大城市去。他们重视自我发展,朝着重视自我实现的方向发展,比较乐意选择发展潜力较大、行业前景较好的单位。这基本反映了学生的就业期望,说明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这种改变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是应该提倡的。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就业的认识方面存在着一些缺陷和不足,他们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不能客观认识社会以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小事不愿做,大事做不来,盲目追求大企业、好单位,对自己没有客观的评价、合适的定位,期望值过高。

2.正确认识和辩证地看待社会就业问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创造就业的能力和需求影响明显下降,大学在扩招,毕业生在增多,下岗失业人员增多都增加了就业的供求矛盾。一方面就业需求在增加,另一方面创造的就业岗位有限,大大增加了就业压力。大学生年纪轻,阅历浅,思想单纯,心理不够成熟等,因此要从主、客观两方面认识社会就业问题。其实社会对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还是非常需要的,在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动手操作能力强的毕业生就业市场非常看好。

三、正确定位,将个人愿望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

1.正确分析自我,认识自我

在实际择业过程中,过高或者过低估价自己,都会给择业带来危害。认真客观地分析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气质、能力水平、专业知识水平、技术技能等,检查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竞争力如何。同时,要认真考虑自己的专业和理想职业在社会上的需求量如何,竞争强度如何,自己的理想职业与自己所学的专业是否相符,如果不符合,该如何弥补;了解将要去求职的单位对求职者有何具体要求等等。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后,要相信自己,看到自己的优势,减轻心理负荷,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确立或调整好自己的就业目标,避免过高的心理预期。

2.将个人就业愿望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

每个毕业生都希望毕业后找到一个理想的职业,但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由于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各地的经济发展也不平衡,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在生活方式、工作环境和劳动报酬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毕业生个人的愿望不可能都能得到满足。另一方面,由于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人才,职业教育属于职业定向教育,毕业生理应对口就业,但是由于有的专业设置还比较狭窄,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经济建设的需要,因此,高职生在择业时要立足职业教育就业方向,注意把个人愿望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统筹考虑,适当降低择业期望值。

3.摆正就业心态,立足生产一线和基层就业

“2+1”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是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但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是大型国有企业,也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如愿进入大型国有企业就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不仅是政策的需要,也是社会的需要,是积极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正确方向,更是青年知识分子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毕业生应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勇于到基层锻炼成长,善于在艰苦、复杂的环境中脱颖而出。从现实和发展上看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既不能只靠城市资源,更不能仅在城市就业。高职毕业生应到生产服务第一线,到中小企业去,到基层到农村去就业,因为那里更急需职业技术人才。

四、适应就业市场,树立务实就业观念

在“2+1”模式下,高职生从第二年结束前就开始进入了就业市场,参加企业实习或者就业的面试,进入社会,进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因此一定要认真分析目前就业现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1.进入就业市场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了解现行的就业政策法规。大学生在进入企业前,加强对就业法规政策的学习非常重要。既要了解当年和往年国家和有关部门及省市(州)制定的行业性和区域性就业政策,以及所在学校制定的具体实施意见,也要学习领会《劳动法》、社会保险法规和人才(劳动力)市场管理、运行、办事程序以及国家即将颁布的《劳动合同法》、《促进就业法》,有针对性地选择就业地区、行业、职业和单位,走出就业的“误区”。

(2)了解“2+1”模式合作单位。学生第三年要在企业这个育人环境里进行实习和完成毕业设计,一般情况下,这种实习是和就业挂钩的,因此,了解企业的工作环境、学习环境、素质教育环境等是非常必要的。

(3)掌握丰富有效的需求信息。主管部门和具体用人单位在进入就业市场时一般都带有各种介绍材料,毕业生应及时获取这些信息,认真筛选排队,然后加以研究,做到心中有数,提高洽谈的成功率。

(4)掌握必要的礼仪和面试谈话技巧。

2.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立业的观念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改革开放的大步推进,现代社会为人们提供了独立发展的空间,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方式是合理流动,人力资源也同样在流动,社会不再有从一而终的职业。大学生不必在短时间内找一个固定的“铁饭碗”,要学会在流动中求生存求发展。人事制度的不断完善,为大学生的流动就业创造了条件,如毕业时将户口迁回生源地,把档案托管在工作地的人才交流中心。因此,毕业生没有必要强求一时的“完美”,完全可以先就业,然后在职业发展中选择从事的职业,进而在不断积累中成就自己的事业。在发达国家,一个人一生平均要换工作4~5次,是很正常的事情。大学生要树立不断进取的职业流动观念,并学会在流动中发现机会,抓住机会,把握机会。

3.诚信就业,慎签协议

现在的用人单位在进人与用人方面越来越重视诚信,不少单位在进人时就提出德才兼备,这里的“德”就包含了“诚信”。在就业过程中,大学生要从长远利益出发,公平、公正参与就业的竞争,树立正确的诚信观。

高职生在参加“2+1”合作单位实习就业面试时,因为是在大学二年级下半年,二年级的学业成绩、获奖情况等还没有出来,因此,在参加企业组织的实习就业面试时,更应该实事求是、客观地提供自己的真实信息。从“2+1”实施情况来看,一些学生在参加面试时,用夸张的美语推销自己,夸大自己的学业水平和动手技能,结果到企业实习一段时间后“原形毕露”而被辞退。

目前高职生的就业形式主要是协议就业和灵活就业两种。协议就业能够明确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对毕业生来说是比较稳定的就业形式。目前高职院校协议签约率很低,有的专业不到5%,所以高职生对于协议就业非常看好。因此,一方面出现了有些毕业生滥签协议,甚至签定了几份协议,既抢占了其他学生的就业资源,也给用人单位带来了不便。另一方面,个别企业也抓住了高职生求签协议的心理,双向选择确定不久就和学生签了协议,在当学生发现企业不理想而解约时,收取违约金。上述两方面实际上也是就业市场上的一种不诚信现象。

签约是非常严肃的事情,同时也是法律行为,因此签约前的了解洽谈十分必要。毕业生应详细了解用人单位的情况,包括单位的隶属关系、规模、效益、管理制度、户口审批手续以及将来的劳动合同等,一定要慎重签约,以免日后发生纠纷。

4.树立自主创业的就业观念

大学生的就业渠道并不只是参加传统意义上的双向选择就业,自主创业也是一条很好的就业之路。自主创业是通过采取单干、合伙等方式创办公司或其他其事业单位,从事技术开发、技术服务以及其他经营活动来创造就业岗位,并依法获得劳动报酬的就业方式。自主创业给最具创造力和活力的大学生,特别是复合型、技能型的高职生,提供了就业和深造以外的“创新之路”。诚然,自主创新具有一定的风险,但是,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高等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自主创业将是一个必然趋势。

5.充分发挥校企共同育人作用,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就业

“2+1”培养模式下,学校和企业作为两个育人主体、两个育人环境,是高职教育领域校内、校外不同时间和空间上,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两个阶段。如何帮助学生做好“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角色转换,学校和企业既有责任又有义务,二者应该充分发挥不同阶段的育人功能,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就业。

(1)高职生在“1”中的思想教育。学生经过两年校内专业学习结束后,通过实习“录用程序”后到企业“顶岗实习”初期,是学生思想状态的大暴露时期,相对而言是学生管理教育的盲区。这一阶段,学生刚刚下企业实习,对企业的工作环境、文化氛围、价值理念、行为标准等等还没有形成理性认知,许多思想认识问题或生活、工作不适应问题都迅速暴露出来。这种短期内“剧烈”的暴露和“阵痛”,从长远来看并不是什么坏事,而是为我们今后的教育和管理工作提供了具体的“工具”和“方法”信息,指明了下一步学生管理和实习控制的方向和目标。当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一段时间后,初期的一些认知逐渐清晰,此时根据学生思想状况的暴露情况和企业对学生思想品质等诸方面的反馈和评价,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想再教育”,通过“正”和“反”、“前”和“后”的思想对比,对所有实习学生进行形象而生动、有理有据的思想剖析、行为诊断和实践引领,对学生思想状况的根本转变和职业人良好素质的基本形成非常有利。

(2)在“2”中进行就业“全程化指导”。树立对大学生“从一年级做起”、进行三年全程指导服务的理念,把就业指导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过程。在大学一年级,侧重进行专业思想教育,介绍专业发展前景和社会需求情况,将所学的专业与未来的素质要求和就业出路相联系,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和积极性,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大学二年级是学生积累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阶段,通过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方向课的教学,以及各种技能的实习、实训,学生成了准“宽基础、多技能”,社会适应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即将进入“2+1”中的“1”实习就业。因此,在这个阶段要引导学生思考和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结合社会需求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进行适当的技能培养,以塑造适应未来就业市场需要的全人。二年级下半年,要根据高职生特点进行就业制度政策和求职技巧方面的指导,并要对部分学生进行教育和心理辅导,帮助其打好“从学生到社会人”角色转换的基础。

(3)在“1”中推行“三位一体”的就业指导。三年级是实现就业的关键性阶段,因为此时即是“2+1”中的“1”的实习与就业结合阶段。“三位一体”是通过学生实习工作的流程和分工,把辅导员(或班主任)、学生实习指导教师和企业实习导师三部分人员有机组织起来,形成一个互相联系、互相支持的立体网络。“三位”是指学校辅导员(或班主任)、学校实习指导教师和企业专职实习导师三者,这三者的工作领域几乎涵盖了学生从学校到实习单位所有时空,能够把实习学生的岗位工作情况掌控起来,具体适时进行指导;“一体”是指以上三者通过实习学生的实习思想汇报、实习月总结、实习季总结、实习感悟等材料的交流,突发事件的及时沟通、解决和总结等,统一思想、统一步骤,针对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就业心态进行指导。

参考文献:

[1] 施锡栋,匡奕珍.高职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

第2篇:个人主体责任汇报材料范文

在企业集团的发展过程中,究竟存在哪些基本的财务问题,我们又将如何看待和处理这些问题呢?通过对目前企业集团发展的基本财务状况进行分析,笔者认为在企业集团的发展中,主要有以下一些基本的财务问题:

一、有关负债经营问题

1.为避免企业过度的负债经营,迫切需要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将资金配置机制由行政配置转为市场配置,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作用,使有限资金投向效益与市场前景好的企业和项目,从而强化企业的信贷约束,迫使企业注重自我积累,提高经济效益,在市场中逐步发展壮大。

2.在解决过度负债经营问题时,还应正确处理好企业合理负债和过度负债的关系,不能把解决企业过度负债问题理解为卸掉企业所有债务。企业保持合理的负债率是其生产经营的正常理财手段。我们重点是减轻企业的过度负债,目标是把企业负债率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从理论上和西方发达国家传统的经验判定。企业资产负债率以不超过50%为佳,但从目前世界各国大公司的情况看,资产负债率一般在60%左右,有的甚至还要高一些,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看,企业资产负债率保持在65%左右是比较现实、可行的目标。

二、有关资金管理问题

1.资金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资金分散,导致资金利润率降低。在一些企业集团中,由于其内部各二级单位都设有财会机构,都开有银行账户,都占用一定的闲散资金,使集团中原本有限的资金分散、沉淀和闲置,导致资金周转速度慢,资金利润率低。

(2)资金管理失控,影响公司信誉。在一些企业集团中,各二级单位都掌握一定数量资金,而这些资金都是由公司总部贷款获得。当贷款到期时,如难以在各二级单位及时调回,会使总部财源枯竭,影响资信。

(3)投资失控,导致整体投资效益差。由于各二级单位实行承包经营,对于中小项目的投资具有自,致使一部分项目投资决策缺乏民主化,科学化。有些投资项目经济效益很不理想,而公司遇到经济效益较好的项目时,又缺乏资金投入,导致整体投资效益差。

(4)子公司长期占用资金,导致应收账款难以收回,随着企业集团的发展和多元化战略的实施,企业集团内二级子公司不断成立。但这些子公司有的经营资金完全靠母公司支持,在海外建立的窗口企业,从其自身利益出发也不愿在当地筹集资金开展业务,长期依赖母公司提供货物和占用应付母公司的贷款进行周转,影响了母公司的资金周转。

2.对存在的资金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1)广泛进行资金风险宣传,牢固树立资金意识和风险意识。首先,作为企业集团的负责人一定要有高度的资金风险意识,不只是抓资金的筹集,更要抓资金的管理。其次,企业内部要进行广泛、深入的资金风险宣传活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一是提高对盲目放账,随意放账风险的认识;二是改变靠单纯放账来完成出口任务的认识;三是明确收账,催账是业务人员相关部门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的认识,特别是要认识到,只有贷款及时安全入账,一笔业务才能真正完结,所承担的责任才算真正了结。

(2)加强业务管理,规范业务操作。①加强内部审计工作。企业对全体员工特别是对企业人员调离、换岗、解聘等一定要事先进行审计,清理债权债务,分清责任,做到债务有人认,债权有人接,库存有人背。②重视客户资信调查,加强客户档案管理,客户的资信好坏是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在业务往来中,企业要建立资信调查制度,确认客户的付款能力,并应有一个专门部门负责企业的客户档案管理,按照业务交往中客户的付款情况和信用情况,建立、评定自己的客户信用等级。③严格控制结算方式,设定放账额度,运用信用保险,减少贸易风险。贷款结算方式是决定能否安全、及时收回的主要因素。必须从严掌握付款单结算方式,决不能迁就于客户提出的不合理要求而丧失自身的利益。根据企业自己评定的客户信用等级,分档实行放账最高限额控制。并要积极进行投保,合理运用保险手段保护企业正当收益。④加强合同管理。企业要按照符合法律和国际惯例的要求,规范合同的格式、内容等。各种合同的签订、审核、审批环节应分开,多重把关,防止客户利用合同的漏洞进行欺诈活动。对无故不按合同规定执行的,及时向公司领导汇报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3)建立核算跟踪体系,改革业务考核办法。①核算到人,建立资金跟踪监控体系。电算化将以往公司一级核算、分公司二级核算,细化延伸到业务员个人的三级核算,全面细致地核算每一个业务员,每一笔业务资金的投放,使用和收回,建立资金跟踪、监控体系。②以收付实现制考核业务员的经营业绩。按照会计准则中的权责发生制原则,不管货款是否收回,只要确定出口销售发生,就作为销售收入,结转成本,所反映的“利润”只是预计或希望的利润,有可能因发生坏账而不能实现。只有当销售货款安全,及时回笼时,利润才能实现。因此对业务员的经营业绩必须以收付实现制考核,并以此作为奖惩依据。

(4)强化责任制,健全逾期账款催收制度和奖惩办法。财会部门应每旬定期提供逾期未收回账款明细表,及时向分管经营和有关业务部门反映,共同分析逾期原因。按照“谁造成,谁崔收”的原则,积极、主动尽快收回货款,同时逾期应收账款的催收应与个人的奖惩挂钩,以调动业务人员的积极性,对于因当事人的工作失误造成损失的,要追究其刑事责任。

(5)加强对子公司的管理,促其逐步离开母体,自我发展。要逐步撤回借给和被子公司长期占用的周转金,提高母公司的资金周转效益,在今后母公司与子公司业务往来中,应实行与其他经济实体同等的待遇,促使子公司自己筹集使用资金,真正做到自主经营,自我发展,促使企业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

三、有关资本运营问题

资本运营是企业集团商务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涉及企业的资金运动,包括资金的筹集、运用、收回和分配。从资本营运的角度来看,现代企业的目标是公司资本价值的极大化,这是由投资者的目的——资本保值、增值决定的,在这个基础上才能保证企业长期获利能力和相应的稳定性。下面就以荣事达集团为例,来分析一下企业集团如何才能搞好资本运营:

荣事达作为一家集体企业,没有国家资本金投入,在10年之内,从300万元资本发展到10.5亿元,很大程度上在于有效的资本运营。

1.筹措资本、把握时机、不断发展

(1)荣事达抓住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经济高涨的时机,在1985年贷款2700万元人民币,引进洗衣机生产设备。当时企业资产仅300万元人民币,负债率高达900%,颇让人胆战心惊

。但到了1987、1988年经济到来之时,企业不仅还清了欠债,获得了高额利润,还使企业有了初步的原始积累,具备了进入洗衣机行业竞争的经济规模。当然,荣事达集团的成功与当时中国的经济政策和时代背景有关,但企业勇敢地抓住了这次机会,奠定了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这种宏观紧缩时敢于投入,经济高涨时大赚利润的策略不能不说是一次勇敢的成功尝试。

(2)大型家电生产投入大、规模经济突出,市场会由竞争逐步走向垄断。要想保持市场地位就必须不断实现资本扩张,增强竞争实力。“八五”期间,荣事达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了引进外资为主的扩张战略。1993年与香港合资,以转让49%股权的方式获得了1亿多元资金,用这1亿多元资金再与日本三洋合资,1994年又引进了1亿多元外资。在两年的时间内,公司资金翻了两番,改善了资本结构,资本实力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3)荣事达也采取了兼并联合的方式来实现资本扩张,八年来荣事达先后兼并了三家企业,数量不多但质量很高,每一次兼并都取得了明显的效益。荣事达此时还处在发展时期,实力不够雄厚,选择的是纵向兼并的方式。

2.资本增量的集约经营

资本营运不仅在于如何筹集资本,还在于如何运用资本。荣事达在资本投入上,坚持了不断加大企业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即R&D投入。荣事达除了引进日本的先进技术外,还组织了强大的研究队伍,建立了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模具中心、产品检测中心、计算机工作站,使企业具有了较强大的研究开发能力,并给企业的持续发展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果。1995年洗衣机大战时,荣事达依靠科技投入所产生的数量、质量优势,年产销量上升了53%,产销量、销售收入为全国第一。

3.重视无形资本运营

无形资本的有效运用和不断增值是高层次的资本运营,其重点是争创名牌。荣事达首先抛弃过去的“百花”品牌,借用“水仙牌”打开了销路,又于1992年争创自己的品牌“荣事达”,三年确立了国内名牌的地位。企业创名牌要靠产品的物美价廉、适销对路,而这来源于企业有形资本高效运作。因此,两种资本运作互相促进,相辅相成。

对于那些在资本运营方面还不太成熟的企业来说,荣事达集团有效的资本运营经验是值得借鉴的。当然,只有结合集团自身的特点才能真正的搞好资本营运,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集团的发展。

四、有关采购成本管理问题

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及买方市场和企业集团批量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集团公司采取何种管理模式来克服分散采购所形成的过程浪费,已成为集团降低采购成本,争取效益最大化的需要之所在。

1.集团公司采购管理现状

(1)集团公司采购渠道分散,各自为政的现象较为严重。以一汽集团为例,近几年来,由于一汽汽车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公司所属专业单位、全资子公司及控股子公司的采购管理多、散、乱、差的现象非常严重。目前52个总成及整车装配单位对外有采购权和外委加工权的有46个。这些单位在公司走向集团化之前,多数都已形成了一套自己的采购体系,且每个单位的采购网络之间很少重叠。同时多数供应商生产规模小、技术水平低、不具备产品开发能力。据初步统计,全集团协作产品及原材料供应商约4000家,采购资金额度约250亿。

(2)集团公司采购价格混乱,采购资金浪费严重。由于没有统一的集中采购管理,采购渠道不统一,使供应商面对集团的大批量产量,难以形成一定的经济规模。以一汽集团的各车型所用轮胎和蓄电池为例,以1998年集团生产经营计划为基数计算,全年需要采购资金约6.65亿元人民币。轮胎共有17个供应商供应,平均每个供应商配套产值不足400万元。蓄电池全年约需要采购资金7800万元,共有15个供应商供应,平均每个供应商配套产值不足500万元。而且采购价格混乱是集团采购分散的最突出现象,以一汽集团公司采购通用机床油的采购价格为例,采购价格就高低不齐。按N32通用机床油采购最低价与最高价差计算,全年可降低采购成本660万元。按N46通用机床油采购最低与最高价计算,全年可降低采购成本459万元。累计全年可降低采购成本约1200万元。这只反映了集团公司采购领域的一小方面。

(3)集团公司采购权利的分散,造成了集团经济效益流失现象严重,影响和制约了企业发展的后劲。要想解决上述问题,克服分散采购所形成的过程浪费,降低采购成本,争取效益最大化,就需要通过集中采购这一管理模式。

2.集团公司建立、实施和完善集中采购管理,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之必然

(1)企业集团实行集中采购管理是现代化企业制度的需要,是与国际接轨的趋势之所在。①所谓集中采购管理是指采购方依据国家法规,将采购方所使用的物质或服务的采购与供应都集中到所设立的特定机构进行的一种制度。由于集中采购可以集中需求,使采购数量增加,减少分散采购造成的重复和浪费,从而降低采购成本。②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集中采购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必须解决深层次矛盾。所以,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必须需要大量的内部管理制度,克服人为因素,增强制度化约束。强化和规范企业的采购管理也就正是这一制度的充分体现。

(2)强化集中采购管理是买方市场形式的必然要求。其一在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卖方竞争激化,在方便和有利于买方的同时,也对买方提出了新的挑战。因为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所涉及的采购金额比个人购物大得多,而且是一种组织行为。这就对集团公司加强集中采购管理提出了切实的要求。其二正是强化市场营销的结果,五花八门的促销手段,甚至是不规范的返利、回扣、提成等方法,就会使没有严格的采购管理制度的买方不但没有因此受益,反而造成了经济利益和资产的损失。所以只重视销售而忽略采购管理的企业只会前门耧钱,后门漏钱,并没有真正提高经济效益。

(3)集中采购管理是企业集团内部完善财务成本控制的管理手段。在以母公司为主体的企业集团中,母公司是企业的核心,控制子公司一定数额的股权。子公司仍是独立的法人主体,自主从事经营活动,承担自负盈亏的经济责任,因此,正确处理母公司和子公司集权与分权的关系是尤为重要的。鉴于国外大公司企业发展的经验,集权和分权是辩证统一的。母公司要做到以下“四统一”:财务控制集中统一,规划投资集中统一,产品布局及产品开发集中统一,产品销售集中统一。子公司应在母公司集中统一的前提下,负责所属公司的生产经营。那么集中采购管理作为公司财务管理的一部分,也要实行母公司的集中统一管理。

五、有关利益分配问题

经济利益既是企业集团发展的动力源泉,又是企业集团的归宿。企业集团利益分配的合理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集团凝聚力的高低,决定着企业集团能否健康稳步地发展。

企业集团的利益分配格局十分复杂,不仅存在于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纵向分布,

还存在于各子公司之间的横向分布,因此,采取的利益分配方式也不可能单一化。一般而言,企业集团的利益分配应通过以下两个环节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