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趋势投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要】近几年来,我国全民理财投资热情高涨,各种理财投资工具层出不穷,其中黄金投资做为一种古老又新兴的投资方式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投资者的目光。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把钱投入到炒金行业,但是黄金投资市场是一个不断发展并且有待完善的市场,其发展过程也是一个待有趋势的值得不断跟踪分析的过程。在整个市场发展过程中,机遇和挑战并存。本文将以随着投资多元化发展以及它给黄金市场带来的机遇,通过论述黄金投资所需注意的问题并结合相关资料来对南昌现货黄金投资市场的现状及趋势进行浅析。
【关键字】黄金投资南昌市场现状发展趋势
一、南昌黄金投资市场的现状
我国黄金投资市场开放比较晚,但2002年上海黄金交易所开业,使国内黄金交易迈出关键一步之后,黄金投资渠道逐步拓宽,交易品种不断出现,而各地黄金投资市场也跟着急剧拓展。
(一)黄金投资品种五花八门
目前,南昌黄金投资行业主要有两大黄金投资系列,即实金投资与纸金投资系列,但具体来说却几乎覆盖了国类所有的黄金品种,大致可分为现货金、纸黄金、黄金期货、黄金信托品种几大类。除此之外还有部分银行自创的品牌金。如建行的“龙鼎金”、工行的“如意金”、中行的“黄金宝”,招行和农行代销的高赛尔金条,国家黄金投资集团推出的“招金”和“中国黄金”等等,加上金币、足金首饰,应该说是五花八门。
(二)实物金交易行情比较活跃
从整个南昌黄金投资市场行情来看,实金交易行情一直比较活跃,从07年11月由中金黄金公司与世界黄金协会联手推出的“中国黄金”投资金条在南昌亨得利隆重上市后并开创江西黄金市场上的全新销售模式以后,南昌黄金市场上实物金交易行情就一直处于活跃状态,而近期国际金市持续低迷,国内现货金价低们盘整,导致黄金饰品零售价持续阴跌。南昌的黄金价格完全跟从国际走势,所以变化也非常明显。从2008年7月的千足金265无形/克(以香港品牌、周生生,周大福等为例)、2008年11月初千足金的228元/克到08年11月中旬千足金的210元/克,价钱可谓每周都有变变化。从南昌黄金交易市场上的情况来看,零九年春节前段时间开始,关于牛年的黄金产品就已经开始大量出现,很多市民看好黄金的收藏和保值功能,纷纷出手在低价期间购买黄金进行理财。金牛饰品集体亮相,投资者则乐于“买账”,黄金饰品区的消费者明显多于其他区域。据工作人员介绍,随着金价不断走低,金饰品成交量逐渐放大,09年春节前1日均营业额比3季度多了10%。牛年贺岁金饰品集体上市后销量很好,20g、30g小金条销售数量很快。
(三)投资者热忠于黄金投资,股民“掉头”炒黄金现象增多
因为黄金投资可分散投资风险,抵御通货膨胀。与储蓄、国债相比,黄金投资的收益较高。随着黄金功能日益由避险向投资方向转变,加之当前股市高位震荡、风险较大,加上通胀压力,美元下跌,在这样的背景下,黄金就更成为投资焦点。于是越来越多的投资者都把投资目光放到了黄金投资上。除了许多新加入黄金投资行列的投资者外,许多股民因为股指高涨,炒股难度加大,股市行情低迷,也纷纷改变投资方向,寻找新的投资热点,其中大部分“掉头”的股民将目光投到了黄金投资上,在南昌黄金投资市场上,股民“掉头”炒金或是炒股同时兼炒金的现象越来越多。
二、南昌黄金投资市场存在的问题
虽然南昌黄金市场开放迄今在挺短的时间里已经取得不少的成绩,但与周边市场相比,黄金市场则有待于进一步的发展,其主要问题是市场规模小,吸纳资金的容量有限,现国内几个前沿城市的投次市场相比尚有相当大的距离,其发展步伐则有待于进一步的加大
具体表现在:
(一)投资结构的尚待完善
1.多头管理使市场发展缓慢
由于当前国内黄金及黄金市场的监管部门是中国人民银行,而商业银行个人黄金投资理财业务的主管部门是银监会,至于一般黄金生产及首饰经销疝的业务监管由是国家工商局,由此在当前国内允许黄金投资业务可以由商业银行和黄金生产经销商同时经营的情况下,市场上已经出现一个多头管理的局面,经营者和投资者们均感到不知所措,影响了市场的健康发展,交易也难以进一步增大.
2.政出多门使市场监管不力
目前南昌黄金投资市场上已经出现了多种黄金投资经营管理模式的尴尬局面.而经营管理模式的多样化双将会影响业务监管部门对市场的监管力度,影响市场的健康发展,如有些公司违反国家的相关规定从事投资业务,但又因其不是金融机构,不属央行或银监会的监管范畴,使得该投资市场混乱,难以规范和监管.
3.某些无资质金商造成投资假象.
一批不具备经营金融业务资质的黄金生产及首饰零售商对参与黄金货币金融市场动作的积极性非常高,他们借商业银行处于观望等待之机,在黄金投资的旗帜下积极向投资都推介实物金条,而目前市场上确实对投资金条也有一定的需求量,由此造成一种假象,好像投资金条将成为国内黄金投资的主力品种.
(二)黄金投资公司资质参差不齐,缺乏有效监管机制
1.投资公司资质不齐,违规现象严重
随着南昌黄金投资市场的拓展,越来越多的投资公司也涉足其中,但总的来说,整个市场缺乏有效监管机制,不少投资公司没有相关资质,违规现象严重,这就至使了南昌黄金投资市场乱象丛生。搜狐网08年7月有报道称南昌一市民投资炒金,短短五天时间投入的两万元钱就被告知只剩下两百元,后经记者调查,该投资者选择的公司并无经营黄金投资业务的相关资质,而是假以其他公司之名进行违规操作,,而就单从操作流程上来说,该公司收取投资者现金,业务员待投资者直接进行操作等都属不合法的操作手段。
2.黄金投资市场乱象丛生,难找对口监管部门
过去两年常听到变革挑战机会,分析将遇到什么问题,如何适应变化,在这个过程中能做什么以迎接挑战,总体来说都是在讲近期的情况和对策。今天我们把视野扩展到未来十年,思考的角度要发生变化,要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要有大智慧思维,“驻足思考,审时度势”。
我们到每个时点交接的时候,说的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这里面强调的是将过往好的经验,总结、归纳、保留下来,为下一步发展发挥作用,同时也开拓新的东西。现在的继往开来是什么?在VC/PE行业,由于近几年快速发展,又处在一个信息化时代,每时每分都有业内的和业内相关的资讯传来,信息量大到一定程度,就影响了我们“驻足思考、审时度势”。因为原有变量还没有来得计算,就有新的变量进入,没有办法总结当中的规律。如果对规律没有把握,那就很难产生大智慧思维。曾有一位华尔街大佬就因为信息繁杂,从华尔街搬到了西部。为什么?是因为做VC/PE业务,其实要关注的是未来几年的趋势,我们的眼光看不到十年,也要看到五年。
那么,未来趋势是什么?如何去梳理?尤其在这么多行业,有这么多业务形式、新技术、新模式,还有这么多传统业务在不断地变化的情况下。
通常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就是列举式的,一个个找出核心规律,然后将遇到的行业和业务与这个规律进行对比来理解。现在许多人,尤其在听报告、看资料的时候,特别期望看到第一种方式的结论,回去就可以干活了。但实际上,很多成功的投资者,却采取了另一种方式。为什么呢?如果能列举的就是内行人,他可能不讲了,回去已经把这个活干了。要不就是外行和半外行,通过这么多列举,含金量和可操作性还有多少呢?所以我比较主张找出规律性的东西,至少是未来五年可能的规律性的东西。只有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才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我想从两个方面来看,需要找出哪些规律性的东西。一个方面是投资的方向,一个方面是投资VC/PE基金的投资者的诉求,这两个方面搞对了,就能有大智慧的思维。
三大投资方向
从投资来看,目前中国经济已经发展到一个不小的体量。从宏观上讲,经济结构还有不合理的方面,需要调整。不合理之处,通常所说的是三驾马车的关系。其实这是宏观政策方面的问题,与具体投资既相关又不相关。投资人在这方面每个人的看法是不一样的,具体投资应该更多关注中观微观的结构变化。比如说出口无论怎么变,总是要有的,不是出口A种商品,就是出口B种商品,A种商品出口下滑了,我们支持的B种商品就是好的。消费也是大家关心的,但是同样,有这类消费,也有那类消费,这也使中观、微观的结构发生了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的趋势是我们应该把握的,从发展趋势上,有几个重要方向值得VC/PE支持。
一、支持新的技术、新的模式。这是个永恒的话题,因为不论怎么变,新的技术、新的模式都是来替代原有的效率低下的东西,或者市场不需要的东西。这其中不论是革命性的,还是完善性的,最重要的是要看这个技术和模式的生命周期如何。我们要看三年、五年乃至十年,如果这个技术或者模式的生命周期很晚,我们就要支持能够有长生命周期的,而且会被广泛应用的行业、公司或者业务,为经济产业发展注入活力。
二、关注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产品或者服务。经济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实际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品质已经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须。过去我们常讲,“时间是生命,效率是金钱”,过去的效率是看谁能够进入这个领域,进入了就有钱赚,因为市场广阔,钱好赚。现在要提高效率,是要实际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品质。如果宜家去看一看,里面看得上眼的、挺好看的玻璃杯子,是哪生产的?是法国。再看盘子,造型品质很是上眼的,是哪生产的?是瑞典。宜家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这说明什么问题?说明我们制造产品的品质不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所以宜家要千里迢迢去采购国外的东西。制造业并不是没有需求,而是因为过去在短缺的时候,只要造出东西,有东西用,那就是好的,就可以了。现在是需要做到比较好的品质,能做到好品质时,中国的制造是有活力的。所以我觉得提高劳动生产率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这里需要很多方面的提升――技术、生产、管理、营销、人才和文化等。中国的产品已经不是问题,常常听到这方面产能过剩,那方面产能过剩。实际上,我觉得产能过剩的是质量不好的,或者说质量不足以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如果做得好的产品,其实不过剩。现在已经可以从各个行业中看到这一趋势。如果我们对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品质的企业进行投资,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少在未来五年将会有良好的效果。
三、借助外力提高整体效力。这方面包括行业的集中,上下游的集中,可能更多是帮助企业并购整合。随着企业竞争愈加充分,自身成长放缓,并购自然产生。如果自己的生意很好做,有空间,相互并购的动力是不可能有的。凭什么我日子过的好好的,要和你一起做?只有发展空间受到了限制,要联合起来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不然的话就很难生存,这时候才产生并购整合的动力。当然这需要更多资金的支持,而不是像过去的一些VC/PE投资,金额只涉及3000万元、5000万元,或1亿元的事情。也不仅是按照格式的文件,怎样符合审批机构审批标准的问题,而是需要确确实实以更高的眼界来审视,两个或几个企业合并后,劳动生产率如何提高,更能够在市场上有竞争力?总而言之,从投资方面来说,要持续关注创新,包括技术的和模式的创新,还要关注效率的提高。
基金投资者诉求
投资者的诉求是什么?其实很简单,就是回报。要有持续的、好的回报,而且不仅仅是数字的回报,是现金的回报。不是几年后把钱返回来,而是要在行业里,和同品类相比,还是优秀的,回报快的。我们同事做了这样一个总结,“短期回钱快,长期回钱多”,这个总结比较生动。
从长期因素分析,2005年,我国投资仍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这是由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投资增长的动力与基础等因素决定的。目前,我国人均GDP刚刚超过1000美元,还不到美国、日a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的1/30。13亿人的衣食住行,这个庞大的市场需求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无法比拟的。全国居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不断增长,都会激发与创造出巨大的国内需求。在内需结构中,消费与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都十分重要,但是,在经济上升期,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常常达到60%~70%,投资的作用更为明显。要实现2005年GDP增速不明显低于2004年,投资增速也就不能明显低于2004年。
当前,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将为经济与投资增长提供充足动力。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城市化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将带动投资增长3个百分点;因推进城镇化建设,2002~2005年年均就将创造需求900亿元,拉动经济增长0.83个百分点。
经济全球化也为未来我国投资增长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一方面,由于具有良好的发展环境和资源条件,我国正在逐步发展成为全球工厂和制造业中心,跨国公司不断增加在华投资,本国投资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更多的产品供应全球市场,这本身就促进了我国投资的大规模增加。另一方面,国内投资的快速增长,也相应刺激了外需的增加,2003年,我国进口增长40%以上,2004年前三季度,进口又同比增长38.2%,这其中有相当大一部分是由于钢材、设备等投资品的进口增加。东亚及东南亚国家对中国的贸易基本上保持顺差,中国投资增加及相应产品市场扩大有利于其国际地位的提高。
从短期因素分析,2005年投资增长仍有确定性。单从投资及其增长趋势仍然无法科学判断其增长的合理性,决定未来投资与经济增长合理性的主要因素应该是物价的变动。只有通过物价指数与投资增长率的相关关系才能确定未来投资的合理变动及其政策取向。2004年1~6月、1~7月、1~8月、1~9月,我国的CPI同比分别上涨了3.6%、3.8%、4.0%和4.1%,而6~8月当月CPI更是分别达到了5.0%、5.3%、5.3%和5.2%,连续四个月保持在5%以上。8月份的核心CPI上涨1%,涨幅比7月份提高了0.2个百分点,这也是核心CPI涨幅连续第三个月提高。目前的通胀率相对来讲较高,未来由于稳定粮价难度很大,基础类价格上涨以及油价上涨的滞后影响,物价上涨压力仍然很大。从全年的情况来看,CPI可已达到3.9%。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原材料、动力价格变动更能反映投资需求扩张对价格的影响。2004年,流通环节的生产资料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3.6%,明显高于CPI增幅。未来一段时间,煤电油运供需矛盾仍然较大,投资品价格上涨趋势明显,对CPI传导的可能进一步增强。核心CPI的连续上涨显示了这种传导的苗头。
1990~2003年间,我国GDP增长率、投资增长率与同期CPI涨幅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6和0.31,而领先1年的GDP增长率、投资增长率与同期CPI涨幅的相关系数就分别上升到了0.81和0.71。当前的CPI反映出的是2003年的经济和投资上升的情况,而2004年的经济与投资过热则可能影响以后年份的CPI的持续上升。这可能带来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2004年上半年的投资和经济高增长可能带来2005年中开始的通胀率上升;第二,如果我们不能把2004年的投资与经济增长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之上,2005年的通胀压力将会更大;第三,如果2005年中通胀率上升,将会引起更为严厉的调控措施,2005年全年的投资增长速度将会低于2004年。
1、FDI独资化趋势的原因
1.1、理论阐述
学界对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独资化的原因从生命周期理论、博弈论、公司治理、财务状况以及宏观经济等角度做了很多有益的阐释。
李维安、李宝权(2003)从生命周期理论出发,认为跨国公司在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投资初期较看重资源获取权,侧重以合资、合作的方式进行投资;随着后期跨国公司投资经验的积累、财务状况的改善以及东道国投资环境提升,独资更易实现利润最大化。华民、蒋舒(2002)从博弈论角度指出,在中外合资企业中,外方的信息优势和学习激励优势,通过重复的合作博弈,使得博弈的结果越来越有利于外方,所有权优势逐渐向外方倾斜,中方只能被迫转让自己在合资或合作中的股权。林小兰(2008)从公司治理结构角度阐述了董事会的职能残缺、经理人的考核标准、利益相关者的约束等方面的不稳定影响了合资公司的利润和长远发展,因而转向更加成熟自主的独资经营模式。
1.2、实践分析
结合我国企业现实和当前国情来看也的确如此。
企业处于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其成本费用与收入利润差异很大,外商对此合理地进行了规避。合资初期,合资企业面临困难重重,风险较大,为开发新产品开拓市场需要进行大量的先期投入,此时的会计利润往往很低,甚至亏损。在这一时期,中方占据着大部分的股权,承担了绝大部分的亏损。而企业进入到成熟期并且开始盈利时,外资如果提出或根据合资初期的协议增资扩股,但中方受自身资金的限制不能按比例增资,中方股权就被稀释,而此时外方享有绝大部分的利润。
合资企业中,外资往往掌握着绝对的技术优势、信息优势和资金优势(排除国内法规对外资股权的限制),这使得它们在合作中处于明显有利地位。随着外商在华投资经验的逐步增强,它们能够更准确地估算经营风险与收益,因而愿意采取资源投入大、控制程度高的独资或控股方式。此外,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不够完善也使得跨国公司也愿意建立独资企业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
此外,合资方式天然的内部不稳定性导致其较低的效益,使得合资企业越来越不被外资所青睐。对参与合资的外商跨国公司来说,当合资企业的利益与其全球战略利益发生冲突时,它们宁可牺牲合资企业的利益。而参与合资的中国公司通常将其最优质的资产和人员投入合资企业,对合资企业的发展寄予厚望。双方的战略目标截然不同,再加上双方的文化差异,使得合资企业的内部经常出现矛盾,但显而易见,中方是处于被动地位的。
2、FDI独资化趋势对我国的影响
外商直接投资作为国际资本流动的一种形式,是在国际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生产力提高的重要渠道,独资化作为其中一种,毫无疑问会对中国企业的成长和经济发展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
首先,在华直接投资的独资化趋势可以打破国内企业一统独大的结构,再造微观市场主体,促进我国原有亏损企业自身改制,改善企业治理结构,推动企业良性发展。此外,在独资化的过程中,资金、技术、品牌、国际市场渠道的引入也有助于我国全面提升行业的经营层次和市场竞争能力。外商通过技术、品牌和国际市场渠道的输入,快速提升被并购企业的技术水平,知名度,市场形象,进而提升整个行业市场竞争力。
但毫无疑问,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独资化趋势不可避免的会对我国各行业造成不小的冲击,特别体现在技术进步、市场结构、品牌流失等方面。
大多数国内企业被并购之后,将研发的重点都集中在对外商产品的本土化转型,即适应性研发。而外商在引入技术时,考虑到技术保密,不可能把最尖端的技术带入我国。长此以往,国内企业会失去自主研发产品的能力。另外,由于实力差距,外商创立独资企业或进行并购会导致一定程度上的垄断,使得价格机制失灵,市场调节功能失效。几家实力较强的外资企业形成寡头垄断的市场格局屡见不鲜。此外,外商在华投资独资化导致本土化品牌流失,形成对外资的高度依赖,导致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陆庭龙:
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背道而驰
2008年9月15日,美国一家有150年历史的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破产,引起了波及全球的金融海啸。现在将近4年过去了,有没有新的情况出现?
欧美跌入流动性陷阱
先来看看美国。2008年以来的经济危机,其爆发的根源是银行在房地产市场发放了大量的次级贷款,让不具备还款能力的居民以优惠的条件买了房。房地产市场向上时一切欣欣向荣,而当房地产市场转而向下时,次贷危机因此爆发,并形成连锁反应,银行出现倒闭潮。为了应对危机,美国政府采取的方法,一是降息,在很短的时间内把联邦基准利率从4.5%降到0.25%;二是直接释放流动性,用现金购买银行持有的债券。在前两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中,美联储先后购买了17250亿美元和6000亿美元的银行资产与国库债券,结果是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从2008年的8000亿美元迅速扩大到现在的2万亿美元。但遗憾的是,这些钱并没有进入实体经济,只是在金融系统中运转。银行以低成本拿到了政府提供的现金,它们并没有给中小企业贷款,而是购买了大量美国财政部发行的债券。
欧洲的情况更为复杂。自金融海啸以来,在实体经济中占重要地位的旅游业和奢侈品业并没有得到根本好转。欧洲央行用与美国同样的方法来处理金融问题,以1%的利率为银行提供资金,而银行得到资金后以6%的收益率从政府购买债券,结果实体经济同样没有得到急需的资金。银行既然没问题,金融市场的各项指数尤其是股市指数看上去就很漂亮。与美国不同的是,欧元区虽实现了货币统一,但各个国家的发展程度参差不齐,出现的问题也不一样,难以用统一的货币政策来解决。财政状况较好的南欧国家,如比利时、芬兰,不甘一同承担不利于经济增长的紧缩政策,为欧元区的未来埋下不确定的伏笔;西班牙爆发银行破产危机,政府欲仿效当年中国借建立“坏账专用载体”以接管和清理业内不良贷款,但涉及的庞大公共资金从何而来?即使欧元区财长同意把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FSF)及欧洲稳定机制(ESM)结合,使欧债防火墙的规模增至7000亿欧元,但救市基金不过是通过欧元区成员国发债集资,“以债养债”,又怎能让缺乏竞争力的欧元区走出衰退?
总体来看,现今市场数据再好也不等于经济正在改善。金融业的去杠杆化,使背负着沉重债务的欧美国家跌入流动性陷阱。即使央行致力于保持低利率,银行也只把坐拥的资金或是投向国债,或是偿还自身债务。资金没有真正刺激实体经济,就像血液不流通一样,经济也不会健康。
投资策略以稳健为上
欧债阴霾仍在,投资者都增持现金。回顾年初各国央行倾向宽松货币,令股票、外币、商品皆升幅不少。但目前商品市场整体疲软,铜价、油价连续下跌,金价更跌破1600美元/盎司大关;日元、瑞郎2011年8月高位不再,资金涌向美元资产及美债作避险,美10年期债息跌穿0.18%,美汇指数则升穿80。
欧洲经济环境较差,前景不明,对美元变化较敏感。在金融风暴后,很多投资者将美元转移到欧洲,推高了欧元兑美元的汇价,我认为合理的价格应为1欧元兑1.1美元。至于欧盟最终是否会解体,大家一同静观其变。即使希腊和葡萄牙双双脱离欧元区,对整个欧盟GDP的影响不会高于5%。只要欧盟的核心成员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等没有问题,欧盟还不至于解体。希腊必须同意执行紧缩方案,才能继续保留欧元区成员国身份。欧元区虽然不至于解体,但欧元下行在所难免,有机会下探至1欧元兑1.24美元。
过去几年,虽然经历过金融风暴,但欧洲例如巴黎、伦敦的房地产价格没有很大的波动,中心城区房价稳步向上,主要还是汇率上的变化;而在美国,因为地广人稀,房多人少,所以房价因地域不同有所区别。
我长远持续看好人民币。至于如何做到人民币在内地的持续保值,我认为重点看投资者对于内地经济的判断,再调整自己资产比例。合理做法为持约25%~30%的现金、25%~30%的稳定型债券及30%的股票,剩余则可考虑购买黄金保值。建议等待金价调整至1500~1550美元/盎司才买入。
左小蕾:最坏的形势已经过去
我们正经历着一场百年不遇的全球性危机,危机变数很大,危机以后通常是一个大变革。这是一个创造性破坏的时代。危机可能带来大的变革,这需要勇气,需要正确的认识、判断和决策。
国际形势不比2011年更复杂
无论是官方说法还是民间舆论,在分析2012年国际形势时都有一个模式化的套语——不确定性增大、风险不断增加、形势更复杂。我把它称之为新八股,很不同意这种说法。因为按照这种说法,全是似是而非的不确定因素,让人无所适从,并不利于我们的决策。我们应该有一个更具体的、相对更清晰的判断,能够辨识出哪些方面是确定的,哪些方面是不确定的,这样一来,无论从个人投资还是整个经济形势的判断的角度,都更易形成针对性的对策和主张。
2011年可以说是国际形势非常错综复杂的一年。当年比较大的全球性事件主要有5个。一是中东危机。埃及、利比亚、叙利亚等事件的发生,对我们的能源战略等都形成了很大的冲击。二是全球占领华尔街运动。虽然没有任何实质结果,但是造成的影响很大,给金融业的发展带来了深刻思考。三是欧债危机。2011年是欧债危机的蔓延之年,希腊、意大利深陷泥淖,连欧元区的核心国德国和法国也深受其扰。四是全球经济的二次探底风险。由年初的乐观经济预期迅速转为二次探底风险的讨论,一度引起较大恐慌。五是新兴市场增长开始放缓。这是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连锁反应,市场预期已得到了消化。
再来看2012年有什么不同。一是大家最为关心的欧债危机进一步恶化的可能基本不存在。2011年已经把最坏的消息释放了出来,现在看来,德国没有问题,最坏的担忧没有出现。二是全球金融市场的频繁动荡已成为常态。金融市场的动荡被市场进一步接受,已不能对市场心理形成决定性影响。三是全球经济指标已经调低。大家已经认识得比较清楚了,全球经济是疲软的,对重要经济增长指标和市场预期已经进行了调整。四是所谓的茉莉花革命进一步蔓延扩大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在一个比上年相对明朗的情况下,该发生的已尘埃落定,叙利亚的解决方案也正在推进。
以上是一些大概率事件。对于一些可能出现的黑天鹅事件也需要关注。在伊朗问题上,美国的战争部署基本就绪,但并不意味着就要打仗,打仗基本上是小概率事件。随着欧债危机最终解决方案的出台,欧洲银行倒闭和欧元解体的可能性也极低。
对投资决策来说,要以未来大概率事件作为决策的依据,不然就是过度反应;把小概率事件放在灵活性上去处理。
中国经济不会硬着陆
一段时期以来有一种担忧:中国经济会否像2008年一样出现风云突变,实现硬着陆?在我看来,这要么是对当前经济形势的过度担忧,要么是个别利益群体出于自身利益的危言耸听。
姓名:李华军,网名:先锋,1971年5月生,硕士,注册会计师。
入市时间:1993年
投资风格:对价值成长股进行趋势投资。
操盘感语:投资,是买公司,不是买指数。
2011年,中国股市3000点失守,2900点失守,2800点,2700点相继被击穿,去年7月低点2319点也沦陷。许多人亏损累累,资产大大缩水,连一些在2010年赚了大钱的机构,也大呼进入2011年太难赚钱了……
然而,当我慕名来到这个广东的小岛,走进这个边远渔村,寻访隐居在这里的“渔村黑马王”李华军时,我不禁为他的投资业绩而震撼――2009年8月至2011年5月,大盘指数从3478点跌至2706点,而他的账户资金整整翻了两倍!而从2006年到现在,5年多时间资金增值了30多倍。
再细看账户的历史交易,他买进的几乎都是表现卓越的成长股龙头。远的不说,仅2010年以来,他先后捕捉到包刚稀土、海通集团、莱宝高科、爱尔眼科、万邦达、精工科技和中恒集团等一“群”暴涨的黑马股!
为什么一匹匹飙涨黑马股,他都能捕捉?而且获利如此丰厚?他究竟有何神勇功夫?
8年股市“抗战”,四壁图空
1993年,李华军带着近20万元开始参与中国股市。
作为中国股市的“庄股鼻祖”,界龙实业(600836)于1994年2月24日上市。当时的沪深股市可谓风雨飘摇,两市大盘指数刚刚经历过50%的下跌。3月上旬,界龙实业就在这“腥风血雨”之中,开始了其中国第一庄股的疯狂表演。
大盘指数节节败退,由800点跌到了694点,而界龙实业却连涨7天,较2月底上市的时候上涨85%。
3月11日最精彩的一幕上演,界龙实业一开盘就直飞云天,到了午后已经比开盘时上涨近三成(注:当时未设10%的涨跌停板制度)。股市暴富的神话在目瞪口呆的股民眼前活生生地上演,当天买进的人欣喜若狂,更多没有买界龙的人疯狂填单“抢进”。
而就在此时,界龙实业却突然翻脸,股价瀑布式的暴跌,至当天收盘的时候股价已经跌到了18.5元,比23.2元的开盘价还要低两成多,多少刚才还眉飞色舞的表情纷纷凝结在惊愕的脸上。
在资本大鳄表演之后,股市如同一潭死水,静得几乎没人敢涉身其中。李华军于3月7日16元开始买入,3月9日21元融资买入,3月11日25元再次融资买入,先后共融资了18万,但11日界龙实业的“翻脸”,便让他爆仓,在20元全清,亏损了14万多(见图1)。这真是黄粱一梦啊!至此,李华军在股市淘的第一桶金毁于一旦。
界龙实业上的炒作惨败,使李华军大伤元气。他决定离开股市休息一段时间,反思一下自己的错误和教训。没想到这次的休息却救了他。从1994年4月份开始,股市一直跌跌不休,一直跌到7月底的325点。8月1日,证监会出台了“三大救市政策”股市才又活跃起来,他也才又重新进入了市场,但此时的他,追逐庄家主力的热情已不在了。
1996年股市大牛,不断有垃圾股飞上天,李华军也跟风炒作垃圾股,曾经炒作的东北电3天就翻了一倍,从5元直接涨到了10元以上,但1996年12月16日《人民日报》的特约评论员文章,又让他“一夜回到了解放前”。
1999年5月19日到2000年这段时间,科技网络股风云再起,李华军又加入到了科技概念股的追逐中,他感觉股市赚大钱的机会终于来了。1999年12月30日,他以8.5元买入上海梅林(600073),2000年1月4日,上海梅林连续6个涨停,他到2000年1月24日18元卖出,不到一个月竟翻了一倍。
不过,泡沫终究是要破灭的。2000年2月28日,当他60元杀入综艺股份(600770),准备大干一场,再做一波大行情的时候,市场却和他开了个玩笑,第二天该股即跌停,然后一直下跌。直到2000年6月,他忍无可忍下,在33元左右全部割肉出局,亏损了60%(见图2)。
那时,他天天在反思:从1993年入市到2000年,投资股市8年了!8年,抗战都成功了,而自已到头来,却一无所获,四壁图空。
学巴菲特投资法,斩获250%收益
跟庄,失败;炒概念,还是失败。投资的路真可谓步步充满坎坷。但在失败面前,李华军从没有停止他的投资探索之路。直到有一天,他听了一堂巴菲特投资方法的讲座,令他顿开茅塞。他制定了计划,以巴菲特为老师,认真学习他挖金矿的技术。
从2002年起,他先后攻读了MBA,考取了注册会计师,又读了十几本股票的书,基本确定了以“价值投资为主、技术操作为辅”的理念。虽然在实践中几经失败,但他一直相信中国的股市是一座金矿,当2006股市重新走牛后,他说服妻子,把准备买房的15万元全部投入到了股市中,因为他认为股市比房产更有投资价值。
在如火如荼的行情中,李华军按照巴菲特的投资逻辑,首先挖掘价值被低估的股票。当时五粮液是与茅台齐名的高档酒,2006年销售收入73亿,股价8元,总市值不到200亿;贵州茅台48亿销售收入,股本9.4亿,股价5元,总市值470亿。相比茅台,五粮液属于严重低估。因此,他开始重点关注五粮液。
当时五粮液股改时派发了认购和认沽权证。李华军研究后的结论是,权证有很大的杠杆作用,随正股涨跌,认购价越高杠杆越大,五粮液认购权证到期认股时的认购价是6.98元,五粮液的股价9元左右,当时市场上认购证的价格是3.7元左右,杠杆2.5倍,很有投资价值。
大盘自2005年6月6日创下调整新低998.23点后,近一年的时间逐步攀升到1300多点,基本处于上升通道中。五粮液股票从2006年3月31日股改除权后一路上行,2006 年4月24日突破前期高点后开始两天的调整,27日继续上涨,形成突破之势,此时大盘环境处于正面,是绝好的买入时机,李华军便开始重仓介入五粮液认购权证(030002)。该权证在2006年4月28日低开后一路上行,他再次加仓,当天五粮液和五粮液认购证均涨停。后面的8个交易日中,五粮液股票涨了60%多,而五粮液认购权证(030002)涨了接近3倍,2006年5月17日最高到11.67元。2006年5月19日看到五粮液股票短期上涨动能衰竭,故将五粮液权证也全部卖出。
在这次“辉煌战役”中,由于他挖掘价值低估的股票,同时利用权证的杠杆作用,使他的收益成倍放大,10天获利高达250%(见图3)。
万科投资成与败,价值模型有瑕疵
价值投资就是要求买入有值得投资的好企业。而买入好的企业的股票,不一定都能赚到钱。李华军在投资万科A中的成与败,深刻地揭示了这一点。
万科A(000002)可谓是国内地产股的佼佼者,不论是规模、声誉及业绩都可成为地产股的标杆。李华军于2007年7月10日以20.5元买入万科A,一直持有,直到大盘创下6124的高点后,为回避较高的系统性风险,于2007年11月5日以37.2元卖出,4个月获利80%多。
随后的时间里,万科A跟随大盘一路下跌,2008年6月16日,10股送6股除权后,继续下跌,6月20日股价已跌至10元以下,当天股价企稳放量,从基本面看万科业绩依然很好,估值很便宜。李华军记得巴菲特的一句名言说:当别人贪婪时要恐惧,当别人恐惧时要贪婪。于是他计划抄个大底,20日当天他以9.8左右元重仓买入万科A。
随后几天,万科A并没有因为他的“贪婪”而止跌,而是跟随大盘继续探底。为了能坚持到底,怕自己因情绪波动卖出万科,他干脆关了电脑,出去旅游了半个月。当2008年8月7日他回到家再看时,万科A的股价已到了8块钱。他依然选择了坚持。直到2008年8月22日万科A的股价跌破了7元时,他的信心彻底丧失了,6.9元全部清仓,两个月亏损了30%多。后面一个多月里,万科A继续下跌,股价最低到了4.8元(见图4)。
但是我国证券交易市场尚处于起步和初期发展阶段,我国证券投资者对证券市场风险缺乏正确认识,承受风险的能力较弱。当前证券市场上投资比较多的是股票和基金。笔者曾在银行听一个准备买基金的储户问银行理财指导人员,买基金怎样能赚钱,可见他连基本常识都没有,就急欲投资,这很盲目、很危险,正所谓“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拥抱了晨钟,就不能拒绝暮鼓;享受了股市高涨的收益,就要承受起股市下跌的损失。前文所讲六旬老汉的死亡,直接原因固然是心脏病,这在前些年流行的“立体电影”院里就出现过类似的例子,因为立体电影过于逼真,看开枪好像射击自己,因此曾规定心脏病人不能入内,但六旬老汉承受不了股票下跌的诱因也是关键因素。所以,下面笔者介绍正确的投资观念和回避风险操作法。首先介绍正确的投资观念:(1)认真对待股票。长期而言,股票是最好的投资工具,将带来丰厚的长期回报。但股票种类繁多、良莠不齐,这就要求投资者精心选股,讲究全面接触、重点培养。(2)股市如战场,但你应战胜的不是对手而是你自己。要了解股市乐极生悲、否极泰来的哲理,端正入市态度,股票最大的魅力是作为投资工具而不是投机工具。还要不断修炼自己,贪婪、恐惧、群体安全感、短视、过分完美主义等都是共有的人性弱点,需要不断修炼加以克服。这种修炼既需要主观努力,又需要实践磨炼。(3)宁可守株待兔,也不随波逐流。不必为追逐一点蝇头小利而买进卖出,也不必买进后怕下跌卖出后怕再涨。(4)有风驶尽帆,无风不起航。股市崇尚的是“强者恒强,弱者恒弱”法则,不求先见之明,但求明察秋毫,及时感知趋势的变化,在转折点出现后当即买卖。(5)小心驶得万年船。一出现失误就果断平仓,把损失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其次介绍一下回避风险操作法:(1)当判断股价上升进入高价圈,随时有转向跌落可能时,应卖出手中股票,等待新的投资时机。(2)当股价处于盘整阶段,难以判断股价将向上突破还是向下突破时,不要采取投资行动。(3)多次投资失误,难以做出冷静判断时,应暂时放弃投资活动。(4)当对某种股票的性质、特点、发行公司状况、市场供求状况没有一定了解时,不要急于购进。(5)将部分投资资金作为准备金。(6)不做帽客和短线客。帽客是在股市当天买进卖出,赚取差价收益的抢帽子者。(7)不碰过冷和过热的股票。
朱少醒:6年证券从业经验。曾先后担任华夏证券研究所分析师、富国基金管理公司研究策划部分析师、富国基金管理公司产品开发主管,2004年6月至2005年8月任富国天益价值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助理,2005年11月起任富国天惠精选成长基金基金经理。
基金经理
王晓明:现任兴业全球人寿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投资副总监, 2005年11月3日起任兴业趋势投资基金基金经理。
张惠萍:2002年6月加入兴业基金公司(筹),2008年1月31日起任兴业趋势投资基金基金经理。
PK结果
兴业趋势投资胜出
富国天惠精选成长和兴业趋势投资均为混合型基金,于2005年11月相继成立,时间相差近半月。
收益与规模:从设立以来的累计净值增长率来看,富国天惠精选成长为228.52%,兴业趋势投资为390.90%。资产规模方面,富国天惠精选成长为24.32亿元,兴业趋势投资为199.51亿元。
投资能力:富国天惠精选成长的股票仓位一直保持在90%左右,该基金更注重精选个股而弱化择时;比较之下,兴业趋势投资从行业配置和仓位控制上都表现出良好的把握能力,基本上符合各阶段市场热点,业绩持续性较好。
机构评级:在晨星两年期评级中,富国天惠精选成长被评为三星级基金,兴业趋势投资被评为五星级基金。
[ 富国天惠精选成长 ]
业绩回顾
富国天惠精选成长成立于2005年11月16日。2008年二季度,该基金净值增长率为-16.88%,而同期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为-18.04%,超过基准1.16个百分点。
2008年二季度,全球新兴市场普遍处于高通胀、经济增长放缓的状态中,A股市场在基本面弱化和估值下移中大幅调整。富国天惠精选成长的股票仓位为89.14%,比一季度略降1.85%,在行业配置方面,该基金提高了对信息技术业等受经济周期影响较小行业的配置,大幅增持采掘业以抵御通胀,同时降低了金融、房地产、金属非金属等受经济周期和宏观政策影响较大行业的比例。
前景展望
该基金管理人认为,目前A股的整体估值水平已经回落到合理区域。从更长的期限来看,优质成长股依然会有超预期的表现。在资产配置方面,该基金依然在大、小盘风格上采取均衡配置策略。重点配置行业趋势向好、估值合理的公司,同时在三季度加大对周期性行业景气周期延长趋势的关注,寻找本轮调整中被“错杀”的个股。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政府主导的投资方向、城市化、产业结构升级等投资主题,始终体现在该基金组合的构建和调整过程中。
[ 兴业趋势投资 ]
业绩回顾
兴业趋势投资成立于2005年11月3日。2008年二季度,该基金净值增长率为-13.50%,而同期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为-12.90%,落后基准0.6个百分点。
2008年二季度,市场整体延续了一季度的下跌趋势。总体上,市场呈现出主题投资、题材类个股相当活跃,大盘蓝筹股板块持续调整、估值重心不断下移的局面。该基金依然采取谨慎的操作策略,大部分时间维持一季度末以来的较低仓位,在市场下跌过程中避免遭受更大的损失。在行业配置上,适当增持了煤炭、钢铁、金融、医药等板块中部分个股,逐步减持了部分相对估值较高或属于强周期行业中的个股。
2016年底,福建知名企业家和慈善家玻璃大王曹德旺赴美俄亥俄州投资6亿美元新建汽车玻璃厂,成为该地史上最大的一笔中国企业投资,引发国内舆论热议。除曹德旺外,2016年4月山东太阳纸业投资10亿美元在美国阿肯色州建厂;10月中国天源纺织宣布将投资2000万美元在美国阿肯色州设立服装制造厂;江南化纤有限公司2014年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投资设厂。这一系列活动反映出当前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趋势增强,走出去的进程明显加快。中国企业近年来投资规模日益扩大,涉及领域逐步拓宽,外向型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对外直接投资额在发展中国家名列前茅。为了应对走出去的国际竞争新形势,国家和企业都掀起了政策改革的新浪潮。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企业的发展与全球经济贸易更加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根本,企业对于推进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尤为重要。综观全球各国企业发展的历史,大部分国家的企业都经历了从引进外资到对外投资的过程。如今,中国企业已是发展中国家最大的海外投资者之一,在这种形势下,探讨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趋势及原因对于促进企业走出去,加快经济发展转变方式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结合国际上通行的对外投资促进措施及中国对外投资政策,分析中国企业对投资的趋势与变化原因,并针对当前中国对外投资政策存在的问题,提出增强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优化现行政策体系的有效建议。
文献综述
陈岩在其2011年的研究中指出,发展中国家的跨国企业可以通过对外投资活动,学习东道国先进技术,降低生产成本,获得积极的外溢效应。在实证分析中,某一省份的对外投资显著影响该省的生产率,证明了逆向溢出效应确实存在。但同时,企业的异质性对逆向溢出效应的强度有影响,对外投资企业与母国技术差距越大逆向溢出效应越小。为了增大逆向溢出效应,企业应选择与自身技术水平差距适宜的东道主国。
此外,在田巍、余淼杰的研究《企业生产率和企业走出去对外直接投资:基于企业层面数据的实证研究》中,作者发现:生产率高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概率越大、投资量越大,但目的国的收入水平对企业投资的决定没有显著的影响。
何帆在《中国对外投资的特征与风险》中总结到,中国的对外投资管理体制主要涉及外汇管理体制、行政审批体制、融资体制和政策支持体系。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汇管理体制和融资体制不断放宽,自20世纪90年代起又提出了走出去战略,针对各行业境外投资提供专项资金,以适应全球化的新形势,帮助中国企业更好地开展对外投资活动。尽管中国的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有了较大的改革,整体呈现出逐渐放权、减少管制、缩减审批期限等趨势,但目前行政管理体制依然较为复杂,境外投资项目还需要得到有关主管部门的层层审批。总体而言,国家政策的扶持增长和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增强同步发生,表明政策支持对于促进企业对外投资有一定的作用。
从以上文献可以看出,逆向溢出效应的驱动、企业内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国家政策的支持都是促进企业对外投资的因素。下文将基于已有文献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分析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增强的具体原因。
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增加原因分析
逆向溢出效应驱动。逆向溢出效应解释了不同经济实体间合作的必要性,这也为我国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在契机。逆向溢出效应为我们的企业指明了便捷的发展手段加快与发达国家间的技术合作,利用逆向溢出效应实现传统企业的转型升级,提高生产率和企业竞争力。
科技是提高企业竞争力最强劲的手段,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科技水平无法在短期内得到质的提升,与发达国家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对外投资和跨国并购可以让中国企业获得逆向溢出效应的正面影响,是中国企业获得先进技术、提高生产力的便捷途径。在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背景下,中国企业急切的寻求转型升级。为了快速提高其竞争力,对外投资跨国并购以吸取先进的技术是必然趋势。
企业生产率提高。文献综述中提到,企业生产率的提高是加快对外贸易的直接原因。
随着生产率的提高,拥有先进技术的企业逐步超越社会同行的平均水平。生产率提高可以为企业创造了更多的经济效益,符合企业最初投资生产的根本目的。与此同时,国内的市场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高生产率产生的过量产品无法被市场完全消耗。为了避免降低价格减少利润,对外投资以扩大市场成为了化解过剩产能最有效的方法。
企业通过对外投资,同时获得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顺应了生产率提高的需要,同时也为企业发展开拓更广泛的生存空间和竞争平台。因此,随着中国经济的进步和企业生产率的提高,增加对外投资是中国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政府对外投资优惠政策。近年来,政府对外投资优惠政策对中国企业走出去起到了正向作用。
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求和中国经济崛起的趋势,近年来中国政府制定了许多对外投资的优惠政策,指出要坚持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促进改革参与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机制,同时要顺应全球化趋势,加强与世界主要经济体的政策协调和沟通,更加积极地参与多双边国际经济合作,提升国际话语权,推动国际宏观经济治理结构改革等等。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一系列简政放权、缩短审批流程、放松外汇管制的利好政策相继出台,不仅为外国企业在华投资,也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创造了更多有利条件。这些政策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经济职能,满足了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走出去战略加快改革开放中对外发展方式的转变,并能在此过程中拓宽中国外向型经济发展空间,拓宽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中国外向型企业更好更快发展。
因此,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发展,走出去步伐的加快,与中国政府的努力,与中国改革开放中的政策密不可分。
国内生产要素价格上升。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增加也可能受到了国内生产要素价格上升的影响。
对于企业而言,选择对外投资不仅因为东道主国在技术、市场等方面具有吸引力,也受到国内成本上升的影响。在接受采访时曹德旺表示:在与美国各生产要素的比较下,中国仅人工成本低于美国,在美国建厂利润高于中国。玻璃大王外逃事件表明,国内日益增加的生产要素成本也可能导致中国企业增加对外投资。
企业赋税沉重、劳动力价格上升、行政手续繁复、土地及其他固定资本价格上升,都增加了企业在国内的生产要素成本。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吸引制造业回流、其他第三世界国家生产成本持续走低的情况下,中国在留住企业的问题上面临更大的压力。当国外综合生产成本低于国内时,良性的对外投资可能会转变为恶性的资本外流,导致国内就业岗位减少,产品价格上升,不利于国家经济的良性发展。
思考与总结
中国对外走出去趋势加强,带动中国经济的持续繁荣,在全球化的趋势下,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只有通过走出去才能保证可持续发展,形成全球性品牌,形成与国际化接轨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全球价格竞争体系、产品售后服务,完善的备件提供体系,培养具有全球视野、能把握全球发展脉搏的国际化人才队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