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考察实践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人文精神;内涵;培养;机制
一、人文精神的含义
人文一词最早见诸于《易··贲》:“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天文,指的是自然界中的规律和法则,与之相对应而生的就是人文,可以理解为人类社会中应遵循的原则或秩序。《辞源》中将“人文”解释为:一定社会形态中的礼教文化;另一指人世间的事情,与“自然”相对。《辞海》中对“人文”的定义: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古人尊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由此也可见一斑。拿到我们今天来说,称之为主客观相统一,也不外乎是积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人自身与客观世界更好的发展之意。
对一个字或词的解释有时是很难的,“人文”二字便是如此,但其作为一种人内心对人自身和外界联系的认识或思考无从改变,进一步理解就是人对于自身以及与外界关系的一种期待和肯定。
二、高校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内涵
人文精神是人对自身修养的至善和对外界行为的至美的统一。那么,大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内涵也应从这两个元素去展开分析和给予解答。
(一)大学生人文精神之自身修养
考虑到大学生的特殊身份和在我们国家中所处的历史地位和时代意义,对于自身修养方面,首先应具备基本的国学素养和哲学知识。倘若一个大学生在人生中最主要的成长成熟阶段,连自己本民族的智慧和历史都不知道一些,那还谈什么文化和精神。没有继承就没有发扬,没有沉淀更谈不上创新,民族也必失去其本质特色,只会发生异变。现在时代的浮躁之风也是因为我们缺少了文化根基,或者说是浅薄的人文精神根基根本不能抵抗多元社会的浮华所致。懂得了哲学,便掌握了认识和处理事务的法门。大学生想要更好地了解这个世界和更好的生存与生活,就要学会辩证思维和辨别事物,这个是受益终生的事情。结合我们悠久灿烂的中华之学,处处也彰显出中国哲学的独特奥妙。
其次,要加强培养道德、理性和务实的人性。通过国学和哲学的学习,不仅是让大学生简单的了解本民族文化的特色和历史,也旨在经此过程培养大学生从理性和感性认识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浓厚的艺术魅力。这将大大开拓学生的眼界和思维,树立起民族自豪感,拉近大学生心灵与人文精神的距离。再次,务实本专业的技能,培养创新能力。高校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既要有广度又要有深度,这突出体现在对本专业的培养上。大学生要熟悉本专业领域的各种知识,熟练掌握该领域的各项技能,打好了解学术前沿和创新科研的基础,力争成为本专业的精英。德才兼备,知行合一,这杨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将是高校和社会的福音。
最后,在遵守校规的基础上,普及法律知识。大学生阶段,正值性格和个性的成型阶段,也是个人主义和自我意识更加突出的时期,要从校园成功的迈向社会,只有道德和学养是不完善的,要适当的进行相关法律知识的普及。结合案例和社会热点加以点评,在学生中开展讨论,达到法律教育的目的。法律知识的普及和推广,将更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把握法律尺度,规范自己的行为,正确导向社会规范和职业操守;避免人生误入歧途,导致家人、他人和社会的不幸。
日亲则日近,日勤则日进。反观我们的高校教育中的诸多方面,并没有花费多少气力在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上,我们只有在谈及教育和人文精神培养的时候才热血沸腾。高校要担当起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重担,以塑造理想大学生为己任,对学生、社会和国家负责。
(二)大学生人文精神之对外实践
深入的学习和增长见闻固然重要,精进技能和参与社会实践同样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大学生除了从大学的殿堂里汲取丰富的知识外,参与实际的实践过程能巩固其所学所用,丰富其理论知识和增强实践能力,使大学生内外兼修知行统一,实现由“入世”到“出世”的教育目的。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大学生还会更快地了解社会,加深对事物的认知,适时地调整自我的思想和处事方式,为更好地践行人文精神奠定实践基础。
鉴于以上对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之自身修养的借鉴,和大学生主要实践活动范围的考虑,可以对其实践过程中的具体表现进行个性化考察。首先是明确对大学生个性化考察的范围和内容。个性化考察的主要范围划分为校内和校外,校内分为课堂、实验室、会议、竞赛活动、学术报告和学校或学院组织的活动等等;校外分为实地考察学习,参与社会工作实践,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组织服务社区或向乡镇提供技术的志愿行为,投身高校间联合举办的活动等等。
一、高度重视、认真组织
假期前,院团委向全院广大同学发出了《关于开展暑假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并印发人手一份的社会实践活动登记表,各系学生会(分团委)积极响应、认真落实,根据自身专业特点,确定实践方向,作好动员工作。广大同学都以认真的姿态对待这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热情的参加了社会实践活动,从而锻炼了广大同学的社会交往能力,培养了广大同学的综合能力。
二、紧密结合实际,多形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今年我院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坚持以往成功做法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各社会实践点的实际情况,各系因地制宜,根据实际需求开展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
(一)从组织形式上看,主要有两种形式:
1.分散活动。其内容丰富多彩,涉及到社会方方面面。从区域划分,有农村的、有城市的、有内地、有沿海的;从内容上划分,有希望工程的,有金融保险的,有房地产开发的,有市场营销的,有厂矿、企业的内部管理机制的,有科技扶贫、文化教育的,有家教、生产劳动的等等。
2.集体组织。组成社会实践小分队,分赴各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今年共派出6个小分队和1个大篷车,他们分别是桂林工学院党员大学生赴河池地区的"三个代表"实践服务团,电计系赴荔浦县社会实践小分队,旅游学院赴阳朔县社会调查小分队,资环系赴桂林柘木镇社会实践小分队,土木系赴兴安县白石村社会实践小分队,材料系赴三街村社会实践小分队以及由桂林工学院大学生艺术团组成的文艺大篷车。
(二)从社会实践的类型看,主要有以下几种:
1.开展便民服务。各小分队利用当地的圩日在市场上设立家电维修、单车修理、理发等便民服务点,尽己所能,不怕脏、不怕累,以优质的服务赢得当地群众的称赞和好评,同时也努力实践着青年志愿者的精神。
2.开展文化辅导活动或者是法律宣传与咨询活动。暑期不仅中小学放假,而且正是夏收农忙时节,中小学生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之中,大学生们将这些学生集中起来,对他们进行文化辅导。
3.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如电计系赴荔浦县社会实践小组对荔浦县部分镇、村产业现状进行了调查,来分析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并写出几分调查报告。
4.开展义务劳动,帮助缺少劳动力的军烈属、五保户收割庄稼。下乡期间,正值夏收时节,许多军烈属和五保户因家里缺少劳力,庄稼熟在地里而无人收割,同学们积极帮助这类家庭,为他们解决了燃眉之急。
5.文艺下乡。由学院大学生艺术团组成文艺大蓬车到村镇各社会实践基地进行巡回演出,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6.开展大学生勤工俭学活动。不少假期未回家的同学在学院的组织下开展各种各样的勤工助学活动,一方面了解社会,另一方面也解决了自身的生活需要。
7.环境保护。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保护母亲河"行动,进行生态环境调查,宣传倡导环抱观念,治理环境污染,装扮母亲河。
8.考察实践。我院集中部分学生党员(干部)、入党积极分子组成"三个代表"服务团,赴河池地区开展考察实践活动,加强对党史、革命史的学习和教育,牢固树立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
9.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今年全院共确定了大学生科研课题一百多项,为迎接11月份我院的科技活动周,提高我院科技学术水平,各个课题小组纷纷利用假期时间收集数据,抓紧实验。
总之,今年的社会实践的内容是丰富的,形式是多样的,以提交报告的总体情况来看,今年暑期社会实践有几个特点:(1)社会热点问题调查;(2)结合专业进行社会实践。
三、总结经验,评比表彰
写经验总结、相互交流。提高我院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层次和水平。8月份院团委下发了关于暑假大学生社会实践总结的通知。要求各系分团委、学生会在内部交流的基础上,对今年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方式、特点、规模、效果、存在的问题及对今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提交一分总结报告。同时,在全院将对表现突出的社会实践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评比表彰。并要求各系评选出优秀的社会实践报告,召开社会实践交流会,同时,全院共推荐出60多篇不同内容和形式,具有一定层次和水平的社会实践报告。
(四)经验和收获
1.学院各级领导的重视,广大同学的积极参与,是我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得以成功的重要保证。多年来,学院党政领导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每年拨出专项经费用于社会实践,并组成社会实践领导小组,指导社会实践活动的展开,并把社会实践列入教学计划,形成制度加以保证。全院广大同学自觉把社会实践作为了解社会、接触社会、投身改革、锻炼才干的重要渠道,积极深入生产第一线,体验生活。
关键词:大学生;野外活动;实践研究
一、研究目的
2002年在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召开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即高校开展野外活动研讨会,这个会议将体育课程内容从学校拓展到社会和大自然。野外活动作为高校体育课程的拓展,把学校体育的基本内容扩展到大自然,增强体育课程的实效性和趣味性,对丰富和完善我国高校体育的课程体系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几年的实践,有必要进行相关的调查,以总结经验,找出问题,为更好地开展大学生野外活动提供参考意见。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学生参加大明山实验基地野外活动实践基本状况,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访谈法、实地考察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
三、结果与分析
1.野外活动开展的项目、动因情况
(1)学生最喜欢野外活动项目的调查情况分析
野外活动开展的内容和项目很多,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到底对哪些野外活动的内容和项目感兴趣呢?我们进行了相关调查(见表1)。
表1 学生最喜欢野外活动项目的情况调查(N=142)
通过对部分高校开设野外活动项目调查结果显示,有71.1%的学生喜欢划船;63.4%的学生喜欢速降;59.2%的学生喜欢索溜;50.0%的学生喜欢搭建帐篷;40.9%的学生喜欢器械攀爬;40.1%的学生喜欢竹筏制作;14.1%的学生喜欢野外路标设置;13.4%的学生喜欢绳结。可见,学生对新型的、富有挑战性的、刺激的野外活动项目比较喜欢,如速降、索溜、划船等较惊险刺激的运动项目。
(2)学生参加野外活动实践动因的调查分析
野外活动作为一种新的体育项目,是如何吸引学生参加的呢?学生参加的动因又是什么?为此我们进行了相关调查(见表2)。
调查显示,学生参加野外活动的动因主要是增强野外生存生活能力的占73.9%;培养团队精神的占69.7%;锻炼身体的占63.4%;锻炼坚强的意志的占54.2%。经过实地考察,大明山野外活动基地自然景观丰富,环境优美,有天然的速降、攀岩、索溜等场地,学生在这样的环境里进行野外活动,不仅能利用自然条件锻炼身体,而且能培养团队精神和坚强的意志。通过在野外寻水、搭建土灶、采食野果等又能增强学生的野外生存生活能力。除此之外,学生认为参加野外活动惊险刺激、挑战极限的占45.8%;娱乐身心的占45.8%;缓解学习、工作压力的占49.3%;其他占7.7%。说明大学生参加野外活动的动因是多方面的。
2.学校野外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师资问题
野外活动课程作为新兴体育课程,教师此前从未接触过这门课程,也没有经过理论和实践的专门培训,因此,教师野外活动的知识与技能对指导教学实践有一定的缺陷。
(2)经费问题
野外活动课程除了场地设备以外,还需要购置教学装备和教师培训等,这些都需要经费。
调查结果显示,60%的教师和59.1%的学生认为野外活动的经费需要自理,经费问题会直接影响野外活动的开展。
(3)安全保障问题
野外活动主要在自然环境中进行,有较多不可预知的因素,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安全保护的问题。这项调查反映,66.7%的老师和70.4%的学生认为野外活动有一定的安全风险,除加强组织纪律教育外,防范措施还不够全面。
野外活动能够利用自然条件锻炼身体,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精神,能调节学习与工作的压力,增进交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学生比较喜欢速降、索溜、划船等野外活动项目。野外活动具有锻炼身体、增强生活能力等价值,对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学生普遍对此项活动表示欢迎。
目前高校开展野外活动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师资力量不足和教师缺乏专业知识;部分学生因家庭条件较差影响参与的积极性;随着课程的不断开展,还存在组织管理难度大、安全保障不完善等方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黄亚茹,武晓君,李红,等.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的设计与实践[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07):971-973.
[2]陈刚.野外生存训练课程对学生社会技能培养作用分析[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8(02):102.
[3]毛启霞,毛童侠.北京高校开展野外生存、生活训练教学调查[J].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2007(03):103-104.
[4]姜丽,白莉.我国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体育学刊,2006(02):38.
[5]姜丽,吴秋娟.高校开展“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的意义[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1):72-73.
[关键词]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药学类本科生;学业导师制;构建思路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6)12(a)-0142-05
Thoughts on construction of "academic tutorial system" for pharmaceutical undergraduates based on innovative experi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XIE Xingliang XU Xiaohong ZHANG Zhonglin ZHENG Xianghui SHENG Yanmei
Pharmacy School of Chengdu Medical College, Sichuan Province, Chengdu 610500,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in China, the professional ability and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pharmacy graduates have been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occupational area. How to cultivate a number of professionals conforming to industry needs, with innovative spirit and practical ability, and to achie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ersonalized developmen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 which the medi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have to fac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new cultivating model of "academic tutorial system" for pharmaceutical undergraduates, which is based on the innovative experiment project of college students,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two goals of professional comprehensive ability promotion and individual training. Furthermore, the thought on how to construct this cultivating mode is explored and thought, and some suggestions and opinions a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Innovative experi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Pharmaceutical undergraduates; Academic tutorial system; Thoughts on construction
本科人才培养是大学教育发展的基础,也是高等教育学界研究关注的重点。大学教育能否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高水平专业人才,是决定着我国各行业产业结构能否成功D型,社会经济能否持续健康发展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所在。我国大学本科教育在完成前一阶段的规模扩增后,已进入了提升教育质量内涵的新阶段,这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1-2]。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尤其是加快完善高校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机制,以显著提高本科人才的培养质量,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已成为近年来研讨最为集中的课题[3-4],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为切实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实施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5],而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是该工程中“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重要部分[6],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为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培养提供了平台和支撑[7]。课题组基于历年指导药学类本科大学生创新性实验的实践体会[8-11],在分析当前医药行业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创新性实验计划实践与理论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构建以创新性实验为平台的药学类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培养模式,并对该模式的核心思想、学生选拔、团队组建、培养环节与内容设计等关键问题进行了系统探讨,以丰富和创新现有药学类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提高药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1 基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的药学类本科生“学业导师制”的构建背景
1.1 医药行业结构调整与产业转型新形势下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在国家大力扶持和医药产业界的努力下[12-13],我国医药行业发展迅猛,药品研发、生产技术与管理水平均显著提升,行业监管日益专业化、规范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深化[14-15]。这些新形势对于医药从业人员,尤其是药学类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药学职业领域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更关注其是否具备良好的科研创新思维、实践动手能力、团队协作与组织沟通能力[16-17]。然而,传统培养模式受培养定位、教学方式、内容及资源等方面限制,在科研创新和实践动手能力,尤其是个性化培养方面着力较少,难以满足医药行业对药学类本科人才的新要求,已成为制约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18]。因此,针对这些问题,不断创新药学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医药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新形势下的必然要求。
1.2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已成为推动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平台
自2007年教育部推出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以来,逐渐形成了国家级、省级、校级等多个层次的创新性实验计划体系,资助力度和实施范围越来越大,为广大本科学生提供了一个发现自我、挖掘自我、提升自我的良好平台。计划实施至今,有关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践与理论研究的各种成果屡见报道[19],相关研究已从最初的具体操作、经验介绍,逐步深入到探讨该类计划在推动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方面的辐射与平台作用,甚至将其视作本科教学观念与模式的一场深刻变革[20],如任良玉等[7]提出通过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探索构建基于课题的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董健等[21]提出基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推动建构以学生为主体的科研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教学模式的变革。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强调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提升专业实践能力,推动建立以实验课题为核心的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培养新模式,颇具示范意义,也为本文提出构建药学类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培养新模式奠定了良好的实施平台。
2 药学类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培养模式构建的核心思想
药学类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核心思想为针对当前传统培养模式中普遍存在的创新与专业实践能力、个性化培养不足的两大问题,依托现有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体系,参考研究生的培养思路和模式,并结合药学类本科生学业的实际情况,紧紧围绕实验课题、学生个体两个关注目标,构建药学类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培养模式,最终实现以下两大核心任务。
2.1 显著提升药学类本科生以创新与专业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综合能力
该培养模式是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为依托,在指导教师的带I下,进行科研团队构建、技能培训与考核、项目选择与申报、实验方案设计、项目实施、研讨交流、研究报告与论文撰写、专利申请等各个环节的实践活动,以充分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力,显著提高其科研素养、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创新性解决药学专业问题的能力,并通过科研团队各成员一起共同完成项目各环节的工作任务,提高其团队协作、沟通组织以及项目管理能力。
2.2 引导药学类本科生实现学业与职业方向的个性化发展
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的实施过程中,不仅围绕项目课题展开工作,而且需要密切关注团队中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激发其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鼓励并帮助其克服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并通过创新性实验实施过程中师生间、团队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引导学生一起认识、发现自己的个性特质,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医药行业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引导其构建适宜其个性特点的学业和职业规划方案,让每位学生根据自己个性特征,扬长补短,向着最能发挥自己优势的学业、职业方向发展,实现药学类本科人才的个性化培养。
3 构建药学类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培养模式的关键问题
3.1 学生选拔
受创新性实验项目数量和老师时间精力所限,同时为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以及预期培养目标的达成,需要从药学类本科生中选择部分学有余力、乐于参与的学生,具体选拔策略如下所述。
3.1.1 选拔时间与对象 每年秋季学期开学后,在从药学、药物制剂等药学类专业大二年级本科生中公开招募。大二年级学生已能较好适应大学生活,对大学学习模式有了较多体会,对药学专业领域也有初步了解,为开展创新性实验活动奠定了一定基础,并且根据创新性实验和人才培养周期需要,从大二开始实施亦可保证尚有充足时间完成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与内容。
3.1.2 选拔过程及考察因素 选拔过程分为交流考察和实验室考察两个环节。交流考察主要通过与学生直接交流,初步了解以下几个方面情况:①参与项目的原因和目的;②学习情况,包括专业学习情况和英语水平;③未来学业和职业规划,例如是否继续攻读硕士学位,个人职业偏向;④对自己个性特点的评价和认识;⑤沟通表达能力。实验室考察是根据初期交流情况,选择6~8名学生分配到课题小组,进行为期约1个月的科研实践体验(主要为文献调研、方案设计、项目研讨、实验操作等模块),深入了解以下几个方面情况:①做事态度,是否主动积极、认真细致、敢于吃苦;②学习兴趣,是否对科研实验感兴趣,乐于思考、勤于动手;③科研潜力,是否具备基本的学习能力、逻辑思考能力和潜心研究精神;④做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是否能较好完成分配任务,能否与其他成员配合做事;⑤文字表达能力,能否准确、有条理的用文字表达。
3.1.3 选拔数量 通过前期考察和师生双向选择,结合课题组导师带教实践体会,考虑到导师时间精力、实验室容纳量等方面限制,原则上要求每名导师每年招募不超过5名大二学生,三个年级学生组成的整体学习培养团队的人数以不超过15名为宜。
3.2 科研学习团队的组建
药学类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是依托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团队实现的,整个大团队是由1名指导老师和大四、大三、大二年级共约15名药学类本科生组成。为保证每名学生的实践机会,需要将15名本科生按照创新性实验项目分为几个独立小组,原则上每小组至少应由1名大四学生、1名大三学生及适量大二学生组成,其中大四学生、大三学生是固定成员,大二学生为见习成员,可在各小组流动,其具体人数可根据实验项目的工作量和实际需求进行灵活、动态调整。
一、党员发展对象是大学生党员建设的二次质量保证
我校大学生党员选拔程序规范,制度完整,质量上有基本保证,但在学生党员思想方面应加以完善。目前所存在问题是:在选拔入党发展对象环节(递交入党申请书至少一年以上,党课培训合格者)时,并不能保证被选出的发展对象能够了解自己本阶段应该学习与进步的目标和方向,究其原因,主要是作为发展对象的时间具有不稳定性。
首先,每期优秀团员推荐参加党课培训的人数约是发展对象人数的两倍以上,第一期未被选为发展对象的学生,可以在接下来的每一期与通过党课培训的优秀团员共同进入发展对象选择的范围中。换言之,拟发展对象与近期参加完党课培训的学员在领悟党性党史思想方面有较大差异,因此,此阶段更容易忽略对发展对象思想觉悟的考察。
其次,鉴于党建工作的复杂性,在提高工作效率与避免重复工作的前提下,对拟发展对象的考察除了考察其应符合选拔的基本条件,还应及时为他们提供培训与学习条件。比如,参加党课培训,为拟发展对象提供各种机会;通过二次党课培训,反思自身的入党动机,继续熟悉党员发展流程,更进一步明确自己的信念,以此对党员发展的各个阶段严格把关。
最后,考察人与入党介绍人的确定应区分开来,从而更客观地综合考察发展对象。尤其是在介绍人的选择上,可以由发展对象自行选择同系正式党员,确保入党介绍人对发展对象的正确引导,同时也是对正式党员熟悉党员发展工作的实际培养。
总之,在选拔发展对象这一阶段,唯有将制度细化,才有机会在学生党员的发展中把好二次质量关,将培养发展对象与锻炼正式党员统一起恚为学生党员发展奠定基础。
二、正式党员的持续发展是大学生党员建设的三次质量保证
党员发展不能因转为正式党员而告终,应是党员终其一生的自我发展与共同发展。大学生是一个昂扬奋发、具有强烈感召力的群体,而大学生党员更是优秀青年的行动代表。
正式党员的持续发展可以为多方向发展,但唯有实践才能出真知,即开展以学生党支委为代表的党内活动策划、活动宣传、政策文件的组织学习等活动,调动学生党员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党员队伍建设的完整性。
三、辅导员党内业务培训是大学生党员建设质量保证的核心力量
在大学中,学生党员的发展与建设通常是由各系辅导员或思想政治教师作为领路人进行组建,因此,对于辅导员的培训与培养,会直接影响学生党员队伍建设的质量。
教师党员的先进性直接影响到学生党员的先进性与模范性,因此,只有先保证负责党员发展的思想政治教师队伍的先进性,保证教师对党员发展工作的认知度,熟悉发展流程,能对党建工作进行思考总结,才能使学生党员的发展工作充满生机与活力。
总之,高校学生党建质量的把握归根结底还是需要在思想政治教师与学生中找切入点,将以人为本的宗旨融入党建工作中,才能使高校党建工作具有严谨的态度,从而得到满意结果。同时也需与新时代的背景相结合,高举与时俱进的旗帜,不断探索思考不同时代下党建工作的合理性,对其加以完善,从而为学校开展好党建工作而奋斗。
参考文献:
一. 及早落实,认真准备
为组织好这次暑期社会实践,做到统筹规划,周密布置,精心实施,学校拨出专款,并成立了以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王俊波为组长,校党委宣传部,组织部,校工会,校研究生部,校学生处,校学生会负责人为成员的暑期社会实践领导小组,在上级团组织和校党委领导下,各部门通力合作,认真落实了有关社会实践的各项准备工作。为保证全校同学的实践参与率,学校在组织工作别注重点面结合。点上,学校采取就近就便按需重点组队的原则,从各院、系、所、中心及学生社团中选取品学兼优的300余名同学组成了19支社会实践队,主要开展一些针对性强、工作难度大的实践工作。面上,校团委为回家的同学都开出了介绍信,以方便其实践。
暑假前夕,学校和各院、 系 、所 、中心都对今年的暑期实践工作进行了动员,对自己进行实践活动的同学在活动任务和活动时间上都提出了具体要求,并把社会实践成绩纳入综合测评分的计算中。同时为保证实践活动的顺利安全进行,凡是组队参加社会实践的学校及院系实践队,我们都落实了1-3名指导老师,带队参加实践。并且要求各实践队伍在活动期间一直同团委保持密切联系,要求队员在活动期间和活动结束后及时将实践报告和成果报校团委,并由校团委XX暑期社会实践报道组编成特刊,确保社会实践活动效果进一步深化。
二.内容丰富,注重实效,成果显着
学校除在保持自身原有实践工作特色外,也鼓励同学多方面,多角度投身社会服务社会,锻炼自己。内容主要有:企业帮扶,科技扶贫,支教扫盲,志愿服务等。广大同学通过深入企业,深入农村,进行法制宣传,现场服务,挂职锻炼,软件开发,参加全国大学生的各种比赛,校庆志愿者服务活动等多种方式完成了社会实践。
1.保持科技特色
科技实践一直是我校暑期社会实践的特色和重点。今年暑期,除积极动员广大同学开展科技实践外,我们通过多方联系,重点组织了电子科技大学赴东莞旭丽电子公司实践队等五支实践队伍到沿海的东莞、汕头、深圳的公司里进行了科技学习实践活动,并通过为期一个月的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赴深圳巨龙科教高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实践队由计算机学院的两名研究生和两名本科生组成,他们在公司分别参与到了公司的智能排课系统和校园icq两个项目开发中,他们在公司课题组长的带领指导下,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里,掌握了智能排课系统的设计框架,参与完成了校园icq的功能修改、优化及整和测试,圆满完成了实践任务。在此过程中,他们通过查找大量资料,请教课题组长,以及不懈的努力,在编程能力上有了迅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通过一个月的实践,他们学会了很多学习的方法,这是在校园里的学习所学不到的,同时对于个人成长、成才又是极为重要的。在他们的实践总结报告的最后,他们写出了最深的感受:要面对社会的挑战,只有不断的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
此外,通信学院赴上海邮电设计院社会实践队,通信学院赴索贝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实践队等队伍也在企业里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学习实践,电工学院赴都江堰市实践队,通信学院赴成都高新企业考察实践队,自动化系赴宁江机床厂参观实践队等队伍也都紧密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开展了科技考察及学习实践活动。从参加这些实践的同学的总结报告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同学在经过实践锻炼学习过后在专业技术、个人素质、心理观念等多方面的成长,真正达到了社会实践的目的。
2.突出三个代表
今年暑期社会实践的另外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贯彻学习实践******总书记提出的"三个代表"的论述。我们根据上级团组织的要求,在学校有关领导的亲自帮助下,组建了电子科技大学党员大学生双流"三个代表"学习实践队。实践队由来自全校各院系及主要学生组织中的38名优秀学生党员组成,目的在于通过他们的体会,向更广大的同学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实践队在双流县以及公兴镇的政府、企业、田间地头,认真听、仔细看,切实感受到了"三个代表"的实践对国家发展、百姓致富的重要意义,对"三个代表"的认识再也不是是仅仅停留在知道这个层次了。同时,他们也亲眼看到了党和政府的基层干部为地方经济发展,解决老百姓的实际困难而付出的艰辛,大大改变了他们对基层党员干部的片面认识,使他们对国家、对社会树立了更加坚定了信念,明确了自己奋斗的目标。
另外,我们在暑期社会实践的前期准备工作中,也重点强调了三个代表的学习实践在此次暑期社会实践工作中的重要性,引导更多的同学进行了三个代表的实践活动,广大同学在正确领会、学习、实践三个代表的精神上,也收获了丰硕的成果。
3.参加各级赛事
今年暑期里,我校还参加了全国性质的四项大学生赛事,均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参加全国首届大学生艺术歌曲比赛我校代表队的全体同学在张琼等老师的带领和指导下,经过西南财大的预赛,沈阳的复赛,一路高歌,有两个节目进入到在中央电视台举行了决赛当中,是全国高校中除清华、北大外唯一一个有两个节目进入决赛的高校。最后,两个节目均获得了全国二等奖的好成绩,为我校争得了极高的荣誉。
另外,在由教育部牵头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大学生国防体育节军用枪射击比赛中,我校代表队通过艰苦的封闭训练过后,在比赛中取得了男子精度射击的一枚金牌,男子精度射团体第四,男女团体总分第14的好成绩。在体育赛场上,我校同学也有突出表现。我校游泳队在上海举行的第五届全国大学生游泳比赛中,顽强拼搏,获得了男子甲组团体第四,男女团体第7名的好成绩,同时打破了100米、200米蛙泳赛的大运会纪录和4×200米自由泳接力纪录,创下了200米大运会蛙泳赛记录。这是我校在历届比赛中取得的最好成绩。我校参加在广州举行的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中也取得了不错的战绩。
关键词:模拟法庭;德育;法律思维;道德认知发展模式
一、研究模拟法庭对大学生德育作用的意义
当代大学生以独生子女为主体,绝大部分心理、生理均未成熟,对事物认识有不稳定性、不全面性和矛盾性,可塑性强,高校浓厚的自由学习氛围,使他们迅速浸染于各种文化与思潮之中,容易出现认识误区,价值观念被扭曲现象。据统计,近年来,大学生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另一方面,学界公认将大学生德育与专业课相联系,在专业课程中渗透德育是一种有效的开展德育活动的方法,但是,对如何开展这一活动的研究和探索还十分欠缺。随着法律专业具有的应用性、技术性特征日益被人们所认识,法律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学中的地位日渐提高,其中模拟法庭作为法律教学的必修课程,由于具有融体验性、实战型、知识性为一体的特征,被认为是一种情境式学习方式,是有利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法律教学中应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或方法,越来越多的高校法学专业将其从理论课程中分离出来作为专门课程开设。但是,从近年来教学实践和相关著述中可以发现,法学教育理念受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影响较大,不少人偏重模拟法庭对大学生司法实践能力的培养作用,而忽视其在大学生品行造就方面的功能,教育的失衡,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有必要从加强德育教育功能方面对模拟法庭课程做全面审视和设计。
二、模拟法庭的特点决定其开展大学生德育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模拟法庭对大学生有德育作用是由其本身决定的
法律的适用问题是模拟法庭的核心,而法律本身具有伦理性,法律的适用过程也离不开对其的伦理分析和考量。法律与道德同属于社会规范,西方有一句谚语“法律是道德的底线”,它充分说明了法律与道德的密切联系,二者都包含正义、公正、平等、人权等价值理念,符合道德理念的,往往也符合法律。因此,学生参与模拟法庭,学习法律的过程,也往往是经受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的教育过程,即如何通过正当程序,公正地适用法律,作出公正地裁判。法律思维有二元性,包括思维方式和思维方法,谌洪果指出“当法律思维作为思维方式,它的一端便是连接着法律的形而上层面,联系着法律和法律人的文化内涵+品格和精神需求,当法律思维作为思维方法时,它的一端便连接着法律的形而下层面,它在对解释+推理+论证等法律方法的探索中使法律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更为理性的安排”[1]。韩宏伟也指出法律思维是以利益衡量为价值尺度的评价性思维[2]。也就是说在学生适用法律解决争议时,其思维过程就存在着以本人价值尺度为标准进行利益衡量,充分揭示和反映出法律适用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倾向。因此,模拟法庭的运行绝不仅仅是法律知识、技能的传授过程,更重要的是法律人应有的道德品格的培养和造就过程。而不重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会直接导致学生适用法律上的偏差,不能真正贯彻和实现法律的价值目标。
(二)模拟法庭的实践性、情境性使其更有利于吸引大学生兴趣、更具有感染力,在大学生德育上具有明显优势
道德发展有四个阶段: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从前到后一环套一环,其中后三环的发展中道德实践具有重要意义。而据调查,大学生道德认知水平普遍较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行为则比较欠缺[3]。模拟法庭的实践性、情境性为道德实践提供了机会。模拟法庭所使用案例往往是真实发生的或由真实案例改编而来,为学生打开了介入社会的一扇窗,通过对贴近实际、来源于生活的案件的调查、审理和裁判既考察了学生运用法律的能力,亦是为学生提供了了解人性,了解社会,反思三观的机会。同时,在模拟法庭进行过程中,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模拟法庭整个流程,代入感强,印象深刻,这种特有的情境性能够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比枯燥的理论说教或旁观者式的观影更能深入人心,触发思考。
(三)模拟法庭的各个环节尤其是控辩环节的设计
符合认知发展道德教育模式的要求,有利于促进个体道德的发展根据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柯尔伯格的认知发展道德教育模式理论,冲突的交往和生活情境最适合于促进个体道德判断力的发展。模拟法庭存在控辩双方,两方观点针锋相对,冲突既有书面,亦有口头表达方面的,在各方理由的剖析中,各方道德判断也得到充分展现,在这一过程中,法律中蕴含的社会普遍道德规范、个人的道德判断不可避免地发生碰撞和融合。按照认知发展道德教育模式的说法,道德不可能从外部强加于人,而是个体内部状态与外界交互作用的产物。模拟法庭中各方的观点冲突越激烈,越能起到对学生道德发展的推动作用。因此,从认知发展道德教育模式理论来说,利用模拟法庭对大学生开展德育是具有实效性的。
三、现有教学设计在大学生德育上存在明显不足
首先,高校现有模拟法庭课程的内容设计目的多围绕培养控辩技能等展开,强调对学生文书写作、语言表达等能力的训练,对法律职业道德、社会伦理的教化不够重视。根据柯尔伯格的认知发展道德教育模式理论,道德发展有三水平六阶段,大学生应当属于第二水平,即习俗水平,这一水平正是学生了解、认识社会行为规范,意识到人的行为要符合社会舆论的希望和规范的要求,并遵守、执行这些规范的关键时期,也即成为社会人的转型时期,直接关系到他们能否融入社会,成为有益于社会之人。因此,模拟法庭教学中理当将德育作为其重要课程目的,充分发挥其以案说理的优势,为学生的道德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其次,案例选择上没有考虑道德认知发展规律。多数高校忙于建设案卷库,强调案例类型多样,力求拓宽学生的法律知识面和见识,却忽略了案件的伦理性、对抗性。这样的案例用来训练出具有高超的法律专业技能的人才也许没有问题,但是,案例缺乏伦理对抗性,将不利于学生的情感体验与认同,模拟法庭的德育功能难以得到充分发挥。最后,模拟法庭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基本未考虑伦理考察方面。在模拟法庭课程设计中,往往强调学生对程序法、实体法的学习和应用,不注重对案例包含的伦理因素进行分析和论证;在成绩评定标准中,基本都把学生的文书写作、口头表达、资料检索、运用实体法和程序法上的表现等做为主要考察项目,对学生在整个模拟法庭中的伦理品格表现如诚信、友爱、互助、协作精神等都忽略不计了。
四、完善现有模拟法庭教学设计,加强其在大学生德育中作用的建议
首先,充分认识法律思维具有两元性,将法律思维方式的培养纳入模拟法庭课程设计目的中。摒弃忽视法律的社会性、伦理性的做法,也即抛开法律中的意志与情感内涵,单纯从法律规则角度进行推理、解释、论证的做法,强调对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文化和道德的培养,并将其排在法律技能之前,作为模拟法庭课程的根本培养目的。最终,为大学生有机会进入后习俗水平积极创造条件,即以普遍的道德原则作为自己行为的基本准则,能从人类正义、良心、尊严等角度判断行为的对错,而不会完全被世俗和法律条文所束缚,学会自主地寻求公平正义的裁判。同时,强调法律的社会性、伦理性,改善学生思维方式,也在进一步激发学生解决法律问题的积极性、创新性上具有一定作用。其次,根据大学生道德发展阶段合理选择案例。如前所述,大学生的道德发展处于三水平中习俗水平阶段,是了解、认同普遍伦理和规范时期的重要时期,因此,应将涉及家庭伦理、职场伦理、社交伦理等基本社会公共伦理的案例作为主要选取范围,特别是与个体道德差异大,容易产生道德上的两难的案例用于德育效果会更好。当然,还必须考虑学生认知情况和能力,不能过于提高案例模拟难度,否则过犹不及,影响体验和认知效果。再次,根据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合理设计课程环节。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认为实施德育的方法和策略为:了解当前道德判断水平--运用道德难题引起认知失衡--揭示高一阶段的道德推理方式--引导接受更为合理的推理方式--鼓励道德判断的实施。将上述方法和策略与模拟法庭的各个教学环节相结合,做出如下设计:第一,在案例给学生前,设置考察当前学生对案例相关伦理规范的认知水平环节。设计若干讨论话题或问答题,了解学生相关道德判断发展水平,并充分引发学生对相关伦理规则的产生、发展和具体内容的兴趣。第二,案例进行案情分析时,一并指出其中的道德难题或法律适用可能引发的后果,根据学生所持观点划分小组(原被告角色分配)。充分调动学生查寻资料、组织语言的积极性、主动性,鼓励学生创造性解决道德难题或法律适用难题,并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第三,组织模拟法庭开庭活动时,充分利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的“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四大要素[6],完成道德教化、法律技能和法律知识的传授。第四,对整个过程进行总结和评价。建议组织学生完成德育小论文,对模拟法庭过程中对道德的认知、体验进行归纳总结,这样更有利于加强学生道德方面的情感体验和认同。总之,模拟法庭可以成为大学生德育活动的重要阵地,设计、组织好模拟法庭的德育活动,将进一步丰富德育形式,提高德育实效,因此,有必要对此展开更深层次的研究和探索。
作者:王志敏 孙淑云 单位:河北工程大学
参考文献:
[1]谌洪果.法律思维:一种思维方式上的检讨[J].法律科学,2003(2).
[2]韩宏伟.法律思维如何型塑——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反思[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5(4).
[3]全思懋、石松、万小羽.当代大学生公民道德发展状况调查[J].青年探索,2009(3).
[4]陈娴灵.关于创新模拟法庭教学的理性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6).
摘要:高校肩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高度重视和大力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文以学生参与的创新项目为基点,记录了理论学习到现场实践的应用过程,总结并分析关于大学生创新项目的思考。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项目;环境设计;专业实践
笔者作为常熟理工学院(以下简称“本校”)环境设计专业的大三学生,以团队负责人的角色参与了“高校教师公寓设计”这一创新实践项目课题,以本校教职工为课题对象展开。该项目背景内容与专业实践的同步性、契合度,使团队和每个参与者受益匪浅。本文从项目的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一、创新项目与教学实践的结合与启发
1项目背景
该项目的开展以本校教师公寓为基地,以刚需中小户型研究为出发点,结合本团队的环境设计专业背景,进行教师公寓的室内空间设计。把实用性空间功能作为研究的落脚点,教师家庭的需求性与美观性为设计中心,综合运用环境设计专业的相关理论知识,通过调研、讨论、分工协作等方法展开课题研究。本项目的核心主要分为功能规划和美学审美两大部分,并且根据不同学科的教师的生活需求来开展不同的设计。
2项目难点
本团队主要负责110m2的教师公寓空间设计,首先面对的是实地考察。由于基地当时还没有完成施工,没有电梯设备,因此要经常爬小高层,这只是体力上的考验;在丈量房间的过程中缺少专业工具,还要尽量保持空间尺寸的精确等问题;而且基地的一些土木框架中会碰到专业的管道问题,要经常查阅资料并与项目导师进行沟通和学习。这些困难使团队体会到了做设计的艰辛,但也使团队成员能够更多地了解专业涉及的领域,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工作。
另外在设计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到教师们的工作性质,空间规划就会有很大的区别。例如为设计系和音乐系教师所作的设计规划,设计系老师的工作区域要有思考的空间、相对安静的环境来完成专业工作,也需要更多的储藏和展示空间能摆放作品和书籍;而音乐系老师的工作区域则不只是一个书房空间来满足,还需要类似琴房这样的专业练习空间。因此,项目中的这些细节就增加了项目的可变性,也为从专业理论到设计实施增加了难度,但更多的是挑战和实践的机会。
最后在团队合作过程中,同一专业的队员都会有分歧,加上其他设计专业的同学,使设计方向和细节都充满了各种疑问和思考。因此在项目过程中,这部分的经验也为大家预先揭示了社会工作中会遇到的各种状况,也提供了团队合作的思路和方法。
二、创新项目中关于理论与实践的思考
1优化了理论教学与项目实践
本次“高校教师公寓设计”创新实践项目,以常规教学授课的专业理论为基础,通过实地实践的方式,跨出了从理论教学迈向实践领域的关键一步,让参与项目的同学们对于考察、设计、预算、施工等专业流程有了最直观的了解和操作经验,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根据不同项目对象的背景资料,运用不同专业的设计理论,在项目操作中寻求实践创新的方法,提高实践经验的积累。这也许只是理论到实践的一步之遥,但作为项目参与的第一线成员们付出了很多努力与汗水,同时也提高了专业的眼界,拓宽了专业思路。
2提升了专业实践能力与职业素养
大学生所学的专业未必是其自己的选择,也未必是自己喜欢的专业,有的大学生对所学专业已经学了好长一段时间,才发觉原来自己并不适合也不喜欢现在的专业。通过技能竞赛,学生可以尽早进行入职体验,可以让会计专业的大学生尽早做出判断是否喜欢自己的专业。冷静、严谨、认真、稳重、有耐心、有责任感、忠诚可靠、严于律己、深谋远虑、控制力强、原则性强、计划性强,具有这些或其中某些性格特征的人比较适合从事会计工作,参赛学生可以根据赛前准备和竞赛过程,对自己的性格作一个大致客观的评价,分析自己的性格特征是否适合从事会计相关职业。各个环节比赛项目的设置和赛程表现,可以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到自己对相关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技能操作的方式方法是否得当,自己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从而对自己有一个清晰而准确的认识,促进其自我了解。自我了解,指大学生对自我的人格特质和现实条件的了解程度。只有对自己有一个客观、全面而准备的认识,才能为自己今后的人生规划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技能竞赛明确会计专业学生确定性和目标取向
会计技能竞赛主要是面对会计专业的学生而举办的,前来参赛的同学会结合课堂上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锻炼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赛前培训工作会在专门的会计实训室内进行,里面设有各种所需的实验设备,比如最新的各种财务类专业软件操作平台,并安排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指导教师为学生集中进行培训,他们大多来自财务软件公司、知名企业及会计师事务所等一线企业,实战经验丰富,学生从他们那里可以了解更多关于会计职业的信息,这样就更早地与职业人员接触,增强学生的择业竞争能力,增加学生就业的砝码,为实现会计人员角色转变奠定良好基础。通过会计技能竞赛这个操作平台,学校可以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与企业面对面接触,与职场人员面对面交流,培养出更快适应会计岗位要求的学生。所以职业技能竞赛作为一个有效的实践教学手段,可以帮助学生尽早进行入职体验,更加明确自己的职业方向,更加坚定自己的奋斗目标。确定性,指大学生对于首选的职业方向的坚定程度;目标取向,指大学生更愿意通过职业实现个人成长而不是现实利益的程度。职业方向的明确加之奋斗目标的敲定,可以帮助学生知道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是什么,应该做什么样的准备工作才可以顺利就业。职业就像航行一样,没有目标,便会失去方向,从而失去动力。有了明确的目标,就可以集中自己所有的精力和优势,使用各种策略、方法和手段,孜孜以求,不断努力,去实现定下的目标。
三、技能竞赛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独立性
技能竞赛形式通常可分为单人赛和团体赛两种,单人赛主要考察的是个人能力,比如点钞、珠算、小键盘翻打传票等,在赛前、赛中和赛后的整个全过程主要由个人独立承担和完成,这无疑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性。独立性,指大学生在职业决策和职业规划方面的独立程度。选手们要独立地查找资料、单独与指导教师沟通联系、独立进行技能训练、个人独自承担压力、赛后进行个人总结,这其中的每个步骤都要选手独立完成和面对,这对今后在进行职业决策和职业规划过程中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技能竞赛增强会计专业学生准备性和自信心
会计专业技能竞赛主要考核学生运用课堂上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进行实践操作应用、独立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实验综合技能(手工操作与电算化应用相结合)。从报名到决赛的整个过程中,要想获得理想成绩,就必须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动手能力,这个过程是个自检过程,它可以检验选手是否存在知识掌握不全面、不准确、不扎实及职业技能运用不娴熟等问题,同时这个过程更是个自我提高的过程,通过自我学习、相互沟通、反复训练,选手将大大提高自身知识储备和知识运用能力,提高综合运用会计技能处理经济业务的能力。在比赛过程中,管理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文字和语言的表达能力、职业判断能力、逻辑分析能力、批判性思维等技能要素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展,培养了学生信息技术技能和创新能力。对于团体赛的项目而言,队员之间的密切配合非常重要,所以团体赛考察的不仅是个人能力,更要考察团队合作等综合能力。成员之间必须统筹兼顾、分工协作、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比赛项目,这就要求选手要增强协作意识、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以上通过技能竞赛的方式使学生进行知识储备和能力提升的同时,实际上也就是学生为自己将来的求职进行积极准备的过程,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都说的是准备的重要性,只有准备充分,才能在面对求职困难的时候一路披荆斩棘。在会计专业技能竞赛筹备过程中,指导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和赛前辅导,解决学生遇到的实际问题,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沟通,学生之间自然也会相互学习和指导,使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有更深层次理解,也使老师及时发现学生在专业知识掌握和实践应用方面暴漏出的问题,并有效地进行补救。通过会计技能竞赛的全过程,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根据其专业技能水平就可以让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前掌握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胜任力,可以敦促大学生尽早做好职业规划,为毕业求职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这样才能树立较强的自信心,在激烈的劳动力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自信心,指大学生对于在选定的职业中取得成功的信念和坚信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