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美术课程论文范文

美术课程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美术课程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美术课程论文

第1篇:美术课程论文范文

关键词:评价评价主体评价目的评价对象

目前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对美术课程的教学评价机制还不太完善或还没有建立起来,致使评价的目的、主体、对象、方法、结果和解释等均被不同程度地扭曲与误解,从而严重影响了美术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导致美术课程教学管理混乱、教学目标层次混淆、教学质量低下等诸多弊端。如何对美术课程的教学去评价,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评价”可以简单地定义为决定某一事物的价值。在教学理念范畴内“评价”是课程标准的基本构成部分之一。具有诊断、反馈、质量监控、管理、导向等功能。

课程的评价是从一定课程评价实践活动中概括出来的,然后把这些评价活动的各个环节综合起来形成一定的评价理论体系作为指导评价的范式。美术课程的教学评价不是指令性的,而是说明式的。下面笔者围绕评价的目的、主体、对象、范围、方法、解释、价值等这些基本要素进行探讨,旨在为美术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构建“以人为本、育人为本”的评价目的

美术课程教学评价的构建,首先要从评价目的的改革开始。美术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符合教育公平的原则。所谓教育公平的原则,一是教育机会的分配不应该因为受教育者的家庭、社会、政治、文化及体质等差异而造成不平等。二是教育机会的分配要因先天因素的差异而实行有所区别的因材施教。美术课程的目的是为每个学生都能获得良好的艺术审美素质发展而创造平等公正的机会和条件。教学评价要由传统的“甄别选择”转变为“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要保证能使全体学生全面发展,鼓励少数“超常”学生追求卓越,评价要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差异。

二、“他评”与“自评”主体的转变和有机“结合”

美术教育是全社会审美素养提高的一个重要途径,不仅学生、教师和教育行政领导要参与,而且家长和社会各界都是评价主体。长期以来,课程与教学评价的主体由上而下依次是政府部门评价学校、学校评价教师、教师评价学生,而受教育者学生被排斥在评价主体之外,单一地变成了评价对象。这样,就形成了学生依附教师、教师依附学校、学校依附政府部门的评价关系,致使课程评价的主体是直线和单一化的,课程与教学评价少了全面性而多了片面性、少了民主性而多了独断性。美术课程的评价主体要由“单一性”走向“多元化”,要鼓励社会成员及学生家长以适当的形式参与各种方式的评价,教师、学校领导、学生、学生家长及政府部门皆是评价的主体,要改变由上而下的直线式评价关系,扩大评价的民主性与开放性。

学校美术教育的主体是学生,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活动评价必须确立以尊重学生为基本前提,积极采用推行学生自评、组内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使学生学会依据一定的标准和参照他评,进行自我评定,培养学习自信心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使评价成为一种双向甚至多向的活动,也是改革传统美术教育封闭评价方法的有效措施。

三、从“课堂教学”转变为“全方位学习”,从“固定课程表”转变为“弹性课时约定”

传统课程体系的设计及教学过程,基本上是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其评价时空观有极大的局限性,是封闭的和狭窄的。

从空间范围来看,传统美术课程的评价着重于课堂内或学校内的教学活动,其学习形式一般是讲授学习、机械记忆、被动模仿、反复练习,因此排斥社会活动和实践活动。改革后的学校美术新课程是一种内容广泛、密切联系实际的统整性课程,从传统的以教科书为主的教学模式应转变为广泛运用图书馆、野外、家庭、美术馆、展览厅等,充分利用社会各种场地和各种课程资源,以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进行全方位的学习,因而也必须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从时间编制来看,传统的美术课程由于过分强调经典的绘画技能与知识,脱离社会现实,不仅建立了一刀切的教材分类体系,还严格规定了各类教材的时数百分比,这种过于划一的“美术教学大纲”最显著特点就是课程与课程之间各自独立,相互联系较少,易于在课堂内按部就班地教学,教材中操作技能的设计、教学内容的分配、教学活动的安排等均适宜按固定不变的课时编制,这样就形成了学校传统的上课时间表观念,而把上课时间表以外的各种教学活动及其他类型的课程,如选修课程、实践类课程以及隐性课程等均排斥在评价范围之外。

教育部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关于教学科目及其课时比例的统配,已进行了重大改革。对于教学计划或课程计划,不作全国绝对一致的硬性规定,把硬性规定改革为弹性的约定,这样便给地方或学校及教师相当的独立编制地方或学校课程的职权。地方、学校、教师或年级可根据实际需要,运用弹性时间,突破固定不变的课时观念,加强课程及教学的实践活动。美术课程标准的课程编制及实施要突破“三中心”,所以必须突破传统的课时评价观。

四、从“注重结果”转向“注重过程”,从“注重技能操作”转向“注重素质提高”

美术课程既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又是“全面素质”的教育,既要普遍提高每个学生的技能水平,防止学生两极化,又要使每个学生各种素质都能协调发展。对于美术课程教学的评价要由传统的侧重技能转向注重学生的态度、心理和行为的评价,特别是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努力使评价内容与课程目标相一致。

按照素质教育的评价观,应做到既关注“结果、产出”,又关注“过程、效率”。“产出”,即关注最终培养出的学生的数量和水平;“结果”即关注课程教与学的成果;“效率”,即为培养这些学生而付出的人、财、物资的数量;“过程”即关注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对人的主体性、创造性给予一定的尊重。影响美术教育教学质量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诸如教材、学生原有水平、师资投入数量、教学技术手段、国家投资拨款、教学资料与设备等因素。但是,传统的评价只注重“结果、产出”,忽视了“过程、效率”。由于现代学校美术课程新标准突破固有科目框框,教学内容涉及诸多学科,教学过程需要多种资源,教师需具备多种专业的知识,因此更需要由传统的只关注“产出评价”转变为关注“投入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客观地反映美术教学水平,使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达到美术教育教学要求。

五、从集中的课程评价机制转向课程与教学的“三级”评价制度

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课程体制的变革要求课程评价机制相应改变,而课程评价机制的改变要以课程体制的变革为前提。

地方政府部门,可依据国家制定的课程管理政策、课程标准和本地实际情况,制订本地实施国家课程的计划,规划地方课程,编写相应教材,并组织力量督导各级学校依据课程标准实施教学计划并进行评价测验,以保证国家课程标准的落实。

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标准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自然环境与学校环境、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进行国家和地方课程的教学和测验,并开发和选用或编制学校校级课程教材。对于评价的总结果,学校要负责及时地转达给学生、家长及上级有关部门,保证评价结果准确地反馈给有关方面,为了解学生,改革美术教学,调整课程政策,落实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学校有权力和责任反映和解决在实施美术课程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

六、课程与教学的评价不能局限于对现象的客观描述和事实判断,应该转向价值判断

教学评价作为一种价值判断活动,是建立在事实判断基础之上的价值判断,并且更注重的是价值判断。在美术课程的教学评价活动中必须考虑:依据什么样的审美价值来确定评价标准?某种教学活动或者产生的教学过程或结果不能具备积极的价值,即使局部来看是优秀的,或者与我们的某些传统价值观是一致的,也是不能肯定的。目前我国美术教学评价大致是依据以下几个方面确定标准的:一是对教学过程的评价,主要依据业已“格式化”的教学模式判断其质量好坏;二是对教学结果的评价则主要考察教学活动的结果与预定教学目标符合的程度,这时的评价标准就是预定的教学目标,其相关的价值取向问题则在评价活动的考虑以外。

参考文献:

[1]江山野.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教育测量与评价.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28

[2]郑林.历史教育评价问题探讨.北京师范大学

[3]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教育研究.2002

[4]李龙.教学过程设计.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

[5]教育部文件.教基[2001U7]号.教育部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

第2篇:美术课程论文范文

关键词:技工学校;美术专业;素描;课程教学

一般而言,在美术专业的教学中,素描一直都是作为最基本的专业教学课程。通过这门课程的教学,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美术专业功底,增强学生的造型、设计等方面能力,而且对于学生今后的就业和发展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但是,由于当前很多技工学校在素描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影响美术素描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因此,对于素描课程的教学改革显得尤为必要。故而,本文主要通过对于技工学校美术素描课程的教学问题进行研究,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况,提出一些有益的对策,以期有效提升学生素描课程的学习成绩,促进学生今后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

一技工学校美术素描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技工学校美术素描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学生素描功底不扎实、师资力量薄弱以及教学思想落后等多方面的问题,其具体表现如下:(一)技工学校的学生素描功底不扎实。目前,在技工学校接受美术专业教育的学生,普遍存在学生素描功底不扎实的问题。这是由于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原来就没有接受太多的素描课程教育,很多人甚至基本上没有学过素描。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是由于美术专业功底不强,没有继续进入更高的学校进行深造,所以转而进入技工学校学习。因此,在技工学校接受美术素描课程教学的学生普遍存在素描功底较差的问题。(二)缺乏优质的师资力量支持。由于近年来,很多技工学校不断进行扩招,但是学校的师资力量并没有获得较大的提升,这样就使得很多学校在美术相关专业的投入存在严重不足。尤其在美术素描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的学历和职称都比较低,从而使得素描课程的教学层次不能达到较高的水平。这样由于技工学校师资力量的不足,使得素描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也不能得到有效保障。(三)素描课程的教学思想比较落后。在技工学校美术素描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思想比较落后,严重影响素描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师在教学时重技术轻理论,导致学生过多的重视素描技巧的学习,目光局限于素描的构图、结构以及明暗关系等,而忽视素描理论的研究,这样就使得学生理论素养不高,限制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不利于学生获得更好的进步和发展。另一方面就是教师的教学比较注重课堂教学,忽视学生的课下创作实践,但是毕竟课堂的时间有限,学生还需要课下的加强训练与社会接轨,才能取得比较长远的发展,因此,这样的教学观念也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浪费比较宝贵的资源,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四)素描课程缺乏合理的教学方式。在素描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不仅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比较单一,而且教学工具也比较简单,这样就使得素描课程的教学方式不适应今天学生的学习和创作。例如,在素描课程的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基本上都是让学生对着模特或是石膏进行写生,尽管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素描技能,但是严重束缚住了学生的创作思维,非常不利于学生开展有效的创作。同时,随着素描教学的进一步深入,也需要学生能够有效利用多种多样的创作工具进行实践,而技工学校的素描课程只能提供铅笔和纸作为创作的工具,这就使得学生的素描学习与现代素描创作产生脱钩的问题。(五)学生创作的评价方式单一。在技工学校的美术素描课程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作品的评价方式往往比较单一,一般都是对照实物的相似度来评定学生的作品优劣。尽管这种评定方式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可以有效检验学生对于明暗、构图等方面的能力,但是素描作品当中的很多东西,不是对照实物就能完全有效评价的,其中还包含创作者的修养、灵感等多方面的因素。因此,仅仅依靠相似度的评价标准不能完全有效判断学生艺术水平的高低。

二提升技工学校美术素描课程教学质量的对策

为了有效提升技工学校美术素描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转变过去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加大师资力量的投入,从而促进教学的提升。其具体策略如下:(一)加大对于师资力量的投入。针对技工学校美术素描课程的师资力量不足问题,需要学校不断加大对于师资力量的投入,从而有效保障美术素描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学校积极加大对于素描教师的培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从而有效指导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另一方面就是学校不仅要在素描教学中,提供现代素描的各种实践工具,而且还需要继续加大人才的引进力度,尤其是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从而促进技工学校美术素描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得到显著提升。(二)树立新的素描教学理念。在当前的素描教学过程中,已经与传统的素描教学产生很大的不同,不仅内涵更加丰富,而且在创作技法和美学思想等方面又有了新的发展,因此,技工学校在美术素描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进西方新的素描教学观念,加强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首先需要强调艺术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教师不仅教授学生传统的素描技能,而且还需要积极引导学生深入研究西方的美术造型规律,了解西方的现代素描创作技法,这样才能促进学生中西兼备,获得良好的发展。其次,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在素描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具体素描功底,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安排,促进每一个阶段的学生都能获得进步和提升;另一方面就是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理论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观察和研究,进行有效的创作,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造型能力,促进学生结合社会实践进行创作。(三)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为了有效促进技工学校美术素描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提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采取合理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开展项目教学和信息化教学,帮助学生使用西方现代素描的学习方法,提升学生素描的造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鉴西方现代素描的教学方法,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写生过程中,更加注重将画面中的点线面以及灰白黑等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进行写生和创作。同时,在人物写生过程中,可以更加注重人物形态与神态的结合训练,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写生技能和水平。在教学方式的改革过程中,技工学校美术素描课程的教学,可以采用项目教学法和信息化教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项目教学法,通过分组合作的方式,帮助学生设置学习目标,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这样就能有效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提升技工学校美术素描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化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一方面利用网络中与素描教学相关的图片、视频,开展教学,帮助学生提升各方面的创作能力;另一方面就是利用网络资源,还可以引导学生有效了解现当代素描发展的状况,开拓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提升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四)制定合理的评价方式。对于技工学校素描课程的评价方式,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评价方式,不仅可以进行师生互评,而且还可以进行学生互评以及自评等手段,综合反映学生的素描学习状况。同时,教师对于学生的总结性评价,要主要依据学生课堂上的表现,这样才能更加客观公正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状况和效果。

三结论

综上所述,在技工学校美术素描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积极转变过去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和水平,而且还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这样才能有效提升美术素描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促进学生获得更好的进步和发展。

作者:梁丹丹 单位: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媛.技工教育素描教学初探[J].中国培训,2016(12):128.

[2]石江惠.中职美术素描课程教学的改革策略分析[J].美与时代(中),2014(12):36-37.

第3篇:美术课程论文范文

相对于功利性的美术教育而言,还有另一种极端是对美术教育的不重视。在一些学生家长眼中,美术是一门“副课”,不能当做孩子学习的重点和方向,学习美术会耽误其他功课的学习,因此对美术完全不重视。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学生容易出现美术学习可有可无的思想。同时,在非美术专业的班级中,美术课的时间常常被用于学生自习或是做作业,并没有进行相应的美术教育;部分高中的美术课形同虚设。这些都对美术教育的发展十分不利。

二、新课程改革下如何改进高中美术教育

1.改变美术教育的观念

过去的高中美术教育延续的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固有理念,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经历的是一种被动的学习过程。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就是以人为本,具体来说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教学中要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找出具体的应对措施,要积极关心学生,对学生要加强引导,改变其不正确的学习观点或者认识,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这种观念的改变还体现在师生地位上,要遵循新课改的目标,就必须摒弃之前教师高高在上的教育观念,教师应积极融入学生。

2.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美术教育的精髓和核心,也是新课程改革对教育的要求。美术教育不仅是一种技能的沿袭,更是一种创造,学生在模仿教师或其他作品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解,将之加入美术创作。而此时的创造是一种无意识的、不成系统的、具有随意性的创造。教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式是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通过自己的加工创作一幅能够表达自己思想或意义的作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对学生进行适量的头脑风暴训练,以培养其创新能力。

3.在美术教育中加强对学生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

美术教育作为一种专业性较强的教育,能够培养学生对美术的感知力、对美术技能的熟练度,然而这些对于新课改的要求来说还远远不够。以往的美术教育只是在技能教育的过程中形成学生对美术的鉴赏力,而没有直接地加强这方面的培养。新课改要求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绘画技能,还要让学生学会鉴赏,培养学生的艺术感知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在传授学生绘画技巧的同时,还应加强对学生绘画理论、艺术史、艺术鉴赏类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美术综合能力。具体的措施有:带领学生参观美术馆,让学生了解艺术发展史;开设艺术欣赏课程,让学生能够见识到来自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等。通过这样的方法,让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美术鉴赏能力。

三、结语

第4篇:美术课程论文范文

多媒体技术基础课程具有的特点是理论和实践性强,涉及的理论知识繁多,应用的多媒体软件多,这就要求学生一方面要掌握基本的理论概念,又要具有较高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才能真正的理解和掌握课程所要求以及涉及到的多媒体的知识体系。然而由于课时的限制,学生所具有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差异性,就要从整体的课程设置体系上综合考虑,对前期以及后续课程做统筹安排,使学生对于该课程的掌握达到实际要求的课程教学目的。该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多媒体技术领域的基础理论,基本原理。然而理论的发展应用离不开实际的应用,为了便于理解课程涉及的理论知识,就必然要求学生能结合实践操作来提高实际应用能力。因此课程要求学生能够操作应用一些常用的多媒体软件。课程的学时安排是51学时,要在这样的学时里讲授多媒体技术的所有原理理论以及操作一些常用的软件,是不太现实也不可能做到的。因此在课程的体系建设上,在本课程的前期安排《多媒体技术应用》课程,在这门课程里,学生主要学习音频制作软件CoolEditPro,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软件,多媒体动画制作软件Flash的应用。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掌握一些最基本的多媒体处理软件,能实现对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的最基本的处理和操作,提升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和实际应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本课程设置对多媒体技术基础知识的筛选,重点给学生讲解该领域最基本和前沿的一些学科知识,并结合实践环节,通过实验的安排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启发创新思维。对于多媒体技术涉及的其他一些硬件和软件,通过课程的介绍和使用,让学生能够了解这些软件的基本功能,后续可以把其中的一些软件的学习使用作为选修课程,例如3DStudioMAX、MAYA、Authorware等课程,进而使学生能够深入地了解和应用这些软件,提高实际操作多媒体技术的能力。同时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从教学的考核方式上改革,设置更加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起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要从考核方式上改变死记硬背,纸质考试的单一方式,注重教学过程管理,考核的结果要体现教学过程及教学管理。科学评价学生对于课程的掌握程度及学生自身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多媒体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主要内容

近年来多媒体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多媒体技术应用领域不断拓展,涉及多种行业领域,如远程教学、企业管理、办公自动化、远程医疗、艺术、建筑设计、游戏、文化娱乐等领域。这就对课程内容的讲解和取舍提出了更大的挑战。课程内容的安排上要既考虑知识面的广泛性,也要考虑学时的限制,学生的理解能力。因此要考虑课程的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学生的易于理解性、实际的操作性等各方面,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和教学体系。在课程设置上安排了既有老师理论的讲解,也有学生实际的操作。安排理论讲解27学时,实验操作课时24学时。主要内容包括:

1.多媒体硬件设备

了解和使用多媒体硬件设备,如声卡、显卡、视频采集卡、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扫描仪、话筒、电子音乐合成设备。

2.音频信号处理技术

主要讲解音频信号的特点、人类的听觉特性、频域掩蔽效应、音频信号压缩技术、常见音频编码标准。介绍音频处理、制作软件,如数字音频处理软件SoundForge、CoolEditPro2.0,MIDI制作软件MidiS-oftStudio、Cakewalk。实验安排:应用CoolEditPro2.0,实现:声音的数字化与格式转化;声音的剪辑;处理噪声;淡入淡出;音频的不同格式。

3.图像信号处理技术

主要讲解图像信号的特点、色彩基本概念、人类的视觉特性、图像信号压缩技术、常见视频编码标准、图像文件的格式。介绍图形、图像制作软件。如图形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矢量平面设计软件Illustrator、Corel-Draw等。实验安排:PhotoShop软件,实现功能:调整图像;图层和选区;滤镜;图像不同格式。

4.图形多媒体技术

讲解计算机动画特点、三维动画主要技术、真实感图形技术、非真实感图形动画、虚拟现实技术。介绍动画制作软件。如二维动画制作软件Flash,基于流程的图形编程软件Authorware,三维动画制作软件3DStudioMAX、MAYA、3DFlashAnimator。实验安排:应用Flash软件,实现:逐帧动画;运动动画;变形动画;引导层动画和遮罩层动画;创建按钮;创建交互性;添加音频、视频。应用3DStudioMAX软件,实现功能:三维动画制作;建造模型;添加材质;创建运动;完成场景。

5.视频信号处理技术

视频信号的特点、时间域与彩色掩蔽效应、视频文件的格式、视频信号的压缩技术、视频压缩标准。实验安排:介绍视频处理软件。如非线性编辑软件Premiere;实现功能:字幕特效制作;素材视频的删除、拆分、粘贴;流行动态镜框效果制作。

6.三维立体多媒体技术

主要讲解立体视觉的基本原理、立体电影原理、立体电视原理等。实验安排:应用软件Photoshop,实现:三变图像设计;彩虹图像设计。

7.网络多媒体

介绍网页制作软件,用html编写网页如静态网页制作软件FrontPage,网页开发和网站管理软件Dreamweaver,流媒体技术。实验安排:使用Netmeeting组织网络视频会议。

三、多媒体技术基础课程实验配置

多媒体软件的要求决定了实验用计算机的硬件配置。由于实验要用到很多软件,实验室中学生用计算机硬盘容量不得低于20G。由于实验中往往要同时运行多个软件,电脑内存容量最好大于512M。在众多的多媒体软件中,Photoshop、3DStudioMAX对计算机硬件的要求较高,实验室一般安装IntelPentium4处理器、1GB内存,显存为128M、具有Dircet3D10功能的显卡以上的硬件配置。

四、教学方式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本课程的特点,采用了案例式教学、实践教学和启发式教学等方式,将学科的前沿技术、与学生相关的问题纳入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并找到答案,这样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不仅传授知识,更在于指导学生如何思考,教导学生如何进行创造性思维。随着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除了能理解教师讲解的知识外,还能在实践中学到教师没有讲解的知识,拓展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归纳学习重点,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的难点,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恰当的布置平时作业,要求学生按时完成。对于本课程的实验,通过项目式教学,让学生完成相关的实验并提交作品,来达到行为和思维训练的目的。针对每章的课程内容,在教师讲解基本的概念、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安排有针对性地实验。在实验中,安排了一部分是基本操作性实验,另外一部分能体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实验内容。使学生便于理解所讲授的理论知识,并能结合学科的最前沿的研究方向,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和理论知识水平。

五、多媒体技术基础课程教学资源建设

多媒体技术基础课程容量大,涉及软硬件资源多,合理地进行教学资源建设,能够使学生易于获得所需的学习资料,提高学习效率。多媒体技术基础实验室应能连接到互联网,并且要配置一立的服务器以存放各种实验资源。因为视频媒体通常都比较大,要保证学生便于下载所需实验资源。实验室要能流畅地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实验效率。教学资源建设中,主要提供的有:

1.课程说明、教学大纲、考核说明等。

2.有关本课程教学内容的辅导资料,如各章节的重难点介绍、PPT课件,包括制作一些音频课件,视频课件。

3.教学所需的一些常用软件,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方便。

4.编写教学的实验手册和试题册,指导学生更好的完成实验任务,同时能加深对教材理论知识的掌握。

5.提供一些实验所需的素材,提供一些老师收集积累的素材、优秀作品、往届学生完成的优秀实例,供学生参考。

六、教学考核方式改革,注重教学的过程管理

课程考核方式改变了传统的纸质卷面考试方式,注重教学的过程管理,更加科学的设置考核体系,通过考核方式的引导,使学生既要掌握本课程要求的理论知识,也要提高学生知识的实际操作技能,体现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积极主动性,体现对学生的设计能力、创新能力的考核。课程的考试成绩是本学期的各项模块的综合成绩,主要由平时上机成绩(40%)和期末考试成绩(60%)组成。平时上机成绩包括基础操作性实验(50%)和创新性实验(50%)两部分。

七、总结

第5篇:美术课程论文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技术可能性;实际教学效果;悖反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58-02

多媒体教学是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影像等多种媒体信息,把多媒体的各个要素按教学要求,进行有机组合并通过屏幕或投影机投影显示出来,同时按需要加上声音的配合,以及使用者与计算机之间的人机交互操作,完成教学或训练过程。其实,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很多教学过程中已经开始使用多种电子媒体,如投影、幻灯、录音、录像等,而自从计算机技术普及之后,多媒体教学才开始真正地普遍实施,我们今天所说的多媒体教学严格意义上应该是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它替代了多种电子媒体综合运用的电教方式,使得教学过程更加便捷更加集中。

相对于传统教学方式而言,多媒体教学在理论上确有其特有的技术优势,如计算机屏幕的直观展现,超链接技术带来的人机交互可能和多路径选择,网络的跨时空性等,这些从理论上而言都有助于实现现代教育观念所倡导的开放式教学、主体式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方式,增强课堂互动性并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但从多媒体教学普遍实施以来的课堂效果来看,这些优势之处似乎并未像我们所期待的那样,带来了教学质量的大幅提升,反而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呈现出一种技术可能性与实际效果之间的悖反。

一、本应有利于人文课程中情感内容表达的多媒介表达手段却带来了课堂上师生情感交流的贫乏

苏赫姆林斯基说:“感情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块土地上。”情感熏陶是人文课程最重要也是最终的目的。在人文课程的课堂上,情感交流应该优先于知识的传授,忽略了情感的交流沟通,人文知识的传授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枯涩、干瘪,味同嚼蜡。而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为了突出多媒介表达的生动丰富,教师在设计、制作和操控课件上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在传统的讲台上,教师经常在讲台与台下的学生间走动,以丰富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与学生进行交流,这种交流不仅仅是一种信息的传达与反馈的途径,更是一种情感的载体。而当下的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则被束缚在多媒体操纵台上,为了使课件内容完美呈现,必须时刻关注多媒体课件的播放进程,而学生也只看课件不看老师,只关注课件上光怪陆离、五光十色的“视听盛宴”。这样一来,传统课堂上教师通过语言、手势、表情、眼神等和学生进行交流的方式逐渐从教学过程中淡出,师生之间进行思想碰撞与情感交流的途径被貌似生动丰富的多媒体所截断,影响了课堂气氛的融洽、和谐。

二、本应有利于课堂理解的形象直观的视听呈现却带来了抽象思维能力的退化

强调形象直观一直是现代教育的特点,因为形象生动的知识呈现方式能够帮助我们理解抽象的事物并加强记忆。多媒体教学综合声音、图形、影像的呈现方式正好实现了这一要求,但当我们在把大量技术引入课堂加强形象性的同时,我们似乎忽略了一个问题:对抽象思维能力的训练也是我们教育的目标之一,而且抽象思维是我们每个人必须发展的能力之一。人文课程,就其美育目标而言,要产生深刻的审美体验,不只要“悦目”,更重要的是“赏心”。以大学语文为例,它是需要通过接受者在理解语言意义的基础上,运用想象和联想等抽象思维活动才能够进入的艺术天地,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字本身是一种抽象、平面的表达媒介,视听的多媒体呈现能够弥补文字的这一弱点,但如果过分的依赖音像教学,可能使学生的理解、思考“定格”在音像所提供的形象上,这在一定程度上讲并非诱发想象力,而是在束缚想象力。文学艺术中的鲜活形象是需要每一位读者调动自己的一切生活经历和情感经验去体会和感悟的。通过联想和想象,每个读者内心都能获取新的和独特的东西。如果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手段,学生又过于嗜好热闹的音像画面,那么这种手段用得越多,似乎离语文学科的本质和语文教学目的就会越远。而且在当下这个“图像过剩”的时代,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读图”远过于“读书”,我们需要引导他们保持和发展阅读文字、思考问题的文化习惯,如果学生只感兴趣于直观的画面、悦耳的音乐,而对于阅读文字缺乏耐心,没有热度和激情,那么其语言能力就难以提高,就会对优秀的文句、优美的文学缺乏敏感,无动于衷不知美在何处。

三、本应扩大课程容量的信息输出方式却带来信息接受有效性的降低

在计算机和网络环境下,对于信息的获取应该是十分便捷高效的。计算机技术的出现使得人类进入了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从人类接收信息的生理过程来看,对于信息的接收是多种感官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多媒体对于信息的立体呈现方式更有利于人类获取信息。根据相关资料显示,综合了视觉、听觉的多媒体教学能使信息的传播速度增加2.5倍。如此巨大的信息容量本是好事,但遗憾的是这个速度却远远超出了学生对信息的接受能力。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多媒体教学中信息量过大,呈现速度过快,停留时间短暂,易出现“信息飞逝”现象,学生不仅跟不上,还容易产生视觉疲劳。直接导致接受知识能力下降。一节看似流畅连贯,画面精美,声音悦耳的多媒体课在无形间就演变成了一场现代化的“满堂灌”。

四、本应方便操控课堂的方式却带来学生主体性缺失

第6篇:美术课程论文范文

【关键词】民间美术课程;资源;整合

民间美术是当地人们长期生活积累的产物,它是构成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立足于本土适应本土民间民俗习惯,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面对外来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冲击,使原本浓郁的民族与地方特色的民间美术赖以生成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土壤面临危机,有的正逐步走向萧条,衰退和消亡。现代流行文化的价值取向正在让人们逐步疏远自己民族和地方文化。民间美术课程与民间美术文化资源相结合,传承民间美术文化是时代的需要,是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的呼唤。

20世纪初,在我国鲁迅和郑振铎先生最早提出了对于关注和研究民间文化的倡议,至8O年代,国内兴起了一场乡土意识回归的思潮,在此影响下中央美术学院于1986年设立了民间美术系,在中国高等艺术学府首次开辟了对乡土艺术的研究与教学,与此之后民间美术课程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和其他几所地方美术院校相继开设,使民间美术融入现代艺术设计教学系统中的改革与探索加快了步伐。

高校民间美术课程的开设,不仅在大学生中弘扬了中华民间传统文化,具有“继承”和“传播”的天然优势与特殊功用。高校是通过对专门知识的系统传播和综合修养的规范培育,是在造就高等级专门人才的过程中,进行文明传承,推动社会进步的系统工程。

高校美术类专业民间美术课程在整个教学产研进程中形成丰厚的资源,如一、教育资源,体现在针对民间美术课程的教学研究所形成的教学大纲、教学课件、课程教案、编写的教材、发表的研究性的论文等;二、学生资源,体现在学生爱国主义思想的提高,对传统民间文化遗产传承关注意识的提高,学生校内兴趣小组的建立与网络沟通推广平台的建立等。三、商业资源,体现在学生临摹作品和设计作品通过网络平台或与企业结合的方式、渠道进行发售。

如何对这些资源进行整合利用,充分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从教学角度而言,对当地民间美术资源的普查与筛选,了解民间美术资源在地区与形式上的差异,探究民间美术资源的课程表现空间,并寻找本土资源课程开发与实际应用,拓展高校课程资源。选择具有价值的教学内容,倡导基于资源的师生教学方式。民间美术理论的收集和进一步研究,有利于民间美术的发展。同时对于教学内容的定位、更新和优化,通过精选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合理选择教学媒体,教学力求有很鲜明的特色和很强的针对性,这样才能达到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目的。由此形成了良好的课程教学资源,包括课程相关课件、教案、论文、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等。

同时,从教学成果的开发和利用上来说,教学的最终结果是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学生通过对民间美术课程的学习,从临摹学习到最终将设计与传统民间美术形式相结合,在对传统民间工艺继承的基础上,将现代设计元素注入其中使传统民间工艺焕发新的生机。将设计成品转化为产品,与企业相结合设计开发具有本地乡土特色的旅游纪念品等,也可通过淘宝等网络平台,将自己的设计品转化为产品,形成实际价值和资源。这种形式从侧面促进了传统民间工艺的传播和发展。

从校园民间美术文化的传播和发扬来看,通过成立校园民间美术兴趣小组,在校园倡导周末创意市集,搭建新浪微博平台,微信交流平台等方式,促进校园民间美术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此次,从思想育人角度来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们的生活结构的变化,民间美术赖以生存的人文土壤日渐稀薄,很多传统习俗渐渐淡化,一些传统手工艺和民间艺术形式渐渐淡出我们的眼帘,甚至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危险。开发与利用民间工艺,可培养学生对民间艺术的兴趣与爱好,加深他们对民间艺术的理解;学习民间美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文明,热爱家乡的信念和历史责任感;借鉴民间艺术的方法、形式,汲取其中的优秀传统,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都能得到锻炼与提高。通过对当代大学生的民间美术知识理论的传授,不仅激发和促进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品格,推进地方传统美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培养学生对地方传统民间美术文化的保护意识。

第7篇:美术课程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后现代艺术观念既影响着世界美术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深深影响着我国美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无论从美术教育理念、还是从美术教育课程内容设置和结构模式方面,它都对我国的基础美术教育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后现代艺术是在西方艺术界出现的一系列艺术现象。它改变现代艺术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艺术创作理念,而提倡艺术走向社会,贴近生活,强调艺术的社会功能。把多元化作为核心的后现代艺术观念一开始就渗透到了西方的美术教育中。在现代美术教育改革中,其发展趋势表现为倡导以人为中心,强调美术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强调通过美术教育使学生获得终身受益的美术能力,强调美术教育让学生运用多种手段、多种材料包括声、光、电进行美术作品的创作,这些都与后现代主义所呈现的普及化、生活化、多元化、解构化等特征是分不开的。在此影响下,西方各国家出现了许多新的课程理念,如90年代初美国盖蒂艺术教育中心提出了“以多元文化学科为本的美术教育”,力图通过美术教育挖掘个体的潜能达到全面发展。同时,强调扩展美术学习的领域,把美术与各学科联系起来,在学习方式上强调主动探究,形成综合全面的美术教育。在西方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潮影响下的西方美术教育,也影响着我国的美术教育改革。

一、西方后现代艺术观念对中国基础美术教育改革的影响

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艺术是人的内部生命的表现,也是人的本能,要培养充分和全面发展的人,就必须开设艺术课程。”在现代全球化与多元化充斥的教育环境下,我国的美术教育更是素质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后现代艺术观念也直接影响着我国的美术教育改革。

(一)对美术教育改革理念的影响

后现代艺术观念倡导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消解了文化的中心论,强调文化观念多元并存,影响着我国美术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主要表现在:首先,强调统整的课程观以达到培养人的综合艺术能力,强调“以生活技能为本(而非美术制作技巧)代替内容为本的课程,并强调课程的统整”。闭在美术学习中让学生去了解各个国家的优秀文化艺术遗产,并了解这些艺术的生长环境,以及它们是如何产生的,怎样才能学会艺术等。这种多视点和多方面的求索,能使学生自觉地回到艺术的生长环境,从而使艺术学习的动力和兴趣不断保持下去。另外,美术教育改革强调人文性的学习。21世纪,随着信息化、数字化年代的到来,理性和感性的发展处于一种不平衡状态,社会的高速发展,使人类偏离了自然,人们认识到艺术是理性和感性趋于平衡的途径,因此,在美术教育改革中,人文性的学习被高度重视。我国的美术教育改革在人文性的学习上,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美术知识,使个人感情和整个人类的情感源泉联系起来,个人经验与人类的丰富经验接通,以促进学生与周围环境的交流。所以在课改中“不以单纯掌握知识技能为目的,试图改变艺术教育中学生机械模仿与枯燥训练技能的方式,把艺术知识、技能的学习还原到一种完整的艺术情境中,或把一定的知识技能渗透到某个人文主题中,让孩子围绕该人文主题展开轻松愉快的学习”。闭人文主义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美术技巧的掌握和人文主义关爱精神和审美价值感的提升。其次,注重以人为本,培养人的个性以达到完美人格的美术教育思想。后现代艺术观念“追求一种更完美的现代性,期望人的行为更具合理性”的观念影响着美术教育观念,“以人为本”成为现代美术教育思想的主导思想,美术教育改变了过去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思想,提倡以‘培养人的个性,达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理念。英国教育家赫伯特里德曾提出“通过的艺术教育”,即通过美术教育来培养人,把美术教育作为引导儿童发展的工具,从而培养儿童的个性,达到完美人格的塑造。在我国的美术教育改革中也特别强调人格的培养,并提出“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个性特点,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艺术活动,促进他们创造能力、审美能力等的提高,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二)对美术教育课程内容和结构改革的影响

“20世纪初以来主导教育领域的线性的、序列性的、易于量化的秩序让位于更为复杂的、不可预测的系统和网络,课程不再被视为固定的、先验的跑道,而成为达成个人转变的通道”,后现代艺术观念也影响着我国美术课程内容和结构的变革。2000年6月,教育部启动了基础教育改革项目,包括普通学校美术课程标准;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2004年初,美术课程标准研制组对“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的条例”进行了修订。其中指出美术教育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而实施综合、探索的学习,必须要扩展美术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包括校内资源、校外资源、信息化资源、教师资源,通过课程资源的开发以提高美术课程的适应性,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在课程改革中,把“统整的建构主义”作为一个重要的理论依据,在“统整各派建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汲取该学说的合理内核,并从知识观、课程观、教学观和评价观四个方面建构素质教育的理论框架”。

1.强调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综合。后现代艺术是综合的艺术,现代美术教育已是综合的教育,美术课程改革也主要以综合性为原则,从传统的分科走向综合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学科观念,以综合的学科观念而代之,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渗透,逐步使学科门类达到综合。基础美术课程资源的改革同样受到影响,进人21世纪,美术课程资源开发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2.注重美术学科内容的综合。在课程设置上,强调消除对于实用美术的轻视,将“工艺美术、现代设计”与强调审美的精神功用的“纯艺术”结合起来。

3.对“过程”与“技能”的同时并重。在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中把美术课程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与“知识、技能”看作是同等重要的,美术课程资源也并不局限于美术学科本身,并拓展至自然、文化、社会等范畴。

4.以素质教育为宗旨。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达到人的全面发展。在课程设置上,则主要体现以素质教育为依据,让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美术的能力,改变过去以美术知识、技能为内容标准,而充分体现美术的情感性;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让美术课程和生活、自然紧密联系起来。

总之,西方后现代艺术观念对世界、乃至中国美术教育课程改革具有巨大的影响,在它的影响下,“学校美术教育更注重美术与文化及社会的联系,设计一种更开放的、既能容纳又能扩展的美术课程成为世界各国美术教育改革的焦点”。

二、扬弃西方后现代艺术观念。促进中国美术教育健康发展

西方后现代艺术观念对世界的教育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对于世界各个国家的美术教育改革更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同样也推动着我国21世纪美术教育改革前进的步伐。然而,后现代艺术观念是在西方的土壤里生长起来的一种理念,是西方社会矛盾的产物,而我国的艺术观念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和人文传统,美术教育在这两种文化观念不断冲突的情况下,应在继承我国传统文化的前提下,汲取西方后现代艺术观念中合理的部分,推进美术教育改革进程。另一方面,我国是第三世界国家,不管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与西方国家相差甚远,后现代艺术观念作为西方的产物,我们应该合理地吸收其优点,找到适应我国美术基础教育改革的理念,以指导美术教育改革。因此,在汲取西方后现代艺术观念的同时,笔者认为,后现代主义的出现,从合理性方面看,它确实能让人对现代化进程中的种种危机有清醒的认识:例如对自然资源的过分掠夺、物欲膨胀而导致的人文精神价值的失落等等。后现代主义的批判精神对现代化发展有一定的约束意义。但其中也存在着一些深刻的矛盾和严重的弊病,不仅对于整个人类文明,就是对于当下的社会文明、现代教育,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首先,后现代主义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使得一向被认为是崇高和高雅的艺术打上了当代商品经济的印记,因而失去了美的崇高和独立的价值。后现代艺术对古典艺术、现代艺术的冲击,导致崇高和理想的衰落。社会理想、人生意义、国家前途、传统道德等等,在后现代主义的浸下变得相当模糊、淡化,这就难免导致文化生态的平衡和社会大众文化素养的低俗化。

其次,后现代主义的“复制性”导致“快餐文化”的泛滥,使千锤百炼、呕心沥血的文化力作和精品的出现,变得几乎没有可能,个性、创造力、批判热情、现实精神都消失殆尽。

第8篇:美术课程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西方后现代艺术观念影响着世界美术教育的改革,无论从美术教育理念、还是从美术教育课程观方面,它都对我国的基础美术教育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一、西方后现代艺术观念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伴随着西方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西方后现代艺术取代了现代艺术,使走入困境的西方艺术峰回路转。后现代艺术思想的主要特征是回归性、折衷性、混沌性与多重性,相应地表现在不求纯粹、善待传统、非个人化、多种标准几个方面,如对当代艺术不局限于视觉形式,绘画超越平面限制,雕塑与风景、建筑相结合,对于人类丰富的文化遗产要很好也地加以利用等。后现代艺术一改现代艺术的自我为中心的艺术创作理念,提倡艺术走向社会,贴近生活,强调艺术的社会功能,从而使世界艺术没有明显的界限,达到世界文化的多元,形成一定的全球语境。

在全球化与多元化语境下。世界各国大力提倡艺术教育,并对艺术教育进行着一系列的改革,后现代艺术观念成为影响现代世界美术教育改革的重要因素之一。后现代主义虽然思想庞杂。“但其实质还是追求一种更完美的现代性,期望人的行为更具合理性”。因此,表现在现代美术教育改革中,则强调美术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强调通过美术教育使学生获得终身受益的美术能力,强调美术教育让学生运用多种手段、多种材料包括声、光、电进行美术作品的创作,这些都与后现代主义所呈现的普及化、生活化、多元化、解构化等特征是分不开的。在此影响下。西方各国家出现了许多新的课程理念。如九十年代初美国盖蒂艺术教育中心提出了“以多元文化学科为本的美术教育”、“多元文化艺术教育”、“视觉文化教育”等观点。世界美术教育改革倡导以人为中心,通过美术教育挖掘个体的潜能达到全面发展,同时,强调扩展美术学习的领域,把美术与各学科联系起来,在学习方式上强调主动探究,形成综合全面的美术教育。从注重知识目标转向人的目标,从单纯知识型向综合素质型转变,向全面发展和个体潜能挖掘转变。从被动接受向主动探究转变,从侧重理性知识向感性、理性并重转变。

二、西方后现代艺术观念对中国基础美术教育改革的影响

在现代全球化与多元化充斥的教育环境下,我国的美术教育更是素质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后现代艺术观念也影响着我国的美术教育改革。

(一)对基础美术教育改革理念的影响

二十世纪末。多元文化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坚持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强调建构多元文化的多元教育环境使美术教育也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西方后现代艺术观念消解了文化的中心论,文化观念多元并存,认知和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丰富性和差异性成为学生们解读视觉图像的基础和前提。这种理念影响着我国的基础美术教育改革。在我国的美术教育改革中则强调统整的课程观以达到培养人的综合艺术能力、强调“以生活技能为本(而非美术制作技巧)代替内容为本的课程,并强调课程的统整”在美术学习中让学生去了解各个国家的优秀文化艺术遗产,并了解这些艺术的生长环境,以及他们是如何产生的,怎样才能学会艺术等。这种多视点和多方面的求索,能使学生自觉地回到艺术的生长环境,从而使艺术学习的动力和兴趣不断保持下去。另外,美术教育改革强调人文性的学习。二十一世纪,随着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的到来。理性和感性的发展处于一种不平衡状态,社会的高速发展,使人类偏离了自然,人们认识到艺术是理性和感性趋于平衡的途径,因此,在美术教育改革中,人文性的学习被极度地重视,我国的美术教育改革在人文性的学习上,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美术知识,使个人感情和整个人类的情感源泉联系起来,个人经验与人类的丰富经验接通,以促进学生与周围环境的交流。所以在课改中“不以单纯掌握知识技能为目的。试图改变艺术教育中学生机械模仿与枯燥训练技能的方式。把艺术知识、技能的学习还原到一种完整的艺术情境中,或把一定的知识技能渗透到某个人文主题中。让孩子围绕该人文主题展开轻松愉快的学习”人文主义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美术技巧的掌握和人文主义关爱精神和审美价值感的提升。还有。注重以人为本,培养人的个性以达到完美人格的美术教育思想。后现代艺术观念的“追求一种更完美的现代性,期望人的行为更具合理性”的观念影响着美术教育观念,“以人为本”成为现代美术教育思想的主导思想,美术教育改变了过去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思想,提倡以培养人的个性,达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理念。英国教育家赫伯特里德曾提出“通过的艺术教育”,即通过美术教育来培养人,把美术教育作为引导儿童发展的工具,从而培养儿童的个性,达到完美人格的塑造。在我国的美术教育改革中也特别强调人格的培养,并提出“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个性特点,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艺术活动,促进他们创造能力、审美能力等的提高,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二)对基础美术教育课程改革的影响

第9篇:美术课程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中美术;美术欣赏课;人文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10-0053-01

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人文素质是人对生活的看法,人内心的道德修养。因此,突出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是当今国际美术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如今我国学校美术教育所强调的价值取向,我们应该时刻掌握美术教育与人文教育密不可分基本要求,在美术课程中更好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美术鉴赏作为普通高中阶段美术科目中的一个学习领域,它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一、美术欣赏课的人文特性及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1.美术欣赏课的人文特性

美术课程的人文性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一直的追求,美术教育不是单纯的技术教育,它孕育于丰富的人文背景之中。美术能对现实生活和自然界事物进行直接模仿,能形象的再现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各种不同社会生活场景和自然景象。美术鉴赏教学是高中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要让学生在面对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时,在教师的指导下,去分析理解作者的创作思想和体悟美术作品中内在的精神涵义,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中“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拓展和延伸。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创造出来的,美术家们在创作艺术作品的同时也在受到所处环境、文化的影响。高中美术欣赏课应该让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在美术鉴赏教学时,不能单讲技法,要把美术作品放在一定的人文环境中去学习,渗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2.美术欣赏课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人文素质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以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人文教育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因此,新课标下中学美术教学应加强人文教育,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实现人文追求,相对于知识的学习,学生的人文教育对他们一生的影响更为重要。学校教育就应该以德为治,在教学中应做到以德为先,美术课的内容中可以加入中外积极健康的人文思想,从艺术品的欣赏中挖掘德育素材,将德育等人文教学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去,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道德价值观。高中美术课中,欣赏课占有重要地位,而欣赏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欣赏可以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促进学生各方面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主要以完美的形象,卓越的艺术技巧来拨动人的心弦,使人精神奋发,与之共鸣,从而产生强烈的教育效果。所以,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更应该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这也是现今教学、教育的现实要求。

二、高中美术欣赏课人文素质培养的若干建议

首先,在以往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教师的讲说多是以美术知识为侧重点,人文知识、素养为辅,所以,教师应该要转变观念,适应新课程改革理解新课程、接受新课程理念,在实践中逐步提高自身素质,要以发展的全面观点来看待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要让学生学会探究和发现,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其次,人文文化素养包含在广泛的现实环境及其文化中,美术欣赏也不能孤立,不能单讲技法,要把美术作品放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去学习。例如,运用各种手段进行综合教学。把音乐引进美术鉴赏课的教学,创造丰富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有良好的心境,体验艺术的真谛,如在鉴赏中国古代山水画时,可以放一段中国古筝名曲《高山流水》。也可以应用信息技术,教师通过制作课件,将知识的表达多媒体化,这样可以创造美术鉴赏课文化情境,以图文并茂、图声并茂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鉴赏美术作品的同时,既自觉的接受了思想教育,也接受了新观念。

再有,通过欣赏的作品的背景文化故事讲解,向学生渗透作品中所表达的积极思想,以美知丑。如,解读大师梵高的作品《向日葵》时,讲述有关于梵高坎坷一生的故事,让学生走进梵高的所在情境,以体会到俯仰张弛挣扎的向日葵,充溢着张力的新生命在凋残痛苦的旧生命中诞生,这样学生在鉴赏时,很自然想象到梵高沉默、欲喊又喊不出来的压抑人生,以及了解更为重要的梵高的爱心和渴望生活的精神,并记下这样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

最后,通过美术鉴赏教学,使学生了解到中国的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文化。无论是中国水墨画的融诗入画,使画的意境、布局、笔墨、色彩完全诗化而成为“无声的诗”的抒情诗学,写意画学;还是表达了生活勇气和生活热情的民间艺术品,都将学生的思想升华到对民族艺术以及民族文化的赞美和热爱上,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民族,达到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

每一件艺术作品都是作者内心世界的流露,是情感的宣泄。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有目的、有重点地发掘人文因素,使学生能具备一个特别的眼,一颗多感的心,一份丰富的情,在艺术欣赏过程中更好地净化心灵,感悟人生,才是真正的人文素质的培养,真正的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