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依帕内玛女孩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9科尔&谢莉
2004年10月的一个晚上,英国女子演唱组合“高歌女孩”成员之一的谢莉现身伦敦西区一家夜总会内,一个月前刚刚失恋的阿什利・科尔接到“情报”后火速赶到,一方是创造英超赛季不败的后卫,一方是8首单曲进入全英流行榜前4的“高歌女孩”,科尔和谢莉的眼神很快就对上了。
2006年7月16日,科尔与谢莉举行婚礼,但由于两人将婚礼的拍摄权以100万英镑卖给了《OK》杂志,因此不想成为科尔夫妇“自我炒作”牺牲品的贝克汉姆、兰帕德、费迪南德等人决定退出这场“夜宴”,这使得婚礼减色不少。而到达现场的来宾也感到了不满,据称科尔与谢莉早在两天前就已秘密结婚,因为他们的“二婚”举办地不是合法的结婚地点,所以这场婚礼不具备法律效应,当很多客人得知自己被“愚弄”后纷纷提前离场以示不满和愤怒,科尔花费高达数百万英镑的婚礼最终变成一场闹剧。
主旋律:尴尬 悦耳指数:5.5
8马拉多纳&克劳迪娅
1989年11月7日,马拉多纳和克劳迪娅的“世纪婚礼”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开盘”,在豪华宾馆狂欢一夜后,11月7日下午,球王夫妇前往市民政厅登记,面对蜂拥而上的记者,球王和克劳迪娅被迫每人抱起一个年幼的女儿充当挡箭牌从人群中杀出一条血路,拥挤中,马拉多纳动手打了一名记者。登记结束后,球王夫妇前往萨克拉门托大教堂举行仪式,豪华车队在行进途中 多次被失业队伍阻拦,失业者宣称自己连饭都吃不上,马拉多纳却摆阔斗富,失业者和车队的冲突造成交通严重堵塞,4个小时后,球王和夫人才抵达教堂,而此时,一些“迫不及待”的来宾已经在觥筹交错中喝得酩酊大醉。
马拉多纳的婚礼耗资300万瑞士法郎,租用的高级套房多达180间,每套租金120美元,这相当于当时一名阿根廷优秀球员的月薪。克劳迪娅价值3万美元的新婚礼服重达15公斤,点缀着各种从瑞士和法国进口的珠宝首饰……“世纪婚礼”在经济日渐衰退的阿根廷国内引发轩然大波,一家报刊对此的评论是:马拉多纳巨资表演“马戏”!
主旋律:混乱悦耳指数:6
7贝肯鲍尔&海蒂
2006年6月23日,德国世界杯激战正酣之际,世界杯组委会主席贝肯鲍尔忙里偷闲在奥地利小城基茨比尔的家中举行了简单的婚礼。这已经是贝肯鲍尔“三进宫”了,“足球皇帝”每次结婚都是在世界杯年,1966年与布里吉特“先拔头筹”,1990年与西比“梅开二度”,2006与海蒂“帽子戏法”。
贝肯鲍尔曾经表示:将在世界杯后结婚,但这只是为转移公众视线编织的烟雾弹,当世界杯进行得如火如荼时,贝肯鲍尔的突然完婚出乎所有人意料。足智多谋的“足球皇帝”对这招暗渡陈仓很是满意:“我们想独自享受这份快乐,不希望被人打扰,选择这个时期就是为了避开外界关注,现在大家都盯着世界杯呢!”
主旋律:意外悦耳指数:6.5
6克拉夫&芭芭拉
1955-1963年,布莱恩・克拉夫为米德尔斯堡(乙级)出场222次打进204球,为桑德兰出场74次打进63球,他创造了攻进200球所用联赛场次最少的英国足坛纪录。严以律己和高度敬业是克拉夫取得成功的关键,他甚至做出了结婚当天还去参加比赛的疯狂举动。1961年,克拉夫转投桑德兰,在一个星期六中午的11点,克拉夫和妻子芭芭拉在教堂举办了婚礼,然而在当天下午1点30分,克拉夫却准时出现在训练场。当天的对手是莱顿东方队,桑德兰4比1大胜,新郎官打进1球。晚上6点30分,克拉夫和妻子坐上开往伦敦的火车开始蜜月旅行,在火车上,他们巧遇莱顿东方队的教练和球员,得知克拉夫刚刚结婚后,全体莱顿球员为克拉夫献上诚挚的祝福。
克拉夫的蜜月之旅仅有4天,接下来的周三晚上,克拉夫携妻子北上利物浦与队友会合,在客场挑战的比赛中,桑德兰客场3比2险胜,克拉夫打进2球,利物浦主帅香克利对克拉夫赞不绝口。
主旋律:敬业悦耳指数:7
5科威尔&希莉
2001年5月18日,澳大利亚中场科威尔的女友希莉生下儿子泰勒,21岁的未婚爸爸决定向希莉求婚。科威尔的求婚别有风情,他邀请希莉到他家,喝过了一瓶希莉最喜欢的香槟酒后,科威尔突然说:“来吧,到我的卧室看看。”当希莉推开房门,映入眼帘的是房间里点燃的数百支各式各样带有香水味的蜡烛,而在床上是一大把浓郁芬芳的玫瑰花和一枚闪亮的钻戒,科威尔单膝跪下轻声说:“嫁给我吧!”幸福得泪流满面的希莉怎能拒绝?为了这次浪漫的求婚,科威尔准备了一周时间,因为没有一家商店有这么多蜡烛,科威尔光顾了多家商店才备齐求婚的道具。
为了躲避英国狗仔队的骚扰,科威尔把婚礼选在了美国。2002年5月26日,科威尔和希莉在拉斯维加斯的威尼斯酒店举行了婚礼,他们没有邀请足球和娱乐圈内的人士,参加婚礼的只有30位亲朋好友,虽然人不多,可花销依然高达20万英镑,因为威尼斯酒店号称全球最顶级的宾馆。
主旋律:浪漫悦耳指数:8
4托蒂&布拉茜
2005年6月19日,古老的罗马城见证了一场“倾城之恋”,罗马王子托蒂与著名电视主持人布拉茜的婚礼将整座罗马城变成了欢乐的海洋,婚礼举办地圣玛丽大教堂的广场上挤满了热情的球迷,罗马城陪着他的王子大喜,罗马市长维尔特罗内、罗马主席森西、前罗马功勋球员孔蒂、现役罗马球员卡萨诺等人出席了婚礼。
新郎和新娘的服饰由著名服装大师吉尔吉奥・阿玛尼量身定做,新娘的婚纱褪去了冗长而沉重的摆尾,一件丝质白色连衣长裙恰好衬托出她的性感和美丽,考虑到布拉茜已经怀上了王子的后代,阿玛尼特意设计了一个精巧的腰身,使新娘隆起的腹部从容而不失典雅。而托蒂则身穿一套黑色燕尾服闪亮登场,白色衬衣加上白色领带使得托蒂更加英俊潇洒。
意大利天空电视台用30万欧元独家买下了婚礼转播权,慷慨的托蒂则将这笔钱捐给了罗马的福利事业。
主旋律:瞩目 悦耳指数:8.5
3贝克汉姆&维多利亚
位于爱尔兰首都都柏林附近的拉特勒尔斯古堡风景如画,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好莱坞美女格蕾丝・凯莉就是在这座占地560英亩、建于15世纪的古堡里完成了自己的婚姻大事。1999年7月4日,古堡又迎来了贝克汉姆和维多利亚的婚礼,这次婚礼雇佣了437名工作人员,总开销100万英镑以上。
婚礼当日,新婚夫妇乘坐由两匹白马拉着的马车来到古堡,穿着乳白色婚纱(价值6万英镑)、戴着镶有7枚宝石王冠(价值10万英镑)的维多利亚踏着红色天鹅绒缓缓走上王后的“宝座”,在她身边的则是身穿白色西装的万人迷贝克汉姆。婚礼由著名的科尔顿大主教主持,当新娘说完“我愿意”后,新郎和新娘都难以抑制地因激动而颤抖起来。一位来宾忍不住发出这样的感叹:“毫无疑问,贝克汉姆是今年最性感的男人,但维多利亚征服了他。”参加婚礼的450多位宾朋中有总身价达到1.5亿英镑的曼联全体队员,以及埃尔顿・约翰等歌坛巨星。
主旋律:奢华悦耳指数:9
2皮埃罗&索妮亚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皮埃罗对妻子索妮亚的爱情誓言,1999年,斑马王子在索妮亚的回眸一笑中深陷情海,从此,皮埃罗将他一生中的第一与惟一都交给了索妮亚。
2003年初夏,尤文图斯第27次锁定意甲冠军,索妮亚参加了球队的庆典仪式,她在数万球迷面前与皮埃罗拥抱热吻的一幕成为绿茵情史上的经典,两人即将成婚的消息立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但随后欧洲冠军联赛的失利和2004年欧洲杯的铩羽而归使斑马王子不得不将婚期多次推迟。2005年5月,皮埃罗宣布即将成婚,但婚礼举办地和日期严格保密。6月12日下午,皮埃罗和索妮亚在都灵的蒙戈雷诺教堂秘密成婚,除了都灵志愿者协会主席奇门蒂(证婚人)和牧师切塞塔之外,受邀请的只有包括双方父母在内的12位来宾,婚礼安静简朴,两位新人坦言这正是他们想要的效果。躲开了媒体的追逐与嘈杂的人群,两颗相知相爱的心灵静静地分享着一生中最甜蜜的时光……
主旋律:低调 悦耳指数:9.5
1卡卡&卡罗琳
2006年12月23日,卡卡与卡罗琳在圣保罗完婚。由于新郎和新娘都是虔诚的基督教徒,婚礼仪式定在玛里亚娜区的基督教堂,教堂布置得简单而不失典雅,整洁而不失庄重,所有到场者都感受到一股宗教艺术气息,卡卡和卡罗琳在这里许下海誓山盟并交换了戒指。婚礼宴会安排在五星级的凯悦大酒店,为了避免交通不便,新婚夫妇乘直升飞机从教堂直接飞抵酒店。
晚宴上,黑色阿玛尼西服配以白衬衣和粉色领带使玉树临风的卡卡越发显得俊秀,而新娘卡罗琳则以一袭CD(Christian Dior)靓丽婚纱华彩登场,由于两个家庭都结交甚广,包括圣保罗州长和“大半个巴西国家队”等社会名流都出席了这对“金童玉女”的婚礼,光是客人表达祝福的礼品就塞满了整整一间屋子。
在群玉山中遇到牧羊少年雅勒昆,我问他:“玉是什么?”他回答“玉是昆仑山的心!”听了这句话,我为之震颤。
问玉昆仑
世界上所有的山,都没有像昆仑山火山爆发带来的瑰丽壮观的景象,地壳下的熔岩喷薄而出,烈火熊熊,一团团火球在山地间滚动,在烟雾缭绕中,岩浆渐渐冷却,直到有一天伴美玉共生。
昆仑山与五岳名山的根本区别在于,五岳是历代天子封禅之地,帝王在敬畏五岳的同时,将五岳作为永固江山的基石,作为精神统治的工具;昆仑山与天相接,是帝王们只能神往而不能到达的地方,昆仑山是没有任何枷锁的山,昆仑山是自由精神的乐园。只有昆仑山中的人,日出日落,看着山间连绵的草甸和白玉般的羊群,让人相信这才是神话中的美!
古人以为山有灵,必有玉蕴其间,必有河水环绕其侧,也必然有依山而居的人家,才能体现出山的灵性――昆仑山就是这样的山。昆仑山,犹如一条巨龙,西起帕米尔高原,蜿蜒2500公里东入青海。
和田地区于田县境内的山区峰峦叠积,海拔6500米的乌斯腾塔格山峰终年积雪,冰川如银梭穿行于高山之间。位于昆仑山脉中段的喀拉塔什山被誉为“群玉之山”,和田地区有两条主要的河流发源于喀拉塔什山,西边的一条称玉龙喀什河,东侧的一条为克里雅河,两条河都产出羊脂玉,玉龙喀什河主产羊脂子玉,克里雅河上游的阿拉玛斯玉矿则以产出精美的羊脂山玉闻名遐迩,这两条河是昆仑山玉文化之源,也是中华民族玉石文化主要的发祥地,并形成了五千年以来贯通中西的玉石之路。河水环绕昆仑山中七座玉山,天然组成山水灵动的玉石博物馆,呈现出以“群玉之山”为特征的地质景观。
群玉山中有三处自然形成的高山湖泊,冰峰下海拔高程5390米的乌拉音库勒湖,是一处高山淡水湖,湖心水波泛潋,清澈见底,湖中生有高寒鱼类,各种水鸟洄游其间,湖滨碧草丛生,是雪豹、藏羚羊等珍稀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乌鲁克库勒湖和阿其克库勒湖同处于乌鲁克盆地之中,淡水湖乌鲁克库勒位于盆地东南,盆地内西北面为咸水湖阿其克库勒,两湖景色四季迥异,被人称为高山“姊妹湖”。
于田县城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是古代西域社会发展史册必读的一章。县城在历史上曾是西汉初期G弥国故地,汉唐遗址犹然可寻。两千年前,西汉使臣曾于此入山采玉,自古及今,始终是昆仑山下的玉石集散地。和田玉按地质产出状况分类包括山玉、山流水、子玉、戈壁玉,按颜色分类主要为羊脂玉、白玉、青白玉、青玉、碧玉、黄玉、墨玉。
以音色辨识和田玉也是常用的方法之一。和田玉音色柔和、纯正,有经验的玉工凭耳音可分辨玉石质地,并可通过响音分辨玉石有无内裂、杂质等。鉴定和田玉颜色以类分的方法失之宽疏,然而细密分理,又显冗繁,和田玉基本主色调的鉴定趋于统一,但对富有色彩变化的过渡色,即便是最具经验和细心鉴赏力者,也不可能分辨出神品、极品、上品之等级区分,所以,和田玉难以分等级是有道理的,也可以认为鉴定和田玉是一门十分奥妙的学问。
在漫长的人类玉文化史上,和田玉以其优良的质地、绚丽的色彩和美妙的玉音,受到人们的珍爱,和田玉也因之被大量开采。和田玉究竟有多少蕴藏量,不得而知,但和田玉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即便是在有限制的开采之下,总有一天会面临枯竭,守着空荡的昆仑山,不知后人作何感想?
阿羌村,古老的玉石巴扎
于田县城以南登昆仑山的路径有两条,西面的山路通往山村普鲁,东边的山路通向阿羌村。阿羌乡政府设在阿羌村,辖流水村、普鲁村、皮什盖村等11个山区自然村。自然村错落分布于山区谷地间,村落之间受山峦沟壑相隔,往来仍须跋涉山路。乡境地处昆仑山脉和山前砾石戈壁地带,以地形分为三个区域:南部昆仑山地槽褶皱带,海拔3300―6962米;中部为山腰起伏坳陷带,海拔高程2500―3300米;海拔2500米以下为山前砾石戈壁地带。
自山麓砾石戈壁地带至阿羌,山路依势攀升,路回坡陡,山地间稀疏生长着杂草和矮生灌木。受地质构造断裂作用,河流深切地段形成近于陡直的深谷,表明地质第三纪以来阿羌地带为强烈上升区域。阿羌村背倚阿羌山,南端中、高山区分布大小11条冰川,冰川雪融水汇聚于阿羌山谷形成阿羌河,山与水都因阿羌而得名。
阿羌是一个古老的地名,可能源自古代西迁羌族一支部落的名称,古代沿昆仑山麓畜牧为生的羌人有多个分支,但分布于海拔3000米地带的羌人聚落似乎只有阿羌一支。阿羌虽地处偏僻山区,但是在古代就有山间小路与平原绿洲相连。西迁的羌人选择阿羌作为族群的栖息地与阿羌的自然生态环境有很大关系,阿羌河流经的山谷地带为天然草场,野生动物出没其间,为羌人族群提供了狩猎资源,适应古人类生存的良好自然环境羁留了羌人西行的脚步。古代羌人最早寻玉昆仑山并输送中原,而阿羌是登昆仑、探河源、采美玉惟一的入山路径。
阿羌村有一处最早的玉石巴扎,在它最景气的时候,虽不像于田县城区商贾云集,却不乏那些最有心计的玉石商贾。阿羌集市贸易规模并不大,它的形成主要和玉石商贾入山求玉相关,上山采买牲畜和皮货的商人只占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巴扎上玉石贸易基本上为以物易物的交换方式进行,玉石商贾携带的货物大多为生活物品,如布匹、食糖、茶叶、火柴等,商品中自然少不了女性喜爱的纱巾等纺织品。玉石商贾通常会在山下雇佣几匹马驮运这些货物进山,每当下山时商队总会增添几匹马,用来驮载所换取的价值高于货物几十倍利润的玉石,这种情形从古代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初。
传统的阿羌巴扎是以男人为主的巴扎,女人偶尔会随同丈夫收整交换或购买的物品,一般不直接参与贸易洽谈。久经世故的玉石商贾总是盯着蒙面纱的少女,他们很容易以一条纱巾换得少女手中的子玉,一块子玉换取一条纱巾是少女梦中的渴望,阿羌的女人几乎都曾经历过相同的第一次接触“贸易”的过程,从没有哪一个女人过问子玉的价值,在她们的心里,能自主换取一条奢望已久的彩色纱巾已心满意足。
距今三千年前后,罗布泊地区先民已进入半耕半牧生产阶段,相比之下,阿羌村位于山区,主要以狩猎、畜牧为主,其承续关系孰先孰后,仍为目前无法解释的悬题。此外“派里间”蓝色的条饰是以矿物色染制,阿羌东境素产蓝铜矿,矿土质纯,据说作为传统染料已使用上千年之久,可见“派里间”具有地域性古代部族服饰的特征。推测此种服饰起源于古代山区土著或是西迁的一支羌人部族。
阿羌每逢星期一为巴扎贸易日,由于山区公路通到阿羌乡政府,玉石交易多集中在县城常设的玉石巴扎进行,阿羌巴扎略显得有些冷清。但在巴扎上依旧能看到席地铺张的玉石摊位,偶尔也能见到巴扎上玉石商贾晃动的身影,而精于此道的玉石商贾会采取走家串户的方式收购玉石。
玉石摊位一般选择在露天的场地,平铺于地的布单上分类摆放玉石,内中仍可挑选出质地较好的山料,以及用子玉串结而成的项链或手链,而较大的子玉则罕见。穿在项链上的子玉最大的如蚕豆,小者如黄豆,依序贯穿排列,但均未琢磨加工,保留天然的形状和颜色。
玉石摊位是招惹孩子的地方。孩子们并不购买玉石,如果相中了一块玉石,便会以手中的子玉交换,从中获得一份新奇的乐趣,这种充满童趣的交换方式对培养他们日后鉴别玉石的能力有很大的益处。
以往,尚无调查资料显示阿羌河产出子玉,原因是阿羌河产出子玉量少。据阿羌村民说,曾有采玉人溯阿羌河上游支流,向南翻过阿羌山,在山间采得极为少见的黄色和田玉,证实阿羌河中黄色子玉系山中矿体崩解,经河水冲蚀而成的。百年前,夏秋季节阿羌河洪流尾闾入注克里雅河,洪水期过后仍可于河道中捞取子玉,近几十年前,受干旱气候的影响,阿羌河经流量剧减,河道中几乎见不到子玉,阿羌河产玉的景象也就成为记忆和传说。但在阿羌村我还听到另一种说法:过去高山冰川雪融水汇聚阿羌河,矿体崩落下的玉块随疾流而下,阿羌河上游河道里经年可以捡到玉石。清末期间,内地玉石商贾以爆破方式开采矿山,堰塞河道,河水变向分流,阿羌河从此不再产玉。
阿羌近几年新建抗震安居房,有人在拆除旧宅时掘出重约70公斤的玉石,大概是祖上埋藏的遗产,这家阿羌人的祖辈可能不曾预想到他的后代已放弃旧业,转变为半耕半牧的生产方式。
百年间,阿羌村仅有两人探阿羌河源登上雪山玉矿,二人已相继谢世,此次入山问玉,仍未了解到阿羌河源头玉矿所处的准确位置。大多数村民对此或闪烁其辞,或报以缄默,他们不希望有人开采山中玉石,认为玉藏山中能够保护这个山村平静、安详。而最令村民耽心的是,一旦水源遭到破坏,河水改道,山地草场便会沦为荒漠,这种本能的生存意识无疑对保护昆仑山自然生态环境具有长远意义。
左侧是壁立的山崖,右侧是垂直的断壑,前面是烟雨鞯陌道,身后的阿羌村民送我到村外,叮咛再三――只因为这条登昆仑山探玉的路女性从未走过。
流水村,与玉石的不解之缘
流水村,因河水中所产玉石俗称“山流水”而得名。
流水村地处昆仑山北坡逆温层地带,谷地较为平缓宽敞,自然地理环境适宜人类生存。谷内半山腰分布着史前人类居住的洞穴遗址,从洞穴高于谷内河岸阶地的距离推测,史前谷地河流的水平面接近洞穴下缘的阶地。洞穴依山开凿,毗邻同一水平线位置。在流水村一带,山居建筑呈现出不同时期营造方式及特点,洞穴型居室开凿于黄土堆积层,具有粘土性的黄土层颗粒较粗。洞穴系掏挖而成的拱形居室,进深2―3米不等,洞朝向南东,古人在凿挖洞穴时可能已考虑到采光及抵御冬季寒风侵袭的因素。
自地质第三纪以来,受地质构造作用昆仑山中段山地逐渐抬升,呈现出南北向多处大的断裂带,流水村所处的山谷地带即是受断裂带冰川运动形成的沟谷。冰川雪融水携带山中崩解的块状玉石汇聚于流水村谷地,形成一道狭长的次生玉石矿床。流水村所产的玉石“山流水”受河水搬运过程中磨蚀作用呈次棱角状,因其质地为羊脂玉,且经河水磨蚀皮表杂质,成为和田玉殊的一种类型。一般而言,山流水块状体积较子玉要大,且形状比山料规整,历代输送中原的和田玉或有取自流水村的山流水,但山流水产生河段在古代或称之为“白水”,为克里雅河上游主要支流,故克里雅河产山流水一直浸没无闻。
清末民初之际,京津玉石行业采山流水作为“玉等子”――即用来作为品衡玉石的标准器具,一时成为内地玉石商贾集中选购的玉料。此后十数年光景,克里雅河上游产出的山流水大量地被输运出山。至1911年,于田县发生鼠疫疫情,蔓延全县,流水村亦为疫区。疫情持续到1915年,当时的新疆省政府聘请英、俄医疗队前往疫区诊治疫疾,但当地民众对英、俄医疗队存有戒心,并未接受治疗,最终民众采用维吾尔族传统医药祛除了历时五年之久的疫情。于时,驻和田地区的英、俄商人伺机随医疗队进山,趁鼠疫造成人心惶恐,村民求医治病之危,以低廉价格将村中数代积蓄的山流水收购罄空。据说,英俄商人运输玉石的驮队首尾长达百余米,于山下分销各处,利市数十倍不止。
流水村每户人家都和玉石有不解之缘,一般人家生活来源以畜牧、种植、采玉三部分构成。各项经济来源所占的比例也不尽同,习惯以放牧、种植为主业,兼从事与玉石相关的劳作。前者作为生活的基本来源和保障,后者作为改善生计的手段。
传统意义上以玉石维持生计的玉户主要生产内容包括采玉、运输、加工三个方面。采玉人须具有一定的攻玉技能和寻矿的经验,属于基本固定的少部分人;大部分男性村民都做过往来山中运输玉石的驮工;玉石作坊则是近几年重新置办的,以砣机打磨“碴子玉”为主,有条件和能力兼做三项生产的玉户在村中不多见。每户人家都能合理地安排农时、放牧季节,并不耽误和玉石相关的劳作。村中至今没有专一经营玉石的商贩,这可能是受“重本轻末”传统观念影响的缘故。村中事无大小,绝少发生詈骂、斗殴现象,人心向善,风气翕然。
山村中半地穴式居室曾是流水村主要的居所,这种居室要比想象中久远得多,可以说是从半山腰洞穴居室向谷地的迁徙,或者说是漫长时空里的一种延续,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它反映古代流水村生产方式的渐化过程,由狩猎、放牧转而农耕劳作,选择适宜种植农作物的环境开发梯田,并靠近农田筑建长期固定的居所。
半地穴式的居所大都筑建在厚积的黄土台地上,大致按照所需要的居住面积由地表向下深挖约1.5米的坑框,除保留隔墙之外,按布局留下炕台及摆放物件的土台,然后于地表垒砌墙垣,上覆横木及草层,外敷泥土。这一变化的特殊意义不仅在于生产方式在改变,同时,也由聚居洞穴转向分散居住的格局,当然,也可以称之为扩大了的聚居区。
村中尚有少数的夯土版筑式房屋建筑,其建造方式一如山下绿洲民居,时间较晚。虽然住宅条件改善,增加了农耕田亩,但村民依然延续半耕半牧的传统生产方式,采玉人家仍在每年5月入山攻玉。传统的、半封闭式山村的生活节奏犹如往昔,甚至是我喜欢的那种劳动之余充分享受散漫的自由。
三年前,我从昆仑山岩漠地带考察遇阻来到流水村。人从缺氧的高山下来,连行走的步履都是滞缓无力的,倚靠在地窝子旁的土墩,望着正在烤制馕饼的女孩,抬起手来指着馕没有说一句话,女孩双手递来一张馕饼,她提着茶壶站在一边,不停地向碗里续水。吃得很累,也不知道自己是否吃饱,那是我进食最长的一顿野餐。
此次来到流水村,我随身带着为村里人拍摄的照片,女孩们认出了照片上的肉孜罕,她们没想到我还会再次来到昆仑山中的这处偏僻山村。当我拿着这张照片仔细端详肉孜罕时,她的那双眼睛依然像三年前一样纯朴善良。人生相识,很多类似的场景,因为习以为常而被淡忘,往往一件细小的情景或许会沉在心灵深处让人惦记。也许,我初识肉孜罕时的模样,在她的眼里是闯入她生活中的离奇的事情,而我也是如此,在她自然的举止中看到内心流露出的善良。
相隔三年,景物变迁,山谷坡地间错落有致地排列着抗震安居房,流水村村民相继迁入政府为山区居民建造的新居。我来时恰逢肉孜罕婚后的第二天,再次偶然的相遇为她拍摄一张结婚照,记录下肉孜罕新婚后幸福的表情。山里的女人们只能在镜子里看自己的容貌,一张普通的照片,对山里的女人具有神秘的诱惑力,那些年迈的老人惟一的照片出现在身份证上,除此之外,他们没有拍摄照片的机会,即使下山到县城也没有想到要走进照相馆里。
村中尚未搬迁的人家似乎很珍惜即将离去旧宅前的光阴,尽管他们对新居十分满意,却并不急欲入住新宅,那种莫名状的心理凭我的感觉,就像女人用手里的羊毛捻制毛线一样有条不紊,神情表露出对旧居的牵系。独自走在村落中,我镜头前的女人依然在梳理着羊毛团,平面的视角,些许还能满足我的视觉空间,但真正打动我的已变成记忆,印刻在我内心深处不能抹去。她嘴角上的一丝微笑和忧郁的神态可能天天都如此,也可能不再重复,瞬间感知的义涵,是她生命的积蓄被另一个女性突然发现,逝去而记录在心中的东西叫永恒,永恒的东西,在同一个人的身上一生中不会再现。
自从考古队在流水村发掘古墓,村里人都十分关心沉睡古墓中的人和他们的关系。因为考古发现与他们从祖辈们那里听来的传说不太一样,为此,有的老人甚至感到恐慌。流水村的孩子们则不同,他们目睹了考古发掘现场,见到我时,手里捧着采集来的石片,在许多的石片中,居然还真有两枚细石器时代的刮削器。
11岁的美丽克姆和她的妹妹从河滩上捡了一小袋河卵石,这些卵石有核桃大小,她们已经捡了很多,在自家的院子里堆积起了一座小山。据美丽克姆的母亲说,这些卵石是美丽克姆的爷爷颂经时用来记数的,当累计到一定数目便会将这些卵石带到祖先的墓地,在墓穴表层四周围成一道圆圈,这种祭祀的方式已经延续了千年之久。
我注意观察了这些卵石,其质地主要为白云石、大理石和氧化铁侵蚀作用带有赤褐色彩的卵石,内中还有乳白色的蛇纹石。美丽克姆特别喜欢这种白色的卵石,因为很像白玉。
这些卵石中可供欣赏的和子玉相仿,而且村里人历来偏爱挑拣白色卵石。因而,从所选采的卵石质地、颜色来看,是和他们鉴赏玉石的标准相近的。
临近秋收的季节,山地间的青稞一片金黄,正是流水村妇女们忙碌的时节,山里的采玉人也正陆续下山,一年之间时序轮替,终于又盼到阖家相聚的日子。在这道山谷间,除了流水声,一切都显得平静,特别是村前那座带有古典风格的石头城堡,让人仿佛回到儿时的童话世界中,内心中倏然感到温暖,我似乎理解到村民依恋高山流水的心境。
驮工,伴玉出山的人
在昆仑山,驮工是最具风险性的职业,而运输玉石出山的驮工被认为是踏着生死线过日子的人。流水村守着群玉之山,村民世代秉承传统的生活方式,每个男性村民一生中都曾亲历过驮工生涯,这种情形在昆仑山地区极为少见。
有关于田县山区居民的生存状况,以文字记录的方式出现较晚,没有哪一部书告诉流水村人应该如何生活,事实上,传统的生活方式在每一个村民身上不同程度地留有烙迹,并可以令人直接感触到平凡表象下的纯朴本质。村中流行一条谚语:“吃肉靠羊,出门骑驴”,以放牧为主业的人家至今仍以肉食为主,反映出早期以畜牧为主的遗习。村里极少见马匹,驴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当地所产的驴个体不大,优点是耐力强,天生具备攀缘山地的性能,因此,家家都乐于饲养驴。出于职业需要,驮工家庭会饲养两到三头驴,其中一头驴专用于往来山间驮运物品和玉石,驮工是季节性的职业,每年的五月至9月是驮工繁忙的季节。由于驮工是一个季节性的群体,所以没有形成专一的组织,常态下根据县玉石厂需要临时集合一支驮队,而这次以考察群玉之山为目的组织一支驮队纯属例外。
驮队由七名驮工组成,考虑到考察路线较长,以及后续给养困难等一些不确定因素,配置了十头驴,用来驮运食品、干柴和帐篷,干柴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在高山岩漠地带是没有柴草可供炊煮的。为了减少驴的负载,驮工们没有携带卧具,搭在驴背上的毛毡是驮工惟一用来御寒的物品,他们抵御风寒的能力很强,随便找到一处避风的坑穴,用塑料布苫盖于上,就可以鼾然入睡。以往,我在昆仑山中也曾夜宿这种极简陋的坑穴,在高寒地带感觉要比简易帐篷暖和。我的行囊里除几部相机而外,又填装了一些黄瓜、胡萝卜,以我野外生存的经验,要比水果耐饥渴,一旦受困于不测的境况下,至少可以维持体能基本的需求。
克里雅河上游有12条支流,树枝状支流顶梢隐没在冰峰覆雪之下,由北向南远眺,形似一条条挂满飞絮的柳丝,给人的错觉好像不是河水的源头,而是披散在一张饱经沧桑老人面庞上凌乱的白发,让每一个入山者感受它亘古以来寂寥的面容。
驮队傍河水而行,谷风拂煦,绿满前川,远望一条蜿蜒的山路缠绕山间。在山道的叉路口几乎都可以见到摆放的路标,凡在河道两旁或隘口的路标都是驮工堆垒的,而谷地草滩边的石堆则是牧羊人摆放的,后来发现,牧羊人石堆指向常在坡地平缓的山路,驮工石堆的指向均在地形复杂之处,但在有些必经之地两类石堆互有所见。在几处河水中央砾石砥柱之上,可以看到用石块敲击出的沟痕,示意河水浸漫此线不可过河;在隘口上堆些石头表示有坍塌危险;弯道旁立石则表明下面是断崖绝壁,这些所设的标识以往都曾发生过人身意外。每当驮队经过这些带有警示性的路标时,驮工们格外留意,惟恐不慎造成闪失。
在我的记录中,驮队盘行在山地的第二天,穿过五道险隘,其中一处陡峻的隘口相对高差二百米;跨越断裂的石磴19阶,磴阶砺石如刃,手臂划伤多处;趟水36次,有三处疾流水没腰际,冰冷砌骨;滑跌河水不知几次,一路艰辛实难描述。
山中看似有多条山路,其实上山和下山基本上走的是一条山路,河谷与山脊之间时而会出现岔路口,但行走不远便发现两条小路交并一处,另辟的歧路并不是捷径,而是上下两支驮队相遇时无法从一条山道上同时经过,仅此而已。
在河谷间,我们的驮队和采玉归来的驮队相遇,并从过路的牧羊人那里买来羊只聚餐。无论上山,还是下山,驮工都要大量消耗体内的能量,补充能量是生理上本能的需求,对于玉矿上的采玉人更是如此。在正常情形下,每隔十多天才得改善一次伙食,而平时只能以馕饼充腹。因为都是轻装,羊肉分煮在高压锅、水壶中,有人则将肉放在茶缸置火旁煨烤。
飘散的青烟里弥漫着带有草味的肉香,驮工们用手托着肉块,捻起一小撮盐撒在上面,用小刀剜切送入口中,有的肉块还浸着血水,那种情景让人想起茹毛饮血的时代。一双双磨出手茧的手平日里看似拙笨,剔骨取肉时却显得十分灵巧,分离出的羊骨像工艺品似的摆在草滩上。
驮工门寒暄的话题离不开玉石,一群人中,除我而外,几乎都是鉴定玉石的行家。采玉人和驮工有别于职业鉴定师,鉴定玉石主要靠“掂”、“看”、“敲”三种方法。和田玉拿在手中有沉笃感,用掂的方法测比重以区别玉石的质地,手掂大致可以确定玉石的密度,摒弃玉化程度不完全、或是呈现石化现象的次玉。
我一向认为品评玉石是玉石鉴定师和诸如玉石专家的事,殊不知玉未出山,采玉人和驮工对每块玉石的价值已品评定论,对于玉石行业内的大多数人而言,大概也是意想不到的。
人们通常将吃苦耐劳视作一种精神,对驮工而言则是生来具备的本能。面对生死险境能够沉着应对,化险为夷,才合乎一个驮工的本分,他们诚实、笃信的职业习惯颇有“侠客”之风。他们之中大多数人的性情不易冲动,寡言少语,遇事保守、固执。路途中我曾多次提出选走捷径,争取在大雪封山之前走遍群玉之山,均遭拒绝,所作的解释只有一句话:“那条路从来没有走过!”也许改变路线需要冒极大的风险,或者,暗示预先约定的计划不能改变。驮工坚持践行诺言而不改初衷,我相信行程中的每一条山路都是驮工脚步丈量出来的,而何时、何处攀山、涉水、宿营,驮工都是根据天气变化决定的。
9月中是昆仑山气候急剧转寒的季节,驮队正向海拔4000米以上的群玉之山行进,如果因一路顿踬而延宕了出山的时间,驮队将要忍受-20℃的气温在山间寻找归程。自登上海拔4100米的山脊后,雨雪间歇性地飘洒,在髅S暄中,一路无言,我看到驮工面部的表情比天色还要阴郁。
分给我的坐骑是一头13岁的老驴,从他的主人交付给我乘骑之后,这头驴便一直随在驮队之尾,我原以为这头驴在耍懒,但随即发现,即使在路况较好的山谷坡地,仍亦步亦趋地跟随驮队之后,任挥鞭恐吓、或犒劳以红萝卜均不奏效,令人愠恼不已。这头驴的主人卡斯木阿訇牵引一头运食品的驴走在我前面,偶而会帮我催赶这头“懒汉”,但当他的主人转过身去,这头驴行走的速度即如故态,于是,卡斯木阿訇郑重地请求我,不要再催赶这头驴,他说,这支进山的驮队连人带驴一旦出现什么意外,只有这头老驴能将你安全带回流水村。我突然像一个清醒过来的懵懂人,明白他为什么在出发前执意让我乘骑这头驴。
卡斯木阿訇的这番话在之后不久得到了验证。经过一道马鞍形的山坳口,常年雪融水的侵蚀,形成了一道狭长的孔道,这条路异常难走,的岩石参差不平,而转弯处是一条湍急的河流。
驮队相接走下河,河水贴着驴的肚皮,尽管如此,驴在水中站立不稳,牵驴的驮工只得站靠在驴的上方,以减轻水对驴的冲击。我的这头驴却没有随驮队下河,它带着我继续向前走,在一处布满砾石的河道停了下来,虽然河水湍急,水珠喷溅,但河道被几块巨石分割成一条条溪流,松开缰绳,驴跟随在我身后踏着石磴过河,大约过了半个小时,驮队才绕行来到我们所处的位置,看着驮工个个湿漉漉的样子,我不再记恨这头驴恶意摔落我的把戏,开始欣赏它的智慧和经验。
这天傍晚,驮队宿营在阿拉玛斯河谷内。夜半时分,我被河水中翻滚的石头撞击声所惊醒,借着月光,看见卡斯木阿訇在河水中寻找玉石。于河水中捞玉,历来有许多的传说,《明史・西域传》称“土人视月光盛处入水采之,必得美玉”。大概是指和田玉光泽如脂,月光照射水中的玉石会折射出明亮的月晖,凭视觉于河水中捞玉,眼前的情景似乎印证了这一说法。但卡斯木阿訇解释,浅水清澈可以分辨出河水中的玉石,倘若水没膝上全凭脚下的感受,和田玉表层细腻是可以感觉出来的。当夜卡斯木阿訇所处河床水深尺余,据他自己说是用脚在找玉,即“踩玉”。至于每年有人9月跣足夜间捞玉,原因为这一期间气候转凉,昆仑山河水源头白日消融,夜晚冰封,午夜后河水浅缓是捞玉最好的时机,遂成为趁月捞玉的美好传说。
卡斯木阿訇没有捞到山流水,坠入河水中的山料驮工是不捡的,再上八百米的高度就是阿拉玛斯玉矿,羊脂玉山料俯拾皆是。
驮工卡斯卡阿訇是流水村中的采玉世家,从14岁起便随从父辈采玉,21岁那年因矿体围岩坍塌砸伤腰部改做驮工,17年间山中玉矿无处不至。他虽然只上过小学,但标示的矿区位置及路线很准确,而且无论地形如何复杂,都能将驮队带出迷津,这是他的过人之处。卡斯木阿訇夫妇生养一男三女四个孩子,大女儿已出嫁。家中分得梯田12亩,除春耕秋收季节卡斯木阿訇下田劳作,其余农活和家务都由妻子承担。家中有50只羊,所得收入用于家庭日常开销略有节余。卡斯木阿訇已迁入政府为村民新建的抗震安居房,此次结队入山考察,免去驮运玉石出山之劳,心无旁鹜,所以有心情夜间下河捞玉。
在七名驮工中,买买提・库尔班是与我交谈最多的人。他曾在于田县城中学就读高中,通过汉语六级考试,后要求分配原籍流水村玉石转运站工作,他和妻子古丽尼莎常年看守玉石转运站,有关历年采玉的情况都是从买买提・库尔班报表资料中获悉的。买买提・库尔班在流水村人缘甚好,村里人将采得的“碴子玉”稍加打磨集中交由他代管,在不违反相关政策规定的前提下,买买提・库尔班总是能尽心为村民寻找销售渠道。
生在群玉山中的买买提・库尔班似乎对玉石看得很淡漠,他惟一的心愿是能在阿羌乡中学当一名教师,而眼下他希望尽快回到流水村,山中梯田里的青稞该开镰收割了。
这是一支没有宣言的驮队,走在古老的玉石之路上,风餐露宿,历尽艰辛,我脑际里悬想的事物都被驮队带上了昆仑山巅。昆仑山真实的景象由陌生而稔熟,我眼前的一切不是再现历史情境,而是于移步之间随时有新的发现,我在想,当驮工将玉石送出山去,今天这段真实的过程就衍变成为传说,而以往人们听到的传说故事将会增添新的情节和内容。
与兽共舞的狼道
冲过最后一道湍急的溪流,抬头看见岩峭上铺展一片的红景天,峭壁阴影下黪灰色的山道像一根废弃的绷带缠绕在山间。这条昆仑山中人与野兽共走的山道被采玉人称为“狼道”。
狼道的终端有一处孤零零的岩石,岩台上有一具动物的骸骨,据说,在20世纪初期,每到秋末冬初季节,会有成群的狼结队下山,常发生采玉人的驮队受狼群袭击的情形,于是,有人将射杀的狼的尸骸拖到隘口醒目的地方,用以恫吓狼群。但在其它季节,狼一般结伴而行,或像孤魂野鬼一样独自在山间漫行,而失去伴侣的孤狼性情乖戾,常会在山间无端地发出凄厉的嚎叫。
在昆仑山中,狼并不是兽中之王,无论棕熊还是野牦牛,狼都会退避三舍,但狼仍是这山中嗜杀成性的凶猛动物,在上个世纪雪豹消失踪迹后,狼就成了山中的主宰者。
以往,每到9月采玉人出山的季节,都会遇到人与狼狭道相随的情景,如果是一只狼或者结伴而行的两只狼,驮队和狼保持一定的距离会相安无事,即使是一头掉队的驴,狼也不会轻易地攻击,在狭窄的狼道上,一头驴为了求生,本能的自卫都会让狼掉下百丈悬崖。在近几十年内,山上的气候和生态环境已不如从前,狼会因逐寻食物来源而迁徙于昆仑山区,狼道上已极少见到狼只,就是在生态环境较好的低山区,也很少发现较大的狼群落。
在采玉人的驮队经过的山地间,海拔3000―4000米的荒漠草原,野生动物旱獭出没频繁,草丛中时而可见灰尾兔,还有结群活动的雪鸡、野雉等野禽,偶尔会发现一只孤狼,表明20世纪中后期以来昆仑山区狼只锐减,已经无法形成群落了,这对于昆仑山物种的多样性和自然界野生动物生态均衡都会产生负面的影响。每个牧羊人都不愿意见到狼群,同样,牧羊人经常也会因草场遭到破坏感到懊丧,因为成倍增长的旱獭已经危及到草原载畜量,尽管山上翱翔着旱獭的天敌――山鹰。
过去,牧羊人在山间转场时,路途中总会有行动迟缓的羊只脱离羊群,经常会有一两只狼尾随着转场的羊群。每到秋末季节,狼会跟随羊群到山谷中的秋牧场,有时为了掠取食物会追随羊群到村口。秋末季节的狼很贪婪,它要为过冬储存能量,昆仑山区的冬天气温最低可以达到-20℃,狼要在洞穴中耐心地等待着第二年春天的来临。但狼和棕熊不一样,在最寒冷的季节棕熊进入冬眠,而狼却要拖着一条尾巴在风雪谷地间寻觅食物,在凹陷的地槽河谷地段,溪流石畔总会有零星的岩羊,这也就成为狼的狩猎场。个体较大的公狼健硕的躯体长达1.5米,当捕捉岩羊后会饕餮一餐,然后,将撕裂的岩羊拖到深凹处并用雪掩盖,在猎捕不到岩羊的情况下就靠冰冻的肉块维持生存。
山里的野生动物经由狼道下山是一条捷径,采玉人选择这条只有野生动物才敢行走的通道,是因为只有这一条道可以直接攀登阿拉玛斯矿,如果有其它的道路可供选择,这条路也就不会延续到今天,更何况山里出产美玉的矿床没有一处不是在最危险的地段。
谈起这条狼道上采玉人伤亡的情况,驮工们个个噤若寒蝉,他们只肯讲述自己亲眼目睹野生动物坠崖而亡的惨烈景象。年龄稍长的老驮工至今还记得20年前,入山行至狼道时,看见一只牦牛失足跌落悬崖,狼道上的牦牛群齐声哀嚎,声咽群山,那种场面让所有在场的驮工为之感动地落泪。
狼道是一条单行线,脚下的每一个落点都是采玉人磨出来的,岩面上的挠痕和深浅不一的石窝是野兽和毛驴踩踏出来的,在不足尺宽的狼道上,千百年来不知过往了多少生灵。
每头毛驴都是在驮工连拉带推逼上狼道的,几乎在同一时刻,毛驴安静了下来,不再像山谷间那样行为散漫。毛驴在狼道上都没有了倔脾气,在生死关头,我看到了驴沉稳、冷静的一面。手搭在毛驴身上能感觉到收紧的肌腱在弹跳,毛驴的四肢在打颤,眼睛望着险峻的崖壁,躯体紧贴着山石,缓慢地向前挪动四肢。只有那头13岁的“懒汉”显得比较从容,步距如常,轻提缓落,毕竟,这条生死之路它已经走了12年。当我走过只容一人侧身面壁的几米险境后,冰冷平滑的岩壁给我的感觉,像是亲吻一具僵死万千年的玉人的面庞。
现在,我总算明白为什么有人将“阿拉玛斯”解读为“金刚石”,在整个昆仑山系中,只有阿拉玛斯矿所产的羊脂玉具有最美的光泽,最纯正的色彩,最坚硬的质地,这里面也内含采玉人拼着九死一生采得羊脂玉的勇气和精神。
草原上的狼惯走僻径,昆仑山中的狼没有僻径可选择,只有险道,一条不足尺宽的小路就是狼的“官道”,壁立千仞的山谷是山峰的共鸣箱,空谷中的狼嚎被风捎带到很远的地方,它表达自然界中山与风对生命的理解。
时值9月,气温骤降,阿拉玛斯矿的采玉人不敢稍有迟缓,匆忙相继下山,一旦雪封狼道,其后果可想而知。
悬崖下的砾石滩一排动物的骨骸,这种死亡的陈列方式令每一个观望者毛骨悚然。
驮工们有句格言:“狼在狼道上不猎食,采玉人在狼道上宁舍玉”。
经狼道输送山下的羊脂玉,少有超过一百公斤重的,jishi即使最骠悍的驮工,背负50公斤玉石经过狼道,也被认为是最大的限度,因为在近两公里的狼道上,仅仅只有三处可供驮工用来歇脚的地方。因此,自古以来阿拉玛斯玉矿所产的羊脂玉都被分解成小块,也正因为在玉矿作了精细的分解,去掉了皮表上所有的杂质,运往山下的羊脂玉都是精品。
在这条狼荒的山道上,意外的险情也发生在狼身上。十年前,阿拉玛斯玉矿的采玉人发现一只倒伏在悬崖边的幼狼,用绳套将这只狼拖出险境,幼狼没有挣扎,生死边缘动物求生的欲望已超出对人的恐惧,从此,这只狼开始寄养于人的生存环境。
拯救这只狼的采玉人至今记得,脱离险境的幼狼形体枯槁,已经不能站立,它睁着一双求救的眼睛,唁唁喘息。采玉人从山下驮来一只羊,宰杀后调养受伤的狼。在平日,山里人憎恨狼伤害羊群,为此,狼受到猎人的捕杀,但不知为什么,面对一只濒死的幼狼,人们的观念瞬时间会发生微妙的变化,人性的怜悯,竟默许牺牲羊的生命去拯救羊的天敌,采玉人认为值得,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采玉人在山上的日子和这只受伤的狼一样,为生存而采玉,每个采玉人的身上都留有不同程度的伤疾,而且也都亲身体验过受伤后孤独无助的痛苦。
采玉人每隔十天半月会伫候在崖畔迎取驮工从山下送来的给养,他们会很亲昵地抚摩运送给养的毛驴,除此之外,他们对动物的感情都移送给了那只幼狼,为幼狼垒筑的石窟,成为采玉人聚集的地方。为了这只狼,采玉人在山间捕捉旱獭,靠近河水的地方,采玉人会使用以水灌浇的方法捕捉旱獭,但如果旱獭洞穴很深,需要耗费很大的体力,最简捷的方法是以燃烧枯草烟熏的方法,这些方法采玉人是很熟练的,在以往大雪骤降的日子里,粮食断绝,采玉人就是靠着捕捉旱獭维系生命,走出险境,得以逃生。
那只幼狼伤口已经痊愈,阿拉玛斯矿采玉人下山之际,狼尾随至狼道,它并没有跟采玉人的驮队下山,那双闪着绿光的眼睛代表野性,不管它是否懂得人的恩赐,也不管它后来的命运如何,玉山上人和狼的分野就在狼道。
脱离狼道,凝重地回望,我看到恍若生死分界的狼道,怀疑自己并不曾走过,这真是一条血色的通道,让人炽烈地感动。但在高耸的岩峭上,又看到了一片红景天――无论从各个角度――所有的紧张、惊险都收在了这片最后的红色中。
阿拉玛斯,盛产羊脂玉的古玉矿
远处,昆仑山巅的天宫隐没云霄,近前,陡立的阿拉玛斯玉峰就是宫宇前的天阙,我可以周览其间,甚至可以用手去擦拭崖壁玉面上的细尘。
满清乾、嘉时期,对和田地区玉石产地派兵驻防、监守,一度曾禁采玉石,但所委派官员,均暗地驱使属下胁迫民夫入昆仑山采玉,从中渔利,之后历届派遣大员多与商贾勾结,沆瀣一气,因而,内地的玉石商贾俟时相继进入和田。
民国初期,天津玉石商贾戚春甫、戚光焘二人风闻于田县昆仑山中的阿拉玛斯矿是一处盛产羊脂玉的古代玉矿,于是,打通官府默许其对阿拉玛斯矿进行开采,相传,戚氏兄弟与官府之间立有契约,因此,阿拉玛斯古玉矿再次复采是的结果。
阿拉玛斯古玉矿所产玉石陆续运往京、津地区,因其羊脂玉山料为其它产地所罕见,冠盖京华,玉器行业争相抢购,甚至远在江南的苏州、扬州玉器行商贾也纷纷北上津门求购。继戚春甫、戚光焘之后,天津杨姓玉石商贾,又获准开采阿拉玛斯古玉矿,如今阿拉玛斯玉矿仍残存当年采玉时的遗址,当地人俗称“戚家坑”、“杨家坑”。
以现有的可查实的资料证明,满清政府统治时期,于和田地区昆仑山开采玉石,规模之大、时间之久,为历代所不及,以乾、嘉时期为盛,和田玉充斥宫闱。但是,大量的山玉是如何从昆仑山中采出,采玉人如何攻玉,文字记录却十分简略,关于于田县阿拉玛斯古玉矿攻玉的情形,竟然未提一字。
据采玉人祖辈相传的口头记录,清代阿拉玛斯矿攻玉简直是一部血泪浸透的采玉史。
清代驻克里雅官员(今于田县)以募集的名义挑选民夫上山采玉,被编录采玉手册的民夫多数为交不起苛捐杂税的农户,以及官府巧立名目夺去土地的贫民。其手段以徭役代赋税,派遣差办监督上山;采玉工具诸如铁锤、铁钎、镐锸,以及驮运牲畜,均以摊派形式备齐。官府在山间普鲁设卡伦(哨卡)派兵丁驻防,采玉人自5月进山,便与世隔绝。其间,由官府遣驮队每十天向阿拉玛斯玉矿输送给养一次,至9月下山于普鲁接受官府检查,按规定采玉工以人头逐一计量,必须完成所规定的玉石数量方被认可。而对所采羊脂玉的质地、块状大小挑剔甚严,凡经认可的采玉人可豁免赋税,或发给少量佣金,如未能完成规定数量,则翌年必须再次入山。
这些采玉人为官府立下字据,以性命作为赌注,凡上山采玉死活毋论,官府不予抚恤金。采玉人因家眷在山下,而不愿逃脱连累家人吃官司,即使有逃匿的想法,冰川雪山中也绝少逃生之路,曾有人难以忍受采玉之艰辛,沿山道向南逃奔藏北,都因为山路艰险,途中断粮而殒命山间。
清代的民采官收与民采商收,其实是同出一辙,后者不过是表现为官商贿通的方式,而流亡、死于采玉的民夫年年有之。所以,满清统治时期,宫中的玉器都沾满了采玉人的血泪,于田县境内的阿拉玛斯古玉矿就是一幅记录这段历史的“碧血玉山图”!
由于历史的原因,阿拉玛斯玉矿属于先开采、后勘探的矿床,直到20世纪中期才开始展开地质矿产普查工作,大致完成对阿拉玛斯玉矿地质填图工作,并根据地质条件进行浅钻等勘探技术手段,予以初步的综合评价,而对于矿床分带控制因素内涵的有关围岩性质、构造裂隙的发育情况,矿化阶段的不同,矿液温度及浓度的变化等等,尚均在探索之中,尤其对矿石边界品位划分的界限,仍处于探讨之中。
阿拉玛斯玉矿具有悠久的开采历史,根据开采工具和手段,以及玉矿残存的历史遗留下的开采遗迹,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最初为采集于矿源地表上的“戈壁玉”及河道中的子玉;进入铁器时代,则是以简陋的工具开采、剥离地表上的玉石,这种采玉方式延续了很长时间;直到清代以开凿平硐为主的规模化生产方式,并在之后采取打眼、放炮手段开采玉石。
大约在距今约一万年的全新世,昆仑山区出现一个小的间冰期,气候回升,转为暖湿环境,禾本植物增多,阿拉玛斯玉矿呈现出荒漠草原环境,持续到中全新世,受温暖湿润的气候影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因此,生活在昆仑山中的古人类,可能已经涉足其间。据在于田县阿什库勒盆地考古发现的细石器,系产于火成岩中的半透明、具有碧玉化特征的刮削器,可以推测,海拔4650米的阿什库勒盆地与阿拉玛斯玉矿之间可能有一条古人往来的山道。
从以采集玉石为主过渡到利用工具采集玉石,其中一个重要的采玉方法为“火攻法”,即以燃烧柴草于围岩及矿体,然后,以雪融水冷激,再以工具撬取玉石,这可能是受到蚀变片麻岩现象的启发。在近于垂直地面的岩顶部,我发现一处20厘米宽的纵深裂隙,岩面上有燃烧的遗留下的炱痕,按常理,孤立的岩顶不可能为采玉人的宿址,裂隙中仍残存厚积炭化物质,表明其年代久远,符合早期攻玉所采取的手段,而这个时期是与当时植被环境相关联,因为在晚全新世,昆仑山中气候向寒冷、干旱方向发展,柴草稀少,已不再具备以“火攻”的手段采玉。在今天,采玉人为了取暖和炊煮食物,需要从山下驮运干柴,阿拉玛斯玉矿火攻法采玉已成为陈迹。
据年长的采玉人介绍,以往采矿以铁钎、铁锤为主,利用铁钎撬开岩体取玉,劳动强度大、效率低,开凿矿硐十分艰难。遇到块状大的玉石,无法整取,只得在矿硐中分解成若干小块,不仅产出玉石因块状小而贬值,采玉人在硐中采玉,甚至要冒着极大的风险。近几年来,于田县采用现代化技术予以保护性开发阿拉玛斯玉矿,以凿岩机露天剥离的方法开采玉石,采玉时以膨胀剂进行静态爆破,此种方法,基本上保障开采时玉石不受损。目前,已准备在阿拉玛斯玉矿实施巷道式开采。据初步勘探,勘明阿拉玛斯玉矿计划开采量为一千七百余吨,其总储量有待进一步全面、深入勘察,而就目前保护性计划开采量可持续开采几十年。
可以预言,阿拉玛斯玉矿至今仍然是昆仑山中羊脂玉蕴藏量最丰富、产量最多、最具有开采价值和希望的玉矿。
阿拉玛斯玉矿是昆仑山区最早开采“和田玉”的矿区,矿区以盛产羊脂玉而享誉古今,因矿区山道与山前玉石之路相接,成为和田羊脂玉主要的输出地,古代中原所琢制的精美的玉器物,都有产自于阿拉玛斯玉矿的羊脂玉。
据《和田简史》记载,公元七世纪时,吐蕃人曾“将18头骡子驮的玉石运到吐蕃”,吐蕃人使用的生活器皿有不少为羊脂玉琢制而成。据相关史料记载,于田县山区普鲁村地带为古代山地部族聚落,溯克里雅河而上,有一条山间小道,通往毗连后藏的克里雅山口,此地有一处名为“罕坦木帕夏”的古堡,这条山道即是由北而南的山地玉石之路,位于阿拉玛斯古玉矿之侧,所驮运的羊脂玉应产于阿拉玛斯玉矿。
我曾拜访过普鲁村90岁的老人苏莱曼,他年轻时就随父辈去过藏北高原,也曾为地质勘探队带路进山,徒步半个月到达藏北。据他说,这条山路在古代不仅用于军事需要,也是南北贸易交流的通道,玉石也是通过这条山道输送到的,从而证实这条山地古道,至今尚未废弃。
通往阿拉玛斯玉矿的山道被驮工视同“危途”,转运玉石的牲畜负载量一般不超过百余公斤,块状大的玉石,基本都在玉矿就地分解。1988年,于阿拉玛斯玉矿戚家坑采得一块重达259公斤的羊脂玉,采玉人实在不忍心分解这块罕见的美玉,全体采玉人轮番肩负木杠,用时18天,徒步山路50余公里,艰难地将玉石运出山地。这块采玉人以生死为代价抬运下山的羊脂玉,为一家玉雕厂所收购,成为当年玉雕行业最大的奇闻。之后20年间,再未采到如此质地、重量相近的羊脂玉。
站在阿拉玛斯玉矿戚家坑旧址,仍可以看到当年开凿玉矿留在矿体上的遗痕,脚下一汪淡绿色的雪融水,彻染散落池中白色的玉碴,一池玉色,却不能唤起心底一丝的欣喜。
玉山的谷地,零星分布着采玉人修葺的窝棚,那是一些只能容人躺卧的窝坑,上面覆盖着一张塑料布,用于挡风避雨,在这一张张像蘑菇似的五颜六色帐帷下,躺着疲累已极酣睡的采玉人,在我的眼里,海拔4500米生存状态的采玉人,他们的心地就像白玉一样坚韧、纯净……
阿拉玛斯,一个遍布白玉的地方,我每走一步都踩在玉石上,人是玉山上的过客,只有生长在玉山上的石莲,年复一年地伸展着绿色的莲瓣,为这座白玉之山遮住几分孤独!
玉山牧童
这是一支歧路忘返的驮队,不知疲倦地绕行在山阿之间,方向:东南,海拔:3335米。
两山相对之间,有一处不规则的条形山谷,山谷底面较为平坦,有一条通阿亚甫河泛流其间,河床宽阔,河岸阶地是成片的垫状植被,采玉人称此地为“绿谷”。驮队由此渡河向东,河水清澈见底,河心错落分布着巨大的砾石,形状各异,或如柱石峙立,或横陈于河道,水泐岩石,留下一道道雯华,仿佛在砾石上镌刻出记忆的年轮。
河水东岸是起伏不平的谷地,穿越谷地折向东南,溯一条疾流小溪登山,这条小溪是克里雅河上游的一条支流,名为拉依库勒提河。
岚岫云雾渐渐散去,眼前呈现出草书“之”字形的山道,虚实相联,遒劲俊健;其上宛如一顶玄白色的岩盖,像是破土欲出的玉笋;岩坡上遍生着马蔺草,长椭圆形的蒴果簇立在草丛中,给9月的山野草地带来几分怡人的秋韵。
这里有一座被采玉人遗忘的山。
来到这处满目翠绿的山脚下,驮工们安闲地坐在草地上休憩。库尔班对驮队来到这处往来的草场便道表示疑惑不解,在他眼里,这是一处极为寻常的山,并不是我需要踏勘的玉山。他对遍山的矿体毫无兴趣,为了表示他的诚恳和判断力,特意从山坡跑向河床,毫不费力地从河水中捞起几块椭圆形的石头,举在我的面前说:“这些从山上滚落下来的石头都变成了‘喀瓦’,是没有人要的。”
“喀瓦”一词,在当地人的语言里为“葫芦”之意,他们将被河水磨蚀棱角的石头也比喻为喀瓦。经年累月沉浸河水中的喀瓦石,都濡染不同程度的沁色,从色相和形状上的确要比山上的喀瓦石好看得多。我仔细端详着库尔班手中的喀瓦,似有所发现,其中的一块喀瓦石质晶体结构致密,有蜡状光泽,呈雾状透明度,如果不是手感略轻,几乎与灰白色的和田玉相差无几。虽然在清代末期,有玉石商贾将其称作“昆仑玉”,以示与和田玉相区别,但所有的采玉人途经于此,均一瞟而过,至今,人们仍将这个地方称为“牧羊人的喀瓦山”。
早在20世纪50年代,在牧羊人的引导下,曾对喀瓦山进行过地质勘察,当时主要是展开对和田玉矿脉的普查工作,初步认定这座山为储藏量极为丰富的蛇纹石矿,但一直未予开采。在勘察时发现,的蛇纹石矿有被撬凿的痕迹,有人认为,可能是古代游牧于山间的部族取石筑建石屋。据所开采的矿体遗址观察,矿石质地明显优于相邻的矿体,因而推测,有人曾于此开采过矿石。但这只是一种假设,因为在采玉人中没有听到此类的传说,况且,驮工的祖辈们也没有哪一个将喀瓦石驮运下山,而喀瓦石的流向也不见于任何文献记载。采玉人认为,开采喀瓦山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因为一条贯穿南北的克里雅河河道,就是山中的喀瓦石自然铺成的。
但我仍旧对这座嵌满青草的喀瓦山充满了极大的兴趣,并乐此不疲地以石叩击矿体,音质虽不如和田玉那般琳琅美妙,却也悦耳动听。
喀瓦山坐东朝西,绵延十余公里,相对高度三百米左右,海拔高度3780米。看惯了高峻的群玉之山,喀瓦山并不引人注目,根据以往相关资料的记述:“蛇纹石,包括纤蛇纹石、鳞蛇纹石和叶蛇纹石三个同质多象变体。单斜晶系,通常成致密块状,一般由橄榄石经热液蚀变而成。”其中质地细密、颜色鲜艳的俗称“岫岩玉”。
据以往地质勘察资料分析,喀瓦山处于地质区域变质带,受接触变质作用及热液变质作用成矿,属接触带形成的交代矿床。玉化蛇纹石成矿物质条件比较复杂,同种矿物在不同条件下的成因及特征,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喀瓦山玉化蛇纹石与岫岩玉在矿物标型特征上大体相同,但喀瓦山玉化蛇纹石成蜡状光泽,透明度好,色相以白色为主调,手感、细腻,且储藏矿体完整,质地明显优于岫岩玉。
参考以往矿产普查资料,以及此次实地踏勘观察结果,于田县境昆仑山中山区克里雅河以东为玉化蛇纹石主要的分布区,喀瓦山玉化蛇纹石矿床是迄今和田地区所发现的储藏量最大的矿区,初步评估储藏量几十亿吨,极具开采远景。按传统的对具有一定开采价值的矿床以地域名命名的惯例,产于东北辽宁省岫岩县的蛇纹石冠名以“岫岩玉”;爰以为章,喀瓦山属于于田县阿羌乡辖地,可将该区域所产玉化蛇纹石命名为“阿羌玉”。这一命名的意义在于同岫岩玉严格地区隔,并不汩没一万年来岩居穴处的阿羌人对守护阿羌玉所作的付出。
自今而始,阿羌玉可作为工艺玉材极大限度地满足国内工艺雕刻的需求,尤其是将成为大型雕刻玉材的产出基地,其中,色彩鲜艳、质地优良的阿羌玉,可雕制成精美的艺术品。
以我之奢想,在昆仑山中就地取材阿羌玉,于云雾缥缈之巅,垒筑齐天玉阙数座,真实再现伟大诗人屈原一生为之“上下求索”的仙境,让企慕群玉之山的人登高凌云,流连其间,那般“一览众山小”的气概,一定是很壮观的。
耸立绿野间的一座山,宛如一条完整延长的阿羌玉矿带,沿着这条矿带布满了奇形怪状的矿体。受地质第三纪冰川作用,巨大块状的矿体被磨蚀成光洁平滑的玉床;留在一块块矿体平面上的泐纹,像是人工雕琢的棋坪;出露地表矿体上的椭圆形浅臼,积满一汪清水,浑似未曾濡墨的砚池。在一处矿体的下方,有一围垒砌的玉墙。早年间,这一带曾是雪豹、狼群出没的地方,牧羊人为防止羊群受袭惊散逃逸,构筑了这道世上最昂贵的围墙。如今,山里的野兽日渐稀少,羊群随处栖息,这处围墙也就成为牧羊人惟一的象征性建筑。
距围墙不远的岔路口,有一座三角形的玉垒,那是牧羊人的路标,牧羊人的去处随季节而改变,路标的指向也因时而变化,年复一年,路标已有齐腰之高。
秋暮时节,牧羊人陆续下山,山中只剩下一户牧羊人家,这户人家父子俩人,正分别在两面山坡将羊群驱赶到谷地。漫山白色的羊只像滚落的白玉一样朝山下涌动,个别行动迟缓的羊只,不紧不慢地沿着缓坡尾随其后。驱赶羊群的是一个牧羊少年,同所有的牧羊人一样,手中握着一条抛掷石子的革带,不停地将石子甩在落伍的羊只身上,并不时地打着呼哨召唤走散的羊只。因为每年放牧归去时,粗心的牧羊人总会将散佚的羊只遗落在山里,而一个细心的牧羊人可以从遍野的羊群中分辨出他所要寻找的羊只,显然,这是一个合格的牧羊少年。
站在我面前的牧羊少年略有些拘谨,虽然只有16岁,却显得比山下的孩子成熟。牧羊少年的名字叫雅勒昆,意思是“火焰”。雅勒昆与所有的牧羊人成长经历一样,从小就跟着父辈学会了放牧羊群,和他的父辈不同的是,雅勒昆在阿羌乡中学完成了九年学业,接替了年老的爷爷,随父亲入山放牧。
牧羊人和采玉人入山的季节相同,5月间将羊群赶入山中,沿着河谷从春牧场转场到夏牧场。海拔2700米至3800米的山谷地段是水草丰美的牧场,但在其中的一段较为阴湿的谷地,却不适宜放牧,为此,在高处的秋牧场放牧时间最长。牧羊人与采玉人的驮队关系十分融洽,情同一家。牧羊人所需的食品都是靠驮队运送的,而玉山上的采玉人和驮队的肉食则由牧羊人供给,每当玉山上的采玉人食物匮乏时,都会在山间就近求助于牧羊人,这种相濡以沫的生存关系从古延续至今。
隔河对岸的山腰间有一排牧羊人秋牧时寄居的洞穴,距洞穴不远的山道上徘徊着八九只山羊,也许不知道主人已经下山,迟迟不肯离去。有一只小羊试图从岩顶跳回山道,不料垂直跌落到下面突露出的岩台上,陷入进退不得的绝境,骚动不安的羊只排列在岩顶之上,山谷中小羊“咩咩”地凄叫声,让人听了揪心。雅勒昆蹙紧眉头望着自己的羊,神色忧郁而又无可奈何,任何一个牧羊人都无法将小羊从绝壁断崖中拯救出来,这种场面比野兽猎杀羊只更为惨烈,而这一幕情景山中几乎年年发生。
一只大胆的山羊向断崖下移动,雅勒昆说,那是一只母羊去营救它的孩子,母羊先是在距离岩台两米的地方观望小羊,最终纵身一跃跳进了突露的岩台,此刻,所有的人都为这只羊的奋然一跳而动情。
山里生灵的感情超出了我的想象,只因看惯了草原上怡然徜徉的羊群。母羊不会懂得不可为而为之的道理,仅仅出于动物母性的本能,动物的悲剧在于它的本性超过本能极限的行为,给人留下的不止是感动,还有人性化的思索。
雅勒昆在耐心地等待,直等到岩台上的小羊不再凄叫,岩顶上其余的羊便会离去。雅勒昆告诉我,他曾目睹过坠落断崖上的两只羊,饥饿时相互吞噬对方身上的毛,直到相泣冻馁而死,最后变成和岩石一样的颜色。雅勒昆自责没有学会吹奏牧笛,他的爷爷有一支用阿羌玉琢制而成的三孔玉笛,每当爷爷吹奏玉笛,羊群就会围拢在他的身边,也许就不会发生今天这种情景。
第二年的春天,紫色的马蔺花遍山开放,牧童雅勒昆会赶着羊群入山,最终还要来到喀瓦山,一段难忘的忧伤,将以委婉的玉笛声向喀瓦山倾诉。
《旅游》咨讯:
乌鲁木齐每天有三个航班飞至和田,票价:1400元。
和田不通铁路,进出只有依靠飞机和长途汽车,315国道经过和田。
乌鲁木齐每天有十二车次的长途客车直达和田,票价:260―360元之间,根据不同车型定价。长途客车行驶沙漠公路,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沿途有众多景观。由于和田地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大部分景点都在沙漠之中,所以往来各景点最便捷的交通方式就是租车。
和田三大宝:玉石、地毯、丝绸。如今和田依然可以看到古老的传统扎染工艺“艾德莱斯绸”作坊。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和田地毯,深受国内外游客的喜爱。
和田民族风味小吃有:烤全羊、烤羊肉串、手抓肉,还有和田的核桃,薄皮个体大,是新疆最好的核桃。
和田地区旅游定点宾馆、酒店11家,拥有中低档套间、标准间共1109个床位;设立国际旅行社1家,可提供英、日、俄、汉、维五种语言的导游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