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最后一课阅读答案范文

最后一课阅读答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最后一课阅读答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最后一课阅读答案

第1篇:最后一课阅读答案范文

一、 按照课文要求提问

教科书中的要求,能较好地体现学生的年段特点,是学生应该达到的学习能力目标,也是引领学生深入阅读的教学要求,因此,教科书中的问题,是课堂提问的主要依据。

一是课中“泡泡”。人教版教材中第二学段课文中往往有“泡泡”,这些泡泡,一般是每课1至3个,大都是要求理解的词语和较小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又比较重要,也属于课文的重点内容,因此,“泡泡”里的内容要融入教学。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三单元《风筝》一课“我查词典知道了‘憧憬’的意思。”就是要求学生查阅词典理解词义。还有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二单元《蟋蟀的住宅》一课中有个“泡泡”里问“‘随遇而安’是什么意思?”这些内容,教师在教学中都可以以此提问,这也是理解课文和语言运用相结合的形式。

二是课后要求。有的教师上课时,不爱使用课文后面的问题,这也是导致教学效率不高的原因之一。当下我国的小学语文教科书有十多个版本,无论哪个版本,一般都是采取选文式主题阅读的编排形式,即围绕着一个主题,所选的几篇文章都符合这一主题,反映了语言文字和思想情感的相互融合,体现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教科书编者编制课后问题时煞费苦心。一般课后有2至4个问题,其问题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和思维方向。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小摄影师》一课,课后的问题第二题:“从课文的许多地方可以看出高尔基喜爱小男孩,让我们找出来读一读。”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先找出高尔基让秘书放小男孩进来和对高尔基照相的细致描写以及高尔基喊小孩回来的内容,包括高尔基最后对秘书说的话,这是引领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还有的课文后面有理解语言形式的要求,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三单元《只有一个地球》后面有“举例说一说,课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这个内容也要融入教学,让学生理解语言形式。

三是小练笔。课后的小练笔是体现读写结合、升华学生情感的形式,也是教学不可忽视的内容。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三单元课后的小练笔“我有很多话要对鸟儿说。我先说一说,再写下来。”教师可以提问:“你想对鸟儿说些什么?”让学生先说再写,完成了课后的要求,才是完成了基本的教学任务。

二、 抓住重点问题提问

语文教学要讲求实效,要提高阅读效率,教学时就要抓住大问题,删去细枝末节的小问题,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删繁就简、突出重点。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对文本的解读,自行设计提问,所设计的问题是课文后面没有提出的,但又对理解课文和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有帮助的。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四单元的《猫》,课后的问题是“作者非常喜欢他描写的那只猫,我们来举些例子说一说。”教学中,教师可以加上“老猫有什么特点?”“小猫又有什么特点?”这样的问题,需要学生整体上关照全文。再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三单元《落花生》一课,教师可以提问:“我们要向花生学习什么?”这是一个有思考价值的大问题,需要学生独立思考、互相交流才能解决,教学中融入了这样较大的问题,教学实效性就会提高。

三、 针对有疑之处提问

有的课文中有疑问处、矛盾处,学生阅读时会有些疑问,课文中也没有直接给出答案,学生需要深入思考,这些是很好的学习内容,解决这些问题,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二单元《詹天佑》一课,用了很长的篇幅写帝国主义对中国人修铁路的阻挠和要挟,教学时,教师就可以提问:“课文以詹天佑为题,但是为什么却要写帝国主义对中国人修铁路的阻挠和要挟?”这个问题的答案能从侧面表现詹天佑为国争光的决心和修铁路的能力。再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三单元《穷人》一课,有一处关于桑娜心理活动的细腻描写:“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这些内容,不连贯、断断续续,也是课文的重点部分,教学中教师可以提问:“这五处省略号分别省略了什么内容呢?从而表现了桑娜的什么品质呢?”学生的回答有助于进一步把握文本的重点和主人公桑娜的优秀品质。

四、 根据简约之处提问

由于文本受篇幅的制约和学生年段的限制,大都不会很长,一般都有一些描写简约或者空白之处,因此,根据文本简约、空白的地方提问,也是设计提问的重要依据,前提条件是这个内容必须能直接或间接反映课文重点,不能在无疑处生疑。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三单元《巨人的花园》一课,对巨人堆起围墙和推到围墙的情景描写得比较概括,但这又是课文重要的内容,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想象巨人堆起围墙之后,花园里是什么景象?”“想象巨人推到围墙之后,花园里又是什么景象?”这两个问题,既是语言文字运用的形式,也能体现课文的主旨,即“有孩子的地方就有春天,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再如《去年的树》中有两处描写:“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唱完了歌,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这两处描写是表现鸟儿的好朋友大树被制成了火柴,火柴点亮了灯火,属于课文的重点部分,因此,教师可以提问:“鸟儿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它的心里会想些什么?鸟儿又看了一会儿灯火,它的心里又会想些什么?请展开想象。”学生的回答能丰富课文内容。

第2篇:最后一课阅读答案范文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备课 教学程序 预习导入 模拟讲授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备课是教学的起点和基础,是决定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如何通过精心备课,设计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引领学生学会感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形成语文素养和文化积淀,是每位教师的毕生追求。

一、从教学程序上做好备课工作

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当然这个过程不能随心所欲,而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事前设定好规则,设定好路子,让学生跟着教师的引导步入知识的天堂。我认为备课的时候,首先要了解学生之前的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因为语文是一个知识连贯性很强的学科,以前的知识就是现在学习的基础,只有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才能设计好教案;提问是课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特别是对小学生,提问不仅仅可以提示他们注意听课,回答老师的问题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骄傲的资本,所以认真设计课堂问题是教师需要做好的一项基本功课,既能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又可以将走神的学生拉回课堂;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忽视的教学项目之一。我认为,特别是对小学生,我们要时时处处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比如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所以,在设计课堂教案的时候,我们要思考怎样更好地达到培养他们学习能力的目的。

二、由预习导入,引导学生初读解惑

预习课文的良好习惯应在一开始就养成。第一课时教学时需要对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反馈。在预习中学生会有一些疑难,例如《江南》一课,学生在预习时发现一些句子很难理解“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于是引导学生一起读课文,边读边在课文中找到答案,趁机引导学生读好课文,尽量通过读课文内容找到答案,在阅读中发现新问题。接着再引导学生抓住一些关键词,读通一些难读的句子、难理解的词,使学生读得有兴趣,不会觉得枯燥无味,为第二课时的学习做铺垫,激起更高的学习兴趣。

三、让教学变得扎实有效的方法

1.设计质疑课题小问号,带着问题读课文。文章的标题就像眼睛一样,出色的题目,准确鲜明,引人入胜,能提示文章内容,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阅读,首先要学会读题目。文章题目就是学生展开阅读学习的突破口。例如《怀素写字》一课,先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品读好课题,再由课题质疑:“怀素是谁?他是干什么的?他为什么要写字?他的字有什么特点?”带着这些问题阅读,学生会比较有兴趣,自己在课文中找到答案,也会有成就感,阅读兴趣会浓厚,接着趁机引导学生读通一些难读的句子,记牢几个难读、难写、难理解的词,把课文读通。

2.抓重点词句,扎实有效地读课文。《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识字、写字、阅读、作文能力的培养,并指出要十分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目的地进行字词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设计悬念,激发探究兴趣。“一曲终了,余音绕梁”,会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给人更多的艺术享受。当第一课时快结束时,教师可设置疑问,抛下话题,启发思考,留下悬念,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例如,教学《雾凇》一课,初读后充分感受雾凇的美,课堂结束时提出问题:“这么美的雾凇是如何形成的?它需要哪些条件呢?我们下节课来讨论。”以此引起学生细读的欲望,为第二、第三课时的学习打下基础,蓄足气势,达到课虽下、味还在、趣仍浓、思无限的艺术效果。

四、导入新课和设计导语应遵循原则

1.符合教学的目的性和必要性。课堂教学的导入,一定要根据教学目标来精心设计导语,不要使导语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

2.根据授课的内容设计导语。备课时可以从教学内容中抽出有概括意义的一个或几个问题,将其与学生熟知的或似知非知的事例联系在一起,设计出独出心裁的导语。由于每节教材内容有其丰富而广阔的外延,涉及其他方方面面的知识和事物,课堂的起始设计也可以从他们的关联中寻找线索。

3.导入要言简意赅或短小精悍。导入时间过长,会使人有喧宾夺主之感。

4.导入的形式要丰富多彩。任何一种形式的授课技巧,一定要灵活运用,不可形成定式,使人产生呆板之感,导入导语也不例外。

五、备课的“模拟讲授”环节

模拟讲授或训练,作为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往往被人忽视。其实,教案是纸上的东西。纸上谈兵不一定能取得实战效果。这时要进行两个飞跃:一个是把纸上的东西变成脑子里的东西,成为印象,也就是把教案里的文字变成形象,铭刻在脑海里;第二个飞跃是把意识变为行动,也就是按教案的设想进行实际操作。教师写完教案一定要看几遍,边看边想在课堂上如何动作,甚至对着镜子演示一番,像演员排练节目一样,如发现纰漏,及时修改补充教案,直到自己满意为止。这是值得提倡的。如果写了教案就搁置一边,到了课堂上再临场发挥,就有点草率了。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上好任何一节课,都必须在上课之前做好备课工作。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做,多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就会收到不一样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第3篇:最后一课阅读答案范文

关键词:语文 课堂教学 导语设计 方法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上课伊始,教师如果能通过巧妙的导入设计,调动学生,创造出学习、竞赛、思考、优美等等各种与课堂教学目标相对应的情境,那就为一堂好课奠定坚实的基调。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常有这样的体会,当一节课的开始学生们积极发言时,被调动的不仅是学生,而且还包括我们教师自己。可以说,好的导入,是打开学生兴趣之门的钥匙。本文结合个人教学实践谈谈初中语文教学导语设计的方法。

1、问题导入。只要有问题就是好事,最怕的是学生默默无语。学习源自于疑问。结合课文,‘在导入中提出疑问,激发悬念,让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心存疑问,在渴望答案的求知情境中学习。我常在课前给学生来一个“小甜点”,对他们提出一些语文的趣味问题,从而激发他们讨论和思考的兴趣,培养他们动脑的习惯,更为一堂课创造了探索的气氛。如:《死海不死》中的两个“死”究竟有什么区别,是什么含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去听课。

2、故事导入。故事总是吸引着孩子们的。孩子爱听故事,各种和课文有关的奇闻逸事往往会使学生兴致勃勃的进入课文的学习。这其中常见的就是作家的小故事,其影响常不限于课内,有时还会激起学生课外的阅读兴趣,自己去寻找作家的作品来阅读。如在初一作文教学《观察》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先给学生讲述一个有关观察的故事,如米蒂盗画的故事,或者是学生熟悉的达芬奇画蛋的故事,都能迅速引起学生对《观察》的学习兴趣。

在枯燥无味的语法教学中,故事更是起到了点活的作用。如在教条件复句和转折复句的时候,先给学生讲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从前,在一个私塾里,学生正在听先生讲课。一会儿,有两个学生靠在课桌上睡着了。“啪”一―先生一戒尺打醒了那个穿得破破烂烂的学生,说:“你一摸到书,就睡着了。你看他,”――先生指了指旁边那个穿戴阔气的学生说,“睡着了,却还拿着书呢!”明明都是上课打瞌睡,为什么说法不同呢?先生讲的两句话各是什么复句?这个设计把问题和故事结合,学生讨论后,第一个问题很容易就得到解决,却对第二个问题束手无策。自然学生全部兴趣都被激发了。

3、扮演“角色”。在教定语这个语法知识的时候,有位教师上课伊始,说是上课要用报纸,但忘了拿,让课代表去办公室拿。课代表犹豫了片刻,问取什么报纸,什么时间的报纸。这位老师均未明确回答,只是叫学生去拿。结果学生对老师群起而攻之,批评老师只说一个报字太笼统,不具体。而后老师指出:在“报”字前而加上一句话,表明什么报纸。这些加在名词前确定具体意思的话,在语法上叫做定语。学生恍然大悟,自己不知不觉中配合老师扮演了情境中的“角色”。

4、实验导入。实验最大的好处是直观,理科教学中实验教学十分普遍,我们语文老师何不借鉴一下吸取其他科目的经验呢?特别在初二说明文的教学中,有的时候,一个有趣的小实验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初二上《死海不死》这一课时,在讲台上放了一只盛满水的杯子,一杯食盐,一个鸡蛋。把鸡蛋放进盛满水的杯子,鸡蛋下沉至底。老师提出问题:谁能让杯子中的鸡蛋浮起来?以此为突破口,让学生带着问题从课文中寻找答案,最后学生发现把盐溶解到水里,会使鸡蛋浮起来。通过一个趣味的小实验,学生主动去寻找答案,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学习效率极其的高,迅速的掌握了课文的重难点。

5、诗词导入。中国传统的诗词讲究意境,意境本身就是一种高度浓缩的情境。运用与课文相关的诗词做铺垫,可以创设一种优美的一情境,最快的激发学生的心理感受。比如在《春》这一课中,优美的文章需要学生的感情去体验。所以我在课前布置学生去寻找自己喜欢的有关春天的诗。上课时,我请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读这些优美的诗句,在老师的提示下,春景仿佛一幅幅地呈现在同学们的眼前,通过诗句的意境的引导,学生们进入了春天的环境中。在这种情境中,学生自然能够较好地理解课文。

6、生活导入。学生都喜欢和自己生活有关的文章,创设生活情境导入课文,能够消除学生对课文的畏惧情绪,使他们带着一种放松和快乐的心情去学习。比如在《挖荠菜》这一课中,我请学生们去寻找自己吃过的野菜,带到课堂上,讲述自己吃野菜和挖野菜的感受。然后请他们阅读课文中作者挖野菜的描述,看和自己在什么地方相同,什么地方不同。《我的老师》一课中,我先请学生说自己心目中的老师形象,鼓励他们向我提出意见,作自我批评,然后告诉学生我们今天要来看一位好老师,请同学和自己心中的老师做个比较。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后告诉大家课文中的老师好在哪里。

7、趣味导入。即选取幽默、妙趣横生的故事或选取优美动听的歌曲来导入。运用这种方法导入新课,能活跃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上《愚公移山》时,在导入上我设计为:先让学生齐唱流行歌曲“愚公移山”:面对着王屋与太行,拼的是一身肝胆……学生热情高昂地唱了一遍后,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入新课:这个故事最早见于何书?出自何处?如果同学们想了解,我们就来学习课文《愚公移山》。

第4篇:最后一课阅读答案范文

一、注重课堂设计,培养学生好的阅读习惯

小说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要在小说教学中对课堂进行精心设计,不仅要让学生明白小说讲述的含义,更要在教学中有一定的拓展。可以使学生多方面的了解到小说背后蕴含的故事。教师可以对小说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进行介绍,让学生分析出作者是在怎样的环境下写出的这篇小说,可以让学生有代入感,更好的学习小说。

例如在教学《最后一课》时,教师可以对法国的作者都德进行介绍,再为学生讲述都德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下这篇小说。学生在了解人物背景之后对小说的阅读也能够更加代入情感,提高审美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在《最后一课》文章结尾,老师写下了“法兰西万岁!”,老师为什么要写下这五个字呢?老师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含义呢?教师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进行书写,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二、循序渐进,培养学生做阅读记录

在学生阅读小说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一边阅读一遍做记录的习惯,记录阅读内容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梳理文章大意。小说段落较多,情节跌宕起伏,学生一边阅读一边记录下来重要的内容,可以快速的说出小说大意。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记录阅读内容的方法和重点技巧,结合学生自己的平时阅读,逐渐学会如何阅读小说,获得更好的审美体验。

例如在教学《变色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卡片的方式进行记录。首先让学生以自己感兴趣的方式进行阅读,读通句子,读准生字,读懂课文,再要求学生对重点的语句进行划线并归纳总结。将自己的总结写在小卡片上。接着,让学生根据重点字句,写下自己对字句的看法,获得情感体验与个人思考。在学生对内容产生自主思考时,教师可以给出舞台,让学生在讲台中展示自我,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与语言表达能力,深化学生对小说的审美体验。

三、深化学生理解小说的表现形式

对小说表现形式的理解是学生学习小说的关键,初中生对于小说的阅读常常是产生兴趣,但对于文章的深层涵义,不愿意主动进行思考。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把小说的深层涵义直接告诉学生,使得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只需要等待教师告诉答案就好,不会主动进行思考。这不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小说全文,所以在新课程的教学当中,教师要做一个课堂的引导者,帮助学生理解小说中情节的跌宕起伏,人物的情感变化。

例如在教学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中的“智取生辰纲”这一章节,教师可以从《水浒传》这本名著出发,让学生对这本名著产生好奇心,再给出课文中的重要情节词语,给学生阅读的方向,让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杨志卖刀”、“青面兽北京斗武”这些重要情节来理解小说表达的情感与写法。从而形成正确的审美要素,只要教师以引导者的方式帮助学生阅读小说,才不会让学生停留在表面的阅读小说中,会深化小说的表现形式。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小说教学

第5篇:最后一课阅读答案范文

一、诵读法

中国人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反复地阅读优秀的作品,品味语言,能够感受其思想,发展想象力和审美能力。因此,在阅读课堂上教师采用诵读法能够教会学生如何通过读的方式来领悟语言的魅力。那么如何巧妙地使用诵读法呢,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应选择适合诵读的课文。并不是所有的课文都适合全篇诵读,只需要在遇到古诗、抒情散文、经典句子时采用此方法。例如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月亮湾》一课,主要描绘了月亮湾的美丽景色,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反复诵读,让学生自己体会月亮湾的美景,培养其丰富的想象力;其次,要有明确的诵读目标。读,并不是漫无目的的瞎读,每一次诵读,都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例如,在诵读《月亮湾》之前,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读过之后,一起思考,使学生将“读”与“思”相结合,更好地体会文章;再次,抓住重点部分反复诵读。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课本的关键词,能够提高诵读的效率,更好地体会作者感情。《月亮湾》一课中,教师就可以将“美丽”“小河”“桃树”“农田”等划为关键词,在诵读中引导学生去体会不同景色的特点;最后,诵读的形式应多样化。教师授课中可以采用齐读、领读、分角色朗读等方式,以《月亮湾》一课为例,可以根据景点变换找不同的同学诵读,切忌齐读一读到底,使诵读变成浪费时间的行为。

二、直观演示法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直观演示法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教学方法,是指通过模拟操作使学生建立直观地形象思维,提高理解能力,增加记忆力。这种教学方法多用于偏理论性的阅读课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教材完成模拟操作,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文字描绘的情境,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捞铁牛》一课为例,教师就可以事先准备好水盆、铁牛等模拟材料,课上选取同学根据课文,利用材料演示怀丙和尚捞铁牛的过程。这种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参与其中,进而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三、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题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从而引发学生一定地态度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情境教学法是近年来比较热门地教学方法,它具有直观性,能够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认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语言描绘、图片展示、视频播放等手段提前创设情境,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参与表演,利用展示的方法去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例如,教师在教授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桂林山水》一课时,可以先向同学展示一幅中国地图,然后选学生在地图上标出桂林山水的具置。接下来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桂林山水的宣传片,让学生跟着美丽的视频一起走进桂林山水,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最后,可以布置相关的课下作业,让学生去描绘自己心目中的桂林山水。通过这些手段能够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既增加了他们的知识水平,也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能力。

四、合作学习法

“合作学习法”也可以称为“伙伴教学法”,它源于六十年代的美国,强调的是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合作意识。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这种方法能够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一课为例,教师在学习前可以为学生布置初读要求,例如,“找出课文中的生词”“简单概括文章大意”“描绘两个主人公聂将军和日本小姑娘各自的行为”等简单问题,然后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阅读并讨论概括出答案。最后,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讨论,捋清文章脉路,使学生更好地完成阅读要求。

五、其他教学法

第6篇:最后一课阅读答案范文

关键词:教学方式;合适方法;善用技巧

一、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

要精心设计好课堂提问,教师必须熟悉教材和学生实际。备课时首先弄清作者的思路与编写的意图,确定本课的教学要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知识水平设计提问。提出的问题不但要有思想性、趣味性,还应注意其可行性。在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过程中,教师要掌握学生获得知识的信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就这个问题来说,学生年级越低,教师的提问愈要富有启发性,使学生通过想象,联系已有的知识,引发动机,对课文产生兴趣。例如,《小猫和鱼》这一课,可以设计这样的提问:“小朋友,你们看了这个题目,有什么想法呢?”同学们纷纷举手,有的说:“菜是可以种的,鱼怎么可以种呢?”有的说:“农民伯伯能种出来庄稼,小猫怎么能种出来鱼呢?”就这样,小朋友的好奇心被激发起来,他们带着强烈的兴趣学习课文,使课堂气氛活跃。随着学生的年龄增大,年级升高,知识的增多,提问的要求也要逐步提高。例如,在教学课文《草船借箭》中的重点段“借箭”,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1)读课文,说说诸葛亮在什么环境下借箭?(2)诸葛亮为什么要利用这样的环境借箭?(3)在这样的环境下借箭有什么好处?经过启发诱导,使学生根据课文中的关键词句进行合理推理,最后做出正确的判断。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问题的答案巧移于板书设计中使学生一目了然。这样,既让学生轻松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又达到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二、要紧扣教材,突出重点

设计课堂提问要紧扣课文内容,切忌过易过难。一般来说,提出的问题应难易适度。首先进行一些疏导性的提问,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课文的字、词、句,读懂课文,掌握课文的梗概。例如,教学《》这课时,我设计了:(1)为什么能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枪?(2)为什么在暴风雨般的子弹中三次站起来。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时不仅掌握了记叙文要素,还掌握了课文梗概,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做了充分准备。

三、要紧扣文章的思路

在教学中,设计一些新颖有趣的问题,能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读懂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如,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文章的思路是:造箭―借箭―交箭。“造箭”是周瑜为难诸葛亮的借口,是故事的起因;“借箭”是故事的;“交箭”是矛盾的最后解决,点明周瑜反被诸葛亮制服。显然,“借箭”是全文的重点,因此,“怎么借”就是教学本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备课时,可沿着教材思路提出问题:(1)为什么要借箭?(2)怎样向敌军借箭?(3)借箭成功说明了什么?这样就可以使学生理解诸葛亮和周瑜斗智的全过程。这种紧扣教材思路,根据重点问题变换提问方式,不仅降低了问题的难度,促进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还捕捉住了课文的中心,而且又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了沿文章的思路去阅读、去思考的方向。另外,教师还要根据语文教学突出语言文字训练的特点,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巧抓一些关键的字词设问,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对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体会文章所包含的情感突出重点、难点都极为重要,起到以点带全篇的作用。如《穷人》一课中,渔夫对桑娜说:“……!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对于这句话,我巧抓一个“熬”字设问,(1)这个“熬”字,写出了渔夫一家日后生活将会怎样?(2)展现了渔夫和桑娜怎样的内心世界?(3)揭示了怎样的主题?这样,学生通过精读课文,既理解了文章内容,抓住了文章的中心,又突破了课文重点、难点,使学生对一些复杂的问题迎刃而解。

四、提问要掌握时机,讲究技巧

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的疑难,在他们处于“困惑”时,通过恰当的提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化难为易。如,教学《别了,我爱的中国》一文时,其中学生对“我这样不负责任的离开中国,真是一个罪人!”这句话感到“困惑”,难于理解。学生质疑正说明学生的思维在深化,在积极寻求答案。我便设计了这样的提问:(1)作者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2)这句话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作者此时的矛盾心理,这一句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责任感。

从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课堂提问得当,气氛和谐,不但能启发学生思考,引发积极思维,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能培养学生自觉、积极地学习语文的能力。

⒖嘉南祝

第7篇:最后一课阅读答案范文

为使学生具有相当的英语交际能力,英语教师应抓住培养交际能力的大方向,将语言形式的学习和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的培养紧密联合在一起,要做到这一点,仅靠对话课来实现是不够的。我认为阅读课在课堂教学中占很大的比重,将交际教学法应用到阅读上是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的。

大多数教师赞成在初中英语教学中采用交际教学法,因为初中阶段教材内容浅显,故事性强,文字形象化,抽象概念少,适宜组织各种活动。采用交际法成绩显著。而高中阶段,教材内容加深,语言结构复杂,机械操练和意义操练的比重随之增加,再加上高考的压力,在课堂上实行交际法是否可行存在疑问。我们大可以打消这一疑虑,交际法同样运用于高中课堂教学,而且内涵更有深度。高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智力发展,以及生活阅历的增加,他们对简单的交际活动已经不大感兴趣了,但是对心智活动(mental activities)的兴趣与接受程度则越来越强,所以高中英语教师只要认识到学生的学习需求,在课上创设并引导他们参与这种为他们所喜爱的心智活动,同样也能使学生的交际能力得到练习。

在讲授SEFC .2B.Lesson 14 How Newspaper is produced一课中,进行了这种尝试,效果比较明显。

首先提出问题What is in the other side of the river?(根据当地报社不同的位置而设问)引出报社(a newspaper office)。再问How many departments are there in a nwespaper office?让学生列举了报社的机构。问How did they work together to produce a newspaper?过渡到课文,让学生查找所需的信息,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在阅读时,再提问What does the chief editer do? Editor? Jounalit?photographer?……这些展示性问题,即教师就具体课文内容提问,答案一般是唯一的,可以在课文中找到,在完成这些课文理解的任务后,便提供一个讨论题目:For a newspaper which is important, library, speed, leader or morey?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整理出观点。最后设置一个情景:There is an accident in Renmin Road. Ask four students to act as chief editor. Editor.journalist and photographer separatdly. How do they work togother to let the citizens know it?以上例子中后面的两类活动内容紧扣课文,既起到复习课文的作用,又富有现实意义,对学生很有挑战性。

又如在教SEFC.3A Lesson 31 A Person Of Grent Determination一课时,在课文结束后可以设计这些题目: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passage, the boy captin? Young generation will lack deternnination nowadays. It’s their parents’fault. When you are being parents, what will you do with your son or daughter?这类问题,学生在独立思考后,或与同学讨论后,会各抒己见。通过课堂实践证明,在课堂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大量的交际活动,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通过模拟情境达到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目的。

结合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交际教学法实施的关键在于课堂提问。教师的课堂问题的设计应反映学生的认知水平,激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有话可说,并乐于说。因此,教师应当将重点放在问题的设计上。下面从三个方面说明。

一、提问以展示型问题为基础。学生凭表层理解、短时记忆或查阅课文,便可说出答案。这是由阅读课的特点决定,学生首先应当完成对课文内容的了解。

但是课堂的提问不应只停留在对字、词、句的识记和对课文内容的浅层理解上。

二、在课堂上还应适当地问些参阅型问题,这样能让学生了解与课文相关的新信息,课文中没有现在答案。例如How do modern people keep information at the moment besides computer?的回答,学生必须积极思维,在此较广阔的范围内自由发挥。这对发展学生自主思维和培养其表达能力起到积极作用,这也是教师提问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析关键环节。

三、还要提一、两个有实际意义的问题,这类问题一般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回答时,不仅要依据常识,而且要激活相关的背景知识。例如上一例中Which is important for a newspaper library, leader or morey?这种在潜意识中完成的思维过程有利于学生将学习的新知识与相关的背景知识联系起来,这种不自觉的联系过程又是通向有效记忆的捷径,而且此类问题为教学创设一种交流语境。因而在交际教学法中,这类问题是整堂课的升华部分,是最后的点睛之作,应当受到越来越多的教师的重视。

第8篇:最后一课阅读答案范文

在创新教育日益受重视的时代,只有掌握对思想品德课堂进行有效性教学的方法,才能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效果和成绩,才能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在新课程改革形式下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课堂;有效;创新教育;兴趣;习惯

在新课程的要求下,如何让学生的学习成为有效的学习,达到教学的最优化,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在追求和探索的目标。而具体如何做,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自觉参与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乐之”才能学好它。以下是我从教二十几年来,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认识,对如何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有效性谈几点感想。

一、培养兴趣,促成目标的有效性

我们老师要上好每一节课,就应充分了解学生的特性,尽量使课堂学习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相联系。只要学生觉得新鲜,就能点燃求知欲,产生疑问,积极思考寻求答案。当问题经过思考、讨论和交流,得到解决,自然而然就会产生满足感,同时学习成绩也得到提升,达到教学目标的有效性。以下是我在教学活动中引发学生求知愿望的几点认识。

1.通过设问,引发好奇,产生兴趣。根据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设置几个问题,指导学生阅读,然后带着问题先进行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讨论和探究。譬如:在上《发现自己的潜能》一课时,教师让学生说说自己最崇拜的人,学生一下子来了精神,喜欢篮球的学生自然地提起了姚明、詹姆斯、科比等,喜欢唱歌的学生推出了李宇春、“超男”武艺、周杰伦……,接着,又提出一个问题:如果让姚明去“快男”赛场上PK,让武艺去篮球界发展,结果如何呢?伴随着问题的讨论和解决,使学生明白了“发现自己的潜能,是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不知不觉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本堂课的知识点,完成了学习任务,而且整堂课大家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度过。这样设问解疑情景的创设,造成某种悬念,引发好奇,从而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发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

2.列举具体事例,吸引注意,产生兴趣。对于思想品德课堂,大多数教师在上课时最常用的教学方法,经常是运用具体事例。老师举例或让学生列举身边的事例,把书本的知识同我们身边发生的事例结合起来,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可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上《受教育———法律赋予的权利和义务》这一课时,有这样一个问题:“目前,一些中小学在校生失学,辍学问题还很严重”。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设问:“同学们,在你们的身边有这样的事吗?”各个小组都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老师叫了一名学生,他说:“那是他同村的一个女孩,学习很好,但由于父母离异,母亲改嫁他乡,父亲离家出走等原因,只得中途辍学。”教室里特别安静,只见有的同学低着头,双手紧紧攥着,有的同学眼眶红红的,充满了同情。教师忙问:“同学们,怎么了?听完这个事例有何感想啊?”大家又举起了手,老师让平时最不爱发言的苏兰同学回答,她说:“老师、同学们,我们应该珍惜今天的生活,珍惜在课堂上的每一天。”接着其他同学也争着起来发言:“我们能坐在这里学习,应感到很幸福”“我们要多做工作,多宣传,帮助那些失学的孩子重返课堂”……这完全达到我预期的效果。下面的问题,不用我再讲了,学生已经知道该怎么做了。这就是结合实际事例,现身说法产生的效果。比我们老师凭空说教要好得多,也使他们觉得很亲切,很实在。不仅提高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使他们迷上了思想品德课。

3.通过游戏、表演、学生展示等活动,积极参与,产生兴趣。把情景材料以游戏、表演展示等大家感兴趣的方式表演出来。让学生置身其中,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各方面能力,从而更真实地体验“在学习中活动,在活动中学习”的乐趣。例如:笔者在听一节《丰富多样的情绪》公开课时,开课教师先让每小组表演“喜”“怒”“哀”“惧”的表情,然后挑选几位学生上台表演各种情绪,台下的学生负责出题。学生们兴奋不已,踊跃出题:“喜极而泣”“皮笑肉不笑”“恼羞成怒”等等,有的还设置了具体情境,如“假如你中了1000万”“心爱的东西被偷了”“考试考差了,回家如何面对父母”等,就这样,学生在愉快的笑声中认识到人的情绪是丰富多样的。让学生自己亲自参与体验,对本课学习内容进行诠释,教师再穿行理论讲述,帮助学生理解需要掌握的内容,加深了对本堂课所学内容的认识,自然而然地学习积极性和成绩也得到了提高。

二、指导学生学会独立自主阅读,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思想品德课堂上,教师怎样教会学生阅读呢?首先让他们学会粗读。例如,《挫折》这一课,分两节,第一节人生难免有挫折,第二节挫折面前也从容,让学生看课题节题,提问1.有一首《阳光总在风雨后》中的风雨指什么?学生答:挫折。2.面对挫折时我们应该选择什么?学生答:坚强。3.战胜挫折的方法有哪些?学生答:要对挫折进行正确的分析和认识,采取恰当的解决办法;应激发探索创新的热情;自我疏导等,如此,对本课就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其次是细读、精读。老师先给学生列出阅读提纲,让他们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内容,在书本中找答案,做各种各样的标记。一段时间后,就可以让学生们自己列出问题,写出本堂课需要掌握的内容。如教学“学会调控情绪”时,先让学生阅读补充材料:“小文的烦恼”,再思考并分组讨论一下问题:1.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2.小文的学习成绩为什么大起大落?3.小文与同学相处时为什么会产生误解?4.像小文这样的情绪有什么危害?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内容,解决问题,掌握知识,学会运用。这样指导学生学会阅读后,既提高了他们的独立阅读的能力,又为他们学习新课做了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自主阅读的安排是灵活的,有的内容学生较熟悉或易于独立掌握,就上自主阅读课,有时还穿插讨论,最后教师总结。

三、组织讨论,引导质疑,增强学生自觉参加的有效性

在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时,还可要求他们在小组内进行合作、交流、讨论、互帮互助,引导他们大胆产生质疑,进而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本课内容。新教材的每一课,都有“说一说”“议一议”“想一想”,老师们可根据这部分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内讨论,再各组进行展示,也可以老师确定几个问题,各小组进行交流、讨论和展示,如,上“自觉抵制不良诱惑”这一课时,我设计了这几个问题:①为什么抵制不良诱惑?②怎样自觉抵制不良诱惑?③怎样正确抵制“黄、赌、毒”的诱惑?④怎样看待违法和犯罪的关系?这些问题有的小组学生能自行解决,有的小组要互相交流、讨论才能解决,各小组都进行着积极热烈的互动活动,在小组合作和辩论中解决心中的疑问,使他们掌握了与现实生活有关的法律知识,进而守法,取得良好的实效。

四、学会独立学习习惯,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凡是富有成效的学习,都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分不开的。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独立的学习习惯显得尤为重要。第一,养成预习习惯。任何一门学科,都注重预习的重要性,思想品德科也不例外,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课堂效率将是事半功倍。第二,养成发散思维的习惯。思想品德学科主观题型在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发散思维越发达,对问题的解决能力越强。由于各种考试试题,千变万化,面对试题,要懂得审题,多问“为什么”,然后综合分析,得出答案。第三,养成复习习惯。学生学完每一课时后,教师要指导学生梳理知识,编制知识结构网络,久而久之,学生学会方法,养成习惯,对所学内容思路清晰,运用自如,就能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第9篇:最后一课阅读答案范文

因此,“以0读为本”是语文课教学中采取的教学方法,以“读”为基础,在“读”中进行教学,从而达到感知、感悟文章意境,在读中陶冶情感,在读中练习语感。

一、初次阅读、把握整体

初次阅读的第一步是读准字音,能够流利的阅读全文。第二步是辅导学生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字词句意的不理解,复杂课文的不明白都可以提出质疑,这样,学生就会在自己的兴趣点上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更能对全文的理解有所帮助。

在低段年级的阅读练习中初次阅读后更多的是让学生按句式说说课文的内容。而在中高段年级因为课文篇幅加长,则应该让学生以自己的语言讲述,通过学生的讲述,教师应该再一次整体把握指导学生提炼语言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从而有效训练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

二、精读品味、重点解决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道理大家都明白,就是自己感悟自己收获,能够从作者的内心出发领悟文章本意,“从我到他”、“从他到我”。教师单一的剖析讲解只是教师的个人理解,不能深刻体会到每个读者的内心感受和体验,这只能是辅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更多的情感感悟需要学生反复精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才能真正做到“从他到我”。

所以,教学中,我把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放在小组交流中进行,让学生自主完成,把读好、读通、读顺作为解决问题的基础,在反复精读之后让学生看看问题有没有找到答案,没有解决的则是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如《跨越百年的美丽》,学生把握了课文写的是“居里夫人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发明了镭”这一内容后,教师紧接着发问:“课文以‘美丽’为线索,具体写出了居里夫人的美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拿出笔来,画出发现居里夫人‘美’的句子,再读一读。”这样,把学习的自交给了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能力。

三、品读领悟,体会情感

课文内容的重难点解决后,就要以有感情的朗读为核心。在这个环节我是用不同的朗诵方法来帮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激发他们传达作者的感情。例如词语间的重音调换,找到给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重点朗读体会和经典段落的循环朗读,默读和高声朗读相结合,逐字逐句的细细品读和连贯流利的快速朗读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在课堂中进行练习。当然,课文的内在意义需要静下来慢慢体味,同时更需要学生在读熟的基础上读懂,在读懂的基础上领悟,在领悟的基础上延伸,这能体现朗读在语文学科中的重要性。

我在课堂中还会经常帮助同学们创建情景,让学生在情境中再次体味作者的情感,配合音乐和道具更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他们对朗读的热爱。

四、诵读文章、实践表达

当然,朗读课文真正的含义在于将领悟的情感运用于今后的语文学习及生活的语言表达,只有平时的积累,才能在需要时运用得得心应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明通过朗读、精读、品读再到有感情的诵读,从多方面的吸取语言的养分,从而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储备。例如林海音的《冬阳、童年、骆驼队》这一课,我首先让学生在学习这一课之前提前预习初读课文,整体了解故事的含义,到了正式上课的时候我没有急于给同学们讲解课文,而是再次让他们精读从中找到问题,用红笔在书上画出不好理解的句子或段落。当我把全班的问题汇总在一起的时候又把这些问题通过小组的形式交还给学生,让他们在小组间细细的多次的品读课文,把问题放在课文中找答案。经过这几轮的“读”的练习,学生们深刻体味到林海音传达给我们:一生中,最快乐、幸福的时光就是在童年的时候。

五、课后延伸,拓展思维

延伸是在对课文全局的把握,丰富的情感感悟基础上,汲取优美的词句,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储备,进行课后口语拓展练习。

口语练习是在低段年级课后延伸常用的练习方式,如《神笔马良》这一课,让学生说一说:你得到神笔马良的神笔最想画什么?在这之后再回到文字表达练习。这样的练习多用于作者表达的情感很容易触动学生的内心。

再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课我先请音乐老师上了一节音乐课,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感受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之后,我让学生在配有音乐的情境下诵读。最后,请同学们在小组里逐个口述故事并推选口述最好的那个同学为全班讲《卖火柴的小女孩》。每组的故事讲完后让学生写下自己的听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