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生心理健康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字:心理健康 赞扬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迅速变革,成长中的儿童、青少年将面临日益增长的社会心理压力,他们在学校学习、生活和社会适应方面必然会遇到种种困难和挫折,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如何帮助今天的儿童青少年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各种心理压力和处理心理危机的能力,以迎接明天的社会严峻挑战等这些问题,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也在中小学校中得到广泛的重视和开展。但是,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有一些我们值得反思的现象。 一、重治疗,轻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有两大方面的功能:一是矫治,即防治心理疾病,保持心理健康。二是发展,即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其全面发展。在实践中,有些老师仅仅着眼于矫治的层面,只为少数有问题或适应有困难的学生提供服务,注重补救性工作,忽视了对正常学生的辅导。如,发现某某同学情绪不稳定、某某同学爱说谎、某某同学有自卑感教师才开始矫正、补救。有时,教师只把学生的心理状态分为正常状态(常态)和不健康状态或病态(变态),而忽视了当中的灰色区域——不平衡状态(偏态),以至于笼统分类,“一刀切”。 其实,从效果来看,如果到了学生心理偏常或心理有障碍的时候才来补救,矫正和治疗,工作的难度就大,花的时间和精力也多,效果还不一定显著。因此,我们必须明确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使学生正常健康地发展、成长、成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是发展学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心理健康,而不是重点放在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的矫正和治疗方面。总而言之,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有防重于治的新理念。
【关键词】良好心理状态;小学生;健康成长
Prinmrymentalhealthisthekeytogrowth,lg 一(XitmForeignLanguageSchoolPirmarySchool Xihn Shaanxi 710000)【Abstract】Studentsgrowupwithagoodmemalstateiskeytoitshealthygrowth.Ministiy\'ofEducation,“onthestrengtheningofprimaryandsec-ondaryeducationinanumberofviewsofmentalhealht,”pointedout:goodpsychological qulaityofpeople~overallqulaityoftheimoprtantpart.Mentalhealhteducationistoimprovethespycholoigcalqualityofeducationinprimaryandsecondayr,isanimoprtantpartofqualityeducation.Student~spycho-Iogicalstateofgoodnadbad,candirectlyafectthelearningabilityandlearning,self—evidentimpactonfuturegrowth.【Keywords】Goodstateofmind;Students;Healthygrowth1.当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特点及状况小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处于懵懂的接受事物时期,这一阶段是素质教育的关键。可是随着各类现代化信息的介入和家庭环境的变化,部分小学生存在着心理问题及障碍,造成上述小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成因是:教育、教师素质、家庭及社会环境的影响。而教师往往对学生的认知、学习,个性缺乏深刻的了解,不能依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小学生个性发展中存在种种不良倾向,大多数和 自我意识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1.I 怯懦。小学生的心理焦虑主要表现在考试上。面对考试,多数小学生情绪紧张,高年级学生因面临的压力更大,拿高分是直接的心理动机,已能体验或预计到考试结果对自身潜在威胁,因此担忧更加明显。
I.2 厌学。学校理应是孩子们学习的乐园,可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小学生对学习缺乏热情,具体体现在学习“不主动”或“有时主动”,坐到书桌前准备学习时,会马上或有时感到厌烦 ,会在对学习厌烦时找“头痛”或“肚子痛”等借口,对学校的环境不适应,主要体现在由于不喜欢某老师而讨厌其执教学科。“一提起学习即心烦意乱”。
1.3 自私。我们经常会发现 ,看电视遇到伤心、感人的情节,多数小学生不会流泪,或认为那是假的而无动于衷。家长认为,孩子对平时能鲜明感情反应的刺激表现平淡,缺乏与之相对应的情感体验和表情,表现出冷漠,不关心的态度,认为与自己无关。高年级的学生坐座位上 ,旁边站着爷爷奶奶。部分低年级的学生上学来是家长帮忙背书包,一放学马上把书包扔给家长。
1.4 敌对。小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往往不能正确对待批评、委屈、挫折,常表现出“逆反”、“小气”等心理,或出现与教师、家长、同学相对立的现象,甚至出现攻击性行为。很多学生会在别人踩了一脚时予以报复 ,包括语言上的(骂)和有形的(反踩一脚)行为。笔者曾经碰到过很多类似的事情,学生吵架打架,寻其原因都说是人家先动手,然后 自己才反击。在学习、活动方面,多数小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竞争、合作意识 ,甚至有些学生会因别人的学业、比赛成绩超过自己而妒忌或产生故意找碴行为。遇到批评不能正确对待,消极放弃或抵触的情绪大有人在。
1.5 自卑。由于教育问题的累积、学生家庭及 自身条件的限制,有一部分学生,始终认为自己“不优秀”、“不如人”。特别是潜能生,自卑感特别重。在他们的心理,失败的阴影笼罩着;在他们的脸上,看不到灿烂的笑容。他们把失败归因于“自己笨”或“题 目难”,学习上的自卑,衍生了他们羞怯、胆怯等不良倾向,家中来了客人,怕谈及学业情况不好意思而故意避开,见了长辈不好意思。心理失衡 ,产生消极情趣,自我感觉变得越来越差。
2.造成当前小学生心里健康问题的原因2.1 教育对学生心理的影响。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引起重视 ,但鉴于心理教育的施行受师资等条件的限制,普及不够,方法简单。重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轻教师育人技巧的攀升 ;重教师教学业绩的考核,轻教师健康心理的养成。没有心理健康的教师,诚然会出现诸多的学生心理问题。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响,新课程改革理念与践行严重游离 ,学生学业越来越重,考试越来越频繁,分数越来越看重,导致教师无心关注学生的心理教育。
2.2 家庭环境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当今的小学生都担负着“振兴家庭”的重任,父母祖辈都把自己未实现的梦寄托在孩子身上,编织着“伟大”的“圆梦”计划。他们对子女爱得过分 ,照顾过度,期望过高。
转贴于 一 味地溺爱、迁就孩子,使孩子们长期处于养尊处优的境地。相当一部分家长缺乏“施爱”的技巧,因而孩子们无法体会“被爱”的温暖。男一方面 ,在孩子的学业上又加大了法码 ,星期六令其上辅导班,星期天为其请家教,教辅用书、过关练习一大套,做完课内做课外。这是造成部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大的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独生子女往往是家中的小公主、小皇帝,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也开始在孩子之间流行起来,攀比讲排场有求必应,以往的艰苦朴素作风早抛到脑后,也是造成不良心理的原因。
3.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促进其健康成长3.1 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心理状态有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能力与其自觉能动的心理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处于优势心理状态的学生,学习热情,学习能力强 ;而处于不良心理状态的学生,学习能力受到影响。作为老师,大家都很清楚这一点。学生心理状态的良与差,可直接影响学习能力与学习效果,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学习积极性表现的“指标”。在认知、情感、意志三方面都处于优势心理状态的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就越强,那些心理状态较差的学生,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成绩不佳,对学习感到厌恶,缺乏自信心,他(她)往往将兴趣投向了其他方面,如看武侠小说、玩电脑游戏、或读言情小说 结果上课不听讲、不思考 ,作业不认真完成,预习不充分,复习效果差,对学习反感、厌恶。这时教师应该找合适的一个切入点,和孩子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与家长交流沟通,了解孩子更多的心理切入点。没有交流,就没有教育,就没有感悟,就没有情感。也无法注意到学生的心理状态 。
将不能使孩子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学习、生活。因此 ,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态 ,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生活等能力。
3.2 重视学生的心理导向。当教师发现有的学生心理状态不佳时,就要重视、更要引导使其向良好心态方面转化。如“甲1”喜欢玩电脑游戏;“丙 2”比较贪玩;“丁3”爱读言情小说 。他(她)们在课堂上经常表现为 :注意力不够集中,学习兴趣不浓厚 ,作业不能按时完成 ,作为教师要承担经常与他们坦诚交流、敞开心扉地聊天,想方设法与他们缩短心理距离。经常观察和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有意地帮助他们消除不良心理 ,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当在课堂上发现他们处在不 良心理状态时,就努力地去读懂他们,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回到优势心理状态中。
3.3 尽力做到与学生心理相容。心理相容,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吸引、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倘若不相容,则表现为相互排斥、相互歧视、相互猜疑、相互埋怨等。教师应该主动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看看他们在想些什么?常玩些什么?做些什么?为什么会那样去做?如果学生犯了错误,应该想想他们为什么会 出现这样的错误,他们在做这样的事时 ,心里想些什么?然后,再来处理他们的错误问题,在处理时尽快和他们沟通 ,让他们 自己认识到错误,让他们从小做到勇于承认错误,敢于承担责任。尽量体谅学生还不成熟的心理表现。因为师生问的心理相容,能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能够体会到老师是在相信他,关心他,热爱他。这样使他们增强了自信,激发了他们 的 良好心态 。
3.4 正确引导学生面对来 自社会的因素造成的心理问题。虽然小学生还没有直接接触社会,但他们的父母、老师和周围的人无不在给他们灌输一个事实: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信息传播的瞬息万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竞争机制无处不在,这使得小学生不得不体会到竞争的压力和生活的压力 ,导致他们对现实充满迷茫和困惑。产生无所适从的心态,从而引起各种心理问题。在社会环境还没有达到净化的情况下,法规制度的不完善,造成不健康东西的泛滥,一部分人的社会道德水平滑落,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儿童,这些影响都是不容忽视的。教师应引导学生坦然面社会现象,让学生明白每个人成长都经历过许多的苍桑和磨难,只有坦然面对,才能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才能从容地去克服困难。
4.总之
现在对老师的要求不仅是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更关注人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承担起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任务。同时现在教育也迫切的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多了解儿童心理健康的知识,讲究教育的艺术通过多渠道多方位把学生引向健康发展的轨道,更要 了解当代教育的重心,善于把握孩子的多种心理活动,观察孩子的生活背景,重视孩子的各种变化,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让孩子具备良好的心理健康的成长。
一、家庭环境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家庭环境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家庭的影响在减弱,但是儿童时期在家庭中所受到的影响却是一生都无法消除的。家庭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较大的因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结构
家庭结构主要指家庭的人口结构,家庭结构的稳定状况对小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离婚问题是当代儿童面临的最严重、最复杂的精神健康危机问题。儿童心理学家李
索克说:“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离婚带来的创伤仅次于死亡。”生活在离婚家庭的儿童将面临着学业、情感及社会的诸多困难与障碍。在我国,有许多研究证实了家庭结构异常对学生行为问题的影响。王玉凤等发现:在不同家庭类型中以单亲家庭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最高(19.4%),差异显著。张玲玲发现家庭结构健全和谐的家庭,有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而破裂家庭或父母不和谐、经常争吵、以及单亲家庭,对儿童身心健康成长明显不利,使儿童产生躯体疾病、心理障碍比例较高。
(二)家庭氛围
家庭氛围即指家庭的环境气氛和情调。武丽杰等研究表明儿童行为与家庭环境有密切关系,和谐的家庭气氛是促进儿童行为发育的有利条件。徐勇等的研究证明:小学生行为问题的发生与其家庭环境的亲密度显著相关。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使小学生活泼、开朗、诚实、谦逊、合群、求知欲及好奇心强;相反,不良的家庭氛围则会使孩子胆怯、自私、嫉妒、孤独、懒惰、行为放任、不讲礼貌。
(三)家庭关系
家庭关系主要由父母之间的关系(夫妻关系)和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亲子关系)构成。家庭不和与心理疾病、行为障碍之间的关系,无论是流行病学调查还是临床研究都已多次被证实。Richman和Barron调查发现,父母经常争吵、亲子关系差、家庭婚姻状况不良等与儿童行为显著相关。紧张的家庭关系会给小学生造成极大的心理负担,成为心理创伤的背景,从而使小学生的性格带有一系列消极特点。
二、学校教育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导因素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教育以其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和系统性的特点而具有无可代替的主导作用,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极大。
(一)校风与班风
良好的校风对师生是一种无形的感染力,也是一种凝聚力,可以增强小学生的集体意识,恰当地履行义务和行使权利。在这种风气下,小学生的心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健康发展。班集体是小学生在学校中学习和生活的基本单位,同时也是小学生完成社会化过程的重要条件。班级中如果存在某些不利于学生发展的因素,将会对学生产生深刻而持久的消极影响。在小学中,部分学生在班级中地位偏低,长期受忽视或排斥,容易形成严重的自卑心理、敌对情绪和逃避倾向,可能导致交往障碍及同学关系紧张等。在一些班级中存在不健康的小群体和严重的欺负行为,如果教师不能及时发现和解决,很可能使部分学生产生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导致进一步的混乱。而到最后,不论是欺负人的学生还是被欺负的学生,都会形成一些不良的性格特征,如蛮横、霸道、怯懦、虚伪等。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
当前我国多数学校的教学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法单一,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某种程度上给学生带来了心理压力。调查表明,相当一部分小学生学习焦虑,害怕上学,担心考试,产生一系列躯体和心理疾病,如头痛、失眠、神经衰弱、食欲不振、焦虑、抑郁等现象。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孩子们是凭形状、色彩、声音和一般感觉而思考事物的;假使有人想强迫他们凭借其他方法来思考事物,那么他便是无理地、有害的胁迫着孩子的天性。”这段话恰当地概括了小学生的思维特点。随着素质教育的真正贯彻落实,改进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这将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社会环境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诱发因素
社会环境因素包括人口、住房、环境、交通、治安、人均生活水平、休闲娱乐方式等多个方面。小学生生活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中,这些社会环境因素必然会对他们的心理发展产生一定的正面或负面影响。
(一)社会政治、经济生活
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状况是决定一个人生活方式的最重要的基础。当前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由于社会竞争加剧、收入差距拉大、社会变革频繁、不稳定因素增多(如下岗、离异)、生活压力增大等原因,加上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社会治安、就业现状、社会保障等问题,造成人们精神压力更大,挫折感增多,不平衡心态比较普遍,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安全感水平下降,这一切都增加了人们的焦虑感。在这样的环境中,成人的情绪会对小学生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而导致其情绪不稳定、迷惘焦虑。甚至有极少数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已经对自己未来的升学、就业、择业前途感到了悲观无望。
1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界定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教师运用教育学、社会学以及心理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以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小学教育的特点为依据,并运用各种课堂教学活动和辅导途径,让小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有个初步的认识、了解,使他们形成自我认识、自我保健的初步意识,同时,对已经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给予一些简易有效的心理治疗服务,保障小学生的身心正常发展,最终达到提高全体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的教育活动。具体来说,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
一是要能够体现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和普及性两个特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以儿童的健康发展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为目标,让小学生从小养成文明礼貌的言谈举止,成为能够理解和尊重他人、诚实和积极进取的好孩子;让他们从小能够认识自己、接纳他人,保持愉快情绪和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能够以科学、积极的态度去学习,使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到共同发展。这样就对老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除了要完成正常的教学工作外还必须兼顾每一个学生,关注这样或那样存在心理问题的小学生旦发现,要及时对他们进行疏导。
二是要依靠每一位教师。随着时代的发展,老师除了要传道、授业、解惑以外,还应该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学生要积极加以引导和帮助,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大家都知道,儿童的认知、情感和自制力等都还很不成熟,如果处理不好,极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另外,他们尚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塑造时期,非常有必要得到老师的监督和指导。有关心理学家指出:学校教育应致力于为儿童创造有利于心理发展的环境,促使他们更好、更健康的发展。
三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直以来,小学生的心理问题被社会、学校和家庭所忽视,认为小孩子很单纯,易于满足。但是事实并非如此,一些心理学专家已经指出:我们必须重视小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并且,心理辅导应该是发展个性和面向全体学生的辅导,其目标和方向是帮助每一个学生去发展他们的潜能,使他们拥有一个阳光的人生。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不是对个别学生的心理辅导治疗,也不是心理咨询,而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个学生发展的心理教育活动。
2小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
小学阶段是人一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这个时期的极其不稳定性,并且他们的是非判断标准也尚未形成,这些使他们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且,他们缺乏社会经验,心理比较脆弱,有些问题对于他们来说是不可战胜的。值得关注的是,这些心理问题如果处理得不好或者不及时,它们甚至会像流感一样在小学生中进行传染,这样一来心理问题可能会从个别的问题,演变成群体问题,到那时,问题处理起来会更加棘手。具体来说,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2.1厌学
部分儿童入学时,存在入学年龄过早或过晚的情况,这些都可能使他们产生对学习的恐惧和压力感。特别是现在学前教育体系仍存在不太完善之处,现在年龄小的2~3岁就开始学前教育。有关教育学家曾经说过,儿童正常的学前教育年龄是在4~5岁(城市和农村孩子学前教育存在差距,城市孩子要稍早一些,因为他们的父母比农村父母要忙),然而,父母们不希望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有时,他们还会逼迫孩子学习这样那样的学习班,本来是想增加孩子的综合能力,殊不知,这样也给孩子的心理无形中增加了许多压力。再加上,现在孩子的课业压力问题仍旧突出,种种这些因素,导致小学生对学习的反感和厌恶,对老师的合理批评抱无所谓态度,更甚者有的小学生出现逃课现象。这些情绪不但影响他本人,对其他孩子也产生了不良影响。
2.2自卑
有部分学生由于受家庭及自身条件的限制,特别是在身高、衣着、相貌等方面极易引起他们的自卑。除此之外,学习成绩也是引起自卑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有些学生,他们习惯将考试失败归因于“自己笨”、“题目难”。小学生处于人生—个特殊的生理和心理期,他们有自己评判标准和对自尊和荣誉的认识。他们很在意身边人对他的看法,特别是老师和同学对他的看法。学习成绩差的孩子在面对家中来客或者自己长辈的时候,总会尽力回避这个问题,有时,索性躲起来。他们又不太清楚采用什么方法才能使自己的学习成绩快速提高,经常会采取一些错误的方法,如考试时带小抄或者抄学其他同学的卷子。
2.3孤独
有这样一些学生,他们默默无闻,不被老师和家长注意,因为他们平时遵守课堂纪律,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不给老师和家长添麻烦,在老师和家长眼里是标准的乖孩子。但他们对人生持消极态度,不愿和其他同学交流,不愿意参加班级集体活动,也不愿和父母谈及自己的心事,久而久之,他们习惯了不与外界接触,对任何人都产生抵触心理。如果任由这种不良情绪发展,严重者可能发展为自闭症患者,这些学生通常会认为自己不合群、孤独。据有关调查显示,有百分之三十的小学生与同龄人在一起时感到不快乐。众所周知,孤独时心理上的障碍,是导致小学生形成情感上的自闭性的主要原因。
2.4不良行为
1988年以来,我国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率逐年上升,并且呈现出团伙化、暴力化、低龄化发展特点。据调查,有80%的未成年犯罪12岁之前就出现偷盗等不良行为。小学生心理承受力差,往往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错误,表现出“反叛”心理,出现与老师、家长、同学相对立的现象,甚至出现攻击性行为。另外,在学习和班级活动方面,有部分小学生不能够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他们会因为别人的学习、比赛成绩比自己好而嫉妒他人。部分小学生沉迷于网络世界,通过网络游戏来排解心中的压抑,寻找自信和成就感。然而,网吧环境并不利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有些网络游戏宣扬一些黄色、暴力等不健康思想,这些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是一种腐蚀。
3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
造成小学生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原因有很多,这里主要从主、客观两个层次来进行分析。
3.1主观层面
小学生处于一个特殊的年龄段,他们的自我表现欲望特别强,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新时期的孩子有着普遍较强的自我发展能力和智力水平。这些为他们表现自我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他们对于长大和成熟的期望,激励着他们通过一些行为来得到周围人的肯定和表扬,最终显示出自己的与众不同。例如,有些孩子希望引起老师的注意,故意扰乱课堂纪律,或者做一些自认为能得到表扬的不合理行为。这些现象如果不及时给予疏通和指导,都会给小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带来负面影响。
3.2各观层面
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客观原因主要有社会、学校和家庭三个方面。首先是社会的负面影响。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使社会的许多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们应该认真看待这些变化对孩子们的影响。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小学生考试取得一个好成绩,只要得到一句表扬的话便会欣喜若狂,并且他们也比较重视老师和家长的表扬。但是现在,我们的物质条件丰裕了,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对孩子的物质要求有求必应。实际上,这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对儿童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不利影响。可以肯定,经济的发展确实极大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孩子们从中受益最多,再加上我国计划生育国策,每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他们已然成为家中的“小皇帝”。与此同时,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也对孩子们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他们开始注重穿着,生日讲排场,互相攀比,我国人民艰苦朴素的作风被他们踩到脚下。另外,来自媒体杂志和广播、电视以及网络的不健康宣传给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带来了负面影响,令家长和老师疲于应付。
其次是“畸形”的家庭教育。新一代父母承受着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巨大压力,他们终日奔波在工作的路上,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比较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在追求物质生活的时候,他们淡化了对孩子们的教育和交流。许多父母将责任转移给孩子的祖父母辈,忽略了自己教育孩子的责任。一方面,祖父母辈疼爱第三代,比较注重生活方面的照顾,对孩子们的生活照顾得无微不至,但缺少心理和情感上的交流,致使孩子们时常感到孤独寂寞;另一方面,家长对孩子们的期望过高,把自己的愿望、抱负强加在孩子身上,无形中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学习压力。这种压力和前者所说的忽略孩子的教育形成了一种鲜明的矛盾。前者造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心理承受能力低下,难以应付挫折;后者又使他们面临重重困境,经受种种压力,让孩子陷入无休止的不平衡之中。另外,随着我国离婚率的逐年上升,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单亲家庭的小学生,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受到教育学家和社会学家的重视。
最后是小学教育的“死角”。所谓“死角”就是小学教育过程中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忽略问题。小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基础阶段,可以说小学时期受教育水平的高低,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着一个人一生的发展高度和水平。实际情况是,现在小学绩效考核仍旧以学生学习成绩为标准,迫于学校和家长的压力,老师不得不将大量时间花费在如何提高学生成绩方面,如加大学生的课业量,有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使用一些不当的教学方法,如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这些都给小学生造成了超负荷的心理压力,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另外些教师不能正确看待孩子的自信心和尊严问题,对学生发表否定性的评价和不怡当的惩罚行为,如“脑子发育不健全”、“小脑不发达”、罚学生重复无意义的抄写生字等,这些都会使学生形成低下的自我概念,产生自卑感,并引发畏畏缩缩、破罐子破摔等一系列心理问题。总之,学校教育中的这个“死角”也是形成小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4小结
因此在课程改革中科学、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谈两点自己在新课程改革中自己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点尝试和体会:
一、创设快乐、宜人的教育教学生活环境。
给孩子一片翱翔的天空,让他们自由呼吸;给孩子一块肥沃的绿地,让他们栽花种草;给孩子一片展示自我的空间,让孩子自由描绘;给孩子一处成长的乐园,顺孩子之天性,让他们快乐的生活。
创设优美、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如校园的户外场地富有变化,则具有激发小学生多种经验,诱发小学多种活动行为的功能。在活动场内,设计丰富多彩的设备和材料,使处处充满绿色和生机。教室是小学生主要的活动空间,我们力争使室内宽敞明亮,温馨舒适。所布置的内容随着教育目标、季节变化而变化。整洁优美的物质环境唤起了小学生对生活的热爱,陶冶了小学生情操,充实了小学生生活,激发了小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小学生的探索精神与生活情趣。
二、创设和谐、民主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 。
校园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是指校园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校园校风、氛围等,它包括小学生生活、学习和游戏的人文因素和活动空间。
心理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对认知与情感的关系,作了这样一个生动而贴切的比喻:"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地上。"反过来讲,如果离开"情感"这块"肥沃的土地",也就结不出"良好的发展"的果实。
1、平等相待学生,跨越心灵相互沟通。
在课程改革环境下,要求教师转变心态,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权威态度,以亲切的面孔、用平等、和谐的口吻与学生交流,缩短师生间的"心距"。学生在这样一个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围中,就能尽情释放自己潜在的创造能量,毫无顾虑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表露出自己的困惑疑问,首先就是创设和谐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高质量教学的有力保证。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紧张、冷漠的气氛会大大抑制学生学习的热情。如何减轻消除学生学习上的心理压力,培养学生对学习的一种良好心态?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一名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创造最佳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心灵得到沟通,理念得到认同,情绪得到调节,行为得到训练,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从而使学生能学得懂、学得好、学得轻松。这样不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当学生的思维、情趣、爱好都有了张扬的空间时,就会走进老师和老师攀谈并成为朋友,为学生的心理能够健全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师生真诚相对,理解铸就健康成长。
在人际交往中,真诚是最重要的,要做到能理解别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作为教师,在学生面前必须表现一个真实的自我,用真诚的爱去对待每位学生,才能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蒙台梭利说:"教师不仅是一个教师,还是一个心理学家,因为他要指导儿童的生活和心灵。"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理解。成年人渴望理解,小孩更渴望理解。许多成功的教育案例告诉我们:不理解何来教育。我们只有通过各种途径,深入地理解我们的学生,才能达到成功教育的目的。
作为一名老师,如果不理解儿童的心理情感,不与他们真诚的相处,他是难以顺利开展工作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人的心理也在不断地变化着。社会的因素,家庭的教育都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唯有积极探索,适应新情况,敢于面对新问题,才能不断地发现儿童的最新动态,走出一条与时俱进而不会落后的道路。
现代的教育观认为,教师不应该是教育的主宰,不应该再有权威不可侵犯的思想。命令、强迫的教育方式其实是把刀子,不但否定了学生的权利和尊严,导致学生的心理障碍,而且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放下架子,努力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用真诚换真诚,让学生切实感觉到你是他的朋友,你才能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使他们从心里接受你善意的意见与建议。
3、倾注真心真爱,促进精神情感升化。
【关键词】 小学生 心理健康素质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9-096-01
俗话说:浇花浇根,育人育心,不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即使学习成绩再优秀,也不是社会需要的人才。因些,加强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迫在眉睫。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如何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呢?
一、激趣点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须充分利用具有感染力的材料,凭借一定的手段,有意识地去创设特定的心理教育环境,激趣点,去引导、教育学生。例如根据小学生好模仿,崇拜英雄人物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带领学生观看一些反应爱国主义题材的影片、录像,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影片中主人公的言行,教育学生学习英雄人物的高尚品质,做一个向主人公那样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并学会在平时调控自己的情绪。
二、抓住受挫点
小学生的心理需要是多元化的,情感是多重性的,他们对外界的刺激反应非常敏感。由于外界因素的刺激干扰,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便会产生心理障碍,如任性、心烦、沮丧、冷漠、偏激、懒惰、自卑、畏惧、退缩等现象。这时,他们最渴望得到的便是老师、父母、同学的“爱”,老师必须帮助他们分析受挫的原因,总结受挫教训,克服他们不切实际的幻想,敢于正视现实,从而增强心理适应环境的弹性应变能力。
我校五年级的一名同学平时语言表达能力极强,各科成绩优异,有一次参加区里的演讲比赛,她看到其他同学穿着入时,打扮亮丽,自己在台上竟自卑起来,越讲越没底气,越讲声音越小。面对这种情况,我校组织了“我们没有理由自卑”、“相信我,我能行!”等系列活动,让同学大声的说出自己的内心想法,相互分析出对方的弱点,谈谈今后如何去做。同学们畅所欲言,讨论热烈,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同时学校还利用升旗仪式每班进行轮回演讲,主题不限,讲身边的事、讲名人的事迹,同学们通过和名人比童年激发他们竞争向上意识,从小树立远大志向。
三、启迪与反思点
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最终是学生经过受教育而自我解剖、思索,将道德认识内化为自己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小学生年龄小,自我反思能力差,有的学生由于课程紧张,家长和教师期望同学之间相互竞争,自己的能力得不到体现和肯定,产生自暴自弃心理,有的甚至产生对教师家长正面诱导的逆反心理。教育者就要启动他们自我教育的内在驱动力,启迪反思点,变外部人为施加影响为内部自动自发影响,变他律为自律,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心理 分析 研究
这一切给人们的心灵带来极大的冲击,也波及到了校园,波及到了学生。加之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受家庭的宠爱、社会的宠爱等种种原因,造成学生心理问题日渐增多,其中存在心理异常甚至心理疾病的学生已占了不小比例。下面一段是我近一段时间在网上看到几件令人震惊的事件:
第一件事发生在湖南省常德市临沅小学。刘某,一个13岁的学生,因觉学校伙食太差,愿意为同学们作出牺牲而吊死在自家房中。第二件事发生在天津市河东区某小学。该学校一名六年级的小男孩,没有按时完成作业,班主任发现后,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将其家长叫来,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做了介绍,要求家长督促学生学习。在交谈时,孩子跑出了学校,在学校一公里左右的顺驰桥(距地面 10米高)上跳下,当场死亡。
除此之外,如果我们用心观察,会发现我们的周围有许多这样的学生:他们有的性格懦弱、孤僻,缺乏进取心,意志薄弱,没有自制力,胆小怕事,沉默寡言,做事没有信心,心理欠缺,怀疑同学看不起他,别人在一起说笑,他怀疑在讥讽他,议论他。可又有的专门找别人的缺点、挑别人的毛病,讥笑别人,从不思考自己的短处;有的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他事漠不关心或蛮不讲理,从不考虑他人,平时不会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反而遇事迁怒于别人,归咎于社会,产生一种性的人格,颇具攻击性,一旦受到外界的激发,便会爆发出来,做出正常人认为不可理喻的事。又有的则生性激动,对所见所闻极易做出过激行为;有的学生孤僻离群,沉默寡言,自我封闭。又有的则异常活跃,常常不分场合过分地表现自己;有的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自暴自弃。还有些学生对于任何人、任何事都大大咧咧,满不在乎。以上类似的还有许多。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任他们这样发展下去,那么,他们的未来将会是什么样子?这里有一个很明显的例子:马加爵,云南大学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2000级大学生。只因打牌时被疑作弊,而将同宿舍其余同一专业毕业班四名大学生杀害。这一切不能不令我们为之担忧。因此,从小抓起,从启蒙教育阶段抓起,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常言道:“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最初也是最好的老师”。孩子出生后,首先接触并受其影响的就是家庭环境。我们每个人的心理品质都或多或少的烙着家庭的印记。一个和睦、温暖、重感情、守信用、充满朝气、积极向上的家庭,可能铸就孩子健康的心理。反之则极有可能给孩子幼小的心灵留下不可弥补的创伤。因此,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也对孩子的父母提出了严格的要求。首先,要求父母应具有健康的心理,只有这样才能去感染孩子;其次,要求父母对自己的一言一行必须严格要求,决不能失信于孩子;此外还要求父母要有正确的教育方法,不能过于顺从溺爱,也不能过于严厉甚至专制,要有民主的作风。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使孩子形成任性、自私、骄横、烦燥、抑郁的心理,造成心理压力过大,甚至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家庭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而学校教育则是有意识、有计划的。如果忽视了教学心理卫生,学生智能发展不但受到影响,其身心健康也会受到损害,仅就负担过重而言,引起的学生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是不可忽视的,尤其是后者。学校教育应当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及日常管理中去。这就对教师的心理素质和教育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不同的教师所带的学生也存在不小差异,教师正是用自己的一切去教育学生、影响学生。首先教师自己要能够面对现实、积极乐观,对前途有信心;具有能够胜任教学工作的认知能力。有独创性,能运用有效合理的方式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有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和活动能力;有健全的人格,在与他人交往中能和谐相处,积极态度(如尊敬、羡慕、信任、赞美等)多于消极态度(如畏惧、怀疑、憎恶、嫉妒等)。教师的心理常态应是不卑不亢,不愠不哀,宽严适度,既有激情,又很理智。教师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要大大超过学生,要做“宰相”,豁达大度,心胸宽广,气量宏大,能容人之过,甘当人梯,喜欢学生超过自己。举止大方,态度端庄,不论何时都不忘记为人师表,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教师要对每位学生的态度保持均衡,不能凭自己的好恶感,偏袒、庇护和鄙视、冷淡学生。遇事冷静,不随便发怒,不以威压人;处事的公平合理,不抱偏见,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能厚 此薄彼,要和每个学生的心理距离应是一致的、等距的。如果学生眼中看到的是一名能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的教师,看到他自尊但不自傲、自重但不自夸、自信但不固执,能正确对待挫折、乐观向上、尊重自己的事业、尊重他人、言行一致,可以想象他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会怎样。尤其是小学生,他们模仿性很强,这样的教师一定会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巨大的、深远的影响。所以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我们教师应首先拥有同样健康的心理。教师拥有了健康的心理,还需要良好的教育方式。心理教育的方法很多,象组织活动、典型事例分析、经验交流、谈心、心理问卷测试、观察实验、心理暗示、表扬鼓励等都可以作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低年级的教育方法主要是各种游戏。如入学时的“自我介绍”游戏(我叫某某,我住在某处,我是某校一年级某班学生,我喜欢干什么)。
1.课业压力大。中小学生每天都要参加语、数、外、理、化、生、政、史、地等多门课程的学习,学业压力较大。虽然近年来,不少地区进行了课程改革,正逐步调整和完善升学评价体系,但中考、高考“指挥棒”效应仍然较大,学校、家长、社会对于学生个体评价还是分数占大头,这对很多学生都造成了较大心理压力。不少家长“望子成龙”,在双休日、假期等时段为孩子报名参加种类繁多的兴趣培训班,让孩子们直呼无暇喘息。
2.外部信息环境复杂。随着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媒体技术和信息传播手段越来越发达,在开拓中小学生视野的同时也让他们过早接触到了不良信息。中小学生心理不成熟,是非标准、处事原则都未完全形成,极易受影响。尤其是近几年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一些颓废、消极、负面的信息不断流入中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严重影响了孩子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中小学生因为这些不良示范走上歧途的例子屡见不鲜。
3.生活范围小。不少中小学生的生活轨迹是学校、家庭、兴趣班三点一线,少有其他活动及与真实社会接触的机会。生活环境单一,导致中小学生心理成长缓慢,抗挫折能力弱、承受能力弱、易偏激、遇事冷漠、自我封闭。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容易有心理问题、性格缺陷,难以塑造健全人格。
4.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没有专业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心理教师缺乏工作经验。无定期开展的心理辅导活动,未建立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虽然越来越多的学校正着手从软硬件两方面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但就现阶段而言,有很大部分的学校心理引导不够有力。
5.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引导。部分家长工作繁忙,很少有时间和孩子进行沟通,缺乏对孩子心理健康状况的关注,往往等事发后才知觉。因为是独生子女,部分家长宠溺太过,无原则地放纵孩子,造成家庭教育缺位。还有许多家长想对孩子进行心理辅导,但是苦于没有科学手段,教育形式单一,没有实际效果。
6.人际交往带来压力。绝大多数中小学生是独生子女,成长过程相对孤单,进入学校学习或接触社会时,会遇到各种人际交往问题产生不适应现象。青春期的懵懂、自我的重新认知和定位、与师生、他人建立新的人际关系都会给中小学生带来心理压力,容易产生渴望独立又害怕挫折、敏感脆弱又缺乏抗挫折能力等矛盾心态。
二、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
建立充满爱意的新型师生关系是创设良好心理环境的前提。师生关系不同于家庭中的亲情关系,作为老师应放下师道尊严的面孔,主动真诚地付出,对孩子的可持续发展负责,用耐心、细心、爱心使学生信任老师、依恋老师,让学生感受到来自于老师的尊重、信任和爱,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换得与学生的心灵相通,从而为他们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以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从心底真正的接纳老师、悦纳自己,使智力得到开发,身心得到发展,人格逐步健全。
一位教育界的资深专家曾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这里所说的惩罚自然不是一般意义上体罚虐待之类有失师德的单纯肢体行为或语言暴力。更多时候,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肯定的话语,一个被期待已久的微笑反而更易为学生乐于接受。赞美的作用胜似美妙的音乐,具有神奇的力量。适当而满含爱意的赞美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价值感和自信心,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正面影响对他人的评价及自己的人际关系,使他们以积极向上的心态来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对待学习、对待生活。
冰心说:“情在左,爱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莘莘学子,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流,却觉得幸福……”随时爱学生,学生随时就能得到爱。只要我们运用科学的心理教育方法,将自己的“爱”倾注于孩子身上,就一定能看到花的吐艳,嗅到果的芳香。有爱的教育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有了爱的教育,孩子的人生才是快乐的、幸福的、完整的。
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心理健康教育要全面渗透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同时,“新课标”还明确提出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这些都揭示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除了老师的言传身教及正确科学的引导外,更离不开自身的成长与发展。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其年龄特点,感知、思维等方面的能力以及知识经验非常有限,故而在教育教学中除了适时展示教师的人格魅力,还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地选择既合本意,又易为学生接受的方式,力争符合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以及已有的经验,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让学生敢于表述不同意见,使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使能力不断得到增强,让课堂内外成为童话般温馨的心理健康发展的基地。
无数事例证明,心理素质不仅是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其它素质的形成都有重要影响。为了确保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健康稳定发展,不断提高老师自身的素质就成了重中之重。老师的外在形象、内在气质都是学生时时模仿的对象,老师的言行举止也会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应特别注意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同时,老师渊博的学识、刻苦钻研的进取精神、严谨笃厚的治学理念,以及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发展;但是首先,老师最应该拥有高尚的人格和道德,这样才能奉献出博大而且无私的师爱。作为跨世纪的老师必须具有全面的良好的素质,才能不断创新,使学生得到既全面且生动活泼的教育,从而促使其心理得到持续健康有利的发展。
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清醒地知道:学生是充满智慧和活力、富于想像和情感、有血有肉的鲜明个体,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最重要的载体,所以不能只关心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而忽视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培养。任何一个貌似心理健康的人也会有各种消极的心理体验。小学生的情感易外露,自制力较差,情绪很不稳定,容易激动和爆发,遇到一点点挫折和打击也可能会引发其它意想不到的负面反应。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将有助于他们心理潜能的发挥和身心的全面发展,有助于他们人格的健康发展,有助于他们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为其成年后适应社会,并最终提高全民族的精神文明素质做好铺垫。所以教师应把生命和心血融入学生人生道路的每一个阶段,不断优化学生个性发展所需要的整体良性心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