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就业调查范文

大学生就业调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就业调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就业调查

第1篇:大学生就业调查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就业心理

随着人才竞争的加剧,企业的人才准入资格不断提高,这就要求大学生在走入职场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进行有效的就业培训,包括积极的就业心态,扎实的专业技能,良好的沟通能力等[1]。大学生参加就业培训不仅仅是为了应对就业的外部竞争,同时也是大学生自身健康发展的内在需求,正确有效的就业培训应着眼于个人的长远发展,包括建立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等[2]。本问卷调查以化工过程自动化学院应届毕业生为样本采集对象,收集有效样本80个,参与调查的学生男女比例为5:3,涉及理工类,经管类、法律类等不同专业11个。

1毕业后的去向

样本以大学生毕业后去向为切入点,对学生就业去向展开调查,选择就业占比61.25%,考公务员占比15%,考研占比17.5%,出国占比1.25%,自主创业占比2.5%。

2就业培训

就业培训是个性化的培训,了解学生就业培训需求是前提,为此,本文围绕大学生就业培训的各个方面展开调查与分析。

2.1就业培训的认同

尽管学生毕业后的选择多种多样,但是学生对于接受就业培训却普遍认同,同时表明大多数学生已认识到就业培训对个人将来发展的重要作用。其中高达96.25%比例的学生对就业培训有迫切需求。

2.2个人综合能力

出于对不同学生对象对就业培训需求的差异,本问卷考察了学生个人综合能力的不足方面,从统计的数据来看,学生对个人综合能力的各个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欠缺,特别是沟通表达、人际交往、领导力等方面。究其原因有两点。第一,学生本人没有对个人综合能力培养足够重视,有的学生甚至对学校开展的为数不多的几次素质训练抱有反感,然而在职场应聘中一次次失败的教训让学生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第二,学校对学生个人综合能力培养欠缺,校园中能够给予学生锻炼个人能力的机会较少,多数由学生干部占有,而社会上的丰富机会,却没能走进校园。究其根本,我们整个社会,就如同一个家庭,学生就是那个被溺爱的孩子,总不舍得让他经历社会上的风霜雪雨,而当他们走出校园,走进职场的时候,失败与打击不可避免[3]。

2.3就业培训内容

由于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学生对于就业培训的内容有不同的需求,从数据上来看,学生简历制作的指导已然并不是大家需求的重点,这是因为,随着我国信息化发展,网络上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简历的制作已不再是难题。然而面试技巧的指导却是大家普遍需求的方面,我们认为学生面试技巧方面的欠缺,既有个人沟通表达及人际交往等方面综合能力不足的原因,又有培训难以大规模进行的原因(面试技巧的传授常常以一对一的形式进行)。让人担忧的是,就业选择是学生培训需求的第二大重点,这说明学生在就业,特别是择业前,没有做好思想准备,同时这也暴露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不足,这就导致了学生盲目的找工作,即便找到工作又常常面临离职的困境[4]。另外,学生在商务礼仪及法律知识等方面均有较大程度的需求,这充分说明,现阶段学生迫切需要全方位的就业培训指导。

2.4学生需求

针对于现在市场上就业培训机构提供的服务项目,学生对提升自己的求职及就业能力有着最为紧迫的要求,这与当前紧张的就业形势是分不开的。其次,学生普遍关注认清自己的优劣势和了解就业环境这两项内容,这说明学生在面临就业时有着较为理性的思考,认识自己,了解企业,这是找到适合自己工作的前提,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2.5培训方式

针对于就业培训方式,学生们多倾向于模拟工作环境和模拟招聘,这也充分说明,学生的就业实践方面严重不足,学校应切实加强这一方面的培养。

2.6培训导师选择

针对于就业培训的指导教师的选择,学生们多倾向于企业HR(人力资源),原因在于,尽管学校一直在指导学生就业方面不断努力,但毕竟最终的人才选择权在HR手中,他们的指导与市场更为紧密,实用性更高。

2.7就业培训周期

针对于就业培训的周期,学生们更倾向于短期的实用性培训,然而这也体现出,学生对于就业培训认识的不足,就业培训本应该贯穿于大学本身,应有规划、有步骤的进行,这样的临时突击短训获得的只能是“外行功夫”,于今后的个人发展作用甚微。

3结束语

现阶段,学生、高校、企业都已认识到就业培训的重要性,然而在培训的具体内容与形式上,各自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追求,然而想真正做好大学生就业培训本就是三方合作的事情,犹如我们毕业时拿到的三方就业协议一样,缺一不可。首先,学生要认清就业培训指导的重要意义,不要期望以短平快的方式,获得那些就业的“花架子”,其次,学校是培养学生的主体,在保证对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培训的同时,更要放眼社会,立足市场,紧跟时代的步伐,更多地开展校企合作,不可闭门造车,最终与社会脱节,最后,企业是人才的汇聚之地,应肩负起人才培养的责任,尽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参考文献:

[1]李会勤.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09,(4):34-35.

[2]张威.大学生就业能力与企业需求探究[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11,(1):1-2.

[3]惠颖,杨桂花.大学生就业成本与个人综合能力的关系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9,(2):208-209.

第2篇:大学生就业调查范文

论文摘要:作为辽宁省唯一的一所民办本科院校,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一直把就业指导与服务作为学院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学院和毕业生也不可避免的承受着来自于就业的竞争与压力。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社会就业形势的变化,在我院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系统的努力下,总体上毕业生的择业期望值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通过对2011届本科生进行就业意愿调查,真实地反映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意愿,及时准确地把握毕业生择业心态,从而能够帮助毕业生正确地认识形势、转变就业观念、面对现实合理定位,切实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力。

论文关键词: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就业意愿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到大众化教育阶段,“大众化”教育带来了“大众化”就业,大学毕业生成为就业的主要群体。不仅高校毕业生的数量迅速增加,而且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就业市场上,大学毕业生就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高校危机事件之一。就业是每一个社会人必经的历史阶段,它关系到人生事业的成败。一个人能有工作,不仅解决生存问题,也能体现一个人的尊严。就业困难除了来自于外部的就业压力,大学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就业准备不充分、自我定位不合理和自我心理调节相对滞后等,也是造成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主因。

一个大学毕业生如何对就业地区、行业、企业和职位进行选择,是需要理性思考的问题。因此,如何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已成为高校的重要课题和任务。

本次调查以辽宁对外经贸学院2011届本科毕业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从职业定位、就业观念、就业心态、就业薪酬期望值、就业去向、影响就业因素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找出大学生自身的不足,从而提出建议和对策。

一、调查样本描述

为了保证调查研究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准确性,本次针对整个2011届的五个系全体学生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收回问卷1396份,有效问卷1312份。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是运用计算机MicrosoftExcel中的数据透析表格功能进行自动统计和分析的。

被调查对象中,国贸系占39.7%,外语系占26.1%,财经系占15.1%,管理系占6.6%,信息系占12.5%。这些学生来自于国内的20多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农村和城市比例分别为29%和71%,男、女生分别为31.8%和68.2%。国贸系在被调查的对象当中人数最多、最具代表性,因此选择该系作为样本进行分析。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毕业后的就业意向方面

根据本问卷对大学生就业意向的调查,结果显示:40.1%的大学毕业生选择考研,选择考研的学生中44.5%的大学生选择跨专业深造,在准备考研的学生中有40.9%的大学生选择到国外留学。如果当年考研未能如愿,那么有66.7%的学生选择求职就业,剩下的32.3%的学生选择暂不工作继续准备升学。假如在准备考研过程中有一个比较理想的工作出现,这时8.6%的学生仍然选择考研,55.9%的学生选择接受这份工作,35.5%的学生还说不好。从考研的目的和原因来看,13.6%的人认为是就业难没有更好的选择,30.5%的人是想要提高就业的层次,55.9%的人是出于对专业有浓厚的兴趣。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民办高校的学生考研的比重近乎半数,对于考研的目的越来越理性化,更多的是考虑未来长远发展,但是也有少部分学生还处在犹豫当中,显示出对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规划还不成熟。

(二)对于“基层就业”的了解和选择方面

随着就业形势的严峻,中央和地方政府出台了各种政策鼓励大学生就业,创造了很多岗位,这当中就包括基层就业这样一条出路。在这次调查中,提到了“如果到基层就业,你会选择哪一种国家基层就业项目?”的问题,选择“西部计划”占20.9%,“参军入伍”占20.8%,“三支一扶”占14.8%,“选聘到村任职(村官)”占43.5%。在提问“你认为影响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主要原因”时,选择基层就业岗位少的占21.1%,选择待遇低占48.9%,认为社会保险不到位的占6.5%,不了解相关信息和政策的占2.3%。调查结果显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再紧盯着大城市里的就业岗位,而是主动选择那些能够发挥优势、有发展潜力的基层岗位,从基层做起,才能有长远发展。但是,仍有部分学生不愿到艰苦的基层工作岗位,仍然把待遇作为选择工作的重点考虑因素,缺乏长远发展的眼光。

(三)对就业地区、用人单位性质、待遇等要求方面

首先,从就业地区来看,问卷测试题提供了“家乡、非生源地省会城市、沿海开放城市、国外、国家急需人才的边远地、其他”等六个选项,准备了“首选、次选、再选”三次机会,从结果来看,在首选中比例最高的为沿海开放城市42.4%,在次选中比例最高的为家乡34.7%,在再选中比例最高的为非生源地省会城市占33.6%。结果说明,多年来无论是公办还是民办高校的学生依旧热衷经济发达城市和中等发展城市,但是较之往年开始有向二三线城市转移的倾向。在调查中,沿海发达城市是大学毕业生向往工作的主要就业地区,这会继续加剧这些区域的就业压力,容易使大学生为了留在这些城市工作而高材低用,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因此,需要大学生进一步改变观念,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就业地区。

其次,从用人单位的选择来看,测试题中提供了八个选项,同样准备了首选、次选、再选三次机会。调查显示,首选中选择“外企或合资企业”的比例最高占26.3%,选择“国企和政府机关”的也都超过了20%以上,在次选中比例最高的为“事业单位”20.5%,再选中比例最高的为“自己创业”占19.96%。总体来看,传统的热点即外资企业、政府和事业单位、国企,仍然受到大学生的青睐,但是也要看到在创业的选择上也吸引了一部分的大学生。与往年相比较会发现一些变化,就是学生对用人单位的选择越来越理性化,开始向其他性质的用人单位例如民营、私营企业分流。作为毕业生在就业中还是要合理的定位,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单位,不能一拥而上,想当然的选择那些待遇好、收入高或者工作稳定的外企和政府、事业单位,这些岗位的数量毕竟有限。 转贴于

再次,从收入期望值方面来看,在能够接受的薪酬水平上提供了“1000元以内、1000-1500元、1500-2000元、2000-3000元、3000元以上和视就业所在地而定”六个选项,比例分别为4%、8.3%、26.5%、21.5%、17.3%和22.4%。参照目前整个社会的工资水平,大学生的薪酬期望并不高。近年来,出现了个别大学毕业生“零工资”就业的现象。他们把工作当成一种新的学习,用“零工资”换取宝贵的工作经验和就业机会。对于这种行为褒贬不一。在就业形势严峻的现实面前,大学生降低薪酬期望,是一种理性的行为,用发展的眼光看,有利于他们提早就业,实现理想。

(四)影响大学毕业生择业和就业的因素方面

对于大学毕业生而言,择业时考虑的因素是非常多的,根据统计的数字比例从大到小依次为:1.有利于个人的发展与晋升、2.工资水平及福利、3.对工作本身的兴趣、4.就业地区选择、5.工作稳定性、6.工作的环境与舒适性、7.单位类型及规模、8.父母意见、9.专业对口、10.老师影响。近六成大学生毕业生把个人发展空间作为重要的择业标准。对单位类型和专业的考虑比重相对较小,在人数增多就业困难情况下,这样的选择更趋于理性。

当前影响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问题,既有来自于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客观方面,也有来自于学生自身的主观方面。在这个问题的调查中,从主到次依序为:1、毕业生缺乏实际技能与经验;2、就业人数太多;3、教学脱离实际需要;4、就业期望太高;5、社会需求少;6、用人制度不规范,尤其是毕业生的社会保障不到位;7、企业的要求太高;8、金融危机带来的企业倒闭。从这个问题的调查结果看,大学毕业生对影响就业问题的分析上存在着理性与非理性并存的情况,毕业生能够看到自身的不足,将“缺乏实际技能与经验”放在了首位,也认识到“就业期望值太高”这样的不足,这是理性的一面,但是认为“就业人数太多”、“社会需求少”也是主要的原因就显示出欠缺理性的一面,虽然这是目前的现实问题,但是绝不是造成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通过调查结果,对于高等教育特别是高校专业教育也敲响了警钟,如何加强教学的实用性,如何有效地理论联系实际,这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五)求职渠道和方式方面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求职的渠道和方式越来越多样化,那么,哪些渠道和方式最受学生欢迎、最为实用呢?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认为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依次为:1、各种规模的校园招聘会和学校就业网站;2、各地人才、职介服务机构组织的招聘会;3、亲戚、朋友、老师的介绍;4、校外就业网站;5、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掌握丰富的就业信息无疑意味着更多的机会。从调查结果看,大学毕业生求职时获取信息的主渠道这些年来没有太大变化,毕业生通常对校园招聘会充分的重视,依然将通过父母、亲戚、朋友等各种社会关系获知求职机会作为有效地手段。在招聘网站的使用上,存在着专业的差别,大学毕业生应当进一步重视专业招聘网站提供的大量招聘信息,可以选择直接在线投递简历、申请职位。此外,还要随时关注学校BBS就业板块和各大公司网站上的招聘专栏,也能方便地对准自己心仪的岗位。

(六)工作的责任心、稳定性方面

在“如果和一家单位签约后,又有一家你更满意的单位要你,你会如何做?”的问题中,有54.3%的学生选择“先与第一家单位协商解除协议,再同第二家单位签约”,有18.4%的学生选择“先同第二家单位签约,然后通知第一家单位,不惜违约”,有27.3%的学生选择“放弃第二家单位,不改初衷”。在就业严峻的形势下,签约就像吃了“定心丸”,意味着可以从容地再找更好机会,找不到也有退路。于是,一些学生刚签下一个保底的单位,就开始另觅高枝。从建立诚信社会的角度来看,这种行为是违背诚信精神的,对违约者的个人信用度也是有损害的。因此,毕业生在择业、签协议、违约前都要慎重。

(七)对自主创业的想法

第3篇:大学生就业调查范文

Abstract: Gets employed the related question which in view of the female university student the neutrality do not discriminate to conduct the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finally demonstrated: The overwhelming majority female university students thought that has the sexual discrimination phenomenon in the employment process, and expresses the repugnance to the sexual discrimination, “the feminine physiology and the psychological feature”, “the traditional ideas and male and female role division of labor consciousness” as well as “the Employer subconscious sex is by chance” they thought that creates the sexual discrimination three big primary causes.

关键词:女大学生 性别歧视 调查研究

Key word:Female university student Sexual discrimination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作者简介:宋洪江(1960-),男,山东泰安人,工程师,研究方向:就业指导。

近几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逐步扩大,大学生就业形势也越来严峻。其中,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是一个非常突出的现象,比如应聘机会不平等、录用标准不平等、就业待遇不平等以及升职加薪机会不平等,这些问题受到实务界和理论界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以郑州市高校为例,针对女大学生就业中性别歧视的相关问题进行调查研究,目的在于了解女大学生对就业过程中性别歧视现象的态度和看法。

一、调研设计

本次调研以郑州市的部分高校为主,利用就业工作之便,随机选取数所不同属性学校的应届女大学生为调研对象。调查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对性别歧视问题的基本认知、对性别歧视问题的态度以及对性别歧视现象产生原因的看法。

二、女大学生调查结果分析

1.女大学生的基本信息

由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可知:在专业方面,文科生占比43.52%,理工生占比40.26%,艺术类占比16.22%;从学历来看,本科及大专生占比63.46%,高职高专占比36.54%;从年龄来看,20岁以上占比78.53%,20及以下占比21.46%。

2.对性别歧视现象的基本认知

表1表明:绝大多数女大学生(94.80%)都认为在就业过程中存在性别歧视现象,分别由81.87%、82.63%及84.33%的女大学生认为在同等条件下男性优先受聘、收入较高以及升职机会较多是性别歧视的表现形式。

3. 对性别歧视现象的基本态度

表2显示:被调查的女大学生对性别歧视基本不满意,特别是对“女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不如男生”、“女大学生的工作能力不如男生”、“招聘广告中性别歧视不明显”、“公务员、行政事业单位等机构面试性别歧视不明显”、“在面试时可以涉及个人隐私问题,比如有没有男朋友等”这几个问题最为反感。

4. 对性别歧视现象产出原因的看法

国内经验表明,性别歧视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应聘者女性个人的原因,也有用人单位的原因,还有外界环境的原因。本研究对造成性别歧视现象产生的各种原因进行调查,请女大学生选出三个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原因。调查结果显示:八成以上的女大学生认为女性生理及心理特征是性别歧视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也有七成多的女大学生认为性别歧视现象很可能是由于传统观念与男女角色分工意识,以及用人单位潜意识性别偏好造成(如图1所示)。

三、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调研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女大学生都认为在就业过程中存在性别歧视现象,并对性别歧视表示反感,其中“女性生理及心理特征”、“传统观念与男女角色分工意识”以及“用人单位潜意识性别偏好”是她们认为造成性别歧视的三大主要原因。

解决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问题需要多方面的配合:从国家层面来看,应该进一步大力发展经济,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要加强相关法制建设,禁止性别歧视;同时还应该健全和完善女性就业保障制度和生育基金补偿制度,消除用人单位的后顾之忧。从社会媒体层面来看,应该加强“职业女性”、“成功女性”、“女性优势”等性别文化的宣传,树立女大学生的良好形象。从企业层面来看,用人单位应该消除潜意识的“性别歧视”,改善用人机制,对女大学生的工作能力进行公平合理的评价。从学校和家庭层面来看,要加强就业指导、心理辅导,帮助女大学生树立“新时代新女性”的观念。从个人层面来看,女大学生应该改变传统的“家庭观念”和“弱势群体”意识,不断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和道德修养,在择业和就业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同男性进行公平竞争。

参考文献:

[1]徐 莉.大学生就业与性别歧视――以武汉市女大学生为例[J].学习与实践,2010(6):112-118

第4篇:大学生就业调查范文

 

一、调查背景

 

浙江绍兴中国轻纺城从80年代的一条“布街”起步,1992年市场正式冠名为“中国轻纺城”,2007年10月,商务部正式授权“中国柯桥纺织指数”,成为全国第一个纺织指数,成为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经营品种最多、成交额最高的纺织面料专业批发市场。中国轻纺城位于绍兴县城中心区域,距离萧山国际机场仅28km,距离宁波-舟山港106km,北距杭甬高速公路8km、杭甬运河2km,连接嘉绍跨江通道、萧甬铁路复线,水、陆、空交通十分便捷,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从全国第一家室内轻纺产品专业市场开始发展到亚洲最大的纺织品集散中心,中国轻纺城日客流量10万人次,经营纺织面料1万余种。产品远销187个国家和地区。纺织品市场12个,轻纺原料市场1个,纺机及轻工类市场5个,全球1/4的面料在此成交,全国近1/2的纺织企业与其建立了产销关系,市场成交额连续17年位居全国同类专业市场之首。

 

二、基本调查情况

 

调查目的与方式

 

本次调查于2013年七月下旬主要针对纺织贸易出口公司的生产规模、经营品种和销售渠道,对人员的需求及待遇情况进行实地走访,本报告主要根据观察法和访问法来分析和判断外贸公司的现状,意在为我们学习国际经贸专业的同学提供一些职业方向和针对性的建议。在走访的过程中,可见纺织贸易出口的市场是极大的,厂家及公司的竞争也很大。通过了解原料的加工,布料的生产、染色、印花…包装、出口。对老市场规模和店铺设计了解来判断新市场竞争力;对入驻商户的访问进一步了解他们的内心想法以便新市场能最快被接受;通过对商户成分的分析和经营种类的了解有利于制定最佳的招商策略

 

公司外贸人员需求情况

 

业务员:有内业务员和外业务员,也就是接单员。内业务员:一般是和国内的人做生意,不需要英语基础很好的;而外业务员,就是说是出口公司(外贸公司)客人大多数是外国人,需要有熟练的外语和发英文邮件的能力。理单:事情就要多一点,需要和工厂联系,要排单,还需要核算单子的成本,所以也算是半个出纳。跟单员:当看到比如颜色不够深或者颜色不对,就会当场在染厂做处理,比如进缸再重新染一下等,因此跟单员基本上是在染厂,在装货前也需要检查货物的质量,将工厂里的布料重新松开,把不好的布或者有瑕疵的布剪掉。

 

出纳统计与会计:整理发票,计算公司内部的账。

 

单证员:业务助理说货物已经快做好的时候,单证员就开始定船,订舱,然后和业务助理送货/装货的具体时间,将集装箱从船公司拉出来 到包装厂来装货物。根据贸易合同办理出运手续(委托货运作进出口),同时保证货发出去,货款可以得到,同时提供目的港客人所出运的航次提单号,还有预计到港日期,以便目的港办理相关的手续,从出运货物到结汇完毕都是单证员要做的。

 

外贸(内外)业务员职责:1.开展外贸业务,拓展海外市场,开发、维护国外客户;2.负责国外客户的接待,订单的洽谈与制定;3.协调和管控订单进行中的相关问题,切实做好客户服务工作;要求:1.热爱公司和本职工作,具有较强的责任心,能将客户要求与公司利益放在第一位;2.英语四级以上,英语口语流利,能通过E-mail、电话或面对面与国外客户进行良好的沟通,有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3.三年以上外贸工作经验,熟悉面料知识及外贸订单操作流程。4.注重细节,乐于学习,努力提高业务水平。起薪水平,2500-3000元 比例:15%。跟单员职责:1.根据公司要求对加工单位质量的跟进和管理;2.做好各项数据的统计,随时跟进和报告生产进度。要求:1.能独立操作订单从生产到出货为止的全流程理单;2.能判断工厂具体的工艺等技术问题;3.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4.诚实、守信、有责任心、能吃苦耐劳;5.能熟练使用基本的办公软件;起薪水平2000-4000元,比例:7%。单证员职责:熟悉进出口流程,会操作TT,LC,DP单据,收汇申报,能熟练操作办公软件。要求:1.熟悉外贸单证操作流程,出口退税及相关知识,信用证及相关知识,熟悉报关及商检流程,懂船仓,订仓等业务;2.会基础的英文口头及书面表达技巧,熟练操作常用办公软件;3.工作细致、严谨,有较强的工作热情和责任感;起薪水平:2500-3000,比例:2%。业务助理职责:整理,安排订单,与客户联系及生产进度跟进,工作细心,吃苦耐劳,为人谨慎塌实,懂基础英语;要求:肯学又学的好,做事情清楚有条理,起薪水平2000—3000元,比例:3%。

 

文员职责:负责处理简单的日常办公事宜及面料检验工作,懂相关面料常识的可优先录取,要求:1.工作认真细心,有责任心与上进心,为人友善; 2有基本英语基础,能看懂简单英语;3. 试用期:3个月,如有类似工作经验者可以缩短到:1—2个月,年底奖金,考察期满提供五金保险,提升工资,起薪水平1500—3000元,比例:8%。会计职责:公司财务管理,要求:精通外贸财务知识,能熟练操作电脑,起薪水平2500—3500元,比例:3%。出纳统计职责:负责出纳本职工作,协助单证银行交单,要求:1.熟悉银行承兑汇票办理2.了解单证工作并能协助;3.能够灵活使用excel表格,会一点英语,起薪水平2000—3000元,比例:5%。理单职责:从下单到出货能独立完成工作,要求:沟通理解能力强,工作一定要细心,起薪水平2000—3000元,比例:4%。

 

三、小结与建议

 

国贸专业出来可以做外贸,但是不是外贸专业照样也可以做外贸,大家都可以从事这个行业,显得我们学国贸的就没什么地位了,更何况现在外贸也没有前几年那样景气。但是选择了国贸这个专业,好好努力也可以做的很有成就的,英语真的很重要,毕竟英语是国际语言,以后不管从事什么行业,有益无害,大学期间要用心学,特别是口语。

 

进入社会,适应一个新的岗位主要是结合了在大学里积累的优势,所以在大学四年我们要尽量发挥自己的优势,取长补短。不管专业是否自己喜欢,大学四年关键培养的是自学能力,有这个能力存在,即使专业不对口,也能尽快地学习和进入。大多数企业都希望招聘的员工踏实肯干,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社会对非常专业人员的需求是有限的。也就是说,所学专业知识技能面过窄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如果不注意自修相关课程知识,将来只懂得、只能解决单一方面的问题,同样不是企业所期望的。或许很多刚刚进入企业的大学生都明显的感受到:企业强烈期望每一个员工都是超人――一个人可以兼任N个工作。当然,在大企业这种现象会少得多,然而,毕竟中小企业才是多数。

 

因此我建议大学生应该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职业技能,更新就业观念。

 

1、大学生毕业后不能仅仅只有就业意识,因为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会在一定程度上饱和,现在尤为严重。因此我们要树立创业意识而不能把眼光仅仅限于就业。2、要踏踏实实地做事,一步一个脚印,要有灵通的就业信息和强硬的个人素质。专业很重要,但欲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就需要我们在大学期间,拓宽、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将来总有用得到的时候。自己专业相关的知识技能自己主动去补充。大学是一个自由度相对较高的环境,成才与否关键在个人。只有能力才是金饭碗,走到哪里都会闪闪发亮。在当今社会,只有有能力的人,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3、要广交益友。朋友多了不是坏事。一个人在外难免会遇到挫折,此时朋友的帮助很重要。4、在选择职业时,要从实际出发,准确把握人才市场的供需信息。准确掌握人才市场的供求信息,对于我们大学生择业尤为重要。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谁能及时有效地获取信息,谁能从实际出发,准确审视就业形势,谁就能早日步入理想的职业岗位。

第5篇:大学生就业调查范文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 就业状况 就业品质 策略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6-0028-02

一 当前高职学生存在的就业品质问题

近年来,由于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高职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高职毕业生一直保持着很高的就业率,但就业品质不高,已成为媒体和社会关注的焦点。自2004年教育部将“就业率”作为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指标以来就一直争议不断,因“就业率”这个指标往往只是简单地反映出就业的“量”,无法体现就业的“质”,将“就业率”作为衡量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指标的公信度和适用性受到质疑。当前以就业率作为衡量大学生就业品质的指标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大学生就业评价指标单一,无法说明大学生就业实际状况。目前的大学生就业评价,只能体现出大学生就业的数量,无法反映大学生就业质量。(2)重视大学生就业结果评价,忽视过程评价。大学生就业评价应该是一个过程,这样才客观合理。(3)政府是大学生就业评价的唯一主体,缺乏公正性,应引入第三方评价体系。(4)就业状况界定在实际工作中执行有难度。有些是自由择业者,但由于没有固化,也算“未就业”,可操作性有待加强。(5)过分重视大学生毕业时的就业状况,致使许多学生在毕业时“被就业”,实际数据缺乏真实性。笔者认为,应建立科学、客观、公正的大学生就业品质评价体系,确保学校将精力投入到学校内涵建设中,切实提升学生就业品质,而不是疲于应对。

二 对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调查

为了了解高职学生的就业质量,笔者对广州城建职业学院2010~2013届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进行了网络问卷调查,专业没有限制,共有672名毕业生参与答卷,调查问卷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即个人基本情况、工作情况、社会保障、工作稳定性、发展空间。

个人基本情况:在提交者中,发现男生是女生总数的2/3,其中88%是团员,10%是党员或预备党员,62%人际交往能力一般,30%认为个人交往能力较强,在校期间长期担任学生干部的有15%,担任过一段时间学生干部的有28%,在工作前具有相关工作实践经历的有6%,36%在大学期间学业成绩在良好以上,42%认为自己在大学期间学业成绩一般。从调查数据来看,基本上符合二八定律,既约有20%的学生在大学期间综合素质较高,表现优秀。

工作情况:从调研数据来看,我校的毕业生主要就业单位类型为私营企业占71%,其中国有企业12%,大部分毕业生从事制造业、建筑业、金融业、服务业和计算机行业等,和我校开设的专业有关,目前55%的学生从事基础技术、管理工作或是营销人员,16%的学生担任项目经理或部门主管,说明高职学校培养的学生是基层生产的骨干力量。66%的毕业生主要集中在中小型企业,在大型企业占9.47%。65%集中在发达城市或省会,选择目前工作的原因56%因为福利待遇,25%因为发展前景,说明学生刚毕业的前几年,比较看重工资待遇和发展前景。所从事工作与所学专业对口率为68%,说明大部分学生工作后还是从事自己专业的相关工作。

社会保障:从调研的数据来看,所在单位具有带薪休假制度的占36%,所在单位具有加班薪酬制度的占72%,所从事的劳动强度35%认为一般,40%认为较高,24%所在单位具有工会组织,90%所在单位都购买了工伤保险,32%购买了五险,其中有45%的单位缴纳住房公积金,说明大部分企业都能够按照国家的相关制度给予劳动者以保障,但也有部分公司不执行国家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毕业生月薪主要集中在2000~3000元和3000~4000元,所占比例为26.89%和34.13%。62%每周的工作时长为40~50小时,对现工作岗位和福利满意度为65%,93%的人和公司签订了劳动合同。从调研数据显示来看,大部分毕业生的工资达到了国家大学生的平均工资水平线,对现有单位基本满意,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对工作单位不满意,这将导致以后工作的不稳定。

工作稳定性和发展空间:调查结果显示,43%的毕业生都有离职经历,离职的主要原因是薪资福利偏低(37%)和个人发展空间不够(30%),和毕业生选择现工作单位原因的数据基本相符,说明毕业生较看重工资待遇和个人发展空间。认为所在岗位对应的职业素养中爱岗敬业占66%,积极主动占60%,诚实守信占59%,说明学校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方面,要注重这三方面的培养。在发展空间上,56%的毕业生选择现就职单位工作3年后预期月工资5000~8000元,15%选择8000~12000元,从学生预期薪酬可看到,企业前景较好,51%的毕业生选择3~5年后能够晋升,37%选择可能晋升,选择不能晋升的只有12%,75%的单位每年给予1~3次培训机会,15%的单位每年有4~5次培训,说明企业非常看重员工的个人成长。

三 提升高职学生就业品质的策略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并要求将服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和理念贯穿到教育工作全局。而当前高职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就是如何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三型”高技术技能人才,提升学生的就业品质,根据调研结果分析,我们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第一,学校应转变思想,深化改革,转型升级,提升内涵。(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由较单一的结构向实际的“双师”及多元结构转型,形成具有教学、科研、技术开发及社会服务能力的复合团队。(2)强化市场导向,加强教学改革:强化以教学做一体与行动引导型教学法应用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改革,形成学生自主式、交互式、协作式、探究式、体验式学习的教学新理念,在注重培养基于岗位需求的职业技能的同时,更要注重基于技术活动全过程所需要的技术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下大力气培养适销对路的“三型”人才。(3)加强和深化校企合作:由小规模、浅层次向大规模、深层次、多元化转变。探索和实践“多主体”合作办学,创新办学体制机制。在与企业共办订单班、互聘教师、在校内或企业共同建立实训基地等的基础上,合作建立“双主体”办学机构,引入企业为学校提供能代表行业最先进水平的产品技术和现代企业文化体验中心、实训室等,同时要全面加强实习、就业基地的建设,适当延长并科学安排专业见习、实践活动的时间,充分利用顶岗实习等活动,强化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结合专业特点,以各种竞赛为载体,建设优质的学生实践活动平台,推动学生专业学习的同时,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4)加强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工作:将就业指导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加大毕业生就业推荐力度,积极利用各种资源,竭力拓宽就业渠道,不定期举办各类小型招聘会和网上各类招聘信息,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

第二,学生应提高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1)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择业竞争力。大学生活一开始,就要自己设计职业生涯,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利用课余时间,学习有关知识,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与社会接触,锻炼自己逐步适应社会的能力。(2)合理定位就业期望值。只有正确地评价自己,提出合理的就业期望值才可避免择业受挫。大学生就业期望值应立足社会需求,切忌功利主义。(3)转变就业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念,调整好心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积极寻找机会,从被动的求职者向主动的职业创造者跨越。根据社会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把个人潜能、职业理想、职业岗位有机结合,并不断付出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第三,政府应采取多种措施,提升大学生就业品质。(1)政府要加大对高职教育投入和支持的力度,出台相关政策,解决学校资金不足、师资不强,推进校企协同育人。(2)努力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来增加对高职毕业生的消化吸纳能力。(3)继续完善和落实促进毕业生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要为高职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和就业体制,从根本上保证高职毕业生成功就业。

高职院校存在的毕业生就业品质问题折射出整个高等教育的就业问题,面对问题,民办高校应苦练内功提升内涵,尽快转型升级,打造自身特色和品牌,服务社会服务学生,为提升学生的就业品质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赵志坚.高职院校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探索[J].教育探索,2012(9):108~109

第6篇:大学生就业调查范文

关键词:就业 创业 创业教育 发展现状 建议

0 引言

扩招高校学生,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以提高人口素质是我国教育政策的一个重要变革。由此,我国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越来越多,这对我国经济与社会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然而,伴随着这种积极作用的显现,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些许社会难题。高增的受教育人口数量与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相对比的供求关系,加之人们对受教育之后就业的各种期待与现实对比的需求不均衡,促使就业难、就业质量不高和就业稳定性差等问题越来越凸显。有数据显示,从2007年至2011年间,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在毕业半年之后就业率基本在85%至90%左右,也就是说每年有将近10%至15%的应届毕业生在半年之后还找不到工作。一些曾经高考报考时的“热门”专业(法学、生物、计算机等)在毕业就业时即变成“冷门”专业,让人措手不及。而找到工作的应届毕业生也有近6成的人认为工作与自己的职业期待不相符合。要想解决此社会问题,单纯的要求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以满足高校毕业生的需要,并不是最佳途径。在校期间为大学生提供适应时展的教育教学,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增强其就业能力,提高其生存和发展能力,使大学生毕业后及早就业,提高就业的质量和数量,在推动经济文化发展的同时解决社会问题,是高校必须肩负的社会责任。

创业可以解决就业,创业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促使国家和社会越来越多将创业放在一个战略高度。2012年教育部印发了《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基本要求》中指出,在普通高等学校开展创业教育,是服务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未来,对于高校来说,创业教育将是学生必修课,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因此,在当前深入了解当今大学生对创业和创业成功因素的认知和理解,以及目前对高校创业教育的参与程度和需求状况,将有助于高等院校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与创业教育,更好地承担其相应的社会责任。为此,本课题进行了相关方面的调查研究,以期能为高校就业和创业教育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些许建议。

1 研究设计和问卷的发放

课题主要使用问卷调查,并佐以访谈的方式,对天津市高校大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天津市各大高校大学生对创业和创业教育的理解和需要,以及各高校创业教育目前的现状。以此为切入点,分析问题,设计出一套适合本科生教学的创业教育方案,以推进新时期高等院校创业教育的研究,致力于提升实施效果从而最终实现为新时期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服务的目标。调查主要涉及了两个方面的十二个问题,具体包括“对创业的理解”、“创业意愿和兴趣”、“对创业目的的理解”、“对创业程序的认知”、“对创业成功因素的认知”、“对各创业能力构成要素重要性的认知”、“是否参加过学校组织的创业活动”、“对高校是否有必要组织创业教育的认知”、“对各创业能力能否由高校创业教育及实践活动培养的认知”、“对创业教育内容和提供方式的期待”以及“对学校鼓励学生参与创业教育形式的期待”等等。问卷以随机的形式发放,总共发放500份,回收问卷400份,最终有效问卷366分,问卷回收率为80%,有效回收率为73.2%。

2 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与讨论

2.1 对创业和创业成功因素的认知和理解

2.1.1 对创业的理解 调查结果显示,“只要开创一份事业就可以认为是创业”、“创办一家企业,公司才能是创业”、“科技研究及技术发明”以及“其他”选项,同学们选择比例分别为63.1%、24.9%、3%以及9%。数据表明,大部分同学对创业的认识是广义的。这也在一定程度说明我们当代的大学生对建立自己一份事业的端正态度和重视。无论在什么样的岗位上,能够做出成绩,建功立业都是一份创业。这也给我们的创业教育一份启示,创业教育的内涵可以非常广阔,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创业能力的根本特质。

2.1.2 创业意愿和兴趣 数据显示,有将近74%的学生对创业有兴趣,这个比例占被调群体的相当大的比重。其中37.4%的同学愿望非常强烈,这说明同学们自主就业的意愿和兴趣还是非常强烈的。不过通过进一步的访谈,本课题了解到尽管学生们对自主创业非常感兴趣,但是学生们普遍反映,自主创业不会是他们的首选。这也一定程度说明了当今社会人们对自主创业的形式和前景还不太乐观,并不十分支持。

2.1.3 对创业目的的理解 被调群体中,认同的创业的目的各不相同,其中39%的同学创业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梦想,36.3%的同学是为了赚钱,24.7%的同学是为了寻找一种新的就业途径。从创业目的的调查中可以得知,大部分同学的创业目的是非常积极的,或者为了积极寻求就业或者为了自我价值的实现;但不可否认还有相当部分的同学仅仅是为了赚取。创业便可以赚钱,存在一定误区。这也是未来教育需要关注和加以指导的地方。

第7篇:大学生就业调查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心理;调研分析;建议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高校在大量扩招的同时也带来了形势严峻的就业现状,仅2013年就有699万高校毕业生走向就业市场,大学生就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为了更好的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引导大学生正常就业,需要对大学生就业意向和心理情况做全方位的了解。而本文旨在从大学生就业认知、就业预期、就业压力等方面入手,通过问卷调查与个体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全面了解和分析大学生就业心理情况,得出研究结论,从而为更好地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提供思路和操作依据。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文采取问卷调查和个体访谈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对象为随机抽取的某综合性一本高校的大三大四年级没有继续深造意愿,即将面临就业的高年级本科学生500人。问卷调查方面,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82份,有效收回率96.4%,其中男生272人,占比56.4%;女生210人,占比43.6%。问题涉及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薪资期望、职业定位、单位类型取向以及就业压力等五个方面。个体访谈方面,共深度访谈学生30人,除了对问卷中的问题进行深入了解外,主要针对就业压力进行深入探析,获取了较全面的研究资料。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就业区域选择

在就业区域选择上,46.3%的学生选择东南沿海二线城市,23.2%的学生选择西北内陆地区一线城市,21.5%的学生选择原籍所在地就业,9%的学生选择北上广等大型一线城市。这一结果反映出大部分学生还是选择在东南地区就业,但是出现了从大型一线城市往二线城市和西北内陆城市的转移,选择北上广地区的学生急剧减少。可见一线城市的生活成本高和竞争激烈,而一些二线城市和西北内陆城市快速发展,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和发展的空间,生活成本相对较低,让学生在就业地选择上出现了这一变化。

2、薪资期望

从薪资期望调查结果来看,31.4%的学生期望薪资在2000-3500元左右,45.1%的学生希望在3500-5000元之间,23.5%的学生选择了5000元以上。从我国现有经济发展状况和工资水平、消费指数来看,大学生薪资期望是比较理性和符合现状的,没有好高骛远,有利于他们更好的就业。

3、职业定位

本次调查问卷在职业定位题上主要设计了公务员、对口专业,其他专业就业三个选项。其中6.4%的大学生选择了公务员,8.8%的人选择了其他专业就业,84.8%的大学生选择了对口相关专业就业,可见绝大多数学生选择本专业就业。这一结果可能与调查对象主要为理工类学生相关,而文科类学生专业技术性相对要求较低,在就业专业定位上应该会更为宽泛。

4、单位类型取向

就业单位类型上,11.4%的大学生选择了政府机关,48.4%的大学生选择了国有企业、事业单位,20.6%的学生选择了外资企业,19.6%选择了私有民营企业。可见59.8%的大学生选择共有制单位,而40.2%的大学生选择了非公企业。相对于过去大学生就业到知名民营企业去、到外资企业去,学生就业单位类型取向正在发生转变,大部分学生希望到国有企业去,到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去。大学生偏好工作相对稳定、福利待遇相对较好的公有单位,这与物价、房价等生活压力有一定关系,而相对更有利于能力提升,但较“漂泊”的私营企业渐渐不再是大学生就业的热门。

5、就业压力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6.1%的大学生表示就业压力大,而只有13.9%的大学生表示就业压力不大。可见就业压力大是大学生普遍面临的问题。通过与学生的深度访谈,学生就业压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对所学专业就业前景不看好;(2)自身心理素质差,就业胆怯,就业焦虑;(3)自我认识偏差,缺乏自信;(4)大学学业较差、英语四级未过、综合能力欠缺等造成的就业压力;(5)就业信息不对称,缺乏就业渠道;(6)就业认识的偏差,比如认为自身家庭背景、人脉基础以及社会支持等不利于就业。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从本次调查和访谈结果可以总结出以下结论:第一,随着人才竞争的加剧和生活成本的大幅提高,大学生就业意向发生了一定改变,就业区域选择上出现了以往东南沿海一线城市扎堆往二线城市和西北内陆一线城市转移的趋向。第二,大学生就业定位基本理性,但仍然存在盲目性和感性认识。就业薪资期望水平基本合理,与现有大学生工资水平及社会工资水平基本适应,但在就业单位性质的选择上盲目追求公有制单位,容易造成万人挤独木桥的局面,影响顺利就业。第三,大学生就业压力普遍较大,就业焦虑与就业胆怯并存,存在自我完善不足和市场需求疲软的矛盾。

2、建议

针对本次研究得出的结论,从高校育人目标出发 ,在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引导大学生顺利就业方面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建设和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建设和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是以学校为主体,大学生为客体,通过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帮助大学生合理定位,提升就业能力,丰富就业渠道和信息,从而提高就业力,保证顺利就业的系统工程。在帮助大学生合理定位方面, 主要包括自我定位和就业市场定位两个方面,做到知己知彼。学校应通过就业指导课、就业指导活动、观摩讲座等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大学生合理定位自己的专业和就业市场,在大众化教育形势下能够避免盲目认知,就业期望过高或自我认识过低等,造成主客失衡等问题,影响就业。在提升就业能力方面,从大学生大一入校开始,学校应重视实践课堂的作用,通过社会实践、挂职锻炼,就业能力训练等素质教育环节贯穿整个大学阶段,切实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完善自我。在丰富就业渠道方面,学校应该加强招聘单位信息采集和就业基地建设。在招聘信息采集和上,学校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积极联系和邀请用人单位来校招聘,并运用现代化信息平台,及时广泛地招聘信息,做好学生就业信息服务,弥补学生的信息不对称,扩大就业面。同时,加强就业基地建设,与单位建立良好合作关系,通过定向培养和联合培养,实习挂职等方式挖掘单位和岗位,保证就业渠道畅通,就业门路广开。

(2)加强心理引导,帮助大学生调试就业压力。从调查结果得知,随着高校扩招,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就业形势相对严峻,大学生就业压力普遍较大。因此,高校应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调适压力,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就业,积极就业。学校可以通过心理教育全覆盖与个别心理辅导的点面相结合方式,即通过心理课堂对面临就业的大学生进行全面引导,帮助他们合理认识自我和社会,以积极乐观的心态走向就业市场。而通过心理咨询中心、个体谈话等方式对个别就业困难学生或心理素质差的学生进行深入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就业焦虑和怯弱心理,正常就业。

【参考文献】

第8篇:大学生就业调查范文

【关 键 词】用人单位 培养高校 就业能力 期望差异

一、问题的提出

现代高等学校肩负着传播知识、科学研究、培养人才的多重使命,而培养人才是它的最基本职能。高校培养人才肩负双重任务,一方面他们是科技精英和专业性人才,站在时代的前列,将科学技术变成现实的生产力,加快中国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步伐;另一方面,他们又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后继者,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有良好的道德风貌,有健全的人格,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能为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而献身科技事业。自从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近十年来一直在增大扩招比例,我国对大学生的就业也由原来的包分配转为自主择业。然而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占据着社会关注点,很多大学生进入社会后,在校园所学到的能力与用人单位所期望的截然不同,致使用人单位增大成本重新培训员工,同时大学生需要再次投入时间精力去学习掌握缺少的就业能力,导致增加两方面的就业成本与时间上的浪费。郑晓明在其《“就业能力”论》一文中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描述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单纯指某一项技能、能力,而是学生多种能力的集合,这一概念是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全面包含。包括学习能力、思想能力、实践能力、应聘能力和应变能力等。为此,使高校指导的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与用人单位所期望的就业能力相吻合,不仅有助于高校对大学生就业的正确培养,更有助于大学生就业率的提高和向用人单位输送有价值的人才。因此,我们对温州大学城周围的瓯海区,龙湾区,鹿城区为中心,对用人单位和大学老师进行调查和访谈,获取两者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看法,进行比较分析,了解高校老师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用人单位需要的就业能力的差异点,为有关部门提供参考。

二、调查研究的方法

采取问卷调查和访谈法。以三个角度去进行调查,分别是大学各专业老师,社会用人单位,应届毕业生。其中以前两者为主,采用随机与分层抽样的方法对大学老师与社会用人单位的面试官进行访谈,初步了解大学老师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看法与社会用人单位招聘时所需要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共发放问卷330份,其中各个学院的老师发放150份回收120份,社会用人单位发放180份,回收164份,回收率达到89%,并对有效问卷运用SPSS统计软件、EXCEL等针对问卷中涉及的每一个问题,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数据透视分析的多种方法,对不同调查对象进行分类汇总,通过数据的分析整理,建立模型,定量探究各因素与两者之间产生不同期望的原因。同时,访谈个别应届毕业生的求职经历,以大学生自身角度出发为辅,得出社会用人单位与大学老师对大学生就业期望的看法与预测,了解大学老师与社会用人单位期望的差距,正确的引导大学生的学习,力争学以致用化,学习效率化。

三、调查问卷的统计与分析

通过对有效问卷的统计分析,我们分别从大学老师的问卷,社会用人单位的问卷和两者结合的部分问题将调查结果呈现出来。以便清晰明了地发现大学老师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期望与社会用人单位所需大学生就业能力期望的差别。

1.社会用人单位的调查结果

(1)社会用人单位对学生就业情景和表现的评价

调查统计数据显示,38.4%的企业人士觉得的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相当严峻,这是一个不小的问题,虽然觉得比较乐观和相当乐观的人占有43.3%的比例,但掩盖不了这样一个事实,大学生正在平民化,昔日的铁饭碗将面临激烈的就业竞争和严峻的就业挑战。

同样,对于一些已就业的大学生的工作表现,50.6%的用人单位认为学生意志力太弱,不能吃苦耐劳;20.7%认为大学生经验不足;16.5%的人认为,大学生要求高,不划算;12.2%认为是岗位不适合大学生。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分析得出:一是大部分学生对自己将来的事业抱有太多不合实际的期望,导致眼高手低的情况普遍存在;二是由于多数是独生子,就像温室里的花朵,备受爱护,而且大学生活相对轻松,有些大学生宁愿喜欢在图书馆看书,也不愿出去历练;三是大学生创业气氛高涨,校园里越来越多创业工作室被确立,并且挤满了无数狂热的大学生,从而忽略了本身的专业学习;四是大部分大学生已经习惯于老师的学习要求,很少有自己的想法,进入工作岗位后,也只遵从完成任务;五是大学生情绪比较急躁,只看重眼前的利益,很少放远将来。

(2)社会用人单位对高校培养学生看法的统计分析

从调查统计数据可知,对于大学生所持各种证书数量问题,63.4%认为能力是工作中表现出来的,17.1%认为证书能说明其积极、勤奋,11.0%认为证书过多并没有什么好处,是说明学生对自己没有明确定位,8.5%认为只需要几种核心证书,或认为越多越好。但用人单位看重的是能力,而不是证书。职业技能类的证书更被用人单位所看好。在应聘的过程中,对大学生素质方面的看重社交能力和应变能力。调查显示,那些成绩优秀但仍然缺乏社交能力的学生在踏上社会的前一段时间会比较有优势,但是随着与其他人的交流,就渐渐体现了社交能力的重要性。其次,用人单位看重工作经验或实习经验。调查中还发现,有很多受教育程度不高的人往往就是因为这个方面的突出能力而走向成功。

社会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兼职要求的评价和大学老师评价差别很大。可能导致这个问题的原因有:第一,大学生在学校的创新意识应用不到社会。第二,大学的创新意识和企业的创新意识不一样。第三,两者看待学生的标准不同。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显著成绩,但目前仍存在着教学模式单一、培养要求整齐划一、单纯以学生的分数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问题,这些做法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大学生的创新思想,也不符合现代大学精神的要求。第四,专业设置滞后于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大部分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还完全停留在传授知识上,创新教育还处在萌芽中。从调查结果看出用人单位更看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相应对学生兼职的经历也会比较看好。他们认为,大部分学生可以从兼职中得到很多宝贵的实践经验,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

四、高校培养学生就业能力适应社会用人单位的建议

1.社会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

(1)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较宽的知识面和较快投入工作的动手能力。

(2)要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文化素质,通常又被称作人的文化素养,是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外化为人的人格、气质、修养。文化可以给我们很多直接和间接的人生体验和人生哲理,帮助我们了解世界,记忆自己对社会的责任。

(3)要有敬业的精神。很多大学生的一大缺点就是好高骛远,心不在焉地做着手里的活,眼睛却不断望向别处,希望发现一个工资更高,活儿又不那么累的地方,殊不知以这样的心态做下去,永远不可能有什么大作为。

(4)要有团队精神、沟通能力和亲和力。

(5)心理素质。我们的民族历来重视心理素质,“自强不息”,也就是讲自尊、自强、自立,可以理解为民族心理或是民族文化的概括。

(6)思想道德素质。21世纪人才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

2.社会用人单位对高校培养学生建议

从上述两者对大学生就业能力调查结果及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理论探讨可以看出,要想真正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需要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及相关行业协会、社会团体、家庭和大学生个人各种与就业相关的利益人共同负起责任来。

(1)坚持以学生为本,实现全面发展

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重视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注重学生全面素质培养,增强大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市场竞争能力。目前许多大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认识不到位,造成专业知识掌握不够牢、不够深、不够广,给将来的求职带来障碍。因此,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要与专业教育结合,结合专业特点针对性地开展专业发展现状、专业前景分析等专业教育活动,并了解社会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就业期望能力的要求提高大学毕业生的竞争能力。

(2)增加学生的社交能力和应变能力

从调查统计看出,用人单位并不十分看重学生的平时成绩,而是更看重学生的社交能力和应变能力等,这就与学生平时的学习构成一定的矛盾,大部分学生还是重视学习课本知识,而缺少迁移,跃迁,不能很好地做到学以致用。另外,大学生在平时的锻炼中,更应注重自己的社交能力,步入工作岗位后能不能很好的和别人的交往是一个很重要的素质。因此,在大学期间,多鼓励学生参加一些课外的活动,多与各类角色的交往,能够为他们的就业做一定的铺垫。

(3)加强培养创新能力和吃苦耐劳精神

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对大学生就业有深度影响。学校可以提供学生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的机会,通过开展“真刀真枪”的项目,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作风、使学生秉着科学态度开展实验,让学生独自思考,解决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设计可行方案。在教师正确的指导下,去开展实践调查,在实践中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而且,在大学生创业的热潮下,有组织有指导给大学生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陈啸等.大学毕业生就业成本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6(5).

第9篇:大学生就业调查范文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的关键阶段,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用工市场已经出现了“僧多粥少”的尴尬局面,大量毕业生“漂浮”于社会。广东省副省长宋海指出,当前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大,2007年我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超过27万人,比2006年增加6万人,增幅达28%,加上外省院校来粤就业的毕业生,以及前两年未落实就业岗位的省内外高校毕业生,预计2007年在我省求职择业的毕业生可能超过40万人。根据人事部进行的有关统计,近几年大学毕业生的需求量不断下降;而根据教育部的数据,近几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却不断上升。由此可见,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是不争的事实。一般说来,大学生“就业难、易”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就业率的高低和就业满意度的高低。

高校毕业生是人才市场上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近年,随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上升,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增加,随之而来的就是毕业生就业问题。有一句话可以很生动的形容现在大学生的现状和就业形式:“本科满街走,硕士多如狗,只有博士可以抖一抖。这就是中国特色的就业行情。”说起来可笑,现在为就业发愁的大学生,从小接受的教育是“世界是你们的……”“要有历史的使命感……为21世纪中国四化建设贡献力量”。N年寒窗下来,才发现自己不但不是什么国家栋梁,而是连参与建设的机会都几乎没有了。曾经的天之骄子,你被谁抛弃。大学生已被用人单位抛弃!用人单位困惑:大学生在写字楼干事不如中专生,在工厂干事不如技术工人。他们能干什么?大学生也困惑:居然被招过来搞跑腿打杂,收入也压得低低的(尤其应届生)。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现在的大学生就业难,首先是由于近年来的大学生扩招,使得市场上的大学生就业供过于求,大学生的就业形式也就日益严峻了,而究其原因,大学生自身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1、考证存在盲目性:2、先就业后择业渐流行:3、对企业不够了解:4、对薪酬的期望更加现实:5、职业规划意识不够强:6、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现状:

三、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就业心理准备不足

(1).自我角色转换不够及时

对于80%的学生来说,大学阶段过的是一种单纯而有保障的生活,学习、生活、交际都较有规律,这样的生活与现实社会自然存在一定的距离。在大学生活结束之际,踏上岗位之前。最重要的就是能够迅速完成自我角色转换,做好就业心理准备。就是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客观、冷静地进入求职状态,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以自身的实力,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社会需要.

(2).自我认识,自我了解不够准确

个性是个体统一的心理面貌,是指人的心理活动中那些稳定的,具有个人特色的心理特征与心理倾向组合成的有层次的动力整体结构。它以个体稳定的行为模式与态度体系表现出来。能力、特长应包括教育培训的程度,因为教育和培训可以转化为能力、特长。能力是求职择业以及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

2、择业过程中的心理素质参差不齐

(1).敢于竞争,善于竞争。

(2).正确对待挫折

人们在求职择业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而自卑。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对人生总保持着自信心,如丧失了自信心,就失去了开拓新生活的勇气。顺境中有自信心不足为奇。逆境中更需要自信心的支持。

四、大学生就业政策

1、高校毕业生依然面临结构性就业难题

各专业毕业生就业水平虽然会不平衡,冷热不均,但是社会对不同专业的需求量会有所变动。如果能够放低期望值,愿意到西部、到基层去工作,应该说无论是热门专业的学生,还是冷门专业的学生,都可以找到工作。

2、招聘单位将更加理性化

大部分用人单位一改印象中非名牌、高学历毕业生不用的状况,现在更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的培养。

3、民营企业将成为就业机会的最大提供者

一些名企仍将为大学毕业生提供相当数量的工作岗位。

4、就业空间将就一步扩大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可能。

5、人才市场趋向在转变

据调查显示,人才市场未来长期的趋向是,有新知识,高技能的良好品质的人才有机会,而非大学生身份,这就要求我们大学毕业生,必须在毕业后,继续学习各种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五、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思考

如前所述,我们学院毕业生近三年的就业率虽高,但仍面临着“就业难”问题。要有效解决此一现实问题,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要大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端正就业意愿和提高供求匹配的效率。

1.大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构成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可分为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其要素主要包括知识结构、心理素质、交流表达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自我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追踪和掌握新技术的能力。其中,知识结构是基础。只有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求职者才会显得“有内涵”。而心理素质是否过硬,已越来越成为“双向选择”成与败的关键。交流表达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自我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追踪和掌握新技术的能力则是能否持续工作和取得工作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