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幼师培训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培训文化 核心竞争力 可持续发展
在当今知识经济、全球化经济时代,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拥有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体现是员工素质。因此,建立配合时代要求的企业培训文化,对员工进行系统培训,打造一支高素质员工队伍,已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是企业战略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培训在企业发展中起到的作用
首先,培训是更新员工知识和观念、提升岗位技能和胜任素质,实现企业人岗匹配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重要激励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讲,培训是企业开拓创新、跟上时代步伐的源泉。
其次,培训是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从双因素激励理论的角度看,正逐步从激励因素转变为保健因素,培训机会的多寡日益成为劳动者尤其是80后、90后选择企业时考虑的首要因素。培训机会匮乏、员工能力长期得不到提高,也已成为企业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三,培训可以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和提高企业凝聚力。企业对培训的重视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对员工的重视和关爱程度,在提倡“以人为本”的今天,培训无疑是实践这一理念的最佳途径之一。只有员工真正感受到企业的关怀,才有可能不计较个人得失,最大限度发挥自我潜能,为企业的明天而贡献力量。
二、国有企业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第一,培训理念模糊。企业上下对培训的认识不一,培训管理者仅将培训视为完成工作任务,较少关注培训需求和培训效果,培训目的不够明确,导致培训活动上与企业的战略、愿景脱节严重,下与员工实际需求吻合度较差。且培训支出被视为费用,而不是人力资本的投资,培训资源投入较少。
第二,培训体系不健全,培训制度、人员配备、培训手段等不能形成有机联动。培训前期未进行培训规划工作,缺少周密合理的年度培训计划,经常是想起什么做什么或高层领导临时安排,且缺乏坚持。培训制度形式化,不能形成有效的激励作用。培训工作的管理者配备不足且专业度不高。培训手段单一。
第三,培训参与意识薄弱。很多员工认为只是培训工作管理者的职责,浪费了时间与金钱不说,回到实际工作中以后还是老样子,对岗位工作技能的提高作用不明显,即使有所提高,由于与之相应的激励机制缺乏,工作技能提高的员工与没有提高的员工无任何差别,员工很自然地就对培训置之不理。加之培训师授课理论性强,培训内容单调,培训形式死板,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就很难调动起来。
第四,培训与人力资源管理其他活动脱节,针对性不强,培训的重要依据――绩效考核在培训活动中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培训效果评估技术落后,评估以主观感受为主,常以培训调查问卷的形式出现,培训对工作思路和工作态度的转变、实际工作技能提高等方面的影响无人过问。薪酬制度设计对培训因素考虑很少或者几乎没有,致使培训的激励性不强。培训过度依赖外部培训机构,不能有效利用企业现有培训资源,培训成本过高,无人关心管理者以现有的素质是否能够胜任目前工作并能满足企业发展需要,没有过问员工对培训的需要,只有少数高层管理者才有接受培训的机会。
第五,培训管理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责任,管理者对培训后较培训前能够产生多大的效益不甚清晰,对通过培训促进企业发展的使命感不强。具体考量培训工作时大多以培训次数论英雄,干好干坏却是一个样。实际实施时培训工作经常是“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且培训结束后便无人问津。
三、培训文化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的表现
发展阶段:培训成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责,并被视为胜任工作的重要依据,培训管理职责和目标明确,以人力资源规划和员工需求为导向,培训工作有计划,系统性强;培训内容包罗面广,知识、技能和心态方面的培训能够有机融合;培训形式多样,注重受训者的参与;重视培训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培训结束后会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培训的参与者涵盖企业的大多数员工。
成熟阶段:培训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培训被视为组织发展与个人发展的有效途径,培训战略得以体现并能够不断调整;培训不再被认为只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职责,也成为企业各部门乃至每一位员工的重要职责;受训者在选择培训内容、形式、时间、地点等方面有很高的自由度;培训计划更强调系统性和成长性,建立了培训信息系统,强调契合培训需求和跟踪评估培训效果,培训结果不仅实现了受训者满意,更推动了企业长足发展。
四、做好国有企业培训文化建设的具体做法
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培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打造为企业战略服务的培训文化。培训文化作为培训工作的“灵魂”,企业上下在思想上对其形成正确、统一的认识至关重要,国有企业尤其需要将培训文化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抓,使培训文化建设充分体现企业的愿景、使命和价值观并为其服务。同时,培训文化建设还要紧紧围绕企业各阶段的战略目标,以促进战略目标实现为根本出发点,这也是整个培训工作的主线,诸如培训体系的搭建、培训需求分析、课程体系设计、讲师与受训学员的选择等“战术性”培训工作都要以培训文化为先导并始终贯彻这一主线。
其次,要建设统观全局的培训文化。要将培训工作和人力资源管理其他工作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一规划、整体部署,形成有效联动,而不是孤立地为培训而培训。维克多・弗罗姆的期望理论认为,最强的动机来自于最强的效价(一个人需要的报酬数量)、最强的期望(个人对努力所能产生成功绩效的概率估计)、最强的工具(个人对绩效与得到的报酬之间的估计)。因此,通过培训文化建设,完善培训、考核、使用、待遇一体化激励机制,有效增强职工参与培训的意愿和工作努力程度,企业的绩效就会整体提高。
第三,要构建培训文化建设的责任机制。培训文化建设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而且与企业其他各个部门甚至每个员工都密切相关。因此,要注意做好职责分工,做到培训文化建设的每项具体工作都能责任到岗、落实到人,确保培训文化建设工作有效落地。而且要建立培训文化建设工作的绩效考核机制,明确工作目标,提炼出关键绩效指标,设定考核标准,促进培训文化建设工作目标的实现并不断改进。
第四,要落实培训文化建设的基础保障。在培训费用上,用投资的眼光看待培训,认识到培训的高回报性,做好培训项目费用预算,提足用好,专款专用。在培训师资上,既要从外部培训机构引入专业理论水平高、授课技巧丰富的的培训讲师,从而提升职工专业知识和理论素养,又要培育发展国有企业内部的培训讲师,打造一支实践经验丰富、贴合企业实际的内部培训师队伍,在大大缩减培训成本的同时,职工的专业技术水平却逐渐提高。
参考文献
[1]梁斌.培训文化漫谈[J].现代企业教育,2004(8):24
1.1一般资料
我科2014年1月—2014年7月的岗位培训生作为实施培训新模式即导师小组培训模式的研究对象;2009年7月—2013年12月的岗位培训生作为传统培训模式即跟班带教模式的研究对象。两组岗位培训生的年龄最大25岁,最小20岁,平均年龄22.6岁,学历中专1人,大专23人,本科21人;带教导师护龄均≥10年,学历均为本科,职称均为主管护师。岗位培训生的年龄和学历与带教老师的教学水平等资料比较,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1.2.1传统培训模式传统培训模式是实行跟班带教模式,科室指定了带教导师,但各自有不同的排班,有可能会一起上班,但大多数时间都不能对上。教学方法上的示范、讲解、操作练习等基本在临床工作实践中完成。培训内容由护理部统一安排,即《岗位培训生轮转手册》,在操作、理论等大的方向上进行要求,具体培训内容、频次、效果由岗位培训生自行填写。具体到我科,岗位培训生在急诊科的培训时间为6个月,科室有阶段性计划,但计划执行的如何,缺乏反馈;培训结束后岗位培训生进行一次操作、理论考核及自我评价,最后由护士长及质控小组进行综合评价。
1.2.2新培训模式新的培训模式是实行导师小组培训模式,由科室安排有资历护士(导师)与岗位培训生一对一带教,导师小组协同培训模式,导师对岗位培训生的培训全程负责。具体方法如下。
1.2.2.1加强岗位培训生专科培训
①制订岗位培训生培训手册:根据急诊护理专业特点,经过大量的比较论证,参考深圳市《急诊护士核心能力培训考核手册》、重症监护室(ICU)、神经内科等科室《护士培训手册》等,结合我科的实际情况制订了《急诊科岗位培训生培训手册》(试行)(以下简称《培训手册》),包括岗位培训生基本情况、岗位培训生入科首次评价、阶段培训菜单和培训评价。阶段培训菜单细化了每一项需掌握的知识、技能、综合能力,分别罗列出第1周、第2周~第4周、第5周~第8周、第9周~第12周、第13周~第24周需完成的培训内容、目标,要求记录培训时间、老师,考核评价结果、时间、老师。
②确定导师小组成员:一般由急诊科护士长、护理组长担任。
③制订培训计划:将培训菜单上的内容一分为二,第1部分为自学项目,第2部分为需讲解、强调部分。以第二部分内容为基础,圈定需集中培训内容,经导师小组多次商议后确定培训课程。采取自动报名方式,让各位导师从拟定培训课程中选定各自的讲课方向。结合临床实际,安排课程先后顺序,按照每2周集中培训1次的频次制定出培训课程表。
④实施:利用网络、集中授课等时间,对导师、岗位培训生进行《培训手册》填写培训;第一轮填写后,检查填写效果,将结果反馈给导师、岗位培训生;定期检查培训手册完成情况。将培训课程表提前发给导师、岗位培训生;开课前再次通知护士长、导师、岗位培训生,确认好教学场地、课件、多媒体、教具等;上课时做好培训登记、课程安排。岗位培训生上班时由随机当班的导师负责答疑解惑、进行临床实践指导。
⑤考核:由导师负责对岗位培训生进行培训期间的阶段评价,6个月培训结束后由导师小组负责进行统一的理论、操作考核。
1.2.2.2加强导师与岗位培训生交流
①岗位培训生到科室第1天,安排1名导师介绍科室环境、科室培训要求、各自的导师安排及培训手册填写说明,并要求在第1周主动找导师完成培训手册第1页(即岗位培训生基本情况)、第2页(即岗位培训生入科首次评价)的填写。急诊导师基本都在临床一线,上班都是三班倒制,很难组织统一见面会,我们将岗位培训生的相关信息通过网络告知各位导师,要求共同协调完成第1次师生见面。
②第2周会要求导师、岗位培训生共同完成《培训手册》(培训的第1周)的评价、记录,同样在每个阶段结束前的最后1周(培训的第4周、第8周、第12周、第24周)要求完成《培训手册》的评价、记录。
③导师小组定期安排岗位培训生集中培训,不上班岗位培训生必须参加,授课老师要求是导师小组成员,护士长也参加授课。
④培训期间的阶段评价、岗位培训生护理个案(PPT)的指导,这些都大大增加了师生之间的联系。
1.2.3效果评价将岗位培训生对培训的满意度、出科考核成绩、相关不良事件及实施后医护人员满意度作为调查指标,进行评价。
1.2.4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组间比较进行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讨论
据报道,55.64%护士认为临床护士发生护理不良事件与安全意识差有关。吴芳兰等指出,护理安全是实现优质护理的关键,是减少医疗事故的重要环节之一。新入职护士缺乏临床工作经验,心理素质和业务素质又相对较弱,是护理安全缺陷的高危人群。由于医疗改革,医保制度的改善,人民健康意识增加,每年就诊的病人量非常大,造成医护人员需求量也很大,这在我们医院每年岗位培训生数量统计表上也可以体现。
新入职护士的增加,再加上近些年医患矛盾越来越尖锐,临床护理潜在风险也逐年加大。结合本科的实际情况,我们制订了《急诊科岗位培训生培训手册》,详细规定了培训内容和要求,使培训制度更具体化;由科室安排有资历护士(导师)与岗位培训生一对一带教,加强导师和岗位培训生间交流,导师对岗位培训生的培训全程负责;有一套完善的考核和监督体系,保障该培训模式能顺利进行。通过在急诊岗位培训生培训中进行导师小组培训模式,对急诊岗位培训生进行系统专业培训,提高了岗位培训生的急救知识、技能和综合能力;使导师在提高自身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急诊科整体培训意识与能力;加强了科室对岗位培训生的管理;提高临床护理质量;降低了急诊临床护理潜在风险。
摘 要 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对幼师生幼儿艺术体操的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存在幼儿艺术体操课程设置形式以融于体育课为主,单独开设情况为辅;幼师幼儿艺术体操课的教材以校本自编教材为主要形式,没有适合幼师专业相对统一的艺术体操教材;教师比例小等相关问题。通过幼儿园开展艺术体操的意义以及幼师生开展幼儿艺术体操的意义,阐述了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 幼师生 幼儿艺术体操 现状
一、幼师学校幼儿艺术体操开展现状
本文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抽取问卷调查、进行专家访谈、运用数理统计及逻辑分析等诸多方法,从现阶段幼师幼儿艺术体操课的课程开展、教学环境、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教学方式和影响因素等方面入手进行调查研究。在对影响幼师幼儿艺术体操课开展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后,得出如下结论:
(一)教师和学生认为单独开设课程很有必要。幼师学校领导对幼儿基本体操课的重视程度比较高,不过相对于课程本身,领导更重视比赛和成绩;学生对幼儿艺术体操课的喜爱程度较高,但学生对课程本身的认识有待于提高。
(二)各种音响资料、专业指导书籍等非常匮乏;各学校在教材选择上随意性较强,比较混乱;其研究要远落后于同是幼师专业课程的幼师舞蹈课。幼师幼儿艺术体操课的教学内容选择参差不齐,教学内容过于成人化;实际教授内容与学生喜爱程度及幼儿园实际运用之间有明显的差异。在考核方面,幼师学校仍以传统的固定考试内容以及结果评分制的方法评价学生,相对传统简单,缺乏过程评价;创编能力评价存在疏漏,无教学能力的评价,考试结果不能够反应学生的真实情况。
(三)幼儿艺术体操教师对以提高技能为主的传统的教学方法掌握比较熟练,如讲解法、动作示范法、完整与分解法,循环递加法、纠正动作错误与帮助法,对当今素质教育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地位,以教师为主导地位、以发展学生创新等综合能力的现代教学方法掌握较为生疏;教师在运用小群体教学法时容易出现与分组教学法相混淆的现象;教学模式上,重视学生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掌握知识的情感规律和学生自身学习的主动性,教学模式运用不够灵活。
(四)幼儿艺术体操课教师占整体体育教师的41.3%,艺术体操教师人数不太满足教学的需求,男教师的数量较少;教师原始专业分配缺乏均衡性,以健美操专业为主,艺术体操和竞技体操专业教师太少,幼儿艺术体操教师学历偏低,以本科为主;教师培训内容以健美操、啦啦操为主,只有一少部分的教师表示参加过有关幼儿艺术体操的培训,资金方面以学校出资培训为主;相关幼儿艺术体操的科研论文较少。
二、幼儿园开展艺术体操的意义
我国现行的《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规定:“幼儿园的主要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幼儿户外活动每天至少两个小时,其中体育活动一小时”。纲要将“体”放在第一位并设定幼儿户外活动的最低时限,充分揭示了“智、德、美”寄寓于“体”的深刻内涵,这无疑是把幼儿的体育活动视为全面提高幼儿的素质,奠定良好身体基础,促进他们一生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随着幼儿体育活动的深入开展,幼儿体操正越来越受到重视和欢迎,并逐渐成为了幼儿健身、健心和健美的最佳运动方式。幼儿体操又分为基本体操和艺术体操等,然而,作为未来幼儿教师主要培养基地的幼儿师范学校(以下简称幼师),幼儿艺术体操课的教学开展的很少,有的学校甚至没有开设此项课程。目前,关于幼儿艺术体操课的研究成果较少,也无相关幼师幼儿艺术体操课的科研成果。因此,加强对幼师幼儿艺术体操课的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
艺术体操是一项徒手或持轻器械在音乐伴奏下进行的自然性和韵律性行动作为基础的体育运动项目。其各类动作体现出优美性和艺术性特征,对于儿童来讲,从小接受艺术体操方面的训练,不仅能培养其协调、韵律、柔美等气质,使身体得到全面锻炼,而且能陶冶其美的情操,使之从小受到审美教育。
艺术体操能够促进儿童身体发展。艺术体操训练可使儿童形成匀称优美体形,在艺术体操训练中通过各种舞蹈训练、徒手练习或持轻器械练习,培养了幼儿良好的身体姿态。由于在艺体训练中,总是要求小运动员四肢充分展开,动作舒展,身体向上拔立,所以促使了端骨与骨干间软骨的生长,使儿童个子长高,四肢变得修长。各种基本素质练习,又使其韧带、肌肉发育平衡,更好地形成脊柱的生理弯曲。因此,儿童经过一段时间的艺术体操训练,可促进其形成四肢修长、匀称优美的体型。
三、对幼师幼儿艺术体操开展的建议
为了更好地推进幼师幼儿艺术体操课的开展应加大宣传,提高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对幼儿艺术体操课的重视程度,转变学生认识,注重合力,促进课堂教学的深入开展;优化调整,科学施教,提高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改善教学场馆及配套设施条件,科学调整课程设置,优化教学内容,合理安排课时,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科学调整考核办法;加强学习,适当引进,注重师资队伍的培养建设,编排适合幼师生的艺术体操教材;定期组织校内教师和学生的幼儿基本体操创编能力比赛、学生课业展示、毕业汇演及社团活动等。
参考文献:
[1] 黄波,刁在箴,徐永生.论中国艺术体操软化发展趋势与可持续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2:282.
论文摘要:陶行知先生倡导师范教育要下乡、教学做合一,为幼师生到农村顶崩实习支教活动奠定了理论基础。文章阐述了在陶行知思想指引下的幼师生农村顶岗实习支教的意义、主要困惑以及主要措施等观点。
陶行知先生指出:“中国的师范教育多半设在城市里,对农村儿童的需要和疾苦不能理解和适应”n驰主张师范教育要下乡,走乡村师范学校培养乡村学校教师的道路。陶行知先生还指出:“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活的乡村教育要有活的方法,活的方法就是教学做合一。’侧也倡导师范生“教学做合一”,就是将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教育的重要位置。可见,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简称幼师生,下同)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强化幼师生的教师专业精神、培养幼儿教师专业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幼师生到农村顶岗实习支教活动,既是幼师生深人了解农村实际情况的师范教育下乡活动,又是幼师生在教学实践中增长知识和才干、锻炼教育教学能力的实践活动,这是对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一次有益尝试,对高等幼儿教师教育的改革具有指导意义。
一、幼师生到农村顶岗实习支教活动的主要意义
1.幼师生农村顶岗实习支教活动是高等幼儿教师教育改革的一项举措。这项活动打破了传统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幼师大学生在校期间,用一学期时间到农村学校顶岗支教,增加了幼师大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明确了高等幼儿教师教育院校办学的定位,对教师教育院校的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为农村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2.幼师生农村顶岗实习支教活动支援了农村学前教育事业。这项活动缓解了贫困地区农村幼儿教师短缺,缩小了城乡幼儿教育的差距,促进了农村幼儿教育发展,提高了农村幼儿教育办学水平,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通过幼师生的基层教学实践,还可以锻炼幼师大学生在艰苦环境下的适应能力,增进对农村教育的感情,巩固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思想。同时,大学生的到来,给贫困地区带去了现代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手段,为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促进了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特别是在偏远落后的农村地区,大部分幼儿父母的文化程度较低,加之忙于工作和农活,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问题,幼师生顶岗实习支教活动无疑会提高农村幼儿的素质。
3.幼师生农村顶岗实习支教活动是落实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论和教师教育下乡思想的体现。顶岗实习支教能使幼师生提前适应幼儿教师的岗位,有效提高毕业生竞争能力和到农村学校的就业比例,是在做中学和做中教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农村顶岗实习支教也可称为顶岗教学做,是幼儿教师教育“教学做合一”的体现。农村顶岗实习支教活动构建了教师教育院校与农村幼儿园教育的平台,实现了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在培养内容和过程上的融合,符合初级阶段的中国国情,体现了陶行知先生师范教育下乡的思想,陶行知乡村师范教育思想是师范生顶岗实习支教的理论基础。顶岗实习支教是对陶行知乡村师范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对陶行知乡村师范教育思想在基层农村的实践。
二、幼师生到农村顶岗实习支教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传统师范教育思想阻碍了顶岗实习支教活动的开展。传统师范教育思想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书本知识传授、轻实际运用知识的偏向,这就使幼师生会说不会做,实践能力较差。传统的教育体制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师范教育与社会严重脱节,人才培养不完全适应基础教育的需求。幼师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思想教育局限于课堂和校园,幼师生普遍未经艰苦环境的锻炼,对贫困农村的现状缺乏了解、缺乏感情,毕业后普遍不愿意到山老贫困地区任教。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脱离社会和农村实际,单纯按大纲和教案搞教学,幼师生在校期间的实习时间短,多数集中在城镇幼儿园,实习中登台讲课锻炼的机会少,导致实习效果不理想,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特别是传统的教育实习模式巫需加大改革力度。在考核标准上,把学生的考试成绩和校内表现作为唯一依据,没有真正把社会实践和社会评判作为根本标准,导致学生的专业知识虽基本上可以适应基础教育的一般需要,但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较差。
2.幼儿教师教育课程结构不合理,教育性和人文性不足。课程是连接教师与学生的桥梁,离开了课程,教师教育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目前的高等幼儿教师教育课程,过分强调教育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不能体现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属性,在课程设置体制当中,也没有考虑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衔接性。人们一般都认为,具备一定的学科文化知识就能胜任教师职业,而无须经过系统的专业训练,忽视教师的条件性知识。因此,幼师生从教前普遍是强化理论知识,缺乏教师技能,幼师生总共学习三门教育类课程和一个月的教育实习,就要从事幼儿教师工作。由于课程设置不合理,不仅使幼师生的从教素质受到严重影响,也给教师教育带来很大的负面效应。 3.高等幼儿教师教育课程内容空、繁、旧,教学方法单一。教师教育课程不仅远离培养目标,也脱离了教师教育自身特点和幼儿园的实际。目前,高等幼儿教师教育类院校使用的教育学和心理学教材大多是一个固定模式下的统编教材,而且知识老化、结构单一、内容空洞抽象,缺乏幼儿教育教学前沿性动态与信息,与幼儿园教育教学实际严重脱节。许多幼儿教师教育课程与幼儿园教育改革实践不衔接;高等幼儿教师教育院校的教师对农村幼儿园现状缺少了解,很少知道幼师生所学知识与幼儿园实际的联系,因而幼师生毕业后不能迅速适应幼儿园的教学工作,幼师毕业生只是“半成品”,这严重影响了高等幼儿教师教育的声誉。
4.教育课时比例偏少,教育实践环节薄弱。据了解,我国教师职前培养中教育理论课和教育实践课的比例分别是为5%左右、4%左右,远远低于许多国家的15%左右。笔者了解到,当前幼师生在支教中,最大的困难不是学科知识不足,而是教师技能差和解决儿童心理问题能力差。由于幼师生对幼儿心理发展特点了解不多,尤其是解决幼儿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幼师生在校期间学到的仅仅是书本上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知识,却很少结合实际进行实践活动,而且对教育课程普遍不重视,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教师的教学目的也只在于传授书本上的概念、规律、原理,教过就行。加上教材本身也重理论轻实践,使学生感到学不学意义不大,把教育课程视为是“无用、多余和浪费时间”。最终导致教育课程的教学不能满足职前教师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直接影响了高等幼儿教师教育培养质量。
三、加强幼师生到农村顶岗实习支教活动的主要措施
1.加强对顶岗实习支教的领导。要坚持培养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幼儿园教师应有的专业知识、文化素质和教师技能,愿意到基层包括农村献身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的合格幼儿教师这一办学指导思想,不断健全和完善顶岗实习支教管理制度及顶岗实习支教的教育、培训、管理、考核、奖惩等各个环节的具体工作,利用校园网、院报、学报、广播、壁报、电子显示屏等,大力宣传相关政策和文件精神。
2.把顶岗实习支教作为整体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完成教学计划的前提下,深化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保证教学质量。校内教学总课程模块、总课时、总学分不减少,在幼师生五个学期的课程中,在第四学期或第五学期,用完整的一个学期时间到基层顶岗实习支教,强化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公共英语、计算机教学实践等环节。每周由五天工作制变为五天半工作制,每天上午由四节课调整为五节课(实施45分钟课时制改革)。这样,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可以挤出半个学期的课时,加上原来教育见实习的半个学期时间,累计一个学期,用于顶岗实习支教。通过一系列改革,确保国家规定的教学计划顺利完成。
3.为幼师生在校学习和顶岗实习支教创造有利条件。在幼师生扶贫顶岗实习支教期间,不安排其重修课程考试、普通话测试和毕业照像等工作。幼师生上岗前,要修完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并达到合格以上成绩;参加所在系统一组织的校内岗前培训,试讲成绩达到合格以上,经院校统一组织考核,拿到“顶岗实习支教合格证”后方可派出。顶岗实习支教结束时,受援学校综合考评完成任务者,顶岗实习支教成绩记人学生本人学分。
4.对幼师生既严格要求,又热情关心,确保幼师生培养质量和顶岗实习支教质量。幼师生的教学工作和吃住等生活完全服从当地管理,进驻和撤离时间与受援学校开学、放假时间同步,工作上同当地教师统一要求,生活上同当地教师统一对待,因病因事请假者须经受援县市区教育局和所在学校批准。院校选派责任心强、有支教和管理经验的优秀教师担任带队教师,不再安排这些同志的校内工作和教学任务,集中精力搞支教。除具体协调联络受援县市教育局和受援学校外,全面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
关键词: 中职幼师 英语口语 学习策略
一、研究背景
1.中职学校开设英语课程的现状
英语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各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基础课。中职院校办学目的是培养“实用型”、“应用型”人才,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英语越来越受到重视,本着“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教学原则,各中职院校也更加重视英语口语课的开设。另外,从2009年开始,温州市的中职英语会考形式改为口语测试占50%,笔试占50%,英语口语的重要性可想而知。然而在现实中,各中职院校英语口语课总是存在诸多的问题,多数学生的英语口语并不尽如人意,“学过的外语表达式”用不出来,“哑巴英语”现象极为普遍,“不地道的汉式英语”屡见不鲜。因此,应结合学生实际,大胆创新,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大面积地提高在校中职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培养出合格的、有专业技能,具有一定英语口语能力的学生。
2.研究幼师专业学生口语学习策略是符合现实需要的
人们学习外语的目的是为了交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推动了英语的学习,学生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有所提高,但对于大多数的中国学生来说,“说”仍然是最难掌握的技能,他们经过六年甚至更久的英语学习,用英语进行口头交际却仍然很困难。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现象?我在对瑞安市飞云职业学校2008级幼师专业学生进行访谈了解的基础上,得出教师和学生在口语教学和学习中存在问题,发现口语学习策略缺乏是导致口语水平难以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特别是在认知策略、情感策略和交际策略方面。
另外据浙江省私立幼儿园课题组前几年统计,中专与职高学历层次的教师目前还是浙江省幼儿教师的主体,所以研究中职幼师专业学生英语口语学习策略也是符合实际需要的。而中职院校幼师专业的学生为了迎合现在幼儿园对幼儿教师英语水平要求提高的趋势,为了将来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也迫切想提高英语口语水平。
3.已有研究的局限性
到目前为止,虽然人们对学习策略的描述、分类及其功能都进行了广泛的富有建设性的研究,但大多是对初中、普高和大学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策略的研究,却很少看到有对职业院校特别是中职幼师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的类似研究,尤其是对英语口语学习策略的研究。而且职校学生学会使用学习策略,进行自主学习是将来就业发展的基础,因此,研究中职幼师专业学生英语口语学习策略是具有其理论价值的。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是使学生达到用英语交际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是教学的关键。在2001年5月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规定为英语课程教学目标之一。我希望通过分析中职幼师专业英语口语学习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教学实际,提出在口语教学过程中渗透学习策略的培养,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英语口语学习策略,进而探讨适合中职幼师专业学生英语口语课堂教学与学习的新观念、新标准、新途径、新方法。同时结合现在幼儿园普遍开设英语课的现状,加强与幼儿教育一线的联系,指导学生通过有效的学习策略训练增强策略意识,积极主动地发展口语交际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体验中,逐步学会用英语思维,具备标准的语音、语调、语流、语感,语言表达要流畅、准确、得体,掌握基本的幼儿英语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为幼儿园培养合格的幼儿英语教师,为具有英语优势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目前国内对中职口语学习策略的研究还不多,文秋芳(文秋芳、王立非,2004)就曾经指出:国内对中学生学习策略的研究刚刚起步,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策略的研究则更是凤毛麟角。虽然近几年国内外对英语学习策略的研究在不断深入,并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在学习策略与口语教学关系研究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对于中职幼师专业的学生来说,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策略,发展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以适应现在日益发展的幼儿英语教学等问题,对于中职英语教师来说是极具有挑战性
的。因此,英语学习策略与口语教学研究是适应时展要求和课程改革的需要,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三、中职幼师专业学生英语口语学习策略存在的问题
就瑞安市中职幼师专业而言,近几年幼师毕业学生的英语水平低,多数学生不敢开口说英语,发音不标准,口语水平低,与日益突起的幼儿英语培训机构形成鲜明的对比,家长更愿意送孩子去专门的英语学习培训机构。因此,如何培养适应市场需要会一口流利标准的英语口语的幼儿教师,提高幼儿教师的英语交际能力和水平是目前幼师专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经过对本人所在学校幼师专业学生的英语口语学习策略情况的问卷调查,以及结合本人十几年的教学经验,目前中职幼师专业的英语口语教学与学生学习策略培养存在以下的问题:
1.在认知策略方面,学生语言基础差,多数学生初中毕业考英语不及格,英语词汇量少,语法基础薄弱等严重影响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在课前缺乏预习准备,课后缺乏复习巩固。
2.口语教学形式单调,课内缺乏创设真实的情景,导致学生在口语课堂上只能进行机械的乏味的语言训练,同时课外缺乏真实的语言交际。
3.口语教学中忽视学生情感策略的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受心理因素的影响很大,大多数学生缺乏自信,由于羞怯、焦虑、甚至恐惧等心理障碍,而不敢开口说英语,因此,课堂学习气氛沉闷,失去学习的兴趣。
4.忽视学生学习策略的训练,教师指导方法单调,示范性不强;忽视学生自我监控和反思的作用,特别缺乏对学习策略训练效果的咨询。
因此,教师要结合我国中职学生学习英语的特点和现状,分析学生学习策略的运用情况以及口语发展,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口语学习策略的形成和灵活使用。
四、解决问题的对策
针对中职幼师专业学生在英语口语学习策略上所存在的问题,教师可结合教学实际采取以下措施解决问题。
1.认知策略方面
(1)加强英语基础知识教学。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同时强化语法知识;强化语音训练,训练学生正确的语音、语调、语流、语感等方面的知识。
(2)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幼儿英语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为幼儿园培养合格的幼儿英语教师,同时也提升学生将来的就业机会。
(3)鼓励学生在口语课前做好预习准备,认真落实相关的环节,这样口语操练才会顺利进行;课后复习巩固,尽量抓住机会进行口语操练。
2.情感策略方面
(1)树立正确的英语学习观念,让学生明白英语是将来就业的“敲门砖”,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
(2)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3)重视情感教育,消除学生的自卑与焦虑心理。
(4)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形成互动,活跃课堂气氛,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3.交际策略方面
(1)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
(2)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口语操练,使学生的口语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3)重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从而学会得体交际。
五、结语
中职幼师专业学生的英语素质问题必须引起关注,特别是他们的口语水平。学习动机影响着学习态度,而学习策略的使用也影响着学习效果,教师应帮助学生学会反思,意识到自己的问题;针对教学实际,不断调整教学策略;训练学生学会调控自己的学习,学会选择最佳的学习策略,达到提高英语口语能力的目的。但还有一些相关的问题应引起教师的思考,学生学习问题的产生不仅源于学生的原有基础,而实际上还受方方面面的因素的影响,如:缺乏必要语言环境;班级学生人数过多;听英语的机会太少;教师口语水平偏低;缺乏持之以恒的决心;没有专门适合幼师专业的口语教材,教材的实用性不强,脱离学生将来就业的需要,等等。所以要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大家一起努力探讨。
参考文献:
[1]吴本虎.英语学习策略――英语教师发展丛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文秋芳,王立非.英语学习策略理论研究[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程晓堂.关于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文科版),2000.
随着国家对幼儿教育的不断重视,各种指导性政策和行动计划相继出台,重视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研究能力被放在前所未有的高度上。各种倡导让幼儿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建议不绝于耳。然而,幼儿教师专业化不只是教师个人努力的过程,更是一个需要政府和社会共同努力的过程。在教师专业角色定位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看到,让幼儿教师像专家学者一样,花费大量的精力,遵从严谨的学术规范和研究范式,在教育实践和教学现场,去总结或证明幼儿教育中的“普遍规律”,或者去发现新的幼儿教育原理,这都是超出了教师个人努力能达到的水平和职业角色应有的定位。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朱家雄教授曾倡导:“幼儿教育实践应着眼于最优化地解决问题,着眼于‘行得通’,而不应过多考虑是否与‘正确’的理论相符。幼儿教育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是五花八门的,没有一种或数种理论能够理想地涵盖和指导如此繁杂的实践问题。”幼儿教师在开展教育研究中面临什么困难,又该从哪儿切入,本文试图结合实际工作中的发现,予以说明。
二、幼儿教师在教育研究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研究水平低,研究议题重复、抄袭严重
从研究的成果方式来看,幼儿教师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经验总结和理论体会文章的水平上,而研究水平较高的行动研究和研究报告则较为少见。经验总结的内容也大多是对教育现场中的某些行为片段进行“想当然”的反思和解读,反映的是教师作为观察者主观的评价和判断。限于个人理论水平和思维深度的不足,幼儿教师无法通过思辨或者经验总结的方式,论证某项工作做法或论证某项教育措施的科学性。利用统计数据、遵循科学严谨的实验范式的研究,就更加难以胜任。实践中常发现,幼儿教师在选择研究议题上往往陷入雷同重复,经验总结的观点往往是直接在网络上搜索已公开的类似文章,进行改编和加上个人在工作中的具体案例加工而成的,抄袭严重,缺乏研究的价值。
2.缺乏严谨的教学反思能力和行文规范习惯,写作质量不高
目前,大多数幼师都是中师毕业后通过在职进修提高学历。由于缺乏高中和大学阶段较为系统的作文写作训练和学术论文规范,导致幼儿教师在总结教育研究成果时,出现很多概念性的错误,行文表达存在很大的问题。下面,以幼儿教师教育研究过程中的“教学反思”为例,说明其写作在行文规范和逻辑结构方面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第一:说课式回顾与评价。如:“上完这节课后,我总体感觉还是有收获的,对某些问题又有了深刻的认识;本节课基本达到了课前的预想效果:活动开始前,活动进行中,活动结束后,我分别是怎么做的;针对个别孩子,我是怎么做的。”这种对教学反思的总结,其核心只是对自己做出评价和回顾,回避问题本身。行文表述时也基本上是“东一下西一下”地举例子,例子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第二:关注突出问题,但条理不清。如:“整个活动进展得很顺利,孩子基本明白老师的要求,在环节一中,孩子发言基本正确。但孩子也存在某些问题,有一部分孩子没有听清楚老师的要求,导致进行不下去,等等。”这种教学反思更像是说课式的自我圆场,把现象、分析和措施三部分混在一起,自说自话。大多幼儿教师对教育研究的问题反思水平停留在这个阶段,认为“经验总结”就是对已经出现的问题进行合理化解释。但这种“经验总结”从方式和结果看,都是无效的,甚至可能是有害的。第三:学会概括,分得清问题、分析和对策的差别,但都归咎于幼儿的问题。如:“描述问题:通过这次活动,目标基本达成,幼儿最后完成比较好,评价时幼儿注意力不集中,比较吵闹,有部分孩子没完成……分析问题:因为老师的示范讲解中,先抓住了要……(说明自己没做错)吵闹的幼儿基本上年龄较小,他们不安定影响到其他幼儿,没有完成的幼儿之前没有进行过相关准备活动,等等。改进措施:鼓励他们,用语言提示,积极表扬,进行集体检查作业等等。”这种反思和“经验总结”往往回避教师自身可以改进的地方,说出改进的措施往往都是逻辑正确、完全通用但缺乏建设性的经验做法。
3.获取不到免费的学术文献和研究规范的渠道
幼儿教师开展教育研究,最终主要是以论文为成果形式。然而,幼师在职接受的关于论文规范和写作培训,并未获得关于如何查阅和免费获取学术文献的渠道。众所周知,查阅文献的能力高低是阻碍幼儿教师是否能了解研究课题的前人研究,并按规范的论文要求写作的关键问题。培训幼师的这些专家学者,自身所在的学术研究单位定期购买了中国知网、维普网的使用权限,有足够的学术资源支撑。在培训时经常对如何获取学术文献这个问题轻描淡写,一笔掠过。除了提出让幼儿园和幼儿教师通过购买相关文献数据库的充值卡或到当地图书馆借阅帐号等建议外,没有更为便捷、免费的渠道。幼儿教师不是专职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员,获取学术文献的时间和费用难度,成为了幼儿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拦路虎。无法了解所研究课题的前人研究,无法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掌握基本的论文写作规范,再怎么培训如何成为“研究者”,也只不过是纸上谈兵,没有“授人以渔”。
三、对幼儿教师开展教育研究的建议
1.从行动型研究切入,找到正确的研究方向
行动型研究是指教师提出并论证进行某项教育工作的设想,并按照这个设想完成该项工作获得(有物质形态的)结果。这类研究形成的成果是以准研究报告为主要的形式。幼儿教师成为“研究者”,首先是对自身教育行为是否有实质性转变的研究。当前,幼儿教师知行不合一、知行脱节的现象还比较普遍。要求幼儿教师从实践中总结出“普遍规律”和“有效经验”,无异于强人所难。因此,应将教育研究的重点放在对自身教育行为是否能“最优化地解决问题”的行为历程上。行动研究是在问题产生的自然教育情境中进行,并且最好由该情境中经历到问题、体会最深的教师参与进行,最能得到结果。行动研究是以解决教育中的实际问题为目的,教师愿意参与研究,就能受到研究结果影响而改变行为。这也是提倡幼儿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应有之义。行动研究也最符合幼儿教师的研究水平。传统的学术研究,堆砌了大量的文献数据,要讲究信度效度、要注意控制研究历程、讲究选择样本、要借助统计数字的证据等,甚至报告的书写格式还受到严谨的限制。行动研究不必遵循学术研究的方法理论和研究形式,研究报告也不受限于一定的格式,其研究框架简单易懂,其特点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实践,并对实践进行不断的反思,通过计划、实践、观察、反思四个步骤进行。前两步是实践阶段,与正常工作任务一致,后两步是反思阶段,对实践的结果进行观测,看任务完成得如何,然后寻找得失原因,制定出对策,以便指导下一阶段的实践。因此,这种基于幼儿教师教育反思能力的研究范式,是适用于幼儿教师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的研究方向。
2.教育反思应从记录教育故事开始
幼儿教师的教育反思能力,是开展各项教育研究的基础性能力。然而,带着“反思”的压力反而是促使教师过早的对幼儿的行为进行价值判断或者草率下定义的最大动因。改变这种反思习惯,需幼儿教师放弃用道德判断代替描述行为的“标签式”的教育反思方式。如,“幼儿不听从老师的指令,所以……”,这种用老师的判断代替事实行为的反思方式,无法了解行为背后真正的原因。幼儿教师应以教育观察者的角度,学会用欣赏和客观的描述,对孩子行为背后潜藏的经验故事进行合理化的假设。例如,“孩子站在群体旁边一分多钟,没有参与到同伴的角色游戏中去,猜测其原因可能是在观察别人是如何扮演的,自己还不清楚要扮演什么。2分钟后,很愉悦的选了两个角色帽子,主动要求扮演角色了(假设后通过观察不断修正和验证假设)”。这种基于客观行为的观察描述和思考,能不断提升教师对幼儿行为和教育情境的分析能力和研究意识。
3.掌握免费获取文献的渠道和方法
论文摘 要:随着学前教育的逐渐强化与普及,幼儿教师的问题也日益受到重视,作为幼儿教师的职业素质中重要技能之一的英语,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幼儿师范学校的英语课,目前英语课堂的现状如何,是否存在一定的问题,又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本文试从目前幼儿师范学校英语课堂的现状,谈一谈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服务型英语课堂创建的可行性。
前不久,教育部新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中“普及学前教育”成为一个备受瞩目的亮点。同时《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2010年工作要点》中也把“积极发展学前教育,研究制订加快推动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作为工作要点之一。可以说,学前教育将是今后很长时间教育部的一项重点工作,更体现了全社会的需求。搞好学前教育,重中之重是教师资源,而作为培养幼儿教师的幼儿师范学校因此担负着重要的任务。在学校的诸多课程中,英语课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它对幼师生的学习及今后的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更是适应不断发展的幼儿双语教学的需要。
然而,办学规模的扩大,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生源质量的下降,幼师生素质高低悬殊较大,对不同于一般课堂的英语课堂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所以研究目前英语课堂的现状,认真研究学生的英语学习状况,把握其专业特点及心理需求,强调英语个性化学习,创建服务型英语课堂,才能满足幼师生自身发展需要,进而实现社会的迫切需求。
一、幼师英语课堂的现状
目前幼师英语课堂存在着很多问题,学生和老师是主要矛盾。主要矛盾的产生亦有许多因素。
从学生方面,笔者在徐州幼儿师范学校随机抽取了10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采取问卷调查、摸底测试、谈话等方式。调查结果显示,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调查问卷表数据显示54%的学生喜欢英语,其余46%的学生对英语的感觉是一般甚至不喜欢。在课堂上,学生的表现为注意力常常不集中,有的讲话,有的睡觉,有的看小说。学生之所以有这样的表现一部分是因为对英语课不感兴趣,另一部分学生是因为历来学习习惯差,无论什么课都是混时间的样子。教师如果总是去训斥这部分学生,就会影响上课进度,如果不管,教师又会因为看不下去而很生气。
(二)调查问卷表数据显示65%的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目的不明确,他们只是按部就班地去学习英语,而不知道英语学习过程中哪部分是基本技能,哪部分适用于将来所从事的职业,多数学生学习英语纯粹就是为了考试过关,能顺利获得毕业证,学生没有学习英语的激情。因此,英语教师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三)调查问卷表数据显示85%的学生不会购买相关英语书籍,课堂笔记情况也较差:都有记笔记占5%;一般有记笔记占14%;较少记笔记占70%;没有笔记占21%。这说明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方法不灵活,应试教育的思维定势一时还难以扭转。没有能够做好短期和中长期学习规划,没有能够根据自己的水平做好个性化学习的构思。
同时,从教师方面,通过听课、交流、反思等方式,笔者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一)教师课堂教学方法缺乏变化
根据笔者深入幼师英语课堂听课所掌握的情况来看,多数英语教师课堂上采用的都是讲授法。平日的课堂上,大多数的英语教师把课堂45分钟中的35至40分钟花在了讲生僻词汇、短语、语法项目、分析课文结构和内容上面,在这期间学生的任务就是被动的听讲。剩余的时间中还要除去阅读、书面作业等花费的时间,能够真正用在口头练习上的时间很少。教师认为学生的基础薄弱,不适合进行口语实践,在学生所进行的极其少量的口头练习中,也是“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这一类能在课本上直接找到答案的类型,不需要学生进行太多思考和创新。
(二)教师课堂教学理念更新较慢
在幼师学校,教师不必像初高中教师那样为了升学率而努力拼搏,这样教师的压力就减少了许多。在压力不大的状态下,能够选择自己主动更新教学理念的教师实在是不多。大多数幼师学校更注重对学生学习和生活常规的培养,而忽略了对教学理念与技能的培训。组织得最多的教学交流也就是在校内教师之间相互听课,而许多教师去听课也只是为了完成领导下达的任务。
(三)教师之间缺乏课堂教学经验交流
多数幼师英语教师满足已有的教学经验,或封闭在自己局部的教学经验里,很少与其他教师交流沟通、互相学习。教师之间进行交流的形式也很单一,主要就是校内教师之间相互听课。可是校内教师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试想:一位在一所幼师学校教书三十年的教师如果总是用这唯一的方式来交流,那么这位教师教学经验的提高能达到什么程度呢?幼师的英语课堂上又能有多少创新,能培养多少合格的幼儿英语教师?
(四)课堂上教师缺乏服务意识与行为
英语课堂不同于其他课堂,教师是在用一门外语教授一门语言,语言中更多体现的是人文主义。如果教师只把自己放在高处,不去树立服务意识,不能够转变教师的教育行为,那么就会导致学生的身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举步维艰,无法满足学生精神层面的需求。英语教师应该努力给学生提供适合的学习课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民主的学习行为方式,教师帮助学生在发展的过程中进行正确的价值引领与判断,让学生在个性化学习中有选择学习的机会,在个体关怀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探讨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服务型英语课堂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幼师英语教学虽然有一定的经验,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因此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需要积极创建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服务型课堂。“服务型”的英语教学应该为学生学习英语服务,应该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学的主体地位应由以往的教师转移到学生。老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培养和提高使用英语能力与技能的助手,成为促进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的服务者。服务型课堂应该关注以下特点:一是如何根据学生自身特点满足其自主发展需要;二是服务型英语课堂的特质;三是教师的服务意识行为和课堂教学模式。
(一)根据学生自身特点满足其自主发展需要
学生的自身条件不同,基础不同,需求也不尽相同。所以根据测试成绩、调查和访谈结果,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次的学生为高分组,有强烈的英语学习兴趣和动机,性格外向;B层次的学生为中等组,对英语学习兴趣一般,学习动机较强,性格活泼开朗;C层次的学生为低分组,几乎没有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动机,性格内向。每组包含3层次,每层次2名学生。教师指定一名小组长,负责每次活动的任务分配和记录,并在学期结束时总结小组成员表现,给出评价等级。小组长被告知组内成员的性格特征、英语基础等信息,要求小组长在分配任务时充分考虑组员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关注每一层次的组员。在教学准备中,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层。在教学中运用不同教学手段,使三个层次的学生在每一次课堂上都有不同的收获。根据发展需求配以相应课堂任务,从中各取所需,发挥特长,提高能力。
(二)服务型英语课堂的特质
服务型英语课堂区别于一般英语课堂,它应该具有一些独特的特质。服务型英语课堂是一种英语教育意识、师生角色、教学责任的转变与演进,其核心是教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合理的帮助与服务。
(三)教师的服务意识行为和课堂教学模式
三、结语
美国学者普遍认为:“所有真正的学习都是主动的,不是被动的,它需要运用头脑,不仅仅是靠记忆,它是一个发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承担主要的角色,而不是教师。”因此,建立主动学习的机制,抓住幼师学生的专业特点,利用学生的专业优势,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能力,共同创建服务型英语课堂,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是每位英语教师肩负的历史重任。
参考文献
[1]卜庆艳.个性化发展与个别化课堂教学策略实践探讨[J].时代文学,2008(15).
[2]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3]田金美.大班英语个性化教学的课堂管理研究及其实践[J].科教文汇,2009(23).
关键词:论文;调查;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5-0021-02
幼儿教育改革的形势不断要求幼儿教师成为研究、反思型教师,2012年教育部出台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把“反思和发展”列入幼儿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内容,明确提出幼儿教师要“不断进行反思,改进保教工作”,“针对保教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而撰写论文,作为衡量幼儿教师实践反思能力的一个指标,也愈发凸显其重要地位,在职称评审、评名师或各种奖励、晋升等,都需要幼儿教师在正规刊物上公开。
为调查了解幼儿教师撰写论文的现状,反思写论文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真正价值,笔者随机抽取了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十个镇(街道)30所幼儿园的243名教师进行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43份,回收243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239份,占总数98.4%。同时,对部分幼儿教师、园长进行访谈。
一、幼儿教师对论文的认识与态度
(一)幼儿教师科研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
调查发现,大部分幼儿教师肯定开展科研、撰写论文的价值,92.8%认为撰写论文能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起到帮助作用。幼儿教师近五年参与过课题研究的人占71.3%,在问及开展课题研究的目的时,61%表示是“真正想通过研究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想通过论文把自己的思想、经验表达出来”,表明大部分幼儿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实践能力正在不断提高,幼儿教师对研究者、反思者的职业定位愈发认同。
(二)写论文不是幼儿教师的“必需品”
尽管大部分幼儿教师肯定写论文的价值,但66.2%的教师不认同写论文是衡量幼儿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指标,其他素质如师德、教学基本功、班级管理能力、活动组织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综合素养被视为更加重要的指标。幼儿教师普遍认为撰写和会有压力,调查显示,仅有11%近五年在正式期刊上发表过论文。对于现行职称评审、各种奖励及晋升都需要的体制,有69%的教师认为不合理,另有41%曾因槊挥蟹⒈砺畚亩影响到自己向更高层次发展。教师普遍认为写论文、不应成为他们工作的“必需品”和考评的重要指标,而应根据幼师的职业特点作出更为科学有效的评价和考核。
二、影响幼儿教师撰写和的主要因素
(一)工作繁琐,缺乏思考时间
大部分幼儿教师表示,写论文需要很多时间和精力,需要静心思考与提炼,但幼儿园工作繁多,每天除了带班、教学外,还要备课、制作教玩具、布置环境、与家长沟通等,此外幼儿园还有各项检查、评比、评估和接待等,教师根本没有空余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去研究。工作的疲倦掩埋了幼儿教师提笔的动力,这在客观上极大地影响了幼儿教师写论文的积极性。
(二)幼儿教师自身科研基础薄弱
83.5%教师认为自身科研基础薄弱、理论水平不够也是影响写论文的主要因素。幼儿教师大多为中专、大专学历,少部分是本科,研究生则寥寥无几。其中42.6%没有学过系统的幼教科研方法,尤其是在选题上经常找不到方向,不知道如何入手查阅参考资料,写论文停留在类似写经验总结这一层次上,没有从理论上提升和从深度上挖掘。访谈中,幼儿教师直言很多时候写论文是“没经过研究,有感而发”。
(三)缺乏专业人士指导
缺乏专业人士指导和写作方面的培训,也致使写论文成为一件很困难的事。幼儿教师普遍希望写论文能得到“导师”的指引,以确保论文的质量,但在现实中幼儿园往往没有配备这种“高学历、学术型”的专家,幼儿园也极少得到科研机构或高校方面的指导。幼儿园在这方面的培训也较少,调查对象里61%没有接受过论文写作方面的指导培训,59%认为自己文字组织能力弱,难以支撑起整篇论文的架构和内容。
(四)职业倦怠
此外就是,幼儿教师参加工作的时间长了,有一定的职业倦怠感,越来越不爱思考,加上幼儿园教科研氛围不够浓厚,久而久之导致总结、研究能力下降,这点老教师更为明显。对于年轻教师,则对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不强,没有良好的待遇保障和社会地位,幼儿教师流动性较大,也就难以静心研究和思考创作。
(五)外在硬性要求
调查显示,53%写论文是出于“评职称、评优评先或晋升等需要”和“幼儿园要求”,外在的硬性条件也是迫使幼儿教师写论文的主要因素。面对自己难以完成、而又不得不写的论文,有教师选择从网上或书本上摘抄,“拼凑而成”。
三、对幼儿教师写论文现状的反思
(一)准确定位写论文,发挥论文应有的价值
让幼儿教师写论文的初衷是美好的,能引导幼儿教师逐渐转型为“研究型教师”,让教师通过反思来改善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把经验成果提升至理论层面。但是,若把写论文当成一种强制要求,论文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写作、思考需要自由、自主的空间与意愿,在强制环境下产生出来的文章和思想难免欠缺真实和深入。当下,写论文的范式也较为单调和固定,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幼儿教师特长优势的发挥。
论文,也就是教师表达教育思想、总结研究成果的形式,本身包含的内容就可以多元化,教育随笔、观察日记、经验总结、优秀教案等,都可以成为“论文”的一部分。这样,幼儿教师就可以结合自身的特长和优势进行选择,理论水平高的可以写论文,教育经验丰富的可以写总结随笔,教学能力突出的可以写优秀教案,做到幼儿教育成果百花齐放,真正发挥论文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
(二)调整幼儿教师考评的标准
论文已经成为当下考评幼儿教师的一个重要标准。笔者利用百度引擎,搜索“幼儿园骨干教师评选条件”,在搜索到的103份幼儿园骨干教师评选办法、方案、活动通知中,包含各地省、市、区各级行政机构评选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等)的条件,都把列为一条必达指标。此外,幼儿园高级教师职称评审明确规定要求在正式刊物上。这让许多幼儿教师“望文兴叹”,有相当一部分专业实践能力较强、经验丰富、反思能力也较强但不善于写论文的幼儿教师,被拒之于“骨干”与“优秀”的培养行列之外。正如有学者指出,“我国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倾向于静态的结果评价”,而忽视了“教师动态的、过程性的专业态度与能力”。[1]这样的评价体系是导致论文成为评价优秀幼儿教师的重要指标的根本原因。美国全国教学专业标准委员会(NBPTS)制定的《3-8岁儿童教育优秀教师专业标准》在这方面可以带给我们一些启示,它强调的是教师的动态反思及对实践的改进,而非一纸论文。这为我们重新建立科学、可信度高的幼儿教师评价体系提供了参考。
(三)加强幼儿教师科研方法和写作方面的培训
科研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通过多学、多写、多练才能提高。访谈中,幼儿教师都希望能得到专家、教研人员的引领,高校、教科研机构及相关政府部门可以创设条件、搭建平台来加强对幼儿园的专业指导。幼儿园也可以在师资团队建设中加强这方面的培训。此外,还应该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和氛围,促进幼儿教师自主阅读,采取多样化激励措施来提高教师总结反思、写作的积极性。针对幼儿教师查阅文献资料较为困难的状况,幼儿园可改善信息平台,购买相关数据库,为教师查阅资料提供便利。
我分管仪器电教、社会力量办学、自学考试、女工工作、计划生育工作、联系工会工作至今已有十个年头了。因为长期分管这些工作,在业务上虽谈不上精通,但可以说比较熟悉。所以年在局党委的领导下,我和股室的同志一道,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内抓管理,外树形象,较好的完成了各项工作。
一、锦上添花,现代教育技术花红叶肥
分管仪器电教工作时,我就明确提出了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工作思路,那就是描准一点,即现代教育技术的至高点;抓住两线,即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这两条主线;建好三件,即硬件、软件、潜件(教师队伍);促进四化,即教育网络花、管理现代化、培训制度化、研究科学化。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按照这个思路在工作。近几年,我们走全全省前列,年,仪器电教站被评为省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先进单位。
1、强力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和“校园网”工程建设
截止年底,我区有7所学校跨入省、市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行列,有6所学校实施了“校园网”的建设。完成了10个模式一、48个模式二、9个模式三的远程教育项目工程的设备发放,安装调试工作。在教育技术装备的投入上。我们指导、支持、配合基层安装多媒体教室60个,监控点37个,采购笔记本电脑150台。三中顺利通过了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复查验收。
大力开展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教研工作。
为了落实新课程的新思想、新观念,提高所有任课老师的教学研究水平,充分运用现代教学媒体,优化课堂教学手段,从而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我们开展了“三优联评”(优秀教案、优秀论文、优秀课件)的评选活动,对收上的电教论文,我们组织有关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认真的评选,并将优秀作品送省、市参评,其中获省一等奖的有8篇,二等奖的有13篇。年年10月,我们在三中组织了“区中学生物教师实验创新大赛”,通过紧张激烈的角逐,我们把获区一等奖的二中曾伟老师、三中童桃仁老师送市参赛分获特等奖。另外,6所省级现代实验学校都有省级立项的课题研究。其中三中的“信息技术与初中课程整合研究”评为省级优秀课题。信息技术教育在全区已经普及,对各校的开课年级,课时安排、教材使用、教学进度、教师备课、作业批改、成绩考核、学生上机,以及学校对该项工作的管理等情况,我们进行不定期的检查指导,促进了信息技术教育的进一步开展。
切实抓好远程教育项目工程建设。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是新形势下加快农村教育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惠及广大农村人民群众的民心工程,任务光荣而艰巨。为此,我们高度统一思想。一是加强对此项目工程的领导,成立远教工程领导小组,负责对该项工作的领导;二是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三是积极筹措资金,做好安装前的一切准备工作;四是成立施工工作组,负责整个工程的安装、调试;五是组织项目培训;六是发挥工程应用。从项目设备发放到安装完毕,至省级验收,我们共进行54天紧张的工作。54天里,工作组共下到67所学校指导服务三百余次,从天线的安装地点、电视机的摆放位置、电脑桌的设计、防盗窗门的安装到施工工艺的设计、硬件的安装、软件的运行,都一一落实到位。施工完成后,我们按省厅要求对模式二学校的骨干教师在大科中心学校进行了为期五天的培训。我们对项目学校提出了“领导要懂、项目管理员要精、教师要会”的总体要求,采取骨干培训与全员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和日常学习相结合等方式,使所有教师会运用,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项目工程效益。为此,我要求各项目学校建立制度,规范管理,确保运行,营造氛围;强化效益。
二、负重打拼,民办教育工作上台阶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区民办教育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人们对民办教育的主要意义和相关政策认识不清,民办学校自身发展过程中的不规范和不完善也十分明显。于是我们在“宣传”、“管理”、“指导”上下功夫。
强化宣传,营造良好氛围。一是利用媒体宣传。我们要求各民办学校订阅《省民办教育》杂志,从杂志里去了解民办教育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发展动态。在娄底电视台、娄底晚报对民办学校的文艺汇演、大势宣传、营造声势。二是利用会议宣传。每年我们召开两次以上民办教育负责人会议,在会上,我们都强调民办教育管理的规范性和民办教育发展的重要性。三是向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个别宣传,让人们对民办教育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正确的认识,从而赢得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