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演讲与口才读后感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阶段,我们实施严格、科学、系统的口才训练,其任务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说话才能。这种才能包括下列四个方面的能力。
1.正确的语音传递能力:即发音准确、吐字清楚、声音适度及使用合适的语调、语速、语气,增强话语表现力和感染力。
2.熟练的语言表达能力:即运用正确、简洁、委婉、生动的语言表达思想。
3.巧妙的内容组织能力:即紧扣话题讲述见闻,当众即兴简短发言,条理清楚地安排内容,根据不同场合、气氛、对象组织内容、调整内容。
4.恰当的体态表现能力:即通过表情、手势、体态变化等增强话语表达效果。
二、遵循口才训练的基本原则
1.民主性原则:
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善于倾听学生意见,放手让学生讨论、争论、辩论。学生说错了,绝不讽刺挖苦;学生与自己有不同意见,甚至顶撞,绝不强制压服,努力营造一种宽松、和谐、个个跃跃欲试、人人各抒己见的口才训练氛围。
2.层次性原则:
口才训练是一项系统工程,须从学生实际出发,按年段分解训练目标,组织训练活动,形成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口才训练序列。如:从说好一段话到叙述事情、讲述见闻再到出口成章;从说准到说顺、说细再到说完整。既要适当降低坡度,夯实各阶段口语基础,确保目标到位。又要逐步增加难度,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通过及时调控,使层次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渐入佳境。
3.科学性原则:
口才训练不仅要使学生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情,还要教给学生说的方法,使学生逐步掌握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引用名人名言、历史典故等表达技巧,旁征博引,使论证逻辑严密、充分有力。
4.全面性原则:
口才训练以语文课听说读的能力为基础,又要立足于听说读综合能力的提高。要使它获得最佳效果,结出丰硕果实,须注意四个结合:(1)语言与思维训练、内容与形式训练互相结合,互相渗透;(2)听说读写训练互相结合,互相促进;(3)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分散训练与集中训练互相结合;(4)因材施教与全面提高互相结合,力求形成全方位、多触角、多形式的训练体系。
5.示范性原则:
教师应加强语言修养,有意识地磨练自己的语言功夫,讲究句式的选择、词语的锤炼,使自己的语言清晰流畅、形象生动、妙语连珠、扣人心弦,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发挥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
三、创设口才训练的特定情境
1.实物演示情境
(1)看物说话:即看实物说话、看模型说话、看图片说话、看场景说话及观察大自然说话。(2)操作说话:即借助手工制作、生产劳动、实践活动说话。(3)实验说话:即通过直观演示、科学实验、文体游戏等活动训练说话。
2.音像表演情境
(1)声像配音:听一段音乐,展开想象编讲故事;看一段录像,根据画面配旁白,按照口形配对话。(2)影视评说:看百片、读百书,举办口头影评、书评或观后感、读后感交流活动。(3)话剧表演:这里主要指课本剧表演(小学语文课本剧已汇编成册出版发行)。
3.角色模拟情境
(1)生活舞台:让学生扮演生活中的实际角色,如接待客人、探望他人、求助别人、购买物品,在适当场合说出最适当的话。(2)道德法庭:创设法庭场景,按程序对品德不良行为进行审判,评其美丑,论其善恶。(3)商品洽谈会:模拟交涉、谈判、广告,采用迂回婉转的语言,介绍商品性能、用途、使用方法,为确保自己的合法利益据理力争。(4)记者招待会:开展调查、考察、采访,明确采访目的,设计采访问题,召开“记者招待会”,以记者身份口头报道采访结果。(5)新闻会:布置学生收看新闻,安排时间让学生简明扼要地汇报国内外大事。
4.信息交流情境
(1)天南地北:以日常生活为素材,组织学生自发聊天,如:“街谈巷议”、“说三道四”、“海阔天空”等,让学生畅所欲言,侃侃而谈。(2)异想天开:结合科幻影视、读物,进行科幻内容讨论,发挥创造想象力,培养口语能力。(3)开心一刻:广泛收集小品、相声、笑话、歇后语等幽默语言与故事,让学生汇报、表演、运用。(4)热门话题:围绕衣食住行等学生最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展开讨论,各抒己见。(5)每日演讲:开展每月故事会和每学期“读书报告会”。
5.现场应变情境
毋庸置疑,课外阅读不仅可以开阔学生视野、增长见识,培养自学能力,促进学业进步,就是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思想意识的形成也有重大影响。有人说,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人的一生。可以说,几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心目中的英雄或榜样,如军人、科学家、老师、英雄人物等,这些令他们崇拜、学习或模仿的对象相当一部分是学生通过阅读时认识的。他们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并在无形中提升了自身的认识和修养。
近年来,我针对班上学生的特点和实际,遵循语文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教学规律,引导学生在不同年级、不同时段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进行阅读,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开展促读活动,注重参与的广泛性。每学期期初与学生一道制订课外阅读活动计划,力争每月利用语文课集中开展一次活动。如:读书心得交流会、诗歌朗诵比赛、演讲比赛、故事会等,这些活动常常采取小组竞赛和个人抽签的方式进行,让每一个学生都主动参与其中,因而不断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并让他们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比如:有的学生参加“校园之星”节目主持人大赛获奖,有的学生习作被《作文周刊》等报刊发表。
二、推荐优秀书刊,注重阅读的实效性。1、首选初中语文课标必读书。例如:学了《绿色蝈蝈》,我推荐学生读法布尔的《昆虫记》;学了《智取生辰纲》就指导学生看《水浒传》等。2、推荐报刊时文。比如:学了梁启超的演讲《敬业与乐业》,就引导学生翻阅《演讲与口才》杂志;学习新诗,不妨也指导学生品品《星星诗刊》等。当然,作为语文教师,应当与这些书刊有一面之缘。3、点评同龄人作品。学生中不乏热衷于少年作家作品的,比如郭敬明的《幻城》,韩寒的《三重门》等,老师就引导学生如何正确看待作品中的人和事,如何学习少年作家的写作技巧,并培养他们对文学的兴趣。4、做好读书笔记。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我要求学生每读一本书时,都要做灵活多样的读书笔记,可写读后感,可 摘抄优美语句,可做知识卡片等,力求开卷有益。5、建立班级图书阁。每个学生每期捐一本自己认为有可读性的图书,设图书管理员负责借阅,老师也参与其中,师生乐在书中。
三、掌握学生特点,注重个体的差异性。学生的课外阅读是不在教师直接帮助下的阅读,因此,语文教师还要对学生的读物、态度、方法和习惯等进行指导。因学生情趣不一,自学能力的差异,对学生的指导方式也要随之而变。比如:同样是小说,男生多借阅《鲁滨孙漂流记》,女生则多借阅《简爱》,老师就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文学作品的美。
关键词:学习方式 四步导学 自主学习
课堂教学改革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构建高效课堂,首要任务是要改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
柳树中学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借鉴名校经验,大胆创新、不断完善,结合学校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成功地创建了“四步导学”课堂教学模式。这种“四步导学”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导学案为载体,以课堂展示为平台,以现代教育技术为辅助,以师友互助为补充,以追求高效课堂为目的,其核心是倡导学生自主学习。那么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
新课标强调自主学习,许多教师经常在口头上说要改变教育观念,但是在具体操作中保留着落后的教育模式的惯性,总是不相信学生,不放心学生,这是教师首先应该解决的心理问题和认识问题。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作为老师就要研究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语文的特点,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和进取精神,把课堂还给学生,尽最大限度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在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培养学生主动汇报学习情况的习惯。我通常是让学生站起来就说话,避免举手指名等烦琐形式,学生说话不拘束,课堂呈现气氛热烈,思维活跃,情绪高昂的场面,讨论、争论中不时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二、营造自主学习氛围,让学生体验课堂生活的愉悦
课堂是教与学双边活动的主阵地,课堂气氛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主动参与。在教学中,教师应尽最大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关爱、平等自主、尊重个性的学习氛围。善于营造情景、利用情景,建立丰富多彩的课堂情景机制。树立“双主体”观念,提倡平等互动交流,着眼“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建立课堂平等交往的对话机制。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和引路人,在教学过程中应适时地赏识、肯定或使用表示夸奖和钦佩的手势,如伸出大拇指、鼓掌等,这样做能树立起学生的自信心。对于学困生要“分层教学”,尽可能多分配一些让他们“得分”的课堂活动,使他们在参与中体验到课堂生活的愉悦。例如,在《背影》的教学时,一学生提出为什么要买橘子,不买别的水果?一学困生脱口而出“橘子就是吉祥的象征”,我立即夸奖他这个解释多么富有文化内涵,也许作者根本就没这么想,但这样解释应该是最好的。
三、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古人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陶行知先生则更简洁地指出:创造始于问题。真正的知识就存在于疑处。李镇西老师在教学中提倡学生对所有课文养成“四问”的习惯:(1)写了什么?(2)怎样写的?(3)为什么这样写?(4)还能不能写得更好些?正如著名的教育家顾名远先生所言“不会提问 题的学生不是学习好的学生。”学习中只有大胆地提问、质疑,学生的主体意识才会得以发展。面对学生的质疑,做教师的不能采取漠视或压制的态度,要给予这一行为以充分地肯定,并激励其进一步地思索。问题意识其实是主体意识的一个突出方面。我在课堂上经常鼓励学生对不明白的问题大胆发问,提倡学生给老师提意见、找岔子、挑毛病,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发表独立见解,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当学生想法与老师不一致时,教师切勿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应耐心倾听,多问学生是怎么想的,对思考不够深入的问题要鼓励引导学生进一步去探究,将学生思维活动引向深入。
四、教给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要善于“授之以渔”,引导学生学会“织网”“捕鱼”的方法,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获取无穷无尽的知识之“鱼”。一堂好的语文课,不是看教师教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学了多少,学会多少;教师能指点一条路,学生可循此去探索思考;教师能给予一点启示,学生可以有的放矢去拓展知识;教师能引导学生归纳一些方法,学生可以举一反三去实践运用。比如在语文学习中,教给学生如何精读,如何略读,通过阅读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同样如此,教给学生观察生活,积累材料,选择材料,突出主题,准确审题,严谨构思,妙语成文的方法,形成写作能力。还可以引导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包括《读者》《故事会》《演讲与口才》《意林》等鲜活的报刊,在阅读时指导学生写读后感和随笔等。学生掌握的方法越多、越细,自主学习的能力就越强,就可以去广泛地自学,把课内的学习主动迁移到课外去,并将所学的知识技能用来解决新问题,加以创造性的发挥。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关键词】初中生;语文;学习习惯
好习惯能够使人受用一生,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良好习惯乃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在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由此可见,习惯不是小问题,它反映着一个人的修养和素质,并影响着人一生的成功与幸福。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将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是推动学习活动的一种动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将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学阶段是学生发育的重要时期,可塑性很大,是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应当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用教育来培养、发展并指导学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全面、和谐的发展。
1 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学习之前,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做好预习工作。我在平常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交给学生预习的方法。
1.1 通读教材两遍。第一遍,扫除字词障碍,弄清文章的大致含义。然后结合课后练习进行第二遍阅读,便读边想,看看自己能解决多少。
1.2 运用圈点勾画法。预习时,学生要对重点字词进行标记,如字音可以注在旁边,作者相关知识,重点词语可以画上横线,不理解或有疑问的用“?”标记。以待上课老师讲解或课堂提问。对新课的预习可以对学生提出如下要求:初读课文了解作品时代背景、作者简介及课文大意;细读课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文中的生字、词,并借助课下注解及字词典弄清它们的音、形、义;标好自然段的序号,试着概括每一段的大意,弄清段落层次,把握文章的中心;提出自己的疑惑。
1.3 要落实检查机制。检查的方式可以多样。如早读辅导检查、课堂提问检查等。这样时间一长,学生就会自觉地进行课前预习。
当然,有些课文可直接放手让学生自己预习,而对一些难度较大或重点不太好把握的课文,之前教师就要抓住关键,进行适当的指导,如鲁迅的《故乡》篇幅较长,主要写故乡人的变化,引导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就要注意文中主要写了哪些人的变化,他们有怎样的变化,从而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把握文章的主旨。
2 培养学生认真聆听、思考的习惯
课堂上,带着疑问聆听教师的讲解、范读等,边听边思索,这是每位初中生读能做倒的,但课外的聆听、思考则为我们平素所忽视。研究表明,人类对世界的最初认识始于听觉。婴儿哇哇坠地到成长为一名初中生,随着他们自身知识的增长、生理上日趋成熟,他们进入成长的“烦躁期”,对周围的大部分“声音”开始有点不耐烦,或只停留在听的阶段,常常没作深入思索。俗语说的好:身边一切皆学问。平时收听广播、听别人争辩等,如果能边聆听边思考,亦能获得和提高语文能力。如当一名初中生在家观看电视节目,发现电视节目主持人把姓氏中的“任”读成“rèn”,如果这学生能深入思考,联系到课堂上老师读“rén”,想到是主持人读对或老师读对,翻开字典,发现主持人念错了,那么这位中学生的语文认识能力就得到巩固、提高。所以初中语文教师要重视教导学生养成边聆听边思考身边一切“声音”的习惯,从中获得、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3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初中生怎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真正提高阅读能力呢?要解决这个长期困扰语文教学的“顽症”,只有屏弃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更新观念,优化语文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实践的主体,让学生扎扎实实开展课堂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养成勤于阅读,不断积累知识、经验的习惯,这才能提高他们的阅读等能力。具体做法是:
3.1 教师经常向学生推荐《读者》等优秀报刊文摘,鼓励学生一有闲暇时间,就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开阔视野。
3.2 每周的一节阅读课一定给学生一个安安静静的阅读空间,绝不挪作它用。
3.3 要求学生一定要认真阅读课标推荐的名著,引导学生重点阅读并赏析名著名篇名段,要求学生阅读时做好圈点批注或写读后感,加强心灵与文本间的对话,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并以测试的形式检查阅读效果。
3.4 师生一起搜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名言警句诗词对联等,在理解其含义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积累背诵,扩充知识储备。
4 培养学生敢于练口、敢于表达的习惯
这里所说的练口,主要指练口才、练说话。由于“考不着”、“课时紧”等原因,这个练口历来不大受重视。这种现象若不迅速扭转,语文教学将会落后于时代,愧对未来。因我们面对的是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人们在科学探讨、经济活动、人际交往等中,需要谈论、争辩,需要彼此间理解、认可、支持,需要用最简练、最精确的语言来表情达意……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口才,所以语文教学应重视练口,培养学生能说会道、能言善变的本领。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安排适宜的练动的时间,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并使之养成良好习惯。练口前要向学生提出要求:“声音洪亮、吐自清楚、正确流利”。练口开始时是要求学生注意讲话时的声调、仪态。先要求把话讲完整、讲清楚,进而要求生动、感人、精彩。这样反复练习,逐步提高,就会养成好习惯,就会练就“说话”的本领。
作为语文教师,一方面要严于律己,力求做学生在朗读、演讲、辩论等方面的榜样,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寻找常见的高水平的样板,进行学习、欣赏、评论、效仿。如收看电视辩论节目、体育比赛实况的解说等等,让学生欣常高水平的“说话”。学生就会在模仿的过程中学到真本领。
5 培养学生勤于练笔的习惯
【关键词】乐写作文;小学生
Let the elementary student write the thesis happily
Qiu Yongying
【Abstract】Let the student from “fear that writes” the thesis “to write the thesis transformation happily”, must let the student in the amusement, in the success, in reading, from “tires of gradually writes” the thesis to turn “writes the thesis happily”.
【Key words】Writes the thesis happily; Elementary student
《语文新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表达,乐于表达。”要实现学生从“怕写”作文到“乐写”作文的转变,必须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动力,小学生如果没有写作的愿望,那么作文的目的就难以达到.但小学生对写作一旦产生兴趣,作文就不会再是负担,而将是激情的探索、执着的追求.故此,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饶有兴趣地学习,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这是小学作文成功的关键.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让学生乐写作文,我总结了几点看法:
1 让学生在玩乐中写作
让学生在玩乐中写作,就是激发学生的作写兴趣。在工作中我是根据小学生最喜欢活动的特点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的。如我布置学生写一次有意义的活动,我先组织学生进行了老鹰抓小鸡的游戏,活动前,告诉学生要留意活动的经过,注意同学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里活动. 活动后组织学生说过程,讨论从活动中懂得的道理或启示.学生因为是兴高采烈地玩,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所以说得兴致勃勃,有声有色,写起来就下笔有如神,文章也就生动有趣了。又如学生喜欢春游、秋游活动,我就组织他们去大自然中观赏和玩耍,他们亲身去接触和感受事物,仔细地观察事物,获得真实、深刻、具体的第一手资料,写作时就很会感兴趣,写出的文章真实、具体、生动。有的同学描写远处的山峰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有排比、有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山的奇、秀、险的特点,写出了湖水的静、清、绿的特点。有的描写小溪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小溪时而唱歌,时而跳舞,时而静听,时而发皮气等特点。有的描写同学爬山活动,情景结合、夹叙夹议。写出了同学们团结互助的动人情景。这些文字蕴藏着一颗颗热爱人、热爱大自然之心。其次是习作的形式要丰富多样,不管是日记、观后感、还是诗歌、散文、演讲稿、片段等都可以让学生体会各种体裁的不同写法。“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作文的乐趣,产生浓厚的写作兴趣。
2 让学生乐于阅读
新课标强调,“作文要与阅读教学紧密配合。” 是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在阅读中学写作文,学生兴趣浓厚,能解决许多作文的难题。 我的具体做法为:
激发学生在课堂中阅读课文的兴趣。小学教科书的内容多为浅显易懂而有趣的文章,在预习中,我放手让学生自学生字新词的音、形、义,让学生边读边批注,写写体会,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通过这样的圈圈点点,学生很容易就能读懂课文内容。学生从读书中不仅增长了见识、获得了乐趣、开阔了视野;还可以在读书中锻炼了口才,学习到了作者用语言文字表达情感的美,学生尝到了甜头,进而激发了阅读的兴趣,阅读兴趣被激发了,写作的热情也提高了。
鼓励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书。古人对读写关系曾作过极为精辟简明的概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基于此我常有意识地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如我有时开展生动有趣的故事会、有时开展读书接龙赛、有时开展优美文章朗诵、有时开展古诗词诵读等活动。还组织读书介绍会,谈谈自己的读后感,谈完后学写读书笔记,把自己的读书笔记展示给同学们看。这样通过开展读书活动,注重把课内与课外,读书与作文相结合,学生的阅读兴趣浓厚了,积累的材料就丰富多彩,作文水平也提高了。
3 让学生乐于成功
小学生作文成功体验最深的是自己写出来的作文,能得到老师的肯定、赞扬和同伴们的称赞。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在批改作文评语中给予鼓励,。我批改作文最善于捕捉学生作文中的闪光之处,一个词语用得生动有趣、一个句子写得优美,或文章选材有新意,开头结尾新颖,一个片段写得精彩我都要点明好处,为学生鼓励叫好.让学生尝到“我也能行”的快乐,进而从我怕写向我要写、我乐写迈进,一个鼓励叫好,一个肯定、一个赞扬都能给学生带来成功的愉悦感。
其次用展示作文给学生予肯定. 在每次作文评赏课上,我总是先让写得最优秀的学生在同伴们羡慕的眼光中说说成功的经验,再把自己的优秀作文拿到班上作范文宣读,这时,能得到这一机会和光荣的小学生,心里那个乐滋滋、那个甜丝丝,那种骄傲自信会一览无余的写在幼稚的脸上,让人终身难忘,再进行下一次作文时,会更加努力,更加感兴趣。对于作文写得不很成功的学生也给予适当评价、鼓励,能让他从此爱上作文,还把一些差生的作文修改后在课堂上讲读,以此激发差生的作文兴趣。
关键词:校本课程 特色 研发 地域 资源
一、加强组织领导,抓好校本课程开发细节
(一)成立机构,拟定方案。为使教材编写工作高效有序进行,我校成立了由校长、分管副校长、教导主任组成的领导小组及以各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为组长的编写小组。领导小组主要负责校本教材开发和实施的领导工作,明确责任到编写小组,并组织各小组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进行编写。各编写小组以“学科”或以“专题”为单位,首先制订出详细的教材编写方案,然后由校长把关,组织研讨,形成共识。要求编写组成员深入进行研讨,实施“三个一”活动,即“一周一研究,每月一汇报,每学期一总结”,使之制度化、规范化,为校本教材的编写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强化培训,提高素养。编写校本教材,培训是基础。今年以来,我校先后4次邀请具有丰富编写经验的市教科所副所长安良海来校分别就校本教材编写的原则、步骤和方法等对参编人员进行集中培训。受训人次42人。每次培训长达4个多小时。通过培训,编写人员进一步弄懂了校本教材编写的目的与意义、方法与手段、框架与内容以及体例与结构等,夯实了理论基础,为下一步的编写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拟定篇目,搜集资料。篇目是校本教材编写的前提,它决定着资料搜集的方向和路径。篇目拟定得好与坏直接影响校本教材编写的质量。鉴于此,我们要求所有参编人员按照“科学严谨、简洁均衡”的原则拟定篇目,篇目初步确定后反复推敲斟酌,有效避免了内容相互交叉重叠、涵盖不全面以及种属不分等现象。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又进一步修改完善篇目,使篇目拟定始终建立在科学性基础上。
二、突出课程要点,努力打造校本课程特色
在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中,我校探索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经验,形成了以下校本课程开发的工作特点:
(一)全员参与。我校校本课程的编写工作打的是一场“人民战争”。参编者中既有领导,又有教师,既有学生,又有家长,真正做到了“全员全程参与”。如《少年梦昭明情》和《萧楚女的故事》》的编写,就是在全校2300名学生全员参与的基础上,经过层层筛选,精心挑选了60篇学生稿子作为教材内容。《襄阳晚报》发表了三(1)班学生家长王新春撰写的《昭明情思》一文,我们细细阅读后感觉这篇文章写得很精彩,便将其收录到《少年梦昭明情》一书中。
(二)形成系列。我们构建了“博爱”“博闻”“崇理”“崇真”四大板块校本课程体系,从德育、教学、办学特色三个方面确定了校本课程编写的内容,三条主线,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旨在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审美情趣,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全面发展。
一是“博爱”系列――以学校深厚的昭明文化底蕴为依托,研发德育校本教材。我们编写的《少年梦昭明情》和《萧楚女的故事》,通过实施爱的教育,使昭明小学成为爱的家园、爱的港湾、爱的世界。我们编写的视频校本教材《葡萄伴我成长》,立足于“育人为本,养成为先”的理念,立足于日常教育实践,着力于开发符合本校实际的养成教育校本课程。通过种葡萄、护葡萄、摘葡萄、尝葡萄等校本课程的过程,使我校的行为养成教育系统化、规范化、特色化,并以此促进形成优良的校风。我们编写的《昭明小学与世界》一书包含昭明篇,襄城篇,襄阳篇,湖北篇,中国篇,亚洲篇,世界篇。以小见大,让学生了解昭明小学与世界,从而培养孩子国际化的视野。
二是“博闻”系列――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编写语文校本教材。我们编写的《古老的中国神话》《美丽的汉字》《昭明娃娃学古诗》《魅力朗诵》《大家一起学楹联》《小口才大演讲》等,让孩子们充分回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生活,用浅显易懂的语言积淀丰厚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讲故事、语言表达的能力,提高了儿童的文学素养。
三是“崇理”系列――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学会探索知识,编写数学校本教材。我们本着“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原则,开发出《生活中的数学》等3本数学学科校本教材作为,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感情,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决心。我们编写的科技学科校本教材――《古城墙的诉说》一书,让学生从历史与科学的角度了解了古城墙,培养了孩子们热爱历史热爱文化的情操。
四是“崇真”体系――与学校特色教育相结合,研发艺术校本教材。我们编写的美术校本教材――《指尖艺术校园精灵》,通过剪纸学习,学生们了解了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感悟了剪纸的魅力,在剪纸学习中孩子们多一份体验,多一份感悟、多一分收获、多一份成功和快乐。我们编写的体育校本教材――《安塞腰鼓进昭明》,让孩子们通过学打腰鼓练耐力,练合作,同时体悟鼓声中蕴含的中国人民的刚强与勇敢。我们编写的音乐校本教材――《昭明京韵》让更多的孩子了解了博大精深的国粹艺术。
(三)确保质量。在校本教材编写的过程中,我们始终遵循科学性原则,按照规律有序推进。在编写过程中力求突出“三性”。一是独创性。以“昭明”为本,以学校为本,以历史人物为本,努力挖掘各种人文资源,体现“昭明文化”特色,使其具有独一无二性,不可复制性,成为真正的、地道的校本教材。二是趣味性。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寓教于乐,并配以具有代表性的图、画,做到图文并茂,便于小学生阅读。三是综合性。吸收先进的课程理念,每一课后设计形成生动、具有可操作性与实效性的练习或资料补充。
一、树立人本意识,尊重并关心学生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往往会忽视了教学的根本目的,而从“我”的角度去思考教学,于是,教学中也就容易把学生作为客体来看待,忽视对学生的尊重和关心,而着眼于知识的传授。其实,语文课程是富有人文性的课程,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只有树立人本思想,以学生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才能让学生喜欢语文,主动的进入语文学习状态,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体,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会主动学习,为语文有效教学奠定基础。
首先,尊重学生,要尊重学生就要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家庭背景、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在课堂中根据学生的需要提问、引导、组织学生展开活动。如阅读中,针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要多以问题而引导他们把握文本的整体结构和内容,然后再引导学生对其内涵进行探究。尤其要把教师的“有色眼镜”摘掉,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其次,关心学生,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更要关心学生的生活。高中学生更注重和教师在情感上形成互动,故而在语文教学之余,要注重多和学生进行思想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在语文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学生打成一片,这样才能让学生“听师言、信师道”。尤其是在课外辅导的过程中,更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而在习惯和方法上给予指导,让学生能掌握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更好地获得语文知识的构建,帮助其建立学习自信,主动参与学习。
二、以知识为基础,提升其语文素养
人文素养并不是形而上的东西,而是基于知识的人文思想的构建体系。正如马克思所言, “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形思想的构建,语文知识是基础。但从高中语文教学是实践来看,大多教师在教学中所采用的方法还是较为传统,学生在学习中多是作为接受知识的客体存在,主动性不强。故而在语文教学中还需加强课堂模式改革,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要注重转变“灌输”方式,结合教学实际而以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以小说阅读教学为例,对于人物形象,如果以教师讲授来让学生识记住人物特点,学生的印象不够深刻,在分析人物时语言也较为干瘪。而教学中如能以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让学生主动分析、总结,教师再引导学生表演、体会,其体验更丰富。如在《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教学中对罗密欧和朱丽叶倾诉真情的台词的理解,先引导学生找到台词,然后角色表演,然后再讨论其中包含的情感,如“明的天使……驾着白云缓缓地驰过了天空一样”一句,把朱丽叶比喻为天使,写其美丽,表现罗密欧的倾慕之情。如此,学生能更好地体会其中的意蕴。当然,在引导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也要注重及时进行指导。如在《雷雨》中对鲁侍萍形象的分析,如其倔强,教学中要先引导学生找到面其对周朴园含血带泪地控诉三十年的悲惨遭遇的剧情,然后再交流,教师再引导学生总结。
三、着眼学生发展,提高其应用能力
从当前高中语文教学实践来看,应用较少,教学中教师更多注重的是如何让学生通过书面练习而提高其应试能力,而对学生在生活中应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关注不够。人文素养的核心是人本思想,而人本思想和生活又有着密切的联系,人本思想不能脱离了生活而孤立存在,相反只有让学生在生活中去感悟和体验,结合生活而用知识来审视自身,才能让学生更好地让学生获得人文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课外阅读 现状 指导策略
课外阅读是语文活动中很重要的形式,它能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发展思维,懂得如何探索、发现、获取知识,与此同时,学生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发展个性,对提高语言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朱永新教授在《新教育之梦》一书中曾提到:“读书,是孩子们净化灵魂,升华人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小学生心智发展还不成熟,课外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不能自觉地、正常地进行课外阅读,于是,老师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伏尔泰曾说:“大部分人不会读书。”对小学生来讲更是如此,对他们的读书指导与读书本身一样重要。教师的阅读指导是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根本保证。
一、对小学生课外阅读进行指导的意义
新课标中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的要求,并且分别在第二阶段提出“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在第三阶段提出“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索性阅读,扩大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这足以体现课外阅读对于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的作用,同时对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就启发我们,学生应该有时间和空间进行阅读。
二、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能树立起大阅读教学观,阅读目标中除了强调阅读兴趣和习惯这些主观方面的因素外,更致力于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渗透到阅读的内容和方法中,充分体现三维目标的交融。依据新课程这一理念,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应施以有效的指导。
(一)创设情境,唤起阅读兴趣。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佳动力,寻求乐趣也是孩子们的天性。所以,只有让学生领悟到课外阅读的乐趣,他们才会自主地开展课外阅读,并乐在其中。
首先,榜样的作用能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因此,教师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热爱读书的名人逸事,并利用课余时间讲一些有趣的故事传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读书的重要性。平时,教师要及时发现并表扬学生的阅读收获,并特别表扬个别学生,为其他学生树立榜样,从而提高所有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当一个人的需要得到满足,努力得到承认时,他必会产生成功的喜悦,更会激发做事的积极性。对于行为控制意识还不稳定的小学生来说,必须时常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把课外阅读进行到底。
我们既要在课外读物上培养热情,又要在课内阅读中延伸热情。根据讲读课文的内容诱发学生的阅读欲望,比如,学了《草船借箭》,引领孩子们读少儿版《三国演义》,了解三国英雄人物的独特个性,领略恢弘的古代战争场面;学了《倔强的小》,指领孩子们感知《的故事》,从而让孩子们学习革命前辈那“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气魄。用这种方法不仅能拓宽课堂教学的知识面,而且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体验。
(二)正确引导,掌握阅读方法。
在阅读指导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会正确选择读物。培根说过: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不同的书籍有不同的作用。教师除向学生推荐读物外,还要指导学生学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寻找合适的读物,在各类图书泛滥的今天,这点尤为重要。
难易适中、富有趣味、形式多样的阅读材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自觉地对材料进行多角度、多层级的研读、体味和欣赏,得到知识的滋养、艺术的熏陶和情操的陶冶。
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选择读书的时机。课外阅读是好事,但不能为读书而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正确利用时间,指导他们学会利用零碎的时间进行阅读,如中午、入睡前,五分钟十分钟都可以,读书也可长可短,贵在积累。
(三)学以致用,培养阅读习惯。
语文教师本身要真正理解课外阅读对提高学生语文水平、塑造新世纪新人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减轻学生沉重的课业负担,保证课外阅读时间,这些是保证学生坚持课外阅读的关键。为此老师们可以组织一些活动。
1.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结合语文教学,成立各种“语文兴趣小组”、“读书报小组”、“故事朗读小组”、“演讲小组”、“编报小组”、“广播小组”。
2.每周开设一节阅读课。阅读课规定学生一定要读课外书,课外书由学生从家里带来,可以是故事书,也可以是科普书、历史读物。前提是内容健康的、有益的书籍。
3.定期举办“故事会”、“朗诵会”。每学期,教师可以利用班队活动时间,定期开展活动。这样,既有机会让学生把课外书中读到的精彩故事讲给大家听,又训练学生的口才,真是一举两得。
4.定期编制手抄报。学生读了什么课外书,教师要求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出一份小抄报,把读过的书籍故事、英雄人物等编在小抄报上向同学们介绍。
5.写读书笔记。小学生随着年龄增大,思想逐步走向成熟,对看过的课外书有很多感悟。为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写读书笔记,把读后的感受写出来,将优秀的习作贴在班级的公布栏。
在这些学校组织的活动中,学生不断地运用在课外阅读中所学到的东西,如此,学生在学中用,用中学,阅读便慢慢成为了小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部分,并在学校的活动中,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积极赏识,进行多元评价。
由于课外阅读具有开放性,老师不是作为教学任务来完成的,随意性较大,如果缺乏对课外阅读进行切实的指导,缺乏一套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缺乏适当的评价手段,则学生的课外阅读往往不能全面落到实处。因此,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对鼓励学生积极进行课外阅读很重要。
1.在赏析交流中评价。这既能检验阅读效果,又是一个共同提高的过程。可以从赏析一处绝妙的遣词造句、一节优美的景物描写、一段精辟的议论,逐渐过渡到赏析整篇文章、整部作品,赏析作品中的代表人物,让学生畅谈自己的体会,轻松、自由地表达读书的乐趣。教师在交流过程中要进行简要的、激励性的点评,使学生在交流活动中获得知识、陶冶情感、启迪思维,获取审美愉悦。
2.在成果展览中评价。通过成果展览的形式展示每个学生阅读的收获,能让学生体验成功,保持读书的热情。可以用统计表显示谁读的书多,谁摘抄的精彩片段多,谁会背的古诗多,谁写的读后感多等,让进步看得见,掀起你追我赶的读书热潮;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内容表演或配乐朗诵的形式汇报自己的读书情况;可以举办“我为喜欢的书配上插图”,书写“我喜欢的一句话”等活动,通过图画、书法的形式进行展览,并评出优胜者,给予奖励。在这个过程中,既要有教师的评价,又要有同学之间的互评,还要有学生的自我评价。通过以“展”代评的形式,将评价融入活动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