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食品安全检测范文

食品安全检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食品安全检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食品安全检测

第1篇:食品安全检测范文

【关键词】 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检测 关键技术

近年来,食品安全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同时“守好食品安全红线”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做好食品安全工作,要用科学技术作为保障,因此加强对食品安全检测与分析关键技术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1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

国内外研究机构对食品安全进行了定义,包括两个关键点:首先是入口食品不得含有有毒、有害物质;其次不能对人体产生急性或慢性致病影响。这就要求食品在生产、储运、消费等各个环节符合食品安全相关标准的要求。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出现在媒体报头,并呈现出涉及范围愈广、危害程度愈深、原因多样等问题,不但危害到人民群众的健康,也给社会安定带来不小隐患。

我国2009年重新颁布了《食品安全法》,但很多内容和标准仍然不适应新的食品安全形势。我国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污染严重,滥用化肥、添加剂等问题突出;我国食品仓储、销售等环节经营不规范,缺少专用的冷鲜设施,制销假冒伪劣食品;食品精深加工和流转环节不断增多,食品安全鉴定和安全监管工作难度也越来越大。究其根本,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食品安全监管手段缺失,相关食品安全检测和分析技术体系不够完善。

2 食品安全检测和分析技术

目前,食品安全检测和分析主要应用技术分析作为手段,广泛应用的技术有基因食品检测法、色谱-质谱法等。

2.1 基因食品检测法

将转基因生物作为直接食用的食品,或作为原料加工而成的食品被称为转基因食品。转基因生物具有高产、抗害等特点,在食品生产领域已有很多应用,譬如我国食用油中很大比例使用转基因生物原料加工而成。然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一直争论不休,国内外的实验室不断研究转基因食品的检测技术。目前该技术主要有两大类,分别是基于核酸的检测方法和基于蛋白质的检测方法,前者主要包括聚合酶链式反应法和基因芯片技术,后者主要包括酶联免疫分析法、蛋白质芯片和蛋白质组分析。

2.2 色谱-质谱法

色谱-质谱法主要包括气象色谱、液相色谱和质谱三种分析方法。色谱技术应用最早,在对化合物分离上具有一定优势,但气象色谱对分析物有一定的特性要求,限制了其检测应用范围,液相色谱对分析物的适用性相对较广。质谱分析法广泛应用于微量成分的检测中,具有明显的优势。目前,将液相色谱和质谱技术联合应用,已经取得了较好的实验效果,同时兼具检测速度快、适用范围广的特点,适用于实验室快速分析。色谱-质谱法已经在苏丹红、三聚氰胺等非法食品添加剂检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3 酶联免疫分析法

免疫分析法是将抗体与相对应抗原发生反应这一特性,检测食物中抗体含量的技术,主要包括:免疫酶法、荧光法、放射标定法等。其中免疫酶法是将酶作为标记物和催化剂,有效避免了放射性元素的使用,既可进行定性分析,也可进行定量分析,广泛应用于农药残留、致病菌检测等方面。基于免疫分析法的试纸和试剂检测灵密度高、便捷易推广,适用于现场快速检测和大批量检测,被誉为最具发展潜力的快速检测技术。

2.4 光谱分析法

光谱分析法可以在不接触检测物的情况下,通过向检测物发射光谱,使用光谱仪分析检测物对特定光谱的物理反应特性,来鉴定有害物是否存在。这种方法具有不接触检测物、检测速度快、便于信息化等特点,十分适用于在食品在生产和加工环节的线上检测。该方法选用不同的光谱来检测食品中相应的有害物,在食品表面的农药、微生物残留检测上十分有用。其局限性是只能进行定性检测,不能进行定量检测。

2.5 生物传感器法和生物芯片

生物传感器法通过生物传感器对生物活性单元敏感的特性,将传感器接触生物质浓度作为检测对象,需要一整套的传感、电传、信号转化设备。生物传感器法与免疫分析法结合,通过检测抗体和抗原反应后的生成物,进一步提高了检测的适用范围,发展前景比较好。近年来,生物芯片法发展也比较迅速,它通过将生物芯片与食品中的目标分子进行结合,用精密仪器检测生成物,也有一定的应用前景,目前常见的生物芯片包括基因芯片、蛋白芯片和微流控芯片三类。

综上所述,不同的食品检测和分析技术适用于不同的领域:基因食品检测法主要针对转基因食品的实验室分析;色谱-质谱法和酶联免疫分析法分别应用于食品的实验室检测和现场检测;光谱分析法主要应用于食品加工过程检测;生物传感器法和生物芯片是新兴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是前几种技术的补充。

3 食品安全检测问题的经验借鉴和建议

3.1 国外食品安全检测的经验

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检测和分析技术发展比较成熟,一些经验可以被我国借鉴。发达国家为推进食品安全检测和分析技术制定了完善的法律,配套细致的法规,建立了严格的检验标准。建立了完善的食品安全检测与分析技术体系,以实验室灵敏检测技术为骨干,以快速检测技术为支撑。积极推行试验成熟的新技术新技术,应用了基于物联网的食品溯源技术,有效遏制制劣、制假活动的发生。

3.2 我国食品安全检测的建议

面对我国食品安全的新形势,着力我国食品安全检测和分析发展水平,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工作:(1)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继续推进《食品安全法》的完善,并配套制定细则和检验标准,使技术发展有法可依;(2)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体制机制建设,创新适应新形势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大力推进食品安全责任落实;(3)提高食品检测和分析能力,推进关键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构建现场快速检测与实验室灵敏检测相结合的技术体系。

4 结语

“人民群众无小事,食品安全无小事”,我国应以加快构建完善的食品安全检测和分析技术体系为抓手,满足当前食品安全监管的迫切需求促进我国社会的健康安定发展。

参考文献:

第2篇:食品安全检测范文

关键词:食品质量;安全检测;解决办法

随着人们的需求不断加大,食品的种类也随之增多。食品的安全检测法有着一定的局限性,在食品的安全检测中都注明了每一项检测结果中参数的对比指标。因为其不能涵盖过多的食品种类,这就要求着我们应该在平时的检测中对各类食品样品都要进行认真的检测食品安全问题关乎着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体健康。为了保证食品的安全性,我们应该在加大食品安全检测的同时还应该加强对员工素质的要求以及对检测设备的要求。

一、影响我国食品检测结果的主要因素

(一)我国当下食品安全的检测技术相对不完善,免疫分析法和聚合酶链式反应法是最基本也是最常见的检测方法。其中实时荧光检测技术的科学开发使转基因产品检测方面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突破。我国现在正在探索出试剂,这样才能确保转基因检测活动可以顺利的得以运行。螺旋杆菌病和沙门氏菌病是由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污染的检测技术。同时李斯特菌和大肠杆菌的存在给我们的身体也会带来一定的危害。在以往的技术检测中,使用微生物措施来实施工作的效果相对不明显且效率不高。

(二)检测人员的工作态度和专业知识都需要进行一定的改善。在进行食品检查工作的时候员工的基本素质占主导因素。食品检测人员的基本素质决定着设备选择的准确性。其中对化学试剂和检测方法的选择是专业人员进行食品检测的关键。

(三)食品检测实验室的实验环境需要得到一定的提高。在食品安全检测的问题上应该从多方面上进行考虑。检测项目对环境的温度有着一定严格的要求,因为食品是有机食品,这就要求对环境的温度进行一定的控制。

(四)食品安全检测本身有着一定的专业特征,因为其和群众的生活品质之间都有着一定的关系,还和单位的发展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从现在的情形来看,当下的监测组织没能有效实施项目内容且活动的功效也不是非常的好。县级市的农业、卫生、工商方面也没有相应的检测机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检测结果不一,检测机构以单一的形式出现且没有必要的联系。这就会使资源浪费、单位费用增加等现象产生。

二、提高食品安全检测的有效方法

(一)在进行对食品进行抽样检测的时候应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样本。因此,在进行食品抽检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产品的生产日期和批号信息等。在取样的过程中应该对产品的日期和数量等信息进行相关的记录,其操作过程要按照随机的原则进行抽检。分别从具有代表性的几项产品中进行科学的抽样检测,在样品数量满足检测要求的基础上供于复检和备案等。

(二)引进先进的检测设备并积累相关的检测经验。当下市场的食品种类在不断的更新发展,只有合理的改进食品检测技术才能保证食品的质量安全。旧的食品检测技术有着耗材耗力的缺点。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应该根据实际的情况不断的更新食品检测设备,好的食品检测设备可以提高检测结果及保证食品检测的精准度。在实际的食品检测中,我们应该了解有些食品中检测项目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通过对食品进行安全合理的检测可以对检测结果进行科学的评估并达到预期效果。

(三)在对食品进行安全检测的时候,我们可以借鉴对医药品的检测模式。可以将农业、技监、工商部门的检测机构合并在一起并成立一个专门的食品检测机构。同时,应该对企业的内部生产实行责任强化制度,要求在对食品进行科学安全的检测之后才能让食品流向市场。检测单位还应该对市场上的一些食品进行抽样检测,并将检测的结果进行公开。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消费者的权益不会受到侵犯。

(四)加大对员工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对企业内部的员工应该开展相应的思想教育工作,从一定程度上提高参与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个人修养。同时,应该认真的开展专业知识培训活动,使员工的整体素质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也要确保执法的高效性原则,使食品检测人员认识到食品检测的重要性。对抽样工作者也要进行一定的品德教育。在开展相关工作的时候,一定要相关的规定章程办事,一定要保证执法、办公的行为的高效性。

(五)在合理认证措施的基础上提高检验信息的准确性。随着人们的需求不断加大,食品的种类也随之增多。食品的安全检测法有着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其不能涵盖过多的食品种类,这就要求着我们应该在平时的检测中对各类食品样品都要进行认真的检测。在食品的安全检测中都注明了每一项检测结果中参数的对比指标。当下对市场大部分食品的检测中,液相、紫外等都是使用曲线回收的形式进行具体操作的,并且期间配套着做相应的回收率检测。回收率检测法需要观测仪器和试验方法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和精确度。运用回收率检测法进行检测的时候需要观测仪器和实验手段等条件都要达到要求的指标的。如果检测的结果出现较大的误差那么就要进行重复操作。

(六)对食品进行安全检测时应该做好管控活动。食品进行安全检测时应该做好管控活动可以确保检测信息的真实性。但其中规范的信息与抽样结果密切相关,期间所有的步骤都要与样本规定的信息进行结合并直到报告生成的所有步骤。这样这样才能保证食品安全检测的结果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七)根据具体的标准来完成活动的开展。对食品的安全检测活动一定要按照相关的规定来进行开展。食品药品的相关检测部门应该提高员工的技术能力和综合素质,这样才能更好更快的完成食品的安全检测工作。其中,更要加强对高科技设备上的投资,使食品安全检测更加的形式化和准确化。

三、结束语

食品安全问题关乎着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体健康。为了保证食品的安全性,我们应该在加大食品安全检测的同时还应该加强对员工素质的要求以及对检测设备的要求,对企业内部的员工应该开展相应的思想教育工作,从一定程度上提高参与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个人修养。同时,在实际的食品检测中,我们应该了解有些食品中检测项目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并应该认真的开展专业知识培训活动,使员工的整体素质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通过对食品进行安全合理的检测可以对检测结果进行科学的评估并达到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樊志琴;张君德;李瑞;蔡根旺;王建星;康广生;;碳纳米管修饰电极在食品分析中应用进展[J];粮食与油脂;2009年05期

[2]樊志琴;张君德;李瑞;蔡根旺;黄浩;王建星;康广生;;最优实验条件下碳纳米管膜电极的制备[J];人工晶体学报;2010年05期

[3]毕春元;李玲;李敬龙;;L-谷氨酸氧化酶的研究进展[J];生命科学;2012年02期

[4]徐慧;孙秀兰;吴龙云;张银志;;新型识别分子传感器在小分子生物毒素检测中的应用[J];食品工业科技;2012年18期

[5]时文春;冯燕平;李开锋;崔嘉;李大栓;;鱼肉中氯霉素标准样品的研制[J];分析测试学报;2012年10期

[6] 孙焱;李小佳;;国外冶金和材料标准样品的现状与发展[J];冶金分析;2009年05期

[7]嵇大圣;熊汉国;付自政;孙明导;;纳米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食品添加剂;2008年01期

第3篇:食品安全检测范文

关键词:食品安全;检测;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TS207 文献标识码:A

1 食品安全检测仪器发展现状

1.1 农业产品营养成分检测仪器

农业产品的主要营养成分包括含氮化合物、脂肪、纤维素、糖类、氨基酸及蛋白质等。氮元素是组成氨基酸、蛋白质等重要营养物质的基本组成元素,所以对氮元素的检测是测定食品安全的重要指标之一,现代化技术对氮元素的检测主要是利用定氮仪。定氮仪的应用使得食品中的氮元素被精确的检测出来,食品的营养程度的高低也可以利用定氮仪的检测结果来确定。食品中的氮元素主要存在于蛋白质中,在测定氮元素的含量之后,进一步计算蛋白质的含量主要用凯氏定氮法,因此定氮仪也叫做凯氏定氮仪。作为食物中含量占有很大比例的糖类,它的检测方法是使用旋光仪,旋光仪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光的传播作用对食物中的糖类进行精确的检测,它的特点是灵敏度高体积小且读数方便,因此旋光仪的应用在一般的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在对于其他的食品营养物质的检测,主要应用的食品安全检测仪器还有脂肪测定仪、近红外农产品品质分析仪、氨基酸分析仪、纤维素测定仪等。

1.2 农药残留检测仪器

农药是用于农民防治农作物病虫害和提高粮食安全与品质的化学药物的总称,它对农作物的良好生长起着积极的作用,但在农药对农作物起到促进生长的同时,它在农作物的残留对人类的生命健康却起到危害的作用。农药的这种对作物和人类作用的矛盾是一直以来人类未能解决的难题,直到今天为止人类还未找到可以代替农药使用的保值方法。生态环境的日益破坏,使得虫害的天敌鸟类的数量大量锐减,进而使得人类对农药的依赖越来越强。现阶段的农药残留量检测仪主要为有机氯农残检测仪、有机磷农残检测仪、氨基甲酸酯农残检测仪、除草剂农残检测仪拟除虫菊酯类农残检测仪等。在有机氯农残的检测中,现阶段我国主要采用带电子捕获检测器的气相色谱法和质谱检测法。在有机磷农残的检测中,我们主要采用的方法为酶抑制法和气相色谱法,酶抑制法的应用过程中要注意对温度的控制,温度过低会抑制酶的活性,温度过高则会引起酶的失活。

1.3 有毒害物质分析仪

食品在生产及储存的过程中都会引入或多或少的有毒物质,有毒物质一般以有毒元素存在,它们在进入人体后将长期的积累在人体之中,人体中过多毒素的积累会严重的威胁人体的健康。有毒元素一般为金属元素,例如汞、铅、镉等,人体中的重金属元素过多将引起人体极速中毒瞬间危及生命。在我们的日常食品中,铅含量高的食品主要是膨化食品,海带中含有少量的有毒元素砷。在对食品中重金属元素的检测主要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荧光法、电子耦合等离子法荧光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法和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法。这些方法的检测结果十分准确但广泛采用高科技的新型有毒害物质检测仪器价格较为昂贵,我国现金采用的有毒物质检测仪器有些为我国自主制造的新型仪器,例如我国研制的原子荧光光谱仪与液相色谱联用仪器的检测结果也十分准确且生产它的价格较为低廉。

2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

2.1 蛋白质芯片技术

蛋白质芯片技术是新型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它是利用蛋白质结构的独特性,分离食物中的蛋白质检测其结构,将检测出的蛋白质结构与正常的蛋白质结构作比较来分析所测得食品是否符合安全规定。蛋白质芯片技术与其他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相比具有单一种类试剂可以检测多类的产物,可以大量快速的检测多种混合成分的食品。蛋白质芯片技术需要的技术手段也较为简单易行,蛋白质的分离技术在现如今的科学技术中是较为纯熟的,蛋白质的分离对精度的要求随高但分离的提纯手段较为完善。蛋白质的性质在检测的过程中不易改变,只要控制好检测过程的温度,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就会得到有效的控制。

2.2 基因芯片技术

基因是生物体所独有的具有确定性的物质,基因芯片技术的工作原理就是利用基因的高专一性来对食物的安全检测作出高准确性的保证。生物圈中的每个生物都存在自己独有的基因,食物中所含有的物质都可以用基因芯片来检测其全部的成分。基因芯片技术结合了生物学、化学染料、激光、微电子等现代化科学技术,在食品安全的检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基因芯片技术的优点是高准确度,高精密度,这种技术的应用对食品安全的检测的进一步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在诸多的优点下,基因芯片技术仍存在一些不足与缺点,基因芯片技术的应用设备的价格十分昂贵,在目前的基因提取技术也存在精度不高等问题。

2.3 食品快速检测技术

现如今的食品加工过程日益复杂,许多食品的加工过程要经过许多步骤,加工过程的复杂使得现代食品的安全性得不到保证。为了使食品的味道鲜美独特,食品中一般含有大量的添加剂,这些添加剂有些对人类的健康没有影响,而一些特殊的添加剂却对人类的健康起到危害的作用。对这些有害添加剂的检测就要选用食品快速检测技术,这种技术可以缩短检测时间,还保证了检测的结果准确性。

结语

食品的安全是保证生命健康安全的前提,我们的生活水平进一步的提升也依赖于食品安全的全面提升。虽然在现阶段我国的食品安全检测的体系还不够完善,但是只要在下一阶段的食品安全检测发展过程中注意食品安全检测仪器与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更新,结合新的科学技术理论知识,得到更加完善的食品安全检测体系将成为现实。食品安全的提高不仅对我国人民生命健康十分有利,还对我国民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颜志刚,侯迪波,曹丙花,等.有机磷农药乙酰甲胺磷的太赫兹光谱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2011,42 (12).

第4篇:食品安全检测范文

关键词: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应用;发展现状

食物是人们生存发展的基础,对食品安全的重视是十分有必要。要想保证我国食品安全生产,保证人们健康饮食,就要加大对食品安全生产的监督和检测,重视食品销售、生产和加工等各个途径的安全检查。那么如何才能及时发现食品生产或者是加工过程中的食品安全问题,这需要人们找到一种具有高强度的准确性、高效性的食品检测技术。随着现代科学不断深入研究,我国在食品生产和食品加工方面生物检测技术也在不断发展,这种高质量、高效率的检测技术得到很多人喜爱,不同食品生产加工中得到广泛应用。

1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的应用分析

1.1生物传感器法

人们身体健康和食用食物很大关系,病从口入就说明不健康的食物会给人们带来疾病和灾害。这主要是因为食物被细菌污染,人们也就很容易感染上疾病。比如疯牛病和禽流感等都是食物携带病毒,给人们生活带来很大影响。我国传统的食品检测技术主要是物理化学方面的感官检测或生物检测,存在很多问题。检测效率和检测精确定都很差。就生物检测技术来说,检测所需要细菌很多,因此,需要在检测前培养细菌,这就浪费一定时间,然后等将近一周左右时间,检测结果才能出来。但是这段时间内可能已经发生灾情[1]。因此,高效食品检测技术很有必要。新型食品检测技术,有一种新型生物传感器。主要是采用纳米技术对病菌开展检测,检测效率高,并且检测准确性高,可以利用和开发的空间很大。检测食品时,通过观察传感器上的生物化学反应,判断食物中是否含有沙门氏菌。

1.2化学试纸比色法

[2]化学比色分析法是现代食品安全检测的快速检测技术之一。这种方式通过对食品中主要分析相应化学成分,然后将需要检测食品采用化学反应方式做显色实验,将颜色和正常标准颜色分析比较,得出实验结果。除此之外,关于微生物检测纸片历史起源很早,可以准确检葡萄球菌、菌落总数、霉菌、大肠菌群以及沙门菌等测。比如在大肠菌群的试纸检测餐具表面时,检测效果很好,同时这种方式还可以节省时间和材料。综上所述,食品安全监测积极使用化学比色法可以提高检测效果的精确性,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同样这种方式操作简单,结果清晰。不断的研究和完善,这种方式方法实现准确性和敏感性的进一步提升。

1.3酶抑制分析法

[3]酶抑制法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经常用到,这种方式相对其他检测方式而言成本低、检测效果好和准确度高等优点。这种检测方式和范围的应用也很广泛。虽然如此,也同样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检测过程中,一些农药残留导致蔬菜检测会出现假阳性现象,影响检测结果,给农产品安全检测带来难度。

2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发展现状分析

2.1检验非食用物质技术的发展分析

随着国家在非食用物质方面法律体系不断完善,我国在不正当食品生产和加工方面打击力度很大,必须重视各个生产厂家非食用物质生产添加问题,坚决打击行为,同时通过建立完善各种检测技术,实现检测手段和方式的提升,保证人们饮食安全[4]。

2.2检测农药残留法的发展分析

随着检测技术的提升,对食品生产和加工方面的监督逐渐加大,促使我国在食品农药方面的检测技术的提升,降低农药在食品中的存留,提高检测技术的敏感度。同时需要加强对检测时间和检测精确性的研究。

2.3检测兽药残留的措施发展分析

通过不断研究发现,我国在兽药检测方面有了很大突破。检测残留的仪器和相关措施的效有所提升,相关药物检测主要是有以下几种。阿维菌类、β-内酰胺类、四环素类、β-兴奋剂、氨基糖苷类、氨基硫脲类以及喹喏酮类等[5]。

3结语

综上所述,食品安全一直影响着人们健康和生命安全,必须保证监督管理力度,提高检测技术,运用多种检测技术,不断提高检测效率,实现检测结果精确性提升,保证人们食用放心,保证社会稳定。

作者:吕琳 刘天 单位:营口市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中心

参考文献

[1]万宇平.快速检测技术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应用及发展新方向[J].食品科学技术学报,2011,29(4):1-5.

[2]王伟华,韩占江,魏新军,等.酶联免疫吸附法在磺胺类药物残留检测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6):1101-1101.

[3]方邢有,高志贤.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测罂粟碱的研究[J].分析试验室,2005,24(12):1-4.

第5篇:食品安全检测范文

关键词:食品安全 食品监测 运行机制

常言道,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物是我们人类得以生存的基本物质条件,同时也是国家安定和社会发展的根本要素。食品安全的监测要建立在科学基础上,强调风险分析和预防,把资源和工作重点放在具有最大潜在影响的风险上;建立合理和科学的国家食品法律体系;开展全面的监督和监测活动,贯彻中央政策,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和消费者在食品安全体系中的职责和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1、我国食品监管部门的工作重点

1.1 要加强各部门的综合合作能力

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的监管部门包括九个,工商局、卫生部、公安部门、质量监督部门、环境保护部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部门通力负责,监管食品生产链中的不同环节,共同监管食品的安全。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各部门之间没有明确的分工,存在职能交叉与分散的问题,虽然管理部门多,却很难保障食品的质量安全。因此我国应细分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主体职责和权限,改变现阶段食品安全管理部门的职能重叠和交叉的现状。

1.2 加强食品安全教育

长期以来,我国食品安全工作的中心都是放在食品安全监管上,对食品安全教育的问题没有重视。现在应该考虑到加强消费者辨别安全食品的能力,同时也要使消费者与参与到食品安全监督的各个方面,就有必要加大对食品安全教育事业的投入。很多西方发达国家实行食品安全教育会与学校的基础教育相结合,通过系统化的食品安全教育模式来培养国民的食品安全意识,从而大大提升国民食品安全意识,培养消费者正确的消费观念,纠正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同时也有必要加大社区宣传食品安全教育的力度,可以增设宣传栏,运用多种形式的吸引消费者的关注并且学习,从根本上提高消费者食品安全的意识。

1.3 建立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建立和完善的法律法规是提高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政府应该通过法律的手段来保护消费者的权益,例如制定出相关的法律和法规,形成快速有效的消费者权益维护及补偿的通道,提高消费者的维权意识。鼓励消费者对食品的生产企业进行有效的监督,因为无论监管的有多严密,也有出现漏洞的时候,而消费者的监督是时刻都存在的。

2、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对策

2.1 借鉴他国经验,加强食品安全法律建设和法制管理

建立新的食品安全政策支持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和管理体制。我们可借鉴世界上一些国家的做法,针对我国国情来建立农业管理部门与食品工业管理部门合一,对农业和食品工业实行一体化管理的机构。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强国外食品安全法律标准的研究、消化,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建立我国食品安全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地方法规、行政规章、规范性文件等多层式法律体系,探索和发展既和国际接轨,又符合国情的理论、方法和体系。

2.2 建立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做好发展的规划

建立起我国食品安全信用体系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使我国食品安全迈上一个新台阶。在制度规范上,建立起食品安全信用的监管体制、征信制度、评价制度、披露制度、服务制度、奖惩制度等,使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的主要方面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做好发展规划 推动食品行业稳步发展。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法制保障体系、食品安全预警和控制体系、食品安全监管和卫生监督体系三大目标以及具体指标,同时从经费、人员、组织、管理等方面落实目标实现的保障措施,为食品卫生监督工作明确工作的重点和努力的方向。

2.3 规范食品生产销售市场,打击售假力度

规范食品市场、经济秩序进一步深化。将整顿和规范食品市场经济秩序工作和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实施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严格执法,对违反《食品卫生法》制售假冒伪劣食品,坑害消费者的不法生产经营者坚决查处,有力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活动,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3、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发展

3.1 基因芯片检测技术的发展

基因检测法提高了检测的精度,而且节省了检测时间,可操作性非常强。其主要方法是用水分离出分离食品中的致病性微生物或者是其他微生物,通过沙门菌、志贺菌和大肠埃希菌的标准菌株作为对照,比较和观察相关细菌的特征,得出相关微生物的致病因子。

3.2 免疫学技术的发展

免疫学技术是利用抗原和抗体直接的反应,加之免疫相关技术来检测细菌。免疫学技术的优点是可直接通过免疫法进行细菌的筛选,具备非常高的精确度,被检测食品通过增菌后,在短时间中便能检测到,为当前食品安全检测提供了良好的前景。

3.3 农药残存检测技术趋势

目前绝大多数色谱农药残留的检测都是通过选择性的检测器例如ECD(电子俘获检测器)、NPD(氮磷检测器)、FPD(火焰光度检测器)、MSD(质谱)等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免疫分析检测方法。这些方法比较适合中国的国情,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总之,食品安全直接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同时还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维护。我国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制度正在日趋完善,食品安全还面临着许多机遇和挑战。我们切实担负起保障食品安全的政治责任,进一步加大食品卫生法宣传力度,继续采取各种措施,不断巩固和深化食品专项打假斗争的成果,努力开创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第6篇:食品安全检测范文

关键词:分子印迹技术;食品安全;检测分析

中图分类号:TS20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1)13-2598-03

Application of Molecular Imprinting Technology in Food Safety Detection

YANG Wei-hai1,2,ZHANG Ji1,XIA Ming-xing1,XU Yue-jing1,YAN Shou-lei2,WANG Qing-zhang2

(1.Huangdao Entry-Exit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 Bureau in Shandong Province,Qingdao 266555, Shandong,China;

2.College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0,China)

Abstract: The basic principle and classification of molecular imprinting technology was introduced; and its application in food safety detection and analysis such as solid-phase exaction, sensor technology and chromatographic analysis was reviewed. The prospect of this technology was also put forward.

Key words: molecular imprinting technology; food safety; detection and analysis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一个重要的民生问题。食品中有害化学物质残留、非食品添加剂以及病原微生物污染问题仍是当前食品安全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如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瘦肉精事件、海南毒豇豆事件等,这些无不为食品安全敲响了警钟。目前国内外涉及化学物质有害残留检测的方法主要有化学方法[1]、色谱法[2]和免疫法[3]等,这些方法都需要对样品进行预处理,各自存在一定的缺点。因此,研发更为快速、准确、灵敏的检测方法,对解决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分子印迹技术(Molecularly imprinted technology)是Wulff[4]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的一种功能高分子研究方法。70年代后非共价型模板聚合物的出现,尤其是1993年Vlatakis等[5]在Nature上发表了有关茶碱分子印迹聚合物的研究报道,使这一技术成为化学和生物学等学科交叉的新兴领域之一,得到了迅速发展。相对于生物抗体,分子印迹聚合物具有较好的物理和化学稳定性,成本低,易制备,且具有特异识别性[6,7]。现已广泛应用于色谱分离[8]、仿生传感器[9]、固相萃取[10]、模拟酶催化[11]及分析检测[12]等领域。目前,将分子印迹技术应用到食品安全检测领域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1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原理

分子印迹技术是将要分离的目标分子作为模板子,然后使功能单体与模板分子的功能基团在适当的条件下可逆结合,形成共价的配合物或非共价的加成物;加入交联剂和引发剂由光、热、电等引发聚合使其形成包埋模板分子的聚合物;最后,用一定的物理和化学方法,将模板分子从聚合物中洗脱,以获得具有识别功能并与之相匹配的三维空穴。这样,可以再次选择性地与模板分子结合,从而具有专一识别模板分子的功能[12]。

2分子印迹技术的分类

根据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官能团之间作用形式的不同,可分为共价印迹、非共价印迹和杂化印迹3种分子印迹技术[13]。

共价分子印迹主要由Wulff[4]及其同事创立。在聚合反应前,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通过共价键结合而相互连接,然后,加入交联剂和引发剂,引发聚合,制得印迹聚合物。最后,通过分解反应去除共价连接,除去模板分子。非共价键分子印迹首先是通过酸性聚合物单体的羧酸官能团或磺酸官能团与模板分子的氨基、酰基等形成静电力和氢键,加入交联剂和引发剂引发聚合。利用极性溶剂洗涤聚合物,制得印迹聚合物。

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官能团以共价键作用,得到分子印迹聚合物,在应用中以非共价键的方式识别模板分子。该方法既具有共价分子印迹聚合物亲和专一性强的优点,又具有非共价分子印迹聚合物操作条件温和的优点。

3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方法

传统的分子印迹聚合物是通过本体聚合制得大块聚合物,再经过粉碎、研磨、筛分、反复沉降制得一定颗粒直径的粉末材料,过程繁琐,得率低[14]。为了适用于新的分析用途,特别是用于发展基于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分析检测,设计单分散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是重要的研究主题。

单分散性好的球形分子印迹聚合物,不仅具有色谱效率较高等优点,而且在其他应用方面也使用方便,特别是由于近年来检测芯片技术的出现,使得分子印迹微球作为传感器的应用也被提到日程上来。因此,目前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的制备和应用成为研究的热点,也是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目前制备分子印迹微球的方法主要有悬浮聚合法[15]、沉淀聚合法[16]、分散聚合法[17]、表面聚合法[18]等方法。

4分子印迹技术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

4.1固相萃取

样品中目的待测组分往往甚微,在测定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很多,测定前常需要对样品进行预处理,分离富集目的组分,去除干扰物。分子印迹聚合物具有特异性和亲和性,用作固相萃取剂,可以弥补普通吸附剂选择性差的不足,克服生物或环境样品体系复杂、预处理繁杂等缺点,为样品的采集、富集和分析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张华斌等[19]在碳纳米管表面成功制备绿原酸印迹材料,以此作为固相萃取剂,优化萃取条件,成功应用于金银花提取液中绿原酸的富集分离。王培龙等[20]采用分子印迹聚合物固相萃取小柱提取、净化并富集猪尿液中的盐酸克伦特罗分子,结合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在优化条件下,检出限为0.51 μg/L,定量限为1.00 μg/L;不同盐酸克伦特罗加入量的回收率为71.0%~89.3%,相对标准偏差为3.2%~9.7%。将该方法与农业行业标准方法进行比较,结果其吻合度较高。

4.2传感器

生物传感器虽然具有极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但由于用作分子识别元件的生物活性组分极易变性失活,传感器制作成本高,可供使用的生物活性组分种类有限,从而限制了其大规模的应用。分子印迹聚合物可作为传感器的敏感材料,化学性质稳定,成本低,可多次重复使用,易于保存。目前主要用于检测的有光学传感器、电化学传感器及压电传感器。Zhou等[21]以分子印迹聚合物为基础构建了流动注射化学发光传感器,对样品中的兴奋剂舒喘宁进行了检测,线性范围为5.0×10-8~1.0×10-5 g/mL,检测限为1.6×10-8 g/mL,在1.0×10-7 g/mL水平上变异系数是3.9%。该方法可以高选择性、高灵敏度检测运动员尿液中的痕量舒喘宁。Fang等[22]把丁酰肼分子印迹聚合物结合到压电石英晶体金电极上,对苹果中的丁酰肼进行了分析,多次测定发现该方法的回收率为85%~103%,变异系数为7.9%(n=5)。随着分子印迹聚合物研究的不断深入,将制备出含有多种印迹聚合物的敏感层,对食品中有害物质进行在线检测。

4.3色谱分析

分子印迹聚合物最早的应用是在色谱领域,而且至今仍然是一个比较活跃的领域。作为色谱固定相,它已被广泛地应用于高效液相色谱(HPLC)、毛细管电色谱(CEC)、薄层液相色谱(TLC)。在理论塔板数相同的情况下,由于分子印迹聚合物的高选择性,其对极性类似物的液相分离效果要比普通色谱柱高得多。但模板分子色谱峰的变宽和拖尾阻碍了这一技术的发展。刘祥军等[23]在高效液相色谱柱中原位聚合,直接制备了三甲氧基苄啶的分子印迹聚合物整体柱,此整体柱具有良好的通透性,可以在高流速下使用,同时对模板分子具有特异的亲和性和选择性,印迹因子达到了10.3,而相应的磺胺类药物在印迹柱上没有保留,此印迹整体柱可望用于实际样品中三甲氧基苄啶的富集检测及含量测定。将分子印迹聚合物应用于CEC,其高选择性与CEC的高分离效率相结合,可以降低印迹分子等的化学物质消耗,具有极大的发展前景。张裕平等[24]以对羟基苯甲酸为模板分子,采用微波辐射聚合的方式快速制备了分子印迹毛细管电色谱整体柱。分别在分子印迹整体柱和空白柱上对对羟基苯甲酸及邻羟基苯甲酸的混合液进行分离评价,优化试验条件下,其理论塔板数超过35 000 plate/m,分离度达到3.18,而空白柱没有分离效果。

5小结

分子印迹技术可以按需要制备对待测物有选择性的识别材料,它的出现在功能材料领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然而,如何将分子印迹聚合物应用到实际样品的分析检测中还存在许多关键问题,这是今后分子印迹技术的发展和研究方向。同时,随着生物技术、电子技术等先进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其他分析技术与分子印迹技术的结合,发展快速方便的检测方法,必将在食品分析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石鑫,王捷,刘仲明.新型流动注射电化学发光分析系统及性能表征[J].分析化学,2010,38(9):1377-1380.

[2] 杨媛,石磊,张开春,等.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水果中单甲脒的残留量[J].分析化学,2010,38(9):1342-1344.

[3] 唐苹苹,罗昭峰,蔡继宝,等.间接抑制免疫分析法测定水溶液中痕量磺胺甲唑[J].分析化学,2010,38(7):1019-1022.

[4] WULFF G. Enzyme-analoguebuilt polymers and their use for the m-solution of raeemates[J]. Tetrahedron Lett,1973,44:4329-4332.

[5] VLATAKIS G, ANDERSSON L I, MULLER R,et al. DnIg assay using antibody mimics made by molecular imprintind[J]. Nmum, 1993,361:645-647.

[6] 杨卫海,严守雷,黄镭,等.4-甲基咪唑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其识别特性研究[J].中国酿造,2009,206(5):73-76.

[7] 严守雷,房彦军,高志贤.农药久效磷分子印迹聚合物合成及其亲合性评估[J],高分子学报,2006 (1):160-163.

[8] TAMAYO F G, MARTIN E A. Selective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imprinted-stationary phases for the screening of phenylurea herbicides in vegetable samples[J].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 2005, 1098(1-2):116-122.

[9] FANG Y J, YAN S L, NING B, et al. Flow injection chemiluminescence sensor using 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s as recognition element for determination of maleic hydrazide[J]. 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 2009,24(8): 2323-2327.

[10] XIA Y Q, GUO T Y, SONG M D, et al. Selective separation of quercetin by molecular imprinting using chitosan beads as functional matrix[J]. Reactive & Functional Polymers,2006(66): 1734-1740.

[11] SELLERGREN B, KARMALKAR R N, SHEA K J. Enantioselective ester hydrolysis catalyzed by imprinted polymers[J]. The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2000,65(13):4009-4027.

[12] DICKERT F L, HAYDEN O, BINDEUS R, et al. Bioimprinted QCM sensors for virus detection-screening of plant sap[J]. Analytical and Bioanalytical Chemistry,2004,378(8):1929-1934.

[12] 严守雷.食品中农药残留检测的分子印迹纳米压电传感技术研究[D].天津:中国人民军事医学科学院,2006.

[13] 姜忠义.分子印迹聚合物的设计与制备[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4,20(3):25-28.

[14] PEREZ-MORAL N,MAYES A G. Comparative study of imprinted polymer particles prepared by different polymerisation methods[J]. Analytica Chimica Acta,2004,504(1):15-22.

[15] 成国祥,张立永,付聪.种子溶胀悬浮聚合法制备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J].色谱,2002,20 (2):102-107.

[16] Y E L, WEISS R, MOSBACH K.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molecularly imprinted microspheres[J]. Macromolecules,2000,33(22):8239-8245.

[17] YE L, CORMACK A P, G,MOSBACH K. Molecularly imprinted monodisperse microspheres for competitive radioassay[J]. Analytical Communication,1999,36:35-38.

[18] 张莹,苏立强.壳聚糖表面胰蛋白酶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性能的研究[J].化工时刊,2010,24(8):9-11.

[19] 张华斌,张朝晖,聂燕,等.碳纳米管表面绿原酸印迹固相萃取材料的制备及应用[J].分析化学,2009,37(7):955-959.

[20] 王培龙,范理,宋荣,等.动物尿液中盐酸克伦特罗的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气象色谱质谱法研究[J]. 分析化学,2007,

735(9):1319-1322.

[21] ZHOU H J, ZHANG Z J, HE D Y, et al. Flow through chemiluminescence sensor using 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 as recognition elements for detection of salbutamol[J]. Sensors and Actuators B, 2005,107(2):798-804.

[22] FANG Y J, YAN S L, NING B, et al. Flow injection chemiluminescence sensor using 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s as recognition element for determination of maleic hydrazide[J]. 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2009,24(8):2323-2327.

第7篇:食品安全检测范文

关键词:食品检测 气相色谱技术 反式脂肪酸

中图分类号:TS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4)14-0023-0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安全备受政府和老百姓的关注。人们熟知的蔬菜、茶叶等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油炸食品中的丙烯酰胺、猪肉中的瘦肉精与三甲胺、白酒中的甲醇和杂醇油含量超标,特别是近期在奶粉和鸡蛋中检出的三聚氰胺等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安全的问题,暴露了我国食品安全领域存在的隐患,人们愈来愈认识到食品安全问题对人类生存的影响,在加强食品生产源头控制管理的同时,如何提高食品安全监控能力和防范能力也成为工作的重点,而在整个食品安全监控过程中,食品安全检测至关重要。

在食品安全检测方法中,气相色谱技术是十分重要的检测技术之一。由于气相色谱技术具有技术成熟、易掌握、灵敏度高、分离效能高、选择性高、方便快捷以及特别适合易挥发的物质检测等特点和优势,已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和酿酒发酵工业。

1 气相色谱技术的概述

1.1 气相色谱技术的概念

气相色谱法(gas chromatography,简称GC)是色谱法中最广泛使用的一种分析方法,其是以惰性气体(N:或He)为载体将样品带入气相色谱仪进行分析的色谱法,而利用气相色谱仪对气体或液体样品进行组分分析的技术。它特别适用于气体混合物或易挥发性的液体或固体检测,即便对于很复杂的混合物,其分离时间也很短。

1.2 气相色谱技术的基本原理

基本原理:混合物中各组份在一种流动相(气体或液体)的带动下,流经另一固定相(固体或液体)时,固定相对各组份的作用力不同(溶解、解吸或吸附能力的不同),造成各组份在固定相中滞留时间产生差异,从而使混合物中各组份得以分离。各组份分离后,随流动相逐一按次序进入一种叫做检测器的系统进行非电量转换,转换成与组份浓度成比例的电讯号记录、绘图、计算。

1.3 气相色谱技术的特点

(1)高灵敏度。很容易检测浓度≤1ppm(10-6)的物质,环境检测、农药残留检测可达ppb(10-9)~ppt (10-12)。(2)高分离效率。一根1~2米填充柱,可有几千个理论塔板,毛细柱可达105~106个理论塔板(最高效的分离技术)。(3)高选择性。以混合物中某一物质有特殊灵敏的响应;对性质十分相近的异构体可分离检测。如氢的同位素,有机物的异构体。(4)快速分析。很复杂的样品,一般均可在几分钟至几十分钟内完成分析,并十分容易实现自动化。

1.4 气相色谱系统的组成

气相色谱系统一般由分离系统和检测系统组成。(1)分离系统主要由气路系统、进样系统和色谱柱(GC常用的色谱柱一般有两种:一是填充柱,另一种是毛细管柱)组成,其核心为色谱柱。(2)检测系统主要为检测器,检测器将色谱流出物转变为电信号,由数据记录部分将图谱记录下来,然后进行数据处理。

2 气相色谱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2.1 农药和其他药物残留与污染检测分析

近年来,在蔬菜和水果中有机氯、有机磷农药残留和肉类、鱼类产品中的兽药残留已被社会广泛关注。目前,可采用GC/ECD气相色谱检测有机氯农药残留,如可利用GC/ECD分析技术准确检测高丽人参中的有机氯农药残留;可采用GC/NPD气相色谱检测有机磷和有机氮农药残留;可采用GC/FPD气相色谱检测有机磷和有机硫农药残留等。另外,胡彩虹等研究证明,采用GC/FID气相色谱可检测出猪肉、鱼和虾中三甲胺的含量。

2.2 发酵饮料产品中风味组分的质量控制分析

(1)白酒中甲醇、杂醇油是酒类卫生监控指标中的两项重要指标,GB2757和GB10345对甲醇、杂醇油的含量和检验方法作了严格的规定。采用GC/FID气相色谱可直接进样,并可快速、准确地测定出白酒中甲醇和杂醇油的含量。(2)啤酒、葡萄酒和发酵饮料中有许多挥发性化合物和风味物质,可以直接反映产品的质量状况。可采用顶空进样的气相色谱分析(Hs―GC)技术监控啤酒中的硫化物等有害组分、有害色素及挥发性气体,通过检测这些化合物在生产过程中的变化,可以控制啤酒、葡萄酒等发酵饮料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产品质量,确定发生在发酵酿造过程中影响饮料产品最终味觉和质量的关键问题。

2.3 食品塑料袋有害物质的检测

食品塑料袋在加工过程中,为了增加塑料的可塑性、韧性和透明度,往往添加多种增塑剂,其中使用量最大、最普遍的是酞酸酯(邻苯二甲酸酯,PAEs),含量可达终产品的50%。但由于酞酸酯类增塑剂与塑料基质之间没有形成化学共价键,因而在接触到包装食品中所含的水、油脂等时,便会溶出,并且塑料中的酞酸酯增塑剂含量越高,可能被溶出的数量越多。研究证实,酞酸酯对动物和人均有慢性毒性、致突变、致癌作用以及生殖与发育毒性,是全球范围内最广泛存在的化学污染物之一。目前,酞酸酯类化合物对环境的污染及对内分泌的干扰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可利用GC/FID气相色谱技术检测塑料制品中的的5种酞酸酯[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邻苯二甲酸二正辛酯(DOP)和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

3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色谱技术的发展,耐高温的极性高效开管柱和选择性好、灵敏度高的检测器的研制,以及计算机软件开发、专家系统应用、检测手段的进步及与质谱等仪器的联用等相关问题的解决,气相色谱技术的应用也会越来越多,在食品安全检测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从而为广大人民群众把好食品质量安全关。

参考文献

[1]胡彩虹,许梓荣.气相色谱法测定猪肉、鱼和虾中三甲胺的含量[J].食品科学,2001,22(5):62-64.

第8篇:食品安全检测范文

关键词 进出口食品;安全检测;微生物检测技术;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 TS20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0-0286-02

现阶段,在进出口食品检验检疫的实际工作中,微生物超标占据着不合格产品中较大的比重,而微生物超标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是影响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进出口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则是减少这种疾病的基础。因此,快速、准确地检测出食品中微生物的残留是现阶段进出口食品安全检测问题的重要部分[1]。目前,我国进出口食品安全微生物检测技术逐步走向标准化的发展道路。进出口食品微生物检测方法的逐步完善,为我国进出口食品微生物检测的质量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其安全意识也在逐渐增强,人们对食品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的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在进出口食品安全检测中起着愈加重要的作用[2]。我国目前在进出口食品微生物检测的方法比较多,该文主要针对部分重要进出口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的主要内容以及应用和研究状况进行论述和探讨。

1 进出口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研究的主要内容

现阶段,进出口食品安全微生物检测技术研究的内容主要有快速生化检测方法、微生物免疫学、蛋白质芯片、代谢学技术、免疫传感器技术、PCR技术等,对这些技术进行简要的介绍。

(1)快速生化检测方法。快速生化检测方法主要有生化试剂盒和生化鉴定管法、鉴别培养基法、快速测试片法以及快速生发检测仪器法。①生化试剂盒就是将多种细菌生化分析试剂、培养基集成在一个特定的装置中,这样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结果,起到节约样品分析时间、节约成本的作用。②鉴别培养基法是在培养基中加入特定的试剂,使那些难区分的微生物呈现出明显的差别,从而快速鉴别某些微生物。③快速测试片法是用纸片等作为培养基载体,将特定的培养基附着在载体上,通过微生物在上面的生长以及显色来测定食品微生物。④快速生化检测仪器法是一种微生物的自动化检测方法,这种方法具有操作标准、简便、快速的特点。

(2)蛋白质芯片技术。蛋白质芯片技术是一种将捕获配基密集点阵于一特定的载体上形成探针,通过各种检测设备对试验结果进行定性分析的技术。这种技术具有高通量的特点,但是该技术芯片的制作过程比较复杂。样品的制备以及标记也相对比较复杂,因此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这种技术在病源微生物检测中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3)代谢学技术。主要有电阻抗法、微热量计法、放射量计法以及接触酶测定技术等。①电阻抗法的原理就是在细菌生长过程中将大分子物质降解成带电的活跃的小分子,通过测定器阻抗的变化,测出其细菌数量。②微热量计法是根据细菌在生长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变化来鉴别细菌。③放射量计法是根据细菌生长时将碳水化合物分解成CO2这个原理将放射性标记物引入到碳水化合物中。细菌在生长过程中会放出一些含有放射标记的CO2,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测定食品中的细菌。④接触酶测定技术是通过计算含有接触酶的纸盘,在盛有H2O2的试管中的漂浮时间来测定细菌的数量,接触酶腐败微生物多数为噬冷性细菌,而这些细菌呈阳性。因此,可以利用接触酶来测定食品中的噬冷性的细菌。

(4)PCR技术。PCR技术就是聚合酶链式反应,即无细胞克隆系统。PCR技术检测食品中微生物,首先要富集细菌细胞,从样品中获得微生物细胞,然后裂解细胞,让细胞中的DNA释放,接着根据微生物特有的特性来设计引物,最后利用电泳法来检测扩增细菌性的DNA序列。PCR技术具有快速、特异性强以及敏感度高等特点,可以检测出食品中的沙门氏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肉毒梭状芽孢杆菌、单核细胞增多行李斯特杆菌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等[3]。因此,PCR技术在进出口食品安全检测方面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2 进出口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在进出口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食品安全的概念主要有广义和狭义两方面,广义的食品安全主要包括卫生、质量、数量、营养、生物以及可持续性安全6个要素,而狭义的食品安全则专指卫生安全。食品安全是威胁全球卫生安全的重要问题,食品污染现象在各个国家都普遍存在,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率也比较高,而进出口食品安全作为其重要的组成环节之一,在出入境检验检疫的把关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4]。因此,进出口食品微生物检测是衡量进出口食品安全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1)免疫学检测技术在进出口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免疫学检测技术的仪器装置造价相对较低廉,操作也比较简便,实用性比较强。在进出口食品微生物检测中应用比较广泛。检测的细菌主要有沙门氏菌、李斯特菌、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等,真菌主要有黄曲霉素以及食源性寄生虫等。

(2)核酸探针技术在进出口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利用核酸探针可以快速检测食品中存在的李斯特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志贺菌等。利用核酸探针可以不受待测样纯度的影响,能够直接进行检测,但是由于核酸探针的技术比较复杂,费用也比较高,所以大多数都只能在实验室中进行。

(3)蛋白质芯片技术在进出口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蛋白质芯片技术可以一次性检测出多种潜在的病菌,能够对食品进行高通量的病菌检测,操作比较简单、快捷,其特异性以及灵敏性都比较高,进行一次检测花费的时间也比较短,往往只需要几个小时就可以全部检测。然而,蛋白质芯片比较复杂,该技术大多还处于试验阶段,尚未得到广泛的应用。

(4)生物传感器检测技术在进出口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污染食品的微生物种类很多,主要以细菌为主。该微生物主要分为腐败菌及病原菌。腐败菌主要是通过对食品成分的分解和破坏而产生有毒有害物质来对人体造成危害,其本身并不致病。生物传感器检测技术可以快速检测酿酒酵母、乳酸菌等常见腐败菌的数量。病原菌主要有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李斯特菌等,生物毒素主要有细菌毒素、真菌毒素以及其他毒素等,生物传感器检测技术对这些病菌都可以进行检测。在实际工作中,生物传感器检测技术并没有真正地用于食品安全检测。

3 进出口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在进出口食品安全检测应用中的发展趋势

现阶段,进出口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主要是依靠高新技术,利用大量仪器设备,更加注重快速、准确与实用,这些都是现代进出口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最突出的特点。食品微生物检测仪器具有微型化、低能化、功能专用化、成像化以及一体化的特点,是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载体。现代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与生物技术相结合,核酸探针技术以及PCR技术在进出口食品微生物检测方面得到了广泛的使用。虽然进出口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在进出口食品安全检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仍然有很多技术并没有真正地应用在进出口食品安全检测中。因此,要将现代进出口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完全应用于进出口食品安全检测中,仍需要一个试验过程和发展过程,这些技术还需要进行继续开发和完善。在今后的进出口食品安全检测中,要大力发展那些无损的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对于那些破坏性的微生物检测手段要进行淘汰。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应用于进出口食品安全检测的微生物技术会越来越多,这些检测技术对进出口食品安全将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4 结语

随着中国进出口检验检疫事业的迅速发展,进出口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已备受国家、政府和人民的关注,而进出口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方法的应用和研究作为增强中国国门进出口把关力度的一项利器,已越来越受到重视。进出口食品安全控制技术可以消除进出口食品中的危险因素,但是仍然存在不足之处。因此,对进出口食品安全检测技术要进行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建立更有效、灵敏、简便、准确、廉价的微生物检测技术。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各种新型的微生物快速诊断技术将取代传统的微生物检测技术,为进出口食品安全保驾护航。

5 参考文献

[1] 杨喻晓,张瓅文,丁美会,等.基因芯片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J].粮油食品科技,2009,17(1):68-70.

[2] 李勤.微生物检测技术及其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2,33(9):217-220.

第9篇:食品安全检测范文

关键词:食品安全;食品检测;问题;检测技术

食品安全问题是关系人身健康和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食品质量的检测对民众的生命健康具有重要影响。食品监管部门应重视食品的检测工作,集中力量为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提供保障。食品安全是食品行业发展的基础,食品中营养成分比例及各种食品添加剂的使用量应符合国家制定的标准。

1食品安全和食品检测的意义

食品安全属于民生问题,其对消费者的日常生活以及健康安全具有重要影响,是我国长期、稳定发展的坚实基础。对食品进行检测可对食品的组成成分进行全面分析,并对食品的生产质量进行科学评估,可为食品安全及生产质量提供重要保障。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食品种类逐渐丰富,各种复合型食品以及有机食品出现,极大丰富了人们的食品消费选择[1]。但随之而来的食品安全事故与日俱增,其对消费者的人身安全以及消费权益造成威胁。因此,食品监管部门需要重视食品安全检测,制定相关检测制度及标准,提升食品安全检测质量,促进我国食品行业的长久发展。

2食品安全和食品检测的问题

2.1检测人才匮乏

食品安全的检测属于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其对检测人员的专业素养具有较高要求。当前,我国食品检测工作普遍存在检测专业人才匮乏的问题,其不利于食品安全保障。专业化且高素质的检测人员既需要具备丰富的食品检测知识与技能,还要具有一定的实际检测经验,能够认真对待并完成食品检测工作。虽然我国逐渐提高了对食品安全检测的重视程度,但该行业正处于人才紧缺的状态,诸多检测人员存在日常工作懈怠的问题,检测人员缺少对食品安全检测重要性的认知,不利于我国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2]。

2.2检测设备落后

检测设备是开展食品检测工作的辅助工具,食品安全的检测需要借助各种设备仪器,如一体化食品安全检测仪、调味品添加剂检测仪、食用油品质检测仪、手持式兽药物残留检测仪、肉类水分检测仪以及手持式重金属检测分析系统等[3]。检测设备正常运行可提升食品安全检测质量及效率。目前,部分地区食品检测机构的检测设备相对落后,诸多设备存在更新不及时,检测结果不精准的问题,既不利于食品安全检测工作的顺利开展,又不利于检测设备作用的发挥。同时,专业型人才的缺失,使得部分先进的检测设备无人员可操作,设备的引进形同摆设,使得食品安全检测结果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2.3检测技术落后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方面的研究与应用相对落后,诸多食品检测技术及方法尚未被研发成功,如在蛋类、奶类以及鱼类等食品中导致过敏病症的蛋白检测技术。同时,诸多食品企业在食品生产及加工过程中会使用双氧水或膨松剂,此类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会对人们的生命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如果此类添加剂使用量超标,可能出现食物中毒现象,危害人体健康。我国仅能检测出此类添加剂的使用量,而发达国家可以进一步检测出添加剂的具体成分。

2.4检测机制缺失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有机食品以及复合食品的种类及数量逐渐增多,并被销往世界各地。相比于食品行业的发展速度,我国食品行业检测机制创建与完善的速度较慢,无法满足食品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诸多地区食品检测机制未能及时进行调整与更新,使得原有检测机制很难在食品安全检测中得到有效落实,严重阻碍了我国食品监管工作的开展[4]。同时,各地区食品检测机构受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影响,检测水平存在较大差距,食品安全检测缺少统一性,不利于检测机制的创建与完善。另外,部分欠发达地区的食品检测技术较为落后,技术优势未能有效发挥,严重阻碍了检测机制的创建。

2.5检测数据不准确

食品安全以及食品检测既需要先进设备与技术的支持,又需要专业检测人员的操作。在日常的食品检测工作中,经常会出现食品检测数据不科学的问题,其会对食品安全检测结果产生不良影响,不利于食品安全的鉴定,检测技术的应用对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具有重要影响[5]。此外,检测人员的技术操作、设备应用以及工作态度和职业操守等都会对检测数据的科学性产生重要影响。食品检测数据直接关系着食品是否能够进入销售市场,必须具备科学性及精确性,禁止出现检测数据不完整或不明确的问题,禁止将检测不合格的食品投放进消费市场,危害消费者的生命健康。

3食品安全和食品检测的改进措施

3.1培养专业人才

我国食品检测行业普遍存在人才短缺的问题,需要引起检测机构的重视。为了促进食品安全检测事业的发展,政府以及相关企业应注重食品检测人才的培养。①可创建奖惩机制,将人员日常考核与奖惩机制挂钩,有助于鼓励检测人员提升自我专业素养及技能,有助于检测人员形成积极的工作态度[6]。②食品检测部门或企业应重视与职业高校的合作,职业高校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其可为食品检测机构培养专业人才,有助于专业检测人员队伍的构建。③鼓励技术人员加大对食品检测技术的研究,促进我国食品检测技术的发展。

3.2引用先进设备

在进行食品安全检测时,设备的先进性以及操作人员的精准操作都会对食品检测结果产生正面的影响。因此,先进设备的引进与操作需要工作人员注意以下几点:①总结设备使用经验,定期调整先进设备管理流程及机制,有效落实并注重管理制度;②引进先进设备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政府或企业应加大资金投入,做好先进设备的引进工作;③注重设备操作人员的技能培训,培养专业的设备操作人员,确保其能够操作各种先进设备,有助于防止因人为操作失误而造成的检测偏差[7];④做好先进设备的维修工作,企业或机构应聘请专业人员对设备进行维护,确保其无任何质量问题。

3.3应用先进技术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食品检测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科技支持。相关部门以及消费者应提高对食品安全检测的重视程度,政府部门应给予食品监管部门足够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支持,既有助于食品监管部门引进先进的设备及技术,又有助于促进食品安全检测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提升食品安全检测水平[8]。此外,先进检测技术的应用是我国食品安全检测获得进步的重要体现,有助于我国构建良好的食品检测环境[9]。

3.4完善检测法律

建立并完善相关食品安全检测法律,有助于为食品检测人员的日常执法提供法律保护。当前,我国各地区食品监管部门普遍存在食品安全检测法律法规不健全的问题,应引起相关法务部门对该问题的重视。依据各地区食品行业发展情况以及市场销售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符合食品行业发展的法律法规,既可为食品检测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又可确保我国食品行业的有序发展[10]。

3.5制定检测标准

食品安全检测数据不准确与检测机构缺失或者是机构缺少安全检测标准有关,各区域政府应该注重食品检测机构的创建以及食品检测标准的制定。政府应该重视基层食品检测机构的创办,针对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或农村地区,应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对于发达地区,可通过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构建细则化的网络检测系统,以减少食品检测人员的压力及失误,提升食品检测效率并降低检测成本[11-13]。此外,各地区食品检测机构需要完善检测标准,确保检测人员的检测工作有章可循的同时,通过科学制定食品检测标准,为食品检测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14]。

4结语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