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一德育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大学语文 专题式 教学模式
所谓专题式教学法,就是根据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将教学内容按一定的原则或线索组合为一个个专题进行教学。这种模式不象传统的教学模式那样按照教材章节体系依序授课,而是针对学生和教学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组织,形成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系列专题,教师根据这些专题进行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对专题进行学习的一种课堂教学方法。在长期的大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深感对于这门课来说专题式教学模式的运用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值得尝试。
一.大学语文专题式教学的必要性
1.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的矛盾。大学语文课程是一门通识性公共课程,一般在非中文专业开设,教学时间只有几十课时(据笔者所知有的院校28课时、有的36课时、有的48课时不等)。然而课程内容涉及面广,从时空上贯穿古今中外,从文体上各体兼有,选文内涵、思想、情感深厚丰富,富有张力、活力。如果依照教材内容在非常有限的课时内逐章分篇讲述,要么面面俱到,蜻蜓点水;要么一鳞半爪,支离破碎。这对于基础薄弱的非中文专业的学生来说,会理不出头绪,抓不住重点,甚至让学生产生“学无所获”的感觉,另外由于课时紧张及大班授课,课堂上比较占用时间的实践性教学不得不被压缩,结果只能是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差,学习效果欠佳。
2.教学理想与教学效果的差异。文学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是每个人的根。大学语文课程通过优秀的文学作品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其人格品质,使他们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关注社会,关心他人,确定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价值标准,学会与人合作,与现实和谐相处,奠定从业基础,并为职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在了解基本的文学文化及文明常识,阅读和欣赏经典文学作品的基础上,使学生能规范熟练地运用汉语言文字,具备良好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升华思想境界,从而全面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成为社会所需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但是由于社会世俗的影响,就业前景的压力,市场经济的需要,使得学生更加注重“实用性”“功利性”的技能型知识的学习,对似乎“没用”的大学语文的学习热情不高,再加之教学时间的紧张和大班授课的限制,尽管老师费尽心思的讲,可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3.师资力量与学生需求的失衡。其实很多有识之士都强烈地认识到这样一个现实:现在的大学生人文素质普遍偏低。他们中很多自私、偏激、冷漠,没有是非观念,缺乏道德自律,不善与人合作等等,这些现象警示我们:对大学生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和优秀文化传统教育不应该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须。通过优秀的文学作品的熏陶,培养大学生高尚的人文修养是学生的需要,也是现实的需要。可是目前,大学语文课程没有专业的师资队伍,课程一般是由其他专业的教师兼带,专门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教师数量有限,上课形式一般是大班,学生人数多,要想很好地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或者说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是不可能的。
4.学生兴趣和现实要求的需要。毋庸置疑,任何一门教学都必须考虑学生的兴趣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喜欢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应该是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现实需要什么,社会重视什么也必须是我们今天要重视的问题。这样才会使我们的教学始终有现实性、有针对性,有活力和生命力。因此改变学生不愿接受、效果不理想的教学模式应属必然。
二.大学语文专题式教学模式的优势
1.在教学内容上主题鲜明、重点突出。专题式教学的各专题或以主题或内容为线索,或以作家作品为线索,或以文体为线索,或以文史为线索设计,便于比较、拓展、引导、延伸,强化突出教学导向或倾向,同时,也利于教师灵活自由运用教材,借助专题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地对某一专题领域所涉及的知识进行探究。这样的教学模式主题鲜明,难点、重点更加突出。
2.在教学方法上更为灵活和生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专题讲解式、专题讨论式以及观看视频等方式,让学生挣脱教材,改变与中学雷同的按部就班式的作家简介、背景说明、作品思想内容以及艺术特征分析等程式化模式,激发学生兴趣,激励学生参与,提高能力。
3.在师生关系处理上更好地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授课时,适时适量,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学生讨论交流时,以学生为主,教师指导、点拨、与学生互动,双向交流。
三.大学语文专题式教学的可行性
1.教学内容的组织。大学语文课程是一门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通识课。该课程融合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基础性、人文性、开放性于一体,一方面注重对学生职业养成教育的强化,一方面注重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的组织应以人文教育为核心,突出重点,要让学生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由文学知识、语言修养、美感品质的提升,进一步升华为个人人生的高雅志趣;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合作意识和敬业精神等人文素质。因此教学中选取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性格、涵养真挚感情、锻炼坚强意志等方面的内容。针对实际,舍弃枝蔓,对于中小学已经进行过长期训练的内容,如语言文字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训练要敢于放弃。大学语文是人文类课程中综合性最强的科目,教学时间有限,如果要各方兼顾,面面俱到,是不现实的。
2.教学方法运用。首先更新观念,改变教师一讲到底,全面权威的观念,以点带面。教师以典型作家、典型作品、典型解读示范、引导、调动、启发学生质疑、参与、讨论、写作。其次是设计教学专题,以大学语文教材为依托,按照一定的原则或线索,坚持源于教材又不拘于教材的观念,结合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需求,充分发挥教师的学术兴趣与研究专长,以专题系统课文,对学生进行较全面的人文素质熏陶。第三是课堂教学与讨论交流。一方面教师的专题讲授,要做到新颖合理,系统全面而又重点突出,条理清晰,对学生起到引导、启发的作用。另一方面讨论交流教学中,要注意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热情,教师可采取提问对答式、课堂讨论式、课堂辩论式等方式,同时注意精心设计讨论主题,引导、点拨学生讨论过程和结果。
3.教学实施步骤。(1)确立专题。专题的确立是这种教学模式实施的基础和前提。专题的确立要求教师要比较深入地对教材进行研究、创造,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专题,各个专题要独立成篇,专题内部要有逻辑性和系统性。(2)准备教案。教师要对每个专题深入钻研,围绕相关专题搜集资料,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提炼、组织、编排,备好教学内容。此外,还要考虑到学生的思想和认知水平,使教学有的放矢。(3)专题讲授和研讨。可由教师引导讲授专题,然后学生讨论交流;也可以先让学生在课前针对专题进行资料搜集,在课堂上进行分组交流、讨论,再由教师小结评点。(4)专题小结。教师在学生讨论结束后,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评价总结,对课堂的教学内容进行补充或延伸。
四.大学语文专题式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科学合理地专题化设计。专题式教学模式打破了以往为教师所熟悉的的教学模式,对教师的教学创新思维是一个促进,同时也是对教师的一个考验。此外,专题式教学要求对大量信息、资料等进行搜集、整理、组织、编排,加大了教师课前的工作量。因此,教师必须对此有清醒的认识,精心准备,科学合理地设计专题。
2.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能动性的问题。运用专题式教学方式,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参与互动,“习惯了‘老师在上面说,学生在下面听’课堂教学模式的部分学生,会因此产生‘知难而退’的想法。”[1]148对此,笔者深有同感。如果不改变这种固有的上课习惯和观念,这种教学互动也许只能是一句空话而已。另外还有一些以“获取学分”为目的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更差,更容易对课程产生消极怠学情绪。
3.“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问题。由于专题式教学改变过去以单篇课文讲授为主,孤立地对作品进行解读、分析等老一套教学程序和方法,“而代之以学生的精神和文化需求为导向的教学内容设置,用人文性、研究性和学术性来提升课程的文化品位。”[2]26它有选择地调整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和形式精心设计成各种专题,把所要讲授的内容通过恰当的方式,系统有序、有的放矢的表达出来和学生进行交流、互动,突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与传统的照本宣科、面面俱到地按照教材章、节进行讲授的教学模式不同,所以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
参考文献
[1]陆菊.高职院校专题式教学模式探析―――以《新闻采访与写作》选修课为例[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6)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问题;对策
人类进入新世纪之初,中国正以一条腾飞的巨龙形象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中国加入wto,北京申奥成功,极大地鼓舞了人们学习英语的热情。当代大学生,也应把学好英语视为当前学习中的重中之重。这就给英语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课题,即必须改进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以适应日新月异的形势变化。
1存在的问题
经过几代人的辛勤探索,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已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外语人才。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1)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设施陈旧,与现实脱节。
一直以来,大学英语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实行“满堂灌”、“填鸭式”的单一而陈旧的教学模式。课堂上教师不厌其烦地讲解课文中的英语知识和语法结构或是应试技巧等,而学生则坐在那里被动地接受这些知识。这对于身处知识时代、信息时代,易于接受新事物的学生来说,早就失去了吸引力。由于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学生人数骤然增多,班容量不断扩大,而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条件却很难跟上。面对如此众多的学生,又缺少有效的辅助设施,教师很难开展全班性的操练活动,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难于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培养。
(2)教学重心倾斜,“教”、“学”、“用”三者脱节。目前,英语应试教育在高校中占主要地位,而实用教育则难见踪影。就大学英语教学来说,一年两次的四、六级全国统考是个严峻的考验。四、六级考试在我国高校举办了15年,每次参加的人数有300万左右,规模很大,影响较深。这对提高全国范围内英语教学人员的教学水平以及对学生学好英语具有积极意义。但很多院校把四、六级成绩与教师评优、评职称以及学生拿学位证挂钩,导致众多教师把四、六级当作指挥棒,着重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更有甚者,有些单位在招聘人才时只看重应聘人的考试成绩,忽视了应聘者其它方面的才能,而学生为了能通过四、六级考试,经常进行题海战术,研究应试技巧,忽视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的训练,致使大多数学生缺少独立的个性和钻研精神。正是在学校和社会这种有形无形的压力下,在考试这根指挥棒的指导下,大学英语教学在不经意当中,偏离了英语教学的真正目的,无意中走进了“应试”教育的死胡同,致使“教”、“学”、“用”三者之间没有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浪费了有限的财力物力,又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也使教学目的无法得到较好的贯彻与落实。
(3)教材设置不合理,大、中、小学英语教学脱节。
中、小学与大学英语教材缺乏衔接,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知识面及质和量的脱节,为英语学习者造成人为和潜在的障碍。在我国现行的大、中、小学教材中,存在着许多不必要的重复内容。由于各个阶段教学的侧重点不同:中、小学英语学习只以几本教科书为主,主要侧重于讲授语法知识,故学生的词汇量、阅读量都相对较少,语言应用能力较差;而大学英语则侧重于掌握词汇的用法和新的、多种表达方式,不会系统地去讲解语法。这之间可能会造成相互脱节、分工不合理的现象,对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极为不利,而且会造成消极后果。
2对策
上述问题解决得好不好,不仅关系到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也是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的具体体现。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对策:
(1)创建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改善教学设施。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创建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静态是指相对稳定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例如,日常课堂教学的一般步骤、固定的教材,以及处理教材内容的常用方法等等。动态是指日常教学的可变方式。例如,课堂教学中适当加入各种交互性的语言教学活动,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各种测试,还包括形式多样的课外语言活动等等。
总的来说,静态教学模式是教学的基本方式,侧重于语言知识的教学与操练,而动态教学模式则侧重于实际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两者相辅相成,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素质的关键所在,片面强调其中任一方面都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同时,要做到静态与动态教学的有机结合,就必须添置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不仅要有专门的语音室,还应有可供师生学习和查找资料的互联网、多媒体等,以扩大师生视野,拓宽知识面,紧跟时展的步伐,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英语教学的整体水平。
(2)实现“教”、“学”、“用”三者的统一。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结合过程,既要重视教师的教学方法,又要充分调动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更要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以提高英语教学的效果。
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能运用英语这一工具,加强与外界的沟通和交流,以获得更多更新的信息,为国家、为社会服务。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中国与国际间的友好往来日益频繁,对英语人才的需求逐年增加,同时对英语人才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英语教育工作者在日常教学中,应立足于我国的国情和教学实际,注重英语应用和交流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智能、知能、技能和心理素质的培养;注重学生个性和钻研精神的培养。通过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听”、“说”、“读”、“写”英语的条件、氛围和环境,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英语的热情和潜能,使学生讲起英语来能脱口而出、沟通轻松自如、阅读没有障碍,写作得心应手。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学校就必须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习惯,实行自主教育和个性化教学相结合,使大学英语教学真正实现“教”、“学”、“用”三者的和谐统一。
1.1人才技术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的功能几乎已经覆盖所有领域,为社会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水电水利工程涉及水力学、电力学以及物理学等多门学科,其节能降耗方面还涉及生态学等领域,需要投入这项事业的人才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掌握较为精湛的技术。技术的应用依靠人才,可以实现人才和技术之间必须进行良好地整合,如此才能确保水利水电工程的节能降耗事业顺利向前发展。
1.2精神因素
节能降耗理念的出现为社会发展提供了较为明确的方向,但是实际情况并不乐观。广大人民的思想观念仍然停留在传统状态,对于节能环保没有较为深刻的认识,这种状况使得水利水电工程的节能降耗工作遭受较为严重的阻碍。但是社会范围内仍然存在一部分节能意识较强的人们,正在为我国的的节能事业奋斗。
1.3生态因素
节能降耗的提出的重要原因就是为了应对生态问题,自然资源是否可再生能够对节能事业产生重要影响。在进行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对所在区域的环境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针对这个方面进行研究,对水电工程的节能降耗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以上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可知,它们共同对水利水电工程的节能事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可以从这个四个方面分别建立起节能降耗的评价指标。
2ANP概述
ANP被称为网络层次分析法,是在层次分析法(AHP)的基础上形成的,其设立为决策服务。在对现实中的问题进行分析的过程中,系统中的组成要素是根据网络形式进行排列的,网络中的每个要素都能够对其他要素产生扰动作用,也可能在其他要素的限制下出现相应的变动。如此的作用形式可以对ANP实现合理的描述。其结构相较于AHP来说具备一定的复杂特性。利用其达到决策的目的,首先需要对决策的内容进行划分,利用相关原则对其进行限定,每个原则的权重需要进行确认,需要通过AHP的方法达到这个目的。然后需要对网络结构进行相应的解析,对系统中的每一个要素进行相应地确认,确保其能够按照某种关系进行排列,使系统能够准确表述出元素之间的作用。在进行网络构建的过程中网络分为两种情况,即独立和依存。但是在解决现实问题的情况中,独立和依存通常是并存的。对其模型进行构建,需要确认计算权重,这个部分就需要具备一定的数学知识,对初学者来说难度较高。
3确认评价指标权重
针对评价指标进行分析,解读各个指标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根据ANP概述中的内容,参考权重的确定步骤,针对节能降耗评价指标的权重进行计算。权重的确认需要在计算展开的过程中,需要按照一定的准则进行逐次逐个计算。
4启示与建议
水电水利工程的建设应该符合节能降耗的要求,务必将其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确保其能够符合研究的现实状况。
4.1工程设计合理
水电水利工程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对当地的情况进行细致调查。当地的气候、水文地质条件、人口因素等要素都是调查的重要内容,安排专门的小组,通过实地考察收集信息,到当地水电管理部门查阅资料,作为工程设计的参考数据。设计方案要兼顾成本控制,确保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考虑环境因素,使工程的建设对环境的破坏控制在最小的程度。工程的可靠性是设计的重点,在设备选用方面也应该注意对其质量进行控制,确保其能够消除安全隐忧。
4.2控制材料消耗
水电水利工程的建设需要运用大量材料,土石方面的使用量需要进行合理规划,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其进行事先计算,在进行建设的过程中将土石的用量与计算的结果进行对比,确保现实建设用量与计算量保持同步,一旦出现较大的偏差,需要对施工现场进行控制,调整建设方案,对土石的用量进行较为严格的限制,将工程的土石等材料的消耗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4.3科学挑选挖掘设备
工程的建设涉及挖掘的部分相对较多,设备的选择对于能源的消耗的限制显得尤为重要。这种消耗不仅仅指的是挖掘的土壤资源消耗,也与设备自身的消耗有关,如果选用的挖掘机械耗油量或者耗电量较大,就会使得能源的利用率下降,出现不合理消耗的情况。因此一定要选用耗油量相对较小,进行操作的过程中也要注意水土资源的流失问题。
5总结
关键词 建构主义;课堂提问;大学英语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6-0127-02
课堂提问是教学中常见的教学方式,很早就得到中外教育家的重视和应用,在当今盛行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从课堂提问的理论基础入手,探讨课堂提问的现实意义,并对当前大学英语课堂提问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和解决办法。
1 建构主义理论,可理解输入理解理论和互动假设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
可理解输入理论是克拉申提出的输入假设:对语言输入的理解是语言习得的必要途径,学习者总是遵循自然顺序,通过理解比自己的水平稍难一些的输入习得语言。
Long(1983)的互动假设在肯定可理解输入在语言习得中的重要性的同时,又特别强调了意义协商对语言习得的促进作用。Long认为“双向交际”比“单项交际”更有利于语言习得,因为前者会促使交谈双方进行意义协商和互动调整,从而提高语言输入的量和可理解性。
2 课堂提问的类型及其现实意义
根据已有研究表明,教师言语是课堂活动的的主要内容,而教师课堂提问又是其话语的主要组成部分。根据不同专家的研究归类,课堂提问可以归纳为:1)按照提问内容(Barnes),可分为封闭式问题和开放式问题;2)从认知角度(Kathleen),可分为高认知问题和低认知问题;3)根据学生对答案的理解程度(Long、Sato和Brock),分为展示性和参考性问题;4)按照问题在课堂中所起作用(Ri-chards),可分为程序性问题、聚合性问题和发散性问题[1]。
虽然问题的分类不同,但这些问题对学生的语言学习具有一定的影响。提问的目的是使学生参与到与其所学语言材料有关的活动中。好的提问,不仅可以启发学生领会教学内容,而且能够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因此,作为课堂语言的主要成份,课堂提问在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2]。
1)课堂提问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要想发挥学生学习的自发性、主动性和持续性,最根本的就是发现学生学习的兴趣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具备理想的学习状态,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课堂方式是激发学习兴趣的一种途径,好的提问类型和提问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促进学生产出丰富的语言输出,增进师生交流,从而改善大学英语教学效果。
2)课堂提问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全面发展。课堂教学一个最主要的作用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问题是思维的表现形式,教学中一个巧妙的提问,常常可以一下子打开学生思想的闸门,使他们思潮千万,引导他们发展智力,从而提高思维能力。
3)课堂提问有助于增进师生交流互动,促进学生语言的输出。作为教师话语的主要成份,课堂提问是学生语言输入的主要渠道,好的提问能够为学生提供大量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为学生提供实践语言的机会,从而促进学生语言输出。
4)课堂提问可以帮助教师获得及时的信息反馈[3]。课堂教学提问有助于师生及时获得反馈信息,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所教的重点内容的掌握情况,发现学生在知识掌握中的欠缺点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系列问题,以此反省自己教学中的不足或错误,进而对教学内容和方式做出必要的调整,达到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5)课堂提问可以帮助教师维持课堂秩序,更好衔接各教学环节。通过课堂提问,教师可以让整个教学各环节有机地衔接起来,形成层次清晰,有逻辑、有组织的统一体。另外,课堂提问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精神集中,时刻准备着问题的思考,无暇顾及其他,从而为营造良好的课堂秩序创造了有利条件。
依据以上三个理论,不难发现课堂提问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构建知识和语言输出的学习资料和资源,也是连接课堂教学各个教学环节之间的纽带。而且提问能够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程度,从而实现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所以对课堂提问的探讨和研究是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重要研究。
3 课堂提问存在的普遍问题
提问运用得当可以促进教学,如果提问带来的是学生长时间的沉默或简短应付,那么提问就一定存在问题[4]。目前国内对课堂提问的众多研究发现,教师课堂提问的数量有所增加,说明教师已经意识到课堂提问在教学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但课堂提问中依然存在种种问题,课堂气氛还是不够活跃,教学效果不尽理想。笔者调查分析发现问题: 课堂提问总数多,高质量的少;课堂问题针对课文理解的多,与学生个人现实情况相关的少;低层次问题多,推理分析性问题少;教师问题分配不均衡,一部人回答和集体回答或教师自问自答现象多;教师提问的预留时间短,学生缺少思考时间;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缺少必要的有意义的反馈。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在此提出几点建议:教学内容避免“满堂灌”现象,教师不能只管自己讲,不提一个问题;避免低级的、重复的问题;提问要清晰,不能让学生无法回答;精心设计问题,所提问题要与课堂内容相关,问题要有层次性和梯度性;课堂提问要兼顾全体学生,不能只提问部分学生;对学生的回答要给予及时、中肯的反馈评价。
4 小结
本文分别从构建主义、可输入理解和互动假说理论角度论述了课堂提问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对当前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归纳并就此提出笔者的些许建议。总之,教师的课堂提问是一门科学,是一门艺术,没有固定的模式,只有不断摸索实践,才能找到合适的提问方式,才能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教学功能,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与此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终身全面发展、从容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社会发展的挑战奠定坚实的实践基础。
参考文献
[1]张丽.基于形成性评价的大学英语课堂问答策略研究[D].重庆:四川外国语大学,2013.
[2]王庆玲.高职英语课堂教师提问现状的调查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论文摘 要:文学经典寓德于文,融情入文。因而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应利用这一特点对医学生进行充分的德育与情感渗透,使学生在求知的同时,得到品德的锻造与情感的熏陶,从而对医学生的人格品质进行正面的干预引导。
当今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大学教育过分强调功利性,导致了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欠缺。所谓人文精神,其核心包括对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的尊重、以人为本、对价值理想的执著追求等。当代大学生往往价值观念自我化,缺少奉献精神;价值取向功利化,缺少理想热情;道德观念淡薄,缺少社会责任感;情感反应冷漠,缺少同情与关爱。屡见诸报端的大学生犯罪案件,如清华学子刘海洋的“伤熊”事件等,正是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人格不够健全、缺乏对生命的关爱而导致的悲剧。
医乃仁术,因此与其他学科相比,医学在强调“技术”的同时,更应强调对人的关怀。为医者除具备精湛的医术外,还应具备高尚医德与大爱之心。因而对于医学生来说,优秀品德的锻铸,仁爱之心的培养尤为重要。大学语文萃取文学经典,不仅集萃了丰富的知识,而且负载了可贵的道德品质,蕴含了丰沛的情感。这些特性决定了它在医学生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地位。所以作为医学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师,除了要传道授业解惑,更应将品德和情感教育融入大学语文教学中。
一、体味作者的人生态度与追求境界,完善医学生的道德品质
一方面,历代文化名人高尚的情操与人格,具有无可比拟的感人魅力。屈原遭谗放逐,宁可以身殉国,终不改爱国之志;司马迁忍宫刑之辱,发愤著书,终完成史家绝唱之《史记》;文天祥逢国破家亡,誓不降元,丹心一片光耀汗青;布衣杜甫,“位卑未敢忘忧国”,穷亦兼济天下;鲁迅先生,冷笔热心,“俯首甘为孺子牛”。文化名人们身体力行所展现的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精神境界,信奉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信条,在民族危难境遇中所表现的信仰坚守等,会给大学生以巨大的心灵震撼,涤荡他们的精神世界,明确他们的人生追求。
另一方面,经典美文极其生动地诠释了作家的人生追求和德行操守。优秀的作品无不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情感,展示了他们的精神气度、道德取向,揭示了其人生态度、理想追求。如“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是孟子的处世原则;“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李白的人生抱负;“不惧吾庐独破受冻,而愿大庇天下寒士”是杜甫的大爱胸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诸葛亮的奉献精神;“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陆游的爱国情怀;“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但作救苦之心”是孙思邈的医者之心……这些优美的文字无不是陶情冶性的春风雨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激活自身的使命感、责任感,在对先贤认同、崇敬的过程中,逐渐将他们的德行操守内化为个体生命的自觉。
二、品味作品中丰富的人生情感,健全医学生的人格品质
对生命的态度是人格品质中最重要的内涵之一,它主要指对自我生命的肯定珍视,对生命意义的自觉以及对他人生命乃至整个世界上生命的同情与关怀。影视作品中的血腥场面,现实世界中的暴力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的生存方式,造成了不少大学生对生命漠视和践踏的心理。医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态度,培养健全的人格品质对能否成为一名合格的医者至关重要,而人自身及其心灵的价值正是文学永恒的主题。名诗美文蕴含着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对未来不懈的思考和探索,是对真善美的追求,是陶冶人性灵的最好素材。
朱自清的《背影》体现了亲情的深度;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传达了友情的广度;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诠释了爱情的纯度;巴金的《小狗包弟》饱含着对生命的尊重和悲悯;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展现了寄情自然,物我两忘的和谐愉悦。通过赏读作品,让学生更深刻地去关注自身,关注生命,铸造健全的人格品质,培育为医者的大爱之心。
三、情感体验——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
德情教育效果的实现以精神自觉为前提,单纯的道德说教、乏味的理论讲解是很难奏效的。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启发主体对人生深入思考,正是实施心灵教育的关键手段。
情感体验是指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对作品中展现的精神境界、人格品质、生命态度等感同身受,在潜移默化中被熏陶、被感染,从而引发他们对人生问题进行自觉的思考,由个体被动的遵从、选择内化为自身的德行操守。因此教师在情感体验教学中要发挥以下积极作用:
首先,以情感人。
法国思想家狄德罗曾说:“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1]同理,教师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语言都不能打动人心。情感是语文教学的根,教师不仅要挖掘蕴含在作品里的情感,更重要的是要运用自己的语言力量、体态表情,用自己的真情、深情与激情,去感染、激发学生,让学生进人良好的阅读状态。“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2],学生在同事物发生同情和共鸣,在领略作家人格魅力,作品情致韵味的同时,明辨是非曲直,从而按照美的规律去规划自己的人生。
其次,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能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的情感效能。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突破了以往语文教学只能靠教师语言表述,缺少直观感受的不足,视听元素的加入极大地强化了情感体验的效果。如以往讲授戏曲缺少直观性,情感体验效果不尽如人意,而今教师可以在授课中穿插入对白、唱段、配乐,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知觉、联想、情感,去触摸内容的整体存在,引导学生去感受、品味作者的情味和旨趣,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体验中受到心灵启迪和教育。此外,如角色表演法、分析讨论法、探究学习法等都是激活学生情感,加深心灵体验较好的教学方式。
大学教育不仅是传授新知的过程,而且是培养合格社会人的过程。知识终有更新换代的一天,而良好的德行品质、人格修养将使学生终生受益。对于医学院校的语文教师来说,更要在教学过程中使德情教育在积极、活泼的情境中得以无声地滋润、涵化、展延、厚重,培养起学生对人类的终极关怀,对他人生命、对自己生命的珍爱,为他们在将来的工作生涯中成为精诚、仁爱的医者打下坚实的基础。
注释:
论文关键词:中国文化;大学英语教学;教材建设;课程设置
学习外国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际,交际的基础是文化。…交际的过程是双向的:一方面,通过外语这个桥梁,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人文知识,为我所用,提高本民族的素质,使之得以在世界之林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外语,将自己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介绍给世界,为世界的进一步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一、加强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学习和传播
中国的传统价值观悠久而富有影响,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儒家思想、道家学说形成了中华民族的道德根基,是我们几千年以来行为做事的基础。“中庸之道”、“与人为善”、“和睦相处”等价值观在我们的心里根深蒂固。近代以来,中国打开了国门,中华民族与世界各民族的接触增多,中华民族的美德和价值观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越来越多的东、西方民族的人们喜爱中华文化,“华夏文化”受到了世人的注目和崇尚。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中国在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现在,“孔子学院”在全世界深受欢迎,人们在学习中文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受到了中华文化的熏陶,受到了中国的传统价值观的影响。
但是与这样的现状不吻合的是,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当中,中国文化和传统价值观的知识太少,几乎为零其结果就是,在年轻人当中,热衷于“圣诞节”、“情人节”,而却不知“端午节”、“中秋节”为何物。据媒体报道,有的年轻人甚至将Mencius翻译成“孟休斯”。实在地说,大学英语教学经过多年的改革,大学生的英语能力的确有很大提高,与外国人的交流容易多了。但是,在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方面却显得力不从心,知识不够,表达不清。这与我国目前在世界所处地位是不符合的。英语教学的目的有二:一方面通过英语,吸收别国先进的东西;另一方面,将我国优秀的传统介绍到国外,使我国进一步融人世界,与世同进。就目前而言,外语教学的成就是前者优于后者。所以,大学英语教学要担当起加大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播的任务。
二、加强中国历史的学习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丰富多彩,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是世界上唯一没有历史断层的民族。而真实地了解中国历史,有助于进一步地了解目前的中国,进一步理解中国的和平崛起不会对任何国家有害,只会有利。
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创建了辉煌的文明,为世界的文明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古代的“四大发明”推动了中国与世界的进步,传统的中医学、哲学、文学、伦理学形成了“华夏文化”,长时间影响着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人们。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宝库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是久经磨难、坚韧不屈的民族。在中国历史上,有过和平祥和的时代,也有过连绵不断的战争;有光辉灿烂的成功,也有忍受外来民族欺压的屈辱。当我们强大时,我们不欺负弱小;当我们被人蹂躏的时候,我们不屈不挠,坚守着中华民族的宝贵品德。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她的形成是和这个民族悠久的历史发展分不开的。在中华民族长久的发展中,各民族的人民共同奋斗,团结一致,铸造出了伟大的中华文明历史。正是中华民族历史的多样性才形成了今天的中国。历史已是过去,它是今日的镜子。了解中国历史,有助于外国人民了解今天的中国和中国人民。
作为向国外宣传中华文明的任务之一的大学英语教学,不论是教学任务、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手段上,都没有涉及有关中国文化相关的内容。在学校没有学到有关这方面的知识和表达,我们的大学毕业生怎样主动向外国人宣传自己的文明历史呢?
三、加强对中国现状的了解。传播中国和平崛起的意义
目前,中国正在和平崛起,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对于这样的事实,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出自不同的目的,具有不同的态度,采取了不同的行为。
中国的崛起是和平的,对任何人和国家没有构成威胁,只能对世界作出贡献。加入WTO之后,中国的经济已经和世界接轨,基本实现了与世界经济一体化。中国的发展,必然会带动世界经济的发展,这在源于2008年底的世界金融危机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中国的崛起,从来就不是以霸权为目的的。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相处的理念是和睦相处,共同发展。一些国家,出自不可告人的目的,竭力将中国的崛起渲染成是对世界的威胁,这是毫无道理的。在今日之中国发展之时,大学英语教学应该增加这方面的教学内容,积极、主动地向外国介绍中国发展的意义,使人家能够进一步地了解中国的现状,了解中国发展对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意义。
四、加强教学内容的改革。勇于担当大学英语教学在对外宣传中的光荣任务
有鉴于以上的分析,我们看到了大学英语教学任务的繁重性。针对大学生在语际交流时出现的“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大学英语教学应该在以下方面进行改革。
1.教材建设
由于我国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教材对中华文化的介绍太少,教材建设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所以,在教材建设上,一定要大力增加宣传中国文化的材料,增加学生主动运用的具有反映中国文化的词汇,形成语感,使学生能够用地道的英语来宣传中国文化。教材应开列中国文学与文化参考书目或编写与主教材相配套的中国文学文化教材,作为学生课后阅读之用;有关中国文学文化内容的教材编撰可采用汉英对照,也可采用全英文式。
2.课程设置
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的课程设置主要分成读写和听说两个方面。要将中国文化融人大学英语教学,教学课程应该形式多样,应该增添一些讲座或选修课。这样,一方面,课程要体现出中国哲学、历史、宗教的特点,让学生在整体上对中国文化有一个了解;另一方面,配合该课程的改革,增设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对比,使学生在了解中华文化的同时,对比国外文化,培养他们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3.教学方法改革
将中国文化融人大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仅是教学内容的增添问题,在教学方法上也应该做一些配套改革,使这项任务得以全面完成。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题目,在互联网上或学校图书馆去查资料,然后集中展示、成册。经常用英语开展有关中华文化的表演,将课堂生动化、趣味化。利用旅游参观的机会,到文化名胜地亲身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鼓励学生在课外大量阅读英文报纸、杂志及书籍,《中国日报》、《商业周刊》、《北京周末报》、《中国专稿》、《上海英文星报》、《21世纪报》、《广州英文早报》等十余种,对学生阅读极为有用。另外,在影视方面,CCTV9是一个面向世界介绍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很多中国电影和中国的电视节目也都配有中英文双语字幕。这些都是值得利用的学习资源。
关键词:单机排序;学习与退化效应;资源限制;资源消耗量;最大完工时间
doi:10.3969/j.issn.1001-3695.2010.07.014
single machine scheduling problems with arrive time of
jobs depending on resource allocated
zhang xin-gong1,yan guang-le1,tang guo-chun2,tang hai-bo1
(1.business school,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 technology, shanghai 200093, china;2.managerial engineering institute, shanghai second polytechnic university, shanghai 201209,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considered the single machine scheduling problems with learning effect and deteriorating jobs. arrive time of jobs was a positive and strictly decrease function about resource consumption.it presented the optimal algorithms for the problems to minimize the makespan with the total resource consumption constraints.it presented an optimal allocation scheme also for the problems to minimize the total resource consumption with the makespan constraints.
key words:single-machine scheduling; learning effect and deteriorated jobs; resource constraints; total resource consumption; makespan
0 引言
在经典的排序问题中,通常假设工件的加工时间为常数。但在实际生产中,工件的加工时间随着时间的改变而递增或递减。工件加工时间是其开工时间函数的问题,在钢铁工业、塑料工业、军事以及医疗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并且也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成果[1,2]。
对于单机排序问题,browne等人[3]研究了工件具有不同基本加工时间和退化率时极小化最大完工时间的问题。mosheiov[4]研究了工件具有相同基本加工时间和不同的退化率时极小化总完工时间问题,并指出了最优排序是v 形的。mosheiov[5]进一步简化了该模型,研究工件的加工时间是简单线性的情况,证明了最大完工时间、总完工时间、最大延误问题以及延误工件的个数问题是多项式时间可解的。最近一些工业中的研究已经表明,由于工厂反复加工许多同样或类似的产品,从而获得经验与知识,使得费用降低,这种现象被称之为学习效应。biskup[6]首先分析了与位置相关的具有学习效应的排序问题,考虑了极小化共同工期偏差和极小化总完工时间的两类单机排序问题。他证明工件的加工时间为其加工顺序中位置的递减函数时这两类问题是多项式时间可解的。kuo等人[7]提出工件的加工时间是已经加工过的工件的基本加工时间之和有关的函数模型,对于目标函数为极小化总完工时间的单机排序问题,证明最小加工时间优先规则所得的排序为最优排序。
具有退化或学习效应问题已经被广泛地讨论,但它们同时被考虑的现象却很少。而现实生产中这种现象到处可见。wang等人[8]提到下面的生产实例:在生产瓷器的工艺中,一方面根据设计利用原材料塑形,原材料是由粘土和特殊的凝结剂制成,随着时间的增加原材料会越来越硬,这样会使得制作耗费更多的加工时间;另一方面,手工艺人在设计和制作上会越来越熟练,这样又会提高生产力,此时同时考虑退化和学习效应是十分必要的。文献[9~11]研究了具有学习和退化效应的单机与流水机环境下,最大完工时间、总(权)完工时间和最大延迟问题并给出了多项式时间算法。
近二十年来,一类特殊的资源限制排序问题常常被考虑(见文献[12,13])。janiak[14]介绍了在单机排序下工件完工时间的最优时间控制:假设工件的到达时间没有固定,但被一些变量所决定。特别地,janiak假设工件的到达时间是资源消耗量的正的严格递减的连续函数,并且资源消耗量具有局部和总的限制。最近zhao等人[15]讨论了两个排序问题:假设工件的加工时间是开工时间的递减函数;工件的到达时间受某种资源约束。研究了时间表长约束下的总资源分配量问题和总资源量约束下的时间表长问题, 均给出最优算法。最近zhu等人[16] 研究了线性递增的退化模型,考虑到达时间受资源约束的问题。但是他们仅仅是考虑简单的退化现象的排序模型,而将退化与学习效应结合起来考虑的问题却没有涉及,但在实际的生产生活中这种情形经常发生。本文首次将资源限制的模型引入退化和学习的排序模型中,并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分析。
设j(j=1,2,…,n)表示工件的序号,机器一次只能处理一个工件,并且中断不被允许。工件jj在第r位置加工时的加工时间为pj[r]=(αj+βt)ra。其中:aj为工件jj的基本加工时间;β(≥0)为退化率;t(≥0)是工件jj的开工时间;学习因子用a(≤0)表示。对序列π={j1,j2,…,jn},cj=cj(π)表示工件jj的完工时间。cmax=max{cj|j=1,2,…,n}表示序列π中最大完工时间。
本文研究下面两个问题(用 graham等人[17]的三个参数α|β|γ表示):
1|pj[r]=(aj+βt)ra,rj=f(uj),uj≤u|cmax
(1)
1|pj[r]=(aj+βt)ra,rj=f(uj),cmax≤c|uj(2)
给出了算法并证明此算法得到的序列是最优序或者提出最优资源分配方案。其中:u≤uj≤,uj为工件jj的资源分配量;rj是工件jj的到达时间;f是严格递减的正值函数。
引理1 对于问题1|pj[r]=(aj+βt)ra|cmax,若π={j1,j2,…,jn},并且工件序列的开工时间为t0,则
cmax{t0|j1,j2,…,jn}=t0nj=1(1+βja)+nj=1ajjani=j+1(1+βia)
证明 (用归纳法)由于π={j1,j2,…,jn},则可直接计算得到c1=(a1+βt0)+t0=(1+β)t0+a1,c2=c1+(a2+βc1)2a=(1+β2a)(1+β)t0+(1+β2a)a1+a22a=t02j=1(1+βja)+2j=1ajja2i=j+1(1+βia)。假设n=k时成立, 考虑n=k+1时的情形:ck+1=ck+(ak+1+βck)(k+1)a=t0k+1j=1(1+βja)+k+1j=1ajjak+1i=j+1(1+βia),即命题成立。
引理2 对于问题1|pj[r]=(aj+βt)ra|cmax,若序列π={j1,j2,…,jn},最大完工时间为c,则序列π中第一个工件的开始加工时间为
t0=c-nj=1ajjani=j+1(1+βia)nj=1(1+βja)
1 极小化最大完工时间问题
对于式(1),由于本模型是在离线排序情形下进行的,求极小化最大完工时间问题仅仅需要考虑按照工件aj的非增序列的排序即可。
设序列π={j[1],j[2],…,j[n]},j[j]表示在第j位置加工的工件。由于每个工件的资源分配量均有下限,资源分配总量应满足u≥nu。若u[j]=u,j=1,…,n,则有
cmax(π,u)=f(u)nj=1(1+βja)+nj=1a[j]jani=j+1(1+βia)
此时工件的到达时间均为f(u),序列最大完工时间可由r[1]=f(u)决定。 如果增加工件j[1]的资源分配量, 则r[1]变小,因而最大完工时间也会变小。设工件j[1]的资源分配量的最大数为umax[1],则 umax[1]=min{u-(n-1)u,}。设r*[1]=f(umax[1]),则工件j[1]的完工时间为cmax(r*[1]|j[1])=(1+β)r*[1]+a[1]。
若(1+β)r*[1]+a[1]≥f(u),则最优资源分配为
u*[1]=umax[1];u*[j]=u, j=2,…,n
cmax=f(umax[1])nj=1(1+βja)+nj=1a[j]jani=j+1(1+βia)
若(1+β)r*[1]+a[1]≥f(u),则最优资源分配为
u*[1]=umax[1];u*[j]=u,j=2,…,n
cmax=f(umax[1])nj=1(1+βja)+nj=1a[j]jani=j+1(1+βia)
若(1+β)r*[1]+a[1]f(u),j=k,…,n;u*[j]=u,j=k+1,…,n。
令d=f(u)-c[k-1](π,uπ*) ,由引理2,j[1],j[2],…,j[k]的到达时间为
r[1]*=f(u)-d-k-1j=1a[j]jak-1i=j+1(1+βia)k-1j=1(1+βja)
r[2]*=(1+β)r*[1]+a[1],…,
r[k]*=r[1]*k-1j=1(1+βja)+k-1j=1a[j]jak-1i=j+1(1+βia)=f(u)-d
j[1],j[2],…,j[n]的资源分配量为
u*[j]=f-1(r*[j]),j=1,…,k-1;
u*[j]=u,j=k+1,…,n
kj=1u*[j]+(n-k)u=u(3)
k和d由式(3)确定。首先考虑k,其中r[k]=f(u),假设工件j[j]的到达时间为r[j],j=1,…,k,则
r[1]=f(u)-k-1j=1a[j]jak-1i=j+1(1+βia)k-1j=1(1+βja)
r[2]=(1+β)r[1]+a[1],…
r[k]=r[1]k-1j=1(1+βja)+k-1j=1a[j]jak-1i=j+1(1+βia)=f(u)
u[j]=f-1(r[j]),j=1,…,k-1
u[j]=u,j=k,…,n
k-1j=1u[j]+(n-(k-1))u≤u(4)
由此得到k,从而d也可以由上述方法计算出来。基于上述分析,有
算法 1
1)把工件按照a[j]非增顺序排列,设umax[1]=min{u-(n-1)u,},r[1]=f(umax[1])。
2)若c[1]≥f(u),则u*[1]=umax[1],u*[j]=u,j=2,…,n停止;否则转入 3)。
3)设k是使下式成立的最小整数kj=1u*[j]+(n-(k-1))u≤u。其中
u[j]=f-1(r[j]),且r[j]满足式(4)。
4)资源分配:u[j]=f-1(r[j]),j=1,…,k;u*[j]=u,j=k+1,…,n。其中d满足等式kj=1u*[j]+(n-k)u=u。
基于上述分析有下面的定理成立。
定理1 式(1)、算法1可以得到最优解。
如果在o(g(n))时间内计算出f、f-1和d,则算法的复杂性为o(max{g(n),n log n})。
下面用数值例子说明引理1的求解。为了方便,取f为线性函数,即rj=p-quj。
例如,对于式(1)|pj[r]=(aj+βt)ra,rj=f(uj),uj≤u|cmax。其中n=4,a1=3,a2=2,a3=a4=1,a=-0.332,β=1,p=26,q=2,u=0.5,=13,u=24。序列π={j[1],j[2],j[3],j[4]}满足工件按照a[j]非增顺序排列。
cmax{0|j[1],j[2],j[3],j[4]}=21.033, f(u)=25
umax[1]=min{u-(n-1)u,}=13
r*[1]=f(umax[1])=0,cmax(r*[1]|j[1])=3
接下来利用式(4)求k-1。
k-1=1,r[1]=11,u[1]=7.5
k-1j=1u[j]+(n-(k-1))u≤u
k-1=2,r[1]=5.023,u[1]=10.489
r[2]=13.047,u[2]=6.477
k-1j=1u[j]+(n-(k-1))u≤u
k-1=3,r[1]=2.054,u[1]=11.973
r[2]=7.110,u[2]=9.445
r[3]=14.345,u[3]=5.828
k-1j=1u[j]+(n-(k-1))u≤u
因此k-1=2,即k=3。利用式(3)求d:
r*[1]=5.023-0.277d,u*[1]=10.489+0.139d
r*[2]=13.047-0.577d,u*[2]=6.477+0.289d
r*[3]=25-d,u*[3]=0.5+0.5d
根据式(3)得d=6.502。
最优资源为u*[1]=11.393,u*[2]=8.356,u*[3]=3.751,u*[4]=0.5。
最大完工时间为cmax{r*[1]|j[1],…,j[n]}=52.991。
2 极小资源消耗量总和
对于式(2),给定一个序列π={j[1],j[2],…,j[n]}和一个资源分配u={u1,u2,…,un},工件j[j]的到达时间为r[j]和完工时间c[j](π,u),计算如下:
r[j]=f(u[j]),j=1,2,…,n
c[1](π,u)=r[1]+(a[1]+βr[1])ra
c[j](π,u)=max{r[j],c[j-1](π,u)}+
(a[j]+β max{r[j],c[j-1](π,u)})ja=max1≤i≤j{r[i]+cmax(r[i]|j[i],…,j[j])}
其中:cmax(r[i]|j[i],…,j[j])表示从r[j]=f(u[j])开始加工工件j[i],…,j[j]的最大完工时间。对于π和u,工件最大完工时间为
cmax(π,u)=max1≤j≤n{r[j]+cmax(r[j]|j[j],…,j[n])}
资源消耗量为u(π,u)=nj=1u[j]。
设c为给定的工件的最大完工时间,式(2)是求π*和u*使得在满足cmax(π*,u*)≤c条件下,资源消耗总量最小,即u(π*,u*)=minπ minu{u(π,u)}。
若记c1=minπ{cmax(•,)},c2=minπ{cmax(•,u)},由于工件的准备时间均相同,根据引理1,c1=f()nj=1(1+βja)
+nj=1a[j]jani=j+1(1+βia)
,c2=f(u)nj=1(1+βja)
+nj=1a[j]jani=j+1(1+βja),即π,cmax(π,)=c1,cmax(π,u)=c2。
由于π,其最大完工时间最小值均为c1,最大值均为c2,所以有
a)当c
b)当c>c2时,每个工件的资源分配量达到其下限即可,即u(π*,u*)=n uc;
c)当c1≤c≤c2时,存在π*和u*,使cmax(π*,u*)=c。
显然,只有c1≤c≤c2时,讨论资源最优分配问题才有意义。对于给定的π,记π的最优资源分配为u*π,即cmax(π,u*π)≤c条件下u(π,u*π)=minu{u(π,u)}。
由于f是严格递减的正值函数,工件的到达时间越大,资源消耗越少。在满足cmax(π,•)≤c下,工件到达时间应尽可能大,因此只要考虑满足cmax(π,•)=c的最优资源分配即可,对于满足cmax(π,•)=c的π,即第一个工件的开工时间为
rπ=c-nj=1a[j]jani=j+1(1+βia)nj=1(1+βja)
在π中,工件j[j]的达到时间r[j]应满足:r[1]≤rπ,r[j]≤cmax(rπ|j[1],…,jj-1),j=2,…,n。对于工件j[j],若r[j]≥f(u),则j[i]的资源分配量只需满足下限即可;若
r[j]
cmax(rπ|j[1],…,jj-1),所以对于给定的π,u*π的确定方法如下:
给定的c,求使cmax(rπ|j[1],…,jj-1)≤f(u)的最大整数k
u*[j]=f-1(cmax(rπ|j[1],…,jj-1)),j=1,…,k;u*[j]=u,j=k+1,…,n(5)
由此可以得到下面的定理:
定理2 对于式(2),按照基本加工时间aj的非增顺序排列, 按照式(5) 分配资源,即可得到满足最大完工时间限制的极小化资源消耗量总和的资源分配最优解。
证明 显然对于给定的π,按照式(3) 分配资源为最优分配。下面证明π,u(π*,u*)≤u(π,u*π)。其中π*为工件按照基本加工时间的非增顺序排列的序列。
设某个序列π,不满足工件按照基本加工时间非增的顺序排列,不妨设在π中两个相邻工件j[j]和j[j+1]满足a[j]
u[j]+u[j+1]=f-1(r[j])+f-1(r[j]+(a[j]+βr[j])ja)
交换工件j[j]和j[j+1]的位置得到。在中,r[j+1]=r[j]+(a[j]+βr[j])ja
,u[j]+u[j+1]=f-1(r[j])+f-1
(r[j]+(a[j]+βr[j])ja。
由于r[j]=r[j],a[j]=a[j+1],
a[j]<a[j+1],f-1是严格递减函数,有
若j+1>k,则u[j]+u[j+1]=u[j]+u[j+1];若j+1≤k,则u[j]+u[j+1]≤u[j]+u[j+1]。
交换工件j[j]和j[j+1]的位置对于其他工件的到达时间没有影响,因此有u(,u*)≤u(π,u*π)。经过若干次互换相邻工件,可使π转换成π*,而资源消耗总量不会增加,即有u(π*,u*)≤u(π,u*π)。
3 结束语
本文研究了具有线性退化及学习效应作用
下的单机排序问题,而在现实生产中这种模型的排序问题很多。本文考虑工件的到达时间依赖资源分配的排序模型:工件的加工时间是与它的开工时间和其加工的位置有关的函数,并且工件的到达时间具有一定的资源限制。这对于极小最大完工时间问题提供了最优算法,极小化资源消耗量总和问题提出了最优资源分配方案。更复杂的机器环境和其他目标函数是进一步感兴趣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alidaee b,womer n k.scheduling with time-dependent proces-sing times:review and extensions[j].journal of the operational research society,1999,50(7):711-720.
[2]cheng t c e,ding q,lin b m t.a concise survey of scheduling with time-dependent processing time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4,152(1):1-13.
[3]browne s,yechiali u.scheduling deteriorating jobs on a single processor[j].operations research,1990,38(3):495-498.
[4]mosheiov g.v-shaped policies for scheduling deteriorating jobs[j].operations research,1991,39(6):979-991.
[5]mosheiov g.scheduling deteriorating jobs under simple linear deterioration[j].computer and operational research,1994,21(6):653-659.
[6]biskup d.single-machines scheduling with learning consideration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999,115:173-178.
[7]kuo w h,yang d l.minimizing the total completion time in a single-machine scheduling problem with a time-dependent learning effect[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6,174(2):1184-1190.
[8]wang xiu-li,cheng t c e.single-machine scheduling with deteriorating jobs and learning effects to minimize the makespan[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7,178(1):57-70.
[9]lee w c.a note on deteriorating jobs and learning in single-machine scheduling problem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economics,2004,3(1):83-89.
[10]wang j b.a note on scheduling problems with learning effect and deteriorating job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 science,2006,37(12):823-833.
[11]张新功,李文华.具有学习与退化效应的单机排序问题[j].河南科学,2008,26(4):398-400.
[12]blazewicz j.selected optics in scheduling theory[j].annals of discrete mathematics,1987,132:1-59.
[13]jackson j r.scheduling a production line to minimize maximum tardiness under resource constraints[r].los angeles, ca:siam rep university,1995.
[14]janiak a.single machine sequencing with linear models of release dates[j].naval research logistics,1998,45(1):99-113.
[15]zhao chuan-li,tang heng-yong.single scheduling machine problems with deteriorating jobs[j].applied mathematic and computer,2005,161(3):865-874
.
【关键词】
医药类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意义;内涵;途径
作者单位:210046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道德责任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所提出的道德责任要求和受教育者道德水平发展的心理规律,使其掌握一定的道德责任规范,并通过其内心体验,逐步形成一定的道德责任感,养成道德责任行为习惯的活动[1]。当前,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当代大学生普遍出现了责任意识淡化、人生价值错位、道德缺失和行为失范等道德责任方面的问题[2],医药类大学生也不同程度地出现这些情况。而医药类大学生将来大部分要从事医疗卫生工作,医疗卫生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医务人员必须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医学领域的风险性,更需要敬业奉献的精神和高度负责的责任感,因此探讨医药类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教育问题尤为重要。
1 加强医药类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的重要意义
1.1 加强医药类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是培养合格医疗人才的基本要求
医疗卫生工作是一种救死扶伤的高尚职业,社会上有众多职业,而这个职业更要求做人诚实、正直、忠厚、谨慎、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对患者富有同情心,“对工作认真负责,对技术精益求精,对生命极其尊重”应该永远是医疗卫生从业人员的职业信条,而其最基本的核心应是道德责任意识的培养。只有具备道德责任,才能时刻为患者着想,千方百计为患者解除病痛;救死扶伤,实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尊重患者的人格与权利,对待患者不分民族、性别、职业、地位、财产状况,都应一视同仁;文明礼貌服务,举止端庄,语言文明,态度和蔼,同情、关心和体贴患者;廉洁奉公,自觉遵纪守法,不接受患者红包、宴请,不向患者或家属借钱、借物;不泄露患者隐私与秘密;正确处理同行同事间的关系,相互学习,团结协作;严谨求实,奋发进取,钻研医术,精益求精,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术水平等等。因此,加强医药类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是培养合格医疗人才的基本要求。
1.2 加强医药类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是弘扬传统医德的基本要求
自古以来历代医家都强调医德的重要性,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药方》一书中提出“大医精诚”[3]、清代医家喻昌在《医门法律》中更是把医德具体贯穿、融化于医疗实践之中,摆脱医德游离于医疗实践之上的空洞说教[4]。医德要求医生有仁者之心,仁者爱人,故医家必须真诚仁爱为患者服务。医者以仁心施仁术,必会得到患者的敬爱和信赖,建立深厚的友谊,有些友情甚至终生不渝而传为佳话,也必然增加治疗效果。在当前商品经济浪潮中,医患之间缺乏感情沟通,一旦治疗效果不如患者理想,常因误解而引发医疗纠纷,这是医患双方都不愿发生的。有优良医德的医师,能正确处理医患关系,避免尴尬的处境。医药类大学生要具有尊师重道的品德,要尊敬导师,得到他们的爱护和教导,善于向同学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要善于集思广益,同时也要尊重真理和客观法则,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立志做一个医德高尚受人敬重的医师。
1.3 加强医药类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是推动医疗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
当前,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受经济利益驱使和不良风气的侵蚀,部分人出现、乱收费、收回扣、红包等不正之风,虽然只发生在少数人身上,但严重影响了卫生行业的形象;部分医务人员只注重眼前和局部利益,缺乏严谨、踏实的作风,如问诊不详细,检查不耐心、诊断不准确、治疗不规范、护理不到位,责任心不强,以致引发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近年来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患冲突愈演愈烈,医患关系紧张,尽管医疗纠纷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患者对效果期望过高,而现代医学水平达不到,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对医患关系有负面影响,以及医患沟通不畅等原因[5],但同时这也与部分医务人员的素质不高有关系。另一方面,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越来越高,患者不仅希望缓解病情,还希望得到心理、人文的关怀等,需要更加耐心、热情、周到的优质服务,因此对于医务人员的道德责任要求更高,医药类大学生更要具备基本的道德责任素质。
2 医药类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的内涵
医药类大学生道德责任观的内涵包括自我责任观、他人责任观和职业责任观。
2.1 对自己负责
古人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修身”,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即培养对自我负责的一种态度。医药类大学生的自我责任观是培养对他人、职业、和社会负责的内在基础和前提条件[6]。医药类大学生首先是作为个体而存在的,一个人首先应对自己负责,人只有具备自我责任意识,才能启动内在动力,发挥创造性,才能进一步上升为社会责任感。自我责任的基本内涵是:“自尊、自爱、自觉、自律、自主、自强。”要有对自己负责的勇气和独立承担责任的能力,必须认识到,一个人既然来到这个世界,就应当对自己负责,学会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接纳自己、保护自己、发展自己。在合理的范围内,让自己好好地生存下去,并获得发展。我们要培养医药类大学生树立做人的责任感,建立正确的道德观,重视个人自身修养,重视锻炼身体与学习本领,提高他们对自己负责的责任意识,即使当自己碰到任何困难的时候,也应当不断地激励自己,勇往直前坚持到底,从而成为一名积极向上、业务扎实、尊重生命、品行端正的合格的医疗工作者。
2.2 对他人负责
医药类大学生的他人责任观应包括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平等待人、乐于助人、宽容度人、信任他人。人生在世,不仅要对自己负责,更要对他人负责。孔子云:“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在以人为本的社会中,应该尊重每一个人,个人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对他人的存在和发展充满同样的道德责任心,才能找到发展自己的机会。人与人之间的这种相互依赖性,决定了人与人之间必须相互承担责任,每个人的生存都依赖于他人对其负责,是他人对其负责的结果。因此,人生价值内容的本身,就包含着对他人承担一定责任。只有具备这样的他人责任观,才能对患者富有深厚的怜悯心和同情心,不能对患者的不幸和痛苦漠然置之,才会尽己所能地为解决他人病痛而不懈努力,提高业务能力,才能真正对患者进行心理上的、人文上的关怀。
2.3 恪守职业道德
应尽早培养医药类大学生的职业责任观。职业既是生存的必须,又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更是社会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医药类大学生将来从事的职业大多是医疗卫生行业,医疗卫生行业对于职业道德的要求尤为突出。自古以来,我国医家一直强调“医德”的重要性,在现代医疗行业中,更需要注重职业道德的培养。医疗行业的职业道德应做到救死扶伤,时刻为患者着想,千方百计为患者解除病痛;尊重患者的人格与权利,对待患者不分民族、性别、职业、地位、财产状况,都应一视同仁;文明礼貌服务,举止端庄,语言文明,态度和蔼,同情、关心和体贴患者;廉洁奉公,自觉遵纪守法,不以医谋私;为患者保守秘密,实行保护性医疗,不泄露患者隐私与秘密;互学互尊,团结协作,正确处理同行同事间的关系;严谨求实,奋发进取,钻研医术,精益求精,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术水平等等。医药类大学生在校期间,应提前给予职业道德的培养和训练,使他们真正认识到未来所从事职业的崇高与伟大。
3 加强医药类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的途径
在医学类院校中,应探讨医药类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的合理实现路径。
3.1 教育内容 科学设置
医学类院校中,合理开设弘扬优秀传统道德以及现代职业道德的教育课程,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是古代先哲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文明财富,也是中国文化对世界文明最突出的贡献之一,时至今日,它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价值。克己奉公、精忠爱国的爱国主义传统,博施仁爱、推己及人的仁爱传统教育,言行一致、重诺守信的诚信传统教育以及修己慎独、知行合一的修身传统教育等等[7]都对医药类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要加强古代医德的教育,治病救人、勤奋敬业、德才兼备、博施济众的古代医德观念,对于现代医德的培养仍有很深的教育意义。
3.2 校园文化 养成教育
校园文化活动是学生素质发展的基本途径,活动体验是诱发责任情感的有效手段。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加强道德责任的体验和养成,能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活动方式上,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和责任,活动前,确定活动目标,明确分工职责,要求学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事后总结活动的经验和教训,并有意识地引导和激发学生对于集体和他人的责任感,这是培养责任感不可或缺的条件;在活动内容的选择上,可以针对医药类大学生道德责任的基本要求,开展不同主题的活动,如关心自我成长、生态环保、敬老助残、关注弱势群体以及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关心他人、服务社会的道德责任感。
3.3 道德榜样 积极示范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首先应发挥教育者自身的积极示范作用。医学类院校的教师,自己首先要具备高尚的道德和责任意识,才能对学生加以积极的影响和引导;其次要发挥道德楷模的引领作用。选择在岗位中兢兢业业、默默奉献、医德高尚的医疗卫生工作者作为教育素材,激发医药类大学生对他们的尊重和敬仰,将抽象的道德规范人格化、具体化,以鲜活、具体、真实的形象影响学生的心灵,使教育更富有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
3.4 教育手段 灵活开放
当前,互联网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方式,也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念与道德意识。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开放、平等、互动的特性进行道德责任教育。通过专题网站、校园BBS、个人博客等多种渠道,使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超越时空限制平等对话、自由沟通,切实贯彻教育平等性原则,摆脱说教式教育模式,使受教育者在轻松、自由、平等的对话中,领会道德责任的真谛,教育的效果会更加突出。
参 考 文 献
[1] 李尽晖.当代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研究.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7:131.
[2] 陈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14(4):4647.
[3] 李文鹏.医学伦理学.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3,7:21.
[4] 李文鹏.医学伦理学.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3,7:21.
[5] 刘卫平.加强医患沟通是重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必由之路.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01,12(27):259.
[关键词]艺术专业 大学语文 建构主义理论
[作者简介]王英丽(1970- ),女,吉林公主岭人,吉林农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大学语文教学与研究工作。(吉林 四平 13600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2-0147-02
截至目前,教育部并没有将大学语文作为除汉语言文学专业之外的其他专业的公共课和必修课,但是,国内很多高校已经将其当作人文素质基础课程而列入教学计划中。尤其是艺术专业,针对学生文学基本素质较低,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的普遍情况,多数院校将大学语文作为“被动”选修课程甚至是“隐性”公共课程开设。这一做法显然值得商榷,但也实属无奈之举。作为艺术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载体,大学语文教学是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人才培养一个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却存在诸多问题,比如课时偏少、教材选用不恰当、教学理念陈旧等。对此,我们认为只有结合学生的艺术专业背景,认真研究教学方法和课程改革,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促使大学语文课程真正成为艺术专业学生的主动必修课程,既能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其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中,又能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这才是教学目标的真正实现。
本文选取了国外正在流行的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来分析艺术专业大学语文教学。建构主义是一种影响很大的心理学理论,在教育教学中被称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是提倡教师作指导、学生为中心,充分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教学手段,最终使学生完成知识的建构和积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知识是由学生来主动建构的而非教师灌输,所有与教学相关的因素都作为教学情境而存在,为教学服务。在这一理论的观照下,我国的艺术专业大学语文教学工作还需要从多个方面加以逐步改进。
一、教材文本的选择
进入21世纪以来,大学语文的相关教材更是层出不穷,配合国家教育部门提出的贯穿传统文化教育和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模式,很多教材要么偏重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赏析,以此突出人文教育;要么偏重于应用文书写作以及口头交际能力,以此强调应用性质的人才教育。面对琳琅满目的教材,如何选择应当成为教师首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看,适合教学的教材不是教师在使用中觉得得心应手就是好教材。教材的编写和选择需要从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的角度出发。教材如同带领学生入门的一盏探照灯,教材的适用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本门课程的认知和学习。目前,国内多数院校一般都采用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的《大学语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本教材“以古今短小动人的精美文章为实体,力求选文的典范性来达到提高文化素养的主要目的”,一直被视作学界中的通用教材,其中选取的大部分作品具有很强的阅读性,同时也具有相当的审美价值。在编排体例上,教材根据作品内容或特色,更多的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力和人文精神。但是对于艺术专业的大学生来说,他们文化基础知识薄弱、文学素质相对较低,这样的高标准、高起点和高要求的教材不利于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建构大学语文的知识。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这种不分专业和学科背景,笼而统之地将之视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材,则失之偏颇。
围绕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来建构教学体系,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群体特征,把握学生的学习背景和兴趣爱好,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合他们的教材。因此《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必须适合不同专业学生的分专业、分门类的需求。就艺术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经受了音乐、舞蹈、绘画的培训,较之其他专业的学生他们思维活跃、反应敏捷。对这类学生的大学语文素质教学从内容到形式都不能等同于普通文理科的学生。“与其分析《春秋》的微言大义,《左传》的详明,不如让他们感受《战国策》的雄辩夸饰之风;与其分析《氓》女主人公的反抗形象,不如让他们体会《关雎》‘君子’‘辗转反侧’‘寤寐求之’的缠绵情怀和美好的心灵之光。”
对于艺术类专业大学生来说,《大学语文》教材应该根据他们的专业背景和学习特点来创设学习情境,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应该兼顾文学和艺术,使大学生在课堂上产生强烈的共鸣和归属感。文学与艺术所要表达的情思内容相通,所运用的艺术手法相通,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和教学应该充分认识这一点。这样更有利于艺术专业的大学生在课堂上和课本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情境并内化为学习的动力。2009年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江苏省高等学校精品教材之一《大学语文》,作为艺术专业学生的针对性教材无疑是一次极其成功的尝试。该教材充分考虑到了文学与艺术兼顾的二元法则,在研究教材结构、遴选课文、分析课文等方面更加注意突出人文性和审美性,努力使教材符合艺术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学习动机。各所院校的艺术专业教师应该根据本院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讨论,积极探究,选取一本适合本专业学生特点的教材。
二、教学理论方法的改革
作为一门素质教育类的公共课,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者广泛。把这门课程当作一门不重要的公共课,采用填鸭式、讲授法来实行“满堂灌”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和高校教学改革对于该课程的要求。教育部高教司在《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中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这一点同艺术类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在本质上殊途同归。这就决定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对于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机制应该慎重选择和对待。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可以贯穿于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并作为教学理论革新的重要尝试。通过这一理论的贯彻,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在课堂上主动地接受审美能力的教育,在老师以“美”为标准来从事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选择具有艺术美感的、符合学生欣赏和品味能力、与所选材料内容情调一致的方式和方法对学生进行身教。利用各种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来创设学习情境、对教学内容进行辅助和补充。各种教学手段都是学生感知语文世界的途径和手段,借此来收到逐渐感染、潜移默化的效果,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人文美、道德美、境界美。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针对艺术专业学生不同特点,结合各自专业背景,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参与式分类教学就是被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艺术类学生思维活跃,表现欲强,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从学生这个特点出发,增加学生参与和课堂讨论的分量,采用更为灵活的授课形式。例如对待绘画专业和音乐专业的学生,在教授不同篇目的时候,就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比如在体会《天净沙・秋思》这首词的意境时,不仅仅要通过讲解让学生去感受断肠人艰辛与执著的情感世界,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词中出现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等元素的画面感,通过多媒体直观画面来再现情景,鼓励学生采用绘画、歌唱、诗歌再创作等多种方式来表现自己对原词意境的理解和感悟。这种教学方式既锻炼了学生的专业创作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和想象能力。
除了参与式分类教学方法之外,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采取传统的诵读体验法进行教学。诵读法就是通过对文学作品反复吟诵来达到对作品理解、领会和审美的一种学习活动。这种教学方法在我国古代非常盛行,直到现在都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语文学习法。叶圣陶对此有过中肯的评价:“他们(指前人)有个不二法门,就是熟读名文,读着读着,自己顿悟。他们的想法未免素朴了些,然而他们的取径并没有错。熟读名文,就是在不知不觉之中追求语言的完美。诵读的功夫,无论对语体对文言都很重要。仅仅讲究,只是知识方面的事情,诵读却可以养成习惯,使语言不期而然近于完美。”这种诵读更加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诵读能培养语感,形成良好的语言运用习惯,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吟诵过程中不断地增加对文学作品的深刻印象,从而促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让学生感悟作品文字之美与意境之妙。这不是老套教学方法的简单重复,而是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回归。因为诵读是一种精神享受,有利于学生人文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高。诵读体验的是一种感性经验,是一种通过声音来反复品味情味和韵致的经验。这种教学方法,正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师指导、学生为主、潜移默化、自我建构”这种学习理念的集中体现。对于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在诵读的过程中,伴随着从容自如的声音,悦耳动听的语调,生动传神的语气,文学作品所蕴含的高尚感人的情操和深邃含蓄的思想内涵,会激励着每个学生对美的不懈追求。在生动的语言美感愉悦中,学生们对美的感知能力和审视能力进一步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共生出具有深邃博大精神内涵的艺术作品。
三、教学效果的评价
在教学效果的评价机制方面,绝大多数院校一直沿袭着传统的封闭式考试。从本质上来说,考试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手段,也是激励和促进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看来,学习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自我体验的方式不断获得知识的过程,那么对于大学语文这样的课程来说,每一个个体都有不同的审美体验和人生感悟,建构的知识体系也不尽相同。这类课程的考核以实现美育为教学目的,现代的标准化考试并不适合这门课程的考核。艺术专业大学语文课程必然要改进传统的考试方式,探讨科学合理的创新性教学效果评价机制。
因此,对于艺术类大学语文课程的考核,只要是能使考试题目充分体现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感受能力,同时将大学语文教学和艺术专业学习相关联,将文学与艺术融会贯通,实现艺术专业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就达到了学习的目的。考核中不宜出现死记硬背的知识点,而更多的是注重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什么,感悟到了什么,是否获得了审美的愉悦和提高了观察外部世界的能力。艺术类专业大学语文的教学评价机制有着不同于其他专业的特质,在具体实施细节和方式上还有待开掘。但是任何考试评价方式都不应该脱离大学语文的教学目的和艺术专业的背景依托。
先生在《文学和一般艺术关系怎样》一中认定“文学有统制其他艺术的能力”,可作“一般艺术的总代表”。艺术专业的大学语文教学应当逐步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更多地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予以关注,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尊重艺术专业特点,针对学生艺术专业特长,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克服传统的教学模式弊端,真正发挥大学语文的美育和文化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饶峻妮.建构主义理论对大学语文教学的启示[J].中国林业教育,2003(5).
[2]徐中玉,齐森华.《大学语文》出版前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