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孝文化论文范文

孝文化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孝文化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孝文化论文

第1篇:孝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校园文化;涵义;功能;实施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5-0197-02

1 校园文化的结构

1.1 精神层(精神文化)

精神层或精神文化是指学校领导和教职工生共同信守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职业道德等。它产生于学校自身,得到全体成员的认同和维护并随着学校的发展而日益强化,最终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的源泉。它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形成学校文化物质层和制度层的基础和原因。学校有没有精神层是衡量一个学校是否形成了自己的学校文化的标志和标准。它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学校精神。

(2)学校最高目标。

(3)学校办学理念。

(4)学校风气。

(5)学校道德。

(6)学校宗旨。

上述六个方面共同构成了校园文化的精神层,各方面都有所侧重,角度不同。但是在本质上它们又是统一的、协调的。在内容上六个方面互有交叉,具有认知、情感、价值、理想四种成分,对校园文化进行设计时,不一定对六个方面作严格的区分,只在内容上涵盖了全部六个方面,这一大学文化的精神层就是完整的。

1.2 制度层(制度文化)

这是学校文化的中间层。主要是指对学校教职工生和学校组织行为产生规范性、约束性影响的部分,它主要是规定了学校成员在共同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及风俗习惯。制度层包括3个方面:

(1)一般制度。有两种:一种是成文的带有普遍性的制度,大家要遵守的,如岗位责任制、教代会制度等;一种是不成文的,但大家也会自觉遵守的,如教师和学生见面要互相问好;同学或同事遇到困难大家都肯于帮助;同学取得优秀成绩别人都为之高兴等。这种精神理念也会通过学校的各种活动和行为来体现。

(2)特殊制度。这主要是指学校独有的非一般性的制度。如学生评教制度等。与管理制度相比,特殊制度更能反映一所学校的管理特色,文化特色。有良好校园文化的高校也必须有多种多样的特殊制度,校园文化贫乏的学校则往往忽视特殊制度的建设。

(3)学校风俗。这是指学校长期的,约定俗成的典礼仪式、行为习惯、节日、活动等。如歌咏比赛、体育比赛、书画展、集体婚礼、校庆等。学校风俗与管理制度、特殊制度不同,它不表现为确定的文字条目,也不需要强制执行,它完全靠习惯仁义君子势力维持。它由精神层所主导,又反作用于精神层。学校风俗可自然形成,也可人为开发,一种活动、习俗,一旦为全体教职工生所接受并沿袭下来,就成为学校风俗的一种。

1.3 物质层(物质文化)

这是校园文化的表层部分,是学校创造的器物文化。是精神层的载体,它往往能折射出高校的办学思想、管理理念、工作作风和审美意识。物质层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1)学校容貌。包括学校的自然环境、建筑风格、教室、办公室的设计和布置方式,学校的绿化、美化、净化等。

(2)学校设施。主要指行政装备、教学设施。如,办公设备、后勤装备、器具配备、图书馆、实验室、演讲厅、学生活动中心等。

(3)学校方式。主要指传播特定精神文化的某些物质载体。如,张贴在适当场合的标语和名言、名画,中外教育家科学家的画像;有纪念意义的碑铭、人物雕塑,与本校发展有关的校园文化,校史陈列室;校服、校徽、校歌、校刊、校报、广播电视、宣传栏等。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校园文化的精神层、制度层和物质层是不可分割的、深然一体的。精神层是物质层和制度层的思想内涵,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制度层制约和规范着物质层和精神层的建设。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学校文化建设也就无从谈起;物质层是学校文化的外在表现,是精神层和制度层的物质载体。

2 校园文化的功能

所谓功能,就是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有利的作用。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亚文化形态,其意义和作用的展现至少有以下几种主要功能:

2.1 教育功能

人类所创造的丰富灿烂的文化不是靠遗传留给后代,而是通过教育传给后人。校园文化具有仁慈、保存人类文化的教育功能,而这一教育功能是富有个性的功能。因为校园相对于社会来说是一个特殊的社会区,也是培养人才的特殊的小社会。校园既是集中知识技能、培养塑造思想品德的阵地,又是发展时代文化的前沿,它不仅站在时代的高度,在文化的传承中去扬弃,借鉴中去选择,而且用科学的眼光去创造新的文化财富。所以,校园文化相对于其它亚文化系统来说,教育功能有着明显的特点:即明确的目的性;影响的一致性;严密的计划性;方式的陶冶性。

2.2 导向功能

导向功能是指校园文化通过各种文化活动能把师生员工的个人目标引导到学校文化目标所确定的方向上来,使之在确定的目标下从事各种活动。经验证明,学校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影响和制约校内每个人的价值取向,起着定向作用。比如,在“读书热”中,学生会形成一种追求知识,追求真理的价值取向,并由此认识到“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这种价值观引导学生为四化建设而刻苦学习。相反,在“厌学热”中,学生就会不知不觉地接受“知识无用”的价值观,出现涣散、消极状态。

2.3 约束功能

学校文化的力量对每个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具有约束和规范的作用。文化力量的约束功能与传统的管理论单纯强调制度的硬约束不同,它虽然也有成文的硬制度约束,但更强调的是不成文的软约束。作为一个组织,规章制度对学校来说是必要的,但是即使有了千万条规章制度,也很难规范每个师生员工的每个行为。学校文化功能使信念在职工的心理深层形成一种定势,构造出一种响应机制,只要外部诱发信号发出,即可得到积极的响应。并迅速转化为预期的行为。这种约束机制可以减弱硬约束对教工心理的冲撞,缓解自治心理与被治现实形成的冲突,削弱由此引起的心理抵抗力,从而产生更大、更深刻、更持久的约束力。

2.4 激励功能

激励功能,主要是指文化的力量能使学校成员从内心产生一种情绪高昂、奋发进取的效应。倡导校园文化的过程就是帮助师生员工寻求工作、学习意义、建立行为的社会动机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可以在师生员工中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在学校内形成人人受重视。受尊重的文化氛围。这种氛围一旦形成,就足以胜过任何行政命令。人是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统一体。作为自然人,每个人都有力量、有基本的思维能力;作为社会人,每个人又都有精神需要,蕴含着巨大的精神力量。人在没有获得激励后所发挥出来的才是巨大的精神力量。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每个成员做出了贡献都会及时得到领导和同事的赞赏与鼓励,获得极大的心理和精神满足,并因而自觉树立对学校的强

烈的主人翁责任感。有了这种责任感职工就会为学校发展而勇于奉献,勇于拼搏;有了这种责任感就能迸发出无穷的创造力,为学校发展献计献策,不断创新。

3 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

3.1 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

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双重身份:他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又是校园建设的客体。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从这两个方面入手,确立人的中心地位,发挥人的中心功能。人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就是说,校园文化建设要依靠人,不仅依靠学校领导,更要依靠广大教职工生。学校领导应使校园文化建设成为师生员工的自觉行动,不仅身体力行,认真贯彻,而且积极参与、献计献策。这样就能够集中学校全体员工的能量和智慧,把校园文化建设好。“人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客体”,就是说校园文化建设要为了人,塑造人。建设校园文化的目的是为了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而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目的又是为了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从而,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人。对内为职工、为学生,对外为家长、为人民群众。第二,要着眼于塑造人,培养人。校园文化是一种氛围。它的精神层和物质层无时无刻不在感染,引导着教职工生;学校要通过充实的校园文化的精神层和物质层在潜移默化中帮助教职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对学校的责任感,引导师生加强品德修养,提高思想觉悟,共同创造学校的良好形象。创造学校形象实际上就是创造学校的品牌。

3.2 校园文化建设要形成自己的特色

个性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特性之一,校园文化有没有特色,反映了这个学校是否真正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是否真下功夫建设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唯有形成特色,才能充分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目前存在的问题就是缺乏个性。如对学校精神的表述,经常是团结、进取、拼搏、求实、开拓、创新、严谨、勤奋、奋进几个记中的排列组合,这种没有个性的学校精神,对职工学生也缺乏吸引力和凝聚力,不能给职工学生以亲切感和认同感。因为这些话放在哪里都是适用的。这不是具体的办学理念,不是从自己的土壤里生长出来的。学校是个文化的场所,它不是生产一个螺丝钉,不是生产半导体零件。学校是和人打交道的,是思想和思想的交流,是情感和情感的沟通,是生命和生命的对话,对学校特点不理解,没有自己的追求,就不可能形成自己的文化。特别是在学校精神层的表述上,一定要突出重点是、突出个性、简洁明了,切不可面面俱到。面面俱到其实是对重点的埋没和面面难到。突出重点不等于只顾重点。因为学校各个方面都是互相联系的,抓住重点就可以带动全面,从而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一个学校一且形成自己的特点,家长就会努力把孩子送到这个学校。

3.3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校园文化建设是长期任务,是系统工程,它包括文化思想的导向。文化观念的更新。文化环境的构造,文化设施的建设,文化活动的开展,文化制度的建立等等。要完成这项任务既要有理念指导,也要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既要有深刻的认识,也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既要有积极的态度,也要有切实可行的措施。因此。在起步过程中,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和措施,并逐步实施。不断探索总结和提高。

3.4 校园文化建设要突出校长的表率作用和先进人物的楷模作用

因为学校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应由校长首先提出和倡导的。所以在建设校园文化的具体工作中,校长能否率先实践,以自己的行动为全校师生做出榜样,对校园文化建设影响极大。作为校园精神代表的校长,是能否使校园文化真正成为学校之魂的关键。

第2篇:孝文化论文范文

近些年来学校规模不断扩大,招生人数不断增加,外来人员、车辆不断增多,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校园及周边安全隐患层出不穷,网络安全隐患日新月异。高校校园的安全问题一直是社会极其关注的话题,其不安全因素自身具有复杂性、多样性,高校群体存在冲动性和易塑性,各种利益矛盾明显,单纯依靠原有的事后处理的安全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处理高校校园内的教育体制改革带来的各类安全事件。因此在这种大环境下就要突破传统的制度约束人的体制,从对高校影响较深的文化层面上进行解决,构建高校校园安全文化才能确保师生在教学、科研、学习、生活过程中的一系列安全。提升高校综合实力的核心竞争力文化作为软实力,已然成为高校的竞争名片,而面对复杂的校园安全环境,校园安全文化必然成为高校综合实力的核心竞争力。近些年在“平安校园”、“和谐校园”等口号的引领下,一些高校的安全管理部门开始关注校园安全文化的建设,管理层的视角也从事后处理型转变为了事先预防型,但是这种转变更多的是对物质安全保障的依赖。高校在对物质方面的硬件设施不断完善的同时也应该加强对软件设施的管理,只有系统的建设高校的校园安全文化,从文化的角度重新审视高校的安全工作,师生员工在教学、科研、学习、生活中才能真正以主人翁的姿态去关注学校的安全,关注自身的安全,才能将学校的安全管理理念和安全价值观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才能确保真正的平安校园建设的顺利进行,以文化的力量来提升高校的综合实力。

二、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现状

(一)缺乏体系建设

目前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散见于各种规章制度、警示标语等等,缺乏系统的文化体系建设,没有核心,没有特色,体现更多的是应付和敷衍。究其原因,我们可以发现校园安全文化的建设一直沿用以前革命阶段的“保卫”校园的思路来处理发生的安全事件,尤其是校园安全管理部门工作思路和工作模式转变的不彻底,并没有真正树立起安全意识和防范意识;师生员工也是认为校园安全一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并不能以主人翁的姿态去衡量校园的安全事件,也就是说从管理层到执行层都并没有形成明显的脉络体系,失去了文化传承的意义。

(二)宣传教育缺位

高校安全教育体系尚未系统建立或即使建立也是疲于应对。许多师生员工存在一种错误的认识:安全不用教育,安全是人人都懂的事情,就是这种盲目的自信使得一部分师生面临不安全因素的打扰,人身或财产安全受到了损失。虽然各大高校也试图通过课堂教学、发放安全教育手册、举办安全知识讲座、组织安全逃生演练等形式来宣传教育学生提高安全知识预防安全事故,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高校的安全教育宣传力度不够、范围不广,仍然停留在阶段性的事务,并没有形成习惯动作,及时学校制度上有规定,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也不一定能贯彻到底。另外从学生的角度上来说,盲目的自信,学习上的误区都容易使学生产生对强制安全教育现象的抵触,安全教育的效果就大打折扣。

(三)安全管理理念错位

校园安全管理体制正逐步摆脱事后处理的被动模式,但是不得不承认目前仍有一些高校的管理层对校园安全问题持侥幸心理。这些管理者们不能真正从师生员工的安全诉求方面做文章,总认为校园安全问题一时半会没事。殊不知师生员工的心理安全、精神需求已经远远超过对物质的渴求。当然也有一部分管理层盲目信任物质文化的建设,盲目的上项目、加技术、扩规模,完全忽视精神文化的需求,使得矛盾表现更加突出。

(四)社会风气影响严重

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大量市场化因素用入校园,再加上高校开放式办学的模式,社会不良风气严重影响这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正处于形成阶段的大学生们。他们容易在不良风气的影响下迷失自我,从而出现一种盲从,缺乏法治意识和法律知识,很容易受到社会人士的怂恿和鼓动,从而作出危害学校、老师、他人的事情。

三、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途径思考

(一)抓好物质基础建设,提升安全文化水平

现今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速度已经超乎人类的想象,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样高校的安全管理、学生的安全生活、社会的安全意识都带来了冲击,同样在科技和经济进步的同时,文化越发呈现出了多样化。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安全管理者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取科技成果的长处,规避其不足,让科技成果发挥应有的作用,比如:校园电子监控设备、校园电瓶巡逻车、消防安全控制设备、消防通道处加装电磁门、地下车库和学校大门的门禁系统等等,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明确一点,高校的管理层决不能单纯依靠物质技术的保障,要依物质技术保障为基础,全面开展安全文化建设,提升安全文化水平。

(二)健全组织领导、转变思想观念

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不单单是高校某个部门的事情,也不单单是学生个人的事情,我们要看到学校安全管理的领导,也就说学校的决策层在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中至关重要。决策层的思想意识和对校园安全的重视程度,直接关系到高校安全建设过程中的资金到位情况、规章制度的制定落实情况、设施设备的购买使用情况、宣传教育的落实情况。校园安全管理的决策层能够提高认识,强化意识,才能从思想高度上为高校的安全文化建设指明方向,才能以身示范,才能起到带头作用,产生权威效应,才能真正实现校园安全文化体系的全校师生员工参与。

(三)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文化是需要被弘扬的,健康和谐的高校校园安全文化是需要被全校师生员工所知晓的,因此在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形成阶段,宣传教育工作仍显现出了其重要性,只有更多的人参与到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中,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才能更加完善。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宣传教育是有规律可循的,但是也不应该仅仅流于形式,要形成常态化的机制。高校安全文化的宣传教育要深入到师生员工的日常生活中去,使他们自觉融入其中,以主人翁的身份去关注校园的安全。高校要改变过去发生安全事故后再进行处理的模式,凡事提前预测。加大培训力度,提高高校学生辅导员的政治敏锐性和安全意识,由辅导员作为上传下达的枢纽,连接好学校相关政策和学生的真实需求,及时传达学校的安全管理制度、预案,做到常态化的预警机制,并做好记录。学校层面各部门要相互配合,改变保卫部门管安全的思维,转变成安全关系到人人的状态,通过学校的内部刊物、广播、学校网站、宣传栏、微信、贴吧、各种QQ群等多种多样的形式来宣传校园的安全,使得校园安全能够以鲜明的特征的文化深入到全校师生员工内心,激发主人翁意识,形成良性循环。

(四)完善校园安全立法,遵循依法治校

第3篇:孝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校园文化;校园文明;特征;统一;建构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06)02-0025-02

校园文明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智慧结晶,也是学校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尽管一些学校“有文化无文明”的校园文化建设结果的出现表面上看是由“文化建构的任意性”、“文化引导的盲目性”、“文化主体的浮躁性”和“文化组织的散乱性”等原因所导致,但对校园文化和校园文明二者关系的理解有误与处理不当才是导致校园文化建设缺乏智慧的深刻原因。

所谓“校园文化”,是指师生在改造校园环境、协调入际关系、把握自身存在意义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校园样式、风格及行为。它一般由校园物质、制度、精神及行为四个层面的文化组成。其中物质文化是指学校的建筑、器材等物质条件与设施,是校园文化的基础;制度文化是指用以规范师生行为的各种政策、守则,是校园文化的纽带;精神文化是师生在校园生活中形成并自觉认同的群体心理和意识,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行为文化是指师生的具体行为展示,是校园文化的载体。而“校园文明”则是指校园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所达到的满足师生追求真善美的需要、促进学校良性运行的程度,是校园文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校园文化和校园文明各有其自身的特征:

第一,产生条件不同。校园文化是师生处理其与自然、社会及自身关系的产物,是师生对校园地理环境、人际关系和自身进行人造的结果。而校园文明则是师生在处理其与自然、社会及自身矛盾的过程中,对人造结果加以合规律合目的的改造后将“人造”结果转化为“造人”结果的产物。例如,各种亭台楼阁、名人塑像、文体活动等校园文化就是师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方式烙上其思想或活动印迹后的人造之物;但雅致的环境、美好的言行、淳正的校风等校园文明却源于那些具有造就和发展人材和大师这一“造人”功用的优秀校园文化。

第二,存在依据不同。校园文化是特定学校在特定的时代和地域,为了特定的追求而创造出来的一切,故在不同的学校,校园文化总是各具内容、风格和样式,体现出它以不同学校、不同办学条件和办学目的为存在依据的多元特征。例如,农业大学的田地棋布、追求增收增产的校园文化就有别于师范大学的名师丰碑树立、培养师范人材的校园文化,也不同于理工大学的科技迹象遍存、崇尚发现和发明的校园文化。尽管如此,校园文明的存在依据却是一元的,即不论是何种内容、样式和风格的校园文化,它们要想发展为校园文明,都只能以能够满足校园师生获取真善美的需要、促进学校的发展为共同依据。

第三,变化形态不同。校园文化的变化是一个连续渐进的过程,而校园文明的变化则是一个相对平稳跳跃的过程。一般来讲,校园文化由于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产生的历史成果,因而它往往是在顾及学校传统及其办学条件的基础上连续渐进地展开它的千变万化。而校园文明的变化却不同。校园文明对师生和学校发展所起的支持和促进作用决定了它一旦形成就不会被轻易地加以改变,而是保持其相对平稳的变化态势,但当学校出现大的转型和调整,抑或校园文化出现大的变革,那么原有的校园文明势必会随着学校的转变或校园文化的积极变革而发生跳跃式的变化。

第四,价值属性不同。在当今学校,师生个性的差异存在及校园文化生成环境的开放使得校园文化的内容往往是真假共存、善恶同在、美丑并蓄,展现出它在价值上既可彰显智慧和先进,又能暴露愚昧与落后的二重属性。而校园文明因为是师生对校园生活的恰当把握,其同假恶丑相远离,与真善美相伴生,所以它在校园中的千姿百态只会是精华的自由展示而不是糟粕的丝毫泛滥,从而显示其在价值上惟独容纳校园精华的单一属性。

以上校园文化与校园文明的种种特征表现虽然说明了二者之间界限的客观存在,然而透过形形的校园文化现象,二者又不乏有机统一的一面,这种统一主要体现为以下两点:

首先,二者相互规定。一方面,优秀的校园文化外在地规定校园文明的存在。例如,清爽的校道、别致的景点、畅通的网络、齐备的教研设施等器物文化体现的是精致与优良的器物文明;整理内务、发明创造、排队就餐等行为文化显示的是有益与优雅的行为文明;按章管理等制度文化凸现的是有序与高效的制度文明;勤奋务实、敬业励志等精神文化张扬的是健康与向上的精神文明。另一方面,校园文明是校园文化的内在规定。校园文化虽然是千校千面,但它们在本质上却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满足学校的文明需求。以学校的社团文化为例,甲学校的文学社在办刊、经济社在生产,而乙学校的文学社在讨论、经济社在消费。显然,这两所学校的社团文化在对方看来或许都存在值得怀疑的地方,然而经过仔细考察却不难发现各自都不乏文明的价值:前者突出的是社团活动的技能性和创造性,后者突出的则是社团活动的表现性和消费性。这一例证给我们的启示是:任何校园文化,不论师生如何建构它的内容和形式,校园文明始终都是校园文化存在和发展的价值意蕴或内在规定。

其次,校园文化与校园文明相互依存。一方面,校园文化是校园文明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校园文明从来不是随校园落成就可自然出现的伴生物,而是广大师生积极创造校园文化,并努力克服校园文化中存在的譬如教与学、学与用、劳动与休闲等诸多文化供给与文化需求之间的重重矛盾,使校园文化发展到具有泽被师生、造福学校这一价值时而取得的历史成就。离开了校园文化的丰富、变革和完善,校园文明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一方面,校园文明是校园文化变化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当代校园文化的开放性和个性化特征的存在虽然使得不同校园文化间的频繁交流与碰撞变得空前激烈和复杂,但校园文化避免蒙上文化尘埃,绽放文化光芒的关键既不在于校园文化内容的增多,也不在于校园文化形式的新奇,而在于校园文明现实地成为了校园文化变化发展的方向和目标。这是因为:其一,校园文化如果不以接近校园文明作为自身变化的方向,那么我们在发展校园文化时就会只注重校园文化的积累而疏忽其内容的意义,以至于将校园文化的建构看成是一种可以任意为之的操作。其二,校园文化倘若不以校园文明作为自身发展的目标,那么我们就会把现有校园文化的存在看作是永恒不变的事情。离开了校园文明牵引的校园文化只能走向混乱、流于低俗。

上述校园文化与校园文明的关系深刻表明:校园文化的发展是一个校园文明形成和升华的过程,校园文化的多层面构筑与文明化追求必须结合起来,互动互进。既重视校园文化的创造和积累,又追求校园文化的优化和提升从来都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应然之义。换句话说,校园文化的发展从整体上来说决不是一个校园文化与校园文明相分离的过程,而是两者相互统一、交互完善的过程。因而在实践层面上,实现校园文化发展的方略就在于从校园文化与校园文明相统一的角度去构筑合理的校园文化建设模式,而由以下三要素构筑而成的校园文化建设模式无疑就值得学校师生予以重视和参考:

“丰富”,即积累、兴盛校园文化。这是校园文化建设模式构筑的基石。它一方面强调校园文化的建构既要重视对校园自然环境、教研设施等“硬件”的添置,也要关注对校园精神、管理制度等“软件”的培育,以保证校园文化内容体系的完整。另一方面也要求针对师生需要及学校条件,尽可能地创造吸引师生注意、便于师生参与、发挥师生才华的多种校园文化形式,使校园文化形式能够准确、灵活而充分地体现和强化校园文化内容。为此,本着“开放搞活”的原则,在教师和学生队伍中培养和使用校园文化建设的专家及文化活动骨干、积极拓宽校园文化建设的投资渠道以争取社会力量的文化投资、建设有吸引力和说服力的数字校园、对外来文化加以批判吸收等就不失为丰富校园文化的有效举措。

“创新”,即变革、优化校园文化。是指对现有校园文化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超越性的改造和完善。创新校园文化的目的在于通过反思、批判和发展校园文化,使校园文化能够不断孕育和提升其文明价值,因而它是校园文化建设模式构筑的关键。它首先要求师生时刻反思校园文化的文明程度。例如,反思精神文化是否催生了“道德文章、堪为师表”的大师和“知行合一、心智健全”的学生;反思器物文化是否得以绿化、美化,因而能够“筑巢引凤”;反思制度文化是否成为了促进学术、培育人才和大师的坚实保障;反思行为文化是否彰显了师生热情、上进的儒雅气质;反思校园文化是否成为积极影响社会的示范文化等等。其次是要求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大胆变革校园文化形式、小心改造和完善校园文化内容。采用校园文化新形式尽管经常会面临因违背传统、冒犯权威所带来的风险,但只要新形式有助于增加校园文化的文明价值,广大师生就不妨大胆突破校园文化形式的旧框框、采用校园文化的新形式。当然,校园文化新形式的采用由于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外在环境扶持,例如国情的允许、法律和政策的支持、社会舆论的宽让、家长的理解与协作等等,故在变革校园文化形式时要做到必要的小心谨慎,不能随意触犯社会的法规与道德。

“树我”,即树立校园文化的独特个性或形成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如果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不能独具一格且品格优质,那么该学校不仅难以培育出一流的大楼、大师、大材和大气,而且还将走向沉寂甚至是沉沦[1]。鉴于此,追求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无疑就成了校园文化建设模式构筑的重点[2],需要学校特别注意的是:第一,集中发展校园优势文化。这是指在财力、物力有限的条件下,只有集中发展校园优势文化才能保证校园文化特色的形成,但这样说并不意味着可以忽略其他校园文化的建设,而仅仅是强调在维持诸种校园文化相互支撑、协同提高这一结构关系的同时突出对校园优势文化的建设。第二,重视校园文化的国际定位。在日益开放的时代,校园文化个性的树立显然必须面向全球,实施国际定位战略。它主要强调学校须以自信的校园文化传统与西方学校的校园文化对话,用参与国际交流与竞争的国际视野来审视、评价和完善自身的校园文化,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实现向世界展示自己独具魅力的文化个性的目的。

[参考文献]

第4篇:孝文化论文范文

1.人自身的和谐

社会对教育提出的使命是在个体和社会统一中来把握身心和心智(知、意、情、行)的和谐发展。个体自身和谐主要指个体的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智力与非智力平衡,身心健康、心态良好。

2.人与环境的和谐

人与环境的和谐一方面是指建设优美的校园风光、另一面是指营造良好的教学、科研、生活、学习等环境。优美的自然环境对于陶冶人们的心灵、进行自由的学习与创造都是十分有益的。而有序、高效、便捷的教学、科研和生活环境又会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影响师生员工的行为及其人格的塑造,激发广大师生员工的自豪感和凝聚力,从而形成能够使师生员工产生美好感受的校园文化,得以在思想品行、思维品质、学术科研、教书育人等方面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3.人与社会的和谐

人与社会的和谐是指人与人的和谐,人际间的和谐,广义上是指人与社会环境的和谐。在现代通讯、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人际间的交往愈加频繁,相互间的合作依存日益紧密。其良好的人际沟通和协调的能力,已成为人们取得事业成功的必要条件。因此,人与人的和谐相处也日益成为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内涵。

二、艺术院校校园文化特点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专属文化现象,是历届师生对民族文化和校园文化传承和创造的结果。艺术类院校由于其自身学科设置等方面的特点,形成于不同于综合大学的校园文化特点。

1.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优势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学校校园文化构建的重点。艺术院校作为研究文化艺术的专属机构,拥有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风格鲜明的校园建筑及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构建以美为核心的校园文化,突出校园文化美的特色,有利于对学生实施美育,培养学生艺术化的心灵、审美化的人生境界,全面提升校园文化的水准。

2.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欠缺

艺术院校学生都是经过长期的艺术教育学习,或是相关艺术院校附中考取,由于学习环境、个人兴趣、时间精力等原因,导致学生偏于专业领域的学习,导致文化课学习投入不够,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人文及自然科学类的活动较少,参与人数较少,人文素养底蕴不足。

3.校园文化构建面临困境

国家在针对艺术院校大学生心理研究、培养方式研究等方面的投入尚不具规模,各类校园文化导向性机构对艺术院校的关注及研究不足的情况。艺术类学生大多个性张扬、思维敏捷活跃、情感丰富、这给思想教育工作带来一定难度。此外,当前教育市场化的背景下,艺术院校学生学习成本不断提高,学生经济意识不断加强,价值取向日趋务实与功利化,这都对艺术院校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提出了挑战。

三、构建艺术院校和谐校园文化的对策

1.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明确育人理念

构建艺术院校的和谐校园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既包括以学生为本,也包括以广大教职员工为本。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管理者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管理者之间的有效沟通,发挥起主体作用,提高管理效能。努力为广大师生员工营造和谐、宽松的工作学习环境。作为教育研究机构,除了完成教学任务,还应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想,独立人格,充分尊重师生的学术自由,努力为广大学生的知识学习、技能训练、素质培养、专业素养提供一切便利条件,学校职能部门应建立健全相关培养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服务指导机制,使学生在体力、智力、心理和伦理各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从而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2.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无规矩不成方圆,艺术院校的学生大多个性突出、而且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为更好地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必须加强制度文化的建设。其规章制度要体现三个特点;其一,制度全。规章制度应该是全方位的,做到事事有章可循,如行政管理制度、道德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后勤管理制度等。其二;条例细。所制定的条例应内容具体明确,可操作性强,如学生宿舍管理规定、学籍管理规定、学生管理规定、学生资助管理规定等。其三;纪律严。制度透明,纪律严明,赏罚分明,从而在践行制度过程中形成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制度文化环境。

3.加强学生党团组织建设,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夯实群众基础

其一,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发挥基层党团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实现激励和带动作用,竭诚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其二,注重培养学生干部,加强班集体建设,发挥其团结、组织、教育学生的职能;其三,加强社团建设,发挥艺术类院校的优势,组织成立高质量的艺术类社团,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精品文化,逐步积淀、缔造和培育特色校园文化。

4.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搭建平台

要充分发挥艺术院校专业特点和人才智力的优势,积极探索艺术类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形式,创新校园文化展示的新载体,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途径,举办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讲座,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科技文化活动,转变学生轻视文化修养的错误认识。提高文化课的教学质量,加大文化课考试难度,开设相关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的必修课和选修课,提高其学术素养;在艺术实践方面,注重学生主体性作用发挥,要充分利用艺术实践活动展示性强的特点,注重提高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人际交往、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为学生在情感认知、意志品质等方面的综合训练提供条件,促进同学间的团结、信任与合作。

四、结语

第5篇:孝文化论文范文

作者:刘海燕 单位:山东旅游职业学院

山东旅游职业学院的校园文化价值观是:按照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型人才的要求,努力把学院建成“一座没有客人的宾馆”,在发展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特别关注学生素质的提高和良好习惯的养成。其次,办学理念也是校园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院的办学理念是:教育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我们是绅士淑女,我们培养绅士淑女”,学院希望每位教师都能够成为这样的精神贵族,并通过言传身教,使自己的学生也能成长为优雅的男人和女人,养成绅士风度、淑女气质。“学校文明的第一标志是校舍的无比洁净”,“在学校养成文明礼貌、讲究卫生、爱岗敬业的习惯,比在任何一门课上考100分都重要”,这些理念都是职业素养形成必不可少的基础。制度文化制度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保证。教学质量是办学的生命线,教学管理制度的规范有序,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所以,学院通过大力建章立制,使学院的教学行为有章可循、教学管理规范有序,为保障和提升教育质量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证。在教学质量监控上,制定了:《课堂教学管理条例》,《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方法》等,这些制度的实施有效地保证了课堂教学秩序的有序进行,保证了教学质量。其次在产学研机制方面,为了鼓励教师搞好科研,学院制订了《山东旅游职业学院加强科研工作的实施意见》、《山东旅游职业学院科研与学术成果奖励办法》和《山东旅游职业学院科研工作量化管理办法》。同时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院近年来引进了一大批硕士、博士等高学历人才,进一步壮大了教师队伍。最重要的是学生管理方面,学院一直非常重视,对学生的管理也非常严格。制定了《学生管理手册》,要求每一个学生熟读熟记,严格遵照学校的规章制度要求自己。

行为文化行为文化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人的各种活动。只有人的活动参与到具体物质环境之中,该物质环境才会有意义。任何校园文化环境都是以培养“人”为终极目的的,也只有“人”的活动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才能营造出校园文化的生机与活力。所以,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完成“环境中熏陶”目标的重要环节。为开阔学生视野,活跃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学院创办了《百川》报,每月一期,每期四版,成为传播先进理念、展示师生风采、传承校园文化的有效载体。此外还创办了百川论坛,该论坛以“贴近时代,贴近行业,启迪思想,熔铸真知”为宗旨,每月一期,为学院师生带来了丰盛的文化大餐。百川辩坛更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挑战自我、展现自我的平台。此外,每月第三周的周四定为“社会公益活动日”。定期组织同学们参加形式多样的公益活动,帮助学生们在助人中收获快乐,在奉献中升华品格。目前,学院的社团活动也是开展的多姿多彩。学院有“百川通讯社”、“易安诗词研读社团”、“外语交流社”、“营养美食社团”、“火力武术社”等十几个学生社团,他们表现十分活跃,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物质文化校园物质文化是学校物资范围内的文化层,指人们所创造或使用的,能体现出创造者的自身某种价值、信仰、为人们感官所直接触及的客观存在物,是覆盖面最大的校园文化,主要包括校园内的各种建筑物、教学科研设施、图书馆资料、文化景观、花草树木、雕刻壁画等。山东旅游职业学院大部分建筑的主体颜色采用了长城灰看上去会显得大气,庄重。行政楼分为东西两部分,中间以透明廊道相连,使整栋楼既稳重大气又增加了空间的通透感。学院还有微缩景观区,将真实自然山水的缩影放置于小小的一方园林之中,既美化了校园环境,又给旅行社系的学生提供了教学实训基地。从行政楼通往教学楼和学生餐厅的大道上,我们可以看到学院的百川广场,A、B两座教学楼,航空模拟教学楼,图书馆,大学生生活服务中心和运动休闲区。

高职院校又是职业教育的高层次阶段,因此,其校园文化建设不能一味地模仿和抄袭普通高校的建设模式,而应具有自身的鲜明特色,应按照高职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按照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和理想追求,尽可能彰显职教元素,融进更多职业特征、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态度和职业人文素质。在具体建设中,应主要把握以下四个原则:按照鲜明的办学特色建设校园精神文化;按照高职特点和规律创新校园制度文化;引入企业文化特性丰富校园行为文化;按照职业要求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只有这样,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才能走出普高校园文化的影子,重新建立自己的文化特性,形成独特的职业教育文化特色。

第6篇:孝文化论文范文

卫生文化的基本形态

卫生文化建设分为卫生环境文化、卫生精神文化和卫生制度文化三个形态。环境文化是设施的体现,是物质的、显性的文化,主要包括卫生保健机构的建筑、保健服务、健康咨询、洁净的校园、文雅的绿化,卫生的自然景物、健康的人文景观。卫生健康环境给人以良好的影响和熏陶作用,能愉悦性情、催生灵感、激励创新。精神文化是卫生健康意识与价值的体现,是理念的、隐性的文化。主要包括卫生意识、健康追求、卫生清洁活动、健康价值取向、医疗保健机构形象、医务人员医风。精神文化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反映医疗保健机构的价值取向,影响着全校师生的健康价值理念。精神文化是卫生文化的核心,在卫生服务的过程中发挥着内在的潜移默化的效应。制度文化是卫生健康行为的体现,是导向的、可操作的文化内容。主要包括卫生组织机构、运行机制和紧急预案、规章和条例等。制度文化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以《学校卫生工作条例》《高等学校医疗保健机构工作规程》等为基本准则制定的具体工作规范,如岗位职责、操作规则、应急预案等;二是以学校的管理制度为基础制定的就医者所遵守的行为规范,如就医须知等。制度文化是连接环境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纽带,可使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之间相互转化。卫生健康制度具有卫生文化运行的支持和保证作用。卫生文化以其特有的文化形态烘托着校园文化,并在校园文化与育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卫生文化的作用

卫生健康理念导向作用高校卫生文化从属于整个社会的卫生健康文化,中华民族的健康意识在园卫生健康文化的价值取向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通过卫生文化建设纠正卫生健康文化中的盲目观念,抑制非理性的卫生健康文化倾向,因而具有健康理念的导向作用。卫生知识传递与教育促进作用卫生文化建设的知识内涵在非医学院校是非专业知识,但又是学生必备的知识,他们在校园生活、学习中,应掌握卫生健康知识、树立终身健康意识。因此,卫生健康部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与教务部门协作,或不定期举办健康教育讲座,增强学生自我保健能力,促进学生建立健康的习惯,发挥着教育促进作用。卫生环境感应与心理修养作用卫生文化建设强调对学校教学卫生、体育卫生、劳动卫生、环境卫生、饮食卫生中构建良好卫生健康文化环境,这些环境对学生心理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心身于卫生健康文化的环境中,感受文明、陶冶情操、调节情趣、修养心绪、激发心理动力,提高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卫生健康对教学的保障作用卫生文化建设中开展的对学校教师定期进行健康监测,维护教师的身体健康,保证保障作用。在传染病监控、常见病防治的过程中,指导教师个性化保健方法,降低学校教师的整体发病率,保证教师队伍的健康状态。卫生文化在不断发展的校园文化中,已不再是单一的医学文化,而是以健康教育、信息咨询、医疗保健服务为一体的形式融入校园文化中,并在人才健康工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卫生文化的建设

由生理服务扩大到心理服务,由医学服务扩大到社会服务,由个体服务扩大到群体服务,学校卫生文化的建设工作必须适应这种历史性的转变,不断扩大工作领域,提高保健工作水平。卫生文化的建设工作的重点仍然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校能健康学习、生活、成长、成才,毕业后能为国家多工作几十年,那就是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莫大贡献。因此,学校卫生文化的建设工作应抓好以下几项工作:加强学校卫生保健机构的建设,成立学校卫生保健委员会,系成立体育卫生领导小组。食堂应有专职或兼职食品卫生监督员,形成学校卫生保健网,以保证学校卫生保健工作的贯彻落实。明确工作任务,加强责任制。卫生委员会,应协调各部门开展卫生保健教育,参与创建文明校园,消灭卫生死角,开展阅读卫生、书写卫生和课桌椅卫生教育,并抓好教室采光工作等等。做好新生入学体格复查,应普查肝功能,胸部X光透视,这无疑将有利学校群体健康与真正落实传染病的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系卫生员,应经常学习卫生保健知识,创伤急救知识,做好体育锻炼的医务监督,做好季节病常见病心防治以及心理生理健康知识宣传教育等工作。加强经费投入,更新医疗设备,改善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学校每年应有专项经费添置新的检测设备。近年来,高校教育事业发展迅速,高校卫生保健事业必须与之同步发展,这样,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落实国家关于“高校卫生工作条例”,稳定和发展保健队伍,有计划地开展不同层次的业务培训,调动保健工作者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刻苦钻研业务。营造卫生健康文化氛围开展以健康教育为主线的多样化活动。开设健康教育课,创办校园卫生座,举办健康主体讨论会,设立校园卫生健康节,建立网络健康论坛网页,成立卫生社团组织。施以个性化的经常性的身体监测和健康指导,监督学生学习、生活卫生环境。定期、不定期地检查卫生环境。开展对学生的心理卫生咨询工作。疏导学生心理障碍,指导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建立健康信息网络平台。发挥其便捷、灵活、互动的功能,学习医学科普知识,了解疾病预防知识,卫生健康知识,引导教师和学生随时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展示健康教育的宣传资料,供教师学生浏览,了解疾病预防知识,卫生健康知识;开设健康咨询室,指导心理障碍调适方法,传授身体保健技能;设立卫生品、非处方药品专柜,为学生提供方便。

第7篇:孝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校;体育文化;校园文化;建设

一、校园文化及其作用

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学校的体现,是一所学校独特的精神风貌,也是学生文明素养、道德情操的综合反映。校园文化建设反映了学校的综合办学水平,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要求。因此,倡导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始终是高等学校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校园文化又是整个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是一种具有引导性的亚文化,一种特殊的社区文化,一种精神文化。从其构成上看,它是以物质条件为基础的载体文化和以人文为中心的人和社会精神文化的统一。校园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同学们的视野,培养一专多能的跨世纪、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具有深远意义。

同时大学校园是多种新思想、新思潮、新观念、新信息最先接受、传播或诞生的场所。这种氛围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具有巨大的育人功能。它可以促进大学生认识人生、认识社会,学习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扩大知识领域。校园文化又具有导向功能。如讲座、学术报告、知识竞赛以及各种文化活动,对学生有直接或潜在的导向作用,深刻地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心理趋向和行为规范。开发创造功能,课余文化生活补充和丰富着课内的学习,并有力地促进学生能力的多方面发展,如科研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组织工作能力等等。除此,校园文化氛围还具有娱乐调节功能。娱乐是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活跃、调节师生的工作和学习生活,增添生活的情趣。娱乐的同时也在提高人们的艺术欣赏能力和文化素养。寓教于乐是校园文化教育功能的延伸,可以陶冶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培养良好的个性品格、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激励凝聚功能,校园文化可以提高人们对学校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激发师生拼搏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

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能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首先,通过校园文化的熏陶,可以增强学生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兴趣,促进自身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价值取向及思维方式的改变。第二,可以弥补大学人文学科课堂教育的不足。第三,加强校园文化是丰富自身内涵的重要形式。利用校园文化活动,既促进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又促进学科专业的深化,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创造一种和谐向上健康文明的环境氛围,形成良好的校风。

二、校园体育文化及其作用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学校这一特定的范围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是人们在教学和科研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体育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即学校的师生员工在体育教学、健身运动、运动竞赛、体育设施建设等活动中形成和拥有的所有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以及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这种特定的文化氛围是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校风校纪、生活方式等内容相联系的。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的文化现象,校园体育文化和校园德育、智育、美育文化等一起构成了校园文化群,它又与竞技运动文化、群众体育文化一起组成了广义的体育文化群。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形态之一,具有强烈的个性,它来源于社会大文化,以社会文化为其背景,滋生于社会而又不同于社会文化的一种特殊文化,因而它又具有自己的特殊功能。校园体育文化的灵魂与核心就是校园精神,而校园精神是深层次的群体意识,又是群体的向心力与凝聚力,是校园群体共同的价值认同、价值取向、心理特征、行为方式。有人把学术文化比作校园精神文化之首,而把体育文化看作是校园精神文化之躯。因此,体育文化作为校园精神建设的一种途径和形态,构成了校园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1.校园体育文化的作用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更是在广大师生直接参与和精心培养下发展起来的。它对改善学生的智能结构,加强学校与社会的交往,传承、借鉴人类社会的文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1)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校园体育文化是存在于学校这一特定环境中的文化形态。公平竞争、团结协作、自强不息、自信不止是体育精神的精髓,它以其特有的魅力与作用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强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更成为校园文化对内、对外展示的窗口。“更快、更高、更强!”、“团结、友谊、进步!”、“重在参与”、“公平竞争”等奥林匹克精神,其魅力就深藏在体育文化的底蕴之中。体育及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中最活跃、参与人数最多、开展最广泛、持续时间最长、对人产生极其深远影响的文化活动。为数不少的高校通过体育文化的营造对校风、学风建设取得显著效果。如三峡大学,学校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着力营造人文、科学精神相融合的校园文化,使学校思想政治状况、宣传舆论氖围、师生文明素质、校园综合治理等方面均呈现出新的气象,促进了教职员工的交流与沟通,增进师生员工的团结和深度融合。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高校的培养目标就是把大学生培养成为集知识与技能、智慧与体魄为一体的全面型人才。大学校园的人文气息和文化氛围深深地影响着一代代学生的成长,弘扬“诚信,奋斗,进取、创新”的办学精神,对提升一个学校的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氛围、培养学生健康成长中体育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推动校园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中,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发挥了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2)体育文化节是建设校园文化的主要形式之一。如今举办体育文化节,已成为校园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成为高校“弘扬体育精神,倡导人文关怀”的窗口,成为广大学子施展个人才华,发挥各自特长的广阔舞台。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在学校范围内营造一种健康文明、团结向上、高雅清新、竞争有序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体育文化节是传播价值观念的最佳载体,是激发学生体育兴趣的有效手段。体育文化节,是体育的感性与文化的理性相结合,融体育知识、体育游戏、体育表演、体育比赛、体育征文、体育绘画、体育摄影等多种体育相关活动为一体。以体育活动为载体,为师生提供一方舞台,以公平竞争、团结协作、拼搏进取为宗旨,以“健康、快乐、文明”为目标,来培养师生的体育道德素养。由于体育节具有浓厚的节日气氛,能提高学生的兴趣,能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通过体育文化节,使体育不仅仅成为一种

身体锻炼、增强体质的手段,更是一种享受、一种快乐、一种体验。这种热烈而激情的文化氛围吸引更多的人关注、支持、参与体育运动。除此,让师生们树立新的体育理念和科学的健身方法,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使体育成为人们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举办体育文化节的宗旨之一。

2.校园体育文化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校园体育文化是营造学校人文气息和文化氛围不可缺少的内容,是推动校园文化发展的最有力的催化剂。体育运动是体育文化发展的主要载体,它不仅能起到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在体育运动中所崇尚的公平竞争、团结协作的道德风尚;尊重自己、尊重他人、自强不息、自信不止的道德品质;促进相互交流、相互协作的精神。这正是我们所应追求的人文精神。校园体育文化不仅具有丰富体育知识,修身养性,传播健康方法,营造健康向上、积极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给学生搭建了充分展示才华和特长的平台。更重要的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了学生人格的完善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提高了大学生的品德修养。在弘扬积极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熏陶中,在忘我的拼搏中,锻炼了意志品格,陶冶了情操,心灵得以净化,人格得以升华。这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将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3.体育文化在大学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人文素质教育是以塑造人的精神境界、人格品位乃至民族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和文化启蒙的主要形式,校园文化直接影响着人的思维品质、行为价值及元认知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第8篇:孝文化论文范文

1.1企业文化建设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企业的文化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是紧密联系的,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起很大的帮助作用,而企业科学的经营管理能够促进企业文化的形成。企业文化建设要与企业的性质和管理模式相结合,使企业的价值观、经营目标和制度建设等要相互协调,是企业的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有效整合,使企业管理更加的学科、规范。

1.2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塑造企业良好的形象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的资产,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的条件之一。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市场需求与竞争成为企业生产与经营的目标,企业竞争中制胜的因素趋向多元化发展,如人才竞争、科技竞争、产品竞争、价格竞争和品牌竞争。企业要获得竞争优势,企业重视企业的文化建设,这样才能提升企业的竞争实力,扩大企业知名度。

2中小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对企业文化认识不够,意识淡薄

企业的管理者过多的重视企业的盈利能力,为对企业的文化不够重视,使企业缺少企业文化内涵,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部分企业的管理者对企业文化的理解比较偏激,认为大企业才有文化,小企业无需进行文化建设。企业完全缺乏文化理论的指导,对企业文化建设认识不够。部分企业员工认为企业举行各种娱乐活动就是企业文化,有些员工认为企业做广告、产品推介会议等活动就是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企业员工的这种错误认识和轻视文化建设,导致企业文化建设流于形式,使企业文化与企业盈利相脱离。

2.2企业文化建设流于形式,缺乏文化内涵

部分企业的管理者凭借主观意断设计标语或口号,缺乏对企业文化内涵的深刻理解和企业的经营理念,忽视了企业文化对企业管理和生产经营所起的作用,使企业文化建设流于形式,不能体现出企业文化存在的价值,员工的凝聚力和企业目标的实现。虽然,部分企业的管理者意识到文化建设的必要性,但是盲目的移植其他企业的文化或者文化建设偏离企业发展目标,导致企业文化的优势不能够发挥。

2.3企业文化个性不足,缺乏创新

企业文化体现了企业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是企业的软实力。企业文化的建设应该与企业的性质和发展历史相结合,应该具有鲜明的自身特色和独创性。一些企业在文化建设中缺乏个性和创新精神,没有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培育自己独有的企业文化,这样的企业文化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所起得作用很小。一些企业的管理者对社会文化不够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与社会文化想脱节,导致文化成为企业发展的绊脚石。

3中小企业文化建设应采取的对策

3.1正确理解和认识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是企业的核心价值和经营理念的体现。企业领导者应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用自己的行动在践行企业文化理念和经营思路、树立良好工作作风上做出表率,保证企业文化建设的顺利展开。企业的领导者要根据企业发展的目标,结合自己企业的自身特点,与员工一起共同参与企业文化建设,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桥梁和纽带,把企业文化建设不断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

3.2提高员工整体素质,共同推进文化建设

企业员工是企业文化的创造者,也是企业文化的承载者和实践者,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建设优质的企业文化,必须提升企业员工的素质。企业领导者要注重提高员工的素质,通过宣传和学习使员工认同的企业文化,用自己的言行传播企业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使成功的企业精神渗透到每一位员工的思想中,影响员工的理念和行为,进而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共识、一种文化力、一种凝聚力。

3.3制定企业文化战略

企业文化战略的制定是企业文化战略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企业经营战略的重要保证,它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企业文化战略作为企业文化建设应遵循的准则,必须明确如何根据企业经营战略的要求,调整价值体系,确立新观念和新意识。由于不同企业之间所处的行业性质的不同,企业发展的规模和发展阶段的不同,企业文化的发展战略模式也应该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和发展实际来确定,应依据企业内外部自身条件的分析与预测,制定出符合本企业长远发展的文化战略。

4结束语

第9篇:孝文化论文范文

一、全球营销大势所趋

“在20世纪90年代,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现实。衡量企业(业绩)成功与否的标准只有一个:国际市场占有率。成功的企业通常依靠在全球各地找到市场而获胜。”通用电气公司的前任CEO杰克·韦尔奇(JackWelch)这样说道。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市场不再是某一个国家的内部市场,顾客也不再是某一个国家的内部消费者,所有的一切都是世界的,是没有国界的。所以企业只有在世界市场上取得成功,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成功。《财富》杂志以营业收入为标准排序的2001年前500家最大的服务和制造公司中,日本电话电报公司(NTT)虽然具有最高的市场价值,但其营业收入却排在第16位,利润则排在第129位。一个国家的“外部市场”的潜量是如此的巨大!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市场吸纳着全世界市场约为25%的产品和服务,由此可以考虑到,其余75%的市场存在于美国之外。对日本公司来说,尽管其本国市场的美元价值在西方国家排在第二,仅次于美国,但日本以外的市场要占世界市场潜量的85%。因此,走向全球,谋求更大的发展和发挥最大的潜能才是根本!“不能抓住全球机遇的公司可能最终会丧失其国内的市场,因为更强更具竞争力的全球竞争者会将他们挤出跑道。”

全球营销是指为了实现公司整体目标而集中组织资源,选择、开发国内与国外营销机会的过程。全球营销是一般国际营销发展的高级阶段。它淡化了国家的界限,模糊了本国市场和外国市场,强调各主要职能的全球分工与整合,倾向于使用标准化的策略来服务于全球的目标顾客。

二、跨文化管理,全球营销之必须

实行全球营销,满足全球消费者的需求,而全球的目标顾客所处的环境是不同的,包括交流沟通的第一要素的语言不同、所处国家的风俗习惯不同、各个国家的历史不同导致的民族感情的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而导致的受教育的程度不同以及和家庭构成等不同,从而导致购买模式、生活方式等的不同。而且这些就是在同一个国家内部就是千差万别的,何况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呢?而这一切主要缘于各国的文化环境不同。

实行全球营销,跨国经营企业面临的是一个诸多差异之间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经营环境,企业经营环境的跨文化差异是企业跨文化管理的现实背景。一般的说,跨国经营企业所面临的经营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等。其中文化因素对企业运行来说,其影响力是全方位的、全系统、全过程的。在跨国经营企业内部,东道国文化和所在国文化相互交叉结合,东道国和所在国之间以及来自不同国家的经理职员之间的文化传统差距越大,所需求解决的问题也就越多。在跨文化管理中,形成跨文化沟通和谐的具有东道国特色的经营哲学是至关重要的。

伴随着全球营销的发展,经济学家将文化因素引入了消费者行为模型,强调了文化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主流的购买行为模型将文化定义为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关键因素,科特勒认为文化因素将对消费者行为产生最广泛最深刻的影响。主流的消费者行为模型,如恩格尔—考莱特模型对文化变量的重要性给予了证明。在EKD模型中,环境影响、个体差异和心理过程是塑造消费者行为的三个核心力量,对这三个力量影响下的因素分析表明,大多数因素是直接或间接的文化范围的变量,如社会阶层、家庭、动机、态度、价值、生活方式以及学习。因此,他们得出文化因素在分析消费者行为中起到关键的作用。华纳曾指出:“在跨文化管理中,一个被普遍接受的观点是:在某个特定的文化中有效的办法在另一个文化里可能没有效果。”因此,进行跨文化管理是实行全球营销企业管理的核心任务。

三、冲突管理,跨文化管理的核心

跨文化管理又称交叉文化管理,就是在跨国经营中,对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类型、不同文化发展阶段的子公司所在国的文化采取包容的管理方法,其研究的是在跨文化条件下任何克服异质文化的冲突,并据此创造出公司独特文化,从而形成卓越有效的管理过程。,其目的在于如何在不同形态的文化氛围中设计出切实可行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在管理过程中寻找超越文化冲突的公司目标,以维系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共同的行为准则,从而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利用企业的潜力与价值。

(一)跨文化冲突的特征

在进行全球营销时,跨国公司由于加入了另一种文化的观念,势必会造成文化冲突(Cultureshock)。跨国公司跨文化冲突的特征有:1、非线性不同质的文化像不同的水域,几片或多片水域的冲突与交融,常常表现出错综复杂的状态,因而具有非线性特征。2、间接性文化冲突一般都在心理、情感、思想观念等精神领域中进行,其结果是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但是这种变化需要通过较长的时间才表现出来。3、内在性文化是以思想观念为核心的,因此,文化的冲突往往表现在思想观念的冲突上。比如,对于美国人而言,任何超过50年的建筑物都可以作为国家历史圣地,因此,许多美国人并不为拆掉这样的建筑而代之以现代化的办公大楼而感到丝毫遗憾。而在欧洲,人们为拥有数千年历史的圣地而感到自豪。这样冲突就发生了。1990年6月,麦当劳想在巴黎一家有180年历史而且毕加索和其他一些著名艺术家曾经驻足过的建筑物中设立一个餐馆,尽管他拥有位于香格里拉大街的建筑物某些特许权,但巴黎市民宣称城市的历史纪念地不容侵犯,麦当劳最后屈服了。4、交融性。文化冲突与文化交融始终相伴而行。跨文化管理的任务在于从不同的文化中寻求共同的能体现各种文化精髓的东西,这样才能在各种文化环境中生存。

(二)跨文化冲突的表现

跨文化冲突表现在国际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其中某些特定的管理职能对文化更加敏感些,主要表现在员工激励、协调组织、领导职权和人力资源决策等方面。

在激励方面,工资是调动员工积极性的关键因素,但各个国家由于文化不同而导致对工资的态度和政策不同。当美国的海外经理给东道国墨西哥的工人长工资时,却适得其反,墨西哥的工人减少了工作时间而去享受闲暇。这是因为美国人和墨西哥人对诸如工作这样的基本概念所持的态度因文化不同而不同。美国文化中人们对工作的态度是积极热情,而墨西哥人对工作的态度则是,工作仅是为了维持所期望的生活水平而采取的方法,是一种谋生的手段。

在协调组织方面,跨文化冲突从日本企业进军马来西亚的企业的苦衷可见一斑。在马来西亚时常发生工人“集体歇斯底里”的情况。因为区区小事,一个工人大喊大叫便会引发整个车间的骚动,造成停工。由于多数工人来自各个不同的地方,还不习惯城市工厂的现代化劳动管理。这种心理压力增多就会发生歇斯底里现象。当遇到这种情况时,只能请当地的巫师来驱邪加以解决。

在领导职权方面,中意合资企业迪玛公司陷入困境也是由于跨文化的冲突。这家拥有丝绸处理高新技术的企业市场前景是相当广阔的。但企业的中方董事长耐不住“大家长”脾气,对企业的产供销直接干预,甚至将企业从银行的贷款放在老厂的帐户上,终于将外方总经理气回国,企业陷入困境。

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微软公司的原则是,需要人力时立即到市场上去找现成的,最短时间就能担当某个最具体的工作;培训5%的人员,另外的95%靠自学和在职“实习”;公司业务成长而员工没能“跟着成长”,就会被淘汰。其前任总经理吴士宏则主张帮助员工“跟着企业成长”,在中国市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策略。由于不能克服这种跨文化的冲突吴士宏辞职了。

四、跨文化管理的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跨文化管理的观念

首先承认并理解差异的客观存在,克服狭隘主义的思想,重视他国语言、文化、经济、法律等的学习和了解。当跨国公司的管理人员到具有不同文化的东道国工作时,往往会遇到很多困难。反映了特有文化的语言、价值观念、思维形式等因素在跨文化管理中会形成障碍,产生矛盾,从而影响跨国经营战略的实施。理解文化差异是发展跨国文化管理能力的必要条件。理解文化差异有两层含义:一是理解东道国文化如何影响当地员工的行为;二是理解母国文化如何影响公司派去的管理人员的行为。不同类型的文化差异可以采用不同的克服措施。因管理风格、方法或技能的不同而产生的冲突可以通过互相传授和学习来克服则比较容易改变;因生活习惯和方式不同而产生的冲突可以通过文化交流解决,但需较长的时间;人们基本价值观念的差异往往较难改变。只有把握不同类型的文化差异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文化冲突的办法。

其次把文化的差异看成是一种优势而不只是一种劣势,恰当、充分地利用不同文化所表现的差异,为企业发展创造契机。西方有谚语: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文化也是一把"双刃剑"。文化给企业开展国际运营带来了机遇,但更多的却是巨大的挑战。广州本田汽车公司总经理门胁轰二先生曾说:“我们企业内部的矛盾颇多,但这也正是本田好的一面。我们在中国选择合作伙伴时,总是喜欢挑选一些与我们想法不同的合作者,这使我们经常发生意见的碰撞,这样不同思想的碰撞就会产生新的想法,从而创造出本田新的企业文化。”在广州本田看来,矛盾和冲突的正确对待,不仅不会形成障碍,反而会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企业创新的源泉。

第三,要充分认识到跨文化管理的关键是人的管理,实行全员跨文化管理。这是因为:1、跨文化管理的客体是人,即企业的所有人员。跨文化管理的目的就是要使不同的文化进行融合,形成一种新型的文化,而这种新型的文化只有根植于企业所有成员之中,通过企业成员的思想、价值观、行为才能体现出来,才能真正实现跨文化管理的目的,否则跨文化管理则流于形式。2、实施跨文化管理的主体也是人,即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在跨国公司中,母公司的企业文化可通过企业的产品、经营模式等转移到国外分公司,但更多的是通过熟悉企业文化的经营管理人员转移到国外分公司,在跨国公司的资源转移中,除资本外就是经营管理人员的流动性最强。由于跨文化管理的主体和客体都涉及到人,因此跨国公司的跨文化管理中要强调对人的管理,既要让经营管理人员深刻理解母公司的企业文化,又要选择具有文化整合能力的经营管理人员到国外分公司担任跨文化管理的重要职责,同时要加强对公司所有成员的文化管理,让新型文化真正在管理中发挥其重要作用,促进跨国公司在与国外企业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三)跨文化管理的策略

1、本土化策略。要本着“思维全球化和行动当地化”的原则来进行跨文化的管理。通常跨国企业在海外进行投资,就必须雇用相当一部分的当地职员。这主要是因为当地雇员熟悉当地的风俗习惯、市场动态以及政府方面的各项法规,而且和当地的消费者容易达成共识,雇用当地雇员无疑方便了跨国企业在当地拓展市场、站稳脚跟。“本土化”有利于跨国公司降低海外派遣人员和跨国经营的高昂费用、与当地社会文化融合、减少当地社会对外来资本的危机情绪;有利于东道国在任用管理人员方面,主要考虑的是该雇员的工作能力及与岗位的匹配度,选用最适合该岗位的职员。但其缺点也是致命的。由于公司的各个成员都只重视自我的发展,无法形成一个集体价值的企业文化,使得企业对个体来说缺少长久的凝集力。全球营销种产品的快速创新和多样化,以及人类种族之间的空前交往和融合,“多向交叉文化”策略己经成为许多跨国公司采用的人事管理制度。在具体运用中,可采用以下的方法,来避免由于个体之间存在的巨大的文化差异而造成的“文化冲突”:(1)尽量选用拥有当地国籍的母国入;(2)选用具有母国国籍的外国入;(3)选用到母国留学、工作的当地外国入;(4)选用到当地留学、工作的母国入等。

2、文化相容策略。根据不同文化相容的程度又可以细分为以下两个不同层次:(1)文化的平行相容策略。这是文化相容的最高形式,习惯上称之为“文化互补”。就是在跨国公司的子公司中并不以母国的文化或是开发国的文化作为子公司的主体文化。母国文化和东道国文化之间虽然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但却并不互相排斥,反而互为补充,同时运行于公司的操作中,充分发挥跨文化的优势。一种文化的存在可以充分地弥补另外一种文化的许多不足及其比较单调的单一性。美国肯德基公司在中国经营的巨大成功可谓是运用跨文化优势,实现跨文化管理成功的典范。(2)隐去两者的主体文化,和平相容策略。就是虽然跨国公司中的母国文化和东道国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而两者文化的巨大不同也很容易在子公司的日常运作中产生“文化摩擦”,但是管理者在经营活动中却刻意模糊这种文化差异,隐去两者文化中最容易导致冲突的主体文化,保存两者文化中比较平淡和微不足道的部分。由于失去了主体文化那种对不同国籍的人所具有的强烈影响力,使得不问文化背景的人可以在同一公司中和睦共处,即使发生意见分歧,也很容易通过双方的努力得到妥协和协调。

3、文化创新策略。文化创新策略即母公司的企业文化与国外分公司当地的文化进行有效的整合,通过各种渠道促进不同的文化相互了解、适应、融合,从而在母公司和当地文化基础之上构建一种新型的国外分公司企业文化,以这种新型文化作为国外分公司的管理基础。这种新型文化既保留着强烈的母公司企业文化特点,又与当地的文化环境相适应,既不同于母公司企业文化,又不同于当地企业文化,是两种文化的有机整合。因为要从全世界角度来衡量一国或一地区文化的优劣是根本不可能的,这中间存在一个价值标准的问题,只有将两种文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才能既含有母公司的企业文化内涵,又能适应国外文化环境,从而体现跨国企业竞争优势。

4、文化规避策略。这是当母国的文化与东道国的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不同,母国的文化虽然在整个于公司的运作中占了主体,可又无法忽视或冷落东道国文化存在的时候,由母公司派到子公司的管理人员,就必须特别注意在双方文化的重大不同之处进行规避,不要在这些“敏感地带”造成彼此文化的冲突。特别在宗教势力强大的国家更要特别注意尊重当地的信仰。

5、文化渗透策略。文化渗透是个需要长时间观察和培育的过程。跨国公司派往东道国工作的管理人员,基于其母国文化和东道国文化的巨大不同,井不试图在短时间内迫使当地员工服从母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而是凭借母国强大的经济实力所形成的文化优势,对于公司的当地员工进行逐步的文化渗透,使母国文化在不知不觉中深入人心,东道国员工逐渐适应了这种母国文化并慢慢地成为该文化的执行者和维护者。

6、借助第三方文化策略。跨国公司在其他的国家和地区进行全球营销时,由于母国文化和东道国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不同,而跨国公司又无法在短时间内完全适应由这种巨大的“文化差异”而形成的完全不同于母国的东道国的经营环境。这时跨国公司所采用的人事管理策略通常是借助比较中性的,与母国的文化己达成一定程度共识的第三方文化对设在东道国的子公司进行控制管理。用这种策略可以避免母国文化与东道国文化发生直接的冲突。如欧洲的跨国公司想要在加拿大等美洲地区设立子公司,就可以先把子公司的海外总部设在思想和管理比较国际化的美国,然后通过在美国的总部对在美洲的所有子公司实行统一的管理。而美国的跨国公司想在南美洲设立子公司,就可以先把子公司的海外总部设在与国际思想和经济模式较为接近的巴西,然后通过巴西的子公司总部对南美洲其他的子公司实行统一的管理。这种借助第三国文化对母国管理人员所不了解的东道国子公司进行管理可以避免资金和时间的无谓浪费,使子公司在东道国的经营活动可以迅速有效地取得成果。

7、占领式策略。占领式策略是一种比较偏激的跨文化管理策略,是全球营销企业在进行国外直接投资时,直接将母公司的企业文化强行注入国外的分公司,对国外分公司的当地文化进行消灭,国外分公司只保留母公司的企业文化。这种方式一般适用于强弱文化对比悬殊,并且当地消费者能对母公司的文化完全接受的情况下采用,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这种模式采用得非常少。

总之,全球营销企业在进行跨文化管理时,应在充分了解本企业文化和国外文化的基础上,选择自己的跨文化管理模式,从而使不同的文化达到最佳的结合,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五、跨文化培训,一个有效的途径

在进行全球营销时很多公司都偏重于员工的纯技术培训,却忽视了对员工尤其是管理人员的跨文化培训。而跨文化培训恰恰是解决文化差异,搞好跨文化管理最基本最有效的手段。通常来讲,跨文化培训的主要方法就是对全体员工,尤其是非本地员,进行文化敏感性训练。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