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孝文化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校园文化;涵义;功能;实施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5-0197-02
1 校园文化的结构
1.1 精神层(精神文化)
精神层或精神文化是指学校领导和教职工生共同信守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职业道德等。它产生于学校自身,得到全体成员的认同和维护并随着学校的发展而日益强化,最终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的源泉。它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形成学校文化物质层和制度层的基础和原因。学校有没有精神层是衡量一个学校是否形成了自己的学校文化的标志和标准。它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学校精神。
(2)学校最高目标。
(3)学校办学理念。
(4)学校风气。
(5)学校道德。
(6)学校宗旨。
上述六个方面共同构成了校园文化的精神层,各方面都有所侧重,角度不同。但是在本质上它们又是统一的、协调的。在内容上六个方面互有交叉,具有认知、情感、价值、理想四种成分,对校园文化进行设计时,不一定对六个方面作严格的区分,只在内容上涵盖了全部六个方面,这一大学文化的精神层就是完整的。
1.2 制度层(制度文化)
这是学校文化的中间层。主要是指对学校教职工生和学校组织行为产生规范性、约束性影响的部分,它主要是规定了学校成员在共同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及风俗习惯。制度层包括3个方面:
(1)一般制度。有两种:一种是成文的带有普遍性的制度,大家要遵守的,如岗位责任制、教代会制度等;一种是不成文的,但大家也会自觉遵守的,如教师和学生见面要互相问好;同学或同事遇到困难大家都肯于帮助;同学取得优秀成绩别人都为之高兴等。这种精神理念也会通过学校的各种活动和行为来体现。
(2)特殊制度。这主要是指学校独有的非一般性的制度。如学生评教制度等。与管理制度相比,特殊制度更能反映一所学校的管理特色,文化特色。有良好校园文化的高校也必须有多种多样的特殊制度,校园文化贫乏的学校则往往忽视特殊制度的建设。
(3)学校风俗。这是指学校长期的,约定俗成的典礼仪式、行为习惯、节日、活动等。如歌咏比赛、体育比赛、书画展、集体婚礼、校庆等。学校风俗与管理制度、特殊制度不同,它不表现为确定的文字条目,也不需要强制执行,它完全靠习惯仁义君子势力维持。它由精神层所主导,又反作用于精神层。学校风俗可自然形成,也可人为开发,一种活动、习俗,一旦为全体教职工生所接受并沿袭下来,就成为学校风俗的一种。
1.3 物质层(物质文化)
这是校园文化的表层部分,是学校创造的器物文化。是精神层的载体,它往往能折射出高校的办学思想、管理理念、工作作风和审美意识。物质层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1)学校容貌。包括学校的自然环境、建筑风格、教室、办公室的设计和布置方式,学校的绿化、美化、净化等。
(2)学校设施。主要指行政装备、教学设施。如,办公设备、后勤装备、器具配备、图书馆、实验室、演讲厅、学生活动中心等。
(3)学校方式。主要指传播特定精神文化的某些物质载体。如,张贴在适当场合的标语和名言、名画,中外教育家科学家的画像;有纪念意义的碑铭、人物雕塑,与本校发展有关的校园文化,校史陈列室;校服、校徽、校歌、校刊、校报、广播电视、宣传栏等。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校园文化的精神层、制度层和物质层是不可分割的、深然一体的。精神层是物质层和制度层的思想内涵,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制度层制约和规范着物质层和精神层的建设。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学校文化建设也就无从谈起;物质层是学校文化的外在表现,是精神层和制度层的物质载体。
2 校园文化的功能
所谓功能,就是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有利的作用。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亚文化形态,其意义和作用的展现至少有以下几种主要功能:
2.1 教育功能
人类所创造的丰富灿烂的文化不是靠遗传留给后代,而是通过教育传给后人。校园文化具有仁慈、保存人类文化的教育功能,而这一教育功能是富有个性的功能。因为校园相对于社会来说是一个特殊的社会区,也是培养人才的特殊的小社会。校园既是集中知识技能、培养塑造思想品德的阵地,又是发展时代文化的前沿,它不仅站在时代的高度,在文化的传承中去扬弃,借鉴中去选择,而且用科学的眼光去创造新的文化财富。所以,校园文化相对于其它亚文化系统来说,教育功能有着明显的特点:即明确的目的性;影响的一致性;严密的计划性;方式的陶冶性。
2.2 导向功能
导向功能是指校园文化通过各种文化活动能把师生员工的个人目标引导到学校文化目标所确定的方向上来,使之在确定的目标下从事各种活动。经验证明,学校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影响和制约校内每个人的价值取向,起着定向作用。比如,在“读书热”中,学生会形成一种追求知识,追求真理的价值取向,并由此认识到“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这种价值观引导学生为四化建设而刻苦学习。相反,在“厌学热”中,学生就会不知不觉地接受“知识无用”的价值观,出现涣散、消极状态。
2.3 约束功能
学校文化的力量对每个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具有约束和规范的作用。文化力量的约束功能与传统的管理论单纯强调制度的硬约束不同,它虽然也有成文的硬制度约束,但更强调的是不成文的软约束。作为一个组织,规章制度对学校来说是必要的,但是即使有了千万条规章制度,也很难规范每个师生员工的每个行为。学校文化功能使信念在职工的心理深层形成一种定势,构造出一种响应机制,只要外部诱发信号发出,即可得到积极的响应。并迅速转化为预期的行为。这种约束机制可以减弱硬约束对教工心理的冲撞,缓解自治心理与被治现实形成的冲突,削弱由此引起的心理抵抗力,从而产生更大、更深刻、更持久的约束力。
2.4 激励功能
激励功能,主要是指文化的力量能使学校成员从内心产生一种情绪高昂、奋发进取的效应。倡导校园文化的过程就是帮助师生员工寻求工作、学习意义、建立行为的社会动机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可以在师生员工中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在学校内形成人人受重视。受尊重的文化氛围。这种氛围一旦形成,就足以胜过任何行政命令。人是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统一体。作为自然人,每个人都有力量、有基本的思维能力;作为社会人,每个人又都有精神需要,蕴含着巨大的精神力量。人在没有获得激励后所发挥出来的才是巨大的精神力量。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每个成员做出了贡献都会及时得到领导和同事的赞赏与鼓励,获得极大的心理和精神满足,并因而自觉树立对学校的强
烈的主人翁责任感。有了这种责任感职工就会为学校发展而勇于奉献,勇于拼搏;有了这种责任感就能迸发出无穷的创造力,为学校发展献计献策,不断创新。
3 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
3.1 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
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双重身份:他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又是校园建设的客体。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从这两个方面入手,确立人的中心地位,发挥人的中心功能。人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就是说,校园文化建设要依靠人,不仅依靠学校领导,更要依靠广大教职工生。学校领导应使校园文化建设成为师生员工的自觉行动,不仅身体力行,认真贯彻,而且积极参与、献计献策。这样就能够集中学校全体员工的能量和智慧,把校园文化建设好。“人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客体”,就是说校园文化建设要为了人,塑造人。建设校园文化的目的是为了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而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目的又是为了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从而,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人。对内为职工、为学生,对外为家长、为人民群众。第二,要着眼于塑造人,培养人。校园文化是一种氛围。它的精神层和物质层无时无刻不在感染,引导着教职工生;学校要通过充实的校园文化的精神层和物质层在潜移默化中帮助教职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对学校的责任感,引导师生加强品德修养,提高思想觉悟,共同创造学校的良好形象。创造学校形象实际上就是创造学校的品牌。
3.2 校园文化建设要形成自己的特色
个性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特性之一,校园文化有没有特色,反映了这个学校是否真正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是否真下功夫建设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唯有形成特色,才能充分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目前存在的问题就是缺乏个性。如对学校精神的表述,经常是团结、进取、拼搏、求实、开拓、创新、严谨、勤奋、奋进几个记中的排列组合,这种没有个性的学校精神,对职工学生也缺乏吸引力和凝聚力,不能给职工学生以亲切感和认同感。因为这些话放在哪里都是适用的。这不是具体的办学理念,不是从自己的土壤里生长出来的。学校是个文化的场所,它不是生产一个螺丝钉,不是生产半导体零件。学校是和人打交道的,是思想和思想的交流,是情感和情感的沟通,是生命和生命的对话,对学校特点不理解,没有自己的追求,就不可能形成自己的文化。特别是在学校精神层的表述上,一定要突出重点是、突出个性、简洁明了,切不可面面俱到。面面俱到其实是对重点的埋没和面面难到。突出重点不等于只顾重点。因为学校各个方面都是互相联系的,抓住重点就可以带动全面,从而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一个学校一且形成自己的特点,家长就会努力把孩子送到这个学校。
3.3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校园文化建设是长期任务,是系统工程,它包括文化思想的导向。文化观念的更新。文化环境的构造,文化设施的建设,文化活动的开展,文化制度的建立等等。要完成这项任务既要有理念指导,也要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既要有深刻的认识,也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既要有积极的态度,也要有切实可行的措施。因此。在起步过程中,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和措施,并逐步实施。不断探索总结和提高。
3.4 校园文化建设要突出校长的表率作用和先进人物的楷模作用
因为学校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应由校长首先提出和倡导的。所以在建设校园文化的具体工作中,校长能否率先实践,以自己的行动为全校师生做出榜样,对校园文化建设影响极大。作为校园精神代表的校长,是能否使校园文化真正成为学校之魂的关键。
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头雁,校长的思考和认识决定着学校文化建设的高度与成效。校长要充分认识加强与改进校园文化建设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性,首先从自身认识上,就要有所转变,校长要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坚定执行者和实践者,拓宽并提高自身思想认识,站在较高的位置上思考并谋划校园文化建设,定位高、视野新、选点准,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当作重点抓好、抓实。
第二,把握方向、打造特色
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学校要把握两点,一是必须要坚持建设先进的文化。要注重把握校园文化活动的政治导向、思想导向和价值导向,用优秀的文化加强对学生的正面教育,用健康向上的思想作为校园文化主流,确保校园文化沿着积极健康的轨道发展。二是依据并打造学校特色。一所学校与其它学校鲜明的区别就是学校的办学特色。校园文化建设要体现学校的特色,根据自身条件,扬长避短,在校园文化的特色上下功夫。
第三,增加投入,优化环境
校园文化建设要外显于形,内化于心。育人环境建设非常重要,完备的校园文化设施是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近几年来,我县做了许多工作,但总的看来,仍与发展的形势不相适应,与学校的发展、师生员工的要求不相适应。现在学校的经费拨付是按照学生数进行拨付,办学规模较大的学校还好一些。一些办学规模小的学校就在资金方面显得比较困难。像长兴学校、亮兵中小学、福兴学校等必须给予资金支持,方能更好的把文化建设做好。
第四,人人参与,形成合力
[关键词]校园文化;校园文明;特征;统一;建构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06)02-0025-02
一
校园文明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智慧结晶,也是学校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尽管一些学校“有文化无文明”的校园文化建设结果的出现表面上看是由“文化建构的任意性”、“文化引导的盲目性”、“文化主体的浮躁性”和“文化组织的散乱性”等原因所导致,但对校园文化和校园文明二者关系的理解有误与处理不当才是导致校园文化建设缺乏智慧的深刻原因。
所谓“校园文化”,是指师生在改造校园环境、协调入际关系、把握自身存在意义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校园样式、风格及行为。它一般由校园物质、制度、精神及行为四个层面的文化组成。其中物质文化是指学校的建筑、器材等物质条件与设施,是校园文化的基础;制度文化是指用以规范师生行为的各种政策、守则,是校园文化的纽带;精神文化是师生在校园生活中形成并自觉认同的群体心理和意识,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行为文化是指师生的具体行为展示,是校园文化的载体。而“校园文明”则是指校园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所达到的满足师生追求真善美的需要、促进学校良性运行的程度,是校园文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校园文化和校园文明各有其自身的特征:
第一,产生条件不同。校园文化是师生处理其与自然、社会及自身关系的产物,是师生对校园地理环境、人际关系和自身进行人造的结果。而校园文明则是师生在处理其与自然、社会及自身矛盾的过程中,对人造结果加以合规律合目的的改造后将“人造”结果转化为“造人”结果的产物。例如,各种亭台楼阁、名人塑像、文体活动等校园文化就是师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方式烙上其思想或活动印迹后的人造之物;但雅致的环境、美好的言行、淳正的校风等校园文明却源于那些具有造就和发展人材和大师这一“造人”功用的优秀校园文化。
第二,存在依据不同。校园文化是特定学校在特定的时代和地域,为了特定的追求而创造出来的一切,故在不同的学校,校园文化总是各具内容、风格和样式,体现出它以不同学校、不同办学条件和办学目的为存在依据的多元特征。例如,农业大学的田地棋布、追求增收增产的校园文化就有别于师范大学的名师丰碑树立、培养师范人材的校园文化,也不同于理工大学的科技迹象遍存、崇尚发现和发明的校园文化。尽管如此,校园文明的存在依据却是一元的,即不论是何种内容、样式和风格的校园文化,它们要想发展为校园文明,都只能以能够满足校园师生获取真善美的需要、促进学校的发展为共同依据。
第三,变化形态不同。校园文化的变化是一个连续渐进的过程,而校园文明的变化则是一个相对平稳跳跃的过程。一般来讲,校园文化由于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产生的历史成果,因而它往往是在顾及学校传统及其办学条件的基础上连续渐进地展开它的千变万化。而校园文明的变化却不同。校园文明对师生和学校发展所起的支持和促进作用决定了它一旦形成就不会被轻易地加以改变,而是保持其相对平稳的变化态势,但当学校出现大的转型和调整,抑或校园文化出现大的变革,那么原有的校园文明势必会随着学校的转变或校园文化的积极变革而发生跳跃式的变化。
第四,价值属性不同。在当今学校,师生个性的差异存在及校园文化生成环境的开放使得校园文化的内容往往是真假共存、善恶同在、美丑并蓄,展现出它在价值上既可彰显智慧和先进,又能暴露愚昧与落后的二重属性。而校园文明因为是师生对校园生活的恰当把握,其同假恶丑相远离,与真善美相伴生,所以它在校园中的千姿百态只会是精华的自由展示而不是糟粕的丝毫泛滥,从而显示其在价值上惟独容纳校园精华的单一属性。
二
以上校园文化与校园文明的种种特征表现虽然说明了二者之间界限的客观存在,然而透过形形的校园文化现象,二者又不乏有机统一的一面,这种统一主要体现为以下两点:
首先,二者相互规定。一方面,优秀的校园文化外在地规定校园文明的存在。例如,清爽的校道、别致的景点、畅通的网络、齐备的教研设施等器物文化体现的是精致与优良的器物文明;整理内务、发明创造、排队就餐等行为文化显示的是有益与优雅的行为文明;按章管理等制度文化凸现的是有序与高效的制度文明;勤奋务实、敬业励志等精神文化张扬的是健康与向上的精神文明。另一方面,校园文明是校园文化的内在规定。校园文化虽然是千校千面,但它们在本质上却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满足学校的文明需求。以学校的社团文化为例,甲学校的文学社在办刊、经济社在生产,而乙学校的文学社在讨论、经济社在消费。显然,这两所学校的社团文化在对方看来或许都存在值得怀疑的地方,然而经过仔细考察却不难发现各自都不乏文明的价值:前者突出的是社团活动的技能性和创造性,后者突出的则是社团活动的表现性和消费性。这一例证给我们的启示是:任何校园文化,不论师生如何建构它的内容和形式,校园文明始终都是校园文化存在和发展的价值意蕴或内在规定。
其次,校园文化与校园文明相互依存。一方面,校园文化是校园文明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校园文明从来不是随校园落成就可自然出现的伴生物,而是广大师生积极创造校园文化,并努力克服校园文化中存在的譬如教与学、学与用、劳动与休闲等诸多文化供给与文化需求之间的重重矛盾,使校园文化发展到具有泽被师生、造福学校这一价值时而取得的历史成就。离开了校园文化的丰富、变革和完善,校园文明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一方面,校园文明是校园文化变化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当代校园文化的开放性和个性化特征的存在虽然使得不同校园文化间的频繁交流与碰撞变得空前激烈和复杂,但校园文化避免蒙上文化尘埃,绽放文化光芒的关键既不在于校园文化内容的增多,也不在于校园文化形式的新奇,而在于校园文明现实地成为了校园文化变化发展的方向和目标。这是因为:其一,校园文化如果不以接近校园文明作为自身变化的方向,那么我们在发展校园文化时就会只注重校园文化的积累而疏忽其内容的意义,以至于将校园文化的建构看成是一种可以任意为之的操作。其二,校园文化倘若不以校园文明作为自身发展的目标,那么我们就会把现有校园文化的存在看作是永恒不变的事情。离开了校园文明牵引的校园文化只能走向混乱、流于低俗。
三
上述校园文化与校园文明的关系深刻表明:校园文化的发展是一个校园文明形成和升华的过程,校园文化的多层面构筑与文明化追求必须结合起来,互动互进。既重视校园文化的创造和积累,又追求校园文化的优化和提升从来都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应然之义。换句话说,校园文化的发展从整体上来说决不是一个校园文化与校园文明相分离的过程,而是两者相互统一、交互完善的过程。因而在实践层面上,实现校园文化发展的方略就在于从校园文化与校园文明相统一的角度去构筑合理的校园文化建设模式,而由以下三要素构筑而成的校园文化建设模式无疑就值得学校师生予以重视和参考:
“丰富”,即积累、兴盛校园文化。这是校园文化建设模式构筑的基石。它一方面强调校园文化的建构既要重视对校园自然环境、教研设施等“硬件”的添置,也要关注对校园精神、管理制度等“软件”的培育,以保证校园文化内容体系的完整。另一方面也要求针对师生需要及学校条件,尽可能地创造吸引师生注意、便于师生参与、发挥师生才华的多种校园文化形式,使校园文化形式能够准确、灵活而充分地体现和强化校园文化内容。为此,本着“开放搞活”的原则,在教师和学生队伍中培养和使用校园文化建设的专家及文化活动骨干、积极拓宽校园文化建设的投资渠道以争取社会力量的文化投资、建设有吸引力和说服力的数字校园、对外来文化加以批判吸收等就不失为丰富校园文化的有效举措。
“创新”,即变革、优化校园文化。是指对现有校园文化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超越性的改造和完善。创新校园文化的目的在于通过反思、批判和发展校园文化,使校园文化能够不断孕育和提升其文明价值,因而它是校园文化建设模式构筑的关键。它首先要求师生时刻反思校园文化的文明程度。例如,反思精神文化是否催生了“道德文章、堪为师表”的大师和“知行合一、心智健全”的学生;反思器物文化是否得以绿化、美化,因而能够“筑巢引凤”;反思制度文化是否成为了促进学术、培育人才和大师的坚实保障;反思行为文化是否彰显了师生热情、上进的儒雅气质;反思校园文化是否成为积极影响社会的示范文化等等。其次是要求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大胆变革校园文化形式、小心改造和完善校园文化内容。采用校园文化新形式尽管经常会面临因违背传统、冒犯权威所带来的风险,但只要新形式有助于增加校园文化的文明价值,广大师生就不妨大胆突破校园文化形式的旧框框、采用校园文化的新形式。当然,校园文化新形式的采用由于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外在环境扶持,例如国情的允许、法律和政策的支持、社会舆论的宽让、家长的理解与协作等等,故在变革校园文化形式时要做到必要的小心谨慎,不能随意触犯社会的法规与道德。
“树我”,即树立校园文化的独特个性或形成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如果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不能独具一格且品格优质,那么该学校不仅难以培育出一流的大楼、大师、大材和大气,而且还将走向沉寂甚至是沉沦[1]。鉴于此,追求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无疑就成了校园文化建设模式构筑的重点[2],需要学校特别注意的是:第一,集中发展校园优势文化。这是指在财力、物力有限的条件下,只有集中发展校园优势文化才能保证校园文化特色的形成,但这样说并不意味着可以忽略其他校园文化的建设,而仅仅是强调在维持诸种校园文化相互支撑、协同提高这一结构关系的同时突出对校园优势文化的建设。第二,重视校园文化的国际定位。在日益开放的时代,校园文化个性的树立显然必须面向全球,实施国际定位战略。它主要强调学校须以自信的校园文化传统与西方学校的校园文化对话,用参与国际交流与竞争的国际视野来审视、评价和完善自身的校园文化,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实现向世界展示自己独具魅力的文化个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人自身的和谐
社会对教育提出的使命是在个体和社会统一中来把握身心和心智(知、意、情、行)的和谐发展。个体自身和谐主要指个体的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智力与非智力平衡,身心健康、心态良好。
2.人与环境的和谐
人与环境的和谐一方面是指建设优美的校园风光、另一面是指营造良好的教学、科研、生活、学习等环境。优美的自然环境对于陶冶人们的心灵、进行自由的学习与创造都是十分有益的。而有序、高效、便捷的教学、科研和生活环境又会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影响师生员工的行为及其人格的塑造,激发广大师生员工的自豪感和凝聚力,从而形成能够使师生员工产生美好感受的校园文化,得以在思想品行、思维品质、学术科研、教书育人等方面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3.人与社会的和谐
人与社会的和谐是指人与人的和谐,人际间的和谐,广义上是指人与社会环境的和谐。在现代通讯、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人际间的交往愈加频繁,相互间的合作依存日益紧密。其良好的人际沟通和协调的能力,已成为人们取得事业成功的必要条件。因此,人与人的和谐相处也日益成为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内涵。
二、艺术院校校园文化特点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专属文化现象,是历届师生对民族文化和校园文化传承和创造的结果。艺术类院校由于其自身学科设置等方面的特点,形成于不同于综合大学的校园文化特点。
1.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优势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学校校园文化构建的重点。艺术院校作为研究文化艺术的专属机构,拥有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风格鲜明的校园建筑及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构建以美为核心的校园文化,突出校园文化美的特色,有利于对学生实施美育,培养学生艺术化的心灵、审美化的人生境界,全面提升校园文化的水准。
2.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欠缺
艺术院校学生都是经过长期的艺术教育学习,或是相关艺术院校附中考取,由于学习环境、个人兴趣、时间精力等原因,导致学生偏于专业领域的学习,导致文化课学习投入不够,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人文及自然科学类的活动较少,参与人数较少,人文素养底蕴不足。
3.校园文化构建面临困境
国家在针对艺术院校大学生心理研究、培养方式研究等方面的投入尚不具规模,各类校园文化导向性机构对艺术院校的关注及研究不足的情况。艺术类学生大多个性张扬、思维敏捷活跃、情感丰富、这给思想教育工作带来一定难度。此外,当前教育市场化的背景下,艺术院校学生学习成本不断提高,学生经济意识不断加强,价值取向日趋务实与功利化,这都对艺术院校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提出了挑战。
三、构建艺术院校和谐校园文化的对策
1.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明确育人理念
构建艺术院校的和谐校园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既包括以学生为本,也包括以广大教职员工为本。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管理者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管理者之间的有效沟通,发挥起主体作用,提高管理效能。努力为广大师生员工营造和谐、宽松的工作学习环境。作为教育研究机构,除了完成教学任务,还应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想,独立人格,充分尊重师生的学术自由,努力为广大学生的知识学习、技能训练、素质培养、专业素养提供一切便利条件,学校职能部门应建立健全相关培养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服务指导机制,使学生在体力、智力、心理和伦理各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从而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2.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无规矩不成方圆,艺术院校的学生大多个性突出、而且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为更好地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必须加强制度文化的建设。其规章制度要体现三个特点;其一,制度全。规章制度应该是全方位的,做到事事有章可循,如行政管理制度、道德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后勤管理制度等。其二;条例细。所制定的条例应内容具体明确,可操作性强,如学生宿舍管理规定、学籍管理规定、学生管理规定、学生资助管理规定等。其三;纪律严。制度透明,纪律严明,赏罚分明,从而在践行制度过程中形成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制度文化环境。
3.加强学生党团组织建设,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夯实群众基础
其一,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发挥基层党团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实现激励和带动作用,竭诚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其二,注重培养学生干部,加强班集体建设,发挥其团结、组织、教育学生的职能;其三,加强社团建设,发挥艺术类院校的优势,组织成立高质量的艺术类社团,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精品文化,逐步积淀、缔造和培育特色校园文化。
4.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搭建平台
要充分发挥艺术院校专业特点和人才智力的优势,积极探索艺术类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形式,创新校园文化展示的新载体,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途径,举办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讲座,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科技文化活动,转变学生轻视文化修养的错误认识。提高文化课的教学质量,加大文化课考试难度,开设相关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的必修课和选修课,提高其学术素养;在艺术实践方面,注重学生主体性作用发挥,要充分利用艺术实践活动展示性强的特点,注重提高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人际交往、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为学生在情感认知、意志品质等方面的综合训练提供条件,促进同学间的团结、信任与合作。
四、结语
①某些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内容与职业培养目标相去甚远,未能体现其职业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与企业需求脱节。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具有一般普通高校校园文化的共同特点,同时又有独自的特色,它需要融入更多的职业特征、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职业人文素质。部分职业院校一味地复制和模仿普通高校的校园文化模式,导致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严重脱节,在专业课教学中不能从职业、企业工作环境的角度出发,使得学生在毕业进入后缺乏对企业文化的认知,加重了企业的二次培训负担。
②某些职业院校把校园文化建设仅仅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的层次上,把主要精力放在日常招生、教学、就业、抓硬件条件建设等常规性工作之中,仅仅在班主任、辅导员、学生处、团委、招生就业处等管理部门下功夫,却将专业教师和专业建设抛去不谈。这体现了职业院校对校园文化的内涵、目标、意义等认识不够深刻,建设校园文化的方法和途径不够深入。
2校企文化对接的方式方法
2.1培养“双师型”教师
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对专业课教师的一种特殊要求,即要求专业课教师同时要具备两方面的能力和素质:一要具备较高的文化和专业理论水平,有较强的教学、教研及教学能力;二要像企业技术人员那样,有较深专业基础知识,熟练的实践操作技能。从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来看,把学生培养为企业所用的实践型人正是职业院校的方向。职业院校在教学中要注重与生产实践的密切联系,重视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的实用性。而双师型教师正能够满足职业院校的要求。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首先要走出去,积极地将专业教师送到企业一线锻炼或顶岗实习,增加专业老师实践经验;另一方面要请进来,即从企业招聘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充实到专业教师的队伍中来。学校自己的教师可以通过挂职锻炼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知识,提高自身的动手实践能力。职业院校的教师大多是从院校毕业的,对校园文化有着较深的理解,又由于有了企业工作经验,在再次进入校园后进行教学、管理工作后,会无形中将企业的管理和工作态度带入到学生管理和教学工作中来,从而会进一步影响原有的院校办学思想、管理体系等,这种思想还会持续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业方向等。
2.2将企业引入到校园
职业院校学生的最关键的竞争力主要在实践和动手能力上,因此,必须引企入校。一要加强学校实训设备建设。应尽可能将教学环境设计为教学工厂模式,建立理实一体化实训室,营造出尽可能真实的职业环境;或通过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促进校企物质文化的融合。二是参照企业需求建设实践课程。各专业在课程实践课程建设中要广泛采纳行业专业和企业专业的建议,课程的编制应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实用性,突出实训环节;在教学中要采用案例教学、任务教学法等。要以毕业生就业的企业为导向,及时调整和更新专业结构和课程结构,实时地将新技术新方法更新到课程中来,让专业设置及课程开发与企业社会零距离,使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深度融合。引企入校,更要把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引入到学校和课堂,校企联合办学。定期邀请企业高级管理层或者技术人员来校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和技术以及规章制度教育,甚至可以外聘一部分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参与学校实训教育。学生在校园的课堂中就可以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也可以尽早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真正实现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企业管理理念和教育理念的紧密结合,营造了全新的校园育人环境,促进了职业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良好交融和对接。
2.3工学交替加强企业文化认识
近些年来职业院校不断地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其中工学交替是很受欢迎的一种教学模式。通过工学交替的方式,使学生在一定的企业实践中去感悟企业文化。在企业实践过程中,学生带着从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对知识的疑惑去企业,企业给了学生工作、生活等多方面真实的职业环境,缔造了一个完整的职场氛围。学生通过在工学交替模式下的锻炼,吸收了企业文化,进一步进行自我批评和自我消化。职业院校应用工学交替模式,让先进的企业文化理念培养和熏陶学生,为企业培养直接所用的高技能型人才。学生在工学交替模式中,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换,在具体实践中,接受了企业一线人员的的教育和指导,学生通过企业的管理,无形的企业文化渗透,提高了团队协作精神,增强了自身的团队意识。在企业生产和服务过程中,每名员工都有自己的分工,从接受任务,到生产过程,到完成任务,所分担的部分都应当保质保量完成。能够保证总目标的顺利完成,是因为从事这项总任务的人都要具有团队意识。学生在工学交替模式中可以培养出良好的职业品质,从而更好地向职业人过渡。
3校企文化对接的意义
3.1校企文化对接为校企合作提供了重要基础
职业院校是培养技能人才的摇篮,而校企合作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的有效方式。所以对于职业院校来说,实施校企合作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但推行校企合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校企合作必然要经过校企文化对接这个过程,没有经过校企文化对接的过程和环节,急功近利而简单搭建的校企合作,没有牢实的根基,只有将校企合作上升到与校企文化对接的基础之上,才能形成长效的合作机制。
3.2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校企文化融合,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企业文化氛围和企业当中激烈的竞争,体会到企业文化的内涵,认识到专业技能在企业的生产中的重要作用;职业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不能完全从传统教育方法中获得,但可以通过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交汇融化的过程中逐步领会。因此,让学生在真正的企业文化环境中发展,使学生自身清晰地认识到市场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养,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4总结
卫生文化的基本形态
卫生文化建设分为卫生环境文化、卫生精神文化和卫生制度文化三个形态。环境文化是设施的体现,是物质的、显性的文化,主要包括卫生保健机构的建筑、保健服务、健康咨询、洁净的校园、文雅的绿化,卫生的自然景物、健康的人文景观。卫生健康环境给人以良好的影响和熏陶作用,能愉悦性情、催生灵感、激励创新。精神文化是卫生健康意识与价值的体现,是理念的、隐性的文化。主要包括卫生意识、健康追求、卫生清洁活动、健康价值取向、医疗保健机构形象、医务人员医风。精神文化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反映医疗保健机构的价值取向,影响着全校师生的健康价值理念。精神文化是卫生文化的核心,在卫生服务的过程中发挥着内在的潜移默化的效应。制度文化是卫生健康行为的体现,是导向的、可操作的文化内容。主要包括卫生组织机构、运行机制和紧急预案、规章和条例等。制度文化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以《学校卫生工作条例》《高等学校医疗保健机构工作规程》等为基本准则制定的具体工作规范,如岗位职责、操作规则、应急预案等;二是以学校的管理制度为基础制定的就医者所遵守的行为规范,如就医须知等。制度文化是连接环境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纽带,可使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之间相互转化。卫生健康制度具有卫生文化运行的支持和保证作用。卫生文化以其特有的文化形态烘托着校园文化,并在校园文化与育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卫生文化的作用
卫生健康理念导向作用高校卫生文化从属于整个社会的卫生健康文化,中华民族的健康意识在园卫生健康文化的价值取向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通过卫生文化建设纠正卫生健康文化中的盲目观念,抑制非理性的卫生健康文化倾向,因而具有健康理念的导向作用。卫生知识传递与教育促进作用卫生文化建设的知识内涵在非医学院校是非专业知识,但又是学生必备的知识,他们在校园生活、学习中,应掌握卫生健康知识、树立终身健康意识。因此,卫生健康部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与教务部门协作,或不定期举办健康教育讲座,增强学生自我保健能力,促进学生建立健康的习惯,发挥着教育促进作用。卫生环境感应与心理修养作用卫生文化建设强调对学校教学卫生、体育卫生、劳动卫生、环境卫生、饮食卫生中构建良好卫生健康文化环境,这些环境对学生心理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心身于卫生健康文化的环境中,感受文明、陶冶情操、调节情趣、修养心绪、激发心理动力,提高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卫生健康对教学的保障作用卫生文化建设中开展的对学校教师定期进行健康监测,维护教师的身体健康,保证保障作用。在传染病监控、常见病防治的过程中,指导教师个性化保健方法,降低学校教师的整体发病率,保证教师队伍的健康状态。卫生文化在不断发展的校园文化中,已不再是单一的医学文化,而是以健康教育、信息咨询、医疗保健服务为一体的形式融入校园文化中,并在人才健康工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卫生文化的建设
由生理服务扩大到心理服务,由医学服务扩大到社会服务,由个体服务扩大到群体服务,学校卫生文化的建设工作必须适应这种历史性的转变,不断扩大工作领域,提高保健工作水平。卫生文化的建设工作的重点仍然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校能健康学习、生活、成长、成才,毕业后能为国家多工作几十年,那就是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莫大贡献。因此,学校卫生文化的建设工作应抓好以下几项工作:加强学校卫生保健机构的建设,成立学校卫生保健委员会,系成立体育卫生领导小组。食堂应有专职或兼职食品卫生监督员,形成学校卫生保健网,以保证学校卫生保健工作的贯彻落实。明确工作任务,加强责任制。卫生委员会,应协调各部门开展卫生保健教育,参与创建文明校园,消灭卫生死角,开展阅读卫生、书写卫生和课桌椅卫生教育,并抓好教室采光工作等等。做好新生入学体格复查,应普查肝功能,胸部X光透视,这无疑将有利学校群体健康与真正落实传染病的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系卫生员,应经常学习卫生保健知识,创伤急救知识,做好体育锻炼的医务监督,做好季节病常见病心防治以及心理生理健康知识宣传教育等工作。加强经费投入,更新医疗设备,改善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学校每年应有专项经费添置新的检测设备。近年来,高校教育事业发展迅速,高校卫生保健事业必须与之同步发展,这样,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落实国家关于“高校卫生工作条例”,稳定和发展保健队伍,有计划地开展不同层次的业务培训,调动保健工作者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刻苦钻研业务。营造卫生健康文化氛围开展以健康教育为主线的多样化活动。开设健康教育课,创办校园卫生座,举办健康主体讨论会,设立校园卫生健康节,建立网络健康论坛网页,成立卫生社团组织。施以个性化的经常性的身体监测和健康指导,监督学生学习、生活卫生环境。定期、不定期地检查卫生环境。开展对学生的心理卫生咨询工作。疏导学生心理障碍,指导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建立健康信息网络平台。发挥其便捷、灵活、互动的功能,学习医学科普知识,了解疾病预防知识,卫生健康知识,引导教师和学生随时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展示健康教育的宣传资料,供教师学生浏览,了解疾病预防知识,卫生健康知识;开设健康咨询室,指导心理障碍调适方法,传授身体保健技能;设立卫生品、非处方药品专柜,为学生提供方便。
关键词:高校;体育文化;校园文化;建设
一、校园文化及其作用
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学校的体现,是一所学校独特的精神风貌,也是学生文明素养、道德情操的综合反映。校园文化建设反映了学校的综合办学水平,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要求。因此,倡导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始终是高等学校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校园文化又是整个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是一种具有引导性的亚文化,一种特殊的社区文化,一种精神文化。从其构成上看,它是以物质条件为基础的载体文化和以人文为中心的人和社会精神文化的统一。校园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同学们的视野,培养一专多能的跨世纪、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具有深远意义。
同时大学校园是多种新思想、新思潮、新观念、新信息最先接受、传播或诞生的场所。这种氛围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具有巨大的育人功能。它可以促进大学生认识人生、认识社会,学习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扩大知识领域。校园文化又具有导向功能。如讲座、学术报告、知识竞赛以及各种文化活动,对学生有直接或潜在的导向作用,深刻地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心理趋向和行为规范。开发创造功能,课余文化生活补充和丰富着课内的学习,并有力地促进学生能力的多方面发展,如科研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组织工作能力等等。除此,校园文化氛围还具有娱乐调节功能。娱乐是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活跃、调节师生的工作和学习生活,增添生活的情趣。娱乐的同时也在提高人们的艺术欣赏能力和文化素养。寓教于乐是校园文化教育功能的延伸,可以陶冶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培养良好的个性品格、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激励凝聚功能,校园文化可以提高人们对学校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激发师生拼搏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
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能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首先,通过校园文化的熏陶,可以增强学生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兴趣,促进自身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价值取向及思维方式的改变。第二,可以弥补大学人文学科课堂教育的不足。第三,加强校园文化是丰富自身内涵的重要形式。利用校园文化活动,既促进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又促进学科专业的深化,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创造一种和谐向上健康文明的环境氛围,形成良好的校风。
二、校园体育文化及其作用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学校这一特定的范围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是人们在教学和科研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体育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即学校的师生员工在体育教学、健身运动、运动竞赛、体育设施建设等活动中形成和拥有的所有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以及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这种特定的文化氛围是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校风校纪、生活方式等内容相联系的。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的文化现象,校园体育文化和校园德育、智育、美育文化等一起构成了校园文化群,它又与竞技运动文化、群众体育文化一起组成了广义的体育文化群。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形态之一,具有强烈的个性,它来源于社会大文化,以社会文化为其背景,滋生于社会而又不同于社会文化的一种特殊文化,因而它又具有自己的特殊功能。校园体育文化的灵魂与核心就是校园精神,而校园精神是深层次的群体意识,又是群体的向心力与凝聚力,是校园群体共同的价值认同、价值取向、心理特征、行为方式。有人把学术文化比作校园精神文化之首,而把体育文化看作是校园精神文化之躯。因此,体育文化作为校园精神建设的一种途径和形态,构成了校园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1.校园体育文化的作用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更是在广大师生直接参与和精心培养下发展起来的。它对改善学生的智能结构,加强学校与社会的交往,传承、借鉴人类社会的文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1)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校园体育文化是存在于学校这一特定环境中的文化形态。公平竞争、团结协作、自强不息、自信不止是体育精神的精髓,它以其特有的魅力与作用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强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更成为校园文化对内、对外展示的窗口。“更快、更高、更强!”、“团结、友谊、进步!”、“重在参与”、“公平竞争”等奥林匹克精神,其魅力就深藏在体育文化的底蕴之中。体育及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中最活跃、参与人数最多、开展最广泛、持续时间最长、对人产生极其深远影响的文化活动。为数不少的高校通过体育文化的营造对校风、学风建设取得显著效果。如三峡大学,学校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着力营造人文、科学精神相融合的校园文化,使学校思想政治状况、宣传舆论氖围、师生文明素质、校园综合治理等方面均呈现出新的气象,促进了教职员工的交流与沟通,增进师生员工的团结和深度融合。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高校的培养目标就是把大学生培养成为集知识与技能、智慧与体魄为一体的全面型人才。大学校园的人文气息和文化氛围深深地影响着一代代学生的成长,弘扬“诚信,奋斗,进取、创新”的办学精神,对提升一个学校的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氛围、培养学生健康成长中体育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推动校园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中,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发挥了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2)体育文化节是建设校园文化的主要形式之一。如今举办体育文化节,已成为校园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成为高校“弘扬体育精神,倡导人文关怀”的窗口,成为广大学子施展个人才华,发挥各自特长的广阔舞台。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在学校范围内营造一种健康文明、团结向上、高雅清新、竞争有序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体育文化节是传播价值观念的最佳载体,是激发学生体育兴趣的有效手段。体育文化节,是体育的感性与文化的理性相结合,融体育知识、体育游戏、体育表演、体育比赛、体育征文、体育绘画、体育摄影等多种体育相关活动为一体。以体育活动为载体,为师生提供一方舞台,以公平竞争、团结协作、拼搏进取为宗旨,以“健康、快乐、文明”为目标,来培养师生的体育道德素养。由于体育节具有浓厚的节日气氛,能提高学生的兴趣,能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通过体育文化节,使体育不仅仅成为一种
身体锻炼、增强体质的手段,更是一种享受、一种快乐、一种体验。这种热烈而激情的文化氛围吸引更多的人关注、支持、参与体育运动。除此,让师生们树立新的体育理念和科学的健身方法,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使体育成为人们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举办体育文化节的宗旨之一。
2.校园体育文化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校园体育文化是营造学校人文气息和文化氛围不可缺少的内容,是推动校园文化发展的最有力的催化剂。体育运动是体育文化发展的主要载体,它不仅能起到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在体育运动中所崇尚的公平竞争、团结协作的道德风尚;尊重自己、尊重他人、自强不息、自信不止的道德品质;促进相互交流、相互协作的精神。这正是我们所应追求的人文精神。校园体育文化不仅具有丰富体育知识,修身养性,传播健康方法,营造健康向上、积极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给学生搭建了充分展示才华和特长的平台。更重要的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了学生人格的完善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提高了大学生的品德修养。在弘扬积极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熏陶中,在忘我的拼搏中,锻炼了意志品格,陶冶了情操,心灵得以净化,人格得以升华。这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将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3.体育文化在大学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人文素质教育是以塑造人的精神境界、人格品位乃至民族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和文化启蒙的主要形式,校园文化直接影响着人的思维品质、行为价值及元认知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高中校园文化建设以学生社团为重要载体,对校园文化建设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凝聚力的建立
多个学生因为有着相同的兴趣和爱好共同参与到某一个学生社团后,因为大家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需求,有着同样的追求,在社团活动中就愿意接受教师和同学给予的建议。更多的时候会在为完成一个共同目标的过程中,因为相互间的信任而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学生社团就像一股强大的磁场将有着相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和教师凝聚在一起。
2.有利于学校思想教育潜移默化的进行
学生社团的类型很多,不仅仅有我们日常认为的体育类,还有科技类、文学类,也包括了政治理论学习类。这种基于学生自发组织的活动,有自愿的参与者组织形式活泼的学生社团,让原来思想教育的说教形式转变成学生乐意宣传和参与其中。因此,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潜移默化的功效。
3.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展示
高中学生参与到社团中,完全是以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决定的,大家因为一个相同的爱好走到一起,在这个环境中,学生更容易释放自己。如我校的街舞社,不仅组织时尚类的活动,如快闪,同时也组织送文艺到敬老院活动,这些活动在一些媒体上都有报道。在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满足了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己的个性和自己的特长得到了展示,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的自我价值也得到了实现。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文化素质
“人文盐中、创新盐中”是盐城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大到一个民族,小到一个学校,创新在任何时候都很重要,对于现在的高中生,更应对其进行创新教育。兴趣是最好的教师,绝大部分学生参与到学生社团中都是依据其兴趣,在活动过程中从策划到实施都是由学生自主完成的,教师仅是指导。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团活动,学生通过一些科学、学术氛围的影响,形成了敢于挑战困难、投身科学的创新意识。在我校的科技类社团活动中,许多学生通过参加社团活动,爱上航模,并自发组织设计,在省比赛中收获颇多。
5.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目前,高中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家长在很大程度上只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不够关心,高中生学生压力大,心理承受力有限,如果出现问题不及时解决,很容易酿成大错。学生社团可以为学生解决一些心理障碍方面的问题。社团活动不仅能为学生高中生活注入生机和活力,更重要的是,它可以让学生有一个心灵的沟通平台。在社团活动中,有共同爱好和兴趣出发点的学生相聚在一起,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更容易,使他们有归属感和安全感。社团活动让学生有一定的自由空间,学生可以尽情表现自我,张扬个性、参与活动。同时社团活动还可以促使学生在融洽的交往过程中了解自己的长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二、结论与建议
文化艺术管理人才,是文化艺术发展的基石,地方文化事业要得到发展,首先必须要有一个文化发展理念先进、文化管理能力突出、事业心强、作风过硬的文化管理人才群体。但由于各种原因的存在,革命老区往往缺乏这些相关人才,因此需要通过其他途径引入,其中,艺术院校选派青年艺术管理人才到革命老区,就是重要的途径之一。从2006年开始,川音选派了超过20名年轻干部到南江县挂职,这些干部多数拥有音乐及其他艺术学科本科以上的教育背景,又曾在学院担任科级及以上的职务,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对于文化建设与发展有较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思维敏捷,精力充沛,还有较强的创新意识。这些干部到南江县,担任副乡长、副书记、文体局副局长、县长助理、副县长等职务,大多负责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行政事务,直接参与南江县的文化建设和发展,结合南江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将先进的文化发展理念注入南江县的文化发展中,不仅直接提升了南江文化发展的水平,也潜移默化的影响了南江县的文化长远发展思路和文化队伍。川音下派挂职干部为南江县文化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尤其是在文化发展宏观指导及现代文化发展理念等方面,比如深挖南江文化内涵、打造南江文化品牌、创新南江文化发展和管理机制、强化南江文化发展基础、建设南江文化队伍等。近年来,南江县文化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文化活动红红火火,文化事业蒸蒸日上,其中川音下派挂职干部有着突出的贡献,正如南江县文体局负责人所说:“南江群众文化的蓬勃发展,这与四川音乐学院的倾力帮扶分不开的”[2]。
二、艺术院校采取具体的举措,支持革命老区文化发展
艺术院校支持革命老区文化发展,还可以采取更加具体的举措,从细微处着手,切实的为革命老区文化发展做出贡献,比如:开展艺术培训、举办文化活动、捐赠文化设备、等。1.开展艺术培训艺术院校拥有各种层次的艺术人才,可以广泛的在革命老区开展针对艺术考生的培训活动,能够减轻老区艺术考生的负担,提升艺术考生的水平。比如,通过调查,川音下派到南江县的干部发现,“南江每年参加艺术类的考生很多,但是被录取的人数较少”[2],主要原因是“南江县艺术类师资力量较薄弱,部分学生到外面去学习,外面去的也未进入正规机构学习”[2],因此,“既耽误了孩子学习文化课的时间,又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2]。针对这种情况,川音下派干部立即开办了音乐高考免费培训班,由音乐专业的下派干部轮流上课,强化培训,课程内容包括乐理、视唱、练耳、琴法等。此外,川音还派出大三、大四的学生到南江第四中学,辅导音乐专业考生,加强专业知识。川音的这些艺术培训活动,既提升了考生的专业知识,减轻了考生的经济负担,也提高了川音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2.举办文化活动艺术院校要在革命老区文化发展中发挥作用,需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扎实的举办一些文化活动,将群众的文化热情调动起来,才能真正推动老区文化发展。比如,川音在南江县南江县东榆镇槐树村村小建立的音乐教室,就是很好的例子。槐树村地处偏僻,“由于多种原因,不仅整个乡村文化氛围淡薄,而且村小也没有一件像样的乐器,学生想学音乐知识而无条件”[2],而且村民普遍缺乏文化意识。了解到这些情况,为了“培育乡村音乐文化土壤,营造浓厚的音乐文化氛围”[2],改善村民的文化条件,2010年5月,川音在槐树村建立了音乐教室,通过多种途径,为音乐教师配置了古筝、二胡、长笛、葫芦丝等音乐器材,同时每周到村小为学生讲授音乐课。此举提高了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也潜移默化的影响了村民的文化意识,对于社会主义乡村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有较强的参考意义。又如,川音协助南江县元潭乡字库村村委会主办的《字库鸣报》。2009年,川音党委书记柴永柏教授在调研中了解到,当地村民文化生活贫乏,对科技信息的了解极少,当即决定安排川音四名下派干部协助协助村支书办一份信息报,并亲自题写了报名———《字库鸣报》。栏目包括“政策咨询”、“字库新闻”、“种养技术”、“信息播报”、等,这份富有特色的报纸分送到每户村民家中,“村民们都是争着看,有的村民跑十多里路专门来拿报纸看……”[2]。3.捐赠文化设备艺术院校自身拥有一定的文化设备资源,也能够组织、调动其他机构的一些文化设备,可以开展为革命老区捐赠文化设备的活动,帮助革命老区文化事业发展。比如,川音考虑到南江县文化设施设备严重匮乏的实际情况,多次向南江县相关机构进行了文化设备的捐赠活动。2011年3月,川音在南江挂职锻炼的7名干部代表川音院向南江四中捐赠了价值1.3万多元的古筝、单簧管、小号、长笛等乐器[3]。同年5月,川音组织筹备了琵琶、二胡等民族乐器22件,价值13000余元,捐赠给南江县文化馆和老年大学[4]。2012年3月,川音下派干部协调多方关系,向南江教育系统捐赠了钢琴、古筝、吉他、葫芦丝、竹笛、竖笛等价值60000多元的音乐器材[5]。川音捐赠的文化设备,为南江县文化艺术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设施设备,使得相关地区有条件开展文化活动。
三、艺术院校充分发挥优势演出资源,推动革命老区文化发展
艺术院校拥有优势演出资源,比如表演人才、表演团体、演出设备和演出管理经验,可以与地方政府合作,开展以宣扬红色文化、旅游文化等为主题的演出,达到宣传推广老区特色文化、培养老区表演人才、推动老区文化发展的目的。川音作为西南地区高水平的音乐艺术院校,拥有大量的音乐创作与表演人才,成立了交响乐团、民乐团、合唱团等多个演出团体,多年来积极参与南江县的文化演出活动,与南江县政府合作组织了多场大型文化演出,其中的四川光雾山红叶节演出尤其有影响力。比如5•12汶川大地震后,2008年10月23日,川音组织100余名师生到南江县光雾山参加“2008中国四川光雾山红叶节暨抗震救灾慰问演出”,演出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高水平的演出“将先进文化送到了基层,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极大地宣传了光雾山,提升了光雾山的文化品牌”[6],鼓舞了南江人民灾后重建家园后的信心。川音先后参加了6届光雾山红叶节的开幕式演出,多采取与南江县、巴中市本地歌舞团共同演出的方式。这些演出活动不仅丰富了南江县的文化活动,宣传推广了革命老区红色文化、旅游文化,还为本地文化表演人才提供了与高水平演艺人员面对面交流、学习的机会,使得他们能够近距离观摩高水平的演出,开拓专业视野,了解最新演出设施设备及信息,从而极大的提升其专业水平及演出管理能力,有利于本地文化表演人才更好的为南江县文化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