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渡荆门送别李白范文

渡荆门送别李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渡荆门送别李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渡荆门送别李白范文

2、原文:《渡荆门送别

【作者】李白 【朝代】唐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3、翻译:

第2篇:渡荆门送别李白范文

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思考】

1.请写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

1.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答题示例:

①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

②赏字词:“随”字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字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③品技巧: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鉴赏】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荆门,即荆门山,位于今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自古有楚蜀咽喉之称。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山随平野尽”,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它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后句用一“入”字,力透纸背,用语贴切。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江面水流湍急汹涌,那就很难有机会看到“月下飞天镜”的水中景像;在隐天蔽日的三峡空间,也无从望见“云生结海楼”的奇景。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第3篇:渡荆门送别李白范文

【关键词】比较;归纳;教学;古诗词

一、关于诗歌意象的比较归纳

意象是寄托诗人的情感,构成诗歌意境的客观物象,如果要理解诗中蕴涵的情感,解读诗的意境,那就必须把握意象。然而由于学生的知识面有限,阅读面不宽,他们对意象的理解比较困难。如果用比较法学习,就会形成可比可感的具体印象。

在学习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时,有的学生问:词人为什么非要写残月而不写别的。实际上从古到今,有许多以“月亮”为物象的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我们不妨列举一些进行比较。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杜甫的《月夜》:“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月亮是有圆缺的,正如人有离合。因此,在我国古诗词作品中人们往往寄托于月亮这一物象之上的意就是思人、思乡。这样由表及里,逐层剖析,诗意就不难理解了。

“水”,在古诗词中频频出现,为了理解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水”的特点,我们可以比较以下几首诗中“水”的特点,找出结论。曹操《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中。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李白《渡荆门送别》: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娥眉看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流,奔流到海不复回。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些诗中的“水”,恣肆,气势磅礴。通过比较,学生发现:苏轼这三句不仅写出了长江奔流不息的磅礴气势,而且将写景与写人融合为一。在这里,长江不仅仅是一个水的名称,而是滔滔历史长河的代名词。苏轼将大江与千古风流人物联系在一起,把读者带到千古兴亡的历史气氛中,抒发了对往昔英雄人物的无限怀念之情。

要激发学生的更大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诗歌的鉴赏水平,还必须进行大量的拓展练习。在我们学过的古诗词中,随处可遇到“头发”这一形象,那么在诗人笔下究竟有多少“头发”?又究竟是什么样的“头发”?带着这一问题要求学生课外搜集唐诗,然后归纳总结。结果同学们发现四大问题:一是唐诗中头发颜色绝大多数是白、苍、斑、素等,二是唐诗中头发状态大多是衰、凋、残、焦、丝、华等,三是诗人们习惯用雪、秋霜、蓬、鹤、云等来比喻头发,四是诗人一般抒发的是时光易逝、壮志未酬等忧愁悲伤的人生感慨。通过这次活动,学生初步学会怎样去读诗,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也一时高涨。

二、关于诗歌形象塑造法的比较归纳

诗歌中的形象大致有三类:诗中主人公形象、诗人自己的形象和诗歌中所描写的景与物。为了使诗歌的形象鲜明突出,诗人往往调用各种手法去塑造形象。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三次写到江中之月,其作用分别是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烘托了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为了进一步理解这一作用,我们可以联系初中所学的《陌上桑》进行对比,《陌上桑》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就是为了侧面烘托秦罗敷的惊人美貌。

诗人除了用正面的衬托手法外,还用反衬的手法塑造形象。如王维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就是典型的以闹衬静的手法;李商隐的《柳》“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本是借咏秋日之柳自伤迟暮,倾诉隐衷的,但诗人却先写春日的情景,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的零落憔悴。

三、关于诗歌思想内容的比较归纳

第4篇:渡荆门送别李白范文

古体诗分为四言古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唐初开始形成的、在字数、声韵、对仗方面都有严格规定的一种格律诗,就是我们所说的近体诗。近体诗也叫“今体诗”。近体诗分为绝句、律诗,我们在课本中学到的大都是近体诗。下面我们来欣赏一首古体诗,感受一下它同律诗、绝句的不同。

送 别

唐 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注解】

1.饮君酒:劝君喝酒。

2.何所之:去哪里。

3.不得意:不得志。

4.归卧:隐居。

5.南山:即终南山。陲:边。

【诗意】

我下马为你置酒,问你去向何方。你说人生太不得意,打算归去隐居在终南山旁。你只管去吧,世间的事物不必再去留意,那里白云悠悠,一定会给你带来无限的快乐和欢愉。

【感受】

这是王维的一首送友人归隐的诗。表面看来语句平淡无奇,然而细细玩味,却是词浅情深,含义深刻。诗的开头两句叙事、写饮酒饯别,以问话引起下文。三、四句是交代友人归隐原因——不得志。五、六句是写对友人的安慰和自己对隐居的羡慕。

离别常常是让人伤感的,但也有乐观的诗人写出了不一样的感觉。大家品味一下下面的诗句就知道了。

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唐·李白《赠汪伦》)

2.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唐·李白《渡荆门送别》)

3.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唐·李白《送友人》)

4.明年春草绿,王孙归不归?

(唐·王维《山中送别》)

5.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唐·王维《送别》)

6.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唐·高适《别董大》)

7.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8.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9.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唐·王之涣《送别》)

第5篇:渡荆门送别李白范文

唐诗五首

【教材分析】

《野望》是隋末唐初诗人王绩的作品。此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首联借“徙倚”的动作和“欲何依”的心理描写来抒情;颔联写树写山,一派安详宁静;颈联中用几个动词“驱”“返”“带”“归”进行动态式的描写,以动衬静;尾联借典抒情,情景交融。全诗言辞自然流畅,风格朴素清新,摆脱了初唐轻靡华艳的诗风,在当时的诗坛上别具一格。

《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这首诗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颔联紧承首联,说自从仙人离去,黄鹤楼已经历经千百年之久;颈联诗意一转,进入景物描写,写晴日在黄鹤楼所见之景;尾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嘹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首联两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颔联两句包含多重意蕴,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颈联两句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尾联两句虚写战争已取得胜利,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渡荆门送别》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律。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景象雄浑壮阔,表现了作者少年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钱塘湖春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描写西湖颇具盛名的七律。此诗通过写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钱塘湖风景的喜爱,更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尤其是中间四句,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形象活现,即景寓情,准确生动地表现了自然之物的活泼情趣和雅致闲情。全诗结构谨严,衔接自然,对仗精工,语言浅近,用词准确,气质清新,成为历代吟咏西湖的名篇。

1.了解诗意,体会情感,背诵诗篇。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3.明确写景手法,积累写景手法的专业术语。

一、导入新课

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名家辈出,佳作迭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唐诗中,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

二、教学新课

野 望

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疏通文义

1.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朗读。教师指导:一定要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义。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目标导学二:理解诗句,概括内容

1.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明确:描绘了诗人临近黄昏时徘徊在东皋之上,四处眺望,走走停停,不知止于何处,一副若有所思又若有所待的画面。

2.颔联和颈联运用了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

明确:这两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了起来。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

目标导学三:品味分析,体味感情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明确: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2.请从“景”与“情”的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明确: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3.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黄鹤楼

目标导学一: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谈谈你所了解的江南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著名诗文。

明确:湖北:黄鹤楼 崔颢 《黄鹤楼》

湖南:岳阳楼 范仲淹 《岳阳楼记》

江西:滕王阁 王勃 《滕王阁序》

目标导学二:朗读古诗,分析探究

1.读了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明确:生1:我喜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因为这两句对仗工整,用词优美,我眼前好像也出现了这么一幅令人陶醉的画面。

生2:我也喜欢这两句。“历历”“萋萋”两个叠词读起来流畅、舒缓,感觉非常宁静。

生3:我喜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这两句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它讲述了一个美丽的传说。

2.诗中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3.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

明确: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发出怀旧、思乡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4.第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第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

三、板书设计

黄鹤楼愁

使至塞上

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朗读诗歌

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王维,字摩诘,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不仅是作诗的妙手,而且是绘画的行家,所以苏轼盛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浓郁的诗情画意是王维诗作最大的艺术特色。

写作背景:开元二十五年(737年)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2.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听读,把握节奏和韵律。

3.全体学生配乐齐读,并感知诗歌内容。

目标导学二:梳理诗义,概括内容

1.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颔联和颈联的画面。

明确:地上随处可见飘飞的蓬草,天空偶尔出现一队北归的大雁。只见灿黄无垠的大漠上,挺拔着一柱直冲云霄的烽烟,绵长如带的黄河边,一轮火红的落日显得异常浑圆、壮丽。

2.这是一首律诗,你能简要概括每一联的内容吗?

明确:首联叙事,颔联写景且蕴含感情,颈联描绘出一幅经典的画面,尾联叙事。

目标导学三:赏析诗句,把握情感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王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明确: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再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再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讲究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线条简约,物态毕现。第三,色彩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辽阔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

三、板书设计

使至塞上

渡荆门送别

目标导学一:译诗,解说内容

请结合文中注解自译全诗。

提示:我驾轻舟一叶,顺流而下,一直远渡到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山峦从我的视野中一点点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还是故乡的水好啊,它不远万里把我送到江汉平原。

目标导学二:评说,深入赏析

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明确: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2.颔联中的“随”和“入”字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明确:一个“随”字化静为动(或“以动写静”),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了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一个

“入”字形象生动,写出了气势的磅礴,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

3.颈联的描写有何妙处?

明确: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海市蜃楼喻云之奇特,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4.赏析尾联,并思考:本诗题为《渡荆门送别》,清代诗人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你有什么看法?

明确:诗的尾联的妙处在于:诗人明明有离乡惜别的情思,而又不直说,反而采用拟人化手法,说“故乡水”对自己怀有深情,不辞劳苦,从四川一直送他到荆门外,即“万里送行舟”。采用这种拟人化的手法,比直抒胸臆陈述离乡之情显得更曲折含蓄,更有诗味和情趣。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沈德潜认为“送别”二字可删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三、板书设计

钱塘湖春行

目标导学一:初读诗句,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正音正字。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要求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3.学生借助注释和参考资料,疏通诗文大意。

目标导学二:感悟全诗,质疑释难

1.通过朗读诗句,你体会到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里看出来的?

明确:早春。从“水面初平”“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乱花”“浅草”看出。

2.诗人是步行还是骑马观赏景致?通过哪句诗可以看出?

明确:骑马。从“浅草才能没马蹄”看出。唐时,西湖上骑马游春的风俗极盛。

3.诗人骑马游西湖,所以诗里提到了游踪,但诗里写游踪跟散文不一样,是用不着做细致交代的,要仔细想,才看得出来,试诵读全诗两遍,然后说说诗人的游踪。

明确: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一路行来,到最后湖东的白堤。

4.在所有的景物中,诗人最喜爱的是什么呢?(品读末尾两句)

明确:诗人最爱湖东的白堤,因为这里绿柳成荫。相比较其他地方的景色,白堤的景色更是美不胜收,使人久久不忍离去,诗人不禁赞叹道:这才是我最爱去的地方啊……对西湖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三、板书设计

钱塘湖春行

可取之处

紧扣文本特点,对五首诗的教学都紧扣住朗读这一环节,以读来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

第6篇:渡荆门送别李白范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望天门山》

李白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欲寄两行迎尔泪,长江不肯向西流。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旅夜抒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咏怀

【魏晋】阮籍

湛湛长江水,上有枫树林。

皋兰被径路,青骊逝VV。

远望令人悲,春气感我心。

三楚多秀士,朝云进荒。

朱华振芬芳,高蔡相追寻。

一为黄雀哀,泪下谁能禁。

得行简书闻欲下峡先以此寄

【唐】白居易

朝来又得东川信,欲取春初发梓州。

书报九江闻暂喜,路经三峡想还愁。

潇湘瘴雾加餐饭,滟预惊波稳泊舟。

欲寄两行迎尔泪,长江不肯向西流。

晴江秋望

【唐】崔季卿

八月长江万里晴,千帆一道带风轻。

尽日不分天水色,洞庭南是岳阳城。

放鱼

【唐】窦巩

金钱赎得免刀痕,闻道禽鱼亦感恩。

好去长江千万里,不须辛苦上龙门。

白沙渡

【唐】杜甫

畏途随长江,渡口下绝岸。差池上舟楫,杳窕入云汉。

天寒荒野外,日暮中流半。我马向北嘶,山猿饮相唤。

水清石WW,沙白滩漫漫。迥然洗愁辛,多病一疏散。

高壁抵,洪涛越凌乱。临风独回首,揽辔复三叹。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衮衮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梅雨

【唐】杜甫

南京西浦道,四月熟黄梅。

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

茅茨疏易湿,云雾密难开。

竟日蛟龙喜,盘涡与岸回。

过长江

【唐】黄滔

曾搜景象恐通神,地下还应有主人。

若把长江比湘浦,离骚不合自灵均。

送柳八员外赴江西

【唐】皇甫冉

岐路穷无极,长江九派分。

行人随旅雁,楚树入湘云。

久在征南役,何殊蓟北勋。

离心不可问,岁暮雪纷纷。

题长江

【唐】贾岛

言心俱好静,廨署落晖空。

归吏封宵钥,行蛇入古桐。

长江频雨后,明月众星中。

若任迁人去,西溪与剡通。

送别

【唐】李白

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

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

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

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山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赋得送贾岛谪长江

【唐】李洞

敲驴吟雪月,谪出国西门。

行傍长江影,愁深汨水魂。

筇携过竹寺,琴典在花村。

饥拾山松子,谁知贾傅孙。

妓席暗记送同年独孤云之武昌

【唐】李商隐

叠嶂千重叫恨猿,长江万里洗离魂。

武昌若有山头石,为拂苍苔检泪痕。

饯别王十一南游

【唐】刘长卿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

雨中过员稷巴陵山居赠别

【唐】刘长卿

怜君洞庭上,白发向人垂。

积雨悲幽独,长江对别离。

牛羊归故道,猿鸟聚寒枝。

明发遥相望,云山不可知。

偶作

【唐】刘禹锡

万卷堆床书,学者识其真。

万里长江水,征夫渡要津。

养生非但药,悟佛不因人。

燕石何须辨,逢时即至珍。

春别曲

【唐】张籍

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

江头橘树君自种,那不长系木兰船。

江行早发

【唐】齐己

舟子相呼起,长江未五更。

几看星月在,犹带梦魂行。

鸟乱村林迥,人喧水栅横。

苍茫平野外,渐认远峰名。

松江晚泊

【唐】吴融

吴台越峤两分津,万万樯乌簇夜云。

吟尽长江一江月,更无人似谢将军。

江行二首

【唐】殷尧藩

暝色沧州迥,秋声玉峡长。

只因江上月,不觉过浔阳。

晚泊长江口,寒沙白似霜。

年光流不尽,东去水声长。

江楼春望

【唐】于武陵

楼下长江路,舟车昼不闲。

鸟声非故国,春色是他山。

一望云复水,几重河与关。

愁心随落日,万里各西还。

江行早发

【唐】齐己

舟子相呼起,长江未五更。

几看星月在,犹带梦魂行。

鸟乱村林迥,人喧水栅横。

苍茫平野外,渐认远峰名。

梅雨

【唐】杜甫

南京西浦道,四月熟黄梅。

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

茅茨疏易湿,云雾密难开。

竟日蛟龙喜,盘涡与岸回。

偶作

【唐】刘禹锡

万卷堆床书,学者识其真。

万里长江水,征夫渡要津。

养生非但药,悟佛不因人。

燕石何须辨,逢时即至珍。

雨中过员稷巴陵山居赠别

【唐】刘长卿

怜君洞庭上,白发向人垂。

积雨悲幽独,长江对别离。

牛羊归故道,猿鸟聚寒枝。

明发遥相望,云山不可知。

晴江秋望

【唐】崔季卿

八月长江万里晴,千帆一道带风轻。

尽日不分天水色,洞庭南是岳阳城。

李白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松江晚泊

【唐】吴融

第7篇:渡荆门送别李白范文

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2、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

4、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李白《赠裴十四》

5、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

6、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7、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8、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9、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0、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抒怀》

11、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仍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12、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夏日绝句》

13、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14、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15、山随平野尽,江入大江流。——李白《渡荆门送别》

16、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忍泪失声问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范成大《州桥》

17、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

赞美祖国的古诗句大全二

1、《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3、《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4、《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6、《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宋·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7、《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8、《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9、《题西安邸》

宋·林生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10、《闻军官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呼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1、《满江红》

宋·岳飞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同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12、《过零丁洋》

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3、《春愁》

清·丘逢甲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14、《塞下曲》

唐·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15、《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16、《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宋·陆游

第8篇:渡荆门送别李白范文

1、秋风月华双面泪,琴韵幽幽念初画。冰心对月千曲柔,何来声声入云醉。

2、淡淡的云彩在夜风的拂动下慢慢的笼罩住月亮,零零散散的星光分布在银河上,城外的石桥下,倒映出宝石蓝的灯光。

3、墨染夜空,月色始终朦胧着它的朦胧,清风寄情,心却依然清明着他的清明。

4、秋月朦胧中去东湖上泛舟,那是很多年以前的事了。一轮圆月高照,湖面映出粼粼的波光。

5、秋月夜悄然而至,秋叶在夜风中萧瑟,阵阵秋风挽着叶的娇步姗姗漫步在午夜的月光下,袅袅升空的是我弥漫的思绪,那片夜澜深处也只有在这夜深人静时才能开启。

6、明月挂在树梢上,夜风絮絮的吹过,寂静的晚风中,我似乎能听见落花的声音,我只是安静的倚着窗子,静静地聆听着秋天的寂静。

7、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江山如画,画里的人生,犹如黄昏里的月明

8、秋风瑟瑟,明月皎洁,花好月圆夜,伊人独依楼,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9、平湖秋月荡柳影的美就只能去梦里感受了。这样每当秋天月圆的时候,心里就有了一幅图画。月光融融的夜晚,只身孤影伫立湖畔,月朦胧乌朦胧,烟波迷迷蒙蒙。

10、明月挂在树梢上,夜风絮絮的吹着,寂静的院子里,我似乎能听到落花的声音,榆梅在这个季节越发葱郁,生的繁枝叶茂,让半个院子郁郁葱葱。

11、秋月,红叶迎秋似火浓,南湖月影两相融。清新杨柳随风至,俏倚石桥醉眼朦。

12、秋月是一张白纸,我们用最纯洁的汗水,构筑红顶木屋,不谢的三月桃花写满爱情箴言。

13、那样的月色,放不下那脉脉含情,丝丝留恋的眼眸,放不下那一声琵琶,一曲离殇。

14、人间的秋月永远如现在一样,是那样的开朗,是那样的欢乐,是那样的幸福

15、风拂轻纱雾缈人,秋月落河桥处身.清凉百花待散去,菊香绕里分外亲.

16、夜深了,月亮更加亮了,那轮皎洁的中秋月照在了我的心里暖暖的

17、秋天的月亮代表着浪漫,秋月给人一种肃杀和凄凉

18、秋月独升缘何残,枯树遮影魄自寒。婵娟佳人辛酸泪,桂宫梦中夜先归。

19、秋月是一条弯弯的小船,系在船头的玫瑰,向银河宣誓着一种承诺--越过波峰浪谷,抵达玫瑰彼岸。

20、不问来时何对语,只品秋月落幽夜。羞卷彩景增湿色,风花雪月作别歌。

描写秋月的诗句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2、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4、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5、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

6、一弹流水一弹月,半入江风半入云。对联

7、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8、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9、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10、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11、梨花院落融融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寓意》

1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13、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

14、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马戴

15、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苏轼《后赤壁赋》

16、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王维

17、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陆游《游山西村》

18、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

19、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

20、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杜甫

21、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2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23、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

24、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25、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

26、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刘方平

27、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28、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相见欢》

29、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

30、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

31、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32、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相见欢》

33、举头忘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34、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

35、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36、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37、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38、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

39、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40、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41、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

4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43、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44、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光《天仙子》

45、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

46、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杜甫

47、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李白《行路难》

48、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苏轼

第9篇:渡荆门送别李白范文

荆门市中考语文命题自2009年开始,将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赏析的能力要求,在题型设计上从单一的客观性选择题形式,转向以主观性表述题为主的多类型来考查。经过几年的实践,调查分析学生对此类题型的感受,发现学生往往对此有畏难心理,答题结果也是失分较多。

通过对教学实践的总结,我认为古诗词鉴赏题虽有一定的开放性,比如鼓励考生有创意地答题、能自圆其说的都可给分,但如果考生尽量地按以下步骤解题,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发挥阅读能力,获得此类题型的高分。

解题第一步:

阅读诗歌――划出“诗眼”或者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语。

诗眼是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篇、全联或全句的词语 。如王维《出塞》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孤”,李白《渡荆门送别》中的“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的“怜”,陈与义《登岳阳楼其一》中的“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恨悲”的“悲”等等。这些关键词语一般就是“诗眼”,它们所传达出的情感,正是这些诗篇的主旨大意。抓住诗眼或是诗中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语,捕捉到最佳信息,就可以带动全篇,完成对诗作的欣赏,有效地帮助解题。

解题第二步:

审清题干――划出问题题目中的关键词,找准考点。

由于考试受时间限制,考生很容易匆忙马虎,还未正确准确审题就答题。如荆门市2009年语文中考题关于杜甫的《登楼》有一题:“本诗作者登楼抒怀,请结合本诗首联具体阐述作者抒怀的内容。”问题中的“结合本诗首联”字样,有的学生作答时根本就没看清,答案只写了“对国家的忧虑”这一个方面而导致失分。如果我们将问题题目中的关键词“结合本诗首联”“抒怀的内容”划出来,能起到很好的提示作用。

解题第三步:

规范答题――讲究一定的答题规范性,扣紧得分点答题。

中考时的诗歌鉴赏题考查的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一是诗歌语言的赏析;二是艺术形象(主要是意境)的赏析;三是思想内容和情感态度的赏析;四是表达技巧和艺术手法的赏析。并且一般都采用简答题的形式,重在检测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与鉴赏能力。如何尽量规范答题呢?

(一)诗歌语言类的赏析题

诗歌语言赏析是古诗鉴赏的首要环节。诗歌中形象的塑造、感情的抒发,往往通过诗的语言来实现。因此,考查对古诗词中准确、生动、传神的语言的品味,是近年来中考古诗赏析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初中阶段典型题型主要有两种:品味炼字类和名句赏析类。

1.其命题形式

请你赏析某句中某词的妙处。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诗歌中的“某”字或词有什么表达效果?某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某诗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该如何理解?你从这句名诗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一句,说明理由等等。

这类提问,着重的是诗歌语言的层面,考生应该从语言的风格或特点来解答。答题时,不能就字论字,应放回句中,结合全诗的意境、题旨和诗人的感情来分析。

2.其答题要点

①解释该字的一般含义和在句中的意思。

②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或者句还原句中描述景象。

③说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其答题格式可以是:释含义+描景象+点情、境。

(二)艺术形象类(主要是意境)的赏析题

1.其命题形式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展开想象,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优美的意境等等。

艺术形象的赏析一般比较难,初中阶段对学生的理解要求仅限于对意境的初步感知,考试题型也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2.其答题要点

①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注意:一是描绘时要忠实于原诗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或者翻译;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

②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尽量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并指出为什么。

答题格式可以是:描画面+点氛围+析情感。

(三)思想情感类的赏析题

1.其命题形式

本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画面,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分析某句诗的思想感情或内涵。请结合本诗阐述作者抒怀的内容。请你从内容上作简要分析。

对诗词情感的考查,也就是对诗词主要内容的考查,是中考古诗赏析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解答这类题应分析诗句的具体内容,并与作者的观点、态度和作品主题的社会意义相联系,做到言之成理,言之有据。

2.其答题要点

①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描绘了……的景物,塑造了……的形象)。

②通过何种表达技巧(不明显的可以不写)。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