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生态园规划范文

农业生态园规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生态园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业生态园规划

第1篇:农业生态园规划范文

【关键词】:低山丘陵 ;农业生态园 ; 生态园规划设计

【引言】:现阶段农业旅游已由单一的观光旅游向生态休闲体验旅游发展,使得探索农业生态园规划的相关理论迫在眉睫。本研究通过对低山丘陵农业生态园的规划设计进行理论探索,主要通^利用低山山丘陵地区特有的地形地貌开展现代农业生产和休闲农业项目,对促进丘陵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建立完善协调的农业生产体系具有重要作用。

1.发展现状研究

1.1国外相关研究动态

休闲农业是城市化进程、科学技术进步以及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国外休闲农业的发展源于世纪上半叶,开始建设于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以都市农业的形式出现,已成为发达国家经济和文化的一部分。德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市民农园法制化的国家,经过不断地发展,市民农园由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转为注重体验的休闲度假为主,生产、生态和生活三位一体的经营方式,是德国休闲农业的代表之一。日本土地资源虽然十分有限,但其休闲农业相当发达且类型多样。农业特区是日本开发山地农业的特色模式,能让城市市民租用土地亲身体验农耕的乐趣,并且注重其对学生的教育示范作用。国外发展休闲农业对我国的启示有三个主要方面:特色鲜明、政府扶持作用较强、行业协会和非政府组织的指导作用必不可少。

1.2国内相关研究动态

相比起国外对休闲农业应用性的广泛研究,国内学者则注重对休闲农业的理论研究。有关休闲农业的性质,大致分为三种主要观点,台湾学者多数认为其属于农业范畴,是一种农业经营方式。有些学者认为休闲农业属于旅游业范畴,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文化旅游。最主流的第三种观点认为休闲农业是农业和旅游业的交叉型产业。我国内地休闲业兴起于改革开发以后,第一阶段以单纯的农业观光为主;第二阶段是我国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主要兴建了具有采摘、垂钓、野餐等各种旅游活动的休闲园区;第三阶段是休闲农业项目多将“体验旅游”、“生态旅游”的概念融入其中,创设很多既新颖又具有生态性的体验项目,极大丰富了农业旅游产品的内容。

2.低山丘陵地区农业生态园特征

2.1地形

地形构成了山地丘陵地区农业生态园的骨架,也可作为重要的造景元素,利用地形的起伏和高低变化可以营造出丰富的空间层次,植被也相应的随着地形变化而高低错落,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视觉空间。

2.2水文

山地丘陵地区通常降水量较大,形成的地下和地表径流若处理不当会对山体产生较大的影响。为了尽量减少这种不利影响,应合理规划设计丘陵山地型农业生态园的排水路径和排水方式,也可巧妙利用地表沟壑营造独特的景观环境。

2.3植被

独特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山地丘陵地区原生植被种类丰富、类型多样并呈现明显的垂直分布,景观上表现出丰富的植物群落特色。经过后期规划,在原自然植被景观的基底上种植规划果树或茶树等品种,使人工植被镶嵌在自然之中,韵味知足。

3.农业生态园的规划设计设计原则

3.1结合地形优势明确规划目标、达到最优规划

低山丘陵地区农业生态园的基地现状分析首先应了解其高差变化,明确最高点和最低点的高差,最重要的是局部高差变化,为园区各分区的布局和各项设施的建设位置提供重要依据。结合丘陵走向考虑汇水方向和方式,从而得出水系规划。

3.2明确农业生态园规划目标

低山丘陵地区农业生态园规划的目标是结合特殊的丘陵地形,开发休闲体验、文化等方面的活动以满足人们的休闲活动为目的,并增长农业产业链,把农事体验作为园区的核心内容布置安排,并且结合地域文化打造以休闲体验为灵魂的综合性农业休闲观光园。

3.3内外交通联动、特色突出

休闲农业园一般位于市郊,交通不是太便利,并且与周边环境相近,出入口不明显。所以,合理解决外部和内部的交通显得尤为重要。外部道路引导线规划应以便捷为主,主入口要选位得当,易于发现,设计应体现地域文化特征,具有标志性的景观效果,同时给游客留下深刻且向往的印象。内部道路规划设计应主要考虑人流量,根据接待能力的估算值来确定道路承载能力,确定道路宽度、景观设置等内容,主要分类包括主要道路、次要道路及游步道。

5.总结

随着中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农业生态园园是休闲观光农业的载体,在全球发展迅速,不仅有效利用农业资源和旅游资源,而且能够协调两大产业与环境间的矛盾。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将生态农业和循环理念融入到农业生态园中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参考文献]:

[1]吕明伟,孙雪,张媛.休闲农业规划设计与开发[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何斌,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研[D]河南农业大学,2010,1-40

[3]程红波,农业观光园规划理论探索[D]南京林业大学,2001,5-6

[4]林文雄,吴志强.农业生态设计与评价[J]福建农业科技,1990,42-52

[5]刘小龙,中国农业发展的新天地――生态旅游农业[J]生态经济,2001(8):30-33

[6]杨金娥,张建林.以山地景观为特征的观光农业园规划设计探[J]究安徽农业科学,2011,10556-10557

[7]刘黎山.地型观光农业园规划研究[D]西南大学,2012,49-56

第2篇:农业生态园规划范文

农家特色餐饮区里面有32间面积不等的餐饮包厢,可供800多人就餐。渔人湾垂钓区有专门的垂钓亭供游人休闲垂钓,湖里鱼类资源丰富,还放养了蟹、虾、甲鱼和黄鳝等,这些都是野生放养的,属纯天然无污染水产。渔家小村度假区临湖有一排农家建筑风格的木质别墅,每栋别墅通过栈道连接起来,都有单独的钓鱼台,提供游玩、住宿、休闲一体化服务。宾馆会务区的客房设计新颖,档次较高,而且功能设备齐全。宾馆具不同类型,有迷你宾馆,还有富有江南特色的四合院、绿色家园。农庄内有8处大小不同的会议室,中式古典的桌椅摆设体现了农家特色。长三角生态休闲渔庄的水域面积有27hm2,陆地面积也有1hm2。在渔庄内有国家级婚育文化基地、水上运动中心、户外拓展区、渔家客栈、绿色家园、娱乐休闲等活动场所。在婚育文化基地可以举办各种风格的婚礼庆典和宴请,很多新人也会选择到这里拍摄婚纱照,还可以体验到抛绣球、骑白马、坐花轿、走鹊桥、拜天地等中国传统婚庆文化。游客还可以参加电视台在水上运动中心、户外拓展区、弥漫的战场等场所拍摄的冲关挑战类节目。目前浙江省观光农业已基本形成了以种植业、畜牧业为支撑产业及多产业支撑的3种产业依托模式,其中多产业支撑模式包括种植业与畜牧养殖结合,种植业与水产养殖结合,种植业、畜牧养殖与水产养殖三者结合[5]。宁波大桥生态农庄采用种植业、畜牧养殖、水产养殖与观光旅游四者结合的多产业支撑模式,跳出了单一观光休闲型、观光生态型农庄发展的枷锁,形成“以农促旅、以旅促农”的“一、二、三产”联动发展模式,走上了一条集种植加工、休闲旅游、教育科研、文化产业和生产经营为一体的高效型多产业的发展道路。

2经验

2.1创新经营模式

通过实施数字化农场、信息化技术等项目,农庄建立了用现代工业和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用现代管理理念和方法经营的一套现代农业管理体系,从根本上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益。农庄采用“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把千家千户的小生产和大市场对接起来。目前,农庄已与19个生产合作社结对,与周边5000户农民签订了蔬菜、水产订单协议,辐射周边0.66万hm2种植土地和养殖水域。农庄积极发挥示范作用,加快技术推广,提升农民的积极性,增强农庄与农户之间的合作信任度。此外,农庄坚持经营规范化、规模化,所有温室大棚统一管理,实施精准定量栽培,保证农产品的品质规格。

2.2推广应用新技术

农庄自主钻研创新技术,兼收并蓄引进技术,大胆开发项目,以项目启动产业,以产业带动项目,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全面提升农业生产力,引领现代农业“生态化、精品化、机械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向,力求走在浙江省同行前列。2006年以来,农庄共承担和参与各类科技项目50多项,通过新品种认证1项,获得国家专利授权16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外观专利9项。农庄在宏观上突破传统高投入低产出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以循环经济主导发展;在微观上突破地域土壤限制,引品种,重研发,创效益。此外农庄坚持举办春季农庄新品种、新科技展示展销会,邀请专业人员来举办讲座,不断转变农民经营理念,总计培训农民1.6万人次。不定期举办毛豆、刀豆标准化生产种植能手和标兵评选活动,推广先进经验。

2.3举办节庆活动

农庄每年举办慈溪市花卉博览会、艺术展、渔食文化节、南瓜节等多项博览和节庆活动,打造文化展示平台。尤其是慈溪市花卉博览会为实现游客与农庄对接、客商与本地花卉市场对接提供了开放平台。通过休闲农业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结合,全面提升了农庄软实力和品牌价值。

2.4创新经营思路

农庄分3期启动项目建设。初期启动休闲农业经营,中期进行旅游项目的细化和完善,后期进行旅游品位和内涵的提升,有效地避免了建设周期过长造成资金上的压力。其次采用主导产业支撑,休闲产业为辅的战略,若仅以休闲、游乐设施为主,必然造成淡季企业经营效益的下降与维护成本的增加。再次,农庄的文化品牌意识强烈,将旅游产业与文化融合,打文化牌,打造多个文化平台,打响了农庄品牌。

3问题

农庄总体规划布局合理,在功能上满足了游客的心理需求,使功能与景观形式有效地结合,但部分区域人工建设成分过重,如渔人湾整齐划一的湖岸和大观园内人工设施过多的水面,与农庄的田园风格不符。人们从“水泥森林”来到农庄,就是为了体验与城市完全不同的田园乐趣,呼吸清新空气,感受宁静的气氛、淳朴的民风,欣赏生机盎然的花鸟林草,亲自收获枝头的鲜果,品尝新鲜的瓜果蔬菜[6]。再之,农庄内的景观处理和后期维护还有欠缺,几处亭廊的基础部分没有做美化措施,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农庄内的乡野古朴气息。几处卫生设施和景观小品受到损坏但没有及时更换或修缮。

4建议

4.1合理游览路线在进行市场和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对园区内的游憩资源进行挖掘和创新,要结合特色景观和生态产业项目策划不同类型的旅游路线。例如按照特色,可分为娱乐线、科技线、品果线和养生线4条游览线路,为游客提供具有不同功能的线路,游客也可以根据需要有目的地选择相应的线路进行深度游玩。本文来自于《浙江农业科学》杂志。浙江农业科学杂志简介详见

4.2加强景观营造农庄内生态农业大观园、宾馆会务区和特色文化区的景观效果优良,尤其是在植物的选择和搭配上,不同功能区风格不同,并且考虑到乔灌草的有机结合,在各个区域合理配置,这些成为农庄内有力的补充和点缀。但其他功能区的景观营造相对薄弱,尤其是渔人湾沿湖一带,可在滨水位置和水中种植荷花、睡莲、芦苇等耐湿和水生植物,提高水体的景观性。

第3篇:农业生态园规划范文

【关键词】农业观光;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

1.引言

山东省寿光市是山东省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知名度较高的城市之一,这里是山东省蔬菜之乡,也是国家众多卫生城市园林城市中享誉盛名的一份子,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一,同时他还想有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优秀节水型城市,文明城市等多种美誉。本文结合寿光市的地理情况及其生态农业观光园项目的可行性进行了全面的探讨,综合分析了寿光市生态农业观光园的科学性及深远意义。

2.寿光市区位特点分析

2.1地理位置

寿光市地处于小清河下游,渤海莱州湾西南岸,在山东省的北部。地理位置是在东经一百一十八度到东经一百一十九度之间。该市东部靠近潍坊市的寒亭区,西方与广饶县相接,北部濒临山东省的渤海,这里公路,铁路,海路都十分通畅,交通非常便利。

2.2寿光市自然条件

寿光市是一个自南而北缓慢降低的平原区,境内多河流湖泊。整个寿光市的河流有十几条,在这些河流中,小清河是从该市的北部流入海洋,河水水量充沛,水上运输便利。贯穿寿光市省内的弥河是寿光市最大的河流,弥河将寿光市的水系分为弥河水系和小清河水系两个部分。寿光市处于我国的中纬度带,北部靠近渤海,属于典型的温带季风大陆性气候,这种气候受到暖气流和冷气流的交替影响,造成该地的气候状况是春季干旱,雨水少,夏季炎热难耐,雨水多,秋季非常凉爽,但是雨水也少,容易发生干旱现象,冬季寒冷,但是雨水,雪水少的气候现象。

3.寿光市生态农业观光园项目的确立与实施

3.1生态农业观光园项目的实施背景

在山东省各级政府以及寿光市各级政府的寿光市生态农业观光园建设的号召之下,该地的项目负责人,认真落实了上级传达的精神和要求,提出了母亲河弥河的风景带建设方案。该方案主要是为了提升寿光市的城市景观整体风貌和整体的品位。其出发点是以应用生态学为基础,建立起比较科学,比较系统的生态城市群落,加强城市生态休闲旅游职能的实现,在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贯穿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强调了自然对人的净化作用,同时又很好地保护和利用了弥河的景观资源,强化了对驳岸的自然化处理。在该项目具体投入施工的过程中,组织施工的管理者必须很好的处理城市居民的居住区以及生态农业园景区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使这两者能够完美的融合到一起,相互衬托。意在制造出一种,绿色的植物,蓝色的水,现代化的居民楼映衬彩色蔬菜的唯美意境,用来体现弥河的锦绣风貌,以及寿光市个性化特色化的旅游方案。

3.2寿光市生态农业园的各大功能分区

生态农业园项目的提出,是把农业从单纯的种植园农业变成了旅游农业和观光农业,给当地的经济带来了不菲的收入。寿光市的生态农业园主要分为五个区,这五个区是,以树林和果树形成的林果绿洲区,以鲜花为主形成的花城区,以牡丹为主的牡丹观赏区,水上游览区以及高科技生态农业展览区。

3.2.1各大分区简介

林果绿洲区:林果绿洲区主要是种植的柿子树,银杏树,文冠果,木瓜树,石榴树以及其它的精致林果树木,目的是为了将这些精致林果的植物文化与整个园区的造景相互融合,这样一来,就会形成壮观的连续景观林带。

花城区:花城区就是很多颜色鲜艳,种类繁多的鲜花组成的一个区域,该区域主要是在参差不齐的地貌上,用各种不同种类的鲜花营造出错落有致的花田,形成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空气中处处弥漫着花的芬芳,游客们在这里,如同漫步在花的海洋,可以卸下生活中所有的不愉快,在这里畅谈古今,畅谈中外,也不失为一种惬意的享受。

牡丹观赏区:牡丹观赏区内由“牡丹献寿”、“日精月华”等八个分区组成,该区目前共有30多万棵名贵的牡丹树,有十大主要花色,900多个品种,建有国色天香牌楼、乾坤潭、牡丹亭等20多处以牡丹为主题的景点,另外该区域还有近100多种其它名贵花卉,该区的主要布局和建设都是以牡丹为主 ,追求四季常青,整年都有景观可以欣赏的园林效果。

水上游览区:水上游览区是以弥河为主体,利用弥河开阔的水面,开展的一系列水上娱乐活动,在开展的水上活动中,有划船,垂钓,龙舟赛,钓鱼赛等,在这个区域的设计中,设有索桥和藤桥,方便了人们与弥河水面的亲密接触,营造了舒适而惬意的亲水环境和空间。

高科技生态农业展览区:高科技生态农业展览区的展区是中国蔬菜科技博览会山东省的主要主办会场,整个展区的面积很大,约7万平方,盆栽的数量众多,种类各异,加起来,总共有三十多万种之多。整个展区主要是以蔬菜园林为主,全面展示了高科技的生态农业以及生态农业下的绿色食品,充满了技术含量与观赏价值。同时,为了方便游客们游玩,该展区内在设计上也采用了供游人们停车的400多个泊位的大泊位停车场,游览栈道及其它人性化的游乐设施。整个绿化和规划是以风景林为主,形成果林与风景林相互穿插,花田和菜圃点缀其中,形成了“花田、菜圃、果林带、风景林带”四者合一的美妙景观,实现了城市生态、旅游空间景观、水生态环境保护这三者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3.3生态农业观光园项目与可持续发展的关联

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生态农业观光园这一项目的提出不但可以缓解城市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使自然和人类和谐相处,而且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它可以丰富人们的生活,美化城市环境,提高城市的整体形象。而且寿光市生态农业观光园园区与寿光国际蔬菜博览会会场联系在一起,这样前来游览的游客们在观赏高科技无公害蔬菜园艺技术的时候,可以同时把本地的自然风光以及优美宜人的生态景观尽收眼底。提高了寿光市的知名度,同时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给当地的经济,文化都将带来巨大的收益。

生态农业观光园项目的提出,既可以跟上当今社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的趋势,同时又能够在满足人们对农产品需求的同时,把环境和经济这两者更好的结合起来,发展经济不忘改造环境,改造环境为了更好地发展经济,两者齐头并进,共同发展。这样不仅使寿光市成为我国各大城市中生态观光旅游项目的领航者,而且对实现当地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很好的积极作用。正是因为生态观光旅游项目目前在我国还属于冷门项目,所以对于该地来讲,也可以带动当地的旅游业发展,为当地带来经济效益。

3.4 目前我国生态农业观光园发展的问题

3.4.1主题创意不明

虽然,我国的农业生态观光园在近年来不断的涌现,但是并不完善,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少的局限,这主要表现为大部分的农业观光园缺乏主题创意,产品重复雷同现象严重吸引的游客数量有限。

第4篇:农业生态园规划范文

[关键词] 休闲农业 生态园 园林景观

[中图分类号] S-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4-0019-01

休闲农业是以农业、农村、农民为背景,以农林牧副渔生产和农村文化生活为依托,增进人们对农业及农村体验为目的的具有生活、生产、生态“三生一体”和一二三产业功能特性的新型产业形态[1]。十报告指出把“城乡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而生态园的发展作为搭建城乡发展之间的桥梁,为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将生态园定义为: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针对城乡发展过程中环境质量下降的问题,运用生态学和园林景观设计等知识建立的绿色走廊,并按照区域统筹、城乡一体的要求,构建市域城乡规划全覆盖的空间格局,集自然、人文、娱乐休闲、观光度假、停车住宿、采摘垂钓、餐饮服务于一体的园林地带。

白云生态园位于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县聪明山脚下,占地80余亩,是邯郸市著名的集养殖、种植、休闲、住宿、餐饮于一体的绿色生态园。该园划分为蔬菜种植、家畜养殖、果品采摘、休闲垂钓等主要功能区,重点建设项目还有智能日光温室、生态餐厅、休闲亭台、旅游度假村及相应的配套设施,是一个集游览、居住、学习、观光、科研、生产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生态旅游示范点。

虽然白云生态园建设模式取得较好的成效,但是华北地区很多城市发展中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受人为或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城市绿化面积有限,植物观赏期较集中,无法形成一个长期稳定的以绿色自然为基础的生态系统,因此,建设有多种功能的生态园绿色走廊,创造多样化的绿色空间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级政府越来越重视农村的发展。旨在绿化美化和改善环境功能并提高农业高效功能[2]的生态园发展势头很好,在农业发展和城乡旅游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赋予了显著的中国特色[3]。但总体来讲,我国华北大部分地区生态园发展规模很小,未能形成一个有效的以自然修复为原则并为人们提供游憩环境的生态系统;生态园内产业规模单一,未能系统地对生态园进行专项配套规划,无法与当地文化融合形成文化特色;未与市政、交通、水利、电力等部门高效衔接,导致生态园后期产业升级时问题重重。现从园林景观方面就生态园规划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归纳总结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一、配套设施不到位 规划设计破碎化

发展休闲农业,创建生态园对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提升农民品味,改善生态环境有重要意义。因此涉及到生态园建设的相关问题,各部门之间应积极配合;在规划设计中要有总体规划思路,对生态园功能分区和主要建设内容做到心中有数,采取“政府指导、各部门配合、市场化运作、商业化管理”的发展模式,以生态农业、文明旅游、绿色餐饮、文化旅馆、科普教育为实体,根据当地的自然景观条件进行地势、水体设计和空间上功能分区,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等绿色能源,突出资源综合利用,使产、学、研、游、居相结合,建立具有当代特色的现代农业多功能生态园。

二、对各年龄段使用人群定位模糊

由于人们厌倦了城市之中的快节奏生活,很多人利用节假日观光旅游,体验美丽大自然赋予生命的价值。在这里他们可以采摘体会丰收的乐趣;可以垂钓品味悠闲的生活;可以踏青寻找大自然的空灵……生态园的建设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多样化需求,如为儿童建立科普教育,提高儿童对大自然的认知能力;年轻人可以体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生活,针对其独有的乡野情怀,建立户外休闲、果品采摘等特定区域,缓解压力,由感官初级体验上升到高级体验,再到浑然融合的终极体验[4],层层递进,流连忘返;老年人由于长期在“水泥立方体”中生活,加上城市污染雾霾天气的影响,久而久之,导致心理和生理出现问题。生态园在规划建设中应充分考虑老年人的需求,如为其设计步行、坐息空间、交流空间和养生保健疗养空间,在植物造景和色彩搭配上要满足安全性、可识别性等原则,改善在长期居住封闭城市中造成的情绪失落、焦虑恐惧。总之,针对不同的人群,设立适宜的活动空间或建立几个园中之园是很有必要的。

三、缺乏地方特色 文化承载力弱

近几年来,很多地区都在努力发展文化产业。十报告也明确指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白云生态园依托广府古城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特有的赵国文化,凝炼成“志成通天”的企业文化;邯郸市邯山区在建的“第一高科技生态休闲园区”,以赵国廉颇蔺相如“将相和”文化为依托,修建主题公园、廉颇祠和雕像等,在体现其主题文化的同时,弘扬古城邯郸悠久的历史文化,实现了生态园多功能兼顾。生态园有了文化承载力和创意特色,表现的主题也就显得鲜活了。

生态园作为陶冶情操、拥抱自然、保健疗养、消除疲劳的景观长廊,兼具多种功能。在其规划设计中应注意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功能模式多样化、管理维护明确化、选址建设科学化、产品服务人性化”的宗旨实现生态园绿色健康发展。

四、结语

邯、石等城市PM2.5已使其空气环境质量处于“微笑曲线”低端,生态园的建设对改善城乡生态环境,营造多样化绿色空间,增强了人们保护自然、文化资源的意识,同时对缓解节假日旅游景点游客压力和交通压力有重要意义。生态园会成为人们旅游、度假、娱乐休闲的理想之地。

参考文献

[1]范水生,朱朝枝.休闲农业的概念与内涵原探[M].东南学术,2001(2):72-78.

[2]平,俞文正.休闲农业的功能及发展前景[M].青海农林科技,2001(4):19-21.

第5篇:农业生态园规划范文

关键词:生态;旅游观光;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6-0207-01

针对都市中长期在紧张氛围中生活的人们,人们急需找到悠闲惬意的地方放松自己。生态旅游度假村呈现的是一种山水交融的湿地生态。适合旅游聚会等等。

一、生态旅游庄园规划及发展存在问题

一些生态园的设计并没有结合其建园主要目标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充分发掘现代生态园丰富的资源内涵,因而造成园内功能分区不明确、旅游路线设计不合理、产品结构单一,不能多角度利用资源。另外,以旅游度假为主题的观光农业生态园受本身规划设计影响,客源渠道比较单一,很难吸引到较远城市的外地游客。再者,园区提倡采用自然生态平衡的管理模式,但园内管理人员文化素质低,生态知识贫乏,致使服务质量较差,管理比较混乱。

二、生态园整体规划方案

以清江山庄为例,设计中就以因地制宜设置观光生态旅游区和科普教育功能区。

在城市周边设计休闲度假村,使得整个气氛纯净自然,没有浮华烦躁,是一个净化心灵的度假胜地。换句话说,它是以自然景观为基础展开的设计。自然即天然,设计者希望度假村的每一条街道和每一处景致都具有自然的气息。自然美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人的本质力量在自然事物中的感性显现。设计者所要体现的是有文化有内涵的设计。美的事物总是体现为内容与形式。该设计在突出生态美的同时还注重人性化气息的渲染,结和以人为本的理念。根据地理环境结合场地特色规划,营造一个富有人文气息同时又具有地域内涵,兼具现代感的生态环境度假基地。

其次,设计者在设计上注重了大的形式走向,以人审美的艺术性为出发点设计的,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整个地形为平地,并濒临着一片开阔的水域,水域与平地相接处产生一大片湿地生态,植物资源丰富。设计原则为讲究景观艺术性和规划艺术性:运用西方景观的艺术设计手法更注重大尺度的总体效果,大气中又融入东方园艺巧妙的设计手法,讲究位置的经营,精致与禅意,闹中求静,东西方艺术的融汇,相得益彰。

整个度假村分为两个入口。从主入口进入后有两个停车场,满足车位需求。度假村禁止外来车辆,游客在进入度假村时换乘通勤车的设计保证村内的安全与方便。整个布局按照动静区分和人口流动疏密来划分。功能性:满足外来游客和本地人群观赏、工作、生活、休闲、娱乐、游息、文化教育、等的需求。生态性:尊重园区的自然地理特征,维护生物的多样性,促进人与环境关系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多元性:呼应现代人热爱生活,热爱环境,热爱大自然,也热爱自己的健康和未来。在符合人的健康的发展的情况下,将更多景观要素纳入设计中,用多种手段来表达个性化设计,强调生态旅游度假村的科学内涵和环保效果。

本次设计分为五大功能分区:入口服务区、公共服务区、休闲度假区、文化娱乐区、生态林区。完善的功能提供不同类型的活动空间,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分区将生态与旅游有机结合,在保护当地的自然资源同时最大限度的开发场地,使有限资源得以充分开发,以林养水、以水养地,以地养水,达到生态良性循环。例如,在公共服务区设计了一个中心广场――海之边广场,它的设计在于层层递进,气势磅礴,衬托主体建筑。它同时也具备很好的导向性,引领我们进入主题饭店。此外,还分别设置了一个婚庆广场和露天音乐广场。婚庆广场为即将结婚的新人精心规划出独特的西式电影婚礼一站式服务,由贴心的婚礼顾问团全程服务,每对结婚新人都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特婚礼,美好的记忆将成为生命中永恒的灿烂!而露天音乐广场则是集休闲、娱乐、文艺观赏为一体的综合性广场。舞台后面则有音乐喷泉,它会随着音乐的高低起伏来表演,给人以听觉和视觉的双重感受。

其次,在休闲度假区设计独特的亲水走廊是该度假村的设计亮点。它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互动性,其人性化的设计给游客提供了专门休闲散步的栖息地,促进人们互相交流。同时丰富了文化内涵。在空间组织上,注重景观与周围生态背景、建筑协调统一,富有节奏和。具有文化内涵与寓意;突出亲水特征、生态特征,体现以人为本,回归自然的园林城市风格。

此外,度假村的绿化丰富,植物配置特点结合亚热带大陆性湿润气候,竖向与横向结合、季节变化与颜色搭配等综合考虑,注重植物造景的多样化与时序性,不同季节不同景观,处处有景,步移景异。

参考文献:

[1]李征.园林景观设计.北京气象出版社出版,2001年1版.

[2]韩巍,刘谯.室外景观艺术设计.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1版.

[3]王向荣,林箐.欧洲新景观.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1版.

第6篇:农业生态园规划范文

关键词 农田用地;都市农业;生态绿地;生态农林观光公园;福建泰宁

中图分类号 TU98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3-0271-03

现代城市的发展日益重视运用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提倡发展方式的转变,不单纯追求城市经济,盲目求大、千城一面的发展路子;而是追求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可持续发展。重视生态文明是新世纪的哲学主流,引导人类的建设和生产活动。

2009年7月,在泰宁县发展大旅游区,完善旅游休闲设施,优化城市景观休闲资源,进一步开发城市旅游配套资源的要求下,启动了泰宁生态休闲农业园。该公园集生态休闲、生产生活为一体,是新型的城郊绿地产业公园,在该背景下正式诞生,城市各种绿地已成为城市的重要功能组成部分。

1 城市生态休闲绿地概念

城市生态休闲绿地,即在城区有一定的绿量与显著生态效果的综合性城市绿地。一方面城区生态休闲绿地作为城市中的生态区,既是城市居民休闲娱乐的地方,又是维护生态安全格局,使城市生态环境得到优化的重要措施;另一方面生态休闲绿地被赋予多样化功能,可以满足人们的休闲娱乐需求,促进城市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为城市发展带来动力[1]。宏观意义上的城市生态休闲绿地可以是城市与区域层面的生态型绿地,微观层面可以是位于城市中心区的市级公园。城市生态休闲绿地概念的提出代表着城市公园从单纯的强调场所空间塑造向强调生态理念造园的转变,代表着城区绿地从重视园艺美学到综合性、多样化发展的转变,代表着城区绿地从单一公园概念到城市功能观念的转变[1]。

2 城市生态休闲绿地的作用

城市生态休闲绿地的保护和开发对于缔造生态安全、土地安全、水土保持、环境优美、富有城市竞争力和城市特色的空间结构等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作用和特征表现有:具有保持水土的自然要素和生态特点;创造广阔的公共休闲活动空间,优化城市功能;是促进城市发展和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完善城市休闲产业配套的重要场所;是城市最具地标景观性的地方,影响城市发展布局和发展方向。

3 城市生态休闲绿地的历史与实践

孙筱祥先生曾经指出,全世界大城市区最早建立的自然式休闲生态园林为杭州西湖。12世纪时,以西湖为中心形成一个半天然半人工的自然式园林,面积逾4 000 hm2,成为当时南宋国都临安的城市公园,近期的西湖西进开发中,朝着更生态的方向规划,保持了农田和生态水源等设施,茶园和果园相间其中,稻香鱼水散置其间,如同世外桃源,池塘水系、生态湿地、船坞码头共同组成人间天堂。

1898年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明确提出城市生态休闲绿地、农业牧场与城市的密切联系[2],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公园改革使公园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大量休闲设施引入,注重公园的生态平衡和经营管理并日渐融入城市;20世纪末被认为是新的综合文化休闲设施,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

如今,城市休闲公园更趋多样化、专业化、宏观化。形成了以城市定位为核心的休闲绿地系统。1873年建立的纽约中央公园规划了很多的喷泉、大草地、水体、各种游步道、景点、休闲设施、运动场、美术馆、画廊、影剧院;公园具有良好的生态效应和生态容量,排洪给水河道和人工养殖景观湖相结合,植物园和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心成为纽约城区最大的自然生态休闲绿地。澳大利亚的堪培拉中央公园将城市河湖、山体、纪念空间结合起来,通过对草原、林地、森林、湿地等以原始景观为主的休闲设施进行开发,从而实现了对场所的改进优化,使其成为城市需要的一部分。

城市绿地系统与区域生态层面的生态休闲绿地强调公园与城市系统的渗透和补充发展,荷兰的斯塔德休闲生态绿地是横跨4省(北荷兰、南荷兰、乌德勒支、佛来福兰)面积约400 km2的农业地带,保持了生态休闲绿地的开放性、生产性,集约化使用城市土地和营造紧凑的城市空间从而保证兰斯塔德地区生活休闲空间的理想模式[3]。

4 泰宁县生态农林观光公园规划实例

4.1 项目建设背景

泰宁县生态休闲公园区位于城区以东,是县旅游发展的重要工程项目。项目将与大金湖国家风景名胜区、世界地质公园、尚书府第等旅游景区形成产业互补,是构建区域大旅游圈的重要项目。公园四周环境幽雅,风景资源得天独厚,交通便捷,沿线风光秀丽,按总体规划,为生态休闲农业风情区域。

园区占地约133.3 hm2,地理条件优越,该园区依托国家风景区和世界地质公园,利用山水泰宁的资源优势,区位独特而显著。交通上,区间网络路、城区一级旅游干线、福银高速接线和向莆铁路穿境而过,交通方便。

规划区生境条件优越,山清水秀,物种繁多。该区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7 ℃,无霜期300 d左右,年平均降水量为1 775 mm,一年中3―6月为雨季,5―6月降雨强度大,雨量集中,平均相对湿度为84%,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 738.7 h,多年平均降雪日数为4.3 d,属福建省丰水湿润区,适合多种植物生长。

4.2 项目现状和规划策略

4.2.1 存在问题。由于城市发展的需要,即将发展为新市区的土地目前为贫瘠农田,农业产量很低,地块四处杂草丛生,由于常年简单耕作,土地面临荒芜沙化,而主城区的发展受土地严重制约,城市功能无法进一步优化,城市主题得不到诠释,如何把农地与新区发展结合有待进一步研究。

4.2.2 规划对策。结合城区内的世界地质公园、国家风景名胜区和人文自然资源。根据城区常住人口少、以休闲旅游为经济支柱的现状以及该县构建大旅游经济圈的需要,拟将该区块发展成生态休闲型城郊绿地。以高流量人口循环休闲旅游、生态农业经济为产业,建成融生态居住、旅游观光、休闲度假、餐饮娱乐为一体的生态园区,使该地区与风景区、人文资源区形成一体,围绕核心城区,形成众星拱月的旅游生态城市格局。该区块的建设方向是不改变土地基本用途的前提下发展新城区,构建生态特区――以生态休闲农业为主导,发展相关产业,形成农林科研开发、度假、观光、旅游、教学、特色和高效生态农业为一体的新型生态休闲园区。

4.2.3 解决途径。不改变土地基本用途,结合传统农业,进行集约化、现代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并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经营土地,发展围绕农业的生态科研、生态度假、休闲接待、农产品加工、田园型房地产业展开,使农户参与到现代化农业生产中来,形成新市民。使农地与旅游、餐饮、观光、高新产业相结合逐渐形成公园式新城区,使农地发挥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4.2.4 技术措施。经过工程措施和土地改良使该地块焕发出新生机。一是工程措施,疏通水道、引水养殖、挖湖养殖,解决土地干燥的问题;二是从山坳引水渠,集水于饮用水塔和湖,更新水质成饮用水,发挥生态淡水养殖的效益;三是土地改良,应用农业技术对农地进行改造,以适合各种生态产品和植物的生长需要;四是科学规划,在农地边的荒芜山体上规划低密度构筑物形成生活区,经过截污渠把生活管理区与生态产业区分离;五是限制交通工具,仅允许使用电瓶车等无碳或低碳工具,污水处理后用于灌溉,有机肥经过处理制成植物养料,让明媚阳光、清新空气、繁茂枝叶、瓜果田园环绕全园。

4.2.5 设计目标。规划使该园区成为“新天地”,解决了农村、农民、农田、城市发展、城市经济多方利益脱节问题,以及农业土地荒废和城市发展土地利用的危机。这种集约化、多元化、互补型农业避免了很多农产业风险,解决了城市土地发展瓶颈,使生态城区得以实现,解决了农民、农业、农村的转型问题,开辟了城市生态经济发展的路子,良好的生态经济必将吸引更多的新市民(原农户)参与其中,促进相关产业的跟进,达到利用先进的城市造园理念引导传统的城市发展方式。新的土地利用方式必将使城郊农业走上新的发展模式,也使现代版田园城市及生态农业科技新城得以实现。

5 规划原则

5.1 生态原则

公园规划突出生态设施、生态产品、生态技术和环境保护。一是生态设施,其是公园的重要基础,比如引水入园,不造假山水,形成水生植物、旱生植物相交的立体式植物生态环境;结合规模化生态农业生产形成生态植物群落和自然季相(四季均有较大面积的花、彩叶和观赏果)。二是生态技术,利用生态系统的食物链、自然生境、生态因子综合设计的高效生态环境模式,进行生产、生活、运行等综合的城市生态休闲绿化公园。三是环境保护,公园有着大自然生态的良好基础,必须保护性地综合规划和开发。旅游势必会带来污染,园区自身的生产生活也会成为污染源,必须注意生态要求,如停车场的设置、垃圾分类收集站的布置等;利用生物种类和生物防治技术来减少病虫害、农药污染。在植物生产环节利用全园的废物,以消灭污染源。

5.2 综合效益原则

规划中应坚持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项目相结合的原则。加强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生态产业等方面项目的有机联系,互相促进,走多元化经营,产业互补的生产模式,以获得生态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

5.3 互动性原则

规划强调旅游项目的参与性、娱乐性及知识性的结合,使城市游客参与园区生产、生活,通过亲身体验获得乐趣和相关的知识,使他们多方面地体验农产品生长、种植、采摘、加工、收获,动物的驯化、逗趣,农业高新产品的生产及农村生活的情趣,使游客享受到源于乡村生活又高于乡村生活的身心体验,享受到现代田园、花海的生态农业风光。

5.4 特色性原则

特色是休闲产业发展的生命力,也是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关键,因而规划设计要根据园区的现状,明确现有资源,使园区以特色建园。规划中应该突出的内容包括:一是人工生态景观,特别是大面积水面及周围景观;二是生态技术生产,利用生态技术进行水自然循环、净化、水产品的养殖、动植物能耗互补;三是滨水景观,凸显山水与农业、山珍、渔业的特点;四是水产农业,水生植物和动植物景观的运用;五是野生鸟类观赏设计,特别是珍稀鸟、白鹭引进。通过突出特色,使该园区成为区外游客向往的世外桃源。

5.5 总体规划和分期开发原则

公园的开发采用整体规划、分期开发的形式,以适合生态城区建设的特点,为整个园区进入良性循环做好充分准备。从项目开发顺序上,首期是生态基础设施,如道路交通、通水通电、文化娱乐、信息网络、生态建筑物、休闲设施等;二期是技术示范,如特种水产、花卉、果树、果蔬、反季节植物,逐步达到全面开发生态产业的目的;三期以完善对外农业合作示范和生态交流,高新农业技术,现代生态农林业科研试验为主,使其成为园区的亮点。

6 总体规划布局

以现状条件和规划原则结合生态休闲为特点,从宏观上把整个园区划分为生活和生产两大部分,形成4个大的区域,构成园区的主体框架。

6.1 新城防护绿带

位于园区北侧,国道205线沿线,起到分割空间的作用,使公园与周围环境隔离,同时南侧又与周围大自然景观有机衔接和过渡,防护绿带休闲设施以景观水池、木桥、绿岛、花海观赏项目为主。防护绿带主功能是该公园与外环境过渡地带。

6.2 核心区

规划为环境幽雅、生态自然的生活区和行政区,前期潺潺的溪水从北到南贯穿至核心区,川流不息,加之大面积的人工湖,清澈壮观的水面,白鹭任意翱翔。有中心广场、停车场、生态居住、行政管理、科研教育、休闲娱乐、市场营销等设施,进行精细打造、有机组合,形成一个和谐的生态核心体。

6.3 滨水休闲区

以核心大面积的人工湖为主体,连接从北到南贯穿全园的河流以及多个大小浇灌水塘,形成独具特色的水系,根据水系的不同位置,因地制宜地种植水生植物,湖周边散落些休闲建筑和别墅,并进行水产养殖。在人工湖宽阔的水面划分出不同的功能区,如休闲垂钓区、水上游乐园、观赏喂养区、生产养殖区,野生鸟类筑巢养护区。

6.4 生产加工区

该部分是公园中心部分,在总体规划下相互协调,相互衬托。注重基础设施的建设,该区既有生产加工的功能,又有生态休闲度假的功能,产业布局有花卉公园、果实公园、野生养殖动物园、植物园、加工厂,设施布局按南北式布置。融休闲、高端农产品展示、生产为一体,逐步成为独具风格特点的农业大观园,让游客乐在其中,流连忘返。

7 建筑配置

建筑物的格调与该园的主格调协调一致,全园以生态建筑为设计和建造标准。建筑材料主要以土、木、竹、石为主的生态材料。建筑基地布置原则为山脚、水岸滩涂、贫瘠土地之间。建筑风格定位为地方特色的建筑风格。

8 产业分区规划

8.1 一期生活区

一期生活区包括停车场、会所娱乐、滨水居住带、生态别墅带、休闲生态农业区、生态会馆、游客活动中心、旅游接待中心、逗趣园、水上游乐场园、野生禽类吸引区、生态农业高新品种展示、夏令营与大中小学生生产实习基地。

8.2 二期生产区

二期生产区包括生态示范区、生态科技区、对台农业市场、苗木花卉盆景生产与销售区、生态农业教、科、产、学、研及创业实践基地。

9 产业特点

9.1 生态旅游,城区休闲

生态观光(生态小旅馆、生态健康保健、生态疗养)、生态农业餐饮(绿色食品、瓜果摘、鱼虾捕捞);科普教育(生态知识、生物科学、自然保护、花卉景观)、娱乐逗趣(动物驯化、水上娱乐、农业实践)等成为该生态公园最主要的特征。

9.2 高新生态农业示范和产业化

运用生态系统、持续经营、物质循环、食物链、立体种养等技术,形成各种生态物种的实现模式。同时,引导新市民进行规模化生产,并进行收购、深加工和销售等生态产业的经营生产活动。

9.3 生态产品生产

包括园林花卉、高档切花、特色果蔬、特色禽畜和水产等绿色产品的生产。生态产品生产分2类:一是结合生态农业示范,形成该公园的规模化外销特色产业;二是结合休闲农业旅游和生态餐饮,形成该园的自消产业。

9.4 对外农业合作

生态园优美的环境,适宜发展国际农业合作区,对外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发展现代新兴农业,通过农业种植、农业延伸产品、对外农业交流,从而逐步发展成对外开放的生态特区。

10 结语

在城市化过程中对农业用地的保护规划,在实践上和理论中还极少见,笔者把都市休闲农业的概念转换为生态休闲绿地来研究,以便与绿地系统的概念相整合。由于休闲农业的发展也是生态旅游经济的发展,加之城市居民对休闲农业日益向往,田园风光和无污染的农业产品日益吸引着城市的居民,给都市农业规划实践带来了契机。未来的绿色生态区,应该有生态功能(生态休闲与度假)、生产功能(输送能源与动力)、整合功能(与城市区其他功能相联系),为文章实例中所要求的与世界地质公园、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文物古迹形成互补弥合,优化城市结构。文化休闲功能――市民游、赏、玩、吃、住的好去处,成为自然与农耕人文展示区[1]。迎合了绿地多样化、公共化、生态化、休闲化、特色化的特点以及保护与利用生态资源的大潮流。此外近年的生态城市主义实践在国内外不断演进,比如:城市森林理论,城市湿地规划和实践理论,景观生态学[4]中对城市斑块和廊道、国土生态安全的研究,都基于传统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基础之上。如何在城市发展中引进农业这个传统的生态绿色产业项目值得探究。都市农业理论,为此次规划实践打开了极其广阔的思路,该项目的规划实践为泰宁县都市生态休闲绿色经济的发展和新城发展开了先河,也是“反规划”[5]、失落的桃花源[6]等生态城市主义理论的实践。

11 参考文献

[1] 李颖怡,何.自然与人文共演城市“绿心”[J].中国园林,2010(10):13.

[2] 爱比尼泽・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M].金经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3] 王晓俊,王建国.兰斯塔德与“绿心”:荷兰西部城市群开放空间的保护与利用[J].规划师,2006(3):90-93.

[4] 肖笃宁,李秀珍,高峻,等.景观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第7篇:农业生态园规划范文

关键词:生态陵园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人口增长,提倡节约用地、注重生态环境的新型葬式,是殡葬改革的发展方向。同时让园林充满了自然野趣,尽量减少人工建筑物,节约土地损耗。在“提高土地集约化程度和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益,全社会倡导理性消费和绿色消费”的社会大环境下,注重生态与环保功能成为了世界园林发展的共同趋势。

生态陵园作为近年来在国内逐渐兴起的一种陵园形式,它主要是将园林、艺术和生态这三要素相结合,专门为祭奠者创造的休息、冥想的场所,所以它的规划设计要有自己的特征,凸显个性的同时还要注重时代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得生态陵园得到长久发展。

一、生态陵园的概念

生态陵园主要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工程、社会工程和系统工程方法,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挖掘陵园区域内外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构建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殡葬环境与文明和谐的殡葬文化,形成生态良胜循环的以墓葬为主要殡葬功能的公共场所,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条件下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陵园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和理念

1、生态陵园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

在进行生态陵园规划设计之前要充分掌握现场地形自然风貌及现状特点,通过科学分析、精心构思、合理规划,对各相关学科进行有机融合,力求将陵园规划为一处具有文化特色、功能设施完善、生态景观优美、以简约中式风格为主的结合传统碑葬、现代树葬、草坪葬及骨灰墙形式的综合性公众陵园。改变传统公墓的阴森压抑形象,营造一座安宁、祥和,同时又具现代意识的融浏览、祭奠、缅怀、纪念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陵园,在殡葬文化、园林艺术、绿色生态、科学文明方面协调发展,打造一座人文纪念的公园,一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生态艺术乐园,一片积聚文化品位和观赏价值的人生后花园。体现墓园是后人怀念先人、和先人对话的时空新构想,宁静、轻松的氛围能激发后人继往开来、进取向上。

2、生态陵园规划设计的理念

2.1传统文化学理论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阴宅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死者本人人土为安是否安适,更是会影响到其子孙后代的吉凶和荣辱。自古以来,人们就对阴宅的风水特别关注,因此应在公墓墓碑的规划设置中融人园林风水观,在植物配置上亦充分体现风水的无行相生相克观念,与当地的传统文化相联系。

2.2现代规划理论学基础

立足于人们普遍的审美观念,注重环境的和谐,体现人文特色,凝练文化底蕴,合理布局,恰当分区,以体现出墓园庄严、肃穆的氛围。

2.3景观延续性和艺术性

在规划建设中做到与自然环境和城市文脉相协调,加大城市绿化面积,体现延续性。在充分满足功能和经济可行性的前提下,赋予文化和艺术的内涵,将园林设计的艺术手法融入公墓设计中,在打造城市生态园林公墓的同时,力求使该公墓具有鲜明的城市文化特色。

2.4园林文化学理论基础

人们到殡葬区,不是为了获得某种物质,而是为了获得一种精神的信息、物化的文化。通过建筑、小品、道路、绿化等构成要素的空间布设,通过对生境的营造、环境的改造、意境的创造来达到精神的体现。

三、生态陵园规划设计的原则

1、将“以人为本”作为生态陵园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

应用现代城市规划设计的思想和方法,体现山水园林和景观休闲陵园风格,充分结合传统的园林风水观,创造具有温州城市文化底蕴的园林公墓环境。

2、植物造景,突出主题

保留原有树木,并将其与新栽的植物融为一体。在园林植物的选择上倡导以乡土植物为主,适当选取一些适应性强、观赏价值高的植物。植物造景与公墓类型相互融合,体现自然美与建筑美的融合。植物造景方面利用乔木、灌木、香花植物、地被、草坪有机结合,体现景观的层次性及生态性,进而营造怡人的生态墓区环境日。

3、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充分体现公墓环境景观的风水观和适宜性;充分强化地形地貌特征和墓地条件的可用性;充分利用现有水资源,引水入墓区来营造亲水空间;因地制宜地进行规划布局,力图在最少的地形整治下达到土方平衡,减少工程造价,保护和利用并举。

4、确保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设计

近、远期结合,以适应未来的发展变化。在注重环境质量的同时,节约用地,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以及绿化率,尽量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5、适地适树、经济合理的原则

充分利用现有树种,大量采用乡土树种,不用名贵树种和外来引种。环境景观设计,将休闲景观与停车场相互融合,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同时兼顾景观功能,从而提升公墓形象及价值。

四、生态陵园规划设计

1、合理进行生态陵园的选址

合理的选址是规划的前提,陵园地址要选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同时应该考虑环境卫生的问题,不能对居民生活环境造成污染,《中华人民共和国殡葬管理条例》中规定:建立公墓应当选用荒山瘠地,严格禁止在耕地、林地;城市公园、风景名胜区和文物保护区、水库及河流堤坝附近和水源保护区;铁路、公路主千线两侧等建造墓地。传统风水学中认为“坐北朝南,负阴抱阳”即陵园的最好朝向应该向南的坡地上以确保四季都可获得阳光的照射给人生机,并且有利于植被的生长,冬季又能躲避北向寒风的侵害。在地形上以山坡中间为宜,山顶种植或保留自然山林以巩固整个山体,并适当提供水源,向下能够保证排水通畅以及暴雨时的稳定,并尽量避免选择孤山或者坡度较大的地带以节约开支和破坏环境。水源充足是理想陵园选址的必要条件,清洁水源能够为陵园清洁与植物灌溉提供便利,但同时残留在骨灰中的垂金属类化合物与祭祀焚烧残留物会对土壤和水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所以选址时应首先利用山顶的森林收集涵养雨水补充水源,并尽量收集净化陵园冲刷后的中水,可以结合景观水体、小湿地等净化后进行排放。土壤上以砂质土壤为宜,保证良好的排水避免对骨灰的影响,还应选择适当的乡土树种,以常绿耐贫瘠植物为主,对山体有一定的修复和保护能力。

2、根据陵园的功能性进行合理分区

根据目前陵园地形处理现状及今后业务发展的需要,结合各地的地形、地貌特点,可考虑将陵园设置成为不同的功能区,如办公接待区、祭祀(烧纸)区、墓群区、苗木繁育区等,还可以根据陵园的具体情况设置其他所需要的功能区,比如,传统葬区、树葬区、壁葬区、花卉葬区、草坪葬区、艺术葬区、水葬区、高档特色葬区等,充分满足祭祀者的需求。而相对而言比较全面陵园的功能分区包括入口广场区、服务区、林带隔离区、纪念区、办公管理区、墓葬区,每个陵园还可根据自身条件的不同设置或增加其它功能区。入口广场区是重要的人流集散地,应该设置合理的停车位,广场及车位铺地以透水性铺装为主,考虑人流与车流分离并设置向来园者展示园区文化和服务信息的场所,包括园区位置,园区地形图和游览信息简介等。

3、道路布局

道路布局上通过主干道、次干道和三级道路为主,在具体功能分区规划上应结合各部分功能确定其内部的用地结构与配套设施,使各个功能分区既相互独立,互不干扰,又能有机的联系成为一个整体。可以根据陵园的规模、各分区的活动内容、游人容量和管理需要,确定园路的分类分级、台阶蹬道和铺装场地的位置和特色要求,比如,家属大量集中地区的园路要做到明显、通畅、便于集散。

4、绿化设计

植物是墓园规划设计的重要元素,所以要合理配置植物,做到“三季有花、四季常绿”,营造一种轻松的祭祀意境。绿化设计要遵循因地制宜、整体与局部相结合、自然优先等原则,一定要适地适树,考虑景观的需要,采用常绿植物和观赏价值较高的、便于养护的植物进行配置。同时还要注重选择乔、灌、草相结合的配置方式,在景观的主轴线区注重植物的色彩搭配,同时注重采用对称式安排植物景观,营造庄严、肃穆的景观环境。在陵园内的不同地点的植物配置都要符合区域特征,比如,入口区常常采用对植的乔木组团,形成庄严的氛围;墓区内部采用矩阵式种植,通过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的搭配,既能体现肃穆的气氛,又能体现季节的变化,而是防护绿带,作为背景林,整体达到远观“见树不见碑”的效果;广场内部应用开花的小乔木、花灌木,以常绿与落叶搭配的大乔木为主,形成围合空间,通过植物与雕塑、小品的搭配,形成艳而不俗、明快敞亮的环境,给人以轻松愉快的感觉。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态陵园作为园林景观设计的一部分,它的规划设计对于整个陵园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秉承长期以来 “入土为安”的思想观念,使整体规划在公园化、以人为本的主题思想指导下,改革创新。推行生态的“绿色殡葬”形式。象征生命常青、精神永存而且真正把陵园建成祭奠追思、旅游观光、休闲、文化为一体的绿色生态人文纪念公园。生态化陵园的建设以“总体规划,分期建设,持续开发”的模式运作的。这样可以保持公园的可持续发展,在陵园不断建设的同时,陵园的生态环境也更加优化。

参考文献:

[1]唐明敏.生态陵园的规划设计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1.

第8篇:农业生态园规划范文

关键词:湿地、城市湿地公园、天鹅湖、规划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湿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是自然界最富有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最高的生态系统,是整个生物链中重要的一环。在抵御与调节洪水、调节气候、降解环境污染、控制土壤,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都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同时,它还具有巨大的生产功能,为动物尤其是鸟类提供主要食物和栖息地。城市湿地是城市中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在维持城市的生态平衡和为一些珍稀动植物提供野生生境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还拥有丰富的景观和文化价值。

1城市湿地公园基本概念

湿地公园是不同于自然保护区与传统意义上公园,它具有一定规模的自然湿地区域,类似于小型的保护区,但是又以公园为基本模式,是基于生态保护的一种可持续的湿地管理和资源利用方式。2005年2月建设部城建司颁布了《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管理办法对城市湿地公园下了定义:城市湿地公园是指利用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适宜作为公园的天然湿地,通过合理的保护利用,形成集保护、科普、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园。

2 三门峡市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

2.1项目区位概述

三门峡市地处河南省最西部,东与千年洛阳市为邻,南依伏牛山与南阳市相接,西望古都长安,北隔黄河与三晋呼应,总面积10496平方千米。它是伴随着万里黄河第一坝崛起的一座新兴工业城市,以山川秀丽,资源丰富而闻名。天鹅湖湿地公园所在地位于三门峡市东西城区之前的生态区,东起209国道三门峡市涧河桥,西到陕州大道与沿黄观光路交叉处,南接陕州大道,北至黄河滩涂,现管理面积12000余亩,(其中陆地面积6150亩,水面、滩涂6000余亩)。该景区是在陕州古城遗址及对青龙、苍龙两条涧河的治理改造基础上逐步建设起来的。2007年2月6日被国家建设部批准命名为河南省三门峡市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2.2自然资源状况

天鹅湖湿地公园内地形主要以黄土台地和黄河湿地为主,平均海拔在320M—354M之间,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干冷,夏季炎热,秋季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多

西风和西北风;年平均气温13.9℃,极端最低温-13℃。景区内的河流主要有黄河、青龙涧河和苍龙涧河等季节性河流,夏季7、8、9月份降水集中,河水猛涨,水位剧升,冬、春两季水量较少,每年10月至次年3月,三门峡大坝蓄水期间,景区可形成几万亩的水面,在此期间,大量的白天鹅从遥远的西伯利亚到此越冬,成为三门峡市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2.3建设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天鹅湖景区的规划建设目的是使三门峡市拥有一个5000亩绿地、万亩水面和万亩生态林带的城市生态园。该湿地每年都会吸引成千上万只白天鹅、苍鹭、红嘴鸥等野生保护动物。在自然科学教育和研究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还成为了很多鸟类、鱼类、两栖动物的繁殖、栖息、迁徒、越冬的重要场所,其中有许多频危物种。其次该湿地栽植了芦苇、香蒲、荷花、睡莲、水生美人蕉等水生植物,当含有毒物和杂质的流水经过湿地时,这些水生植物能够有效地吸收有毒物质,起到了很好的清除和转化毒物和杂质的作用,同时还具有补给地下水的作用。因此将其建为城市湿地公园的非常有必要的。

2.4总体规划目标

在三门峡市建设现代化的具有黄河沿岸特征的自然山水城市的战略思路的指导下,加大园林绿化力度,着力培育城市品牌,提升城市品位。天鹅湖湿地公园称为三门峡市的一张城市名片,承担着保护湿地自然生态、进行科普教育、科学研究、生态旅游、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任务。总体规划目标是把天鹅湖城市湿地公园建设成一个规划合理,景观优美,基础设施完善,一处能够供市民观赏、游览、开展科普教育,进行科学文化活动,并具有较高保护,观赏,文化和科学价值的湿地公园。

2.5总体规划原则

天鹅湖城市湿地公园以保护白天鹅为主题,以发展特色旅游化城市为主导,规划时遵循了以下原则:(1)坚持湿地公园规划与三门峡市总体规划相互协调相互统一的整体性原则;(2)坚持保护优先兼顾到利用的原则;(3)坚持生态安全为主导的原则;(4)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5)坚持尊重地域特色文化的原则。

2.6总体规划布局

天鹅湖湿地公园是由陕州古城景区、双龙湖白天鹅观赏区及沿黄风景林区三部分组成,依据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功能,又将其细化分成以下几个区:

2.6.1重点保护区(白天鹅观赏区):

该区域拥有湿地生态系统中较为原始的湿地生态环境,位于青龙湖与苍龙湖两湖之间,是整个湿地公园观赏白天鹅的最佳地点,也是整个湿地公园的核心区,主要以保育为主,是规划的主要部分,因此在规划中应重点考虑白天鹅和其他鸟类的生息空间及活动范围。本区域敏感度级别为一级,因此只开展各项湿地科学研究、保护和观察工作,为了鸟类爱好者和科普工作的需要,在该区域周围规划游路和观鸟平台,同时还可设一些小型设施,但是所有的人工设计都必须以确保原有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最小干扰为前提,开放对象主要是科研工作者和观鸟爱好者。

2.6.2湿地展示区:

该区域为重点展示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湿地自然景观,开展湿地科普宣传和教育活动,同时加强保育和恢复工作。该区域敏感度级别为二级,规划实行半封闭保护,可以有适当的人为干扰,该区域内种植乡土植物加快湿地的生态恢复,其内建有白天鹅救助中心和鸟类研究所、科普走廊等小型公共建筑设施。

2.6.3游览活动区:

在敏感度为三级的区域,开展以湿地为主体的休闲、游览、科普活动,规划适宜的活动方式和内容,安排适当的游憩设施。

2.6.4沿黄生态风景林区:

本区域既是沿黄河的绿色生态屏障,又是黄河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整体绿色效果来看,应营建大尺度的生态风景林,突出植物的四季变化,同时利用紧临黄河的景观位置优势,开展一些林下的休闲娱乐活动。

2.6.5陕州古城景区

该区域敏感度为四级,具有综合功能。主要以保护古代陕州城遗存、展示古城历史文化内涵为主题,结合原有的绿地景观、景点,并配套相关的休闲娱乐设施,成为集历史文化、自然景观、休闲娱乐、运动健身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同时也是整个湿地公园的管理和服务中心。但是其缺点是与整个湿地公园联系性不强,没有突出湿地公园建设的整体性原则,鉴此,应加大此区域的改造,使其成为湿地公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与湿地公园重点保护区融合在一起,使其成为过渡区域和可开发区域。

3 结语

城市湿地公园的出现为城市湿地资源保护带来了一种新型的模式,它成为国家保护湿地资源的一种重要手段。发展建设城市湿地公园是落实国家湿地分级分类保护管理策略的一项具体措施,也是当前资源破坏严重的形势下,解决湿地保护的一种有效的途径,因此,我们应该调动社会的所有力量参与保护湿地,加大城市湿地公园建设,保护我们的生态系统,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参考文献

[1] 张玉钧,刘国强,湿地公园规划方法与案例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2] 王浩,汪辉,王胜永,城市湿地公园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3] 张述学,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研究 [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12.

第9篇:农业生态园规划范文

【关键词】生态;景观;水景生态化;植物配置

1.扬州沙头镇生态农业观光园玲珑水街南区基地分析

基地位于扬州市沙头镇,地处扬州南郊,南临长江,与镇江市隔江相望,境内长江支流夹江环绕,施港公路和在建的沿江高等级公路穿越而过,水运、铁路、陆路交通十分便利。该园区以沙壤土为主,肥力中上,地势平坦;温、光、水3要素协调,极适宜蔬菜生产;排灌条件较好,灌溉水源直接来自长江,水质优良。园区雨水充沛,光照条件优越,附近无污染性工业企业、无三废排放、无城市垃圾。据监测,大气、农田灌溉水、土壤环境质量分析与评估均为一级。园区内将路、沟、河、渠、堤、坡等进行合理的绿化,田林路综合配套,排灌设施齐全,可以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其将现代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办成休闲观光旅游的一个景点,一个亮点,充分突显现代农业休闲旅游业发展中的特色和内涵。

2.生态农业观光园的概念

生态农业观光园是生态观光农业的具体形式之一。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美国家,最初多为小规模的观光果园和休闲农庄,逐渐演变至今成为将生态农业与观光旅游有机结合的新型农业形式。因此生态农业观光园可初步定义为以景观生态学、循环经济学、系统科学和环境美学为指导,因地制宜地设计出集农业生产与示范、观光旅游和环境保护为一体,并且具有一定的文化性、地域性和参与性的交叉型农业产业园区。

2.1“生态”的概念

“生态”与“生态学”在英语中属于同一个词语,而最早的“生态”一词是来源于古希腊文中的,它的原意是“居住的地方”和“家”。1869年,德国科学家海克尔[1]首先将生态一词用于科学研究,并生态学的概念定义为“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2]。

2.2景观的概念

在欧洲,“景观”一词最早出现在希伯来文的《圣经》(旧约全书)中,用来描绘具有所罗门王国教堂、城堡和宫殿的耶路撒冷城美丽的景色。美国景观生态学家福尔曼和法国地理学家戈德伦认为,景观是指由一组以类似方式重复出现的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异质性陆地区域,其空间尺度在数公里到数十公里范围。[3]

2.3景观生态学的概念

景观生态学的概念是德国地植物学家Troll1939年在利用航片解译研究东非土地利用时提出来的,用来表示对支配一个区域单位的自然—生物综合体的相互关系的分析。他当时认为景观生态学并不是一门新的科学或者是科学的新分支,而是综合研究的特殊观点。德国汉诺威工业大学景观管理和自然保护研究所的将景观生态学定义为:研究相关景观系统的相互作用、空间组织和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4]

3.规划设计手法

以“生态优先、绿色低碳、三产综合”为发展理念,以原生态乡村风貌为基底,以高效农业产业为基础,以高品质都市乡村休闲度假产业为引领,融乡村休闲、乡村度假、文化体验、情景社交、产业示范、生态涵养等多功能复合,引领都市人群回归返璞归真的乡村自由生活。这是该方案欲打造的主题,因此在规划设计中最大限度尊重现状,充分尊重现状地形、水系、现有村庄、道路尽量保留。设计的风格继承江南水乡的古朴清幽,构景方式随意自然但不失韵味。尽量保留本土文化和植物的原生态。

4.水景生态化

水景生态化是指用生态学的观点来处理水体的造景,水体景观不但要在景观上富于水的情趣,而且要求水体洁净、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共生,并且水体景观有可持续性,在较少,甚至没有人工干涉的情况下,水景能得到保持,并且能随水体生态系统的发展而发展变化。[5]在驳岸的设计中较少地加入人工因素,保持自然,这样在其水体驳岸之间形成一个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湿地带,在湿地上随水体的深浅不同,栽种不同的水生和半水生的植物,形成生态型的湿地景观,水面上自然式点缀一些浮生植物和其他水生植物,游人可以在水中荡舟探幽。

5.植物配置的生态性原则

在生态农业观光园的植物配置上,不仅要考虑其观赏性更重要的是能创造出适合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景观植物不仅有乔、灌、草、藤本等形态特征方面的差异,其是否喜光,干、湿耐性,酸、碱性适应能力等生理、生态特性也各不相同。因此,在构建生态功能强大的复层植物群落时必须尊重植物自身的生长规律及生态特性,这样才能保证植物正常生长,达到生态效益最大化;此外,植物固有的生态习性决定其有明显的自然地理条件特征,每个区域的地带性植物都有各自的生长气候和地理条件背景,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与周围的生态系统达成了良好的共生关系。因此,在进行植物景观设计时应大力开发运用乡土树种,丰富绿化树种的多样性。[6]在此设计方案中植物配置的种类上遵循生态性原则,采用大量乡土树种,常绿与落叶、乔木与灌木、观叶树与观花树相互搭配,在满足植物生态条件下创造复层绿化。

6.结语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创建生态型社会理念的加强,我国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已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该方案将秉承“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性原则,提倡自然循环和自然生态,保护好生态环境,把资源开发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可持续发展农业与乡村发展有机结合起米,实现产业化发展和生态环境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通过该农业观光园区的建设,可以更加合理、有效地利用农业资源,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矛盾。

参考文献

[1][美]摩特洛克著,李静宇,李硕,武秀伟译.景观设计理论与技法.大连:大连理工出版社2007—1—1

[2][日]河川治理中心编著.滨水地区亲水设施规划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8—1

[3]宇振荣主编.景观生态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03

[4]傅伯杰,陈利顶,马克明,王仰麟等编著.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科学出版社2009.06

[5]王浩主编.城市生态园林与绿地系统规划.中国林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