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地理综合思维培养范文

高中地理综合思维培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地理综合思维培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地理综合思维培养

第1篇:高中地理综合思维培养范文

关键词: 高中地理 课堂教学模式 探索实践

新课程改革的快速实施,使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得到更新。在教育发展新时期,开发创新教学方法,更新地理教学模式,能激发高中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更能让高中地理教学发展方向发生改变。

一、改革地理课堂教学模式,营造良好课堂氛围

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积极为学生营造自由学习氛围,让学生轻松参与课堂学习。轻松的课堂氛围不仅能让学生积极学习,而且能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教学氛围死板,会影响教学活动效果的发挥。高中地理教学活动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吸引学生注意力。兴趣是学生最有力的老师。学生喜欢地理,才会积极学习地理知识,对课本内容与教师讲解感兴趣。要营造良好课堂氛围,教师首先要重视课堂导入环节。优化课堂开端,在一开始就激活学生思维,有利于课堂氛围轻松化。

如讲解《地球的圈层结构》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层彩虹蛋糕结构分析导入。蛋糕是学生熟悉的事物,而多层彩虹蛋糕较为美观与新奇,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教师让学生对多层彩虹蛋糕的结构进行描述,再用蛋糕与地球圈层结构进行对比,让学生对地球圈层结构进行分析。趣味性导入能吸引学生注意力,促进学生将更多个人精力放在本节课学习内容上。

二、改变地理课堂教学模式,促进知识合理传递

向学生传递地理学科知识,是地理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目标之一。但是传统地理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及地理学习水平,根据学生头脑中已有的地理知识进行教学。重视地理知识的传递固然没错,但教师要积极选择合理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构建地理知识体系,明确个人地理学习中的重点与难点。高中地理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活用地理知识,促进学生掌握地理知识本质。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课本知识与生活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如讲解《城市化》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下时间收集一些自己所在城市的老照片。课堂中利用学生寻找来的学习资源,让学生对比现在城市与多年前城市,从建筑、人口及经济水平等多个角度分析不同,了解城市化的特点。与生活相近的教学过程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有利于知识传递。

三、改革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地理综合能力

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能力,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目标。地理学习能力指学生学习与应用能力。要促进学生地理综合能力提高,就不能将教学重点单一放在课本内容上,更要引导学生了解有效的地理学习工具,培养学生的地理知识获取能力。引导学生利用地图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发现地理现象与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如讲解《农业的区位选择》时,教师可以利用地图进行教学,让学生对某一农业区位的自然环境进行分析,促使学生从地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提出农业区位的选择要求,让学生选择区位地址。用地图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地理综合能力的提高。

四、改革地理课堂教学模式,丰富课堂学习活动

多元地理课堂活动能让高中地理课堂更充实,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改变单一课堂活动现状,是让高中地理教学满足新课改需求的实践。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学生对地理课堂的期待,组织能够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活动。开展更多实践活动,加强高中地理学习实践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有利于地理教学创新。

如讲解“绿色食品知多少”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做一次社会调查活动。首先,引导学生通过课堂讨论活动分享他们了解的绿色食品知识并列出想知道的东西。其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下时间进行社会调查,了解社会大众对绿色食品的认知程度,以及他们想要了解的问题。将问题汇总在一起合作解决,制作实践学习报告。这样的活动不仅将课上学习与课下学习完美结合起来,而且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丰富知识。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要促进高中地理教学改革,需要教师营造全新课堂氛围,丰富课堂活动,重视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思维运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有利于教学目标实现,更能彰显高中地理学科的魅力。创新教学模式,让地理知识更形象,便于学生记忆与理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余祥富.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实验教学初探[A].山地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西南片区会议论文集[C].2013.

第2篇:高中地理综合思维培养范文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学习兴趣;趣味

笔者认为,应把教学、教师以及学生三方面联系起来。即贯彻与落实“以人为本”的生命教育理念,深入“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以教师的情感、魅力等非智力因素作为引导,配以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与手段,以情促趣,以思激趣,从而发展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主动性以及学习兴趣,进而力求从平时教育过程中去维系与提升地理教学的学生认可度与兴趣感,最终打破现阶段高中地理教学以及学科发展劣势。

一、把握教学重点,设计教学趣点

成功只留给有准备的人,教师应当课前进行完善的备课,确立教学重点,设计教学趣点,如此,才能引起学生对于地理章节内容的学习、讨论以及思考。教师可有的放矢地提出一些自主探究性、思维创新性的趣味问题,让学生进行自发性的思考与联想。例如,在世界气候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用典故“诸葛亮借东风”,从中假设学生是诸葛亮,到底是凭借什么条件以及因素来“借东风”,主张学生大胆想象、举手发言与激烈讨论,尽量让教学有“交流”,有“争论”,如此,不经意间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在潜意识中培养其学习兴趣。

二、幽默教学语言,调剂学生情趣

学习,不仅仅是兴趣的培养,更是情感的交流。综合二者,教师既是主导者与组织者,又是参与者。笔者认为,高中地理教师应当提升其教学语言能力,丰富其风格、个性以及魅力,使其幽默化、知识化以及通俗化,让教学内容精简化,构建生动、趣味的教学课堂,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情趣。常见的做法如:(1)利用谚语,精简教学重点与趣点;(2)采用谜语,提升学习趣味以及学习参与感;(3)巧用古诗文,丰富学习想象力以及提升教学综合性;(4)歌曲聆听,引发学习兴趣以及思维创新能力;(5)趣味(人文地理)故事,激发学生学习注意力以及提升其地理综合素养。这样才能让学生处于一种主动求学状态,改善地理枯燥、乏味等特征,进而满足学生的学习情趣,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张相红.新课标下高中地理学习兴趣培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05).

第3篇:高中地理综合思维培养范文

关键词:教学意义;教学问题;教学对策

一、高中地理教学的意义

作为高中教育的具体课程形态,高中地理课程的特点是由地理学的固有属性、社会发展对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要求、高中相应学段的学生特点三方面综合形成的。为区别通常将学科特点理解为地理学特点的状况,这里将它称之为课程特点。新课程地理教学的基本理念是地理课程特点以及实施要求的具体体现。实施“有用的地理教学”,从现行国家高考科目设置和课程教学地位分析,地理不是高考重点科目,课程目标旨在公民必备地理素养的培养,因此,地理课是生活课、常识课、综合课,要实施“有用的地理教学”。与传统地理课程希望培养地理专业人才的课程目标比较,新课程地理教学以高中整体素质教育目标为准绳,着眼于培养学生具有一个公民所必需的地理科学素养,努力促使学生通过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适应时展的需求。高中地理课程关注学生地理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地理情感的培育。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问题

1.初中地理与高中地理在思维方式上差异较大

高中的地理学习跨越了知识与能力两大台阶;高中的知识内容与知识结构与初中相比出现了两个飞跃,即从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都大大提高;在能力方面,高中的学习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自学能力等,而且高考命题强调能力立意,这就更需加强能力培养。高一学生在短时期内无法转变思维,难以适应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2.教材结构由简到繁,知识跨度较大

由课程改革教材到非课程改革教材的变化,高中知识则强调系统性、逻辑性、研究性,越来越接近科学体系,难度增大,内容拓宽、加深,因此,高中学习强调理解学习、自主学习与应用,学习的目的性、理解性比初中更为明确。其中,如何做好“学习”衔接这一步,尤为重要。

3.高一新生来自不同的学校,差异性较大

各初高中校地理教师对学生素养的要求大不相同,有的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这样学生能很快适应新环境的要求;有的学校地理课甚至是由非专业教师教授,教学方法不免简单机械,也更注重基础的记忆和掌握,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自然难以适应新环境。另外,学生熟悉以前的教师、以前的学习方法、以前的学习要求,进入新校园后,书本要求变了,教师也不同了,新的学习内容有新的学习要求。对于这些变化,要使学生尽快适应,就必须做好衔接工作。

三、完善高中地理教学对策

1.有效沟通高中各课程知识的联系

引导学生运用高中所学的数学、物理、生物、化学等学科知识解释和理解大气、水、地震和火山、宇宙环境等自然地理现象,有效地将人口、交通、城市、经济发展与环境整合。地理课程教学需要高中有关学科密切合作、合理分工,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和掌握横向知识、交叉知识、综合性知识,有利于利用其他学科的知识解释地理事物,说明地理问题,发展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沟通横向学科领域,运用相关学科知识学习地理和促进相邻学科的学习,是新课程地理教学的重要目标要求。

2.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品质

综合地理、生活地理的教学实施,要求高中地理教学不能将地理刻意分解成自然和人文两个孤立的系统,而应该根据自然与社会本身的综合特点,依据人地关系主线作出相应的教学处理。如:在以自然地理基础知识为主的章节,删除与人类活动关系不大的自然地理内容,有意识地加强自然地理要素及其组合与人类的交互作用;在以人文地理知识为主的章节,要删除与“人地关系”联系不紧密的人类活动内容,真正体现地理综合的味道、综合的特点,努力呈现地理课程综合的本质,发展学生的综合思维品质。实施“科学的地理教学”地理是一门科学,高中地理课程要体现地理独特的教育价值及不可替代性,体现地理科学综合性、

地域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特点,因此,地理课是科学课、人文课、信息课,注重反映地理本质,体现课程的文化价值;科学是发展的,因此,要注重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的整合。

3.引导学生认识地理科学的本质

地理科学的本质在于“认识区域差异,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地域性、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是地理科学的基本特点,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都离不开地图,地图是地理学最独特和有效的学科工具。引导学生认识地理科学、技术与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如: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对地理测量、资源探测、灾害检测和预防预报等的积极影响。引导学生开展地理探究。科学的核心是探究,地理新课程实施应当突出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如:提供基本的地理数据,让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分析和综合,并以地理的图表方式表达探究的结果;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开展地理调查活动,获得第一手地理数据等。教师要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地理的科学方法。

地理教材并没有实行课程改革,教学理念、教学目的、教学方法仍是围绕高考这根“指挥棒”进行运转。从课程改革到非课程改革,学生适应新的教法、学法确实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衔接。

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正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决策,旨在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跨世纪的合格人才。在这种形势下,认识地理教学,尤其是高中地理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凌锋.地理课堂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0.

第4篇:高中地理综合思维培养范文

关键词:图层叠加分析法;综合题解题;GIS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为“注重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应用,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创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纵观浙江省自2009年开始高考文科综合自主命题以来,在地理总共10道综合题中,笔者统计共有8道题是区域地图类综合题。尤其是近两年来,地理综合题的命题基本趋于平稳状态,即第36题为世界区域地理题,第37题为中国区域地理题,区域地图类地理综合题在文科综合地理部分的分值比重明显增加,针对区域地图类综合题如果能够应用GIS图层叠加分析法,则有利于提高学生获取和解读地图信息的能力,并有利于提升学生进行多个维度的空间综合思维能力,为提高解题效率打下坚实的基础。下图为笔者应用GIS图层叠加分析法解区域地图类地理综合题的解题流程。

下面,笔者以2010年高考浙江卷第36题为例(原题略),谈谈GIS图层叠加分析法在区域地图类地理综合题解题过程中的应用。

一、根据图文信息,建立地理要素图层――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遵循“同层要素同、异层要素异”的原则,笔者将地理要素图层分成三种类型:空间位置图层、自然地理要素图层和人文地理要素图层。其中每种类型又可细分为许多具体的图层,例如,自然地理要素图层又可划分为地形图层、气候图层、河流水系图层等。

结合本题地图,根据图例和注记可判读出3类基本要素图层:城市图层、河流图层和等高线地形图层。进一步判读地图,又可得到经纬网图层和海陆分布图层。同时从设问条件出发,还要能够根据现有信息,或者利用平时积累的知识,分析得出气候分布图层。综上可得,从图例、地图和设问三个方面出发,可建立共6个要素图层,下面对每个要素图层进行进一步的解读。

1.经纬网图层:根据赤道和60°W经线可确定该区域位于南美洲北部;位于热带地区,可判读气候类型。

2.海陆分布图层: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北临加勒比海,沿海地区海运便利。

3.等高线地形图层:地势总体西高东低,南北高中间低,起伏较大;地形类型西部安第斯山脉东西绵延,东中部自北向南依次为奥里诺科平原、圭亚那高原、亚马孙平原、巴西高原。高原与平原相间排列。

4.气候分布图层:地处低纬,热量总体丰富,受地形的影响西部有高山气候、东部亚马孙平原主要为热带雨林气候,高原为热带草原气候。

5.河流水系图层:主要河流为北部的奥里诺科河,中部为亚马孙河;河流水文特征流量较大,其中流经热带草原气候区的河段水位季节变化较大,无结冰期,含沙量较小;河流水系特征发源于西部高山区,总体自西向东注入大西洋。

6.城市分布图层:东部城市主要沿海分布;西部城市主要分布于高山地区。

二、结合题干的设问条件,调取相关图层进行叠加分析――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

GIS图层叠加分析是指在统一空间参照系统条件下,每次将同一地区两个地理对象的图层进行叠加,以产生空间区域的多重属性特征,或建立地理对象之间的空间对应关系。例如,将地理要素图层中的地形要素图层与河流要素图层进行叠加分析,可获得河流流向、流程和干支流分布等河流的水系特征;将地形要素图层、气候要素图层与河流要素图层等3个图层进行叠加分析,可得到河流的流速、流量、结冰期、含沙量等水文特征信息。根据本题4个设问的要求,现将各个小题需要调取的相关图层叠加分析的过程表述如下:第(1)小题调用经纬网图层、海陆分布图层、等高线地形图层、气候分布图层;第(2)小题调用海陆分布图层、等高线地形图层、气候分布图层、河流水系图层;第(3)小题调用气候分布图层、河流水系图层;第(4)小题调用经纬网图层、海陆分布图层、等高线地形图层、气候分布图层、城市分布图层。

以第(4)小题的设问为例,“简析图中60°经线东西两侧所示城市的自然地理区位特征和原因。”结合设问中的“60°经线东西两侧”和城市区位分析的相关知识,分别调取经纬网图层、海陆分布图层、等高线图层和气候分布图层和城市分布图层进行叠加分析,可得出结论:60°经线东侧城市主要沿大西洋分布,主要原因是沿海地区航运便利,便于和外界商贸往来,同时气候海洋性较强,适宜人居,地处平原,地形平坦,利于筑城;60°经线西侧城市主要分布于安第斯高山地区,主要原因为地势较高,气候较凉爽,适宜人居,高山顶部等高线相对稀疏,利于城市建设和发展。

三、结合图层叠加分析结果和地理知识,按要求组织和表述答案

多个图层叠加分析的结果比较全面深刻地分析了设问的指向对象,最后应根据题目设问的要求,结合城市自然区位,用简洁准确的地理术语表述答案如下:60°W经线东侧城市沿大西洋分布,航运便利,沿海平原地形平坦;60°W经线西侧城市主要分布在安第斯山区,地势较高,气候较凉爽。

浙江高考文综地理的命题已经由“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而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与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和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等三项能力都是建立在全面和准确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在解区域地图类地理综合题的过程中,GIS图层叠加法与传统的判读地图方法相比,更符合“能力立意”宗旨,如果平时教学能通过典型题强化训练,定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

参考文献:

[1]黄杏元.地理信息系统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53.

第5篇:高中地理综合思维培养范文

【关键词】高中地理;比较法;应用价值

高中地理知识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如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等,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而比较法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其主要是对师生的逻辑思维加以综合利用,将相关的知识点加以联系,为学生构建完整而系统的知识框架。将比较法应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能够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相关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实现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促进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比较法的应用

(一)概念比较法的应用

对于高中地理而言,其教材中对部分地理单词的概念注释较少,导致学生错误理解单词概念而混淆知识;学生在对地理概念进行学习时,往往难以准确分辨出地理专有名词,严重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应对其中的差别进行详细分析,有效进行比较法教学。如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教师会发现学生在答题时问“地质构造”答“山地、谷地”,而问“地表形态”时却答“背斜、向斜”等。造成这种的答题方向错误实际上是学生的地理概念不清,所以在对这部分内容教学时教师可以侧重于概念的比较。如地表形态是由形成地面形状的过程所组成的一个地形特征,当教师强调“地形”时学生一下子就将初中时所学的五大地形反应出来;而地质构造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的变形与变位,有褶皱和断层两种基本类型。而后教师也可强调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两者又密不可分,可让学生找出两者之间的联系以加深印象。

(二)同类比较法的应用

教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同类比较法,教师可以就某一问题,让学生充分结合现有的知识,从同类的地理现象以及地理事物中找出彼此的差异性以及共同点。如教师在对“农业地域类型”这部分内容进行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对 “水稻种植业”和“商品谷物农业”进行对比学习。学生通过材料等分析可以得出如:两者都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但前者以种植水稻为主,而后者以种植玉米和小麦为主;前者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区,这些地方地少人多,而后者一般分布在地广人稀的地方;前者属于自给型农业,而后者属于商品化农业,但两者都属于集约农业等等相同点和不同点。至此教师可以追问那你们能不能根据两者的差异,尤其是水稻种植业分布的亚洲季风区“地少人多”,而商品谷物农业分布区的区位特征是“地广人稀”这个差异归纳总结这两种农业地域类型各自的生产特点呢?学生经过讨论分析大致上可以得出:“水稻种植业”具有生产规模小、机械化水平低、单产高但商品率低等特征,而“商品谷物农业”具有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商品率高等特征。此时教师再给予一定的补充,如季风区因水旱灾害频繁所以还具有“水利工程量大”的特征。至此这两种农业地域类型的特征已经总结得较完整了。当然,“乳畜业”和“大牧场放牧业”也可以形成一组对比。因为利用比较法引导学生去探究相关的地理知识,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巩固其所学的地理知识,使学生能在短时间内充分掌握新的而且容易混淆地理概念和地理事物,从而有效提高地理教学的质量以及效率。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比较法的应用价值

(一)强化知识间的关联性

将比较法应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能够将不同的地理知识进行有效连接,并对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加以强调,便于学生熟练掌握地理知识,提高教学质量。当然该方法在实际应用过程在存在一定的不足,教师可以将比较法与其他方法进行结合,从而充分发挥出比较法的应用效果。

(二)加强知识的直观性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比较法时,能够借助多媒体教学,辅之以地理表格、地理图标或地图图像等,从而更好地突出和表现某些地理知识的特征,便于学生直观认识和感知相关内容,加深印象。同时教师可以利用地理实验法、地理参观法以及地理观察法等,强化知识的直观性和多样性,促使学生综合把握知识点,加强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地理思维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三)优化学生学习能力

比较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是利用地理知识和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比较不同地理事物间存在的差异性和共性,从而使学生全面认知地理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当然,如果仅仅只借助地理比较法,往往难以全面掌握知识点,需要在其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有效纳入先进的逻辑分析方法,如地理演绎法、地理归纳法以及地理综合分析法等,从而提高比较法的效果,优化学生学习能力。

第6篇:高中地理综合思维培养范文

一、归纳整理地理知识,形成体系

研究表明,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要比掌握大量具体的零散知识更具价值。在传统的学习过程中,比较偏重于掌握知识的细节,而忽略了对知识结构整体上的理解和掌握。由此而带来的直接的危害是降低了知识的智力价值,使获得的知识难以成为今后深入探究的可靠基础。

在知识整理加工的过程中,伴随一系列思维活动,如分析、判断、归纳、演绎、比较、分类、总结、概括、推理等,可以说这个过程也是思维综合训练的过程。经过这一过程可以加深知识的理解、强化记忆,同时也可以发现问题、弥补漏洞、纠正错误。在对基本原理、规律的探究、发现、归纳和应用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多思、敢问、善问。可准备一个问题本,真正弄懂、吃透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二、初高中知识有机结合,突出主干

在重点复习高中系统地理知识的同时,必须做到初高中地理知识的有机结合。初高中地理知识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只要高中地理中涉及到的初中地理知识,都应该掌握,决不能回避。要正确处理好高中系统地理与初中区域地理之间的关系,以高中系统地理为主,兼顾初中地理,当涉及到相关初中地理知识时要进行串联复习,并落实到区域图上。只有把具体的地理事物或现象落实到具体的区域中,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它产生的原因、特点,预测它的发展变化趋势。如复习“地球运动”时,就应把初中的“时区和日界线”融入其中,复习“地壳运动”时应一并复习初中“地形和地形的变化”等等。

通过这样处理,不仅使初高中地理知识紧密结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而且便于提高综合分析地理知识的能力。可见,抓住多角度观察地理事物的空间性质,综合分析地理系统内部与外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运动与转化这些大问题,一方面能使地理知识学习更加透彻、完整,另一方面又能提高形象思维水平和逻辑思维能力。

高考试题往往通过大量引用课外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素材,形成新的问题情景,构成新的问题角度,从而考查学生的能力。但是无论如何,其考查的落脚点仍然是地理学科的基础和主干知识。所以我们必须抓住各部分的基础和主干知识,寻找各部分知识与其他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综合的思维方法,才能在高三地理复习中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注重空间思维训练,拓展深广度

空间思维能力的考察主要有这几项内容:大气的运动和变化,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世界和中国区域(大洲、大洋、地区、国家)中的重要经线、纬线,各类地图的判读,各类重要地理分界线(自然地理界线、人文地理界限)等。培养地理学科的空间思维能力,一定要讲求方法。如对空间概念和物体空间运动的理性思维分析可选取一些条重要经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180°经线、20°W、160°E、120°E),通过它们,在脑海中形成完整经纬网,并想象地球运转起来线与线之间相互位置关系及晨昏线的动态关系。

通过有效的空间思维训练,才能达到当给出世界上某一点或线时,脑海中会出现一系列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地理事物。而有了这样的水平,无论命题角度如何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可见,抓住多角度观察地理事物的空间性质,综合分析地理系统内部与外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运动与转化这些大问题,一方面能使地理知识学习更加透彻、完整,另一方面又能提高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拓展思考与解答地理问题的深度与广度。

四、抓住地理科学核心,统揽全局

目前大多数地理综合复习课的基本教学程序为首先进行专题知识的全面梳理,其次是典型例题讲解,最后是少量随堂训练,可以用“专题”“系统”“全面”“少练”四个词组来概括。然而地理学科内容多,考试范围广,“求全”“求保险”的复习思路,似乎面面俱到,但实际上只能是浅尝辄止,最后什么都不能落实。“求全”的复习过程必然挤掉“能力训练”这一重要环节,考生吃的多为“夹生饭”,综合能力培养是建立在不扎实的根基上的。所以,与其“求全”导致不落实,不如化繁为简,突出重点、难点,就某些核心问题举一反三,不断训练,或许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现在一套综合能力测试卷的有限题量,使得命题者一般会从核心知识与能力上设计题目。考生若能将地理学的核心问题真正领悟并能熟练运用,就能以不变应万变。地理科的考试以高中地理必修教材的内容为主。高中地理知识的核心应围绕“人地关系”这一主线。譬如关于“宇宙环境”这个单元的核心是人类生活的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地球的形状、质量、自转与公转运动所带来的昼夜更替、地方时差、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的更替和五带的划分。尤其是地球运动带来的自然现象更是与人类的生活、生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至于诸如恒星与星云、彗星、流星等恐难进入核心之列。

五、理清地理地图脉络,事半功倍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和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运用地图记忆地理知识是最准确、最牢固、最有效的记忆方法。地理内容纷繁复杂,但几乎所有的地理知识都源于它在相关图上的位置。学习时要做到看书与看图相结合,将地理知识逐一在图上查找落实,熟记;平时要多看地图(还可以填图、绘图),“图不离手”(每次看几分钟也行),把地图印在脑子里,并能在图上再现知识。这样,当我们解答地理问题时,头脑中就能浮现出一幅形象、清晰的地图:“地球运动”“大气分层”“山河分布”“洋流流向”“国家位置”“铁路干线”“工业中心”……于是,我们就可以从中准确而有效地提取需要的信息,从容作答。有的同学可能会认为,看图太费时间,不如看书来得快。殊不知落实到图上的知识印象深刻,经久难忘,便于运用,避免了死记硬背文字造成的多次重复耗时,枯燥无味,知识容易张冠李戴等弊病。因而从整体效果上看,图

第7篇:高中地理综合思维培养范文

【关键词】高中地理 课堂教学 问题意识

探究式学习是新课程理念倡导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强调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最大限度地激发高中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高中地理是一门囊括了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科学类学科,提升高中生的问题意识有助于其地理思维能力的发展。下面我将从认知矛盾、知识联结和潜在规律等三方面,结合一些教学中的实践,分享这些实践对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正面影响。

一、“问”认知矛盾,深化思维能力

传统教学中“一言堂”的模式,严重禁锢了中学生的思维发展,一问一答甚至是教师自问自答的提问环节没能留给学生恰当的思考时间。课堂教学缺乏提问氛围,教师找不准提问时机,是导致高中生问题意识浅薄的原因之一。高中地理涉及的内容众多,很多地理常识是学生在平常生活中就有一定的认识,但这些认知不完全正确,课堂上教师要及时利用这些认知的矛盾点进行发问。

例如,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城市化这样的现象对学生而言并不陌生,这就是发生在身边的一些变化,学生在心中对这一现象的利弊分析已经有了一定看法。经过前两节对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化特点的学习,可以了解到城市化使得空间更聚集,对缩小城乡差距以及城乡综合经济提升都有重要作用。紧接着,就是这节课所指出的城市化带来的环境恶化、交通拥挤等方面的弊端,那这两者之间就形成了一个矛盾点,这就会促进学生的全面思考,提出怎样才能既保证城市化的成果,同时又减少对环境的破坏这样的问题?学生要解决这一问题,必然得权衡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协调性,扩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通过这样的设计,原有知识与课堂所学形成的错位将极大地激发中学生的探究欲望,必然在思维碰撞中多问几个为什么,才能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这对于高中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将取得良好的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问”知识联结,把握逻辑结构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把握知识间的逻辑结构是关键。地理知识包括地理位置、地理环境特点以及基于此而形成的地理现象,它们之间是有一定的逻辑关系的。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知识联结处设置一些对比提问,有利于学生准确地思考问题,把握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这节课涉及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两种基本运动,地球的生态环境变化和自然现象的变化都跟这两种运动有关。所以,我将这两者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学习,学生可以根据地理知识学习的一般流程按照概念、具体情况和意义几方面进行设问。这样,将地理现象间的联系融合在一起,给学生的学习搭建起逻辑结构,可以降低其学习的难度。

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逐步能掌握正确的提问方法,提高问题的有效性。同时知识联结处也是教学的重难点所在,在核心位置进行深入地挖掘设问,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充分增强地理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三、“问”潜在规律,内化知识脉络

早在几千年前,教育界就有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领悟,明确了问题意识培养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以及地理现象的差异是有明显规律的,把握内在规律对我们探究地理概念的本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多角度精心设计问题,可以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为后续进一步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形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众所周知,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地形对聚落的选址有着重大的影响,人们总是倾向于选择宽广的平原地区开展生产生活,接着出示丽江古城和塔里木盆地的图片,这两者都不是平原地区,确有着适合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学生自然会心生疑问“为什么丽江古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成为休闲旅游的绝佳去处?”丽江处于高原地带,但冬天由于山地阻挡寒风,夏季高海拔提供了凉爽,加上天然河流的经过,构成了其宜居宜游的生态环境。看起来不符合常理,实则是完全具备全方位的地形优势,这样的问题,学生可以由表象内窥潜在的地理规律,做到深层次挖掘。

总而言之,实现学生自主提问、善于提问,具备基本成形的问题意识才是真正的教学成功,借助问题的引导,是实现学生自主探究的纽带,是提升学生地理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然而教学不能一蹴而就,在后续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深入研究教材、探究教法,不断发现合适的发问时机,逐步帮助学生突破自我,敢于提问,乐于提问,善学善问,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人。

【参考文献】

[1] 石亚军. 师生有效互动,盘活地理课堂[J]. 教育观察(下旬),2014(10).

[2] 薛立元. 如何提高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性[J]. 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1(10).

[3] 陈亮云. 高中生地理思维能力培养策略谈[J]. 文理导航(上旬),2014 (10).

第8篇:高中地理综合思维培养范文

关键词:“80/20教育法则”;地理;复习课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5-0152

古犹太人在观察大自然的过程中,发现客观世界存在着一条78.5/21.5”的定律。如一个面积为100的正方形,它的内切圆的面积是78.5,那么其余的面积为21.5;空气中氮气和一些杂质气体占的比例是78.5%,而氧气及其他的气体占21.5%;人体中水占的比例是78.5%,而其他重要物质占21.5%等等。在这些数量的比重中,重要的因子通常占“少数”,非重要因子占“多数”。因此,只要控制重要的“少数”,即能控制全局。于是,犹太人最先把它运用于商务活动,称之为78/22法则,也叫“宇宙大法则”。

1897年,意大利经济学兼社会学家帕列托(Vilredo Pareto)首次提出“重要的少数”的概念,认为一个小而重要的投入或努力(约2%)通常可以产生大的结果或回报(约8%),这就是著名的“80/20法则”。当代英国的成功策划人士查得・科克(Richard Koch)研究认为:“80/20法则最重要的应用也许是在教育方面”;“既然20%的教育资源和努力能产生80%的结果,所以我们需要专注20%的高效教育方法”。

将“80/20法则”运用到教育中,我们称之为“80/20教育法则”。它是指任何一种教育资源均可按“80/20”的比例进行量化和划分,其中“20”代表“关键的少数”,“80”代表“次要的多数”。

下面,我们谈一谈“80/20教育法则”与地理综合复习课的整合问题。

一、“80/20教育法则”与教材内容的整合

高中地理知识点很多,但在每周教学中一般只安排一个地理课时,这样使地理内容综合课复习所跨越的章节内容较多。其实,各科在综合卷中的容量有限,而且高考命题着重考查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因此,试题会侧重于各科的核心知识与能力考核。在地理学习中,教师要重视学科内“双基”的落实,重视地理学科中一些常有规律性的“主干内容”的教学。

笔者运用“80/20法则”来筛选教学内容,找出20%的教学关键点和突破点,将知识点进行精简化,然后集中80%的精力来解决,力求对这些重、难点吃透并熟练运用,不炒“夹生饭”。

从整体上讲,高中地理知识的核心在于围绕“人地关系”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而区域地理知识则强调常识性知识以及热点时事所涉及的国家和地区,而地理能力的核心是图表信息的分析应用能力。如:地球和地图的基础知识;中国和世界重要区域的识别:等值线图的判读;结合太阳光照图,分析地球运动及意义等有关内容;大气运动及气候变化的规律;水循环的基本原理及与生产、生活的联系;全球构造理论及其应用(火山、地震);资源和能源的分类及利用和保护;农业生产影响因素、结构调整和粮食生产、工业布局模式图及具体应用;人口分布和人口政策;人类与环境关系的理论框架及环境问题和环保措施等。

教师要根据地理学科特色和高考命题特点,重视地理“图”的归类和复习,以图为纲、重视区域知识和区域图的温习,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如地理结构图、曲线图、柱状图、饼状图、等值线图、结合时政热点的重要区域图等。对一些地理上的重大事件、科技前沿信息要经过整理、加工后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知道这些社会热点问题,例如:重大工程的建设、交通的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改善生态环境等。教师在安排总体复习计划时,应突出这些核心内容。

从一节课的微观安排来看,笔者和学生先按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果关系、逻辑关系,把零乱的知识点串联起来,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变精为清。在建构中,强调20%的学科主干知识、重点知识,并结合社会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笔者选取新的教材,设计新的情境,要求大家运用已有的经验,经过思考来解决新问题。每节课都尽量将20%的精华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使其弄清楚该主干知识中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和内在联系。例如,在教学高中地理《海水运动》时,笔者将其归纳为四个方面的内容:1. 海水运动的形式;2. 洋流的形成;3. 表层洋流的分布;4.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同时,笔者根据这部分教材的特点,在课堂上通过图文的相互转化来提高学生读图、析图、绘图的能力,而且通过投影来展示洋流的实例,然后要求学生分析这些洋流的成因及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以加深其记忆,使整堂课的知识脉络清晰。

二、“80/20教育法则”与教学结构的整合

根据学生生理及心理特点,将需要比较紧张的逻辑思维活动和记忆活动的重、难点学习内容安排在课堂中20%的“黄金时间”里,以期圆满完成80%的学任务。根据年轻人的生理特点,教师要注意合理地设计学习环节,尤其在时间分配方面。上课一开始,笔者就通过图像等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在身心状态处于“黄金时段”时讲授“耗脑”较多的重、难点,而在其他时间段则有意识地采取一些措施来维持他们的兴奋度和注意力,以完成脑力活动相对较弱的学习任务。这样的结合充分利用了年轻人的兴奋度和注意优势,提高了学习效率,减少了学习疲劳。笔者在复习高中地理第二章“气候”内容时,考虑到学生对气候知识久未涉及,对知识的掌握较为零碎,所以,在课堂上先引导他们建立简明的知识网络,然后再阐明本课中应掌握的教学任务,并投影出六个主干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来解答问题。其后,笔者再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给以精辟的分析和归纳。笔者认为,教师要做好组合式板书投影,要讲一个要点放映一个要点,待全部内容讲完时再组合在一起,使一个完整的纲要板书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课堂记忆和强化理解。

三、“80/20教育法则”与时间分配整合

在课堂上,教师在用80%的时间来应付20%的“重要少数”的同时,要注意剩下的20%时间让学反思,要加强其能力的培养。学生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自觉学习、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教师要注意帮助引路、提供资料、提出问题、解惑释疑、总结规律。每节课后,学生要自觉回味、思考,将知识悟化、转化、精化和活化,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使其变成自己的东西。

高考命题注重考查综合能力和应用能力。基于这一点,教师在复习时应有针对性地精选或编制一定量的能力型、综合型和应用型的试题。教师在反思时要注意挖掘试题的内涵,对学生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图文转换等思维变通训练,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在不断求异、创新的变换中逐步提高,并且鼓励学生对试题型、思维方式、试题方法等进行归纳小结,提高自身的审题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联想迁移能力。

四、“80/20教育法则”与面向全体与照顾少数的矛盾的整合

高中地理综合复习课以班级授课为单位的结构形式,决定了地理复习只能是面向全班学生。如果在教学中,教师迁就学习困难者的学习,势必会降低教学标准,使大多数学生吃不饱,从而影响整个复习进度和教学任务的完成;而对于面向多数学生的复习进度、课程、容量等,又总会有部分学生感到不适应,甚至出现明显的困难。

复习难度起伏较大、内容较多、课时较紧,而学生地理知识的底子较差。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部分学生学习则更显困难。在学习辅导上,教师如果只是强调形式上面向全体,对学生“一视同仁”,那么尖子生、差生就得不到有效、充分的发展。

所以,总体教学应面向全班,但是在每节课20%的反思时间中,则尽力做到花费80%的精力去帮助占全班20%的学困者获得最大程度的进步。在课堂最后一个反思教育环节中,教师要使用80%的精力针对20%的学生进行辅导,帮助他们理解、消化课堂学习内容,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和积极性,全面提高教学效益。

五、“80/20教育法则”与选题与作业评改的整合

现在的高中教学普遍存在“大运动量”的练习方式。这些教师把自己应该做的对教学内容的复制、筛选、提炼、整理的劳动转嫁给了学生。他们省去了一个在教材与学生之间的、决定教学质量的“中间变量”。教师把对教学内容和作业练习的再创造、再设计的复杂劳动过程转嫁给了学生。这也可以说是导致今天学生负担过重的原因之一。

第9篇:高中地理综合思维培养范文

一、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分析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是国家地理课程最基本的纲领性文件,是高中地理课程设置、教材编写的基本依据,也是实施高中地理教学的基本依据。它对地理教师全面理解地理教学要求,明确章、节的教学目标等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且它还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教学研究部门进行教学评估的重要依据。进行高中地理教材分析,应当重视课标解读,在当前“一标多本”教材的情况下,准确把握课标特别重要,也只有熟炼掌握课标,才能驾驭教材,完成高中地理教学的三维目标,落实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

二、教材的知识结构分析

高中地理教材的整个知识结构体系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进行组织的,由“必修”与“选修”课程组成。必修教材包括3个模块。“地理Ⅰ”以自然地理为主,“地理Ⅱ”以人文地理为主,“地理Ⅲ”以区域地理和地理信息技术为主。选修教材包括“宇宙与地球”、“环境保护”等7个模块。熟悉高中地理知识结构体系,在分析教材时才能把各部分教材内容放置于高中地理知识结构体系中来理解。认识教材知识内容中各个知识点的地位、前后有机联系及其作用,才能从整体把握住各个知识点,深刻理解各个知识点的内容,深入浅出地组织教学,以利于教学过程的连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三、教材的能力构成分析

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以知识为基础的,教师应立足于教材的知识内容,深入挖掘教材的能力构成。

地理学习能力可以分为地理认知能力与地理核心能力。教师应在熟悉教材知识内容的前提下,分析教材的能力构成,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例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湘版)”一节教材,该节教材主要是通过自然带这一载体,阐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并以此为基础,分析这种差异性在地球表层的四种分异规律,以指导人们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陆地自然资源。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阅读“世界自然带分布图”,寻找世界上有哪些主要的自然带,思考可以归纳成几大类,然后让学生根据图中信息,总结自然带的分异有何规律?再引导学生寻找图殊的“点”,从而切入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与地方性分异规律。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地理学习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地理综合素养。

四、教材的表述结构分析

高中地理教材知识内容的呈现方式,主要有叙述性课文和活动性课文两种方式。活动性课文又可进一步细分为“活动”、“阅读”等形式。教师应当明确教材某部分知识内容的呈现方式,结合教材知识内容本身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心理特征、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学习。一般叙述性课文,多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活动性课文,则应根据其具体形式与知识内容的本身,作出相应的学法指导。“活动”多指导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阅读”则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只有选择恰当的学习方法,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五、教材的重点难点分析

分析教材知识结构体系,确定教材的重点难点。一般根据课程标准、教材的知识内容以及教学经验,确定教学的重点;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课程标准、学生的认知能力、学生的思维方式、教材的知识内容及教学经验,确定教学的难点,为学生扫清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障碍。诸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湘版)”一节教材,纵观整节教材的知识内容,依据教材重难点确定的一般要求,可以确定教材的重点:一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二是根据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探讨人类生产活动的因地制宜。教材的难点:一是地域分异规律的成因;二是人类生产活动的因地制宜问题。

教材重点难点的分析,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设计,有利于教学方法的选择,有利于教学过程的掌控,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的主要目标。

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