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特殊儿童的学前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学前特殊儿童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 融合教育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2-0098-02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因有一个发展障碍的孩子导致家庭解体的情况屡见不鲜,带有残疾的儿童从出生就被抛弃街头的事情时有耳闻,因为发育迟缓,社会的不理解不认同等方面的因为常常导致一个儿童失去接受教育的机会。可是不管是从构建和谐社会还是从尊重每一个儿童的生存受教育权利来说,还是从国家经济的发展来说都是不小的损失。因此对残疾儿童接受教育的模式和教育安置形式的探讨;在每一种教育安置形式下应该怎么样为残疾儿童提供事宜的特殊教育和相关服务;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康复和补偿训练;努力使他们和正常学生一样,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创造、学会健体、学会审美,使他们在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得到良好发展;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为他们参与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些工作显得很重要而且必要。
一、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模式的概述
1.学前特殊儿童的定义
特殊儿童,教育学上有两种解释。广义的解释是:正常儿童之外的所有儿童的教育学,即超常(天才)、低常(智力落后)、有品德缺陷(问题儿童)、器官缺陷(盲、聋、肢残)、儿童精神病和病弱等各种儿童的教育学。狭义的解释是:身心有缺陷儿童的教育学,即盲、聋、弱视、重听、智力落后、言语障碍、肢残、病弱等缺陷儿童的教育学。美、日、苏、联邦德国等许多国家从法律或学术上把特殊儿童教育规定为缺陷儿童教育。广义的特殊儿童教育学又可分为盲童(视觉障碍)教育学、聋童(听觉障碍)教育学、 智力落后儿童教育学、 言语矫正学、天才儿童教育学、问题儿童教育学、多种缺陷儿童教育学等。
2.融合教育定义
融合教育承继了「回归主流的基本理论。简单说,融合教育指的是一种让大多数残障儿童进入普通班,并增进在普通班学习的一种方式。 通过合并普通及特教系统,建立一统整独一的系统以管理教育资源,并将不同种类班级的学生融合在一起。
二、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的方案策略
结合我们国家学前融合教育的现状,我们国家的安置形式主要是“随班就读”,具体又分为完全的正常班级模式、正常班级加巡回服务模式、正常班级加部分特殊班形式、正常班级加资源教室模式和正常班级加特殊专业服务模式。[6]也仅仅是在残疾人工作纲要中提出和规定,但没有具体的法律来保障实施,到目前我国融合教育开展的现象很不乐观,基本上很少有普通幼儿园接受特殊小朋友,就算有少量的进入了普通幼儿园,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往往停留在“随班就坐”层面上。
1.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的内容
根据我国国情和学前教育机构的特点,及儿童发展水平,为学前教育机构中的特殊儿童制定的计划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1.1儿童现状分析。包括心理、生理、行为及其他情况。
1.2特殊儿童接受特殊治疗、生存技能及特殊帮助的内容。
1.3特殊儿童参与健全儿童学习的适当内容。
1.4其他需要注意的问题。
2.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的实施形式
2.1相关部门应努力推动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
尽管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一些旨在保障特殊群体受教育权利的相关政策,然而,专门针对学前融合教育的政策几乎没有。建议相关部门出台有关政策,并提供一定的财政支持,以鼓励幼儿园和教师接纳特殊儿童入园(班)学习;宣传部门要积极宣传特殊儿童进入普通幼儿园学习和生活对特殊儿童及普通幼儿健康发展的积极影响,以推动学前融合教育的健康发展。普通班教师与特教班教师的默契配合,形成具有专业水平的教育团队。
在融合教育的过程中,特殊儿童在融合活动中的表现、与正常儿童之间的交流、参加融合教育活动前后的变化与差异等,正常班教师是亲历者,是重要的见证人之一。有时没有特殊班教师的陪同,正常班教师更有资格对特殊儿童参加融合活动的情况做出评价。
2.2相关高校以多种形式开设学前融合教育课程
高校,特别是开设了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可以多种形式开设学 前融合教育相关课程,如开设相关的讲座,将“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学前融合教育”等课程纳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课或选修课范畴,或在“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心理学”等课程中适度加入学前融合教育的相关知识等。大学生在入职前就了解有关学前融合教育的知识。掌握相关的基本技能,对今后实施学前融合教育是有很大帮助的。
2.3幼儿园努力提高对学前融合教育的接受程度
尤其是幼儿园管理者应清晰地认识到,接纳特殊儿童入园是社会进步的重大表现,要有意识地组织幼儿园教师学习学前融合教育理念和方法。可以开展与特殊儿童教育相关的园本培训,也可以与具有较丰富的学前融合教育经验的幼儿园交流,以提高本园教师开展学前融合教育专业水平。
2.4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以及相关高校应携起手来,共同推动学前融合教育的健康发展
对于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的学前融合教育而言,积极构建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以及开设了特殊教育专业的高校三者之间的合作互助平台不失为一种有意义的尝试。借助这个平台,幼儿园可以从特殊教育学校及相关高校得到相应的专业支持,特殊教育学校和相关高校则可与幼儿园合作,共同推动学前融合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三、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机构与家庭,社区,相关治疗机构及媒介的联合
1.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机构与家庭的联合
孩子的各种康复训练也主要是在家庭中得到应用和发展,家庭生活环境无疑是重要的转化环节。当我们发现孩子有交往障碍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机构和家庭的个别化教学,强化训练孩子的一些基本能力,分别对孩子进行形式训练,经过训练以后,这些能力都会有所进步。但是,孩子需要综合应用这些能力,解决实际问题,最终还要通过家庭环境的支持,从而迁移到社会生活环境中。所以家园之间应通过教师与家长要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交流,及教师对家长进行一定的培训而紧密联合。
2.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机构与社区的联合
社区环境也是孩子学习与康复的好场所,对环境的适应也是检验孩子社会性的根本标准。促进特殊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更是在人际环境中实现的。在环境中发现孩子的交往问题,在环境中解决问题,在环境中学习,在环境中进步,最后达到对环境的适应。训练一般将特殊儿童的社会分解为若干独立的方面,进行强化干预训练,而训练成果向生活的延伸,在社会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实现融合教育机构训练向自然生活的迁移。
3.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机构与治疗机构的联合
因目前我国特殊儿童教师之现状,还尚未能达到特殊儿童教育与康复治疗为一体的水平,所以应很有必要实行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机构一治疗机构的积极联合。其主要方式为一方面是敦促非凡儿童走出去,接受治疗和康复练习;另一方面是把康复机构的专家请进来。根据非凡儿童的实际情况,定时请专家来进行康复练习,在保教和疗育的齐头并举之下,使学前非凡儿童能尽快地达到他(她)所可以发展的最好水平。
4.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机构与媒介的联合
媒介(Media)亦称传媒、媒体,指的是在传播途径上有用以复制和传播信息符号的机械和有编辑人员的报刊、电台之类的传播组织居间的传播渠道,具体分为印刷媒介(报纸、杂志和书籍)和电子媒介(电影、广播和战后才出现的电视)。通过这些媒介对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的实况的对外传播,一方面可引起更多社会性的关注与支持,另一方面,还可促进各届相关专家研究者,一线老师等人士跨国际,跨文化地更广泛地交流,让老师及家长能吸取先进的教育知识,从而用更好更科学的方法来教育每个孩子。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特殊儿童的教育,尤其是早期教育。在特殊儿童的整个早期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旦发现孩子出现问题,家长应该正视现实,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必要的治疗和早期教育康复,以取得最大程度改善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效果。实践证明,及早介入教育对于特殊儿童成长有着重要意义。 学前融合教育对于我们从事特殊教育的工作者来说是个更长远,更艰难的挑战。
参考文献
周克: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张霞萍:融合保教对儿童发展的作用.幼儿教育期刊,2003年第3期.
关键词:美国;学前全纳教育;内涵;策略
全纳教育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受教育权是一项基本的人权,也是建设更加公正的社会的基础[1]。学前全纳教育是全纳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全纳社会、实现全民教育的基础工程[2]。目前,在学前教育阶段开展全纳教育已经成为国际学前教育的重要发展趋势。美国作为世界上学前教育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在倡导社会公平正义的主流文化背景下,也高度强调在学前教育阶段实施全纳教育。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政策法规支持下,通过社会各界的广泛努力,美国学前全纳教育取得了较高的发展水平。全纳教育取得的成功使其成为当代美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成果和标志之一[3],并成为不少国家所学习和借鉴的对象。本文通过梳理美国学前全纳教育的内涵及实施策略,以期为我国学前全纳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美国学前全纳教育的发展省思
美国社会非常强调特殊儿童也是社会的重要成员,该观点是美国社会公平价值观的体现,表达了促进每名儿童的学习与发展,使每名儿童都能获得归属感的全纳教育理念。在该理念的倡导下,当今美国有越来越多的普通儿童和特殊儿童在各种场所(如家庭、学前教育机构、社区服务机构)一起游戏、学习和发展。该现象也是美国对早期传统的将普通儿童和特殊儿童分开进行教育的一种批判。[4]
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在国家颁布的相关法律和法规的支持下,美国上述关于0~8岁特殊儿童的教育理念已经逐渐被人们熟知为学前全纳教育。虽然,在过去30年里,美国联邦政府颁布的各种富有影响力的全纳教育法律基本改变了学前教育机构的保育与教育,但是,学前全纳教育机构所采取的形式多种多样,并且实施起来容易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因此,社会各界对学前全纳教育的准确内涵,以及它对政策、实践、儿童及家庭的潜在价值等方面还存在不少疑问。
正是长期以来在国家层面一直没有对“学前全纳教育”形成共识性的定义,才导致了人们对“全纳”(inclusion)产生了疑问和误解。因此,美国特殊儿童委员会学前教育分会(Division for Early Childhood of the Council for Exceptional Children)和全儿教育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均意识到对“全纳”的内涵形成一种共识性的理解将有助于决定采用何种必要的学前全纳教育实践形式以及给予何种学前全纳教育支持,这对实现高质量的学前全纳教育而言至关重要。为此,美国特殊儿童委员会学前教育分会和全儿教育协会于2009年共同了《学前全纳教育:美国特殊儿童委员会学前教育分会和全儿教育协会联合声明》(Early Childhood Inclusion: A Joint Position Statement of DEC and NAEYC,以下简称《学前全纳教育联合声明》),对学前全纳教育的内涵给予了明确界定。两个协会指出,对学前全纳教育的内涵给出准确定义,并非是简单用该定义来衡量学前教育机构所提供的教育是否是全纳的,而是要将该定义作为一个蓝图(blueprint),用以识别构成高质量学前全纳教育所应包括的关键特征[5]。为了使各界遵循该内涵,办好学前全纳教育,该联合声明还为家庭、教师、管理者、政策制定者、其他相关者提出了实施策略。该联合声明的出台,对各界正确认识学前全纳教育,更好地推动学前全纳教育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二、美国学前全纳教育的内涵特征
《学前全纳教育联合声明》对学前全纳教育的内涵做出了明确界定,指出学前全纳教育保障每一名学前儿童的权利,无论他们的能力如何,使其都能作为家庭、社区、社会的一员而参与各种活动。学前全纳教育的目标是为普通儿童和特殊儿童提供全纳的教育经验,使其获得归属感、成员感、积极的社会关系和友谊,能够学习和发展,以发挥全部潜能。为了使各界对学前全纳教育的内涵有更深入的理解,联合声明归纳出了高质量的学前全纳教育应该具备的三个关键性内涵特征,即便于获取(access)、积极参与(participation)、系统支持(supports)。
(一)便于获取
为普通儿童和特殊儿童提供便于获取的条件,使其能够获取各种学习机会、活动及环境,这是衡量高质量学前全纳教育的一个关键性的内涵特征。学前全纳教育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可以在各种机构和场所实施,如家庭、儿童保育中心、游戏中心、学前班、公立和私立幼儿园、混龄的学前教育机构等。通常情况下,对机构做出简单的调整有助于每名特殊儿童接受全纳教育。例如,通用设计(Universal Design)便是促进儿童获取全纳教育的重要手段,它强调通过去除物理的和结构性的障碍,为每名特殊儿童营造全纳的教育环境;而通用学习设计(Universal Design for Learning)则是一种提供多元化教与学活动的教育设计方法,可以有效满足普通儿童和特殊儿童的教育需要。可见,通用设计的原则和实践非常有助于确保每名儿童都能获取学习环境、教育活动、普通教育课程的权利。
关键词:幼儿园;特殊儿童;教学策略;研究
国家在特殊教育篇章明确指出:因地制宜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那么,如何实现学前特殊儿童平等地享有受教育权利,让学前特殊儿童接受适合于自身独特需要的教育,使他们的自身素质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不断提高呢?
一、提高特教教师能力素质,为特教做充分教学保障
合格的师资力量是发展特殊幼儿教育的基础,从我国目前的学前教育师资情况来看,普遍缺乏特殊幼儿教育知识和技能的训练,这种偏弱的师资状况远远不能满足我国学前特殊教育的发展需求。因此,必须加大学前教育师资力量的投入,改进我国特殊幼儿教育的师资现状,改革学前教师培养模式,增强学前特殊教育知识和技能的训练。(1)对所有学前教育的知识与技能进行整合,在幼儿师范教育课程体系中,增设幼儿特殊教育课程;(2)加强对在职幼儿教师的培训工作,使在职教师掌握与学前特殊教育相关的知识和技能;(3)严格实行学前特殊教育的“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完善特殊教育教师的考评制度,为学前特教事业的良好发展提供数量充足的、专业化的、高水平的幼儿特教师资力量。
二、注重特教幼儿的差异,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1.了解特殊儿童,把握幼儿特殊需求
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充分了解幼儿。作为特教教师,应首先调查班级内每一位儿童的基本情况,了解他们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学习基础等。例如,智障儿童的个体差异较大,就算同是轻度智障的儿童,他们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特殊需求也不尽相同;智障儿童本身存在的差异性较大,他们在记忆能力、思维能力、知觉感知等方面的发展存在不平衡,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幼儿,如,分析幼儿的作业,与幼儿进行谈话、交流,平时加强对特殊幼儿的关注等,以分析和研究每一位幼儿的个性特征,根据幼儿特征实施针对性教学。作为儿童特殊教育教师,要为他们的发展制订详细的教育目标,选择有效的教育措施,构建完善的教育评估体系,提高特殊儿童自主运用知识的能力。
2.制订教育目标,体现差异性、全面性
教师在制订教育目标时,不但要注意目标的差异性,也应注重全面性。要求特殊儿童在同一时期学习同一知识内容时,达到不同的层次和标准。例如,在教学“通过实物认识数字”时,面对特殊儿童和正常儿童,所制订的教学目标应有所区别。特殊儿童只需要认识实物个数和数字即可,设置分层次目标的目的在于因人制宜,使每一位儿童都能各有所长、各有所取。教学目标的差异性,要求幼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目标的具体化和层次化,并针对不同层次的幼儿提出不同的目标及要求。此外,学前教育目标还应具有全面性,对于特殊教育儿童来说,全面性不但包含认知目标的设定,还包含情感体验、缺陷补偿、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目标设定。
3.创设游戏环境,满足特教儿童的需要
特殊儿童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而游戏是深受特教儿童喜爱的教育教学方式之一,需要教师运用各种儿童游戏来促进幼儿身心的发育和发展。为了促使幼儿主动参与游戏活动,教师要为特殊儿童创设和谐、良好、适宜的游戏环境,使之符合特殊儿童的心理需求,以适宜的环境弥补儿童生理上的不足。作为特教教师,一方面要注意环境的安全性,如,在创设户外游戏场所时,一定要注重户外环境是否舒适和安全,尽可能满足特殊儿童的使用需求,为他们提供充足的交往机会。例如,盲童需要对周边环境进行探索,应尽可能地提供柔软的设备;肢体残疾儿童需要活动场所地面平整,应建立相应的轮椅通道。另一方面,教师要为特殊儿童营造宽松自由的活动氛围,也就是满足幼儿参与活动的心理环境,可以让幼儿大胆游戏、放松身心。
4.发挥助学伙伴作用,做到共同成长、进步
助学伙伴是幼儿特殊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力量,其作用不可忽视,它不但可以帮助残疾儿童解决学习与行动方面的一些困难,而且可以使特殊儿童在交往中开阔视野、认知社会,并增加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同样,对助学伙伴来说,在帮助特殊儿童的过程中,可以培养他们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优良品质,有效促进儿童的自我成长。助学伙伴可以采用个人帮扶,也可以采取合作小组的方式,从各方面给予特殊儿童以学生和行动上的帮助与照顾。选配的助学伙伴和合作小组应热情、耐心、有爱心、品学兼优,协助教师帮助特殊儿童参与校内各种活动;在教师指导下帮助特殊儿童预习新课、复习知识,帮助他们完成课后练习;协助教师对特殊儿童进行缺陷补偿,经常为其阅读相关报刊及课外读物,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等。
三、多途径丰富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方法的直观性
特殊幼儿由于自身缺陷的原因,会在学习方面存在诸多困难,因此,特教教师应针对他们的缺陷为其采取补偿方法。例如,采用形象教学法,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保持他们稳定的注意力,为其创设和谐、愉悦的学习环境,让幼儿在自由、民主的氛围中学习和活动。教师可以采用各种教具、学具、实物、挂图、多媒体等,创设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帮助特殊儿童理解和掌握知识,促进他们的语言及情感意识的发展;还可通过屏幕投影和视频展示等方法,变抽象为形象、化复杂为简单,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幼儿难以理解的知识呈现在他们面前,以拓展特教儿童的知识面和视野。例如,视觉障碍儿童可以使用现代的教学技术,调动其听觉、触觉等其他感官进行活动,实现缺陷补偿。
总之,我们幼儿教师要从思想上重视对特殊幼儿的教育,并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先进教学理念和思想,并进行积极的尝试摸索,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特教水平,真正保障特教幼儿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田友谊.特殊儿童教育的反思[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01):78-79.
[2]孟万金,刘在花,刘玉娟.推进残疾儿童教育公平任重道远:四论残疾儿童教育公平[J].中国特殊教育,2007(02):54-56.
按照“省定标准、以奖代补,市级统筹、布局规划,以县为主、分工负责”的管理体制,制定出台相关标准及政策。通过新建、改扩建、购买服务等方式,大力推动县、乡公办幼儿园建设,在原有1所县级园的基础上再建1所标准化县级幼儿园(第二幼儿园),建成18所符合国家标准的公办乡镇中心幼儿园;按照大村独办、小村联办的原则建设6所村级幼儿园,使幼儿园(班)覆盖全部行政村,形成学前教育县、乡镇两级骨干体系和县、乡镇、村三级服务网络;在公办幼儿园建设和民办园整顿过程中,有富余校舍和师资的小学可附设学前班作为过渡,以解决学前教育资源不足问题;完成800名教师和40名园长的培训任务;基本实现学前一年免费教育,积极推进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到2013年底,全县学前两年毛入园率达到95%,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0%。
全县规划定点公办幼儿园需改扩建17所,新建8所,建筑总面积74966平方米(加固改造20431平方米,新建54535平方米),建设总投资18490.81万元。其中,享受省上以奖代补资金约800万元,剩余资金缺口市上按7:3比例与县级财政分担,县级财政需筹资约6000万元。根据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市区县职业中学特殊教育学校和幼儿园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的通知》(市编办发〔〕58号)精神,我县公办幼儿园共需增配教职工1104人,其中专任教师828人。
二、年度任务
(一)年工作任务
1.加快公办幼儿园建设。建设公办幼儿园20所,分别是:第二幼儿园、甘亭中心幼儿园、五竹中心幼儿园、玉蝉中心幼儿园、天桥中心幼儿园、余下中心幼儿园、石井中心幼儿园、庞光中心幼儿园、草堂中心幼儿园、苍游中心幼儿园、秦渡中心幼儿园、大王中心幼儿园、渭丰中心幼儿园、涝店中心幼儿园、甘河中心幼儿园、蒋村中心幼儿园、祖庵中心幼儿园、太平中心幼儿园、涝峪中心幼儿园、大王镇康王幼儿园。共需投入建设资金15341.55万元。
2.推动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逐步实现小区配套幼儿园与小区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规模不足设置幼儿园的住宅区或零星插建住宅,建设单位和开发商在开工建设前要向建设主管部门缴纳相应的教育设施建设补偿金,由县政府统筹安排幼儿园建设工作。支持农村集体、企事业单位和公民个人举办普惠性幼儿园。城镇小区、行政村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0%。全县学前两年毛入园率达到85%,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0%以上。
3.启动学前一年免费教育。从年9月起,公办(包括教育部门办、集体办、其他部门办)幼儿园免收入园保教费,民办幼儿园按照省市相关文件执行。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合理核定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逐步配足配齐公办幼儿教师,并根据生源变化情况及时予以调整。根据编制定员和工作需要,积极做好公办幼儿园新任教师的配置。充分利用省、市、县(区)三级教师培训网络,对300名教师、20名园长进行培训。拓宽幼儿教师培养渠道,加强县教师进修学校幼教专业建设,为普及学前教育培养足够数量的合格教师。
5.积极发展早期教育。扩大0-3岁早期教育试点范围。开展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工作,全县选择1所幼儿园,建立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康复资源中心,开展对特殊儿童及家长的教育指导。
6.规范管理。规范办园行为,防止和纠正幼儿园教学“小学化”倾向。强化幼儿园安全卫生保健工作,配备专职安保人员,建立全覆盖的幼儿园安全防护体系。按照全面排查、分类治理的原则,逐步清理整顿无证办园。积极推进幼儿园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建立幼儿园信息管理系统,开展信息化管理试点工作。
(二)年工作任务
1.继续加快公办幼儿园建设。完成3所公办幼儿园建设,分别是:庞光新寨幼儿园、余下东屯幼儿园、蒋村青阳幼儿园。共需投入建设资金1666.78万元。
2.加强对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的检查。继续支持农村集体、企事业单位和公民个人举办普惠性幼儿园。城镇小区、行政村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5%。全县学前两年毛入园率达到90%,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5%。
3.继续实施学前一年免费教育,完善政策措施,稳定保障水平。
4.进一步加强幼教队伍建设。在编制定员以内,补充公办幼儿园教师岗位。完成300名教师、10名园长的培训任务。
5.积极发展早期教育。认真抓好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工作,加强特殊儿童康复资源中心建设,开展对特殊儿童及家长的教育指导。
6.严格规范管理。坚持“以游戏为主,保教并重”的原则,防止和纠正“小学化”倾向。建立全覆盖的幼儿园安全防护体系,努力消除安全隐患。加大清理整顿力度,逐步清理整顿无证办园,符合国家标准的幼儿园达到全县幼儿园总数的85%。推进学前教育办园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完善幼儿园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监管体系和城乡结对帮扶长效机制,积极创建省级示范幼儿园,开展省级示范园的对口帮扶活动。
(三)2013年工作任务
1.完成建设任务。再建2所公办幼儿园,分别是:涝店张家幼儿园、秦镇父慈幼儿园。共需投入建设资金1482.48万元。
2.继续加强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支持农村集体、企事业单位和公民个人办好普惠性幼儿园。幼儿园覆盖全部城镇小区和行政村。全面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学前两年毛入园率达到95%,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0%。
3.继续全面实施学前一年免费教育,进一步完善政策和保障机制,提高保障水平。
4.提升幼教队伍建设水平。在编制定员以内,补足补齐幼儿园教师。加强培训,完成200名教师、10名园长的培训任务。
5.加强对0-3岁早期教育机构的审批和管理,形成科学的早期教育指导方案。继续抓好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工作,总结、交流和推广经验。
6.进一步规范管理。继续坚持“以游戏为主,保教并重”的原则,使“小学化”倾向得到有效遏制。加强幼儿园安全防护工作的监管,努力消除安全隐患。继续通过分类治理、改造提升和督促整改的方式,全面排查、清理整顿,消除无证办园,全县幼儿园基本达到国家标准要求。推广学前教育办园体制改革试点成果。开展幼儿园信息管理试点工作。继续完善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监管体系和城乡结对帮扶长效机制,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展示帮扶成果。
三、工作要求
(一)明确责任主体,加强组织领导
将学前教育设施建设纳入到城镇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和建设中,纳入到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中。成立以县长为组长,分管副县长为副组长,县发改、教育、财政、规划建设、国土、监察、环保、卫生等部门及各乡镇政府(旅游区管委会)为成员的学前教育发展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对学前教育发展的组织领导,建立起政府主体、教育先行、部门联动、上下齐抓的学前教育工作机制。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教育局,办公室主任由县教育局局长兼任,负责日常工作。
(二)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
不断完善学前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积极采取措施,多渠道筹集资金:一是落实学前教育投入政策,从年起县财政预算每年要安排不少于1000万元的学前教育建设专项资金。二是加快发展学前教育事业,争取国家和省市学前教育项目。三是做好开发性金融合作,争取金融部门支持。四是拓宽融资渠道,积极争取驻县企业和社会各界援助。
(三)规范办园行为,优化民办学前教育
一是加强幼儿园准入管理。县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幼儿园的办园标准负责审批民办园,建立民办园信息管理系统,实行动态监管。未取得办园许可证和未办理登记注册手续,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举办幼儿园。二是积极扶持引导,实现民办幼儿园标准化。三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减免租金、以奖代补等方式,引导和支持标准化的民办园提供普惠。四是城镇小区配套建设幼儿园。所建幼儿园作为公共教育资源由政府统筹安排,举办公办幼儿园或委托办成普惠性民办幼儿园。
(四)多措并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加快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热爱儿童、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幼儿教师队伍。要结合《关于印发市区县职业中学特殊教育学校和幼儿园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的通知》(市编办发〔〕58号)要求和我县实际,合理确定师生比,逐步配齐幼儿园教职工。健全幼儿教师准入制度,严把入口关,拓宽幼儿园教职工来源渠道,采取让有幼教资格而又未在幼教岗位的教师归岗、中小学富余教师经培训合格后转岗、公开招聘具备资质的幼教毕业生补岗等措施,不断加强幼教队伍建设。每年公开招考一定数量的幼儿教师。加大幼儿园园长、教职工培训力度,落实幼儿教师职称评聘制度,提高园长、教职工业务水平,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加快幼教队伍建设和发展。
(五)创新管理机制,提高保教质量
加强对幼儿园保教工作的指导,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面向全体幼儿,关注个体差异,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结合,寓教于乐,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加强对幼儿园玩教具、幼儿图书的管理,为儿童创设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防止和纠正幼儿教育“小学化”、“保姆式”倾向。建立幼教质量评估监管体系,健全学前教育教研指导网络,把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结合,创造良好环境,全力提升学前教育质量。
学前教育作为整个教育发展之中的基础,一般指的是为0~6岁儿童所提供的教育。在这个年龄阶段之中的儿童,可塑性较高,学习能力更强。因此,应当更加重视学前教育阶段对于整个教育体系之中的地位和意义。公平是每位公民的需求,教育公平更是立国之本。教育公平作为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项目,担负着培养优质人才的重要任务。应当通过改善学前教育中现存的问题,更好地保障学前教育的公平。
2现阶段中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
2.1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对于我国而言,总体投入教育的经费相对就较少,再加上学前教育并不属于义务教育阶段,政府对学前教育阶段的把控能力和管理能力不强,投入到学前教育阶段中的经费更显不足。有调查表明,国家财政性幼儿教育经费仅仅只占到了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的1.2%,这个比例非常的低。因为我国土地面积辽阔,各地区之间发展水平和发展能力相差较大,对于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需要政府更多地给予资金支持,才能够更好地保障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
2.2内部资源分配公平问题
一般所指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两大方面。如前文所述,我国各地区之间发展水平相差较大。从人力资源的角度而言,经济发达区域中师资力量基础较好,人员数量较多,但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则不然。而从物力资源角度而言,经济发达区域中物资寻找方式简便,运输费用较低,这就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内部资源的公平分配。
2.3师资队伍素质水平降低
一方面,由于从事学前教育的教师不同于小学教师,大部分没有编制,每月工资和福利待遇也没有保障,还有一些幼儿园由于经营不善等原因,长期拖欠幼儿教师工资,从一定程度造成了优质幼儿教师的流失。另一方面,随着高素质幼儿教师的流失,为了填补这个缺口,吸引了一批专业知识水平较低的人员进入幼儿教师团队,进而更加促使了幼儿教师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水平的降低。
3保障学前教育阶段教育公平的方法
3.1增加学前教育阶段的财政投入
从我国的实际发展情况而言,增加财政收入,有助于增强学前教育阶段的水平,提高学生教育阶段在整个教育阶段中的地位。根据别国的经验和我国的实际发展水平而言,应当加大学前教育所占的经费比例,确保教育处于公平的地位。
3.2解决内部资源分配问题
学前教育不仅在教育分配中存在着不公平的现象,而在其内部而言,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一方面,部分的幼儿园霸占了我国本就少的可怜的学前教育经费。例如,一些政府机关幼儿园,由于历史原因和常年积累下来的积淀,往往独占着某一地区的优质教育资源。另一方面而言,应当保障农村地区幼儿园基本配置,需要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等方式,解决地区之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
3.3保障师资队伍水平
解决当前学前教育师资问题,应当至少从教师身份和教师待遇两个方面来操作。一方面,应当为学前教育教师建立获得身份的途径。现阶段,仅有少数公办幼儿园中的部分教师是有编制的,通过建立好这样的途径,使得更多的幼学前教育教师,尤其是优秀的学前教育教师,能够获得编制,获得身份和尊重。另一方面,应当保障学前教育教师的薪资水平和福利待遇。保障学前教育教师地薪资水平和福利待遇,有利于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和自我认同感。
3.4重视学前特殊教育
特殊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格外集中注意力。一般来说,义务教育阶段的特殊儿童,不管家长愿意或是不愿意,都会被强制要求接受教育。而学前教育阶段却并不一样,很多特殊儿童的家长并不知道孩子如何去教,也不知道应当送到什么样的机构去教,这必然会导致了特殊教育在学前阶段和小学阶段的一个脱节。关注学前特殊教育公平问题,是缩短小学之前教育内部差异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一、特殊儿童面对的社会现实
学前教育作为学龄前儿童的启蒙,是培养儿童认知、情感、性格和社会化习惯形成的关键阶段,尤其对于特殊儿童而言,基础教育是促进其思维、语言、价值观等形成的关键时期,我国大多数家庭在面对特殊儿童时,往往会处于自卑或顾虑而放弃孩子的受教育权利,由家人进行简单教育,从而使孩子错失了人格养成和融入同龄儿童团体的最佳机会。
1、特殊儿童的基本概念
特殊儿童不仅包括在身体上有明显缺陷的孩子,还包括其他与正常儿童有显著差异的各类儿童,特殊儿童在智力、感官、情绪和行为等多方面和所谓的正常儿童都有着明显的区别,在智力和行为上的差异包括发展显著低于正常儿童,也包括了高于正常智力发展的儿童群体,其中智力发育明显快于同龄儿童的情况因为自身具有较高的知识接受能力因此在其未来的教育学习过程中并没有受到过多的阻碍,反而获得了社会的关注和良好的教育环境,而我们需要研究的,主要是针对智力较低、身体有明显缺陷以及性格上有能明显病症的这部分特殊儿童。
狭义的特殊儿童群体可能存在着智力、听力、视力、肢体残疾,语言障碍或者情绪和行为上的障碍,身体和心理上的缺陷可以在发现残疾后及时进行教育和训练,达到成年以前的最佳康复水平,减少残障造成的不良后果,促进儿童更好的融入社会,得到全面的发展。
2、特殊儿童的教育现状
特殊儿童因为自身能力的不足而在教育过程中受到排斥,同等条件下,特殊儿童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资源才能达到与其他同龄儿童同水平的学习效果,大多数的教育机构不愿意接收特殊儿童入学,另一方面,显著的心理和身体缺陷使特殊儿童在同龄人面前受到嘲笑和不公平对待,心理层面的自卑感会促使儿童和家人选择放弃参与共同教育学习的权利,通过简单的家庭教学完成儿童的教育和提升,但往往缺乏效果。特殊儿童在教育情况存在的不足,是涉及个人、家庭和社会团体之间多层面的意识缺失的结果,一方面,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的相关机构和学校对特殊儿童的教育存在内容上的缺失,多数普通院校没有针对特殊儿童的特殊教育资源和内容开发,针对特殊儿童的专业机构和组织却又是挂着羊皮卖狗肉的市场状态,不科学的教育内容和急于求成的教育方式使特殊儿童教育效果不强。另一方面,来自社会大众和舆论的压力让特殊儿童及其家庭在心理上出现了明显的自卑感,外界不接受特殊儿童的融入,而孩子和家长也普遍选择消极对待的态度,通过封闭的方式以求保证孩子不受到外界舆论和误解的伤害。
二、特殊儿童特殊教育的重要地位分析
特殊教育是针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的区别于普通课程,能够最大程度满足社会特殊儿童教育需求的教育形式,不同于偶同的学前教育形式,特殊教育的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需要针对不同病症和障碍的不同特点,制定科学的方案。
首先,对于特殊儿童而言,特殊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显著的直接效益。特殊教育从儿童心理学出发,帮助具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在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建立全面发展的基础,通过对特殊儿童心理上的开导和自信心的建立,充分的挖掘特殊儿童的潜能,有效预防特殊儿童学前第二障碍的出现,在习惯养成和价值观形成的前期对儿童进行引导。
其次,对于特殊儿童的家庭而言,特殊教育具有重要的间接意义,任何一个特殊儿童的家庭多多少少对于教育会存在误解和偏差,良好科学的特殊教育能够有助于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关联,认识到孩子的特殊需求,促进家长积极的产遇到教育过程中,帮助孩子的成长,引导孩子积极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并且还能有效的减轻家庭在精神和物质上的双重负担,为特殊儿童的成长和家庭环境的建设提供良好的条件和支持。
再者,对于社会发展而言,特殊教育的发展是社会效益的提升,作为社会不可磨灭的个体存在着的特殊儿童群体是社会弱势群体,应该受到全社会范围的关注和帮助,而通过特殊教育使儿童迈入正常的成长阶段,能够为社会的发展减轻残疾福利的负担,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特殊儿童的教育发展更对社会教育质量的一次强而有力的探讨和提高,通过特殊化的教育需求,探讨更为科学和适合不同年龄不同需求受教育者需求的方法,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提高提供了实践性的案例,也充分的表现了教育的公平性。
三、特殊教育的发展趋势
1.、早期防范
当前,世界范围内对儿童教育越发趋向于幼龄化,早期教育的开展趋向低龄,针对特殊儿童的教育更应该突出“早”,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方针和政策保证特殊儿童的早期发现和干预,加强对儿童在婴幼儿时期的早期诊断和医疗,争取使用科学的方法和及时的措施把握最佳的治疗时机和教育实践,以使他们获得最佳的发展。
2、教育体系变革
实现特殊教育体系的转变,以促进社会教育体系的变革,特殊教育不应该与普通教育做出分离化和独立化的划分,特殊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知识传授和心理治疗的方法引导特殊儿童回归社会主流,因此,在教育形式的选择上,不应该将特殊儿童和正常儿童进行划分,应该尽可能的实现两群体的一同学习,通过正常儿童带领特儿童融入社会和团体。普通学校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也应该尽量满足不同能力儿童的需求,为儿童的自身特殊需求提供特殊的社会服务。
3、整合教育资源
受主流儿童学习和教育理论的影响,特殊儿童的特殊教育需求成为了教育资源在分配时考虑的重要因素,特殊教育的资源投入应该更大力度的得到支持,摒弃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在整合观指导下的特殊儿童教育资源正在受到社会和学界的普遍关注,教育资源的投入会促进特殊教育从分科到整合的转变,从封闭到开放的转变。
四、结语
特殊教育的开展是教师、学校、社会、家庭和儿童多层面的共同努力,从传递知识的课堂教学转向引导儿童主动参与、探索和创造的灵活性、创造性教学,而特殊教育对孩子的引导、家庭的建设和社会的稳定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对整个教育事业更是具有深远的学术地位和现实意义。国家、社会和民众层面一方面需要纠正对特殊儿童的歧视态度,提高对特殊儿童的关注和重视,另一方面则更需要从各方面团结力量,整合资源,促进特殊教育的开展和特殊儿童参与教育的程度提升,提高特殊儿童的教育质量,为我国特殊教育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引导特殊群体能够快速的融入到正常的社会生活中。
关键词:地方综合性院校;学前教育;特色课程
1地方综合性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1.1部分院校缺少对学前教育专业特色课程的研发
泰勒在《课程研究入门》中提到:“课程是教育事业的核心,是教育运行的手段。没有课程,教育就没有了用以传递信息、表达意义、体现价值的媒介。”[2]课程作为人才培养的外显途径,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水平。但当前部分院校在没有较强的师资力量和完善的培养方案的前提下,便已经开始着手申报增设该专业。多数院校秉持“尊重传统,避免出错”的原则,唯市场和用人单位的利益至上,采取简单复制的方式设置学前教育课程。但对自己要培养什么样的教师、构建何种课程体系、能够开设何种特色课程缺乏思考。这就导致学生在今后激烈的人才竞争中难以突出特色、彰显优势。
1.2部分院校缺少对学前培养方案的定期研讨
当前,部分院校地处地级市而非省会城市,且新设专业缺少影响力、知名度较低,受地域和专业知名度的双重影响,难以引进高素质的博士人才或高职称资深教师,而优秀的硕士人才则因学历限制而难以获得相同的待遇。这使得部分院校学前专业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个别课程须由外聘教师进行授课。此外,部分院校无法成立学前教研室,或教研室的教师数量较少,难以保证定期召开专业研讨会,不能及时发现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也难以研发凸显学校及专业优势的特色课程。
2长春大学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创新
长春大学作为新一批增设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地方性院校,早在制订培养方案前就认识到提高学前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是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的必备前提。这就涉及了学校教育最核心的问题,即“教什么”的问题。课程作为保障学校教育质量的核心要素,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前提。因此,长春大学结合自身特色和二级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的专业优势为学前教育专业开设了如下特色课程:
2.1明辨性思维课程
当前多数学生进入大学后仍沿袭中学时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缺乏对新事物探索和研究的能力。这就导致多数学生毕业后难以融入创新型与学习型社会,无法灵活运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无法全面客观地思考生活与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为此,长春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开设了明辨性思维课程。该课程是国家基金委引进的国外本科互认课程(ISEC)体系中的一门重要的通识性教育课程。课程以开放、民主、互动、批判的教学理念为指导,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对已有结论进行质疑。[3]教师引导学生学会以专业性与批判性视角看待当前的教育问题,形成全面、客观的思维模式,提高自身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雅思英语
在教育国际化浪潮下,英语仍是学校考核的重点科目。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来说,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不仅有利于其掌握前沿的学科发展动态,也有利于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长春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所在的国际教育学院与俄罗斯的孔子学院联系密切,且结合当前的就业形势与升学压力,创新性地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开设了雅思英语课程。学校希望通过雅思英语教学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凸显学生的就业优势。[4]
2.3融合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不断扩大随班就读和普通学校特教班规模。”2017年颁布的《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也明确提出:“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送教上门和远程教育为补充,全面推进融合教育。”由此可见,融合教育已经成为我国特殊儿童教育安置的主要形式,能够在融合教育环境下对儿童进行差异化教学也是当前学前教师需要掌握的教学能力之一。长春大学作为我国第一所同时也是亚洲第一所专门招收残障人士接受高等教育的学校,在特殊教育方面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课程模式。结合学校特殊教育专业优势和当前教育发展的整体趋势,长春大学学前教育专业专门开设了融合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特殊儿童早期干预课程,目的是引导学生既具备普通教育的知识体系又具备特殊教育的知识体系,既能了解全班儿童的知识性学习,还能探究如何在班级中和谐容纳特殊儿童。[5]
2.4提高实践学分
2021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明确提出了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的职业基本能力,即师德践行能力、教学实践能力、综合育人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且《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也指出教师须注重知行合一。由此可见,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既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也是高校提高办学质量的现实需要,既有利于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也有利于学生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而长春大学作为应用研究型大学,始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应用技能,在保证学生取得毕业总学分的前提下,始终坚持分阶段地提高学生的实践学分。以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为例,不仅每学期都会保证两周的幼儿园见习活动,而且增加了专业课程中的实践学时,引导学生适时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除了开展上述特色课程教学以外,长春大学学前教育专业也会定期组织教师针对学生的阶段性学习状态与课堂表现进行研讨,及时发现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并对培养方案进行完善。在遵循学生专业成长规律的前提下,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专业信念,养成良好的专业品质,培养学生独特的专业技能。
3地方综合性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特色课程的探索
地方综合性院校发展学前教育专业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具体要求如下:既要有完善的课程体系,也要有独特的培养方式;既要考虑社会对专业人才的整体需求,也要考虑高校学生自身的发展水平;既要着眼于当前教育的整体形势,也要结合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借鉴长春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特色课程模式,地方综合性院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专业发展:
3.1完善学前教育课程模式,突出专业特色
在课程理念上,学校要彰显育人价值,强调学前专业人才的人文情怀培养,发挥立德树人的作用,努力培养具有教育情怀、具备高尚师德、心系幼儿发展的学前教师。因此,在课程体系建设中,除了须注重学前教育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更要重视专业情感与专业道德的养成。在课程设置上,学校也要着眼适应幼儿园发展的新需求,更加专注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创业能力。可充分调动本校教育教学资源,将各相关专业优质课程进行共享,适当开设跨学科专业的交叉课程,加强学前教育专业特色课程的建设;可提高实践学分,给予学生更多走出去的机会,拓展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场域空间,延长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时间,全方位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掌握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本领,更合理地定位学前教师的角色;努力构建层次分明、目标清晰、结构合理、内容完善、实践丰富的优质学前教育“课程群”。
3.2搭建多样化教师学习平台,提高教师能力
一是要搭建专业能力提升平台。在课堂教学方面,学校应落实一对一、老带新的导师制,聘请学校的骨干教师或教务督导组教师定期为新教师传授经验,可通过观摩课程、共同备课、同上一堂课等方式提高新教师的授课水平,并及时发现课程设置存在的不足之处。此外,学校也应定期组织专业研讨,在研讨中及时调整课程开设顺序、优化课程科目,并结合社会教育热点及学校发展特色,共同研讨专业特色课程建设,全方位优化学前培养方案。二是要搭建科研能力提升平台。由于多数新教师缺少独立组织科研的能力,且部分院校禁止教师在入职前三年申报课题,因此可以鼓励新教师参与到骨干教师申报的科研课题工作中,并为学前教师提供线上线下的学习机会。在学习中,引导教师借鉴其他高校学前教育的办学理念和课程模式,思考所在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并深入探究科研过程中发现的有价值的问题。
4结语
在为期6天的培训中,来自国内外的知名专家和学者为学员们授课。学校建设标准国家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江苏省教育建筑设计院院长王珏为学员带来题为“初探幼儿园建设”的专题报告,王院长从幼儿园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出发,着重介绍了《幼儿园建设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幼儿园安全友好环境建设指南》在学前教育发展当中的重要指导作用。
《幼儿园安全友好环境建设指南》编制专家组组长、《早期教育》编辑部主编程晓明为培训班学员作了题为“《幼儿园安全友好环境建设指南》解读”的专题报告。程主编从《幼儿园安全友好环境建设指南》编制背景人手,详细阐释了编制《指南》的过程、《指南》的文本结构和表述方式,并对《指南》中部分章节进行了重点提示。
美国丹佛大学教育学院Toni Linder教授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中国代表处教育官员陈学锋女士共同为培训班学员作了“满足所有儿童需求的幼儿园环境”的专题报告。Linder教授从自己从事早期教育相关经历入手。对于幼儿园建设过程中如何注重对特殊儿童的关注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她认为学校和社会应该创造出一种全纳的氛围,无论是普通儿童还是特殊儿童,每个人都应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在普通幼儿园建设过程中,要牢固树立接纳所有幼儿的思想,逐步创造条件,满足儿童的各种不同需求。
《幼儿园建设标准》编制组成员孔庆高教授为培训班学员带来了题为“《幼儿园建设标准》编制情况介绍”的报告。孔教授对于《幼儿园建设标准》编制的背景、目的、意义、过程以及具体内容进行了深入的解读。他认为。虽然我国学前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总体上看学前教育仍存在幼儿园建设城乡差异大、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多元化。学前教育资源不足、幼儿园规划建设缺乏充分的法定依据以及幼儿园设计小学化等问题,因此,幼儿园建设迫切需要一个能够覆盖城乡幼儿园的统一的建设标准。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虞永平教授为培训班学员作了“环境、课程与儿童发展”的专题报告。虞教授从幼儿园环境建设的特殊性人手着重阐述了幼儿园环境建设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指出幼儿园的环境需应适应幼儿身心发展的要求、兼具开放性和丰富性、拥有生命的气息,同时环境还应达到承载课程的目的。给予儿童充分接触环境的空间,引起儿童兴趣,激发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马晓东教授带来了题为“幼儿园规划设计与实例分析”的专题报告。马教授从建筑师的视角出发对与幼儿园规划设计相关的《幼儿园建设标准》《幼儿园安全友好环境建设指南》和在编的《幼儿园建筑设计资料集》三个重要文件进行详细的对比分析。他指出幼儿园建筑是城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要凸显幼儿园自身特点又要能够融入城市环境。优秀的幼儿园规划设计需要在遵守《标准》《规范》和《指南》相关要求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达到“经济、实用、合理、高效”的建设要求。
首先,要求教师要注重学前儿童内在美。学前特殊教育观要求教师更加注重发现学生内在美,而不是仅仅追求学生的外在表现。传统的学前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成绩和儿童个体提醒等方面的情况更加重视,而忽视儿童心理追求和思想变化方面的情况,使得儿童得不到应有的关心和爱护,于是很容易造成儿童心理问题。而蒙台梭利教育观要求教师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次,深入学前儿童心理,关心和关爱学生。学前特殊教育观念要求教师要发掘儿童心理和心灵变化需求,及时采用有针对性的引导教育,让儿童能及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认知观。教师要发挥传统美德,将教育作为自己终身奋斗的事业,每一个学生都是自己的孩子,并且决定着自己事业的发展状况,因此,教师要关心和关爱每一个学生。
二、蒙台梭利学前特殊教育观念教师要充分开发幼儿“内在生命力”
(一)发现学生内在潜能
蒙台梭利特殊学前教育观念,对当代幼儿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推动着当代幼儿教育事业的健康长久发展。针对蒙台梭利要求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内在美,教师必须要激发学生内在潜能,全面帮助幼儿认识自己。首先,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幼儿,尊重他们独立的人格。由于幼儿长期被家长关心和呵护着,在养尊处优的环境中很容易被奴化,并且儿童自主活动时间少,自主意识差。因其自动性和创造性都被压抑,在这种情况下儿童心理和心灵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并且对未来儿童成长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教师要发现当前幼儿心灵世界存在的“美”,尤其是特殊儿童其他方面存在的特长。著名的周婷婷博士,一岁时因为发高烧而打了一针庆大霉素,导致其双耳失聪,成为重度听力残疾儿童。但是她的父亲却没有放弃婷婷,反而下定决心帮助婷婷树立自信心,让婷婷再次树立对生活的热爱之情。父亲周弘从来没有放弃,失聪前期,周弘帮助婷婷进行语言训练和智力开发,只要周弘发现女儿有一点反应就会很高兴,并且决心也更大。最终在周弘的努力下,婷婷渐渐恢复一点听力,并且在婷婷三岁时,意外的开口说了一句话,并且学习了很多汉字。后来婷婷能和同龄人一样健康成长,接受教育,走上博士之路。由此可见,蒙台梭利的“教育治疗”就是要坚持培养每一个儿童,不管其是否正常,即使身体有疾病,教师也应该让特殊儿童得到基本的尊重。良好的引导教育对儿童成长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尤其是开发学生内在潜能,让儿童看到生活的希望。
(二)积极鼓励学前儿童
激发儿童的内在潜能的重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特长,增强学生自信心,积极鼓励儿童进行自主创造和发挥其想象力是全面发掘和展现儿童特长的最有效途径。儿童教师要正确学习和掌握蒙台梭利的特殊教育观念,吸收“教育治疗”中的精华,并且结合时下儿童发展特点,将教育与天性相结合,全面发展儿童阶段的每一个学生。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天性,每一个儿童都会有其与生俱来的天性,这主要是受到DNA遗传因子的影响,但是儿童成长的后天环境和所接触到的人,对儿童成长和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教师通过观察不难发现儿童阶段学生都是根据自身兴趣爱好有选择性的接受一些外界事物,比如有的学生喜欢搭积木;有的学生喜欢阅读;有的学生喜欢画画等等。并且儿童阶段的学生还具有另一个特点,根据对某学校调查发现,只要课堂上有一个学生回答出正确的问题,其他学生就会应声附和,针对这些现象,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和发现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学前教师主要以游戏为中心,教学场地不是在教室内,因此教师要引导和帮助儿童完成游戏任务,并且让儿童画自己学习,鼓励和提升自主性,让学生能达到独立自主和自我管理意识,逐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思想逐渐走向成熟。并且要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全面激发学生潜能。
(三)帮助构建心理和心灵世界
学前儿童的思想意识以及行为深受所接触的人和事影响,在家中,家长要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温馨的港湾,要坚持正确的引导,多鼓励和帮助学生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但是家长不能一味的满足儿童提出的任何要求,要严格要求孩子,并且做到以身作则,通过生活的点点滴滴感染儿童,对儿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学校教师要发挥自身言传身教的作用,尤其是要发挥为人师表的传统美德,关心、关爱每一个儿童,用心去发现每一个儿童身上具有的气质和特长,并且为儿童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教师利用游戏让儿童更好的理解团队之间合作的重要性,并且懂得关心和关爱身边其他的同学。家长和教师都要为儿童营造一种和谐的成长氛围,让学生健康成长、快乐学习,一改传统学前教学的面貌,使得学前教育走向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