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团队建设管理方案范文

团队建设管理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团队建设管理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团队建设管理方案

第1篇:团队建设管理方案范文

[关键词] 高等农业院校;中药学教学团队;质量工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4(a)-0167-02

The practice and thinking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CM teaching team 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using 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inese material medicine as example

LI Wei1 WANG Zi2 ZHANG Jing1 BAO Haiying1

1.College of Chinese Material Medicine, 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Jilin Province, Changchun 130118, China;

2.College of Development, 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Jilin Province, Changchun 130600, China

[Abstract] The objective of teaching team construction,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quality project in universities, is to improve teaching and explore teaching resource. In addition, it can drive combination of old, mid-age and young teachers for teaching work, and enhance cultivation of young teachers. Increase of teaching quality is another function of teaching team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focuses on discussing practice and thinking of TCM teaching team construction.

[Key words] High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CM teaching team; Quality project; Teaching reform

2007年初,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简称“质量工程”)的意见》,“教学团队建设”被作为高等院校质量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1-3]。高等院校实施质量工程建设,促进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已有3年。吉林农业大学“中药学教学团队”(以下简称“团队”)被评为首批校级优秀教学团队,在多年的团队建设实践中,作者深深的认识到,团队建设离不开多年的专业积累、良好的学缘结构、合理的梯队层次、深厚的专业文化内涵。本文就团队建设的探索与思考进行总结,进一步提升本团队和相关课程的教学水平。

1 深入挖掘学科内涵,发挥学科优势与特色,建设优秀教学团队

吉林农业大学中药材学院中药学专业是于1998年国家教育部专业目录调整时,把原药用植物专业调整为中药学专业,在农业院校中属首创专业,现为国家中医药管理重点学科。团队建设的基础可以追溯到1958年的药用植物专业。在原有特色基础上,外延有所扩大,为本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弥补了原“药用植物专业”的局限性,使本专业培养的学生不仅能从事药用植物与利用、中药质量标准的研究、中药生物技术的研究、中药炮制的研究,而且还能从事中药制药研究、中药药理与应用研究及中药新制剂的研究,并逐步形成了以药用植物、药用菌物、药用动物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中药专业的教学模式和培养模式。团队根据农业院校办学的实际情况及多年的人才培养经验,深入挖掘学科内涵、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和特色,制订了明确中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具备中医药学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及其相关知识和能力,在实现中药现代化的领域中从事中药制药高级技术与生产管理型人才;培养药品质量控制、检验和安全用药的药师型人才;培养医药经营管理型人才;培养中药学基础研究与中药新药开发应用的高级研究型人才。

团队建设依托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团队带头人负责制订团队的发展方向和建设目标,制订团队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组织各课组(以教研室为单位)的教学和科研活动;各课组长负责制订本组的建设内容和发展规划,本组团队成员的学习、交流及讨论等日常工作;团队成员个人完成自己的本职教学工作同时,积极参与团队建设,相互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逐步建立一支相对稳定、水平较高、具有较强学术创新能力的教学队伍。

2 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确保团队建设的长远发展

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团队建设的重要基础,能够确保团队建设的长远发展[4-5]。团队师资队伍的建设水平直接关系到专业建设、学科建设的水平,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建设是团队建设的关键。团队现有专任教师10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2人,讲师3人,助教1人,其职称结构、知识结构、学缘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专任教师专业交叉明显,老中青相结合,在教学和科研上体现了传帮代。

团队组建以来,一直坚持“人才立足,师资第一”的建设理念,确立了“用好现有人才、稳定关键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培养未来人才”的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思路,紧紧围绕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中心任务,坚定不移地培养教师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切实加强团队的师资队伍建设。到目前为止,团队的师资队伍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与此同时,团队积极改善师资结构,努力形成合理的学历结构和学缘结构。从2004年开始,团队接收毕业生从事教学工作必须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对具有硕士学位继续深造的教师,团队鼓励到知名院校攻读博士学位;近3年来,团队接收毕业生均具有博士学位,且外校毕业生比例高达85%以上;再者,团队以专业建设为契机,强化学科建设,构建不同师资队伍培养体系,鼓励骨干教师积极争取省部级教改课题,促使年轻教师在校级教改课题立项,总结教学经验,更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团队中的专任教师的授课水准。团队新近教师,不受学历和年龄限制,授课前均需接受省教育厅组织的岗前培训和实践教学考核,成绩合格者方能正式上岗授课。多年来,团队一直探索双语教学,将重点放在教师的外语培训与继续教育上。每年组织团队教师到国内相关研究机构、 重点大学进修学习。

通过上述措施,使团队师资队伍不断强化,整体结构趋于合理,基本满足了教学的需求。

3 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并重,体现农业院校团队建设特色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基本规格及人才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总体设计。课程体系是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农业院校“中药学”特色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的建立是团队建设的又一重要内容[3-7]。

吉林农业大学在全国高等农业院校首创中药学专业。中药学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在最初药用植物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随着中医药学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的需要,结合农业院校优势与特色进行了多次修订和完善,现已形成了较稳定的、具有特色的、科学的中药学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创办50多年来,培养的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很多已在国内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工作,团队及时掌握毕业生反馈回来的信息,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使所讲授的课程内容更加贴近社会实践。此外,传统的中药学高等教育以四年学制本科为主,专业教学计划侧重于活性物质化学分离,加工炮制,制剂分析及配伍应用,对中药采收,种植(养殖)非常欠缺。团队结合农业院校课程开设的先决条件,在前期基础课程中,融入了《农业气象学》、《土壤学》、《遗传学》、《植物与植物生理》等农业院校课程强化中药种植(养殖)的重要性,在课程后期继而开设《药用植物生物技术》、《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药用植物育种》、《药用植物病虫害防治》等课程,上述课程的开设体现了农业院校中药学人才培养的优势,从而构建出完整的中药学人才培养模式。

多年来,团队一直完善课程体系的建立。首先,开设公共课、基础课同时,增设一些服务于专业课,且有专业针对性的课程(如药用植物学、药用菌物学、药用动物学)以及有关生命科学的课程(如生命科学导论、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人体解剖与生理学)。继而完成中药学、中药鉴定学、中药化学、中药制剂学、中药药理学、中药炮制学等课程的教学,这能够使学生头脑中形成扎实的基础知识,同时具有前沿的生命科学知识,与丰富的中医药学知识和实验技能相融合,团队的课程体系能够给予本专业学生不同于其他中医院校学生的知识结构。其次,选修课程辅助专业课程设置,团队尝试开设“中药养生与食疗”、“中药药膳”、“药用植物高产理论”、“中药安全生产”等选修课程,形成了完备的教学课程体系。围绕中药种植(养殖)、研究与生产、开发与利用,将新近的研究成果补充道选修课、讲座课。最后,团队成员积极参与教材建设,近年来专业教师主编了《中药学》、《中药鉴定学》和《中药化学》等3部“农业部十一五规划教材”,更加提高了中药学教学团队在国内的影响力。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实现了《中药学》省级精品课,《中药鉴定学》省级优秀课,《中药制剂分析》校级优秀课。

4 着力改革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团队建设的核心内容

改革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培养高素质的中药学复合型人才。首先,通过入学专业教育及基础课理论教学,强化课程的基本技能训练,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实验技能打好基础。其次,强化专业基础课技能培训,团队担任的重要专业课程,如中药学、中药鉴定学、中药制剂分析及中药药理学等,通过改进实验课教学大纲、教学方法和考核模式,使学生掌握牢固的专业基础课实验技能,最终采取过筛式口试与笔试相结合,强化技能训练。再者,完成理论教学的同时,重视实践教学,通过药用植物分类实习、中药鉴定与中药学实习、中药炮制学实习、中药药剂学实习及中药药理学的综合性实验等,不断强化学生识别药材、加工药材、中药制药与开发等能力。本团队培养的毕业生生能够熟练掌握近300种中药的来源、产地、鉴别特征和功效,学生头脑中对重点的药材形成了从资源、栽培、采收、加工炮制、鉴别、功效、药理作用到制剂完整的立体的知识体系。最后,专业课实验教学中设置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这对复习、巩固和灵活利用所学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起到至关重要作用。同时,团队结合学校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等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及早进入开放性实验室,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

综上所述,多年来,“中药学教学团队”在学校的大力支持和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在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设,理论与实践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以期为农业院校开展药学团队建设提供一定的经验。

[参考文献]

[1] 马廷奇.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定位与策略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7,18(11):10-12.

[2] 汪维伟,王亚平.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10, 9(6):774-776.

[3] 翟华强,张冰,闫永红,等.国家级中药学教学团队运行机制初探[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5):878-879.

[4] 李玉梅.高校合作型教学团队建设的几点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5(7):166-167.

[5] 李晓菁,刘小丹,李卫东.高校教师队伍国际化建设的改革[J].药学教育,2011,27(4):10-13.

[6] 薛俊,刘会,林志东,等.注重学术团队与教学团队融合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药学教育论坛,2010,12(30):93-94.

第2篇:团队建设管理方案范文

述职人:***

尊敬的公司领导,各位同事:

2019年,酿造部在公司领导、技术协助组的大力支持、帮助和酿造团队共同努力下,顺利实施了质量与工艺管控和改进,有序推进了团队建设相关工作,超额完成了品质原酒的生产任务,现将全年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岗位认知

酿造部长要把控好浓香酿造生产整个系统的有效运行,抓生产组织、产质量目标、绩效管理、团队建设、对外对接和在建工程工艺的规划布局与过程质量监督工作。同时,根据公司下达的年度目标任务,制定部门各项目标的分解下发,形成推进计划和生产技术保障方案,并对出现的异常情况组织酿造管理、技术团队进行总结、分析,指导和解决生产管理、技术问题;拟订组织实施改进方案。

二、2019年部门年度经营、管理工作目标完成情况

(一)12月止,投粮***吨,完成年度****吨投粮目标的****%;产酒****吨,出酒率****%(按耗粮计),超****%的出酒目标****个百分点;产一级以上原酒*****吨,其中(特级原酒****吨,优级原酒****吨,一级原酒****吨)完成年度****吨目标的***%。

(二)曲药消耗 ****吨,稻壳消耗***吨。

(三)培植窖泥****m3(其中一次窖泥***m3、培植二次培泥****m3、培植三次窖泥****m3);培植培养液***吨、酯化液***吨。

三、2019年履职情况及各种目标完成情况

(一)个人完成的主要工作事项

1、质量与工艺管控和改进方面

(1)带领团队从工艺模式、生产操作、标准化操作等**个方面拟定《***工艺优化实施方案》,推动*****余项优化提升工作,使糟醅质量得到良性循环,产量步入正常化,原酒质量得以提升。

(2)组织实施强化工艺定型工作,确定生产组织实施方案和规范生产工艺细节管控,摸索***工艺、*****工艺操作方案,完成了工艺标准化生产技术文件。

(3)深入开展窖泥培植、培养液制作配方等研究工作,形成了固定化窖泥配方和适合***窖泥培植操作方法。

(4)牵头拟定中高温曲试生产技术文件,对适合于中高温曲微生物生长条件、环境提前培养菌源和适宜微生物植物的归类。

(5)科学推动各类品质提升试验工作,开展了*****生产试验、集中******制作探索,糟醅质量有力提升。

2、安全管理方面

建立安全督导小组,制定安全生产管控实施方案,逐级签订安全责任承诺书,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对安全生产工作,实行“一人生病全体吃药”的高压管控模式,生产班和组发生安全事故,取消当月评优资格,促进安全管理全员参与。

3、规范化管理方面

(1)成立酿造标准化工作组,全面推动了部门标准化建设工作,生产规范性得以提升。

(2)持续强抓部门衣食住行、言行举止规范管理,酿造员工形象得以提升,同时在公司起到带动作用。

(3)组织进行部门管理制度修订、优化部门绩效考核管理,从制度标准层面正向引导规范化管理。

4、学习改进提升和创新项目情况

(1)通过公司培训、外出学习,同行考察,思路得到提升,视野变开阔,以强化管理、提升品质、成本控制为目的,完成**项改进提升工作。

(2)申报发明专利**个、实用新型专利**个,论文***篇,部门上报公司技术创新***个。

(二)配合相关部门或个人完成的主要工作事项

1、全力配合完成集中供汽锅炉设备的安装调试,并对集中供汽与生产相关工艺进行匹配优化。

2、对*****车间在建工程建设和设备安装过程进行专项监管,及时将存在问题向关联部门反馈并督促整改。

3、积极协调沟通外购曲药的购进和质量把控,保证酿酒生产的顺利推进。

4、完成“***”仪式、“****名”仪式和***、经销商的日常接待工作。

5、积极为****研究院在*****开展项目提供技术参数。

6、配合****技术协助组多次召开****生产技术分析、总结会。

(三)、团队建设工作

1、按《酿造部团队建设方案》参加公司部门举办的各项文体活动、知识竞赛、技能竞赛,增加了员工的荣誉感和成就感,推动了整个团队的精、气、神面貌。

2、积极配合***开展的员工合理化建议,优化管理,解决员工实际问题;开展常态化员工沟通会,搭建情感桥梁,增强团队凝聚力。

3、推进员工业务技能、企业文化、食品安全等多项的培训,组织优秀班组评比,优秀员工及管理团队拓展和全员军训,一年来部门赶、学、比、帮、超氛围浓烈,团队整体素质提升明显。

四、存在问题剖析

(一)年初发生轻微安全事故*起,主要原因是新员工安全意识淡薄,自我防范意识差,实操安全培训、引导不够,持续加强安全教育仍是重点工作。

(二)部门员工群体总体文化程度偏低,思维意识与主人翁意识还需进一步提升。后期将持续加强与员工群体的沟通,通过解决员工实际困难,强化企业文化教育和团队建设工作,提升员工对公司和团队的认同感。

(三)在建工程进度缓慢,存在未严格按图纸施工现象,施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不易得到落实。后期需继续加强与施工方的沟通协调,严格按照在建工程倒排计划实施监管,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

五、个人履行职责自我评价

自身在领导的点拨与鞭策下,思维方式和性格有了较大转变,通过不断的培训、外出学习和同行考察,使我视野更开阔,工作动力更强,管理业务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得到有力提升,在公司高速发展和追求极致品质背景下,我始终坚守工匠精神,保质保量完成了生产定额目标与各板块的重项工作,较称职的履行了酿造部长职责。

六、2020年主要工作规划

2020年酿造部将紧紧围绕提品质、保生产工作核心。品质上,提升优级原酒、特级原酒产量,突破调味酒瓶颈。产能上,完成****吨投粮任务,耗粮出酒率≥***%,产酒≥***

(一)优化工艺、提升品质

1、固化培植方案,抓好窖泥培植管理,提升窖泥质量。

2、实施酿酒工艺的第**次优化,持续对工艺进行改进,进一步细化标准化生产模式,保证生产操作、工艺的有效落地实施。

3、稳步糟醅整体质量,保障原酒品质。

(二)中高温曲生产

制曲试生产过程中,摸索、分析、总结,完成制曲工艺定型,形成特有的中高温曲质量工艺标准。

七、部门绩效改进与措施

1、优化奖惩机制,对业绩优秀、团队协作、技能突出员工增大奖励幅度,在月度、年度考核中予以体现。

2、增设成本管理、节能降耗管理考核细则。

3、强化日常监管,推行首问责任制,提高员工执行力,保障各项工作顺利落地。

八、个人及团队能力提升要点与方法

(一)个人性格修养感悟和提升

1、努力克制、多换位思考,多沟通,多带和谐面容。

2、与员工之间多一些亲和力,持续与员工面对面的沟通交流,了解员工思想动态积极帮助员工解决问题。

(二)团队提升

1、以自主培训和与公司合作教授培训形式开展业务技能培训,带领管理团队不断提升业务技能、技术和管理水平,大力推行师带徒,形成良好“传、帮、带”氛围。

第3篇:团队建设管理方案范文

关键词:协作;交流;教学信息资源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1-0020-03

一、引言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职院校的英语师资团队建设不断发展,英语教学能力不断提升,教学手段不断丰富。作为一种新形态的现代化教育,信息化教学是一个互动、整合与实践的过程,用多媒体以及信息网络来辅助教学,符合新时期教育的发展趋势。对于高职英语教学来说,更应全面提升现代化教学手段,更新教学理念和内容,体现出以人为本的语言应用服务机制。但信息化的不断普及,使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高职院校如何抓住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机遇进一步提升英语教学质量?如何做好教师间团队分工?如何做好英语教学信息的获取、传递、利用?信息化教学团队的建设迫在眉睫。

二、高职院校进行英语教师信息化教学团队建设的必要性

就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英语人才培养现状来看,学生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有所欠缺,教师在重视程度上尚且不足。很多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法,使原本就复杂的语言学习更加枯燥无味,这与信息化教学的宗旨和目的是相互背离的,不仅打击了学生学习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也影响了教学质量。建设高职英语信息化教学团队对于提高师资力量,促进教育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也是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已得到教育界的广泛认可。因此,各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更新教学理念,加大信息化设备投入,在有效范围内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

近年来,我国教育部大力弘扬教育信息化,使其不可避免的渗透到了高职教育中的各个领域和环节,这为高职英语教学信息化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前景和平台,很多院校纷纷建立局域网和多媒体、微信互动平台,为英语学习提供了全面又个性的教学服务体系,也为信息化教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物质基础。

当前,各类院校已经建成了较为完善的英语教师教学团队,但各个教学团队间的联系和互动不够密切,团队之间交流较少,教学经验分享不足,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在师资团队建设过程中人力的浪费、智力的浪费、教育资源的浪费。高职院校建立英语教师信息化教学团队能够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培养,根据学生的专业对口方向、个人学习特点,再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英语教学,有助于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信息化建设能够密切各院校之间联系,密切师生联系,从而能够更好地提出教学方案以及改进方法,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效率。

三、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信息化教学团队应当具备的特点

(一)沟通协作

信息化的一个要义就是密切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之间的联系,通过促进教师与教师间交流、教师与学生间交流,深化相互之间的了解程度,进而推动教师之间教学方法的改进,以及课堂师生互动方式转变。另一方面需要高职院校内、外部英语教师加强协作,从而培养教师之间合作意识。通过合作备课,提高备课质量;通过相互学习,改进每个英语教师各自的教学方法;通过合作教学,提高课堂内容质量,进一步促进英语课堂效率提高。

(二)科学创新

首先是科学精神,教师团队的科学精神更多的是指治学严谨的教学理念,信息化教师团队建设后,教师获取的教务信息较多,容易存在良莠不齐的问题,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甄别能力,选择最适合现阶段英语教学任务的信息作为备课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治学严谨的态度,因此英语教师信息化教学团队需要具备的第一个精神就是科学精神,要尽一切努力为学生提供最优质的教学资源。其次是创新精神,即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团队信息化之后教师能够了解其他院校的英语教学相关教学理念和方法,通过参考、借鉴的方式反思自己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的不足,然后提出改进方案,进而更新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理念和教学方法。

(三)持续实践

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不同于一般的本科类院校,高职院校有更加针对企业实用的特点,因此其英语教学就需要具备较强的社会实践性,即教学内容需要针对学生专业对口企业的需求,高职院校英语教师需要利用信息化团队优势善于捕捉这类信息,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备课,提高高职英语课堂的服务性特征。

在保证实践性的基础上还需要稳定持续性,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信息化团队建设的稳定持m性包括两个内涵。①团队信息化建设的持续性。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信息化团队建设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且其效果展现也有一个较长的周期,因此在信息化团队建设过程中需要有一定的耐心和信心,保证信息化建设持续进行。②实践性特征的稳定持续性。高职院校的特点需要不断为企业提供可以信赖的服务型人才,这就要求英语教学需要有针对性,高职院校英语教师要利用信息化团队资源开放的特征,开辟更广阔的英语教学资源平台,推进企业服务型人才培养。

四、高职英语教师信息化教学团队建设方案

(一)对教师进行信息化技术培训,提高教师相应的信息技术水平

对高职英语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是进行英语教师信息化团队建设的基础工作,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是建成信息化团队的基础条件。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个人教学能力不存在问题,能够通过交互式英语教学完成大部分的教学任务,但是在信息化团队建设需求下,教师就显得力不从心,教师个人的信息技术水平较低阻碍了教师团队的信息化建设进程,因此对于高职英语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极为必要。主要培训内容有基础性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包括主要办公软件,尤其是PPT的使用技术,以及其他的视频、音频编辑软件。主要目的在于提高英语教师自主制作课件能力,课件是通过计算机等电子设备依靠信息技术而完成的课程主要内容的集合,是信息化时代教学的主要手段之一。其次还需要对英语教师进行其他移动设备使用技术培训,主要是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设备,旨在加强英语教师对相关聊天软件的使用效率,例如QQ、微信等,通过这些软件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教学总结、教务讨论等工作,也是信息化教学团队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

(二)建立更加广阔的资源共享平台

英语教学只局限于课本是无法达到实用性和应用性的,因此在建设信息化教学团队的同时应当扩大网络教学资源信息平台,实现院校之间、教师之间教学资源的共享。主要有教学课件共享、教学音视频共享、教学英语文本共享等三大信息模块。利用信息化团队优势,做到最高效率的教学资源共享和交流借鉴工作,能够有效规避其他高职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并且可以通过教学经验借鉴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在建立更广阔的资源共享平台的同时应当完善教学资源数据库的管理方案,对英语教学信息资源平台进行分类管理,主要可分为三个模块,即课前备课资源、课中授课资源、课后练习复习资源。并完善用户登陆系统,方便教师、学生调取、使用各类英语教学、学习用资源。

(三)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外界交流

信息化团队具有开放性的特征,这就要求一个合格的英语教师信息化教学团队必须是建立在和外界的密切交流之上。首先是校际交流,各院校的英语教师应当在竞争中合作、合作中竞争,通过互相借鉴、学习来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而信息化团队建设能够缩短校际距离,使教师间交流变得极为便捷,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应当合理利用信息化团队这一特点,促进相互之间的交流协作。其次是校企交流,信息化教学团队不能固步自封,应当不断获取外界实时信息,尤其是高职院校各专业的对口企业的供职信息,根据供职指标,调整教学内容,使学生学习的英语课程更加针对对口企业需要,为学生未来考虑。条件较为优越的高职院校,可以在多媒体的基础上引进双向播控技术,实现校企之间信息的交流与反馈。最后是国际间交流合作。扩大信息化团队的优势,通过广泛获取国际间交流合作信息,积极参与国际间教学交流合作,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英语语言使用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借鉴并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来对高职院校自身的教学理念进行补充和改进,进而推动高职院校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提升自身素质

高职英语教师信息化团队建设除了要注意开发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之外,还应做好自身专业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教学归根到底还是依赖于教师个人的教学技能素养,信息技术只是进一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手段。目前,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学习工具不断涌现,教师只有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加快英语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才能使信息化教学团队发挥出最大优势。

(五)将面授教学与网络学习相结合

高职英语教师可以创造性的将面授教学和网络学习中各自的优势融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教师对本班级的学生可以建立一个网络自主W习平台,并在主页上本章节的目标要求、重点、难点、学习资源链接等,提倡学生发挥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精神,不断提高语言的应用实践能力。这样既方便了学生的提前预习工作,也有助于培养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同时,学生可以将不懂的问题在平台上提问,使自学与思考相结合,方便教师了解学生学习进程,能够在课上有针对性地答疑解惑。

第4篇:团队建设管理方案范文

2007年初,教育部、财政部启动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简称“质量工程”),明确提出:“加强本科教学团队建设,重点遴选和建设一批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和研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开发教学资源,推进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相结合,发扬传、帮、带的作用,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在这种背景下,全面、系统、深入、有效地开展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研究已经成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各高校本科教学改革与专业课程发展的主题。

二、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意义

1.团队建设可以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教学团队是一个由优秀团队带头人和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由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及教辅人员组成的知识技能、年龄、个性、职称上具有较强的互补性的教学科研队伍。通过教学团队这一交流平台,成员之间平等沟通,相互信任,通过相互观摩教学,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教师之间就教学过程中碰到的疑难问题与成功经验进行沟通交流。使团队成员的教学实践水平得到了大力提高,并最终实现了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

2.团队建设可以推动本科教学改革的进程。教学团队一直是高校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的主力军。教学团队可以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修改教学大纲,构建符合本校师资队伍和学生队伍实际情况以及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

三、高校教学团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观念问题。长期以来,人们的观念依然是只有个人在科研和教学上取得优异成绩,才能在待遇,职称上得到提升,而在团队中无论付出多少努力和取得多大成绩,都是集体的功劳,个人成绩得不到彰显,也基本上得不到回报。这种观念上的偏差导致很多教师在团队中无所作为,不能对团队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2.理解问题。很多高校对教学团队的内涵及意义理解不够透彻,在政策的压力下,对教学团队没有做过任何深入研究的情况下,将原有的教研室更名为教学团队,而人员结构没有发生任何的变化,尤其是没有新的规章制度来规范教学团队的建设和发展。最终的结果就是教学团队只是流于形式,没有起到任何对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

3.人员问题。首先,大多数高校都缺少德高望重、乐于奉献的带头人。而好的带头人是教学团队建设得以顺利进行并取得成绩的基本保障。其次,大多数高校由于领导对教学团队建设的认识不足,导致人员流动性很大,使得已经逐渐磨合好的人员关系被不断地打破,最终导致成员间不能够相互信任,更谈不上合作。

4.制度问题。大多数高校都缺乏完善的管理和运行机制来保障团队建设的顺利进行。而以个人科研绩效为基础的考评制度,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的偏向。在这种科研导向的考评制度下,教师不愿意将时间、精力更多地放在教学上。而教学团队的组建,对教师个体而言,也没有吸引力。

四、高校团队建设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

1.转变教育观念,均衡教学科研投入。所有团队成员的研究都应该是围绕教学展开的, 并与课程教学相结合, 成为教学的一部分。如果不能改变重科研、轻教学的教育观念,那么教学团队的存在将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大多数高校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虽然重视教学,但又缺少对教育理念的深刻理解。在很多教师看来,教学和科研是两件独立分开的事情。但是实践证明,教学和科研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教学实践基础的科研就如同是纸上谈兵,而没有科研基础的教学则如同空中楼阁。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广泛开展科学研究,以科研成果支持教学改革,教学与科研互动,教学与科研相长,只有出现教研与科研齐头并进的强劲势头,才能推进本科教学改革的进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国家培养大批实用型人才。

2.选拔优秀团队带头人、合理配置团队成员。高校教学团队不应该是教研室直接“升格”而成,因此在选拔团队成员时,组织者应该考虑在知识技能、年龄、个性、职称方面,成员之间要有较强的互补性,这将直接决定团队的绩效。同时教学团队的规模也不宜过大,否则将不利于管理和开展相应的教研活动。而最为重要的就是选拔优秀的团队带头人,团队带头人是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核心和凝聚剂,因此教学团队带头人不仅要具备教学研究方面较深的造诣,还要具备较高的品行修养和人格魅力。对于缺少优秀团队带头人的高校,学校应该不惜重金,从校外吸引优秀的人才来带领教学团队。只有优秀的团队带头人才能协调好成员之间的关系,使团队成员紧密联系,营造和谐愉快的工作氛围。只有优秀的团队带头人才能使成员之间为了共同的目标平等沟通、紧密合作、共同发展,从而实现成员自身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3.建立管理运行机制及考核奖励机制、保障教学团队健康发展。高校教学团队的顺利运转,必须依靠完善的内部管理与运行机制。学校与学院都应该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以保障教学团队的顺利进行,确保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协作以及平等沟通,要使团队的运行做到规范化,这样才能有利于高校教学团队长期健康发展。要鼓励教师组建教学团队,充分发挥教学团队的作用,必须建立有利于提高教学团队建设和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和奖励措施。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是教学团队得以有效运作的保证,而奖励措施则是教学团队成员努力的动力。为此要更加重视团队长期价值的绩效考核,而不是传统的对教师个人能力及个人在教学和科研上所取得成绩的考核,对取得成绩的教学团队成员应该在待遇和职称评定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这样才能更加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更好地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以及教学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五、结语

高校教学团队建设对于促进本科教学、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本科教学质量及培养实用型人才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高等院校应该提高对团队建设重要性的认识,鼓励教师组建教学团队,并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运行管理机制,为教学团队建设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切便利条件和保障。通过建设高水平的教学团队,使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得到提升并最终大力提高本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Z\].教高\[2007\] 1号.

\[2\]马廷奇.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定位与策略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7,(11).

\[3\]田恩舜.高校教学团队建设初探[J].理工高教研究,2007,(4).

第5篇:团队建设管理方案范文

论文关键词:高校教学团队,开放教育,研究现状,拓展方向

 

自2006年起教育部逐次发文强调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性以来,各高校纷纷响应,迅速对组建教学团队进行思考和实践,并做出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为了获得教学团队理论研究的深入,本文拟对目前高校教学团队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现状进行归纳、总结,并对相应的拓展研究方向进行思考。

1.高校教学团队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现状

国内关于教学团队理论实践的研究文章近百篇,其研究者主要是普通高校公共课的任课教师和高职院校的专职教师,个别为远程教育工作者。研究成果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举例介绍型,一种是理论思考型。前者主要是对自己所在教学团队的内容、人员、组织管理情况进行介绍,后者是基于自身的教学团队成员角色或者教学管理人员角色对教学团队建设进行思考。关于教学团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1高校教学团队的形成机缘

诸多文章在对教学团队的理论建设进行思考之始,都或多或少地探讨了“教学团队”乃至“团队”形成的机缘或过程。

“团队”概念最初诞生在企业管理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研究现状,该概念突破管理学领域,普及到了教育界,“教学团队”的说法应运而生,这也激发了教育者对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进一步探讨,教学团队建设也从个体教育工作者的思考内容转变为中国教育理论政策的新方向。

教育部曾先后颁布三项重要文件:一为2006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该《意见》指出要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二为2007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该《意见》指出要加强本科教学团队建设;三为2007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组织2007年国家级教学团队评审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07〕136号),正式拉开了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的序幕。这些文件成为教学团队研究者参考的重要政策方向和理论依据,不少研究者在各自的理论思考文章中都或多或少地提及到了这些文件。

1.2高校教学团队的涵义、分类和特征

自教育部颁布三项重要文件以来,关于教学团队建设的理论思考也逐渐加强,“教学团队”的涵义和特征成为探讨的首要内容。研究者从各种角度对“教学团队”进行称名,如“高校教学团队”、“高职院校教学团队”、“远程教育教学团队”、“虚拟教学团队”等。

“教学团队”所指多数是高校教学团队,小部分研究者在“教学团队”前面明确添加“高校”。董文良指出:“高校教学团队是根据各学科(专业)的具体情况,以教研室、研究所、实验室、教学基地、实训基地和工程中心等为建设单位,以系列课程或专业为建设平台,由一定数量知识与业务能力互补、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师组成论文怎么写。在多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形成的,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良好的合作精神和梯队结构所组成的正式群体。”[1]杨水根对“高校教学团队”进行了分类,他认为,基于地方高校的视域,高校教学团队主要有“专业建设团队、课程建设团队、实验(实习)教学建设团队、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教学团队、学科竞赛指导团队、创业教育指导团队、教学管理团队”[2]等不同表现形式。

就“教学团队”特征来看,不同研究者提出了类似观点。从都光珍[3]、张意忠[4]、王全胜[5]等人的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家既总结出了高校教学团队的基本特征如目标性、互补性、协作性等,又点出了高校教学团队的独特特征如梯队性、长期性等。

1.3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意义和必要性

正因为高校教学团队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研究现状,所以大家才逐步开展了相应规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各位研究者在探讨建设内容和策略之前对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意义、作用、必要性等进行了探讨。

曾明认为:“教学效果的改善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迫切需要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的提高迫切需要加强教学团队建设。”[6]王军、梁莉指出:“教师专业发展有赖于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特别是名师的引导。”[7]董文良[1]、孙广才[8]等人认为,高校教学团队建设是加快青年教师培养的需要,是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季翔指出:“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是克服我国高职院校现行基层教学组织管理体制弊端、整合教学资源、推进教学改革的有效形式。”[9]总的看来,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意义集中体现在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学校学科建设等方面。

1.4高校教学团队的目标体系

高校教学团队的目的是什么?毋庸置疑,就是建立一流教学团队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研究者也都围绕这一核心目的来确立长、短期目标。孙广才认为学科教学团队的建设目标应为“加强课程建设与课程体系建设研究”、“建立、修订、完善课程负责人制度”“进一步加强优势课程的建设”、“加强团队建设”[8]等。董文良认为:“地方高校要抓住一些教学改革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围绕重大的教学改革项目,如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特色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出版规划教材等……增强团队的凝聚力,提高整个团队的水平和实力。”[1]

1.5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基本策略和思路

教学团队建设初期,建设的策略和思路是亟需考虑的内容,正因为如此,也是各位研究者关注的主要内容。

刘丽娟认为应“重点从激活教学团队的合作意识、遴选团队带头人、合理配置团队成员、提供良好的教学实践平台、完善考核评价体系以及建立有效的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10]六个方面建设教学团队。王军、梁莉指出,应着重从“运行、管理和考核评价”三个方面加强高校教学团队建设。[7] 王全胜提出应从“团队制度建设、团队精神培育、团队利益去向、薪酬激励、评价制度”[5]等方面构建高校教学团队的保障机制。李蜀湘则主要从团队的精神建设入手来谈团队建设的管理机制[11]。周民杰从“团队自身建设”和“外部环境建设”两个角度入手探讨了建设高校教学团队的思路。[12]

教学团队建立以后,在运行方面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李红云等针对2007、2008年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中存在的“团队带头人年龄偏大、行政化倾向明显;团队规模过大;建设经费一次性拨付”等问题提出建议,指出:“团队带头人的年龄一般不超过57岁,学校中、高层领导不担任教学团队负责人;团队规模原则上不超过15人;建设经费分期拨付。”[13]

总的来说,以上各位研究者的观点基本相同,都是从团队内部建设方案和外部制度保障入手来思考的。内部建设如团队的目标、任务、团队成员的择选、管理体系、考核机制、团队精神文化,外部保障如物质资金、政策制度等。这些团队建设内容思考侧重于团队,对团队如何提高教学的具体行为则较少探讨,而且主要立足于普通高校教学团队和高职高专教学团队来探讨问题,立足于开放教育实践来探讨教学团队建设的研究成果寥寥无几。

1.6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成果

立足于对教学团队建设的理论思考,部分研究者开始把研究视点放到了教学团队的教学实践上论文怎么写。秦慧通过对法国课程教学团队的教学实践活动进行考察后研究现状,结合自身的专业教学内容,对课程教学实践指出行动方向。她指出“学生在完成综合设计课程的时候,就会发现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不是很好,导致学生不能综合运用所学的各类知识,基本设计能力不强,沟通能力较弱”,所以应该对自身课程教学团队进行改革。她提出除了“整合现有的教学资源与师资,形成优质的教学团队”外,还应该“在一年级的基础教学中加强基本综合能力的培养,形成基础课程的教学团队”和“加强跨专业之间的主题团队教学合作”,以提高学生综合设计研究能力。[14]这些都是针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所提出的较为具体、恳切的改善需求。

在远程教育教学团队实践方面,顾静相等人的《基于WEB2.0的远程教育课程教学团队建设》一文对广播电视大学离散数学课程教学团队的课程教学改革实验进行了介绍,对教学团队的组织结构、工作流程和工作机制进行了探讨,总结了该教学团队利用web2.0开展的课程教学改革所取得的重要成果[15]。

总而言之,在目前教学团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关于普通高校教学团队的理论研究多,开放教育、远程教育教学团队的理论研究少;对制度建设(考核、绩效)、文化建设、物资分配等教学之外内容的分析较多,对教学团队如何开展教学的内容较少;对宏观理论内涵的探讨较为多,对具体实践成果谈论较少。

2.高校教学团队理论实践研究的拓展方向

从以上各研究者的关注内容来看,教学团队的内涵、成员结构、组织方式,教学团队的理论基础、作用,教学团队建设的制度保障、内在文化建设、薪酬分配等被探讨得比较深入,近三年教学团队研究现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1)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普通高校中的公共课程教学团队研究现状,关于开放教育教学团队的研究不多。(2)研究成果主要是理论内涵的解读与探讨,如教学团队的涵义、建设意义、重要性、特征等;虽然注重教学团队的培养和建设,但是对教学团队教学实践内容的实证研究较少,对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没有细致探讨。(3)主要是研究高校中某专业的教学团队运行机制,或集中于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地域分布单一集中,不具有跨地域性、虚拟性、网络性。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在今后的高校教学团队研究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拓展:

(1)从过去主要立足于外在制度保障和激励机制角度探讨教学团队建设的趋向,逐步转变为对教学团队建设的内部管理问题进行探讨。

(2)从过去主要探讨教学团队建设的意义、重要性、特点等内容,逐步转变为对教学团队开展教学实践的工作进行归纳、思考。

(3)从过去集中探讨普通高校和高职高专教学团队的情形,逐步增强对开放教育、远程教育教学团队建设的关注度。

(4)从过去主要探讨某单一地区高校课程教学团队建设问题,逐步转变为探讨跨地域教学团队的建设与实践问题。

(5)从过去立足于师生面对面型教学团队的研究,逐步转变为对囊括了教师、学生、教学管理人员、辅助人员在内的大型教学团队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董文良.地方高校教学团队建设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09,6.

[2]杨水根.基于地方高校视域的教学团队建设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2010,10.

[3]都光珍.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1.

[4]张意忠.建设高校教学团队提高教师教学水平[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2.

[5]王全胜.高校教学团队的组建及运行保障[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6]曾明.高等学校教学团队建设的基本思路与制度保障[J].中国电力教育,2010,3.

[7]王军、梁莉.高等学校教学团队的理论探究[J].管理观察,2009,6.

[8]孙广才.代数学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5.

[9]季翔.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与管理[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10]刘丽娟.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建设理论与策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22.

[11]李蜀湘.项目课程模式下高职教学团队的构建[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12]周民杰.地方高校新增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分析[J].贺州学院学报,2010,3.

[13]李红卫、张丽云.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考——以2007、2008年国家级教学团队为例[J].大学研究评价,2009,7-8.

[14]秦慧.《法国设计院校的课程设计与教学团队[J].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2.

[15]顾静相等.《基于WEB2.0的远程教育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影响课程教学团队建设与运行效果的主要因素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0,9.

第6篇:团队建设管理方案范文

关键词 教学团队;基本理论;建设现状;发展机遇;困境;对策;浙江农林大学

中图分类号 G6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2-0315-03

教学是实现高校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是教学型高等院校的核心。随着教育部“质量工程”的启动,我国高校普遍开始建设教学团队,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教学团队建设仍然属于探索性的工作,目前还没有完善的理论与制度进行指导。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模式转变,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迅速扩张的高等教育规模,一方面满足了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引发了诸如经费、组织、管理等多方面问题[1-2],其中,教育质量下滑成为较为突出的问题[3]。新形势下,如何提高本科教学质量,逐渐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中心问题。对于省属本科院校,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在教学管理中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教师团队,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提高教学水平,是加强学校学科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而建立健全教学团队建设的制度体系,建立和完善教学团队建设的运行机制又是促进教学团队的健康发展和高效运转的前提和保障。

经过几年的发展,各省各高校也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构建了各级别的教学团队,这些团队取得了一系列良好的效果。不容忽视的是,教学团队的发展在我国还处于探索阶段,如何评价一个教学团队的绩效,并指导教学团队良性发展,是当前我国高校教学团队建设与管理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具体到浙江农林大学,随着新一轮本科生培养方案的实施,教学团队的发展与过程管理,从理论和实践上都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以满足学校整体发展战略要求。该文以浙江农林大学教学团队建设管理为例,叙述了教学团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对策。

1 教学团队基本理论

1.1 教学团队的作用与意义

斯蒂芬・罗宾斯认为团队是为实现特定目标而组建的正式群体,团队成员在群体内部以相互协作的形式工作,以实现既定目标[4]。团队具有严密的组织结构,成员之间相互协作,优势互补,使团队能够发挥超过个体成员总和的效能。作为一种高效的管理模式,团队的概念被广泛应用到各国和各领域中,并发挥了重要作用,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

教学团队是团队这种高效管理模式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界定,而其内涵则是不断发展的。我国实施“质量工程”之后,教学团队建设开始正式普及推广,随之的理论研究也相应增多。根据团队3个方面要素,可以将教学团队界定为由同一学科或者相近学科2名以上成员组成,以提高教师队伍水平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特定目标,围绕1门课或课程群而协作工作的正式群体。显然,教学团队以教学工作为主线,通过教学组织的创新,最终达到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目的。

教学团队建设弥补了传统教研室作为基层教学管理和服务组织的不足,随着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教学团队建设势必会逐步完善,并打破旧体制中不合理制度框架,建立与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顺应的新的管理制度。未来,教学团队作为高校教学工作的核心,从高校发展角度,其良性运行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育资源的整合,从而推动高校学科专业的建设,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从教师个人发展角度,教学团队有利于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提升发展空间。

1.2 教学团队建设理论与实践

教学团队在许多国家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工作组织方式,相关概念可追溯至20世纪50年代美国中小学推行的团队教学(team teaching),实现了“同伴互助”[5],取得了良好效果,并在70年代推广到高等教育。“协同教学”、“同伴互助”教学方式和“同伴合作”的教师培养模式对美国高校教学质量提高以及教师教育起到了积极作用,使教学过程更加流畅,不仅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也使学生通过不同教师学习到更多专业技能。

协同教学的方法逐渐被其他国家高校效仿,2001年3月,英国政府颁布改革教师专业发展的文件促进协同教学的实施,文件重点强调合作发展是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加强专业技能的最佳路径。政府把这种教师专业发展方式概括为“相互学习,在工作中学习”。日本则以“课例研究”项目为载体,促进教师分享知识经验,重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通过这种知识共享模式,教师不仅提升了专业技能,也增进了教师之间的学术友谊。

我国最早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教学团队建设的尝试,2007年教育部启动“质量工程”后,教学团队相关的研究逐渐成为我国教育理论研究的热点。一些学者基于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背景,丰富和发展了教学团队概念的内涵,从创新人才培养的角度,提出教学团队应以教书育人为中心[6]。高校教学团队建设方面的理论研究较为集中,如黄玉飞从团队分享角度探讨了高校教学团队建设工作[7],梅水燕等对教学团队从形成到成熟的各个阶段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基于动态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设管理方法[8],王 升等则对高校教学团队绩效评价体系进行了探索[9]。

上述研究丰富了教学团队的内涵,对于教学团队建设与管理中的各种问题给出了解决方法。鉴于教学团队建设与管理对于我国高等教育仍属于一项创新性、开拓性工作,实践过程中会不断面临新的问题,分析这些问题矛盾,对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的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实施科学化的绩效考核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2 浙江农林大学教学团队建设现状

自2007年教育部启动“质量工程”以来,浙江农林大学启动了教学团队建设,截至2014年1月,共成立了39个教学团队,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4个,校级34个,2007年以来每年新成立教学团队数量分布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从2007年起,浙江农林大学开始建设教学团队,然而直到2010年,都处于摸索阶段,2011年开始,新成立的校级教学团队数量开始保持快速增长。

从学科分布看,2011年后新成立的校级教学团覆盖学科范围逐步扩大,39个教学团队中有7个专业教学团队,32个课程教学团队,覆盖全校32个本科专业,其中基础课6门,专业课22门,另有4个村官学院课程教学团队,占全部本科专业数量的54%。上述现状反映出学校在深入改革背景下对于教学团队的投入持续加大,而教学团队在本科教学工作中也正在发挥更大作用。

3 浙江农林大学教学团队建设发展机遇

与国内其他高校类似,浙江农林大学教学团队的建设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随着学校以“生态型”和“创业型”大学作为发展目标,新一轮教学改革将继续围绕教学质量提高而深入进行,新的培养方案即将实施,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也为教学团队建设带来了新的契机。

未来,以浙江农林大学“十二五”学科建设规划以及学校的“1030”科研规划为指导,教学团队的建设将以农林特色专业作为切入点,以专业建设为基础,逐步形成一批学术水平高、教学效果好、师资力量雄厚、结构合理、具有良好合作精神的产、学、研方面特色明显的教学团队。

4 浙江农林大学教学团队建设困境

4.1 新旧体制冲突

与国内其他高校类似,浙江农林大学教学团队的建设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教学团队发展的外部机制层面还面临诸多阻碍因素,概括起来,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设目标不明确。一方面,教学团队在教学工作中已经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而另一方面,与之对应的建设目标却不明确,学校在教学团队建设中还缺少合理的规划,存在一定盲目性,造成教学团队在实际运作中不能突破旧的行政管理模式约束,没有发挥出最大效能。二是传统教学组织模式的阻碍。传统的教学组织模式中,基本教学单位是教研室,然而教学与科研之间没有实现完美结合,许多教研室偏离了教学的轨道,科研对教学的反哺作用未能有效发挥,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另外,由于组织结构上的不合理,教研室专业方向划分过细,不同教研室之间又缺乏协作,对科研与教学都有不利影响,对于教学团队健康发展起到阻碍作用。三是支持力度有待提高。教学团队不仅是教学组织形式的改变,同时也是对原有人才培养和管理机制的深化改革。教学团队需要更多的资源条件予以保障,如师资建设、教学软硬件,以及新课程新教材建设等,都需要更多经费投入,也需要团队及成员更多时间精力的投入。目前教学团队既面临经费等资源支持力度不足,又面临资源在各学院学科,以及团队内部分配不均的问题。

4.2 教学团队内部管理问题

与外部环境相比,浙江农林大学教学团队在内部管理机制上也存在诸多有待完善之处,一是组织目标不明确。教学团队在实际运作中,没有对目标进行整理细化,划分具体层次,致使团队目标缺少可操作性。同时,团队成员对教学团队共同目标存在认识不到位,甚至不清楚的问题,没有发挥团队内部协作教学的作用,仍以各自为政状态开展工作。二是团队文化建设缺失。团队的健康发展,需要团队成员具有团队精神,以实现团队整体利益为目标,通过相互协作、尽心尽力的意愿参与工作。经过几年建设,浙江农林大学教学团队的文化建设也得到了相应的重视,但与教学团队建设仍不匹配,目前最突出的问题是团队成员的认同感。由于团队凝聚力仍不足,加上教师各自为政的传统以及个人评优方面考虑,甚至同一个团队内部不同成员竞争过度,而协作不足,致使教学团队没有发挥应有作用。三是绩效评价体系不完善。传统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注重教师个体而非团队工作的评价,而且现有评价体系具有科研导向性,不能全面反映个体及团队整体真正的绩效。另外,与绩效考核对应的激励制度不完善,也致使教师参与教学团队的积极性不高,没有将应有的精力放在团队工作上。

5 发展对策

5.1 明确目标,改革教学组织模式

明确的目标具有导向作用,浙江农林大学办学理念强调生态型和创业型,教学团队的目标应按照办学理念的要求,为教学团队合理设置组织构架,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根本,以教学工作核心,以科研工作为龙头,积极推进教学团队建设的发展。学校应以教学团队作为基本教学单位,逐步深化教学管理与行政管理改革,打破相近及相关联学科甚至学院之间条框限制,真正以人才培养和教学质量提高为目标,明确教学团队的工作方向。

在制定教学团队的目标时,应该优先考虑学校的办学方针和本学科特色,主要应加强以下方面:加强人才培养力度,强调以人为本,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加强精品课程与新教材建设,从而强化教学团队的辐射作用;加强团队文化建设,以团队凝聚力鼓舞人心,培育积累良好的团队精神,形成融洽和谐、知识共享的氛围。

5.2 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

绩效评价的作用一方面体现在对团队成员的目标考核,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在团队运作过程中对成员起到导向、监督、管理作用。绩效评估是否合理关系到团队是否能够正常运转,是否能够可持续发展。绩效评价可改变目前教学团队重建设、轻考评、轻管理的现象。

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绩效评价要有完善的激励制度配合,使教师个人利益与绩效,尤其是在团队中的绩效挂钩。如何理顺个人绩效与团队绩效的关系,同时也是团队绩效评价机制的核心问题。目前的评价标准主要有科学研究成果、学术论文、教学工作量、教学效果等。对科研成果的评价,不仅要强调科研成果的级别高低,更不能忽视成果的实际应用意义,要使成果对教学实践活动起到应有的指导作用。

5.3 加大资源投入与扶持力度

教学团队的建设与管理是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需要学校投入更多的资源条件予以保障。学校应加大对农林特色专业教学团队的扶持力度,确保新的教学团队能够获得足够的资源启动工作,同时还要保证已有教学团队的正常运作与发展需要,各学院、学科之间如何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如何处理好经费补偿等,都是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6 结语

教学团队的出现是“质量工程”实施的重要标志之一,教学团队建设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一项重要举措。高校教学团队对教学工作的组织与管理都提出较高要求,但教学团队的建设具有动态性,是一个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相关机制绝非一朝一夕就能成功,需要国家教育主管部门、高等院校、高校教师,甚至高校学生等各方力量的参与和配合。

7 参考文献

[1] 翟春光.基于过程管理的高校教学团队运行机制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2.

[2] 赵真.基于知识共享的高校教学团队管理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3.

[3] 石巧君,章喜为.省属高等院校教学团队构建模式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1(2):36-40.

[4] 薛天祥.高等教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 FRANK A.Brunetti. Studies of team teaching in the open-space school[J].Interchange,1972(6):85-101.

[6] 刘宝存.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促进本科教学质量提高[J].中国高等教育,2007(5):29-31.

[7] 黄玉飞.分享合作:高效教学团队建设的理想模型[J].中国高教研究,2010(3):88-89.

第7篇:团队建设管理方案范文

文/张彩霞

摘?要: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对于推进教学改革、整合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围绕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内容和价值、建设优质专业教学团队的措施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 :教学梯队?皮格玛利翁效应?动态目标性管理

对中职院校来说,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是一项系统性重点工程。要打造出一支健康、有序、高效的优质教学团队,需要学校制定规范且可执行的教学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需要学院教务、人事、培训等综合行政部门的协同配合,更需要教学团队成员的自我提升和对专业发展的敏锐等。

一、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主要内容

1.师资培养

制定团队培养计划,在建设期内对团队成员进行有计划的培养,更新教育理念,提升技能水平,建立并形成知识、技能、职称、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学梯队,重视团队内青年教师的传、帮、带,提高团队教学水平。

2.科研课题

积极承担各级教学研究项目和课题,围绕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改革、校企合作等,总结提炼形成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3.教学改革与实践

开展教学改革实践活动,围绕课程教学模式、教法、教学质量评价等方面展开研究,提炼形成教学研究成果,如典型教学案例、课题研究报告等。

4.示范与推广

积极承担公开课、示范课、观摩课等开课任务,发挥教学示范作用;组织开展专题教学研讨活动;举办院级以上教学专题讲座。

5.教学资源建设

组织团队积极开展相关课程资源建设,包括教材建设、多媒体课件建设、网络课程建设、实训设备研制与开发等。组织申报各级精品课程、规划教材等建设项目。

6.社会培训

积极承担各级各类社会培训项目开发及教学工作。

二、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价值

通过教学团队建设,旨在推进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推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和研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提升教学资源开发能力,提高教学水平。同时,发挥优秀专业教学团队在学校及行业中的引领、示范等作用。

三、建设优质专业教学团队的措施

1.引入竞争机制,动态选拔教学团队负责人

教学团队负责人是整个团队的灵魂,他必须扮演好建造师和分析师的角色,即能准确全面地判定分析团队每位成员(包括他自己)的优劣势,继而因势利导,发挥各自所长。

另外,学院必须引入竞争机制,让有能力的优秀人才担任团队的重要角色,让其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重要项目上的成果得以更深层次地推广或应用,让其较强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组织管理能力得到更有效的体现。

2.引入信任情感,有效培养教学团队成员

优秀的教学团队要让每位教师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和显露身手的空间。对于团队中的青年“弱力量”,必须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这股力量虽然暂时是脆弱的,但只要计划、统筹合理,情感机制运用恰当,他们也能发挥出应有的建设能量。

这些“弱力量”最需要的是什么呢?是团队成员的信任和鼓励。皮格玛利翁效应表明:对新教师的期望值越高,新教师就会表现得越优秀。当一个新教师获得了团队的认可和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才能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团队的期待。只要我们有效运用好皮格玛利翁效应,他们的发展空间将是无限的,将逐步成为团队的骨干力量。

3.引入企业相关机制,全面拓宽教学团队渠道

校企合作办学,开启校企直通车,充分利用双方有效资源。比如,在职业院校开设“模拟工厂”,在企业实行“员工师徒制”等等。聘请企业的能工巧匠来学校参与专业课程的开发建设,甚至参与职业技能鉴定的考评;让专业教学团队成员多进入企业实践,积累一线经验,全面拓宽专业教学团队的技术和管理渠道。

4.建立健全教学团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学院应建立健全教学团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最好实施动态目标性管理。团队建设中期,对其建设成果进行检查,参照评价指标,评定为不合格的,可限期整改,并视整改方案及成效决定是否启动建设项目。而终期验收不合格的,取消教学团队称号。我们一直提倡励志教育,既要励人,也要励团队。对于验收优秀的教学团队,可适当在物质、精神、绩效考核等层面给予奖励,努力营造和谐的团队合作氛围,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教学团队是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是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要素。但在建设过程中,会有各种实际的困难,也有不同的认识,我们必须在实施中不断探索、实践、总结、反思和改进,以保证职业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清德,邱邵峰.浅谈依托教学团队的中职电类教师专业化发展五部曲[J].当代职业教育,2014(1).

第8篇:团队建设管理方案范文

第一,开放大学教师的定位与角色类型问题。团队是从企业借用来的概念,一个团队内的成员必须有明确的分工,才能互相取长补短,形成合力。但就电大教师的现状来看,定位不明确、角色不清晰的现象是非常严重的。前两年我们曾针对中央电大主持教师的工作现状做过一个调查,调查数据显示,初级、中级、副高以及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同时担任着课程主持教师的角色,且其工作任务也高度趋同。这不仅给我们的教育教学,也给教师的个人成长均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我认为,重新厘定开放大学的教师角色,明确各种角色的职责、任务和岗位标准,是建立课程教学团队的重要前提。

根据国内外有关开放大学教师角色的研究与实践,其角色类型大致可分为三组六种:第一组是辅导教师和学科教师(包括音像教材主讲、文字教材主编等学科专家);第二组是主持教师(责任教师)和导学教师(班主任);第三组是课程设计师和媒体技术师。从这个角度看,对目前的电大教师来说,也许有几个方面需要调整:

一是主持教师(包括专业主持教师和课程主持教师)原有的职责需要削减或重新聚焦,主要是组织编制专业教学计划及专业教学实施方案、课程教学大纲、一体化方案、教学设计方案和课程考核说明等基本教学文件,以及领导教学团队工作,包括开展专业与课程教研活动和师资培训等。如与英国开放大学相比,主持教师就是主要承担课程经理(course manager)和专职辅导教师(staff tutor)两种角色的工作。

二是将主持教师原有的部分职责剥离出新的两种角色:“学科教师”和“课程设计师”。这两种角色的缺失,可能是影响实现电大成功转型的关键问题之一。从国外开放大学的经验看,要想在社会上赢得声誉,一定要培养一批有影响的专职学科教师,在国家开放大学已获得本科学位授予权的背景下,这个问题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需要制定相应的职责、标准来界定这两种角色,并鼓励部分主持教师从事此工作。研究人员也可以担任“课程设计师”,就像英国开放大学的IET的人员一样。

三是辅导教师作为开放大学的一线教师,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也许是中文翻译的问题,或者是历史的惯性的原因,国内对辅导教师的重视程度一直不够。其实英文的Tutor是“给予私人的、个别化的指导”的意思,并没有主、辅之分。在开放大学的教师队伍中,辅导教师应该是主角,主持教师(专职辅导教师)应该将为辅导教师提供服务、培训、测评等作为自己的主要工作之一。在课程教学团队建设中,辅导教师更是不可或缺的,但现在电大团队吸收辅导教师参加的还不够多。

第二,课程教学团队的职能与结构问题。无论是英国开放大学,还是电大的开放教育项目,都曾建有“课程组(course team)”。但电大系统的课程组,过去基本上以教学资源建设为主,对于教学过程介入的还比较少。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再加上现代信息技术的新发展,电大才要借鉴普通高校的教学团队建设经验,提出了开展“课程教学团队(course teaching team)”试点的构想。但是,课程教学团队的职能究竟是什么?和课程组的关系如何?其结构应该怎样?这些问题都值得进一步探讨。

一是课程教学团队的职能还需要重新厘定和聚焦,不能寄希望于通过团队来解决课程教学的一切问题。比如说,是否将课程资源建设的功能也纳入其中?从7个课程教学团队的试点来看,虽然建设动态的课程资源也是团队的工作任务之一,但现在还是以落实实际教学过程为主。在开放大学的课程教学当中,我觉得至少要存在三个团队:其一是课程组,主要职能是制定教学计划和实施方案、针对课程内容体系进行相对稳定的课程资源建设;其二是教学团队,主要职能是落实教学过程、提供学习支持服务以及部分动态的教学资源建设;其三是在现有的教研室基础上应该建立科研团队,主要职能是开展与课程教学有关的学科研究或学术研究。这三个团队的人员尽管会有交叉,但职能显然是不同的。只有将这三个团队的分工协作真正完善起来,电大系统的教学质量和教师队伍的素质才会真正得到提高。

二是在课程教学团队的人员构成上,电大系统已经摸索出了一定的经验,但在开放性上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比如,现在电大系统团队还主要是主持教师和责任教师为主,也就是主要以专职教师为主,同时在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以及成员的系统层级上也都有一些明确的要求,但在吸纳课程的辅导教师、学科教师等方面还很不够。其实在课程教学团队中,辅导教师和学科教师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前者是直接面对学生的,在教学问题的调研、反馈和教学经验的推广上担负着核心角色;后者在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保证针对性等方面不可替代。此外,正如有的教师所说,行业企业的专家甚至学生也有必要参加到团队中来。当然,由于每个在团队的具体任务不同,中央电大鼓励建立了多样化的团队,如“课程群”团队或专业课程团队等。

三是目前课程教学团队的规模普遍太大,有必要进行分层管理。目前参与试点的团队,规定核心成员为10人,骨干成员为30人,总人数是没有限制的。从执行的情况看,可能需要在省电大建立“分团队”,根据各地不同的教师情况和学生情况,进行分区、分层或分问题管理。据我所知,有的团队如“离散数学”团队,已经通过虚拟的形式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而实际上,目前各省电大也都建有自己的教学团队,今后可能需要团队之间进一步充分沟通、共享经验。

第三,课程教学团队的运行机制问题。目前各个课程教学团队在落实教学过程、改革教学模式以及运行机制上都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采用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团队协作模式,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如集体备课机制;教学内容更新机制(素材、试题);统一平台答疑机制(中央平台分区答疑);教师定期培训机制(一年两次,面对面+网络)等。但很多深层次的问题并没有解决,有些问题可能还是基础性的问题。

一是团队管理的制度建设。就像多数老师所言,电大系统不是英国开放大学那样的垂直管理体系,因此团队只是个“松散的联合体”,彼此之间的合作尚缺乏刚性制约。目前我们的团队合作,还是靠激励机制为主,并特别注意通过荣誉性的奖励、情感性的激发来进行激励,如为每个团队成员发放聘书,把成员参与团队工作纳入年终工作考核,和先进工作者评选挂钩等等,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问题是,在中央电大的各项管理制度中,目前还没有课程教学团队的正式规定。建议今后国家开放大学颁布专门的“课程教学团队管理制度”,并在“开放教育工作协议书”等相关的教学文件中,明确课程教学团队的具体任务,包括总部、分部、学院和学习中心的责任、义务和权利,以及团队的绩效考核制度、验收标准等。说到底,制度建设是保证团队有效运行的根本保障。

二是实体课程教学团队与虚拟课程教学团队的关系。目前很多教师和研究者提到了“虚拟课程教学团队”或“虚拟团队”的概念,并在试点中进行了大胆尝试。如离散数学团队就基于Web2.0的理念与技术,核心组教师在网上采取轮流值班制,通过QQ学生群、课程论坛、预约答疑和邮件反馈等手段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为学生提供支持服务。再如人体生理学团队有定期的QQ交流,以团队首席主持为主,核心成员在专题研讨时进行主持或参与主持。当前国家开放大学正在推进“网络教学团队”建设,将为每个学生、教师建立“网络空间”,凭借新的技术,虚拟课程教学团队的作用肯定会有更大发展。但这种线上的“虚拟团队”是否可以完全取代线下的“实体团队”?如果无法彻底取代,那么如何处理两者之间越来越微妙的关系?这都是需要在实践中加以探讨的新命题。

第9篇:团队建设管理方案范文

摘要:教学团队是当前高等院校教学革新和活动实施的重要载体,是影响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总结了系统工程教学团队的建设过程,基于系统工程思想,学以致用,以课程内容带动团队建设,以团队建设成果印证课程理论。实践证明,系统工程思维在教学团队建设的过程中,能够起到良好的助推和质量控制作用,可以帮助教学团队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系统工程;教学团队;团队建设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8-0023-02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作为我国系统工程发展不可或缺的奠基人,曾经指出:系统工程是一门组织管理的技术,是一种对所有系统都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方法。自从系统工程学科产生以来,在许多工程及管理领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本文将系统工程基本工作过程与教学团队建设结合起来,讨论如何将系统工程运用在教学团队的建设中来,并总结出在此过程中的应用经验,形成自己的思考。

一、系统工程

(一)基本含义

系统工程是从总体出发,合理开发、运行和革新一个大规模复杂系统所需思想、理论、方法论、方法与技术的总称,属于一门综合性的工程技术。基于系统工程学科特点,其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不仅可以应用在传统的工程控制领域,还在包括自然系统、社会系统、经济系统、管理系统等非结构化科学领域中有着同样广泛的用。

(二)系统工程思维与教学团队建设

系统工程强调工作程序及思路的整体性,强调对组成系统的元素进行适当的配置,以实现整体功能的优化。系统工程承认“人”和“信息”在系统整体中起到的重要作用,综合了系统分析、系统建模仿真、系统评价等关键技术方法,从系统整体层面出发认识问题,确定目标,寻找完成目标的最优计划、最优组织、最优控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最优方案,使系统发挥出整体最优功能。

教学活动正是这样一种活动:通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特定的人才培养活动。教学活动所表现出的以人为本、系统性强、影响因素复杂多变等特点,是一个典型的系统工程方法可以应用的对象。

在教学活动进行中,教师授课的质量是人才培养这个最终目标是否能够完成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团队作为一种高效的工作组织方式,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教学中来。所谓团队,是指由少数具有技能互补、愿意为共同目的而设立业绩目标和工作方法、相互承担责任的人们组成的群体。据此定义可知,教学团队就是为了完成共同的教育目标,由一些担任相互联系、相互支持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所组成的群体。该群体中的教师,他们在教育教学手段、擅长领域或承担教学任务方面各有侧重,但最终目标是为了最大程度地整合教育资源,取长补短,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教学质量高的教学团队,构建有效的教学合作机制,最终实现教学效果长期、有效地提升。

二、基于系统工程思维的教学团队建设方法

教学团队建设是指,在教学活动进行中有目标、有计划、分阶段、有层次地组织教学资源,安排教学培训,总结教学经验,修正教学手段,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实现学生与教师双重培养的目的。教学团队的建设遵循团队发展的一般规律,从团队诞生之初到最后团队稳定、有效地发挥作用,其中包含规划设计阶段、分析研究阶段、教学实施阶段、更新改进阶段,这是一个典型的系统工程问题。

(一)规划设计阶段

该阶段为设立目标的阶段,要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教学资源等进行调研,建立符合实际情况的教学团队建设目标。目标包括教学团队组建的周期、规模、教学目标等纲领性规则。

(二)分析研究阶段

该阶段为根据目标安排实施计划的阶段,主要包括具体人员和课程的安排、教学大纲的研究制定、教学活动的安排等。另外,包含教学研讨的频率、教学成果的检验标准、教学活动开展的一般要求等制度性规则的建立。

(三)教学实施阶段

该阶段为具体教学工作进行阶段。教学团队成员应根据第一、第二阶段所设立的纲领性、制度性规则有条不紊给予执行,注意在实施过程中收集信息、积极研讨,为第四阶段提供支持。

(四)更新改进阶段

该阶段为一个周期教学活动结束之后、下一个教学周期开始之前的教学总结阶段。教学团队成员对本次教学活动中的得失进行总结、交流,分析需要修正或改进的地方,并提出改进方案。

三、应用实例

基于以上教学团队的建设方法,本文以系统工程教学团队建设为例,简述整个过程。

(一)规划设计阶段

上海海洋大学工业系共设两个专业――工业工程和物流工程,共有教师14人。其中,物流工程专业于第四学期开设系统工程,工业工程专业于第五学期开设系统工程,并且都为专业核心课。基于系统工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作用,2015年经申请,学校批准开展系统工程重点课程建设,第一阶段课程的建设周期为两年。

(二)分析研究阶段

以重点课程建设为契机,根据系统工程课程特点和学科相关性,学校组建了以系统工程课程群为核心的教学团队。团队共有5名教师,分别担任《管理学概论》、《运筹学》和《系统工程》等主要课程。这些教师专业背景互补,职称和工作年限分布合理,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教学梯队。确定教师团队后,开始讨论确定相关课程的授课范围,以确保内容上的承继性;修正课程培养计划和课程大纲,确定了教材和教参的书目;制定详细的教学管理机制和课程考核机制;详细安排了教学资源的组织任务、教学课件的完善任务、教学案例的收集任务及教师个人的培训要求等。

(三)教学实施阶段

在教学实施阶段,本团队以系统工程课程为抓手,开展教学过程实践和教学成果的检查。在授课过程中,严格按照教学安排组织教学,及时听取学生的反馈,以确保教学成果,定期开展教学团队内部讨论会议。教学团队中的教师注重个人能力的提升,多次参加相关课程的教学培训活动和教学科研研讨会,使系统工程教学团队无论是从授课还是学生满意度上都获得好评。

(四)更新改进阶段

截至目前,本年度的物流工程专业系统工程课程已完成授课任务,工业工程专业中该课程的讲授仍在继续。在授课过程中,我们发现存在以下几点需要改进。

1.实验实践课程的设置。基于课时量和课程内容,目前课程中实验课设置较少,而系统动力学等重要内容通过实验案例的训练可加强学生的理解,因此在课程修正时要着重考虑实验实践课程的恰当安排。

2.教学案例的总结与案例库的建立。系统工程授课过程中可能会涉及许多案例,通过本次课程建设与授课实践,今后我们将重点打造课程案例库,利用案例讲解和分析,将知识更清晰、明确地传授给学生,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3.前期支持类课程的督促与学习效果检查。系统工程的学习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前期支持课程的影响,如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运筹学。因此,前期支持类课程的授课与学习效果也将纳入考查范围,以保证学习效果。

四、结语

教学团队作为一种创新、有效的教学组织管理模式,已经成为目前高等院校广泛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一个层次结构合理、目标明确的教学团队中,将会达成有效教师合作、促进教师成长、提高教学效果,从而满足教学要求、学生需求和学科发展的共同目标。基于系统工程思想的教学团队建设过程,注重团建的全过程控制,能够保证各个阶段性任务的有效完成,确保整个教学团队保持可持续、可发展的生命力与创新力。

参考文献:

[1]汪应洛.系统工程[M].第四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黄顺基,钱学森.社会工程思想和方法及其重要意义[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04):98-104.

[3]刘闯,邱秀伟,张亚卿.系统工程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J].信息系统工程,2010,(10):34-35.

[4]江新,张巍,李琦.系统工程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J].华章,2013,(27):213,246.

[5]刘凤春,陈希有,王林,等.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1,33(1):5-8.

[6]马廷奇.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定位与策略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2007,(11):40-42.

收稿日期:2016-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