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景观生态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景观生态学是以景观为对象,从整体综合的观点研究其空间格局、过程及其与人类社会之间相互作用,进而探讨景观优化利用的原理和途径。景观生态学与景观规划方面是密不可分的,景观规划的过程中就是对景观生态学的直接应用与实践。生态学的理论知识很好的服务了景观规划的进行,也将使规划更加合理,更加人性化,更加生态与和谐。
一、景观生态学基本概念
景观生态学是地理学与生态学交叉形成的学科,它以整个景观为对象,通过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在地球表层传输和交换,通过生物与非生物的相互转化,研究景观的空间构造、内部功能及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异质性发生发展及保持异质性的机理,建立景观的时空模型。
景观生态学把景观定义为一个空间异质性的区域,由相互作用的拼块(patch)或生态系统组成,以相似形式重复出现。景观是由景观元素(Landscape element)组成。景观元素是地面上相对同质的生态要素或单元,包括自然因素或人文因素,可以视之为生态系统。景观的这一定义尤其适合于土地利用的规划,自然与人文因素并重的共同特点使之同样能非常恰当地应用于城市园林绿化中。景观生态学中“模地”、“廊道”、“网络”、“结点”等概念为城市园林绿化系统的整体描述提供了手段,把园林绿化与整体的城市景观联结起来,赋予了新的内涵。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内容是景观功能的研究。功能是指景观元素间能量、物种及营养成分等的流,它们可以是自然发生的,也可以是人工导致的。景观规划中,这些理论将直接运用于城市及乡村等各种景观规划之中,并发挥其科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景观规划中应遵循的生态设计原则
越来越多的景观设计师在设计中遵循生态的原则,这些原则表现形式是多方面的,但具体到每个设计,可能只体现了一个或几个方面。通常,只要一个设计或多或少地应用于这些原则,都有可能被称作“生态设计”。1.适合人居的生态环境
环境设计的最终目的是应用社会、经济、艺术、科技、政治等综合手段,来满足人在城市环境中的存在与发展需求。它使城市环境充分容纳人们的各种活动,而更重要的是使处于该环境中的人感受到人类的高度气质,在美好而愉快的生活中鼓励人们的博爱和进取精神。人是城市空间的主体,任何空间环境设计都应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体现出对人的关怀,根据婴幼儿、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行为心理特点创造出满足其各自需要的空间,如运动场地、交往空间、无障碍通道等。时代在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也在随着发生变化,城市景观设计应适应变化的需求。
2.把握生态的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地形地貌、河流湖泊、绿化植被等要素构成城市的宝贵景观资源,尊重并强化城市的自然景观特征,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有助于城市特色的创造。古代人们利用风水学说在城址选择,房屋建造,使人与自然达成“天人合一”的境界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极好的参考榜样。今天在钢筋混凝土大楼林立的都市中积极组织和引入自然景观要素,不仅对达成城市生态平衡,维持城市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以其自然的柔性特征“软化”城市的硬体空间,为城市景观注入生气与活力。
3.有效节约和利用资源
设计中要尽可能使用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尽可能将场地上的材料循环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潜力,减少生产、加工、运输材料而消耗的能源,减少施工中的废弃物,并且保留当地的文化特点。德国海尔布隆市砖瓦厂公园,充分利用了原有的砖瓦厂的废弃材料,砾石作为道路的基层或挡土墙的材料,或成为增加土壤中渗水性的添加剂,石材可以砌成挡土墙,旧铁路的铁轨作为路缘,所有这些废旧物在利用中都获得了新的表现,从而也保留了上百年的砖厂的生态的和视觉的特点。
这些原则来自于景观生态学,很好的服务于景观规划之中。
三、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在城市生态景观规划中的应用
城市斑块
城市景观是一个高度人工化的景观,其中的建筑物斑块及廊道占优势,绿地斑块及廊道少,产生了严重失衡的现象。因而在城市景观结构中应增加绿地廊道及绿地斑块,根据城市现状确定绿地斑块的最佳位置、最佳面积,尽量使其均匀分布于城市景观中。同时设计中应放弃过于强调视觉差的景观设计,提倡因地制宜,根据生态学原理兼顾美学特性,以本地种为主,实行乔、灌、藤、草相互配制,充分利用空间资源,提高绿地自然度,形成稳定协调的城市绿地生态系统,以利于抵抗不良因素的干扰,从而体现城市景观中人与动物、植物的控制共生在城市大园林景观规划中,我们应把城区内各种“生境岛”(城市内分散的园林相当于被城市海洋包围的“生境岛”)看作大园林的有机组成部分,利用岛屿地理学原理在城市“生境岛”之间以及与城外自然环境之间修建绿色廊道,形成城市园林网络,把自然引入城市,不仅给生物提供更多的栖息地,而且利于野生动植物的迁移。从景观生态学角度看,大型植被斑块具有多种重要的生态功能,能为景观带来许多益处;小的植被斑块可以作为物种迁徙的歇脚地,保护与规划分散的稀有种类和小生境有利于提高景观的异质性,所以小斑块是大斑块的补充,但不能取而代之,应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并通过廊道连接。 2.城市廊道 美国著名景观生态学家Forman 把廊道定义为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在城市景观中,廊道既是各种流的通道(人口流、物质流、能量流、资金流、信息流等都通过廊道穿梭于城市与腹地以及城市内各节点和斑块之间,维持整个城市的动态),又是造成景观破碎的原因和前提,同时还是决定城市景观轮廓的主要原因,可以认为,城市廊道的发展引导整个城市景观规范格局的发展。城市的廊道可分为3种:绿道、蓝道、灰道。 绿道是以植物绿化为主的线状要素,如街道绿化带、环城防护林带、滨水河岸植被带等。绿色廊道的植物配置应以乡土植物为主,兼顾观赏性和城市景观,以地带性植被类型为设计依据,保持自然的本底。绿色廊道要有一定的宽度,才能防止外来物种的入侵。一般而言,河岸植被带的宽度在30m以上时就能有效地降低温度,提高生境多样性,控制水土流失,保护生物多样性;道路绿化带宽度在60m宽时,可满足动植物迁移和传播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功能。蓝道主要是城市中各种河流、海岸等;灰道指那些人工味十足的街道、公路、铁路等。灰道直接反映城市的外貌形象,也是构成城市风貌特色的基础。因此,不同道路应当体现不同品味与不同主题,如历史特色、文化连续性、现代化内涵等。
3.城郊建设
由于现代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包括了其周围的郊区,将市区与郊区进行整体规划是城市生态建设的主要内容。要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合理地对城郊景观空间结构进行规划,使廊道、斑块及基质等景观要素的数量及其空间分布合理,使市区内、郊区内及市郊之间的信息流、物质流与能量流循环畅通,既要使城郊景观符合生态学原理,又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 四、总结
只有把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应用到城市的生态景观的规划建设中去,把园林绿化与整体的城市景观联结起来,建设人与自然充分和谐、自然环境美、生活质量高、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的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态资源,建设一个最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城市生态园林景观环境。同时,在乡村等其它景观规划同样适用,只有和谐的生态景观规划才能使景观发挥其最可观的作用。希望设计师们能更好的将景观生态学在景观规划的应用与实践中,把我们的生存和生活环境变得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 肖笃宁,李晓文.试论景观规划的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J].生态学杂志,1998,17(3):46-52.
1.1乡土特色
乡土特色是农庄休闲园的基本内容,只有具备了乡土特色,才能够吸引更多的观光客置身其中去感受与体验。农庄休闲园之所以能够受到众多观光客的青睐,就是因为具有传统农村田园生活的“乡土”味道。从观光客的需求角度分析,他们之所以会来到农庄休闲园,就是因为他们需要回归生活本质、体验自然真谛的生活需求,在现代快节奏的都市生活当中,乡土农庄生活成为了观光客唯一能够感受生活的途径。因此在农业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当中,以“乡土”为主旨意义重大。在这一方面,丰乐农庄做得十分到位,其以中原乡土特色为基调,通过营造农村民俗文化特色氛围,构建起了以特色性、休闲性、实用性相结合的农业园区,增添了园区的景观特色,并让乡土特色与生态景观实现了良好的互补,相得益彰。
1.2旅游特色
在丰乐农庄休闲园的众多产业项目中,旅游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吸引观光客,让他们愿意来到休闲园中进行旅游,是休闲农庄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为了保证旅游业的发展,丰乐农庄以旅游特色为基点进行了农庄休闲园的建设,具体表现在农业景观生态规划的“特殊性”上。所谓“特殊性”就是与众不同之处,丰乐农庄实现了生态规划区域性划分,将农庄休闲园分为了“特禽区”、“特菜区”、“特果区”、“特娱区”。“特禽区”所带来的奇特感官享受,“特菜区”、“特果区”所带来的奇特味觉享受以及“特娱区”所带来的奇特娱乐享受,能够让观光客在大饱眼福的同时也可以大饱口福,为观光客留下感官印象和识别特点,从而发挥出农庄休闲园的旅游特色。
1.3景观特色
景观特色是农庄休闲园景观生态规划的重要内容,也是能够第一时间给予观光客“印象性”和“识别性”的途径。在农庄休闲园的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当中,丰乐农庄充分发掘了中原地区的农村风情、民俗以及传统农耕文明,利用河南省重要历史名城的优势,深入挖掘内在文化资源,实现了园区文化品味的提升。同时还加大了对山水田园风光的景观设计,通过当地代表性植被景观的设计,突出了农庄鲜明的地域性特色,使景观设计与农庄整体规划保持一致,在提升农庄景观生态学的同时,为农庄生态规划科学性提供了保证。
2丰乐农庄休闲园景观生态规划策略
丰乐农庄休闲园目前已经成为了国家级4A级旅游景区,这说明丰乐农庄在农业景观生态规划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考虑到农庄的未来发展以及其对未来生态环境的影响,笔者建议丰乐农庄休闲园应坚持以下几方面发展策略,以便能够为丰乐农庄休闲园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
2.1个性化发展策略
在各种农业休闲园区日益发展的背景下,丰乐农庄想要更好的发展空间,就必须要保证自身个性化生态规划发展策略。因为只有个性化的发展,才能够为农庄提供持久不衰的竞争力。为此,丰乐农庄必须实现对自身景观生态环境规划的革新,使其能够根据中原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通过对农庄园区标志性生态景观的建设,来构建起具有个性化特色的休闲农业园区,从而提升农庄在观光客心中的记忆性与标识性。
2.2延续性发展策略
在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丰乐农庄要想成为经久不衰的农业产业园区,为郑州市及其周边农业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做出贡献,就必须做好对农庄的延续性发展保护。在人们审美情趣日益变化的今天,农庄的景观设计与生态规划必须要能够保证适应时展需求,能够反映出时展的特征,才可以发展下去。但是片面地迎合时展,而放弃传统文化也是不可取的,因为在日新月异的时展模式下,传统文化才是经久不衰的精神支柱。为此,农庄可以通过对当地历史文化内涵的有效发掘,以现代化景观设计与生态规划为途径,将传统文化表达出来,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实现农庄的延续性发展。
2.3保护性发展策略
服务性是现代休闲农业园区众多功能性特点之一,但其并非最主要特点,从当前的生态环境发展状态来看,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才是现代休闲农业园区的最主要任务。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挥出丰乐山庄的基本特性,做好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性发展是重中之重。为此,在进行景观设计与生态规划时,要根据生态保护原则来进行工作,尽量保留当地生态环境的自然状态,为观光客提供一个真正的自然生态环境空间。
3总结
关键词:城市生态规划;生态景观;绿地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的发展,是人类进化的必然结果,尤其工业革命之后的城市化进程,更为人类文明的进步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条件。但工业发展导致了人口从乡村到城市的流动,一方面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劳动力支持,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各种污染对城市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早在 1898年,英国知名社会经济学家、社会环境规划师 E.Howard 就根据当时英国城市发展所遇到的问题提出了“田园城市”的概念。他认为,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和田园间应该形成某种特殊的"默契",从而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必要的支持。而这点在我国专家学者中同样得到了认同: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也提出建设"山水城市"的构想,就是建造一个宜于居住、利于人们一切的活动、有益于健康成长的、生态平衡、环境优美的城市。一定程度上来说,城市规划和景观生态规划已经成为当前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使城市人文景观符合生态学意义,更是城市规划过程中的主流方向。
1 城市规划和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基本原则
(一) 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不仅体现在经济上,对城市及城市景观生态进行规划,同样需要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提供资源,共享和谐。
(二) 以人为本的原则:城市环境的进步和发展,最终体验者为整个社会群体,所以,必须重视人的需求,创造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
(三) 敏感区特殊对待原则:根据环境资源的分布情况,将环境敏感区进一步划分为资源生产敏感区和天然灾害敏感区等。这些地区由于自身的特殊属性,要求开发利用过程中必须得到特殊的重视。
(四) 多样性原则:生物多样性是保证城市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前提,它集中表现为环境资源的复杂性,一般分为景观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两个主要方面。坚持多样性,坚持协调共生原则,是实现城市合理规划的重要前提,不仅是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原则,同样也是城市景观建设的最终目的所在。
(五) 生态美学原则:这在实际规划中较为常见,强调人为的规则、对称、形式、线条等传统美学,形成鲜明对照是景观生态规划的最高美学准则。
(六) 地方特色原则:具有时代精神的、体现城市地域特点的生态设计,对于提升城市品味、创建城市品牌具有重要意义。
(七) 整体优化原则:景观规划的整体过程中,应该将景观作为一个系统的整体单位来进行思考和设计,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三者的有机结合,为和谐城市的实现提供帮助。
2 城市规划和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具体实施
(一)保持生物多样性
在规划时必须重视城市物种多样性的恢复,实际操作中在重点保护名、古树木的同时,也应该对城市绿地、生态景观加以保护。在严谨探讨的前提下适度引进外来物种,从而为城市居民审美需求的满足提供支持。需注意在实施中,对于具地方特色的植物应在合适场所进行大量种植,如天津市的城市绿化就是广种月季,收到良好环境效益的同时,也利于城市品牌的构建。另外,在不同的公园游园或居住区绿地设计时,要把握不同植物的生态特征和物候特征,合理搭配,植物的搭配布置,往往可以反映出一个城市的文化素养。通过各种植物的搭配和组合,可以短时间营造出需要的氛围,为城市的生态改善提供支持。
(二)保护景观绿地
景观绿地是生态规划工作的重点。在规划设计中对绿地的数量和分布都有详细要求。通过不同大小、不同形状的绿地组合,形成绿地景观。这就要求,一方面增加绿地总体数量,使之充分发挥生态屏障的功能;另一方面要保证单位区域内的生态平衡分布不受破坏。在进行绿地的分布规划设计中,应重点考虑人口、公共设施服务半径因素的限制。对一些环境质量有待提高的地区进行绿地设计,并通过人文因素的参与,形成有高度针对性的主题公园等,为城市居民生活提供便利。同时,要对交通空闲地块有效利用,通过精心合理规划保证交通岛、立交桥等交通绿化,产生良好的环境生态效益。此外,城市绿地小公园等,都是在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中构成绿地体系的重点内容,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给予更多关注。
(三)因地制宜的合理规划
因地制宜,对城市建设进行既经济又有效的规划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如对水资源的保护尽量采用自然型护岸方法,用芦苇、蒲草等挺水性植物去除BOD 和氮;用浮萍等浮水性植物吸收铜、镉、铬、硒等金属,抑制藻类的生长;用藻类等沉水性植物吸收TNT、DNT 等化合物。合理搭配河流中多种水生植物,使植物间优势的互补,构成高效的复合人工生态系统,有效发挥其生态功能。这样的做法既增强了城市的自然景观,起到了美化功效,又维护了城市生态系统,并能有效发挥调节水量、滞洪补枯的功能,属典型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不过,城市生态建设和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和公众的参与和配合,在这方面还需要人们多做努力。
(四)弘扬绿色低碳理念
随着 2008 年北京奥运会、2010 年上海世博会的胜利召开,绿色、低碳的理念深入人心。因此,合理高效的利用能源,进行城市建设,是城市规划改革的必要方向之一。低碳城市,就是要按照一个低排放、低污染、低消耗、生态化的经济增长方案,实现一种循环、节约、可持续的低碳城市发展之路。对低碳城市进行总体规划,需要依照低碳的目标对相关领域进行细致分解,从城市布局结构、低碳产业结构、土地利用规划、低碳交通模式、基础设施建设到污染物处理、碳足迹、绿色建筑标准等多个方面都应制定相应的规划战略。具体实
施起来,首先要建立低碳城市运作。通过经济的低碳转型,优化耗能结构,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其次,要优化用地布局,以此途径吸引高端的产业及知识型人才入驻。对土地进行集约利用,完善相关指标,如规定单位面积土地的 GDP产出与能源消耗比,规定单位面积土地的碳排放标准等。城市交通方面也要建全绿色交通体系,大力改造轨道交通与快速公共交通两方面的建设,将低碳化作为城市交通发展的目标。
3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与其它相关规划的关系
(一)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是城市规划的一部分,它主要是对城市景观中的环境敏感区和生态绿地的规划。而城市规划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目标和计划,是城市建设的综合部署,也是城市建设管理的依据。它的任务是:根据国家城市发展和建设的方针、经济技术政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计划、区域规划,以及城市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和建设条件,布置城镇体系,合理地确定城市规划期内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确定城市的性质、规模和布局,统一规划,合理利用城市的土地,综合部署城市经济、文化、公共事业及战备等各项建设,保证城市有序地协调发展。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应与城市规划相适应,并要服从于城市规划。
(二)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与城市生态规划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环境、人口、能源和粮食等生态危机的加剧,城市生态规划成为世界上城市研究的热点,许多大城市如华盛顿、堪培拉、斯德哥尔摩、法兰克福、香港、北京、天津、沈阳、长沙、承德等已经进行了生态规划的研究。生态规划是生态建设的三大组成部分(生态规划、生态设计和生态管理)之一,目前尚无一致公认的确切的定义。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计划第57集报告中指出:生态规划就是要从自然生态和社会心理两方面去创造一种能充分融合技术和自然的人类活动的最优环境,诱发人的创造精神和生产力,提供高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从我国几个城市的生态规划实践来看,内容不尽相同。大致包括如下内容:人口发展规划、基础设施规划、绿地规划、环境污染综合治理规划等,可见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也是城市生态规划的一部分。
(三)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与园林规划
园林规划更多地从园林艺术角度布置绿地系统,着眼的范围较小,往往是一个小区、一个工厂、单位内部的园林设计,它强调的是人工化、小品化。景观生态规划在景观层次上对整个城市景观进行规划,强调从空间上去设计与恢复自然生态的活力,让景观由死变活。园林规划强调的是视觉艺术性,景观生态规划注重的是宏观的视觉效果、视觉的时空变化及生态效益。以前在实际工作中都是先作城市规划,绿地系统是作为补白式的充填。而景观生态规划与之相反,它是与城市规划一起进行。园林规划满足人们游憩、观赏的需要,而景观生态规划除此以外,还有维持城市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再现自然、净化与提高城市景观的环境质量等功能。因此,若在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前提下,再进行园林规划与设计,就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结语
在我国当前阶段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人口以及城市用地规模的不断扩大,给我国的城市规划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尤其是景观生态规划问题,更是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由此可见,创造符合城市实际情况的生态景观,提升城市居民生活幸福指数,已经成为现阶段城市规划工作中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同时,提升城市生态景观水平,更是人民赋予城市规划者的重要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任燕萍.浅议城市环境问题及对策[J].科技咨询导报,2011,(12):71.
1.1指导思想
通过公路沿线的绿化建设,美化和提高公路的运行条件和环境质量,带动公路沿线生态建设工程,扩大公路绿化面积和丰富生物多样性,防治水土流失对公路以及农田的侵蚀,降低车辆尾气排放和噪音对环境的污染,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治理同步发展,最终将公路建设成具有多种功能的现代化公路,与周边的农田、林地、果园、村镇、工厂等形成和谐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复合网络生态系统。
1.2建设原则
⑴由重点到一般:优先抓好北城镇至中心城区之间的路旁景观以及互通式立交桥的景点建设,强化美化玉溪市第一视觉景观,发挥窗口示范作用。
⑵充分考虑背景条件:结合绿化带外侧毗连的农作物植被系统、果树经济林、厂矿、村庄绿化以及视线可及的荒山、荒坡绿化,做到防护、农林副业生产、绿化、美化的和谐统一、互为兼容。
⑶增加生物多样性:在栽植乡土树种的同时,大力引种具有美化、经济、高效、适用等多用途、多目标、多功能的树种;
⑷保证安全视距:绿化模式充分考虑行车安全,注意生产功能、防护功能以及观赏性相结合,以立交桥出入口为主景点,服务区、路旁厂矿企业、村落为次景点,实行普遍绿化。
⑸多重功能原则:坚持公路美化绿化与防护功能并重;与农村经济建设协调;与工矿企业经济建设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1.3技术策略
⑴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基于现有生态系统适当调整、改造,以乡土植物物种为主,同时引进部分观赏性强、生长表现好、有经济效益的适生树种和品种,丰富植物物种多样性,增强景观观赏性;通过合理布局、优化绿化结构。
⑵调整乔、灌、藤、草比重:充分考虑植物的空间配置,增加优良草本、藤本植物,形成立体绿化景观;实行多种措施,提高绿化美化质量和效果。
⑶兼顾抗性与品位:着重采用抗风、抗病虫、抗污染、耐瘠薄而又造型优美、观赏性强、品味较高的优良品种。
1.4绿化目标
⑴在27.5km公路两侧全面实现绿化,体现玉溪特色,展现玉溪市丰富的物种资源,整体提高公路体系的林木绿化覆盖率;
⑵建成以道路出入口、立交桥和服务设施区各具特色的园林绿化景点,荒山荒坡等道路普遍绿化为重点的多功能、多层次、多观赏效果的生态绿化体系;
⑶注重绿化层次、季相变化和动态效果,讲究“节奏”与“韵律”,构建丰富多彩的绿化效果,突破一条路两行树的传统呆板模式;
⑷降低车辆的噪音,缓解司机在高速行驶中的心理压力;
⑸减少车辆尾气对环境的污染,防止有害气体向四周扩散;
⑹绿化工程建成后,生态系统自动调控功能增强,实现具有多功能景观观赏性的绿色生态道路的目标。
2.生态环境与综合自然条件
本区属中亚热带半湿润气候,冬暖夏凉。贯穿玉溪市中心城区的大部份镇乡,毗邻大小型厂矿近60余家、村落近20个、架设立交桥5座、布设加油站3处及收费站一座等,全长约27.5km。其间经过田园地带约12.4km,山坡地带约3.6km,集镇地带约1.6km。地表水系普遍较发达,可利用率高。土壤以石灰岩发育而成的红壤为主,其次是紫色土;盆地中为页岩发育而成的水稻土。自然植被相对单调和稀少,长期的农耕历史使天然植被受到强烈的人为影响而破坏,只有北城镇境内北部山坡地带有少量以桉树林、柏树林和少量黑荆树林为主的人工林分布。公路沿线两侧主要农作物为水稻、烟叶、小麦、玉米、大豆及各种蔬菜等,是夏秋季一大季节性植被景观,加之道路两侧沟渠池塘的点缀和衬托,展现了一种富有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景色。
3.生态景观走廊分区布局
根据以上规划指导思想和建设原则,结合本生态景观走廊沿线各部份的具体情况,本生态景观走廊可分为三个部分:
3.1风景绿化景观观赏段绿化模式设计
3.1.1公路行道树绿化模式
范围:贯穿于27.5km长的公路两侧沿线5m范围内。
设计要点:根据高速公路绿化的要求及视点不断移动变化的特点,行道树的设计以3km为基本单位。每一单位以一树种为主要景观树种,连续的树种考虑树冠、色泽、质地、季相变化的不同,以1-5个树种为一景观系列变化,每隔5-6个树种来一次重复性的变化。打破常规的一条路两行树的种植方式,在两侧景致较好处需留有空塘,或以灌木取代乔木以开阔视野、展现两侧风光。同时也可调整驾车人的心理,使之精力集中并丰富乘车人的视野,以变化的警觉性克服呆板的麻木性。这样,随着视点的不断移动,树木的种类、形态、色泽和季相也在不断的变化更替之中,形成一个绿色的景观生态长廊。
推荐树种:香樟、栾树、石楠、红叶李、雪松、藏柏、滇朴、广玉兰、槐树、刺桐等。
3.1.2互通式立交桥绿化模式
范围:沿线立交桥。
设计要点:立交桥绿化是公路绿化的重点和核心,应该起到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重要作用。互通式立交桥的景观设计结合地形的高差变化及立交桥附近预留的绿地进行设计,植物配置主要以灌木(特别是花灌木)为主景观树种,其余树种作点缀布置,突出每个立交桥自身环境氛围。植物种植尽量采用丛植满栽的形式,强调流线型的块面效果。在块面内点缀少许球状灌木,如海桐球、黄杨球、毛叶丁香球等,使绿化带立面的景观更为丰富多彩。此外,还可用自然置石、雕塑等园林小品作点缀,营造环境氛围。
在布局上应满足立交桥的功能需要,保证足够的安全视线,在顺行交叉处留出一定视距,布置低于驾车人视线的植物;在转弯处外侧栽植成行的乔木,以诱导驾驶员的行车方向,并产生一种安全感;在出入口配置不同的标志性树种,作为特征标志。
推荐树种:叶子花、红叶小檗、红花继木、撒金千头柏、构骨、夹竹桃、女贞、黄杨、海桐、冬青、木槿、月季、迎春、黄刺玫、毛叶丁香、侧柏、园柏、野蔷薇等。
3.1.3服务区及沿线工矿企业绿化模式
范围:沿线集镇和工矿企业。
设计要点:强化建筑规划管理、处理好面路建筑的外观;加强沿线服务区和工矿企业的污染治理、减少污染物的外流或外排;将绿化率提高到30%,创造安静优美的工作休息环境;靠近公路边的建、构筑物景观化,在色彩、质地、形式上及其标牌、标志应同高速公路的风格一致。欲重点强调和突出的景点不论是建筑外观还是植物配置都应是该景观段最为醒目和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地方;各服务区和工矿企业要形成各具特色的绿化方式,景点主要以植物配景为主,特别是用特色景观植物(如红枫、黄莲木等)来营造、塑造和美化空间,成为服务区和工矿企业的标识。
推荐树种:石笔木、大树杨梅、香樟、滇润楠、栾树、石楠、红叶李、雪松、藏柏、滇朴、广玉兰、槐树、刺桐、红叶小檗、红花继木、撒金千头柏、构骨、夹竹桃、女贞、黄杨、海桐、冬青、木槿、月季、迎春、黄刺玫、毛叶丁香、侧柏、园柏、野蔷薇等。
3.2生态农业景观段绿化模式设计
3.2.1村落景观绿化模式
范围:沿线视线可及各村落。
设计要点:建立和完善农村规划设计工作,合理利用和挖掘现有土地资源,改善村落道路;教育村民保护和爱惜村寨内原有的名木古树、一般树木和人文景观古迹;鼓励村民在村寨内大量种植既美观又有经济效益的绿化树种。把绿化的重点放在经济和生态效益两个方面,布局以自然风光绿化为主。引导村民发展“农家乐”等乡村生态观光旅游,发挥农户果蔬地、水体的作用,以达到增加村民经济收益的目的。
推荐树种:樱桃、桃、李、柿、杏、柑橘、葡萄、梨、枣、猕猴桃、板栗、石榴、花红、梅花、山茶、玉兰、桂花、海棠、棕榈。
3.2.2田园风光绿化模式设计
范围:公路沿线和各村落农田。
设计要点:配合农业示范区的规划建设,使得田成方、渠成网、路相通、树成行;充分利用其中的排灌沟渠、陡坎斜埂、田缘等非农作物种植用地进行生态防护林带、经济林和用材林的绿化,向村民宣传和解释生态林的好处,鼓励他们种好、管好这些既能涵养水源又能改善生态环境、减少自然灾害、提高农业产量的树木;充分发挥村落水体的作用,全面实施深、浅水藕种植和鱼苗放养工程;调整农村种植结构,适当加大小春作物中的油菜的种植面积。村落、田园、水体、山野,点、线、面的绿化形式互为交织,疏密有致、各具特色,创造一种郊游观光、垂钓、度假的自然景观。
推荐树种:楠、樟、柳、竹、棕、桤木、朴、榆、柳杉、水杉、杉木、棕榈。
3.3公路森林生态景观段绿化模式设计
3.3.1森林景观绿化模式
范围:北城镇北端山坡大坡度地带。
设计模式:保护林中各类灌木,禁止采伐乔木和采挖灌木,于林下、小型林中空地中补充色彩灌木的种植,近路地带撒播波斯菊,使其呈现丰富多彩的林相结构和变化的季相景观。发展成为维护当地环境生态平衡的森林系统。
推荐树种中的主要绿化树种:石笔木、黄连木、清香木、滇青岗;春季观花树种:杜鹃类、杭子梢、云南含笑;夏季观花树种:火棘、金丝桃;秋季果叶树种:火棘、野漆树、矮杨梅;
3.3.2生态观光果园景观绿化模式
范围:北城镇北端山坡缓坡邻村地带。
设计模式:按照经济性与观赏性相结合的原则,对现有果园进行改造,加强树体管理和地面管理,注意树型修剪造型;合理配置早、中、晚熟果树树种和品种,注重建设观光果园独特的风格,强化果园的园林化气氛和乡土气息,生产出个大、色鲜、质优的无公害高档果品;以农村特有的原材料如草、竹、藤等构建一定的亭、廊、椅、凳、桌等,使它们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推荐树种:苹果、樱桃、砀山梨、雪花梨、乒乓葡萄、西番莲、桃、李、柿、杏、柑橘、枣、猕猴桃、板栗、石榴、花红。
4.结论
通过将贯穿玉溪市中心城区的“昆玉高速公路”划分为风景绿化景观、生态农业景观、公路森林生态景观三个不同类型,每个类型中又细分出不同模式进行绿化设计,使之成为一个特色各异、功能互补、密切联系的生态景观走廊,可望达到绿化、美化和提高公路的运行条件和环境质量,带动公路沿线生态建设工程,丰富生物多样性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等综合效果。
[参考文献]
[1]杨俊平.《景观生态绿化工程设计模式研究》.第一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2]徐化成《景观生态学》第一版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城市河道;景观规划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 A
一、城市河道生态景观规划现状
(一)河道平面规划设计僵直,呆板
一些河道局部堤岸过于“渠化”,河道转弯僵硬,既使得河道缺乏美感,又使得河道水流不畅,对驳岸造成严重的破坏。
(二)片面强调河道排涝功能,将水与生态系统割开
在城市河道的建设中,建设者过于强调了它的防洪排涝功能,从而忽略了河道本身的生态系统。建设中没有认识到水是生态系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没有按自然水理念设计,将河道设计成了一个几乎无自净能力的封闭系统。
(三)城市河道驳岸设计硬质化严重
现代城市河道规划设计中多采用硬质护坡,从表面看是一项一劳永逸的事情,但城市河道“硬质化”,不利于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实质上是影响和损害了河道驳岸土壤植被,直接破坏了河岸植物和生物赖以生存的条件,对河道生态环境健康循环发展不利。
(四)河道两岸景观设计少人性化,缺乏地域特色
城市河道是城市的公共空间应该体现城市的地域特色和城市文化,然而一些河道开放空间的景观设计中缺少反映城市风貌的景点,景观设计缺少对地域特点的考虑。
(五)城市河道两侧绿带植物种植杂乱无序
城市河道的水带及其两岸的绿带共同组成了城市河道的生态景观。一些河道存在种植缺乏特色,植物层次不明确,物种单一,缺少色彩变化等问题,不能很好的维护生态系统,不能提升河道两岸的景观品质。
二、景观生态学视角下的城市河道景观规划
(一)关于河道平面处理
在设计城市河道平面时,一般以为拓宽断面、裁弯取直、两岸修筑高堤,就能解决防洪问题。事实上是从流域范围看,与防洪补益不大,相反却大大损害了河道景观的美学价值。对于河道的平面布局应该综合考虑,形成有机系统,这样才能实现多目标的统一具体来讲,首先在解除河道瓶颈基础上,尽量保持河道的自然弯曲,河道断面收放有致,不必强求平行等宽。其次,尽可能地多安排一些蓄水湖池,这种“袋囊状”结构不仅有益于防洪,而且对于景观和生态都具有重大意义。第三,尽可能使城市水系形成网络,有益于构建城市生态系统的基础框架。例如,合肥市环城公园系统利用古城墙护城河旧址,结合南ICE,河、董铺水库等城市水系,建立开放的城市绿地空间环境设计充分结合自然地形和文物景点,岗阜起伏,水陆相间,河湖岛洲,亭桥楼阁,宜山则山,宜水则水,以自然环境为设计依据,因势利导地处理平面及空间,既不矫揉造作,又不拘于原状,成为现代城市景观生态设计的一个成功范例。
(二)驳岸的规划
对于河道驳岸景观的设计,应从两个方面去考虑,即“实”景与“虚”景。所谓实景就是通过一定的硬质景观建设,包括适当的园林建筑等,创造具有形态的环境空间景观。这种景观具有一定的功能性和尺度感,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应注意植物、建筑间相互的关系;虚景即在水流相对平静的驳岸环境种植不同类型的植物景观,根据植物的季相变化进行艺术配置,这样处理的目的一方面是创造岸边植物景观的丰富性,另一方面这些景观雨水中的倒影色彩虚实相生,变化丰富,与其它景观形成对比。
河道景观在空间形式上不像游园、广场等相对集中,它的特点是窄长。因此在空间形式的处理上要做到既变化多样,又协调统一。对于主要景观节点的驳岸注意处理近水与观水的空间,游览道路、绿地、沙滩的规划设计与其驳岸材质方面做到多样统一。根据不同的地势,使开敞空间和私密空间相互结合。
(三)河道两岸景观规划
1、河道植物景观的营造
河道景观创造生态环境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而植物景观的营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注意植物组团与开敞空间绿地的设置,乔灌草配置与植物造型等根据设计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合理搭配,做到本土植物与外来植物相结合,体现植物的多样性,同时要季相分明,做到三季有花,四季有绿,把科学和艺术充分结合起来。
例如临沂市沿河生态景观绿化工程,以景观植物为造景主要素材,并沿河设置一系列的主题广场、艺术小品、特色植物园和各种水上活动区,力图在河道纵向上,营造出一种自然生态型的景观序列,在狭长的用地范围内创造出连续、动感的“长幅画卷”的景观特质;在河道横断面景观配置上,分为河面、河滩、河堤、堤外绿化带四部分,河面宽度1000-1200米,河滩宽度50-200米,河堤(滨河大道)24米、堤外绿化带宽度70米,保持足够的景深效果。
2、以多样化的生态景观代替传统意义上单一性的物理景观
体现“以人为本、回归自然”的理念。即充分利用现有树种资源,配以银杏、柿树、板栗、梨树、黑松等一些大规格苗木和景观石,充分发挥植物特有的功能,合理、科学的利用植物的形态、色彩和季相变化等特点进行配置。密林、疏林、草地,果林、生态林、林缘花径有机结合,从而达到美化环境的目的。
3、建设不同主题的广场及雕塑等,形成游人的视觉和活动中心
广场可以采用生态性公园化设计,设置健身区、休闲区、集会区、游乐区等许多功能区域,并设置不同的小品与雕塑。在广场环境设计中,尽其避免出现大面积的硬化面,引入了树林,绿化,花卉,草坪,水等自然环境,给人们提供了不同的休闲空间,给人以清新的感觉和自然的享受。
4、因地制宜,设置景点
滩面较窄处,游人沿河活动空间受到限制,适当布置生态湿地园,为水生动植物和鸟类提供栖息场地;滩面宽阔处,则在河滩内适当位置开辟浅河道,塑造更加宜人、易于接近的水体空间尺度。小河道两侧用水上栈道和各式小桥相连,使其分而不断,增加情趣;大桥两侧,设置迎宾园,以修剪性植物进行文字造景,烘托出迎宾的热烈氛围。
(四)深化水文化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要素的协调统一
“水是人类文明的一面镜子”,在现代社会,由于人与水关系的变化,水文化也在不断变化。在现代滨水地区规划建设中,应当倡导历史水文化与现代水文化的结合,既要注意保存历史遗留的优秀水文化,又要创造现代的水文化。
1、保存和恢复两岸遗留文化,重现历史风貌
保护重要的文物建筑,建立完善的管理修复制度。对于有历史价值和社会文化意义的桥梁等,应加以维修和保护,恢复原来的面貌与功能;对于建筑质量较好、外观典型的建筑,应予以保留,以留存河道的历史风貌;严格控制在重要历史建筑所在环境中进行建造活动。
2、谨防城市建设片面化,注重水与自然社会环境相统一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随着城市发展突飞猛进,城市环境建设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要加强城市建设与人口、资源、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协调统一,加强城市生态建设,促进城市经济与环境的协调统一,防止城市河道治理中的“渠道化”、绿化建设中的“造假化”、景观建设中的“奢侈化”、生态建设中的“急进化”和“崇洋化”五个问题。
(五)天然无污染材料(木材、石料)的大量应用
长期以来,人们比较注重河道本身的功能,河道的护坡形式主要采用砌石或混凝土护坡,可这些材料在水中会发生反应并对水质和水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在这种结构保护下的河道失去了河道原有的水边环境和水环境的功能,人们失去了娱乐、休闲亲水的好去处,河道中的生物和微生物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环境,河道的自净能力遭到破坏,水―土―植物―生物之间形成的物质和能量循环系统被彻底破坏;此外,由于土地被混凝土密封起来,雨水无法渗入地下,导致地下水文地位不断下降等许多问题。因此,为了满足营造自然景观和行洪排涝的要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选用渗透性较好的扑状材料;为了缓解和淡化材料色僵硬的问题:重要的举措是将单件材料的外观形态种类丰富起来。总之,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新型材料和新技术必将作为我们河道护坡和护岸结构改革的主要源泉。
参考文献
[1]顾娜,王慧.现代城市水利发展中生态景观型河道建设探讨[J].广东水利水电,2008,(05).
关键词:小城镇;生态绿化;景观规划
1 小城镇生态绿化景观规划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与较为完善的城市绿化规划建设相比,我国的生态绿化规划建设在小城镇范围内尚处于起步阶段,城市公共绿地少,发展空间有限,大多数城镇附近的森林生态绿化还处于原始阶段,色调单一,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绝大部分城镇绿化规划后,能够形成以风景区专用林、河道水源林、道路景观林为主的具有生态性质的公益林。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小城镇绿色网络体系不健全,景观绿化布局不合理,各类公园,绿地、林地分布过于集中。小城镇的生态绿色景观质量亟待提高,常见的生态景观林,如: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少之又少,景观单调,效果不佳。森林片生态功能结构简单,防灾减灾能力差。
2 生态绿化景观规划的技术布局
一是以整体为主进行规划。从整体上衡量生态绿化景观建设可以改造生态林颜色单调、生态效能低下的现象,进一步提高森林成长质量和覆盖率,形成树种多、效益好、可供多样选择的生态景观林。二是以道路为线进行规划。以小城镇的交通干道、村间小道农田、水系林网的绿化建设为出发点。小城镇交通干道进行绿化时要充分结合道路的发挥作用、道路规格要求、景观构成以及其它设施之间的关系。对村与村之间道路绿化,应结合附近环境,就近利用原有的林木,对有碍绿化的枯草和杂灌进行必要的清理,在道旁隙地处种植可供观赏的花灌木、草本花卉等,以提高观赏效果。三是以镇、村为点进行规划。对小城镇的主体,集镇、各个行政村的绿化,在满足绿色景观功能的同时,还可以营造、培育与之相适应的生态景观林。
3 保障规划实施的对策措施
小城镇生态绿化景观规划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大项目工程,因此,在工程实施前必须制定切合实际、可操作性较强的实施方案,以保障绿化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
一是从实际出发,提高绿化意识。通过多种方式在群众中开展全民绿化教育,让大家充分认识到城镇绿化工程是一项“功在当代,造福子孙”的千秋大业,是防治污染、提高生活质量的有效措施。加强小城镇群众的绿化生态意识,关键是提高各级城镇领导的绿化生态意识,通过行政手段将城镇绿地发展任务逐层逐级分解,并将其列入到各级领导任期内的主要业绩考核目标,作为衡量工作业绩的主要内容之一。在绿色生态施工中,要坚持“适地适树、因地制宜、整体和谐、植物多样、季相鲜明、层次丰富”的设计规范理念,大力开展绿山、绿河、绿村、绿路的绿色生态建设,形成绿生态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完善、景观优美的生态绿化景观。
二是突出重点,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要对小城镇的重点区域进行重点绿化景观规划建设,提高绿化景观观赏效果。大力开展文明生态村建设,对乡镇的重点区域、重点村屯进行重点绿化。在小城镇内的公园或者乡村公园进行绿色生态景观规划时,应聘请园林设计方面的专业人员进行设计,并在开展全民义务植树造林活动的基础上,实施专业工程造林活动,以提高植树造林质量,加快绿化步伐。通过将有限资金投入到重点区域的绿化景观规划建设,可以起到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小城镇整体的生态绿化景观建设稳步前进。
三是确保绿色生态用地。对绿地用地的提供是开展小城镇生态绿化景观规划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为保证绿化用地的稳定性,在开展绿化活动前,必须协调好相关林业、土地使用部门,做好法定程序审批。
四是拓宽融资渠道。通过建立多渠道,多方位的投资体系,保证稳定的资金来源,即政府资金投入。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各类绿化工程的配套资金,用于小城镇绿化的建设和管理,并且充分利用市场经济环境所提供的条件,多渠道筹集社会资金,加大绿色投资。
4 结语
总之,同国外比较,我国的小城镇生态绿化景观规划建设起步较晚,研究有限。目前,大部分的城镇生态绿化思路和做法多是套取传统的大城市绿化景观规划建设思路,不能较好的结合本地小城镇的资源优势,不具备本地特色的小城镇生态绿化景观规划。所以,在小城镇的生态绿化景观规划中,应在分析本地的资源潜力的基础上,较好发挥具有小城镇特色的生态绿化工程,在保持和恢复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在小城镇生态绿化景观规划中力求将景观设施和小城镇区域的森林生态建设、村庄绿化改造、本地绿色产业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建立良好的生态和景观优势旅游产业,发挥地方的历史人文特色和民俗风情,形成可持续的现代林业体系。
参考文献
1 沈清基.论城市规划的生态思维[J].城市规划汇刊,2000(6)
2 于志熙著.城市生态学[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1
关键词:城市新区景观生态规划生态基础设施 生态用地 城乡统筹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景观生态学的主要目的之一是理解空间结构如何影响生态过程。土地利用规划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协调性,自然保护思想在这一领域日趋重要。因此,景观生态学可以为城市土地利用和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一个亟须的理论基础,并可以帮助评价和预测规划和设计可能带来的生态后果。而景观规划和设计的实践可以用来检验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假说。如景观生态学中的格局分析和空间模型方法与遥感技术结合,可以大大促进土地利用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2景观生态规划概念与内涵
景观生态规划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从欧洲及北美景观建筑学中分化出来的以综合性应用科学领域,起源于园林设计和景观建筑,是以人为中心,将各种土地利用方式有机结合起来,以构成和谐并且有效的地表空间的人类活动方式。景观生态规划尚无确切的定义,但综合国内外学者对景观生态规划的理解,其内涵有以下几个方面:(1)景观生态规划是以景观为研究对象的规划活动,其理论涉及景观生态学、地理学、土地科学、环境科学、生态经济学等多种学科,具有高度的综合性。(2)景观生态规划建立在对土地和景观的自然特性、景观生态格局和过程及其于人类活动的关系的充分理解基础之上。(3)规划的目的是调整或协调土地利用过程中的景观内部结构和生态过程,正确处理土地开发利用与生态、资源开发与保护、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的关系。进而改善景观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4)景观生态规划强调立足于当地自然资源与社会经济条件的潜力,形成区域生态环境功能及社会经济功能的协调与互补,同时具有开放性,考虑与更大尺度上景观生态系统的对接与协调。(5)规划侧重于土地资源利用的空间配置和布局。(6)景观生态规划不仅协调自然过程,还关注文化和社会经济过程的协调发展。
3城市新区景观规划的内容
城市景观的基本构成相当于城市特色的基本影响要素,包括自然景观和由历史文化古迹、城市结构、街道空间、建筑群体、天际轮廓线、乡土风情等组成的人文景观,它们之间相互交错融合,构成了城市自身特有的景观风貌。城市景观规划与设计是自然要素与人工要素的协调配合,以维持城市基本的生态设施为前提,以满足人们的生存、生产、生活和休闲审美的要求为目标,创造具有地方特色与时代特色的空间环境为目的的工作过程。对各景观构成要素的情况和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并作出客观的分析评价是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在对构成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特征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各个构成要素的实质、特点和所具有精神内涵。因此,在城市新区景观规划前,必须全面了解各景观要素的构成。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工作领域覆盖从宏观城市整体环境规划到微观布局的环境设计的全过程,可分为城市总体景观、城市区域景观和城市局部景观等三个层次。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之间互相渗透,互为补充。
3.1城市新区道路网络系统景观规划
道路网络系统的规划时城市景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规划思想是:在新区内应减少过境公路对城市新区的干扰,在区内寻求最合理的道路配置,尤其应注意路网对新区内乡村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方面统一协调考虑,合理规划设计道路的形态结构。
道完善道路网络的生态功能应加强道路绿化体系建设,行道树和防护林的景观规划建设是减少道路对城市环境和生态平衡不利影响的有效途径。道路绿化带是城市景观中重要的绿色走廊,对改善城市生态功能十分有益。道路与道路绿化应视为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是道路网络形态规划中永远适用和应该遵循的原则。
3.2城市新区绿地系统规划
一个生态稳定的城市植被景观,其结构和功能要高度统一和谐,不仅外形符合美学规律,内部和整体结构更应符合生态学原理。要从空间异质性程度、生境连通程度、人为活动强度、物种多样性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在合理的规划设计指导下进行建设的同时,还应为生物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必要说的生境条件。
城市新区的绿地系统应具有反映地方乡土特色和城市特色的作用。因此,在进行城市新区绿地系统景观规划时要把建造自身特色放在重要地位。城市特色是评价城市规划和建设最基本的标准之一,城市特色是一座城市自然、社会、经济、文化传统和市民价值观的综合反映。城市景观规划应以当地的自然生态条件、地理位置特点为基础,融合传统文化、民俗风情和现代生活需求,反映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的价值观念,给绿色景观赋予人文内涵,这样的绿地系统才具灵魂、生气和活力。
4城市生态基础设施构建方法
规划的要义不仅在规划建造的部分,更要千方百计保护好生态设施用地等非建设用地。城市的规模和建设用地的功能是可以不断变化的,而由河流水系、绿地走廊、林地、湖泊湿地所构成的景观生态基础设施则永远为城市所必需,是需要恒常不变的。因此,面对变革时代的城市扩张,需要逆向思维的城市规划方法论,以不变应万变。即在区域尺度上首先规划和完善非建设用地,设计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形成高效维护城市居民内生态服务质量、维护土地生态过程的安全的空间格局。为此,提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规划的主要内容和要求如下[5]:
(1)保持城市自然景观格局的连续性
(2)保护和建立多样化的乡土生态环境系统,维持景观的异质性和稳定性
(3)维护和恢复河道、湖泊、堤岸及滨水地带的自然形态
(4)保护和恢复城市的自然和人工水体、湖泊和湿地系统
(5)将城市森林建设与城市绿地系统有机结合
(6)规划设立行人、自行车专用的非机动车绿色通道
(7)规划绿色历史文化遗产廊道
(8)开放专用绿地,完善城市绿地系统单位制是中国城市形态的一大特征,围墙中的绿地往往只限于本单位的人员享用,特别是一些政府大院、大学校园。开放专用绿地应作为城市开放空间规划建设的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来对待,这不仅需要打破原有的单位领地意识,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在新的扩建的每一个地块中落实。
(9)分散和溶解公园,使其成为城市的绿色基质或斑块。 随着城市的更新改造和城市新区的建设,开放的城市绿地空间将取代传统的公园。孤立、有边界的公园正逐渐成为城市内各类地块的基质和斑块,并以简洁、生态化和开放的绿地形态,渗透到居住区、办公园区、产业园区,并与城市自然景观基质相融合。
(10)保护和利用特色优质农田作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使农田斑块布局于城市斑块和基质之中。
(11)绿地应充分利用乡土植物,降低营造和维护成本
参考文献
[1]王祥荣.论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措施与途径 [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第4期
[2]俞孔坚,李迪华,吉庆萍. 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概念与原理[J].中国园林,2001
Abstract: Urban, rural and regional Planning is currently the inevitabl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landscape ecological planning; the exploration of rural and regional planning of landscape ecological models is the current research focus.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ideas of landscape ecology and development, based on patch, corridor and matrix models, its basic elements are analyzed.
关键词:城乡与区域规划;景观生态模式;分析
Key words: urban, rural and regional planning;landscape ecological model;analysis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7-0060-01
0引言
景观生态规划模式是继I.McHarg的“自然设计”之后,又一次使城乡规划方法论在生态规划方向上发生了质的飞跃。自然设计模式摒弃了追求人工的秩序和功能分区的传统规划模式强调各项土地利用的生态适应性和体现自然资源的固有价值;而景观生态规划模式则强调景观空间格局对过程的控制和影响,并试图通过格局的改变来维持景观功能流的健康与安全,它尤其强调景观格局与水平运动和流(movement and flow)的关系。
1景观生态规划思想概述
景观生态学中的景观概念,比风景和地貌意义上的景观概念有更深而广的内函和外延,并有其特殊的意义,它是指多个生态系统或土地利用方式的镶嵌体,空间尺度大体在几平方公里至几百平方公里的范围。“景观生态”一词最早是由Troll于1939年提出的。当时航片开始普及,使科学家们能有效地在景观尺度上进行生物群落与自然地理背景相互关系的分析。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之后,景观生态学才真正在把土地镶嵌体作为对象的研究中逐步总结出自己独特的一般性规律,使景观生态学成为一门有别于系统生态学和地理学的科学。他以研究水平过程与景观结构的关系和变化为特色。这些过程包括物种和人的空间运动,物质和能量的流动,干扰过程的空间扩散等。
2城乡区域规划的景观生态模式分析
2.1 斑块、廊道和基质模式斑块、廊道和基质是景观生态学用来解释景观结构的基本模式,普遍适用于各类景观,包括荒漠、森林、农业,草原、郊区和建成区景观,景观中任意一点或是落在某一斑块内,或是落在廊道内,或是在作为背景的基质内。这一模式为比较和判别景观结构,分析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和改变景观提供了一种通俗、简明和可操作的语言。这种语言和景观与城乡规划师及决策者所运用的语言尤其有共通之处,因而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与观察结果很快可以在规划中被应用,这也是为什么景观生态规划能迅速在规划设计领域内获得共鸣的原因之一,特别在一直领导世界景观与城乡规划设计新潮流的哈佛大学异军突起。美国景观生态学奠基人Richard F T. Forman与国际权威景观规划师Carl Steinitz紧密配合,并得到地理信息系统教授Stephen Ervin的强有力技术持支,从而在哈佛开创了又一代规划新学派。
2.2 斑块原理一般来说,只有大型的自然植被斑块才有可能涵养水源,联接河流水系和维持林中物种的安全和健康,庇护大型动物并使之保持一定的种群数量,并允许自然干扰(如火灾)的交替发生。总起来说,大型斑块可以比小型斑块承载更多的物种,特别是一些特有物种只有可能在大型斑块的核心区存在。对某一物种而言,大斑块更有能力持续和保存基因的多样性。相对而言,小型斑块则不利于林内种的生存、不利于物种多样性的保护,不能维持大型动物的延续。但小斑块可能成为某些物种逃避天敌的避难所,因为小斑块的资源有限,不足以吸引某些大型捕食动物,从而使某些小型物种幸免于难。同时,小斑块占地小,可以出现在农田或建成区景观中,具有跳板的作用。一个孤立的斑块内物种消亡的可能性远比一个与大陆(种源)相邻或相连的斑块大的多。与种源相邻的斑块当其中的物种灭绝之后,更有可能被来自相邻斑块同种个体所占领,从而使物种整体上得以延续。选择某一斑块作为保护对象时,一方面要考察斑块本身的属性,包括物种丰富性和稀有性;同时也要考察其在整体景观格局中的位置和作用。
3廊道原理
人类活动使自然景观被分割而得四分五裂,景观的功能流受阻,所以,加强孤立斑块之间的及斑块与种源之间的联系,是现代景观规划的主要任务之一。联系相对孤立的景观元素之间的线性结构称为廊道。生态学家和保护生物学家普遍承认廊道有利于物种的空间运动和本来是孤立的斑块内物种的生存和延续。从这个意义上讲,廊道必须是连续的。但廊道本身又有可能是一种危险的景观结构,它也可以引导天敌进入本来是安全的庇护所,给某些残遗物种带来灭顶之灾。廊道本身的构成不同,其作用也不一样。如高速公路和高压线路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来说是重要的运输通道,但对生物来说则是危险的障碍。在美国,公路是野生动物最大的杀手。假设廊道是有益于物种空间运动和维持的,则两条廊道比一条要好,多一条廊道就减少一分被截流和分割的风险。
4基质原理
一个理想的景观质地应该是粗纹理中间杂一些细纹理的景观局部。即景观既有大的斑块,又有些小的斑块,两者在功能上有互补的效应。质地的粗细是用景观中所有斑块的平均直径来衡量的。在一个粗质地景观中,虽然有涵养水源和保护林内物种所必须的大型自然植被镶嵌,或集约化的大型工业、农业生产区和建成斑块,但粗质地景观的多样性还嫌不够,不利于某些需要两个以上生境的物种的生存。相反,细质地景观不可能有林内物种所必须的核心区,在在尺度上可以与邻近景观局部构成对比而增强多样性,但在整体景观尺度上则缺乏多样性,而使景观趋于单调。在上述有关景观结构与功能关系的一般原理基础上,Forman等人又提出了下列两个景观整体模式,以作为景观生态规划的总体原则。景观规划中作为第一优先考虑保护或建成的格局是:几个大型的自然植被斑块作为水源涵养所必须的自然地;有足够宽的廊道用以保护水系和满足物种空间运动的需要;而在开发区或建成区里有一些小的自然斑块和廊道,用以保证景观的异质性。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农村;生态背景;景观规则
农村景观和城市景观之间有一定的差别,同时,和自然景观也不完全相同。在新农村中,村庄主要是以斑块的形式出现,河流、农渠和道路的主要形式是廊道状,田园景观主要通过这些要素构成。不能只是从形式上来考虑乡村景观的美,环境的秩序与生态系统的有效运转更是乡村景观发展的基础条件,从而将生态系统的结构与生命力的美妙完美地体现出来。想要使乡村景观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就要将艺术美、自然美以及社会美有效结合为一个有机整体。
1 现阶段新农村景观规划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很多地区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方案脱离实际情况,规划人员没有深入了解,只是立足于表面条件的改善。比如,只是满足于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虽然改善了居民的住房条件,但对全方位设计和思考的重视程度不够,还不能完全理解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意义。第二,目前,我国乡村的人居环境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首先,我国部分农村居民的饮水比较困难,在我国北方地区,有很多村庄存在严重缺水的问题。另外,东部地区也有一些农村不仅水质较差不能饮用,而且村庄不具有齐全的供水设施,大部分人不能喝到质量过关的饮用水。其次,我国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不高,许多农民住宅和畜禽圈舍不能清晰地分开,而是混合在一起,农村内的道路主要以土路为主,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会对河流和水塘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会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恶化,而且农民的身体健康也会受到威胁。
2 新农村生态景观规划建设的方法
2.1 保护环境敏感区
打造乡村景观,重点要关注农村殊的环境敏感区。环境敏感区通常将景观以最突出的形式表现出来,在规划区域中,环境敏感区是最关键地区,同时,环境敏感区又最容易被破坏,并且破坏后很难恢复。因此,在规划设计景观时必须高度重视环境敏感区,经过分析调查后,准确评估环境敏感区的位置范围及环境容量,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措施,强化对这类地区的保护,避免土地被过度开发和利用。
2.2 完善景观结构
要想有效地发挥景观功能,必须保证景观结构的完整性,然而人为因素对农村景观结构有较大影响,导致景观结构不稳定。因此,要想使新农村生态景观更加完整和稳定,就要不断加强景观结构的薄弱环节。主要方法是,结合现在农村的发展状况和环境,建立足够的斑块和廊道,通过合理规划乡村中的河流、林地、山地、绿地等,设置合理的景观结构,同时结合所建立的斑块位置和最适边界。
2.3 注重文化性与地域性的体现
在对新农村实行景观规划建设的过程中,不能一味地学习和模仿,应有效结合当地的村落布局方式和新农村建设,充分展示当地的建筑风格。同时,合理利用当地的池塘、植被等,最大程度保留农村原有的景观形态。在开发使用土地时,不能忽视土地和自然机理之间的协调关系,按照合理科学的方法进行改造,从而使土地在被利用开发时,不会和自然演变规律产生抗衡,而是相互依存、共同发展。
2.4 生态工程方法
在进行景观创造的过程中,传统方法主要是通过对环境进行强硬的人工改造,采用这种方法虽然可以在短期内实现目标,新的景观得以展现,然而想要将景观长期有效地维持下去,就要长时间消耗大量的人力和能源。生态工程方法则通过维持环境的某种程度的生态多样性发挥环境的能动性,实现景观的自我增值。生态多样性能形成一种综合的“栖息环境”,这种栖息环境具有丰富的层次结构,能自行生长、成热、演化,并抵御一定程度的外来影响力,即使遭到破坏,也有能力自我更新、复生。建立在这种栖息环境上的景观就是自我设计的景观,它意味着人工的低度管理和景观资源的永续利用。
3 结语
在建设新农村时代背景下,进行农村景观规划的生态设计过程中,充分将当地的自然环境与生态环境、生态农业相结合,在考虑设计总体战略时认真考虑全部因素。同时,还要创造以人为本的新农村景观,只有这样才能建设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才能为老百姓创造有利于他们的生活生产环境,才能使新农村全面快速地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