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历史学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1学生对历史认知具有片面性,抓不住本质
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网络时代的到来,学生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接触到与历史有关的知识。这种由影视作品、历史栏目等获取来的历史知识虽然方便快捷,但由于它经过了艺术再创作的过程,往往具有片面性。它使学生容易被表面现象吸引,对历史真实的前因后果反而不感兴趣,影响学生历史知识结构的建立,误导学生判断。
1.2学生勤于背诵历史知识,缺乏深入理解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时候既要努力学习,也要通过思考把所学内容转化为自己的东西。然而,据调查,许多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知识仅仅为了考试过关,以致他们只是勤于背诵,对历史缺乏真正的理解。这种不良的学习习惯会使学生缺乏学习历史的兴趣。
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很重要,因为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了解历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为此,可以从以下方面作出努力。
2.1做好情境导入,提高学生参与度
2.1.1运用故事导入
受自身成长规律和心理发展程度的影响,运用故事导入授课内容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策略。初中历史老师可以根据授课内容寻找一些有意义的小故事进行课程导入,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到老师设置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开篇《中华文明的起源》时,可以运用神话故事“开天辟地”进行导入,引发学生对中华文明起源的兴趣,使学生自发地跟着老师的讲课寻找答案。
2.1.2运用诗词导入
中华诗词博大精深,是丰富的历史资源。它们反映着历史背景,是进行历史研究的重要资料。因此,初中历史老师可以根据所讲朝代的不同选择合适的诗词进行课程导入,透过诗词去了解历史,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使学生对历史产生认同感。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九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时,可以运用诗歌《示儿》进行导入,通过感悟一位父亲的爱国情怀,引发学生对该诗歌创作背景的好奇,从而使学生积极学习民族政权并立时代的知识点。
2.1.3运用歌谣导入
历史具有不可重现的学科特点,这使在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不容易融入历史情境。歌谣生动活泼,反映着历史背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歌谣进行导入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进入情境。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二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时,可以通过大家齐唱《七子之歌•香港》、《七子之歌•澳门》进行导入,让学生边唱边感受两岸分离的不舍,从而引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使学生铭记香港、澳门的回归。
2.2增强历史学科的直观性
2.2.1运用好教材插图
在初中历史教材中,每一章都配有与之相对应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插图,具有直观性,有利于学生建立起图像联结,方便学生对历史知识点进行记忆。所以,初中历史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要积极利用这些插图,使它们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2.2.2运用多媒体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校教育普遍运用到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将声音、图片、影像资料等融为一体,具有直观性。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性这一特点,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十三课《不怕远征难》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不怕远征难”这首音乐视频,让学生听、看,然后说出经历过的困难以及自身感悟,讨论进行的原因,意义等,从而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
3.尊重学生主体性,进行探究式教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初中生的认知能力和经验水平都获得了一定的积累,他们具备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中历史教师要从学生的发展水平出发,在教学时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4.结语
首先,还是要做好预习、听讲、复习这三个环节。课前认真预习可以使学生对即将要讲到的历史事件、人物等有一个简单了解。另外,学生可以找到自己不懂的地方,以便在老师讲课时获得解答或者向老师提问。上课时要认真听讲,这是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关键。课上应勤于思考,跟着老师的思路,积极思考回答老师的问题。很多同学开始时,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也有自己的想法,但因害羞或胆怯而不能积极举手,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习惯,懒于思考和回答了。在听讲时还应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除了老师的板书以外,还要培养对一些重点内容做记录,如老师多次重复的内容,课本中一些思考题的答案等等。“温故而知新”,反映了学习过程不能一次性完成,认识过程必然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规律。所以课后一定要及时复习,要持之以恒。
其次,使学生养成浓厚的学习的兴趣。杨振宁曾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兴趣是自学学习的先导,是人们探究世界的动力,是最好的老师。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遇到挫折困难才能顽强攻克,百折不挠。”新的历史学习内容满足了孩子们的兴趣追求,增加了孩子们感兴趣的,贴近生活、贴近现实的内容。教学内容变得生动、丰富、多彩,赢得了孩子们的喜欢。学生对历史产生了兴趣,才会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再次,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过程、历史概念等知识的获取是通过记忆来完成的,这是学好历史的第一步。如果没有对历史知识的牢固记忆,理解和运用就无从谈起。这里所说的记忆并不是机械的死记硬背。在学习历史,背诵记忆课本上的知识时,应首先弄懂它的意思,然后再去背诵记忆,这样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记忆复杂的年代、地点、人物、事件时可以尝试教给学生一些记忆的方法。历史是记忆性较强的学科,但仅仅死记硬背史实是远远不够的,在记忆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和运用。帮助学生理出一条线索,找出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弄清每件史实前因后果,这对今后历史学科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初中历史;学习兴趣;提高和激发;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9-0182-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9.117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此可见,兴趣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尤其是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的心理还不够成熟,学习注意力持续的时间不够持久,往往是根据自己的兴趣来安排学习。所以,要想有效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质量,必须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笔者现结合教学实践,浅谈自己在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方面做出的努力。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是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前提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重要诱因,很多学生是因为喜欢教师才愿意对他所教的学科进行认真的学习。那么,什么样的教师才能够受学生爱戴?调查与研究表明:学生最喜欢的是语言风趣幽默、专业知识渊博、举止大方得体、上课充满激情和活力、能够说一口流利标准普通话的教师。作为一名初中历史学科的教师,他的综合素质应该包括多个方面,如思想政治素质、历史专业知识素质、教育教学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等等。要提高初中历史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必须先从自身做起,不断修炼和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一)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呈现渊博的知识
渊博的知识可以使学生了解更多教材知识之外的世界,让学生充满了对教师的崇拜;风趣幽默的教学语言能够有效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堂教学更为活跃,吸引学生的浓厚兴趣。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工作中,很多教师往往认为一个人是否风趣幽默是由个人的性格决定的,和课堂教学并无太大的关系。当然,风趣幽默是和个人性格有关,但是我同时认为渊博的知识是风趣幽默的前提基础,只有博览群书才能挖掘出其中的趣味性,然后才能从这些趣闻轶事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教师具备了丰富的知识储备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信手拈来,再加上不断修炼自己的教学语言,增强其趣味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使每一个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课本上的知识,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
(二)教师要具备历史正义感,充满激情地进行历史教学
在关于学生学习兴趣的调查中发现,学生对于上课充满激情的教师评价是很高的。学生可以从教师激情澎湃的讲解中感受到历史的沧桑演变和是非曲直,更加深入地走进历史,了解历史。那么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富有激情呢?首先,教师要具备高度的历史正义感。也就是说教师要对历史事件的是非曲直有一个公正客观的认识,能够对于历史上的正义加以赞扬,对那些历史上的丑恶行径给予严厉的抨击,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教师要具备一定的表演能力。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教师就是一个将历史重演的演员,我们要把自己置身在历史当中,向学生呈现一个相对真实的教学情境,帮助理解当时历史环境。再次,教师要注意语言上的抑扬顿挫。抑扬顿挫的语言能够将教师的情感清晰地表现出来,比如在讲到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时,教师要读出对懦弱的清政府的愤怒和对国家命运的惋惜,讲到“五四”运动时要读出对这些热血青年的崇敬。最后,教师要具有得体大方的举止。除了课堂教学语言要富有激情之外,教师还要注意自己的姿态语言。教师在讲述历史上的著名人物的时候可以模仿他们的动作,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用自己的激情感染学生。
二、 掌握良好的教学方法,是提高学生初中历史学习兴趣的直接手段
在很多学生的心里历史学科就是一门副科,教师要想改变学生这种不正确的认识,使学生重视历史学科的学习,就必须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浓厚兴趣。除了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外,教师还要进行不断地尝试与更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寻找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巧妙运用有趣的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有趣的历史故事能够活跃课堂学习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更多的历史知识、获得丰富的人生哲理。如何运用历史故事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每一位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需要深入思考和探究的重要教育课题。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大国,涌现了数不清的历史故事,如何正确地运用这些历史故事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要考虑的首要问题。首先,这些历史故事要是真实的客观历史,而不是人云亦云的杜撰。其次,要注意保持与教材的相关性,使学生能够通过对历史故事的理解掌握历史知识。再次,要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导向性,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在几年来的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中,也经历了多次的曲折和反复。从中总结出一些经验教训,认识到要让学生在教学中能真正发挥主体作用,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全面系统的培养:
一、探索学习掌握课本知识的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本知识的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首要表现,也是其它学习能力的基础保障。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方法和技巧的不同,决定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这方面能力的开发训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
1、探索识记具体知识点、概念的便捷途径
知识获取的迅捷性、记忆的持久性和再认再现的准确性,是学习效率的首要体现。每一个知识点、概念都有其不同的记忆方法,发现并掌握其规律,合理加工处理知识信息,探究便捷的记忆技巧,有利于提高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效率。一方面,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相关技巧,供学生借鉴;另一方面,更多的是需要学生能举一反三,化抽象记忆为形象记忆,针对不同的识记对象,探索最佳的识记技巧,并相互交流和促进。
2、探索概要掌握某一部分知识内容的基本要领
重大历史事件往往包括背景、经过、影响几大段的复杂内容,学生靠死记硬背效率低下。这就需要化复杂为简单,通过信息的加工重组,提取记忆要素。可以借鉴语文科的学习方法
二、深化对教材知识的挖掘和联系
对教材知识的进一步挖掘和联系,包括学科重点知识的挖掘、学科内知识的联系、跨学科知识的综合等。它是学生学习能力强化的一个重要步骤,也是近年来高考对学生知识能力考查的重点。只有通过对教材知识的深入挖掘和联系,才能更全面深刻地理解掌握知识,提高综合学习能力。
1、善于发掘教材的隐性知识
教材各部分的文字材料、图表等,首先直接反映相关部分的主题,体现为显性知识。同时,它们还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其它部分的主题,体现为隐藏性知识。在学习中要指导学生对隐藏性知识深入挖掘和联系,并进行知识的迁移。
2、深入探究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首先是历史原因的探索,从直接原因到主要原因、根本原因;从主观原因到客观原因;从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探索和分析原因。其次,由表象深入探索事物的属性和本质,理解其本质含义。在此基础上,综合各方面因素,总结出历史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
三、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答、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历史学科知识的运用,一方面,是解答各类历史试题或与历史相联系的综合试题,这也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最普遍手段。另一方面,是指导解决现实问题,包括社会问题和个人问题,这也是历史学科作为“人文科学”作用的终极体现。
1、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各类考题、练习题
当前,考试是检测学生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唯一手段,或者说是最重要手段。因此,解答考题的技巧,也就成为学生学习能力一个重要方面,而进行各种题型的练习、考试训练,则是培养这方面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练习、考试和讲评的不断重复和提高,使学生逐步形成适应命题考试的能力。这方面的能力训练几乎每个学校都相似,这里就不再分析。
2、对学习测试效果进行自我分析和评价
每次考试后,通常由教师进行分析、点评。但由于教师教学时间的限制,平时更多的训练甚至考试,需要学生借助参考答案,进行相互批改或自我分析、评价。通过学生转换角色的自评互评,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命题的基本思路,把握命题的一般规律,了解答题的基本要求、掌握答题的基本要领,从中发现自己在解答问题中存在的不足,分析失误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自己分析解答各类问题的能力。
四、打破“权威”的信仰,树立“信仰”的权威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来说,教师、教材、学习辅导材料等是“权威”,这些“权威”的积极作用不可否认。但“权威”不等于“真理”,总要受到时代或个人认识的局限。因此,学生要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就要坚持“信仰”,即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物。“当仁,不让于师”,对一些问题大胆提出质疑,通过师生之间交流探讨获得“真理”。
1、对历史教材的某些“权威”观点提出质疑
历史学科研究的不断突破创新,使历史教材的滞后性更加明显,特别是一些陈旧的历史观点和结论,已经明显的过时,甚至被证明是错误。学生在学习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历史事物、判断历史结论,大胆地对教材的某些观点结论提出质疑,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和主张,并引用史实加以论证或驳斥,不能盲从“权威”。
2、对相关学习参考资料、练习题提出质疑
当前各种教学参考、学习辅导资料、习题让人目不暇接。一方面,要求教师慎重选择;另一方面,也对学生提出了分析鉴别能力的要求。即使是“权威”的课外资料,也不见得比教材“完美”,缺陷和错误在所难免。许多学生在学习和使用中经常发现一些问题和矛盾,如辅导资料与教材有矛盾或不同的参考资料有冲突,而习题的答案错误或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则是家常便饭。学生在使用这些资料中要学会发现问题并提出质疑,通过教学交流寻求解决。
五、开发研究性、创造性学习能力
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是创造力的开发。要开发创造力,就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品格,鼓励知识的运用和创新,指导正确的创造方法的和提供良好的创造环境。在教学中可先由教师示范,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指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造力的开发训练:
1、自己动手设计一些能力训练题
在教学中,学生要由被动转为主动,思考方位的转换是非常重要的。让学生转换一下角色,站在教师或命题者的角度,动手设计一些能力训练题,既是学生创造力开发训练的有益尝试,同时又可以加深对教师或命题者的认识和理解,对学习和考试都有很大益处。设计题目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可先参照相关练习题或试题,对其进行适当的改造,然后再发展到自己独立设计,要尽量突出其创新性、综合性、现实性,同时也可增加一些趣味性。
2、对历史事物发表自己的观点或提出假设推理
【摘 要】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受到学生个人学习能力与外在因素的多种影响,学生的学习结果也有一定的差距。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差生的存在是极为正常与普遍的。在新课程标准的推动下,差生的转化工作已经成为当代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本文从初中历史教学出发,对差生转化的教学策略进行分析。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活动;差生;转化策略
对于一个学校来讲,差生的存在数量与比例是衡量其教育水平的重要标准。差生的大量存在自然证明了教育的失败。教学改革的进行,使得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成为教育活动开展的重要目标。要将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就是要让每一位学生在学习中都有所收获。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加强差生的转化,是对差生学习能力的一种尊重,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方法。
一、对差生进行正确看待
对差生进行正确看待,是实现差生有效转化的重要基础。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需要对自己教学思想进行转变。受到教学制度以及传统考试制度的影响,许多教师会更喜欢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认为这些学生是他们的骄傲。一部分教师讨厌差生,在对待差生与优等生时会有明显的差别。这样的教学态度会影响到差生的心理发展,影响到差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世间没有完美的事物,学生也是一样。受到个人智力因素与社会环境、家庭教育的影响,学生在初中历史学习中的表现也会有一定的差异。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差生的成功转换,教师需要改变自己对差生的看法。差生一样是学生,只是自己还没有对其潜力进行正确且高效的开发。这样的态度会使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差生转化活动得以更好地开展。
二、对差生进行实际研究
要想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差生进行转化,教师需要对差生出现的原因进行实际分析。掌握了差生产生的原因,教师就可以找到差生转化的切入点。差生也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产生的。一些学生的历史学习基础不足,造成初中历史学习断层,无法理解初中历史知道的现象。也有一些学生是因为家庭环境的问题,无心投入到初中历史学习中来。还有一些学生受到社会不良诱惑的影响,无法将注意力集中在学科学习中。面对这样的现状,初中历史教师要利用课下时间做差生的实际研究工作,找到每一位差生的特点以及出现的原因。对症下药,因材施教,使学生可以在初中历史学习中建立起正确的学习观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对差生进行兴趣培养
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许多差生之所以历史学习质量不足,是因为其缺少初中历史学习的兴趣以及初中历史学习的动力。对差生进行初中历史学习兴趣的培养,对于差生的成功转化有促进作用。差生对初中历史知识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历史学习中来。教师要对自己的业务水平进行提高,利用不同的手段来提高初中历史的趣味性。
比如在讲解《的爆发》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让学生进行相关视频的观看。在视频的引导下,学生融入到的真实情境中,对产生的原因以及造成的后果会有一定的求知欲望。这时,教师再对事件进行详细的讲解,差生的注意力才能得到集中,认真听讲。因此,加强差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是差生转化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四、给差生学习表现机会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差生的表现就是课堂参与度不高。差生对于教师的提问不予配合,也不能正确回答教师的问题。这样的学生自然会受到教师的冷落,大部分教师在进行历史新知识的讲解时,不会提问差生。这就使得差生在初中历史课堂活动中颇显多余。差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不到肯定,就无法找到初中历史学习的动力。要加强差生的转化,教师必须要给予差生平等的关注,使差生意识到自己对于历史课堂的进展是有一定的影响的。教师要给予差生历史学习的表现机会,在课堂中可以有意利用难度较低的问题对差生进行提问,使差也在课堂中找到学习成就感。
同样在讲解的相关知识的时候,产生的原因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产生的原因有直接原因与根本原因。教师可以将的原因分两点进行提问,让差生来回答产生的直接原因,让其它学生来回答根本原因。这样的提问不仅使差生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发言,还增加了差生初中历史学习中的成功体验。差生得到关注,得到表现的机会,得到成功的,自然会迎头赶上,深入进行历史学习,提高自身能力。
五、对差生进行合理表扬
成功的体验对于差生的转化有着直接作用,教师的表扬使差生可以得到的最为直接的肯定。每一位学生学习的动力之中,都有一条是希望得到他人赞扬与肯定。许多初中历史教师面对差生都有许多无奈,批评差生是常事。这样的批评不仅不会让差生找到学习的动力,反而会使差生越来越不自信,认为自己达不到教师的要求,得不到教师的肯定。教师的肯定对于学生来讲十分重要,在进行差生转化工作时,教师要多对差生进行表扬,少对差生进行批评。
比如在初中历史课堂上,面对同样的问题,差生给出的答案并不全面,但与其历史学习能力相符。教师不能用要求历史学习能力高的学生的要求来衡量差生,教师要对差生进行鼓励。像“你给的答案很正确,要是更全面一点就好了”或者“从你的答案来看,教师看到你的进步了”这样的话语不仅表扬了差生,还给了差生进步的动力,指明了发展的方向。因此,在初中历史中,教师要多多利用积极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促进差生的转化。
综上所述,差生的转化是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差生是教学对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对差生进行关注,才能使初中历史教学质量得到全面提高。针对现在初中历史教学现状,笔者就初中历史教学中差生转化方法进行了几点分析。希望当代初中历史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加强对差生的关注,使初中教学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 历史故事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6-0165-01
引言
历史故事是普及历史知识的主要方式,历史在依靠故事传承的同时也在丰富着历史故事,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利用历史故事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历史故事的运用也能培养学生的史学思想与历史思维能力。历史故事因其特殊性,在历史教学中对其的选择与运用有较高的要求,历史老师不仅需要有渊博的史学知识,还要能结合当下,融会贯通。本文将对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运用历史故事进行探讨。
一、选取历史故事的主要原则
当前教育背景下,授课教师如果选择好历史故事,便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历史故事的选择应尊崇以下几点原则。
(一)内容生动,形式多样
作为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不能以自己的看法与观点去衡量学生,历史故事的选择要基于学生的喜乐习惯,便于他们理解与感悟的故事,内容的生动有趣包含故事内容积极乐观或故事传达的是积极向上的情感,这样的故事有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二)主题明确,思路清晰
选择的历史故事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在这主题之上还要达到层次清晰、表意明了的程度,如果没有好的主题,便会造成听者思维混乱,不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并且历史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要次第展开、娓娓道来,逻辑清晰,让听者听而不乱,学而有味。
(三)紧绕大纲,情境教学
教师选择的历史故事内容要紧紧围绕教学大纲,最好要紧扣上面的重点与难点,把重难点通过故事的形式表达出来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教师可以在讲授历史故事时通过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使得教学内容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起到了活跃学生思维,促进学生能力提升的作用。
二、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一)抓住时机
教师在课程的开始选择讲历史故事,必须使故事紧扣本课内容,在学生好奇心与兴趣高涨的时候推出课程内容,能加深印象,便于接受。教师也可以选择在课程的中间穿插历史故事,在教学过程中,有时会遇到理论性较强,较为抽象的历史知识,以故事来突破重难点,便于学生消化理解。科学研究表明,学生在一节课进入10~20分钟后就会产生注意力分散游离现象,在这个时候,如果教师穿插一个历史故事,便可以缓解紧张的学习气氛,使学生的注意力又集中到课堂上,以保证上课效率,这样既提高了教师的讲课质量,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教师还可以以历史故事作为课程的结束,以故事收尾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课程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教师的教学中,常常出现草草收尾的现象,这样会使整堂课功亏一篑,故事的趣味性也大为减半,会出现结束一节课,给学生带来意犹未尽之感的结果,如果老师再留下一两道思考的问题,或设置一个悬念,更会给学生新鲜感,在满足学生的学习热情的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动脑能力,加深了他们对相关知识的印象。
(二)掌握语言魅力
历史学科是一门具有科学性的学科,所以教师的语言也要准确,一个字两个字的差别往往就会使学生在理解上产生偏差。历史故事的叙述需要充分调动演讲者的表情,肢体语言以及心理暗示,在讲述历史故事时的语言要生动。我们都知道,只有声情并茂地讲演才会给听者带来身临其境之感,这样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教师在讲历史故事时要表现出爱憎分明的情绪,在讲到历史英雄时,可以慷慨激昂,在讲到奸臣贼子时可表现得厌恶鄙视,这种情绪也能带动学生,让他们明白是非观,区分善恶,这对树立学生的正确价值观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同时也应注意,因其重要的引导作用,教师要严守师德,不夹带私话,做到客观公正,以免误导学生。教师讲故事的时候还要注意处理语速和节奏,语速太快,学生听起来吃力,语速太慢,影响学生思维能力,注重语速与节奏的把握对学生的听课效率影响很大。
三、结论
如何使历史这门学科重新焕发青春与活力,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历史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在现代历史教学中,需要年轻的教学方式,而一直是作为传授历史知识的重要载体之一的历史故事,在历史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便承担着传播年轻教学方式的使命。我们在教学中要学习对历史故事的选择和运用策略,并对其历史故事的选择原则进行掌握,结合当下,融会贯通,以古鉴今,丰富课堂知识的同时也创新历史学科教学方式,以期实现发展历史学科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杨红琴.历史课“六步有效教学模式”初探[J].林区教学,2009(06).
【关键词】 初中历史 教学方法 探讨
创新初中历史教学方法,是新课程改革的时展趋势,是矫正历史课当前尴尬地位,顺应学习方式革命的必然要求,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是建立在有效性的基础上的,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本文从建立和谐的良好的师生关系和教学中,阐述了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见证,记载着人类悠久的文明。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历史,也需要历史的积淀。
长期以来,历史教学采取教师满堂灌,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使得历史教学枯燥乏味,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增强学生历史观念,使其从历史知识中得到启发,成为一个当今历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
初中历史教育工作者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就需要在新一轮课改的大背景下,实行先学后导、问题引领的课堂教学模式,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学生分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打造高效轻松的课堂,从而不仅实现初中历史教学的目标,还能效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更能培养其终身学习的能力。
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应该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正确对待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认识到课堂教学有效性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并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转变教学观念,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体,教学成为教师的一言堂。而新课标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是学生学习成长的伙伴和良师益友。
因而,在历史课堂中,教师要走下讲台,融入学生中,将教师的写、讲、说、画转变为学生行为,启发学生学习,让学生写一写、讲一讲、说一说、议一议、画一画,给学生提供活起来的空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个体差异,关注每一个学生,努力创建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布置作业,积极鼓励学生课上讲解,仔细倾听学生的讨论,不随意打断学生的发言,对学生的见解不求全责备,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做出点评,对学生的思维表达不过分苛求,以赏识、赞许的心态构建学生学习的平台。
教师努力形成幽默风趣的教学风格采用现代、诙谐幽默的语言重新包装课堂,将网络语言引进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喜听、好思、乐学。
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得学习氛围轻松活泼,又能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幽默是一门大学问,既要有愉悦性,又要有启迪性和教育性,以帮助学生理性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而不单单只是调动课堂气氛。灵活采用历史资料,突出情景,活跃教学。历史的思维能力不是自然生成的,需要培养和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依据教学内容引入历史材料,随着一节课内容的展开,在必要的地方插入恰当的历史材料,依托材料给出的情景对问题进行设置。当然,问题的设计不能过于肤浅,也不能太难而让学生头痛,要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要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征一个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学识,还要有令人敬重的品格。历史教师要努力的完善自己的知识,这样才能更好的教授学生知识。
同时,教师的人格魅力也是很重要的,真诚、亲切、正直、宽容、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等内在的人格魅力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得到学生喜欢和尊重。所以,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努力成为一个富有人格魅力的人,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自己的学生,让学生喜欢自己所教授的历史学科。在学校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两位资质和教学水平相当的老师,一位教学成绩很好,学生很喜欢他的课堂,而另一位却教学成绩平平。
通过调查研究,原因就在于一位是学生喜爱的老师,而另一位是学生不喜爱的老师。学生们说,他们喜爱的这位老师“处事公正、和蔼、随和、责任心强,懂得如何和我们交流沟通,不但交给我们知识,还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了解我们的兴趣爱好和心理需求,像父母一样体贴关心我们,我们喜欢听他说话、听他讲课。”正是建立了这种各谐的师生关系,爱屋及乌,学生在喜欢这位老师的同时当然喜欢这位老师所讲授的这门课,教学效果自然就很好了。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只有转变观念,充分尊重学生,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适时地调动和激发,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使得课堂成为学生的天地和舞台,促进历史学科的学习。
参考文献
1 王孝玲等.小学生识字量测试题库及评价量袁.上海:上海教育出
版社,1993
在二次新课程改革中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摒弃传统制造“高分机器”的死板教学,被动学习,而是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进行历史知识传授的同时,从历史教学的规律出发,正确的、有创造性的指导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最佳途径和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知识的方法,提高学习的能力,才能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受益终身。
以下,笔者就初中历史课堂中如何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能力,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学生一旦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就能够独立自主地获取知识,从而受益终身。在日常的初中历史教学实践总结中,笔者以为阅读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关键,教师应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历史科目是隶属于文科系列,教材中概念少,讲述历史事实的课文多,再加上图画说明、注释等,这些都可以用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笔者在教学中,会充分利用并发挥他们的作用,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以《》的教学为例,如果学生没有正确阅读课文,就很难对课文中的重要历史问题、历史事件做出正确的认识和理解,甚至可能会忽略而过,视而不见。所以,在教学之前,我先要求学生认真地观看和阅读“形势示意图”,让学生搞清楚在这次的战争中,日军的进攻方向和清军的反击方向。通过指导学生有效地观看地图,从而真正认识到中日双方的战争形势以及清军全军覆没的原因,提高学生的理解,加深认识。
此外,对于学生的阅读,教师不可放任自流,而应加强指导,只有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阅读的效果才会显著,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得到切实的提高。
二、指导学生做好笔记,提高知识梳理能力
记笔记是学生学习能力中的重要一项,笔记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高低,并且对于学生课后的自主学习也有着相应的作用。很多学生认为,历史学科不用做笔记,老师讲的知识点书上都有,画出来就好了。但是每到阶段复习或者总复习的时候就会感觉,书上的要点太多,零零散散,记起来太费劲,耗时耗力还低效,这都是因为课上没有跟着老师的思路、重点和难点做好笔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对于一些条理清晰的课文,可以让学生自主阅读,并在此基础上列出课文提纲,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此外,为了保证学生的笔记质量,在学生整理笔记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指导,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笔记一旦做好了,学生在复习时就能一目了然,明白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将零零散散的知识串联起来,从整体上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不仅能提高学生梳理知识的能力,而且还能提高学习效率。
三、指导学生融会贯通,拓展学生知识领域
人的知识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获得的,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从多个方向和角度交叉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耳闻目睹,口诵心惟,读写讲练,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样,不仅能拓宽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而且还能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轻松、快乐地成长。自古文史相通,任何文学作品的产生都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并能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现实,任何历史内容都是依靠文学的形式进行记录和传颂。历史学科包含了文学、哲学、法学、美学、自然科学等诸多学科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历史学科广泛兼容性的特点,就决定了它的教学可以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多个方面地进行多元分析和教学。
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必须要充分地利用历史学科的广泛兼容性,将它与其他的学科知识有机融合在一起,相互渗透,相互补充,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学会融会贯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指导学生注意观察,力求做到学以致用
学习任何科目都是一样,我们学习它,就是为了让它为我们所用,历史也不例外。“以史为鉴,古为今用”,历史包含了前人的一切得失成败,我们学习它,不仅要正确认识它,还要注重总结和提炼前人的经验教训,与当今社会生活结合,让历史作为现实的借鉴、参谋、指导,做到历史和现实的统一。同时,教师应当注意的另一个方面,就是要引导学生用掌握的历史知识来观察、分析当前的社会热点,解决实际的问题,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历史的实用功能,摆脱“历史无用”的困惑。
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应该转变学生的传统学习模式,注重过程与方法的传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引入其中,能够有效达到上述教学要求。那么,该如何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应用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呢?
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应用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与理论性较强的学科相比,初中历史学习是具有一定趣味性的。教师应根据小组合作学习的原则,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指导学生在小组交流与合作中完成学习任务,这有利于促进学生智力的开发与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但是,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容易出现问题。
教师的课堂组织不当,会让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流于形式。看似课堂氛围十分活跃,但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在开展学习活动。乱哄哄的议论是没有教学意义的,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马上讨论起来,教师再说什么也听不进去,课堂讨论缺乏针对性,造成了课堂教学时间的浪费。
在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是为了促进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但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提出的是学生心中明知道答案的问题,却还让他们讨论,这样的讨论活动是完全没有意义的。
二、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作用
要促进小组合作学习发挥积极作用,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合作学习行为,提出科学合理的合作学习课题,促进合作学习模式效率的提高。
1.科学选择主题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教师需要选择一个恰当的合作学习主题。在初中历史教学内容中,有许多适合小组合作讨论与交流的学习内容。针对不同的内容开展不同的合作学习活动,会让初中学生的历史学习观得以创新,促进学生融入到历史学习活动中。
例如在学习有关丝绸之路的知识时,可以开展一个寻访丝绸之路的活动。教师将学生分成导游组、地理学家组、历史学家组与美食组等不同的小组,根据小组特色制定学习任务,从多个角度对丝绸之路进行了解。在这样的合作学习中,学生都有不同的学习重点,这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满足,更能扩展学生的历史学习的视野。
2.科学组织课堂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具有较强的叛逆心理。在初中历史教学活动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教师需要考虑学生的心理变化,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引导学生学习。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自主自愿地参与到课堂中,促进合作学习活动效率的提高。通过有效的课堂组织,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历史知识,会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加强教师指导
教师的指导,对于学生合作学习活动的有效开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为课堂活动的设计者,教师需要通过适当的点拨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进行引导,让学生知道自己应当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