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会计核算一致性原则范文

会计核算一致性原则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会计核算一致性原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会计核算一致性原则

第1篇:会计核算一致性原则范文

关键词:军队财务 会计核算 评价制度 体系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完善,会计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会计核算日趋规范化,相比之下军队会计理论的发展相对滞后,尤其是在会计核算考核评价制度体系层面,会计核算考核评价制度体系相对缺失,大大影响了我军会计核算监督工作的成效。因此建立军队会计核算考核评价制度体系是适应会计环境发展的客观要求。建立军队会计核算考核评价制度体系,加大军队内部会计控制和监督力度,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建立军队会计核算考核评价制度体系的意义

(一)建立军队会计核算考核评价制度体系是适应国内会计环境的发展变化的客观要求。

2000年12月29日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制度》,这一制度对于企业会计核算监督考核方面做了十分全面完整的规范,提出了完善军队会计核算后续平价工作的建议。财政部在2001年11月9日又印发了《企业会计准则》,该准则又进一步对相关会计信息提供和取得方式进行了规范,要求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2007年1月1日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中对会计核算又进一步进行了规范,对照会计准则和环境变化,要求必须加强会计核算监督,建立会计核算考核评价制度体系,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军队会计核算考核评价制度体系的相对缺失,与国内会计环境发展及不相适应,这就要求我军必须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建立军队会计核算考核评价制度体系,做到与国际国内会计环境接轨。

(二)建立军队会计核算考核评价制度体系有利于实现财务保障有力的总体目标。

在经费有限的条件下实现财务准确化、精确化保障是我军对后勤财务部门提出的要求,也是财务管理工作的一个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经费来源有限的基础上,在内部挖潜上下功夫。各单位必须摸清家底,保证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做好会计核算工作的检查和监督工作,建立会计核算考核评价制度体系,对于单位会计核算工作完成好的,要进行表扬,对于执行力差的,要进行批评,并且进一步分析找出原因,要求其在特定的时间内进行改进。通过建立会计核算的考核评价体系,防止军队资产被人挪用,造成资产的流失,进一步明确责任;通过检查,综合挖潜,提高资产的利用率,防止浪费,为军队节约经费,进一步缓解部队的供给矛盾,实现后勤保障有力的总体要求。

二、建立军队会计核算考核评价制度体系的构想

(一)设计思想

军队会计核算分析考核评价体系的设立一定要引入成熟、简洁、适应部队特点的现代管理思想,实现由定向性分析转变为定量分析逐步实现过渡。确保评价工作全面、系统、真实、准确,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加强会计核算效益分析和动态分析,摆脱部队以往单纯从经费投入的角度搞静态分析的思维定式。

(二)考评原则

系统分析地原则,军队会计核算评价不能居于某一方面,必须从各个层面进行反映,所选定的考察内容,必须覆盖现行的军队会计核算的主要范畴,使之能从全局说明问题。

定量分析原则,军队会计核算考评内容应该全部量化,大量运用数据说明问题,尽量排出主观因素的干扰,量化的指标内涵必须确认、确保可以具体操作,具有可比性和普遍适用性。

相关分析的原则,评价体系必须有利于发现军队核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分析会计核算现状,有利于为各级党委提供决策依据,能够保证评价体系信息的价值含量。

第2篇:会计核算一致性原则范文

论文摘要:事业单位是我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主要载体,是政府经济和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和国计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背景下,如何实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向企业会计制度转变进行分析。

随着我国财会制度改革力度的逐步加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事业单位进行了改制,与市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将会直接面对来自国际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事业单位走向市场,实行企业化管理势在必行。由于企业会计制度更利于事业单位竞争和体制改革的要求,因此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向企业会计制度进行转变是必然的趋势。根据新的仕业财务通则》规定,改制后的事业单位比照适用修订后的《企业财务通则》进行会计一核算。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向企业会计制度进行转变过程中,事业单位原有的一些财务、会计管理理念需要重新认识,有些财务、会计内容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创新。

一、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向企业会计制度转变的可行性

1、企业会计和非盈利性的事业单位会计是构成现代会计的两大体系,事业单位会计属于预算会计的一种.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和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完善,预算会计的职能也随之相应拓宽和发展,预算单位会计主体地位不断地变化和加强,非盈利组织的事业单位作为一个独立的特殊体系,与企业会计的差别逐渐减少,二者有着逐渐趋同的发展方向。

2、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存在诸多的相同点.首先是两种制度的会计前提相同,主要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业务活动、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在会计核算的原则方面,二者也遵循着大体相同的原则,例如真实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可比性原则、一贯性原则等;两者在会计要素方面虽然有着一定的差异,但是两者在内容和方法大体一致,例如企业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成本费用和利润六项。事业单位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五项。各要素的界定、内容及特征相同。另外,在会计科目的设置、各会计科目核算的内容以及财务分析方法的应用上具有一致性。

3、随着我国经济和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完善,事业单位从单纯由国家拨付经费收支向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向补贴、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管理模式转变,收支项目和内容呈多元化发展,逐渐强调成本核算,注重现金收付与资金使用效率并重。在企业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所规定的内容具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在信息质量要求、报表要素确认和计量原则、报告方法和内容等方面来看,其对资产、负债、收入、支出等方面的规定也大同小异,各项核算原则、方法基本一致,报表构成也基本相同,所有者权益、利润、净资产和结余实际上是资产和负债以及收入和支出计量的结果,本质上是一致的.所以,企业与事业单位不仅在核算和报告原则上有一致性的理论指导,而且在确认、计量方法上也有一致性的原则。

二、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1、资产核算方式方面.在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资产核算方式方面,固定资产不计提 折旧,只核算账面原值,通过提取修购基金来保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更新和维护。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计价、固定资产增加、固定资产转出、固定资产的盘亏、盘盈等会计事项规定了详细的核算方法,但对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的价值损耗核算的规定却不明确。由于不反映固定资产净值,存在很多问题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净值,会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发生价值背离固定资产原值,不反映固定资产的磨损,虚增资产总量,使资产负债表中净资产指标不能反映资产的实际状况。由于成本不包括折日费用,使得成本核算不完整.一方面事业单位在购建固定资产时,借记“事业支出一设备购置费”澎专用基金一修购基金”或“专款支出”等科目,这样核算虚增了事业成本;另一方面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人为降低了取得相应收入的成本,虚增了盈余,且不能真正体现会计核算的配比原则。

2、会计核算基础方面.《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第十六条规定“预算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经营性业务核算可采用权责发生制”.在收付实现制下,事业单位经常存在一些会计年度内收支项目不配比的情况,导致一些事业单位采用收付实现制来核算不能真实完整地反映该单位的经济业务。如,事业单位在一些非经常性的费用支出方面,在发生费用的时期,支出增大,造成结余减少。使当期收支不配比,计算的结余也不是真正的结余。尤其是实行政府采购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以后,采购环节和付款环节相分离,使得项目的实施与货款的支付存在一定时间间隔,如按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处理,在采购和支付间隔跨年度时,会出现比较严重的账实不符,不能真实反映单位的经济业务.

3、成本核算方面.目前,在事业单位体系中,经营性事业单位存在经营性业务,而两者采用不同的会计基础进行核算。一般情况下,事业单位对经营性业务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成本核算,对非经营性业务采用收付实现制,不进行成本核算。由于不计算成本,难以对非经营性业务进行正确的资金使用绩效评价与考核。另外,实际工作中由于两种业务不易区分,使得费用难以合理分摊,造成成本不能准确核算。这不仅不利于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不利于国家预算资金的有效使用,而且很容易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因此,经营性事业单位进行全面的成本核算更有利于节约资金和提高运行效率。

三、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财务制度改进措施

1、设置合理、统一的会计科目。在事业单位企业化改革的过渡阶段,从会计核算的规范要求来看,经营性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内容将会向两边分化经营性事业单位中,事业型的单位其会计核算规范将进一步向预算会计靠拢,而具有施工性质、需要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或者部门将向企业会计靠拢。在事业单位企业化后,可以对国家拨付的事业费管理采取事业单位财务准则进行核算,事业单位在会计科目的设置上,应按照新会计制度的要求,结合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特点,采用新会计制度中通用的科目。对于不能够反映事业单位财务活动的,但在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中又十分重要的科目,则可以统一另行设置。根据拨付资金的性质,通过设置二级明细科目进行核算。如,“所有者权益类”科目中,没有能够确切地反映事业单位资金来源的科目,则可以根据其资金来源的特点,设置一个科目“实收资金”,以反映一个事业单位实际收到的各种资金。此外,还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事业公积”科目,属于“所有者权益类’翎于反映事业单位通过各种渠道得到的,用来发展本单位建设的自有资金。以及在“财务费用”和“管理费用”之外,还可以加一个“事业费用”科目,以核算某些事业单位在发展本单位的事业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

2、建立科学的固定资产核算方式.事业单位企业化后应当根据企业会讨一制度建立固定资产核算方式,在固定资产的构建、使用、处置方面进行设置,选择合适的固定资产折旧办法,并增设“累计折旧”科目,使得会计核算能正确反映固定资产的价值损耗。根据不同情况,在转制事业单位的成本核算中列支折旧费用,对不实行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可只提折旧不列支出。具体做法是,在每一个财务年度末填报决算表时,要认真填列一份详细地反映固定资产增减情况报表,并根据年末固定资产实际折旧总额,填报第一年度的预算报表,申列折旧基金计划,申报预算拨款中取得折旧基金,并列入专款专用的科目,以备后用。在需要更新固定资产时,同样需报请上级主管单位批准,经审查核实确需要更新时,方可从折旧基金中支付使用.

第3篇:会计核算一致性原则范文

【关键词】 小企业会计准则; 企业会计准则; 企业所得税法; 比较

《小企业会计准则》将于2013年1月1日正式执行,该准则基本以现行的《企业所得税法》为导向,其理念为尽量使小企业会计核算规定和企业所得税法统一,把小企业的所得税纳税调整减少到最低,目的是为了提高小企业实施这部准则的积极性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实用性。在此理念下,《小企业会计准则》对各项经济业务的处理和《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大部分是完全一致的,和《企业会计准则》相比较而言,大大简化了小企业的纳税工作;但由于会计核算和所得税法考虑的因素并不完全重合,会计核算和所得税法对某些业务的处理仍存在差异,还需要进行纳税调整。所以,分析和总结小企业会计核算和企业所得税法的一致和差异,将利于会计人员更有效地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

一、《小企业会计准则》对会计业务处理的原则和思路

《小企业会计准则》是以服务小型企业为背景的,其对会计业务处理的核心原则就两个字“简化”。在这个原则下,《小企业会计准则》中对会计业务的处理思路包括:

(一)尽量减少小企业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

考虑到小企业会计人员的从业素质相对较差,为了便于会计人员操作,也为了税务和金融机构更真实和方便地了解小企业的会计信息,《小企业会计准则》对很多业务进行了简化,如不用进行资产减值风险的估计、对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的资本化和费用化不用进行职业判断、均采用未来适用法处理会计调整事项、对资产使用年限的判断空间缩小等。

(二)只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

《小企业会计准则》中没有使用目前在《企业会计准则》中使用的公允价值和现值计量属性,如分期收款销售时不考虑未来现值、长期债券溢(折)价摊销时采用直线法而不采用实际利率法等。这主要考虑到小企业会计业务相对金额较小,即使不考虑公允价格变动和折现的因素,对企业经营状况的真实性影响也不大;而且公允价格和现值存在计量难度,这样做也是为了减少会计核算的难度。

(三)采用交易观反映经济业务

《企业会计准则》在某些业务上采用了资产负债观,而不是现时的交易观,这和企业所得税法是存在差异的。《小企业会计准则》为了减少纳税调整,均采用交易观,反映现时的一个状况,如对所得税的计算采用应付税款法,和企业所得税法保持了一致。

二、《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的一致性

《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对大部分业务的处理是完全一致的,之所以还需要总结两者之间的一致性,主要是站在会计从业人员的角度来说的。2007年1月1日《企业会计准则》开始执行,绝大部分会计人员对《企业会计准则》已经深入学习、充分接受,而《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所得税法》在不少方面是存在差异的,需要进行纳税调整,可能会计人员已经习惯了这些做法。但如果会计人员换到小企业,将来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就有必要学习、比较《小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而《小企业会计准则》在很多方面和《企业所得税法》保持一致,这与《企业会计准则》是不同的。只有了解分析这一情况,才便于会计人员的工作。所以,下文总结的《小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所得税法》的一致性,是以《企业会计准则》为参照的。

(一)对资产损失的处理采用直接转销法,和所得税法完全一致

《企业会计准则》要求进行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是对未来风险的一种合理估计,按照谨慎性原则提前作为费用反映,但所得税法是基于现时的情况,只有当实际发生了损失才允许扣除。《小企业会计准则》对包括应收账款、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内的所有资产发生损失时均采用直接转销法,不再根据职业判断为未来风险计提“减值准备”,而在实际发生损失时提供有效证据进行申报,直接作为费用记入当期损益,并做税前扣除,这和企业所得税法是一致的。

(二)对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均采用成本法,和所得税法一致

《企业会计准则》对长期股权投资按情况不同要求分别采用成本法或权益法,在权益法下,投资收益的会计处理和企业所得税法存在差异,需要进行纳税调整。在《小企业会计准则》中,对长期股权投资一律采用成本法,在实际取得股利时记入当期“投资收益”,这与所得税法处理完全一致。

(三)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生物性资产的入账成本和折旧(摊销)年限的处理与所得税法规定一致

《企业会计准则》中对自建固定资产要求判断“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通过职业判断的“预定可使用状态”并非一定就是“竣工”时点;对资产的折旧(摊销)没有规定方法和年限,而要求职业判断,即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判断使用年限平均法或加速折旧法,折旧年限也根据每个企业情况不同可自行判断。这使得会计处理结果和所得税法规定往往不一致,需要进行纳税调整。《小企业会计准则》对自建固定资产的时点截止以“竣工”为准,与所得税法一致;对资产的折旧(摊销)方法要求通常要采取年限平均法、最低折旧年限要考虑税法要求,以税法规定的最低年限为准,也就是保持和税法一致。

(四)对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的处理与所得税法保持了一致

《企业会计准则》要求对固定资产后续支出进行职业判断,区分资本化支出和费用化支出,资本化支出计入固定资产成本。《小企业会计准则》中减少了职业判断,将后续支出划分为日常支出和大修理支出,将固定资产的大修理支出计入“长期待摊费用”进行分摊处理,与所得税法相一致。

第4篇:会计核算一致性原则范文

【关键词】油田企业;集中核算;实施

会计集中核算是石油企业以及大型国有企业正不断探索的财务核算模式,在信息化不断发展的今天,企业对财务信息的传递速度、质量和标准化的要求越来越高,不断优化的会计集中核算模式能给企业带来越来越多的有效财务信息。因此,会计集中核算是目前许多大企业主要应用的财务核算模式。

1.企业会计集中核算的特点

1.1 集中性。集中会计核算和会计档案保管。尽管各单位不再设会计,改由财政部门的会计核算中心集中进行会计核算,但由于单位的预算没有改变,即单位资金所有权、使用权不变。

1.2 监督性。以资金集中监督为核心。所属单位的所有收入(包括各单位上级主管部门的拨款及外单位划入的资金)均由银行自动记入会计核算中心账户,所属单位的支出均需通过会计核算中心。

1.3 一致性。会计集中核算机构依据国家统一的财务管理制度、会计核算制度和费用开支标准,对单位实施统一的会计监督,在监督的依据、标准、范围、尺度等方面做到一致,可以避免单位之间的不平衡性,有效防止搞特殊化。通过会计人员参与单位收支预算编制、费用开支标准确定、财务管理制度制定以及日常费用支出审核等工作。

2.油田企业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存在的问题

油田企业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在规范各单位会计核算行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会计集中核算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和局限性。

2.1 财权、财力过度集中,不利于提高下级单位的生产积极性在年初,油田企业把专项资金计划一次下达给各二级单位,并要求二级单位年终不得突破。这样,各单位为了各自的利益,容易出现争投资、抢项目的现象。而且油田公司职能部门人手有限,不可能对每个工程、项目都进行现场实地调研以及详细深入的论证。所以,难免会出现审批通过的立项项目施工后低效益甚至是无效益的现象,造成投入资金的浪费。

2.2 预算数据与实际需要容易脱节、不匹配油田企业执行的资金用款计划是各单位当月月末上报下月的预算需求,但是由于财务人员往往不能正确预期下月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甚至是由于对油田实际生产情况了解、不透彻而造成预算估计不准。所以,上报的预算数据往往与实际生产需要脱节,影响油田企业的正常运营。

2.3 付款审批单位多、链条长,影响成本的及时归集和预算的执行由于油田企业付款审批单位较多、签字手续长,很多时候已经安排的资金预算不能按时支出,影响了生产的进行和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付款审批程序较多,容易引起人为的审批链条中断,影响各单位成本费用的及时结算,造成各期成本费用的波动和震荡。

3.完善油田企业会计集中核算的对策和建议

3.1 把握集中核算原则,完善集中核算制度集中核算业务流程最初的设计思想是减少核算层次、优化核算流程、提高核算质量,以实现信息共享,满足上报股份公司财务报告和对外披露财务信息的要求。为了有效地发挥会计集中核算的作用,除了满足一般的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的要求之外,还要通过细化成本核算,加强对成本费用的过程控制与分析功能,以满足内部管理的需求。具体原则是:集中核算业务流程设计既要满足对上报告财务信息的需求,又要满足内部精细化管理需要;要使集中核算、集中控制和落实分级管理责任相结合;共性问题实现统一,个性问题特殊处理;质量必须第一、方案务必优化;财务信息系统必须科学、先进、安全、高效、便捷。在把握并坚持好上述原则的同时,还应出台并严格执行各种配套规章制度,保证集中核算的规范运行。

3.2 实施全额资金预算管理,有效地控制成本费用支出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为了使其继续发挥作用,应该在财务管理系统中增加资金预算管理模块。全额资金预算的控制原理是:在凭证录入时,凡涉及“现金”、“银行存款”、“内部存款”、“应收票据”科目时,先强制弹出资金收支预算窗口,由结算中心或各责任中心将所发生的经济业务按预算类别输入到相关的预算项目中进行统计,并按批复的预算执行付款,从而达到控制资金支出的目的。另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结合现金流量表的项目:在设置全额资金预算项目时,首先满足现金流量表的要求,然后再细化为全额资金预算项目,可以使现金流量表的项目根据全额资金预算项目的汇总得到,财务人员只需录入预算项目金额即可得到现金流量项目的金额。这样,既能满足上报报表的要求,又能满足内部管理的需要,也会大大减轻了财务人员的信息录入量,保证财务信息口径的一致性。

3.3 加强成本费用预算管理,强化预算管理功能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由于取消了内部结算,不再核算内部损益,因此,强化成本费用预算管理的意义更加突出。为此,需要在集中核算系统中增加成本费用预算模块,预算数据可以按责任中心和成本费用明细科目的架构,定义到非常详细的层次。对预算管理可以分级授权,各责任中心负责自身的预算数据维护,可以随时生成本责任中心的预算与实际对比表。通过授权,财务处可以随时监控各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从而强化了预算的管理功能。

3.4 规范程序,明确职责,不断完善集中核算管理制度实行集中核算后,在原核算形式下存在的一些隐性问题将随着集中核算工作的深入逐渐凸显。为适应集中核算后的变化,解决这些问题,油田企业应该有针对性地出台并实施相关的业务规程和管理办法。同时,实行集中核算后,在原核算形式下的岗位职责、岗位分工以及岗位之间的衔接都发生了变化,原来的做法、习惯已经不能适应集中核算的要求。为明确职责、规范管理,促进各岗位之间的工作交流和衔接,提高工作效率和全员的业务水平,不断提高油田公司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水平,油田企业应该坚持“岗位明晰、职责明确、界面清楚、配合协调、标准统一、操作规范”的原则,详细规定每一个岗位工作职责、业务流程、操作规范、工作标准等。

4.结语

企业会计集中核算作为一项新的会计核算模式在企业财务管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通过在实践中的对其不断完善,会计集中核算制将向更合理,更科学的方面转变,对维护企业利益、促进企业的发展方面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朱安红.对国有集团企业会计集中核算相关问题的探讨[J].中国总会计师,2011(01).

第5篇:会计核算一致性原则范文

    一、会计主体假设

    会计中最基本的概念是主体。一个会计主体是一个组织,或是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单位而存在的组织的一个分部。从会计的角度看,每个主体都有分明的界限,这样一个主体的业务才不会与其它主体的业务相混淆。不同主体的业务不能混合核算。每个主体都应该单独给予评价。

    会计主体假设在存货会计中也同样体现。比如:在存货确认上,企业委托加工发出的存货属于委托方的存货;已经销售的存货商品,即使存货还在销售方仓库而购买方未提货,这样的存货商品也不属于销售方;购买方虽未提货,在会计上也确认为购买方的存货。

    二、一致性原则

    一致性原则要求企业在不同的会计期间采用相同的会计方法和程序。一致性使企业在不同期间的会计报表具有可比性。

    假定你分析一个企业两年会计年度中的净收入,如果该企业对存货的计价方式在此期间由后进先出法改为先进先出法,它的净收入将呈现大幅度的增长,但这只是会计方法改变的结果。如果不揭示这一变更,会误解为收入的增长是企业经营改善的结果,而实际上并非如此。一致性原则并不要求同一行业中的所有企业采用相同的会计方法,也不意味着一家企业一定不能改变其采用的会计方法,但是,一家企业变更会计方法时需要对外披露由此变更造成的对净利润的影响。

    三、披露原则

    披露原则认为企业的财务报表应当为报表的外部使用者作出决策提供充分的信息。简而言之,企业应当提供关于经济事项的相关的、可靠的并且可比的信息。涉及到存货,披露原则意味着企业应当披露所采用的存货计价方法。根据有关存货计价方法的信息,一个银行家可能得出对一个企业错误的印象,从而作出不明智的贷款决策。例如,如果一位银行正在对两家企业进行比较——一家采用后进先出法,而另一家则采用先进先出法。采用先进先出法的企业报告的净利润高,但只是因为采用的存货计价方法的差异。不了解这些企业所采用的会计方法的差别,银行可能贷款错误,或者拒绝给有信誉的顾客提供贷款。

    四、重要性原则

    重要性原则意味着企业只对企业财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的资产项目和经济事项严格执行相应的会计方法。重要的信息,用会计术语来说,即重要性,指信息在财务报表中的归集和恰当地表述方式将影响报表使用者作出决策。非重要项目信息在财务报表中的归集和恰当地表述将不会影响任何人的决策。重要性概念使会计人员从严格按照公认会计准则计算和报告每一项事项中解脱出来。这样,重要性原则降低了会计工作的成本。

    企业如何划分存货重要性和非重要性呢?这个决定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的规模。例如,某公司有将近5亿元资产,管理层可能对100元被偷盗的存货产生的损失认为是不重要的。因为这一损失对于公司的总资产和净收入而言微不足道,公司会计人员可能不会对此作单独报告。这一会计处理一般不会影响报表使用者对于公司的决策,所以是否单独披露这一损失无关紧要。

    五、稳健原则

    会计中的稳健原则意味着在财务报表中的项目应当以导致企业最谨慎的财务结果的数字填列。稳健原则只在对同一项目有数种会计方法选择时才能有所体现。稳健原则能给企业带来何种好处?管理层往往只看到企业经营表面的繁荣景象,并且常常夸大企业的收入和资产。会计人员视稳健原则为对管理层乐观倾向的适当平衡,目的是使财务报表能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

    稳健原则体现为这样一些会计思想:不夸大任何的收入,但估计所有可能的损失,如果存在怀疑,那么对一项资产以其合理范围中最低的数字填列,而对一项负债以最高的数字填列。稳健原则指导会计人员在一项资产价值高于常规时,减少它的会计计量价值,即便在没有任何交易发生的情况下。

    例如:稳健性原则一个重要的体现是存货减值准备的提取。当一个企业取得存货时支付了35 000元,但年末的价值却只有

    12 000元,稳健原则就要求会计人员在会计期末将存货价值减记至12 000元。稳健性原则还体现在存货计价方法上,常用的存货计价方法有:加权平均法,先进先出法和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能够按照最接近现行价格的价格反映存货的价值,为了更谨慎反映存货期末价值,先进先出法则是首要选择。

    六、成本与市价孰低原则

    成本与市价孰低原则是稳健原则的具体体现。成本与市价孰低原则要求在任何时候,在存货历史成本和市价中取其低者在财务报表中列示。在涉及到存货时,所谓的市场价值通常指当前重置成本(也即企业如果重新购买同样数量的同一种原有存货时所需要支付的数额),如果该存货的重置成本低于它的历史成本,企业将减少存货的账面价值,因为存货的这一损失在很大程度将会发生。会计准则对此作出的要求是对会计历史成本原则的背离。企业在资产负债表上以成本与市价孰低法对期末存货计价。

    例如:某公司在9月26日支付了

    300 000元购买存货,到了11月31日,存货已经发生减值,此时存货的重置成本为220 000元,市价跌至成本线以下,该公司在资产负债表上存货栏内即以220 000元填列。

第6篇:会计核算一致性原则范文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 新准则应用 矛盾性

【中图分类号】F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4-0197-02

一 谨慎性原则的含义及产生

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是指在会计环境中存在不确定因素和风险,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的精确性受到影响的情况下,企业应运用谨慎的职业判断和稳妥的会计方法进行会计处理,不应高估资产或收益、不应低估负债或费用。

谨慎性原则产生的内在需求是会计的不确定性。会计的不确定性是指会计信息系统内外各种因素所导致的计量结果的非唯一或会计事项发生与否的不可确知性。其直接影响了会计信息的质量,最终可能导致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在做出决策时受到限制。为了减少此种情况的发生,在财务会计领域运用谨慎性原则来加以控制。由此可知,会计中的不确定性是谨慎性原则存在的前提条件。

谨慎性原则产生的必然因素是信息不对称和风险性。会计信息不确定性的实质就是会计信息不完全的状态,即信息增加,其不确定性就会减少,风险程度也相应降低。但在现代企业中,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使企业管理当局具有会计信息的优势,在将信息传递给外部各方时,可能会有选择地来进行披露,从而有助于达成其自身目的。但在目前的立法中规定,会计人员比使用会计信息的投资者承担更多的法律责任。会计风险具有不断加大的趋势。鉴于此,会计准则制定者均倾向于选择谨慎性原则,以避免会计职业风险。而会计人员出于自我保护也会趋利避害,选择更为稳健的会计政策及处理方法。因此,对不确定性和风险本能的规避是谨慎性原则产生的必然反应。

二 谨慎性原则在我国运用情况的回顾

谨慎性原则在我国的运用开始于1992年,按其运用程度和范围的不同,分为三个阶段。

1.1992~1997年

1992年,于1993年7月1日起施行的《企业会计准则》,首次明确了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会计核算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谨慎性原则在行业会计制度中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即存货计价采用后进先出法、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固定资产采用加速折旧法。

2.1998~2000年

1998年陆续颁布的《投资》等一系列具体会计准则中,谨慎性原则得到进一步运用。(1)在1992年会计准则和行业会计制度的基础上,扩大了资产项目计提准备的范围。同时,扩大了坏账准备的提取范围,在提取方法及比例上更加灵活。(2)对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法的应用条件有所放松。(3)对无形资产、开办费的摊销期限作了修订,分别调整为“不超过10年”和“不超过5年”。(4)对结果具有不确定性的或有资产和或有利的规定不予确认也不予披露;对或有负债不予确认,但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披露。(5)对于债务重组中涉及的或有收益和或有支出,债务人确认为负债,债权人不确认为资产的,只能在表外予以披露。(6)对于收入的确认,在确认标准上更加谨慎。若要确认收入,应将相关经济利益流入企业、结果能够可靠计量等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

3.2001年至今

2001年财政部颁布了《无形资产》等六个新的具体会计准则,并修订了《投资》等五项准则,同时颁布了《企业会计制度》。在这些新的准则和制度中,谨慎性原则体现为:(1)全面计提资产减值准备。除了计提原有的“四项准备”外,新的企业会计制度和无形资产准则规定还应计提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减值准备。(2)在借款费用准则中,改变了借款费用资本化的标准,明确以“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作为借款费用停止资本化的标准,避免固定资产价值虚计。(3)改变了融资租赁固定资产入账价值的确定方法,规定“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原账面价值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两者中较低者作为租入资产的入账价值”的方法,同时,租赁过程中发生的或有租金一律计入当期损益。(4)在无形资产准则中,要求在判断无形资产产生的经济利益是否很可能流入企业时,应对无形资产在预计使用年限内存在的各种因素做出谨慎估计。

三 谨慎性原则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将谨慎性原则列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之一。具体应用包括:(1)对各项资产计提减值预备。包括坏账预备、存货跌价预备等。并规定长期资产减值视同永久性减值,一经提取不得转回。(2)新准则增加了有关无形资产不应摊销的规定。在无形资产准则中新增了有关“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应摊销”的规定。(3)对于收入的确认标准更加谨慎。将“相关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结果能够可靠计量”等作为一个收入确认的必要条件之一。(4)谨慎原则。在借款费用准则中规定三项条件必须同时满足借款费用才能开始资本化,体现了不高估资产的谨慎思想。(5)对融资租赁固定资产改为按“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原公允价值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两者之中较低者”作为租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或有事项的会计处理体现了谨慎性准则。即可适度预计可能发生的或有负债和或有损失,而不预计可能发生的或有资产和或有收益。对于债务重组中涉及的或有支出,债务人确认为预计负债,而或有收益,债权人则不应确认为资产,只能在表外予以披露。

四 谨慎性原则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

由于谨慎性原则本身所具有的倾向性及实务操作中存在的主观性,使它与其他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存在冲突。

1.与真实性原则的矛盾

真实性原则是指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而谨慎性原则要求确认可能发生而尚未发生的损失或费用,这显然与真实性原则相矛盾。比如成本与市价孰低法中的市价有很大程度的不确定性,直接威胁着会计信息的如实反映。此外,谨慎性在维护投资者和企业利益方面的倾向性十分明显,它以种种方式促使企业采取“审慎”的行动达到既定目标,最终可能失去中立立场。

2.与相关性原则的矛盾

相关性原则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决策需要相关。而谨慎性原则的宗旨是宁可少计资产或可能发生的收益,不可少计负债或可能发生的损失。因而,会使一些可能性程度很高的未来收益得不到反映,而使一些可能性程度很低的或有负债和或有费用得到确认。这样反映出的信息降低了相关性,从而可能误导会计信息的使用者。

3.与可比性、一致性原则的矛盾

可比性、一致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处理方法进行,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不得随意变更。而谨慎性却可能根据具体情况的变化而改变会计核算的口径和方法,这显然违反了可比性、一致性。如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对存货进行计价时,同一品种的存货在不同时期价格存在波动,其计价基础就不断改变。这样,破坏了会计的一致性原则,使企业本身前后各期缺乏统一可比性。

五 结论

从理论上讲,谨慎性会计原则虽然具有较强的倾向性,但恰当地应用它并不会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影响。适度应用谨慎性原则对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是有充分保证的,它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协调一致的。

当前,新会计制度的颁布与实施,打破了行业、所有制、组织方式和经营方式的界限,建立了全国统一的会计制度,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充分协调。新准则陆续出台,使会计核算更加规范化、国际化。广大财会人员必须认真学习和掌握新会计制度、新准则,灵活运用谨慎性会计原则。

参考文献

[1]沈颖.谨慎性原则动因分析[J].财会通讯,2009(7)

第7篇:会计核算一致性原则范文

关键词:医院;成本核算;财务分析

中图分类号:F23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0-0090-02

医院成本核算是一种会计专门方法,是对医院经营、服务和管理过程中实际发生的各种成本、费用和资产损耗的一种会计制度。医院的成本核算不仅成为医院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医院正常运转和管理中一个重点研究的问题。准确及时地计算医院业务活动中成本消耗,客观反映不同成本对象的变化情况,是医院走优质、高效、低耗、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要保证。纵观历史,众多学者对于医院成本核算开展了广泛地研究,但在成本核算对象的确认、成本核算的方法、成本核算的原则以及成本费用的归集和分摊等,特别是医院成本核算指标体系方面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在实务中,医院管理人员由于没有较完善的理论为指导,导致成本核算粗化,浪费严重,部分国有资产流失仪器设备闲置,无法合理地分配卫生资源,无法有效地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为此,本文在卫生经济学、财务会计学、成本会计学等学科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对医院成本核算对象的确认及成本核算的具体内容和指标进行了探讨。

一、医院成本核算对象

医院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由于疾病的复杂,诊断治疗技术的多样,涉及学科的广泛,使医院的成本核算较企业更加复杂。在医院这样一个复杂系统和经济实体中,在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使用不同手段或方法进行成本核算时,首先面对的是如何划分和确定成本核算对象的问题。只有确定了成本核算对象,才能针对核算对象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成本核算方法,更有针对性地提出管理要求和更有效地实行成本管理。

在医院这个复杂的经济实体大系统中进行成本核算,应首先明确成本核算的对象,即根据不同的管理目的,从不同角度对医院成本进行分类。从整体上看,医院成本核算的对象可分为三个层次[1]:(1)医院级。医院级成本核算是以医院为成本核算单位,其核算的目的主要是反映整个医院的经济运营状况,其核算结果主要向医院的外部投资人、医院决策者和主管人员反馈,也可用于医院间效益的比较和评估;(2)部门级。部门级成本核算是以部门、科室或班组为成本归集和核算的单位,其核算目的是区分并反映医院内部各个科室或各个部门的成本效益情况,其结果需要分别反馈至医院的各级领导和有关员工,主要用于成本差异分析和成本控制;(3)服务项目级。项目成本核算是以单个服务项目或一组服务项目为核算单位,如单个服务项目、单个成本项目、单机设备、某个病种或诊次和床日,其核算目的多用于服务定价、投资论证、付费偿还或效益评估等,其核算结果反馈至指定的核算要求者或医院相应的管理人员。

二、成本核算的原则

医院成本核算应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分级核算的管理体制。在强化医院经济管理部门集中管理的前提下,按不同的医院成本核算对象,以医院、部门科室和班组服务项目为核算单位,按不同的费用归集、分配明细程度,分别采用不同的核算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第一,实际成本计价原则。医院成本必须正确反映医院前一时间段实际发生的经济资源耗费,成本计算应当按实际发生额核算成本,而不能以估价成本、计划成本代替实际成本。

第二,可比性原则。可比性原则是指医院会计核算必须符合国家的统一规定,提供相互可比的会计核算资料,即医院在选择会计处理方法时应选择国家统一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在编制财务报告时应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会计指标编报,以便不同的医院会计信息的相互可比,使医院间的对比分析能够有效地判断医院经营的优劣,据此作出有效的决策。

第三,一致性原则。一致性原则就是指医院进行成本核算时采用的会计程序和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必须一致;成本核算中各种成本费用的计价方法、固定资产折旧方法、间接费用的分配方法等具体的成本计算方法,前后会计期间必须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以期各期的成本资料有统一的口径,前后连贯,互相可比。但在必要时医院也可对所采用的会计程序和会计处理方法作适当的修改。

第四,权责发生制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是指收入、费用的确认应当以收入和费用的实际发生作为确认计量的标准。凡是本期已经决定并应列支的成本,不论本期实际是否已经支付都应列入本期。本期支付应由本期和以后各期负担的费用,应当按一定标准分配计人本期和以后各期;本期尚未支付应由本期负担的费用应当预提计入本期,进入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两个科目核算。

第五,分期分别核算原则。医院为了取得一定期间所消耗的成本,必须将川流不息的管理服务活动按一定阶段(如月、季、年)划分为各个时期,分别计算各期产品的成本。成本核算的分期,必须与会计年度的分月、分季、分年相一致,这样可以便于利润的计算;此外,合理划分医疗成本与药品成本是医院成本核算的一个重要原则。医疗成本、药品成本应分别设置有关的账户,归集、核算和反映不同活动的资金耗用情况。这样可以正确反映医疗服务和药品销售过程中,不同经济用途的实际耗费水平,有利于更加精细地实施医院成本管理。

三、医院成本核算的内容和指标

由于医院各部门的业务性质、服务方式不同,故对不同的核算对象需要采用不同的核算方法[2],如单位法、项目法、病种法等[3]。无论采用哪种核算方法,均应从经营管理的角度来确定其核算内容和指标(见表1)。

四、结语

随着医院成本管理的深入和国家医疗保险制度的逐步完善,成本核算将逐步由院、部(科)两级核算向医疗服务项目核算发展。由于受医院信息数字化技术以及医学、财务等专业知识的影响,加之病种复杂多变,医疗项目种类繁多、计算烦琐。目前中国,还没有形成一套成熟、公认的核算方法体系。当前,迫切需要政府和有关部门借助医院信息数字化的迅猛发展,建立一套科学、标准,既能“有效控制医疗费用、符合价值规律、保证服务公平”,又能“明确发展战略、挖掘资源潜力、便于量化考评、利于提升管理水平、推动快速发展”的成本管理软件来推动医院的快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亓麟.试论医院成本核算[D].福州:福州大学,2002.

第8篇:会计核算一致性原则范文

摘 要 基层医疗机构财务集中核算作为其会计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强化以及规范资金管理的关键环节。提高基层医疗机构财务集中核算的组织、管理效率以及规范性,对一个基层医疗机构各项工作的开展、正常运行有着巨大的理论以及现实意义。本文主要探讨了基层医疗机构财务集中核算管理的内涵、目前出现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应付措施,突出了全面推行基层医疗机构财务集中核算管理的重要性。

关键词 基层医疗机构 财务集中核算管理 管理效率

近些年,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人们对于基层医疗机构资金运用、药物目录制定以及药物目录的实施等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尽管我国基层医疗机构财务集中核算管理以及监督的程度都在加强,但是不可避免的还是出现了一些不足之处,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只有加大不足基层医疗机构财务集中核算的管理,才能提高医院的服务水平,提高医院的运行效率。

一、基层医疗机构财务集中核算管理的内涵

基层医疗机构财务集中核算管理是一种集中会计服务、核算以及监督的形式,它主要内容是以会计核算的中心为单位,进行会计核算与监督,在基层医疗机构进行财务集中核算管理的过程中,要把握前瞻性、稳妥性、安全性以及准确性等原则,实现优化资源配置,高效的整合医疗机构的资源,强化财务分析,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保证核算的透明与准确性。

二、目前基层医疗机构财务集中核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目前医院以及各界人士已经注意到了基层医疗机构财务集中核算管理,但是仍然存在着以下不足之处。

第一,会计管理制度不甚完善。很多基层医院存在着长年亏损以及负债超标问题,由于没有对财会资料充分重视起来,收支状况以及收支的账目等问题也比较突出,账目混乱、不能成功对账的情况频发,工作程序操作不严格、不达标,会计报表的报送也不够及时,严重影响了会计核算最终的实施。

第二,工作人员素质存在不足之处。由于目前基层医疗机构财务集中核算管理还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仍然属于比较新型的事物,首先部分基层医院工作人员在思想上没有跟上步伐,举个例子,由于部分乡镇的院长害怕自己的行为受到卫生局的管理以及限制,大多抱有消极应对以及抵触的情绪。其次是较高的业务素质,很多的基层医疗机构没有具备相应的财务集中核算管理岗位,或者是虚设岗位,无任何的实际操作意义。

第三,相关制度有待完善。在具体操作上,由于每个基层医院实际情况各有差别,而一些制度上规定仍然存在着“一刀切”的窘境,这种制度以及管理方法仍然比较粗糙,明显有其不合理性,但是如果医院财务集中核算管理区别对待的话,就违反了国家一致性的原则,造成了严重的矛盾,因此如何在考虑一致性的前提下灵活的应用财务集中核算管理的措施就变成了老大难问题。

除此以外,还存在着会计监督、主观部门、内部控制、资产管理等方面的不足。

三、基层医疗机构财务集中核算管理问题的改进措施

针对目前基层医疗机构财务集中核算管理问题,提出以下改进措施。

第一,为了加强基层医疗机构财务集中核算管理,要完善相应的制度。各级领导要结合当地的情况,充分重视以及推进基层医疗机构财务集中核算管理相关制度的制定以及实施,因集中核算对乡镇卫生院监管弱化所带来的新问题。要健全完整的基层医疗机构情况通报的相关制度,每季度式的实行通报,低分配合理均衡职工、病患以及医院的利益得失,改善基层医疗机构经营与发展水平。

第二,为了加强基层医疗机构财务集中核算管理,要提高资金使用的有效性。要转变资金使用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将资金的使用以及管理由目前常用的事后管理模式改变成整个过程全方位的管理以及控制,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率,发挥医院会计的监督职能。

第三,为了加强基层医疗机构财务集中核算管理,提高工作人员素质。包括对从上到小的各级相关的工作人员的素质培养,首先是基层医疗机构领导要改变过去落后的“唯我独尊”的会计以及财务核算的思想,要学会接纳上级医疗管理机构的指导,更好的实现服务群众的目的。其次是基层医疗机构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多给职工做相关的思想教育以及培训,做到责任到个人,不敷衍不盲从,增强自己的职业意识和责任感,统一思想。最后是相关的技能素质培养,要组织基层医疗机构人员到外地去交流和学习,自我增值,完备目前的计划和方案,学习相关的改革会计理论、方法以及核算,对相关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第四,为了加强基层医疗机构财务集中核算管理,要规范核算与管理。可以通过竞聘上岗、优胜劣汰的的方式,选拔懂得运用电子计算机等技术进行电算化会计核算,各种会计资料处理的年轻骨干人员,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的可靠性以及可利用性,保证提供一致、完整并且及时有效的会计信息。

总而言之,只有改革目前基层医疗机构财务核算的不足之处,做到完善相应的制度、提高资金使用的有效性、提高工作人员素质以及规范核算与管理,才能全面并且成功的推行基层医疗机构财务集中核算管理,使其更好的适应人们对于现代医疗以及健康的要求,保证基层医疗机构各项工作顺利、健康、正常以及可持续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第9篇:会计核算一致性原则范文

关键词:财务会计;税务会计;确认计量比较

一、会计相关性原则的比较

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围绕会计相关性原则在确认计量上有着比较大的区别,相关性原则作为会计确认计量的基础,就是要进一步约束和规范企业会计信息,在减少和规避错误、虚假会计信息的基础上,提升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只有按照相关性要求进行会计计量,才能保障会计信息使用者能够了解到真实的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强调相关性也是为了满足企业会计信息核算的要求,实现财务会计信息和决策管理、企业财务报告之间的关联,在强调彼此之间会计信息一致性的基础上,依靠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提高会计报告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同时为财务会计管理的预测和决策工作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撑。而税务会计在相关性原则上和财务会计有着很大的区别,税务会计在相关性原则的使用上主要是为了满足税务检查中会计收入的确认和计量要表现出其收入和支出之间的相关性。按照税法规定,企业收入具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企业的相关支出都必须是围绕经济利益开展的,跟经济利益无关事项发生的支出不能税前扣除;另一方面企业为了提高经济利益所支出的相关成本,按照规定为了规避企业偷税漏税行为,在税法中对此类成本设置了相应的扣除标准。也就是说在税务会计中进行扣除成本支出时,应当确保其支出必须跟收入具有直接的关联关系,否则不得税前扣除。从上述分析可以发现,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在相关性原则的使用上是一样的,在确认计量过程中具有比较大的差异。我们要准确理解和把握相关性原则在上述这两种会计确认计量中的差异,提高确认计量的准确性,保障企业经营活动顺利开展。

二、会计权责发生制原则的比较

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会计核算中都是将会计准则作为基本依据,权责发生制是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过程中会计核算业务的基础,能够保证会计核算工作的及时性和完整性。企业进行财务会计核算工作,要实现会计核算和确认主要是在两个方面有所体现:一是要保障企业在收入的会计核算及计量是在收入发生当期进行的,不允许出现提前开展或延后开展的情况。二是在税务会计中,也是根据权责发生制来确认企业应当缴纳所得税的确认和计量工作。但是就税法中的会计权责发生制而言,这一会计原则在实践过程中往往具有一系列的问题。

三、会计重要性原则的比较

重要性原则就是企业财务管理者在选择会计核算方法的会计核算程序时,围绕企业经济业务的性质和内容,根据特定经济业务的内容以及其对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的影响,对影响因素进行合理的排序和选择,确保企业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和科学性,减少核算的偏差。一般情况下,企业对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核算和计量都是根据重要性原则来进行的,因此在会计确认和计量方法的选择上,应当尽量确保其不影响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对于财务会计来讲,进行会计确认和计量首先应当保障企业的现金流量状况和财务管理状况真实完整,通过其财务会计信息可以得以全面地反映。除此之外,企业在财务管理活动过程中,相关的经营决策信息、管理成果信息等有效信息也应当充分运用到会计确认计量方法中,切实发挥财务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积极作用。跟财务会计的重要性原则不同,税务会计在进行会计确认和计量时,不仅要确保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真实完整,通过会计财务报告得以反映。同时更应当尊重税法的相关规定,在税法规定的基础上进行会计的确认和计量。在税法规定上,会计的确认和计量并不会考虑企业的性质、规模大小以及业务情况,对任何企业都是平等的,这也使得税务会计对于重要性原则的考量比较小。这也是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在会计重要性原则方面的差异,企业财务管理应当在实际的会计确认和计量中,准确把握两者之间的区别,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减少企业税务风险和财务管理风险。

参考文献:

[1]陈立弘.财务会计确认若干问题探析[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