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古典园林植物景观特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意境美;园林植物造景;现代园林
园林植物景观的意境美是指观察者在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情感、联想、理解等审美活动获得的植物景观内在的美。而在园林植物景观的塑造中,应在创建优美视觉感受的基础上,借植物特有的形、色、质、声、韵之美,表现人的思想、品格、意志及情感,使观赏者通过眼前之景产生无限遐想,从而大大增强园林景观的深度及广度,创造出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特色园林景观。因而,园林植物景观中意境美的创造对于表现园林景观的“灵魂”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源远流长,风格独树一帜,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表现手法及高超的艺术涵养。尤其在中国古典园林植物景观塑造中,通过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某种思想情感及品格特征,使得植物不再单单是孤立的客观物体,而在主客体之间形成相互感应交流的关系,深化园林意境,创造情景交融、景境融合的富有极强艺术感染力的园林景观,是植物造景中意境美的优秀典范。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植物景观意境美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 1 比拟联想,将植物作为一种情感载体
中国古典园林中,植物是人们赋予深厚文化信息的载体,以及托物言志时常常使用到的媒介。将自然界中的植物通过比拟联想的方式赋予其某种品格特征,使之成为人们托物寄兴、借景抒情的审美对象,这是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造景中创造意境美的一种常见方式。比如松,屹立于高山之巅,不畏霜雪风寒的恶劣环境,孔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可见其坚强不屈、高风亮节的品格;竹,虚心有节,四季常绿,摇曳婆娑,古人赞其“未曾出士先有节,纵凌云处也虚心”,象征着古代文人志士的高尚品德;梅,盛开于皑皑白雪中,清新淡雅,刚直高洁,陆游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赞赏其不畏强权的素质及虚心奉献的精神;兰,“清香而色不艳”,绿叶幽茂,柔条独秀,“深林不语抱幽贞,赖有微风递远香”象征人的淡泊名利、不作媚世之态的高尚品德。
1. 2 借视觉、听觉、嗅觉等营造感人的典型环境
园林植物景观所传达的意境美,不仅可以通过创造领略诗情画意的视觉美景来表达,而且还可以从听觉、嗅觉等感官方面来得到充分的表达。比如拙政园的“听雨轩”、“留听阁”则是通过雨滴落在芭蕉、残荷上所产生的别具韵味的声音效果而塑造出的意境;而留园的“闻木择香轩”、避暑山庄的“香远益清”、“冷香亭”等景观,则是借桂花、荷花的香味而抒发的某种感情。在古典园林中,往往利用这些具有季节和时令变化的植物景观营造出典型的环境,通过意境美的创造,使观赏者在这种环境中产生某种情感,得到精神的愉悦和心理的满足。
1. 3 借植物形成的某种特殊景观表达意境美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作为在自然界中分布范围极广的植物群体,经常会形成使人意想不到的奇特景观。而古人在园林景观的塑造中,常常围绕奇特的植物景观,展开丰富的联想,表达内心的情感。如留园中的“古木交柯”,以古柏与女贞缠绕相生、交柯连理的奇异景象来象征夫妻恩爱、永不分离的吉祥征兆,同时文人也借古柏、女贞的凌寒不凋、四季长青的自然特征,抒发文人的自傲精神。
2 现代园林植物配置中意境美的创造
通过分析古典园林意境美的创造方式,挖掘其精髓,并将其应用于现代园林植物景观营造中,从而可以创造出具有丰富文化内涵、令人流连忘返的特色园林景观。在现代园林中创造植物意境美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2. 1 结合城市文化创造园林植物景观的意境美
地域性是城市文化的特征之一,而不同的地域由于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的影响,形成的植物景观也不尽相同。在每个城市中都有最能适应当地自然生长条件、生长旺盛的植物品种,人们根据自己的想象及情感赋予这些植物特殊的象征意义,千百年以来,这种植物所代表的象征意义不仅上升为该地区文明的标志和城市文化的象征,同时也形成一定的植被文化和地域风情。如椰子树就是典型的南国风光的代表,而在北方城市的白杨树则象征着无畏的精神;又如上海的市花白玉兰,象征着勇于开拓、奋发向上的精神,而广州的木棉花,则象征着蓬勃向上的事业和生气。因此,在塑造现代城市园林景观时,可充分挖掘其文化特色,围绕代表地方文化特征的植物来塑造现代园林景观,创造其意境美,丰富园林植物景观的文化内涵。
2. 2 借古树名木创造园林植物景观的意境美
作为生物界中历史悠久、分布广泛的群体,植物记载着各地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传递着世间的风云变幻和人间的沧桑,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也产生出许多令人啧啧称奇的景观。如今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遗留下许多树形奇异、国内外罕见或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文化意义的树木。在进行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时,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具有丰富内涵及璀璨文化的古树名木,与其他植物或小品、构筑物相得益彰地配置,创造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独具特色的园林景观。如北京潭柘寺内萌蘖无数的古银杏,据说已有2000年的历史,见证着北京历史的沧桑。潭柘寺正是有了这棵“公孙树”,其园林景观更具内涵,别有一番风情。
2. 3 在特定文化环境中创造植物配置的意境
特定的文化环境,需借助植物的不同的外观或象征意义,塑造不同的植物配置,使其具有相应的文化氛围。如幼儿园内植物景观的塑造,常用色彩丰富或枝叶、果实奇特或具有香味的植物,突出幼儿园活泼的气氛,满足小朋友的好奇心及喜欢亮丽色彩的心理特征;纪念性园林绿地,往往用常绿的松科植物和塔型的柏科植物对称列植,表现庄严、肃穆的气氛,同时用拟人的手法象征被纪念人的高风亮节和情操;又比如要在有限的空间中创造丰富扩大的景观感受,通常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设置一个“障景”,使人一眼难以望到尽头,待绕过障景物,景观豁然开朗。
2. 4 结合立地条件创造园林植物景观的意境美
景观意境应根据场地的立地条件形成相应主题。根据不同的立地环境,在设计时不仅需要考虑适合生长的植物品种,同时在配置植物时也应创造相应的意境。比如可利用高地或高台突出秋景,取“秋高气爽”之意,在配置植物时多采用色叶树种,如银杏、乌桕、枫香、栾树、红枫等;而在塑造滨河绿地景观时应突出成夏景,营造清凉、舒爽的感觉,植物通常以高大浓荫乔木为主,如垂柳、旱柳、乌桕、枫杨、水杉等。
3 结语
现如今,随着物质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不断提升,在关注科学技术进步、经济发展的同时,更注重外在形象与内在精神文化素质的统一。而对于园林设计师,也应与时俱进,不仅要创造出“悦目”的园林景观,更重要的是要创造“赏心”的景观。而在园林景观设计时创造植物的意境美正是创造“赏心”园林景观的重要实现方式。因此,我们应根据当今社会的发展形势和文化背景,在吸收古典园林意境美的基础上,把时代所赋予的植物文化内涵与园林景观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创造富有特色及文化内涵的现代园林植物景观。
参考文献:
[1] 赵爱华,李冬梅,胡海燕等.园林植物景观的形式美与意境美浅析[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4,19(4):170-173.
关键词:现代园林 植物景观 意境美 生态价值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园林植物在园林景观建设中的作用
园林植物作为活体材料,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呈现出鲜明的季节性特色和兴盛、衰亡的自然规律。丰富多彩的植物材料为营造园林景观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而对植物造景功能的整体把握和对各类植物景观功能的领会是营造植物景观的基础和前提。园林植物在园林景观营造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利用园林植物表现时序景观
园林植物随着季节的变化表现出不同的季相特征,这种盛衰荣枯的生命节律,为我们创造园林四时演变的时序景观提供了条件。根据植物的季相变化,把不同花期的植物搭配种植,使得同一地点在不同时期产生不同景观,给人不同的感受,使人能体会时令的变化。利用园林植物表现时序景观,必须对植物材料的生长规律和四季的景观表现有深入的了解,根据植物材料在不同季节中的不同色彩来创造园林景色供人欣赏,引起人们的不同感受。自然界花草树木的色彩变化是非常丰富的,春天开花的植物最多,加之叶、芽萌发,给人以山花烂漫、生机盎然的景观效果;夏季开花的植物也较多,但更显著的季相特征是绿荫匝地、林草茂盛;金秋时节开花植物较少,却也有丹桂飘香、秋菊傲霜,而丰富多彩的秋叶秋果更使秋景美不胜收;隆冬草木凋零,山寒水瘦,呈现的是萧条悲壮的景观。四季的演替使植物呈现不同的季相,而把植物的不同季相应用到园林艺术中,就构成四时演替的时序景观。
1.2利用园林植物形成空间变化
植物本身是一个三维实体,是园林景观营造成中组成空间结构的主要成分。枝繁叶茂的高大乔木被视为单体建筑,各种藤本植物爬满棚架及屋顶,绿篱整形修剪后颇似墙体,平坦整齐的草坪则铺展于水平地面。因此,植物也像其他建筑、山水一样,具有构成空间、分隔空间、引起空间变化的功能。植物造景在空间上的变化,也可通过人们视点、视线、视境的改变而产生“步移景异”的空间景观变化。造园中运用植物组合来划分空间,从而形成不同的景区和景点,其往往是根据空间的大小,树木的种类、姿态、株数多少及配置方式来组织空间景观。一般来讲,植物布局应根据实际需要做到疏密错落,在有景可借的地方,植物配置要以不遮挡景点为原则,树要栽得稀疏,树冠要高于或低于视线以保持透视线。对视觉效果差、杂乱无章的地方要用植物材料加以遮挡,而用高于视平线的乔灌木围合环抱起来,形成闭锁空间,仰角愈大,闭锁性也随之增大。闭锁空间适于观赏近景,感染力强,景物清晰,但由于视线闭塞,容易产生视觉疲劳。
2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的艺术手法
2.1 对比和衬托。
利用植物不同的形态特征,运用高低、姿态、叶形叶色、花形花色的对比手法,表现一定的艺术构思,衬托出美的植物景观。在树丛组合时,要注意相互间的协调,不宜将形态姿色差异很大的树种组合在一起。
2.2动势和均衡。各种植物姿态不同,有的比较规整,如石楠、臭椿;有的有一种动势,如松树、榆树、合欢。配置时,要讲求植物相互之间或植物与环境中其他要素之间的和谐协调;同时还要考虑植物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和季节的变化,不要因此产生不平衡的状况。
2.3起伏和韵律。道路两旁和狭长形地带的植物配置,要注意纵向的立体轮廓线和空间变换,做到高低搭配,有起有伏,产生节奏韵律,避免布局呆板。
2.4层次和背景。为克服景观单调,宜以乔木、灌木、花卉、地被植物进行多层次的配置:不同花色花期的植物相间分层配置,可以使植物景观丰富多彩。背景树一般宜高于前景树,栽植密度宜大,最好形成绿色屏障,色调宜深,或与前景有较大色调和色度上的差异,以加强衬托效果。
3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应注意的问题
3.1植物配置应以绿地的自然状况为前提,根据植物的生长习性和生态习性合理选择搭配树种,配置成乔、灌、草、藤复层植物群落,并遵循植物群落生长规律,进行良性人工干扰,形成一个合理、稳定,能进行自我更新的可持续发展的植物群落系统。
3.2园林绿化树种可选择以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乡土植物为主,大大减少由引种、迁移、运输而成活率低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失,且不选择有飞絮、有毒、有异味、易过敏的植物,还有防止恶性杂草入侵。
3.3植物配置应考虑一年四季营造不同的优美的生态园林景观,对于冬季寒冷,阔叶树要进行落叶休眠,在植物配置时要注意阔叶树与针叶树搭配的比例,使植物群落在一年四季都高效发挥生态效益。
3.4在园林绿地中营建开放性耐践踏草坪,以提供避灾避难场地,同时可以让人们近距离感触到绿地,从而达到人与生态园林绿地的和谐共生,满足人们对绿地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3.5对生态园林植物群落中爆发的病虫害,避免或尽量不使用化肥、杀虫剂、除草剂等化学药剂,避免对土壤造成污染,也可以采用生物学方法对绿地进行生态维护。
5结语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可持续发展应以保护环境、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创建城市文明为宗旨,寻求植物景观的发展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和谐统一。现代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必须立足现状,首先对当前植物造景手法、植物材料的应用等状况有个清楚认识,了解现状自身存在的优势和缺点,并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作为指导。
分析目前影响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各个发展因素以及它们各自造成的影响,然后根据自身所具有的发展能力,合理制定发展策略,与时俱进,有理有度地发展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艺术,弘扬民族、区域植物景观特色。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南京;深圳;园林植物;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Q94-339 文献标识码:A
近些年来,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的基础建设不断扩大,而与此同时,环境质量却在不断的恶化。现在我们努力让城市变得更加绿色环保。新时代要求我们要更加重视城市的环境和生态。植物景观设计也由此被重视起来。低碳环保的概念不断的深入百姓心中,从而,人们对于舒适良好的生活环境有了新的追求,这让城市景观设计和植物景观设计进一步被关注,随着人们绿色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城市植物造景的发展会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一、南京市植物景观特点分析
(一)南京环境特点
南京位于长江下游地区。东望大海,西达荆楚,南壤皖浙,北接江淮,长江越境而过。地形以低山、丘陵为骨架,以环状山、条带山、箕状盆地为主要特色,组成了一个低山丘陵、岗地和平原、洲地交错分布的地貌综合体。
南京是座历史古城,有着千年的文明史,曾是六朝古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二)植物造景的科学性
南京园林从中选取优良品种,应用了大量的当地树种。运用当地树种的优势明显,充分体现了科学性与经济性的统一。
南京园林植物设计在树种搭配上也走科学配置的路线,满足不同种类植物的种植需要同时进行筛选,进而与季节的变化相协调,打造出一四季都有景观的效果或是突出一季的效果。
在南京的园林植物搭配中有:悬铃木—杜鹃—吉祥草;垂柳—云南黄馨—鸢尾—睡莲;水杉—紫叶李—八角金盘;广玉兰—红枫—海桐球—麦冬等。
植物造景中不仅注重了群落搭配还在乔灌草选择上做足功夫,最终形成高低错落的搭配。
最高处的植物有:香樟、广玉兰、银杏、水杉、梧桐树、池杉、合欢、女贞、桂花等。
地被耐阴植物有:二月兰、洒金珊瑚、萱草、玉簪等。
(三)植物造景的艺术性
植物景观中的艺术性表达的都极为复杂而细腻。现代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许多设计手法和设计原则来源于古典园林造园艺术,巧妙运用植物的形状、颜色等进行组合,并根据植物的季节变换,最终将其拼凑成一幅优美动人的风景。
不管是植物间的还是将其与周围的环境因素组合,南京的植物造景都颇具整体感。这些造景在开始时候都遵循造园艺术基本原则。
植物景观设计主要依靠植物间的搭配组合,能够充分的利用植物间的数量关系、形状关系以及色彩关系时,植物造景的风格会更具特色。
掌握数量关系能够更好的体现植物造景的重要原则。一些大型纪念性的公园,如中山陵、雨花台、明孝陵大量地应用易形成威严气氛的树种,比如:常绿的乔木香樟、柏木和雪松。选取大量并运用能够烘托出氛围的植物直观的让游人感受到一种气势。
不同环境下搭配不同树形种类也很关键。形状不同的树木搭配适当会成为植物景观中观赏的亮点之一,老茎生花的紫荆,形状各异的龙爪槐,塔型或是圆柱形的圆柏,挺拔的水杉等,这些会形成丰富多样的搭配组合,使得植物造景出现悦动的感觉。
植物的景观设计除了在数量和树种的形状上选择之外,树木的色彩(花色、叶色、果色),丰富起来,会立刻给人留下令人难忘的视觉印象。
很多的植物景观设计我们注重四季色彩的变化,让四季都有不同的色彩效果。叶子颜色整体上绿色明显较多,将不同品种的绿色搭配在一起效果也是很奇妙的。而秋天是很多落叶树种变幻颜色的时节,丰富的颜色更是彰显叶色变幻的魅力。秋天叶色为红色和紫色的鸡爪槭、南天竹、金焰绣线菊等,在南京林业大学的秋天你会充分的感受到银杏和鹅掌楸带给你的秋季金黄的收获感受。
(四)植物造景的内涵性
所处江南地区,南京的植物造景设计十分重视结合古典园林的精髓之美,注重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同时也不忘取前人造园之精华,参照好的典范和案例进行植物的配置。在不同区域搭配进行种植显出符合周围氛围。呼应所处的种植位置需要。在南京很多大型的陵园如中山陵和明孝陵中,就选取大量的常绿松柏针叶类的植物在种植的规模和形式上都选取了肃穆庄重的角度。
二、深圳市植物景观设计特点
(一)深圳环境特点
深圳位于北回归线以南。深圳的地形类型是以丘陵、台地为主,在深圳河边有少量的平原。
深圳的前身只是一个小渔村。伴随着1979年改革春风,这里成了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这里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与香港毗邻,政策让这里吸引了国内外的优秀大企业。渐渐地这里有了更多的资金去添置软质景观,造园、绿化建立保护区等,深圳开始贴上了属于自己的标签。深圳的发展优势吸引着各行业的人才在这里发挥他们的光和热。这里汇聚了国内外的优秀人才,他们善于改革创新,开放的姿态也体现在景观造景中。
(二)深圳园林植物造景的产生
发展特区发展具有开创性,对园林创造出新的形势提供了平台。在这样的环境下,依靠强大的经济实力,来自海内外的园林景观公司带来了很多新的理念,新的造园方式,集结了世界上发展最强的造景方式。
(三)深圳园林植物造景新形势的特点
1、注重抽象性
相较于中国传统的园林形式,园内有水、山石,亭、榭等,在学习中国古典园林造园艺术之后总结这些传统布置并进行抽象化,有延续的意味并更多的带着现代造园的思考。
2、注重开放性
在一个开放度相当高的城市,吸收外来积极有益的造园方式后,城市造景艺术也会协调走开放型、包容型,更加适合都是人们的生活,体现更加浓厚的大都是气息。
3、注重变化
兼容并包是特区深圳发展迅速的一个重要原因,积极的思路也会渗透到园林造景的思路中,中国传统园林造景反应了中国人含蓄内敛的性格特征,选取了很多的曲线,蜿蜒变化。而在西方的造园中直接明朗表达是重要手法之一,造景的手法简洁明了。既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委婉曲折的曲线,也不排斥西方园林造园中的直接明了的直线和折线表达手法,这样的组合既富有变化也有联系,在承袭优秀的造园艺术手法之后也吸纳西方文化中的造园艺术。
4、注重整体
深圳特区作为一个新兴的城市,可以从头整体规划整个城市的植物造景。注重城市从俯瞰角度的整体大效果,在整个城市的造园艺术上注重空间结构、色彩构成等方面,进行丰富多变的组合,会使人眼前一亮。
三、对比分析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这两座城市在地理位置、气候环境、城市特色等方面都不同,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结合是植物造景主要分析对比的两大方面。
(一)地理环境因素影响植物景观
南京位于长江下游地区,南京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深圳市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属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
南京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此相适应的植被类型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壳斗科、樟科、山茶科、木兰科和金缕梅科等是常绿阔叶林中的主要树种。典型的有樟树,茶树,柑橘树、甘蔗等等。
深圳属于海洋性季风气候,植被类型属于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桃金娘科、大戟科、杜英科、棕榈科等这些植物都是属于这个温度带相较北部温度带相对丰富的种类。
城市中的绿色植物选取首先要符合这个城市的气候,加大适合本地发展的植物的运用量,保护原有的植被发展,在原本植物造景的植物选择上进行更加合理的选取,以便让其更加适合城市的整体环境。
(二)文化背景影响植物景观
区域文化是人类创造,一个区域的文化底蕴会影响着这个区域的城市建筑风格等。园林植物造景的发展也受到在这个区域人们的素养、眼界的影响。园林植物造景的风格也不能脱离这个城市的整体文化而造。
南京——地处江南的六朝古都
南京这座城市有着悠久历史,这里有着六个朝代遗留下的丰富文化内涵。江南地区的园林风格也对南京园林造景也有着深深影响。对于南京的植物造景的发展既要懂得继承的基础上发展,积极的吸取现代造园的优秀方面。
深圳——文化碰撞带来的新兴城市
深圳的快速发展经济的高速发展也带动了整个地区的其他方面的快速进步,而文化的发展则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时间的积累,面对这样的文化缺失,积极学习吸收,重视发展是深圳发展的思路之一。在这里更多的是新的思想、新的景观造景的方式。整个城市的景观更多的快速见效的植物造景。
(三)经济政治因素影响植物景观
观景效果良好并形成体系的植物造景的创造不仅与景观设计的水平、文化因素有关,与该区域的经济因素也有密切的关系。随着经济的投入南京的植物造景比之前有了很大的进步,深圳有强大的经济后盾做支撑,在植物造景及后期的养护方面都给予了极大的重视,被誉为花园城市。
四、 结论
随着城市的发展,园林景观也在不断发展,不管是新兴城市还是古城,更多的是在植物景观设计上的进步和发展,不断出现中西方景观造园融合的手法,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全新植物景观。
参考文献:
江南古典园林大都为文人园林,文人们“天人合一”、“人在樊笼中,复得返自然”的情怀使得植物成为造园中不可缺少的因素,而“城市山林”的构建更是讲究植物景观的营造,植物已成为丰富文化内涵的载体、空间的开拓者以及艺术境界的提升者。
苏州古典园林中的常见植物
苏州园林中的植物常被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承载着文人们情感的寄托。如松竹梅象征着君子高贵的品格,此外,香樟、槐树、楸树、榔榆、柳树、梧桐等也是文人士大夫津津乐道的对象。为了避免园中气氛过于单调、肃穆、缺乏情趣,园主人常根据自己的爱好,选取适于观赏、吟诵的植物配置于适当位置,邀约知友,欣赏吟唱。这类植物多为观花植物,如梅、李、木兰、桃、山茶、杜鹃、迎春、海棠、芍药、牡丹、紫薇、栀子、木槿、合欢、桂花、木芙蓉、腊梅、月季、睡莲、荷花、木香、萱草、百合、凤仙等。还有些植物,文化地位虽不高,但也具有良好的观赏和经济价值,如枇杷、石榴、柿树、柑橘、枣、葡萄、枸杞等。古典园林植物材料的选择之丰富,远不止于此,运用也极具多样性,这里不再赘述。
苏州古典园林中植物对整体空间的营造
“大园重在补白,小园重在点景”,对于面积较大的园林,“园中地广,多植果木松篁”,植物种植密度相对较大,若面积较小,则植物相对较疏,注重与其他景观协调搭配,创造富有情趣的空间。具体来说,植物对园林空间的营造有以下几种形式
1. 丰富空间层次,加强景深
透过植物构成的枝叶扶疏的网络,可使景物退于该层次之后,显得深远,并且可因网络的疏密变化而产生不同的含蓄感。如拙政园中部园景,从柳荫曲路观香洲,以树木枝干为近景,曲溪为中景,香洲便退居为远景。
2. 形成界面,界定空间
树木枝叶交织成的网络,若稠密到一定程度,例如较大规模的群植,便可形成一种界面,这种界面与园林建筑形成的界面相比,较为稀疏,若两者能够相互配合,则可以使得空间有围有透,创造出富有渗透感和流动感的空间。以留园中部景区为例,东南部的建筑构成了空间的界面,旁有乔木加以点缀,西北部的植物种植密度较大,也构成了空间的界面。北部植物则稍微稀疏。因此,该空间四个界面疏密程度不一,围合成的空间则虚实兼备,围与透相结合。而当建筑物比较稀疏、分散,不能对外部空间加以界定时,密植的植物则可以再限定空间中起到主导作用。如拙政园中部景区的建筑密度相对较小,不能形成界面,主要依靠密林为屏障形成空间感,北部及东南侧的山石高度不足以限定空间,也通过种植树木加以高度的补偿。
苏州古典园林中植物对局部空间的营造
1. 园林植物与建筑空间
植物与建筑的配置是苏州园林中极有特色的部分。常在窗下种植竹、芭蕉、低矮的花木,在庭院或墙沿,用山石砌成自然式花台,种植玉兰、海棠、牡丹、芍药、南天竹、腊梅、山茶、杜鹃、梅花、石榴、紫薇、八仙花、迎春等。如留园涵碧山房前庭,拙政园玉兰堂前庭、网师园殿春簃书房庭院都是植物与建筑配合的经典。封闭的园林中,白墙墙面较为单调,常用攀援植物进行点缀,如爬墙虎、常春藤、络石、凌霄、薜荔、蔷薇、木香等。白色墙面掩映于藤蔓中,平添了画意和情趣。如网师园主厅万卷堂西山墙有一株大木香攀援其上,丰富了墙面景观。留园“华步小筑”的爬墙虎、拙政园枇杷园墙上的络石都是此类佳例。
苏州园林建筑曲折多变,形成了大小、形状各异的前庭、后院、天井等小空间。留园入口内,用竹子、山石、花台组成了生动活泼的画面,加强了入口的“抑景”和连续构图的节奏感,引人入胜。“古木交柯”和“华步小筑”为这一连续构图的终结。以“华步小筑”为例,该庭院为面积较小的天井,内置石笋怪石,与一丛姿态潇洒的南天竹相映成趣。一株古藤沿粉墙攀援而上,使立于天井的人们有一种空间无限延伸之感。在庭院、天井的墙隅、廊的转折处,多散植芭蕉、竹子、南天竹等,使建筑围合的空间活泼自然。如拙政园海棠春坞前粉墙为纸,树石为绘的树石小品即为此例。
园林建筑墙面上的洞门、漏窗精美细致,图案丰富,此处配置园林植物更使空间富有情趣。例如,留园的五峰仙馆,揖峰轩和石林小院的部分最为典型。如揖峰轩北墙上的窗洞,在小天井中的竹石衬托下形成了“尺幅画”、“无心画”;石林小院中洞窗外枇杷与峰石相映成趣;在留园东部的洞窗前配置海棠,与庭院小空间相协调,东望鹤所,具有庭院深深的意境。
2. 园林植物与山水空间
多数苏州园林都会通过假山、石头与植物的搭配组合,营造自然山林景观。假山有土山,也有石山。土山山麓一般多种片植箬竹、凤尾竹、杜鹃等低矮的灌木,石阶、磴道则点缀少量草花于其间,形成幽深的山径。山腰处间植大小乔木,山顶则以乔木为主,形成山林的骨架,从而使山顶道山麓都有良好的植物景观,丰富了空间层次。拙政园中部的山岛山林景观便是通过此种手法创造出浓郁的山林气氛。
水体是园林中最活跃的要素。苏州园林多在水面种植荷花或睡莲,突出主题,又特意留出部分水面以观倒影。例如拙政园中部水体在远香堂前密植荷花,而留出的水面则倒映出北寺塔影,极富意境。水池边常根据不同的入水方式进行不同方式的植物配置形式。如缓坡入水则岸边种植菖蒲、芦苇、慈姑、茭白,若为假山或条石驳岸,则种植迎春、连翘等悬挂于驳岸上,或在假山石上爬薜荔、络石等使驳岸更加古朴。
3. 园林植物对空间意境的营造
苏州古典园林中的植物配置极其讲究诗情画意,并能从视觉、听觉、嗅觉多角度对其所表达的主题进行艺术升华。造园者利用植物多元化的审美价值,营造出了多维空间,并将自己的审美情趣及文化内涵蕴于其中,带给游园者身心的愉悦乃至灵魂的净化,意境油然而生。
苏州古典园林按照诗情与画意来取材植物景观。常将花木人格化,通过艺术配置表达人的理想、品格、抱负和追求。例如,拙政园就有很多以植物为主题的景点。兰雪堂以春景为主,取自“春风洒兰雪”的句意;此外,还有反映春景的玉兰堂、海棠春坞,反映夏季景观的芙蓉榭、嘉实亭、枇杷园、绿漪亭、涵清亭,反映秋景的梧竹幽居、待霜亭、秫香楼,反映雨中景观的听雨轩、留听阁。听雨轩取“听雨入秋竹,留僧复旧棋”句意而设。前后均配置芭蕉、修竹,池中有荷花,创造出“蕉叶半黄荷叶碧,两家秋雨一家声”的意境。
“诗情”与“画意”紧密相连。苏州古典园林中按画意取材的植物景观不计其数,苍劲与柔和相配合,乔灌草、落叶和常绿相配合,利用植物的形态、枝叶的疏密变化、明暗与色彩的对比构成变化多样的景色。在选配植物时重姿态、品格,构图严谨,遵循国画原理,疏密有致,高下有情。画意有宏伟的,如拙政园中部山岛是太湖中山岛的艺术再现,反映了太湖山林景观和水烟弥漫的意境。“雪香云蔚”和“待霜亭”二亭周围种植太湖常见的梅、橘,梅旁植紫荆、迎春、海棠等延续花期,橘边种植枣、乌桕、柿树以丰富秋色;岛周围散植女贞、樟、朴、柏等乔木作背景,山坡密植山竹、宽叶麦冬、迎春、连翘等,池边种植芦苇,景色如画。至于楼阁庭院等小空间,植物配置更易获得画意。留园揖峰轩北墙上的“尺幅画”,窗外小天井中修竹摇曳,旁有峰石,似“竹石图”;网师园殿春簃北包檐外有较大天井,梅竹兼备,峰竹秀美,如取自《梅竹图》一般。
关键词:古典园林;植物配置;现代园林;设计
1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在植物配置方面特点对比
中国的古典园林的构成体系博大精深,自造园设计至植物的配置都彰显着中国传统文化韵味。而在现代园林中,植物配置方面表达出另一个时代的不同风格和韵味。将这两个不同时代的植物配置的特点进行比较,对于研究园林未来发展趋势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在植物配置方面特点对比见表1:
如表1所示,不同时代在造园设计方面,植物景观配置在服务对象选择上有所不同。在古代,园林或为有钱势的私人所用,或为贵族所用,其审美性必然迎合这些贵族化生活的群体。在现代都市,园林建设一般供大众群体游赏,城市公园或绿地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造园时植物景观配置一方面反映出时代特点,同时迎合大众群体的观赏需要(张家骥,1990)。
古典园林在植物选择方面显得单一且重复率高。例如苏州园林中植物重复性栽植的植物11种,白玉兰、罗汉松、桂花等,重复率100%。私家园林也同样存在植物选择单一的问题,这一问题在现代园林中得到解决,现代园林的植物配置注重选择多种植物,并进行统一的管理、养护,缺陷就是少了古典园林诗情画意的特点。
古典园林中讲究植物配置的规则化,经常运用对植、群植、散植等规律化种植。同时讲究高山上种松、岸边要栽柳、水上要有莲等固定配置方法。在现代,家家户户庭院内或者阳台上都会放置盆景或者盆栽。现代园林不断创新古典花台形式,并逐渐转化为花坛,植物配置的手法也日益多元化。
现代园林发展不是单单融入时代文化思想内涵,而应同时继续发扬古典园林造景精神,继承其方法,使古典园林与现代新要求融合,并注入我国民族文化传统,注重科学方式,态度严谨地对现代园林进行改革创新。园林艺术未来的发展趋势必须是博采众家之长,兼容并蓄,不断向前发展。
2古典园林植物景观配置对现代园林的启发
2.1运用效仿自然手法造景
古典园林热衷于效仿自然,“三五成林”手法的使用便是例证,在选中植物是贵精不贵多,重在意境,将自然之境融入园林中。又善于采用多样化的树木栽培,“取其自然而又均衡,相似而有对比原则,以求得自然地风格”(周维权,1999)。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很少有树木被认为修成某个图形或者几何图形,设计师很注重植物的自然性,因为古代人们欣赏自然地兴趣,并善于将自然之形引入自己的生活中来。在现代,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大自然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们对原始自然地渴求日益增加,现代园林要吸取古典园林这一造景方法,在植物配置上注意植物的自然态,必然受到大众的喜欢。
2.2运用特定寓意手法造景
在古典园林中,观赏寓意的运用使植物景观有了更深的涵义,景观本身被赋予了艺术韵味。如栽植的松树,象征了不畏严寒,坚贞不渝,柳树象征了轻盈、飘逸的品格,竹象征清高、气节,荷花则代表出污泥而不染的品格等,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植物,在现代园林建设中,也应多加运用,并结合运用到现代园林造景新要求、新方法构建植物配置的意境之美,令人们在欣赏到园林植物美的同时,领略到植物塑造出来的艺术精神,满足观赏人精神层面的享受,以此来丰富现代园林的景观特色。
2.3运用乡土植物造景
古典园林在设计上注重乡土植物的运用,这也是植物造景中在进行植物材料选择是遵循的基本原则,一方面乡土植物适应环境能力强,园林内建筑、山石、水体的构建,使得植物立地条件变得复杂,而乡土植物适应性强,可以克服这种复杂环境。乡土植物是带有浓郁地方气息的植被,通过种植乡土植物,让游客领略城市独特的风采。
在风景园林的规划和设计中,植物景观都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直接影响着园林景观的整体施工质量。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人们对于风景园林景观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并且需求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所以如何在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风景园林中设计别出心裁的植物景观是园林行业的发展重点。本文主要就风景园林中植物景观的设计原则和设计要点做了探讨。
关键词:
风景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要点
在城市设计规划中,风景园林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项目,风景园林不仅可以美化城市的自然环境,并且能够让城市中的人们感到舒心和安逸。而作为风景园林的核心项目,植物景观影响着风景园林工程的质量好坏。对于植物景观的设计,是体现园林整体的设计规划方向和思路的过程,并且是提高风景园林的自然气息以及艺术气息的重要步骤,所以做好植物景观的设计工作才能够更好的设计好风景园林。
一、现代风景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概述以及原则
我国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风景园林设计理念体系是上世纪50年代出现的,经过60多年的发展,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园林建设理论已经形成了一些诸如“生态园林”、“节约型园林”的现代化园林设计理念,园林的植物景观设计也有了一套相对比较完整的体系。在园林的景观设计上,长久以来我国的设计师们已经有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产出,并且指导着我国未来的植物景观设计的发展方向。在目前的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人们对植物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使得园林中的植物景观设计需要更加宽阔的领域和更加全面的思路[1]。
现代长久生活于城市中的人们,随着生活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对于自然的渴望更加的迫切,更加的希望能够亲近自然和谐相处。所以在现代园林的设计时,主要分为了两种类型进行设计,一种是“以人为本”的园林设计,这种园林主要的目的是为人服务,植物的设计也是以人的需求为主,目前大多数的园林设计都是以“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进行设计,使得植物景观在种植时能够满足周围建筑以及人们生活的需求,例如城市中的小型绿地、以及住宅、工厂等地方附近的小型园林。另外一种是突出自然的理念,顺应自然规律进行设计的园林,这种园林是通过现代的科学技术手段模拟出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然后建造一个接近自然的环境,供市民们欣赏和生活。这种园林主要是在城市的大型绿地以及滨水的公园,郊区的公园等地方进行设计。而园林设计的规模越大,就越要注意保护自然的原生态景观。所以在建设现代化园林时,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建造生态化完整循环的生态园林,并且对于保护和开发的关系要进行协调,保护好原生态的自然景观,发挥出风景园林的真正意义,做到城市与园林的和谐统一。
二、植物景观设计程序要点
在风景园林的植物景观设计时要经过五个步骤,首先是分析现状,其次进行概念规划,第三步进行方案设计,第四步是对方案的深化设计,最后设计施工图,并且在施工过程中,要进行设计配合[2]。
(一)现状分析。现状分析是在进行植物景观的设计之前,对园林的施工地方情况的调查和分析,这个阶段是指导植物景观设计方向的关键,保证了园林施工后续工作的顺利展开和实施。在分析施工地区的现状时,主要要进行资料收集、现场调研和周边考察三个工作。资料收集是对施工场地所属的城市地区的规划理念以及植物的地域性分布情况进行资料的收集,并且收集当地的基本气象、土壤、水温、地质的情况以及当地与植物相关的一些传说和典故。现场调研就是对施工产地的土壤等情况进行具体的考察和分析。分析是对施工地区周边的整体绿化情况,以及周边的建筑物等情况进行了解。
(二)概念规划。概念规划是设计师根据施工地区所属城市的整体规划理念,结合现状分析的资料对植物景观的设计提出一个大概的规划思路,并提出整个园林植物景观的设计新意和特色。
(三)设计方案。在规划好植物景观设计的概念之后,就要进行方案的设计,方案设计是调整规划概念中的层次以及内容,并且将概念进行深化和细化,将宏观的概念方向变成具体的细节步骤。在进行方案设计时,要将规划的宏观内容全面有序的展开,将植物景观的特色进行分区,并整合植物景观的空间构成然后设计出一套合理的方案。
(四)深化设计。深化设计是对方案设计内容的再次细化和调整。将方案这几中的内容借鉴园林植物配置和设计的原则,对植物进行分类,归置,并且表面种植的数量和需要间隔的距离等,深化设计是在进行方案设计的时候同步进行的细化过程,是对方案设计的进一步完善和全面的调整。
(五)设计施工图。施工图的设计囊括了植物种植的施工以及工程的预算、工程的监管和验收等工程的各个方面具体细节的设计。施工图能够准确的表达出种植某种植物的目的以及种植植物的具体步骤和细节。植物的施工图明确了植物种类、名称、种植位置、行距、数量、规格等大多数需要施工中注意的问题,并且表面了植物的选用情况以及种植植物苗木的质量,苗木的移栽方法等资料和要求。是最终进行施工的指导性文件和依据[3]。
(六)施工配合。在施工过程中,往往会因为一些不可控的情况而出现种植的问题。施工配合就是在施工中对现场施工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整和优化,并重新设计的过程。设计师要在施工现场对施工人员进行全方位的指导,避免出现一些不必要出现的问题,并且对现场的施工问题进行解决和优化。这个过程影响着整个工程的效果和最终的施工质量,所以设计师要积极的对施工进行配合。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风景园林的设计中,植物景观设计是最重要的环节,只有遵循现代园林设计原则,并且做好设计前的现状分析,提出具有特色的规划概念,同时提出全面的设计方案并且加以深化完善,形成指导施工的施工图,才能够使植物景观在施工中更加有效,使风景园林的质量更加优秀。
参考文献:
[1]牛艳玲.城郊体验型农业休闲园植物景观设计[J].湖北农业科学,2014,53(17):4100-4104.
[2]任斌斌,冯久莹,李树华等.模拟邯郸地区自然群落的植物景观设计[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1,28(6):870-877.
关键词:园林;植物;景观特色
Abstract: Garden can not only improve the living environment for people to rest and a place of cultural and recreational activities, but also for people to visit, watch art spac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e urban population is increasingly intensive, small towns also surging, environmental science has clearly told us that the only plant to create environment is the best environment, the more urban garden plants landscape features more attentions.Key words: garden; plants; landscape features,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近年来,随着大规模城市建设的全面铺开,园林景观建设得到快速发展,园林植物造景作为园林绿化建设的核心任务,越来越受到重视。园林景观设计能否达到实用、经济、美观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园林植物的选择和配置。
1、植物景观设计的概念
植物是园林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作为唯一具有生命力特征的园林要素,能使园林空间体现生命的活力,富于四时的变化。植物景观设计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有关专家和决策部门针对当时城市园林建设中建筑物、假山、喷泉等非生态体类的硬质景观较多的现象再次提出的生态园林建设方向,即要以植物材料为主体进行园林景观建设,运用乔木、灌木、藤本植物以及草本等素材,通过艺术手法,结合考虑各种生态因子的作用,充分发挥植物本身的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来创造出与周围环境相适宜、相协调,并表达一定意境或具有一定功能的艺术空间,供人们观赏。但是,植物景观设计概念的提出是有其时代背景的。随着生态园林建设的深入和发展以及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等多学科的引入,植物景观设计的内涵也在不断扩展,现代的植物景观设计概念不但包括视觉艺术效果的景观,还包含生态上的和文化上的景观,甚至更深更广的含义。
2、现代园林造景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绿色环保意识的加强,特别是北京申奥和上海申博成功,城市园林绿化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园林绿化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城市面貌和生态环境也不断改善,但就目前城市绿化状况而言,植物种类、品种单一、观赏价值低、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结合不够,有些树种的选择在形态、色彩等方面不能达到现代化园林城市建设的要求,不仅形成不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园林景观,造成景观类型单调,生态功能单一,绿化特色不突出,而且又易产生管理困难、病虫害发生严重等问题。
2.1注重观赏效益,忽视生态效益
近年来,很多城市的公共绿地都是西方古典园林中的大面积草坪和小灌木林拼成图案的绿化方式,并在一段时期内草坪加上色块图案成为城市园林绿化中的时尚。虽然草坪加色块图案能给人宽阔和心旷神怡的感觉,也能使园林洁净明朗,但从实际效果看,此种绿化模式发挥的生态效益远不如中国传统的乔灌草复合群落,而且养护费用相当高。
2.2树种单调,植物群落不稳定
从城市绿化的树种配置来看,所使用的树种种类比较单调,并由于受树木供应的限制,树木品种不多,规格不大,而在同一块绿地上所使用的树木品种则更少,且常绿和落叶、乔木和灌木搭配不十分完善,这就造成了植物群落的不稳定性。
2.3乡土树种的应用滞后,地方特色不够突出
虽然园林设计者已意识到在城市绿地设计中实现树种配置多样性的重要性,并在设计中也开始应用许多新的树种(包括乡土树种和引种树种)。但是,由于乡土树种的开发利用与推广应用滞后,在园林设计中要求的树木品种、规格、数量在实际施工时往往又采购不到,最终导致只能更改设计。我国物种资源十分丰富,但实际已应用到园林绿化工程的甚少,只有少数树种。
3、园林景观中植物配置的艺术要求
3.1植物的色彩艺术
植物色调在四季中呈现出的变化,不仅大大丰富了园林景观的内容,并且因为体现着天地四时的无穷律动而使园林中蕴含了生命的韵致,植物的色彩来源主要来自于:
①树皮的色彩:乔木的树干与我们视平线接近,在林中散步映入眼帘的首先是林立的树干,所以树皮之美很重要,常被引入园林中的树种有白色树皮的白桦、银白杨,红色或紫色树皮的红瑞木,杂色斑驳树皮的榔榆、悬铃木属各种等等;
②叶片的色彩:叶片按色彩可分两类:一类是生长季大部分时间为绿色,只有发新叶后和落叶前一段时间变成其它色彩,例如:七叶树、银杏、枫香等,另一类是生长季节内叶色始终保持绿色以外的其它色彩,或在绿色叶上生有各色点状、条状、块状的花纹,称为“夏季彩叶植物”,例如:紫叶小檗、金叶皂荚等,以上这些落叶乔灌木在夏季为园林景观增色不少;
③花的色彩:花色是园林景观中主要的色彩来源,种类繁多,其分类可以按开花季节、花色或高矮分,草本花卉的花色比较艳丽,色相丰富,但是比较矮小,栽培费工、寿命短,如:百日草,石竹等,相对而言,木本植物虽然均能开花,但是只有一部分有观赏价值,如:白玉兰、稠李、木槿等;
④果的色彩:西晋左思的《蜀都赋》中即有“结朱实之离离”的诗句,可见千年以前果实变红丰茂的景色已为人之歌颂,秋季许多树木可以结成各色的硕果,不仅增添了园林景观中的色彩美,而且充满了丰收的喜悦,冬季如能有硕果挂在枝头,既免冬寂之苦又能招来小鸟,常见的观果植物有:苹果属、荚迷属等。
在设计中,植物配置的色彩组合应与其它观赏性相协调,起到突出植物的尺度和形态作用。如一植物以大小或形态作为设计中的主景时,同时也应具备夺目的色彩。在处理设计所需要的色彩时,应以中间绿色为主,其它色调为辅,同时应多考虑夏季和冬季色彩,因为这两个季节在一年中占据的时间较长。植物色彩在园林中发挥众多的功能,它还能影响设计的多样性、统一性以及空间的情调和感受。
3.2植物的体形艺术
作为观赏植物,除提供色彩美之外,还要显出各种体形美,色彩敷于形体外面,色彩与形状互相依托,密不可分,行之不存,色将焉附,色之不存,形何以见,因此,植物的体形在艺术表现上虽不如色彩那样与魅力,不过天工开物胜过人巧,自然景物的形体之美也是非常耐人寻味的,有尖塔形(松柏类)、圆柱形(意大利杨、箭杆杨等)、球形、半球形、卵圆形(馒头柳、黄杨属等)、开张形(大部分的观花小乔木桃、梅、李、杏等)、垂枝形(龙爪槐、垂枝梅等)、匍匐形(沙地柏、常春藤等藤本植物)。以上所说的体形都是不加人工修剪的,能在空间内自由自在长成自然的体形,在造型艺术上是属于无法人为塑造的材料,大量用在园林当中,从而获得自然美。
4、总结
花草树木品类和色彩的丰富及其与山、水、建筑的和谐配置,是园林构景艺术的重要内容,同时,植物景观的配置也是组织结构园林体系中的重要一环,花木犹如山峦之发,水景如果离开花木也没有美感,因此,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应当重视植物的配置。
参考文献:
[1]《翳然林水:棲心中国园林之镜》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1
[2]《景观园林规划与设计》 刘福智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8
关键词:园林植物、植物配置、造景设计、生态
中图分类号: J52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优美的园林设计和自然景观不但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也给人带来新鲜的空气、愉悦的情绪和健康的身心。而园林绿化观赏效果和艺术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园林植物的选择和配置。该文探讨了园林植物造景与配置,以供园林工作者参考。
当前园林植物配置与造景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过于重视景观的营造,忽略了生态的保护
国外的一些设计风格被国内的一些设计者推崇,有些园林设计者在植物配置过程中片面追求开敞景观,而忽视园林植物在改善生态环境中的主导地位,一味追求景观的“欧陆风格”,布置草坪、草坪上点缀几丛灌木、几堆花丛等组成色块色带。在为数较少的树木种植上,盲目加大规格,这种现象造成种大树风气的流行。栽植大树既破坏了原有地的生态环境,又降低了树木成活率,这种现象非常不可取。
2、科学的管理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绿色植物景观是随植物生长而发展变化的景观,对植物栽植施工后的景观变化及养护管理的考虑是植物配置与造景的特色。然而在现实问题中却常存在设计、施工、养护脱节甚至矛盾的问题,对植物能否达到预期的体量、季相变化、生长速度缺少结合植物栽植场地、小气候、干扰等多因素深入细致的考虑。
3、急功近利的心理
当前的园林景观规划中,一些工作者存在着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思想。他们认为植物造景时间长、效果慢,一味的强调速成,把原木在自然群落中生长良好的名优新奇的古树大树,“挖肉补疮”,以此使城市景观得到很大改观,但由于养护不当,树木不能成活,即使成活,长势也很差,管理也会很困难,营造的景观效果也很差。
三、园林植物造景的原则
1、调和
植物景观设计时要体现调和的原则,找出其近似性和一致性,这样的配置会具有柔和、平静、舒适和愉悦的美感。相反,用差异和变化可产生对比效果,具有强烈的刺激感,形成兴奋、热烈和奔放的感受。
2、韵律
体现造景韵律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杭州白堤,堤旁桃、柳间种,花开时节不同色彩极富韵律感。此外,“云栖竹径”两旁为参天的毛竹林,如果相隔50~100 m配植1株枫香,则不会使游人感到单调。
3、统一
植物景观设计时,树形、色彩、线条、质地及比例都要有一定的差异和变化,但也要保持一定的相似性,以免变化太多,使整体杂乱无章,失去美感。体现植物景观统一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运用重复的方法,如用等距离配植同种、同龄花灌木等方法构建行道树绿带,就是重复方法在现实中应用的实例。
4、均衡
均衡配置体量、质地各异的植物,会使景观显得稳定。如色彩浓重、体量庞大、数量繁多、质地粗厚、枝叶茂密的植物种类给人以重的感觉;相反,色彩素淡、体量小巧、数量简少、质地细柔、枝叶疏朗的植物种类,则会给人以轻盈的感觉。
四、不同背景下的园林植物配置方式
1、皇家古典园林
为了反应帝王的至高无上、兴旺不衰,常选择体形高大、四季长寿、苍劲延年的树种进行规则式配置,如侧柏、桧柏、油松、白皮松等。
2、古典私家园林
由于古典私家园林是文人雅士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利用不同植物特有的文化寓意丰富植物观赏内容,寄托园主思想情怀,如荷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被认为是脱离庸俗而具有的理想象征;竹则被认为是刚直不阿、有气节的君子;梅则表示有刚强的意志和高尚的品格等,植物配置多以诗情画意相结合。
3、纪念性园林
此类园林庭院与建筑多是以祭祀为目的的寺庙或是为纪念革命先烈而修建,多具有庄严、稳重的特点,植物配置常用松、柏来象征对祖先的崇敬或对革命先烈高风亮节的品格和永垂不朽的精神的怀念和敬仰,配植方式一般采用对称等规则式。
五、园林植物造景与配置的生态原则
随着我国园林事业的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城市快速发展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使人们意识到植物不仅具有基本的美化和观赏功能,而且有其生态价值,人们迫切需要城市园林再现自然,植物配置更要顺乎自然。因此,现代园林设计在植物选择上,应在植物功能上加以拓宽,生态、防护、生产功能的增加,对植物多样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不再拘泥于少数具有观赏寓意,诗情画意的植物,开始注重植物配置的生物多样性原则和乡土性原则。
1、根据自然地形特点,合理划分植物空间
空间划分要依据地形、水面、空间等合理进行。在大、中型园林里,要大、小空间合理配置,使植物空间的立体轮廓高低起伏、平直有序。在地形起伏不大的园林中,更要注意立体轮廓线的重复,但要有韵律。
2、植物配置既要有多样性,又要有统一性
我国地域广大,地理情况差异显著,植物种类繁多。因此,要充分利用植物资源,有计划、有步骤的调查研究,开展引种驯化,应做到乔灌木结合,常绿与落叶、速生与慢长相结合,乔灌与地被、草皮相结合,适当点缀些花草,构成多层次的复合结构,既满足生态效益的要求,又能达到观赏的景观效果。因此,因地制宜地扩大和丰富园林植物的品种,提高植物配置的艺术手法,这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工作,是大有可为的。
3、植物配置应主次分明,疏落有致
现代大型园林,必须注意乔木、灌木成片成丛的配置,要根据树形高低、大小、落叶或常绿,做到主次分明、疏落有致,突出景物的立体感。多树种配植,除不应妨碍每一种树固有特性的发挥外,还必须注意突出主题,要将常绿树和落叶树进行合理搭配,常绿树要低于或高于落叶树,有景可借的地方,树要稀疏,或者选择树干高大、树冠较高的乔木,或者选栽低矮的灌木花卉,以保持透视线;对视野零落的地方,要组织致密的树丛遮蔽[4]。
4、植物配置要求与建筑相协调,自然有致
植物随季节和年龄而异,可使建筑物产生季相变化,丰富建筑的庭院景色,如园林中的门,可以门为框,通过植物配植,与路、石等进行精细的艺术构图,不但可以入画,而且可以扩大视野,延伸视线。窗也可以充分利用作为框景的材料,在古典园林中,漏窗、月洞和植物相得益彰的配置,其包涵的意境就更加丰富了,这里的植物配置应该要通过选择合适的物种和配置方式来突出,衬托或者烘托门窗本身的主旨和精神内涵。
5、植物配置要注意四季变化
植物配置既要四季常青,又要四季变化,形成春季繁花似锦,夏季绿树成荫,秋季叶色多变,冬季银装素裹的景色。如早春开花的迎春、桃花、玉兰、丁香等,初夏开花的木槿、紫薇和各种草花等;秋天观叶的枫香、红枫、银杏等,冬季翠绿的松、柏、竹等。总的配置效果应是三季有花,四季有绿,也可选用一些药用植物、果树等有经济价值的植物来配置,使游人来到林木葱葱,花草繁茂的绿地或漫步在林荫道上,但觉满目青翠、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6、植物配置应考虑生态效益
植物配置应适应绿地功能的要求,以达到美化环境、发挥生态效益、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因此,绿地的植物配置应以绿为主,利用各种植物材料构成绿地结构。如城市道路树种应具备冠大荫浓、主干挺直、树体洁净、落叶整齐,无飞絮、毒毛、臭味,耐旱,耐修剪,易复壮,长寿抗污染等植物以适应城市环境条件。
六、结语
目前,我国的景观设计学科已进入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景观设计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风格也越来越多样,而植物配置与造景,作为景观设计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它们的价值必须经受得起时间的检验,那些具有长久生命的作品应该是与时代精神息息相关的艺术品,它们吸收了历史的精神,但决不模仿固有的风格,它们符合科学的原则,反映了社会的需要、技术的发展、新的美学观念和价值取向,从而才能更好地为人们的生活和环境美化而服务。
参考文献:
孙居文:《园林树木 学》,《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年02期
姜江桥:《植物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21期
关键词:古典园林;现代园林;发展方向
中国古典园林以自己的独特造园形式和深刻内涵,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世界园林中独树一帜。中国的造园艺术深浸着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内蕴,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审美旨趣,是中国五千年灿烂文化造就的艺术珍品,代表着中华民族内在的精神品格。
1 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色
中国古典园林强调“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哲学理念,也强调“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造林观念,最终强调的是人对自然的认识和感受,并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中国古典园林的构造,主要是在自然山水的基础上,辅以人工的宫、廊、楼、阁等建筑,以人工手段效仿自然,其中透视着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文思想,特别是多以诗文、词赋和绘画的意境为思想境界的追求目标。
2 中国园林意境美的体现
2.1 “堆山与叠石”的意境体现
由于石头种类的不同,所传达的意义也不同,在园林艺术中的山石造型,一般采用假山的形式来传情,如象征春回大地的春石,象征生机勃勃的夏石,象征万物萧索的秋石。在园林设计中,“一水三山”是中国传统建筑山水美学体系的体现。在叠石艺术中,亦能以小见大,只要设计者能抓住石材本身的特性,便能充分发挥其特有的意境美。
2.2 “庭园理水”的意境体现
将水分割成若干个相互连通的小块,这样各空间环境既自成一体,又相互连通,从而形成一种水陆萦回,岛屿间列和小桥凌波而过的水乡气氛。不论是池还是大面积的水,不论是私家园林小范围的造水,还是皇家园林气势磅礴形成的岛屿。水除了起到调节整体环境氛围的作用外,还能体现“庭园理水”园林意境。
2.3 “花木配置”的意境体现
花木的配置只有考虑具体气候,才能正确地传达出其完美的意境来。中国古典园林的植物配置之意境在于遵循画理诗情,还常常赋花木以人性,这也是中国园林的重要特点之一。在花木配置上,要注意根据地域特征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花木种类。观赏树木和花卉还按其形、色、香而“拟人化”,赋予不同的性格和品德,在园林造景中尽量显示其象征寓意。
2.4 “建筑小品”布局中的意境体现
中国古典园林在设计时将建筑物与自然环境相一致。因此,其类型十分丰富,主要有亭、廊、榭、桥、墙、舫以及花架、小品等多种类型。亭是供游人休息和观景的园林建筑,具有丰富变化的屋顶形象和轻巧、空灵的屋身以及随意布置的特点。亭多布置于主要的观景点和风景点上,或作为主体建筑陪衬。廊是各个建筑之间的联系通道,是游览路线的组成部分。它不仅起到遮荫蔽雨、休息、交通联系的作用,而且又起到分隔空间的作用。榭一般的形式是在水边架起平台,平台一部分架在岸上,一部分伸入水中。主要是供游人休息、观赏风景的临水园林建筑,对景致也起到一种点缀作用。桥联系风景点的水陆交通,组织游览线路,点缀水景,增加水面层次,兼有交通和艺术欣赏的双重作用。
3 中国园林植物配置艺术
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园林植物材料的开发和利用成为现代园林的发展重点。在传统的中国园林艺术中,植物造景大多离不开花卉树木,或作为建筑物或构筑物的陪衬,或用其点缀庭院空间,园林艺术与文学艺术得到最好的融合。植物造景兼备了生态、文化、艺术、生产等多种功能,在现代园林中,植物配置充分利用园林植物材料的造景功能,创造符合现代要求,极具时代特色的园林景观。
3.1 造景原则
3.1.1 主体性原则。造景主体性体现了植物造景的思想,是植物造景的基础。根据园林绿地的类型和性质,充分发挥园林植物的主要功能,只有植物造景遵循一定的主题,抓住其“神”之所在,合理确定主题,才能运用各种造景手法,创造出千变万化的植物景观。古典园林讲借景,追求层次丰富、意境深远、诗情画意、曲径通幽、曲折多变,讲究游人静坐细品,讲究人的情性,触景生情。
3.1.2 艺术性原则。遵循一定的造景艺术性是避免植物造景孤立运用的处理手法。要遵循一定的艺术原则,必须统一考虑建筑造型、自然环境、画面构图、功能特点和透视色彩效果等,与建筑设计同时交互进行,并在植物造景过程中要综合考虑环境因素,充分利用植物材料的色彩,在兼顾每种植物的形态、色彩、风韵、芳香等的同时,保持各自的园林特色,采取变化与统一、衬托与对比、节奏与韵律及均衡等手法达到情景交融的园林艺术效果。
3.1.3 生态性原则。在植物造景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植物的生态习性,如温度、水分、光照、土壤、空气等因子对园林植物的生长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不同植物与环境之间存在不同的生态关系,不同植物之间,以及与动物之间也存在不同的生态关系。
3.1.4 文化性原则。根据现代社会要求,用植物造景反映人们物资世界和文化世界的丰富多彩。古典园林常被称为文人园林,其是主观的意兴、心绪、技巧趣味和文学趣味以及概括创造出来的山水美。因此,应把传统文化看作植物造景的思想基础。
3.2 植物造景的基本手法
3.2.1 主次分明。疏密有序,紧扣主题,同时还要尽量避免人工之态的显现。栽植的过程中,根据地形等疏密相间,园林绿化要自然栽植。利用各种植物的色泽、形态等采取不同的配置方式,使之形成千变万化的景境,给人以丰富多彩的艺术享受。
3.2.2 季相变化景色宜人。在植物造景时,可根据各种植物特点或突出一季景观兼顾三季景观,或突出一种树种景观兼顾其它树种景观。选择好背景树种和陪衬树种,丰富植物景观,使人们在不同季节欣赏到不同景色。用不同树种的季节变化,适当配置部分草本花卉,显得四季分明,花香怡人。
3.2.3 开放空间围而不闭。该手法在学校、小区体现较多。一般通过围栏把园内景观漏透与园外以丰富城市景观;现代公园追求自然流畅、简洁明快、立意新颖、实际高效、新奇惊险,追求大色块、大效果,疏朗明快。
3.2.4 边线清晰韵律变化。通过高矮的乔灌草结合,考虑树木的立体感和树形轮廓,前栽后植,成块和断续的穿插组合,半隐半现,互相衬托,互为背景,加大了景深,丰富了景观在体量线条、色彩上的搭配形式;错落的种植及合理应用曲折起伏的地形,使林缘线和林冠线有高低起伏的变化韵律,形成景观的韵律美。
4 中国现代园林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