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思路范文

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思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思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第1篇: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思路范文

关键词:工作过程为导向;课程建设;公路养护施工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专业课程标准及教学标准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7-0215-03

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专业课程建设,打破了传统的课程改革模式,从根本上找到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差异,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为目标,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建设。满足了高等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位,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目的。我们用了一年左右的时间,对公路养护施工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研究,首次将“工作过程”这一概念应用于公路养护施工与管理专业课程建设,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职业生涯为出发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程序为线索,以职业能力为依据,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从一个全新的视野对公路养护施工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构建,开发出了高职公路养护施工与管理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这些成果对接下来的公路养护施工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将起到指导作用。

一、国内高职公路养护施工与管理专业教学工作现状

近些年来,我国交通事业蓬勃发展,尤其是进入“十二五”以来,公路交通行业对公路养护施工与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国内很多交通类高等职业教育院校都开设了公路养护施工与管理专业,但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设计并没有完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与高职教育发达国家(如德国)相比,由于理念的偏差和经验的不足,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不够准确。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既不是单纯的理论研究型人员,也不是只能做简单重复性工作的熟练工人。高职公路养护施工与管理专业培养的应该是面向公路交通建设生产第一线所需要的施工、监理、检测与管理综合人才。

2.缺乏实用性较强的课程体系。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公路养护施工与管理专业与广大路桥企业在人才供需问题上的突出矛盾是:学校的专业方向划分与公路建设的需求不同步,课程设计也未完全体现工作任务逻辑关系。

3.课程内容的侧重点应适当调整。要以培养一线人才的岗位技能为重点,适当增加实验和实训比例,改革专业过于狭窄的状况。

4.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待加强。大多数课程偏重于原理的解释和分析,实践性、操作性的环节太少,学校也没有专门的公路养护施工实训室和校外现场实习基地作为支撑。学生没有得到足够的动手能力锻炼,走上工作岗位后不能马上适应一线生产。

二、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专业课程建设思路

针对高职公路养护施工与管理专业目前存在的问题,我们采取的办法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能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的课程体系框架,编制相应的专业教学标准及课程标准,对高职公路养护施工与管理专业课程进行全面的开发和建设。

1.专业教学课程体系框架构建的思路。根据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以公路工程养护施工项目(路基、路面、桥涵、隧道和沿线设施)为导向,依照养护施工的工作顺序,确定每道工序中学生作为一名养护施工技术人员所要完成的工作,以及完成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结合学生的认知时序,合理确定课程的内容和排序,构建基于公路养护施工与管理过程的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型的课程体系框架。

2.专业教学标准及课程标准构建的思路。要遵循规范性、适应性、可操作性和先进性原则,依照专业教学课程体系来编写专业教学标准及课程标准。①以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确定课程改革方向,使学生获得与企业发展需要相一致的职业能力。②要突出工作过程在课程体系框架中的主线地位,按照工作过程的实际需要来设计、组织和实施课程。围绕职业能力设计实训环节,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

三、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专业教学标准及课程标准构建策略

完整而科学的专业教学标准及课程标准构建应包括以下各项工作。

1.项目的筹备与调研。成立项目组,对项目开题,讨论项目的研究任务和研究思路,落实具体任务和分工,确定项目研究的总体安排和进度。向全国开设公路养护施工与管理专业的高等职业院校发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研函,向一些交通运输企事业管理单位发出专业人才岗位需求调研函。经过多方借鉴和多次分析论证,完成公路养护施工与管理类专业人才需求分析与专业改革调研分析报告,为构建专业教学标准及专业课程标准奠定基础。

2.实施方案的设计与执行。①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②编制专业教学标准: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教学设计、指导性教学安排、师资力量、教学条件配置等教学文件。③编制专业课程标准:提出各课程的性质、课程内容选择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要求、教材编写、教学方法、教学评价、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应用、教学设施与实训环境等方面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

3.试运行及调整。我们以“公路养护施工与管理专业教学标准及课程标准”为指导,在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009、2010级公路养护施工与管理专业试点班级进行试运行,通过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调整,对“公路养护施工与管理专业教学标准及课程标准”进行修订。

4.论证与评估。召开论证会,邀请有关行业、企业专家对“公路养护施工与管理专业教学标准及课程标准”进行论证评估。

四、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专业课程建设成果

工作过程体现了职业与职业之间的根本差异,职业岗位群和典型工作任务的划分以及项目施工工序的确定,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重中之重。

1.划分了公路养护施工与管理专业职业岗位群和典型工作任务。我们邀请了专业人员,组成职业分析工作组,对公路养护施工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研究和分析,将公路养护施工与管理专业划分为公路养护技术、公路现场检测、公路养护管理三大岗位群。针对每个岗位群的任务领域,进行了具体工作任务的划分,共细分为十一个典型工作任务,并对每一项任务提出了职业能力要求。

2.确定了公路养护施工与管理项目施工工序。公路养护施工与管理项目施工工序的确定是构建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的基础。经与多家路桥施工企业建立联系,深入研究,结合公路建设的具体情况,以公路养护施工为总体项目,划分为准备、维护、质量检验与评定三个阶段共15道具体工序(下图)。

3.构建了专业课程体系。在专业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中,根据公路养护施工与管理项目的15道工序,以及每道工序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按照“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归纳学习领域转换”的路径,进行教学分析和教学内容整合,确定13门职业专门化课程作为专业教学课程的主要框架,为专业课程体系的进一步构建奠定基础。13门职业专门化课程中包括5门专业核心课程:《公路工程检测与评价》、《公路养护管理》、《路基路面养护与维修技术》、《桥梁隧道养护与加固技术》、《公路养护工程招标与投标》;8门专业一般课程:《应用力学》、《道路工程识图与绘图》、《道路工程地质》、《工程测量技术》、《道路材料应用技术》、《公路结构与组成》、《公路路政管理》、《公路沿线设施养护技术》。

4.编制了专业教学标准及课程标准。在构建专业教学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根据专业课程的基本规范和教学基本要求,编制了专业“教学标准”及13门课程的“课程标准”,为公路养护施工与管理专业教学确立了规范与标准。

五、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公路养护施工与管理专业课程建设的意义

高职公路养护施工与管理专业培养的是能从事养护施工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既要具备必要的理论知识,也要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我们把“工作过程为导向”理念引入高职公路养护施工与管理专业教学,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依托行业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建立了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特点的课程体系和专业教学及课程标准。依照新的教学及课程标准,企业将会实质性地参与课程建设,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都会得到优化;通过企业和学校的深度融合,为学生提供融“教、学、做”为一体的实境教学环境。

我们将会把下一步工作的重点放在公路养护施工与管理专业教学标准及课程标准的推广应用和配套教材的开发工作。边实践边调整,与时俱进地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扎实做好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不断提升高职院校公路养护施工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为我国公路交通事业输送人才。

参考文献:

[1]周勇.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研究综述[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

[2]姜大源.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理论、策略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陈玉华.校企合作建设学习生产型校外实训基地[J].中国高等教育,2010,(7).

第2篇: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思路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教育;矿山机电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

1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飞速发展,国内各行各业均得到了极大的进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法律等诸多环境的完善,给当代国内科技的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氛围与环境。电子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作为当代最具革命性的生产力,其带来了现代生产关系的极大的改善,并开始逐渐影响着企业的生产运营模式、战略发展以及国内居民的生活消费趋向。互联网技术借助自身独特的便捷性、快速性、大容量的信息传输模式,丰富了区域间企业的交流、促进了整个经济体内部的资源共享,并将这一特性不断的复制和应用于各个行业,为当代国内经济的发展增注了充沛的活力。高职院校作为社会素质教育体系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其每年均会为社会输送大量的优秀现代化人才。矿山机电专业的设置是为了培养综合的应用技术人才,能够在煤矿机电设备的设计、安装、维护、管理等技术环节保障运行,是能够满足当前矿山企业人才需求,是能够满足矿山设备制造、研发、维修需求。进入2010年之后,矿山机械行业的市场呈现井喷式的发展,各项投资向矿山机械涌入,在年近100亿美元的工程机械市场中占据了重要的份额,再加上煤炭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需要,需要在高职院校中进行矿山机电专业课程上进行创新,积极融入“互联网+”,构建起矿山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来让高职院校的矿山机电专业设置贴近和适应当代互联网庞大经济市场的需要。以便于为此,在本文中作者将以“互联网+”为背景,探讨互联网时代下的高职矿山机电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途径,以达到借助“互联网+”手段培育更专业、符合发展需要的矿山机电专业人才的目的[1]。

2“互联网+”下高职矿山机电专业人才培养的重难点

创新2.0下,互联网发展诞生了新的业态——“互联网+”,这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态,是能够利用网络平台为行业转型升级、改革创新提供新发展思路的。在“互联网+”带动下,传统行业积极探索新的发展路径和模式,尤其是受资源环境约束大、产能过剩的能源行业。因此“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要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变动,培养更符合需要的综合性人才。从“互联网+”下高职矿山机电专业人才培养的重难点来看,具有几大表现:一是需要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从“学科本位”向“市场本位”转变,要通过与企业的紧密联系,将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把脉企业专业人才需求;二是需要根据“互联网+矿山机电”的新目标,进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再定位,培养出矿山机电岗位高技能专业人才;三是要充分对高职院校矿山机电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分析[2]。

3“互联网+”下高职矿山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

的构建路径构建基于“互联网+”的高职矿山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是矿山机电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是积极带动煤炭等能源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举措,需要依托以下几大构建路径。

3.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经济新常态、“互联网+”等多重影响,需要高职院校

在构建矿山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起校企联动的办学模式,实现工学交替。一是在高职院校领导层面,搭建指导矿山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工作小组,让来自矿山机电专业领域的专家、技术骨干、企业领导成为小组成员,从分析“互联网+”给专业领域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出发,做好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顶层设计,在人力和财力上进行资源保障;二是邀请“互联网+”领域、矿山机电领域的校外专家来进行专业课程体系的论证,从社会实际需求到把控专业未来发展,科学、系统的设置出最符合矿山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的新课程体系;三是在设置矿山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时,需要明确矿山机电专业的核心课程,并加入计算机技术、互联网应用等课程,让学生在掌握专业课程的同时,形成互联网思维;四是建立起“教—学—做”一体的矿山几点专业课程体系,在学校进行理论教学,在实验室学习矿山机电的相关操作,在实习企业做专业学徒[3]。

3.2构建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的矿山机电课程体系

矿山机电专业是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尤其是“互联网+矿山机电”的专业应用性将更强,因此构建高职矿山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时,需要将专业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实现高度融合。一是进行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在学习的6个学期,分别设置特定的专业技能训练,重点是在第5-6学期,需要提供学生在矿井通风、压气、排水、维护维修等专业岗位的实习,在通压排操作、提升机操作、设备安装等岗位进行轮岗,提升矿山机电学生的专业技能。二是进行理论课程体系的构建,在第1-3学期,需要传授学生计算机理论、互联网基本应用、机械制图、测绘、计算机绘图、机械零件设计、矿山机械检测技术、电动机械维修等理论教学;在第4学期,理论上要重点进行矿山机械的理论传授,对煤矿供电、矿山机械设备电气控制等进行重点讲学;在第5-6学期,理论上重点是帮助学生完成毕业设计[4]。

4结论

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互联网运用的不断普及,给予了社会发展新的动力,各行业走“互联网+”产业道路是符合行业发展规律和需要的。在高职院校中,培养矿山机电专业人才是保证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需要借助“互联网+”的力量,重新构建起矿山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新体系,就需要正视课程体系构建中面临的新难题和重点问题,改变办学理念,调整课程设置。

作者:王维 单位:永州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陈玉莲.新经济形势下高职矿山机电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J].新经济,2016(09).

[2]梁南丁,彭新荣.高职矿山机电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0(10).

第3篇: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思路范文

关键词:高职;课程整合;模块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7)16-0071-04

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培养高技能人才。所谓以服务为宗旨就是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即是面向地方行业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高职教育面向社会、面向行业培养人才,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必须通过行业调研,了解行业的实际需求,使课程设置更好地满足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

1高职IT专业课程整合的提出

课程整合(亦译课程综合化)即是对分科课程的一种反判和结构,也是对新型的整合课程(亦译综合课程)的建构。它是为构建新型课程而进行的综合化的过程。整合课程是当代我国正在着力建设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提出高职IT专业课程整合主要有以下原因所致:

1.1高职教育的政策定位决定

高职教育以其强调理论性“够用”,重在培养学生职业性、技能性、应用性,以满足行业的需求。我国高职教育由于受传统学科型教育思想的影响, 目前所构建的课程体系仍有传统的“学科本位”课程观残留,课程体系没有体现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和“能力本位”课程观。

1.2专业课程体系知识结构与行业实际需求存在着鸿沟

通过行业调查我们发现,有41%的行业认为当前IT专业课程体系不能满足行业岗位实际需求,有31%的毕业生认为当前IT专业课程体系不能满足行业岗位实际需求。这一结果说明现行的高职IT专业课程体系在构建上缺乏针对性、职业性、方向性,与IT行业需求之间仍存在较大的差距,教学计划、教学目标制定没有考虑IT行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岗位知识结构需求等因素,存在很大的盲目性。

1.3IT专业课程体系无特色,知识结构陈旧

高职IT专业课程体系知识陈旧,无特色,这是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的重要问题之一。它们主要表现为:(1)专业课程体系其知识结构理论过多,实践过少,缺乏职业性;(2)呈现形式过于呆板,不能够根据行业需求对专业课程体系做相应的整合,缺乏迁移性;(3)教学方法过分单一、产学渗透不明显、知识陈旧等现象严重,缺乏先进性。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上和学科内容组织上仍然没有摆脱学科型教育模式,有些院校在授课内容上是本科教育内容的缩减或压缩,没有专业特色。在课程内容上,交叉重复出现现象严重,使整个课程体系内容不衔接,专业无特色,在市场上没有竞争力,在授课时间上浪费了大量的学时。

为满足IT行业岗位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我们必须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课程整合,采用模块化、动态性的课程体系。

2高职IT专业课程整合的思路

2.1模块化

IT专业课程体系的模块化是培养适应IT行业岗位能力人才的前提。以岗位职业能力为中心,构建灵活多变的职业核心技术课程模块和职业技能课程模块,模块的划分原则是以某一能力或技能的形成为主线,每个模块几乎都是以“问题为中心”进行课程整合,各个模块既相对独立又有机统一。根据每个模块的功能,在其内部设置所必需的课程与教学内容,模块之间组合灵活,增删不同的模块可调整课程结构的重心和专业方向,以适应和满足个人及行业岗位的需求变化。图1给出了IT专业课程体系模块化的过程。

2.2动态性

IT专业课程整合的动态性是建立终身学习制度的前提,没有知识结构的更新, 没有新知识内容注入到课程体系,学生就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IT专业课程体系就没有时代性和先进性。IT专业课程体系的动态性更好地解决了科学、课程、人三者之间的矛盾。计算机科学不断进步、IT行业产品的快速发展及IT行业岗位(群)及其能力需求的不断变化是导致专业课程体系动态的根本原因。

2.3先进性

先进性应包含三层意义:一是虚心学习国际发达国家职业教育课程整合的经验和教训;二是课程整合的课程内容应体现IT行业发展特征和科学文化的创新成果;三是根据IT专业的特征,整合后的课程知识结构应有利于项目式、模块化或任务驱动式教学,脱俗于传统的说教式的教学模式。

2.4重实践

重实践指课程内容以学生的行为活动为关注的焦点,着眼于IT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在实践活动中训练动手能力、操作技能和开发设计能力,激发创造潜能,培养主体意识。

3高职IT专业课程整合的过程及其目标

IT专业高职教育目的是面向地方IT行业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要走行业调研、构建岗位群、构建专业模块和构建课程体系“四步曲”。即通过社会行业需求进行调研,构建出行业需求岗位群,再根据岗位群在专业内对专业作模块化分解,设置相应的专业模块,根据行业制定的培养目标确定课程设置,对课程作进一步的优化整合,构建出相应的专业课程体系。新专业课程体系经过几年的调整、磨合,逐步使专业课程体系与社会的要求适应,满足行业的实际需求。专业课程体系模块化的过程如图1所示。课程整合在专业课程体系的模块化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3.1高职IT专业课程整合的过程

高职IT专业课程整合的实质工作是把专业课程体系按IT行业在这一专业方向内的具体需求,根据培养目标对该专业内的课程进一步地细分,使其专业性、方向性、针对性和职业性更加鲜明具体,更好地满足IT行业的实际需求。课程整合的最大优点是依据不同岗位工种对人才知识和技能的培养目标,结合模块化、项目式教学,对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进行一次优化组合,避免同一专业的交叉课程内容重复,节省了专业课程教学总学时,突出体现了职业教育的专业性和针对性。

图2给出了高职课程整合的过程,我们可以作如下解释:通过IT行业调研,发现旧的IT专业课程体系不能适应IT行业的岗位知识结构的需求,为满足行业岗位群的需求,根据构建的IT行业岗位群对旧的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两门或多门课程进行整合,然后交于IT行业审核,审核合格后构成新的专业课程体系。经过整合后的IT专业课程体系其专业性,方向性更强,新得到的专业课程体系在理论和实践的学时分配上更加合理,内容上更加贴近岗位需求。

3.2高职IT专业课程整合的目标

高职课程整合其主要功能是改变传统的“学科本位”课程观,在采用“能力本位”课程观的基础上,朝“多元整合型”方向发展,形成一种“多元整合”的课程观。高职IT专业课程整合欲达到的目标是:

(1) 突出专业课程的职业定向性,以职业能力,行业岗位需求作为重组课程内容的基础,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高职教育是面向行业培养人才,高职IT专业课程整合必须针对IT行业的实际需求进行门科之间知识的优化重组。没有行业对知识结构的实际需求,就没有高职教育的课程整合。

(2) 注重知识和技能的结合。基础理论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专业知识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3) 强化学生职业能力训练,综合开发学生的职业能力。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就业上岗和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在课程整合中,要注重职业素质的培养,强化岗位能力。

(4) 通过课程整合,摸索出IT专业课程设置的方法。职业教育模式不同于学科型人才教育模式,面向行业培养人才切忌脱离实际,闭门造车。职业教育模式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和学科内容组织要由行业(企业)、院校联合调整,选定人文素质和职业素质课程,组织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走“订单式”培养人才之路。

4对高职IT专业课程整合的思考

4.1高职IT专业课程整合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个终点

高职IT专业课程整合是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现状,以适应不同IT专业学生发展的个人需要,体现课程结构的职业性、应用性和技能性。它是面向IT行业岗位群进行专业课程内容的优化重组的过程。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IT行业迅速发展,IT行业对人才的知识结构需求在不断变化。作为为IT行业输送人才的高职IT专业教育,要不断整合专业课程体系以满足不断发展的IT行业需求。因此高职课程整合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个终点。澳大利亚TAFE(TAFE,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学院突破了传统一次性教育的局限,建立了“学习―工作―再学习―再工作”的多循环的终身教育模式,其专业课程体系就是一个不断整合的过程,以满足行业和学生的实际需求。

4.2高职IT专业课程整合是适应IT行业需求,而不是“赶潮流”

高职教育的功能定位说明高职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要具体落实到某一行业、某一特定岗位对人才规格和知识结构的要求,行业需求决定着职业教育的规模结构、层次类别等。从培养目标、培养计划、教学组织与管理到专业建设、课堂教学、考试改革,都要根据行业岗位群实际需求进行调整和完善,努力实现教学与生产及与学生就业的有机结合。因此高职IT专业课程整合是一个动态地不断调整的过程,学科内容以及专业课程之间要根据IT行业需求作不断地整合,以满足IT行业的实际需求。但高职IT专业课程整合不能脱离行业需求,不脱离“能力本位”指导思想,更不能盲目“赶潮流”。脱离IT行业需求,脱离“能力本位”指导思想就等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4.3高职IT专业课程整合对高职院校和教师带来的影响

(1) 高职IT专业课程整合对教师的影响

受传统学科型教育和IT行业需求不断变化的影响,高职培养目标不能很好地适应IT行业需求,这就导致高职课程改革是必然的,课程整合是高职课程改革内容之一。对教师而言,如果要培养出适应IT行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那么教师必然是一位复合型的教师;为适应课程整合,教师要变成一个新型的整合型的教师。这样,教师必然有一个由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对教师原来的知识结构、教学方法和手段都是一个挑战。这就要求教师要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主动进修培训,深入IT行业锻炼,尽可能掌握最新的职业技能,以适应高职院校教师岗位的需求,教师在课程整合的过程中才学会整合,体验整合。

(2) 高职IT专业课程整合对高职院校的影响

课程整合也是一种课程改革,它不但涉及到教师,也波及到高职院校。课程整合面临着教材建设、大纲编写、师资配备、考核标准制定等问题,这是一项庞大的任务,对学校也是一个挑战。高职院校的课程整合不是感性地跟着众人一起喊口号,而是审慎的反思、批判,探索和合作的行动。

在教材建设上,要根据IT行业岗位需求,充分进行行业调研和征求行业的意见而制定教材内容,切忌是两门或多门课程的浓缩。教材编写可以由高职学院教师独立编写或由行业参与编写,甚至由行业提供教材。

在师资建设上,学校要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派教师到IT行业去锻炼,去培训,为学院储备师资,也可到IT行业聘请高级技工到校上课。

参考文献

[1] 任忠. 浅析当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关问题[J]. 阿坝师范高职专科学校学报,2006,(21).

[2] 黄甫全. 整合课程与课程整合法[J]. 课程・教材・教法,1996,(10).

[3] 谭浩强. 对高职教学和教材的思考[J]. 中华读书报,2003,(10).

作者简介:

陈顺立(1973-),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组。

通信方式:重庆上桥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系(400037)

第4篇: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思路范文

【关键词】艺术设计;课程体系;改革;实践

引言:

传统的教育理念背景下,形成的教学思路对于学生发展往往产生较大的限制性,主要的因此,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学方法等众多教学要素对于学生学习的并没有进行很好的培养,使得学生在被动督促中进行着学生。被动的学习使得学生对于学习会产生较多的厌学情绪,甚至产生抵触情绪,这就大大降低的学生的学习效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不到很好的提升,以至于迟滞了教育教学的发展,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因此,在新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的背景之下,对于传统理念下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与必要性。尤其对于传统的课程体系进行综合改革,不仅仅对于学生发展,对于专业教学的发展,甚至对于整个高校都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本项目结合实践教学实践,经过深入的理论层面的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

一、构建艺术设计专业从“设计-产品-商品”课程体系

对于传统的课程进行改革,首要以及最为关键的一步就是构建新理念下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不同专业教学的核心,围绕这个基本的核心才能进行课程教学的开展。为了建立艺术专业的核心,首先对于艺术专业的专业性质结合教学进行了主要分析。其一,艺术设计专业的具有很强的理论性,这是因为艺术设计中,有着众多的规律以及法则,这些理论层面的概念是艺术设计专业开展的基础,新的课程理念,加强学生对于课程的综合认识十分关键,丰富而扎实的基础理论功底,对于整个艺术设计专业的学习十分关键。最为主要的丰富的理论基础有利于今后的专业造诣的提升,这也点值得我们重视。其二,艺术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目,所有的艺术设计思路体念都要通过一定的实物进行体现,反映在教学中,即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课程,在传统的课程体系中所占份额较小,教学思路固化,评价机制单一不合理,这些不利因素就大大挫伤了学生实践课程开展的有效性、因此在新的课程体系中就要进行不断地加强,提升对于实践课程的重视,加大投入,改善授课模式以及评价机制多元化发展。其三,在宏观的层面而言,教育最大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的全面的发展,这一思路具体而言,在高校教学中就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断适应社会对于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不断提升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重点是解决学生学有所用,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基于上述三个方面的分析,对于这三个方面进行思路专业,就是将三方面的要求反映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思路中。新课程体系改革了教学方法,突出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强化骨干核心课程,建立了4:4:2课程体系。新课程体系中,设计理论教学课程占40%:主要解决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产品设计与制作课程占40%:主要解决实践动手能力和认知能力;商品流通与调研反馈课程占20%:主要解决学生岗位能力,检验知识成果和就业能力。关于4:4:2课程体系,其中的比例分配,主要是基于不同层面的重要程度而言的。三方面的比例正好对于与上文中分析的三方面。建立了4:4:2课程体系,对于进行深层面的分析,即设计理论教学课程占40%:主要解决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就是不断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增强学生的艺术设计基本功,可以将这部分总结为“设计”。产品设计与制作课程占40%:主要解决实践动手能力和认知能力,所有的设计均需要实物体现,专业中专业中急需的实践能力主要就体现实物成果上,可将这部分总结“产品”。品流通与调研反馈课程占20%:主要解决学生岗位能力,检验知识成果和就业能力,可以总结为“商品”。深层面的角度分析,就建立了艺术设计专业从“设计-产品-商品”课程体系。艺术设计专业从“设计-产品-商品”课程体系是新理念下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开展的核心,起着骨架性的作用,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做出了做基本的实践依据。

二、依据新的课程体系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

在构建了课程体系的基础上,首先对于教师队伍进行改革。教师是教育中的关键之间关系到教学成果的产生,因此教师队伍改革直接关系到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成果,必须引起一定的重视。对于艺术专业教学改革,首先进行了当前艺术设计专业教师队伍所存在的问题,经过广泛的调查与研究,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教学与实践脱节,所谓教学与实践脱节,就是指老师所掌握的的知识存在滞后性,所谓滞后性,均体的表现就是在理论知识方面,设计理念与思路得不到更新与发展,在实践方面,艺术专业大部分老师不了解当前设计产业的发展,不清楚实践知识。其二,教师对于在教学中没有重视学生合作思维以及团队意识。具体分析以上问题,限制性较大的就是教师实践知识的缺失,因为艺术专业设计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在上文中所建了的新课程体系中,对于实践应用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讲新课程体现下,教师队伍的改革主要就是加强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短期内全面提升既有教师的实践业务水平是不现实的,还有可能打乱既有的教学安排,因此最为合理的策略就是依据新的课程体系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实施教学的重要保障,没有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就难以实现新的课程体系。通过自身教师的再培养和引进行业、企业的优秀人才、专家构建一支合格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构建团队竞争的实践应用模式。所谓双师型教师队伍,具体而言就是通过自身教师的再培养和引进行业、企业的优秀人才、专家构建一支合格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首先对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优势进行分析,对于学校既有的教师进行分析,其在理论层面有着很高的水平,能够充分保证学生艺术设计的基本能力,依据所建立的新课程体系,这是充分的保证“设计”环节,保证这一环节,就是保证的学生艺术设计的理论水平,对于学生后期的长远发展有利。从企业中引进的优秀人才,加入到艺术设计的教师队伍中来,虽然其在理论的层面上有所欠缺,但是其在实践在实践能力以及岗位能力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这便是保证了新课程体系中“产品”与“商品”环节。双师型教师对于的建立,优势明显,对于教学的促进意义很大,但是必须要考虑其实施过程中难度,对于优秀企业人才的引进,以及既有教师的实践培训,需要大量的教学资源才能保证,因此,对于双师型教师队伍改革,必须引起相关方面一定的重视。

三、与时俱进的在实践教学中引入企业急需的新材料、新工艺

艺术设计专业中,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见不断提升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具有很强的必要性。实践教学的意义就是,通过不断地实践操作,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对于学生从业竞争力的提升以及岗位能力的提升都有着十分积极影响。艺术设计中,材料与工艺是艺术设计的关键,艺术设计的理念与思路均要在实物层面进行体现,这个过程均要以材料与工艺作为手段完成转化。新材料、新工艺的出现会为艺术设计的实施提供新的创造性条件,它对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出现了新的设计风格。与时俱进的在实践教学中引入企业急需的新材料、新工艺,将使学生拓展设计思维,提高动手实践能力,体现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综合实力,有利于深度校企合作。新材料、新工艺引入实践教学中,主要有以下方面的优势。其一,新材料,新工艺代表的艺术设计产业领域中的最新发展思路以及最新科技,对于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引入到教学中,能够使得学生在学好当前的知识的同时了解行业的发展,对于学生思维意识的提升十分重要。其二,新材料、新工艺在艺术设计教学中进行应用,对于学生学科意识以及专业思维意识的拓展,有着引导性与启发性的作用。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可以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合作深度不断加强的同时,对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也有着积极影响。总的来说,与时俱进的在实践教学中引入企业急需的新材料、新工艺,是新课程体系框架中的必备因素,对于实践艺术设计专业整体的教学实力,以及整个新课程体系的功能实现意义重大。

四、构建设计作品转化为产品进入市场的评估检验体系

“设计-产品-商品”课程体系是新理念下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开展的核心,其中“设计”的层面是“纸上谈兵,“产品”的层面是设计的结果,构建设计作品转化为产品进入市场的评估检验体系,能使设计作品平稳的转化成社会上流通的商品,从而更好的服务于经济发展,提高河南省经济与文化的整体竞争力和服务力,是真正有效检验学生实践综合能力的有效方式。高等教育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起着很强的推动作用,艺术专业设计从社会的层面进行考虑,总的来说就是促进文化艺术的体现与创造,服务于经济发展。高校人才与技术资源高度集中,应当不断的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最为重要的就是转化。所谓转化有两个层面的理解,首先是对于理论层面的科技成果积极转化到实际的应用中,对于设计而言,艺术设计专业研究中的新理论新思路都应当积极的转化到实践应用中,完成对于整个艺术设计产业的促进。第二个层面就是,将具有一定推动技术发展但不具备市场推广的成果,进行积极的研发,多学科交叉规划,将其推入到行业中,促进整个行业的技术革命。总的来说,转化的意义很大,但是转化的过程中就必要建立设计作品转化为产品进入市场的评估检验体系,这个体系连接的是产品与商品,研发与市场。是一种将成果转化为经济与生产力的服务体系,总的来说优势明显。首先评估检验体系可以促进和推动艺术设计推动技术的能力。其次,体系的建立,对于艺术专业设计学生的教学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学生在教学中可以深受成果转化的影响,接触到艺术产业,以及市场的动向,对于学生的岗位能力以及就业竞争力,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五、总体评鉴

教育的发展,使得我们对于传统理念下的教育展开深深的思考。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下,我们过程注重学生的课程知识与理论水平的提升,而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为代表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在高校的教学中,上述现象依然存在,主要的体现就是经过长期的教学思路的限制,形成了固定的教学模式,落后于专业相关产业与科技的发展,使学生所学的知识不具有应用性。项目《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综合改革与实践》,在理念的层面具有一定的优势,针对高校应用性较强的艺术设计专业,首先分析了传统艺术专业课程体系的限制性,然后根据教学实践以及艺术设计产业的发展,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即构建艺术设计专业从“设计-产品-商品”课程体系。以课程体系为核心,分别从三个方面入手,全面地对于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进行了详细阐述,对于今后高校艺术课程改革提供相应的依据。总的来说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综合改革,重点在思路,即思想理念的改革,要清楚地认识到当前教育形式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发展,专业相关的市场发展,有其注意的是,高校教学要联系社会实际,要不断探索促进社会发展,以教育教学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贾思怡.艺术高校灯具与环境照明设计课程综合改革与实践[J].现代职业教育,2016(31):66-67.

[2]李国渝,张万仪,徐江.基于项目课程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以重庆工商职业学院艺术设计传媒类专业为例[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26(1):18-21.

[3]陈伟.高校艺术设计实践课程教学刍议[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7(3):145-147.

[4]戴砚亮.浅谈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团队项目实践教学的重要性[J].大众文艺,2014(12):235-236.

[5]纪婷婷.浅析高职高专院校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化实践教学模式[J].青春岁月,2014(17):163-163.

第5篇: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思路范文

关键词:服务区域经济;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

高校教育必须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结合社会发展形势促进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从而来提升专业教育质量和效果。特别是对于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而言,应该充分结合区域经济特点来进行合理调整,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紧密融合。只有如此,才能够保证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和完整性,培养出更多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一、服务区域经济背景下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意义

在当今产学研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积极实现以服务区域经济驱动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对于高校教育、人才成长、企业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仅有利于开展校企合作,实现产学研的充分结合;同时,更能够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加就业机会和社会适应力。

1.有利于开展校企合作,实现产学研的充分结合

积极实现以服务区域经济驱动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有利于全面实现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不断促进产学研的深入开展。第一,站在高校的层面上来分析,积极实现服务区域经济与专业课程体系的结合,有助于增强学校与企业的交流与互动,从而根据企业需要来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和规格,从而切实保证企业发展和高校教育的契合度。第二,对于企业而言,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优秀人才的支持,积极以市场为先导来调整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便于实现理论知识向企业生产力转化,有助于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的双赢。

2.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加就业机会和适应力

服务区域经济背景下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营销实践能力,有效增加就业机会和适应力。第一,将服务区域经济融入到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中去,能够强化学生的服务区域经济的意识,在学习中能够自觉以职业化的视角切入,从而来有效地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第二,以服务区域经济来驱动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企业、接触社会,从而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力,增加就业机会。

二、服务区域经济背景下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建设现状

在当前背景下,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建设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专业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严重脱节、尚未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教学体系、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类课程不统一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市场营销教学效果,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1.专业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严重脱节

当前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严重脱节,导致专业人才结构无法适应企业的发展。第一,我国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发展不够成熟,专业设置结构与人才培养层次结构不明晰,市场定位不够明确,导致专业课程设置无法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第二,很多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内容落后,教材更新周期慢,无法有针性地对企业发展变化做出教学内容的调整,从而导致市场营销专业发展与企业需求的断层。第三,目前我国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过于强调理论的学习,缺乏与实践的深入融合。很多高校市场营销专业的老师尽管精通理论知识,但是由于其并没有深入参与过企业实践,对于行业的发展规律及经济态势不够了解,因此难以更有效地丰富教学内容,导致专业课程表面化严重〔1〕。总之,专科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严重脱节,导致学生对于行业的认知度不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很弱,从而不利于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2.尚未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教学体系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依然停留在理论知识的传输上,过多地借助于西方的理论来填充教学内容,缺乏对于市场营销本质的探索,从而导致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本土特色不明显,很难真正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第一,绝大多数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层次不齐、内容繁多、不成体系,过多地堆砌理论,缺乏本专业独具特色的著作等,从而造成市场营销教学效果的下降。第二,由于不同的地域都具有独特的文化背景和商业历史,因此在进行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设置的时候,需要以地域发展为核心来整合教学内容,但是很多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都忽视了这一重要的前提,导致教学内容缺乏特色,不利于人才的成长和区域经济的进步。

3.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类课程不统一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想真正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就必须要注重通过实践来延伸教学效果,努力做到理论学习和课程实践的紧密结合。但是当前高校市场营销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类课程不统一,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教学效果。第一,在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安排上,理论课程占据主导,实践课程是依附于理论课程而存在的,因此在时间上理论课程占据绝大多数课时,实践课程则在极少的时间之内开展,难以将效果最大化。第二,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在时间上缺乏延续性,在讲完理论课程之后并没有紧跟实践环节,往往是等到书本知识讲完再统一安排实践课程,这就会造成实践课程与理论知识衔接不足,难以真正起到较好的效果。

三、以服务区域经济驱动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以服务区域经济为核心来驱动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实现高校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键。具体到实践中,应该立足区域经济,树立符合行业发展的课程目标;专业建设规划,打造科学化全面化的专业课程;注重课程实践,增加服务经济的特色实践课程;完善教学模式,构建多元的营销专业课程组合等。

1.立足区域经济,树立符合行业发展的课程目标

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应立足于区域经济,树立符合行业发展的课程目标。必须要提升广大师生的认知能力,认清市场营销学习的本质,即在实现课程学习和能力提升的同时,更要作用于社会发展和区域经济进步〔2〕。第一,对市场营销专业所对应的市场进行深入研究,在分析工作岗位的基础之上来确定人才所具备的素质和能力结构,从而实现清晰化的专业定位。同时,要将行业发展态势、对人才素质和能力要求、人才所应掌握的最新理论知识等都写进教材中去,从而来真正提升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效果。第二,重视对于区域经济的分析和观察,并将此作为重要的参考因素介入到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中。在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设置的时候,要增加商业分析、区域经济发展、金融学等方面的课程,并积极与营销、市场等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总之,以服务区域经济驱动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在提升专业教学效果的同时,还能极大拉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2.专业建设规划,打造科学化全面化的专业课程

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需要制定合理的专业建设规划,打造科学化、全面化的专业课程,从而来确保教学体系的有效性。第一,构建完整化的课程系列,增加专业课程数量。比如市场营销专业需要具备营销学、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策划、服务等多方面的知识,所以在课程的设置上就应该相应地增加以上学科,从而保证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的丰富性和科学性。第二,注重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有效统一。合理分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重和时间,在学好理论的基础之上,要注重课堂实践,更应该立足于整个行业,为师生提供更多的企业实训机会,提升实际操作能力。第三,注重校企合作,打造企业类的市场营销课程。高校可以积极邀请企业人士来本校做客,分享企业发展的经验。真正打造校企合作基地,开辟企业大学,制定专门类的市场营销教学课程,作为高校专业教学的素材,同时还可以作为对外服务类课程收费〔3〕。这个过程就是知识双向互动的过程,有助于全面提升市场营销专业课程的完整性,对于人才的发展和区域经济进步有重要意义。总之,在进行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规划的时候,要立足长远,结合行业发展趋势来不断创新专业课程内容及形式,以便于更加有效地提升人才培养效果,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支持。

3.注重课程实践,增加服务经济的特色实践课程

注重课程实践,增加服务区域经济的特色实践课程,是实现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创新的核心所在,更是有效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助力。具体到实践中去,应该奉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能力提升为本位”的专业课程设计理念,结合高校市场营销专业的优势,来打造特色化的专业课程内容。第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从市场侧倒逼高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应该深入进行市场调研,结合行业发展规律及趋势、行业人才需求、行业细化等要素,来有效地进行高校专业课程的调整,从而实现专业的进一步细化。比如对于市场营销专业来说,可以结合行业不同来进行专业细化,如房地产类营销、新媒体营销、旅游策划与营销、汽车营销等,这样有助于实现有针对性的营销,提升营销专业教学效果。还可以根据未来不同的职业技能来细化课程,如开展认知技能、推销技能、市场调研技能、销售技能等课程,这样能够真正地提升学生的实践水平,同时这也是强化高校市场营销专业特色的有力保证〔4〕。第二,以能力提升为本位,打造特色化的专业课程,努力适应市场人才需求。在高校市场营销教学过程中,要积极组织安排各类实践课程,比如参与不同类型的企业实习、参加多种形式的课外实践等,不断地提升人才的综合能力。

4.完善教学模式,构建多元化营销专业课程组合

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需要构建多元化的专业课程组合,来不断地完善教学模式,推动教学进步,助力区域经济的发展。市场营销专业课程组合有很多种形式,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可以结合教学目标来选择、优化课程组合。第一,将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模块化,比如可以将所有的知识按照职业课程、专业基础、专业实践、能力提升、职场塑造等分成几大模块,通过将专业模块化,不仅仅能够让教学逻辑更加清晰,同时也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最大化地促进人才的进步。第二,将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情境化。对于每一门课程而言,都可以通过模拟具体的“情境”来实现教学。在课程学习之前给出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带着问题来进行思考和学习,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具体到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任务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等方式来对教学知识进行探讨,真正让学生能够学会学以致用,实现知识的掌握和吸收。总而言之,在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应该结合教学目标来构建多种不同的课程组合,打破传统的专业课程教材架构,实现专业课程体系的创新。只有如此,高校市场营销教学才能够更好地与现实企业接轨,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实现社会的整体进步。

5.结语

以服务区域经济驱动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对于提升高校教学的社会效益、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有着无比重要的促进意义。在当今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尚且不成熟的情况下,积极强化服务区域经济在课程体系中的渗透十分重要,通过树立符合行业发展的课程目标、打造科学化全面化的专业课程、增加服务经济的特色实践课程、构建多元化的营销专业课程组合等方式,来对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构建,是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吴建荣,谭蓓.服务区域经济的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实训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以重庆工商职业学院为例〔J〕.职业时空,2010,6(02):55-57..

〔2〕徐艳.服务区域经济高职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商贸,2014,(08):183-184.

〔3〕郑秋婵.“职业化与地方化”的高职旅游专业课程改革———以《旅游市场营销课程》为例〔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27(05):106-107.

第6篇: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思路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 课程体系构建 研究与实践

一、引言

我国高职教育正处于改革和发展的关键节点,在以服务地区经济、培养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的根本目标下,大多高职院校均改革了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了课程体系。但由于没有进行广泛的行业企业调研,以及对职业岗位和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研究深度不够,导致调整后的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要求并不一致,制约了人才职业能力素质的培养,影响了高职院校毕业生零距离上岗。因此,为了开发出更符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水利工程施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我们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并构建了该专业较为科学合理的新课程体系。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是现行较为先进和科学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方式,常通过对本地区行业企业的广泛调研,得出本专业职业岗位及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并对其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础上,按照工作性质相同,行动纬度一致性原则,结合相关职业标准,将相互关联的典型工作任务整合为一个行动领域。在已知工作时需要做什么的基础上,按照教学论、方法论要求,依据岗位职业能力复杂程度,结合学生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进行排序,将专业行动领域转换成学习领域,即基于工作过程所需的专业课程。并总结教学改革经验,以职业岗位技能要求为依据、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核心能力为切入点,构建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以适应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具体操作步骤为:人才需求和专业定位工作岗位调研工作任务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归纳行动领域转换学习领域构建课程体系。

三、高职水利工程施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1.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为了更好的掌握本地区水利施工行业企业对人才数量、规格的要求,我们对省内16家水利施工企业进行实地走访、座谈调研,通过对调研资料的整理分析,得出了水利工程施工技术专业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及其能力素质要求,根据岗位群工作任务对学生职业成长的作用,在职业发展不同阶段出现的频率,筛选和归纳出水利工程施工技术专业“五大员”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并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详细分析,剖析其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工作手段、工作流程及工作结果等组成部分,深入研究各典型工作任务的内涵。

2.行动领域归纳

在水利工程施工技术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中,我们已经得出水利工程施工技术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并在对其深入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按照工作性质相同,行动纬度一致性原则,结合水利行业国家相关职业标准,将相互关联的典型工作任务整合为一个行动领域。根据这一思路,我们通过分析与归纳,将水利工程施工技术专业20个典型工作任务归纳为17个专业行动领域。

3.学习领域转换

学习领域是指由学习目标描述的主题学习单元,它包括实现该专业目标的全部学习任务。行动领域是学习领域的基础,从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是转化的过程,也是提炼和升华的过程,是按照教学论要求对职业行动领域进行归纳后用于职业学校的教学行动领域。我们根据已经得出的行动领域,在已知工作时需要做什么的基础上,按照教学论、方法论要求,依据岗位职业能力复杂程度,结合学生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进行排序,将知识要求相近或相通的行动领域进行整合。最终,我们将水利施工技术专业17个专业行动领域转换成15个专业学习领域。

4.课程体系构建

以水利工程施工岗位的能力要求为目标,按照“四五分段,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将行业技术标准和职业岗位要求融入到专业教学之中,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制定水利工程施工技术专业标准。

四、结语

通过课程体系的构建,使高职院校水利工程施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更加符合“以企业为中心”的理念,教学目标更加贴近以“就业为导向”思路,强化了职业教育职业能力培养的核心地位。在教学过程中,依据“专业跟着水利行业走,教学跟着岗位能力走,课程跟着施工过程走”的思路,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全面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欧盟 Asia- Link 项目“关于课程开发的课程设计”课题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第7篇: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思路范文

“课程体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也是学员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因此,课程改革始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1]。现就十年来高原医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建构的历程进行了梳理,以期为高校特色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提供可参考的资料。

1高原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背景

1.1满足现实的需求我国高原地区占国土面积1/4,卫生人员数量不少。由于高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从而影响了高原地区军地卫生事业的发展。而国家西部开发的需要和高原军事需求又向高原医学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除了在临床能力上要具有“通科医生”的水平外,还需具备执行高原多样化军事任务的保障能力。这就要求高原医学专业学员素质必须从原来的“防治结合”尽快向“防治、医卫、平战三结合”方向靠拢,高标准地要求学员掌握高原卫生勤务、高原卫生装备、高原人文地理、高原心理保健等知识。由此,改革高原医学专业课程体系,培养高原创新医学人才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

1.2突破人才培养的瓶颈课程体系的构建一定是服从与服务于学科建设与学员发展的需求,否则会因偏离学校的育人目标而遭遇人才培养的瓶颈。我系经过多方论证,从毕业学员追踪调研和到关于现场调研情况来看,得到反映最为普遍的问题是:现有课程设置专业口径偏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特别是实践课程和临床教学比重偏小,难以真正实现培养“全科医生”学员的目标。出现上述问题的根源在于,课程体系构建欠合理,为此改革现有课程体系是非常必要的。

2课程体系改革的原则

课程体系的改革原则与思路是至关重要的。我系正是基于以培养学员科研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临床综合分析能力为目的,从学员发展的需求和学科群建设的要求出发,描绘课程体系的建构框架图。在课程体系的改革中,确立了“四大原则”: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坚持重在改革,重在创新,重在特色发展的原则;坚持稳定规模,重在逐步推进的原则。将这四项原则渗透到各项具体工作之中以指引课程体系的改革有序开展。例如,对实践课与理论课在课程体系中的比例进行调整,大大增加实践课所占比重,强调学员临床能力的培养,同时,在理论课程中增加前沿理论的课时,增强课程的选择性,为富有学力的学员提供课程资源。课程体系改革思路为“突出任职需求、突出高新技术、突出先进学术理论、突出综合能力培养”,并以此为基准,初步形成“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知识拓展课”四位一体的高原医学课程新体系。较之以前的课程体系,新课程体系呈现出以下两个明显的特点:拓宽与衔接。拓宽即拓宽专业口径,在论证原有学科基础上,新开设高原人文地理学、航空医学概论、航海医学概论等课程。从而使得原本由高原生理学、高原军队卫生学、高原流行病学、高原军事医学地理学和高原疾病学5门课程组成的高原医学专业课程体系得以拓展,形成了涵盖高原医学的基础、临床、预防与勤务等方面的内容,增强高原医学学科体系的特色。衔接即衔接课程体系中四类课程的内在关系。在拓宽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对四类课程的内容与目标再设计与再定位,通过制定了《高原医学专业课程标准》,明确各类课程之间的课时比例,课程要求及预设目标,进而更为清晰地界定了四类课程的概念、性质、内容、任务,以及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加强各类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

3课程体系改革的推进任何设计完美的课程体系都需付诸于实践,才能发挥其育人价值与效能。在此过程中,“不但需要好的教育方案,同时也需要好的干预措施或推进策略”[3]。通过精心设计课程体系,采取一系列的推进策略,落实课程体系的改革。

3.1基于教材建设的推进教材建设不仅是专业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课程体系建构中的重要环节。通过教材的编写与修订,可创生课程资源,进一步充盈课程体系的内容。在教材建设方面,首先,依据高原医学专业的定位、特色及专业培养目标从顶层设计和规划专业教材建设,统筹安排,分步实施。其次,把好教材编写质量关,认真组织教材编写,着重突出教材的专业特色和高原特色,建设独具特色的精品教材。再者,积极开展教材使用研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和研究教材的优缺点,使教材得以不断完善”[4]。目前,已编写和出版了国内首套高原医学专业教材(共计五本,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以及《高原战时常用卫生技术手册》等任职教育培训教材。

第8篇: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思路范文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外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摘要:本文依据高职教育发展规律和外贸行业职业岗位技能要求,将以就业为导向的相关职业教育理念作为指导,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整体重构和设计,构建“以工作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的外贸英语专业课程体系,以期为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和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外贸英语专业;课程体系;课程构建;人才培养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03.032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3—0071—02

项目来源: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以提升就业质量为导向的高职外贸人才培养研究”,编号:13D130。

收稿日期:2014—10—18

作者简介:黄晶晶(1982— ),女,湖北武汉人。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外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应用英语,外贸英语。

一、课程体系设计的思路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着眼点在于具体课程的内容、授课形式、教材的改革,往往忽略了课程所归属的整个专业的课程体系架构的作用。随着“以工作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的相关职业教育理念的深入,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不应当仅仅限于单门课程的研究,应该将整个专业的课程体系纳入到研究范围,打破传统课程设置,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思路、培养规格和对应的岗位职业要求,重新进行课程组织改革以及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

因此,根据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特征和“应用型和实用型”的人才培养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基本素质和符合进入职业岗位所要求的标准是当前高职课程体系设计必须满足的两个基本要求。因而,外贸英语专业从职业能力入手,以职业能力为目标,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突出专业的职业定向性,同时将职业资格标准作为课程目标设计的基础,按照职业工作过程要求来构建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以工作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的外贸英语专业课程体系。

二、课程体系设计的整体过程

本专业通过由行业专家、教育专家与专业教师组成的专业的课程开发小组,依据专业对应行业和对应岗位(群)的特点和专业特点,确定专业所涵盖的主要职业岗位。按照工作导向原则,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行业与职业分析,明确职业岗位对应的职业能力要求,并与所开设的课程挂钩,按照工作任务之间的相互关联性来组织课程结构,在此基础上,确定专业的课程框架结构。

我们按照职业岗位工作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素质,由简单到复杂,形成有利于传授专业知识、培养职业能力、提高职业素养的“工学结合”特色鲜明的专业必修课程体系。将与专业课程相关、能够拓展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相关课程纳入到拓展课程体系,形成了由通识课程、专业课程、拓展课程三部分构建的“以工作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以计算机与外语应用能力为基础,以外贸职业技能为支撑,互为补充,互相促进的外贸英语专业课程体系。

三、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具体方案

(一)通识课程

通识课程教育的实质就是对自由与人文传统的继承,主要为大学生提供必备的科学、人文、身心等方面的基础知识,重视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因而,在通识课程的开设上,应该在增强学生通识素养,培养其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拓展其视野,使其兼备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的同时,也应该服务于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尽量消除与专业发展关联不紧密的弊端,加强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

(二)专业课程

高等职业教育强调人才对于职业的适应性,这就需要学生在校接受专业学习时,能够接触、学习到与行业、职业、岗位工作相关的实用型、应用型课程,即我们归纳的专业课程。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我们应从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要求入手,着眼于对应的行业相关岗位及岗位群所需要的通用知识的获得、通用职业能力的训练和专业学习能力的获得,并根据学生自身兴趣发展需要和职业生涯规划来获取针对某一特定岗位所需的具体专业知识和从业职业能力。因此,我们将课程体系架构中的专业课程划分为以通用专业知识和能力为基础的专业核心课程和以特定岗位职业所需的具体专业知识和从业职业能力为基础的专业支撑课程两大体系。

1.专业核心课程

核心课程应侧重学生职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获得、职业素质与关键职业能力的培养,着眼于奠定、发展学生后续针对特定岗位职业需求的知识的积累和岗位职业基础技能的锻炼和培养。

在进行课程的选择和编排时,应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专业知识传授和专业技能培养为核心,针对行业、职业所需,结合专业知识领域内容,确定专业核心课程。要从培养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核心职业能力的角度出发,围绕典型岗位群的素质与能力要求,基于岗位的职业工作过程,构建以能力为要素的专业核心课程框架。

英语语言基础知识、与外贸相关的英语语言应用知识、进出口贸易实务的基础理论知识、外贸单证实务理论知识、计算机、多媒体设备应用知识等专业领域知识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将这五个方面的专业领域知识结合具体岗位需求与专业开设课程挂钩,并合理整合专业相关课程,形成了本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

2.专业支撑课程

专业支撑课程的开设将有助于学生某一或多种岗位能力的提高,满足学生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对专业核心课程的内容起到了积极的支撑作用,也是对专业核心课程所需专业知识的强化、拓展和补充,使学生能以熟练和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作为支撑去面对今后的就业和择业。因而,专业支撑课应该在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体现具体岗位的职业技能要求和知识要求,将职业岗位技能标准作为课程的主要框架内容。同时,也应该兼有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功能,要注重对学生专项能力、综合能力、适应市场变化的跨岗能力及个性特长的培养,着眼于就业适应性的培养,满足市场经济和人才的需求。

3.专业实践课程

实践课程强调的是针对专业的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岗位技能的锻炼。本专业开设的实践课程分为三种模式:一是以实训的方式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对专业知识的整体把握;二是以顶岗实习和毕业鉴定的方式,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具体工作岗位中,锻炼真实的岗位职业能力,并对自身的综合知识和职业技能进行自我鉴定;三是让学生充分发挥个体能动性,自觉地在自主学习的氛围中完成英语语言技能的训练。同时,将课程设置在仿真的工作环境中(实训中心),融教室、实训室、实验室于一体,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职业氛围和环境,把教、学、做有机结合起来。

(三)拓展课程

拓展课程应该是学生学习兴趣点得以实现的最直接且最有效的渠道。专业的拓展课程应打破传统学术课程的高度结构化和专门逻辑化的趋势,以专业发展为导向,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突出学生发展性和创造性的培养。行业和社会强调外语类专业的学生应该兼具相关的专业知识背景,作为外贸英语专业的学生,首先应该定位为外语类的人才。所以,在专业课程的开设中,在通过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的支撑课程培养并加强了专业学生的与外贸相关的行业知识和岗位职业技能后,还应该通过拓展课程更进一步地去提高本专业学生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学习能力和知识的跨界拓展能力,让学生能够掌握更加丰富的专业知识,为今后职业生涯的规划和进入职场拓宽渠道。

参考文献]

[1]林文斌,黄晶晶.高职高专外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设计[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秦建华,徐忠娟,印建和,王卫霞.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应用化工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2011(11).

[3]吴寒.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与构建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6).

第9篇: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思路范文

[关键词]课程体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3-0238-01

一、课程体系在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性

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之间的分工与配合,即构成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的总体规划。是教学工作的总体实施方案,也是学校制定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管理教学过程及有关工作的重要依据。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即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课程体系也关系到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高低。进而影响到专业的招生和专业的发展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优劣。主要体现在基础课和专业课、理论课和实践课、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设置及其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上。高速铁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传统方法与过去的高速铁道技术和施工技术发展状况是相吻合的。但近年来,施工新技术和施工方法新理论的发展和更新速度很快,普及的速度程度也较高,如CPⅠ、CPⅡ控制网的建立,GPS、RS、GIS、数字测绘技术、高速铁路施工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等各方面都有了非常大的变化。这就要求高职的高速铁道技术专业都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二、基本“项目导向”模式的高速铁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实践

(一)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也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职院校目前已将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改革发展的新突破。在探索与构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我院高速铁道技术专业经过多年的实践,初步形成了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并且基于“项目导向”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其基本内涵是以高职铁道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为主体对象,以应用测量技术能力培养为主线,以人文素质和职业素质培养为基础,坚持走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相结合,培养过程与工作相结合的道路,最大限度培养学生的测绘实践动手能力为目标,实现学生职业技能和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二)“项目导向”是实现工学结合的重要途径之一

高速铁道技术专业“项目导向”模式主要有种实现途径:一是根据生产一线真实施工项目所需要的能力来确定本专业的课程体系;二是在一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按照一个项目完成的过程组织教学;三是学生参与真实的施工生产项目,让他们在完成项目的同时获得最直接的实践动手能力。我们通过以下步骤完成我们高速铁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

1.市场调研,确定培养目标。

广泛开展市场调研,经过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论证,并结合高速铁路岗位职业标准和企业用人需求情况确定高速铁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一体两翼、双轨并行、四段递进”人才培养模式。

2.校企共同进行以高铁项目施工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实施“工学结合、现场教学”教学组织模式。加强实训基地内涵建设,校企共建高速铁路施工职业训练中心1个、合资流动实训基地2个、协议流动实训基地12个;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3.将工作任务归纳为多个典型工程项目,将与高速铁路职业的行动情境相互关联的同一类型工作任务归纳为一个行动领域。即将典型工作任务按类型归纳,最终形成了典型工程项目:路基施工、桥涵施工、轨道施工、隧道施工等。按工程项目要求设置专业课程通过深入分析。对典型项目实施过程中所需要的岗位职业能力进行分解。确定培养这些能力支撑的学习领域课程。以项目为导向。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专业课程体系。

4.形成课程体系。遵循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设计学习领域的专业课程。以完成工程施工项目所需要的能力培养为核心,提炼支撑完成施工工程项目能力的核心课程。并按照从易至难的原则进行划分。对本专业学

习领域课程进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安排.要求实践教学的总学时数不低于总学时数的50%。同时.根据高速铁道技术专业各学习领域所需要的基础理论知识,课程建设团队的老师与学院基础教学部的老师一起设计了基础理论学习领域教学内容和课程。最终,形成了高速铁道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