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车辆安全风险分析范文

车辆安全风险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车辆安全风险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车辆安全风险分析

第1篇:车辆安全风险分析范文

【关键词】CNG加气母站;倒车碰撞;风险分析;技术方案;防撞雷达;感应线圈

0.引文

2014年《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显示,在过去10年,天然气占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的比重翻了一番,达到5.1%。随着我国天然气迅猛发展,压缩天然气因其“点对点”供应、供应弹性大、灵活运输方式等优势,目前广泛应用于交通、城镇燃气和工业企业生产领域。据有关网站估算数据,加气站数量至今已达4000座,CNG母站近800座。场站建设和管理的标准和技术手段不断发展成熟,但日常生产中依然多种风险,辨识这些微小风险项、改造设备设施、优化生产管理方案成为当下天然气场站管理发展的重中之重。

在生产工艺经过不断优化、管理层级不断深化细化的今天,CNG加气母站的生产运行中,仍然存在大量安全风险,尤其体现在外来充装车辆及人员上,影响场站整体安全水平。在CNG母站场站日常生产中,普遍存在充装撬车倒车碰撞作业平台的偶发性事件,威胁着作业平台的操作员、加气设备及作业平台本身,本文就倒车碰撞的典型安全风险做简要分析,并提出解决措施。

1.国内CNG加气母站倒车控制管理现状

1.1倒车监控管理水平不一 责任不明

目前国内部分场站对倒车管理重视不足,对倒车风险分析和管控不到位,未能形成普遍有效的控制措施,存在执行人员职责不明,没有明确倒车指挥和监视责任由充装操作人员或押运员负责,存在管理随意性和推诿脱责问题。

1.2单纯的“人防管理”存在众多不确定性

从管理实际看出,执行人员普遍综合素质不高,安全意识不强,由于人员责任不明,不同身份决定在不同公司,导致了管理困难和考核培训不易实施的现状。

2.碰撞事件风险分析

2.1碰撞事件存在普遍性,风险有必然性

如上述管理现状中凸显出倒车管理安全细节上的管理薄弱,从理论上推出此类风险必然存在,但就目前调研的数据情况看,未发生由此风险引发的重大事故,因此并未引起行业或社会层面的广泛关注,有些场站发生碰撞后及时修复,事前风险、时候原因未分析,预防方法和解决措施几乎停滞不前。

2.2风险相关因素

加气站有三个主要风险:一是介质风险,因天然气易燃易爆的化学特性,任何发生在加气站内可导致漏气或火花的事故的风险都成倍增加。二是设计或设备风险,因设备中几乎实时装满天然气,设备故障造成泄漏也是加气站主要风险。三是人为风险,工作人员因安全意识差、违规操作和工作警惕性不高、忽视报警系统警报或是警报系统故障等导致安全事故。风险的叠加会导致事故发生的概率和严重成倍增加,因此加气站倒车碰撞事故隐患是非常必要消除的。

2.3倒车碰撞事件的危害

此类安全事件的危害是多方面的(1)维修成本高,专业设备损坏时,因其专有性,配件价格和维修成本均非常高,且存在专业维修人员偏少的情况,在维修时间成本方面亦较大;(2)停产风险,当事故造成设备损坏后,至少造成损坏作业面停产,但修复过程也会造成停产影响,因CNG加气母站销售的连续性和天然气购销要尽可能稳定气量减少气差的需要,停产必然造成企业经济损失及信誉奖降低。(3)天然气属于易燃易爆气体,危化品特性使场站安全风险呈级数增加,倒车风险存在导致较大事故的可能。同时,因其危化品特性,维修施工方案会受限,如动火作业受限等。(4)可能导致社会舆论危害,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信息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范围越来越广,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自然灾害、事故危难等公共安全事件的影响面也越来越大。公共安全事件的新闻报道能够吸引足够的注意力,容易引起轰动效应,常常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3.解决方案建议

3.1两种停车辅助系统技术方案

方案一 磁地感线圈感应

本方案主要由外触发器、车辆检测器、指示灯、声音控制模块和警报喇叭等设备组成,采用声音、光线警示的方式,警示倒车车辆准确掌握安全距离,确保不会因倒车失误,撞击后端天然气操作平台及设施设备,以上所有设备必须满足防爆要求。

主要技术架构如下图所示(以一个车位为例):

根据倒车车辆驶过一号车辆检测器而切割磁场,出发开关生成信号发送到外触发器,触发器通过编程设置传输开关信号经指示灯和语言模块,指示灯闪烁,播报一号端口中预先录制好的报警语音。同理倒车车辆驶过二号车辆检测器,指示灯常亮,播报二号端口预先录制好的报警语音,当车辆停到位30秒后,警报和指示灯停止报警。

方案二 雷达微波测距

本方案主要由雷达收发器、控制模块、指示灯、语音模块和警报喇叭等设备组成,采用声音、光线警示方式,警示倒车车辆准确掌握倒车安全距离,避免误撞。以上所有设备必须满足防爆要求。主要技术架构如下图所示(以一个车位为例):

根据倒车车辆驶反射雷达射线(同一距离2个雷达同时报警),产生距离警示,触发开关生成信号发送到外触发器,触发器通过编程设置传输开关信号经指示灯和语言模块,指示灯显示距离,播报一号端口中预先录制好的报警语音。同理倒车车辆驶过二号车辆检测器,红色指示灯常亮,播报二号端口预先录制好的报警语音,当车辆停到位30秒后,警报和指示灯停止报警。

3.2改装成本计算

根据以上方案与相关厂商咨询,对改装成本情况进行估算,因以上设备均采用防暴设备且在防爆区域施工要求高,预计单个车位改造费用预计2-3万元,此价格受不同区域及人工成本等因素影响而变化,但批量改造价格更低,建议与同类场站共同进行技术改造以使价格最优。

3.3相应管理措施

新的技术措施的实施必须伴随相应的管理措施,笔者认为至少应从以下4方面做好。(1)形成符合管理实际需要的相应制度,制度以简单好操作为宜,必须明确各相关人员的责任;(2)对驾驶员、押运员和操作工进行技术措施和设备使用和原理的培训;(3)新设备使用一段时间进行“后评价”,搜集相关人员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优化;(4)待该项技术措施及制度完善后融入管理体系形成企业安全文化,并进行推广。

3.4设计延伸

如上的技术措施,可延伸连接SCADA系统和安全监控系统,增加模块实现当发生异常状况时急停对应设备并使监控自动调焦重点记录事件发生车位的细节视频,并突出在监视屏最顶层。

3.5问卷调研论证

笔者就此技术方案的改造内容和功用,向3名生产管理人员、19名生产操作人员和38名驾驶员与押运员共计50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得出如下统计结果,论证了此方案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第2篇:车辆安全风险分析范文

近年来,针对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安全风险管控,国家政府部门先后出台了若干行业规章制度与相关标准规范,相关企业陆续探索有效开展安全风险管控的相关制度、办法以及技术手段,整体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重大安全事故得到有效控制。

广州地铁新一轮线网建设中,有11条线(段)工程同步建设,累计同期在建360多个工点,遍及全市各区。在如此大规模、高强度的建设形势下,加上技术与管理力量的不足,加剧了安全风险管理的难度。

针对以上现状,广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州地铁”)建立了安全风险分析与评审制度,通过施工单位自身排查、分析风险,并组织风险评审,监理单位与建设单位加强监督管理,通过实施全过程动态跟踪管理,实现工程建设风险的及时辨识、分析、处置与消除,减少工程建设风险的发生,避免或降低事故、险情事件的发生。

风险分级

按技术风险等级划分,风险等级从危险性大小依次为Ⅰ、Ⅱ、Ⅲ、Ⅳ级。Ⅰ级表示是极其危险的、不可控的、不能继续作业的;Ⅱ级表示是高度危险的;Ⅲ级表示是中度危险的;Ⅳ级表示是一般危险的。风险等级可通过制定有效的针对性安全防范措施进行降级。

按管理层级划分,将风险等级为Ⅰ级、Ⅱ级对应的风险点划分为总公司级;风险稍小的Ⅱ级对应的风险点划分为总部级;Ⅲ级对应的风险点划分为中心级,重大的Ⅲ级风险点可为总部级;Ⅳ级对应的风险点划分为项目部级。

总公司级风险点:重大风险源、过江隧道掘进开挖、穿越既有线路、超深基坑开挖、周边环境很复杂等工程。

总部级风险点:较大风险源、爆破工程、深基坑开挖、穿越复杂地质条件等工程。

中心级风险点: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盾构始发、到达、开仓作业,高大模板支撑,起重吊装,隧道开挖,轨行区安全等。

项目部级风险点:日常施工风险源,周边环境风险源,盾构掘进等。

风险分析与过程管控

新线新建工点(含车辆段工程)在开展风险分析与评审前,必须做好“四个报告”(地质补勘、房屋调查鉴定、管线调查评估、周边环境调查报告),作为风险分析与评审的基础。项目开工之前,施工项目部按照住建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周边环境调查指南》(建质[2012]56号),结合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组织开展工程地质补勘、房屋调查鉴定与调查、管线调查评估和周边环境调查,形成“四个报告”,作为开工的必备条件,并纳入开工前安全交底及安全验收范畴。

各施工标段,由法人单位组织开展工程重大风险分析与评审工作,编写风险分析评审报告,并组织专家评估咨询后,作为工程风险防控的重要指导意见。为落实施工企业的主体责任,积极发挥施工单位各层级(集团、分公司、项目部)管理与技术优势,针对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安全风险的特点,要求由施工企业法人单位牵头,对本企业中标广州地铁的所有工程项目逐个标段进行工程风险分析,从项目部、分公司、集团公司三层次制定相应防控措施,分级落实防控责任人,组织内部或外部专家进行评审,形成《重大安全风险分析与评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送建设单位;由建设单位组织业内专家对《报告》进行咨询与检查,提出意见或建议;再由企业法人单位组织修改、完善,编制专项方案和责任人,严格组织落实实施。

每月,各施工项目点组织进行安全风险源的辨识、动态更新,由总监理工程师主持召开评审会,全面分析与评审。

每季度,各工程中心组织所辖工点开展安全风险排查动态更新评审工作,并对其进行初步评审后报质量安全部。质量安全部组织总部季度安全风险排查动态更新评审工作,并将结果上报总公司安全监察部。

每年年初,各工程中心组织所辖工点开展本年度工程安全风险排查评审工作,并对其进行初步评审后报质量安全部。质量安全部组织总部年度安全风险排查评审工作,并将结果上报总公司安全监察部。

监督与考核

广州地铁建设事业总部将安全风险管控情况纳入各工程中心、各部(室)年度安全责任目标考核。通过安全会议、安全检查等形式不定期通报安全风险管控情况。对现场单位制定安全奖罚制度,按照奖优罚劣,奖罚平衡原则,对现场违章行为、不安全状态进行经济处罚,将每季度所处罚款项,全部用于奖励各条线路安全生产文明施工排名前列的单位。针对问题隐患重复出现的标段,采取约谈单位负责人、通报批评等形式督促落实,纳入企业诚信综合评分。

安全风险管控责任人(单位)未履行管控职责,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的,质量安全部将根据总公司、总部相关规定,采取约谈、通报等形式督促整改。

建立了安全生产联动工作机制,一年组织两次约见施工企业上级单位(如中国中铁股份、中国铁建股份、广东省建工集团、广州市建筑集团),两家单位高层领导,面对面沟通,做到信息互通,形成上级单位、法人单位、项目部三个层级齐抓共管局面。

应用案例分析

以广州市轨道交通八号线北延线施工2标为例,介绍风险分析与评审的实施情况。

风险分析

八号线北延段施工2标按陈家祠站、陈家祠站前暗挖段、陈家祠站―彩区间、彩虹桥站(含连接通道)、彩虹桥站换乘节点、彩虹桥站―西村站区间共6个工点分别进行了风险辨识、分析和评估。(见图1、2)

本标段共计辨识出Ⅲ级以上安全风险点15个,其中:Ⅰ级风险0个,Ⅱ级风险9个,Ⅲ级风险6个。

以陈家祠站的Ⅱ级以上风险及保护措施为例:八号线陈家祠站前暗挖隧道施工对运营中的一号线陈家祠站的影响主要是,隧道施工过程中,如果超前支护措施不强、工法选择不当、隧顶失水固结引发地层沉降变形和土体扰动偏大,会导致一号线陈家祠站轨面沉降、地铁一号线的停运或结构破坏,造成施工安全风险。

风险预防预控措施

鉴于陈家祠站前暗挖隧道上方所处的特殊环境条件,直接的保护措施难以实施。因此对于地铁一号线陈家祠站的保护,主要通过控制陈家祠站前暗挖隧道施工过程所产生的土体扰动和沉降变形来实现。根据以往经验和陈家祠站及其周边环境状况,通过采取以下措施可以对风险进行有效管控。

1.管理措施。与相关单位沟通协调并建立联动机制;编制暗挖隧道的专项施工方案并严格履行审查批准程序;建立并实施领导带班制度;编制专项应急预案并做好各项演练;数字化管理平台软件切实运用到各项管理制度、风险管控措施和专项方案中;做好各项方案、预案的交底工作,并对作业层人员进行作业前风险管控交底和培训。

2.技术措施。暗挖隧道下穿一号线陈家祠车站,范围内施做大管棚超前支护,首先施做不受既有围护结构影响的部分,待开挖至既有围护结构并拆除后,再施做剩余的拱部超前大管棚。暗挖隧道采用非爆破开挖以减小对围岩的扰动。暗挖隧道施工严格遵守“管超前、严注浆、短进尺、强支护、早封闭、勤量测”的方针。在完成对一号线陈家祠站主体段穿越后,及时施做二次衬砌。制定专项监测方案,设置自动监测系统对运营的地铁一号线受影响段实施全过程动态监测,确保一号线运营安全。

风险过程化管控的若干举措

鉴于该工程具有施工风险点多、等级高,工程规模大、结构形式多,技术难度高、工程地质复杂的特点,广州地铁将其列为公司级重点工程项目,要求施工单位和项目部按公司重点工程管理要求,每周按时向广州地铁报告项目相关情况,进一步加强对该项目的管理,并做好以下工作:

1.将该项目施工组织设计列为一级,由广州地铁总工程师组织相关专家审批。

2.专项方案必须严格按广州地铁和中铁二局的专项方案管理办法和规定履行编制、报批、交底、实施、变更修改程序。 提出了7个一级专项方案。

3.施工单位成立风险管理和技术专家组,对项目进行全过程的帮助和指导,施工单位及项目部应定期向“中铁二局广州地铁土建工程管理和技术专家组”报告工作情况。关键环节和重大专项方案实施前,两级专家组必须共同赴现场进行交底和指导。

4.部署实施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数字化管理平台,对各关键工序和环节进行有效卡控,使各项管理制度、风险管控措施和专项方案能够得到切实的贯彻和落实。

5.按规定编制应急预案,定期组织演练,确保紧急情况下响应及时、处置得当。

应用成效

地铁施工安全风险分析与过程控制制度,在广州地铁工程建设中得到全面应用。通过制度的应用与实施,突出了施工单位是安全风险管理的主体责任单位,强化了施工单位自身排查风险、分析风险与防控风险的能力,并通过加强监理单位与建设单位监督管理,实现了全过程动态跟踪管理,使得工程建设风险能够及时辨识、分析、处置与消除,降低了工程建设风险。

第3篇:车辆安全风险分析范文

关键词:磁浮交通 运营安全 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U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1(a)-0000-00

2002年,我国建设完成了世界上第一条高速磁浮商业示范运营线----上海磁浮示范线,至今已经安全运营超过五千天。然而磁浮交通作为新生事物,其试验成熟向工程化应用的转变阶段才刚刚开始。上海示范线仅仅是一条市区短距离线路(从龙阳路站至浦东机场站,长30公里),只有两站一区间,服务功能比较简单。目前为止,有关高速磁浮工程的一系列设计规范、建设标准、运营管理模式、安全保障体系等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如何根据上海磁浮示范运营线的经验研究建立中长线可靠的运营管理安全保障体系,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1高速磁浮交通的安全特性

磁浮交通系统有很高的安全度,具有防碰撞、防火、防雷电和其他一些安全特性。主要表现在:系统构造为列车环抱轨道行驶,不会脱轨;系统采用主动控制,可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通过悬浮导向系统主动调节悬浮和导向间隙,如超出范围则导向安全停车;运行控制与安全防护技术保证列车不会追尾和对撞,并保证妨碍正常运行的故障均会导向安全停车;列车即使在极端故障情况或紧急情况下仍能保持悬浮和制动功能;列车内部配件及电气装备均按照飞机防火标准设计;列车头部装有防撞装置,用于吸收碰撞的能量,保护乘客;系统对于地震等各类自然灾害具有很强的m应性;在极端情况下列车上的逃生系统能及时疏散乘客。

在当今世界范围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出行次数正在迅速增加,与此同时,人们对旅行质量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要求提供更加快捷、安全、舒适及符合环保要求的交通运输工具。磁浮交通高速、安全、舒适、便捷、环保的技术特性,非常良好地满足了上述要求,使之有可能成为未来主要的现代化交通工具之一。

2上海磁浮线运营安全保障体系

作为世界上第一条磁浮交通商业示范线,参与上海磁浮示范线建设的有关各方深刻认识到上海线的安全性对磁浮技术的声誉、对磁浮技术在中国和世界范围内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各方从项目建设伊始就在保障系统安全性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在上海磁浮示范线的建设中,引入了欧洲的先进经验,开展了伴随项目全过程的第三方安全评估,为系统安全性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证。所谓第三方安全评估,是指独立于供应商和用户、得到政府审批单位认可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和专家,通过文件检查和现场检查等手段,评估系统、子系统、产品是否符合规定的安全要求。

与传统的主要依靠供应商为主的安全保证制度相比,第三方安全评估实质上是增加了一道覆盖系统、子系统、部件三个层次、贯穿项目全过程的制度措施。系统层次的评估对象包括安全方案(包括风险列表)、系统安全验证、运行维护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应急预案、运行维护人员等;子系统层次的评估对象包括线路轨道(含道岔、长定子)、车辆、运行控制、牵引供电等四大子系统;部件层次的评估对象包括各子系统以下的设备/产品。通过这一措施,将原本各设备间独立的安全保证措施贯穿于各系统和子系统中,使得项目的系统安全性得到了极大提高;且因是独立于供应商和用户的第三方,其公正性、客观性也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2.1 整个系统风险分析

系统基于风险分析的安全评估---上海线整个系统的风险分析所采用的方法遵循欧洲铁路标准EN50126:“铁路应用----铁路可靠性、可用性、可维护性和安全性(RAMS)技术规范和论证”的基本要求,并根据上海线的实际情况,采集了运营初期三年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按照风险等级采用矩阵形式进行量化比较,见下表所示。

2.2 整个系统安全评估

评估专家采用先评估再复评确认的方式对“整个系统的风险分析”文件进行了评估,重点检查风险分析的完整性和安全措施的正确性,使用检查表和问题列表,对形式和具体内容进行检查,对各个问题给出了建议。根据专家初评意见修改后的文件通过了专家的复评。

2.3 各子系统安全评估

2.3.1 线路轨道和道岔

轨道结构的评估方法主要以文件检查为主、现场检查为辅。评估内容为:对线路轨道基准文件的有效性检查、地质勘察报告检查、设计资料检查、生产和施工资料检查、线路空间曲线实测资料检查。

道岔系统作为一种机电设备,其评估内容主要与机械特性和电气特性相关。评估专家主要以欧洲和德国的钢结构设计以及电气相关规范和标准为评估依据,结合自身的知识和经验,采用了文件(如线路图、道岔机械荷载计算书)检查、现场目测和现场测试相结合的评估方法。

2.3.2 车辆

评估专家检查了安全相关功能和部件的供应商证明文件,主要包括系统和子系统系统级文件、车辆子系统总体性文件、车辆子系统安全相关的功能(悬浮/导向、制动、车载供电、车载控制)、机械结构(强度校验和结构、塑料技术、焊接技术)、EMS/ESD/防雷、逃生措施和防火措施等方面。

2.3.3 牵引供电系统

在对总的上海磁浮示范线的风险分析基础上,找出与牵引供电系统相关的所有危险及安全接口问题。全面分析这些危险与牵引子系统的关系,确定子系统中与危险对应的安全措施,将这些措施作为安全评估对象。对这些评估对象进行现场的安全测试或通过审核供应商的安全证明文件,依据国际或行业的通用标准、专家的经验或其他的评估依据,评估安全措施是否能够有效地保障子系统的安全性,最终完成第三方专家评估报告。

2.3.4 运行控制系统

评估专家主要采用文件检查(循环检查)和现场功能检查方法,对OCS的以下15各工作包进行评估:运行控制系统、硬件、诊断系统、中央控制系统、分区安全计算机、分区牵引切断、分区道岔模块、车载安全计算机、无线电传输系统、速度曲线监控、定位系统、静态数据传输系统、操作规范、现场验收、运行控制辅助系统(AOCS)。

2.4 运营管理安全评估

上海磁浮示范线作为交通运输工具,必须要建立健全运行维护规章制度、应急处置预案,对所有运行维护人员进行培训。中德双方在项目开始就达成了共识,根据主合同附件《安全概念》、《运行概念》、《维护概念》、《培训概念》中的各种条款,对具体工作进行了进一步讨论,在运营开始前对运行维护规章制度、应急处置预案、运行维护人员培训工作进行了安全评估。

2.5 政府安全审批

安全审批毫无疑问应是政府的职能,上海市政府根据实际情况授权磁浮指挥部负责上海磁浮示范线的安全评估审批,行驶审批单位的权力,开展政府安全审批工作。

上海磁浮示范安全评审是世界上首次完整进行磁浮交通商业运营线的安全审批,也是国内大型交通项目首次完整地进行安全审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发现并解决了大量的安全问题或隐患,对于保障上海线安全运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上海高速磁浮列车从2002年底开始试运行至2016年9月7日,安全运营5000天,运营里程超过了1563万公里,载客4619万人次,运行正点率为99.83%,兑现率为99.92%。实践证明了它是一个安全可靠的系统,也验证了上海示范线安全保障体系的可靠性。

3 中长线磁浮交通运营安全保障体系探索(以磁浮沪杭线为案例)

原规划的沪杭磁浮交通项目由虹桥至杭州的沪杭磁浮城际线以及虹桥至浦东机场的上海机场联络线两部分组成,总长199.434km,列车最大编组8节,最高运行速度500km/h。

上海磁浮示范线安全评审为今后磁浮技术的发展和新的磁浮交通项目的安全审批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可以为其他交通领域,尤其是轨道交通领域所借鉴,有助于关口前移,从源头上保障交通系统的安全运行。可以根据上海线安全评估实践,再次借鉴欧洲第三方安全评估的理念,针对高速磁浮系统的组成和特点,对未来中长线磁浮交通项目开展安全评审工作。

安全保障体系内容包括安全生产、安全管理、安全技术、劳动保护、事故应急与调查处理以及安全性研究等各个方面。对这些工作制定的一系列计划、安排、实施、检查等措施方案或规章制度统称为安全工程。由于现在高速磁浮运营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应用实践层面,均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必须采用系统工程的观点,探索研究建立运营安全保障体系框架,加强全员安全培训,进一步加强安全措施。

4 结语

上海示范线安全评审实践可以为继磁浮沪杭线之后的高速磁浮中长线距离项目安全运营保障研究,提供积极有益的参考作用,进一步为将来高速磁浮发展成长大干线网络规模后,更为复杂的运营组织研究提供安全保障。同时研究成果还可以对高速磁浮交通工程、运营服务相关技术规范、建设标准、运营安全审批文件的编制,起到有益的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第4篇:车辆安全风险分析范文

关键词:儿童推车;质量;风险;分析

Abstract: Through the data in recent years, children carts of national supervision inspection results, according to the existing national standards for product quality problems were analyzed, the unqualified project risk analysis, and put forward som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in order to solve the quality problems.

Key words: children carts; quality; risk;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F25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1-0020-02

一、引言

儿童是人类社会未来的主体,是每个家庭的中心,儿童的健康成长与发展成为家庭投资的热点之一,任何涉及儿童使用的产品质量都会引起社会及家长的高度重视。儿童推车作为重要的婴童用品,已成为每个儿童成长过程中必备的物品之一,因此推车的产品质量也已成为每个儿童父母关心的问题。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童车制造国,在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婴儿手推车有非常良好的发展前景,然而,一些不合格的儿童推车却充斥着国内市场,随时威胁着儿童的安全。

二、近年国家抽查情况

根据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公布的产品质量抽查公告,近三年儿童推车国家监督抽查的情况如下[1]、[2]、[3]: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儿童推车不合格率逐年上升,不合格项目三年累计共10个,其中实物质量不合格项目共9项,标志和使用说明1项。

三、质量问题解析

现就三年累计不合格项目按照GB14748-2006《儿童推车安全要求》[4]进行分析。

1、特定可迁移元素最大限量

标准4.1.2规定了儿童推车可触及区域内的部件和材料定可迁移元素的最大限量。

不适用本项目检验准则:不可触及区域内的部件和材料;如果某些玩具或玩具部分由于它们的可触及性、功能、质量、尺寸或其他特征可明显排除因吮吸、舔食或吞咽造成的危险,则这些玩具不适用本项目的检验;包装材料不适用本项目,除非它们是玩具的一部分或具有娱乐价值。

该项目的不合格原因主要为车架涂层、纺织物、塑料件或其它装饰品材料中的特定可迁移元素超过标准要求。

2、危险夹缝

标准中规定当儿童推车处于正常的使用位置时,在乘坐儿童可触及区域内应无对身体造成伤害的危险夹缝。出现危险夹缝、剪切和挤夹点的主要原因在于设计的不合理,在设计时未能考虑到儿童的身体特性,预留的自由空间偏小。

3、小零件

产品上任何可触及区域内的任何可拆卸的或经按标准测试脱落下的小零件如能容入标准中规定的小零件试验器,都会造成该项目的不合格。导致小零件项目不合格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产品设计本身的缺陷,结构中设计了细小部件;二是生产过程中产品部件固定、连接不牢固。

4、稳定性

按标准中稳定性测试时车辆不应翻倒。如果儿童推车上带有可拆卸的卧兜或座兜,其安装到车架上的锁定装置在测试时不应松脱或失效。

不合格常见原因:车辆结构设计不合理,可拆卸的卧兜或座兜的锁定装置不牢固。

5、手把强度

该项目有两项内容,一是手把部件在折叠、翻转或回转时,在其正常操作位置应能自动锁定;二是经手把强度测试后,手把部件或车辆的任何部件应无结构损坏。不合格常见原因为手把强度测试时部件发生结构损坏。

6、制动装置

车辆应安装有制动装置,站立于手把一侧的使用者可以操作制动装置,如手把可以换向,则车辆前后两端都应安装制动装置。制动装置或其操作机构应设计成不能被儿童操作。进行车轮移动有效性测试时,车辆最大的移动量不应超过90mm。当车辆面向上、面向下和垂直置于斜坡测试时,应能保持静止至少1min。在动态耐久性测试前后,刹车装置都应进行制动装置性能测试。

造成该项目不合格最常见的原因有:未安装制动装置,或手把可换向的推车有一端未安装制动装置;车轮设计不合理,或使用材料较差造成车轮移动有效性测试不合格。

7、折叠锁定装置

车辆至少应安装一个锁定装置,释放锁定装置应符合以下要求之一:)两个独立的动作,作用在两个独立的机构上;2)两个连贯的动作,且当执行第二个动作时第一个动作应在被保持的状态。为了避免不完全打开产生的危险,车辆至少应有一个锁定装置能够在打开推车时自动生效。进行折叠机构锁定装置可靠性测试、手把强度测试、动态耐久性测试和撞击强度测试时,锁定装置不应松脱,车辆不应折叠。

折叠锁定装置不合格的原因主要一是折叠锁定装置设计结构不合理,造成在执行动作上不满足标准要求,二是该机构受力强度较差,在进行相关测试时锁定装置松脱,车辆发生折叠。

8、动态耐久性试验测试

儿童推车经动态耐久性试验测试后应无任何影响其安全性的损坏。

动态耐久性测试是模拟儿童推车路面推行试验,该项目不合格的主要表现为测试中车辆锁定机构失效、车架损坏、纺织物撕裂等。

9、撞击强度

撞击强度测试后应无任何影响其安全性的损坏。可拆卸的卧兜或座兜在车架上的移动不应超过10mm。

该项目不合格的主要表现为测试后安全带损坏或可拆卸的卧兜或座兜在车架上的移动超过10mm或车架发生变形。主要原因一是安全带未与座/卧兜可靠缝合;二是可拆卸的卧兜或座兜在车架上未有效锁定。三是采用的金属部件本身存在缺陷,抗压强度较差。

10安全警示

安全警示属于标志和使用说明项目,儿童推车标准中该项目共有七项要求,按CCGF205.2―2010中7.1.3中规定,缺3项(含3项)以上内容则判定该项目不合格。

四、风险分析

监督抽查中不合格项目存在的风险分析如下:

1、特定可迁移元素最大限量

特定可迁移元素最大限量超标,存在因儿童摄入有害元素的材料而造成慢性中毒的危险,对儿童的健康发育产生不良影响,严重的会损伤器官和智力。

2、危险夹缝

童车的结构因功能需要存在很多活动部件,在处于正常使用位置时,儿童可触及区域内的活动部件运动时可能会出现危险的夹缝、剪切和挤夹点,这些部位可能会挤夹儿童的肢体,造成严重伤害。

3、小零件

小零件若是被误食极易引起儿童窒息甚至死亡,因而它的存在严重危害到儿童的生命安全。

4、稳定性

推车稳定性不合格,可能会造成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翻倒,儿童有摔伤甚至发生危及生命的伤害。

5、手把强度

第5篇:车辆安全风险分析范文

>> 基于arcgis的高速公路团雾预警系统研究 基于B/S结构的岩溶区高速公路管控预警系统设计与实现 高速公路浓雾监测预警系统 高速公路车辆防疲劳预警系统 基于RFID的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基于Android的水雨雪情实时监测预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山区公路滑坡实时远程监测与预警系统 基于高原山区公路的车辆智能预警系统设计 基于RFID的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 基于RFID的高速公路无线智能交通监控系统 基于RFID技术的高速公路多路径识别系统 基于RFID的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系统(ETC)防碰撞技术分析 RFID在智能高速公路收费系统的应用 高速公路实时路况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基于过程的金融业务实时风险预警系统介绍 基于改进主元分析方法的隧道应变实时监测预警系统 基于Flex的校园预警系统设计与实现 基于红外的汽车侧翻预警系统设计 基于卫星定位的碰撞预警系统设计 基于RFID技术的资产实时监控系统设计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李学军,吕赣舍.鉴于RFID的雾天高速公路车辆安全系行驶统的分析与设计[J].安防科技,2010,14.

[3]Klaus Finkenzeller著.陈大才编译.射频识别(RFID技术)[M].电子工业出报社,2009:118-167.

[4]黄冰娥.恶劣天气下高速公路行车风险分析与预警管理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

[5]陈伏华.一种基于RFID的车辆预警系统的设计[J].科技资讯,2010,9.

第6篇:车辆安全风险分析范文

abstract: through analyzing the safety of road-involved project of high pressure gas transmission pipeline,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main measures on risk control in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关键词: 高压燃气管道;涉路工程;主要风险;防控措施

key words: high pressure gas pipelines;road-involved project;key risk;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e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0-0099-02

1 高压燃气输送管道主要风险特征和风险事件

1.1 管道运输是五种运输方式之一,输送介质为天然气。高压燃气管线具有压力高(高压a2.5

1.2 主要危险特性:

1.2.1 易燃:天然气中主要成分为甲烷,属于甲类火灾危险性物质,其闪点很低,为-190℃,在空气中只要很小的点火能量就会闪光燃烧,而且燃烧速率很快,是燃烧危险性很大的介质。

1.2.2 易爆:天然气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且爆炸下限较低(3.6%-6.5%v),由于本燃气管线设计压力高,一旦发生泄漏,短时间内会有大量天然气扩散泄漏到空气中,在特定条件下,在泄漏源周围有可能形成爆炸性天然气团,遇到火源时将发生造成爆炸和大范围的火灾。

1.2.3 天然气泄漏形成可燃气云。燃气爆炸燃烧产生爆炸冲击波和大量热辐射,会对人员生命和财产安全产生重大威胁,其影响范围和程度由天然气泄漏速率以及暴露时间等参数所决定。如浙江省某一输送压力3.5mpa,管线直径800mm的天然气管道因受挤压变形后出现管道破裂,导致天然气泄漏后遇火种发生爆燃,其爆炸抛射的泥块达到306m,爆炸火球的辐射热将距离泄漏点62m的树木被引燃,距离泄漏点93m的枯草也被点燃。

2 高压燃气管道涉路工程主要风险分析

2.1 对公路设施的影响 穿越或跨越设计方案存在缺陷,或施工保护措施不到位、施工组织不合理,会对高速公路及附属设施造成破坏,常发生的风险事件有:路基破坏、路面塌陷或起拱,损坏桥涵、排水设施、通讯、电力或其它附属设施,公路及附属设施的结构破坏或功能丧失(或降低),公路交通的运营安全保障降低,将直接危及车辆和乘员的安全,还可能引发其它安全事故。

燃气输送工程具有压力高、输气量大、易燃易爆的特点,发生严重安全事件会直接摧毁公路、桥梁或立交等设施。

2.2 对交通的影响 车辆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火花,公路附近燃气管道一旦出现泄漏,又遇明火,很可能出现强烈爆炸或剧烈燃烧。发生燃气泄漏,无论是否引起了火灾或爆炸,都要立即封闭交通,直至隐患完全消除。

2.3 对后期管理、运营、改扩建的影响 涉路工程易对公路后期运营管理产生外来干扰,或因改扩建带来部门间行政纠纷。根据以往典型案例,常发生的事件有:涉路公用设施的维护、检修、改建等影响公路的正常运营,严重时会中断交通;发生公路或涉路公用设施一方改、扩建时,谁迁出,谁补偿的问题;出现权利(用地权等)和责任(如一方发生事故引起另一方损失)纠纷的问题;第三方破坏责任的问题等等。

总结以上分析,高压燃气管道敷设在人口稠密地区、敏感或重要建筑物附近,如果发生事故易造成严重的灾害性后果,除人员伤亡和直接的经济损失外,还会造成极坏的社会与政治影响。

3 主要风险防范措施

3.1 设计上追求本质安全 从设计源头上追求本质安全,采用新的技术手段、可靠的工艺设计,从材料选用、设备选型、控制手段等多方面进行严格筛选,并贯穿到从管道设计、设备材料选用、施工、检验、生产、维护到更新改造的全过程。

提高管道及构件的强度、严密性和韧性,确保管线系统的安全,从而对周围建(构)筑物提供安全保证;采用更先进的焊接工艺、更可靠的防腐材料,使钢管的安全性大大提高,使用年限大大延长;设置爆管保护系统,根据高压输气

管道的压力突变,及时关闭上下游电液联动球阀;设置监控系统, 提高可控性。

3.2 执行安全保护距离 主要通过控制管道与周围建(构)筑物的距离在一定范围之外,以此来保证附近建(构)筑物的安全,这种模式为各种条例、规章和标准、规范广泛采用,处理各种基础设施建设间相互关系基本做到了有章可循,减少了纠纷,实际操作简单方便。

目前各部委或行业颁布的有关安全保护距离及各种设施交叉的规定,已经比较系统、完善,为我们处理涉路工程提供了基本依据,但实施中也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运用。

从公路交通安全性角度考虑,禁止从事危害公路安全或占压公路建筑控制区的行为,涉路工程应当遵守有关公路建筑控制区的要求。《公路安全保护条例》规定高速公路建筑控制区的范围,从公路用地外缘起向外的距离标准不少于30米。

埋地燃气管线虽然不属于“永久性建筑物”或“地面构筑物”,但如与高速路平行敷设管道长度超过一定长度,高速路改扩建压覆管道将导致无法进行巡检(燃气管道日常例行巡检非常重要),因此与高速路平行敷设段应按建筑控制区范围50米控制,穿越、跨越、平行敷设长度较短的可不按此控制。

4 结论

如上所述,管道输送的是高压易燃易爆的燃气,发生泄漏,短时间会有大量天然气迅速泄漏到空气中,当天然气和空气的混合物处在爆炸极限范围内,遇到明火、静电等点火源(车辆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火花),则可能发生爆炸。这时的影响范围非常大,瞬间会形成高温气体,造成强的热辐射和冲击波,造成灾害性的后果。

《公路安全保护条例》对易燃易爆品的储运制定专门保护条款,禁止在中型以上公路桥梁周围200米、国省县道公路用地界外100米范围内设立生产、储存、销售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等危险物品的场所、设施。

有关公路安全保护距离条款的制定有较强的科学性,一般情况下应据此操作。在许多工程案例中,因管带走廊实际地形和建筑物的限制,以及从节约利用土地资源考虑,偏重于采用安全程度高的材料设备而突破安全保护距离的限制。

必须严格要求进行完善的、有针对性的涉路工程专项设计和施工组织方案编写,确保涉路工程安全可靠;涉路工程实施前签订有关协议,明确有关权利责任、改扩建迁出及补偿问题、第三方破坏的防范、日常管理维护的协调配合机制等等;公路管理部门建立相关资料档案,长期保存。

参考文献:

[1]李伟.涉路工程安全评价问题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7.

[2]刘暄亚,许晓元,纪超.中国会议城市中高压燃气管道泄漏、火灾事故风险分析,2012.11.

[3]章友俊,彭栋木.道路设计与电力架空线路的关系[j].市政技术,2005.

[4]于京春,解东来等.城镇燃气管网风险评估研究进展及建议.煤气与热力,2007.

[5]何晓鸣,郑权.公路建设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协调发展的研究[j].武汉工业学院学报,2006.

[6]刘宗仁.天然气管道工程浅谈[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8(09).

第7篇:车辆安全风险分析范文

关键词:安全发展、风险管控、科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1专业管理的理念和目标

安全管理“三步法”以“以人为本,关爱生命”为核心理念,倡导“相互关爱,共保平安”,从员工在不同阶段的心理状态出发,通过强化监督检查和加重违章处理,实施严格管理,确保“不越红线”;通过推进标准化建设,创造安全和谐的作业环境,实现科学管理,保证“难越雷池”;在严格管理和科学管理的前提下,塑造诚信和谐的企业安全文化,逐步建立起员工与管理层间的信任关系,实现长治久安。

在“严格管理-科学管理-文化管理”的三步法中,科学管理通过建立科学规范的标准体系并有效运作,来建立文化管理的诚信之基,从而实现向文化管理进步。公司在实践严格管理的前提下,努力践行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安全标准化管理,推动安全工作的科学管理,构建起企业安全发展的格局。

2主要做法

2.1强化组织保证,构建运转高效的三大体系

构建更扁平的安全生产指挥系统,压缩了工区(车间)一级管理层级,专业管理人员直接管理班组,有效提升管理效率。

构建更专业的安全技术保障系统,强化了专业管理职能,实现关键生产运营专业管理的细分,技术管理和技术监督得到强化,专业人员对安全生产技术保障能力更强,基础管理工作得到巩固提高。

构建更全面的安全责任体系,集约党群组织的优势,更能充分发挥思政、工会工作的优势,培育安全文化氛围,安全思想保证系统作业更明显。

2.2强化安全会议管理,有效提升安全分析质量。

充分体现更专业、扁平化管理要求,以月度安全分析会为核心,规范各类会议议程,提升安全分析质量。在月度安全分析会前,由各专业分别组织召开主管经理全部参加的调控分析会、输变电运行分析会、配电运行分析会,由安监部组织召开三级安全网例会,做到对月内发生的每一个安全问题、缺陷、隐患进行逐条分析,从不同层面全面分析安全生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原因,制定和明确整改措施,形成专业分析报告。

2.3强化班组建设,夯实安全管理基础

合理划分专业管理与班组职能,将日常事务性协调等工作划归专业职能管理,更加突出班组的现场安全管控作用,强化了班组安全风险分析与预控。使班组管理回归本质,安全管理基础更加扎实。落实“三日工作法”,即“分析总结昨日工作、调整校正今日工作、预备安排好明日”工作,规范班前班后会内容和形式,扎实做好风险分析和落实预控措施,使班组作业安全风险得以有效防控。

开展“走基层、转作风、促管理”活动,要求公司生产部室专责每年深入班组全过程参与管理与作业组织不少于30个工作日,提出每月“全过程参加一次现场作业、参加一次安全日活动、查找和解决一条安全问题”的“三个一”工作要求;突出班组安全教育培训作用,应用安全管理模板,规范安全日活动内容。通过安全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在线管理,对活动成效进行检查评价,提升安全日活动的效果。

2.4强化计划管控,有效控制生产作业现场安全风险

严格检修计划管理。在计划编制阶段充分分析作业环境和条件,运维检修部在收集月度检修计划时,提前做好作业准备,协调现场措施、工作节点以及施工人员、车辆、工器具等必备项目后,由调控中心组织平衡后下达检修计划。在计划实施阶段实施周平衡,对作业风险进一步校核,同时确定到刚到位人员。按照“严进宽出”的原则,严格控制未充分做好风险分析和预控措施的作业的执行。明确带电作业工作,必须纳入检修计划管理,严防现场作业风险。

加强到岗到位到责管理。强化现场把关作用,推行到岗到位标准化工作,修订下发了公司《到岗到位监督检查暂行规定》,明确了各类现场应到岗到位的人员,制作了到岗到位监督检查表单,按期和严格执行到位检查计划,以标准化的流程规范到岗到位管理工作,做到管理闭环。

2.5强化培训演练,构建快速响应的应急体系

制定整体的培训演练计划,规范应急演练规划、组织、筹备、实施、总结与改进,实现应急机制实用化、演练筹备标准化、演练实施规范化。拓宽演练形式,注重演练实效,着重开展实战演练、无脚本演练,提升应急处置能力。认真开展演练和应急处置后的评估总结,针对性完善应急预案,实现持续改进。

2.6强化安全用电管理,构建和谐供用电环境

实施农村安全用电“强基固本”工程。组织开展安全用电宣传“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乡村、进集市”活动,多方位宣传农村安全用电知识。全面加强供用电合同管理,明确供用双方安全责任,常态开展安全用电检查,规范责任告知程序,定期组织重要客户用电隐患排查治理,积极督促客户整改安全隐患。逐步实现农村低压电网三级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健全一二级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台帐,定期进行试跳。探索实践群众护线机制,组建常态护线队伍,电力设施保护工作成效显著,公司连续多年未发生35kV以上外力事故。

2.7强化管理手段,建立完备的应用系统支撑

发挥信息系统的支撑优势,安全管理手段更加丰富。应用GIS系统,实现图实相符,现场安全得到有力支撑。应用PMS系统,标准化作业管理水平显著提升,两票规范性显著加强。应用安全监督与管理系统,安全监督实现在线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流程实现固化,班组建设和教育培训充分强化。应用应急指挥系统,应急预案管理和应急处置能力得到保证。

第8篇:车辆安全风险分析范文

Abstract: Highway project has characteristics of long line, large land acquisition, involving more villages and the masses, and due to the closed operation, it is easy to split up along the region, social stability risk degree is relatively high. To support a comprehensive well-off society, China will continue to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ational highway network in "13th Five-Year" period.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risk identification methods of the social stability of the new expressway project, analyzes the main social stability risk factors of the new expressway project combined with a specific project,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关键词:新建;高速公路;社会稳定;风险因素

Key words: newly built;highway;social stability;risk factors

中图分类号:U412.3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22-0041-02

0 引言

高速公路具有通行能力大、服务水平高、快速、安全的优势,在综合交通运输通道和区级、城际交通中具有重要作用。“十三五”时期,为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将继续加快推进国家高速公路网建设,打通国家高速公路主线待贯通路段,推进建设年代较早、交通繁忙的国家高速公路扩容改造和分流路线建设,有序发展地方高速公路。

高速公路项目线路长、征地范围大、涉及村庄和群众较多,且由于封闭运营,容易对沿线地区形成割裂,社会稳定风险程度相对较高。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多起社会稳定风险事件。因此,需要提前进行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调查、识别主要风险因素、制定防范和化解措施,避免社会稳定风险事件的发生。

1 新建高速公路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识别方法

1.1 风险识别的基础

风险识别的基础是完成风险调查,主要通过现场公示、网络公示、问卷调查、座谈会、实地走访等方式,全面了解项目沿线敏感点,全面搜集沿线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村委会等基层组织、厂矿企业等经济组织、厂矿企业员工及村民(居民)的意见和利益诉求。

1.2 风险识别方法

高速公路项目在建设、运行过程中引发社会稳定风险的因素众多,但运用层次分析法,可归纳为八种类型、48个风险因素。可结合项目及沿线环境特点,根据风险调查结论,对48个因素进行逐条对照,识别出基本风险因素,然后组织专家讨论,进行因素的整合和调整。八种类型、48个风险因素具体如下:

①政策、规划和审批程序类。包括与产业政策和行业规划符合性、审批文件的完备性、 规划审批与选址合理性、前期论证过程中公众参与全面性等因素。

②征地、房屋征收及补偿类。包括征收范围、征收意愿、补偿标准、补偿资金保障、拆迁方案、拆迁扰民、特殊土地和建筑物拆迁、失地农民就业和生活、安置房交付时间及质量、其他补偿等因素。

③技术经济类。包括工程方案、建设周期及进度计划、资金筹措和保障、弃土场及开山石来源等因素。

④生态环境影响类。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土壤污染、光污染、噪声和振动影响、电磁辐射影响、日照和采光影响、公共开放活动空间及生态环境景观影响、水土流失等因素。

⑤项目管理类。包括“五制”建设、“六制”建设、文明施工、安全和质量管理、社会风险管理体系、施工方案、相邻工程协调等因素。

⑥经济社会环境影响类。包括周边房屋和土地价值影响、就业影响、群众收入影响、群众生活成本影响、公共配套设施影响、流动人口增加、对周边交通的影响、文化和生活习惯影响、宗教习俗影响、历史遗留问题等因素。

⑦安全卫生类。包括职业安全与职业健康风险、生产安全事故危害、社会治安和公共安全风险等因素。

⑧媒体舆情类。主要指媒体舆论导向及其影响风险。

2 新建高速公路目主要社会稳定风险因素

以某具体新建高速公路项目为例,初始识别出31个基本风险因素,最终整合形成10个的主要风险因素,主要风险因素及具体分析如下:

2.1 审批文件的完备性风险

在进行风险因素分析时,项目取得了立项批复、规划选址意见、用地预审意见、压覆矿产、文物保护、地震安评等文件,但缺少环评批复。若项目在各类审批文件不完全齐备的情况下提前开工建设,项目沿线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得不到满足时,可能会以项目相关手续不完善的瑕疵为由,阻挠项目开工建设、推进,甚至引起。

2.2 工程方案风险

①路线方案。若项目线路方案与沿线地区发展规划不符,与周边敏感目标的位置关系和距离不合适等,可能引发群众不满。

②桥涵方案。若方案不合理,可能导致城市、村庄被分隔,集装箱车辆、大型农用机械等受涵洞净高限制而无法通行,涵洞过长且无照明设施影响群众通行安全性,桥涵每逢下雨就出现积水,造成群众上访。

③出入口设置方案。沿线区市政府、村委等基层组织、群众非常渴望高速公路能在距离自己最近的地方设有出口,若无法就工程方案和群众诉求做好平衡,及其容易导致阻挠施工、上访等事件的发生。

2.3 投融资风险

高速公路项目资金需求量较大,若缺少准确、详细的资金使用计划和筹措保障方案,不能保证征收补偿资金、建设资金、农民工工资等按计划及时足额到位,会导致土地、房屋征收补偿周期和施工周期延长,加大对沿线群众的生产生活影响,造成群众上访、工人讨薪等社会稳定风险事件。

2.4 征地、房屋征收及补偿风险

征地、房屋征收及补偿涉及群众的切身经济利益,因工程征地拆迁所引发的暴力对抗、集体上访、自残、械斗等社会稳定风险事件经常出现在各类媒体的头条,沿线利益相关者对征地、房屋征收及补偿有着极高的关注度。该风险内的子因素众多,最重要是征收范围和补偿标准。

①征收范围。征收范围一般根据项目建设需要和噪声、震动、交通组织、排水组织影响范围等确定。未纳入征收范围而客观上又受到项目噪声、振动、交通、排水影响的群众极有可能对征收范围提出异议,提出补偿或搬迁要求。若得不到满足,可能引发。同时,项目征地实施后,可能造成部分边角地,难以利用,若不把这类边角地纳入补偿范围,也会引起部分群众的抵制。

②补偿标准。风险调查过程中,群众期望要求比以往、沿线其他区市、沿线正在进行的其他项目更高的拆迁标准,但是国家和省市政府对拆迁补偿标准有明确的规定。若达不到普遍性的群众要求,或者出现同一区域存在多个补偿标准,将造成不同区市、街道、村群众的攀比和不满情绪。若处理不当,极易引发前期征收困难、建设期施工阻挠、运营期群众提出增加补偿要求等风险。

2.5 生态环境影响风险

根据项目环评报告初稿,项目在生态环境方面可能引发社会稳定风险的因素包括:大气污染排放、废水污染排放、固体废弃物污染排放、噪声和振动影响、公共开放活动空间及生态环境景观影响、水土流失等。风险调查时,沿线利益相关者对大气污染、噪声和振动影响表现出了极高的关注度。

2.6 项目协调及社会风险管理风险。

①项目存在诸多需要项目单位、施工单位与地方政府、基层组织、企事业单位、群众协调的事项,工作量大、工作内容复杂,若处理不得当,容易引起相关矛盾。

②项目沿线途径过个区市,沿线并行新建铁路,制约因素多。项目建设、运营期间,可能产生相互影响,处理不当可能引起矛盾纠纷。

③项目协调工作量大、事项多,如果项目单位和基层政府没有建立全面、畅通的社会稳定风险管理责任制和联动机制,没有制定应急处置预案,可能е律缁嵛榷ㄊ录发生概率增加、已发生的无法在初期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置。

2.7 施工方案及施工管理风险

①施工单位违反文明施工、安全和质量管理的相关规定,可能会造成工程意外伤害、施工班组群斗等突发状况。高速公路施工周期长、施工人员多,加剧了该因素风险程度。

②项目需要大量的运输通道和施工便道,修建临时施工道路会占用农田,影响农业生产和村民收入,土石方等运输车辆会对沿线村庄造成较大噪音、粉尘、道路破坏和出行安全影响,都有可能引发群众强烈反对,甚至集体阻挠施工。

2.8 对周边交通的影响风险

因为高速公路本身封闭的特性,可能对沿线相关村庄、单位、公共配套项目造成一定的封闭、割裂。施工期,交通调流会造成周边人群出行不便。运营期,若结构物设置不够或者不合理,可能对周边人群出行习惯、农民生产等造成影响,造成利益相关者的不满。风险调查过程中,大量沿线街道、村庄、企业、学校对项目建设期间及运营期间本单位的交通出行问题有较高的关注度。

2.9 历史遗留问题对本项目的影响风险

风险调查了解到,项目沿线村庄不同程度的存在历史遗留社会(矛盾)问题,所涉及群众热切期望通过本项目将问题解决掉,且期望值很高。一旦不能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将有可能成为项目的主要风险因素。

2.10 媒体舆情及与公众信息沟通风险

根据风险调查,项目在媒体上的宣传力度较小,缺乏足够的正面引导。若不建立有效的舆情引导机制,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联系,建立完善的舆情监控机制,未来有可能无法及时了解群众的意见和诉求,无法及时公开相关信息、给与正面引导,长期积累引发一定的社会风险。

3 建议

①项目单位应按照国家和地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相关规定,委托专业工程咨询机构开展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分析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系统、全面的了解相关利益群体的意见和利益诉求,针对性的提出风险防范和化解措施,科学评判采取风险防范和化解措施后的风险等级。若项目风险等级为中高风险,应及时调整项目方案和建设进度计划,并就调整后的方案进行再次风险分析和评估。

②对于采取风险防范和化解措施后为低风险的高速公路项目。项目主管部门应联合沿线区市政府,督促项目单位、施工单位、运营单位、相关政府协调机构、相关政府监管部门、基层组织等,在项目前期、建设及运营过程中认真落实各项社会稳定风险防范和化解措施,将项目可能引发的社会稳定风险问题将至最低,保障项目顺利实施,确保地区社会稳定。

参考文献:

[1]“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国务院,2017年2月.

第9篇:车辆安全风险分析范文

环境风险环境风险理论风险性分析评价方法

0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改革和国家竞争力的提高成为我国的发展目标,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带来了资源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不仅间接地提高了经济发展的成本,而且加剧了对人体安全和生态环境的威胁。近年来频发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体现了我国在环境预警和环境风险评价方面的漏洞和隐患。2005年11月发生在吉林的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苯胺装置爆炸致松花江污染事件造成2人重伤,21人轻伤,5人下落不明,并引发吉林、黑龙江两省部分地区饮用水安全问题,其污染带甚至扩散至俄罗斯境内。2012年1月15日,广西龙江发生镉污染事件,致使龙江镉含量最高超标80倍,造成龙江河宜州拉浪至三岔段共有不同规格133万尾鱼苗、4万公斤成鱼死亡,涉及养殖户237户,下游柳州市饮用水安全受到威胁。纵观此类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其原因之一均为对各类环境风险缺乏风险性评估和监管。

面对日趋严重的环境风险问题,我国先后开展了一系列环境风险评价研究并颁布了相关法规文件。早在20世纪90年代,国家“八五”发展计划就将重大危险源控制列入其中,旨在从源头调控环境风险,进入21世纪后,国家多部委先后颁布《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关于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防范环境风险的通知》、《全国重点行业企业环境风险及化学品检查质量核查工作方案》等文件,在明确环境风险评价与管控工作重要性的同时,提出初步的环境风险应急措施,并针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开展环境风险评价与筛查工作。环境风险作为引发环境污染和突发环境事故的诱因,对风险载体进行风险性分析和风险水平评价就成为环境风险辨别和控制的主要依据。

1环境风险和环境风险理论

所谓环境风险(ER),通常指危害物质进入环境后而引发的事故危害,并采用环境污染事故发生概率P(风险度)与危害后果C 的乘积风险值R表征,如式1所示:

R[危害/单位时间]=P[事故/单位时间]×C[危害/事故](1)

环境风险理论的形成是基于科学家对毒物风险理论的分析,分别判定毒害物质的致癌水平和环境影响因素,从定量分析的角度着力研究风险性评价思路。通过进一步引入风险理论的概念,结合环境污染事故概率和危害后果评估,构建了从源头分析出发,科学评价风险水平进而实现控制危害后果的方法体系。最终以环境风险受体为研究终点,建立了包含风险源筛选,风险水平评估和风险水平判定的环境风险理论,如图1。2环境风险性分析研究进展

环境风险作为尚未完善的风险防范和控制理论,其风险来源、风险类型、风险扩散和作用特征的相关分析是充实整个理论体系的重要环节,只有通过合理的分析才能制定出准确的风险评估方法与评价模型。

风险来源通常指可能导致风险事故和风险危害的根源或者状态,也就是说风险来源作为环境风险载体,其自身的存在状态和形式是决定环境风险表现形式。我国现行的国家标准《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09)是基于西方国家的风险源理论而制定的。由于危险化学品自身的毒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一旦因泄露、爆炸或非正常排放接触人体或进入环境,可能导致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污染等风险后果,因此危险化学品一直被认为是现存量最多,危害程度最大的风险来源。根据《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中的定义: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使用或储存危险化学品,且危险化学品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为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作为影响环境安全的重大隐患,危险源包含三个基本要素:潜在危害性、存在条件和出发因素。

环境风险的风险类型同样取决与风险来源的固有特征,因此,合理的划分风险的类型是科学合理的分析环境风险特征和并控制环境风险的依据。风险的合理分类是风险源筛选的重要前提,根据不同类型风险源可以采取相应的源强分析和风险分析方法,对风险强度和风险作用水平进行评估,从而划分环境风险级别,以此提出控制环境风险和管理环境风险源的措施,实现遏制环境风险的目的。在《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和《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中,同时按照危险化学品的风险事故类型和化学性质对风险源进行分类,并对筛选各类型化学品的临界值进行定量,作为判定存在于单元内的风险化学品是否为环境风险源的量化标准值。从环境风险转移和传递的角度分析,环境风险通过不同的移动形式和存在方式会将风险源和风险受体联系起来,依据风险源的移动性分类时将风险源分为车辆、船只和管道运输三类风险源,以及由环境风险源所处单元的行业类型对环境风险源分类的方法,可以直观表现出环境风险源的所处状态和环境风险的地理位置等信息,便于环境监管部门在风险管理过程中,根据不同类型的风险源采取分级分区域管理,进一步提高风险分析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风险受体作为可能性环境危害的作用终点,对水环境、大气环境和土壤环境3类风险受体采取不同风险评价和管理方法,能够明确环境风险影响和扩散范围、风险事故类型及特征、受体情况和环境触发机制,使各级风险监控和应急部门明确各自责任,对环境风险受体采取有效的风险保护措施,并提高应对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响应能力。

环境风险的风险性分析方法是建立环境风险评价方法的基础理论。环境风险通常在发生突发环境污染事故中表现出其固有特性和迁移转化规律,在污染事故发生过程中涵盖了环境风险因子的释放、风险因子的转运、受体暴露与受损3 个阶段(见图2)。在这3个阶段中,环境风险因子将各阶段风险载体和风险受体联系起来,当风险控制失效时,风险因子脱离风险载体进入环境或接触环境风险受体,进而产生危害作用。因此,控制环境风险就意味着需要正确的甄别环境风险载体(风险源),通过建立合理的风险评价方法认知环境风险强度,进而防止风险因子进入环境造成风险性后果。

3环境风险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建立环境风险评价方法的目的是为了避免环境风险进入环境或接触风险受体而导致突发性环境风险事故,为环境风险监管提供可靠的依据。通过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种评价方法可以直观的表现环境风险特点,而评价结果则提供风险源强,风险水平,事故概率和受体脆弱性等信息。

在环境风险源项评价中,西方各国的评价方法和规范标准最为完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主要有塞维索法令Ⅱ(Seveso Ⅱ)美国EPA制定的化学品事故防范风险管理指南(General Guidance On Risk Management Programs For Chemical Accident Prevention)都从风险物质的角度出发,对各物质人体危害性和环境风险性进行分析评估。给出量化的环境风险源临界值从而实现甄别环境风险源可以有效的减少风险识别工作量,快速准确的定位风险载体。划定环境风险源临界值主要基于危险化学品的毒理性质。通过研究风险量化模型建立危险化学品自身性质与环境风险之间的关系。若想实现对风险源有序管理,对环境风险源风险强度进行分级可以为相关部门提供信息来源和依据。其中,黄丽娇基于环境风险评价和灰色系统理论,建立聚类分析方法用于划分风险源等级;Goodsell运用毒理学的生物测试方法监测和评价环境质量。

结合环境风险源项分析评价结果,通过模型分析实现对环境风险的评价和风险水平分级是如今环境影响评价中比较常用的做法。美国科学院于1983年提出“四步法”:危害评估、剂量-效应关系评价、暴露分析和风险表征成为环境风险识别与评估领域的基础理论。美国颁布的《暴露风险评价指南》,《致癌风险评价指南》和《化学混合物的健康风险评价指南》更是被我国借鉴参考用来指定环境风险相关标准法规。环保部颁布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则)》中规定:对于风险事故,在有必要也有条件时,应进行建设项目的环境风险评价或环境风险分析,同时明确评估方法的缺少会影响我国环境风险控制和预防工作。通过对环境风险存在和迁移转化规律的研究,可知对环境风险从风险源至环境风险受体整个过程进行模型评估十分必要。Darbra等通过实例研究,基于模糊逻辑提出将危险化学品突发事故的评估程序分为物质危害表征、土壤和地下水脆弱性界定,工厂防护措施识别三步。在上述理论的基础上,Ma等建立的应对突发事故环境风险源识别和风险评价方法,不仅引入临界值的概念筛选环境风险源,并对风险表征载体建立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应用简易的环境风险分级矩阵实现对环境风险的分级,意味着国内的环境风险评价工作已开始由理论性研究转向应用性研究。

以提高方法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为目的的研究,必须由实际出发,对突发性环境风险事故实例进行分析,总结环境风险特点,针对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先行构建环境风险分析评价方法,最终通过验证而推广共性理论方法。完成了单一源或受体的风险评价,进一步考虑多点多源的环境风险影响体系,从源的危险类型出发,对区域环境风险扩散和影响范围、环境风险跨界效应以及区域风险事故连锁效应评估结合起来,克服我国环境风险评价中的不足,构建规范的环境风险治理体制。

4存在问题与展望

目前,我国已经将环境风险的预防和控制列入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逐步建立符合国情的环境风险识别与评价方法体系。但由于相关起步较晚,合理统一的规范制度尚未形成。同时,对于环境风险评价方法和模型的选取大多基于国外研究,如危险源辨识中临界值源自美国的风险管理计划,并未针对我国特有的危险化学品数量和种类特征进行分析和计算。环境风险评价方法偏于理论性研究,可应用于实际风险源识别和风险管理工作的方法较少且准确性较差。面对环境风险评价方法体系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我认为今后可从以下几方面开展方法研究:

(1)详细调研我国现有危险化学品数量和种类,通过实例研究,确定环境风险源临界值计算方法和标准规范;

(2)建立详细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案例库,进而总结环境风险特征和表现形式,应用于方法研究和体系构建中;

(3)对于关键环境风险受体和区域,分析风险受体脆弱性,环境风险扩散原理和风险消除措施,细化风险来源筛选,风险后果评价和可信事故概率判定方法,形成基于局部受体和地区的环境风险评价共性方法。

(4)规范环境风险分级体制,通过分级预防,分级监管和分级应急,实现从源头遏制环境风险事故发生,快速有效降低环境风险事故危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关于开展基于风险的检验(RBI)技术试点应用工作的通知[J].中国特种设备安全,2006,22(6):4-5.

[2]杜锁军.国内外环境风险评价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6,31(5):193-194..

[3]胡二邦.环境风险评价实用技术和方法[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0.

[4]何叶培. 危险源的辨识[J].杭氧科技, 2008, (2):29-33.

[5]Glenn W, Suter II, Theo Vermeireb, et al. An Integrated Framework for Health and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J]. Toxicology and Applied Pharmacology. 2008, (207): 611~616.

[6]毕军,杨洁,李其亮.区域环境风险分析和管理[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6.

[7]Van Leeuwen F X R. Safe Drinking Water: the Toxicologist's Approach[J]. 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 2000, 38:S51-S58.

[8]黄丽娇,郑洪波,包存宽. 化工区风险源的灰色聚类分级方法的研究[J]. 四川环境. 2009, 28(6):92-96.

[9]Goodsell P J, Underwood A J, Chapman M G. Evidence necessary for taxa to be reliable indicators of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or impacts [J].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2009,58(3):323-331.

[10]NAS: Risk Assessment in the Federal Government: Managing the Process [M].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 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