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语文基础知识积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积累与整合”是新课标对高中语文学习的一个基本要求,是整个语文学习的基础。而基础知识的掌握,又是这一基础的核心。积土成山,厚积薄发,知识记忆是掌握强化高中语文基础知识的重要手段。
高中阶段语文基础知识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包括语音、字词、成语、病句、语法、修辞、标点符号、文化文学常识、写作常识、诗文背诵等。内容繁多,分类复杂,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同时,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几乎又是高考的必考点,基础知识的掌握也是语文能力提升的基础。根据心理学知识可知,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与遗忘作斗争的过程。通过教学实践可知,知识记忆是掌握基础知识的一种有效方法,在高中语文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重要。
首先,我们需要系统整理记忆内容,科学归纳,并且有计划地、分阶段地设置记忆内容。高中语文基础知识繁多复杂,如果不加以系统地整理,科学地归纳,学生掌握起来就会比较混乱吃力。计划是行动的指南,也是实现目标的基本保证。学习语文的时候一定要制定学习计划,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有序性,避免盲目性。只要我们能制定一份详细、周密的学习计划,并且按计划主动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能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可以根据一定的原则,比如高考语文的考查顺序,大概将基础知识进行分类 ,这样学生掌握起来就条理清晰了。同时学习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切忌好高骛远,急于求成。我们需要有计划,分阶段地设置记忆内容,组织学生进行知识记忆。比如第一、二周,我们先设置基础的语音知识,明确要求学生在这两周的任务就是掌握它们。而后可以设置字形、成语、病句等。循序渐进,根据学生的认知接受情况,灵活处理。这样,学生掌握起来不再那么茫然,不再那么混乱,科学有效地记忆安排有助于学生的学习掌握。
其次,整理相关记忆清单,安排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记忆,让学生自主消化,同时,可采取不同的小测验方法使学生加强积累。“时间紧、任务重”是高中学习的主要特点,如果让学生下课、放学后去记忆,效果是非常不理想的,因为学生很难抠出时间来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记忆。教师可以设置课堂时间来让学生记忆,如下午的第三节课,分发知识记忆清单,明确记忆范围和要求,先引导学生通过诵读,讨论等方式开展自主记忆,然后可以利用十来分钟进行相关知识的小检测。通过检测掌握学生的记忆情况,适当加以补充、订正。如果在规定时间内学生没有掌握好,可以灵活地在其余时间引导学生记忆。知识的巩固,必须给学生时间主动去消化,知识是智能的基础,记忆是思维的基础,可见知识的记忆积累在高中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
再次,教师要对知识记忆的方式方法加以科学引导。好方法势必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应该培养学生运用有效的知识记忆方法,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而不是费时费力机械地死记硬背,做一个“好学、善学”的人。
理解记忆法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个根本方法。无论是对字音、字形、成语的掌握,还是对修辞、语法等概念的掌握都离不开理解,理解是记忆的基础。所谓理解记忆就是要在抓住特征、理解本质的基础上去进行记忆,这样记忆的效果才会更持久,遗忘的速度才会更慢。如“供销社”中“供”的读音,正确的应该是“gōng”,实际上很多学生都错认为其应该读“gòng”。我们可以利用理解记忆法来记住这个词的读音,“供销社”中“供”是“供应”的意思,所以它应该和“供应”的“供”读音一样,都读“gōng”。
联想记忆法也是知识记忆的一种重要方法,它主要的特点就是由某一概念而引起其他相关的概念。运用联想记忆的方法可以把许多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由此及彼,形成一个脉络明确的知识网络,利于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扩大了记忆的范围,起到了事半功倍的记忆效果。如我们在记忆“急躁”的“躁”时,记住了它的偏旁应该是“足”,它有“性急,不冷静”的意思。以此联想开去,“浮躁”、“焦躁”、“烦躁”都有“性急,不冷静”的意思,所以这三个词它们的偏旁应该都是“足”。又如记忆成语“不名一文”,它的意思是“一个钱也没有,形容极其贫穷”。我们可以触类旁通联想记忆同样有“贫穷”意思的成语,如“身无长物”、“别无长物”、“家徒四壁”、“阮囊羞涩”等。这样,由此及彼地扩大了记忆的范围,记住了所学的相关知识,记忆积累的效果会更好。
比较记忆法也是知识记忆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有效方法。记忆时,可以将同类的概念作比较,分析它们的异同,加强辨析,加深印象。如修辞手法中的“类比”和“对比”,这两个概念学生经常弄混淆,不易掌握。如果我们采取比较法记忆起来就非常简单了。“类比”和“对比”,它们的相同之处,都具有作比较的意思;它们的不同之处,“类比”着重于对事物间共性的展示,而“对比”则重在对事物间差异性的揭示。通过比较,明确了二者的异同,记忆起来就更简单、明确了。学生明确了这两个概念,才能更好地加以运用,从而提高语文的应用能力。
知识记忆的方法多种多样,运用好的方法能让我们掌握语文知识更轻松,并且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记忆更多的内容。我们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加以引导,使学生掌握有效的方法去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记忆。
一、明确初中语文与高中语文的不同
(一)初中语文最大的特点就是课本考课本,课外知识涉及很少,复习的时候抓住课本便万事大吉,因此初中生的语文成绩普遍较高,但谈不上语文学习能力高。高中语文是大语文,根在课本题在课外,学习语文“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考查的是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的语文素养和能力。高中语文课本里的课文,绝大多数是从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和伟人或名人佳作中精选出来的,这些课文里本身就含有许多语文知识点,学习理解课文的过程其实就是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点的过程。同时,每册课本每个单元里都有相应的新的知识单元,这些单元知识都是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学习课文的过程,就是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所以,必须认真学习课文,不能因考试时直接考的内容不多而不重视。
(二)语法应该是初中教的,但初中淡化语法,到了高中确实一件很麻烦的事。尤其是句式分析阻力很大,一开始接触很多学生听的一头雾水,见多了才会好一些。
(三)诗歌鉴赏方面,初中阶段基本只要求学生读读背背,了解诗歌内容就行了。而高中阶段要求分析意向,品味语言,发挥想象,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四)文言文方面,初中文言文篇目少且篇幅短小,易解易记,老师翻来覆去地检查让学生掌握得烂熟。而高中阶段文言篇目多,且是名篇长篇,而且要求掌握的语法现象也特别多,要求读懂课文,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思想倾向。可见,高中文言文的难度加大,因此用初中的那套办法只能是捉襟见肘。
二、语文学习方法上应有的相应准备
首先,要明确一个认识。语文学习是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过程,不要妄想一蹴而就。
其次,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高一新生应在学习上注意做到“三先三后”,即:先预习后听课;先复习后作业;先独立思考后请教别人。
再次,勤能补拙,熟能生巧——学好语文重在习惯。
1.勤于诵读的习惯。学习语文离不开识记、理解、运用三个环节。识记是基础,理解是关键、运用是目的。而诵读则是促进理解和运用的有效方法之一。如“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朴素的经验之谈都在揭示一个道理:诵读可以大大提高记忆能力和感受能力。
2.勤于积累的习惯。善用兵者必善养兵,善为文者必善积累。使用虽在一时,功夫全在平日。没有平时的积累,想要学好语文是很难的。因此,养成勤于积累的习惯,是诸多语文良好学习习惯的重中之重。然而,积累材料只凭脑子记是不行的,还要养成勤于记录的习惯。积累的内容大致有下列几个方面:①语文基础知识,包括字、词、句、修辞及文学、文化常识;②自己对社会生活与自然环境进行观察、分析得到的材料和感悟;③课文、报刊上的典型事例、名言警句;④通过自身实践,为自己所自如运用的学习方法、鉴赏技巧和写作技巧。
3.勤于思考的习惯。《论语》中对学习与思考的关系作过精辟的论述:“学而不思则罔。”我们有些同学早读时也会朗读课文,上课时也很认真,课外阅读也很积极,可语文成绩总是不理想,为什么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学习过程中缺少思考。他们对基础知识不求甚解,知识机械地记忆;朗读课文如同“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课外阅读知识浮光掠影,当作消遣;写作文只是简单地模仿,从来不会质疑思辨。语文学得好的人一定是非常聪明的人,所以,要想探索语文无穷无尽的奥妙,需要我们去探索、去思考。
4.勤于课外阅读的习惯。学习语文必须充分重视课外延伸,即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不读课外书,阅读面太窄,就会孤陋寡闻,语文素养肯定难以提高。读书,因为大家时间有限,所以必须珍惜时间,抓紧分分秒秒。欧阳修善于利用“三上”的时间读书,即“马上、枕上、厕上”,郑板桥读书则利用“舟中、马上、被底”的零星时间读书背诵。咱们可以利用枕上、厕上、路上等等。
5.勤于练笔的习惯。不断地练习写作,是有效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一环。中国有句俗语“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写文章也是一样,不经常练习,要想提高写作水平,是很困难的;练习多了,就会熟能生巧,得心应手。
6.快而清的书写习惯。有些同学书写速度很慢,字字都一横一竖分解着写,结果字虽写得很清楚,却赶不上老师讲课的速度,记不下应记的内容,考试时往往来不及做完试卷;有的同学是另一个极端,书写速度很快,字却写得潦草糊涂,恐怕连自己都认不清。书写糊涂、不整洁,必会影响平时的学习情趣,考试时也会影响成绩。
7.勤于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读书学习要学会使用工具,这包括传统的工具书如字典、词典等和现代网络。读书、学习要养成勤查工具书的习惯。
关键词:高中语文;成语教学现状;解决方法
成语是人们长期使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短语,汉语成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浓缩了十分丰富的文化内容,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信息,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窗口。我们通过这个窗口可以窥见中华文化的全貌。通过成语的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开阔眼界,增加知识储备,接受汉语的文化熏陶,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对于高中生而言,学好成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语文学科在高考中的地位非常重要,而成语一直是语文学科中作为语文能力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所以说,成语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本文主要探讨新课程高中成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
一、高中成语教学现状分析
新课标已淡化了对语文基础知识的考查,而更加注重的是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考查。但是,每一个语文教学工作者都很清楚,语文能力的形成与提高都必须以打好语文基础为前提,只有夯实语文基础,才能提高语文能力,因此我们不能就此否认基础知识的重要性。成语是词汇教学的重点内容,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成语教学应该贯穿于高中语文教学的每一个阶段。但是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成语都是隐含在课文之中,因此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很多教师忽略了成语教学,导致高中阶段成语教学内容的缺失。纵观新课标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的五本教材(人教版),只有必修二的梳理探究中有一个成语专题(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成语),除此之外,全套缺乏完整的成语知识建构体系,因此教学内容的安排也不合理。
由于高中成语教学知识内容的缺失和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导致教师对成语教学产生迷茫,不知所措,所以很多教师在高一、高二的语文教学中,只是让学生去机械地背成语,到了高三进行突击复习以应付高考对成语的考查,但由于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成语积累不够,蕴含在课本中的大量成语又缺乏系统的梳理和探究,导致高中成语教学与高考考查脱节。
二、如何进行高中成语教学
1.回归教材,运用有效教学方法进行高中成语教学
据初步统计,新课标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的五本教材(人教版)中出现的常用成语近三百条,这些成语中包含着丰富的语文教学资源,这在高考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但是这些成语都隐含在课文之中,没有作为显性知识体现出来,也没有进行必要的梳理与探究,所以很多教师忽略了这些成语的教学,因此我认为,与其花时间到处搜集成语让学生来背,不如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掌握其中的成语意思,学会正确运用成语。
2.在日常生活中积累成语
成语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成语的积累不仅是语文教学、语文课堂上的事情,我们要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在日常生活中积累成语。另外,稍加留意就会发现被误用的成语随处可见,因此我们更要留意成语的误用,及时纠错。例如,“2012年央视春晚,舞蹈家杨丽萍一曲《雀之恋》跳毕,朱军忍不住用‘真是美轮美奂’来形容。”“倪萍曾在自传《日子》里写道:‘七月流火,北京夏天最炎热的日子’。”“媒体评论:刘晓庆日前见诸媒体的许多话都是一味标榜自己的炒作,是极其媚俗的不刊之论”类似的成语滥用、误用,常常可以在电视、报纸、杂志上看到,若不及时发现、纠正就会对学生造成误导。因此,我们要处处留心,发现问题,及时纠错。
3.教师的教学方法要适当
首先,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等优势,将成语的出处、成语的类别、成语的运用等慢慢地、系统地进行渗透,这样可以先调动学生学习成语的积极性。成语的展现形式若只是局限在枯燥乏味的文字形式,这样就会过于单调,如果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采取多种形式展现,就会变得生动起来。例如,把成语的出处进行分类,神话类、历史故事类成语,可以找出相关视频进行播放,学生一定印象深刻。还有一些选自古代文化作品中的成语,学生记忆较困难。如,成语“目无全牛”,出自《庄子・养生说》,这是一个极易望文生义而误用的成语,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如果学生不了解庖丁解牛的故事,机械地背诵成语意思往往效果极差,因此我找出了庖丁解牛动画视频给学生看,学生很感兴趣,印象深刻。其次,在积累成语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定期在班级开展“成语接龙”“我知道”等活动,以比赛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积累成语。
除此之外,在高考成语专题复习时,把成语误用分为四种类型,即望文生义、对象误用、褒贬不当、谦敬错位。在讲解时,让学生根据平时的积累,自己找出极易误用的成语进行归类,并探究这类成语的记忆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成语的积极性,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上方法各有利弊,在实际教学中可以灵活采用。高中成语教学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师的一个困惑,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不断地探索,从而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提高高中成语的教学水平。“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莫彭龄.试论成语联想教学法[J].常州工业技术学院学报,1996(3).
[2]周荐.论成语的经典性[J].南开学报,1997(2).
[3]傅倩琛.汉语成语中的民族历史文化初探[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4]刘振前,邢梅萍.汉语四字格成语语义结构的对称性与认知[J].世界汉语教学,2000(1).
下面我们就初高中语文新课标的部分相关内容做一比较,看看有哪些不同:
现代文阅读方面:首先阅读方法上,初中要求“熟练运用略读、浏览”,高中则要求“能根据不同目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法”。理解方面,初中要求“理解主要内容”,高中则要求“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情感”。其次,分析评价方面,初中要求“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高中则要求“作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学习从不同角度进行阐发、评价、质疑”。还有,在鉴赏方面,高中更强调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作文方面:初中要求学生“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高中则要求学生“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做到有感而发。进一步提高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
从以上比较可见,阅读方面,高中在方法应用上更多,评价上,要求从能提出问题发展到不仅能提问题,而且还要就问题发表见解和看法,程度明显加宽加深。阅读是语文素养的基石,更是学生作文的基石,因此,教学中对于阅读这一重要方面如果做不到循序渐进、合理接轨,就很难说让语文“基石”坚固。
作文方面可以看到,初中对学生写作要求主要在于做到自然、得体的“记录”,以写景和叙事为主,主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而高中在此基础上有了非常鲜明的提升,方法应用更广泛,要体现个性,体现创见,还能修改文章和评价文章,重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看到这里,我相信任何一个初中或高中语文教师都会有所触动,都会扪心自问:初中的教学内容,我是否按要求做到完整?是否真正夯实了学生的“基础”?高中我是否了解学生已经学到了哪些内容?是否做到合理接轨?是否做到循序渐进而非盲目拔高?根据调查,事实证明,我们许多教师都并未能很好地做到以上所问,多数老师对初、高中语文新课标的研究意识淡薄,对课标内容、规定没能了然于胸,深知于心,凭经验教学,主观性、随意性强。科学性、规律性、逻辑性非常不足。正是因为如此,学生作文水平乃至语文成绩很难提高和长进。
还有重要的一点,刚入高中的学生尚未养成科学的语文学习习惯和写作方法。初中写作大多都是教师明确命题,指定写作范围和详细确定要求,而到了高中则是以开放型写作为主,这样学生也就无从下手了。实际上初中的课程要求和教师教学就养成了学生平时不注重平时积累、不注重理解思考的学习习惯。而到了高中的各项考查则大部分是能力型的,尤其是写作,是对语言的一种综合考查,即使基础知识部分也不是原题照搬,也要依靠平日的留心积累,必须要有深厚的知识储备和深入的思考做基础,这就给高中作文教学带来了许多困难。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应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不管初中还是高中语文教师,都要深入研究初中和高中课程标准,切实吃透初高中课标的相关内容和规定,明确异同,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科学合理,为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打好坚实基础。
其次,初中阶段务必做好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只有有了兴趣,学生学习才能有无尽的动力。广博的阅读,不仅能拓宽学生的视野,还能使学生在文学润无声中心灵得到滋养,性情得以陶冶,志趣得以高远,所以说从小培养阅读兴趣善莫大焉。
还有具体写作方面,写作训练要有针对性,每单元侧重所学知识的一方面或一点,让学生学以致用,消化所学。力求循序渐进,初中阶段主要介绍记叙文、说明文的写作知识,高中阶段主要介绍议论文、文学作品类的写作知识。这样,初高中所有单元的写作知识就形成一个井然有序的大系统。再结合生活大源泉,综合所学,进行创作,写出优秀的作文甚至作品。
做好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部分,作文教学的质量也强烈地影响着语文教学效果。因此,初高中作文教学的合理衔接,也必将助力于语文学习。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语文 拓展阅读 教学
一、问题产生的原因
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更加注重学生主体地位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为了实现该种教学目标,教师便要对当前的教学进行必要的改革,具体到高中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全面提升。但是就当前的教学来看,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对于阅读的重视不足,使得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不断丰富和多样,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其阅读内容的选择和扩展也成了一种必然的需求。信息社会的背景下,高中生面临更大的信息量,为了保证其阅读的有效性及其知识结构的完整,教师应该对当前社会中的各种信息和知识进行有效的整合,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为其语文水平的综合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阅读的扩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阅读的拓展和积累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知识面,使其知识体系不断丰富和完善,为其语文综合能力的打下坚实的基础。新课标下,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的提升,阅读的扩展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的知识,使学生了解更多的内容,有了不同形式的知识积累,从而使其能从更多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实现其自主学习能力的综合提升。
二、拓展阅读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于该种阅读的拓展为许多教师所认识,但是,在实践中,拓展阅读却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对于拓展阅读的内容和安排存在一些不合理现象。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认识到了拓展阅读的必要性,但是在信息不断丰富阅读内容多样化的背景下,如何选择阅读内容、如何确定阅读的深度等成为教师所要解决的问题。当前一些学习在高中语文阅读的拓展上,更多的以教材为基础进行一些文字阅读材料的拓展,但是就内容的设计上存在与教学无法有机结合或者不相匹配的现象,无法实现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升。此外,对于阅读课的安排上也存在一定的不理性,使其与语文教学活动无法实现有效的衔接,从而影响拓展阅读的效果。
其次,拓展阅读教学方法存在一定的问题。在高中语文拓展阅读教学中,教师更多的仍将教材的教学作为基础和重点,对于拓展的内容更多的放在课堂最后或者课后的练习中。这就使得学生的阅读缺乏必要的引导,在拓展阅读中,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以及知识的积累等都缺乏目标性和针对性,从而降低了阅读的效率。此外,教师在拓展阅读的教学中,更多情况下是给出一定的指导性意见由学生自己选择阅读内容,但是在阅读材料不断丰富的环境下,学生的阅读内容和阅读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最后,拓展阅读对于学生思维的启发以及能力培养的重视不足。高中语文阅读的拓展,教师更多的是从教学需求的角度出发,对于学生实际情况的考虑不足。在教学中,受传统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的影响,教师更多的发挥主导作用,对于阅读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开展上占据主导地位,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使得学生的思维不能随阅读的拓展而拓展,从而影响了其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拓展阅读教学的实践与探索刍议
高中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目标的实现,要针对当前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必要的改革和创新,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同时也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第一,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因材施教。高中语文拓展阅读教学,要贯彻新课的要求,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的设计和安排,使学生在阅读中提升其语文综合能力。实践中,教师应该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学习和阅读情况,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拓展阅读方案,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第二,以教材为基础进行阅读内容的拓展,注重阅读质量。进行阅读拓展时,要以语文教材作为基本出发点,使拓展的内容能够起到较好的补充提高作用,使语文阅读教学更为完善。教学实践中,教师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并且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心智特点,选择适宜的阅读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拓展,实现学生阅读能力以及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在选择时,要从多方面出发来考虑阅读材料的质量,使阅读课堂气氛能够更为活跃,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第三,注重阅读的难易结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拓展的目标之一在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对教学的难易程度进行合理搭配,使其更好的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在拓展阅读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对于简单的阅读内容通过泛读等形式来提高学生快速掌握和归纳概括的能力,而一些难度较大的内容则可以通过精读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难易内容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一种对比学习的机会,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第四,注重教师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高中语文拓展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给予及时的指导,使学生更好的感知和认识阅读文本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思想感情等要素,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将拓展阅读与写作等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为新颖的思维角度和方式,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结论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为了适应新课标及社会发展的要求,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不要的拓展。为保证拓展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应该坚持学生为本,对阅读内容精心选择,不断完善教学方法,以阅读教学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及其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丁艳萍.高中语文阅读如何进行有效拓展[J].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2013(9)
[2]朱曼雯.高中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初探[J].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1(11)
[3]王静.试谈高中语文阅读的拓展延伸[J].读与写(上,下旬),2013(23)
新颁布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 普通高中教育是面向大众的、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基础教育。”高中语文课程应“继续坚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基本理念”,应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与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相衔接,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 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设计课程目标,继续关注学生的语言积累以及语感和思维的发展,帮助学生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实践中,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增强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由此可见,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初高中语文课程学习衔接的重要性。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来审视语文课程,我们发现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和高中阶段语文课程标准虽是分开制定,其实是一个整体。整个目标系统呈现整体性、相关性、动态性的特点,也呈现出层级性、结构性,每个子目标都与同级或不同级的系统密切相关,相互作用。我们必须拾级而上,才能取得顺利的进展,收到明显的效果。所以,衔接非常重要。
初高中学语文教学的衔接一直是个重大的课题,长期以来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跨入高中后,原本靠教师“提携”式的依赖性逐步放手,有相当一部分初中生感到很不适应,学习兴趣减退,学习质量大幅度下降。原来在初中阶段语文成绩名列前茅的,能够达到优级的,到了高中阶段,相当部分学生的语文成绩产生滑坡现象,可能只有八、九十分。巨大的心里落差,久而久之,不但语文学不好,而且还会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产生消极影响。假若教师在这一“特殊现象”出现的过程中,能冷静地分析其原因,在教学中实施一定的教育技巧和教学方 法,有的放矢地开展初高中学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可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初高中学语文教学的衔接上,存在如下问题:
其一,单向性。高中、初中各自为阵,很少考虑彼此学段的教材与教学特点。从事初中的语文教学多年,我强烈感受的一点是语法知识的断接。这几年,中考语文科淡化语法知识,甚至不考语法知识。在应试教育这根指挥棒下,初中语文老师没上语法课,或不重视语法知识,这恐怕是一种普遍现象。到了高中语文课上,老师吃力的讲解语法,学生听得是满头雾水。而今年中考又考查了语法知识,语文老师教语法知识“不亦乐乎”,这是一种好苗头吧!
其二,片面性。存在明显的重知识的倾向,对学生整体语文素养的培养关注不够。与初中阶段相比高中语文重知识的倾向更严重。题海战术似乎成了提高成绩的法宝,然而几张试卷,几份考场作文也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扎实其基础知识,又怎能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呢?从初中开始就要善于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关注社会,关注人生,阅读名著,注重积累,勤于思考,勤于练笔,在语文的广阔天地里幸福成长!几年的坚持,一定能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其三,狭隘性。只关注知识能力等工具性方面,缺少对学生情感、态度等人文性方面的关注。初中阶段我们重视语文的工具性,扎扎实实地抓基础知识,却忽视语文的人文性,缺少对学生情感、态度等人文性方面的关注。高中语文应重视课标,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并举。如上《荷塘月色》时,教师不要把重点放在背景的介绍,而是要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引领他们领略荷塘月色之美、那片难得的宁静之美。
现阶段初高中语文学习衔接上,主要是:
1、教材的对接,加快高中课程改革的步伐和教材改革的步伐,让初高中教材更好地接轨。
初中语文教材上内容较少,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难度、深度和广度降低了,在教学课时上也相对充足,因此,老师和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消化与吸收. 但是高中语文,在教材上,知识性内容比初中内容多得多,没有了初中的直接,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的是理解、分析。因此,在学习知识的难度上,较之初中明显加大。而且高中的教学课时少了,这也加重了学生学好语文的难度。所以做好初高中语文的衔接很有必要。
2、教法的对接,在严格训练、讲究效益的基础上,开阔学生的阅读面。通过课外阅读、看报纸、听广播、查阅资料等活动,教会学生做读书笔记;通过组织演讲比赛、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综合能力。初高中阶段能持之以恒。教法的对接一定会让学生受益匪浅。
关键词:初高中语文;差异;衔接方法
“语文才子”的窘境:我初中语文在班级算好的了,可现在都“大红灯笼高高挂”,这高中语文怎么学呀?
高中语文教师的无奈:这么简单的内容怎么不会,初中没学过吗?生(异口同声):没学过。
英语教师向语文教师的抱怨:你们初中语文不学语法吗?学生怎么连动词、名词都弄不清,主语、宾语更是鸭子听雷,语文没学语法,英语很难上呀!
随着高中教育的慢慢普及,上述这些现象正日渐突出。那究竟为何会产生这种现象呢?下面我们就从初高中语文的差异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并从几方面探讨做好衔接的方法。
一、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差异
1.两个阶段目标要求的基本内容不同
初中课程标准:识字 写字 高中课程标准:积累 整合
阅读 感受鉴赏
写作 思考领悟
口语交际 应用拓展
综合性学习 发现创新
初高中课标在对课程基本理念的阐述上有共同的内容,即都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从上列对比可以看出,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偏重积累,而高中阶段则偏重积累基础的运用。这种不同在于:初中是要让学生掌握基础性的东西,而高中是要把学生引上自我发展的轨道。二者的衔接点是“语文基础”,是从知识本位到知识本位发展模式的转变。初中是能够一般应用,高中是达到较高素养。
2.培养目标(理念)不同
初中课程标准: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整体把握的能力。
高中课程标准:注重语文应用,审美探究能力的培养。
从这方面来说,初高中的语文衔接点也是“能力培养”,初中的能力培养是为高中综合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础,高中的能力培养是为形成应用、审美和探究所必需的综合能力提供支持。
3.阅读能力不同
初中课程标准: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的作用。
高中课程标准:从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体会语言所表达的效果。对阅读材料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进行阐述、评价和质疑。
例如:(1)现代文阅读方面:①阅读方法上,初中“熟练运用略读浏览”;高中“能根据不同目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法”。②理解方面,初中“理解主要内容”;高中“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情感”。③分析评价方面,初中“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高中“作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学习从不同角度进行阐发、评价、质疑”。④鉴赏方面,高中强调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2)文言文阅读方面:初中“理解基本内容”;高中“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读懂译文,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思想倾向”。
由此看来,无论是现代文阅读,还是文言文阅读,对高中生的阅读能力要求明显增强。初中的阅读应当是以读懂作品为主,高中的阅读应当是以鉴赏作品为主;初中的阅读应当是读出共性的认识,高中的阅读应当是读出个性的理解;初高中阅读的衔接就在于由对文本的理解到个性化解读的转变。
4.表达能力不同
作文内容方面要求:初中要求学生“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高中要求学生: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并努力学习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从写作时长和平常积累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初中作文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初中作文45分钟能写600字左右的文章。课外练笔不少于2万字。
从内容上看,初中要求能够把观察所得和自我感受结合起来;高中要求能够把不同角度的观察所得与个人的独到思考结合起来。从表达上看,初中要求掌握常见文体的表达,高中要求具有个性和创意的表达。初高中在写作上的衔接就在于由一般的规范表达到根据不同的目的有个性地表达。
二、初高中语文教与学的差异
1.从选文角度看,高中比初中篇幅加长,难度明显加大
内容也更加广泛、丰富。例如,从中国古典文学的角度看,高中涵盖从《诗经》到明清的诗歌、散文、戏剧、小说等各种文学形式,而其中初中几乎未涉及的虚词、句式、修辞、文学鉴赏以及语言的运用等,都在学习范围之内;而外国文学则重点学习历史上著名作家、政治家的有较大影响的诗歌、小说、散文、演讲词等作品。从风格看,更是不拘一格,例如,在二战后西方兴起的“后现代主义”小说也选入教材中,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2.从初中的教学目标来看,与高中教学有一定的脱节
近年的语文教育在语法教育方面着重于语言文字的解释方面,而是“淡化语法教育”,其结果是使学生缺乏严格的语言训练,在写作中形成语法、修辞、逻辑上的严重混乱。纵向与高中与语文教学脱节,横向也与其他学科不能融合,也才会出现前文中所提及的现象。
3.初中是九年义务教育,受年龄的限制,在语文能力方面要求较低
语文中考大部分试题是知识型的,能力型的相对较少,以课本为依据,使很多初中生停留在死记硬背上,教师也停留在以本为本的教学上,形成了很不好的学习习惯,学生能力没能发挥出来。到了高中,不再以机械记忆为主,而是注重平时的积累及综合能力的运用,所以仍用以前的学习方法固然是行不通的,就会出现前面“天之骄子”的困境。
4.学生学习心理的不同
初中语文是基础型知识为主,学生大多在教师指导下猎取知识、获得能力,考试也是以课本为依据,所以能读读背背,会写作文,相比其他学科花的时间不多,成绩一般都不会太差,在心中大多把语文定位为简单学科。而到了高中,进入一个全新的学习阶段,对新的学习方法、学习内容不了解、不适应,在心理上没有足够的重视和做好准备,给新阶段的学习带来很大障碍。
三、做好几方面衔接
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以自己浅显的教学经验,提出以下几点与大家探讨。
1.做好知识层次的衔接
高中课文不仅篇幅长,而且知识容量大。它在知识基础上进行了拓展加深,迁移性强,体现了语文和其他学科的交叉性,渗透性特点。
对策:(1)了解高中语文教材的编排特点,学习特点,做到心中有数。(2)做好由关注基础知识的了解,到关注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和拓宽加深的转变。(3)初高中教师常进行教育教学探讨,罗列出其中的不同之处,温故知新,设法在衔接阶段教学中补上其中的差距。加强初高中语文内容的直接对接,做到融会贯通。
2.做好思维能力的衔接
初中主要加强识记能力,培养学生一定程度的理解能力,而高中主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文化熏陶。从知识的记忆理解到分析运用,这一思维能力的转变是初高中语文的又一关键。
对策:了解学生语文学情,了解学生课内课外相应的知识结构与层次、学法层面、语文素质素养层面,并选择相应的方法实施教学。
3.做好教与学方法层次的衔接
针对前文所举教与学的不同,相应对策:(1)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实际,在教学目的上、方法上使用一些衔接、过渡手段。问题设计中初中更多的是问“是什么”“为什么”。到了高中,应当问“发现了什么”“如何去评价”等。(2)除此教师还要在学生心理、意志、性格等培养方面加以指导,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点燃学生学习语言文的热情。(3)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探索适合自己的语文学习方法;学会多角度阅读;学会自我钻研,会做读书笔记,加强课外练笔,提高读写效率。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语文素养;提升
新世纪的高中语文教学面临着新型的挑战,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法无异于其他科目,都是以考试内容和解题步骤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学生一直在重复着大量的练习和记忆。在这种形势下,很少有学生能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再将之转化为自我的文化素养。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会影响到人的价值导向和个性发展,对人格的养成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高中语文教师一定到打破“学习为了考试”的教学怪圈,以学生的主体发展作为语文教学的方向之一,致力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下文就将具体阐述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夯实积累语言基础,为提升语文素养打下基础
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并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也不是教师凭空就能做到的,在高中教学阶段,提升语文素养就要从学生的字词语言基础开始。语文基础知识包括汉字的发音、书写、意义,汉字是中华名族的文化瑰宝,而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形式,在汉字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凝结着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每一个汉字都有其历史和内涵,学好语文兼备语文素养就要从掌握汉字开始。当前我国的教育模式正从应试教育逐步向素质教育转变,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家长还是会注重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积累,为进一步的升学做好准备。教师在进行语言基础教育的时候,既要注重字词训练,也要让学生明白字词语言的魅力所在,为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打下基础。在掌握字词的基础上要了解文字运用的基本语法和修辞形式,这样才能规范运用所学的语文内容。
语言的积累可以通过古诗词和名著完成,这些也是我国悠久历史的文化积淀,学习古代文化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重要意义。例如,在《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这三篇文章的学习中,教师首先要强调字词积累,将文言文中的字词含义和解析理解并记忆,能顺利读懂整篇文章,接着再对比分析这三篇文章的深意,这三篇文章都是由七国纷争到秦统一六国再到灭秦建汉这一大时代背景下的产物,无论是烛之武、荆轲或是刘邦都是古时的英雄,从文中可以体会到古代人民的智慧和英勇,并将之转化为语文素养。
二、掌握语文各项基本技能,为提升语文素养提供工具
语文教学对于任何年龄阶段的学生来说都是一种基本生活技能的积淀与提升,对于即将参加高考进入象牙塔并且对接社会的高中生而言,语文的教学更应该是一种对“听说读写”全面提升的途径。因此,高中语文教学必须追求其教学的有效性、要注重对学生各项语文技能的提升,切不可附和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应试化教学,让高中语文教学变成高考的形式化产物。语文的基本技能不外乎听说读写这几项,听和读是这些技能中的基础,在日常的人际交流、读书看报中基本都能达到相对不错的水准,但是由于受到传统语文教学形式的影响,学生的“说”和“写”的水平依然无法达到高中生应有的水准。“说”,看似简常,殊不知“说”中也是蕴含着大学问的。一个人言语表达的过程中,可以反映出说话者的气度与胸襟,因此高中语文教学一定要兼带起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如举办以“读书有用还是读书无用”的主题辩论赛,让学生用“说”肀泶镒约耗谛牡南敕ǎ欢说起“写”,也一样是重要无比。好的书面表达能力是新时代人才必不可缺的一项技能,牢牢掌握这项技能会在学生走向社会后给他们带来非常大的帮助。在我的日常教学中,我也经常会让学生模拟书写一些诸如“公文”、“求职信”、“通知函件”等,一来让学生学会通过书面的文字展现自己、表达思想,二来让学生提前接触一些将来职业生涯中常见的文体,对他们未来的全面发展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三、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促进提升语文素养
众所周知,语文素养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积累、沉淀的过程,讲求潜移默化。因此,语文素养的提升势必会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在这一漫长的积累过程中,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必须要有对语文这门学科的兴趣作为支撑,如若不然,时间一长学生就会对学习语文产生倦怠情绪,积极性不高,从而渐渐降低高中语文教学的水平。因此,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帮助学生产生学习语文的激情,让他们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兴趣与习惯。一些活跃课堂气氛的小游戏、小环节可以充分提升学生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参与度,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语文学习,这样一来势必就能渐渐培养起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时,可以让学生以“我有一个梦想”为题,自行拟写演讲稿,并抽选代表上讲台演讲。这种活动环节可以有效的激发出学生心中学习语文的激情,让学生学习起语文来更高效。
四、教师自身提升语文素养,重视课内课外的提升途径
教师作为语文教学的主导者,如果想在日常教学中欲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得先从自身入手积极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除此之外还需要在教学中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科目的兴趣。这就对教师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懂得与时俱进,积极学习各种新型的多媒体教学工具,不断思考和更新教学思想。在此基础上教师也要重视课内课外两种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途径,日常教学大都数是在课堂中完成的,因此可以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学习或是竞争答辩。与此同时,教师要看到课外提升语文素养的成效,要去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文学作品,感受其中的文字魅力,定期也可以举办一些语文比赛,例如汉字拼写大赛、古诗词接龙比赛,组织一些诗社和小说社,让志同道合的学生有合作前进的动力。
五、结语
总而言之, 高中语文教学中语文素养的提升是一项长期课题,需要广大教师结合自己的日常教学,开发出更多更好的方式。要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一项重点,只有在此前提下,高中语文教学才能实现其“活的灵魂”,让高中语文教学展现出其最大的魅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作业系统 文言文教学 文言词语 语文教材
引言
作业系统是“按照一定目标有计划地设计出来的一套‘练’的方案或题目”。[1]它包括课后练习、思考、活动以及单元综合练习。随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颁布,高中语文教材编写理念也在与时俱进,自然影响到作业系统的编制。即使为同一课文设计作业,不同版本教材也表现出不同的价值追求和教学功能。本文以文言词语练习题为切入点,比较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新旧两套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文言文作业系统,即2007年第二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必修)》(一套5册,简称“课标教材”)与2003年版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为依据编写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 语文》(一套6册,简称“大纲教材”),审视编者意图,以期帮助新课改下语文教师灵活使用课标教材、有效开展文言文教学。
一、比较研究两套教材作业系统中的文言词语练习题
人教版课标教材有文言文(文言韵文除外)17篇,大纲教材有文言文40篇。二者相同的课文有14篇,如《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兰亭集序》《赤壁赋》《师说》《劝学》《过秦论》《陈情表》等。首先我们对两套教材作业系统中的所有文言词语练习题进行统计与对比研究发现,两套教材文言词语练习题设计上有如下不同。
第一,课标教材侧重于文言实词的学习和积累,文言虚词的练《逍遥游》中有“之”等两三个词外其余基本不涉及。大纲教材兼顾文言实词与虚词的学习与积累,其作业系统中涉及文言常见虚词15个以上,超过了当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
第二,课标教材大幅度减少了“一词多义”辨析的练习量。就课标教材保留大纲教材的14篇文言文看,只有《兰亭集序》《游褒禅山记》和《逍遥游》3篇各编排了一次“一词多义”的辨析练习,占文言词语练量的25%。而大纲教材则为《烛之武退秦师》《兰亭集序》等10篇课文编排了不同数量的“一词多义”辨析题,占文言词语练量的53.6%。
第三,课标教材中部分古汉语基础知识以作业提示的方式散点分布于题干中,如《烛之武退秦师》《赤壁赋》《过秦论》的课后习题,题干用简练、明确的语言分别提出了古今汉语的音节特点、赋体文章中词语的“对文”现象和古人写文为避免“同字重出”常用近义词代替的语言现象。而大纲教材中古汉语基础知识主要采取集中串联的方式,将编写的若干文言文知识短文(如《怎样学习文言文》和《文言实词的特点》),分别安排在文言文单元后面。
第四,课标教材在体现古汉语特点的同时,开始关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联系。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习题二(“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词为主。解释课文中下列单音词,体会这一特点。 朝、亡、厌、国、戍、夕、危、师、及、辞”[2]),其题干指出古今汉语在音节上的差异,但从列举的古汉语词语看,它们的词义与现代汉语有相同、相近或相似关系。古今汉语的对比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学生对文言文的陌生感。
二、思考与教学建议
(一)对文言词类学习取向的思考与教学建议
课标教材十分看重文言实词的学习,明显弱化文言虚词的学习。这可能是基于如下考虑:(1)课程标准是多数学生能达到的“最低标准”;(2)高中语文必修课程要突出课程基础性和均衡性。关于什么是“浅显文言文阅读能力”一直未有明晰的界定,导致文言词语教学长期以来全面撒网,缺少必要的取舍和主次。课标教材的这一变化,似乎希望在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上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承担的任务各有差异。
那么,课标教材的这种取向如何呢?笔者认为,它有一定理论依据。心理学研究表明,句子的理解策略有语义策略和句法策略两种。读者一般首先按照语义策略加工句意,因为实词的意义和联系经常可以决定句意,只需从句法分析中得到少许帮助(只是在必须时起到证实与去歧义的作用);而且人们还可以理解句法不正确的句子。但遇到一个复杂的句子时,读者就会有意识地启动句法策略;不过若句法分析失败,人们又会用语义分析决定句意。中国人理解汉语语句的意义首先是根据语义,其次就是语序。[3]同时,根据汉语的特点,无论现代文还是文言文,实词占绝大多数,虚词相对较少。实词具有实在意义,常统治着句意的理解,语言一旦离开了实词,语言的基本表意作用就很难实现。因此语文教师应根据精要有用的原则,在必修课中把实词作为文言词语教学的重心。不过我们也知道汉语缺乏形态变化,语法手段主要是语序和虚词,古今汉语中虚词数量虽少,无实在意义,作用却很大。因此课标教材在虚词习题编制上的过分弱化,可能会引起误解,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所防范,适当调整虚词量的学习比例。
(二)对文言词语练习量减少的思考与教学建议
课标教材文言词语练量减少,特别是大量减少“一词多义”的辨析练习,编者主要意图是希望改变传统文言文教学重“言”轻“文”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一味解词释义和题海战术的做法,希望今天的文言文教学还能关照文章、文学、文化方面的教学目标。这种变化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文言词语少学习或不学习的问题,语文教师必须注意“度”的把握,防止误解教材。学习迁移理论告诉我们,知识技能的迁移需要一定训练量保障,但并不是说量越多越好,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很多,所以在文言词语学习与训练中应合理调配量与质,处理好“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的关系。阅读图式理论又告诉我们,阅读是一种高级复杂的认知技能,阅读理解不仅是语言文字的加工,也是读者已有的对客观世界所了解的知识的运用过程。即阅读过程有两种信息处理方式在发挥作用,一种是自下而上方式,指读者运用语言图式,主要通过对字词句的分析来理解阅读材料;另一种是自上而下方式,指读者运用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主要凭借自己已有的背景知识阅读材料。前者是阅读的基础,不可缺少,但读懂了文章的字词句不等于就一定读懂了文章,它需要后者的介入。后者是一种高层图式,但仅从后者出发容易导致学习基础不牢、阅读技能下降。因此文言文教学中既需要文言基础知识在一定量与质上的保证,又需要文章之学、文学欣赏和文化常识的介入,二者缺一不可。
(三)对古汉语基础知识编排的思考与教学建议
两套教材除按惯例将部分古汉语基础知识安排在单元说明和课文注释中外,大纲教材主要采用集中串连的方式,在某些文言文单元之后编有专门的文言知识短文。课标教材采用了两种方式:一是在文言文单元中采取散点分布的方式,在文言词语习题的题干中编入一些知识性的作业提示,如《赤壁赋》课后习题二提及赋文中“对文”的语言现象;二是在“梳理探究”版块中采用集中串连的方式,设计了《文言词语与句式》和《古代文化常识》两个学习专题。
散点分布与集中串连的编排方式各有优劣。前者涉及的知识直接从课文学习中归纳出来,知识与课文、训练紧密融合,学生感到易懂、有用、精要;短处是知识零碎,缺少系统性、整体性,适用于学习不太讲求系统的知识;而后者的优劣正好相反。以此为评价标准,可以说课标教材在知识系统的编排上有了历史性的突破,它不仅力求使这两种编排方式达到尽可能的互补,而且力求在文言文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培养中实现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练习方式的转变。特别是“梳理探究”版块中相关专题的设计,不仅以一种全新的形式为我们较系统地编制了文言文基础知识,解决了学什么的问题,而且向我们提出了“谁梳理、谁探究”和“怎样梳理、怎样探究”的问题。因为“梳理探究”版块本身具有综合性学习的性质,其“梳理”是学生对自己多年学习、积累但又零散的知识进行提取、整理、分类的过程,使已有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掌握得更理性、更规范;“探究”是学生在梳理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自己概括整理出一定的观点、研究思路方法,显示出一定的规律和技巧的过程。它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教师主要在提升、拓展、学习方法等方面加以点拨和引领。这就提醒语文教师今天的文言文教学内容,不仅仅是接受式地、死记硬背文言知识,它也是文言文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更是学习主体意识的唤醒。
(四)对文言文语言教学策略的思考与建议
文言文阅读中主要存在语言文字、文化知识、社会背景等障碍,其中语言文字障碍是文言文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长期以来文言文教材和文言文教学重视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差异性,忽视了它们的根叶关系。从语言流变看,文言是“源”,白话是“流”,今天构成白话的基本语汇多来自于文言语汇,大部分双音节词由文言演绎、附缀而来,80%以上的成语都来自文言、典故,今天为了使语言典雅、庄重、厚重,人们也常常借用文言词句。因此现代学生在长期的学得和习得中建构起的现代文阅读图式,对文言文学习也有正迁移的作用,它以同化或顺应的方式与文言文的新信息相互作用,帮助学生构建起一套文言文阅读图式。刘廷芳(1921)用联想学习的观点对汉字进行的心理学实验也证明:汉字的学习可以借助对于已经认识的汉字的联想来解释新字,并且学习者必须具有一定数量的已识汉字,才能产生对新字的理想作用:而且,识字越多,这种联想能力就越大。[4]反思我们的文言文教学更多的是放大了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不同,忽视了它们的源流关系,只片面看到学生头脑中已有的阅读图式对文言文学习的负迁移作用。今天语文教师是否应该从现代汉语、现实生活中找到文言文学习的依托或关联点,从学生的认知心理出发,积极创设教学情境,激活学生头脑中的原有图式,在一定程度上消解学生对文言文的陌生感和学习上的心理压力呢?语
参考文献
[1]顾黄初,顾振彪.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