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描写黄河的诗句范文

描写黄河的诗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描写黄河的诗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描写黄河的诗句

第1篇:描写黄河的诗句范文

诗仙李白的《将进酒》中的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可看出黄河水的雄伟磅礴气势。

可这与我所见的贵德黄河水截然不同。

贵德的黄河水,并不像电视中那样浑浊,它清澈见底。虽无那般雄伟气势,但也不缺乏神韵。绿如翠玉的水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点点金光,在微风的吹拂下,泛着微微涟漪,如正在翩翩起舞的姑娘的裙边一样。真是美不胜收。在配上远处的高山森林后,好一幅美丽的画卷。

自古描写黄河诗句很多,如李白的《将进酒》、《赠裴十四》;王之涣的《凉州词》、《登鹳雀楼》;王维的《使至塞上》等流传千古的美文佳句。黄河的美。成了 古代文人墨客赞美的对象。

黄河究竟为何如此清澈优雅呢?

黄河是青藏高原的冰川融化的水汇集在一起所形成的一条河。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这儿发源,她哺育了我们,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第2篇:描写黄河的诗句范文

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训练与提高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能力。②品读诗歌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通过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②通过自主学习、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③通过合作探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的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教学方法]

教法:采用三学一反思教学模式

学法:自学 研学 反思

[教学时间]

1课时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查阅资料,了解黄河相关的知识。

导学过程:

一、导学

1、导入激趣(学生看《黄河颂》歌曲视屏,老师导入激趣)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用手中的生花妙笔挥洒激情赞美过它。可以说,与黄河有关的诗句数不胜数,现在我们来比一比,看谁背诵的诗句多。时期,诗人光未然向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让我们共同倾听吧。

2、作家作品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1927年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诗人刻画黄河的形象,反映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反映了人民空前的觉醒,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气节和不屈服的斗争精神。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英雄诗篇,也是时代现实的悲壮图画。

3、写作背景

1938年,全面爆发,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的。诗人光未然奔赴延安,随八路军将士在黄河两岸抗击日寇。雄奇壮丽的山川,英勇抗敌的战士,强烈的感染了诗人。激动之余,光未然于1939年初写下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传唱全国,极大的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豪情。

4、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澎湃 狂澜 宛转 哺育 一泻万丈

二、自学 (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①听读:倾听视屏朗读,注意节奏与重音。②练读:反复自由朗读,读出气势和感情。③赛读:每组一人参赛,展示个性和风采。

2、精读课文,思考下列各题:①题目《黄河颂》中,哪个是关键词?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②本诗可以分几个部分?请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③序曲部分和尾声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

三、研学(合作探究)

学法指导: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学习、讨论后,各组选派代表到黑板前展示学习成果。

1、朗读“主体”部分,思考:可以分成几部分?重点在哪里?概括它们的大意。

2、“绘黄河”的部分由哪个字来统领?诗中是怎么描写的?表现了黄河怎样的特点?

3、朗读“颂黄河”部分,思考:诗人从哪几个方面来歌颂黄河的?

四、反思(检测作业)

学法提示:自己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并将小组交流的结果展示出来。

1、结合具体语境,分析下列问题。①歌词中“颂黄河”部分反复出现“啊!黄河!”起了什么样的作用?②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③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万千条铁的臂膀”?

2、学完本诗,你有哪些收获与疑惑,请你列出清单。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②你还有那些疑惑?

3、假如你是当年的随军记者,有幸与《黄河颂》的作者光未然面对面,你准备向他提出哪些问题呢?请你拟写一份采访提纲。

五、总结

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雄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我们要以黄河为榜样,学习它的伟大和坚强,团结起来,为振兴中华奉献自己的力量!

六、课外作业

1、搜集积累与黄河有关的:诗句、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俗语、谚语、成语。

2、黄河的水源和周围的植被正在遭受着巨大的破坏,请你拟写一至两条标语,呼吁社会各界都来打一场新时代的保卫黄河的战役。

第3篇:描写黄河的诗句范文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24―0125―01

自古以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用来形容一个人知识渊博。地理知识与语文知识关系非常密切。学语文也在学地理。初中语文教材(人教版)“写在前面”告诉学生语文与地理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从语文教学中可以学到许多地理知识。

一、古诗词中的地形描述

我国疆域辽阔,地形地貌丰富多样,描述各种地形的名家诗句数不胜数。比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就是描写典型的山地地形的佳句,写出了庐山的雄奇秀丽。“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则生动描绘了阴山脚下河套平原的坦荡辽阔和牛羊肥壮、牧草茂盛的草原景观。“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则写出了四川盆地地形崎岖的地貌。“仰望山接天,俯视江如线,对面能说话,相会要一天”道出横断山区的山高谷深,交通不便。各种地形的成因也各有不同,有地壳运动的内力作用,也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外力作用,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就是对流水侵蚀地貌的描绘。

二、古诗词中的气候

我国的自然气候复杂多样,使得我国大江南北景观各异。比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春风”就描述的是影响我国的夏季风从东南沿海吹来,由于路途遥远,加之众多山脉阻隔,使之不能到达我国内陆西北地区。“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则反映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由于距离海洋较远而形成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其特点是冬冷夏热,温差大,降水少。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写出了山地景观的垂直变化。有时也可用“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来解释这种气候的垂直变化。“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三种降水类型中对对流雨的形象写照。“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表现了我国地势西高东低,黄河自西向东流,也可解释海陆间的水循环规律,陆地径流入海,而海水只能通过大气输送到陆地上空,暗含水循环使得陆地上的水资源得以再生和补充。

三、古诗词中的水文知识

我国水能资源丰富,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L江、黄河、珠江、澜沧江和松花江的上游。水能资源的形成需要有三个最基本的条件即河道、落差和水量,而描写这方面的诗句也不少。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即是对庐山瀑布的描绘,又可以从中看到瀑布蕴藏着巨大的水能资源。“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向我们展示了奔腾不息的长江流经三峡时一泻千里、气势磅礴的壮观景象,我们在体会大江东去,奔流入海,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的同时,也加深了对长江三峡水流湍急、水位落差大等特征的了解。“海潮岁月生,江水应春生”“绝岸愁倾履,轻舟故溯洄”等则展现了钱塘江汹涌澎湃卷潮而来的磅礴气势,潮汐能量巨大,若能开发利用必将造福人类。

四、古诗词与天体运动

关于天体运动,古诗词中也多有体现,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就能恰如其分的说明地球自转运动所引起的昼夜更替景象。“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则写出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物向东,天物向西的视运动。“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更是一句诗词言清四季变化,万物轮回。“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这首诗把初冬的水文、植被和天气特点表现得优美如画。

五、古诗词中的人文地理

第4篇:描写黄河的诗句范文

人一出生,婴儿的声声哭啼是否意味着人的一生必定会遇见苦难?人的一生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万事如意。强者,便是在人生道路上遇山登山,遇水涉水;而失败者,无论山的背后有多大的美景,只是退却。

众所周知的贝多芬,人生路上一路坎坷,热爱音乐的他,在他灵感鼎盛之时,上帝给他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音乐家失去了听觉。可是,他并没有放弃,他不是用耳朵聆听音乐,而是用心灵感受音符。他,一个音一个音去创作,一个符一个符去描写,他失去了音乐家不可缺失的部分,却拥有无限的音乐灵感,正应了那一句话: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就会为你打开一扇窗。“乐圣”贝多芬面对困难不屈不挠,他的一生苦难也正决定了他在乐坛的地位,他永远是音乐史上一颗耀眼的明星。

像贝多芬这样的人不是小部分。“诗仙”李白学富五车,一心想为国家效力,可是却屡遭排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诗句足以表明李白政治生涯的灰暗前景。在不受重用的情况之下,他还是发出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誓言,这样的他,没有成为一朝大臣,却成为了诗仙,这无疑是对他战胜困难的褒奖。

夏志强的《狼道》中写道:狼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认准一个目标,就绝不放弃。贝多芬喜爱音乐,又何曾因为困难放弃音乐呢?比尔・盖茨说过:“生活是不公平的,要去适应它,而不是逃避它。”这正是一个成功者在告诉后来人不要害怕环境有多恶劣,不要怨恨别人,想成功,必须由自己创造人生。

命运对每个人都是不公平的,我们没有办法选择命运的好坏,却可以选择对待命运的态度。生活不相信眼泪,只有浴火才能重生。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总是充满苦难与挫折,有人感叹命运不公,怨天尤人;有人扼住命运的咽喉,柳暗花明。能否战胜困难,便是强者与失败者的区别。

第5篇:描写黄河的诗句范文

一、巧妙结合历史知识讲好地理

1 借助历史地图。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地理教学的直接教具,也是地理思维能力尤其是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的最好工具。地图是“用线条描绘的历史,用符号勾勒的现实”,如果不承载历史,它就是一张白纸,有了历史就有了灵魂。

借助历史地图可激发学生的读图兴趣:地理教学中,选用历史地图,充分发挥其有血有肉、有情节有人物的特点,设计有情有味的读图活动。如讲“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时,如果只是枯燥地讲述各行政区的位置和名称,学生会觉得索然无味,通过展示“中国政区图”和“中国工农示意图”,与学生一起“重走路”,让学生说出所经过的省区,教师有重点地描述当时此地发生的历史事件,学生在想象和感动中学习了知识,大大活跃了课堂氛围,也激发了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

2 精讲历史故事。

课堂教学中穿插历史故事,之所以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是因为这种联系可以使学生有茅塞顿开之感。如讲“亚洲东部和南部的季风”时,可联系明朝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故事加以理解。当时在没有现代机械动力的条件下,如此庞大的船队七次下西洋,并且最远到达非洲东部海岸和红海沿岸,如果不是巧用本地区季风在不同季节风向有显著变化这一气候特点,要完成如此壮举是不可想象的。通过讲历史故事不仅可突破难点,同时可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

3 渗透历史知识。

地理教材本身充满爱国主义情愫,其中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描述,时时激起学生的爱国、爱乡之情,地理教学中,适时穿插古代先民的辉煌业绩,更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如夏朝的有关史料和商朝的甲骨文,保留了我国最早的日食、月食的记录;战国时期秦国蜀守李冰,在成都附近岷江流域,修建综合性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通过精选相关历史知识的介绍,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灿烂的五千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也可加深理解和巩固地理学科基础知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爱乡之情。

4 注重地史结合。

近几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命题,其综合性特点更加突出。因此,培养学生将学科知识重组、整合,使知识、认识和方法相互交融,形成更为深刻的思想内涵显得尤为重要。如讲“我国现在交通发展快速和重要性”时,中国古代交通的发展历史都可成为榜样。如汉代通向中亚、西亚和欧洲的丝绸之路(陆上和水上),唐朝的中外交通,它们所产生的积极影响至今不衰。

二、地理教学中古诗词的渗透

古诗词篇幅短小、文辞优美、内容健康、琅琅上口,是我国文化艺术的结晶。地理课堂中恰当地使用古诗词,可以提高课堂情趣。诗词中有大量描写祖国自然风光、壮丽河山、风土人情、文化特色的千古名句,这些都可为丰富地理教学提供载体。一些诗词中包含大量的地理事物、现象、成因,内容丰富、记述翔实,可为地理教学提供真实的背景材料,便于学生理解与记忆。

1 巧用古诗词,进行地名教学。

地名教学比较枯燥乏味,学生学起来颇感痛苦,记忆起来也负担沉重。如果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重新构建,将事半功倍。如在学习“我国的地理位置”时可用曹操的《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中的沧海是指渤海。学习“我国的行政区划”时,可以提示学生《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蜀指四川。进行“地形”教学时可以复习名句“敕勒川,阴山下”或王昌龄《出塞》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来记忆阴山。学习“我国的河流和湖泊”时,复习刘禹锡《望洞庭》中“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记忆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

2 分析古诗词,学习地理环境。

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山河壮美,因此产生了一些描述地形地貌特征的优美词句。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绘了内蒙古高原的地势坦荡;李白《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展现了庐山的相对高度;李白《早发白帝城》中“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暗含我国第二、第三级阶梯的落差之大。古诗词中还有大量描写天气、气候及其变化的诗句。如杜甫《春夜喜雨》中“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刻画了锋面雨的特征。

3 对比古诗词,掌握区域特征

长江和黄河是祖国的母亲河,对比古典诗词中对长江与黄河的描述,可丰富教学内容,让教学充满节奏感,便于理解二者的区域差异,学习效果十分突出。古诗中直接描写长江的有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直接描写黄河的有刘禹锡的“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白天涯”。借用“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诗句,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与记忆黄河的源头和注入的海洋。

第6篇:描写黄河的诗句范文

什么是诗眼呢?吴大受《诗筏》云:“诗有眼,犹弈有眼也。”“炼字如壁龙点睛,鳞甲飞动,一字之警,能使全句皆奇。”刘坡公《学诗百法》:“作诗点眼,犹之画龙点睛。诗无眼则佳处不见,龙无睛则神采皆失。”这里的诗眼,就是炼字,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或词。

就诗歌而言,诗眼可能有下面三种情况:(一)全首诗的诗眼,即体现全诗主旨或情感的最精采的词;(二)一句诗的诗眼,即一句诗中最精采、最能表现诗的境界或情感的词;(三)不是所有的诗都有诗眼,有的诗有诗眼,而有的诗没有诗眼,诗的情感体现在全诗词的组合上。

如何鉴赏诗句的诗眼呢?鉴赏诗句诗眼的方法大致有四。

(一)最能突出诗句的境界的词就是诗眼。

所谓境界,如王国维所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人间词话》)王国维对宋祁《木兰花》词中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句评点:“着一‘闹’字,境界全出。”从境界来看,这个“闹”字应是这句的诗眼。一个“闹”字,写出春意盎然、生气蓬勃的境界:那高高低低、远远近近的杏花,争相绽放,火红而热烈;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争相逗趣,仿佛那嗡嗡之声、和鸣之音能听到似的。

又如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的诗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蒸”和“撼”,就是这两句的诗眼,一是描写出烟波浩渺、气象万千、湖浪壮阔的洞庭湖之境界,二是写出诗人鉴赏大湖时开阔豁达、奔放震撼的胸襟之境界。

《过香积寺》第三联“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香松”两句中的诗眼,从境界看,分别是“咽”和“冷”。“咽”、“冷”形象地显示出山中幽静、清冷的境界: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而幽咽之声,显示山林的清幽;日色照在青松上,显现青苍而疏淡之色,衬托树林的恬雅。

(二)能突出诗题目的词就是诗眼。如:

早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题目是“早梅”,诗中的“一”能体现“早”。从题目考虑,作者用“万木冻欲折”“前村深雪里”来反衬梅花“一枝开”:皑皑白雪厚厚地盖着大地,许多树木冻断了,只有那孤独的梅根暖气独自升腾,一枝梅花迎雪开放,随风送了缕缕幽香;接着采用正衬:远处飞禽也悄悄来窥视这朵白梅。所以,“一”字突出了梅花开得早,就是诗眼。

(三)能集中体现了全诗的情感的词就是诗眼。如: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句用了拟人手法,“怨”字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是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一个关键词,故“怨”字是这首诗的诗眼。

为什么会“怨”呢?一是环境的孤苦。这座孤城远在黄河之上,高高的似乎与白云相连,四周都是很高很高的山,见不到青青的杨柳,看不到勃勃的生机,送别故人也没有杨柳折枝。二是士兵孤苦。有家难回,音讯难通,只能与白云、孤城、山岚相伴,只能吹吹羌笛,发出呜呜怨恨之音。三是感受不到朝廷的关爱。守在边远之地,见不到朝廷对这里关怀抚慰之意,此为“春风不度玉门关”另一深层含义。可见“怨”字是全诗情感最集中的词,也就是诗眼。

(四)能体现全诗主旨的词就是诗眼。例如: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一个词呢?应该是“涨”字。从题目看,夜雨寄北,“涨”字最能体现“夜雨”。

从全诗主旨看,这首诗是对亲人思念自己的回答,更是自己对亲人的深切思念。而这个“涨”字,正能表达这一主旨:巴山这一带下了夜雨,雨下得很大,秋池也涨满了,难以回去,什么时候雨停,不得而知,你问的归期,只能说“未有期”;再说,巴山夜雨大,家乡是否也夜雨大呢?如果也像这样下着大雨,这实在令人担忧,这更增加对亲人的思念。诗人期盼着见面“共剪西窗烛”,更期盼在见面之时话一话“巴山夜雨时”,因为那是一个不平静的雨夜啊!这个“涨”字包含丰富的内涵,体现了主旨,岂不是诗眼?

当然,上述四种方法,可以综合使用。

有的诗既有全诗的诗眼,也有每句诗的诗眼,全诗的诗眼统领全诗,统领每句诗的诗眼。例如:

宫词 薛 逢

十二楼中尽晓妆,

望仙楼上望君王。

锁衔金兽连环冷,

水滴铜龙昼漏长。

云髻罢梳还对镜,

罗衣欲换更添香。

遥窥正殿帘开处,

袍袴宫人扫御床。

这首诗全诗的诗眼是“望”字。用“望”字统领全诗,下面几联写的是望而不来的感受。

首联写宫女在楼中很早就妆扮好,像盼望仙人那样盼望君王的到来,望眼欲穿。颔联两句各有其诗眼,分别为“冷”、“长”二字。宫门上的金兽形的门环被紧锁着,“连环冷”,寂静而冷清,足见其凄冷;铜龙滴水以计时,“昼漏长”,孤独而漫长,足见其难耐。“冷”“长”二字,写出了宫女的凄冷、孤独、难耐的心境,那是因为君王不来。因君王不来,才“望”君王。

颈联两句的诗眼分别是“还”、“更”。“还”“更”字写出了这样境界:宫女“云髻罢梳”,但依旧对照镜子看哪一处还不令人满意,怕自己的妆扮、容貌不如别的宫女;为了君王的到来,罗衣大概换了几次,都不满意,这次没换前,就在其上增加香气,希望能引起君王的宠幸。这一切动作都是为了“望君王”到来。

尾联两句的诗眼分别是“窥”、“扫”。“遥窥”,远远的偷偷地看,想看又怕的心理。为什么?因为望君王宠幸,故想看;因为是“正殿”,不许看,故窥看。看到了什么?“袍袴宫人”在“扫”御床。看来,君王又不来了,望眼欲穿,却大失所望,心又一次冷了。

整首诗由”望”字起笔,写环境的凄冷、时间的漫长,这是“望”的起因,也是望而不来的结果;接着写“还对镜”“更添香”的精心妆扮,是为了“望”到君王时所作的精心准备;最后写窥看后发现君王不会来了,大失所望,与颈联形成了巨大的落差。全诗由盼望到失望,写尽了宫中诸多女子在渺茫的盼望中,孤寂、凄冷地消磨了自己的一生时光。她们是君王的牺牲品。可见,“望”字统领“冷”“长”“还”、“更”“窥”、“扫”等字。

五言律诗也有一字统领全诗。例如: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首诗诗眼是“好”字。一是暗扣诗的题目“喜雨”的“喜”,二是统领全诗。全诗围绕“好”字展开:一好雨“知时节”,当春发生,春天正需要雨水,恰好春雨来了;二好它悄悄而来,滋润万物细细无声;三好夜里下不停,下得充足、透彻;四好天晓时花朵带湿而怒放,锦官城花朵重重,花且如此,禾苗生长就可想而知了。好字又统领各句的诗眼:知、生、潜、润、俱、独、湿、重。

诗眼在诗中的位置,古人认为七言诗句在第五字,五言诗在第三字。这一判断反映了一般的规律,如“巴山夜雨涨秋池”的“涨”字,“羌笛何须怨杨柳”的“怨”字,“望仙楼上望君王”的“望”字,都是七言诗的第五字;“昨夜一枝开”的“一”字,王维的《过香积寺》第三联的“咽”、“冷”二字,都是五言诗句的第三字。但是古人这种说法也不尽然,例如“红杏枝头春意闹”、“锁衔金兽连环冷”,“水滴铜龙昼漏长”三句诗的诗眼都是最后一字。又如黄庭坚的“高蝉正用一枝鸣”诗眼是“用”字,诗中的第四字。杜甫的《春夜喜雨》的“好”字是第一个字。

诗眼,从词性来说,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也可以是副词或数词。不再列举。

推敲诗眼,也可采用戴帽法,就是用一些近义词更换来比较优劣。明·谢榛《四溟诗话》卷四:“譬人急买帽子入市,出其若干,一一试之,必有个恰好者。能用戴帽之法,则诗眼靡不工矣。”炼词之法,的确可以采用戴帽之法,这样可以比较优劣。如王安石《泊船瓜州》“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就采用戴帽法,初用“到”,继而用“过”、“入”、“满”,凡如是十许字,最后定“绿”字。

第7篇:描写黄河的诗句范文

1 空间描写场面调度的灵活性,可以使意境鲜明可感

诗歌的意境本身就是意与境、情与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我们知道“境”主要是依靠语言来表现的,诗歌所描写的空间也是这样,恰当地运用空间描写就可以避免形象性不足而造成的弊端。空间描写场面调度的灵活性,能使诗歌画面鲜明、生动,多个空间描写场面的贯穿,更能完整地增强意境的艺术效果。

《陌上桑》是汉代的一首乐府叙事诗,我们看第一段描写罗敷的惊人美貌:“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作者没有正面描写罗敷,而是从她生活的环境、所用的器物、所梳的发式及所着的衣服、旁观者见到罗敷时的神态举止等几个别开生面的场面落墨,每个场面又完整地贯穿起来塑造出罗敷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一个容貌惊人的“好女”的印象,为下文随着叙述的展开,到第二部分把这种空间场面调度定格到她与一个使君的对话上,从而展示她的人性美作好了铺垫。

我们再看2009年一份高考语文试卷,其中有这样一道题材虽然相似相通,意境却完全不同的诗歌鉴赏题:韦苏州曰: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白乐天曰: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司空曙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三诗同一机杼,司空为优。

(1)请说出三人诗句在写法上的相同点。

(2)评者认为三人的诗句“司空为优”,请分析“优”在何处。

这则材料其实是摘选明代谢榛的《四溟诗话》,他在其中曾把唐诗中相似的几个意境诗句做了比较,也就是上面的四个句子。

很明显三位诗人的诗句在写法上的相同点,谢榛已经归纳出来了“同一机杼”,即是说三位诗人的构思布局相同,内容上都是将自然的景物“黄叶”、“秋”与人之将老“白头”、“老”关连起来,形成一种对应、类比关系;形式上都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表达出一种“悲秋”、“悲迟暮”、“悲人生短暂”的感伤。

“司空为优”优在哪里?在原文的后面谢榛还有一句重要的评价“三诗同一机杼,司空为优:善状目前之景,无限凄婉,见乎言表。” 其实,我们更应该在诗句里去比较它们的不同点。“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诗句的意思是:窗外,绵绵秋雨中黄树枝枯叶黄;窗内一灯如豆,昏黄的灯光照着满头白发的老人。诗人把这样两幅似乎互不相关的画面巧妙地组合在一起,调动了读者的想象,让读者从“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个特写镜头的组接中,去体会画面之外的场面。写景直接客观,不用“将老”、“已秋”、“……日”、“……时”作提示交代,而将具有“秋”、“老”的特征意义的词语“黄叶树”与“白头人”直接组合在一起,而且用树之落叶来比喻人之衰老。这里,“黄叶树”作为环境中的景物,起了烘托气氛的作用,又加上雨景和昏灯这两个意象,就大大加强了悲凉的气氛,拓展了意境:本来已处深秋的“黄叶”还处于“雨”中,更显凄楚无助;人已“白头”却又在灯下独坐,更见其悲怆与惆怅。炼字精当,让读者自然而然地将“景”与“情”联系起来,引发深刻的联想与感慨,表面客观冷静,不动声色,内里却蕴含丰富,深沉动人。正如评价所说“善状目前之景无限凄婉,见乎言表。”韦应物的“人将老”、“树已秋”,和白居易的“黄叶日”、“白头时”,都把人与树从时间上联系起来,但时空跳跃性不大,场面的调度缺乏灵活性,意境蕴藉性就不太强。而司空曙的两句诗,勾勒出两幅极直观的画面,一盏灯,一个人,还是一个已经白了头的人,意境里延伸出来的情景,能留给读者去丰富地想象。这种“藏”与“含蓄蕴藉”的韵味,正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传统精华。

可见,诗歌题材虽然相似相通,通过咀嚼字词,分析意象,得出的意境却完全不同。

2 空间描写富于时空的跳跃性,进一步成为以景起情或因景生情的意境契机

空间描写富于时空的跳跃性是诗歌中画面组接的一个显著特点。黑格尔也曾谈论,诗是空间艺术和时间艺术这两个极端在一个更高的阶段的统一。诗歌的画面组接,既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又可以突破主客观限制,在诗歌中过去、现在、未来,近景、远景、特写都可以被诗歌融合为一,这样使得空间与时空的跨度既明快又简炼。它既是诗人在创作中驰骋想象的生活反映,也是我们读者对诗人们笔下的景物,从个体到整体的联想与想象过程,这种过程也是我们读者了解景与情的对应特点。在诗歌教学中,我们掌握了这种分析空间与时间的跨度来领悟意境的方法就是文学理论中所讲的从实境中探寻虚境,从景物中体验对应的情思过程。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前十八个字,三组九个意象的名词连缀成一副不涂浓墨的书画,一组组巧妙的结合,构成了音节和谐、情景交融的意境,最后一句呈现出了一幅夕阳傍斜的画面,化景为情,情从景出,由细笔勾勒到浓墨挥洒,由眼前的悲凉到整个人生旅途的苍茫,描绘出充满忧伤的旅人远离家乡,孤身漂泊的身影。我们在鉴赏这首诗歌时,还应该注意这些意象所展示的独特而丰富的情绪色彩。诗的第一句“枯藤”、“老树”、“昏鸦”三个意象构成一种衰败、凄凉的景象;第二句的“小桥”、“流水”、“人家”组成一幅离世索居的图景,表现出了孤寂的环境;第三句“古道”、“西风”、“瘦马”衬托一个浪迹天涯的人影,表现出一个漂泊者的形象;第四句“夕阳西下”又是美景陨落的暗示,表现出伤悼的心绪;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表明游子的远离,表现出怀恋的感情——这些各种意象在作品中合成为一个冷寂的世界,一个凄苦、悲凉的情绪氛围。在这样一副秋日黄昏白描的画面中,我们注意的不再是“枯藤、老树、昏鸦”这样一些孤立的具体的形象,感受到的也不仅是作者“凄惶、孤寂、漂泊”一类的单纯的情绪,而是一个难以言说的,广阔深远的个个画面,一种无边无际、无穷无尽的弥漫的氛围—— 一个失意才人浪迹天涯的人生走向。怪不得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曰:“文章之妙,亦一言蔽之,有境界而已。精品,不可不读;美文,不可不品。一曲《秋思》,心中隐隐作痛,悲泪欲出。”

3 空间描写中的构图、线条与色彩的运用,使意象成为带有色彩性的诗眼

构图、线条、色彩本来是属于绘画的理论,运用到诗歌中来就是指诗歌的构思,描绘的意象、带有色彩性的诗眼等等。这个特点王维的诗歌就尤为突出,他本身就是个画家,空间描写中的构图、线条与色彩的运用,更是游刃有余。山水名篇《山居秋暝》就是其代表之一。

山居秋暝

王 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歌由天到地,由地到水,描写了空山新雨后的明月、山泉、青松、月光皎洁、 姑娘红红绿绿、 莲叶绿、水清澈……这些一串串流动着的气息、光亮、色彩与音响,它们和谐完美地融合,创造出一种闲远、甜淡的意境。

又比如《使之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构图色彩尤为强烈。大沙漠是平面,孤烟是一条直线,孤烟虽孤却冲天而起,变得刚直有力;黄河曲折绵长而且奔流不息,落日与“圆”字搭配并用,就寓言深刻,富含一层象征意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色彩上,河水是黄色,落日是火红,二者综合好似为“半江瑟瑟半江红”。“圆”字与“直”两字,就成了这首诗歌的诗眼,用得逼真传神,难以言其妙处。《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香菱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这就是诗歌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这段话表现了读者的深切的感受,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空间艺术境界。

总之,在表现运用上,诗歌是兼具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长处的一种文学体裁。诗人借助于空间描写来抒感,创造意境,使得诗情与画意相得益彰。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说过:“一个充满音乐情趣的宇宙(时空合一体)是中国画家诗人的艺术境界。”中国诗歌所展示的空间意识,是一种诗意的、节奏化的、音乐化的时空合一意识。空间描写对于表达诗人的情怀有着突出的意义,也使诗歌的审美意蕴得到更好的体现与发挥。

参考文献

[1]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设计》.

第8篇:描写黄河的诗句范文

关 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d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请写出《关雎》一诗的故事梗概。

2.《关雎》中耳熟能详、统摄全篇的句子是:

。诗中最能体现主人公夜不成眠、相思之痛的句子是:

3.对这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即景抒情,生动地抒发了强烈的相思之情,真切感人。

B.诗中善用双声叠韵的词,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

C.诗歌末章抒写了主人公梦想成真的欢乐情景。

D.诗中由“雎鸠和鸣”引出“君子好逑”用的是比兴手法。

4.查找本诗资料,分析孔子说《关雎》“乐而不,哀而不伤”是什么意思。

二、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 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这首诗的作者和 、 、

并称“初唐四杰”。

2.这首诗之所以成为送别诗的上乘佳作,就在于 。

3.唐代陆龟蒙《别离》诗中有“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的诗句,由此可联想到本诗中的诗句: 。

4.你能写出两句和“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同样感情基调的送别诗句吗?

5.简要谈谈诗中“风烟望五津”中的“望”字使人产生的联想。

6.下列对本诗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送别诗,“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写出了送行的地点和友人要赴任的地方。写景气势宏伟,寓不必伤别之意。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写对友人的安慰:彼此处境相同,感情一致。一股悲伤之情油然而生。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全句一扫离情别绪,把缠绵的儿女之情一笔撇开,代之以豁达乐观的感情,表现了作者不平凡的胸怀和抱负,给人以莫大的鼓舞和安慰。

D.“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两句承上作结:既非远别,又同为宦游,虽别而如为邻,别时则不应有儿女之态。

7.品味“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诗,简述你对其中蕴含哲理的理解。

8.“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中“无为”的意思是什么,这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9.“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这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三、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1.为什么说夏日“丁壮”已“力尽”却“不知热”,反而“但惜夏日长”?

2.诗中反映苛税繁重,人民困苦不堪的句子是: 。

3.“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中的“此”指代什么?从本句诗中,你可否总结出白居易是个什么样的官员?

4.有人认为《观刈麦》的感情基调是“悲怜自责”,你同意这种看法吗?结合本诗诗句加以说明。

四、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 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

”点出初春小雨,以“ ”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并准确地捕捉到了春草的特点,与杜甫的“ ”有异曲同工之妙。

2.“天街小雨润如酥”一句的描写高出常人一等,请你就其中一字谈谈其妙处。

3.“草色遥看近却无”是历来备受称道的名句,请你作简要赏析。

4.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早春草色的?

五、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行路难(其一)

李 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诗中采用“ ”“ ”(限四个字)两个典故,表达了作者有为于当世的理想。

2.诗中名句“ ”表现了作者 的性格。

3.这首诗感情激荡,一波三折,试简要分析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

4.怎样理解“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诗的意思?

5.诗歌题目“行路难”的含义是:

(1)

(2)

6.前四句描绘了 时的场景。

7.形象表现作者内心苦闷抑郁和感情激荡变化的四个连续动词是:( )( )( )( )。

六、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望 岳

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首联用疑问语气,勾勒出怎样的图景?

2.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的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极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割”字的妙处。

3.“阴阳割昏晓”一句,突出了泰山怎样的特点?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在这里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气概?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请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6.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人由实望泰山而产生登临意愿,于是想象登临泰山绝顶的景象和心里感受。

B.诗的第二句,作者没有用笔墨去勾画泰山是多么高,而是写泰山众地多么广大,以距离广远衬托山势高峻,用笔不凡。

第9篇:描写黄河的诗句范文

2008年11月12日在北京永乐2008秋季拍卖会上,一批来自北美洲私人收藏的书画扇面.因为受到众多藏友格外青睐而使场内座无虚席。买家们竞价激烈,多数拍品往往经过数个回合的争夺后,才能落槌成交。全场百余把扇面的成交率达到了80%以上,其中傅抱石的《浪淘沙》以超出估价2倍的61.6万元成交:张大千《倚棹听泉》以53.76万元成交。

尽管在中国书画投资收藏界历来就有一手卷,二册页,三中堂,四条屏,五楹联,末扇面之说。然而,近年来书画扇面在拍卖会上却异军突起,如山人《双鱼图》扇面于2005年在翰海拍卖会上以159.5万元成交,张大千《雅集土图并大吉岭图》成扇于2006年在上海崇源以115.8万元拍出。咫尺之物,竞能够达到令人惊诧的百万天价,不禁引得关注艺术品投资收藏的人士欲求探其究竟。

折扇是古代文人必备之物

早在明永乐年间,折扇就开始在民间流传,而自明朝中叶至清朝中叶,折扇形款已趋完善,为制扇、画扇和藏扇的鼎盛时期。其时,文人墨客纷纷在这绢裱纸糊的盈尺之间点染钩划。山水、人物、花卉、走兽无所不涉,真、草、隶、篆无所不写;一时间,人皆一扇在手,出入怀袖,士宦雅士和文人墨客借此优游酬酢,以其作为交往的常见谊礼,而商贾阔佬和少爷公子则以此标榜儒雅风流,即使是广大劳动大众,也喜爱手执折扇纳凉消暑。民国时期,京、津、沪等地更盛“斗扇”之风,即有闲且风雅之士于早、中、晚各执不同的折扇,以其上书画之高雅、其问质料之优良来比试炫耀,风靡一时。

中国古典美的核心准则是和谐与匀称,它以比例(如著名的黄金分割)和排列(如对称)来体现。人的双眼平视时,最舒适的视界是落在竖短横长符合黄金比例的长方形之内,以及人类视角约在120度,而这恰好与市面上最常见的16和18档折扇张开时的角度及长宽比例相合。加之折扇扇面上下两边呈流畅的弧线,左右二侧及其间的折痕为放射状对称排列,故使其在形态上达到了令人赏心悦目的完美境地。

折扇还有着难得的风情美,它包括风姿美和诗情美。早在我国六朝时代就有“美风姿”一说,即指文人雅士在包含语言扬抑、眉目表情、衣着形色和身手动作在内,一起动作起来时所产生的类似舞蹈般带有轻灵优雅意味的综合动态美感。而在明清时期。折扇成为了文人骚客和名流商贾们的随身必备器物,即使是在秋冬寒起之季,他们于出门应事、访亲会友的各种社交场合中,也会随时随处舒缓有致的展开这“怀袖雅物”,与同好共析和评品扇面上书画艺术的高雅,其时执扇者争相夸耀之眉飞色舞、谈笑风生的兴致盎然,意态闲适、儒雅逸趣的风姿横生,大有“魏晋名士执尾”的遗风。

扇画给藏者带来创意之趣

书画折扇上往往是一字一画。如果收藏者能够经过一番筹措。由二位艺术家将书画艺术在扇面上天然合璧、相映成辉。则另是一番别样情趣。笔者有一幅《唐人诗意》扇面,就是经过一番努力后,终使其上达到书与画的“珠联璧合”。

多年前,友人送我一张书法扇面,是由南京市书法家协会主席章炳文以其典雅独特的汉隶书体挥就的诗句――“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颠自天涯”。我久慕章先生的书法艺术,但每当欣赏时。却又总会为书法下留有大块空白.而怀有些许遗憾。一日.我突发奇想――能否以扇面中的诗句为题.请某位画家于其上再补一幅“命题画”呢?后经多方了解,我获知江苏省国画院的著名山水画家卢星堂,曾成功地作过一幅宽8米、高3米题为“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巨幅山水画,并受到业内外的一致好评。当我怀着既急切而又忐忑不安的心情向他请求后,没料到星堂先生十分爽快地应许了。

此画完成后,我惊喜地发现,卢星堂先生以其深厚的艺术修养、高超的艺术概括力和娴熟的笔墨技巧,以黄河途中的“一曲”来代表“九曲”;用河岸旁的沙滩来意喻黄河的“万里沙”;以河面上的云雾渺绕来表现“浪淘风颠”:还用“源自画外”来显示黄河来自天涯,将古人诗句中描写黄河这一磅礴壮丽的气势和意境,在画面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书法和绘画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扇画造假难度相对较大

由于扇面书画通常是文人雅士抒情遣兴的小品,或被遗赠戚旧,或被付诸市廛,其往往写于优游酬酢之中,成于率尔不拘之时,因此创作时减少了作者借以猎名争誉的心理压力,作品面貌反而时出新异,愈显人文亲和力。此外,画扇巧妙结合了卷轴挂画与手中玩扇两者的长处,使画扇在掌间方寸揣摩把玩的同时,更加益于集中观者精力和吸引其目光,使他得以细心品味扇画所传达出来的作者内心世界的清新格调、风雅意趣与闲情雅致。

此外,又因为折扇扇面尺幅小,上宽下窄呈半圆状和扇面展开时表面凸凹不平,加上有的材料如色纸、金笺、发笺等对落墨、设色要求更高。欲在其上挥毫者于行笔之前,必须长时间揣摩构思,精心布局,下笔落墨时要求明快简洁,流畅多变,故一般书画家视若畏途,不敢随意染指。因此扇画的造假比较困难,市场上名家的书画扇面保真度较高,鉴藏时也要较其它的书画形制相对“安全”得多。

因此,市场上一有精美的扇面书画亮相.往往会吸引海内外收藏家的踊跃竞购。例如,继2005年中贸圣佳推出的扇画专场,164件扇画拍出1478.4万元;北京诚轩推出的“善哉扇斋――黄天才藏扇”专场,232件扇画全部成交。成交额2254.78万元。2006年西泠拍卖的成扇专场也创下佳绩:200件名家成扇成交188件,总成交额达到1167.76万元。

购藏扇面应循之原则

笔者以为,投资收藏书画扇面,应当遵循如下几个原则:

1、真、精、新

“真”即名家真迹;

“精”是名家于艺术成熟期或艺术巅峰期创作,为他所擅长表现并具独特风格的作品;而“新”是由于古代成扇通常使用过,其在开开合合中难免会有磨损甚至开裂难以重裱复原的现象,所以品相完好的扇面,特别是成扇尤为珍贵。

2、书画合壁

书画合璧往往是扇面艺术最基本的表现形式,而其上之书法,或由同样为擅书的画者本人书写,或应由艺术成就或名气比画者更大的书法家挥就。

3、成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