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生寄一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怒是一天,悦亦一日,何不笑面人生?唯恕独尊!
生亦何欢,死亦何苦?欢在与人为善,恕人恕己;苦在怀恨在心,带怒入土。
或许此时已有人提出抗议,或许你会说:“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或许你又会说:“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若是任由他人侵犯而不予以反抗,颜面何存!?”或许你还会说:“我若恕人,人不恕我,我该如何?你所说的,正是你不会恕人恕己的最大障碍。
若是“人若犯你,你比犯人”人再犯你,你该如何?难不成你要与他陷入无止境的侵犯轮回之中?愚矣!若是为了颜面,与人强词夺理,争论不休,或许在那些粗俗人眼中看来是威风,但那只会引来高人的不屑!亦愚矣!若是你诚心诚意做到恕人恕己,却未换得他人同样的宽恕,那么该不安的,该收良心谴责的是他,而不是你!这不是你不该恕人的借口!
是否决定要做一个宽恕的人了,是否又突然觉得无从做起?那么,听我说......
首,做到不侵犯他人。你若是时不时要去引起他人的怒火,那么,当你自己被引起同样的怒火之时便可真就无可救药了!要学会静心修气,融洽的与外物共存。不必心神合一,融为一体;但起码应不起冲突。
当有人有心或是无意打破了你与这外物的融洽之时,不要过于心焦,将你的精神力全部灌注于脑海之中。静静地、细细地想着你与那人互换角色。是你,打扰了别人,你希望别人如何回应你,最后,你再将自己转变为你所希望的那个“别人”。你的最终回应应是:淡淡一笑,嘴角微拱的说上一句,“没关系”。我相信,在宽恕了他以后,你也会有别样的收获:你会赢得当事人的敬佩;你会赢得旁观者的赞赏。更重要的是,你也因此宽恕了你自己,宽恕了那个本会发怒的自己。
“怒”与“恕”本就在一念之间,就像这汉字,你若是毫不停留,直接交叉,“怒”便占据你的内心;你若是委婉细想,克制自己,“恕”便洋溢在你的心间!
人本无异,何高何低;善念邪正,全在你一念之间。
学会恕人,继而恕己;
你!
这是湖南卫视在2014年秋打造的一档原创校园纪实节目――《一年级》。在各大频道争相播出纯明星娱乐真人秀节目的同时,湖南卫视将视线转投向更具社会价值的教育领域。通过一群一年级新生、一系列既搞笑又颇富人生哲理的校园生活故事,从学生、老师、学校、家长多方互动中来探讨一年级启蒙教育这个严肃又重要的课题。
作为接档《爸爸去哪儿2》的节目,《一年级》在关注度上或许暂时还无法超越后者。但从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上来说,它早已超越前者,更被外界评价“真人秀节目向上提升的标志性的作品,人生与电视的‘一年级’”。
“我们要引导华流”
《一年级》播出前的一个星期,节目总导演徐晴还收到了吕焕斌台长提出的修改意见。一档即将播出的节目,不仅没有做好几期储备,反而连一期成片都没有。不仅是徐晴,整个栏目组的人心里都充满忐忑。上下几十号人,很多几乎一周都没回家,在机房里忙得不知天昏地暗,“连喝口水上个厕所的时间都没有,都在赶制首期节目。”
在节目播出前四天的媒体首映礼上看到徐晴,她眼睛红肿,眉头紧皱,窜梭在人群里,拿着对讲机不停和工作人员对接,“那边准备好了吗?还有多久可以开始?陈学冬和宋佳什么时候可以过来?”
后来她承认,她担心收视率。领导举全台之力全力支持配合,还给出了最好的播出时段,她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这是一档完全没有前车之鉴的原创节目,除了陈学冬和宋佳,里面都是没有任何背景和话题的孩子。要打败各大频道购买的国外纯明星节目,徐晴觉得,“压力和困难大得难以想象。”
10月17日晚上十点,《一年级》正式播出。第二天CSM全国网同时段收视率排名出来,徐晴总算舒了一口气,“连续两期排名第一,感觉大家的付出值了。”
而截至出稿日,在已播出的六期节目里,有四期的收视率都排名第一。
“但我们没有一天放松过。一期播完,又要马上开始准备下一期。从八月底开播到现在,我们的神经都处于极度紧绷的状态。拍摄前一天要不停地想,明天拍什么,做什么筹备,很多时候我们就是当天搞第二天的内容,第二天搞第三天的内容。我们每天录制到十点,然后开会开到两三点才回家,早上七八点就上班了。周四,基本都是通宵,因为要不停地改不停地修。这么苦的工作,估计整个广电都没人做过,需要很大的耐力、精力和毅力才能扛过来。”
遇到一个栏目组编导,她小声告诉我们,“感觉晴姐这三个月老了好几岁,头发都掉了一大片。”徐晴自己也苦笑,“我这些年吃的苦,还没有这三个月多。”
不过能有这样的成效,能开电视纪实节目的一个先河,徐晴也颇为自豪。“我们的电视文化不能完全被西方和韩国所淹没,我们要引导华流,在一步步的尝试和摸索中走出自己的路。”用原创作品打败了许多国外的成品节目,是徐晴觉得最引以为傲的事。
“打造成长剧的最后一块拼图”
“有人说,人生只有两条路,一条是《变形计》,一条就是《一年级》。你会选择哪一条呢?”
这是徐晴在《一年级》录制前发过的一条微博。刚结束了《变形计》第八季录制的徐晴,还没来得及喘口气,立马接手了《一年级》的任务。这两档节目对于她来说,就是在守旧和创新之间的选择。而她毅然决然选择了更富挑战性的后者。
“六月底决定做,八月初就开始动工。我们找学校找老师挑选孩子,前后不到两个月时间。”徐晴说,“人搞定了,就是架机位,安装摄像头。100多个摄像头,全国都没有那么多现货,我们都是从三家公司临时租的。这么短时间内,调集那么多资源,提供那么多快速通道,效率无法想象,我敢说,不是湖南卫视一定做不到。这就是我们‘一切为生产让路’理念所体现出的优势。”
《一年级》在创意提出之初,本来对象是中学生,但节目组征求了学校的意见后,发现中学生课业太重,不可能配合录制,而小学一年级不仅具有代表性,而且可以填补湖南卫视某部分的空缺。
“纵观湖南卫视这几年的节目类型,幼儿阶段有《爸爸去哪儿》,中学阶段有《变形计》,大学阶段有《花儿与少年》。除小学阶段外,湖南卫视所推出的节目几乎涵盖了青少年儿童成长的各个阶段,而《一年级》就是为补足这一空缺而打造的最后一块拼图。”
匆忙而繁琐的前期准备就绪,接下来的工作更让整个团队感到“崩溃”,整个影像数据大到难以想象,徐晴也在微博里说,“素材量24小时×100台×60天=144000小时=864万分钟。如果使用单机位录制需连续录制6000天,也就是大约16年半才能完成。换算一下,就是12960000000帧图片,如果打印成五寸照片,那么横向连接起来会有648000公里,赤道周长按40000公里算的话,一年级两个月的素材量可以绕地球16.2圈。”
技术投入或许还可以估量,但智力投入绝对是无法估量的。一群85后的年轻人,也不知道熬过多少夜,才将这一堆数字变成了一档优质的节目。尽管辛苦,但作为电视人,作品是最能让他们有成就感的东西。“跟打了鸡血一样,不觉得疲惫。事情那么多,都没有空让你去感伤,只能闷着头往前走。在现场的时候,没什么事我会觉得是解决不了的。”
开启直白节目新现象
“这个节目鲜活生动,通过感性的、让人难以一句话说清的细节让人思考和探究,让中国的家长、学校、社会和孩子本身都有一个反观自己的真实的机会。这种‘真人秀’绝不仅仅是娱乐,它受欢迎和认可还来自生动性和严肃性的有机的结合,是‘真人秀’节目向上提升的标志性的作品。”
这是著名学者张颐武对《一年级》的评价,也真正指出了这档节目的意义。从这群“05 后”的孩子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时代与过去的不同。不同于《爸爸去哪儿》,《一年级》的孩子们更加接地气,或者说有参考价值,作为成年人,可以通过这些孩子的真实表现,在挖掘他们闪光点的同时,总结他们身上的一些问题,和问题有可能的来源。
“关于孩子和教育,每个人都会有无数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也是作为节目制作者的我们特别想知道答案的,相信大家看完节目也一定会找到答案。”徐晴说。
但对于整个湖南卫视来说,这些都不是这档节目的意义所在。《一年级》真正最大的意义,是它继《超级女声》、《爸爸去哪儿》等真人秀现象级节目之后,摸索到的另一个崭新的,有可能再创电视业界“现象”的节目品牌:直白节目。
“在大家一窝蜂做娱乐的时候,我们已经开始转型做有教育意义的东西。其实娱乐节目的门槛很低,看谁有钱谁能请到大牌谁能买到最好的模式谁就赢了,但这只是饮鸩止渴,不能长久。我们不能一味地依赖别人,最终还是要找到原创之路。”
____主任1989年____医学院临床医疗系本科毕业,从事烧伤外科专业22年,时刻牢记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烧伤科工作脏、累、臭,这都是医学界有目共睹的。参加工作以来,付主任常常以“生命之托,重于泰山”来告诫自己,坚守工作岗位,平均每年无偿加班50天以上,无数次24小时守护重症病人,无数次深夜被呼叫至医院抢救危重病人,从不计报酬,诊治烧伤病患3万人次,住院病人6000人次,治愈率达99.9%,得到社会的普遍好评。
为提高医疗质量,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x医师改进大面积烧伤补液抗休克抢救方法,大面积烧伤休克期都能平稳度过,并发症明显减少,大面积烧伤成活率明显提高,曾参与主持成功救治特重烧伤救火英雄胡成德,创造了基层医院老人特重烧伤救治成功的奇迹。20__年3月15日,从富阳转入一名特重度烧伤患者曽余良,诊断“热力烧伤全身多处98%二度-三度,三度88%”,面对这例疑难病例,他敢于挑责任,担风险,大胆创新,采用非传统的综合诊治疗法,做了11次手术,每次手术成功率接近100%,最后,患者战胜利死神,创造了基层医院救治难治性特重烧伤病人的奇迹。省烧伤学会主任鲁新评价说这是省内十多年来罕见的抢救成功的疑难危重病例。在抢救该病人的70多个日日夜夜中,约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守护在病人身边。每当夜深人静,人们早已进入梦乡,他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x医生就是以这样的工作热情,20年如一日,成功救治了一个又一个特重烧伤病人,创造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
积极参与创建文明城区及文明医院活动,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自觉抵制卫生行业不正之风,对待病人态度较好,以身作则,并经常告诫年轻医务人员,应该象对待自己亲人一样去服务病人,在医院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近五年来,每年拒收红包8万元以上,拒收礼物不计其数,得到病人的普遍好评。09年2月份临安烧伤病人盛兰英由于双手烧伤严重,家属在手术之前特意急切送给x主任1万元红包,x主任当即婉言拒绝,结果手术很成功,双手功能及外观良好,患者丈夫感激的说“x主任不但医疗技术高超,医德也十分高尚”。20__年10份,来自安徽的烧伤病人杨文法,因电烧伤严重,截去右上肢,左上肢严重畸形,花去医药费达3万多元,家庭不堪重负。x主任不但拒收1000元红包,还尽量减免医药费,快出院时患者因病致贫,他老婆说连住院吃饭的钱也没有了,x医师毫不犹豫的送了300元钱,他老婆接到钱后流泪感激不已。平时x医师经常告训年轻医护人员,以努力缓解“看病难,看病贵”为目标,严格做到合理用药,合理收费,合理诊治。经x主任诊治的病人人均费用比一般常规治疗省30%左右。为解决____地区及周边烧伤病人治疗难作出了较大的贡献。正因为有x医师这样无私敬业、廉洁行医的榜样,带动了一批年青医生团队积极投入到烧伤专科发展之中,使得笕桥烧伤专科不断壮大,病房规模不断扩大,成为省内烧伤专科规模之最,闻名省内外。
x主任从医以来,病人来自全省各地,不但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也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重度烧伤的现代救治》获得____市医药卫生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三等奖。曾评为____市优秀医卫青年,授予____市青年岗位能手荣誉称号,曾被推荐为____市跨世纪科技人才、____区136人才工程第一层次科技人才、____区政协委员,评为____区十佳市民荣誉称号。
x医师不但在院内治病救人,在院外也时刻不忘自己医生的职责,有一天早晨x医师乘坐305路公交车去浙大研究生班上学途中,在解放路官巷口路段因紧急刹车,致一名中年乘客头部受撞,当场心跳呼吸骤停,x医师当即组织抢救,立即呼叫120,就地心肺复苏——人工呼吸及胸外心脏按压,经5分钟左右的有效复苏,该乘客心跳及呼吸恢复,送上救护车后才去上课,并不留姓名,得到围观群众的好评。
赖声川是我一直很喜欢的台湾话剧导演,看过他的《暗恋桃花源》、《宝岛一村》、《如梦之梦》,每一部都非常喜欢,也为其中的精彩创意所折服和打动。这一次,进入暄桐教室读的第一本必读书,就是他写的这本《赖声川的创意学》。
书的内容大致可以分成三部分,第1-4章,提出并分析问题,主要涉及社会的创意假象、创意的界定、智慧和方法二部曲、创意的灵感、创意的计算机(说明创意的来源);第5-15章,讲述本书最主要的内容“创意金字塔”,以及涉及到创意金字塔运行的方方面面;第16章,结语。
一
赖导首先指出多数人对创意的误解。多数人,包括我,认为脑力激荡和另类思考就是创意。赖导认为,脑力激荡和另类思考本身没有问题,但是往往未能有效达到目标,因为这些是技巧而已,不是创意本身。现代社会在追求创意,却没意识到,盲目追求社会既定价值的生活方式是现代人最深的悲哀,也是创意最大的先天杀手。
创意是什么?本不该被界定,但为了分析和讨论,书中给出了一个较广泛的定义:“创意是生产作品的能力,这些作品既新颖(也就是具原创性、不可预期),又适当(也就是符合用途,适合目标所给予的限制)。”创意的二部神秘曲是“欲望”和“表达”,一个是构想面,一个是执行面。接着,作者继续用佛法中的两个名词来对创意二部曲进行深入讨论,“智慧”与“方法”。指出,今日创意教育大部分的教学重点都在后者——方法,而智慧,并不在现代教育体系讨论之列,似乎认为那只能靠个人去发觉。
对于赖导指出的这个问题,我深感认同。我们从小到大的学习,大部分训练都是如何做题、解题,如何获得技巧和方法,如何考到高分进入一个好的学校。甚至进入大学乃至工作以后,还要参加各种技巧和方法的培训,考取各种证书,以适应社会的需求。而出题呢,几乎没人教你。撇开一切哲理,用最简单的方式说,创意就是出一个题目,然后解这题目。
那么,创意的灵感到底从哪儿来?赖导以自己创作并导演的《如梦之梦》为例,通过详细描述这部话剧的创作由来和过程,来说明创作灵感离不开两件事:1、生命经验中的许多事件必须已经被储藏在某处;2、必须有一种机制被启动,知道在哪里找这些事件,以及哪些事件能够跟哪些事件串连在一起。就像一台计算机,平时自动搜集并储存档案,这些档案就是创意的原始材料,在灵感产生创意的那一刹那,有一种机制启动,自动寻找、挑选档案,并将这些档案重新组合在一起。
赖导指出,我们的创意来自计算机里所储存的一切,而不是外在。创意过程中真正要发现的一切都来自于内在。真正的创意来自内心。换句话说,我们的神秘计算机只能抓已经储存在内部的档案,不可能凭空抓档案,或到别人的计算机中抓档案。即使有外在刺激,那也是对我们内心计算机的刺激。
神秘计算机不能做的,就是打开或串起本来不存在于档案库中的档案!所以,一切的基础在于我们内在装了什么,因为那才是创意的原始材料,那才是操作系统取材的花园。心就是我们的创意来源。
关于创意的关键,书里讲到,第一个关键是我们内在所储存的一切;第二个关键是神秘计算机的“操作系统”,也就是将所有档案抓出来,合适地组合在一起的机制。
二
第5章应该是全书最重要的一章,在这一章作者提出了“创意金字塔”。这个观念的原始蓝图是作者有一年在印度菩提迦叶参加佛法研习营时构想出来的。菩提迦叶,也写成“菩提伽耶”Bodh Gaya,又称菩提道场、摩诃菩提,是释迦牟尼佛悟道成佛处,佛教四大圣地之一。
当时的原始蓝图已经包含了创意金字塔的基本元素,一边是“智慧”Wisdom,一边是“方法”Method。智慧的训练是在“生活”的领域,方法的训练在各自的创意领域,简称“艺术”。作者想说明的是,学习创意,不能只在创意的场域中学习,而是要分成两种不同场域,做两种不同范畴的学习。今天全世界的创意教育,似乎都只教右边,也就是方法。
作者在书中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展开。写道,如果你是当年在雅典、中国或印度追随苏格拉底、孔子或释迦牟尼的门徒,你的目的绝对不是学谋生的一技之长,或者得到可以加薪的证照,你唯一的目的就是学习这位老师所教导的唯一科目:“智慧”。而现代教育体系则不然,不负责“智慧”教育,在这之中隐藏着一种共识,智慧无法或不该被教导。这背后也显示,我们其实不会教“智慧”,我们失去了教智慧的能力。在某方面,这也是民主体系进步的必然结果:在民主体系中,“智慧”一词刻意变得很含糊、无法定义。其中的深层次理由在书里有详细讨论,在此不涉及更深入的内容。
接下来,书里出现了“创意金字塔”彩页,包括三维效果图、立面图、俯瞰平面图。这几张图应该说是作者在整本书中所要表达的理念的浓缩。
创意金字塔的左右两边是生活和艺术两个场域,分别进行两种性质不同但功能相连的学习。它们各自连接到底层更大的神秘泉源,创意的泉源。创意在运行时,金字塔上方吸取来自底座的创意营养,向上提升,经过精炼的过程,终究提炼出创意的精髓,从金字塔顶端吐出创意作品。金字塔上方要从底部吸取泉源的养分,要穿越一道屏障。创意学习主要做的就是在清理金字塔内部,去除障碍,打通上下,让创意在金字塔内顺畅地流通。
在后面的第6-15章中,作者分别从不同方面来具体阐述创意金字塔,其中包括创意的泉源、创意的智慧、创意三毒(经验、习性、动机)、如何看、三观(世界观、如是观、因果观)、转化三毒为三智慧、方法的机器、技巧的智慧、重新设定操作系统等方面。本文不进行详述,只对其中的精彩段落摘录(见后附)。
一、班主任谈话中生命意识的缺失
1应试教育压力下班主任谈话忽视了以人为本
应试教育模式下的学校,教师眼里最重要的是分数和成绩。为了分数,要求学生循规蹈矩,在一个方方正正的“盒子”里统一思想,统一行为,统一言论,不允许任何不利于班主任管理班级的言行。时不时想从“盒子”里挣脱出来的学生最不受欢迎,最不易被信任,是班主任谈话的主要对象。
每个生命都是独特的个体,有生命意识的班主任会认识到每个学生个体都有其自身的个性特征、脾气爱好,在跟学生谈话时会因人而异,而不是“一刀切”。
2“师道尊严”观念下班主任谈话忽视了精神的沟通
“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在很多教师的意识中仍然存在,他们谈话时常常居高临下。与学生谈话只有在平等的态度下才能有平等的交流,才能有精神的沟通,达到教育的效果。
在与学生个别谈话时不妨放下自己的老师身份,以朋友的姿态平等地交谈。可是现实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办公室里有这样的情景:老师坐着,顾自批着作业,人高马大的学生站在老师身边,等待着老师的训话,而办公室里其他的老师和学生进进出出……既然把学生叫来了,为什么不及时谈话呢?在这样的谈话方式下,师生之间怎么可能会有精神上的沟通。有生命意识的班主任找学生谈话,在尊重、平等的理念下,应该是心与心的交流。
3功利性目的下班主任谈话缺乏生命情怀
教育应该是慢的过程,是慢慢享受生命的过程,但如今的学校急功近利,抛开人的心灵培养,看重的只是教育的结果。
生命情怀,是对生命的尊重、关怀和爱。班主任对学生生命的尊重、关怀和爱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跟学生的谈话体现出来的。“一个受学生喜欢的班主任应该是一个充满人情味的教师;一个真诚的班主任会避免任何对生命的亵渎和戕害。”生命教育研究学者冯建军认为:“一个真正关心学生,将学生看做具有生命价值和尊严的教师,是不会对学生恶语相伤的。”“温情的语言是滋润心灵的甘露,但尖酸刻薄、冷嘲热讽、讥讽嘲笑的语言是心灵的最大‘杀手’……是一种‘扭曲心灵的病理性语言’”。尊重、友善、肯定的语言带有正能量,而愤怒、指责、否定的语言带有负能量。我们虽看不见言辞,它们却成为一种能量,充满在房间、家庭、环境和我们心里。
二、基于生命意识的班主任谈话艺术
1从关注知识到关注生命
在当今应试教育的模式下,班主任无力改变高考的指挥棒,但作为与学生亲密接触的老师,班主任可以先转变自己的观念。改变“知识至上”“成绩第一”的观念,转向对学生生命发展中智慧的启迪和灵魂的润泽,改变成“材”、成“器”的教育,转向真正的成“人”的教育。班主任要做到“目中有人”,尊重每个生命个体的发展。班主任要把学生看做一个个独特而独立的生命个体,要认识到学生有自己作为一个生命的特性,他们不是被控制被管理的对象,更不是制造分数和成绩的“机器”。在这样的观念下,才有可能在平等的态度下,以尊重的语气中跟学生进行有效的谈话、和谐的沟通。有生命意识的班主任跟学生谈话时,会用信任、赞赏、鼓励的语气,相信学生能处理好自己的事情。
2从单向独白到双向对话
在一个班级里,跟班主任谈话最多的往往不是遵纪守规、成绩优秀的学生,而是不守规矩、常常犯错的学生,这些学生往往是被班主任叫来“批评教育”的。这样的批评教育,其呈现方式往往是班主任个人的训话为主,训话完毕,“教育”结束。
有的班主任常常感叹现在的学生厉害,常为说不过学生、辩不过学生而感到烦恼。有生命意识的、成熟而智慧的班主任不跟学生斗智斗勇斗口才,他们不搞独白式甚而发泄式的谈话,而是跟学生在民主的气氛中平等地对话。
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在找学生谈话之前,班主任应该先控制自己的情绪,平复自己的心情,在宽容、平和的心态中开始跟学生的谈话。带着怒气谈话往往会不公正地对待学生,提高声调在现今的学生面前增加不了威严感,只会引起学生心里的鄙视,从而激化矛盾,以致造成师生之间的对立。任何事情都有不止一个解决方案,但心情只有一个解决途径――感同身受。感同身受会让对方在情绪上有认同感,这样才能做下一步的事――解决问题。
教师解决问题前最好先倾听――听一听学生怎么说。听学生心里的话,不要反驳他。如果觉得他的想法不对,就问他为什么这么想,最根本的目的是什么?他们就会很明确地告诉你。因为一方面,中学生的内心世界逐渐复杂,开始不轻易披露自己的内心世界,日渐远离成人,另一方面,他们又渴望被人理解,他们的心扉向理解、尊重、信任他们的人敞开着。教育需要唤醒、激励和赏识,而不是说教、批评和指责。
3正面肯定,传递正能量
班主任跟学生的谈话应该多说正面的语言,因为负面的语言重复多次将会对学生造成莫大的伤害,是很不利于学生的生命成长的。有个家长曾经跟笔者谈过,她的女儿在高一和高二时遇到了不同类型的两个班主任。高一的班主任每次见到她,总是带着不满意的口吻说她女儿的缺点和不足,以致她每次见过老师后就心里不悦,回家就数落女儿,女儿因此很不喜欢这个班主任,常常觉得待在这个班里不开心。高二的班主任则每次见到她就称赞和表扬她的女儿,她因此高兴,回家后也随之表扬女儿,女儿在高二阶段总是神采飞扬、开心快乐,学习成绩也进步了。这就是正面语言传递的正能量。
4以诚感人,以情动人
唯有真挚的感情、诚恳的语言,才能使学生感到可亲可近。有个高中班主任曾经跟笔者说过,他不怕辛苦,就怕学生从内心里看不起他,因为现在的学生知识面广,能力强,说起来一套一套的。所以他跟学生谈话时常常不自觉地提高声音,意图用老师的威严来压住学生。其实,高分贝和老师的威严是“压”不住学生的,也得不到学生的尊重,更别谈敬爱了。而坦诚相待、真挚关爱是“收服”学生的法宝。坦诚相待的一个法宝是分享式沟通。如果班主任在学生面前能把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分享给学生,哪怕是不光彩的经历,也往往能打动学生,感动学生,学生一旦感受到了老师的诚意,往往会就此打开心门。这其实是给了学生一份理解和信任,远比单纯的批评教育有效得多。坦诚相待的另一个法宝是班主任的自我面对,自我批评。
5锤炼语言,提高谈话能力
提高谈话能力非一日之功,需要班主任做长期的努力。
【关键词】吕澂美的态度最自然美的人生
吕澂(1896—1989),原名吕渭,后改名吕澂,字秋逸,也作秋一,鹙子,江苏省丹阳县人,是佛学家,美学家。吕澂早年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任职期间,结合实际教学经验编撰多种美术专著,如《美学概论》《美学浅说》《现代美学思潮》等。
本文主要选择《美学浅说》中相关审美人生观的论据进行探讨。在吕澂看来要实现“美的人生”,首先应该明晰美感的发生过程,寻找艺术品与一般事物的共通点,然后才能谈美对人的意义,美对社会的意义,最后上升到“美的人生”。
一
吕澂关于“美的人生”的论述中都是由“美的态度”展开的,“美的态度”是一个楔子,连接吕澂审美人生观的各个部分。“美的态度”就是起源,要从一般人生达到“美的人生”必然绕不开“美的态度”。
“美的态度”是一种鉴赏美的事物时产生的态度。“进一层说,艺术品所以和一般人造品不同,要加上那么一个名字的,固然为着他能表白特别的意义。”1因此,“美的态度”不是一般的态度,通过“美的态度”能看到艺术品中蕴含着的独特的东西,吕澂在文章中提到“但感得那样表白,非在‘美的态度’里不可。假使我用平常的态度去对艺术品时,只见的是种种物质凑合起来,和别种物品不必就有怎样的不同处。”2“美的态度”是非物质倾向的,欣赏艺术品需要抛弃“这个是什么?”的问题,与这个物体本身相关的特质都不能在“美的态度”里保留。吕澂在这里还提出了“静观”的概念——“我们常不期然的加上种种空洞的概念解释,又忘不了种种利害的打算,所辨白的当然就模糊的影响”,人们对于事物一般的关照态度,在感受中受到利害关系的束缚,无法看清事实,更使物象的概念变得复杂模糊难以捉摸,“假使任着感受的自然趋勢,一条边的用心下去,什么没相干的问题都丢开,那就到了‘静观’的境界”。3“静观”的态度也就是无功利的态度,与这个物体利害相联系的特质都不能在“美的态度”里保留,只有达到了这样清晰观照的程度,在美的事物上才能看到“特别的意义”,产生美感——“由这里推去,人们‘美的态度’一面是美感的,一面是静观的,合了两面才成一个全体。”4
吕澂在文章中认为鉴赏艺术品要用“美的态度”感受,而实际上感受到的是艺术家创作时的情感,“这必须有了‘美的态度’,有了和作家制作时相近的态度,才感得作家个个特殊的生命。”5吕澂认为用“美的态度”鉴赏艺术品,实际上获得的美感是艺术家当时创作作品时的感受,艺术品也成为沟通艺术家与鉴赏者情感的媒介。那么从狭义角度可以说,一件物品如果用“美的态度”去感受,可以从中感受到作者创作这件物品时的情感,“由这上面才断定得他是艺术品。”6只有在鉴赏者“美的态度”的作用下,艺术品中那特殊的,不同于一般事物的特质才能被感受,因此“美的态度”是鉴赏者的,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所以艺术品虽自有他的特质,仍是成立在鉴赏者‘美的态度’里的。”
“美的态度”是一种感知艺术品的态度,艺术品是一种生活中存在的具有一定特殊性的事物,那么如果鉴赏主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将“美的态度”广泛的应用与生活,将艺术品的特殊性与一般事物的普遍性相联系,使“美的态度”升华为一种普遍应用于生活的人生的态度。那么就要打通艺术品与一般事物的界限,寻找两者的共通点,如果一般事物被证明与艺术品一样具有被“美的态度”感知的条件,那么“美的态度”的发动就能广泛的应用于生活。吕澂在文章中指出“有些学者就说艺术品的鉴赏是种‘追创作’。鉴赏者心里须依着作家那样创作,自己创作过一道,有了相似的印象,才感得原来创作的美。”7这段话指出观赏者之所以能感受到艺术品的美,是因为在应用“美的态度”感受艺术的时候同样产生了相似的创作情感,这就要求在观赏艺术品之前,观赏者本身已经有了一定的情感经验,以这种经验为基础才能与艺术品产生通感,才能感受艺术家创作时的相似感受。之后吕澂又指出“同样的道理,我们觉得人事,自然的美,也必在当时态度里已自创作一种印象。这些创作虽没有像艺术品那样具体,然同由着‘美的态度’成立,就可一样的称作‘艺术’。”8所以“印象”是一般事物能被“美的态度”感知的首要条件。在这里“印象”事实上就是先验经验,“美的态度”发生时,我们曾经生活中经验到的情感就被激发,反过来说,“印象”的积累,使我们对于生活中美的物象进行扩充,所以“美的态度”就能应用于一切能被先验经验感知的事物,感知范围的大小则由先验经验的积累程度决定,“如此推广艺术的范围便于‘美的态度’里所构成的一切,好算是艺术的广义解释。”9
二
说到这里有一个问题,吕澂认为一般人欣赏艺术品,从艺术品中看到艺术家创作时的状态,“美的态度”体会的实际上是艺术品背后艺术家的感受。那么一般人与艺术家一定存在什么关于“美的态度”的表达不同的地方使得这种感受具有意义。
吕澂认为“我们平常藉着艺术品也会引起‘美的态度’,觉到一种美感;或对于自然现象也会这样,却都是暂时间便过去的事,和生活的关系就异常的浅薄。要是作家的自身,那就不然。他每一种创作,都不是偶然发生的事,和他前前后后的感受创作自有连贯的关系;所以他个人生活很受着‘美的态度’的支配。”10吕澂首先指出不管是一般人还是艺术家都会发生“美的态度”,只是一般人的发动是偶然的,暂时的,在“美的态度”只有鉴赏发生了,而并没有发生创造部分,最后一般人还是回到了普通的生活状态,“美的态度”对于其生活的影响“就异常的浅薄”。再看艺术家的“美的态度”,艺术家从对艺术品的构思,创作到完成,参与艺术品制作的整个过程,所以艺术家“美的态度”的发动是完整的,具备了从鉴赏到创造的过程,是有自主意识的,而非偶然的。同时,创作的过程一定是“美的态度”正在发生的过程,因此对于一般人短暂的态度发动,艺术家“美的态度”发动时间一定更长。
区别于一般人,艺术家对于“美的态度”的应用体现在更深刻的层面上。吕澂指出“作家自己感到生命最自然展开的趋向,又最自然的表白出来,这无妨称作最自然的‘生命表白’。”11这里吕澂指出了艺术家创作艺术背后具有更深的意义,而不是简单的为了娱乐,表达情感,这种意义应是艺术家“最自然的生命表白”。“原来在人们生活里随处有表白自己的事,一举,一动,一哭,一笑都可以表出他的生命意义来。但这不必都很自然,也许是因人哭笑,也许是但顾自己,不计别人。所以有些表白对于自己不必要;又有些自觉必要,在别人却不必要。我们的一哭一笑,绝不能使见得听得的都同声哭笑”12这里吕澂认为人的表白都是有生命意义的,都或多或少的能够感染他人,但这种表白有“自然”“最自然”的区分,大多数的表白都是不具备普遍性的,就不是最自然的,不能同时感染所有人,获得普遍的同情。“但尤其自然的是顺着生命普遍的性质去悲哭喜笑,便使凡有生命的,谁都不能不这样喜欢的笑,又谁都不能不这样苦痛的哭。”13所以“生命”在这里带着着原初天性的属性,如同婴儿一样,不受世事拘束,做最原本的自己,“自然的生命表白”也就是放下外界给予自己的定位,摘下一切社会贴在身上的标签,不计利害,以纯真的那一面去表现自己的天性。“真正的作家便只表白得这样的哭笑,只表白得他个人特殊生命上所呈现的这样普遍意义。”14正是艺术家能从一般社会中脱跳出来,自然应用自己“美的态度”,才意识到自己的原初天性是自由的,才能通过创作艺术品来表现人最原初的情感,才能勾起一般人对艺术自由境界的向往,其实质上是勾起了人普遍对于生活自由的渴望,最后通过艺术品获得普遍的同情。所以艺术家“美的态度”体现的意义就是“最自然的生命表白”。
艺术对于人生的意味从艺术家对于“美的态度”的“最自然的生命表白”探索外,还可以从艺术与一般社会的关系进行探索。吕澂认为原始的艺术中“装饰”和“舞踊”最先出现,是因为有用,“装饰和舞踊何以会比较其余的先起来,这自因为原始社会实际很需要那些的缘故。装饰能做他人爱情的诱导,舞踊又是社交的方便,对于当时维持社会都觉得很有用。”15“有用”是無法产生“美的态度”的,“美的态度”是抛开物象的“静观”,当一件事物让人觉得是有用的时候,往往无法感受到美。但是“装饰”和“舞踊”可以被认为是艺术,一定有其中的原因,“就因两种的创作依然有从艺术创作活动(最自然的生命表白)发动的地方。就当他们装饰的时候,舞蹈的时候,也自有一种,也许忘却了什么实用意味。他们那样的又自能得着广阔的同情。”16所以说“装饰”和“舞踊”在原始社会虽然动机是具有目的性的,但是在进行的过程中,人们忘记了那种目的性,达到了无目的的状态,也就是进入了“静观”的状态,也就进入了“美的态度”,在这个时候“装饰”和“舞踊”就能被称为是艺术。但总体上来说这种艺术虽然和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初始目的并不是为了表现“最自然的生命表白”,而是为目的性而艺术的,“所以最初的艺术虽和社会有很大的关系,还不能说是本当的关系。”17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最终摆脱了实用的方面,变得纯粹起来,“到了康德用批判方法,更成功一种新组织。他以为事物的外面形式能使我们的种种认识能力很协和的活动着,有种恰合目的的意义,我们就会升起了没有欲望的,判断那些形式是‘美’。”18但是同样的,原始艺术通过实用性与社会紧密联系,而现在艺术呈现出无目的的特点,艺术与社会的联系是否就不存在了。吕澂给出了否定的答案,“人们的生命绝没有个不喜自然,反肯勉强的。所以远在二十万年以前人们就已有了艺术,有了对于艺术发生的同情。”19也就是说,尽管原始艺术中实用性混杂,但是除却其中包含着的目的外,那能被“美的态度”感知的部分同样是原始人“自然的生命表白”,这种表白不是在艺术从实用性中独立出来后才发生的,受到人本身天性渴望自然回归本真的影响,“美的态度”在“装饰”和“舞踊”产生时就已经融在其中了。
那艺术与生活与社会在实用性被剔除以后,艺术与社会又是怎样的关系,吕澂提出了“艺术社会”的概念,“在作家和鉴赏者的精神上,依着纯粹同情构成互相交通的境界,自可说是一种社会。还有作家对于自然撤除了一切障碍,成了交通境界,也好说是种社会。”20所以“艺术社会”的构成,说到底就是“美的态度”的交流,就是“艺术最自然的生命表白”构成的境地。但是“一般社会”与“艺术社会”的关系是处于冲突状态的,“一般社会和艺术社会性质上完全不调和。两种社会的不同,只在人们发动的态度上。艺术社会系由‘美的态度’成立;一般社会呢,随处忘不了个利害计较。”21一般社会的现况压制了人个性的发展,人作为工具被安排在日常生活中,为了一定的目的或者欲望,时刻计较着利害关系,久而久之,生活的乐趣就会消失,真正的同情被虚伪做作的心思取代,那种人生来具有的纯洁天性最终将消耗殆尽。因此“美的人生”对于社会的意义。
三
既然“一般社会”是对人性的压抑,是对个性解放的压迫,实现“美的人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同时“美的态度”衔接了欣赏者与艺术家的情感,引导欣赏者到达“艺术社会”,为“美的人生”的实现指明了方向。现在,“美的人生”就具备了如何实现,以及“具有意义”的条件。“那由‘美的态度’创作艺术,开展艺术的社会,所实现的一种生活,现在也称他做‘美的人生’。”22
但存在一个问题,虽然“美的人生”已经具备了理论的条件,但是怎样实行,因为一般人都依赖这样的社会生活,受到功利欲望的蒙蔽太久,不是那样容易产生实现“美的人生”的念想的,“美的人生”需要具体的实施手段。“第一,启迪一般人美的感受,发达创作的能力,使他们自觉‘美的人生’的必要,能逐渐实现出来。平常所说的‘美育’,便有这样的目的。第二,改革现代的产业组织,筑成‘美的人生’的实现。”23这两点事实上从两个角度,两个人群提出了“美的人生”的实现途径。“美育”主要是针对学生学校教育的,是关于艺术的知识的直接积累,丰富先验经验,;改革现代产业组织是希望从根本上转变一般社会对于劳工的机械化压迫,重新使普通人感受到劳动的乐趣,使普遍的同情重新在社会上萌芽,这是针对社会人群的。
吕澂谈到的“美的人生”,实质上是真善美相协调的人生论美学观,“真善美张力贯通的美情观是人生论美学的理论核心。”24吕澂提出的“美的态度”关乎“美情”,“美的态度”是“美的人生”的核心。“美的态度”能将“一般社会”转换为“艺术社会”实现“美的人生”,“美的人生”就与真善美统一相关。
首先,“美的人生”以“美情”为基础,引导人向着“善”发展。这里的“善”就有着与现实相联系的意味,“中国古典美学主要探讨美善的关系问题”25,美学具有教育意味,教育关乎生活实际,中国古典美学关乎生活,由此发展而来的人生论美学观更是继承了中国古典美学的优点,通过“美情”引人向“善”。曾有报道标题为“运动非个人小事华媒吁宅男宅女走出家门‘奔跑’”26。文章中写到“青年们应该走出家门去看世界,不是“宅”在家里沉迷于玩手机电脑。当前社会中,虚拟信息技术越显发达,科技发展的同时,也给了部分人群选择宅在家中,拒绝外出的习惯。这群人通过网络与外界沟通,逐渐脱离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是一种不健康的现象,长期宅在一定空间内,人对外界的变化认识越少,对空间的依赖加剧,人会失去与现实互动的主动性,就可以说这个人失去了生命力。因此,吕澂“美的人生”要求的是先要到现实生活中去积累情感的经验,培养一种实践的,应与生活相联系的生活,生命情感饱满了,才能更好地用“美的态度”进行观照,像艺术家一样实现“最自然的生命表白”,最终达到“美的人生”。
其次,“美的人生”以“美情”为基础,引导人向着“真”发展。这里的“真”不止是求真的精神,应该是自我真心袒露,懂得“真”的意味的人一定牢记自己的“本心”。用吕澂的观点,“最自然的生命表白”是“美的人生”的性质,也是目的,就是要自我在被外界世俗所蒙蔽时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情感,不受外界压迫,守住自己的“本心”,才能表白自我。“最自然的生命表白”除此之外实际上更蕴含着不能忘本的观念,守住“本心”也是记住自己是谁,不忘自己的根本。“林俊德入选感动中国人物亲朋缅怀:不忘本,真淡泊——林俊德同志生前系我国爆炸力学与核试验工程领域著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总装备部某试验训练基地研究员,2012年5月31日病逝。他参与了我国全部核试验任务,为国防科技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文章中提到“一名成就卓越却平易近人的将军——作为孝子,只要能够从百忙中挤出时间,林俊德便回乡看望年迈的老母亲。”“一位日理万机却饮水思源的院士”——林俊德的语录中记录着“人生的旅途虽长,但关键的就那么几步,特别是年轻的时候。我想,如果我六年中学七年大学学不好,就不会有创造各种核试验测量系列仪器的成果。如果说,我后来有什么成就,今天能成为工程院院士,那么这颗种子是在永春一中、浙江大学、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孕育的。”27林俊德的一生可谓是名誉双收的典型,但“不忘本,真淡薄”却是他一生最真实的写照。人的一生总是在向着变化发展的,名誉是每个人都渴求的,沉浸在获得荣誉的喜悦的同时,不妨回顾一下那个“本源”,那个给你机遇将你培养的那个地方,那个人。获得成就是值得喜悦的,但更重要的是不能忘本,“最自然的生命表白”也就是记住了自己是谁。
下一句:千古知音最难觅。
出处:出自电影《知音》的主题曲《知音》中。
演唱者是李谷一,作词者是华而实,作曲者是王酩。
歌词内容:山青青,水碧碧,高山流水韵依依,一声声如泣如诉,如悲啼,叹的是,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山青青,水碧碧,高山流水韵依依,一声声如颂如歌,如赞礼,赞的是,将军拔剑南天起,我愿做长风,绕战旗,一声声如颂如歌,如赞礼,赞的是,将军拔剑南天起,愿做长风,绕战旗。
(来源:文章屋网 )
(通讯员:梁雪峰)朴实的容颜、偏瘦的身材和不时流露出率真的笑脸刻画出了大西北广袤荒滩上一位回族汉子棱角分明的形象,也正是因为饱经茫茫戈壁的风霜才让这位汉子具备了极强的忍耐和坚毅的优秀品质。他,就是屡破全区煤炭行业单班产量进尺纪录的___煤矿综采一队生产一班工长李伏海。
李伏海自1996年参加工作以来,已在煤矿奋斗了11年。从灵新矿到___煤矿,无论从事何种岗位,他的奋斗足迹都感染了身边的每一个人。是金子,放到哪里都会发光!
20__年8月,___煤矿第一套国产综采设备投入生产使用,这标志该矿三年战略规划的实施已向现代化高产高效矿井迈出了稳健的一步。然而生产过程并不理想,由于该矿接触综采设备人员少、经验浅、现场处理问题不足等缺陷,单班最高才采出3刀煤,这与规划实现的高产高效矿井存在很大距离。后经集团公司领导协调,分别从原磁窑堡二矿、灵新矿、白芨沟矿等4个矿区抽调15名综采专业骨干充实到综采二队。李伏海就是其中一员。
在灵新矿接触综采设备近10年的生产经验为李伏海铺平了走向管理岗位的道路,当即被任命为生产班工长。为了不辜负领导的期望,他开始了探索实现创高产的路途。生产现场,他根据采煤机割煤速度、转载机过煤量、人员协作各方面进行检查外,下班后在家还在琢磨现场操作各环节的有序衔接,如何实现人机搭配的最佳方案。经过反复研究,他发现,人机搭配完全可以实现“零缺陷”的有序衔接,但如果一味地追求产量使采煤机全速行进的情况下,结果却是背道而驰,因为采煤机全速行进的过程中不仅会造成皮带上口的溜煤眼满仓,还会导致转载机因煤流过大电路系统频繁跳闸,这中间的影响少则几分钟,多则一个多小时。找到了症结所在,李伏海欣喜若狂,知道什么“病”就明白该用什么“药”来医治它。李伏海果断地向队领导提出了一条合理化建议,就是在生产过程中采取采煤机前滚筒挑顶煤、后滚筒抬高连割带扫的的办法进行割煤,队领导无奈之中采纳了这一建议。实施后这方法果然奏效了,采煤机不但可以在工作面“横冲直撞”的同时转载机和溜煤眼也很少影响生产了,全队单班产量以每月20以上的增幅渐次递增。11月15日,___煤矿鞭炮齐鸣,这一天,李伏海一举突破全区煤炭史上国产综采设备单班产量进尺纪录,创造了国产综采设备单班产量进尺达国内一流水平的最好成绩,单班割煤10刀、产量1.4万吨、进尺达到8米,该矿矿长亲自为他们颁发奖金5万元,并在全矿通报矿长嘉奖令。李伏海写谱写了___煤矿辉煌的一页,名利双收的同时,他没有停止自己前进的脚步,向着更高的目标发起了挑战。
20__年6月,___煤矿综采一队投入生产,李伏海被任命为综采一队生产一班工长,这充分为他提供了展现才华的舞台,但“压力”也紧跟而来。进口5个国家、耗资3亿多人民币的这套代表世界最尖端的采煤设备对于他来说还很陌生,能不能将这“张牙舞爪”的“洋玩意”玩转光靠决心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掌握它的原理和构造,同时还要有最基本的操作基础;其次是人机搭配方面存在很大的生产制约问题,面对全班刚出校门不久的一帮“娃娃兵”他内心忐忑不安,如何带好这帮“娃娃兵”减少人机磨合时间,实现最佳的人机搭配成为了他心中挥之不去的心结。他一方面向外培职工请教采煤机、液压支架和运输系统的理论、操作知识,一方面在班组内开展考核奖励与思想教育“双管齐下”的管理制度来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凝聚战斗力;在工作现场,他从优化工序环节、减少生产、机电设备影响、人机搭配等各方面入手,提高设备开机率。两个多月的时间,面对所有困难,没有压住李伏海敢于胜利的勇气,在走过艰难和挫折之后,收获的是成功的喜悦,是激动的泪水,是捷报频传:20__年8月3日,单班割煤11.5刀、进尺9.9米、产量1.5万吨;8月18日割煤12刀、进尺10.4米、产量1.6万吨;8月26日割煤16刀、进尺13.8米、产量2万多吨;仅8月份,单班完成产量45.2万吨,创造了全区煤炭史上的神话!这一串串的数字无不证明了李伏海的奋斗足迹和人性的芬芳!这一年,李伏海用成绩和汗水换来了领导、职工的赞誉,也赢得了“劳动模范”光荣称号。
职工常说:“下井别人踩着李伏海的脚印走,升井他踩着工人脚步走。”他的为“官”之道就是一个“实”字——实实在在地带头干、实实在在地对待工作。
1、人生短短数十载,匆匆一世似烟云。
2、人生短短数十载,最要紧的是满足自己,而不是讨好他人。纵是上善若水,也要学会傲娇与独立。别让自己活得太累,太辛苦。去爱值得爱的人,去忘不该记的事。每一个昨天,都是过去。然,昨天的太阳,永远也晾不干今天的衣服。所以不论“昨天”给予了生命怎样的记忆或感动,我们需要的永远都是把握眼下,展望未来,而非沉浸于那些过去的是非虚实。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