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会计核算的起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电力公司(以下简称:电企)会计核算过程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利润核算,固定资产核算,所得税会计。在本身的区别上来讲,也对会计信息的可靠性造成不少影响,所以在鉴于此性质,选择科学合理的电企会计核算模式,不断的完善会计制度和政策,健全会计监督和管理制度,加强会计预算成本的实施,是保证会计信息可靠性的最佳手段。
二、会计核算在电企中的重要性
会计核算对于电企尤为关键。会计核算最关键的工作是为了核算企业日常经营的财务,以此将企业的经济活动情况进行体现,会计核算与企业的最终目的相结合。电力企业只有在持续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优化财务系统,企业才能够可持继地发展下去,才可以屹立不倒。电企作为输出“电力商品”而获得盈利的特殊组织,更需要具备良好的会计核算能力。会计人员统计出相应数据,为企业提供数据支持,对实现企业管理及目标十分有利。核算为企业关键的工具之一,通过会计核算,完成财务信息的收集,对企业管理人员通过实际数据状况给出相应管理策略尤为有利。
三、电企会计核算过程中的问题
(一)收入及费用等税收核算的实际操作不合理
对电企而言,其收入来源于提供优质的电力服务后的利润,而在提供电力的过程中也会造成各类费用,例如销售费用、管理费用以及财务费用。当前,对电企会计核算而言,在电费收入、费用层面的来源及去向的核算不严谨、无论是收入的税收还是费用的税收层面均有许多不合理因素影响着。例如电力企业在传统的会计模式上,平时针对电力工程的建设成本在货币量的计算以实现其资本化。而新会计准则已经允许一般贷款资金,使贷款利息支出逐渐下降,其资本得到扩大范围,促进了电企的当期利润增加,这样来说,对大规模企业的投资影响本次调整是巨大的。而在捐赠资产的会计核算方面的新会计准则主要是为了确认该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并被归入当期损益。
(二)会计核算工作内容丰富欠缺配比性
与其他企业对比,电企因为有其特殊性,实际业务类别更为丰富,不同经济活动也尤为繁琐。目前,电力工程建设的主要特征则为经营周期较长,需投入较多的单位价值才可获利,消费对象类型也各有不同。所以,企业在实际经营当中,较难确认收入、费用、利润等方面的增加情况,尤其在庞大的投入及过长的生产方面,资金的来源及去向变得多样化,成本核算也需投入更多的专业评判,这些提高了成本核算的难度。会计利润核算当中,需要在适合的时间核算确认收入及费用,可是在真正的会计核算中,配比性原则较难落实。成本核算中,较难将成本与收入进行合理匹配。如果依照总成本法分配到所有成本核算中去的话,则多数情况下会产生收入与成本不匹配问题。
(三)固定资产方面
所谓固定资产是企业的有形资产,包括企业提供的服务和产品,过去的标准规定:企业必须使用一个会计年度或有形资产的固定资产归位上方。需要对会计的暂估方法新的指导方针,对企业还没有申请的手续竣工决算,但已经完成会计电力建设工程和会计结果折旧,相关手续办理,没有调整资产的折旧计提原来的暂估价值调整。
四、电企会计核算的改进措施
(一)优化会计核算项目
电企进行会计科目设定时,通过企业的规模,本身开发项目及内部管理所需状况进行成本核算。对电企的会计科目设定的程序为开发成本项目及电力开发成本。还需设定具体核算科目。透过这些方式在宏观中掌控项目全局,不但有利于投资分析,还可以将后期的建账、结账其次,电企要积极转变管理模式和会计模式,通过密集的核算以防止管理真空,提高会计核算的质量和效率,避免经营和管理风险。
(二)建立财务风险与监督管理
电力企业必须加强风险管理,作为管理信息体系内无法欠缺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需要真正意识、勇于坦诚、激励降低和避免风险,积极解决并重视风险,如此才能够真正降低风险带来的不良影响。另外,电企还需要去积极改善财务监督管理制度,推进会计准则的发展,根据新会计准则的要求完善自身的管理。实行财务监管是有效管理会计核算的方法,其能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保证了电企的准确和有效的核算,提供给企业的管理决策和可靠的参考数据。财务监督和管理的作用应得到充分发挥,电企要提高企业管理者的关注,然后组织相关人员加强财务监管和管理意识,最终达到风险与监管共效。
(三)强化固定资产管理力度
对于当前市场经济而言,电企会计成本核算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其通过其管理的增加,有利于有效控制电力企业的成本,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在电企的经营过程当中,通过固定资产管理的实力不断增强,能够实现对电网运行和维护成本的控制水平,促进资产运作效果和效率的提升,从而避免了现金流失,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通过强化固定资产管理,以确保最终提高成本管和会计核算的水平与质量。
(四)选择科学核算模式
电企要积极统一核算流程和规范,学会掌握科学的会计核算模式,专注于财务管理的内容,强化对会计信息的记录。第一,整合电企会计管理,确保核算资料的统一;其次,结合电企内部业务流程,作统一的会计处理的规定,包括成本核算、销售量和资金流等,财务人员核算按照标准程序,使会计信息更具准确性和一致性,为企业内部数据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企业财务管理元素的浓度是促进数据的完整性及时报告,以及统一的会计处理,实现专业会计的前提下的一个重要手段。最后,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立多层次的会计信息化管理平台,通过用好会计软件诸如:金蝶等,对会计处理的财务数据,促进会计效率和质量的提升。通过会计软件的灵活应用,可以减少会计的错误率,提高会计的效率,然后确保核算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的最佳手段是科学合理的核算模式。
【关键词】电子商务企业 会计核算
“价格战”、“整合潮”、“倒闭潮”在过去两年的电子商务产业中轮番上阵,掀起了一场“腥风血雨”,给电子商务的发展注入了一些不安定因素,电商企业的生存也变得艰难。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经济、虚拟经济的崛起,电子商务仍是今后不可忽视且强大的经济力量。电子商务技术的广泛应用,也使传统会计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会计核算不能完全解决电子商务模式下出现的一些创新性销售方式收入的确认和计量,显现出一定的局限性。下面针对电子商务企业经营过程中常面临的若干业务,就其会计核算问题进行研究分析。
一、网络团购业务的会计核算
网络团购虽然在2010年才开始兴起,但却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成为电子商务商家的必争之地。其收入的确认和计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目前讨论最多的是该采用净价法还是总价法,总价法是指团购网站收到消费者的付款后确认收入,支付给第三方商家的款项作为成本;而净价法则是以收到的款项扣除应支付给第三方商家后的净额确认收入。
美国的Groupon团购网就是采取总价法的典型例子,其收入确认方式为:当订购用户的数量超过由公司与商家签订的协议中预先设定的门槛时,收入予以确认。收入主要由从团购收款的款项、抵减基于历史经验的预估客户退回,公司将代金券在其发行作为收入的抵减项。而我国的团购网站一般采取净价法的形式,如糯米团将从用户收到的款项与付给对应第三方商家这两部分的抵减后的净额作为收入确认的金额。此收入必须满足参与订购用户达到团购最低要求、已付款给公司、公司已就预定的折扣价格发放电子券给订购用户等三个条件。
不同的确认方式对企业总体的影响有较大区别,举例如下:
A团购网站新推出团购业务:低价销售国内某知名销售商B(一般纳税人)提供的护眼台灯,团购价为119元,当订购用户超过100时该团购活动成立,成立后每销售出一台A网站须向B销售商支付价款79元。最终有200个用户订购了该护眼台灯,A团购网站的会计核算如下:
采取总价法核算:
借:银行存款 238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19754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4046
借:主营业务成本 15800
贷:应付账款 15800
借:应付账款 15800
贷:银行存款 15800
总价法下该业务产生净利润=19754-15800=3954,需交增值税4046元。
采用净价法核算:
借:银行存款 238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8000
应付账款 15800
借:营业税金及附加 400
贷: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 400
借:应付账款 15800
贷:银行存款 15800
净价法下该业务产生净利润=8000-400=7600,需交营业税400元。
比较:总价法下团购网站好比是销售商,需要缴纳增值税,使用17%的增值税税率,所以税负水平较高,该业务给企业带来3954元净利润;而净价法下团购企业属于服务性企业,只需缴纳营业税400元,相比增值税,营业税税率要低得多,承担的税负较轻,企业实现利润7600元,比总价法下多盈利3646元。
二、返券促销活动的会计核算
与在大型商场消费类似,电子商务企业也经常会推出各类优惠活动,满多少返多少现金券就是其中常用的一种手段,待下次购物时,可以直接抵减款项。因为现行会计准则对这类促销活动没有详细地说明,电子商务企业在进行处理时会有一定的选择空间,可以选取不同的方法来进行核算。一种是把赠送的现金券或者购物券通过“预计负债”账户核算,另一种是现金券先不做处理,待消费者使用时再冲减收入。
A电商企业在五一期间开展节日促销活动,消费者凡购买该企业家用烤箱一个500元即赠送100元抵金券,某消费者购买了一个烤箱取得100元的抵金券。
第一种核算方法,把100元的抵金券记入“预计负债”账户
借:银行存款 5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415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85
借:销售费用 100
贷:预计负债 100
假定该消费者第二次又购买了一套该餐具,会计处理为:
借:银行存款 400
预计负债 1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415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85
第二种方法抵金券先不作处理,待消费者使用时直接减少该次营业收入
借:银行存款 5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415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85
消费者第二次购买时:
借:银行存款4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332
基本概述
ERP的概述
ERP是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的简称,是20世纪90年代由美国率先提出的针对计算机信息、IT技术发展及企业对供应链管理的需求而提出的管理理念。ERP是针对物资资源管理(物流)、人力资源管理(人流)、财务资源管理(财流)、信息资源管理(信息流)集成一体化的企业管理软件。它把企业的物流、人流、财流、信息流统一起来进行管理,以求最大限度地利用企业现有资源,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目前电力企业普遍采用的ERP软件是由德国SAP公司出品的“Systems Application,Products in data processing”,即SAP系统。
ERP不能等同企业信息化,ERP只是企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并不是简单的一套IT系统,它需要切合企业的发展规划,对企业的现状进行全面评估、分析后制定出科学、完备、有效的实施方案来监管项目的实施。而且大多数著名的ERP系统均由欧美国家软件公司开发,设计思路与国内企业的实际运营模式存在差异。不同国情下,不同行业的生产过程和类型以及制造方式不同,产品种类、计划模式差异较大,业务流程不断变化,国内企业的行业特点往往在套装ERP软件中得不到体现。国外ERP软件商往往认为自己的产品“面向各种行业”“适合各种企业”,反而使用户不得要领,无法选择。即使国际知名厂商的ERP针对一些重点行业开发不同的版本,设计最佳的业务流程,但是也往往存在着不符合“中国国情”的弊病。因此,国内外各大企业在运用ERP套装软件的基础上,根据各自企业运行现状,信息化建设目标与进程,不约而同进行量身定制,将ERP成熟套装软件分解后重新组合,使其涵盖更多自身专业的要求。浙江省电力公司基于原有SAP系统,顺应国网物资集约化管理需要,对原有ERP系统进行量身定制与开发。
物料管理模块
MM是Material management(物料管理模块)的简称,是SAP中实现物资资源管理(物流)功能的模块。依据国家电网公司两级物资管理体系,MM主要通过系统软件实现的是“计划管理”“采购管理”和“库存管理”三大核心模块功能,通过供应商管理、计划管理、采购订单管理、库存管理等辅助管理功能为实现这三大功能需要而服务。
财务管理会计模块
FI/CO是Finance(财务会计模块)和Controlling(管理会计)的简称,是SAP最核心的组件。SAP中的财务模块,一块是FI(Finance)模块,另一块是CO(Controlling)模块。
FI模块,重点关注财务会计,即外部会计,关注的是按照一定的会计准则组织账务,并出具满足财税等外部实体及人员要求的法定财务报表,通常比较标准。
CO模块,重点关注管理会计,即内部会计,通常比较灵活,出具的报表是为了满足内部管理机构及相关人员的需要。
ERP在物资采购业务会计核算中应用的特点
与前端业务的深度集成
物资管理部门通过MM模块进行物料入库、出库、移库等物资管理行为,系统就会自动产生会计凭证。物资管理人员依据采购申请、招投标信息生成的采购订单,采购订单中包括物料的单价、数量、供应商等大量的数据信息。物资管理人员根据采购订单进行收发货操作,通过系统同步生成会计凭证,使物资收发货操作直接在财务账面得以体现,缩短了跨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简化了财务人员的核算工作量,避免了人为操作误差风险。同时各种管理数据都可以在系统中随时查阅,并且可以随时提供相关的数据和资料,实现了业务管理与财务管理的同步,也为企业决策提供了参考信息。
传统核算方式的根本性改变
财务部门传统的核算方式发生了改变。从记账方式上,使用ERP后,最显著的影响就是以前由会计人员手工录入的财务凭证,现在可以在交易完成后通过ERP系统自动生成。原本很多必须由财务人员来完成的日常工作如今已被系统所取代,财务人员的工作质量和效率因此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例如:财务人员通过发票校验(事务码MIRO)输入采购订单号、发票的含税金额、税额及相关的文本信息,即可生成发票校验凭证。
从财务人员角色定位上,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账房先生”,而逐渐转变为对企业信息进行再加工和深加工的企业管理者。ERP系统通过定义事务处理相关的会计核算科目与核算方式,在事务处理发生的同时自动生成会计核算分录,保证了资金流与物流的同步记录和数据的一致性,从而有助于根据财务资金现状追溯资金的来龙去脉,并进一步追溯所发生的业务活动,改善了资金信息滞后于物料信息的状况,便于实现事中控制并实时做出决策。
从与前端业务部门联系上,与前端业务的紧密程度进一步加强,使物资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融入整个供应链的业务处理,无形中促使各部门之间的横向联系更加紧密,继而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的管理水平。
存货计价方式优化
电力企业对同一供应商提供的同一物料进行移动平均法的存货计价。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存货取得时可以按计划成本核算也可以按实际成本核算。在实际业务中,根据采购需求和招标结果生成了采购订单,物资管理部门的收货是在采购订单的基础上完成,由此表明ERP系统的收货时按物料的实际成本入账。产品按当时采购的实际成本入账后,ERP系统依据移动平均法进行存货成本流转核算。移动平均法是将本次收货的成本加原有库存的成本,除以本次收货数量加原有收货数量,计算加权单价,核算发出存货的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随时反映存货的结存情况,而且计算的平均单位成本较为准确客观。
集约化管理持续深入
随着电力企业物资集约化管理持续深入,公司集中采购规模效益日益体现。物资集约化管理建设统一完善的物资管理体系,实施总部和网省公司的两级管理体制,实行从采购到结算,对物资管理实现专业化。从业务层面看,通过ERP系统实施对供应商主数据和物料主数据的统一管理,实现了业务单据的数据结构化,主要包括采购合同、配送单、到货验收单、入库单、出库单等业务单据。从人员配置上看,利用了ERP系统的特性,使工作效率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在过去需要多个人员的数据信息传递,在传递数据准确性的核对上耗费大量的人力,现通过ERP系统实现了业务数据结构化的管理,大大提高了数据传递的安全性和准确性,优化人员配置。
前端业务实现集约化管理,通过ERP系统,从物流和资金流两条线出发,“采购申请-采购订单-入库单-发票校验”各业务环节相互对应和相互协调,使得数据在各流程单据中关联,增强可跟踪性和可追溯性,最终使物资部门与财务部门信息资源共享。
电力企业物资集约化管理实施后,财务人员角色定位的改变最为显著,可实现对资金使用流程全面监控,实行预算过程全控制,根据全年指标制定月度综合计划和预算控制,物资部门提出月度支付需求,财务部门负责审批落实物资支付资金需求,并反馈预算执行情况。电力企业物资集中采购业务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和会计核算效率,使企业能更好地加强资金集中管理,降低企业的资金运作成本。
物资采购业务会计核算中ERP应用的关键点
前端业务信息的准确性
ERP系统要求所有的经济业务数据都要产生在业务前端,由物资部门经办人录入初始数据,其他人员无权限在其他环节对原始数据再进行修改。这些原始数据存储在统一的数据库中,财务部门对业务事项的后续处理都需基于原始数据,基于前端业务人员的数据输入。正是由于ERP系统这种高度集成特性,其原始数据的准确与否,对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带来巨大挑战。因此,物资部门经办人能否充分了解系统中的数据格式和数据库表并进行正确的操作,对ERP系统数据的正确起到关键作用。例如:物资管理人员在创建采购订单时没有正确维护物料单价,而在收发货阶段物资管理人员只需根据收发货的数量进行确认,ERP系统自动通过物料的移动平均价与收发货数量产生会计出入库凭证。只有在财务人员事后审核出入库凭证或是进行发票校验时才能发现。此时只有冲销出入库凭证,修改采购订单才能修正原有的错误。
业务流程的动态优化
在数据库中存在大量数据与大量关系,随着电力企业物资集中采购业务的不断发展,经济业务流程也在不断更新,财务人员与物资管理人员不断沟通,不断修正,积极规范、优化内部业务流程,标准化业务数据,实现物资集中采购管理的信息化。通过ERP系统的深化应用,充分发挥系统数据共享的优势,简化业务流程中的重复审核点,在达到内控要求的情况下,尽可能缩短操作流程,实现业务流程的动态优化。
现有的ERP系统通常都是标准化模式,而这套标准模式有适用电力企业物资集中采购业务的地方也有不适用的地方。电力企业物资集中采购业务在不断的发展中,总有部分环节有ERP系统不适用的地方,是业务流程去适用ERP系统,还是ERP系统为业务流程做个性化的开发配置,则是一个需要谨慎对待的问题。
路桥类施工项目因其工期长,使得财务核算也产生很多麻烦,财务核算要经过凭证制单、凭证审核、记账、对账、结账这样的流程,而财务部门的位置与工地距离较远、财务工作人员又很少对单笔财务开支进行单独统计,在施工过程中,很多财务核算工作都是在施工结束后进行的,工作量大使得制表、核算所需的时间变得更长,这使得一个施工项目的财务核算从开始到完全结束所需的时间远远超过了完成主体工程的时间,财务核算中所体现的成本使用情况以及突发事件的资金消耗情况不能被工程管理所用,财务核算的指导性作用大大降低了。
2资金管理制度不统一导致财务核算准确性降低
很多承建企业将施工的某一环节或者某种工作外包给施工劳务队伍,而每个施工劳务队伍对承包资金的管理制度是不一致的,这使得财会人员对工程的总体核算产生一定的困难。例如,外包施工劳务队伍对工伤鉴定和赔付的制度与承建单位不一致,则财务人员就不能对这部分资金进行统计和核算,还有,有些工程用辅助材料直接由外包施工劳务队伍自己购买,则施工单位对此部分材料资金更不能准确核算,因此导致财务核算的准确性降低。
3路桥类施工项目资金管理问题的解决方式
3.1加强成本管理
经营者应加强对成本核算的重视,并根据施工项目的特征编制成本管理方案,例如,正确划分成本核算对象和成本项目,一般应以每一独立编制施工图预算的单位工程为成本核算对象,对大型主体工程应尽可能以分部工程作为成本核算对象。对施工机械、设备进行作业,其成本核算对象一般应以机械、设备的种类确定,或直接以每台机械、设备为核算对象;按每一成本核算对象设置工程成本明细帐,并按成本项目分设专栏。建筑安装工程成本项目一般包括直接人工费、直接材料费、机械使用费、其他直接费和间接费用,对每一成本项目可以列出包含的具体施工事项费用,以方便会计核算人员的归类和分配。
3.2形成有效的会计工作标准
要使财务核算周期与施工进度统一,则应该从会计人员的实际工作方面进行改革,首先,应切实加强业务培训,从会计基础工作抓起,制定相关的控制措施,防止工作的随意性,为会计工作的“出勤率”设定统一的工作标准;其次,应对会计工作的实际内容设定工作标准,即针对相关的会计科目、核算对象等,以文件列表形式进行详细的规范,使会计人员有章可循、按章办事。再次,要使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提高,就需要对核算工作制定清晰的流程,对所要提交的财务报表进行明确的时间要求;最后,应对会计工作落实责任人制度,并辅以相应的奖罚条款,以加强会计核算文件制度的有效执行,使会计工作标准能够真正对路桥施工企业的资金核算效率起到促进作用。
3.3建立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
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包括会计核算的项目、时间以及会计核算所采用的基本方法。想在施工时间长、资金流动复杂、资金循环慢的路桥类施工项目过程中建立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看似十分困难,但如果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则不难实现。路桥类施工项目的承建单位应该根据企业的自身特点规定相应的会计核算项目作为统一核算制度的起点,将这些会计核算项目如成本核算、损耗核算、风险预留资金以及核算方法等建立成一个集成性的会计核算系统,使其能够在计算机上运行使用,同时使不同施工阶段、不同分包单位的会计核算在这个集成性的系统下进行,如此一来,整个施工项目的资金使用情况就成为可观察、可控制的,而施工企业的会计核算也会因此变得清晰、明确。本文来自于《新经济》杂志。新经济杂志简介详见
4结语
关键词:公路;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
一、 前言
公路事业单位是开展公路建管养的事业性组织。由于其行业和业务的特殊性客观上要求研究和建立适应公路事业单位特点的会计核算办法。尽管各省制定了公路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实践上进行了系统的探索,客观上促进了公路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完善,但也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长期以来形成以省为单位的公路管理体制,造成各省管理体制各具特点,因此各省制定的公路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办法的局限性,难以适合统一性的要求。基于此,全文希望通过研究公路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研究,认清我国公路事业单位会计产生与发展的环境,在为财政部会同交通部制定《公路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办法》提供决策咨询依据。
二、公路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现状及产生的会计处理问题
目前,不少事业单位日益走向市场,在资金上与财政脱钩,实行自负盈亏。有人提出事业单位会计将逐渐向企业会计靠拢趋势的观点。本文认为事业单位改革走向市场是大势所趋,但不是把所有的事业单位推向市场。
从其核算现状来看,公路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内容将会发生向两边靠的趋势:事业单位型会计核算规范将进一步向预算会计靠拢;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将向企业会计靠拢。而由此造成了以下问题:
1.公路资产的价值不易确定
(l)目前,公路事业单位账面上不反映公路资产,一般在公路建成交付使用时进行公路资产核销,公路资产价值难以从账面上直接得到;
(2)公路资产不同于普通的固定资产,公路一经建成,不能分割、移动、重置,公路资产不是不存在价值补偿和整体更新的问题,而是经过保养和维修永久使用的特殊资产,相对普通固定资产,公路资产价值不易确定;
(3)公路资产本身具有很强的公益性,不以盈利为目的,所需资金由财政划拨,一般不存在投资回收与增值问题,对收费还贷公路其还贷资金与贷款规模与通行费收入有关,与公路资产本身没有直接关系,公路资产计价没有太大的意义;
(4)公路有一定的稀缺性和垄断性,市场价格不易确定;
(5)公路资产的所有权主体是国家,与土地资源有类似的性质,公路资产主要体现特许经营权的价格,而不是本身的价值。
2.将公路资产纳入固定资产核算的意义不大
如果把公路资产纳入会计核算,公路事业单位会计账户和报表中将会出现一个路产巨额数字,而这个数字对“修购基金”科目不会有实质影响,因为公路事业单位有专门用于公路资产的养路费的财政补助收入和上级补助收入,而这些收入的使用一般直接列支,没有必要提取专门的修购基金。因此,把公路资产计入“固定资产”科目的同时,贷记“固定基金”账户,仅仅只是“巨额”数字入账而已,并没有更多的实际意义。况且公路一般不折旧核算,也不提取减值准备,不关注其目前实有价值。
三、解决公路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会计处理问题的办法
尽管公路事业单位资产不易纳入会计核算。但本文认为公路资产有必要纳入财务管理范围。公路事业单位有国家公路管理的职能,对公路资产(财产)进行维护管理监督。基于此,笔者建议公路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应当协助公路事业单位的其他部门,从固定资产价值管理角度建立比较全面财务管理方法。为上级部门和公路建设投资维护提供有效地财务信息支持。具体采取的办法有:
1、采取旧路使用权(运营权)出租体现公路资产的价值
旧路使用权(运营权)出租是指公路事业单位以旧路改造为目的将其管理的某一路段的使用权(运营权)在指定的期限内出借给第二方,作为回报是第二方须全部或者部分支付旧路改造成本,或者公路事业单位享有转让后或改造后的规定数额的收益权。对其如何在会计核算中反映的问题,理论上存在处理方式是:发生时公路资产的评估价值(如存在评估价值的话)不纳入会计核算但须在会计报告中以适当的形式予以反映,同时对收到的现金在“其他收入(公路资产使用权出租收益)”中核算;后续的公路资产使用权转让收益在“其他收入(公路资产使用权出租收益)”中核算。
2、以旧路对外投资解决公路资产核算问题
对其如何在会计核算中反映的问题,公路事业单位的旧路对外投资可以参照无形资产投资会计核算方法进行会计处理,关于公路使用权的会计确认,本文认为,公路事业单位公路使用权投资应当在投资发生时确认,不存在二次确认的问题,因为公路事业单位的公路资产在平时不具有经营性特征,公路使用权(公路特许经营权)的取得不存在交易前提,不符合会计确认的基本条件,因此关于是否可以对该路在平时入账核算待投资时予以二次确认的提法,本文认为不妥,公路资产在投资之前,应当说没有经营性的,它符合一般公路的特征(即公路作为公益性资产不纳入会计核算基本前提),另外,如果提前确认会使会计核算发生混乱。同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披露,另外,其投资收益通过“其他收入”科目反块。这样处理有一定的可行性也符合目前的一些管理规定。从产权理论上分析,路产投资实质是一种特许经营权的转让,投资价值也是特许经营权价值的反映。这种特许经营权价值受到一些外部因素(通行费收费价格水平和交通量等因素)的影响,与投资过程中的协议或合同(其中常常包含繁琐的附加条件)相联系的,相比同公路资产本身联系并不是那么紧密。在此基础上,采用这种方式,有利于体现会计核算的一致性原则,又能简化和避开一些争议性的问题。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公路事业单位的特殊性是研究公路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办法问题的逻辑起点,是制定公路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办法合规性的前提。对于一些有争议的问题给出了选择性建议。本文认为公路事业单位的公路资产不宜纳入固定资产进行会计核算,但公路资产有必要纳入财务管理核算的范围进行管理。
参考文献:
[1]马立新. 企业存货会计核算问题浅析[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10,(05) .
关键词:行政单位会计;会计核算;会计管理;核心能力
一、行政单位会计的科学定位
《会计法》中提及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现代会计又派生了会计决策、会计计划、会计组织等职能,广义而言,会计组织、会计计划、会计决策、会计监督都属于会计管理的范畴,所以,用会计系统的概念可以将会计职能划分为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行政单位会计无论是会计核算,还是会计管理,都必须以社会公共治理的需要为前提,以本单位的财务管理的需求为目标。
(一)误区一--会计不重要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会计核算工作为会计电算化所代劳,出现以会计电算化普遍应用为由削减单位会计人员的提案也就不足为奇了。会计管理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使得会计与其他管理系统相互影响、交叉、渗透,会计的部分作用逐步为其他管理取代。20世纪80年代,我国正式提出“会计管理”的概念,但由于种种原因,相关讨论并没有更大的突破。所以,如果行政单位会计的定位仅仅是会计核算,当核算都由计算机代劳了,会计也就不重要了。
(二)误区二--会计在于管理
随着管理学的发展与盛行,人们对管理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许多人迫不及待地将会计的重心从会计核算转移到会计管理。有此误区主要是源于对会计核算作用的否定,没有给会计管理一个科学的定位,抛弃了会计核算这个根基。当然,会计首先是从历史上的官厅会计发展而来的,行政单位会计自产生起就是为管理服务的。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普遍应用,会计人员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单位的行政管理;同时,会计核算强,而管理弱,会计管理成为了会计职能作用发挥的瓶颈,因而得到大家特别的关注。但不能否认,会计核算是这种管理的性质和内容。
(三)科学定位--会计核算基础上的会计管理
会计核算是基础,正是会计核算的存在,才使得会计管理具有独特性,有其他管理不具备的优势。行政单位会计的发展变化的过程,是一个会计核算与会计管理共同发展的过程,会计核算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促进了会计管理水平的提高,重要性不断增强,更引起了人们对会计管理越来越多的关注。会计只是固守在会计报表披露研究的狭小空间里不求发展,确实将逐步走向消亡,必须充分发挥会计的管理优势,开辟愈走愈宽广的会计之路。不言而喻,行政单位会计的定位离不开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这两个方面。
二、行政单位会计提供会计信息的特殊性
在公共财政框架下,行政单位会计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国家政策的一种表现方式,具体能够提供以下信息。
(一)提供政府自身管理信息
政府部门通过行政单位会计来获取充分而必要的信息,借助会计信息,监控财政资金支出情况、资金绩效,以及债务状况、资产管理情况等,进一步加强管理。政府采购、部门预算、财政监督、收支两条线等公共财政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也需要行政单位会计持续提供相应的信息,不断调整改革措施,以实现改革预期效果。
(二)提供政府财政状况信息
行政单位会计核算的资金主要是政府收取纳税人的税收、在国内或国外举借的债务等。因而,行政单位会计提供相应的财政资金的使用状况、资金支出结构以及资金使用效果,还有政府的资产状况、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等;同时,还提供的政府平衡财政赤字的能力、偿债能力以及债务结构等方面的会计信息,供政府国债购买者使用。
(三)提供政府受托责任信息
随着政府职能转变,为提高政府透明度,建设阳光财政,政府部门主动向社会公众公开行政单位会计信息,反应收支状况、现金流量状况、资源状况等,揭示经济流量和经济存量,展现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也体现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能力,从而达到解脱公共受托责任的目的。
(四)提供公共财政调控信息
按照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在市场经济中,公共财政的宏观调控作用主要通过财政政策来发挥,公共财政制定和实施财政政策,必须依据充分的信息。行政单位会计是公共财政核算体系,提供独特的、能带来价值效益的、甚至是难以模仿的会计信息,因此会计信息是行政单位会计提供的核心品牌产品。
三、行政单位会计管理对会计信息的重要影响
行政单位会计自产生以来就是为政府管理服务的,行政单位会计提供的会计信息满足了多方面管理的需要,应该说行政单位会计本身就具有管理的职能。
(一)行政单位会计核算确认、计量和传递政府公共管理活动中经济信息
在会计核算过程中,行政单位会计始终发挥着分析、判断、预测、监督等控制的职能。会计科目的设置是会计对财政收支归类的体现,对进入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的审核体现会计对财政收支合法合规性的分析与判断,会计核算的基本要素往往是依据会计管理的需要来设计和调整的。
(二)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反映政府全部财务活动及其结果
行政单位会计核算系统,是本单位决策层了解财务状况、获取决策信息的显微镜,实时反映一级政府作为完整的一个会计主体全部的财务活动及其结果。在核算过程中,行政单位会计更通过自身的职业判断,对会计信息系统产生的会计数据进行专业分析,帮助决策阶层深层次的了解会计信息。
(三)行政单位会计提供的会计信息将有助于相关者作出合理的决策
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决策,是对于各类资源的各种备选用途作出合理选择的过程,主要包括三个步骤:明确问题、拟定解决问题的备选方案、研究选定最终方案。无论哪个步骤,都需要充分的相关信息,只有对尽可能完整、相关的信息综合研究后,才能作出科学合理的决策。
四、行政单位会计核心能力是会计核算基础上的会计管理
(一)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是两个行政单位会计的组成子系统
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有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天然联系。在会计核算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会计管理调节控制的职能发挥。在决策中,管理人员设定目标、分析方案、选取方案时,都离不开会计核算提供的会计信息作为参考决策依据;甚至在管理人员执行方案之后,也有赖于会计核算提供方案执行后在会计信息系统中反馈的信息,用于评估执行情况,必要时调整原定目标。由此可见,无论是会计管理的事前计划、预测与决策,还是事中追踪与监控,甚至是事后的分析与评价,始终离不开会计核算提供的会计信息。因此,会计管理受会计核算质量和效率的制约,而会计核算的发展与改革也必须充分考虑会计管理的需求。
(二)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是行政单位会计两个互相依赖的子系统
在现代会计系统中截然分清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不仅徒劳无功,甚至适得其反。会计核算既是会计管理的出发点,也是会计管理落脚点,会计管理必须是建立在会计核算基础上的管理。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公共财政改革的深入,行政单位会计也不能停留在核算的层面上,要从会计管理的需要出发不断完善会计核算,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打造会计信息的品牌,让会计管理成为会计核算的引航灯和目标,会计信息的品牌不能单靠会计核算,它需要来自会计管理的远见和统筹。由会计核算提供全面完整、及时可靠的财务信息和预算信息;在会计核算的基础上,以会计核算对各个经济活动数据进入核算系统前的审核把关为引子,进而有针对性利用会计核算信号牵制引导本单位的收支行为,从而开展会计管理,形成一系列收支规范机制,为预算管理和财政决策服务。
(三)行政单位会计具备微观管理的先天优越条件
最基层的资源获取、资金使用和预算管理方面的活动信息是进行微观管理的必备信息,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和管理的正是最基层的财务运营资源,行政单位会计具备微观管理的先天优越条件,主要体现在:
1. 基于报告的需要。从政府每一笔最基础的收支核算为起点,行政单位会计记录了第一手的财政资讯,反映的公共财政信息最为直接、最为感性,为财务报告使用者追踪机构层交易提供及时、可比、可靠和全面的关于财务和预算的信息,以满足管理、决策和评估受托责任的要求。
2. 基于管理的需要。行政单位会计在核算和管理上比总预算会计更灵活,可在大框架下,进行一系列的改进或者细化,达到核算细致、管理到位的效果。无论是对行政单位的管理,还是行政单位进行的自身管理,要将单位治理真正融入会计系统建设并取得进展,在预算管理中嵌入与治理相关的制度控制和实施机制等,行政单位会计是不可替代、最合适的角色。
综上所述,行政单位会计的核心能力着重体现在会计核算与会计管理的有机结合之中,无论是从内容还是逻辑层次来看,二者都是会计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正是两者的有机结合,才形成了政府公共财政收支的会计管理、控制的循环,构成了行政单位会计的核心能力――会计核算基础上的会计管理。
参考文献:
[1]葛宇飞.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管理措施探讨[J].管理视野,2013(01).
[2]史冬.浅议企业管理中会计职能的转变[J].中国市场,2015(19).
[3]虞珍芳.行政单位会计管理职能提升探讨[J].管理纵横,2014(21).
1.对会计确认标准的影响。会计确认是会计核算的起点,研究一个经济事项是否应当纳入会计确认的范围对整个会计核算程序是至关重要的,对会计核算的正确性起了决定性作用。会计确认的关键在于明确会计确认标准。在可持续发展观指导下,人们对会计确认的标准有了新的要求。传统的会计核算将企业与自然环境分隔开,单独考虑企业在社会环境下的经济业务状况。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企业作为社会责任的一大承担者,担负着解决环境问题的责任,将环境因素纳入到企业业绩评价已是势在必行,新形势下会计确认标准的调整迫在眉睫。
2.对会计确认基础的影响。会计确认基础可分为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两大类,不同的会计确认基础在会计确认时间、会计科目的选择等方面存在差异,我们应针对环境因素,谨慎选择会计确认基础。可持续发展视角下会计确认基础的选择也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3.对会计要素的影响。环境因素作为新增加的核算因素,在传统会计要素中并不存在,为了更加准确地对环境因素进行核算,应扩大会计要素确认范围,将会计要素细分,增加符合环境因素性质的会计要素、会计科目,以提高会计确认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4.对会计核算对象的影响。可持续发展视角下,会计核算引入了环境的内容,对企业资产、负债等会计对象的涵义进行了进一步扩充,各种自然资源、环保责任以会计核算对象的形式反映在会计报表之中,丰富了会计的核算对象。
5.对会计研究对象的影响。目前,环境会计仍处于研究阶段,相关研究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非上市公司存在信息披露不完全,治理结构相对不够健全等问题,不适合开展环境会计研究。因此,当前环境会计的研究对象应当以治理结构相对完善,信息披露符合标准的上市公司为主。
二、可持续发展对会计计量的影响
1.对计量尺度的影响。货币计量尺度是传统会计核算程序中使用最广泛的会计计量尺度,将日常经济业务量化成货币形式进行计量有助于企业准确核算收益,实现企业经济利益最大化。在可持续发展观要求下,企业追求的不仅仅是利益最大化,环境因素成为衡量企业效益的又一大因素,环境因素中包含难以用货币量化的环境资源。在环境会计核算中,如何合理地量化环境资源以及如何将非货币属性计量和货币属性计量有机结合,综合考察企业经营状况将成为环境会计计量的一大难点。
2.对计量属性的影响。传统会计计量属性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等,历史成本计量的运用较为广泛。而环境资源存在难以以货币计量,不能通过市场交易等缺陷,使得传统会计计量属性在核算环境资源价值时存在困难。以边际成本、机会成本、替代成本为基础的适应环境会计的新的计量属性成为学术研究的重点。
3.对计量方法的影响。环境资源种类繁多,难以计量,造成了会计计量方法上的困难。宁福顺、邵周元(2006)探讨了以假想市场法、直接市场法和间接市场法为基础的环境会计计量方法的体系。刘琨(2011)系统的介绍了环境会计的计量方法,主要介绍了人力资本法、市场价值法、市场替代法、机会成本法、恢复防护费用法、假想市场法这六种方法。目前,我国对会计计量方法的探究仍处在理论探索阶段,我们相信通过不断摸索最终可以找到适应环境会计的计量方法。
三、环境会计实际运用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中国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情况下,企业以环境为代价寻求发展的道路已经行不通了,环境问题成为了制约企业发展的一大问题。促进产业结构改革,转变发展方式已经成为了当前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为了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探究可持续视角下我国会计确认计量存在的问题这一举动显得十分重要。虽然目前我国在环境会计核算领域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在环境会计核算实际运用领域遭遇了瓶颈,环境会计实际运用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1.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环境会计要素分类模糊不清。由于环境资源的复杂性,理论界对环境会计的会计要素存在不同理解,对于环境会计的会计要素具体分类存在争论,意见难以统一,缺乏权威性,造成环境会计实务操作的理论依据存在不确定性,增加会计确认难度。
2.可持续发展进程中会计确认标准的暂时缺位。我国目前的会计准则仅对收入这一要素明确了会计确认标准,其它会计要素缺乏明确的会计确认标准,这对环境资源的核算造成了一定的困难。环境资源存在特殊性,我们不能直接应用他国会计确认标准,我国需因地制宜的吸收融合他国经验,推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观下的会计确认标准。
3.可持续发展中会计计量的难度大大增强。环境资源难以可靠计量,在公开市场不能以货币表示,无法交易,不存在交易价格等缺陷制约了环境会计会计计量实务操作的发展。以机会成本、边际成本、替代成本为主的新型计量方式又存在确认过于依靠会计人员主观判断等弊端,使得企业会计信息的横向可比性被削弱,降低会计信息质量,给环境会计的计量工作造成一定困难。
4.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督存在欠缺。一项制度的实施仅仅由政策推广是远远不够的,制度需要法律来保障。只有在法律规定惩罚措施之后制度才能高效、按要求实施。我国对于环境会计仍处于摸索阶段,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尚未健全,相应监督、惩罚措施还未发挥实际作用。
5.政府及社会关于这方面的意识淡薄。政府出于经济发展的考量,忽视了对环境资源的保护,他们忽视了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追求眼前利益、政绩。政府及社会对可持续经济发展缺乏正确认识,关于这方面的意识仍需加强。
会计核算方法是对经济业务进行完整、连续和系统的记录和计算,为经营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所应用的方法。一般包括设置帐户、 复式记帐、填制会计凭证、登记帐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报表编制和会计资料的分析利用等,以下我们称之为传统会计方法;在电算化环境下,为完成会计核算任务而采用的新方法,以下我们称之为电算会计方法。传统会计方法与电算会计方法的综合运用并不断提高,才是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必要保证。把会计电算化说成是在计算机环境下传统会计方法的模拟是只看到了事物的表面或结果,而没有看到事物的本质;电算会计方法只有建立在传统会计方法的基础之上,才能得到发展和提高;同时,也要以电算化环境下特有的方法去解决新形势下的新问题。
一、 明确会计主体与会计对象:"建立帐套"的电算会计方法
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中,一般采用通用会计软件来建立自己的系统,这样,不同会计主体在核算上的差异、不同会计对象适用的具体会计方法必需通过软件的"选项"来加以区别和明确。在应用会计核算软件开展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始,第一件事就是要在系统中建立当前会计主体独立使用的一套核算数据,并明确有关事项以适应当前会计主体的核算要求。这就是"建立帐套",建立帐套时,一般至少要明确下列事项:
(一)帐套编号:为便于计算机的数据处理,以区别不同的帐套或据以命名并建 立相应的文件夹、数据文件名或数据库名称等;
(二)帐套名称:一般为核算单位名称;
(三)会计主管:电算化系统主管的姓名,以便进行全面的操作授权;
(四)启始会计期间:在电算化系统中进行会计核算的开始期间;
(五)具体核算方法或计算方法的选用:如会计科目编码规则、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存货成本计价方法、会计凭证分类方法等;
(六)选择所属行业以预置会计科目。以上在电算化系统中称之为帐套参数。建立帐套完成后,就具备了在电算化系统中开展会计核算的物质基础。在传统会计方法中当然也有帐套的概念,但只有在电算化系统中才需要把它列为一个重要的会计核算方法,在编制会计软件时,需要以特定的技术方法才能实现。有了建立帐套这一方法,就可以在同一电算化系统中为多个会计主体完成会计核算任务。这给学习与掌握会计电算化技术、开展记帐、划小核算单位并分别进行独立核算等带来了方便。
二、 站在电算化会计核算的起点:"初始设置"的电算会计方法
建立帐套完成以后,首先要进行一些日常核算之前的准备工作,主要是三个方面的任务,一是操作人员设置,将会计人员的职责分工在系统中加以明确,同时使系统具有了合法的使用者;二是会计科目设置(即设置帐户),在系统中建立起用于进行会计核算的会计科目(帐户)体系(这部分内容在下一部分单独讨论),三是输入初始余额,是指将原来已经存在于手工系统的数据转入到电算化系统中来,以开始以后的会计核算。
初始设置是会计软件中建立帐套后必需首先完成的,并且只有正确完成了初始设置,才能进行以后的操作。其中较典型的方式是输入初始余额后要进行试算平衡,初始余额平衡后,正式启用帐套。启用帐套后即进入日常业务处理阶段,不能再行修改初始余额。
初始设置中的操作人员设置、会计科目设置和输入初始余额都需要采用具体的方法来实现。其效果的好坏对会计核算的大部分内容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可以说是系统中最为关键的部分,是系统设计水平的集中体现。
在应用中,初始设置工作应尽可能做到准确、恰当、周到、细致。才能取得更好的会计核算质量。
三、会计核算体系的建立:"设置帐户"的传统会计方法的发展运用
"设置帐户"这一传统会计方法在电算化系统中一般称之为"会计科目设置"。帐户是会计科目在核算中具体形式。会计科目是会计要素的进一步细化。通过对会计科目开设帐户的方法,分别对会计对象的不同内容进行反映和监督,是会计核算的主要开式。在大部分会计资料中(如凭证、帐簿、报表等),都要以会计科目做为直接对象来加以反映。从而建立了一个完整的核算体系。
电算化系统在运用这个传统会计方法时,在形式上进行了变通,在结构上进行了突破,使电算化系统的会计核算体系较之手工会计核算更全面、更完整、更合理。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形式上,以";会计科目表"代替了所有分列在不同帐簿或帐页上的"帐户"。在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中,数据主要以"表"的形式存在,无论是设置的帐户,还是输入的凭证。"会计科目表"中,对会计科目首先要分级编号并顺序排列;其次以每一会计科目的"属性"来表示该科目所适用的帐页格式或核算要求;还有,在会计核算软件中,总是由多个相当于"会计科目表"的部分,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核算体系,它们主要为:"会计科目主表"、"部门目录"、"单位往来目录"、"个人往来目录"、"项目目录"等,他们之间以从属或交叉的关系,组合成一个大的"会计科目表"。
(二)从内容上,丰富了传统"设置帐户"的方法。系统内部处理数据时,以科目编码做为会计科目的唯一标识和所属关系的判定依据,使分级核算更加紧凑、严格、清晰;可以根据需要产生新的帐页格式或核算内容;"会计科目表"各部分之间在使用时随时组合,既保证了科目设置的完整性,又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巧妙地解决了事先不可知会计科目的设置。如"营业费用/通讯费"按部门分设置明细科目进行核算时,到底哪些部门实际上真的会发生"通讯费"呢,在电算化核算系统中,只有真的发生时,该帐户才正式存在;电算化系统中"部门目录"、"往来目录"等,本身可以继续分类或分级,而且"部门目录"与"会计科目主表";之间是交叉关系,所有级次的会计科目都可以同时进行"总分类核算"和"明细分类核算",即同时具有本期累计发生额、本年累计发生额、余额等概括性数据和含有业务事项(会计分录)的详细数据(明细帐)。提高了会计核算的详细程度,使会计核算体系更加完善。
四、业务处理的核心:"填制凭证"与"登记帐簿"
电算化会计之所以仍然只是会计,而不是另外一个新的学科,就在于它仍然是以形成"凭证"、"帐簿"、"报表";等会计档案资料为主要任务形式。"填制凭证"和"登记帐簿"这样的传统会计方法仍然是电算化会计系统的业务处理的核心。电算化会计系统与手工会计系统形式上的主要差别就是这些会计档案的存在形式的不同,这就决定了"填制凭证"与"登记帐簿"这些方法的直接对象有着明显的区别,在使用这些方法时,自然也因其对象属性的变化而有所变化。
在电算化会计系统中,"填制凭证"有两种情形,一种是直接在系统中填制凭证,另一种是手工制好凭证后的输入凭证,两种情形都体现为会计软件的一个较为重要的输入功能。与传统会计方法相比,电算化会计系统中的"填制凭证"及"登记帐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凭证中各数据项根据类型、范围和勾稽关系进行有效控制。如会计分录中的会计科目必须在设置的会计科目表中已经存在,并且是最底层的明细科目;根据当前科目的属性确定是否具有某些项目,如往来单位、结算单据号码等;借贷方金额必须相等才能保存;事先确定的借方或贷方必有或必无科目、非法对应科目等;编号可以自动连续;日期可以限制顺序等。
(二)键盘操作较之手工处理的"笔误"更容易发生"误操作",因而";凭证填制"在操作功能上分为"填制"、"修改"、"删除"等步骤,以进行正确性控制。
(三)填好的凭证同样需要"审核",电算化系统的审核可在程序中再次检验凭证的正确性。
(四)"登记帐簿"之前可以"汇总",而不是必须汇总;电算化系统可根据需要随时对任意范围的凭证进行汇总,汇总速度较快且准确;计算机不会因疏漏出现总帐与明细帐登记结果不一致的情况,当然在记帐之前则不必进行"试算平衡"。
(五)"登记帐簿"只是凭证数据的确认过程,而不是抄写或复制过程。这一简单的过程明确了"工作底稿"与正式会计档案之间的界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五、自动化处理的充分体现:“自动转帐的电算会计方法 ”
根据用户定义,由系统自动生成转帐凭证的方法称为"自动转帐",它已经成为电算化会计系统非常成熟的方法之一。自动转帐有两种情形,一种是直接从帐项数据中取数生成记帐凭证,如结转期间损益;另一种是要通过函数进行较为复杂的运算才能得到凭证上所需的数值,如计算并分配应付福利费。自动转帐又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在总帐系统(或称帐务处理系统)中定义并使用的自动转帐;另一个层次是在各个子系统中定义和使用自动转帐,如工资系统中的工资费用分配、固定资产系统的折旧费用分配等。
"自动转帐"一旦完成定义,即可在不同会计期间重复使用,大大提高了系统的效率。
六、会计信息的集中与概括:"编制会计报表"
编制会计报表,是会计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阶段性地完成会计核算任务的标识性工作。在电算化会计系统中,更给这一传统工作任务赋予了新的活力。
摘 要:试图借助会计核算的基础概念,包括会计恒等式、记账规则与报表的批露等,以产权价值运动过程和结果为脉络,从会计视角对产权经济制度进行解读。分析发现,会计基础概念和产权价值运动及产权经济关系是密切相关、相互渗透的。
关键词:产权价值运动;会计基础;产权会计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1-0172-01
1 引言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中国终于迈上了完全市场经济的征程。市场经济的关键问题是所有权,而它的核心内容正是产权制度。事实上,早已有众多会计学者对产权与会计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权会计理论体系和产权会计理论学派”。
2 会计核算中的产权价值运动
综合理论界的众多成果可以发现,产权价值运动及其所体现的产权经济关系渗透在财务会计的各种领域之中。对于任何产权经济活动的会计核算过程,第一步都是在判别它是否引起产权价值运动的前提下,确定是否应成为会计的反映、监督、控制的对象;其次,将已确认的引起产权价值运动的活动,具体量化为一定的资金量并加以描述与记录,这个过程也是对内在的产权经济关系外化的过程;最后,将已记录与描述的反映产权价值变化的资金运动轨迹加以汇总并对外披露。
2.1 会计恒等式
综观企业的产权价值运动,有动静之分,但我们都可以用会计要素构成的会计恒等式来解读。
产权价值的静态形式,是由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构成的基本等式。等式左边的资产,反映了产权价值在企业内部的存在与分布形态,它的来源渠道或者说产权经济主体则是等式右边的要素,负债与所有者权益。负债作为一种借入产权,而所有者权益是一种对经济利益的要求权,它们存在的形态相对地也是左边所反映的资产。所以,资产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实际上是对同一会计对象―――产权价值运动从不同角度诠释而得出的不同概念范畴(施先旺,2010)。
产权价值的动态形式,从会计角度看就是会计的动态方程式:收入-费用利润。收入最终导致股权性产权主体受益,而费用的本质最终必将使股权性主体利益受损,所以,利润最直观地说就是这种“益”、“损”天平的综合结果。
2.2 记账规则
归纳看来,会计对于产权经济发展的贡献来至少表现在这两个方面:一是经济主体的产权价值运动过程及其结果,须依赖于会计的全面、系统、恰当和及时的反映与控制,另一方面,在这种反映与控制贯穿产权价值运运过程的同时,它对产权收益实现的确认、计量、考核、披露及管理也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以下就以基本记账规则为例展开说明。
产权价值运动的流向和流量,可以从会计账户的记账规则中反映出来。产权价值运动的起点和终点总是相伴相生的,并且总量相同,在会计上就反映为“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所以,在进行相关的账务处理时,我们始终围绕一个中心―― “产权价值运动”,两个基本点―― “流向”(即起点、终点)和“流量”,这样就可以把一系列错综复杂的经济业务的头绪,即产权价值运动的来龙去脉理清(施先旺2010)。
2.3 报表的信息披露
从三大基本报表来看,资产负债表反映某一时点的状况,包括这一特定时点产权主体对企业财产的要求权以及这种要求权在结构上的反映、产权价值存在形态在价值量和结构上的反映。利润表则是对股权性产权主体在某一会计期间内损益状况的反映与说明。现金流量表也是反映在某一会计期间内某一特定产权以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表现形式的价值量上的变化与最终结果。若从财务报表的内容看,会计报表是报告产权变化的法定文书(赵士信,1995)。
2.4 小结
以上会计核算的基础概念中体现的产权价值流动的思想,可以简单用现行学者构造的“会计平面模型” ,生动直观地说明会计静态三要素、资金运动和产权价值运动三者的关系。一般意义上的会计核算,是对具体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它是对经济业务做出的一种直接化、表面化的反应,但实际上我们可以从中抽象出潜在的资金运动,从而概括出企业可控制、可操作的现金流,但这远远不是它的本质,逻辑链深处隐藏着的是对经济组织产权价值运动过程的升华。经济组织的产权价值运动、资金运动、具体操作业务,三者凭借会计计量的属性,可以划分为三个一一对应的层级。
3 结论
上述主要是从财务会计核算的基础概念角度对产权价值运动展开研究的,结果表明会计与产权悉悉相关。会计学只有与产权经济发展相协调,坚持产权会计观,并适度推广产权会计变革,适时建立产权会计理论体系与实施方法,才能充分发挥两者的组合优势,不断丰富和完善产权会计理论,共同为现代产权制度与企业制度的建立提供一些推动力。
参考文献
[1]Richard. Mattissich, Guide. The scientific Approach to Accounting. AAA. Accounting Horizon, June,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