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推进信息化建设范文

推进信息化建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推进信息化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推进信息化建设

第1篇:推进信息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科普科技馆

1引言

21世纪是数字化生存的新世纪,人类社会已真正进入信息时代,信息化对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日趋重要性不言而喻。基于计算机技术,以多媒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所引发的一场全球性的信息革命,正在包括科普系统在内的社会各个领域全方位、迅猛地展开。科普信息化成为科普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已逐渐成为共识,推进科技馆信息化建设对创建21世纪新型科技馆的重要性也日渐显现。

2推进科技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2.1 推进科技馆信息化建设是创建21世纪新型科技馆的重要组成部分

信息化是时展不可逆转的潮流,21世纪新型科技馆的技术特征必然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媒化。数字化,使得信息处理技术显得简单、统一、可靠;网络化,可以达成资源共享,科普的时间、空间得到拓展,趋于多向互动;智能化为科普提供智能导师、智能交互界面、自动答疑和咨询、学习助理等系统;科普信息多媒化使得科学知识展示具有多信媒、多通道,集成性、互动性等特点,可以为我们提供多媒化的科技知识展示,人性化的学习环境,交互化的学习交流和智能化的学习辅导。

科技馆作为普及科技知识的前沿阵地,是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的大型社会科技教育设施,是体现我国科技、文化和社会发展形象的重要窗口,在信息化建设的应用、管理上应起重要的引领和带动作用,要通过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更加广泛地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促使科技馆在强化管理、提高效率、规范流程、拓展功能等方面更上新台阶。

因此,要创建21世纪新型科技馆,必然要强化和推进信息化建设,努力实现科技馆管理和科普教育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媒化的目标。

2.2 推进科技馆信息化建设是促进科普教育创新和深化的必然要求

通过使用信息技术和手段,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是促进科普教育创新和深化的必由之路。运用和推进信息化技术有助于更加形象地揭示所要展示的事物的内涵,丰富其表现力,有助于激发受众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推进科技馆信息化建设,恰当运用自动控制技术、仿真技术、虚拟现代技术、影视技术等,将彻底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枯燥的展示模式,促使科普展品与公众互动性的完美结合,大大提高了公众的认知效果和兴趣。

把数字化、网络化的技术充分运用于科技馆的管理和发展中,建立虚拟科技馆和网上科技馆,利用网络、多媒体、仿真技术和远程教育手段,突破科技馆传统科普教育所受到的空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将为科技馆的科普展示和科普教育带来新的变革和创新。

3当前科技馆信息化建设的要求

要有效、深入地推进科技馆信息化建设,创建21世纪新型科技馆,笔者认为规划是前提,建设是基础,人才是关键,管理是保证,应用是核心。

3.1 坚持高起点规划

我们必须着眼于用发展的眼光,长远的眼光,战略的眼光面向应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立足于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资源和基础条件,立足于自身发展的实际需求,来做好科技馆信息化建设的规划。

3.2 坚持高标准建设

有了高起点规划,还要有高标准建设来保证它的质量。在网络建设上,要建立统一的应用平台,软件开发和设备投入要立足长远,适当超前,保证质量。

3.3 坚持高质量培训

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根本上取决于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因此我们要把人才队伍的建设作为推进信息化进程中的重中之重。要经常性组织技术培训和再教育,普及信息化知识,提高全体员工的信息化水平;要组织信息化关键人才进行深度培训,让他们有机会汲取新知识,提高信息化技术水平;要鼓励他们大胆创新,自主开发软件和深度运用软件,逐步形成一批专业性强的技术队伍,这是科技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条件和宝贵力量。

3.4 坚持高水平管理

科技馆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涉及多学科、多部门共同参与的综合性和基础性的工作,要健全组织,强化责任,提高效率,创新机制,成立一个层次高、专业性强的专门机构进行综合协调管理,使信息化建设真正发挥科普的规模效益和整体推动作用。

3.5 要坚持高效率应用

办公自动化、数字科技馆、虚拟科技馆等的建立,必然引起我们工作方式的极大转变,但要真正提高科技馆工作的质量和工作效率,实现科技馆信息化,关键是加强应用,推进网上办公、科普信息化,加快建设网上科技馆,建立综合性科普信息网络应用系统,及时快速地掌握工作动态和科普信息,提高科技馆管理水平和促进科普工作的全面进步。

4推进科技馆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根据目前科技馆信息化管理现状,结合建设21世纪科技馆的发展方向,笔者认为,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一些探索:

4.1 推进管理工作信息化

4.1.1 建立办公自动化系统,实现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有效提高办公效率

建立和运用办公自动化系统,实现科技馆公文处理的现代化,有效缩短公文处理时间,规范办文、办事流程。同时,通过办公自动化系统还可以实现远程办公,这都将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加强办公场所智能化管理,提高科技化水平。一是要搭建科技馆局域网络平台,实现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二是设置电子触摸屏,方便公众查询科普展品介绍、展区分布导引指南;三是设置一面电子滚动屏,滚动播放当日国际、国内最新要闻,播放馆务、政务信息(科技馆馆训、科普活动、学术会议安排、培训项目、气象信息等),广泛应用电子技术扩大信息资源。

4.1.2 建立竞争情报系统,提升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

竞争情报,就是有关自己、竞争对手、竞争环境以及由此引出的相应竞争策略的情报研究,是企业为获得和(或)维持竞争优势而采取决策行动所必需的信息。基于智能信息技术处理的竞争情报系统,实现情报规划、信息采集、情报加工和情报服务的完整功能,能利用智能化信息处理技术,如海量信息的自动分类、自动聚类、重排以及智能检索等,有效实现了情报处理的深度加工和自动化。

建立竞争情报系统将有助于搜集所有外部各类科技馆管理和科普工作的情报信息,通过采集、加工、分类和自动检索等功能为科技馆日常管理提供学习借鉴的平台,也是汇聚各类先进科普知识的重要手段,有助于扩大员工的知识面,从而提升整体综合素质。同时,竞争情报系统还具有内部资料的档案化管理和智能化检索的功能,将促使科技馆的日常管理工作上新台阶。

4.2 推进科普教育信息化

4.2.1 加强网站建设和局域网络建设,实现信息化网络共享

科技馆网站是作为面向全国宣传科技馆和馆际交流的平台,也是青少年学习科学知识、了解科普知识的窗口,是提高全民科学素养的重要阵地。网站的建设要经常推陈出新,内容充实新颖,版面设计独特,能够起到提升科技馆形象、打造品牌的作用,使之成为访问率较高的网站。

4.2.2 拓宽思路,加快信息化建设在教务培训上的衍生应用

科普宣传、科技培训、学术研讨是科技馆的中心工作,我们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运行效率,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取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在教务培训上采用多媒体信息、远程信息等教育网络,有效地缩短学习时间,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实现最优化的教学目标。

(1)建立问题探究网页和专题学习网站。问题探究网页是一种探究学习的模式。采用网上交流的方式,可以把科普研究任务、背景资料、研究方法、指导意见等在网页上,受众也可把研究进程、体会、成果等在网上,问题探究和交流等都是在网上完成;专题学习网站以某一科普学术研讨为专题,并围绕专题构建网络资源,提出学习任务,提供教学指导与学习交流场所、数据检索和访问服务。

(2)大量运用网络技术与仿真技术。虚拟现实是由多媒体技术与仿真技术相结合而生成的一种交互式人工世界,它可以创造一种身临其境的完全真实的感觉。通过仿真技术,创建仿真科普实验室,让受众在仿真的环境中对科普模型等微观或宏观现象进行观察,并可操作改变其结构、状态,并记录其产生的变化结果,获得真实的体验。

(3)探索多媒体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结合多媒体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智能辅助教学系统。智能辅助教学系统由于具有“教学决策”模块(推理机制)、“学生模型”模块和“自然语言接口”,因而能确定受众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特点,能根据受众自己的意愿和理解能力去提供合适的学习材料,实现“人机对话”,并做出有针对性的指导。

4.3 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制度,不断完善信息化长效机制

要强化全员信息化建设意识与信息化管理的观念,广泛宣传信息化的重要性,引导大家正确地使用网络和信息资源。加强对计算机信息化建设的管理,要有专门的机构或部门对科技馆信息化管理进行整体规划和分步实施,在推行的过程中逐步建立绩效评价机制,在管理项目正式实施进入正常状态后,纳入信息化管理的目标或计划,进行业绩和效能评价,以保障科技馆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开展。

5小结

信息化建设是创建21世纪新型科技馆建设的迫切需要,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作,我们唯有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不断掌握和研究、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才能加速科技馆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提高科技馆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实现科普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萍,李一丹. 浅谈计算机信息化建设与管理[J].办公室业务,2007,(6):40.

[2] 俞浩进.试论商业银行竞争情报系统的建立与应用[J].金融论坛,2006,(3):1-3.

[3] 王铟.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4] 钟镔.企业信息化怎么办[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第2篇:推进信息化建设范文

【 关键词 】 校园管理;信息建设;数字化校园;网络工程

1 引言

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展,让校园信息化建设成为势所必然的工程,怎么样高效、合理地进行校园信息化建设是亟需有关各方解决的重点问题。就目前来讲,校园信息系统已经达到静态共享、动态、校园互联、国际互联、远程协调的全面发展阶段,这对信息建设工程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而个人是否拥有相关的信息处理能力也是其中一项决定性因素,学样有必要在技术、人才及制度等几个方面加强培训。

2 校园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2.1 时代背景要求

国家信息发展十五年战略规划的确立,让有十多年信息发展经验的中国,步入到目标更加明确的发展阶段。校园信息化建设是国家信息建设中的一环,不管是从教育产业方面的要求,还是从信息社会方面的要求来看,都是十分必要而应加以认真实施的。数字化校园管理平台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的《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包含学校基本情况信息子集、学生信息子集、教职工信息子集、科研信息子集、体育卫生信息子集、房产与设施信息子集、仪器设备与实验室管理信息子集、学校管理信息代码集和图书管理信息集等。建立涵盖网上教学、网上科研、网上管理、网上服务的信息化平台,全面支持学校教学、科研、管理与服务各项工作,为全校师生员工提供良好的信息化支撑与服务。

2.2 经济发展要求

社会总体信息化的各个环节都有明显的经济指向特点,校园信息化也不例外,虽然信息化的一次性固定投入成本较高,但是一旦将其顺利建成,就会产生极其优越的经济便利条件。而且每多一项校园信息管理系统,其使用者边际成本都能降低到可以忽略不计的数量,所以可以更大限度地挖掘出信息潜能,形成完善的信息系统空间,从而达到管理水平上升的目标。

3 校园信息化原则和可以解决的问题

3.1 校园信息化原则

校园信息化若想达到科学创新,就应当从整体上实现规划设计,只有遵循整体布局原则,才能将计算机与网络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才能让通信技术给教学科研及全面管理提供更加完善的信息服务,最终实现资源、用户、权限等角度的统一化管理,为校园各层次人群提供虚拟平台。

3.2 可以解决的问题

校园信息化建设能够解决下面一些实际问题:网络平台功能的理念与实际差距过大;教师利用网络平台的意识不强;信息技术培训不到位;校园管理的人工化、落后化;管理系统同其他网络系统不兼容;学校未将提升工作效率当作信息建设的发展目标。

4 校园信息化建设的改善方法

4.1 完善基础、提升硬件水平

硬件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近些年来,为了使信息化建设更符合社会发展潮流,我校不断致力于基础硬件条件的改善,以求提升信息服务能力。主要表现于几方面:

(1)以企业合作的方式引进投资,增加服务器数量、提高服务器质量;

(2)提升网络出口带宽,达到千兆校园、百兆用户的总体目标;

(3)更换高性能防火墙,利用其高效的网络负载均衡能力来提高整个网络的使用效率。目前,本校已经初步完成“数字校园”信息平台的硬件环境搭建。网络拓扑结构图如图1所示。

4.2 数字化校园应用软件基础架构的建设

软件基础架构建设的目标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和在一定的技术规范的基础上,建立统一的信息标准,整合各种信息资源和应用服务,建设一个更安全,可靠,可扩展,易维护的综合管理平台,实现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工作的一体化,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方便快捷的网络信息服务。具体应实现几个目标:

(1)建立一个统一的数据基础标准规范,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和一致性;

(2)建立一个统一的信息门户平台,为用户提供一个简要的信息分类、检索与出版为载体的信息服务。以公共数据库为数据源,在统一认证授权模型的基础上,面向用户的单点服务与个性化服务的需求,扩大门户资源信息发现,实现资源整合;

(3)建立统一的认证平台,提供一个统一的用户管理平台,使用户能够通过一次登陆来现实全校所有业务系统的通行;

(4)建立一个共同的数据交换平台,建立数据共享服务,通过数据交换应用来实现对中央数据库的数据共享;

(5)丰富部门业务系统,建立包括数字迎新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职业指导和就业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资产设备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选课系统、网络教学平台等学校信息管理的各个方面的业务系统。

4.3 加强管理、强调建设中的人本思想

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已经是十分普及的现象,为了满足多媒体设备的正常平稳运行,使教师教学活动正常进行,我们采取调查与系统分析的手段,实施了多项行之有效的信息管理方法。

第一是以人本化思想为基础,努力提升管理人员自身素质,将管理者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及时解决教师与学生在信息化利用时面临的各种问题,对多媒体设备进行定期检查维修。

第二是加强信息设备的管理制度建设,给信息设备提供制度性保障。我校先后制定出了“会议中心管理细则”、“信息教室负责人制度”等一整套规章制度,让管理人员与使用人员都能明确自身所负有的职责。此外,设备修理申报登记也是必须要执行的一项关键制度,像信息教室故障登记、零配件更换登记、新软件安装及使用登记、投影仪例行检查登记等。

第三是做好相关的调查研究,认真听取师生意见,不断加强改善工作。学校的信息管理部门可以召开教师与学生代表的座谈会,并在计算机病毒防范、多媒体教室卫生、信息服务态度几个方面进行科学整改。比如我校最近给多媒体教室配备的激光笔,可以进行自动翻页,对于教学效率的提升能够很大帮助,这就是在听取有关教师的建议以后进行的。

4.4 加强培训、促进教师信息技术进步

对于教师来说,若是没有熟练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网络资源最终也无法发挥其巨大作用。所以培养出拥有现代信息技术水平的教师,对于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针对此种现实情况,校园信息化管理部门应当更加深入地了解教师的信息技术需要,举办有关的教学信息资源技术培训讨论,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个别辅导或者集中培训,以达到令人满意的培训效果。学校也可以派出专业人员帮助学科教师进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或者参与网络课程安排。教学管理部门与各专业教师共同做好课程建设工作,让信息技术有效参与课程建设,达到课程与网络的有效结合。

4.5 资源共享、促进信息资源库优化

校园信息网络资源,其合理化建设所涉及到的内容有试题、案例、试卷、课件、重难点问题、资源目录、多媒体素材、网络课程等多项内容。为了让学校的信息资源库能够更加方便地给广大师生提供服务,让教师在授课时对资源库内容稍加改造即可投入使用,一方面学校可以鼓励所有的教师到互联网上去寻找对于教学有价值的资料内容,另一方面也可以由校方统一规划并出资购买精品课程资料,而教师在教学管理部门的统一安排行进行课件的自主制作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通过这三个办法得到的信息资源库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教学的信息资源质的要求与量的要求。

4.6 合理反馈、促进教学评价的信息化

每名学生的自身素质都存在很大差别,这就必须要求学校、教师给他们提供更多形式、更多内容的教学资源。信息网络环境下的学生更应当明确教学主体地位,在教学完成后用过程评价、信息反馈达到教学效果验证,是很重要的学习过程。根据信息反馈与信息评价结果,及时对教学所乃至的信息资源予以调整,达到网络教学资源的动态控制,以满足所有学生的资源需求。

5 结束语

校园信息化建设水平如何,可以衡量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及综合竞争能力。信息技术日渐成为学校改革发展、转变办学模式、提高管理效率的首要推动力。同时,信息化建设可以说是一项需要持续发展创新的工程,在促进信息软硬件技术水平进步的同时,也应当开展相关人才培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真正的校园信息化。

参考文献

[1] 张丽娟.信息化校园中教学资源的共享与共建[J].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03,22(3).

[2] 赵丙科.浅谈怎样推进校园信息化建设[J].甘肃科技,2011,27(9).

[3] 周至勇.校园信息化建设规划的探讨与实践[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0,13(6).

[4] 田备正.构建校园信息化网络平台[J].贺州学院学报,2008,24(2).

[5] 李培峰.基于Web服务的校园信息化平台的设计和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6,27(19).

[6] 滕萍.云计算技术发展分析及其应用研究[J].信息网络安全,2012,(11):89-91.

[7] 傅慧.动态包过滤防火墙规则优化研究[J].信息网络安全,2012,(12):12-14.

第3篇:推进信息化建设范文

湖南省卫生信息化建设回顾

张健在会上总结时表示,“十一五”期间是湖南省卫生信息化发展较快的阶段,特别是近两年,全省卫生信息化建设投入不断加大,建设标准不断提高,建设范围不断扩展,取得了一些实质性的进展。

第一,新农合医疗信息系统全面覆盖。建立了省、市、县三级新农合数据平台,参合农民在所有县乡级、80%的市级和多家省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住院的诊疗数据都能实时上传至省级数据中心(省级平台),实现住院补偿的“即时结报”,也为基金的安全运行提供了良好的技术保障。

第二,公共卫生领域信息化稳步实施。妇幼保健、卫生监督、血液管理等建立了各自的信息系统。投资2000多万元的省级网络与数据中心初步建立,14个市级数据中心硬件建设已基本完成一期工程和投入使用。省级疾控信息硬件平台进行了升级改造。中央投资1.9亿、省级自筹5000万元的农村卫生信息系统建设顺利启动。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卫生信息系统全面启动,城乡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规范化建档率达45.21%。尤其是农村居民电子建档工作近期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全省已达43.8%,株洲、湘潭、邵阳、长沙等市已达50%以上;武冈、花垣、蓝山、邵东、临湘等地位居全省县市区的前列。

第三,医院信息化建设快速推进。全省90%的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启动了医院信息系统建设,16%进行了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探索,20%发行了诊疗卡,其中部分医院开展了医学影像系统、药品使用监管、全成本核算、临床路径应用、双向转诊、远程会诊、远程预约等信息化建设,三级医院均设立了独立的信息科(中心),50%以上二级医院设立了独立的信息管理部门,二级以上医院信息化建设资金占医院总收入比例逐年提升。中央投资2.7亿元的县级医院信息系统建设大部分已经完成招标并正在抓紧实施,省卫生厅组织专家对项目单位开展了专题培训和严格督查把关。中央投资1700万元的株洲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信息化建设项目已经完成招标;中央投资1200万元,由省人民医院连通沅陵县等10所县人民医院的远程会诊系统试点项目已经基本完成并试运行。

第四,卫生电子政务系统广泛应用。切实加强了门户网站湖南卫生信息网的建设管理,在政务信息更新、信息来源、公众交流沟通、社会热点把握、卫生政策法规宣传解读方面进行了改进和强化;依照国家和省政府有关要求进行卫生政务信息公开,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已连续两年被省政府评为“湖南省优秀政府网站”。厅办公自动化系统(OA)经过几年的开发完善,在公文流转、信息文档传递、工作动态、即时消息、通知公告等方面得到广泛运用,今年还新增了与市州卫生局、厅直单位的公文传输功能、电子签章系统,为建成全省卫生系统公文传输平台打下了基础。

“十二五”期间卫生信息化发展思路和任务

“十二五”是深化医改、促进卫生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卫生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张健在会上对这一时期的卫生信息化工作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

“十二五”期间,湖南省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思路是:全面实施卫生信息化“35211工程”,即建设省市县三级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开展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新农合、基本药物制度和综合管理等五项业务应用,建设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两个基础数据库和一个专用卫生信息网络,通过一张居民健康卡实现 “人手一卡、服务一生、卫生通用、开放兼容”的目标。湖南省确定将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搭建省市县三级卫生信息平台。建设省市县三级卫生信息平台,实现跨市州或跨地区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实时采集数据,为管理者提供及时可靠的信息服务。实现上下级平台互联,以及区域内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监管和综合管理等应用系统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面向区域内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卫生信息服务,支持远程会诊、预约挂号、双向转诊、健康咨询、健康教育等服务,支持居民个人健康管理。在省卫生厅建立综合卫生管理信息平台,实现全省卫生信息的交流和共享。省级平台也是省本级医疗卫生机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平台,还包括新农合、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远程会诊等省级业务分平台。各市州卫生行政部门要根据人口数量和地域特点,因地制宜建立适合本地规模的市州卫生信息平台,支持本级和辖区内县市区平台的数据管理和系统运行。各县市区建立依托市州数据中心的虚拟平台,覆盖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及新农合机构等。我省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原则上按照省、市两级信息平台进行部署,部分县市区也可以根据人口数量和地域特点等情况,因地制宜建立县级平台,作为市级分平台,与市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相连接。

第二、建立与完善五大卫生业务应用系统。一是建立和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食品安全、卫生监督、健康教育以及突发事件卫生应急指挥决策等信息系统。整合公共卫生业务系统的信息资源,形成覆盖公共卫生领域的网络体系,促进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化。二是加强医疗服务应用系统建设。以电子病历为基础,以优化医疗服务业务流程、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为目标,积极推进区域医疗协同服务,实现医院与医院之间、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之间的远程会诊、双向转诊和检查结果共享,开展远程预约、诊疗信息查询、网上随访等便民服务。三是完善新农合医疗信息应用系统建设。建立可实现基金管理、费用结算与控制、医疗行为监管、参合管理与服务等功能的新农合信息系统,完善资金筹集和使用的动态和实时监管功能,全省实现实时结算和网上结算,方便农村居民即时报销及政府职能部门实时监管,提高基金监管水平。四是建立和完善药品管理信息应用系统。及时掌握基本药物集中采购、价格、配备使用、报销、监测评价等情况,支撑和保障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运行。建立招标采购信息平台和物流配送信息管理系统,方便政府职能部门监管。五是建立和完善卫生综合管理信息应用系统。建立不同层级的卫生信息监测和辅助决策支持信息系统,为政府决策和政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加强卫生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建立医学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健全卫生行政部门办公自动化系统,提升卫生行政管理水平。

第三、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基本数据库。一是推进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建设和应用。实现城乡医疗卫生机构对居民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疾病及出生死亡监测、医疗服务的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满足居民个人使用健康档案信息、识别健康危险因素、改变不良行为和增强自我保健意识的需要。二是推进电子病历的建设和应用。建立和完善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系统,逐步实现医院之间检验结果、医学影像、用药记录以及患者基本健康信息的交换与共享,提高医疗质量。利用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实现电子病历与居民健康档案、公共卫生、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基层卫生以及相关单位之间的信息交换与共享。同时满足疾病及出生死亡监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医疗保险费用结算、医疗服务监管、医政监管、科学研究和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等工作需要。

第四、健全覆盖全行业的卫生信息专网。依托我省电子政务网和公用网络,建立服务于卫生全行业信息交换和信息传输的卫生信息专网。遵循网络建设服务于平台建设的原则,以平台为枢纽构建覆盖全省的卫生信息服务网络,建立纵向从省到村、横向连通各医疗卫生机构的全省卫生信息虚拟专网。建立国家级平台与省级平台、省级平台与市州级平台、平台与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之间的三级网络连接,保障卫生信息高效、快捷、安全传输。

第4篇:推进信息化建设范文

一、硬件建设。2008年,英山县财政局投资200多万元,建成了面积为120平方米,包含综合布线、网络通信、整体供配电、不间断电源、电磁屏蔽、恒温恒湿、运行参数集中监控、安防、消防等先进功能的机房。由供电、后备电源、防雷接地、精密空调、漏水检测、新风、门禁及电视监控、消防报警及灭火、运行监控及KVM、综合布线等十个子系统组成;机房装修为满足机房对环境的要求,减少整个系统对人员健康、工作效率、设备性能的影响,选用气密性好、不起尘、易清洁,并在温、湿度变化作用下变形小的材料。吊顶采用高档铝合金微孔吸音板,吊顶顶部敷设保温层,吊顶内管道的饰面,使用轻钢龙骨和铝合金龙骨。地面铺设全钢无边防静电活动地板,地板下做防鼠咬密封处理,所有强弱电主干线缆均密闭铺设在镀锌桥内;机房设备按照实用性、先进性、扩充性原则,结合国家及省金财办有关标准,县局选择了阿尔西CYBERCOOL系列双压缩机双系统机房专用空调一台及四台备用空调,爱默生iTrust全数字在线式UPS及山顿UPS,亚都YH-D1000新风机;专用设备有:网络管理、交换专用设备30余台,各种档次服务器11台,各档次微机369台,计算机1台。我县的财政信息中心机房是省财政厅“金财办”颁发验收标准后全省首个通过验收的标准化机房。投入使用四年来,运行稳定可靠、功能全面、可扩充性高,体现了机房建设时的高标准规划,高可用设计,高质量建设的初衷。

二、系统建设。2009年,为适应财政改革与管理的需要,经县局领导讨论和研究,确立系统集成建设原则,决定在全省率先实施财政大平台系统建设。综合业务平台,一期工程包括一个基础支撑平台和国库集中支付(含公务卡、村级双资金)、指标管理、财政总账、非税管理、查询监控等6个子系统。二期工程包括预算编制、政府采购、工资统发、国有资产管理、嵌入办公自动化等业务子系统。综合业务平台的建成,实现了财政业务管理流程的顺畅和系统高效运转的整合,满足了国库支付“内外协调有序、流程统一规范、县乡单位同步、点网即查即收”的业务需求。提高了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实现了非税收入网络化、信息化管理。为财政改革、财政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为构建一体化财政管理信息系统奠定了基础,初步构建了一体化的财政信息化大框架。

三、网络建设。财政局大楼内已实现千兆光纤骨干百兆到桌面连接,每个办公室两个RJ45接口,分别提供财政内网、外网连接。每个乡镇财政所均已连接因特网,财政纵向广域网已于2005年全面延伸到乡镇一级。

四、队伍建设。英山县财政信息中心于2008年成立,为财政局下属的股级事业单位。四年来,信息中心人员从1名增加到4名,局属各单位和乡镇财政所都明确了1名系统管理员,落实了系统管员在单位内专项考试任命,信息中心人员在系统管理员中考试择优录用的用人机制。

第5篇:推进信息化建设范文

为认真贯彻十七大精神,进一步加快我市农村信息化建设步伐,发挥信息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根据中央、省、扬州市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快推进我市农村信息化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2008年农村信息化建设主要目标

1、宽带入户:

新增宽带上网农户1万户,到2008年底,我市宽带入户率提升7个百分点,突破15%,并力争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乡镇具体目标见附件1)。

2、信息化乡镇、村推进(信息化乡镇、村标准见附件2):

建成三星级信息化乡镇2个:高邮镇、郭集镇;

建成二星级信息化乡镇11个:开发区、车逻镇、龙虬镇、三垛镇、八桥镇、卸甲镇、汉留镇、汤庄镇、天山镇、送桥镇、菱塘回族乡;

建成一星级信息化乡镇8个:临泽镇、甘垛镇、横泾镇、界首镇、马棚镇、司徒镇、周山镇、周巷镇。

建成信息化村40个(见附件3)。

3、对农民的信息化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建成信息化服务站12个,信息服务点覆盖各行政村,力争实现“一镇(乡)一站、一村一点”;

二、2008年农村信息化建设主要任务

1、实施宽带入户“1158”工程,每个行政村树立一个农村信息化应用典型,有十名党员干部、种养大户、农民经济人带头接入宽带网,所有行政村百户宽带上网率提升5%,达到或超过8%,实现村村通宽带,全面扩大农村地区信息网络覆盖范围。

2、实施“服务新农村、建设信息村”工程,今年完成信息化示范村网站的建设。通过建设村务公开、村民论坛、村长信箱等网上栏目,在互联网上信息,村务基本实现电子化,进一步展示新农村的风采,促进新农村信息化应用水平的提高,实现新农村信息化水平由电话村向宽带村、信息村的提升。

3、实施农村信息平台建设工程,抓好“高邮新农村”网站建设。根据我市实际情况,以服务农民为宗旨,由市电信局配合市新农办、信息办、农林局、水利局、农机局、国土资源局、民政局、气象局、科技局、教育局等单位,通过开发整合与三农问题相关的“涉农新闻、涉农政策、气象服务、在线咨询、农产品供求、农业招商、农资农机、劳务用工、在线培训”等信息,利用互联网平台,将“高邮新农村”网站建成能够满足农民各种需求的“信息大超市”和“大百科全书”,使其成为我市农民获取信息和推销农副产品的平台,成为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成为外界了解高邮“三农”信息的重要窗口,打造具有高邮特色的“三农”信息服务链。

4、实施“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进农家”工程。在丰富农村党员教育网内容的同时,依托先进的网络平台,实现由党员干部向党员农户的拓展延伸,充分发挥农村党员教育网的作用,年底前实现农村党员教育网步入30%以上的农村党员家庭,使其成为新农村信息化的开路工程。

5、实施电子政务向村延伸工程。利用农村信息化平台将电子政务系统向行政村全面延伸,今年市政府确定建设的二星级以上的信息化乡镇要在2008年8月底前建设到位,其余乡镇于2008年年底前建设到位。

三、主要措施和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按照“政府发动、电信牵头、市场运作、整体推进”的总体思路,调整和健全市、乡镇、村、部门四个层面的信息化推进领导组织网络,切实加强农村信息化工作的组织指导。

2、组织应用培训。市新农办、信息办、电信局共同制定全市信息化应用知识培训计划,按照计划组织落实;加强互联网络应用技术在农村的推广,市各相关部门在提升自身信息化应用水平的同时,充分发挥组织网络优势,动员党员干部、种养大户、农民经纪人和教师、医生、学生等开展互联网接入和应用,全面提升我市的农村信息化普及程度。

3、加强督查指导。在各乡镇开展信息化推进工作的同时,由市新农办、信息办牵头对各镇、部门的目标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及时掌握进度,做好协调与服务工作。新农办要重点加强对小康村宽带入户工作的督查,将宽带入户纳入小康村评比的主要目标,充分发挥小康村的信息化示范作用。

第6篇:推进信息化建设范文

在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木推动下,税收信息化建设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迈进,同时也给税收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和管理程序带来了深刻的革命。这要求我们充分把握信息技木革命的机遇,创造全新的税收管理模式。

虽然税收管理信息化是大势所趋,但目前税收部门却存在许多不适应的问题。一是人的素质不能满足信息化的要求,既懂计算机技术、又懂税收业务和管理的人才缺乏,相当多的税务工作人员计算机应用水平不高。二是在工作指导上存在重“硬指标”建设,轻“软指标”管理的偏向,片面理解“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的涵义,重设备配置,轻推广应用,未能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强大的信息采集和处理功能,不会利用计算机网络信息共享的优势来建立系统、完整的基础资料数据库,为加强税收征管和稽查服务。三是征管业务的不规范与税收电子化建设的规范化相矛盾,目前国税、地税、海关等部门各自为政,没有确立统一的税收征管软件,省、地(市)范围内也没有统一的可供征管业务纵横的网络系统,造成了税收管理信息的不对称,给部分纳税意识差的纳税人提供了偷税、漏税的可能性。

提高税务管理信息化水平,要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采取有力措施:要提高对税收信息化的思想认识,突破部门的局限性,理顺税收管理中的关系,加强国税、地税、工商、银行、海关等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合作,使有关税收的软件、系统集成、网络等现代技术互联互通,克服各自为政现象,实现税收信息与金融、海关、工商管理以及企业等各种信息资源的自动交换,提高税收信息的社会化程度。各地没有必要都搞计算机中心、信息中心和数据库,以减少重复投资。国家有必要抓紧研究制定和完善税收信息的法律法规,建立起相应的法律体系,以保证税务信息网络的安全、可靠和税务机关的数据资料具有法律效力。要加强税务管理信息化的制度建设,把严格的管理和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结合起来,构筑一张缜密、有效的税务管理网络,例如在推行集中征收制度过程中,不能仅仅是空间上的办税场所的集中,而应当通过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实现信息的集中,使过去的人流、物流变成高效率的信息流。要树立培训出效率的观念,重视对广大税务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他们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要严格考核接受培训的人员,对培训后仍达不到要求的人员,要调离原工作岗

第7篇:推进信息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军队

当今世界正面临着新军革的挑战,为迎接挑战,抓住军事战略机遇,不少发达国家将以信息化为核心的军队建设作为转型发展目标,促进军队由机械化向信息化的升级换代。面对新的机遇挑战,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按照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构想,加紧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双重历史任务,力争到二二年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如何以军队信息化建设促进机械化建设,实现军队信息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成为我们面临的重大任务。

1 军队信息化建设的背景

进入21世纪之后,科学技术特别是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改变了传统的武器装备和作战模式,推动了军事理论的创新和编制体制的改革,新军革由此而生。未来战争的战场不只是在前线,更加是信息技术的较量,机械化战争必将被信息化战争所取代,信息化建设成为未来战争的决定因素。信息化战争不会改变战争的本质,但战争指导者必然会考虑各自的信息建设化水平,对战争的后果进行预判,在战略指导上追求如何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完胜战略,减少以血腥杀戮和大规模物理破坏为代价的传统战争的发生。

2 军队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涵

军队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规模庞大、科技含量高,需要在国家最高军事领导机构的统一规划和组织之下,集合各个方面的力量,在军队各个领域推进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利用信息技术武装整个军队,提高整个军队的信息化水平,全方位地提高军队的整体作战水平。

军队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提高整个军队的战斗水平,手段是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武装军队,本质是一个从军队建设全局高度考虑,把机械化军队的军事理论、组织体制、武器装备、军事训练和后勤保障等构成要素改造成信息化军队的相应构成要素,最终建成适合信息时代作战的信息化军队的过程。 立足国情军情,2020年前,我军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信息基础设施、信息系统和信息化主战武器系统以及信息化军事理论、法规标准、体制编制、人才队伍、基础技术等方面,可以概括为“一个基础,两类系统,五大支撑”。

3 科学推进我军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军队信息化建设在实施的过程中,由于受军兵种专业和职能部门所限,对军队信息化建设的内涵存在不同的理解,导致一些单位和部门对军队信息化建设任务、技术政策、法规制度、领导机制等重要问题产生不同的认识,并影响到了信息化建设的决策和实践。军队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如何科学推进我军信息化建设呢?推进军队信息化建设,关键是要把信息化建设的一般规律与我们的国情、军情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军队信息化建设之路。

1.制定信息化建设的科学规划。军队信息化的特点是涉及范围广、集成度高、整体性强,是一项全面立体的系统化工程,它包括军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军事信息资源建设、军队指挥控制系统建设、武器装备信息化建设、军队组织体制信息化建设、军事人员信息化建设、军事理论信息化建设等多个方面。这几个方面就像组成一个水桶的木板,它们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整体军队的作战水平会受到最低的系统环节的影响,因此,绝对不能只重视某一单方面的建设,而应该统筹规划,协同合作,提高整体的信息化水平和作战能力。军队信息化建设形势紧迫、任务繁重,而整个军队涉及的部门多、涵盖的范围广,因此需要在国家层面进行科学规划、系统协调和整体部署,注重顶层设计,避免少建漏建、多建错建等现象发生。

2.掌握信息化建设的主动权。军队信息化建设水平决定一个国家的国防实力,影响着国家安全,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放弃信息化建设的主动权,尤其是在某些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一旦放弃主动权,其他国家则会乘虚而入,给我国的军事安全带来极大的隐患。我国军队的编制体制、武器装备、指挥关系、战役战术原则、作战任务都有自己的特点,必须结合实际,结合我军军情。实践证明,只有自力更生,与时俱进,不断进行理论创新、装备创新、战法创新、管理创新,自己完全掌握核心技术,才不会受制于人。 即便我军信息化建设的道路十分艰难,尤其是在国内缺乏经验、国外技术垄断的背景下,我们还是要下大力气,走自己的信息化建设道路,掌握信息化建设的主动权。

3.坚持军民融合大发展。军队信息化建设并不是闭门造车,而是要充分借鉴各行各业的先进技术和成熟的管理制度,结合军队军情,有选择性地学习、借鉴和使用。坚持军民兼容互利,民用技术特别是新能源新材料、通信技术等方面,民用技术都比军用技术要先进,因此在保证军队信息安全和掌握信息化建设主动权的前提下,要增强与民用技术的交流。这既是军队信息化建设的被宰要求,也是提高军队综合实力的客观需要,有助于增强我国军队先进武器装备的研发,提高我国军队的现代化管理水平,推动军队信息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信息化社会是信息化军队的资金库、人才库、资源库和技术库。军队信息化需要社会信息化的支撑,军队信息化建设只有深深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体系,自觉融入社会信息化建设全局,充分依托国家信息资源和建设成果,才能走出一条投入少、发展快、效益高的路子。

4.大力培养信息化建设人才。人才是军队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所在。军队应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核心是充分发挥广大官兵和科技人T在信息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要以指挥军官队伍、参谋队伍、科学家队伍、技术专家队伍、士官队伍这“五支队伍”建设为重点,加强院校培训,加强实践锻炼,努力造就适应军队信息化建设、胜任信息化条件下作战任务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提倡敢为人先、敢于创新、勇于竞争的进取精神,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和人尽其才创造良好的条件与环境。

5.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军队信息化建设是信息化军事理论、法规标准、体制编制、人才队伍和基础技术等方面的全面改进,需要军队上下扎扎实实地学习,扎扎实实地改进,容不得一点虚假。如果搞面子工程,不切合实际需要,必然会导致信息化系统在战争中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必然会受到战争的惩罚。各级应对本级的职能要科学定位,不要好高骛远,对下级的要求要合理可行,不提空洞口号,不做表面文章,以扎实的工作作风,脚踏实地,一件一件抓落实,积小成大,集腋成裘,推动我军的信息化建设不断走向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何元茂.构建军队信息化建设高级管理人才培养机制[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11,8(04):23―32.

[2]王蓓.我国军事科技信息文化建设的思考[J].价值工程,2012,34:285-287.

作者简介

第8篇:推进信息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县域 农机 信息建设 思路对策

1农机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1.1农机信息化发展环境逐步规范化

农机信息化工作得到涉农部门高度重视,紧紧围绕农机管理主要业务工作,成立了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组织协调农机管理信息化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农机信息化建设中以公开、透明和服务为目标,以农机监理站为示范,以应用系统、网络建设和政务信息采集、编报为重点,全面加强全系统信息化建设,明确了在全系统实现信息技术全覆盖、无纸化办公的工作目标。并定期对该局农机化信息宣传情况进行总结、评比、通报,以重要农时为契机,加强对重点环节、重点领域、重点事项实施宣传报道,充分发挥农机化信息服务“三农”的主导优势,确保农机信息化工作取得实效。

1.2农机信息化体系建设趋于现代化

一是农机信息化硬件设施逐年完善。近几年来,农机部门加大对农机信息化投入,添置了笔记本电脑、摄像机、传真机、扫描仪、数码相机、采访机等信息化宣传工作必要的设备,为农机信息化工作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是农机化信息宣传渠道进一步优化。注重加强与同行业新闻媒体单位的沟通联系,采取信息工作人员异地调研、采访、交流等有效举措让更多的新闻媒体记者、行业人士更深入了解农机行业领域,走进农机,熟悉农机,通过新闻媒体平台实施信息资源共享,为信息宣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建立了信息采集制度,进一步拓宽信息采集渠道。三是逐步完善乡村网络设施。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乡村大部分种粮大户、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组织、普通农机手由于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且依靠外界信息能力和需求较强,都逐步安装了有线电话、购置了电脑并接上了互联网。他们通过网络媒体学习相关农机政策法规、农机维修保养知识,充分了解各类新型农业机械的结构、性能、作业特点,深度了解农时农机跨区作业服务动态,寻找农机致富途径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为农机化信息体系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1.3农机信息化服务领域实现公开化

一是继续发挥传统信息媒体的主导作用,在相关报刊、有线电视、乡村宣传栏等公众宣传媒体上开辟专刊、专栏,向全社会提供农机化信息,通过有线电视频道传递农机工作情况,宣讲《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农机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等政策法规。二是应用媒体网络信息平台实施信息服务。通过农机作业动态信息、推广各类新型、选用农机具和先进农机化技术、宣传农机各服务领域作业情况,为农户和机手及时掌握农时农机作业动态,促进联合收割机、插秧机、耕整机等农业机械参与跨区作业,提高农机社会化作业水平,增加农机手经营收入。

2农机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信息化版面单一

随着广大农户和农机业内人士对农机化信息需求量的增多,对农机信息版面的要求和信息表达形式越来越高,比如某种品牌新型农机具的操作(驾驶)技术,需要通过大量的现场作业图片、全程视频影像进行表达、讲解和演示,而目前农机网站页面(版面)图片大多以静态图片为主、动态很少,缺少网站导航和信息动态链接,页面(版面)单一,缺乏直观性、专业性等特色。

2.2信息化质量不高

农机信息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对农机化信息采集、反馈、整理、分析、传递真正能够发挥宣传主导作用的为数不多,造成农机信息质量不高、利用价值率低,影响政府和农机部门对农机行业各项服务工作和农机发展规划形成决策上偏差,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影响了农机化事业科学跨越发展。

2.3信息优势难发挥

由于乡村广大农户、农民、农机手对农机化信息的反应和应用能力还不强,使强大的信息资源找不到“用户”,造成现有资源流失、浪费;很多用户对电子信息设备及网络技术了解甚少,面对现代高科技信息传递平台“难从下手”,不懂得如何操作使用或者不能科学有效的应用,只能充当游戏、影视和QQ聊天平台,处于“闲置”状态,信息化设备与服务的价值优势不能充分体现,信息传递优势难以发挥。

3推进农机信息化发展的举措

3.1提高认识,建立信息化考核机制

县域涉农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农机信息化工作在推动农机事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要将农机信息化宣传工作纳入乡镇年终目标管理考核内容,明确一名实职领导抓农机信息化建设工作,建立农机信息化考核奖罚机制,定期总结农机信息化工作情况,以信息宣传促进农机服务工作开展,切实做到认识到位、人员到位、协调到位、宣传到位、考核到位、奖罚到位。

3.2加大投入,健全信息化网络体系

应加大多方投入力度,加强农机化信息工作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县乡村三级农机信息网络体系,实现农机信息化资源共享,网络信息全方位覆盖。针对部分乡村信息基础设施薄弱环节,应积极争取政府大力支持,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利用信息化建设中潜在的市场价值,形成政府主导、多方投入的工作格局,加快推进城乡农机信息化建设步伐。

3.3注重交流,确保信息时效实用性

一是加强农机信息员培训。注重行业信息交流,有效提高信息采集质量,力争在时效性、实用性上取得突破。二是要完善信息采集和上报制度,加强与农机部门、农机生产企业(厂家)、农机经销商、农机维修网点、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组织、农机手、农户之间的沟通联系,及时了解掌握乡村农民群众对农机工作信息的反馈情况。三是加强与外地农机部门之间沟通。借鉴外地农机部门信息化建设中先进经验,建立农机化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及时了解最新农机科技信息和农机发展动态,全力推进农机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为新农村建设创造发展环境,真正让农机信息服务于民、惠及于民,推动该县农机化事业大发展。

3.4建立一支业务精素质高的工作队伍

要在农机工作人员中倡导热爱农机化信息宣传工作。从事农机化信息工作也是农机化整体工作的重要部分,要在农机行业热爱农机化信息工作,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真正做到“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工作积极性来自于对工作的热爱,要从内心真正接受并喜爱这一行业,要为自己所从事农机化信息工作感到骄傲和自豪,这是做好农机信息管理工作永不枯竭的工作动力。同时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做好农机化信息工作不仅要做好本职业务工作,还要大力宣传好工作中好的典型、好的经验做法、农机技术的推广成效等亮点热点,加强学习农机法律法规、农机业务知识和信息写作知识、技巧,经常性地深入基层开展调研,进村入户了解农民,查找农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做到定位准确,分析透彻,业务精通。

第9篇:推进信息化建设范文

**区委组织部高度重视组工信息化建设,主要领导亲自过问,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工作中着力整合各类资源,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有力促进了各项组织工作的开展,取得明显成效。近日,又出台《计算机信息系统使用和管理制度》,进一步推进组工信息化建设。

一、强化组织领导。专门成立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组工信息化的建设、规划和管理,组长由分管部领导担任,成员由各科室负责人组成。办公室主要负责制定实施信息化建设工作规划和工作方案,以及信息化系统的建设、日常运转、维护管理、组织实施、牵头协调、督促检查等具体工作;各科室协助办公室开展好信息化工作,明确专人具体负责科室内的信息化系统、软硬件设备的正常维护和管理。

二、严格管理制度。按照“谁使用、谁负责、谁管理”的原则,加强信息化系统的使用和运营安全管理。一是实行工作计算机专人专机使用;二是维护好计算机的硬件设备,定期进行杀毒;三是对于外来软件、磁盘、光盘使用前须进行病毒检测;四是上互联网不随意下载来路不明的软件及程序;五是加强计算机设备的节能管理,下班及时关闭计算机及其连接设备的电源。

三、完善网站建设。遵循“总体规划、分工负责”的原则,不断完善信息化系统的建设、管理和维护。一是各科室根据职责分工撰写、收集、整理拟在网站上的信息,并对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进行审查,报请分管部长审核,经部领导审定后方可,其中重大新闻、事件或其他重要事项的须报请部长审核;二是系统管理员负责网站的日常维护和栏目信息的上传,确保网站信息的经常性更新,以及动态工作信息和上级重大决策、重要会议精神及时。

四、落实保密措施。严格执行安全保密制度,以及国家和上级关于网络安全、保密等规定。一是对在网站上的信息内容进行把关,不泄露工作机密和不宜公开的统计数据,连接互联网的计算机不准处理、保存内部办公信息和暂不宜向公众公开的事项;二是电脑设备、数据、磁盘、U盘等储存介质不擅自外借或随意置放重要的数据资料;三是定期更换信息系统密码,未经许可,不让外来人员随意操作计算机或相关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