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古代思想政治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国古代德育思想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示着古人在道德教化领域的思考与实践。在飞速发展的时代,面对日新月异的环境、多元的思想交流、多样的价值观碰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汲取古代思想智慧,探究传统的经验方法,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与探讨。
1 中国古代德育思想的概念界定
很多学者在进行相关研究时,对中国古代德育思想的内涵进行了概述。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德育是以儒家道德规范为主要内容,融合道法墨各家伦理道德传统、道德规范和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而形成的一个内容丰富,体系庞大的伦理思想和道德实践活动的行为规范、道德教化体系和价值行为标准的总和。”也有学者指出“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佛家等既在德育的内容、方法和途径等问题上相互颉颃相互论争, 又在德育的目的、功能和本质等问题上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虽然表述方式不尽相同,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都指出了中国古代德育思想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家思想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的产物,同时也指出了儒家德育思想在中国古代德育思想体系的主导地位。结合前人的表述,我们对中国古代德育思想做出如下界定:中国古代德育思想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以儒家道德规范为主体,吸收融合了道墨法释等各家道德思想、伦理规范、道德实践的,涵盖广泛、多元一体的德育思想结构体系。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古代德育思想是在古代历史条件中形成的,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局限性,“在德育与政治的关系上,德育政治化超出了合理限度,遮蔽了生活世界,导致了德育本质和功能的异化;在群体和个体的关系上,对群体价值的过分注重,压制了个体道德的充分发展,弱化了德育对个体生活世界的精神关怀能力等。”因此,在继承与发扬中国古代德育思想时,需将其与当代实际相结合,特别是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实际状况相结合,对中国古代德育思想做出符合时代的解释,使中国古代德育思想在高校焕发新的生机。
2 中国古代德育思想的内涵与方法
(一)中国古代德育思想的内涵
中国古代德育思想内容丰富、涵盖广泛,其中“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仁的含义有两个,其一从个人修身的角度来讲,仁即为“修己”。孟子曾说:“仁者也,人也。”(《孟子・尽心下》)《礼记・中庸》中也讲:“仁者,人也。”这里的“人”,是指社会人,是经过后天学习修养而形成的。因而要“修己”以为仁,加强自身修养,养成良好人格。其二从对待他人的角度来说,仁即为“爱人”。孔子认为人与人之间应当相亲相爱,孟子也说:“仁者爱人。”(《孟子・离娄下》)“爱人”要求人们有仁爱之心,爱他人、尊重他人,首要的就是对亲人的爱,“入则孝,出则悌”(《论语・学而》),孝是对父母的爱,悌是对兄长的爱。《孝经》上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指出了孝是做人的根本。试想如果连有生育养育之恩的父母都不尊重关爱的话,如何尊重关爱他人?如果人人都不孝敬父母,不尊重他人,这样的社会又怎能和谐稳定?因此孔子说:只有对亲人保持孝悌之心,才能推己及人,对他人关心友爱;才能由小家到大家,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一直有“以孝治天下”的传统,“使得‘孝'由家庭伦理范畴的概念上升为国家伦理和政治伦理。”但后来扭曲的“愚孝”观念也使得现在很多国人对孝悌思想存在诸多误解。今天我们讲求孝道,更应该返璞归真,回归孝的本质含义,爱父母、敬父母,父母是对的,应该遵从,父母错了,应该指出其错误,这样才是真正的孝,才能保持和谐有爱的家庭关系。“仁”从个人的角度提出了修身处事的准则,“礼”则从社会角度进行了制度规范。礼所反映的封建等级制度和社会秩序已经不适用于现今社会,因此我们不谈礼的具体制度指向,而是吸收借鉴其精神实质。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指出了礼的本质和功用在于“和”。通过规范人们的言行,使其守礼,从而保持社会的稳定。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借鉴仁、礼的思想,教导学生内以修己,外以爱人,遵守校园规范,从而在提高自身素质修养的同时,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
(二)中国古代德育目标
在德育目标上,中国古代德育思想看重人的精神气节,注重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等都表现了高洁的精神气质,令今天的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精神信念的力量,深受鼓舞。北宋大儒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直是传统德育的教育目标,从个人修养到太平天下,从小我到大我,一层层推进,培养受教育者崇高的精神境界以及对自己、对家庭、对国家、对天下的责任意识。传统德育的熏陶将有助于大学生提升自我修养意识,自觉地完善人格品性,提升精神气质,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三)中国古代德育方法
在德育方法上,中国古代德育思想蕴含着多种有效的方法。启发式教学法,得名来自“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启’指的是教育者引导学生思考,‘发’指的是教育者指导学生如何去表达,教育者对学生的启发作用在于引导而不是直接告知其结果。”通过这样的启发诱导,不仅能教给学生知识,更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中国古代很多思想家、教育家都注意到了周围环境对人的后天成长的重要影响。孔子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嗣,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孔子家语》)傅玄的《太子少傅箴》中也有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都比较形象地说明了环境的影响作用。环境作为无形的、不易感受到的存在,是在潜移默化中对人产生着影响,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变化。除了教育者可采用的德育方法,中国古代也十分重视人的自我教育。《周易・蹇卦・象辞》中有言:“君子以反身修德”,即通过反省自身来修养德行。曾子进一步指出了自省的具体内容:“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述而》)当然自省的内容并不仅仅局限于这些,生活学习中的方方面面都可以纳入反省的范围。“慎独”也是一种重要的自我修养的方法,即在没有别人监督的情况下,要自我监督,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陆九渊说:“慎独即不自欺。”袁采也说,慎独即“处世当无愧于心”。这些都表明“慎独”要求人的高度自觉性,强调自律意识的培养,在道德修养过程中不断自我观察、自我约束和自我反省。
3 中国古代德育思想在高校中的应用
(一)将中国古代德育思想融入课程体系中
中国古代德育思想中蕴含着对当今社会有积极意义的时代价值,在对其作出现代诠释的基础上,可以适时地融入到教学中。政治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本质特征,但当前的思政课无论是在教育内容还是教育方式上过于强调政治性,从而导致课堂内容空泛、枯燥乏味,无法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任何课程都不只是单纯地知识传授,思政课作为思想性政治性的教育课程,更应注重对受教育者品性的塑造与思想的引领。因而将古代德育内容适时地融入高校思政课中,不仅可以丰富课堂的内容、提升课程的趣味性,改善政治意味过浓的弊端,还可以通过对古代德育经典、人物故事的讲解让学生感受到道德的力量,体会传统的精神气节,在潜移默化的感染下提高对德育的认同度。
(二)结合古代德育方法,改善教学方式
启发诱导法告诫教师避免单纯的灌输说教,采用探索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育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的思考与探索;自我教育法启示教师应经常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反省,将教师的引导教育与学生的自我教育有效结合。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善也对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应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教学技能水平,开展高水平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同时应不断充实自我,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个人修养。教师作为教育者和引导者,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带来思想上、行为上的影响,他们对理论的讲述与践行,对工作的理解与态度,对现实的看法与思考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发展和行为判断。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同时,也应注重自我教育,养成良好的个人素养,以身作则,发挥人格魅力,对学生产生积极正面的引导作用。
(三)营造德育环境氛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中国古代重视环境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应注重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使其渗透到每个大学生的实际生活中。随着传媒的发展,高校里也出现了很多方便又高效的校园媒体。每天的校园报纸、广播可以开辟德育模块,进行德育宣传;利用校园微博、微信的影响力与号召力,推送德育美文、德育故事,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古代德育的熏陶。还可以开展相关的德育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使学生近距离接受德育的熏陶教育:组织相关的学生社团,引导学生诵读经典,并通过相关实践活动的举办,使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伦理道德的认识,促进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邀请有关的教授学者,开展学术讲座;利用话剧、小品、舞蹈等形式将中国古代德育思想搬上舞台等。通过这些有形无形的方式,使书本上的理论知识逐渐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认识,提高道德修养与实践。同时在此过程中,也应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加强自我修养。自我反省是一种有效的自我修养方法。德育内容的特殊性,要求受教育者经常自我反省,反思自己的不足,从细微处培养自身的自律意识,提升德行修养。现代社会喧嚣浮躁,人们通常为浮华名利所累,越来越少的人能够静下心来修养身心。大学生处于风华正茂、拼搏奋斗的时期,也应该时常静心自省,这样既可以使自己在奋斗中时刻保持动力,又能养成良好的品性修养应对社会的浮华喧嚣,以更加坚强的姿态接受社会的洗礼。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希望可以通过这些借鉴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改善当前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在实际工作中可能面对更复杂的情况,这些都需要高校、教师、学生的长期并持久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赵公弼.传统德育思想的汲取与发扬[J].龙岩学院学报,2009,27(6).
[2]王泽应.中国优秀传统德育思想的开发与现代转化[J].教育科学研究,2006,10.
[3]樊泓池等.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及其对当前青少年德育的启示[J].管子学刊,2013(2).
[4]陈晓静.两汉孝治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13.
[5]于梦竹.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4.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其中的哲学思想、科学精神、人文内涵已经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在党的十报告中,同志提出了培养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这一目标为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文化内涵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主要从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入结合的途径与原则、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运用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与梳理。
关键词: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做出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
学习、了解中华民族特定的价值系统、思维方式、社会心理以及审美情趣等,是培养一个人民族情感、国家观念、社会意识的重要手段。通过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利用中国古代思想资源来解释和论证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利用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一、概念的界定: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提出有一个历史过程,对其含义也有不同的理解。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使用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概念: 在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间, 最近一个时期, 思想政治工作减弱了, 出现了一些偏向,“思想政治工作,”各个部门都要负责任。
目前学者基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关于传统文化的内涵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大多数研究者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温美琳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李菁则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根据历史所提供的条件,创建、改造、传承下来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根据文献分析,大多数研究者从自己的角度对“传统文化”做出了不同的理解,同时对传统文化理解的侧重点也有差别。
二、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源出现代, 虽然古代没有思想政治教育学这一学科, 但也有对人们思想形成规律和思想教育规律的探讨, 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作用、目标、内容、原则、方法、措施等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重要问题。因此,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对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均有借鉴意义。
(一)宏观上系统整理
沈壮海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中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具体实践作了深刻的文化解读,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理论建设具有理论意义。
顾友仁的《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一书则以“透视传统文化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中地位的变迁为目的”对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进行了独具特色的研究。
这一系列著作都给我们宏观理解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
(二)微观上重点分析
有学者尝试着从传统文化中选取一个主要流派或某一主要流派的某些代表人物,重点阐述其思想道德理论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价值。
早期研究最具代表的是邓球柏教授的《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分别总结了《大学》《中庸》《论语》等八部经典论著以及董仲舒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在书中既探讨各思想家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又探讨各家思想可用于当代世界观、人生观、历史观教育的资源。
当前学术界的研究多集中于儒家及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或观点。
三、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入结合的途径与原则
(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入结合的途径
讨论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入结合的途径,是很多学者研究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王东莉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必须植根于中国民族文化精神的土壤中,对民族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的价值吸收和开发利用,进行重新开掘、认识和评价,不断丰富、发展和充实,创造性地转化中国文化传统,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入结合的原则
某些研究者在吸取传统文化中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同时,也尝试从不同视野总结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运用传统文化的原则。
初文杰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积淀,难免会带有历史的烙印,具有一定时代局限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传统文化有合理和积极的一面,但也有不合理和消极的内容。
虽然一些学者已经在这方面有所思考,但研究成果还相对较少,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四、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运用
(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全面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方面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有学者认为,特别是中国化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相通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对中国古代和谐文化、“大同”思想、民本思想等的继承与发展;民族精神是中国优秀文化的直接成果,时代精神是中华优秀民族精神的延续;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传统荣辱观的继承和发展。
(二)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钱穆先生在《文化与教育》中说:“人才之培养,系唯大学教育之责”。作为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不容推卸地肩负着保护国家的文化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和维护民族文化血脉传承的重要使命。
曲江滨、张薇在《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与应用》中指出,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是弘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的需要;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借助传统文化的力量;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缺失要求加强传统文化的作用。
可见,研究者已经从不同角度就传统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作出了比较深入的概括,这为我们以后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知识借鉴。
(作者单位:天津海运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 (俄)列宁.列宁全集(第39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399
[2] .著作选读(下册)[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6: 781.
[3] 陈万柏.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4] 温美琳.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J].法制与社会, 2010(34).
关键词:和谐思想 思想政治 教育 素质 重要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内容,也是解决在和谐社会下矛盾和问题的主要的途径之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它是指导大学生形成正确思想行为的科学,是以人的思想行为形成变化的规律,以及实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作为研究对象。因此,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使高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得到显著提高,促进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这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我们应当积极应用和谐社会建设理论,找出和谐社会构建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路,从而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有针对性与实效性。
第一,和谐思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
和谐思想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思想道德教育是中华民族长期以来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中国古代的德治思想十分注重对人进行道德教化,坚持以民为本的理念,要求统治者发挥道德表率的作用,实现人与人道义基础之上的相互同情与理解,提倡仁爱、宽容等精神,以志存高远为自身的道德志向,并努力追求人格的完善。由此可以看出,在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已经相当重要了。而在现在的和谐社会中,作为高校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也一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目前,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阶段,世界观是对于世界的认识,正确的世界观虽然来自于正确的理论指导和学习,但如果没有良性的人格形态作为内在心理依据,外在的观念灌输就很难起作用。如今的大学生虽然具有良好的知识基础和一定程度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是实践的经验还不足够,缺乏社会经验,政治敏锐性不足,看待问题、事情太片面性,思考问题处理事情的能力还不老练。因此,只有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学习,与他们经常性地沟通,通过情感的交流,让他们能够感受到平等,使大学生能够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克服内心深处的恐惧,主动积极地充实自己,适应和谐社会下的竞争和挑战。
第二,和谐社会建设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理念。
一、以学生为本理念。
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可以说是“以人为本理念”的一种应用。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武装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等社会功能,是引领人们精神世界的主要工作方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为了能够培养学生,高校应该做到对学生生命、价值以及他们的尊严的关心,并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体现出来。以学生为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希望教育者在进行教育的时候,不偏心,不对学生进行个体差异分类,结合大学生自身的优点缺点,因材施教。
二、科学发展观理念。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运用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分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其本身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高校要促进大学生各项素质的全面培养。教育者要结合课内与课外的内容,注重在工作上的相互配合,形成良性的互动。通过建立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体制,确保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能够进行当前的教育,还能够进行长远教育,长远发展,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面发展。
三、和谐的教育理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把教育活动看作是一个有机的生态整体,这一整体既包括教育活动内部的教师、学生、课堂、实践、教育内容与方法诸要素的亲和、融洽与和谐统一,也包括教育活动与整个育人环境设施和文化氛围的协同互动、和谐统一,把融洽、和谐的精神贯注于教育的每一个有机的要素和环节之中,最终形成统一的教育生态链整体,产生和谐共振,达到和谐教育大学生的目的。
四、开放性理念。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开放性的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信息的网络化,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格局,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全方位开放性的新型教育。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打破原来的旧方式,从课堂教育向实践教育、信息网络化教育延伸,从学校教育到社区教育、社会教育拓展,让大学生不断提升人的自我发展能力,不断拓展大学生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激活大学生的思想。
综上所述,在和谐社会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育工作,和谐的思想和高校的思想道德是相辅相成的。和谐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也是建设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的有效保证。高校只有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培养教育,才能够使他们思想融入到和谐社会的建设中,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素质教养,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于玉花,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上半月),2005,(7).
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学科有所不同,他需要一个广泛的社会环境作为支点,只有在优良的大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才能更加明显地体现出来。在当前的教育界内,“养成教育”已经成为一种主流教育思想,每一个教育领域都在寻找自身与“养成教育”的必然联系,这种大众的认可度提升了“养成教育”在社会中的影响,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优良的外部环境。在这种外部环境的影响下,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和学习氛围的涤化,为受教育者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因此,“养成教育”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不仅仅对于其内部环境有深远的影响,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基础。同时,还能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优良的外部环境,促进外部环境的优化,使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外环境的作用下获得突破,使受教育者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促进习J质的养成。
2.养成教育有利于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
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完善,教育效果不好,究其根源就在于缺乏良好的制度规范。“养成教育”恰恰弥补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不完善这一现状,通过对“养成教育”的理解和归纳,将其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去,有利于建立符合受教育者需求的,满足受教育者发展方向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在受教育者的成长过程中,落实“养成教育”,帮助受教育者在行为和习惯上有所养成,形成一定的自律意识,使受教育者能够客观地评价自己,理性地对待社会中的各种现象,积极地面对人生。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建立,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行为的不断规范。
3.养成教育有利于聚集思想政治教育由知识转化为实践的力量
实践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无论是在荀子提出“养成教育”的古代,还是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实践的重要性都是不可否认的。任何知识,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够获得认可,任何文化也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够为人们所接受,“养成教育”理念就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经得住检验的一种活动。任何一种观点、任何一种理念、任何一种思维在外在表现上都是行为,行为是理念和观念的外在表现形式,同时,行为也是与实践接触最为频繁的一种客观实在。“养成教育”就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行为外化的一种内部支撑,恰当地应用“养成教育”能够使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中起到应有的作用。贯彻和落实“养成教育”理念,亦能够促进观念和思想在真实行为中得到体现。在荀子的表述中有这样一句话,即“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这句话阐明了“闻’川见”“行”三者之间的关系,“行”在这三者之中的地位是最高的,作用也是最大的,贯彻好“行”是各种活动的最终目的。那么,“养成教育”就是将“闻”和“见”等各个方面转化为“行”这样一种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集中表现为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转变为培养人良好行为,接受得住实践检验的这一外化形式。
4.结语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深化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丰富了育人手段,拓宽了发展空间。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网络文化建设和校园环境建设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5-0038-0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思想观念、文化传统、语言习惯、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价值取向、思想品格和道德规范。它既以有关物化的经典文献、文化物品等客体形式存在和延续,又广泛地以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性格特征、审美趣味、知识结构、行为规范、风尚习俗等主体形式存在和延续。①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质,肩负着传承、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崇高使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对提高大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富的精神资源,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化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历史是不能割断的,思想政治教育也离不开历史传统和文化背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保证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理想信念,养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还需要借助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孔子“仁者爱人”的儒家思想,孟子“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的人格追求,老子“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等,这些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财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方法永远比知识更重要。现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手段单一、说教味浓、单向传播等弊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修身、治学的好方法,应该在大学生中得到传承。南宋理学家朱熹“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治学方法,古代“重学、自省、克己、慎独、存养”的修身方法等②,都是有效的育人手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拓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只局限于书本、课堂和校园,应该走向社会,走向自然。校外的博物馆、档案馆、纪念馆、历史遗迹和名胜古迹等,蕴藏了丰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利用好这一宝藏,可以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端午节、清明节等传统文化节日蕴藏着丰富的教育因素,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好时机。
二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现路径
加强课程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是教育的第一载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离不开完备的课程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需要精心挑选,系统编排,形成传统文化必修课,在所有学生中打下传统文化的共同基础。开设门类多样、内容丰富的传统文化通识选修课,满足不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要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紧密结合。在专业课教学中,要找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点,达到教书与育人的高度统一。
激活校园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文化活动内容丰富、形式活泼,广受欢迎,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开展主题教育、社会实践、文艺体育、志愿服务等活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设立集中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节,通过主题鲜明、丰富多彩的内容,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大学生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富于创新精神,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善于将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大的生命力。
重视网络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已成为大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的一部分,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有着重要的影响。占领网络这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兴阵地,让学生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最大限度地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积极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承担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十分重要的意义。③要积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网络传播,打造适合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传播的传统文化精品佳作。重点建设一批有广泛影响的传统文化特色网站,引导学校网站开设传统文化专栏。加强校园网络建设,依托高校网络文化示范中心、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等,完善适合大学生学习特点的线上教育平台。
美化校园环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环境包括教学楼、图书馆、广场、操场等建筑和空间,是大学生的主要活动空间,对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和行为选择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校园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应该充分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让学生在充满文化气息的环境中,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在校园广场、教学楼等区域树立孔子、孟子、老子等先贤的雕塑,在教室、图书馆等场所悬挂古代名人名言和书画作品,利用橱窗、海报等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典故、人物等。
注 释
①顾冠华.中国传统文化论略[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6)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3-0039-02
一、隐性教育的发展史和概念
隐性教育的观点发源于英国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于1958年在哲学研究中提出的隐性知识的概念。他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种类型的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像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是另一种知识。”可见,波兰尼把前者称之为显性知识,后者为隐性知识。美国教育学家马丁・杰克逊在波兰尼的研究基础上,把隐性知识的外延扩大到教育学领域。他于1968年提出了学校生活环境中的“隐藏课程”理论(Hidden curriculum)。他认为,一种无显性表象、间接、内隐的教育方式能够使受教育者在不经意间受到教育,同时也可以缓和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说教和抵触的矛盾关系。
我国古代的教育学理论之中也蕴含着许多隐性教育观点。如将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放置于教育环境之中,就能深刻体会到其顺应教育规律,力求循序渐进的无痕引导,通过表象上的无所作为,实则通过默化,最终令其有所为,从而达成最终的教育目的。我国古代教育家颜之推指出“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意为在教育的过程中,受到别人的话语、举动的熏陶和影响,虽然没有刻意去学习他人的做派,但是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自然而然的就像他人了。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不教”是指不采取显性的、主观教育目标外露方式,而是通过一种内敛默化的方式达到教育的目的,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综上所述,隐性教育的中外理论研究古而有之,有许多值得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借鉴的地方。我们把它定义为:隐性教育是在素质教育方针的引导下,以多种教育内容的构成,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以动态传递的方式对学生的知识获取、行为动因、情感本能等方面发生影响的教育过程。
二、隐性教育的主要特点
1.内隐性。隐性教育在与传统的显性教育模式相比,其突出特征在于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目的都不是明显表露的,而是隐藏起来。教育主体不外露,不通过语言、文字、图表或符号等方式明确表述明显的说教方式去对教育客体施加影响,是在潜移默化的双向互动中展开,使得高校学生更容易受到教育内容的影响,同时也体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互动平等的教育理念。苏联教育家霍母林斯基曾说过:“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隐蔽,就越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可见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能巧妙地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转化,在不知不觉自然而然中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于心。
2.个体性。隐性教育的主要载体是受教育者个人,教育内容不通过传统的显性教育的方式进行传递,隐性教育之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很难清晰描述教育目的和教育所施加的影响,这和隐性教育潜移默化的特性相关。受教育者如要获取隐性教育的具体内容,必须以高度的责任心,以及带有最为普通的意图,在主动接触外部信息的基础上获得教育的具体内容。所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能够避免陷入传统的权威式教育,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出现受教育者自觉学习、主动学习的状况,由被动接受教育转变为主动获取教育内容。
3.多样性。隐性教育资源的存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这就要求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也应当是多样性的。因为隐性教育的意图是希望教育对象自己感知、自我接受教育,这与传统显性教育教学方式中教育者和教育体制的僵化不同。教育对象不仅能从传统的课堂教育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同时能够从学校、家庭、社会等方方面面潜移默化地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由此可见,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在受教育者独立主体精神增强的时代,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通过多种方式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之中,在潜移默化中引导人们的思想,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4.开放性。在高校的日常生活中,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全天候、随时随地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仅仅依靠课堂、会议以及一些规章制度的硬性调整和规范。隐性教育往往更能被学生认可。只有当学生自觉自愿地受教育时,才有可能达到目的。例如学校悬挂的内容丰富的标语,学校广播站的播音内容,报刊栏中的报纸,各种课余文化、体育活动乃至宣传海报等等,这些开放性的内容并没有特别强制学生一定要去了解,去学习,但是学生无意中接收到此类信息,在大脑中留下印记,这都会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实践行为产生深远影响。
三、隐性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运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大环境的不断变化,高校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及心理特点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传统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已经不能完全满足高校和社会的发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正确运用隐性教育模式,能够扩大自身的教育内容范围、教育活动范围,能够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的实施。
1.渗透式教育的运用。渗透式教育是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主体以一定的原则和目标,有意识地设置一定的学习生活环境和校园文化氛围,把教育的具体内容不留痕迹地渗透在其中的教育方式。通过渗透式教育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兴奋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巨大内驱力。实践证明,学生一旦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就会表现出巨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自选式教育的运用。高校学生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在于引导、促进学生的发展与自我完善,使命在于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创造适当的条件,提供发现、展示、强化自身特长的平台,促进学生在其优势领域得到最优化的发展。自选式教育主要是借助网络技术、图书馆等作为教育的平台,建立一些学生喜爱的网站,开辟网络教学、校园论坛,制作一些生动活泼、集思想性知识味性于一体的专题栏目等等,为高校青年学生提供大量的可供选择的信息,从而使教育对象实现自我学习、自我内化、自我提高的目的。
3.陶冶式教育的运用。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研究已经不局限在“教什么”与“怎样教”的问题,而是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传承与理解、青年学生的理想与社会责任感等方面拓展。陶冶式教育主要是通过营造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文化环境去陶冶高校学生的情操。校园文化是陶冶式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又一重要渠道。心理学研究指出,在有序、整洁、文化氛围浓厚的环境中,学生会出现乐学的精神状态,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神经,激发人的内在潜能。
4.平等式教育的运用。平等式教育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体现出一种人格平等、互相尊重和双向交流沟通的教育模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平等对话的模式潜移默化地指导正确地“做”以及“做”的技巧,这不仅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教育逐步摆脱传统的说教型的知识教育与制度教育的桎梏,而且有利于学生拥有学习的自,独立承担起学习的责任,培养和锻炼其终身思想体系及政治觉悟的能力。
四、如何开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隐性教育资源
1.利用教师自身的隐性教育资源。通过教师自身的修养,充分提升教师的品德,给学生做好榜样示范。另一方面,加大提升教师品德培养的力度,引入教师品德修养评价机制,使教师在道德实践中对自我品格进行升华,这样会使学生受到教育和熏陶,同时学生也会更易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2.利用规章制度的隐性教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建立科学合理的校规和校纪,在校园生活中,使大学生在自我约束和外在约束两个层面上相互协调,并在相互融合中塑造出优秀的思想品质。在制定学校管理规定过程中,调研学生的接受程度,把握以人为本的原则,集思广益,制定出符合学生心理年龄特点、尊重学生、发挥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的管理制度。
3.利用社会实践的隐性教育资源。充分利用社会实践的作用,积极创设条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利用课外时间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利用暑期社会实践,把所学到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实际运用到广阔的生活实践中,能够提高对书本上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同时还能够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高校学生亲身参与了各种社会活动,才能够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切身地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五、结论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多元化的背景下,各种思潮和教育理念使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诸多新情况、新问题。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政治素养、社会态度和价值观,可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重视大学生内在品质的塑造。
参考文献:
[1]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张铤.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机理[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08).
随着近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不断深化,“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日益彰显,它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指导着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的科学化发展。然而,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未能有效地体现“以学生为本”,大多思想政治教育课仍以灌输为主,其内容仅仅停留在知识化层面,教育过程偏简单形式化,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老师讲授的思想道德观点,难以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无论是通过对古代还是国外的道德教育了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都离不开引导学生坚持自我教育。
(一)学思结合与克己自律
学思结合是自己解决认知问题的一种修养方法。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通过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强调自己解决认知,提升理论修养。克己自律就是要通过行为修养方法达到自制的要求,“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些都表明孔子提出自我约束的要求,让自己的言行符合良好道德的思想。
(二)自省内求与慎独
儒家思想中,自省内求,即自我反省,是在思想深处进行的自律修养。孔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并提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他认为,自省是完善人格,追求道德至高境界的一种途径。慎独,是一种习惯的自律养成,指在独处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能小心谨慎地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思想和道德准则来思考并付出行动。它们二者不仅是重要的道德修养方法,也是道德修养应当追求的崇高境界,均为我国古代修养传统中的精华。
关键词: 知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含义关系提升对策
一、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及其关系
知识教育是指教育者遵循受教育者个体认识、思维活动的规律,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一定的知识技能的教育,使受教育者掌握一定的知识和形成一定技能。知识教育的内容很宽泛,从大的类别来分它主要包括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人文科学知识和思维科学知识教育,以及与之相关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教育。[1]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一般的传授知识技能的教育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虽然也是一门知识,但它与一般性的自然科学知识不同,它是教育者按照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下,通过一定的内容、方法、手段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加影响,促使其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2]
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教育作为不同性质的教育形态,他们既相互区别又关系密切。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教育在教育功能方面存在辩证统一关系。从对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教育内涵的分析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教育作为两种不同的教育形态,根据其不同的教学目的,各有分工,其具体的教育功能是不同的。知识教育的功能主要是传授知识,提升受教育者的文化素养,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主要是提升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质,两者存在明显的区别。但是,从教育的宏观功能来看,教育本身都具有教育性,不论是思想政治教育还是知识教育都具有教育功能,其立足点都是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虽然它们的具体目标不同,但最终目的都是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在这一点上两者之间又具有统一性。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教育内容相互渗透、相互包容,密不可分。知识教育包含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信息。各种科学文化知识体系的建立都是以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基础的,科学知识本身对人的精神世界、对人的成长会产生积极的影响,知识教育可以改变人、培养人。各类课程的教育包含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信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本身还是一门科学知识,思想政治教育首先是知识的传授,知识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知识教育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二、新时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对策
(一)寓思想政治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
知识教育本身就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目前我国高校教育将各学科进行了分类,存在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因此,其他科学文化知识教育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被有形或无形地忽视了。纵观世界其他国家,许多国家的学校教育中并没有开设专门的关于国家精神与道德等方面教育的课程,但这些国家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却都做得很好,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各国教育界都注重将民族精神、道德观念等教育思想融入到知识教育中。据调查,韩国各大学主要是充分发挥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如伦理、道德、人文、政治等文科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以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载体之一,培养具有资本主义法制观念和高度民族责任感的公民。如韩国注重发挥宗教的道德教化功能,宗教课程通过介绍宗教知识传播大量伦理知识;通过培养学生的宗教价值评估能力,提高学生的自我鉴别能力和自律能力。[3]美国也没有类似于我国这样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和独立学科,他们是通过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所谓的“通识教育”学科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4]美国通识教育的目的、内容和考评中都体现了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通识教育内容涵盖科学、人文、社会各领域,通过教给学生人类文化传承中不可或缺的知识、技能和对学生进行一些基本素质的训练,让学生逐步建立起西方主流的世界观与价值观,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现代生活;通过学生对自身文化传统的认知,对国家和民族精神的颂扬,直接或间接地达到意识形态方面内容的教育。在历史、哲学、艺术、建筑等人文或社会领域涉及的科目学习中往往采用较为直接的渗透,而在一些自然科学领域科目的学习中也会巧妙地渗透人文精神,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我国的知识教育课程中也包含着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这些内容有待于引起教育者的足够重视和深刻挖掘。如在我国古代,各种学术思想都不同程度地承载着德化教育功能。朱熹曰:“心之所感有邪正,故言之所形有是非。惟圣人在上,则其所感者无不正,而其言皆足以为教。……使夫学者即是而有以考其得失,善者师之而恶者改焉。是以其政虽不足以行于一时,而其教实被于万世,是则诗之所以为教者然也。”[5]儒学理论之所以流传至今,能够深深地植根于亿兆人民的心底,就是因为其具有经世而不衰的教化功能。
知识是思想政治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坚实基础。如今,各类院校按照学科分类开设了各类文化课程,这些课程都不同程度地包含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如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关系密切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作为一门学问,哲学社会科学具有很强的学术性,这种学术性表现在每门课程都有自己的研究对象、理论体系、内在逻辑和内容框架,与自然科学一起共同构成人类社会学科体系。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哲学社会科学中的绝大部分学科同时又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这本身就赋予了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职责。因此,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建设和发展,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创造学科条件。文学作品是传承社会文化的载体,表现的是社会价值观念。古人云:“文以载道”;“道”是指文学作品的内容,具有思想性,起主干的作用。“文”若失去了“道”就丧失了自身存在的目的和意义。“文以载道”思想集中体现了文学作品的社会。自然科学的各类课程同样具有鲜明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如数学,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数学是辩证的辅助工具和表现形式。”数学教材是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好教材。数学中的许多概念、法则、公式、定理和公理都是从客观事物和现象中高度抽象、概括出来的,处处充满着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因素。由此可见,从不同角度深刻挖掘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寓思想政治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是现阶段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有效途径。
(二)充分利用各学科的相关知识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本身就是一门科学知识。现在大学生课堂所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如《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基础课程以及与此相关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内容,都是经过人类社会长期实践证明为真理的科学知识体系。要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首先必须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与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相匹配的,没有一定的知识教育,学生是无法完全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的。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健康的思想道德品质必须建立在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充分理解基础上。知识教育是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必然要求。科学的革命理论和先进的道德意识,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要被人们理解和掌握,必须普及和传授大量相关的知识,使受教育者不仅理解革命道理的内容,而且把握道理所渗透的知识,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使教育对象不仅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更要在对待相应思想理论态度上具有一定的坚定性,形成正确的思维能力与行为能力,并能够自觉、能动地利用相应思想理论指导自己的行为。
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各门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紧密结合课程各部分所涉及的内容,深刻挖掘其思想内涵,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比如,在讲授《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时,就要学一些哲学、经济学及社会发展史等方面的知识;进行革命人生观教育时,就要学一些人学、历史学、社会学和人生价值等方面的理论。融文化知识教育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既会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性、生动性,使学生喜欢听、愿意学,又会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起积极的促进作用;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真理的力量感染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参考文献:
[1]赵水琛,郭红娟.论知识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6.
[2]成媛.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J].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7,4.
[3]陈立思,高翔.从人文社科课程设置看韩国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2007:7-8.
[关键词]心理学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个体差异理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4-0136-02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们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做好这项工作,既需要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方法,还需要运用心理学相关知识,深入研究新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和一般特点。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象是人,我们必须在工作中找到科学的方法,提高工作的效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运用心理学相关知识与方法,能够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育人效果。在新时期只有掌握心理学相关知识与方法,才能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大W生的思想政治水平。
一、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优越性
在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随着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事业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和新的情况。
(一)运用心理学知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和社会发展的新情况,传统的依靠个人的感情经验支配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暴露出它自身的缺陷与不足。随着心理学的发展,有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吸收了心理学相关知识,进而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把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引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大进步。
(二)运用心理学知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越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科学的教育活动,是运用心理学相关知识与方法进行教育的一种活动。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建立在充分认识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基础上,遵循人的思想活动的规律,因此具有进步性和优越性。
1.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
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历史环境下的一种可行性办法。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引导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伟大工作。作为一种教育人的工作,我们必须正视思想政治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存在固有的矛盾,社会的日益进步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日益规范,要求思想教育工作者正确处理好思想教育工作者、被教育者和社会环境之间的矛盾等等。实际上,这些矛盾在深层次上体现在人们的认识、人类情感、人类意志、人类的态度等心理维度因素中,在浅层次上,则比较明显的体现在人们经历挫折后某种心理上产生的一种不平衡感。
2.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运用心理学知识是一种新的积极的尝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心理学是一门规范的新兴学科,相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来说,它更加侧重于从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上和人类的生理机制科学方面来研究具体的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用心理学知识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能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而且能够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效果。
二、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心理学是一门关于人的心理活动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树立学生正确思想的科学,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交叉,相互包容的内容,我们如果想取得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就必须深刻的认识到这一点。当前在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针对性不强
我国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不强。在实际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者往往忽视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即“一刀切”现象普遍存在。
(二)专业人员缺乏
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队伍的“量”和“质”两个方面都不足。从量上来看,学校配备的思想政治教师的数量,低于学生的实际需求;从教师的质量上来看,很多思想政治教师自身素质较低,业务能力也较差。一些学校配备的心理学工作者都是没有经过心理学专业训练的非专业人士来替代的,在思想政治教师队伍中,专业人才的缺乏也是当前在思想政治教学中采用心理学的困境之一。
(三)课程建设滞后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课程化,存在过争议。“学生的心理和思想是否能通过上课来解决”这样的争论远远没有止息,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通过心理学来取得原有的教学目标,正在以多种形式进入大学生的课堂,这是一种非常有益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尝试。在高校的课程体系中,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课程建设滞后,需要进一步完善。
(四)解决措施
1.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我们要杜绝“一刀切”现象的出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融入到大学生中去,与大学生做朋友,多交流多沟通,尽可能的去了解每个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特征。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兼顾每个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特征,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遇到问题时,不能一概而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每个大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特征,采取不同的解决办法。古代孔子提出“因材施教”,即要根据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实施教育,就要做到了解教育对象的优势、劣势和各自特点。同样的,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我们只有做到首先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特征,选择针对性的教育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2.运用心理学相关知识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高校配备相关的专业人士
在过去,高校的人才引进往往忽视了心理学专业的人才,导致高校心理学专业的人才缺失,缺乏专业的心理学人才去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了更好的运用心理学相关知识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和成效,高校必须重视心理学专业的人才引进,必须在高校教师队伍中,增添专业的心理学人才,培养一批专业的心理学教师。配备专业的心理学教师,在运用心理学相关知识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少走弯路,可以采用科学的方法、有效的途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育人效果。
3.在高校的课程体系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课程化进程
高校需要调整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体系,建立完善的思想政治心理学课程体系。我们需要进行这种积极的尝试,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通过心理学来取得原有的教学目标,让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以多种形式走进大学生的课堂中去。
三、心理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运用途径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被教育者都是个体的人,他们之间的差异性非常明显。在同样的条件下,他们关于同一件事情的看法存在着差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我们必须正确认识被教育者之间存在的个体心理差异。
(一)运用个体气质差异理论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气质是指个人行为全部动力特点的总和,每个人都具有多种气质特点,这些特点有规则地相互联系着,形成不同的气质类别。气质类型有多血质、黏液质、胆汁质、抑郁质四种类型。每一种气质类型的特点和表现都不一样,每一种气质类型的人的表现和特点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根据大学生不同的气质类型,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有针对性的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例如面对多血质这种气质类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就要善于利用他们灵活性高、对什么都感兴趣的特点,快速引导他们对所讲述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面对黏液质这种气质类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就要针对他们反应比较慢,但是情绪稳定、能够坚持做一件事情的特点,采取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不能急于一时,而要慢慢引导他们接受所传授的知识内容。面对胆汁质这种气质类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就要针对他们具有强烈的热情、情绪易激动、性急的特点,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尽快的染起他们的热情,避免他们产生厌倦烦躁的情绪。面对抑郁质这种气质类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就要针对他们具有行动表现上迟缓、有些孤僻、遇到问题困难时优柔寡断,面对危险时极度恐惧的特点。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多关注他们的情绪变化,照顾他们的感受,采取缓和的教育方法。
(二)运用个体性格差异理论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它是人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通过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使外界客观世界的影响在个体的反应机制中保存、巩固下来的,以一定的形式表现在个体的行为之中,构成每一个体所特有的行为方式。每个大学生具有不同的性格特点,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首先要了解每个大学生的性格特点,依据每个大学生的性格特点,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
(三)运用个体能力差异理论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能力是人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现代心理学理论研究表明,个体能力间存在着比较明显的水平和结构差异。个体能力的差异一般表现在四个维度中,第一能力类型的差异,人的能力类型可以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第二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第三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第四能力的性别差异和年龄差异。在大学生思政政治教育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正确认识到每个大学生的能力是不一样的。由于大学生中存在年龄的不同,性别的不同,发育快慢的不同等,导致大学生的能力不同,具体表现为大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差异性。所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兼每个大学生的能力水平,根据每个大学生的能力水平,采取对应的教育方法,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冯刚.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努力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02):44-49.
[2]陈勇,陈蕾,陈F.立德树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04):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