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资产管理廉洁风险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要:财务管理不仅是医院经济工作的核心,还是医院生存和发展重要的环节,更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的医院财务管理制度,是保障医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关键字:医院 财务管理 问题 措施
医院财务管理是基于医院日常经营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财务关系和财务活动而产生的。它通过成本、资金、利润、收入等财务指标综合反映医院日常经营中资产的变动、资金往来、发展潜力等经营情况。通过加强财务管理,可以及时掌握上述信息,发现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和经营管理水平。因此,如何加强医院财务管理工作就变得十分重要。
一、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预算编制不合理,预算管理制度落后。
经费预算管理上存在的不严格、经费统管不到位、规章制度落实度不够、财权财力分散、监督职能弱化等现象,加上缺乏行之有效地管理手段和措施,造成了经费物资流失、浪费严重的后果。
(2)资产核算不准确。
由于固定资产没有设置相应的“累计折旧”科目作为固定资产的减项来反映固定资产净值和累计提取的维修基金,因此造成医院资产不实,财务信息失真、资产流失等问题。
(3)风险意识观念薄弱。
我国公立医院属于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绝大部分都是自负盈亏,还属于“卖方市场”的大型医院,暂不存在亏损的风险。但是诸多大型医院已出现单方面亏损局面,有的小规模医院甚至出现全面经营亏损,所以导致部分医院资产薄弱,正常运营困难。
(4)财务管理人员素质偏低。
院方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引用与管理制度相对落后,社会竞争力的加大和医务人员自身知识水平的限制,对新技术的运用能力低,导致技术理论基础薄弱、知识结构老化、管理与创新意识不强、工作质量和效率不高等。同时,在各类医院普遍存在编制基数不够,财务人员缺乏,在工作量大、业务工作成倍增长的情况下,人才流失严重,补充来源不足,人少事多问题困扰着医院的财务建设发展。
二、有效提高医院财务管理水平的措施
(1)科学编制财务预算,实现医疗资源合理配置。
预算执行过程中必须将责任落实到各科室,甚至各个人员,建立预算执行情况内部报告制度,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考核,认真贯彻落实,以便实现医院预算指标,提高经济效益,调整不合理的支出,实现医疗资源的科学配置。此外,必须明确预算编制不仅是财务部门的事情,也是整个医院全面、综合的管理,要采取业务部门、财务部门相结合的办法,提高全体职工对医院预算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加强教育、更新观念。
(2)加强医院资产管理,防止固有资产流失。
医院不仅要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加强医院资产的管理,防止固有资产流失的同时还要完善资产档案管理,认真进行账卡登记,明确医院资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以及使用部门的责任,定期或者不定期进行资产清查盘点,保证账物相符、账账相符。年度终时,应当对资产进行全面清查盘点,对资产流失现象追查原因并严厉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3)财务人员要树立强烈的风险意识。
财务部门在思想方面应该对潜在的危机保持警惕和清醒的认识,合理对医院的财务报表信息进行分析。即使医院效益再好,也不能放松警惕,不要被暂时的良好业绩所遮蔽。而在医院面临危机的时候,风险意识就显得更加重要。只有财务人员都树立了强烈的风险意识,正确估测风险并有效应对,才能使医院财务风险管理得到充分的保障。
(4)加强培养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
为了全面提高财务人员综合素质,医院领导应重视财务管理人员的选拔,对现有财务人员做到后续教育的投入,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财务分析能力,专业技能、写作、计算机操作及运用能力,及时发现财务风险征兆,为领导及时提供决策信息,防范财务风险的发生。首先,要完善会计人员的从业资格标准,财务管理要求会计人员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坚定的法制观念和较强的工作能力及熟练的操作技能。同时要求他们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廉洁奉公、坚持原则、遵纪守法、参与管理;其次,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通过培训切实帮助他们提高素质、掌握政策、更新知识、拓宽技能、与时俱进的不断寻找差距来完善自己。同时加强对违规者的处罚力度,以此来约束和管理会计人员的职业操守,制定一整套科学的会计工作考评体系和激励制度,定期检查评价会计的工作成绩,有助于提高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成效。
三、抓好财务的管理动态,建立财务公开的制度
一个机构能否正常有效高速的运转,与它的财务管理与制度是密切相关的。而抓好对财务动态的管理与建立公开的财务制度又是日常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1)抓好财务的管理动态。
动态财务管理包括:①资产管理,包括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主要有药品、库存物资、医疗设备、债权和银行存款,这些资产是医院医疗服务必需的、变化较大且易于流失资产,对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数量有直接的影响;②负债管理,包括长期借款、短期借款、预收医疗款、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等;③净资产(基金)管理,包括专用基金、事业基金和收支结余,净资产的多少反映了一定时期医院的盈利能力、积累水平、综合实力和发展后劲,对医院的持续发展影响较大。因此,必须加强管理,提高各种基金的使用效率,促进医院的发展;④业务收支管理,包括药品收支、医疗收支和其他收支管理。它们是会计核算和医院财务管理的主体,特别是药品收入和医疗收入占医院总收入的90%以上,医疗收入更是医院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合理增长规范性收入,降低医疗成本,加强对管理费用的控制,能使医院步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2)建立公开的财务制度。
财务公开制度不仅有利于增强医院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还有利于凝聚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力量和智慧,推进医院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民主化,提高医院经济效益,增强医院的竞争力。①公开财务内容:凡是与医院管理、发展有密切相关及直接涉及职工切身利益、患者利益的财务事项,都要在一定范围内采取适当的方式予以公开。②财务公开的形式:一是会议报告制,即定期或不定期召开职工大会或职工代表会,对医院的财务管理等做出报告,不同的内容应分别由职工大会或职工代表会审议通过,允许并广泛采纳职工提出的合理化建议;二是专栏公布制,即设立财务公开栏,及时公开财务收支状况、职工的分配状况等;三是民主评议制,即医院领导干部每年至少一次接受职工大会和职工代表会述职评议,评议结果要向职工公布。
财务管理虽然不能创造价值,但是能够协助管理,并且是医院管理工作的核心。医院方面只有清楚的知道问题所在以及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切实把医疗服务事业做大、做好、做强。
参考文献:
[1]王萍.浅析医院财务管理中的审核工作[J].经济师,2011
关键词:高校;内部控制;财务内部控制
财务内部控制工作一直是高校关注的重点。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其关注度越来越高。高校属于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工作涉及范围比较广,其财务状况主要依赖当地政府,监督也以上级财政部门或政府监督为主。这些监督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规范高校的经济活动,但是并没有从源头上解决根本问题,导致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工作效率不高,增加了财务风险,阻碍了高校的可持续发展[1]。
1加强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1.1有利于进一步深化改革
国家在相关制度文件中提出,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深化国家行政部门体制改革,政府要减少对高校各方面的管控,强化高校的办学等自。这对高校的发展十分有利,高校拥有了较大的自,可以依法进行学校内部管理。这使高校的财务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导致高校的财务风险随之增加。因此,高校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进一步深化改革[2]。
1.2有利于高校的廉政建设
加强高校的财务内部控制是贯彻党的重要决策制度的利器,它能在高校内部营造廉洁奉公的良好氛围。近年来,高校腐败情况时有发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高校缺乏一个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加强财务的内部控制建设,在很大程度上能对高校管理层的行为。
2.3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当前,由于部分高校的财务内控起步较晚,即使已经将建设内控管理体系提上日程,但仍存在财务内控制度不健全的问题,主要体现如下。(1)未能制定内控规范,内控管理薄弱,无法实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财务内控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2)在资金治理方面,缺少与之相应的资金监管机制,货币资金治理不到位,财务收支审批流程不严,可能造成不必要的资金流失,导致财务失控[6]。
2.4针对具体业务缺乏明确的监督评价标准
(1)预算控制活动。预算控制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预算业务的具体实践中,存在相关人员对预算的认知不到位、预算编制科学性不足、预算执行控制不佳等问题。对预算绩效的评价力度不够,没有建立预算评价体系,有的虽然从制度上建立了预算评价体系,但是考核评价体系过于简单,不够精细化,对预算考核体系难以起到真正的监督作用[7]。(2)收支业务活动。高校的收入制度、票据管理制度等存在缺陷,主要体现如下:未能及时建立专门的机制,缺少专人负责;票据审核不严,存在信息遗漏、印章未加盖等问题。(3)政府采购业务活动。尽管近几年国家有关部门针对事业单位采购管理多次下达政策文件,要求各单位严格执行政府采购流程,按照相应的规章制度行事,但据调查,目前部分高校的政府采购业务还存在不少问题,如采购业务责任不明、独立性缺失、验收制度流于形式。(4)资产管理活动。高校在资产管理方面存在制度缺失、人员缺乏、管理章程不规范等问题。具体分析可知,高校的资产管理粗放,实际管理过程中人员配备不足,各部门之间有沟通壁垒,资产管理人员不能全面掌握每一资产的使用情况与状态,且未能定期进行资产清查,不能摸清家底;“重购置,轻管理”的传统思想未能及时转变,只是一味地购置资产,有部分资产被闲置[8]。
3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的对策
3.1增强财务内部控制意识,提高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
首先,高校的财务管理人员应该树立高内部控制建设意识,高校的领导要以身作则,加强对内部控制理念的宣传。应该从高校发展的大局出发,为高校的内部控制工作提供支持,改变传统的发展理念,及时学习新的知识,主动接受新的发展理念,以学校的未来发展规划为依据,对内部控制工作进行合理分配,各院校也要积极配合内部控制工作,组织相关财务人员积极学习,提高内部控制的管理水平。其次,财务人员在不断提高自身知识素养的同时,还要做好宣传工作,组织高校人员积极学习内部控制的相关文件,使其认识到财务内部控制的建设性作用。最后,还要强化风险控制意识,梳理内部控制流程,寻找风险点,针对可能发生的风险制订完善的策略,立足单位的发展实际,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发展体系,寻找内部控制行之有效的方法。
3.2设置科学的高校财务内控管理组织架构
具有完善且完整的组织架构是高校顺利实施财务内控的必要前提,各高校应当从实际出发,建设科学的财务内控管理组织架构。首先,建立权力制衡机制,以校长负责制为核心,由校长担任组成、组建财务内控体系建设的领导小组;其次,由财务部门牵头,人事、审计等部门参与并配合,组建一支高水平、高素养的内控管理监督小组;最后,各部门明确其在财务内控中的职责与任务,由财务、资产、采购等部门形成内控体系建设与内控制度具体执行部门,将责任落实到各岗位,逐渐形成相互配合、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机制。
3.3完善高校财务内控制度体系
无规矩不成方圆,高校财务内控的实施需要建立健全内控制度,以制度为保障,规范高校内部相关人员的行为,促使内控工作质量得到提高。具体做法如下:第一,制定《XX高校内控规范》,其中对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的职能进行准确的定位与划分,针对各项业务,如预算业务、采购业务等,建立标准化流程与规章制度,实现严格的“制控”;第二,加强资金治理,制定《货币资金治理办法》,强化财务收支审批制度、内部稽核制度,并对专业资金的使用加大管控力度,实现独立核算,做到专款专用。此外,高校还应建立风险评估与预警机制,从高校层面、业务层面出发,对内控工作组织、关键岗位人员管理,以及一系列业务活动,展开风险评估,找出潜在的风险因素,及时发出预警信号,由风控人员予以处理与防范,将风险损失降到最低。
3.4针对高校具体业务建立明确的监督标准
控制活动是财务内控的一大要素,要想规范控制活动,确保一系列控制活动的有序推进,高校应当针对具体业务加大监督管控力度,设置明确的监督评价标准[9]。(1)针对预算控制活动,应当大力推行全面预算管理。一方面,加大内部宣传力度,通过宣传引导,强化高校从管理层到各部门教职工的预算意识,使其可正确认知并重视预算管理,形成良好的预算管理理念,在实际工作中积极配合。另一方面,优化全面预算整个流程:预算编制环节,不再仅由财务人员负责,而是强调其他部门的参与,且不再依赖增量预算法对预算数额进行设置,而是结合实际业务的特点选择适宜的预算编制规范,丰富预算编制草案的内容,增强预算编制的科学性,真实地反映实际情况;预算执行环节,重点解决预算与实际指标不相适应,出现明显预实偏差的问题,实现执行全过程的动态跟踪监控,确保预算相关人员能掌握预算执行进度,对于不可抗力因素引发的预实偏差问题,应当经过严格的层层审批流程,予以适当调整,在增强预算刚性的同时,保障其灵活性,进而提高预算执行效率;预算绩效考核评价环节,建立科学有效的绩效评估体系,对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等进行综合考核评价,对项目的阶段性成果进行严格的检验,提高目标管理的实现程度,确保评价结果,为下年度的预算工作提供参考依据[10]。(2)在收支管理方面,高校应及时采取以下措施,加强监督与管理:①拟定专门的规章文件明确对收支业务管理提出规范与要求,并配备专业人才对此负责;②在科研项目资金申报、技术培训营收等方面夯实制度保障,规范收入,仔细审核实际与合同规定金额,以防出现金额不同的问题;③规范票据管理,有力解决票据虚假的问题,针对票据管理进行明确的规定,及时建立相应的制度,对票据管理操作流程展开全面的监督,保证金额核对准确、信息填写无误、印章加盖等,使票据管理工作质量与效率不断提升,降低后续审核工作的难度[11]。(3)针对政府采购业务,高校必须严格落实国家政策,实行集中采购,优化具体的采购流程。明确划分采购、验收等岗位职责,遵循不同岗位相分离的原则,增强采购工作的严谨性与独立性;重点把握采购环节的风险控制点,如供应商资质审核、采购需求与预算详解、招标文件符合要求、合同条款明晰等,加强采购过程中的风险控制与防范,提高政府采购工作完成质量;落实验收制度,在实际验收过程中,要求相关人员执行既定的验收程序与制度,有序进行初验、复验,检查采购产品数量、质量、性能等,由专业人员负责,或者对外引进专家,以防出现部分供货商钻空子、部分采购人员收取好处等问题。(4)在资产管理方面,完善资产管理模式。①明确划分财务资产处及各使用部门的职责与权限,资产管理人员负责拟定制度、办理相关手续等,资产使用人主要负责确保资产的安全完整,使用部门配置管理岗,负责对接工作[12]。②将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资产管理人员必须全面掌握各资产的使用情况,按照要求定期盘点,保证账实相符,并根据实际资产需求进行预算申请,及时上报闲置的资产各部门,再进行内部调拨,以提高资产的利用率。
4结束语
我国内部控制工作在建立方面和思想观念上还不完善,仍存在各种问题,如评价体系和风险评估体系不健全,因此高校之间必须统一认识,加强对制度的建设,提高财务人员的基本素养,建立风险评估体系,为高校未来发展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参考文献
[1]陆茜.C高校资产经营公司财务内部控制研究[D].桂林:桂林电子科技大学,2020.
[2]刘亚军.L职业技术学院财务内部控制改进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19.
[3]王宗飞,郭建明.人工智能在高职院校财务中的应用研究[J].工程技术研究,2021,6(13):239-240.
[4]靳利珍.郑州HK学院财务内部控制问题研究[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7.
[5]李佳骏,张琳梓.大数据下高校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构建研究[J].投资与合作,2021(3):48-49.
[6]林煜德.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投资与合作,2021(11):141-143.
[7]王怡辰.地方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研究[D].沈阳:沈阳大学,2018.
[8]王日元.高校财务内部控制问题及改善措施[J].时代经贸,2019(11):57-58.
[9]张薇.我国高校内部控制的典型风险点及其化解策略[J].经营与管理,2022(3):172-176.
[10]戴文昭.政府会计制度背景下高校内部控制建设探析[J].长沙大学学报,2022,36(1):82-86.
[11]翟梓琪.以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提升高校财务水平[N].中国会计报,2021-12-10(15).
【关键词】高职院校 设备采购 廉政风险 防控对策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4C-0004-02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财政投入逐年增加,高职院校硬件设施的投入力度也在不断加大,教学设备的采购规模大幅度增长。在设备采购过程、特别是学校自主采购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高职院校设备采购环节存在诸多廉政风险。设备采购成为高职院校党风廉政建设重点关注的关键领域,防范设备采购风险成为高职院校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任务。
一、高职院校设备采购环节存在的廉政风险
(一)计划编制阶段的风险。一般而言,学校的教学设备采购都要按计划进行,即由校内设备使用单位提出购买申请,编制所购设备清单,报校内资产管理部门审核,报请示领导批准后方可购买。而设备采购计划和清单通常由设备使用教师个人提出,就会存在三个方面的风险:一是指定品牌,或通过限定特定的技术参数变相指定品牌,倾向于某个供货商;二是所报的预算价格明显高于市场价;三是多报设备或所报的设备性能差,不符合实际教学的需要,造成资金浪费。
(二)采购执行阶段的风险。采购执行阶段通常由校内资产管理部门完成,主要包括确定采购方式、招标公告、组织评标活动等。
采购方式的确定是采购招标工作启动准备,是招标人计划明确后如何运作的抉择过程。其风险点主要表现为采购人员出于某种目的,未选择最合适的采购方式,如应该公开招标但采用邀请招标,将竞争性谈判与询价混为一谈;或者设备使用人和采购人员达成某种共识,以“所需设备时间紧急”理由把本应公开招标采购的设备列入单一来源采购,达到自由选择设备供应商的目的。
招标公告环节其主要风险点表现为采购人不在公开媒介招标公告,只是通知某些相熟厂商参加招标,从而造成潜在供应商无法进入参加竞争。
评标活动主要风险在于:评标活动只是由设备使用者、采购人员、监督部门人员和指定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评标人员相对固定,留下风险隐患;提前泄露评标人组成情况,可能造成投标人和评标人联手操纵采购结果、增加采购成本;评标人不严格按照招标文件评标,对采购进行排他性限制。
(三)合同签订阶段的风险。中标人确定后,由采购人员负责与中标人签订合同。在合同签订过程中,由于没有了第三方的监督,容易产生采购人员与中标人擅自变更招标实质性内容,或者合同价与中标价不一致。学校自主采购项目,普遍存在资料不完整的问题,且建档不规范,采购资料都是由采购人员单方保管,导致篡改行为难以被人发觉,给腐败留下可乘之机。
(四)货物验收阶段的风险。在验收环节中,由于多数高校采购与验收职责不分,校内采购人员又是货物验收人员,极易导致供货商与验收人员串通,验收人员故意放松验收环节,出现供应商延迟交货、质量与合同约定不符、数量不足等情况。
二、采购廉政风险防控对策
(一)制定采购制度,规范采购程序。完善的规章制度能够有效约束人的行为,规范办事程序,在管人、管事、管财、管物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高职院校的设备采购工作中,结合学校实际,针对采购中可能存在的风险点,制定并完善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采购制度,对规范采购程序、防范廉政风险起到积极的作用。采购制度应着重明确几个方面的内容:采购范围、采购金额的限定;采购方式的选择;参与采购活动的部门及其职责;采购程序的规定;违规责任追究等。只有制度完善、机制健全、措施到位,才能减少或防止采购活动中的腐败行为。
(二)加强采购监督,严把六道关。具体从以下六个方面展开:
1.把好技术文件编制关。提出采购计划、编制技术文件是采购活动的前期工作,通常是由设备使用部门来完成,在多数情况下,又都是由使用教师个人来完成,形成一个人说了算的现象,这就极易导致教师在编制技术文件时指定品牌,或者过分强调关键性指标,出现排他性条款。为避免这种情况,采购计划的制订和技术文件的编制应由多名具有专业水平的教师共同完成。只有技术文件编制合理,才能充分调动各生产厂家之间的竞争,使学校有较大的选择空间,价格下降的幅度也较大,可以减少不公平竞争及腐败行为的产生。此外,为了保证预算价格公平合理,应由参与编制计划的教师以及资产管理部门和纪检审计部门的人员组成询价小组,对拟采购的设备进行市场调查,共同确定接近市场价格的预算价,以有效避免采购人员虚报价格从中渔利的不良行为。
2.把好信息关。招标信息的是设备采购活动的重要环节,信息是否广泛决定参与投标的商家数量的多少。参与竞争的商家多,学校选择面就广,就能最大程度降低采购价格。而信息也往往成为被忽视的环节,多数学校都是由采购人员来完成这项工作,容易出现采购人出于不良目的不在公开媒介招标信息,而是直接通知经常有关系往来的公司参加投标,也就是通常说的“人情标”,造成招标活动不能够在公平、公正、公开的环境中进行。避免这种现象的办法是,采购信息指定由监督部门负责在学校对外网站、政府采购网站等公共媒体公开,这样才能有效避免暗箱操作,杜绝人情标。
3.科学组建评标专家库,严把评标专家抽取关。评标专家是评标过程的直接参与者,对评标结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使学校采购活动能够科学、公平、合理地进行,学校应根据不同专业建立相对固定的评标专家库。在评标专家的选择上,除强调专业水平和学历水平外,还要着重考察政治面貌、思想觉悟、品德修养等方面的表现,组建德才兼备的评标专家库,从根本上避免由于评标人员的素质问题而产生的腐败现象。再者,为尽量减少投标商家与评标专家私底里串通的机会,应采用随机抽取评标专家的方式,并且在采购活动即将开始前进行,以保证评标专家信息的保密性。此外,要加强对评标过程的监督。监督工作应有纪检审计部门人员全程参与,督察评标专家是否严格按照评标文件的标准进行评标。同时注意评标方式的选择,在评标方式上通常包括最低价中标、合理低价中标、综合评定、专家投票、专家打分等方式,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评标方式。实践证明,合理低价中标是较为科学合理的评标方式,它既可以避免各种人为因素的干扰,又可避免商家间的恶意竞争,真正为学校赢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4.严把合同签订关。采购合同的签订是采购活动的重要环节,但也是多数学校容易忽略的环节。一些学校认为评标结束中标单位确定后就可万事大吉,后面的事情任由资产管理部门的人员去完成,很少再有其他部门参与。这就给负责签订合同的人员创造更改合同约定、弱化商家风险责任甚至篡改中标价的机会。因此,合同签订环节同样存在风险,合同的签订同样需要严格把关。有效的做法是参与前面采购活动的部门仍要参与合同的审核,各个部门审核签字确认后,再由资产管理部门正式与中标人签订。同时,合同要送财务部门备存一份,财务部门根据合同约定的价格给予办理付款手续。通过层层把关,才能最大程度减少各种廉政风险,防范各种腐败行为的发生。
5.严把验收关。事实证明,把好验收环节关也同样很重要。学校应组建由资产管理部门、设备使用部门、教学管理部门、纪检审计部门组成的设备验收小组,在每个采购项目完成后,由使用部门提出验收申请,资产管理部门组织验收小组共同验收。参与验收的人员应在验收单上签署意见,并且应将验收意见作为财务部门拨付货款的凭证。
(三)重视廉政教育,提高采购人员思想素养。有效的教育可以使一个人的思想得到不断净化和升华。因此,各高校要加强采购人员的思想道德及反腐倡廉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组织采购人员学法规、听报告、作座谈、看电教片等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廉政教育活动,提高采购人员的思想觉悟,增强责任意识、纪律意识和廉洁自律的自觉性,自觉抵制商业贿赂,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的采购环境。
【参考文献】
[1]钱大益等.高校设备采购工作廉政风险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5)
[2]林体排等.浅谈高校政府采购廉政风险受防范对策[J].中国政府采购,2011(1)
论文摘要:实现科学化精细化财政管理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具有现实迫切性。科学化精细化所要突破的工作重点和难点主要是预算编制管理、收费资金统管、专项资金管理、国有资产管理,需要外部环境助推和内部协同整合来提升财政管理的效能与效率。
财政部部长谢旭人站在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紧扣当前财政管理的脉搏,深刻精辟地揭示出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理财新方略,抓住了公共财政管理的灵魂和财政工作的活力源泉。我们必须把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贯注到、落实到财政工作的全程运行之中,使之发挥出强劲而持久的重大作用。
一、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具有现实迫切性
首先是政府转型需要财政管理“转轨”。责任型、法制型、服务型政府的职能履行离不开公共财政的高效精确运作来体现与实现。另一方面,也是民主政治不断进步的紧迫要求,社会公众对财政资金的收支管理有权利、有意愿知晓其来龙去脉和效益如何。其次是应对财政收支矛盾尖锐的根本对策。县乡基层财政持续困难,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资金缺口持续扩大,迫使财政部门必须精打细算,分厘必较。即通过各项财政管理制度的细化完善,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好用活,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和可信度。其三是确保资金安全有效和消除资金管理风险的必然路径。近年来各级审计部门的审计报告反复披露出一个“顽症”:资金紧张与铺张浪费并存现象较为突出,且屡查屡犯,屡禁不止,人、车、话、会、接待费等行政成本快速膨胀,这种粗放型管理被讽喻为“官油壮捻子,头比身子大”。加之资金运行过程中风险失控的隐患继续积累,骗套财政资金,截留挤占挪用现象日益突出,究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一套严密清晰、刚性系统的管理约束机制。其四是建设廉洁型财政干部队伍的有效途径。财政部门在管理分配资金的过程中面临着多种多样的利益诱惑,关键环节和核心岗位的权力过于集中,工作透明度不高,导致自由裁量权失范,索贿受贿现象时有发生,《财苑警示录》中的违纪违法案例启示我们,必须运用科学化、精细化的管理机制缩短权力半径,强化监督制衡,从业务操作层面上有效化解和预防各种不廉洁行为。
二、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必须突破,点难点
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要以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人民群众期待的民生热点和社会公众不满的管理弱点为重点;以财政资金安全有效运行为主线,敢于抓主要矛盾、抓源头控制、抓权力分解、抓程序制衡、抓机制透明,防止避重就轻,重表轻里,只说不做。
(一)尽快提高预算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程度
一是进一步规范和完善预算编制的级次顺序,增加预算编制时间,提高预算的精确程度。二是建立健全预算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标准体系,完善行政开支定员定额标准。构建部门机构编制、业务计划与经费预算衔接对应机制。三是预算编制终端必须数据化和具体化,提高预算的预测性、前瞻性和控制力,尽量减少“以基数定预算”的惯性方法。当前有必要实行“开门预算”,加强人大财经委员会的专门审核与监督,引入公众质询参与机制,增强预算的公开性和公信力,以真正解决预算报告“内行说不清,外行看不懂”。“一年预算,预算一年”的根本缺陷。四是要加快建立预算支出的绩效考评机制,完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围绕重大资金项目、民生项目、行政成本项目推行预算支出绩效考评试点,将绩效考评结果作为以后年度编制预算的重要参考依据,逐步建立绩效考评结果公开制度,提高绩效考评的透明度和公信度。
(二)细化收费资金统管
以当前正在开展的“小金库”专项治理为契机,彻底清理预算外资金账户,严格规范各单位财务管理,建立 “零户”统管机制,取消各单位收入过渡户,实行票款分离,落实“收支两条线”管理。要全面推行综合财政预算,把所有行政事业性收费和各类非税收人纳人预算管理和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使各类收费资金在科学化精细化机制引导约束下发挥应有的使用效益。 (三)强化专项资金管理
由于缺乏系统严密的管理方法,相当一部分资金被挤占挪用充做公用经费,有些甚至被截留贪污。因此要从源头上清理整合专项转移支付项目设置,严格控制新增项目,规范现行专项转移支付项目。一要提高专项转移支付管理透明度。其设立要做到有合理明确的分配依据与标准,有操作程序,真正体现公开、公正、透明、效率原则,及时公布各项转移支付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减少随意性。二要加强监督考核和问责力度,使各类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效益有一个明显提高。
(四)要严格国有资产管理
切实推进国有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的全面衔接和有机结合,制定操作性强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更新报废标准和相关配套制度,依法规范处置国有资产,切实加强新增资产配置专项审核和资产收费管理,确保国有资产完整安全,保值增值。
三、科学化、精细化管理需要外部环境助推和内部协同整合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要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推进反腐倡廉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十七届四中全会到十八届三中全会,都强调“廉政建设与腐败风险防控的重要性,将源头治理视为反腐工作的重点”。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企业之间竞争力日益激烈,出现了一些不正当竞争现象,使得内部财务管理风险加大,容易滋生腐败问题,严重危及企业的发展。企业内部财务廉政建设要从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环节入手,从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到建立风险防控机制,其关键是加强源头治理,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防控措施,从而可以减少诱发腐败的因素,推动与落实财务廉政建设。
二、廉政风险防控机制的内涵
所谓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是将现代管理学方法,尤其是质量管理、风险控制、量化指标等方面应用到反腐倡廉工作之中,从而形成预防腐败工作的新机制,其最终目的是预防和控制廉政风险转换为腐败行为,减少诱发腐败行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主要包括三个系统,即风险防范系统、监控管理系统、效责处置系统等,三个系统将实现对廉政风险进行前期预防、中期监控及后期处置等目标,有利于帮助企业更加科学、客观、全面地监督与管理。
三、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的重要性
(一)企业预防腐败的重要举措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企业对财务支配权利不断增大,腐败风险也不断加大,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遏制腐败的产生,才能保证企业良好的财务运行秩序。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实质上就是运用转变权力运行与预防腐败的思路,将预防腐败关口前移,打破仅靠组织层面被动监督的传统模式,逐渐向主动预防的模式转变。此外,全过程排查制度建设、岗位职责、权力运行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防控措施,实现内部控制与监督的有效性,是企业预防腐败的重要举措。
(二)促进干部廉洁从政、保护干部的客观需要
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及管理者,多数都掌握着一定的资源和权力,时刻面临着诸多诱惑和考验,受腐蚀的风险较大。因此,需建立和完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明确各级领导岗位工作中的廉政风险点,使领导干部明确可能发生腐败的领域、部门及环节,以便采取外部监督和自律防范相结合的方式,降低腐败行为及事件发生的概率,促进党员干部廉洁从政,从而更好地保护和爱护干部,促进事业持续发展。
四、加强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的思考
廉政风险防控机制作为一项系统、创新工程。面对日益增大的腐败风险,必须采取积极的态度,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完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是企业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立和实施的前提。在企业内部管理中,应加强各级岗位人员对反腐倡廉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从各部门、各环节排查廉政风险因素,强调廉政防控风险的全局性,提高全体管理人员思想认识,避免因认识不足诱发腐败风险,导致腐败行为的发生。同时重点提高关键岗位人员的思想认识,如财务部、采购部等部门,由于其所掌握的资源和权力相对其他部门人员较大,因此廉政风险相对于其他岗位较大。为防患于未然,企业应选派素质高、能力强、技术到位的人员负责这些岗位管理工作,尽可能减低诱发腐败的风险。此外,各部门人员必须将查找风险、制定防范措施的过程逐步转变为自我监督、自我教育的过程,从而积极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与实施工作。
(二)科学制定廉政风险流程,有针对性地进行防范。
结合各部门、各岗位的特点,科学设置职位,明确各岗位和部门工作权限、职责范围,科学界定各项审批程序与相关责任,优化工作流程,建立廉政排查制度,科学制定廉政风险流程,找出各岗位存在的廉政风险点,根据风险等级的高低,将风险划分为A(重大风险)、B(较高风险)、C(一般风险)三级,对廉政风险点实行动态管理,及时更新廉政风险点,并采取有针对性地防范措施。具体分析过程如下:
第一,分析单位容易产生腐败的部门。
第二,对部门的业务进行分析,找出容产生腐败的事项。
第三,对事项的流程进行分析,找出关键环节。
第四,对关键环节进行分析,找出关键环节容易产生腐败的风险点。根据风险程度将风险划分为A(重大风险)、B(较高风险)、C(一般风险)三级。
第五,对风险点的岗位制订防范措施。
以某省直单位的领导决策审批和固定资产采购为例介绍廉政风险点防控流程。
XX单位重要岗位职责和业务事项目录
[序号\&重要岗位职责和
业务事项名称\&重要岗位职责和
业务事项内容\&责任者\&1\&领导决策、审批\&领导班子或对口分管领导
对合同、款项支付等重大事
项进行决策、审批\&领导班子
及其成员\&2\&固定资产采购和管理\&车辆、办公设备等固定资产
采购和日常维护管理\&办公室\&]
1、领导决策、审批廉政风险点防控流程图(如图1)
(责任者:领导班子及其成员)
2、固定资产采购和管理廉政风险点防控流程图(如图2)
(责任者:办公室)
(三)应充分利用内部控制的平台来加强廉政风险防控
内部控制的目标是确保经营和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提高经营的效率和效果。而廉政风险防控的目标是减少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舞弊和损失,与内部控制目标一致。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大多源于内部控制风险。在具体实践中,内部控制已成为全面风险管理的一个有效工具,内部控制风险与廉政风险紧密相关,为排查识别廉政风险提供路径。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覆盖各种业务和事项,已经对业务流程进行了完整的梳理。内部控制中经过风险评估所查找到的主要控制点必然是权力运行的风险点。利用内部控制设置的业务流程为路径对廉政风险点进行排查,能够更加全面和准确。上述的“廉政风险点防控流程图”也是建立在完善的内部控制基础之上,能否顺利实施,需要内部控制保驾护航。例如:
在固定资产采购内部控制中,制定了《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对事前审批、事中执行、事后监督、盘点、报废都做出具体规,在执行中审批、采购等不相容职务相分离。采购具体流程:使用人提出申请-管理员审核-领导按权限审批-采购-验收交付使用-建立固定资产台账-发票交财务部门入账,同时建立固定资产总账,定期与台账核对金额。通过分析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流程风险点可以找到廉政风险点:固定资产采购过程是风险点,接受供应商的商业贿赂,提供不客观的商业信息,采购商品质量低。经过分析,在廉政风险点防控流程中提出防控措施:一定数额以上采购要通过招标途径、建立询价机制、广泛准确了解供货信息,对采购过程进行监督。
[关键词]医院 财务管理 对策
一、引言
医院财务管理作为经济管理的核心工作,应该引起医院领导及财物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医院的财物管理是指对医院有关资金的筹集、分配、适用等财务活动的计划、组织、控制、指挥、协调、考核等工作的总称。医院的财物管理的内容包括:建立和健全医院财务管理机构和规章制度;根据基本建设规划、大型医疗设备采购、零星土建维修、药品采购、卫生材料采购等资料编制财务计划;资金筹集、资金投放、资金分配和清偿以及日常的资金、财物管理;办理应收付款的结算;核算分析财务计划的执行情况;监督财经纪律遵守情况等。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医疗改革的深入,医院财物管理在医院的综合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主要作用是医院领导的参谋、助手、效益评价及管理的参考指标、更重要的是对医院的财物支出及收入等进行合理的监督,避免浪费、等,同时有利于保护职工以及患者的核心利益。因此,做好医院财务管理工作是提升医院整体服务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我国新时期医疗改革的重点。
二、医院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医院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比较低
目前,医院的财物管理人员,大多都是通过内部选拔或者不公开的招聘方式进去的,其用人的标准不明确,选拔方式不够透明,导致的后果是医院的财务人员整体业务素质不高,对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了解不够透彻,基本上停留在传统的记账上面、造成资金闲置或不足、应收账款周转缓慢,造成资金回收困难、医药品存货控制薄弱等。
2.2 医院主管财务的领导不够重视
医院在我国具有双层的性质,一方面它是独立的个体,可以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另一方面它具有社会功能,更多的是要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正是由于这一特殊性质导致了医院领导大部分是医科专家或者医学学科带头人,而且身兼数职,有的还要带研究生,要经常出去开会,他们在自己研究的领域是专家,但是大多不懂财务知识,经常对财务人员递上的报表只是签个字,对里面的内容不是很关心。其弊端非常明显,往往导致的后果是支出太多,或者大量的资金浪费。长期下去,财务管理人员的职能发挥不出来,医院宏观调控能力失调,不利用医院的健康发展。
2.3 医院财务管理缺乏风险意识
医院财务管理缺乏风险意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医院领导风险意淡薄,不懂财务风险控制,凭着自己的感觉走,不能很好的安排自己的下属进行风险控制,感觉医院的风险控制跟自己的关系不大,管与不管基本上不影响自己的前途发展;二是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薄弱,在加上领导不重视,财务管理人员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有时候有好的财务风险控制方法也避而不谈。结果使医院的财物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严重偏离,很有可能产生巨大的损失,增加了医院测财务风险。
2.4 固定资产管理混乱
医院大型的固定资产购买基本上都是领导拍板说了算,也不考虑固定资产的成本,有些直接通过关系户购买,最近几年招标采购的比较多,但是由于招标手续不齐全,程序不健全等购买的固定资产跟实际的价格不相符合。另外,好多年不用的固定资产也不进行处理,要么浪费掉,要么就是找不到实物,还有一个更奇怪的现象有些医院购买了固定资产没有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或者就是少提。结果把这种负担转嫁到患者的身上,这也是医疗费用高的一个隐性因素。
2.5 财务管理公开化程度较低
目前,我国医院的财务管理制度不透明,没有合理的财务公开制度,医院私设的小金库、资金的浪费、挪用贪污等。患者对医院的财务情况一点不了解,更重要的是缺乏社会全体成员的监督。
三、对策
3.1提高管理人员及领导的业务水平
一方面,医院财务管理人员由于种种原因,年龄结构偏大,专业知识陈旧等限制了医院财务部门对新技术的探索和应用,因此要努力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进行财务管理方面的系统培训,让他们详细地了解财务管理方面的流程,从而提高医院财务管理的效率。
另一方面,要对医院领导进行合理的配置,引入新鲜血液,管财务的领导必须是经济类的或者对财务管理方面比较熟悉,增加其领导能力。
3.2 转变医院财务管理观念
转变以前陈旧的财务管理观念,要跟的上时展的步伐,要以最低的消耗取得最大的效益,领导层、财务管理者以及医院的全体员工都应该转变观念,加强理财知识,树立效益观念,提高医院的竞争力。
3.3 引进新的财务软件
目前医院财务电算化还普遍停留在用电算化进行算账、报账的事后核算监管水平,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极不相称,应该引入ERP管理的应用层次,实现对财务过程的事前、事中、事后全面监管。
3.4 加快医院财务管理信息的公开力度
在进行集中管理的过程中,成立专门的信息公开小组,设置财务公开栏及时公开财务收支状况、招待费、差旅费、小车费及通信费的使用状况,接受职工监督及社会监督,财务公开制度有利于增强医院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同时也有利于维护患者的权益,更进一步提升医院的知名度。
参考文献:
[1] 胡丽宾,浅谈医院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3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资产管理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指由行政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依法确认为国家所有,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称。与经营性领域的国有资产相比,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主要配置于非生产领域,具有鲜明的公共性和无偿性,涉及的利益主体多,目标多元化且成本效益难衡量。 因此,通过不断挖掘国有资产潜力,提高使用效率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是具有实际意义的。
一、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重要性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是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占整个国有资产的比重越来越大,每年都有数万亿元的投入持续快速增长,截至2015年12月,全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总额已经达到21万亿元。如此庞大的数字,凸显了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性。陆续出台的《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以及《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指导意见》《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等法规,要求行政事业单位规范管理,厉行节约。只有通过合理配置、科学的使用、规范的处置与调配,才能够确保政府职能履行,提升政府工作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减轻财政负担。只有提升管理水平,做到将这些国有资产“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才能推进建设节约型机关,多为人民办事,为社会公共事业提高有效服务,打造和提升政府廉洁形象,为经济建设服务。
二、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资产流失浪费严重
多年来,中央行政事业单位资产使用部门在资产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问题。行政事业单位占用国有资产总量巨大,在各级财政预算支出结构中,包括房屋建筑物、专用设备、交通工具等固定资产在内的国有资产购置占很大比重,年复一年的积累,存量国有资产的规模越来越大。随着财政部、国管局相关要求和政策的出台,各部门各单位制定了预算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和资产管理制度等多项制度。首先在预算环节,部分单位在编制预算的过程中一味求多求大,预算资源的分配存在较大差异,这样就在预算源头上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其次虽然各单位都有相关制度、审批程序和权限,但是财务部门或者资产管理部门,只能是事后知晓或是全程参与并没有决定权,实际上是有审批权限的领导成为了资金的实际控制人,经费支出的合法性和合规性得不到有效监督。有的部门只是重视办公用房、办公家具、办公设备等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资产,对于商标、商誉、股权、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重视不够,没有具体的管理办法,没有资产账目,出现问题后难以解决。大量资产沉淀、隐藏,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的增长成为国有资产浪费的直接来源。
2.实物资产使用效率低,配置不规范
资产是固化了的资金,从预算到支付、再到各种资产、最后资产的处置又影响到相关A算,资产的管理是财政管理的重要一环。在这些实物资产中,有的部门片面追求高标准、高档次,盲目购建,重复购建;超编制、超标准购置资产,甚至讲排场、比阔气,一有需要就写申请、打报告,“买”字当头;甚至没有资产账目,家底不清。另一方面资产处置却比较随意,表现为对设备怠于维护,未到使用年限便申请更换,不按规定报批,不按要求评估,甚至低价出租,无偿出借。目前资产配置标准还是比较宽松的,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行政事业单位的实物资产利用率不高。此外,资产的调剂问题比较突出,各部门之间,以及部门和社会之间缺少有效平台,大量闲置资产得不到有效利用,资源无法共享。
3.日常管理松懈,基础不扎实
不定期清查,摸不清家底,只重视购置。不重视管理,在资产日常的购买、维修、处置等多环节,有的部门把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具体事务性工作中,但是又缺乏理论学习和研究,造成日常管理不规范,账务处理不及时,工作思路无创新,工作方式无改进。从部门领导到具体负责资产管理的人员,都不思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资产管理密切相关的会计工作缺失,财务资料无法真实的反应单位的固定资产存量,有些如软件、单独购买的固定资产未入账,已经处置的未核销,已经调配的没有做相应变更。信息系统未充分利用,无法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这些基础工作的疏漏,造成了单位不能掌握准确的信息,不知道资产的存量和价值量的变化。
4.缺少有效监督和激励机制
监督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在资产的日常管理中,虽然有些单位建立了相关制度、审批程序,但是如果不按照有关制度执行的话,一些决策失误造成测,或是表外资产,又或是处置不规范造成的资产的流失最后大多不了了之,缺少问责机制。目前有些考核的指标也都是针对于专项资金,而对消耗性的无能为力。此外,对于那些在资产管理工作中节俭办事,在最大范围内调配使用资产,减少新购设备,节约了资金的部门,缺少激励机制,从而缺少了工作的积极性和荣誉感。
三、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对策
1.强化责任意识和节约意识,健全制度建设
单位负责人是资产管理的第一责任人,一个单位的资产管理水平的高低,与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密不可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涉及资产配置、使用、处置、评估、统计报告等多个环节,需要多部门多人员的共同参与,这就需要强化节约办事的观念,积极培养厉行节约的良好习惯,大力营造厉行节约的文化氛围,强化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理念,上下一心,从细微入手,把人人负责,人人节约的理念落到实处。此外,以资产管理制度为依据,建立全过程、全员参与的资产采购、维护机制,科学的区分各部门各层级的责任,用制度规范行为,强化计划、执行、检查及监督过程中的制度执行,实现资产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
2.夯实基础工作
(1) 加强资产配置和预算结合
首先应该摸清家底,明确目标。建立国有资产的原始档案资料,将资产清查工作规范化、常态化、全面准确收集和整理资产的实物量和价值量及分布情况等信息。分析研究各部门资产使用情况。明确标准,根据工作发展需要,安排资产购置预算,购置过程要严格执行国管局制定的办公设备和办公家具配置标准。要确保资产配置计划与购置预算保持一致,编制资产购置预算时,与各个部门沟通配合,严格审核各部门的配置预算,坚持以资产存量确定增量的原则,通过增量调节和存量控制,防止盲目购置造成积压浪费,有效节约财政资金;坚持以配置标准定需求,防止超标准配置资产,确保资产配置预算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2) 把各环节的基础工作做扎实
资产采购严格按照政府采购程序进行,以程序堵漏洞,执行国管局制定的办公设备和办公家具的配置标准,在购置审批环节配合部门预算,严格审核申请配置的资产是否在预算范围内,货比三家,以确定资产配置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能通过调剂解决的原则上不重新购置。严格按照国管局《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办法》和《进一步规范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处置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强资产处置的管理工作,严格资产处置审核程序。资产使用部门提出处置申请,管理部门进行现场查验和技术鉴定,资产管理部门对不符合处置标准的资产不予批准。按照资产处置要求,办理资产处置相关手续,处置收入全额及时上缴国库,资产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分别依据资产处置批复文件,处置交易凭证以及电器电子类资产回收凭证等手续,进行账务调整。
3.加强国有资产的内控建设和激励机制
(1) 强化制度,加强内控建设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和外部的各种风险,影响单位内控目标的实现,单位领导层要积极关注这些风险,及时评估,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防范这样的风险。资产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通过不断完善内控机制,强化管理责任来规范管理。例如管理部门对新购置的资产填写三联单,进行验收入库、办理出库手续、打印资产条码标签,领用人签收,在资产使用和保管环节将资产管理落实到每个人,发生人员岗位变动,设备随人走,离退休或者人员调出,需要办理设备上交手续,明确所有人保管责任,减少资金浪费,保证帐、卡、物相符。强化责任管控机制,以管理制度为依据,建立全过程、全员参与的资产采购和维护责任机制,根据资产采购及维修的特点,科学区分各部门、各层级的责任,将资产管理与个人利益挂钩,强化计划、执行、检查和监督过程中责任的区分和落实,确保责任管理追求机制有效执行,实现资产管理统一领导、分工管理、层层负责、责任到人。强化检查监督机制。着重抓好“三结合,两监控”即专项检查与全面检查的结合,定期检查与随时抽查的结合、上级检查与自我检查的结合,切实把监督检查的对象由部分人员转向全体人员,把监督检查的范围和重点由事后监督转向事前预防。充分发挥制度监督、组织监督和行政监督的作用,及时跟踪资产管理动态,由针对性的解决资产购置、使用及维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确保资产管理工作高效有序开展。自觉接受内部和外部监督的机构的检查和业务指导,在具体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 建立奖惩激励机制,加强学习交流
探索建立奖惩激励机制,一方面,对于当年资产管理工作出色、能够节约使用财政资金,积极调配使用资产,少花钱多办事的部门,给予奖励;另一方面在单位内部将资产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纳入考评,把考评结果作为评选优秀职工或者优秀岗位的依据,对在资产管理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岗位和个人进行表彰。还有就是对于工作中出现失误,造成国有资产损失,依据相关办法追求责任,进一步强化单位和个人的责任意识。
有了激励机制,有了先进的做法和经验,还要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学习交流将优秀经验总结推广,建设一支热爱资产管理工作、熟悉政策法规、作风过硬的资产管理人才队伍,深入开展资产管理科学化水平课题研究,提高运用科学发展观推进资产管理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4.积极探索新思路新办法,提升资产的使用效率
(1)建立信息平台,加强资源共享
我认为,国有资产管理的核心问题是使用,而不是使其保值增值。那么如何在资产安全、有效的前提下,在资产的使用中创新管理,提高使用效率,更好的保证服务职能,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在使用中能否物尽其用,延长资产的使用寿命,避免重复购买构建呢?我认为,这就需要建立国有资产调剂使用的平台,使不同的单位,不同的部门,不同领域之间共享资产、共享资源。许多发达国家,对于政府资产多是“调、租、购、建”,需要配置的资产首先是调剂使用,随后是租用,实在没有才会购买。我们也可以通过强大的信息网络,通过合理的分类,将资产数量、类别以及使用状况等信息公开,加大这些资产的合理流动,提高使用效率,只要不是必须的,或是涉及国家安全的,在考虑新购置资产是,都先通过信息平台调剂,最大的范围的调剂使闲置的资产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2)加强财务管理水平,强化价值量管理
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创新财务管理行为,摸清资产的数量,使用状况和价值量。确保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账卡相符”对新增资产及时入账,对于报废的及时处理,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准确的反应国有资产的使用情况、损耗情况、资金的支出情况,以及分析这些数字的内在联系。目前,我国政府会计系统实行“收付实现制”这样就造成了,单位资产的账面价值不等于际价值,随着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部分原来的事业单位企业化,参与市场经营,这两种价值的偏离会导致我们无法掌握国有资产的准确信息,摸不清家底。所以,创新性的政府会计准则以及财务管理方法对于资产管理水平的提升都是意义重大的。
四、结语
国有资产是行政事业单位资源的重要载体,倡导建设节约型机关,就需要通过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来减低资源的浪费,力争国有资产使用效益最大化。增强国有资产的有效管理,杜绝浪费,减少资源消耗;使其充分发挥效益,用尽可能少的资源,创造尽可能多的财富。
参考文献:
[1]宋唐军 张健光 王琳 《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文宗瑜 谭静 《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 经济科学出版社.
关键词:医院;内控体系建设;精细化管理
内部控制最早起源于英美等国,1992年,由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美国会计协会、财务经理人协会、内部审计师协会、管理会计师f会五个财务会计专业团体组成的内部控制委员会(COSO),对内部控制的概念、框架以及目标等内容进行了规定,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监控等要素。随后我国于1997年也开始对内部控制开展系列研究并逐步规范制度,以确保财务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比如由中国人民银行印发了《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等》等相关政策。而当美国的“安然事件”和我国的“银广厦事件”被曝光以后,由财政部于2001年起提出了在新形势下加强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要求,并逐步发行了一系列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自此我国的内部控制发展逐渐走向快车道,各行各业纷纷出台各自的相关内部控制制度,比如中国证券监督委员会出台《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指引》、中国银行业监督委员会出台《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试行办法》、上海证券交易所制定《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指引(征求意见稿)》等,其中也包括卫生部于2006年颁布了《医疗机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规定(试行)》,规范了医院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的相关内容。2008年5月22日,由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正式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同时印发《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及《企业内部控制鉴证指引》(征求意见稿),这一政策的为我国大中型企业和上市公司提供了统一的内部控制框架和技术标准,也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完善提供了基础性、权威性的指引。而2012年11月29日由财政部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则为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作为行政事业的一员,随着我国公立医院改革的深入,医院也迫切需要调整收支结构,规避财务舞弊,完善内部控制管理,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推动医院管理从粗放型向集约化、精细化转变。
一、医院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目的和基本内容
医院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目的有外部和内部两大驱动因素,首先是从外部合规监管的要求日趋严格,从《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的对我国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相关风险提出了规范要求,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规范(试行)》的出台又为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相关风险提出了一系列规范要求,我市财政局、监察局和审计局也于2013年9月了《关于本市贯彻执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实施意见》强调行政事业单位落实执行内部控制规范。国家层面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就是希望通过加强对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监管,来减少经济活动所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保证经济正常稳健的发展。其次从医院内部管理的发展来看,也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控制体系来保障自身经济活动的顺利进行,尤其是在国家《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的推动和医改进入到了深水区,医院管理发生了很大变化,通过加强流程管控,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运营成本的同时提高服务质量将成为医院发展的关键,而且对于医院管理者来说,借助于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认清楚内外部所可能产生的风险,并控制好风险以适应新形势也是提升自身管理水平的着力点。整体而言,医院通过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来保证经济活动合法合规,保障资产安全和使用效率,确保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以及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
医院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应遵循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和适应性四项基本原则。内容主要分为单位层面内部控制和业务层面内部控制。单位层面内部控制主要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项,这个基本框架无论对于企业还是行政事业单位都是适用的。而在业务层面除了参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核心内容有:(见表1)
还可以参照企业内控规范要求和自身医院业务流程进行增加,比如:(见表2)
通过上述流程的梳理和再造构建成医院内部控制体系的基本内容。
二、医院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策略和方法
医院要建设内部控制体系首先要明确医院各职能部门在内部控制中的基本职责并成立领导小组、管理小组和工作小组。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第六条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可以明确,单位负责人在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应发挥主要领导作用。医院的院长、党委书记、分管副院长和总会计师应组成内部控制的领导小组,代表医院推进内控工作的决心,确定内控工作的推进策略,进行重要决策,协调工作困难以及审批内控工作成果。内控工作管理小组则通常是由熟悉医院业务,具有项目领导和管理能力的人员组成,一般包含牵头的财务、内审或办公室的部门负责人,主要负责草拟工作计划供领导小组审批,制定工作范围和工作目标,推进以及执行具体工作,解决内控建设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总结工作成果等。内控工作小组则是由各个职能部门负责人或是业务骨干构成,作为具体支持内控实施的工作人员,职能包括协调所代表的部门人员参加访谈、提供资料以及协助开展具体工作,并负责确认相关的工作成果。当然医院也可以借助中介机构的力量共同建设内部控制体系,就应在以上三个层面确认彼此合作的内容,按照医院和中介机构各自擅长的领域来划分各自应承担的职责。
在明确了相关内控各层级人员以后,还要确定医院的内控体系实施范围,一般来说应该确保全面性,以及突出重点性。一方面根据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在主体上应该包括医院管理层和全体员工,而在范围上应该贯穿医院各项业务及事项,确保内部控制能够融入医院经营管理,覆盖决策、执行、监督和反馈的全过程;另一方面根据重要性原则应该突出重点,对于医院重要的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可以采取更为严格的控制措施,切实防范重大风险,比如医院的三重一大事项、预算管理事项、收支管理事项、采购管理事项等等。接下来就是对医院层面和各业务层面的流程和控制就行系统的梳理,由于以前医院的内控制度一般是以各部门的制度为限,较难做到各部门之间的融会贯通,而现在内控体系建设就是要在梳理的过程中要打破各职能部门的局限,以流程为引导为医院梳理业务,比如以固定资产管理流程为例,在该流程上会结合法务部门对合同签订的控制、财务处对付款支出的控制、采购处对资产采购的控制以及资产管理部门对资产管理的控制等,通过对该流程的梳理,首先识别出该流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比如未按采购计划进行资产采购,造成全年采购超预算;资产采购未签订合同,造成法律风险;付款支出未按审批权限进行审核等等,然后根据所识别出的风险,分别确定控制目标,并设置相关控制活动对这些风险加以控制,通常用的控制活动一般有:不相容岗位分离、授权审批、会计系统控制、预算控制、绩效考评控制等。通过这个流程梳理的过程,要达到明确哪个职能部门参与控制活动,控制活动的时间、根据制度还是单据来加以控制以及如何操作控制活动这四项内容。这个步骤是内控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由于存在风险,才产生内部控制的目标,而内控的目标就是为了有效地预防和发现风险,进而控制风险到可接受的程度;为了确保控制目标达成,就需要有效地设计、实施并持续执行相应的控制活动。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及行业实践等标准,通过梳理流程、识别风险和确认控制活动来发现医院内部控制体系的缺陷,进而针对内控缺陷制定整改方案,内控工作小组再根据整改方案督促相关部门落实内控整改责任人,按照管理小组的指导来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并持续加以整改直至将内部控制体系以《内控手册》的形式予以固化,而《内控手册》的形成也可以认为医院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主体部分基本完成,并反映了已建立的医院内部控制体系在设计上是有效的,《内控手册》一般会包括流程图、流程说明、风险信息库、风险控制矩阵等,其中风险控制矩阵是以电子表格的形式,按医院业务流程分类记录医院的控制目标和控制活动,是后续进行内部控制执行有效性的抓手。
根据《内控手册》的风险控制矩阵,内控管理小组确定内控自我评测的方式,定期组织开展相关职能部门自我评估,并结合内控监督人员执行的独立测试,汇总发现控制执行中有效性的缺陷并加以整改,最终出具内控自我评估报告交内控领导小组审批。对于医院来说,内部控制体系建立和完善非一时之功,是需要持续进行的,对设定的控制活动定期自查和独立抽查,最终要在整个医院范围内实现内部控制体系的长效机制。
三、医院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意义
医院对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是随着国家依法治国形势的提升而逐步提高的。作为医疗改革发展的前头兵,具有公益性质的医院也需要加强自身管理水平和流程建设,按照严格的制度来加以治理,而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正是基层单位与国家保持高度一致的具体行为,也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有助于新形势下预防腐败行为,促使医院建立廉洁高效,真正满足人民需求的服务型单位;也有助于提升医院内部管理水平,保证医院能贯彻执行全面预算管理,所有重要经济事项都能得到有效的监督和指导。
参考文献:
[1]郝建国,陈胜华,王秋红.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实际操作范本[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15.
[关键词]实物期权房地产投资
相对于金融期权而言,实物期权(realoption)是以期权概念定义的现实选择权,是金融期权理论在实物资产上的拓展和应用。在资本市场上,期权赋予持有者权力但不是义务按约定价格买卖一种金融资产。同样,企业在面对一个未来项目时有权利而非义务去选择是否进行投资。实物期权理论和应用研究主要基于传统方法评价实物投资。
一、实物期权的概念
实物期权的概念是Mvers教授在1977年提出的,他指出一个投资方案产生的现金流量所创造的利润,来自于目前所拥有资产的使用,再加上一个对未来投资机会的选择。也就是说企业可以取得一个权利,在未来以一定价格取得或出售一项实物资产或投资计划,所以实物资产的投资可以应用类似评估一般期权的方式来进行评估。同时又因为其标的物为实物资产,故将此性质的期权称为实物期权。由于期权具有执行某项投资行为的权利而没有必须执行的义务,所以基于期权理论的项目投资决策可以最大限度地控制项目投资中可能的损失,同时获得项目投资带来的巨大收益。
从广义来看,实物期权是在不确定性条件下,与金融期权类似的实物资产投资的选择权,是一种把金融市场的规则引入企业内部战略投资决策中来的思维方式;狭义地说,它是项目投资赋予投资者在进行项目投资决策时所拥有的在未来采取某些投资决策的权利,这些决策包括延迟、扩张、放弃项目投资等。
二、房地产投资的实物期权特点
第一,投资决策者对未来具有选择权。由于房地产开发项目的阶段性特点,房地产决策者对投资项目不仅在当前具有决策权,而且投资项目建设后,投资决策者仍有权根据投资项目的实际情况做出决策,也就是说投资决策者对投资项目具有一种未来决策权,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决策者不仅有权决定是否投资一个新的房地产项目,而且有权决定是否进行延期投资;投资决策者不仅有权在项目开展前决定投资规模的大小,而且有权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改变项目投资规模的大小;投资决策者不仅有权在投资项目开展前决定投资哪一种类型的投资项目,而且有权在投资项目实施过程中改变投资项目;投资决策者不仅有权决定投资项目的开始,而且也有权决定投资项目的终止。
第二,房地产项目价值具有波动性。对房地产投资项目标的资产来说,其所涉及的风险因素众多,如技术风险:主要指投资项目所采用技术的先进性、适用性、可靠性,同类项目之间科技竞争强度及区位优势;金融风险:主要指市场利率、汇率的波动、通货膨胀的水平以及资金的募集成本等;市场风险:主要指产品需求量的变动、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建设生产资料的供应状况以及市场的转型(买方市场卖方市场);自然风险:主要指工程地质情况、自然资源情况以及气候状况等;社会风险:主要指投资项目所处的社会软环境,具体包括社会信用风险、政治风险、以及政府是否廉洁高效等。正是由于房地产投资项目具有这么多的风险因素,并且每种风险因素又都有自己特定的波动过程、扩散过程、跳跃过程、均值自回归过程,这决定了投资项目价值的波动性,进而决定了投资项目价值的波动性同其他金融资产一样具有价值,也就是说投资项目所蕴涵的风险因素导致投资项目的期权价值。上述风险的综合影响将体现在房地产价值的波动上。
房地产开发一般要经过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建设施工、销售等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存在巨大的灵活性和不确定性。因此,房地产开发过程可看作是一个序列投资的动态决策过程。决策者根据对来自技术、市场、管理、资金等方面风险的评价以及竞争中投资项目收益流的变化,灵活抉择投资时机。房地产开发商在获取土地后,在市场条件成熟且经可行性研究初步确认投资可行后,将进行后续投资,建设阶段的后续投资相当于执行期权合约。如果市场前景不被看好,则暂时不追加后续投资,而是等待投资机会的到来。拥有土地就拥了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选择权,可把获取土地前的费用及土地获取费解释为期权费用,相当于买入一项期权。由于土地的保值特性,如后续期权得不到执行,损失的往往仅是为获取土地而进行的前期分析费用,这部分费用与期权标的资产价格相比微不足道。
第三,房地产投资具有不确定性。由于房地产开发投资周期长、风险大,因此在整个开发过程中包含着很多的不确定性因素。从宏观角度来讲,主要有政策因素(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固定资产管理政策等)、市场因素(房地产价格、市场信息、短期供求变化等)、突发因素等;从微观角度来讲,主要有知识因素(开发商个人的知识结构、对房地产开发投资的理论认识和实践经验等)、能力因素(房地产开发商的分析能力、决策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管理因素(房地产开发商在企业的制度管理、人才管理和经营管理等各方面的管理水平)、项目自身的条件等。所有这些因素都使房地产开发项目充满了不确定性,使房地产开发商在进行房地产项目投资时面临极大的风险。
第四,房地产投资具有实物期权特性。通过上述分析,可见房地产开发项目具有期权特性。
(1)房地产开发前期是可以缓冲的时间段,如前期市场调查、可行性研究等,但为取得土地而进行的分析往往受到时间的限制,取得土地后发生的费用,可行性分析、设计方案费等类似于期权费用。
(2)房地产开发、设计、建造的投资类似于买入期权的执行价格。
(3)房地产开发所产生的收益现值,类似于期权标的资产的市场价格。
(4)房地产在其开发过程的前期任何时间内可追加或减少投资,在其开发时则可以选择投入。对于开发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期权类型可以理解为有期限,但可随时执行的美式期权,也可以作为有固定期限、只有到期日才能执行的欧式期权,此处的欧式期权可根据需要分段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