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秋天的经典名句范文

秋天的经典名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秋天的经典名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秋天的经典名句

第1篇:秋天的经典名句范文

【关键词】筛选 联想 有余韵 金玫瑰

品读过帕乌斯托夫斯基的《金玫瑰》,我很受感动和启发。一位老清扫工用了数十年的时间筛取着数以百万计的微尘,把他们聚集拢来,熔成合金,然后将其锻造成一朵金玫瑰。诚然,它道出了文学创作的规律,其实也道出了学习语文的规律。

每一分钟,每一个在无意中看到的文字,每一个深刻或者戏谑的想法,每一个成语典故的来历,每一幅对联背后的故事,每一首诗歌的吟唱流传,每一部小说的探究思索,每一堂语文课的知识梳理等等,无不都是一粒粒金粉。积累,再积累,就是锻造金玫瑰的过程。

1.老师可以有意识地在课前帮助学生筛选金粉

任何一节好课都是在教师精心准备之下孕育而生的。教师一定要要深入钻研教材,研究教学的策略,精心选择、整合、优化教学内容,学会“备辐射”。老师可以有意识地在课前帮助学生筛选金粉。在授课《张衡传》时,因为它选自《后汉书》,我便借此梳理了《后汉书》的一些名句作为课前背诵。

如()1有志者,事竟成。

(2)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

(3)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4)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5)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6)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7)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在授课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时,我在上课伊始,就给学生在屏幕上展示了学生在初中学习到的何其芳的诗歌《秋天》。我既想借此导入课文,又想和学生一起借回顾旧知来储备金粉。虽然二者文体不同,但都描绘了一个宁静而悠远的秋天。

长此以来,学生在课前或上课伊始,都会收获一粒粒金粉,为锻造金玫瑰储备必要的原料。

2.在授课中,师生发挥联想,把语文课堂筛成金色的海洋

学习《故都的秋》时,在鉴赏“秋雨话凉”这幅图景中,学生能找到这样一些词语“灰沉沉”“息列索落”“凉风”,但分析起来却颇有难度。我便让学生发挥联想,再现有关秋雨的知识积累。学生联想到王维的“秋水日潺湲”,《红楼梦》中林黛玉的《秋窗风雨夕》“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不少学生还联想起已经学过的《岳阳楼记》中的“若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等。通过联想,学生对秋雨的知识积累进行了有效巩固,但还停留在浅层次上。于是,我再追问《故都的秋》中的秋雨跟《岳阳楼记》中的秋雨有什么不同。这时就不得不继续深入地思考,继而进行分析了。先从词语“息列索落”开始,这个词语最初的意思是物体之间的摩擦声,用它来修饰秋雨,就突出了秋雨的呜呜咽咽,而非嚎啕大哭。令我联想起《红楼梦》33回中“情中情因情感妹妹 错里错以错劝哥哥”那章,宝玉挨打 ,黛玉探视,“此时林黛玉虽不是嚎啕大哭,然越是这等无声之泣,气噎喉堵,更觉得利害”。联系郁达夫个人特别的人生经历和特别的个人气质,就不难理解他笔下的秋雨可谓“越是这等呜呜咽咽的哭泣,更觉心伤”。

于是,我顺势和学生一起回顾整理了相关悲秋的诗句,期待学生再次进行金粉的储备。

《诗经》:秋肇凉气,蟋蟀鸣床

屈原: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宋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曹丕: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欧阳修: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王国维:苦觉秋风欺病骨,不堪宵梦续尘劳

在学习《行行重行行》时,由经典名句“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学生马上联想起异曲同工的词句,即被王国维列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的第二境界的柳永《蝶恋花》中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我让学生比较鉴赏这两处经典名句。学生一方面认为柳永的词句更加坚韧,另一方面也觉得“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更为平淡自然,颇有陶诗风格。于是我对学生的鉴赏感悟予以肯定,同时也向大家谈了我自己的观点。我给大家补充了苏轼对陶诗的评价:“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可见陶诗自然清新的诗风,沁染了苏轼。无独有偶,现代文学大师巴金也认为,艺术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是自然,是无技巧。柳永的那两句却未免带有一些着力刻画的痕迹。而且那个“悔”字还隐隐含有一些计较之念,不像“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在外表上所写的只是衣带日缓的一件事实,内中却含有一种尽管消瘦也毫无反省、毫无回顾的意念。倾吐如此深刻坚毅的感情,却出以如此温柔平易的表现,这就更加令人感动。正是这种心灵上无声的呼唤,才越过千年,赢得了人们的旷世同情和深深的惋叹。顺势我又给学生补充了王实甫在《西厢记》中所写的“今春,香肌瘦几分,搂带宽三分”,亦为异曲同工之句。

可见,课堂上的金粉是处处存在的,只要我们有心筛选,定会筛出一片金色的海洋。

3.所以,我常想,惰性是人人都有的,但只要有了兴趣,惰性是可以大大打折的了。这就需要我们每次在授课时精心构思,巧妙布置“有余韵”的课下作业。

4.我经常会留一些“有余韵”的课下作业

上完《故都的秋》时,我设计了“赏经典篇”这样的课下作业,将《故都的秋》与老舍的《济南的秋天》比较阅读,进而窥探作家的艺术风格。上完《行行重行行》,留了“读诗研诗”这样的研究性课题:每个小组以“古诗十九首”为主题,确定一个研究性学习题目,完成这个课题研究。

在《扬州慢》的作业布置中,我让学生探究姜夔对当代诗人余光中的影响。在设计这一探究题目时,我查阅了相关资料,认为姜夔对余光中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以“健笔写柔情”,二是琢炼清雅的语言风格 。这样的作业使学生共同体的合作探究进一步拓展于课外,对学生深入的学习有重要意义。教师在设计这样的探究题目,需要深思熟虑,查阅大量资料,无形中亦丰富了自己的积累,促进了自己的专业成长。

金粉的收集是一项繁重的工作,但语文的学习就该如此,金粉对提升文学水平将大有裨益。也执着地相信,如果我们能够持之以恒,用数十年的时间去筛取数以百万计的文学微尘,把它们聚集拢来,熔成合金,相信我们也会锻造出一朵金玫瑰。

参考文献

[1] 论《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命意识

[2] 论《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

第2篇:秋天的经典名句范文

我们的校园是一个充满活力,充满欢乐的校园。走进校园大门,一个广阔的大操场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在大操场的对面,有一个美丽的小花园。

沿着弯弯的小路往里走,一棵参天大树挻立在你的眼前,枝上的叶苗和蔼可亲地向你招招手。大树的左侧竖立着四块石碑,每块石碑上都刻着《论语》中经典的名句。它告诉了我们做人的道德规范。每块石碑之间种了许多小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把石碑衬托得更加庄严。这就是我们的子曰园。

在子曰园里有一个长廊,长廊里有许多紫藤花。春天到了,子曰园里百花盛开,鸟儿在空中欢唱,紫藤花的嫩芽像调皮的小孩突然冒出来,左瞧瞧,右看看,东张西望,很好奇的样子,也许它在看它的同伴出来了没有。一旁的大树也长出新的嫩叶,大家在子曰园里玩耍,可开心了!夏天来了,子曰园里美极了。参天大树长得枝繁叶茂,紫藤花的花苞开了,散发出沁人心脾的清香,大树繁茂的枝叶给长廊带来了一份凉爽。每当午休的时,同学们来到长廊下看书、下棋。阵阵微风吹过树梢,使人神清气爽,显得十分惬意。秋天正是瓜果飘香的季节,紫藤花结满了圆圆的果实。大树的叶子被秋风染成红的、黄的,吹落在地上,成了厚厚的地毯。那些还挂在树梢上的叶子,把大树打扮得更加多姿多彩。冬天到了,满天的雪花撒在子曰园里,银装的大树显得十分矫健,紫藤花也披上了银白色的大袍,正和大树比美呢!

校园里的子曰园给了我们更多的快乐,也使我们的校园更加充满青春活力。我爱我们的校园,更爱我们的子曰园!

第3篇:秋天的经典名句范文

【关键词】经典诗词句 作文 写作思路 方法 技巧

一、抒情对比:怎一个愁字了得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这是南唐后主李煜《相见欢》中的千古名句。此词怀旧感伤,情景交融,感情沉郁,凄丽绝尘。夜深人静,秋分瑟瑟,作者眼望残月如钩,不知何时,一股寒意浸过心头,不禁黯然神伤,仰天长叹,发出无言的哀伤,所有的哀愁、悲伤、痛苦、悔恨在心底涌动,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的恨,都被这高墙深院禁锢起来,此景此情怎一个愁字了得。秋κ人是一个痛心难耐的季节,也是一个他无法回避的时节,在他眼里,秋总是烦与愁的,所以诗人把对故国的思念、昔日美好生活的追忆以及国破家亡的悔恨和对自己命运的无奈与无法排遣的痛苦寂寞与秋结合起来,以麻丝喻离愁,化抽象的情感为具象,把离愁别绪的心理形象地表达出来,生动地体现了秋之恼,愁之深,恨之长。

在所有人眼里,秋并非是愁的名片。其中刘禹锡的《秋词》这样写到“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同样是对秋的感受,诗人未借秋抒愁,尽管作者被贬,人生不顺,命运不济,但他却不悲观消沉,而是一反历来他人悲秋的情调,以奔放、热情、生动的笔锋,热情歌颂秋天的壮美,大加赞赏秋日风光的无限美好,表达了诗人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为逢秋必悲的人唱出了一首昂扬奋发的励志之歌。这种一反常态、与众不同的写作手法无不是我们借鉴的经典之作。

二、比喻对比:问世间情为何物

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自古以来,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式演绎着不同的爱恨情仇。同样是写爱情,但不同的爱情观就有不同的写作风格,不管是悲情的、还是甜蜜的,用正反对比的手法去写,各别具一番韵味。“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生死相许。”出自金代文学家元好问的词作《摸鱼儿・雁丘词》。此词是一首咏物词,因大雁殉情而死被感动所作,寄托词人对殉情者的哀思。全词紧扣一个“情”字,以雁拟人,谱写了一曲凄恻动人、凄婉缠绵的爱情悲歌。在词中,作者驰骋丰富的想象,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塑造了大雁忠贞爱情、生死相许的艺术形象,这是一个悲剧。在中国古代歌颂忠贞爱情的佳作中,大凡不能长相思守、忠贞不二的爱情,都以悲情收场,活为你的人,死是你的鬼。然而出自北宋诗人秦观的《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借牛郎织女的故事,以超人间的方式表现人间的悲欢离合,诗中明写天上双星,暗指人间情侣,熔写景、抒情与议论于一炉,讴歌了人间真挚、细腻、纯洁、坚贞的爱情,其抒情,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读来荡气回肠,感人肺腑。

三、议论对比:人生几何

秋去冬来,当无情的岁月之轮把人们送到人生之旅的终点时,方感过往的良辰美景早已远去;当感知许多事心有余而力不足时,不禁叹息人生苦短,光阴易逝,青春不再。唐代诗人李商隐的《登乐游原》如是描写:“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比喻老年生活美好,但难逃岁月逝去的悲观无奈,诗句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不仅是迟暮者对美好人生的眷念,还有孤寂与恐慌,俨然对“逐渐失去”的暮年消极悲观。而东汉诗人曹操对暮年的人生态度恰持乐观心态,在《龟虽寿》写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讲述了诗人虽到晚年,但不甘衰老,不愿服输,不舍退隐,仍想驰骋千里,积极奋发,努力不止,表达一种老当益壮的奋斗精神。此诗以豁达、开朗的笔法将暮年融述理、明志、抒情于一体,道尽了人生笑对度晚年,最美不过夕阳红。老年不再是落日黄昏,不必为晚霞落叶悲伤,要正视现实,顺其自然。

四、事例对比:是非成败转头空

西楚霸王项羽用他辉煌的人生谱写了兵败乌江的挽歌,他的传奇众说纷纭,见仁见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是女词人李清照铿锵有力名句,她对楚霸枭雄项羽的精神和气节大加褒奖,项羽,为了无愧于七尺男儿之身,为了无愧于英雄名节,为了无愧于江东父老所托,就应不肯苟且偷生,只能自刎乌江,以死相报。都说退一步海阔天空,仅一河之遥,却是生死之界,仅一念之间,却是存亡之抉。作者以一个“不肯”之笔来神韵,强调“士可杀不可辱”的英雄豪气。然而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题乌江亭》恰恰相反,他以兵家的眼光论成败由人之理,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没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意志。诗句这样写到,“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假如项羽回到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东山再起,卷土重来。诗人以假想未然之机会,表达了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用意却是批评他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把握时机,不善于得人、用人。

以上经典诗词中正反性的写作思路和对比手法使我们的写作深受启发,比如作文题“互联网疏远了(拉近了)人际关系”“学会听话(不听话)”“有志者事竟(未必)成”“大丈夫不(要)拘小节”“发声(聆听)比聆听(发声)更重要”,“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别议,“虽败犹荣”等等。

【参考文献】

[1] 张俊红、林华爱. 正反观点型作文的写作思路[J]. 新校园:学习版,2011.

第4篇:秋天的经典名句范文

2015年11月25-26日,湖北省2015年初中语文优质课竞赛在武汉市水果湖一中、二中举行。我有幸全程参加了赛课的观摩活动。今天我将这两天半学习的心得与体会和各位同仁分享。

@次研讨主题是诗歌教学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我的理解就是诗歌教学要关注教什么的学生视角和怎么教的教师定位,总之,要尊重学生现状,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考虑学生未来。为学生能力发展创造平台,让我们的教育能回到本身。

一堂好的诗歌教学课,我觉得要有“三有”,即1、教师有魅力。做为一名诗歌教学者,老师首先要热爱诗歌,热爱语文,热爱生活,要有文学修养、艺术魅力、学识魅力,要让学生受到感染,听后如沐春风。这里面给我印象非常深刻的就是黄冈市武穴四望中学洪学智老师,他讲的《江城子.密州初猎》洪老师语言幽默,激情四射,一上来便朗诵了这首词,展现了男教师读这首词的独特魅力,他无需什么导入,一下子就征服了全场,后面学生的模仿朗读,带京剧味的个性诵读将课堂推向,这一切的一切都与洪老师个人魅力有关。而且无论是古诗教学还是现代诗教学,教师个个都是朗诵高手,都是以诵读贯穿诗歌教学的始终,这也是符合诗歌的内在规律,教师应该有着诗歌真性情。

2、引导有方法:

(1)整合诗歌教学内容,让诗歌教学的课堂更高效

对这一点的深刻感受,主要来自韩煦老师的那一节《渔家傲 秋思》,当老师引领着学生透过词人看似满低愁绪的文字,触摸到想词人那颗保己卫国、责任在肩的心灵时,教师适时联系到以前学生所学《岳阳楼记》中范仲淹的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名句,也许在此前我们的学生只是生硬地将“先忧后乐 ”的经典作为作者一生的政治抱负而铭记于心,将语句背后的范仲淹当作是一位千古前的圣人顶礼膜拜,可我们的学生又能有几人真正理解这句话,理解这位伟人是如何用自己的一生去践行这一抱负?知道词人并非圣人,当他慷慨激昂时,内心是有那份平常人的挣扎,苦痛。教师在讲到这里适时引导,正是有了真实经历,真实感受,范仲淹写下“先天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绝句。这里不光是让学生再次回忆起了这句经典,更让他们由曾经的走近变为了走进范仲淹,触摸他的苦与痛,感受了他的担当与坚守,学生对《渔家傲 秋思》这首词的理解也更深入。对“先忧后乐”的那句经典也不再停留于死记硬背。教师对诗歌内容的整合,无形中将学生的思维空间拓展的更为广阔、深刻,将学生对诗歌、诗人的解读真正引向深入。

回来后,我也对目前一些诗歌教学内容在整合上展开了一些的思考,不禁也有了一些惊喜的发现:如我们在教学李清照的《武陵春》时,完全可以引入学生以前所学《如梦令》,在唤醒学生实记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对词作中词人绝然不同心境地体会去了解词人前后期生活的迥异,进而真切感受到“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中那愁的厚重及无法排遣。当然,我们还可以将这首《武陵春》与前面的《望江南》整合,因为他们同是在写女子的愁思愁绪。 可以让学生透过诗句中的字眼去感受词作中那名女子愁的不同内容及程度轻重、李清照的《武陵春》还可以和课外古诗词积累背诵中的《醉花阴》整合学习,同是李清照的词作,同是写愁的经典,但词作中的愁明显在内容和程度上也有极大不同。这次有教师将《望岳》《春望》《 野望》不同时期杜甫诗作放到一起的诗作也是得到评为老师的认可。老师对诗歌教学的整合,一定程度上让学生的思维形成了一种巨大的张力,这无疑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极大的激发,调动。并且,这一整合无形间引领学生真切感受到了语文学习的规律性,一定程度上做到了“授之以渔“,对学生当下还是今后自学能力的形成都是大有裨益的。

语文教学资源丰富芜杂,不经整合的后果或者让学生坐井观天,或者使学生偏离语文轨道;语文教材厚重而零散,不经整合的后果是永远无法奉献给学生规律性、科学性的语文熏陶。应该说教师对诗歌教学内容的整合,使我们的教学不再被动,避免教学的零敲碎打,单打独斗,让我们的教学设计不再单一呆板,浅薄平庸,从而真正引领诗歌教学走向高效。

(2)反复涵泳引领学生触摸诗人跃动的心灵。

涵泳是指对文学艺术作品的鉴赏应该沉潜其中,反复玩味和推敲,以获得其中之味。就是仔细读书,深入领会之意。诗歌是一种高度凝练的语言,诗人往往会于关键处(诗眼)拓深诗的意境,传达自己的情感。这次省优质课堂赛无论是古诗还是现代诗教学,教师都十分注重引导学生对关键字词句的涵泳,在反复涵泳过程中引领学生走入诗境,体验诗情,如 江汉油田广华初级中学的卢晓梅老师在教学《秋天》一课,通过美足寻踪环节引导学生反复咀嚼涵泳“栖息“”游戏“”梦寐“这些值得细细玩味的意境,同时联系诗人当时的时代背景,体会和理解到诗人传达出对丰收、惬意、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同时也理解了当时人们对温饱及精神生活的追求。

韩煦老师执教的《渔家傲。秋思》,上阕通过让学生反复涵泳“横阳雁去无留意“,反复玩味想象”雁去无留意“画面,更形象地体验边塞的苦寒,引发师生对词人故国之秋的美好想象,从而发出”不如归去“的大胆设想,下阕教师引导学生抓住”燕然未勒归无计“中的”无计“重点涵泳,从理解”无计“的含义入手,理解这不是有家难回的无奈,也不是苦苦等待的”无期“。而是范仲淹和戍边将士们在国家命运危急时刻,在思家和卫国矛盾中选择”不能归去“”不计归期“的坚守。通过反复涵泳关键词句,教师引领学生自然走进诗歌意境,触摸到诗人千载前跳动的心弦。

3、学生有收获

教师要注重学法指导,阅读思维方式,阅读品析方式等指导,这次次也存在诗歌学法指导不足的问题,所以教师设计内容对学生诗心的发展至关重要,学生需要我们教什么,教师要为学生服务,帮学生搭梯子,获得阅读思维方式,给孩子一把钥匙,让学生知道如何学,教会学生发现规律,归纳总结,这样我们的教和学生的学才会走向自由。

第5篇:秋天的经典名句范文

4、扇子的话题

家里有把非常普通的扇子,扇骨是薄薄的竹片,扇面是红红的绸缎。

这把扇子是我爷爷留下的,爷爷年轻的时候,就用这把扇子和他那帮朋友,走村窜寨玩花灯,方圆几十里都留下了爷爷的足迹。

据说我的奶奶,就是爷爷那时候玩花灯认识的,由于扇子、花灯的情缘,就有了我的伯伯、父亲、姑姑……

记忆里,我对爷爷,印象不是那么深刻,我四岁的时候,爷爷就仙逝了。那是上世纪的六十年代,客观地说,爷爷是饿死的,虽说他有五个子女,这五个子女都大了,有了自己的家庭,在那个时候,还是各人都顾不了自己,只得眼睁睁地看着他离开人世……

爷爷走了,这把扇子就落在了我父亲的手里,平时挂在父亲的床檐。谁都不可以随便取下来。唯有在夏天,父亲才拿来为奶奶扇走空气中的阵阵热浪。

这把普通的扇子,由于父亲的精心保护,扇走了多少个夏天,都没有摇坏。

随着岁月的流逝,我知道了扇子是爷爷的心爱之物,无论在任何的困难下,他都要留下这把扇子。父亲告诉我,其实,爷爷应该是可以多活十多年的,那是因为我,爷爷才饿死的。为了我,爷爷每天都把他的一两米都留给我,只吃野菜汤……

父亲说,爷爷死的前一个月,有个商人看中了扇子,要用十斤大米换,可是爷爷不换。

凝视着扇子,红红的绸缎扇面,像一团火,像秋天一片红红的枫叶,长时间来,老是在我的眼前飘浮……一个耄耄老人,为了孙子,而放弃了自己的生命!老对小的兹心在岁月的长河里永远闪烁习习的光芒!

这把扇子虽然普通,但还是有些特点,红的绸缎扇面上锈着:“人不孝其亲,不如禽与兽。”十个字。我的想象中,我的爷爷应该是个很孝的人,关于他的故事我知道的非常少,但是从我的父亲、母亲的行为中,我又明白了。

爷爷走了几年后,我的奶奶瘫痪了,脚不能落地,整天躺在床上。奶奶瘫痪十年后才离开人世。

十年,3650天的岁月,我的父亲、母亲精心照顾奶奶,给她搓澡、洗衣、隈饭,冬天用盐水瓶灌开水给她捂脚,夏天摇着爷爷留下的这把扇子给她扇走空气中的阵阵热浪。我的记忆永远忘怀不了那样的景,春天、夏天、秋天,父亲都要选择一个有阳光的天气,用借来的木板车,把奶奶推上小城的街道,让奶奶观观风景。

悠悠寸草心,养儿才报父母恩。随着我的阅历、生活的经历,我真正地明白了“人不孝其亲,不如禽与兽。”、“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千万经典,孝义为先。”等的千古名句的含义。

如今,我的父母已经七十多岁了。

如今,我已为人父了。

我还记得有个夏天的一件小事,女儿五岁时,我带她去父母那里。女儿看见挂在父亲床檐边的扇子,女儿要爷爷拿下来给她玩,爷爷不同意,女儿嘟着小嘴哭。

我的父亲就是有办法,把孙女诓乖了。孙女和爷爷上街了,回来的时候,女儿的手里有了一把小扇子。这是把扇面上烫了画,小巧盈手,十足的工艺品。

父亲取下床檐边的扇子,对女儿说,爷爷教你玩花灯。说着就扬起扇子在孙女的小屁股上轻轻地敲了两下,女儿努努嘴,看着爷爷,“噗嗤”地笑了,又“哧溜”一下,如小泥鳅似的滑开去。这样的景又出现了,曾经摇着扇子,走村窜寨玩花灯的人影跟着岁月的流逝远去,仿佛又在我的眼前浮现。传承了三千多年的扇子,哪怕随着社会的发展,今天大多数人家有了风扇,有的人家还有了空调,但我是相信的,扇子是不会消失的。

当晚,我和女儿回到家,女儿高兴地说,爸爸,爷爷告诉了扇子是太爷爷留下的,还有爷爷和奶奶对待太奶奶的事我都知道了。爸爸,爷爷说的故事,我知道了它的意思就是孝道!就是晚辈要对长辈要尊敬,长辈要对晚辈有兹心……

我的女儿,只有五岁的女儿呀!我疼爱地抱起女儿,心里充满无言的感动。

女儿在我的耳边又悄悄地说,爸爸,我和你,还有妈妈,要多去看爷爷和奶奶啊!爷爷和奶奶老了!

我心里一惊:为什么呢?

女儿说,爷爷和奶奶老了!

夏天的这件事在我的脑海里永远难以忘却!

第6篇:秋天的经典名句范文

俗话说:“题好文一半”,尤其是在新材料作文成为高考作文的主导时,拟题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近十年全国高考优秀作文的典型拟题为例,由浅入深,介绍作文拟题的三重技法,力图能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有效地指导。

一、优秀高考作文拟题的第一重境界:直接“入”题

直接“入”题,一般采用:“小议×××”、“浅论×××”、“×××之我见”、“×××之感悟”、“我看×××”、“从×××说开去”、“从×××说起”、“对×××的思考”、“对×××的反思”、“×××引发的感想”的拟题形式,如《“弯道超越”之感悟》(2009安徽)、《“小议”浅阅读》(2010新课标)、《包揽后的反思》(2011北京)、《<功夫熊猫>引发的感想》(2011新课标)、《从蔡伟博士说起》(2011重庆)、《从船主的封口费说开去》(2012新课标)。

二、优秀高考作文拟题的第二重境界:掌握“常”题

(一)并列式

它既可以围绕着材料中的主要对象来拟题,如《探险者与蝴蝶》(2013江苏);也可以围绕着材料中所揭示的深刻主旨来拟题,如《做事与做人》(2012课标卷);还可以围绕着材料中所揭示的相反的对象和主旨来立意,如《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2007安徽)、《镜里与境外》(2011天津);有时还可以是三个义项的叠加,如《那手,那人,那心》(2012湖南)、《所向,所爱,所愿》(2013广东)。

(二)偏正式

一般采用“××的××”的形式,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如《光荣的荆棘路》(2012浙江)、《人生的容器》(2013浙江)、《不可惊扰的寂静》(2013江苏)。

(三)动宾式

一种是开宗明义,直接点明论点的简单动宾式结构,如《走出自我》(2011湖南)、《学会舍弃》(2012全国大纲卷);还有一种是动词加上偏正式宾语的结构,如《找到自己的位置》(2006海南)、《点亮万家灯火》(2013广东)。

(四)主谓式

一种是主谓式,如《天使就在我们身边》(2008北京)、《弯道艰险勇超越》(2009安徽)等,一种是主谓宾式,如《我的杯中需要沙》(2008北京)、《举手之劳也是一种美德》(2012)等。

(五)由表及里式

由题目中的现象写起,联想到其中或背后蕴含的深刻的道理,一般采用“从……到……”、“由……到……”、“在……的背后”的结构,如《从举手之劳到知恩图报》(2012新课标)、《由沙子到珍珠》(2013辽宁),《在怕的背后》(2013江西)。

(六)意愿式

一般采用“愿……”、“惟愿……”的结构,如2013广东卷的几个高分作文题:《愿从本心》、《愿赤心长留》、《惟愿此心无怨尤》。

(七)祈请式

祈使句一般用“让……”的结构,如《让未来记住今天》(2012年广东)、《让爱双向流动》(2013广东);请求式一般用“请……”,或“对象+请……”的结构,如《请问你自己》(2006四川)、《思维,请守住幸福》(2004海南)。

(八)对比式

可以直接形成对比,如《国语失落症猛于虎》(2007湖北)、《比学习更重要的事——学会做人》(2013浙江);也可以用题目中的词语形成对比,如2011湖南卷的两个优秀作文题:《低姿态的高贵》、《寒风吹暖我的心》。

(九)两个词汇或短语组合式

不用逗号隔开的如《拣尽空白 终见空白》(2006福建)、《接受改变不负青云之志》(2013山东);形式整齐的拟题,三字的如《感受爱,感恩爱》(2012天津),四字的如《不断追求,不断进取》(2012江西);五字的如《美丽的流行,永恒的经典》(2005),六字的如《重塑全面文化,实现全面崛起》(2011新课标),甚至还有八字的如《诚心补漏手有余香,知恩图报懂得感恩》(2012新课标);形式错落有致的拟题,如《莫惊扰,让生命安宁》(2013江苏)、《正视批评,成就谦谦君子之风》(2013山东)。

三、优秀高考作文拟题的第三重境界:打造“靓”题

(一)比喻式

一种是明显的比喻,如《生命是一朵常开不败的花》(2004四川)、《幸福之花,开在感恩枝头》(2007全国卷Ⅱ)、《梦想为帆,踏实为桨》(2011福建);一种是题目中的相关词语有比喻义,如《滋养文化的“活鱼”》(2010上海)、《平凡中的“珍珠”》(2013四川)。

(二)拟人式

运用拟人的如《梦想在现实中起舞》(2006山东)、《与品读相拥》(2010全国卷Ⅱ)、《热爱诞下创造的婴孩》(2011福建)。

(三)谐音式

谐音的运用也能让文题增色不少,如《国有殇,爱无伤!》(2008全国Ⅰ卷)、《背上“悦读”的行囊》(2010新课标),“殇”与“伤”谐音,“悦读”与“阅读”谐音,让人印象深刻。

(四)活用成语

可以颠倒成语中个别语素的顺序来表达材料的主旨,如《寓教于乐》(2011江西);也可以突出成语中的个别语素来表达材料的主旨,如2013江苏卷:《谨“小”慎“微”》、《一“石”激起千层浪》。

(五)妙用标点式

1.感叹式

通过题目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如《你好,中国!》(2011全国新课标卷)、向社会的“补漏者”致敬!(2012课标卷)。

2.疑问反问式

一种是不用问号,具有疑问反问的语气,如《没有付出哪有硕果累累》(2007安徽)、《善行,我该如何安放你》(2013广东);另一种则使用问号,如《绕树三匝,何枝可依?》(2006河南)、《大同世界,焉能忘本?》(2010全国卷)。

3.间隔号式

运用间隔号“﹒”把相关内容隔开,形成一种整饬之美,如《坚守?绽放生命之花》(2011辽宁)、《朝阳?流水?梦》(2013安徽)。

(六)诗题式

可以是一句,多为七字,如《青山一道同风雨》(2008全国)、《满身花雨又归来》(2010全国卷Ⅰ卷)、《守得云开见月明》(2012浙江);也有两句十字的,如《草木得常理 共生唱和谐》(2010安徽)、《知足云天淡,进取风雨行》(2012江西);还有两句十四字的,如2007北京卷的文题《细雨未必看不见,闲花未必听无声》。

(七)引用式

有引用古代诗句的,如《晓看红湿处》(2005全国Ⅰ卷)、《此时无声胜有声》(2007北京);有引用现代诗词中名句的,如《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2006山东)、《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2007甘肃);有引用古今名言的,如《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2012安徽)、《千学万学学做真人》(2011辽宁);有引用社会上的俗语流行语的,如《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2010新课标)、《细节决定成败》(2012全国新课标);有引用歌词的,如《该出手时就出手》(2011北京)。

(八)化用式

有化用诗词名句的,如《一蓑烟草任江平》(2008福建)、《腹有雅量气自华》(2013山东);有化用古代名句的,如《大隐隐于“乐”》(2012辽宁);有化用名著的,如《高考,生活中不能承受之重》(2007重庆);有化用电影名称的,如《致我们已逝去的童真》(2013浙江)。

(九)虚实结合式

可以化实为虚,如《在自己的天地里收获秋天》(2006福建)、《栽种你的最爱》(2006福建);更多的是化虚为实,如《别让雨下进灵魂里》(2006河北)、《拥紧自己的灵魂》(2007安徽)、《慢尝书香》(2010新课标)、《守住心灵的绿茵》(2011课标卷)、《最是那初放的安详》(2013浙江)。

(十)妙用其它学科词语式

用数学词语的如《美,人生的不对称》(2007全国卷Ⅱ);用化学词语的如《特色是成功的催化剂(2009上海);用计算机术语的如《爱,更需要“复制—粘贴”》(2007全国卷Ⅱ);用地理术语的如《心中的乡情不会随时间风化》(2007山东);用游戏术语的如《生活中的俄罗斯方块》(2005山东);用佛教术语的如《芥子纳须弥》(2011湖南)。

第7篇:秋天的经典名句范文

单以字形来说,手遮于目上即为看。手遮之目的,无非是为了看得更清楚、更明白。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学生看什么,怎么看确实是一个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和探讨的话题。譬如岁寒三友中的梅花,丹青妙手挥毫泼墨、刻意点染,文人墨客填词赋诗、抒其心志,南宋诗人陆游在语文教育论文《咏梅》词中写到“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而世纪伟人却反其意用之,写出了“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千古名句。说到秋天,人们看到的往往是天高气爽,果实累累的喜人意象,而欧阳修观秋赋文“噫嘻悲哉,此秋声也”,将人们引到一个凄凉悲惨的境地,“其色渗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凛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以上两例,物同而景异,景同而情异,何哉?我以为观赏角度不同,胸怀境界不同也。中学生正处在心理素质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他们可塑性强,模仿欲强,易受到外界诱惑。我们常常会发现,一部影片放完,学生看到的往往不是正面人物的智慧、勇敢,而是反面人物的狡猾多变。

因此,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看,看新闻知国家大事,看街头巷尾察风土人情,看体育比赛为中国队揽金狂欢,看家乡巨变为民殷国富欣慰。古人说得好处处留心皆学问”,教师要引导学生向细处看,从平淡无奇、司空见惯的东西中看出新意,发现真知。“见一叶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水而知天下奇寒”,观“蚂蚁上树”为团结就是力量而震憾;观游人爬山,顿悟上下求索之内涵。要教给学生用自己的眼光捕捉那些“人人心中皆有,个个笔下独无”的东西。所以说,看,不但能使学生目极四海,神骛八极,丰富知识,开阔思维,更能使学生感悟生活,咀嚼生活,获取生活的真谛。

二、“听”的启示

成语“对牛弹琴”的意思是说话办事不看对象,不讲方法,但我们换个角度,从听琴者一方理解,则另有一番深意,那就是牛根本不懂琴音琴理,哪能听出其中之奥妙。孔夫子之所以听韶乐而三月不知肉味,是因为孔子会听,听出了韶乐的真谛,《高山流水》一曲听得两知音,听之所用,何其大也。王尚文教授有一句话说得好“,听,是语文教学的精魂”,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中,听放在第一位。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让学生会听,听老师传授知识,更听老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达到“自能阅读,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其次,课内与课外并重,单单重视课内的听而忽视课外,培养出来的只能是高分低能的书呆子,一千多年前学者顾宪成所撰的东林书院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无下事,事事关心”,至今仍颇有教义。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但要有知识的深度,更需要知识的广度。听音乐诗曲,听散文戏剧,陶冶情操,感悟中华文化的美妙神韵;听涛声瀑布,听鸟语禽音,感知大自然魅力无穷,听新闻广播足不出户便知天下大事。当然,作为学生不能一切都听,要有比较有鉴别,靡靡之音使人颓废,脏言秽语污人口舌,这些都要分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讲的就是这方面的道理,教师要象诸葛亮《出师表》所讲的那样,教育学生察纳雅言,辨是非,明事理,学会求知,学会做人。

第8篇:秋天的经典名句范文

语言积累,不仅包括好词佳句精段名篇的熟读背诵,还包括对好词佳句的灵活运用,更有对精段佳篇的经典句式、表达方法等的模仿习得,内化为自己的语文能力,增强文化底蕴,从而实现了与语文能力、语文知识、思维品质、情感态度、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最终实现语文素养的提升。它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它持续地存在于所有的语文活动中,甚至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教师只有和学生共同成为学习和生活的有心人,才能积沙成塔,聚水成流。

语言积累,到底应从何处着手才能做到有效呢?

一、?归类:让积累有序

中国的语言文字丰富多样,光成语一类,就浩如烟海、数不胜数。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吸纳了不少的语言资源,可是,这些语言资源不加以整理归类,成为系统,它们就会杂乱无章地堆放在记忆的仓库中,也许很快就会烟消云散。人的记忆规律告诉我们:当需要记忆的材料数量偏大时,会给记忆带来困难。研究表明,在这种情况下,把记忆的组织适当分散成若干小单元后,再依次存贮,记忆的效果就可能好些。因此,我们和孩子需要的不是堆放语言的仓库,而是有种类分明的货架的超市。

现今实行的国标版语文教材中,也体现了重积累的特点,每一册教材的练习中都安排了“读读背背”的练习,要求学生将其中归类的成语、名句熟读成诵,如描写英雄人物的、描写秋天景色的、春联类成语等等,就非常符合学生的记忆规律。然而,这些“读读背背”中的语言资源只不过是沧海一粟,更多的语言资源在何处整理呢?

1.?将积累融入教学

除了单独的“读读背背”的积累练习,在课文的教学中,我们教师应注重挖掘课文中隐含的可帮助学生积累的教学资源,恰当地体现在课堂教学中。例如,在《世界多美呀》这篇课文,表示颜色的“ABB”式叠词特别多,在第二课时教学中,我精心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课始,复习文中词语,特别突出文中表示颜色的“ABB”式叠词,引起学生注意;课中,在教学小鸡看到的景物时,结合图片,形象理解这些叠词。我问孩子们:“你还知道哪些像这样形式的写颜色的词呢?”我为学生搭建了表达的舞台,学生补充了不少文中没有的叠词,如红通通、绿油油、金灿灿等等。接着,我又让他们学着书上的句式,说说油菜花、桃花等景物,学生学会使用了“金灿灿”、“粉嘟嘟”等叠词;最后,我又问有哪些表示颜色多的成语,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归类了描写颜色多的成语。一整套训练下来,学生由关注到理解,再到迁移运用、提升拓展,极大地丰富了颜色词的积累。

像这样的课例还有很多:教学《》一课,可补充写的《》一诗,突出不畏严寒的坚强品质;教学《每逢佳节倍思亲》,可引导学生想象人们过节的情景,整理此时学生想到的描写过节热闹气氛的成语,衬托王维的孤独凄凉;教学《诚实与信任》,可整理与诚信有关的成语和名言,提升对诚信的认识……总之,教学中渗透积累训练,要注意找准合理的积累训练点,精心设计。若刻意为之,将积累训练游离于教学之外,反而会影响教学效果。

2.?让积累呈现成果

根据学生识字写字情况,一、二年级以教师收集整理,学生口头诵读的形式进行积累;从三年级开始以书面形式,集体整理积累为主,自主整理为辅。我跟三年级的孩子们说,这积累本将是我们自己用四年时间手写完成出版的书,到小学毕业时,我们将进行最佳积累本的评选,学生的积累兴趣空前高涨。

积累本,是积累语言的练习本的通称。实际上,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为自己的积累本设计书名。于是,迷“多啦A梦”的孩子取书名为《任意门》,爱花的孩子取名《芳草集》,好梦想的孩子取名《梦想号》……一时间精彩纷呈,个性飞扬。

有了积累超市这个空间,下一步就是分类上货了。货物的种类很多,有的来自“读读背背”,将其中的成语名句整理到积累本,并扩大它的数量。例如,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书上只为我们整理了八个,而我们集体整理补充了三十几个,并还在不断地自主补充中。有的来自练习中,将练习中的积累习题移植过来,答案当然比习题中的要多得多;有的源于课堂教学,在课上整理的,在课后记录……一年多的时间,我班孩子们的积累本上,已积累了四十多类的词语(其中大多为成语),十几类的名言诗句,可谓品种繁多。而不定期的优秀积累本展示和独特积累资源的交流,则大大提高了孩子们积累语言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原本枯燥的积累练习,现在却像做聚宝盆游戏一般充满童趣。

整理积累语言,需要耐性、毅力,需要理解力和条理性。语言超市的建立,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二、?模仿:让积累有效

积累语言,还应积累语言表达的形式和方法。如果说积累本上以语言的材料积累为主,那么,对优秀片段章节的读悟仿写,则重在语言形式的积累上。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就好像给了孩子们织就了一张渔网,引导他们学习怎样表达,从而让他们练就一身捕鱼的本领,使积累的语言形式“入乎其内,化乎其中”。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这是对语言习得基本规律的总结。教材无非是例子,我们要善于利用教材,为学生积累语言表达的方法。例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第一册《秋游》一文时,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农田里,稻子黄了,高粱红了,棉花白了。”这句话通过颜色词“黄、红、白”,形象地写出了秋天成熟之美,比起学生常写的“秋天到了,庄稼都成熟了。”这样干巴巴的话,更有画面感,色彩美。在感受了这句话好在哪里之后,我让学生模仿这样的写法,写一写秋天果园里的情景。学生立刻学习文中的表达方式,描写了果园美景:果园里,柿子(苹果)红了,鸭梨黄了,葡萄紫了。我又让学生用这样的方法写一写春天的公园景色:公园里,杏花红了,柳树绿了,梨花白了……

除了句式的模仿迁移,文章的结构方式也是应该注意运用的范例。例如,在教学《赶海》一课时,我注意到文章结构精巧,以歌曲开头,又以歌曲结尾,首尾呼应,是写文章谋篇布局的好范例。在感知这一特点之后,我给学生出了这样几个作文题:《第一次刷碗》《春游》《妈妈,我爱你!》,向他们征集文章的开头结尾。他们果然不负众望,为《第一次刷碗》配上了歌曲《嘻唰唰》和《我有一双勤劳的手》;为《春游》配上了歌曲《去郊游》;为《妈妈,我爱你!》配上了歌曲《妈妈的吻》、《世上只有妈妈好》,还有学生别出心裁地配上了孟郊的诗《游子吟》。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们开始关注了文章的结构美,在以后的习作中,也常有运用。

虽然说文无定法,但大体规则和方法还是有很多的:如选材方面的以小见大,点面结合;内容方面的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结构方面的“凤头、猪肚、豹尾”;语言方面的准确、鲜明、生动;表现手法方面的想象、夸张,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衬托等等,有了这些技巧的运用,文章才会有血有肉。这些技巧都零星分布在教材中,教师在教学中要揪住不放,加以利用,指导学生体味它的妙处,让学生模仿写作,日积月累,使这些技巧真正内化为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阅读:让积累延伸

课本外,才是大课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语言的积累提供的是更广阔的舞台。朱熹说:读书是自己读书。这也是说语言习得非靠自己实践不可。吕叔湘先生也曾指出:“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吕老的这一观点,充分说明了课外阅读在形成学生语文能力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一个人即使不经老师的指导,只要有实践的机会,就会习得语言,甚至会成为语言运用的能手。博览,能给大脑皮层多侧面的语言刺激,大脑皮层已有的语言信息能再次强化,使其业已形成的系统更为完整、严密。因此,除了上好阅读课外,我们还应该注意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从中汲取营养。

由课文辐射课外阅读。我们为学生征订了《小学语文课文同步阅读与拓展》一书,与所学课文相配套,每课都有与之相关的文章或资料。例如《七律 》一课的课外阅读资料就有的历史背景、故事、其他的一些诗作、其他有关的诗歌……对这些语言资料的运用,根据教学的安排特点,有时可以鼓励学生在学课文之前读,达到教学预热的目的;有时可以穿插到教学中进行,起到促思激情的功效;有时也可以放在学文之后,拓展深化对一类文章的认识。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相辅相成,教学效果和阅读成效都会取得双赢。

用竞赛激活课外阅读。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学生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掌握了许多精词妙句,他们就非常渴望自己的努力得到别人的肯定。给学生展示才华的机会,使学生的阅读成绩得到肯定,从而在心理上产生极大的满足感,能更加激发他们课外阅读的激情。为此,我们不定期举行一些必读书目的知识竞赛,如“《水浒》擂台赛”“《草房子》知识竞赛”等等。

以思考深邃课外阅读。课外书是检测语文能力的练兵场。在教学中,我们启发学生深思,指导学生进行批注;在课外阅读中,我们也可以适当要求学生进行批注,将深思的习惯带到课外,从而避免出现课外阅读滥而无效的后果。

第9篇:秋天的经典名句范文

 

2021八年级九九重阳节敬老作文1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节。古人认为这是一个吉利的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重阳节与其它节日一样,也有一个传说:在东汉时,有一个住在汝河叫瘟魔的恶魔,只要它一出现,就会死掉很多人。在一场瘟疫中,青年恒景的父母双双丧命,就连他自己也差点死去。后来,他告别了乡亲与家人,出去访仙学艺,最后终于在一座山上找到了名仙长并其为师,学习了降妖剑术。一年后的九月初八,仙长给了他一包茱萸叶,一盅酒,以及避邪的方法。在九月九日前坐仙鹤回家并杀服瘟魔,为民除害。九月九日清晨,恒景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一座山上,给了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酒,作好了准备。中午时分,瘟魔冲出汝河,但它刚到山下同,便戛然而止,脸色大变。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当我看到重阳节的来历与传说时,不由得呀然一惊,没想到这重阳节还有这样的>故事,真是大大开阔了我的视野。不过,现在我终于明白了“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千古名句原来就是因为重阳节而得名的啊!

就这样,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过去了,但今年的重阳节与往年大不相同,那就是因这在今年的这个重阳节里,我了解了许多从不知道的事,这些知识一定会让我受益非浅的。

 

2021八年级九九重阳节敬老作文2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重阳节应该去看望老人。可不,一大清早,我就跟着爸爸妈妈到梅城去看望老太公。

我该给他什么样的惊喜呢?送点什么东西好呢?“要不我们去三都老家摘些蜜桔?”妈妈的提议,立刻得到了我们的认可。

大约四十分钟后,我们的车缓缓地停在山坡脚。只见漫山遍野桔树枝头缀满了大大小小橙黄色的桔子,有的随着微风你挤我碰,好像交头接耳地说着什么;有的探出头,伸长脖子,笑着欢迎你去摘呢!我一头扎进桔林,用力一拽,可是桔子一点儿也不听话,像个调皮的娃娃,左逃右躲,怎么也摘不下来。这时,妈妈走过来给我做示范,只见她用左手握住桔子,右手用剪刀轻轻一剪,桔子就摘下来了。不一会儿,我们就摘了20多斤。望着这些黄澄澄的桔子,我们开心极了!

“这么新鲜的桔子,我们赶紧给老外公送去吧!”在爸爸的提醒下,太阳公公笑眯眯地跟随着我们来到梅城老太公家。当97岁高龄的老太公看到我们带来自已摘的三都蜜桔时,就像小孩一样,呵呵地笑了起来,兴奋地拉着我的手。看着他那满脸的皱纹,一双大眼深深地陷进眼窝,他身体还是比较硬朗的,这给了我们稍许的安慰。我赶紧剥开一个桔子,送到他嘴巴里。老太公咬了一口,说:“啊,真甜!”我和爸爸妈妈祝福他身体健康,活到100岁,他又是一阵地激动,连声地说:“谢谢!谢谢!”

看着老太公开心地吃着我们亲手摘的桔子,仿佛一直甜到了我的心里……

 

2021八年级九九重阳节敬老作文3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每到这一年一度的重阳节,熟悉的诗歌又回荡在我的心田。

你知道这个有着千百年历史的重阳节是什么来历吗?嘿嘿,告诉你吧,传说古代的时候,河里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青年桓景看不下去了,就去找仙人拜师。待他学成后,驾着仙鹤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酒。妖魔受不了了,败下阵来,被少年一剑刺死了。后来,这天就被叫做重阳节,不少人家都有登山,赏菊等习俗。我今天也随了一把“潮流”——登山。

葱郁的树林间挂着一轮金光闪闪的太阳,下面是肥沃的土地,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这就是我。我在林间窜来窜去,恨不得把整座山都照下来,买下来,把它永远留在我的印象中。鸟儿还在枝头欢迎我的到来呢,他的歌声随着丝丝阳光从树与树的缝隙间传下来,那么清脆,那么响亮。让我也想与他高歌一曲,表示我此刻的欢愉。花儿与我一起跳舞,无论风雨多么残酷,无论阳光多么刺眼,我们都用笑脸迎接他们。

跑累了,跳够了,也该做正事了。我迈着沉重的步伐,一步一步向山顶走去,山上的阳光越来越刺眼了,风越来越冷了,我只能咬紧双牙,默默忍受......

终于到了山顶!山顶上的植物都高兴的为我喝彩,我也乐得合不拢嘴,心中仿佛住着一万只“蜜蜂”,正为我酿出最甜蜜的“蜂蜜”。我兴奋地大喊:“我做到了!”全然不顾其他。心田里又回荡起那首歌谣:“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021八年级九九重阳节敬老作文4  

每到丰收季节,开时,我们就迎来了一个欢乐的节日重阳节!

重阳节是在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九举办,那时的老奶奶们在县村里跳舞、唱歌为自己过重阳。九九重阳正赶上丰富多彩的秋季,它也染上了秋天的五彩和美丽。“九”包蕴着长久,吉利,祝福老人们延年益寿,健康。“九”代表着中华人民的喜悦、兴奋。

重阳节的种种风俗习惯,不辜负这大好光景,增添了这个秋天的快乐,有多少人画上了这个秋天的快乐,为多少人画上了一丝微笑,它看不见,摸不着,要发自内心去感受。重阳节它又可以称为茱萸节、节,甚至“野餐节”。秋天是野游的好季节,可到郊外去“采青”啊,登山啊,或者再搞搞对身体有益的活动,这是对身体非常好的哦。我国已经把九九重阳节定为老年人的节日。同学们,九月初九时,你为爷爷奶奶做了什么,怎样让他们过得难忘,快乐呢?听听我的亲身经历吧。

又一次九月初九了,天上、屋顶上……到处是秋天的身影,大地都披上了一层厚而蓬松的金沙,金灿灿的,亮晶晶的。我看了看日历,原来今天是九月初九,九九是重阳节呀,是奶奶的节日,我怎么会忘了呢,应该向她送什么礼物呀。我想了好一会儿,想不好呀。正当心情烦躁时,我随手拿了一张报纸,看见了“重阳节”这三个字,喜出望外,认真地阅读起报纸来,报上清楚地写着每当重阳节时,做孙子孙女的应该陪自己的爷爷奶奶出去到郊外散散心,吃吃糕点,看看,这就是的礼物,体验这个秋天带来的幸福。看了这张报纸,我的心里有了小算盘。

我走到奶奶跟前,想考考奶奶的记性就笑着说:“奶奶,你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奶奶疑惑地说:“哦哦,是你的生日吧?”“不是,不是,我生日早过了好几个月了。”奶奶又思索起来,“难道今天是国庆节?”“更不是了,今天是重阳节,是你们的节日。”奶奶恍然大悟,笑了。我又继续说:“我陪奶奶到郊外去吧!”我搀着奶奶走了。我和奶奶一边谈,一边走,走得更远了。我们看着清澈池水,饱览壮丽山色,顿时感觉神清气爽。我陪着奶奶不知不觉度过了一天可爱的重阳节。

天暗下来了,妈妈爸爸回来了,还带了一袋糕点,可真是雪中送炭啊。正准备给奶奶过老年节。上面缀着各种花纹,有的是嵌着几棵小草。我们一家人围坐在餐桌前,津津有味地尝起了糕点,可好吃了。奶奶笑了,像年轻了五年。

在欢笑中,我们进入了甜美的梦项……

 

2021八年级九九重阳节敬老作文5  

农历九月九日,感恩之心像滔滔不绝的江水,朝人们热情澎湃地涌来;又似热情怒放的花朵,竞相开放;如和煦温暖的轻风,拂过脸颊。人们静如秋水的内心,像投进了一块石头,久久不能平静。感恩的心是火,能融化千里冰峰;感恩的心是水,能滋润万亩荒漠。感恩的心,是我们每个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阳光雨露。

感恩不需要太复杂的程序,太贵重的礼物。只要一句话、一件事、一个举动,都能让对方高兴。只要是真心实意,无论多小的礼物,人们都不会介意。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