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阅读的培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小学低段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作用
阅读是一个人智力的体现,小学低段语文阅读的教学可以培养和锻炼小学生的智力,让小学生的头脑变的更加灵活,思维变得更加敏捷,从而促进小学生更好的发展。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听说读的基础,因此,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小学低段语文阅读能力培养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语文课堂中阅读能力的培养会对孩子的未来产生很重要的影响,也是一个人未来发展所必须具备的素养和能力,因此,小学低段语文教学应将阅读教学放在重要位置。语文学科必须将培养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放在重中之重,为小学生长远的发展和学习其他的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小学低段语文阅读教学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是小学生全面发展以及学生综合能力的主要表现,学生的审美能力必须经过一定的审美教育才能够提高,而阅读就是审美教育的一种途径,也是审美教育的基础。这主要是由于阅读是一种从视觉到大脑信息获取的活动过程,它体现了学生对信息的提取能力,同时,阅读能力也是小学生众多能力中最为基本的能力,它对小学生的鉴赏力与创造力都有极大的影响。
最后,小学低段语文可以帮助小学生从小建立健全的人格、培养独立的人格精神。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不仅仅是学生学习阅读能力和开发智力的过程,同时也是小学生提高个人素质和培养个人人格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有效的阅读可以让小学生领略到多彩斑斓的、生机盎然的世界,让他们的心灵感受到美。除此之外,阅读还可以帮助小学生从思想品德良好的正面人物与事例中受到熏陶与学习,让正面的形象感染他们,从而培养小学生的人格精神与审美观念,促使小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二、当前小学低段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小学低段语文阅读教学的问题表现在缺乏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小学生对阅读教学不感兴趣和积极性几个方面。
第一,小学低段语文阅读教学中小学生对阅读教学缺乏积极性。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是教师提问和学生回答的模式,这种教学方式总是使得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要激发和提高小学低段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就需要语文教师做出适当的引导,想方设法让学生自己提出不明白的问题,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例如,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对预习语文课文的过程中,对不认识的字词自己去求学网,如果通过自己求学网都无法解决,再去请教老师,这种阅读教学方法需要语文教师采用适当的方法来引导学生提问,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小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还可以提高阅读的效率。
第二,小学低段学生对广泛阅读缺乏兴趣。广泛阅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主要手段,仅仅依靠课堂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必须通过课外阅读的补充来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兴趣,培养小学主动阅读的习惯。比如,通过鼓励小学生多阅读课外书来提高阅读能力,同时还可以拓宽知识面、储备知识等。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课外阅读的知识运用在课堂上来,从而激励学生继续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但是应该注意,语文教师要引导小学生选择与小学生阅读能力、兴趣相符的读物。
第三,目前小学低段语文阅读教学中缺乏科学有效的指导。小学低段的学生由于刚刚脱离幼儿园的教育,他们阅读的能力有限,更不用说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了,所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学习―定的阅读技巧,合理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从而让学生将所学的方法独立进行直用。
三、小学低段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主要措施
首先,小学低段的语文教师应该着力创造和优化阅读的情境。阅读活动是智力活动过程,但是非智力因素又对阅读起着一定的调节作用。阅读中不能忽视非智力因素,所以,应该将心境与情境融合在一起,潜移默化地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阅读的欲望。因此,小学语文低段阅读教学中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情境是提高阅读效果的有效途径。
其次,小学低段语文教师应该加强对小学生阅读的引导。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全民阅读已经在蔓延,学生的阅读热情与阅读的质量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如果语文教师能够在这个背景下及时地对小学生的阅读进行指导,则可以让小学生的阅读水平得到较大发展。对于小学低段的学生来说,他们阅读的量越大,则对知识的积累就越丰富,从而也就越容易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良性的循环。
再次,小学低段语文教师要对学生的阅读进行及时的鼓励,激发兴趣。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都不同,他们在阅读的时候采用的阅读方法各异,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对小学生的阅读方法和情感态度进行客观的评价,多用证明性鼓励的语言进行引导,让学生体验和感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后续阅读的兴趣,推动学生的成长。
最后,培养小学低段学生将阅读与书写相结合的阅读方法。由于小学低段学生知识积累有限,同时要求学生将这些内容以书写的形式动手练习,这样不仅让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而且提高了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生 阅读能力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乐读
在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空前迅速,人们的阅读处在快餐时代,学生也受到这种风气的影响,喜欢动画片,喜欢漫画,真正能够静下心来读一本书的人很少,能这样读书的小学生更少。怎样从电视和网络上把学生的读书兴趣转移过来,是老师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人们都知道兴趣是小学生学习的前提,没有兴趣的学习对他们来说是痛苦的,也是无法提高效果的。因此有经验的老师都十分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阅读兴趣,才有阅读的欲望,才会产生阅读的内在动力。老师要设法让教材内容变得鲜活生动,吸引学生,形成阅读的兴趣。在文字的阅读中,感受文字的美,感受文字带给人的震撼和感动。
例如在《老人与海》的教学中,这是海明威的著名作品,文章得到世人的喜欢,那里蕴含的拼搏奋斗、不服输的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教学之处,我便把朗读指导作为重点,介绍海明威,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教师声情并茂的师范朗读,感染了学生,教室内鸦雀无声。学生被文章的内容所感动,被文字的魅力深深感染。读这篇文章的兴趣一下子提起来了。
二、教给阅读方法——会读
1.重视预习的初读。预习在各学科的教学中都非常重要,尤其是语文教学中的预习,学生可以通过预习的初读培养阅读的习惯,体会和感受阅读的愉快;同时还可以对课文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课堂教学打下基础,可以个更好地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性和闪光的人性美。重视并指导学生对课文的预习是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一个重要方法,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措施。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阅读预习指导要有一个明确的要求:读熟课文;边读边想课文的主要内容;正确应用字典帮助阅读。再提出阅读提纲,针对课文内容,老师精心设计几个重要的题目,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这样做了以后,学生有目的地读,对文章的内涵体会更深。比如《老人与海》的预习,我提出了几个问题:老人与大马林鱼的较量描写,老人与一群鲨鱼的较量描写,你最喜欢那一段的文字。提纲给学生后,学生进行了有目的的预习。初读文章,感受了文章的思想性,使阅读训练增加了一条途径。
2.课内指导的精读。语文阅读学习的关键是朗读,课内的朗读指导尤其关键,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自读,对重点段落的精读,以精读带略读,通过教师的指点和示范,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同时教师可以同时推荐该作者的其它文章,让学生延伸阅读,实现以课内带课外,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由此培养学生大量课外阅读的目的。在这样经常性的训练和培养中,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都会有一个大的改观,逐步形成独立阅读的习惯和能力。在精读中让学生自己选择精彩的段落,选择自己喜欢的文字进行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品读中体会写作方法,在品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在品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情感,最后实现提高作文水平的目的。比如《老人与海》的教学,我重点指导学生朗读老人与大马林鱼和鲨鱼搏斗的场面描写段落,体会老人的英武勇猛,感受作者的文字描写功力。实现阅读促进写作的功效,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阅读品味,从而完成阅读教学的目标。
[关键词] 阅读教学 学生 能力 创新意识
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极富情感、极富个性、极易激发想像和创造思维。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它是识字的重要途经,它能促进学生听话、说话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培养阅读能力,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开阔眼界,活跃思维,开发智力,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美的熏陶。怎样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呢?现将笔者平时教学中的尝试与探索分述如下。
一、重视阅读教学,教会学生阅读方法
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叶圣陶先生强调:“我还是那个老看法:书是教不完的。课文无非是例子,要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教给学生读书、看报的技巧、能力。总不能什么都喂给学生,更不能永远教学生。他们还要自学,还要发展。”吴伯萧同志也指出:“阅读是基础,哪个时期重视阅读教学,哪个时期的语文教学质量就会高一些。要充分认识到阅读教学的重要性。”这是对阅读教学的精辟阐述。
要使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给人一种艺术的享受,就要求教师在先进的教学观念指导下,遵循教学规律,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个性化地阅读理解课文,从而提高阅读能力。这不仅使学生认识、理解和运用字、词、句和范文,而且在阅读中得到美的享受,激发学习兴趣。如:学会根据词语给多音字“扁”、“乐”、“行”、“长”、“好”选择正确的义项;学会“的”、“地”、“得”在不同情况下的准确运用,这是学生常出现错误的地方。要求学生坚持抄写好词好句,写读书心得,日积月累,积少成多,集腋成裘。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可乐知者。”让学生愉悦地阅读,快乐的接受知识,提高审美情趣和阅读的欲望。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阅读的动力。粗读知晓大意,精读品味文学,熟读体验情感。与学生谈自己的读书感受,让学生乐于读书。用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想读书,也可以发挥故事的魅力让学生通过好奇心来主动去阅读。给学生讲述古今中外名人的读书趣闻以励志,如:“凿壁借光”、“孙康映雪”的感人故事;司马光幼时爱读书,手不释卷,这为他编成上起战国,下止五代,总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编年史《资治通鉴》奠定了基础。成为名人,“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要更好地加以引导,“授人以鱼”莫若“授人以渔”,如“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就象滑蛇板不能老让大人扶着一样,让学生自主学习,学会阅读,书山有路读为径,书海无涯任你读。
二、开发阅读资源,创造阅读环境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第一学段(1~2年级),背诵优秀诗文50篇,课文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但目前,农村小学资源缺乏,由于受办学条件的影响,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少,导致作文能力低,学生阅读兴趣不高,达不到应有的教学质量。
为了能让所有学生广泛阅读,可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如鼓励家庭条件好的学生去新华书店购书或办图书证,其他学生可去学校图书馆借书,然后在班中建立图书角,师生共同搜集适宜本班学生阅读的报刊、书籍,象《小读者》、《安徒生童话》、《两部寓言画卷》等,做好借阅记录,互相传阅。要求学生人手一册字典或词典,每人备有札记本。也可通过别的信息渠道拓展阅读领域。如可组织学生收看电视动画片,如《哪吒》、《宝莲灯》、《喜洋洋与灰太狼》等;运用多媒体手段教学,播放与课文有关的音像制品,使学生感受真实、生动的情景,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在学校允许的条件下,可带领学生领略自然风采、文物古迹、民情民俗等,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学习语文知识,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开阔眼界。
三、摒弃浮燥缺点,树立良好阅读习惯
在阅读教学中我发现有许多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存在诸多的弊病。如:有的学生不知利用注释,不查或不会查字典把读书、看报时遇到的字、词、成语等“拦路虎”啃掉,而是“绕了过去”,致使看的听的,总是似懂非懂。“虎”呢?这次栏路下次依然拦路;有的学生读不懂或有疑难之处,不“记下来问人”,没有向别人请教的习惯,结果不懂的老是不懂,疑难之处依旧存在;有的学生读书赶急图快,书虽读了不少,但收获甚微;有的学生不做或不会做读书笔记,读后印象不深,忘得一干二净。总之,没有养成“动口”“读问”、“动手”、“记录”、“动脑”思考的习惯,这是非常有害的。因此,要针对不同情况,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克服盲目浮燥的毛病,改正不良的读书习惯,认真读书,记住好词佳句和写作方法,深刻理解思想内容,把泛读和精读结合起来,才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四、鼓励发问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而不思则罔”。质疑的过程实质是积极思维的过程,是提出问题的过程,因为创造的起点是从问题开始的,强化问题意识是造就创新人才的一个关键。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挖掘。如安徒生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中有这样的描写:“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大年夜冻死了。”有位同学对作者运用“微笑”一词提出质疑:大年夜是一年中最快乐的日子,而这个小女孩却在街上光头赤脚地卖火柴,后来还冻死在街头,她会微笑吗?教师首先及时肯定这位同学勇于质疑的精神可佳,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教材“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关键词]小学低段;亲子共读;激励;有效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4-0095-0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注意积累语言材料,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1―2年级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学好课本精选的讲读篇目,还要广泛阅读优秀诗文、经典著作等。
一、激发兴趣,营造读书氛围
学生的年龄不同,阅读兴趣也不同,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读课外书时,也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需求、能力而采用不同的指导措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起来,教学就成功了一半。”课外阅读也是如此。但是课外阅读没有教师的监督,没有时间的控制,学生课外阅读的质量很难保证。因此,我们要从一年级起就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只有当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兴趣时,他们才会产生强烈的读书愿望,才会将“要我读”转化为“我要读”,才会享受到读书带来的乐趣。
在对一年级学生进行入学教育时,笔者就郑重地向学生讲解阅读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为学生识字少,笔者就读书、讲故事给他们听:时而照着书念散文,时而激情朗诵诗词,时而绘声绘色地讲故事,时而讲自己的读书经历。学生最爱听故事,一听说要讲故事,教室里立即静了下来。随着笔者声情并茂的读讲,学生被故事情节带入到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扣人心弦的情感世界里。学生尤其喜欢孙幼军老师的系列童话故事,他们被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情节吸引,陶醉其中。笔者适时给学生布置作业: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阅读这本书。这样学生就能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阅读的乐趣,便能兴趣大增,主动阅读。
二、师生共读,提升阅读能力
多读书不是只凭兴趣走马观花地读,而是要读适合年龄特点的书,从书中能有所收获。学完拼音,笔者开始引导学生读薛瑞萍老师写的《日有所诵》,学生每天午间至少读诵一首儿歌,能背则背,不能背则就读得流利、声音洪亮。喜欢表现是一年级学生的天性,只要上台展示的笔者都奖励一颗小五星,获得热烈掌声的则获得一个“顶呱呱”贴,由学生自己亲手贴到读书墙上。学生的自豪感、成功感被激发起来,如此不断的评价激励学生不由自主地想读更多的课外书。
诵读完《日有所诵》,笔者又和学生一起读《没头脑和不高兴》《小猪稀里呼噜》《爷爷一定有办法》《学语文之友》等,还诵读了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和很多古诗、儿童诗;笔者每天抄一句名言在“读书栏”里让学生背诵,给他们潜移默化的影响;笔者还精心设计了许多活泼有趣的读书形式,集体读、引读、领读、接龙读,师生配读,男女生对读,有时个人读,有时同桌一起读,有时默读,有时诵读,方法灵活多变。通过读书,爱动的学生变得安静了许多,浓浓的读书氛围充满着整个教室。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开始学习勾画好词和不懂的词,学习积累语言。
三、亲子共读,保持阅读兴趣
阅读只有达到一定量的积累时,学生才能形成良好的语感,才能提高阅读水平。要真正达到此目的,首先必须保证学生有课外阅读的时间,这是最基本的前提。可是教师无法每天检查阅读情况,也无法确定其阅读的质量,因此,教师要通过各种形式征得家长的配合支持,让家长在家督促学生完成阅读任务,配合教师进行适时适当的评价、评比,这样,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才会得以保障,学生在家进行课外阅读才会落到实处。
笔者按照课外阅读的具体方案要求,首先动员家长积极参加读书活动,向家长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目,读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益的书。很多家长因为工作忙,平时没有时间和学生一起读书看报,于是,笔者倡导家长每天和学生进行半个小时的亲子共读,家长和孩子同读一本书,既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还能共同提高。家长每天在家校本上签上读书情况,激励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读书活动中来。家长填写的“读书卡”显示,有的学生的阅读量已经有几万字了。
四、读书评比,彰显个性阅读
课外阅读既要看数量,更要看质量。笔者每天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除了看读的页数,还要看学生的朗读情况,对读得多、读得认真的学生予以表扬,对读得好的学生则奖励“五星”或“顶呱呱”,每周进行一次评比,得奖励贴最多的前五位被评为“读书之星”。笔者还让这些学生把自己认为好的书介绍给其他同学,同时给全班同学树立榜样,这激起了很多学生的读书愿望。
在班级内,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了诗歌诵读会,在班级QQ群里发动家长进行读书交流,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写读书心得体会,评选出“书香家庭”“读书之星”。在读书交流会上,学生畅所欲言,谈阅读的收获,谈学到的知识和方法。部分学生还交流了自己创作的诗歌,内容虽短小,却充满了童真童趣。另外,笔者还给那些被评为“阅读之星”的学生颁发了奖状,让家长共同分享课外阅读的喜悦。班里形成互相比拼的读书氛围,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能力是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需要教师、学生、家长三者的耐心、恒心。“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让好书成为孩子的朋友,让好书伴随着孩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活动;自主阅读;现状;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小学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教授小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以及获取信息的努力。所谓的自主阅读,就是在有效的学习动力的指导之下,学生采用自主的学习方法开展阅读活动,在阅读中获得有效的知识。加强自主阅读能力在阅读教学中的培养,是当代小学语文学科发展的必然。然而,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许多教师并没有认识到自主阅读能力对于学生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笔者选择小学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方法作为研究对象是有一定的教育意义的。
一、利用问卷,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意识
要对小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进行培养,需要教师了解小学生自主阅读现状,掌握学生的阅读基本情况,设计有效的小学语文阅读方法。教师可以利用调查问卷的方法来了解学生对于阅读学习的看法,了解学生现在的阅读情况。通过相关的调查与了解,笔者了解到大多数学生习惯到传统的被动阅读,没有基本的自主阅读能力。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应当加强对学生阅读行为的调控,加强对学生的尊重,为学生创设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自主阅读积极性得到提高。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对文章进行阅读,使学生体会到自主阅读的乐趣。
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要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提高,加强学生阅读面的扩展,使学生的阅读量得到提高。在阅读中,教师要更加重视学生的阅读质量,引导学生对阅读内容进行欣赏,为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奠定良好的基本。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教师需要为学生安排有效的自主阅读计划,让学生在计划的规范下投入到自主阅读活动中。通过长时间的训练,学生会意识到自主阅读学习对于自身阅读能力的促进作用,帮助学生建立起健全的自主阅读观。
二、加强课内外自主阅读模式的结合
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学生学习的方法也多种多样。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加强课内阅读教学与课内阅读教学模式的结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课文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自主阅读活动的开展要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相适应,使自主阅读活动可以符合学生的语言认知规律与学习规律。在提出自主阅读教学要求时,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感受。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巧妙地利用学生的角度对文章进行阅读。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整合,将每一个单元中具有代表性的文章作为范本进行精讲。
比如在讲解三年级上册中的第一组时,教师可以选择《让我们荡起双浆》作为范本进行讲解。教师可以利用问题来丰富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找到自主阅读的方向与动力。
除此之外,在进行小学生自主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发现课堂之外阅读资源的重大力量。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书目。比如《意林》、《青年文章》以及《故事会》等等。将小学语文阅读课堂内外进行有效的结合,可以使小学生在阅读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点,提高自主阅读的兴趣。
三、教授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
培养小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教师要加强阅读方法的教授,方法的引导对于学生自主阅读学习能力的提高十分重要。对于一般的文章,教师可以放低对学生的要求,让学生进行略读。而对于一些较为重要的文章,教师则要引导学生进行细读与精读,深刻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传达出的思想。教师要对学生的自主阅读学习进行因势利导,将有效的阅读方法以及阅读的技巧教会给学生,引导学生科学选择阅读资料,使学生成为阅读有心人。
在小学语文自主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意引导学生建立起正确的阅读习惯。比如说批注式阅读,这样的阅读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加细致地阅读文章,更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及原有的知识进行结合,共同投入到文本互动之中。比如在讲解《母亲的恩情》的时候,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词语与句子进行勾注。这样一来,学生在进行阅读时可以与文本进行全方位的对话,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文章进行理解与感情,更能针对文章发表自己的看法。在批注式阅读中,学生的思维会在勾注中表现出发,自己的发展过程也得得到体现。
四、加强自主阅读活动的趣味性
自主阅读的实施,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律能力与自我控制能力。小学生的好动性较强,没有吸引力的教学活动对于小学生来讲是极为枯燥的。因此,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进行培养,教师需要让学生感受到自主阅读的快乐。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游戏与教学活动进行结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针对一本著作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明确阅读的目标,将更多的精力融入到阅读行为中。
比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安排《西游记》这个著作的自主阅读任务,告知小学生在三个星期之后开展一场角色扮演小比赛。这样一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对自己喜爱的片段投入更多的关注,更好地理解小说中人物的性格与特色。
五、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对于小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针对小学自主阅读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几点培养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方法。希望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认识到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重要作用,加强培养,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课外阅读;阅读能力;数学阅读
开展数学课外阅读教学大大加强了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指引,学生数学阅读能力也有很大的提高,开展课外数学阅读活动,不仅开阔了学生们的数学视野,在其数学文化魅力的感染下大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其数学的学习成绩也有非常大的影响。
一、数学课外阅读的意义
数学课外阅读是学生通过自己阅读的课外材料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数学思维、学习数学语言的重要方法,而这一方法,应该和小坐合作一样,成为数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之一。这一过程,不仅仅是学生读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手脑的有机结合,共同协调的一个过程。数学是一种语言。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说:“数学教学数学语言的教学。”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龙菲尔德曾说:“数学不过是语言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而所有的语言学习都是离不开阅读的。
数学课外阅读与一般的阅读是一样的,都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的过程,但是对于数学阅读而言,又不同于其他的学科阅读。数学的语言具有无歧义、简明扼要的特点,一个简单的数学符号所表_出来的内容就很丰富,有一定的抽象性,特别是符号语言和图式语言和一般的自然语言的差别是非常大的,而学生们在其阅读中,语音的意思灵活转变,给数学阅读带来一定上的困难。所以就会要求学生在其阅读的过程中,一定要准确的了解每个数学符号所代表的精确含义。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有效的课外数学阅读,首先是有助于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有利于提高学生数学语言的准确性及敏捷的数学思维、表达、相互交流的能力。学生仅仅是靠课堂上听老师的讲授是远远不够的,难以丰富自己,完善自己的数学语言系统的。只要通过课外阅读,结合书本及老师讲授的内容,才能更好的规范自己的数学语言,提高自己对数学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表达力,其次,更有利于提升学生汲取、整理信息的能力,并能更快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不仅仅可以更有效的提高教师在课堂的效率,还可以拓宽学生的数学学习的渠道,还能锻炼思维,使思维不断的运转。
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数学教师所肩负的责任不仅是要学生获得其知识和能力的发展,更是要关注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的感受,要了解他们的态度、价值观,要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成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适时的给学生们讲数学中有趣的事,以前的历史,数学家的故事都可以讲给学生们听,用数学本身的感染力去感染学生,激发他们的兴趣。也可以布置一些有趣的作业,比如数学谜语、数学故事等,收集好之后,用来课上交流。可以开展交流活动,增强学生的自信,提高其阅读兴趣。也可以通过让学生说题、编题来培养数学能力。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无论是哪一门学科,都是教师来统一出题,学生们回答。可以换一种思维,让学生来说题、编题,通过阅读课外数学材料,进行分析、总结,并得出结论。在学生说题、编题的过程中,就是学生自我提升的过程,也会越来越喜欢数学这门学科,只要真正的用心思,才会真正去学习这门学科。这样的好处即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想要为学生创建一个好的阅读氛围,可采取数学上以点带面的方式来带动全体同学都积极的参与其中。而老师要看清事谁是可以那个可以带动大家的人, 课外阅读是自觉地,但有着丰富的阅读经验,可以给予相应的奖励,来增加学生的信心。在其过程中,教师应不断的鼓励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来给学生“有趣”和“成功”的体验,而这一过程,学生将会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发自内心的喜欢。
三、培养课外阅读能力
阅读是人类社会活动一项很重要的生活,它是人类学习知识主要的途径和认识社会、认知世界的重要手段。而在现在的课堂教学中,特别是数学课堂教学,学生一般不会自主的去仔细阅读数学,即使阅读也只是走马观花一样。
关于教师,在现如今这个信息化的时代,获得信息的渠道是有很多方式的。而教师必须要及时的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适应社会,适应发展的要求。保证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教师也应该根据时代的发展增加一定的新知识,教学不仅仅是基本的技能训练,基本能力的培养,基本知识的教学,教师首先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充实自己的实践知识,要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这样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也能对学生有更好的教育。
关于学校,如果能够像重视语文、英语阅读那样重视数学阅读,在其规章制度、资金、资源等方面都应给予教师鼓励,根据不同的年龄,采取教师的建议,为学生购买数学课外读物,这样能便于师生间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并且资源会共享。这样做将会大大的促进数学课外阅读能够更大的范围展开,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其中的乐趣。
关于家庭,学校和社会对学生的学习都有责任,而家庭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家庭可以和学校合作,来共同努力延伸阅读环境,给学生们创建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为孩子以后的阅读打好基础。
结束语
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提升阅读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树立学生好的读书习惯,才能更好的去学习。培养学生们数学课外阅读兴趣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不断丰富自己,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参考文献】
[1]常梅芹.小学数学科普阅读指导的行动研究[D].扬州大学,2014
[2]文远航.初中生数学阅读习惯的现状分析及培养策略[D].湖北师范大学,2016
[3]乔玲玲.浅谈农村小学数学课外阅读问题及对策[J].小学教学参考,2015,17:54-55
关键词: 小学生 数学阅读能力 培养
数学阅读能力即指阅读数学教材的能力,是数学自学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生阅读课本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只有优化教与学的各个环节,才能将读与思有机结合起来。而课堂中有目的的阅读和积极的思维又能促进学生学得扎实、学得灵活。但在现行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忽视了对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学生也认为阅读数学教材无非就是看看结论,背背公式。
一、小学生数学阅读现状
现状一
在数学课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情形:离下课还有5、6分钟,老师便会告诉学生,今天我们学的知识在课本第几页,请大家看一下以后,就做课后的习题。于是学生纷纷打开课本,把例题看一下后,便埋头沙沙地做起作业来。教师重视自己要吃透教材、钻研教材,而忽视了学生要阅读教材、理解教材。学生把阅读教材当作软任务,匆匆过场;把做课后习题当作硬任务,认真落实。久而久之,课堂上学生阅读教材成了一种形式,走过场,数学课本成了摆设,成了学生做习题的作业本,失去了教材的自身价值。
现状二
语文教材图文并茂,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从字、词、句到段、篇,都需要对照教材来理解,教师往往是边讲解边指导学生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重视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而数学教材讲究的是准确性和概括性,有一定的条理性,知识之间联系密切。每一课时的知识编排也有一定的顺序,从准备题、例题、试一试到练习,一成不变。对学生而言,没有多少新鲜感和吸引力。但数学教材是完成小学数学目的、任务的重要基础,是教与学的桥梁和中介,培养学生阅读数学教材的能力不容忽视。
现状三
由于学生缺乏数学阅读能力,因此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学生阅读例题时不会运用自学符号,在思考解题时不会进行旁注,甚至在考试时还要问老师,思考题要不要做,答案要不要写出来。这些都说明学生不知道如何阅读教材,更不懂教材中的思考题对解题的导向作用。
二、培养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方法
通过长期的观察,我发现学生,尤其是学习方面的困难生,在做题时对题意的理解是相当粗糙的,或者说根本就理解不了。这不仅与他们的基础知识有关,而且与他们的语言阅读能力也有很大的关联。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意识地培养其阅读能力是十分必要的。那么,数学课堂上如何合理安排和指导学生阅读,以培养其阅读能力呢?
1.唤起兴趣,激发阅读动机。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有了兴趣,学生就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进行学习。有没有兴趣,阅读的效果很不一样,带着一定的问题去读,学生可以从机械阅读向意义阅读转化。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以教材为载体,以语言训练为主要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阅读兴趣。在学生阅读之前,教师适当地创设一些难度适当的问题情境,可以诱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问题要精辟而具体,要有针对性,新而有趣,要有适当难度,富有启发性。我们可以通过呈现与学生原有知识相矛盾的现象,设置悬念;或提供几个相互矛盾的方案、解答,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如在教学“被3整除的数”时,一位老师一开始就说:“今天,咱们师生进行一次比赛,你们随便给老师一个数字,老师一看就能马上知道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是不是3的倍数。”学生纷纷给老师报数,一个学生还报了个七位数:7285610。老师马上回答这个数不能被3整除。学生不信,偷偷用笔算验证,果然没错。再报,再试,全都答对了。这下子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纷纷要求老师讲出判断的窍门。老师并没有直接说窍门,而是告诉学生:“这个诀窍在数学课本里,只要大家认真阅读这部分教材,我相信你们每个人都能发现。”听了老师的话,学生立刻打开课本,认真地看起来。由此,激发了学生阅读教材的动机。
2.根据内容,确定阅读时机。
所谓阅读时机,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也就是学生想读爱读的状态。许多教师无法确定阅读时机,往往把阅读时机理解为新课讲完后,学生进行课堂作业前的中间环节,意图把教师讲解和课本知识联系起来。其实,这是对阅读时机的片面理解。那么,如何确定阅读时机呢?它与教学内容有关。一般来说,对于较易理解的,可以安排在讲授前阅读,以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对于较抽象,难以理解的内容,可以安排在讲授过程中;对于知识连贯性、系统性强的内容,可以安排在讲授结束后,以培养学生的概括判断能力。
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中,“7加几和相应的退位减法”、“6加几和相应的退位减法”可以安排在讲授前阅读,因为这些知识是已学知识(9加几、8加几)的延伸和发展,难度不大。“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可以安排在讲授过程中,因为这部分知识学生初次接触,数位顺序和计算方法不易把握。“图形的认识”、“相差关系的三类应用题”可安排在讲授结束后,以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概括、归纳,更好地把握教材。
3.加强指导,掌握阅读方法。
数学是一种语言。数学阅读过程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但由于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严谨性及抽象性等特点,决定了数学阅读必须勤思多想、读写结合。这对小学生而言,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够掌握的,必须依靠教师对数学阅读方法的指导。阅读不能只是用眼浏览,而应是眼、口、手、脑等器官充分协同参与。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使学生较快地提高阅读能力。
(1)阅读要动口
数学阅读不同于读小说,快速浏览便知故事情节。数学阅读要对数学概念、定义、定理等知识反复咀嚼,准确理解。用口默读可以大大提高阅读的准确性。
(2)阅读要动手
一是动笔圈画。教会学生运用各种符号表示来不同的意义,以强化阅读重点与关键,做到自我阅读理解、掌握心中有数,如:在进行“文字题”、“应用题”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边读题边圈一圈题中出现了哪些信息。
二为动手操作。指导学生边看内容,边动手实践,通过亲身剪、拼、折、量、摆、画、观察、比较、体验,感悟新知,深入理解。如:在进行“轴对称图形”的教学时,学生通过对提供的素材折一折,画一画,描述亲身体验中直观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三为动笔演练。读中演,尝试演算验证推理;读后练,形成技能技巧;练后再读,反思失误,总结经验,回顾内化,变“厚”为“薄”。
(3)阅读要动脑
思考是对输入大脑的阅读文字信息的识别与加工。阅读中必有思考,要指导学生顺着教师依设计的导学提纲和阅读思考题,联系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思想方法边读边思考,尤其对重点难点内容要字斟句酌,咀嚼体味数学语言的内涵,探究领悟知识的来龙去脉,理解例题的算理、思路,形成自己的见解。
4.保证时间,端正阅读态度
阅读不能流于形式,教师要舍得在学生阅读教材的环节上花时间,变教师的讲为学生的读,使学生能充分的阅读,静下心来,思考分析教材。一般来说,这个环节的时间在3―5分钟左右。
总之,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绝不可等闲视之,只有当学生形成了一定的阅读技能和习惯,在课堂教学中又有充裕的时间进入最佳的阅读状态,真正实现数学阅读的价值,才能使数学教学与教材有机地融为一体,达到数学教学的目的。在我们数学教学中,应该重视数学阅读的教学,充分利用阅读的形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逐渐提高数学阅读能力,才能使他们不断提升自己的数学素养,进而在这个数字化的社会里得到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数学; 阅读思维; 能力培养数学课堂教学一直追求有质量的课,以实现高效的目标。然而在很多情况下,教学过程总是顾此失彼,重视了课堂的繁荣表象,却忽视了学生的内在思考;重视了教学环节的流畅性,却忽视了学生思维的连贯性;重视了知识技能的教学,却忽视了数学思想的渗透。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我经常反思到底什么样的数学课才是完美的?什么样的数学课堂才能提高教学的效益呢?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思维状态,关注学生的思维动向,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交流,并享受学习带来的乐趣。我渐渐地领悟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只有当教师给学生带来思考,在思考中表现自己,用思考来智慧学生,用思考来使学生折服和钦佩的时候,他才可能成为儿童心灵的征服者、教育者和指导者”。而我们还应让学生逐渐懂得“数学思考,这是多么美好、诱人而富有趣味的事”。因此我想起了一位教育专家曾经说过: “数学课,思维不能缺席”。可见,关注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对于学好数学、提升数学课堂的有效性是十分重要的。
1激活思维,自主预习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比较差,在预习时应逐步教给学生一些阅读课本的方法。课前可先布置一些预习作业,要求学生结合阅读新课内容常识做几道习题,了解新课将要讲哪些内容,什么地方自己不懂,做到心中有数,提高听课效率。有些内容的预习可以出一些归纳式的思考题,帮助学生有条理地阅读思考。如预习“方程的初步认识”时,可设计下列阅读思考题:(1)什么是等式?什么叫方程?两者有什么关系?举例说明?(2)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是不是一回事?
2激发兴趣,促进思维
数学是比较抽象的一门基础科学,要想使儿童保持强烈的求知欲,必须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促进其思维发展。课堂中我常抓住契机,巧妙设疑,利用学生好胜的欲望,为读与思做好铺垫。例如在教“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一课时,我先拿出一个长方体教具,然后把它展开,用手演示一下长方体的表面有多大,接着设疑:“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呢?”学生们看着刚才我手中还是立体图,转眼间变成了平面图形,就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到底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呢?”思考片刻后,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且急切想知道自己的看法是否正确。这时,我就说:“同学们,请翻开书看看课本上是如何讲的?是否和你所说的一样?”同学们此时对数学课本产生了浓厚兴趣,轻声地读出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因此,“读”是理解的前提,“疑”是思维开端。教学中围绕知识要点,制造悬念,诱发学生迫切阅读的动机。
3注重引导,训练思维
课堂中,教师主导更注重引导学生阅读例题进行自学,并善于抓住学生的反馈信息进行思维训练,通过训练让学生自己学会所学的内容,使全体学生的智力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提高。例如在教“用比例知识解应用题”时,我给学生出了三道思考题:(1)该题题意是什么,找出条件和问题;(2)题中的关键句是什么,该句表达什么意思;(3)如何列式解答,是否有不同的方法。学生通过思考,深刻理解了例题中所阐述的思维过程,正确列出了算式,而且用不同的方法解答了该题。
4选择重点,拓展思维
在阅读时,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掌握好阅读的侧重点,知道学生认真阅读有关意义,法则、性质的文字,理解概念含义,计算题的运算法则,掌握应用题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及解题思路等。如“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节,教材在异出性质前有这样一段话:1/2=2/4=3/6,比较这三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他们各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1)、从左往右看,原来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2份,表示其中的一份。如果把分的分数和表示的份数都乘以2,就得到2/4。(2)、反过来看,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其中的2份。如果把分的份数和表示的分数都除以2,就得到1/2,想一想:根据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到什么规律?我让学生填充后阅读课本,并进行比较。组织讨论,学生很快发现了规律,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不仅抓住了重点,提高了学生阅读课本的兴趣,还提高了学生阅读课本的能力。对概念中的关键词语应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加深印象。如学生得到“分数的基本性质”后,让学生阅读性质并进行判断练习。当学生练习有障碍时,再重新阅读,通过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同时”“乘以”“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等关键词语。这样就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人认真阅读课本的良好习惯。
5巩固练习,强化思维
一、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
在课改的今天,也有部分师生对数学文本仅当习题集用,对正文只是蜻蜓点水式的阅读,读不出重点,更读不出问题和自己的独到体会及创新见解,解决问题经常“没看清题目”,这就导致有必要提高学生阅读能力。首先教师本人要转变教学观念,充分认识到数学阅读的重要性,将数学阅读纳入到数学课堂教学基本环节中去,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对每句话、每个名词术语、每个图表都应细致地阅读、分析,领会其内容、含义。对新出现的数学定义、定理一般不能一遍过,要反复仔细阅读,并进行认真分析直至弄懂含义。真正做到勤思多想。
比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就让生大胆仔细阅读教材,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然后动手操作,发现问题时,然后与同伴对说,再与小组交流,最后展示汇报。让生在轻松中学习,又提高阅读、交流能力。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为学生良好数学素养的养成尽到教师应尽的责任。
二、巧设情境激发兴趣、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
阅读中,肯定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和困难,如果缺乏兴趣,就更容易退缩、逃避。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首先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是学生产生数学阅读兴趣的基础,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以教材为载体,以语言训练为主要内容,教师可以适当地创设一些难度适当的问题情境,诱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创设的问题要精辟而具体,要有针对性,要有适当难度,要富有启发性。通过呈现与学生原有知识相矛盾的现象,设置悬念;或提供几个相互矛盾的方案、解答,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比如,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在课前3分钟中,我设置了课件剧,让学生扮演等底等高的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从形状、特征上看都有四条边、四个角,两个争论大小,而又无法准确比较大小,导致两位同学争执不休,产生认知冲突,激起知识的碰撞,引出想学习的欲望,想从文本中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作为老师,应充分挖掘文本,多设置悬念、认知矛盾冲突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也可以多开展“考眼力游戏”、“谁是预习小能手”、“谁是高明医生”等趣味性游戏,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读题能力、预习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优化高效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
培养和提高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并不是放手让学生自己随意读,作为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确定哪些内容需要读,在什么时间读,怎样读才能使学生爱读、会读、读出效果?
首先细致看,准确读。我们经常会发现,很多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经常会用眼睛扫一遍,就急于动笔了,因为他们觉得这是司空见惯的问题。而事实上题目并不是他们“经验”里的样子,题目的意思已经发生改变。为了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我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字字出声读题慢”,要求学生轻读后再默看题,详细理解题目的意思,逐步提高?x题能力。其次要善于抓住关键字、词或句,准确理解其表达的意义。在读题审题的过程中抓住重难点是学会审题的最高境界。学生一旦能在读题的过程中能找到的重点词和关键句,并能在此处仔细品味、认真思考,从中发现文字背后的含义,便会达到融会贯通的意境。
比如我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我要求学生先会认准字,然后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画出重点词语,最后仔细推敲字、词、句的准确含义;同时我又要求学生边读边圈打点,把重要的字词做上记号,提醒自己注意。
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需要教。”那么,为了“不需要教”,教师应该“怎样教”呢?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逐步养成在做题之前先去阅读题目要求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他们独立阅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