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翻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郭在贻先生在其《训诂学》中曾说,“古文选本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就是应该加以注解的地方,反而付之阙如,不予注释。这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注不出,因而加以回避;二是把难的当成容易的,以为无需乎注释。不管哪种情况,对于我们阅读和理解古文都是不利的。”(《训诂学》,中华书局,郭在贻,2005年,P21)因此,文本不注,常常造成读者望文生义。此处“忽魂悸以魄动”的“忽”,读者常常以古律今,理解为“忽然”。笔者以为失之偏颇,有待商榷。
首先,从字义训诂来看。许慎《说文》云:“忽。忘也,从心,勿声。”可知,“忘”为其本义。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注解“怳”:同“恍”,心神不定的样子。许慎《说文》云:“怳,狂之貌,从心,况省声。”《广韵》:“怳,惝恍。”《玉篇》:“惝恍,惊貌。”
我们阅读古诗文,首先要结合语境,联系前后文来看。“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四句,形式极其相似,辨析可知其中“惟”(意为“思、考虑”)“失”(意为“失去、消失”),意义上相对。属于对仗(对偶)修辞,但属于其中的宽对。(宽对,近诗体对仗中的一种,与工对相对。宽对是一种不很工整的对仗,一般只要句型相同、词性相同,即可构成对仗。)那么,“忽”“怳”在意义上是否相对或相近呢?
其实,假如我们不割裂“忽”“怳”二字联系,则问题迎刃而解,清楚明白。现代汉语常说“恍惚”,它在古代可写为“怳(恍)忽(惚)”,也可颠倒写作“忽(惚)怳(恍)”。其实,“恍惚(怳忽、忽怳)是一个双声连绵词,且早已有之。老子《道德经》:“道之为物,惟恍惟忽。”贾谊《鸟赋》:“寥廓忽荒(怳)兮,与道翱翔。”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芒忙恍(怳)忽。”《后汉书·张衡传》:“追怳忽于地底兮。”宋玉《神女赋序》:“精神怳惚(恍忽)。”而解释词义最为权威的《汉语大词典》【恍惚】亦作“恍忽”。共有义项六,其(1)迷离,难以捉摸。《韩非子·忠孝》:“世之所为烈士者……为恬淡之学,而理恍惚之言。臣以为恬淡,无用之教也;恍惚,无法之言也。”唐杜甫《西阁》诗之二:“恍惚寒江暮,逶迤白雾昏。”明王鏊《震泽长语·仙释》:“世有恍惚不可知者三:鬼神也,神仙也,善恶之报应也。”鲁迅《〈准风月谈〉前记》:“一切含胡和恍忽之点,都归在作者身上了。”
“忽”本义为“忘”,“怳”本义为“狂”,则“恍惚”有义项“迷离朦胧”“空旷无着落”也便不足为奇。因此,“忽”“怳”,在意义上是相近的。“忽”,非现代汉语常见义“忽然”。
其次,从修辞上来看。“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互文见义,属于互文修辞。
互文,也叫互辞,即“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来说,它是具有这样的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来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修辞方法。互文是古诗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在中学语文课本中频频出现,诸如:
①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应理解为:烟雾笼罩着寒水也笼罩着沙;月光笼罩着沙也笼罩着寒水。如作“烟雾笼罩着寒水,月光笼罩着沙”理解,就大错而特错了。
②主人下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其中“下马”与“在船”互补见义,言“主人下了马来到船上,客人也下了马来到船上”。不然,主人在岸客人在船,这样举酒饯行就可笑了。
③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将军”和“壮士”,“百战死”和“十年归”在意义上是合指兼顾的。正确理解是“将士们从军十年,经过千百次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若按字面解释为“将军经历千百次的战斗战死沙场,壮士从军十年凯旋归来”,这就使人疑惑:为什么死去的都是将军,而归来的都是壮士呢?
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沁园春·雪》)意思是“千万里冰封冻,千万里雪花飘”,“千里”和“万里”是互文。
⑤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孔雀东南飞》)可理解为“兰芝在十三到十六岁之间掌握了织素、裁衣、弹箜篌、诵诗书等技能”,表现了兰芝的多才多艺和知书达礼,并非一年只学会一种。
因此,对于“忽”“怳”的理解,要前后联系,互文见义,从而体味诗人迷离朦胧、依稀混沌的感觉。
再次,从意义逻辑上来看。如此互文见义地理解,则诗歌更符合逻辑:诗人开始梦游(“我欲因之梦吴越”)见到美好的仙境,至“魂悸魄动”,此中有一个过程,即开始欣喜若狂,继而将信将疑,终而怳梦受惊、“魂悸魄动”,在这一过程中,诗人的神智处于惝恍迷离、虚实变幻的矛盾痛苦之中。如此理解,才能照应诗歌题目《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梦游”二字(或《别东鲁诸公》的“别”字),而“梦游”又分为“梦前”(“海客谈瀛洲”至“对此欲倒东南倾”)、“梦中”(“一夜飞度镜湖月”至“仙之人兮列如麻”)、“梦后”(“忽魂悸以魄动”至“古来万事东流水”)三部分。而梦境转入现实,的确需要一个缓冲过程,这种理解,更显得波澜起伏、一波三折;也便有了诗人最后的决绝:“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可谓水到渠成。
一、前言数是随着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数字产生以后,各民族都有适合于自己的表述方式,这些表述方法都是各民族语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A.Room说“Numbers are not only functional,but are a real part oft he English Language.”[1]数字的基本功能是计数。然而,除基本功能之外,数字还有其他许多功能,如语言上的修辞功能,也就是说,数字在句子中有时并不表示它字面上具体的数的概念,它表示的只是一个虚数,虚指“多”或“少”,是一种夸张手法。所谓夸张,就是以超越实际的概念烘托或渲染所要强调的事物或思想的一种特殊的语言行为,是以强调和加深印象为目的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段。通过夸张,可以变平淡为奇妙,化腐朽为神奇,使幽隐而昭然,用生动活泼的形象揭示抽象的哲理。它既是一种修辞手段,又是一种文艺创作手法。夸张作为文学作品中较为常见的创作手法,集中地体现在突出描写对象的某些细部特征,从而引起听众或读者的注意,借以达到文学本身“抑恶扬善”、怡乐性情的教育和审美目的。[2]李白诗歌的飘逸和大气与他对数字的运用是分不开的,许多意象因为有了数词的修饰而具有了奇特、神秘、新奇的色彩,而李白诗歌特有的浪漫与夸张风格也因此成形。诗人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写天姥山的雄姿“: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诗中用“五岳”相映衬,用“四万八千丈”离奇的数字进行夸张,写出了天姥山的气势和雄姿。《赠汪伦》则更是欢歌友情的千年绝唱了。“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中以千尺之水深来比喻诗人与汪伦之间的情深,写出了诗人与朋友间的深情厚谊。诗人把抽象的情感形象化,把潭水和友情相对比,用夸张的“深千尺”唱吟出了“人间毕竟有真情”,给人以金珠玉帛一般的启迪和鼓舞。[3]汉语如此,英语亦然。英语中借助数词增强文字表现力的例子也俯拾即是。比如:This made him roarlike a t ho usand bulls.(Geo rge Eliot:The Mill on t heFlo ss)这使他像千牛怒吼一般咆哮起来。One fat her ismo re t han a hundred schoolmasters.(George Herbert)一个父亲的作用大于100个老师。I loved Ophelia:Fortyt housand brot hers could not,wit h all their quantity oflove,make up my sum.(Willian Shakespear:Hamlet)我爱奥斐利娅:40000个兄弟的爱合起来,还抵不过我对他的爱。由此可见,借助数字把描写事物的某些特征加以夸大和强调,大大突出了被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极大地加强了艺术效果。二、英语数字夸张的作用1、创造语言的幽默或讽刺效果⑴Splendid cheeses they were,ripe and mellow,andwit h a two hundred horse-power scent abo ut t hem t hatmight have warranted to carry t hree miles,and knock aman over at two hundred yards.(J.K.J ero me)这些奶酪妙极,酥软香甜,四溢的香气足有200马力那么强大,保证3英里以外都可以闻到,200码远外站着的人,也会被它的香气熏醉冲倒。[4]作者对奶酪气味的描绘竭尽夸张之能事,幽默风趣溢于言表。⑵Couldn′t take his breakfast without a crowd toloo k on;couldn’t appear in an opera-bo x wit ho ut concen2t rating t here t he fire of a t housand lorgnettes.why,I justswam in glory all daylong-t hat′s t he amount of it.(The£1.000,000 Bank-note)[5] 吃早餐,没有不被一群人围观,在歌剧院包厢里出现,不会没有一千只长柄望远镜集中对着他。人们对一个百万富翁趋之若鹜的心态刻画得入木三分,不仅幽默,而且也达到了很好的讽剌效果。2、表达强烈情感⑶If every ducat in six thousand ducats were in sixpart s,and every part a ducat,I would not draw t hem,……I would have my bond.(The Merchant of Venice)即使这六千块钱中间的每一块钱都可以分做六份,每一份都可以变成一块钱,我也不要他们:我只要照约处罚。这几个数字形象生动刻画出一个冷酷无情的高利贷者———夏洛克。⑷Where have you been,you young monkey?Tell medirectly what yo u’ve been doing to wear me away wit hf right and worry,or I’d have you o ut of t hat co rner if youwere fifty Pip s,and he was five hundred Gargeries.(Charles Dickens:Great Expectations)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小猴子?直截了当说吧,你做什么去了。叫我担惊受怕,把我折磨个半死:要是不说,就是50个匹普,500个葛吉瑞,我也能把你从那个角落里揪出来。[6]这是狄更斯“Great Expectations”里的一句精彩台词,Pip因在教堂墓地里遇到那个逃犯而耽搁了许久,姐姐不知出了什么事,在家里等得十分着急,因而非常生气。Pip回家后,好心的姐夫怕Pip挨揍,千方百计护着他。这句话是姐姐冲着躲在角落里的Pip和护着Pip的Gargery说的“:……即使是五十个Pip,五百个Gargery,我也能把你从角落里揪出来。”两个夸张数字五十个Pip,五百个Gargery,使Pip姐姐的盛怒之状跃然纸上。3、加深印象⑹I would be treble twenty times myself,a thousandtimes more fair,ten t ho usand times more rich t hat only tostand high in your acco unt,I might in virt ues,beauties,livings and f riends.(The Merchant of Venice)我希望我能够六十倍的胜过我的本身,再加上一千倍的美丽,一万倍的富有,我愿我有无比贤德、美貌、财产和亲友好让我在你的心目中占据一个很高的位置。波西霞用了以上的几个数字深切地表达对心上人的一腔深情爱恋。⑺That golden sea with dazzling waves,mountain-high-an immensity of wheat field for t hree days fly,where my fat her stands sho ulder high,my elder brot herexpo sing only his head,my granny falling into t he sea up2o n her t read,above me golden billows surging like a crestof a hundred feet and I hold my breat h,jumping twotimes and t hree,which ends in a failure to reach t he earsof wheat.这是一段关于麦田的生动描写。作者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把人在麦浪中的情景描绘得出神入化。在此段的一开始,作者就用“golden sea”(金海)描绘出麦田的色彩,用“mountain high”(如山高)比喻麦子的高度,紧接着又用了“for three days”(够鸟儿飞上三天)的数字夸张手法描绘出麦田的浩瀚无垠。为了衬托麦田的场面,作者又用“exposing only his head”(只露出个头)“,falling intot he sea”(进入麦海不见身影)以及“golden billows surginglike a crest of a hundred feet”(头顶上波涛滚滚的百尺海浪)等等的夸张,把对麦田的描写推向了。[7]三、英汉数字夸张的翻译处理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字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过程,也就是用变更原作语言形式的手段来表达原作内容与意义的过程。所以,翻译中的首要因素就是准确地理解原作的思想,然后选择适当的词语将其用译文的形式表达出来。对于那些涉及到英汉“文化重合”现象夸张数字的翻译,处理起来较为方便。然而,对于那些所蕴含的诸多文化差异,使得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必然会遭遇到所谓“文化的不可译性”问题。我们应该凭借对原文所包含文化因素的准确理解,使译文贴切地表达出原文的思想含义。这正如张培峰先生所说“:翻译工作者的任务就是由两种语言中最富于民族个性成分而形成差异的这种表面上不可译中择出可译的方法来。”笔者在下文中将从英汉互译的角度介绍英汉夸张数字的翻译策略。(一)直译夸张数字Willis Barnstone认为直译法就是能够极力保持原文的意义、形象和语法结构的译法。这种译法能基本兼顾Nida的“形式相当”“、功能对等”原则。在对英汉数字夸张进行翻译时,只要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不引起错误联想的前提下,我们便可采用直译法再现原文的风格,从而将原文中的夸张成分原汁原味地带到译文中来。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在处理夸张数字时,就应该优先考虑体现源语言的特色形式,特殊韵味和夸张气氛,这也是翻译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故此,直译夸张数字应为第一选择。⑻If I were to tell you everything I have lived through,it wo uld take t hree t hick volumes.(Isaac.B.Sing Fate)要是把我的经历全都告诉你,得写三大本书.[8]⑼Good counsel will sometimes do more than a thou2sand men.(p roverb)一句忠言,顶千人之力。(10)王夫人笑道“:...俗语又说:女大十八变.况且有本事的人,未免就有些调歪,老太太还有什么不曾经历过的?《(红楼梦》)Smiling,Lady Wang replied,”...As t he sayinggoes:A girl changes eighteen times before reaching wom2anhood.“and t he smarter t he girl,t he mo re out of handshe will get.You must have seen many such cases.”[9](11)It used to be a well-run business,but t hen dis2agreement s aro se between t he part ners,and now t hings aat sixes and sevens.它原本是个管理得很好的企业,后来合股人内部发生分歧,现在搞得乱七八糟。[10](1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Oh,for a great mansion wit h ten t housand roomsWhere all t he poor on eart h could find welco me shelter,Steady t hro ugh every storm,secure as a mo untain![11]⒀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白居易《:长恨歌》)Tho ugh many beauties were in t he palace,Mo re t han t hree t housand of them,All his favours were cent red on her.[12]例⑻中的“三大本书”、例⑼中的“千人之力”、例⑿中的“千万”泛指数量之多,例⑽中的“十八变”形容女孩子由黄毛丫头长成亭亭玉立的少女的变化程度,例⒀中“三千人”形容帝王嫔妃成群,例⑾中的“乱七八糟”用来描写乱的状态,这些夸张的数字,常用以泛言数量之多.程度之大、范围之广、时间之长或距离之遥等概念,正是数字语义的这种模糊性发人联想,让人回味,在句中起着突出形象,烘托环境,渲染气氛,增强语势的修辞作用。在特定的语境中,数字的模糊语义还可随语境扩大延伸,给人以更大的思索和想象空间,同时也给译者更大的发挥和再创造余地。(2)意译夸张数字。意译法是指脱离原文形象、语法,但又能充分体现原文内在含义的译法。也就是说,意译要求译文能正确表达原文的内容,但可以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罗马西塞罗说过:翻译不是字当句对,而是保留语言的总风格和力量。按分量而不是按数量译词。英译时模糊语义的数字不能拘泥于数字本身的数值,而必须依托具体语境,悉心推敲原文的修辞特色,着重从文采上考虑,精心选择适当词语,译出其形象,译出其语势,译出其风格。但由于英、汉语数用法间存在词汇与语用含义的空缺,有时必须借助“转移(transfer)”的方式进行对译。翻译的基本原则是保证原语中最重要意义的传递。由于不同的语言可能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基本同的概念,很多场合中汉语数词所表达的意义,英语不使数词也照样能说清楚,反之亦然。因为夸张数字本来就是对实际数字一种扩大,有些时候我们不可能一对一地把它照实译出来,因此,意译夸张数字也是一种重要的译法。如:1、增加数字法(14)It was very dangero us.The nurse went into t heroom and shut t he doo r I sat out side t he hall.Everyt hingwas gone inside of me.(Hemingway:A Farewell toArms)真是很危险,护士走进房间关上了门,我坐在厅外,心里万念俱灰。(15)I racked my brain,but could in no way accountfo r an actio n so cont rary to my conception of him.(W.S,Maugham,The Moon and Sixpence)他的行动和我对他的理解大相径庭,使我百思不解。以上例句里采用增加数字法分别译成“万念俱灰、百思不解”贴切、传神。2、减数字法(16)He intended to take an opport unit y t his after2noon speaking to Irene.A word in time saves nine.(J.Galswot hy)他打算今天下午找个机会和艾琳谈谈,关键时刻说上一句话就可以省却将来许多口舌。(17)He has warned me against pickpocket twentytimes.他多次提醒我谨防扒手。(18)I have p honed him hundreds of times,but got noresponse.我给他打许多次电话,但是没有人接。⒆金荣的母亲偏提起昨日贾家学房里的那事,从头至尾,一五一十都向他小姑子说了。《(红楼梦》第十回)In t he course of conversatio n Chin J ung‘s mot her de2scribed t he quarrel in t he school t he p revious day,giving adetailed acco unt of t he whole affair.(杨宪益,戴乃迭译)⒇阿Q候他略停,终于用十二分的勇气开口了”(鲁迅《阿Q正传》)Ah Q waited fo r him to pause,and t hen screwed uphis courage to speak.(同上)四、结语从以上译例中可以看出,英汉语言中的数字夸张,具有强烈的修辞色彩,是英汉两种语言中常用的修辞手段。翻译时要特别注意英汉语言中数字的异同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为翻译是把反映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是一项跨文化活动。一孔之见难以全面,或许会有局限性,本文所总结的二种译法只是一个尝试,实践中还有许多问题远非这二种译法所能解决的。只要能译得准确,恰当,符合“信—达—雅”的标准,无论采用什么方法都可以产生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8][9]李林.数字的修辞功能[J].安徽大学学报,2001,(5).
【关键词】 传统文化;教材文本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0-00-01
一、重视作家背景,找到文化源头
作家所处的时代,他的生活经历是他思想形成的根基,如果抛开作家背景去介绍他的思想,作品的主题,只能是架空了作品。学生理解起来也是一知半解,并不深刻。所以,每接触新课,特别是文化名人,我都会抽出一定的时间去介绍作家生平,作品的创作背景,有时也会指明方向要求学生自行搜集整理,然后再讲授作品。这样学生会对作品有更深入的理解,还会与作家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如在学习杜甫《登高》一诗时,讲解到杜诗风格沉郁顿挫悲慨的感情基调时,就必须了解杜甫其人其事。杜甫是一位系念国家安危和民生疾苦的爱国诗人,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怀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年轻时过了一段裘马轻狂的生活,天宝安史之乱后,一直漂泊不定,生活困苦,老年更是贫病交加。社会的动荡,个人遭遇的坎坷,使他悲慨满怀。所以,他的诗总有一种深沉的忧思,感情深沉阔大,蕴含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而他的仁者之心,儒学涵养又抑制了这喷薄欲出的悲怆,使这种情感变得的缓慢、深沉。因此,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这样介绍,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杜诗的风格。
二、在诵读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语文能使学生在读中进人意境,从中得到激发,感情产生共鸣,这是其他学科的任何教学手段所不能比拟的。历代启蒙教育教学,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背诵。《三字经》、《百家姓》、《千文字》、《弟子规》教师很少讲解,讲也是很浅显易懂,说明字义而已,着力点压在诵读上。“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种方法很值得我们中学语文教学借鉴,让学生下工夫朗读,整体感悟文章、语言的美妙,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我们的语言,声韵和谐,读来如金玉之声,有着其他语言没有的声韵优势。特别是古诗文大都押韵,有韵律美,意境清幽,文情并茂,这都适合张口大声诵读。优美的富有感情的声音自口中发出,传入耳朵,然后默记于心,细细体味,这一过程所获得的审美感受是其他教学手段没有办法提供的。当然,诵读教学不只是把文字读出来,还需要投入感情,用心去读,站在作者的角度去体味文字中包含的感情,从而陶冶情操,与作者产生共鸣。例如,在学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时,我就采用诵读教学的方法,体味诗人追求个性自由和蔑视权贵的精神。在诗的第一段前四句作者想告诉读者他有求仙的愿望,高山寻仙也有可能,并采用五、七言交错的句式,因此,诗句要读的轻快些。后四句全部是七言句,节奏整齐,要读得雄浑有力,气势贯通,以表达对天姥山的向往之情。第二段写梦境时,诵读要体现作者情感的变化。因为诗人一向爱月,视月如友,所以“送”字要读的亲切,“栗深林兮惊层巅”以下,六字句要读的舒缓,是诗人惊定时所见,四字句要两字一顿,加快读的速度,体现作者对自然神力的惊奇。七字句写仙境初开,要读得舒缓,声调要开朗,体会诗人的惊喜之情。最后一段,“安能”二字要重读,并适当延长来结束全诗,余韵无穷。
三、通过对文本内容主旨的探究体验文化精髓
为了适应考试的需要,现代的古诗文特别是古文教学,往往只讲授古文知识点,如通假字、实词、虚词、句式、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如何把古文译成现代文的技巧等等。而对文章的内容、主旨,文章中渗透的文化内涵往往忽略掉了。这样舍本逐末的做法,是把学生培养成了会考试懂技巧的机器。而对文化的甘露一点也没有吸允到,白白浪费了许多优秀的文章。为了避免文化的浪费,我们教授学生技巧的同时,也应该对文章本身进行深入探讨,把其中的文化内涵传递给学生。如《五人墓碑记》这篇古文,如果只讲解古文知识点,只追求能准确的翻译原文,就有暴殄天物之过。教师还应该深究其文化内涵,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可探究的内涵有中国人民不畏、不怕牺牲,敢于向恶势力进行斗争的反抗精神;五烈士正直仗义,至死不屈的英勇;“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道理等。然后再展开联想,找出我国历史上与之相同的人或事。从而认识到我们的民族是一个拥有反抗精神、不畏压迫的正义的民族,她拥有无数让她骄傲的儿女,引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高一下学期,我讲授荀子的《劝学》时,文中有一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参”字文中注音为cān,注解为:验、检查。一说通“叁”:多次、表概数。当时采取的是前者的音和意,理解来就是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经常把学到的东西拿来检查自己的言行,(遇到事情)就可以不糊涂,行为也就不会犯过错。在翻译理解到这一部分时,有个学生提出了质疑,她认为这个地方应是“叁”即“三”,表概数,多次之意,并有孔子的“吾日三省乎吾身”为证,“日三省”应为每天多次的反省自己。马上也有同学赞同了她的看法。对于这一情形,我首先是肯定并表扬了她的敢于质疑、敢于发表自己意见的行为,并和她约定课后查寻有关资料明确读音及意义。事后,我借助网络搜寻资料,明确了人教版高中教材采用的是俞樾的说法,他认为《荀子》中的“省乎”是后人根据《论语》而妄补的,那么“参”就只能读cān,检验,检查的意思。而她也在查找的资料中同意了这一说法,看着她满意的神情,我颇感欣慰。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学生的学习活动就应该是一个主动探究、质疑的过程,在这一个过程中发现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的困难,体验克服困难的愉悦,教师及时的鼓励和肯定能培养学生的成就感,激发他的学习兴趣,那么,在以后的学习生涯中,他才会完成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成为真正意义上学习的主人。然而,在语文教学中,主动向老师提问的学生却寥寥无几,这并不是说他们没有疑问而是他们不知该怎样提出问题,或是有着其他的顾虑不敢说。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该怎样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
首先,作为一名好的语文教师,希望学生敢于质疑,则需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融洽的课堂氛围。韩愈云:“师者,传道受业解惑矣”。这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传授知识为目标,强调的是教师的“教”, 而忽视了学生的“学”。这就使学生产生一种以师为准的思维定势,课堂上的师生关系呈现出一种“服从”状态,学生没有疑问,也不需提问,长此下去,质疑从何而来呢?然而新课堂则是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语气语调,尽量用商量的口吻提问,如 “你有什么不同的意见吗”,“你能说一下你的看法吗’;也可以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质疑,如“你的问题提得好”,“你的看法很独特”。并做好一个倾听者,认真倾听学生的不同见解和独特的想法,引导学生敢想、敢说、敢问,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我在上完李白的《将进酒》和《梦游天姥吟留别》(古代诗歌散文选修)时,让学生们谈谈心目中的李白,绝大多数的同学都提到了李白在诗歌史上的成就及他积极进取和达观洒脱的情怀,少数同学从其他方面涉及,有认为他恃才傲物,“李白,你别狂”的;认为他诗歌中的积极进取和消极避世思想是中国文人人格的代表,“达则兼济天下,穷者独善其身”的儒、道两家影响的……学生纷纷畅述自己的观点,我也相应的做出了点评。这堂课中,学生从多角度评判历史人物,思维的碰撞,激发出质疑的火花,教学相长,相得益彰。
其次,作为一名好的语文教师,希望学生能够质疑,则不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多少,而在于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课堂上,把提问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学生在预习或初读课文的时候,会遇到许多问题,这些问题有涉及内容中心的,也有涉及写作技巧的,还有涉及文学语言的,学生理解能力不同,问题的难易程度也就不同。就拿文学语言来说,古今作家都善于锤炼语言,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品味语言,体会作者锤炼语言的妙处。苏小妹“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中的“扶”“失”二字,相对于“摇”“映”或“舞”“隐”二字比较鉴赏,这二字到底好在哪里?考察学生的思辨能力及对语言的感悟能力。这个“扶”字既写出了杨柳的轻盈体态,也写出了春风的情意,把景物写活了。这个“失”字,写出了梅花月色溶在一起,分不清是花色还是月色,把诗的境界烘托了出来,难怪令坡和黄庭坚托掌称妙。
【关键词】颜色词 许渊冲唐诗英译 翻译方法
一、概述
唐诗中颜色词的表达数不胜数,这些颜色词通过色彩的点缀为诗句增光添彩,让唐诗的景在读者的脑海里更加生动,让作者的情通过色彩和诗句整体氛围的结合抵达读者的内心深处、从而产生更为强大的情感共鸣。
唐诗是中华文化的精粹,唐诗的英译在中外文化交流中也是不可或缺的,许渊冲先生作为这方面的大家,他的唐诗英译著作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一个颜色词在古汉语中可以表达不同的色调,同一个颜色词在不同的诗句中也有不同的译法,笔者在分析许渊冲先生唐诗英译作品的基础上,对于唐诗中颜色词的基本翻译方法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二、许渊冲在唐诗颜色词英译中的几种基本方式
笔者主要参考了许渊冲先生的《古代诗歌1000首经典英译》,认为唐诗中颜色词的英译可以大致总结为以下几种翻译方式。
1.把颜色词直译。大多数情况下,译者选择把颜色词直译出来。如,许渊冲先生翻译李白的《行路难》中,“金樽清酒斗十千”,译为 “Pure wine in golden cup costs ten thousand coins, good!” 把“金樽”直译为 “golden cup”。又如,许译的《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译为 “At sunrise riverside flowers more red than fire, in spring green river waves grow as blue as sapphire.” 译者直接翻译出了“红”、“绿”、“蓝”。“蓝”的翻译是as blue as sapphire,作者用 “sapphire” 来修饰 “blue”,表现“蓝”的程度。
2. 把颜色词省译。在有的诗句翻译中,为了达到译文的整体效果、保证原诗句的主要意思完整,译者需要在词数、押韵等方面做调整,此时如果颜色词为诗句中的次重要信息,或者译者更希望强调诗句中别的信息,颜色词在翻译中可能就会被省略。
如,在许译杜牧的《秋夕》中,“银烛秋光冷画屏”译为 “Autumn has chilled the painted screen in candlelight.” “银烛”的“银”(silver)在译文中被省略了,因为该诗句主要是表现画面的幽冷凄凉,译者已经用了 “has chilled” 来表达环境中凄凉的气氛,而“银”修饰“烛”,在表现环境氛围方面属于次要信息,如果在 “candlelight” 前再加上 “silver” 反倒显得累赘,所以 “silver” 可省译,只要整句译文达到表现凄凉萧索之境的效果即可。
许译《新安吏》中“白水暮东流,青山尤哭声”,“青山尤哭声”译为 “their wails echo from hill to hill.” 省去了“青山”中“青”的意思,直接译为 “hill”。因为诗句主要是为了表达征丁与亲人离别的伤感和痛苦,连青山也为他们悲恸,诗句的信息重点在于“伤感悲恸”之情,“青”(green)属于次要信息,所以选择了省译。
3.在译文中增译颜色词。中英文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所以在中译英的过程中,有时也需要通过增译对唐诗中的一些表达进行补充说明,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所以,对于一些没有颜色词的古诗句,译者在译文中会酌情增加色词,不仅有助于达到翻译效果,也为译文增彩。
如,许译《望庐山瀑布》,“疑是银河落九天”译为 “As if the Silver River fell from the blue sky”,“九天”译为了 “the blue sky”,译文中增译了 “blue”,来帮助解释“九天”(古人认为天有九重,九天是最高层,这里“九天”为:极高的天空)。
4.意译唐诗中带有颜色词的词语。在唐诗中,有很多词语甚至是意象都含有颜色词,如“粉黛”、“红绡”、“白发”等,在翻译这些词时,不仅要考虑到它们的字面意思,更要考虑其在诗句中主要传达的内涵,此时,对大多数颜色词的处理方法是意译,并且在不同的诗句中对颜色词的翻译也有取舍,主要是根据该词语的意思及其在诗句中的功能而定。
“银河”来自于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是一个古诗中常见的意象。许译“疑是银河落九天”为 “As if the Silver River fell from the blue sky”,“银河”译为 “the Silver River”,采取了直译的方式;在刘禹锡《浪淘沙》中,“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也有“银河”一词,许渊冲先生译为 “Now it goes up straight to the Starry River Way; To meet the Cowherd and Weaving Maid far away.” “银河”译的是 “the Starry River”,更强调“银河”所呈现出的现象。
在白居易《长恨歌》的翻译中,“六宫粉黛无颜色”,许渊冲先生采用意译的手法,译为 “That she outshone in six palaces the fairest face.” 此处作者表达得主要思想是“杨贵妃的美超过了宫里其他的人”,“六宫粉黛”代指唐宫里的其他嫔妃,所以译者没有局限于诗句的字面意,而采取意译的方式表达诗句内涵。
同样是《长恨歌》中,“上穷碧落下黄泉”,“碧落”:天上,此处指天宫,“黄泉”:地下流动的一种传说中的河,此处指阴间。许渊冲先生译为 “Up to the azure vault and down to the deepest place.” 通过意译的手法展现“碧落”(the azure vault)和“黄泉”(the deepest place)两个中国特有文化词的内涵,没有选择直译出“碧”和“黄”的方式。
在《卖炭翁》中,“半匹红绡一丈绫”,许渊冲先生译为 “Ten feet of silk and twenty feet of gauze deep red.”,“红绡”即为 “gauze deep red”,用 “gauze” (a thin transparent fabric of silk, linen or cotton) 表达“绡”,用后置定语 “deep red” 表现“红”以及“红”的程度;在《琵琶行》“一曲红绡不知数”中也有“红绡”一词,许译为 “One tuned played, countless silk rolls were given with glee.”,此处,“红绡”译作 “silk rolls”,省去了“红”的意思。通过这两处“红绡”的翻译,可以看出许渊冲先生在用词时的取舍。
古汉语中,“朱”有“大红色”的意思,它也出现在了不少词之中。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许渊冲先生译为 “The mansions burst with wine and meat; The poor die frozen on the street.” ,因为古代王公大臣家的门都漆成红色,诗句中的“朱门”是代指富贵人家,译者采用了意译,把“朱门”译作了 “the mansions”(mansion: a large, impressive house),表_很贴切。又如,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许译为 “Beside the Bridge of Birds rank grasses overgrow;” 因为“朱雀桥”是一座桥的名字,所以译者译为 “the Bridge of Birds”,表现“朱雀桥”作为桥的属性,没有囊括“朱”作为颜色词的意思。
三、同一颜色词的不同译法
在古汉语中,一个颜色词或许能表现几种不同的颜色;同时,同一个颜色词在不同的诗句中、在不同的语境下也能传达不同的含义。在此,笔者举出了“青”和“白”两个古诗中较常见的字来进行分析。
1.青。“青”在古诗中常常出现,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里列举了“青”可以表示的几种颜色:蓝色深绿色;黑色。所以“青”在不同的诗句中有不同的译法。
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云青青兮欲雨”,许渊冲先生译为 “From dark, dark cloud comes the rain;”,因为“云青青兮欲雨”表现的是“乌云密布,像是马上要下雨”的景象,所以,“青”的意思是“黑色”,译为 “dark”。“且放白鹿青崖间”,许译为 “I’ll tend a white deer among; The grassy slopes of the green hill” ,“崖”在此指的是山,“青”即为绿色,译为 “green”。“身登青云梯”译为 “And scale the mountain ladder to the blue cloud”,因为“身登青云梯”意为“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青云”在此指的是“高空”,天空是蓝色,所以此处“青云”译为 “blue cloud”。
2.白。李白《秋浦歌》中“白发三千丈”,许渊冲先生译为 “Long, long is my whitening hair;” 这里的“白发”就是“白色的头发”,译者用了 “whitening”,表现出头发仍在不断变白的情况。
李白《赠孟浩然》“白首卧松云”,许译为 “White-haired, you lie beneath the pine and cloud.” “白首”用来表现年老的状态,与前一句“红颜弃轩冕”中的“红颜”相对应,译者将之译为 “white-haired”,表现出头发全白的静止状态。
白居易《长恨歌》中,“梨园弟子白发新”,许译为 “Actors, although still young, began to have hair grey.” 诗句的意思是:歌伶们长出了白发,都开始老去。因为白发是刚长出,所以头发有黑有白,呈现出灰色的花白头发的样子,所以译者在这里选择用 “grey” 来表达。
杜甫《春望》中,“白头搔更短”,许渊冲先生翻译为 “I cannot bear to scratch my grizzling hair;” “白头”是愁思所致,指杜甫人到中年头发逐渐变白,译者将之理解为“灰白,花白头发”,译作 “grizzling” (grizzle: a mixture of dark and white hairs)。
四、结语
颜色词在唐诗中比比皆是,它们不仅能够表现景象,也能衬托人物内心,表达作者情感,是古文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正是有了这些颜色词,才使得诗句所传达的形象更为生动,让读者有了对诗句和作者的内心世界有了更加感性的认识。所以,研究唐诗中颜色词的英译对于传播中国文化和跨文化交流很有意义,许渊冲先生的唐诗英译着实堪称经典,在传播中国古典文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值得我们去研究学习。许译唐诗中颜色词的基本翻译方法的总结也能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唐诗、了解古人在颜色词运用上的选择,也有助于研究英汉颜色词表达的差异。
参考文献:
[1]俞晓群.《许渊冲经典英译古代诗歌1000首》唐诗(上)[M].北京:海豚出版社,2012.
[2]俞晓群.《许渊冲经典英译古代诗歌1000首》唐诗(下)[M].北京:海豚出版社,2012.
第三部分判断理解2014年行政职业能力测验预测试卷三
说明
这项测验共有五个部分,135道题,总时限为120分钟。各部分不分别计时,但都给出了参考时限,供你参考以分配时间。
请在机读答题卡上严格按照要求填写好自己的姓名、报考部门,涂写准考证号。
请仔细阅读下面的注意事项,这对你获得成功非常重要:
1.题目应在答题卡上作答,不要在题本上作任何记号。
2.监考人员宣布考试开始时,你才可以开始答题。
3.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你应立即放下铅笔,将试题本、答题卡和草稿纸都留在桌上,待监考老师确认数量无误、允许离开后,然后离开。
如果你违反了以上任何一项要求,都将影响你的成绩。
4.在这项测验中,可能有一些试题较难,因此你不要在一道题上思考时间太久,遇到不会答的题目,可先跳过去,如果有时间再去思考。否则,你可能没有时间完成后面的题目。
5.试题答错不倒扣分。
6.特别提醒你注意,涂写答案时一定要认准题号。严禁折叠答题卡!
停!请不要往下翻!听候监考老师的指示。
否则,会影响你的成绩。
第三部分判断推理
(共45题,参考时限40分钟)
本部分包括四种类型的试题:
一、图形推理。共10题。包括两种类型的题目:
(1)每道题目的左边4个图形呈现一定的规律性。你需要在右边所给出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最合理的正确答案。每道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看例题。
在例题1中,最左边的图形中的直线是向上直立的,其后图形中的直线逐渐向右倒下。第5个图形中的直线应该恰好倒下。因此,正确的答案是D。
在例题2中,黑点在正方形中顺时针移动。在第5个图形中,应该正好移动到左上角。因此,正确答案是B。
例题1
例题2
请开始答题:
51.
52.
53.
54.
55.
56.
57.
(2)每道题包含两套图形和可供选择的4个图形。这两套图形具有某种相似性,也存在某种差异。要求你从四个选项中选择你认为最适合取代问号的一个。正确的答案应不仅使两套图形表现出最大的相似性,而且使第二套图形也表现出自己的特征。
例题:
解答:正确答案为C。因为在第一套图形中多边形均有一条边双线,在第二套图形中均有二条相邻的边双线。
请开始答题:
58.
59.
60.
二、定义判断。共10题。每道题先给出一个概念的定义,然后分别列出四种情况,要求你严格依据定义,从中选出一个最符合或最不符合该定义的答案。注意:假设这个定义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
请开始答题:
61.情感激励法,是通过良好的情感关系,激发被管理者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一种管理激励方法。
下列属于情感激励法的一项是()。
A.一名员工被怀疑私自收取顾客好处费而被责令待岗反省,他很伤心
B.职工的思想和行为得到领导赞许,产生了继续坚持下去的情绪
C.一名员工由于在大会上指责经理,被人讽刺打击、报复,感到很无奈
D.经理办公会决定,以后不允许职工在公司内谈家常事
62.民事法律关系,是由民事法律所调整的平等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下列不属于民事法律关系的是()。
A.甲、乙之间因债务问题发生纠纷
B.甲失手误伤乙,致乙轻微伤
C.甲与乙离婚时因财产分割问题发生纠纷
D.甲出售假冒产品被工商行政部门查处
63.联营,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之间、企业与事业单位之间,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的而实行联合的一种形式。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几个情形中不属于联营的是()。
A.在国家教育部的引导和支持下,为了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也为了北大能尽快发展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北京大学与原北京医科大学合并,合并后的北医大成为北京大学医学部
B.美国一家电视公司和一家网络公司利用各自优势,共同出资新建了一家传媒公司,两家公司共同经营、共负盈亏,但新公司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C.一家钢铁厂与一家机器公司签订合同。钢铁厂以较低的价格向机器公司提供钢材,以使其在市场上占据有利地位,钢铁厂对机器公司的销售利润享有一定分成,但不负责其亏损,二者仍是独立经营
D.一家食品厂与一家连锁店签订协议,该食品厂的产品只提供给这一家连锁店出售,但要保证一个较高的价格,两家按一定的比例分享收益
64.文学批评,是文艺科学一个具有独立性的重要内容。是对作家作品进行系统地、科学地、深入地分析研究,即阐释作品的意义,评定其价值,以发挥作品的社会作用,又帮助作者总结创作经验,指导读者文学欣赏,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针对性。
根据以上定义,下列哪个不属于文学批评?()
A.文章《<诗经>浅议》
B.文章《评莫言小说的语言及其特征》
C.著作《(红楼梦>研究》
D.报告文学《歌德巴赫猜想》
65.作为和不作为,作为和不作为共同构成了法律行为,作为是指主体应当作出一定的行为,不作为是以消极的没有外部举动的方式表现出来的法律行为。
以下行为是作为的是()。
A.护士小张看书而忘记给A床拔点滴
B.看见一小孩掉入昆明湖而径直离去的小黄
C.知道邻村有人盗窃光缆而不上报的董某
D.因口角生恨将农药投入王某家鸡饲料的段某
66.保险,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保险行为。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不属于保险行为的是()。
A.为保证合同的履行事先支付一定钱款
B.职工为退休以后生计有保障而预先每月支付工资中的一部分钱
C.为防止房产被毁坏而定期交给保险公司一部分钱
D.人寿保险
67.无效劳动合同,是指当事人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订立的不具有法律效力的劳动合同。它虽是办事人双方协商订立的,但经国家规定的专门机构认定为无效合同后,国家则不予确认,法律不予保护。
根据以上定义,下述哪种行为是典型的无效劳动合同?()
A.民工小李被某厂雇佣,书面合同规定管吃管住,月薪800元人民币,无节假日
B.民工小王在劳动市场被某餐馆雇佣,签订劳动合同,并当场作了合同公证
C.小王在劳动行政部门的鉴证下,与某工厂签订了劳动合同
D.小王被某厂雇佣,书面合同规定月薪800元人民币,并口头约定遵循国家相关的政策和法律
68.,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自己的民事权益受到他人的侵犯或者与他人发生争议,以自己的名义,请求人民法院启动诉讼程序依法审理,确认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制裁对方的民事违法行为,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一种诉讼行为。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情况属于的是()。
A.某人因家中被盗而向公安机关报案
B.某人因不服判决而向高级法院递交文书
C.某企业因对方不履行合同而将其告上法庭
D.被告因发现原告侵犯自己的权利而在诉讼过程中反诉原告
69.合同,是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关系的协议。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护。合同的成立要遵循两项原则:(1)合法原则,(2)平等互利、协商一致、等价有偿原则。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不属于合同的是()。
A.学校扩展校园需要征地,经过协商后与学校周围的地产所有者签订契约,以每平方米2500元的价格购进,先付钱后拆迁。契约在一个月内没有履行要受到罚款
B.一家企业与其原料供应厂商订立了一年的合作关系契约,企业一次性地提供给原料厂10万元现金供其周转,原料厂保证每月向企业提供一定数量的原料
C.两个盗窃犯在做案前订下生死协议,一旦两个人中有一个人被抓住,决不可以供出第二个人
D.一家出版商与某作家签订一份合作协议,作家写一本15万字的纪实小说,出版商在成书后付给他1万元稿费作为报酬,逾期不能交付就按日扣钱
70.浪漫主义,是运用丰富的想像、奔放的感情、奇特夸张的手法和瑰丽的辞采来描绘理想生活图景的创作手法。根据以上定义,下列作品不属于浪漫主义的作品是()。
A.吴承恩小说《西游记》
B.蒲松龄的小说《聊斋志异》描绘了许多美丽的狐仙
C.李白的诗歌《梦游天姥吟留别》描写了奇特的神仙世界
D.老舍的《骆驼祥子》、《茶茶馆》等作品描写了北京旧时代下层人民的生活
三、类比推理。共10题。先给出一对相关的词,要求你在备选答案中找出一对与之在逻辑关系上最为贴近或相似的词。
请看例题:义工∶职员()
A.球迷∶球员B.学生∶老师C.初学者∶生手D.志愿者∶雇员
解答:此题的正确答案为D。
请开始答题:
71.自然灾害∶台风()
A.生物∶骆驼B.省会城市∶深圳
C.网球∶比赛D.重工业∶电力
72.祖逖∶闻鸡起舞()
A.苻坚∶风声鹤唳B.周瑜∶金屋藏娇
C.韩信∶先发制人D.关兴∶洛阳纸贵
73.槐树∶植物()
A.课本∶读书B.手枪∶射击
C.老师∶学生D.核桃∶坚果
74.金针∶刺绣()
A.屋顶∶圆屋顶B.踏板∶自行车
C.瓷砖∶镶嵌D.骨头∶护身符
75.滑板∶运行()
A.药∶治病B.饮料∶果汁
C.电影∶广告D.新闻∶报纸
76.罗贯中∶三国演义()
A.宋江∶水浒传B.鲁迅∶少年闰土
C.王勃∶长恨歌D.吴承恩∶西游记
77.书籍∶纸张()
A.毛笔∶宣纸B.文具∶文具盒
C.菜肴∶萝卜D.飞机∶大炮
78.喜欢∶讨厌()
A.热爱∶拥护B.晚∶迟
C.炎热∶寒冷D.高兴∶愉快
79.警察∶警服()
A.老师∶讲课B.学生∶校服
C.天空∶小鸟D.农民∶播种
80.默克尔∶德国()
A.阿罗约∶泰国B.布什∶美国
C.吴仪∶中国D.库马拉通加夫人∶斯里兰卡
四、逻辑判断。共15题。每题给出一段陈述,这段陈述被假设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要求你根据这段陈述,选择一个答案。注意,正确的答案应与所给的陈述相符合,不需要任何附加说明即可以从陈述中直接推出。
例题:对于穿鞋来说,正合脚的鞋子比大一些的鞋子好。不过,在寒冷的天气,尺寸稍大点的毛衣与一件正合身的毛衣差别并不大。这意味着()。
A.不合脚的鞋不能在冷天穿
B.毛衣的大小只不过是式样的问题,与其功能无关
C.不合身的衣物有时仍然有使用价值
D.在买礼物时,尺寸不如用途那样重要
解答:只有C是可以从陈述中直接推出的,应选C。
请开始答题:
81.有位官员说,申办奥运会是奥林匹克大家庭每一个成员的神圣权利,选择奥运会举办城市是国际奥委会委员的职权。美国少数议员妄图阻挠中国人民为奥林匹克运动和世界和平做贡献的权利,粗涉国际奥委会内部事务,他们的所作所为是不得人心的。
以下理解错误的是()。
A.中国申奥遭美国少数议员的阻挠
B.中国申奥是行使自己的成员权利
C.美国人的这种行径是违背奥林匹克精神的
D.美国少数议员代替国际奥委会行使职权
82.当前,由于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人们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还不能适应现代政治生活的客观要求。政治文化的载体是人,人的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政治文化的发展程度。我国大多数人口在农村,而农村人口中文盲又占有相当的比重。可见()。
A.人们还没有政治参与意识和政治参与能力
B.我们迫切需要提高我国农民的文化素质,以创造适应现代政治生活需要的政治文化
C.我国传统的政治文化都是糟粕,需要加以摒弃
D.我国的城镇居民已有较成熟的政治文化了
83.伴随家族势力在乡村社会体制中的渗透,集体对乡村实行全面调控的体制已丧失其权威和能力,乡村社会整个失去其意义,乡村社会的秩序必然遭其破坏,难以有效地集中分散使用社会资源。目前我国正进行的改革需要不断地扬弃传统的东西,因此()。
A.要绝对禁止家族势力在乡村的活动
B.家族势力已成为我国农村实现现代化的最大障碍
C.家族势力是封建社会的遗毒
D.要采取积极措施有效地抑制家族势力在农村的作用
84.随着佛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出现,人们广泛探求天性,以此来解释行为、思想和情感。和亚当.斯密的假设相类似,佛洛伊德认为:人并不是理性的,而是由本能支配的,因此,通过理解人的种种本性,就可以揭开人的心灵的秘密。
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A.佛洛伊德的观点不同于亚当.斯密
B.佛洛伊德希望通过理解人的本性来解揭开人性的秘密
C.佛洛伊德的愿望是好的,但他无法解开人性的秘密
D.佛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是用来解释感性与理性的关系的
85.来自英、法、日、德的甲、乙、丙、丁四位旅客,刚好碰在一起,他们除了懂本国语言外,每人还会说其他三国语言的一种,有一种语言是三个人都会说的,但没有一种语言四个人都懂,现在知道:(1)乙不会说英语,当甲与丙交谈时,他却能替他做翻译;(2)甲是日本人,丁不会说日语,但他俩却能毫无困难地交谈;(3)乙、丙、丁交谈时,找不到共同语言;(4)四个人中,没有一个即能用日语交谈,同时又能用法语交谈。可见()。
A.甲日德、乙法德、丙英法、丁英德
B.甲日德、乙法德、丙英德、丁英法
C.甲日法、乙日德、丙英法、丁日英
D.甲日法、乙英德、丙法德、丁日德
86.某旅行社为三位旅客预订了机票,这三位旅客分别是英国人约翰,美国人托马斯和法国人布朗。他们三人一个去英国,一个去美国,一个去瑞士,已知约翰不打算去美国,托马斯不打算去瑞士。布朗既不去美国也不去瑞士。由此可知()。
A.托马斯去英国,布朗去法国,约翰去美国
B.托马斯去美国,布朗去瑞士,约翰去英国
C.托马斯去美国,布朗去英国,约翰去瑞士
D.托马斯去英国,布朗去美国,约翰去法国
87.“小的是美好的”这句话,倘以我看,作为严格的美学命题恐怕站不住脚。比如古典诗人喜欢吟咏的小桥流水、樱桃小口之类,但毕竟也有不少人取相反的爱好,去赞美跨海的桥或索菲娅.罗兰式的阔嘴。可见()。
A.没有绝对的大,也没有绝对的小
B.“小的是美好的”不正确
C.没有绝对的美,也没有绝对的丑
D.大与小,哪一种形态算是美的,属于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之事
88.全国政协常委、著名社会活动家、法律专家钟万春教授认为:我们应当制定全国性的政策,用立法的方式规定父母每日与未成年子女共处的时间下限,这样的法律能够减少子女平时的压力。因此,这样的法律也就能够使家庭幸福。
以下哪项为真,最能够加强上述的推论?()
A.父母有责任抚养好自己的孩子,这是社会对每一个公民的起码要求
B.大部分的孩子平常都能够与父母经常地在一起生活
C.这项政策的目标是降低孩子们平日生活中的压力
D.未成年孩子较高的压力水平是成长过程以及长大后家庭幸福很大的障碍
89.近10年来,移居清河界森林周边地区生活的居民越来越多。环保组织的调查统计表明,清河界森林中的百灵鸟的数量近十年来呈明显下降的趋势。但是恐怕不能把这归咎于森林周边地区居民的增多,因为森林的面积并没有因为周边居民人口的增多而减少。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题干的论证?()
A.警方每年都接到报案,来自全国各地的不法分子无视禁令,深入清河界森林捕猎
B.清河界森林的面积虽没减少,但主要由于几个大木材集团公司的滥砍滥伐,森林中树木的数量锐减
C.清河界森林周边居民丢弃的生活垃圾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乌鹊,这是一种专门觅食百灵鸟卵的鸟类
D.清河界森林周边的居民大都从事农业,只有少数经营商业
90.针对当时建筑施工中工伤事故频发的严峻形势,国家有关部门颁布了《建筑业安全生产实施细则》。但是,在《细则》颁布实施两年间,覆盖全国的统计显示,在建筑施工中伤亡职工的数量每年仍有增加。这说明,《细则》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上述论证?()
A.在《细则》颁布后的两年中,施工中的建筑项目的数量有了大的增长
B.严格实施《细则》,将不可避免地提高建筑业的生产成本
C.在题干所提及的统计结果中,在事故中死亡职工的数量较《细则》颁布前有所下降
D.在《细则》颁布后的两年中,在建筑业施工的职工数量有了很大的增长
91.只有在统治者不能照旧统治下去,人民群众也不能照旧生活下去的时候,革命才会发生。就个人而言,选择革命或接受革命,也往往是别的路走不通之后,才“逼上梁山”的。由此可见()。
A.任何一次革命,都不是人为制造的结果
B.革命不需要领导力量也会成功
C.革命不需要动员,群众会自发参与
D.所有在个人生活中遇到挫折的人都会参加革命或支持革命
92.经A省防疫部门检测,在该省境内接受检疫的长尾猴中,有1%。感染上了狂犬病。但是只有与人及其宠物有接触的长尾猴才接受检疫,防疫部门的专家因此推测,该省长尾猴中感染有狂犬病的比例,将大大小于1‰。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将最有力地支持专家的推测?()
A.在A省境内,与人及其宠物有接触的长尾猴只占长尾猴总数的不到10%
B.在A省,感染有狂犬病的宠物,约占宠物总数0.1‰
C.在与A省毗邻的B省境内,至今没有关于长尾猴感染狂犬病的疫情报告
D.与健康的长尾猴相比,感染有狂犬病的长尾猴更愿意与人及其宠物接触
93.某国每年对全国吸烟情况作调查,结果表明:最近三年来,吸烟的中学生人数在逐年下降。于是,调查组的领导得出结论:吸烟的青少年人数在逐年减少。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则使调查组领导所下结论不能成立?()
A.由于经费紧张,下一年不再对中学生作此调查
B.香烟的价格在下降
C.大部分吸烟的青少年都不是中学生
D.这三年来,强烈地表示反对吸烟的中学生在减少
94.国际政治中的族际斗争不是谁是谁非的问题,而是独一无二的种族归属感与难以兼容的各种族自决梦想之间的冲突,种族归属感是客观存在的,但西方多年来倡导的民族自决原则在很大程度上鼓励了这种归属感发展成为一种力图建立独立国家的民族意识。因此()。
A.民族自决原则导致各民族都建立周家,
B.国家都是经民族自决才建立的
C.民族自决权有利于维护各民族,特别是弱小民族权力
D.听起来美妙的民族自决原则可能成为无休止的族际冲突的堂皇借口
95.某学校学雷锋小组决定给校园现在的小树浇水,可当他们到了学校之后,发现学校正好有三个学生,而小树也浇过了。甲说:“是乙干的。”乙说:“不是的。”丙说:“不是的。”这三个人中有两个说了假话,一个说了真话,由此可知,浇树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