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体育课程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2.159
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课中的运用已经比较常见,合理地运用体育游戏,可以有效提升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更能帮助学生培养进行体育运动的好习惯。好的体育游戏可以加强学生的团结互助、独立自主等能力,更可以将生性害羞的学生变得活泼开朗。诸如比较传统的“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可以培养学生的互助意识;相应的各类球赛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团队协作意识;而诸如“木头人”“喊号追人”等游戏则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活动筋骨,调节体育课的气氛。对于部分胆小、害羞的学生而言,老师可以让这部分学生自主组织体育游戏,因为是在进行游戏时他们会比较放松,久而久之,他们也就能够和同学打成一片,他们的害羞、孤僻的性格也就会相应的被改变。虽然体育游戏的运用已经不再新潮,但当前小学体育课中游戏的运用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只有对小学体育课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其中的问题,才能“对症下药”,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小学体育教学现状
(一)课前准备活动过于枯燥
当前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只要老师让学生跑步就宣告着体育课的开始。一般而言,在体育课刚开始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活动筋骨,避免在课程中造成不必要的损伤,课前会有相应的准备活动环节。当前这一个环节的内容主要为跑步和体操,基本上,课前准备环节是一成不变的,除了跑步就是体操。这两个运动方式的确可以让学生活动筋骨,且其作用较明显,但同时,这样的方式却是极其枯燥的,很多学生会因此而失去对体育课的兴趣。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他们热爱体育、喜欢运动,绝不是因为老师的强迫,而是学生自发的喜欢运动,他们更喜欢在课外采取运动的方式来释放压力、放松心情。而如果体育课除了跑步就是体操,学生难以感受到体育课的魅力,对体育课也就逐渐失去了兴趣,而由于对课程缺乏兴趣,学生在课后也就几乎不会再去主动运动了。
(二)体育游戏的选择过于随意
体育运动对学生极具吸引力,但当前小学体育课程却是乏味的。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很多老师都在想办法进行改变,其中较为常见的就是体育游戏的运用。在体育课中运用体育游戏,可以达到锻炼的目的,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很多老师选择了体育游戏之后,教学效果依旧没有提升,很多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不仅没有得到提升,反而兴趣更减。这部分老师思考之后不得其因,以为是体育游戏的运用这一方法不适用。但实际上,问题并不是出在这一个方法上,而是很多老师在选择体育游戏时太过随意。并不是每一个体育游戏都可以达到提升课堂趣味的目的。比如说,“老鹰捉小鸡”是比较传统的小孩子玩的游戏,对于这类游戏,较高年级的小学生自然不会喜欢,而老师所知道的体育游戏有限,经常使用这一个游戏,学生只会觉得更加无聊。
(三)过度强调学生之间的竞争
涉及到体育、运动、游戏,就会涉及到输赢。所有的体育运动都会出现输赢的现象,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更加活泼、好动、自尊心强,他们对赢的渴望比其他年龄段的人要强烈。因此如果他们赢了,则会沾沾自喜,如果输了就会垂头丧气,甚至会出现赢了的学生看不起输了的学生,而输了的学生却又不服,于是就激发了矛盾。这样的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是老师在体育课程之中过分强调输赢,很多老师为了激励学生,会特意强调赢了的学生将得到奖励。在跑步过程中,老师甚至让跑得快的人当体育委员,那么其他学生就更不服,矛盾也就由此而来。
二、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课中的合理运用
(一)课前运用体育游戏来活跃气氛
当前小学体育教学中,课前活动多半是跑步和体操这两个项目,对于学生而言缺乏兴趣。因此在这个环节中,有趣的体育游戏的运用就显得很有必要了,课前体育游戏主要应该选取能够全部学生都可以参与的,且有一定的趣味性,可以活跃气氛。举个例子,老师可以选择“瞎子和哑巴”的游戏,即将学生分成两人一组,每一组的两个学生一个扮演盲人,必须遮住眼睛,另一个学生扮演哑巴,不能说话。两个学生相互帮助在运动场走一圈,老师还可以设置一些障碍,由于“瞎子”看不见,“哑巴”不能说,遇到障碍时双方就会用很多出人意料的方法相互帮助。
(二)根据教学目的、学生的性别、年龄选取体育游戏
体育游戏种类繁多,甚至老师可以随时想出一两个体育游戏来。但需要注意的是体育游戏的选择不能过于随意,需要考虑到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可以依据教学目的将体育游戏进行分类,如果老师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团队凝聚力,那就可以选取篮球赛等体育游戏。老师根据体育教学的目的的不同来选择体育游戏,做到有针对性地教学。其次是根据学生的性别来选择游戏,男生和女生喜欢的游戏不太一样,比如老师如果让学生进行篮球赛,那女生不玩篮球,又怎么办,因此要考虑到性别的因素。第三是要考虑到年龄的因素,年龄大的学生可以选择一些运动强度稍大的体育游戏,而年龄小的学生只能选择运动强度小,且没有危险的体育游戏。
(三)体育游戏的运用以安全、和谐、协作为目标
体育、游戏总是和竞争离不开,这就需要老师要能够在课堂上强度学生的团队协作、安全运动与和谐相处。体育课是最能体现学生的相互帮助的课程,比如有学生身体不舒服,全班学生都会关心。在玩游戏过程中有学生意外受伤,每个学生都会积极的想要送受伤的学生去医务室。因此当前小学体育教学中强调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的观点就应该摒弃,而是强调体育课程是安全性,学生和谐相处,以及课程之中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
【关键词】上课现状;激励机制;引入方法
一、小学生体育课上课现状及其行为特点
(一)小学体育课程教学现状
总体来看,小学生体育课参与度相对较高,但是部分学生对体育课存在排斥心理。对于大部分小学生而言,他们是偏好体育课的,因为在体育课上不会要求他们要时刻保持清醒,认真听讲并做好课堂笔记,而且体育课上教师通常会让学生尽情玩乐,因此体育课程成为学生放松身心的有效途径,这一定程度上符合他们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但是,部分学生认为学好文化课才是重点,体育课又苦又累,就算只是低强度的体育锻炼也让他们怨声载道,甚至还存在逃课的现象。
(二)小学生体育课行为特点
1.以自我为中心,不听教师管教。大部分小学生把体育课认为是自由活动时间,逃避教师的指导与管教。导致小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服管教的原因有以下两点:第一,对于低年级小学生而言,他们还没有完全从幼儿园自由的环境中调整过来,毕竟幼稚园中的教师一般情况下都以“哄”的姿态来迁就他们的喜怒哀乐,还有些人认为小学阶段的学习环境与幼稚园差别太大,繁重的课前课后作业使他们将体育课视为放松的时间,一味自己嬉闹;第二,独生子女政策的实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将他们“宠”坏了,几乎每个孩子都是家里人捧在手心的挚爱,体育课又苦又累他们选择逃避。
2.集体意识薄弱,合作精神差。小学教育过程不再像幼儿园时以个体为中心,而是强调集体教育,而体育课在培养小学生集体意识的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一定程度上来说,语文、数学等小学教育科目比较注重个体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体育课上则有更多的项目可以让他们共同完成,例如集体跳绳、小型篮球或者足球赛,还有一些类似于“丢手巾”、“找伙伴”等小游戏都助于提高他们的集体意识。然而,对于大部分小学生而言,主要是低年级学生,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过强,不愿意与他人分享教学设备和参与团体项目,从而使得让小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一个项目存在很大难度。
3.缺乏安全常识,易发生教学意外。小学生对安全常识认知度低的现象普遍存在,小学体育课教学过程中发生意外事件的报道屡见不鲜,小学生危险意识薄弱很大程度上是造成惨剧的重要原因之一。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他们对很多危险动作缺少认识,譬如翻跟斗、叠罗汉、高空跳跃等等这些稍有不慎就会伤筋动骨的危险动作。小学生对危险性认识不够加大了教师体育课管理难度,加大了意外发生的可能性。
二、激励机制的定义及其作用
激励是教师教学思想和教学技巧的集中体现,所谓激励机制指的是教师通过一定的方式使学生思想发生转变,从而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激励机制当中最为重要的就是采用适当的激励方法,激励方法是指在团队合作中,组织者对参与团体项目的各个成员给予肯定性评价,主要是在各个阶段目标完成的贡献值予以肯定,从而保证每个队员都处于主动参与的状态的方法。主要的激励方法有目标激励、竞争激励、榜样激励、情感激励等等。
在小学教育阶段,在体育课上引入激励机制有助于克服小学生上课行为特点,开发小学生天赋,引导学生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完成各类体育项目的学习和集体意识的培养。团体项目中激励机制具有广泛的实践意义,采用适当的激励方法能够调动学生求知欲望,提高学生道德修养,激发学生学习乐情和增强参与意识,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合作精神。
三、激励机制在课堂的具体实践
(一)竞争激励法
小学生对体育项目掌握程度都会有一定差距,将竞争激励法引入课堂有助于提高学生整体技能。例如,教师在体育课上可以跳绳比赛,具体操作方法是将班级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在规定时间内跳绳最多的获胜。由于组员之间跳绳技能存在差距,集体操作过程中必须相互磨合才能克服被绳子拌脚、互相碰撞等问题,对于那些由于摩擦而使比赛终结的同学,老师可以给予鼓励,不必太过于责备自己。
(二)总结激励法
总结激励法可以在竞争激励法的基础上实现,根据小组或者组员之间不同的学习情况及其经验加以总结分享,最后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例如,在上述集体跳绳项目中,获胜的小组可以将自己小组的成功经验与其他组员分享,而中途退赛或者在比赛中表现欠佳的队伍也对失败的原因进行总结,在教师和其他小组成员的帮助下改进。教师还可以在比赛结果出来后,对于成绩突出的小组进行奖励,同时鼓励表现欠佳的队伍。
关键词:中日;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比较
前言:教育的比较研究,顾名思义则是将教育体系的各个环节及教育理论的现代化发展进行对比,并结合本国经济发展、文化建设和社会构建的现实情况进行对照研究,各项内容、项目及指标的比较结果将会对本国的教育事业做出极为重要的实际指导,从而推动本国教育事业的现代化发展和可持续化改革,奠定重要的发展和建设基础。从地理方位上来说,中国与日本同属于亚洲东部范畴,在众多方面同脉相连,特别是教育体制方面,中国深受日本教育思想影响,并结合本国实际发展国情,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由此可见,中国与日本的课程教育体系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中日两国结合本国教育国情,制定了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以此来更好的迎合当前现代教育的发展形势。对此,本文以中日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为主要研究内容,对两者进行比较研究。
一、中日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的指导理念概述
中国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其中涵盖了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各个环节,并对中国小学体育课程目标的确立与实施做出了重要的思想指导。第一,坚持健康为首的体育课程指导理念,在课程构建和教学过程中要实现学生体育技能、价值观念、情感态度及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融会贯通,通过体育课程的系统化教学,引导学生强化自身的体育运动意识,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全综合发展;第二,以生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探究能力,体育课程作为一项以实践为主的户外运动式课程,在课程目标的确立过程中要迎合当前学生身心发展的现实情况,重视学生在课程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掌握相应的体育技能及体育知识;第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体育课程目标的确立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不同,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并及时调整教学目标,使得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更加契合学生的现实需要。
日本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以《指导纲要》为基础,对日本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的确立与实施做出了重要的思想指导,其中《指导要领》的指导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秉持生存能力的教育理念,将学生的能力培养落实到实际的教育环节之中,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以此来实现学生学习能力、人性培养和体魄塑造几方面的协同发展;第二,德育教育与体育教育放在同等发展位置,在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实现学生身体能力和德育素养的双向互动式发展,根据不同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现实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方略,其中将安全教育、饮食教育、体验式教育内容融入其中,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强健体魄;第三,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精神,中小学体育课程在进行校园教育的同时,要联合家庭、社会等多种教育资源,积极拓展体育课程的应用空间,引导学生树立终身体育观念,为自身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二、中日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比较
(一)中国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
中国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课程教育目标、学习领域目标和学习水平目标,并且该三种目标贯彻和践行在小学、初中和高中教育的各个环节之中,使得体育课程目标朝着科学化和具体化的方向发展。一方面,小学和初中是我国义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目标主要包括五方面的内容,分别是基本技能培养、运动兴趣和爱好激发、较强的体育精神并由此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心理品质的优化形成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通过这五方面的有效结合,引导学生养成健康、阳光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高中体育课程目标则是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目标的深化与拓展,更加侧重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多元化培养。
(二)日本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
日本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以《指导纲要》为基础,在小学阶段被称为体育课程,在中W阶段则被称为保健体育课程,并对其中的教学目标进行优化配置和系统安排,以此来保证体育课程的顺利落实和科学进行。第一,小学体育课程目标,将学生的身心发展看成统一整体,在培养学生良好性格的同时,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引导其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第二,初中保健体育课程目标,融入了安全教育、饮食教育的内容,学生在合理适当的体育实践活动基础上,要形成良好正确的运动习惯和生活方式,并将此种理念落实和践行到日常生活之中;第三,高中保健体育课程目标与初中目标不谋而合,以学生各项能力的持续性发展为核心,为其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三、中日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具体目标
(一)中国体育课程学习的领域目标
中国体育课程学习的领域目标是课程教育的细化发展,根据不同内容和领域的目标进行科学落实和顺利践行,提高领域目标确定的时效性。第一,运动参与,学生要对体育运动保持高度的热情,教师要科学指导学生的各项体育活动;第二,运动技能,学生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掌握运动知识、运动技能、安全常识等内容;第三,身体健康,关注自我的身体素质,强化体能,懂得避免不良条件对身体的负面影响;第四,心理健康,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对此,要正确处理二者关系,及时调控自我的负面情绪;第五,社会能力,要具有团队协作意识,妥善处理人际关系。
(二)日本体育课程学习的领域目标
日本体育课程学习的领域目标主要分为五个学段,在不同学段的体育课程目标也不尽相同,但是其本质出发点是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全发展。小学一二年级学生能够在安全范畴之内进行体育活动,形成热爱体育活动的认知理念;小学三四年级,教师要精心安排各种教育活动,培养学生正确认知态度的基础上,引导其掌握正握科学的成长知识;小学五六年级,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学生要从学习技能、心理健康、安全认识等方面提高自我的学习能力;初中和高中阶段的体育保健课程分为两个范畴,分别是体育课程和保健课程,保健课程的目标具有一致性,均是学生要关注自我的身体健康,提高身体健康水平。
(三)中日中小学体育课程学习领域目标的分析
从上述中日两国的体育课程目标来看,两者存在一定的相同之处,虽然涵盖学段和设计的领域存在不同,但是本质出发点具有必然联系,均是以健康和运动为领域目标的主要线路。中国中小学体育课程W习领域目标中健康主线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三方面的健康能力,能够最大限度的反应中国体育课程目标的本质内涵,更是课程目标的实质所在,而运动主线,侧重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目标践行和贯彻的主要方式和形式载体;日本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学习领域呈现递进分布式发展方向,于中国相比主线依旧不变,而其中增加了保健课程的内容,注重学生身体素质提升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安全问题。
四、中日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
(一)中国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的具体要求
中国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的具体要求,主要是分为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教育阶段两个层次。在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目标倾向基础性和全面性,而在高中教育阶段,强化了体育课程的选择性,这一阶段学生可以根据自我的兴趣爱好选择与之相对应的体育运动项目,具有多元化和可选择化的双重特点。中国中小学体育课程中的领域目标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统一整体,落实和贯彻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之中,并为学生能力提升和身心发展所服务。运动参与要求教育工作者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运动技能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运动能力;身体健康保证学生身体能力和营养成分的均衡发展;心理健康侧重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指导其掌握正确的情绪调控方法;社会能力,强调学生要利用多种途径获取相应的知识,迎合社会的现实需要。
(二)日本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的具体要求
日本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的具体要求分为多个层次,在结构上也不尽相同,此前的学习领域目标分析中具有阶段性和总体性的特征,而对于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和目标的践行要求则需要细化分析。日本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的具体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认识目标,掌握基本的体育项目知识、技术,强化体育训练与体力提升的相关原理;第二,社会性行动目标,要尊重学生的社会性差异,个人之间或个人与团体之间要明确协作方式;第三,技能目标,在体育运动过程中能够掌握相应的技术要领,同时,在比赛之中熟练制定各项战略战术;第四,情感态度目标,学生要产生强大的意志力,实现快乐运动。
(三)中日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的价值比较
中日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的具体要求中可以看出,中国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的具体要求分为五个领域目标,针对学生的不同个体化差异对其所要求的发展水平也不尽相同,总整体上来说,中国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坚持循序渐进、递进有序的原则,并且各领域目标充分反映了健康主线和运动主线这两大根本出发点,从而切实有效的保证了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的顺利落实。日本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包含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方面,总体目标的制定是从整体情况入手,统筹全局,为中小学体育课程提供良好的外部框架,在此基础上,具体目标的价值才得以彰显,要求四方面具体目标融会贯通,相互渗透,并对健康教育和运动教育两大主线进行科学诠释。
五、中日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的比较启示
(一)目标体系多元化
中日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的制定具有多元化特征,结合本国自身发展国情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现实情况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目标体系,极大程度上保证了目标体系践行和落实的全面性。在目标制定和践行过程中从多个层面入手,其中涵盖运动参与、技能提升、情感价值、社会能力等,切实有效的实现学生体育能力的综合性培养目标。
(二)价值取向和而不同
中日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和而不同,其本质出发点在于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全发展,并以运动健康和身体健康为主要线路,但是两者的结构发展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中国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侧重于结构的多元化,从横向和纵向两个层面逐步延伸,水平目标呈现递进性发展规律。日本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是体育与保健并存的项目目标体系,在总体目标的框架之下,细分为具体目标,并结合不同的目标实施要求实现课程目标的系统性结合。由此可见,中国小学体育课程目标较为具体,而日本则相对简练。
六、结语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关键所在,更是本国综合国力提升的重要保证,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教育与教育之间的比较研究,通过两者的异同点的比较可以更为完善的总结自我教育在发展和存在过程中的不足,同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进一步加快教育改革发展进程,为本国经济发展、社会建设和民族复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参考文献】
[1]曲鲁平,王健,和平.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体操教学素材的筛选与确定[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5(05):90-92.
[2]阎智力,金玉光.中美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比较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5(01):37-40.
[3]盛晓明,周兴伟.中国、英国中学体育课程设置和课程目标的比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05):653-656.
[4]何卫东,马军.中国、日本和泰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比较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6(02):85-87.
[5]阎智力.中日两国百年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目标比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4(01):79-85.
[6]马楚虹,潘慧炬,邵伟德,许益芳,吴维铭.高师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与对策研究――以华东7所高师院校调研为例[J].浙江体育科学,2016(03):64-68.
[7]罗孝军.从国外体育课程发展模式析探我国体育课程的改革[J].教学与管理,2014(09):112-114.
[8]陈国顺,王学群.中日中小学体育课教材的编写和教学目标及内容的比较分析[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5(06):15-17.
[9]张祝平.日本体育课程改革理念及对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山东体育科技,2015(04):66-68.
[10]林陶.中日体育教师培养的技术课程标准比较分析[J].体育学刊,2016(11):58-62.
[11]何祖新,成聪聪.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与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对接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3):76-79+87.
[12]周冲.中小学社团活动及体育、美育问题探讨――中日比较教育视角[J].教育参考,2015(02):28-34.
[13]王德涛,任塘珂.阳光体育背景下中小学生体质持续下降的因素分析――探究两个“甲午年”后中、日中小学生体质差异的根本原因[J].许昌学院学报,2015(05):43-47.
【关键词】小学体育课 兴趣教学法 应用
一、培养学生体育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小学生来说也不例外,我们如果要想做好小学教学,就必须不断培养和引导小学生的兴趣。兴趣指的是学生对于新鲜事情所具有的吸引力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教师就应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首先,教师本身应该不断改变自己,现实生活中教师的课堂一般是比较严肃的,虽然在很大程度上督促了学生的学习并能高效完成教学任务。但是小学生一般比较活泼,如果用这种严厉的口吻进行教学往往会压抑学生的自觉能动性,使他们产生比较强烈的抵抗情绪,影响体育课程的正常开展。所以教师应该多从自身发现问题,改变以往严厉的教学作风,把自己乐观的心情传递给学生,同时制造出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
其次,教师应该从教学方法入手,以往的体育课程教学往往只注重体能和技能训练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体育课上教师按照原来的固定教学模式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后的理论教学内容要改变,一般情况下上体育课之前老师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充分的理论知识培训,了解体育课与身体健康的关系,使他们在体育训练实践过程中充分利用理论知识规范自己的行为,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我国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课程内容上一直没有创新,大部分是以学生的成绩作为评判学生能力的唯一标准,扼制了学生个性的张扬。民主的教育教学方式对于一个学生的兴趣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1.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与学生之间本应该是一种自由互动的关系,但是实际情况远非如此,很多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没有转变过来,他们进行单向地传授知识而学生进行被动地接受知识,不仅导致了教学质量很难提高,还影响了课堂正常教学的氛围。作为学生的学习引导者,教师应该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个性的发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老师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这样会使学生与老师之间有一种强烈的师生情,把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实际学习中去,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特别是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们更易把实践运用于生活方面。而不同的个性造就了学生对体育课的不同表现态度,好动的孩子一般对任何体育课都很感兴趣,纪律组织性较差。内向的孩子多数不喜欢参与体育课,对集体活动没有什么概念,只有在老师的要求下才会去做。任性的孩子往往不好教导,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的自尊心比较强不服输,所以对待这种学生应该鼓励其服从课堂管理,尊重老师的意见,教师只有建立起自己的威信才能赢得学生的拥护爱戴。
2.教学氛围的提高很重要。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对于学生有很大的帮助,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分别设置不同的教学场景,有针对性地进行施教。情景教学是一种培养学生人格和人生观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对好奇心比较强的低年级学生,因为他们的兴趣比较浓厚,很容易激发与转化。所以教师选择教学内容的时候,一定要从多角度出发,结合每个学生的心理活动不同,选择一些趣味性比较强的运动项目,在对学生的体育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集体责任感和意识,彼此相互关系爱护,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让学生能够全身心地融入到老师所创造的教学情境中去,鼓励学生参加体育活动,体验体育课带给他们的无穷乐趣。
三、引导学生不断提问总结
每次在课堂课程结束后,教师都要整个教学内容进行系统性地总结。实际上教学总结不仅仅是在课堂结束时进行,只要是在探究学习经验的一切活动中,要经常进行简单总结。正是这种随时随地的总结,学生才能不断发现新问题,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交流提问。这实际上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提出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不断找出问题,进行改正,使课堂真正成为一对一的探讨模式。在不断地学结中,学生们能够很快掌握知识,提高认识,增强学习能力。尽管有时学生会提出一些比较幼稚的问题,但毕竟是他们经过思考提出来的,所以教师应该认真对待每一个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及时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情况,创立多种教学情境即时鼓励学生进行提问,还要注意教给学生提问的技巧性,敢于对教师的错误直言不讳。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还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简而言之,培养小学生体育兴趣教学法还需要很长,很复杂的一个过程。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作出相应的教学变化,我们一定要满足新课标下对于学校体育的要求:让教师的教学课堂“活起来”,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动起来”,树立终身体育锻炼的理念,无论在任何方面我们都要关注小学生的运动兴趣,使学生积极自觉地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运动技能。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育;创新
我国提出素质教育这一理念已有近20年,近年来又在大力提倡教育现代化,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人。从发展进程来看,我国的小学体育教育已经基本摆脱了“应试教育”的枷锁,已经少有学校对体育分数“斤斤计较”,更多地是关注学生的综合身体素质。但是,小学体育教育如何持续创新发展,真正走出素质教育的路子,目前还在多方探索中,笔者作为常年从事小学体育教育的教师,认为:未来小学教育的模式将是专业教育和兴趣教育的结合。
1小学体育教育的特点
(1)室外教育。小学生,活泼好动,对室外有更亲切感觉,室外的体育课可以让他们身心得到充分放松。(2)教学与实践有机结合。小学体育课一方面要传授体育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又要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是教学与实践合一的课程。(3)人际交往。与其它学科教学中以师生交往为主不同,体育课中学生之间的交往占比更多。对于以独生子女为主的小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社交机会。(4)强身健体。这一点很好理解,体育课的宗旨就是要促进学生的机体活动,强壮体魄,增进健康。
2小学体育教育改革的方向
笔者从事小学体育教育多年,历经了多次国家和省市体育课程的教改,从实践中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总体来看,专业教育和兴趣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更适应教育现代化的要求。首先,“专业与兴趣的有机结合”作为小学体育教育的方向,是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素质教育的要求决定的。“专业教育”是体育最为本质的功能,同时,在专业教育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体育运动具有游戏和娱乐的双重属性,更适应少年儿童的争强好胜、活泼好斗的心理,又可以提高少年儿童机智勇敢,自我防卫的能力。[1]第二,教学方法也应有新的改革。目前普遍使用的“达标测成绩”的方法应该要打破,要因人而异,根据学生不同的身体状况,参考起点、努力度、参与度等指标,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3对小学体育教育的新思考
首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定要培养孩子的兴趣。针对小学生超强的模仿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在教学中就要进行生动活泼的教学,以适合小学生心理需求和学习需要,同时要精心设计体育课的内容,采用一些有效的方法,可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笔者在日常教学中经常将运动与游戏相结合,让孩子在游戏中找到体育的乐趣。例如,平时家中喝过的饮料瓶,让学生找出其中一模一样的,在学校里灌满沙子或水,作为体育课堂的教具———“保龄球瓶”。游戏的规则大致是,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组为单位比赛,每人掷球一次,累计积分,碰倒一瓶算一分,最后看哪个小组得分最高予以奖励。这项运动使学生全员参与,既收集了家中的“废物”,实现废物利用,又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发挥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第二,从课堂上培养孩子的性格。不同类别的体育项目,对学生的性格特点要求也不同。因而学生通过参加不同的体育活动,可以培养自身良好的性格,尤其是可以改善性格上的弱点。比如篮球运动,作为集体项目它要求参加者应具有灵活、拼搏、协作等作风和心理品质,常参加篮球运动的学生往往具有开朗、勇敢、顽强的性格,作为教师,平时可多引导那些内向、体弱、胆小的学生多参加篮球运动,对他们性格的培养会产生积极的作用。最后,增强学生社交能力。没有社会交往的能力就无法适应社会的变化,难以协调人际关系,就无法在社会中生存。特别是对于当下“05后”“10后”的小学生,他们的父母多是独生子女,父母的成长期就是在相对独立的环境中长大,而这些小学生中既有大量独生子女,又在国家“二胎政策”下面临家庭成员增多的情况,能否让这些孩子拥有健康的性格和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对他们以后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培养学生性格的关键课程之一,体育课在其中承担的作用不言而喻。笔者在日程的教学中总结了以下方法,供大家参考。(1)激发竞争意识。体育课上,会有一些项目带有一定的危险性和挑战性,例如“跳高”,需要学生助跑、起跳、垮杆、落地,一系列动作要一气呵成,锻炼学生的协调性和柔韧性。但有些学生会面对横杆不敢起跳或者害怕摔倒,导致失败。这时候,体育老师不能一味地强求学生完成项目,而是要从身高、性别、体重等不同因素分析不同学生的个人情况,做好充分的保护和指导,给学生灌输“一定能完成”的竞争感。在一次成功之后,有了“胜利”的体验,继续提高横杆的高度,使学生在这项运动中不断实现突破,获得自信。(2)培养合作意识。过去体育教学一直是教师主导,现在我们提倡学生主导,自主学习、自主活动,有更强的合作意识和主观能动性。笔者在日常教学中,最常使用的就是分组教学的方法,根据学生间存在的身体和心理方面的差异,将班级分成几个小组,展开不同的学习活动,小组间可进行竞赛、合作等不同的活动方式,在活动中一起交流、总结,整个教学活动也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优化。
4总结
教育模式要从应试向素质转变,这个方向已经提了很多年,但是实践中需要结合不同的课程采取不同的方法。就小学体育课来说,笔者认为应当从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入手。从兴趣出发,逐步培养学生的专业体育素质,是今后小学体育教育的培养方向。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中小学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6-0014-01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新的《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提出了新的课程理念,“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被提上重要位置,因此,研究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十分必要的。这不仅能使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得以很好的发展,更能给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良好的理论依据,有利于新课程的实施。
一、课程资源概述
体育课程资源定义。在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体育课程资源是一个崭新的概念和课题,是指为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而必须的素材性和条件性体育资源的总和。《标准》中指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从人力资源的开发、体育设施资源的开发、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课外和校外体育资源的开发、自然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体育信息资源的开发等几方面着手进行。
二、中小学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课程资源开发意识薄弱。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大多数教师没有养成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更谈不上去整合、利用周围的课程资源。大多数教师仍然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把教材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忽视其他资源,造成课程资源的开发很难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2.忽视学生作为课程资源开发主体的作用。在当前的体育教学中,对于学生自主开发课程资源的重视程度不够,现有的课程资源和正在开发的一些课程资源没有切实的关注学生的需要,没有考虑学生的要求,不能完全体现新课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3.体育设施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足。学校的体育设施资源是加强素质教育,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增进学生健康的物质保证。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发挥体育体育设施“一物多用”与“一用多物”功能,根据体育器材的特点,开发其多种功能和用途。另外,教师可利用废旧物、生活物品、生活设施和生产工具等自制简易体育器材。但在具体的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只是偶尔开发体育器材的一物多用和一用多物的功能,同时,也很少有教师动手自制过体育器材,开发制作体育器材,还属于教师和学生的个人行为,学校没有形成有制度有计划的开发制作体育器材的机制。
4.体育课程内容资源不够充足。体育课程内容是构成体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理论课程内容资源和实践课程内容资源,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条件。虽然现阶段大部分学校内现有的体育课程内容资源能基本满足教师的教学需求和学生的学习需要,但都是处于不充足的状态。体育理论课在内容的选择上仍然首选教材上的内容,大多数教师把教材当成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的责任就是教教材,学生的任务就是学教材,忽视了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和建构性。
5.自然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自然地理课程资源是我们最经济、最简便的体育课程绿色资源,开发利用自然地理课程资源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但在具体教学中对自然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远远滞后,主要是教师缺乏开发的思路、模式和方法,不能和实际教学情况结合起来,对自然地理课程资源开发所涉及的安全、组织、时间问题没有形成一套方案,最终导致自然地理课程资源不能有效地转化进入到实际体育课堂教学中来。
三、中小学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策略
1.大力加强体育教师的教育培训工作。学校应该对体育教师进行多种形式的全员培训,把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作为培训的重要内容,使教师掌握丰富的课程资源理论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在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基础之上,将其运用到实践中。
2.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到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中来。教师、学生均是课程资源的一方面,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应该围绕学生的学习,引导帮助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和价值。学生当然应该成为课程资源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应当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自身的学习、实践、探索性活动服务。
3.多途径的开发和利用体育设施。学校必须保证场地器材等基本资源的合理供给和分配,多途径的开发和利用场地器材,发挥场地器材的多种功能,同时,教师也可结合学校的实际教学,制作简易的器材,改善教学条件;也可利用社区体育设施和学校周围的自然地理条件,为体育教学服务。
4.注重现有运动项目的改进和新兴运动项目的引进。学校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身心发展情况对现有部分运动项目加以改造,简化规则、简化技战术、降低难度要求,去掉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生无兴趣的陈旧内容,减少器械重量,不可求动作细节,使学生兴高采烈的投入到体育课中。同时引进一些深受学生喜爱并适合在学校开展的新兴运动项目,不仅可以丰富体育教学内容,而且也会深受学生的喜爱。
【关键词】小学体育 课堂教学 教学对策 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2-0132-01
近年来,我国小学阶段体育教学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和重视。因而无论是基本的教学场地设施还是体育师资力量的配置,以及体育课堂教学质量,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和进步。但受现代教育理论的影响及各个地区实际条件的差异,如何根据小学体育课堂的特点展开教学,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仍是一项有待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一 小学体育课堂的特点分析
在探讨有效的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方法与对策之前,有必要正确认识小学阶段体育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和内在规律。
1.教学对象的特征分析
从身心发展规律来看,小学体育课的教学对象(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十分明显。主要表现为:有意注意时间短,兴奋过程和无意注意占优势,如好奇、好动、好模仿、好竞争等。同时,一节课中学生的注意力、意志和情绪等心理活动的变化也是不同的。这也提示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儿童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组织教学。
2.课堂教学组织特征分析
体育课的教学效果如何,与课堂教学组织有着密切的关系。基于小学生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的定位,课堂的教学内容也就更注重于教学常规的贯彻执行和学生体育意识与兴趣的培养方面。因此,在进行课堂教学组织中,教师严格认真,坚持不懈地抓好体育课堂常规教育,抓好整队集合、服装、精神状态、礼貌行为、组织纪律、学生守则、场地器材的布置与收拾等就显得尤为重要。
3.教学效果评价特征分析
小学阶段体育教学目标主要包括技能目标、知识目标、情感目标这几个方面。因而对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掌握,通过具体的体育运动项目学习激发其参与运动锻炼的兴趣与热情,通过体育课堂教学常规来培养其遵守纪律并与同学形成团结互助等方面的品质,就成为教学评价的主要构成内容。
二 小学体育课堂有效教学的对策
1.激发学习兴趣是获得有效教学的前提条件
兴趣是激发和保持学生行为的内部动力,也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观下,针对小学体育课教学如何激发和培养小学生体育意识与兴趣,是开展有效教学的首要问题。为此,体育教师应当从以下方面进行探索:一是做好课堂导入工作。课程导入好比一场戏剧的序幕,要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求知欲,诱发出最佳的心理状态。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场地的设置、活动的内容及组织形式方面精心准备。二是结合游戏开展教学。针对小学生爱玩的心理特征,如果硬生生地进行体育练习,容易使其丧失兴趣甚至不出现配合的情况。因此结合游戏开展体育教学可实现教与玩的结合。游戏的内容要丰富多样,生动活泼,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提高其参与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三是有效开发新的课程资源。从现有的小学体育教材来看,其内容往往难以满足各个学校的实际需求。因此要实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往往需要体育教师善于开发新的课程资源,比如引入新型的、轻松的、愉悦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项目。例如,将瑜伽引入柔韧性训练中,将滑轮引入平衡训练中等。这不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风格。
2.严格的课堂组织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
针对小学体育课的基本特征,要实现有效教学,就必须对体育课堂组织进行优化。体育教学过程是由开始、准备、基本、结束四个部分组成的,由于四部分教学内容和学生情绪各不相同,教学中教师要灵活地组织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课前,教师要组织学生布置好场地器材等。上课开始时的组织教学特别重要,教师要抓住学生大都还处在课间休息活动的兴奋状态中的特点,采用趣味游戏,如“请你跟我这样做”,或“反口令训练法”等方法集中学生注意力,使他们兴奋的情绪稳定下来。基本部分,教师应力求做到精讲多练,并不断改变练习方法;结束部分,学生的情绪极易松懈,此时教师的组织教学更不能忽视,应采用一些调节情绪和恢复体力的放松性练习,保持学生兴趣,如舞蹈放松、意念放松等,同时作好课堂的小结。
3.有效教学的实现必须借助于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
小学体育课堂有效教学的实现,离不开有效的教学方法支撑。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如果教师总是使用同一种教学方法,往往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我们经常看到一些赋有创新的教学手段与方法,一旦不断重复地加以运用,仍然可能导致学生产生厌倦的情绪。所以教学方法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变化,通过适时的变化进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从当前体育课的教学方法来看,体育教师主要采用教师讲解动作概念并示范,学生跟随教师模仿练习,组织练习,教师指导这种模式,这是体育教学的精髓所在,但不妨灵活运用,从而使教学方法更加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习规律。
三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体育课从其教学对象、教学目标、组织方法及教学评价等方面都有着鲜明的自身特征。因此,要实现有效的体育课堂教学,就需要体育教师掌握小学体育课的特点,合理利用教材特点组织教学过程,采取符合儿童生理和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体育课程 和谐教学 磁性艺术 实践与探讨
在最近几年开发的大课间活动期间,蓬勃兴起的各类体育活动似雨后春笋般的精彩纷呈,的确为校园风光增色不少。如少儿武术操、呼啦圈运动、体能性舞蹈、球类棋类活动等,已然成为小学校园内一道亮丽的人文风景线。然而令人反省的是,与之对应的小学体育课程教学却依然处于低迷状态。究其个中原因,除了无可规避的应试教学因素外,人为性的教学方式和执教者的亲和力不够当属重要之列。因此笔者认为,小学体育教师应当充满教改锐气,在正确把握新课程理念精神实质的基础上,认真打造课程教学的阳光活动,通过个性化的艺术性教学举措,不断“激励、唤醒、鼓舞”小学生的精神和热情,努力增强小学体育教学的强烈磁性。本文试简要阐述之。
一、全面加强磁化建设,为和谐教学创设良好前提
关于校园教学活动,罗伯特?特拉费斯曾经作出精辟论:“教学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表演艺术,它区别于其他的表演艺术,这是由于教师与那些观看表演的人的关系所决定的。”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想创建和谐教学,首先必须为之创设良好前提。本文从教学实践与反思中总结了以下几点:一是要努力发挥“热锅贴饼”效应。俗话说“亲其师而信其道”。体育教师无论在课堂课外,都要注重向学生释放自己的亲和力与人格魅力,如说话时的温和语气能够熨心,经常发出一些微笑、轻抚和鼓掌等充满鼓励之意的肢体性语言都能于无言之中有效增强小学生们的向师情感。二是要努力体现兴趣教学原则。兴趣是调动主观能动性的第一要素,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兴趣化倾向特别严重,而且只有兴趣才是能够驱使他们的“唯一制胜法宝”。对此我们要根据其身心发展规律,充分结合教学表演的技巧性、和谐性和美感愉悦性基本特征,让他们切身感受到学习中的兴趣和美感,以不断增强体育课程的磁性效应。三是要努力坚持激励评价机制。要始终坚持以激励为主的教学评价机制和学生评价机制,特别是对于那些性格内向、喜静厌动、学习品质较差的学生和“问题学生”,更要倾注一定的爱心、耐心和恒心,以积极性情感因素来有效弥补其他方面的不足,以实现“先感化其心、后磁化其人”之教学策略。
二、努力创设情境氛围,为磁化教学提供有力支撑
情境法之所以被奉为一种长兴不衰的教学方法,是因为它能够融言、行、情为一体,在有效激发学习情趣的同时,积极启发有效思维因素,引导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快乐学习、理解和把握,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和强磁效应。实践证明,情境法在小学体育课程教学中大有用武之地。如情境法作为一种有效的课堂导入手段。在教学立定跳远内容时,教师组织小学生共同表演非常熟悉的童话故事“小蝌蚪找妈妈”,“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遇见了许多小动物,如小猴子、小兔子、小花猫和大公鸡等,最后终于找到了青蛙妈妈。青蛙妈妈看到逐渐长大了的小蝌蚪十分高兴,决定把自家本领——立定跳远尽相传授给自己的孩子们。这一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就把孩子们自然地引入课堂学习之中。 总之,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需要,执教者可因时因势创设多种情境,以此发挥调剂和引人入胜的作用。
三、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为磁性教学赢取最佳效果
中学体育课程要以社会需求﹑学科体系及学生发展为基础,其核心是实现学生素质的提升。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关专家总结分析,中学体育教育改革的框架应包含以下几点内容:一是要涉及中学体育运动闲暇的相关知识与技能,二是激发中学生对各种运动的兴趣,尤其是被认为是理论性的表现的竞赛,三是培养中学生具备良好的运动精神,四是使中学生通过体育运动提升对生活的兴趣。当前,我国中学生体育课程目标发展方向主要包含以下几点:第一,加强中学生体质健康教育,增强学生体质。自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我国就已经将“锻炼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写入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第二,重视中学体育卫生保健教学,让学生能够具备体育保健卫生方面的文化素养,将体育实践与理论知识相结合。第三,注重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让学生产生运动的兴趣,并将这种性却变成一种习惯,并培养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各种能力,包括身体基本活动能力﹑运动能力﹑自我锻炼能力﹑自我适应能力与评价能力等。为终身体育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实现“终身体育”目标不仅是我国中学体育教育的目标,而且也是国外中学体育教育的发展趋势,通过各种合理的运动实践,在提高学生运动技能的同时,激发学生对体育的爱好,培养他们积极参加各项体育活动,并在参加各种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体味到运动的快乐和作用,激发他们进行长期运动的兴趣与欲望,形成一种爱好锻炼的生活方式。第四,通过体育运动加强学生的品德与审美教育。学校体育作为校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体育课程的设计也必然会承担教育的一部分功能,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服务,以“体”育人,提升学生的情商。
二、中学体育课程改革建议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中学体育课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针对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目标,笔者对于中学体育课程改革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从指导思想上来看,改变传统的以运动技术技能教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逐渐转向以健全人的身体为目标的强身育人教育理念;改变传统的以教师“教”为中心的应试教育模式,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的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体育锻炼中的自主性,注意培养学生中学体育意识,激发学生体育锻炼兴趣,使学生养成身体锻炼的习惯,提升学生自主锻炼能力。
其次,从教学体制上来看,改变传统的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主的旧体制,结合中学生体育运动实际,建立以增强中学生体质,提高中学生体育能力,促进中学生身心健康的为主线的课程目标体系。注重强调在体育教学中相关文化知识,运动理论及卫生保健知识的讲解,结合学生身体锻炼实践,形成中学体育﹑卫生保健教育相结合的新体系,着重加强学生体育能力,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重视其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使中学体育为培养新型的现代人才服务。
再次,从课程内容的设计上来看,要着重强调体育教材的实效性﹑科学性以及趣味性,在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将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文化教育与体育锻炼实践相结合。在体育课程的理论的讲述中要着重强调身体锻炼知识﹑方法等,此外,为了保障学生在体育运动实践中的安全性,对于运动处方原理﹑运动生理效果﹑运动的健康效益等知识也要进行详细讲授,以便更好的将体育课程与健康教育相结合。
最后,从课程整体编制来看,要注意编制丰富多样的选修课,增大中学体育课程的总体弹性,将体育课外活动引入到中学体育课程之中,遵循生理﹑心理﹑社会“三维体育观”的要求。
三、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