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线上课程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服饰图案;课程教学;创新设计
1服饰图案在服装设计中的重要性
服装在人们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具有一定的流行趋势,人们审美能力不断提升的前提下,对服饰图案有了更加明显的需求,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设计工艺的进步和成熟,在时展下不断推陈出新,从而满足人们多元化的服饰需求。服饰图案作为服装设计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服装的整体设计效果,图案设计能够有效提升服装品牌的影响力。各服装设计高校不断优化服饰图案课程设置,更加重视设计人才的培养。因此,服装设计高校在职业教育背景下,需要加快创新课程教学方法,为社会和企业输送更多高质量设计人才。
2服饰图案课程特点与教学内容
2.1课程特点
(1)对设计人员要求较高。由于服饰图案设计在内容上涉及的范围广,精湛的图案工艺对相关设计人员提出更高的设计要求,对设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创新理念、综合设计能力均是一项重大考验。设计人员需要不断完善自我,更好地将创新的思维、新元素融入服饰图案设计中。(2)需要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相结合。服饰图案课程设置重点考察学生的设计理念和创新设计思维,旨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确保设计出的服装更具感染力,能够体现服饰的内涵价值。并通过图案设计彰显服装大气、端庄、俏皮、时尚等特点,抓住人们的眼球,从而散发服饰设计的艺术魅力,展现服装的意蕴美和形式美。
2.2课程教学内容
当前服装设计高校逐渐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基于对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的大批量需求,高校逐步建立起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将应用型、实用型人才培养作为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不断优化课程设计,以期通过课程教学革新促使学生掌握服饰图案设计要点,并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全面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应用能力。“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高校通过课程优化改革,确保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设计意识,将设计理念融入服饰图案设计中,提升服装的整体设计感和艺术感。为更好体现高校服饰图案课程设计教学质量和效果,在课程内容制定上,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和手段,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保证学生基础理论知识扎实的基础上提升其创造能力。相关高校当前课程设置包括服装图案设计等理论知识课程,并在教学实践中拓展服饰图案设计理念,确保学生在理解图案设计法则、图案造型、图案构成的基础上,加强引导和鼓励学生有效衔接新思维。服饰图案课程的应用理论部分包含了从创意灵感到服饰图案整体布局,具体来说,就是根据不同风格的服饰设计相对应图案,并通过图案设计、造型等,表达服饰所体现的设计理念和服饰本身的内在价值。课程教学在参照教材基础上添加更多的流行元素,教师将掌握的最新服饰流行理念传达给学生,从而有效获取市场前沿的资讯。
3创新服饰图案课程教学设计的有效途径
3.1推动翻转课堂的开展
职业教学背景下的各高校必须加快教育教学模式的转变,在渗透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重视学生实际设计能力的培养,在具体教学中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以及对服饰图案强烈的理解能力。相关高校需要明确把握市场发展形势,积极调整课程设计内容及授课方式,在纸张绘制图案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信息化素养,确保在现代化信息技术推动下,借助互联网技术以及绘图软件强化设计技能[1]。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需要在供给侧教育改革背景下“提效增质”,重点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更好满足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必须结合市场需求和学生的个性化设计差异。通过翻转课堂,重点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通过正确的引导和鼓励,激发学生对服饰图案设计的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当前新兴的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提升课程教学效果,将课程内容制作成微课的形式,将碎片化的教学资源整合优化,学生通过视频观看学习掌握服饰图案设计的关键要素,并通过视频反复观看对难点知识巩固记忆,解读图案设计的实质。通过翻转式课堂教学,学生有效吸收重难点知识,明确学习内容,拥有更多自主发挥的设计空间,有效提升服饰图案设计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
《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等相关文件指出,国家鼓励高等学校开发线上开放课程,整合各类优秀教育资源加快推动教育服务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推进协同创新,着力解决合力问题。鼓励服装设计高校教师将优化的教育资源从各平台中分离出来,实现优质课程共享,重点提升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更好优化线上课程各个环节。“互联网+”大环境下,在线开放课程打破了传统课程教学的时空界限,将优质的教学资源在网络平台进行传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检索符合要求的课程内容[2]。同时,线上课程学习支持在线互动交流和问题反馈,通过学生的问题反馈,利于教师对课程内容设置的反思和创新。通过实时更新服饰图案设计相关的教学资源、最新资讯,为学生具体应用到服饰图案设计中夯实基础,对于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线上课程学习更加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了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在服装图案设计课程基础上加以创新,激起学生的头脑风暴,采用自主探究的方式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出更加有针对性的图案设计问题,并在日后的实践动手设计中学以致用,有效地将理论联系实际。
3.3民族文化元素与现代服饰图案设计相结合
服装市场激烈竞争下,服装设计人员要想获得长足的发展,必须不断提升自身创新意识。高校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必须添加更多的民族文化元素,丰富设计课程内容的同时拓宽学生视野,打开其设计思路。中华民族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多元素文化铸就了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服饰图案设计理念中可以添加更多民族元素内容,要想推动中国设计走出国门,站上国际设计平台,必须从设计人才培养着手。在课程教学中渗透更多民族文化内容,促使学生有意识地在服饰图案设计中添加民族文化元素,包括图案、符号等,确保通过图案设计彰显民族文化特色[3]。例如,瑶族的服饰图案设计中融入了大量的汉字、书法、仙鹤等典型的能够代表中国元素的符号,有效传达了中国人的智慧和力量,将浓厚的民族韵味通过服饰设计表达出来,体现了服饰图案设计的魅力和艺术特色。
3.4提供更多实践学习平台,丰富学生课程体系
校方要在校企合作理念下,推动学生“走出课堂”,更好地在企业和社会中实训学习,丰富自身的实践应用能力。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服饰图案设计相关的赛事和服装展览会,通过实践活动参与,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并掌握当前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理解设计市场走向;同时,校方要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秀场实践的机会,通过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的融合,全面提升学生将所学知识更好地运用在实践中。
[关键词]高分子基础教学;信息化教改设计;课程思政设计;教学诊断与反思;职业技术教育教学
受疫情影响,各大院校都面临传统线下教学模式难以开展的现状。为响应教育部的“停课不停学”的号召,维持正常教学秩序和教学计划,各院校纷纷在疫情防控期间开展在线教学和疫情后常态化教学模式改革的推广应用。化工专业领域学习课程《高分子基础》的教学也要打破传统,建立基于职教云和在线虚拟仿真操作网络平台的课程设计体系,充分利用网络课程和在线虚拟仿真操作的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征,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活动,并结合课程教学资源挖掘“课程思政”内涵,在润物细无声中达到德技双修的教学目标。
1《高分子基础》信息化教改的设计理念
《高分子基础》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设计理念是以就业为导向,根据行业专家对高分子化工类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职业能力分析,以单体来源、合成方法、路线到聚合成原理、方法为主线,紧紧围绕主线的需要选择课程内容,围绕与职业活动相关的“项目”工作过程,借助信息化手段与技术展开教学,创设学习—工作情境,以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以工作任务为载体,设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综合考核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2《高分子基础》信息化教改的设计思路
《高分子基础》信息化教改的设计思路首先是要做好课程的整体设计,从设计说明,学情和教材分析,学习目标和内容、教学模式和方法设计、学习资源、企业岗位实践和考核设计等方面做好全面布局和实施计划,并根据“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总体目标,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明确课程育人目标、在课程整体设计中体现课程思政,挖掘思政素材。其次,教师还要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精心做好每一次课的教学单元设计,优化课程单元教学方案、健全评价体系,实现红专并进。
3《高分子基础》信息化教改具体实践
3.1精选现有的网络资源,设计教学活动整体方案,优化首次单元教学。本课程的教学活动整体设计为两大模块,模块一为理论知识学习,可细分为五个教学情景,即识别聚合物与聚合反应、连锁聚合、逐步聚合、聚合物化学反应和聚合方法;模块二为高分子合成基本技术,即高分子合成仪器和装置认识学习情景,高分子合成实训基本操作。要想在有限的课时内实现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首先需要遵循“对岗位、依规程、练操作”的课程建设理念,整体教学设计时要精选现有的网络资源,完善符合本课程特点的校本资源,并在平台上进行课程信息分类,包括课程介绍、教学标准、课程导学、单元教学设计等教学信息;教学资源包括PPT、教案、试题库以及微课视频。其次是做好首次课教学设计优化。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学习兴趣有显著相关性。首次课讲好,才能将学生的注意力抓起来,调动其学习兴趣。心理学家皮亚杰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重视学习兴趣的诱发,因为认识是一种积极主动的不间断的建构活动,不断构建自身的智力和思维能力。教学的目标之一是使学生能够自发的学习,就必须创设有趣的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首次课对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值得授课者思量。在首次教学中,结合当下疫情防控中应用到的高分子材料进行介绍,再通过现实生活中高分子材料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广泛应用举例,让学生感受到本课程所教授的高分子材料的实用性和广泛性,借此消除学生对本学习领域的陌生感,进而再通过高分子界的名人逸事润物细无声进行课程思政,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激情调动后,紧接着布置整体教学设计任务,以便学生积极主动配合教学,使本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起好步并开好头。3.2坚持改革创新,优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过程。目前一次完整的单元教学设计,包括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每个阶段都必须根据本次课的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综合使用职教云平台资源建设、腾讯课堂直播、QQ群答疑多平台混合模式展开教学,全方位多维度达成课程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设计如图1所示:课前,教师在网络平台上传课程任务和相关课件及微课资源,做好学生自主学习的领路人;学生接受学习任务后,自主学习线上资源,完成预习任务。学生还可以充分利用平台的交互性,在课前回复里将疑问及时反馈给教师,便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预习情况并及时调整上课内容和授课方式方法。课中,教师依据课前预习情况有的放矢的强化学生的薄弱知识点,在课堂适当的时候插入名人逸事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并充分调动其学习兴趣,然后循序渐进,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教学中不要一味的采用“灌入”式教学,应将课中更多的时间交还给学生,开展小组合作讨论式教学,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完一个重要知识点后,要及时进行检测,这也是检验线上线下教学成果的关键阶段。教师可以通过设计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案,进一步巩固知识点的学习。线上,学生按时完成平台上的讨论、提问、头脑风暴、小测验等形式的活动,教师及时批阅反馈,利用平台共享性让学生更快知道自己学习中的不足;线下,教师可采取抽查或学生互评的方式,全面地了解学生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根据学生遇到的各种困难、问题和不足,有针对性的进行面对面指导。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也将对没有按时参与并提交教学活动的学生有更好的督促作用。课后,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梳理知识点,并用思维导图进行归纳总结。布置适量课后练习以巩固复习消化当堂所学的相关知识,并推送相关学习拓展资源。3.3精心设计实践教学方案,在模块二实践教学环节中引入执业操作规范,采用翻转课堂教学融入思政元素。本课程理论教学仅仅36学时,为了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并使学生将来就业能适应新产品研发及小试实验工作岗位,本课程还设计了为期一周26学时的集中训练实操。精选代表性实训项目,并将学生分成4~5人小组,每组派一人担任小组长,负责仿真软件教师站学员成绩检测汇报并配合教师做好实训项目预习报告检查工作。实训第一天先集中线下讲解,并选派做事认真负责的学生配合实验教辅人员做好一周实验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然后根据抽查预习情况,将学生分成两路分别在实验室和仿真练习室进行四个实验项目实操训练和典型的聚合反应单元仿真操作,然后进行交换。两名指导教师分别下组到学生中进行实训项目实操指导,另外指导教师再根据职教云平台中反馈的学生完成提问、讨论等教学活动的情况,进行点评,并针对完成任务困难的学生,一对一指导。模块二实践教学环节设计特色之一是采用虚实结合方式完成实践性教学。即精选具有代表性的聚合合成实验和北京东方仿真公司开发的典型聚合反应单元仿真操作软件两者结合,让学生在完成实训项目工作任务的过程之中,引出该项目所涉及的相关理论知识,达到职业教育“必须,够用,实用”的教学要求。特色之二是利用往届学生仿真操作录像引领学生模仿操作,指导大多数学生初步学习练习,学习效果较高,并鼓励学生练熟后再录制下来进行展评,起到很好的示范引领和激励作用。针对个别学生操作中的问题,通过学生发起屏幕分享实施个性化指导,并通过腾讯课堂录播回看功能兼顾类似问题学生的分享指导,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特色之三利用实践教学中聚合反应时间较长,学生搭建装置投料生产稳态监控等待结果的碎片化时间进行课程思政。再比如结合聚合物的识别任务,将高分子材料专业大赛的比赛项目之一渗透到教学任务之中;同时将高分子材料鉴别操作赛项操作规范引入实践教学任务训练之中。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兼顾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其求真务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踏实严谨、追求卓越、热爱劳动等优秀品质。特色之四是采用翻转课堂教学融入思政元素,将有限的专业课程教学延伸至课外,指导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查阅资料,收集整理与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思政教学元素,制作项目汇报课件、轮流汇报讲课、组内点评、别组提问及教师点评。在项目汇报教学活动中实施课程思政并做好评价测评。要求教师课前深入挖掘思政素材,将任务分解到每个小组,并设计好汇报测评考评表。学习情景汇报测评表设计如下:这样学生既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锻炼了检索、归纳、概括知识的能力,在汇报测评过程中又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无形中渗透了课程思政元素,培养了学生积极进取、奉献社会的情怀。
4信息化教改诊断与反思
4.1教学效果。结合时展,构建信息化教学环境,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学习效果。强化课堂设计,教师不仅传递知识,更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点亮学生的心智,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从北京东方仿真公司易思在线平台上记录的学生练习典型聚合反应单元操作数据分析,全部同学经过多次反复练习后,成绩均能达到九十分以上。4.2教学反思。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教师应从教学内容、方法、手段、顺序和效果五个方面进行反思,记录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并进行整理、分析从而进一步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与方法,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为课程思政教育的开展创造前提。尤其是首次课不仅要优化教学设计,还要及时反思,因为首次课主要引导学生进入高分子世界,起入门的作用,重在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景中探索高分子世界的神奇,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高分子的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同时结合学习任务和背景知识进行课程施政教学,重点进行人文和环境教育渗透,对学生进行精神境界的熏陶,激发学生探索真知的热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体现“做中学、做中教”;让积极参与学生带动学习不积极的,让基础好的带领基础薄弱的,这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综上所述,通过课前、课中、课后精心的教学设计,利用智慧职教云平台和学习QQ群等信息化的手段,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对高分子基础课程的学习兴趣,并在润物细无声中融入思政元素,有效解决教学的重难点。这样的教学设计得到了同行和学生的一致好评,可为其他课程教学或者其他相关学科教学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吴芳.“课程思政”视域下《高分子化学》线上教学改革探索[J].广东化工,2020,48(21):196-197,200.
[2]刘雄伟,刘畅,俸婷婷,等.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推进《有机化学》课堂教学改革[J].广东化工,2021,48(01):185-186.
[3]王芳,王建广,来常伟,等.在高分子学科专业课中开展课程思政的优势[J].广东化工,2020,47(17):214-215.
[4]秦四勇,李琳,江华芳,等.高分子化学教学中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以“Carothers方程的应用”为例[J].大学化学,2021,36:2007053.
[5]闫毅,颜静,姚东东.高分子材料合成创新实验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J].大学化学,2021,36:2008023.
[6]贾曌.在高分子化学专业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山东化工,2018(21):167-168.
[7]张杰,邹洪涛,毛海立,等.《高分子化学》课程思政的设计与实践[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02):67-68.
[8]李晓冬,胡鹏程,张甜,等.对乙酰水杨酸制备实验课程的思政研究[J].广州化工,2021,49(2)107-111.
关键词:高等数学;教学设计;教学环节;电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F1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7-0154-02
高等数学是理工科院校每个专业必修的理论基础课,由于传统的数学教育比较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数学技能和数学素养的培养。而各专业的发展和进步要求学生具备更高的数学素养,这就为理工院校对大学生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效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对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设计进行优化,使大一学生即奠定坚实的高等数学基础,还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此高等数学课程针对教学对象的特点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每个教学环节。
一、优化教学内容
针对分层次教学的班级特点,分别制作不同的教学大纲、授课计划。首先在不影响本课程知识体系完整性的条件下,适当地减少、削弱理论性与难度,对高等数学课程各部分的学时分配,要在保证学时少的基础上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层次A:学时分布调整为概率36学时,统计24学时,实验4学时,使该层次侧重理论的推导、数学思想的产生与拓展,大大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与技能。层次B:学时分布调整为概率32学时,统计26学时,实验6学时,使该层次侧重理论的应用,使数学技能得以提高,将学到的知识活学活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要从直观性、趣味性和易于理解的角度来引进有关微积分起源的经典案例,同时增加与生活贴近的例子,例如与差分方程有关的教育投资问题、与微分方程有关的追击问题等。
二、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改进教学方法
一是要学生不迷信教师,不迷信教材,敢于异想天开,勤于思考,敢于打破常规,善于独辟蹊径,乐于新的组合。
二是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大胆猜想。解一道难题时,先对其结果作一种大概的估量和猜测,而不是先动手计算、论证。有些学生的思维不是一步一步的,喜欢跳跃,这跳跃就是猜,教师千万不要和懒惰联系起来,不仅要保护,而且要加强培养。
三是重视“过程”的教学。目前的数学教学忽视或压缩数学过程而偏重于数学结果。其实被忽视或压缩的数学过程正是突出数学思想、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好素材,因此教学中必须重视知识的建立、推广、发展过程;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的提出过程;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等等。教师要认真钻研数学科学史,了解基本概念、基本定理产生的根源,前后的继承与发展、思想的演变,把数学家们发现和创造新知识的过程中蕴涵的思想方法和成功经验有机地渗透到教学中去,使学生得到数学思想的熏陶,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是教师加强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教学,让学生从多方面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研究问题,打破思维定势,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三、在每个教学环节中精细化教学设计
(一)向课堂教学艺术要质量
教学中善于把个人的情感转移给学生,激发其学习的兴趣,鼓舞其学习的斗志;对知识方面要给学习者建立一个已知知识与未知知识之间最适应学习的桥梁,教师本身要具有语言表达清晰、形象,声音大小适中,富有幽默感和戏剧性。善于观察学生,边教学边收集来自学生的各方面的信息,在不影响正常上课的基础上,使那些“开小差”,“搞副业”的学生转移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二)向课的结构要教学质量
分析课的结构是属于以下哪种结构:检查知识的课的结构,巩固知识的课的结构,培养技能的课的结构、还是传授新知识的课的结构,分别针对具体的知识结构创设有效的教学方法。
(三)向备课环节要教学质量
备课的过程中主要考虑所教授内容的知识体系是什么,他们可分成几部分,教学大纲对该部分是如何要求的,他们之间的联系是什么、学生学习的新概念旧概念与生活的概念之间是否有相似之处,如何区别它们的相似之处。例如一元函数中的最值与多元函数中最值的求法和实际生活中的最优化问题之间的关系。更要准备以下方面的内容:本节课最适合培养学生哪些能力、科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教师应该怎样架设认知桥梁才能使学生学习起来最省力?考虑教材为学生铺设的认知桥梁怎样?结合教材增加一些科技史、学科发展中的内容,利用教材中的素材对学生实施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教育,注意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
(四)向课程引入要教学质量
可以用事例引用、直观引入、意义引用、设疑引用等方法使引言起到导出课题、激发兴趣、集中注意力、形成学习动机、创设教学情境、承前启后的作用。例如用热锅上的蚂蚁问题引出方向导数。
(五)向讲授例题要教学质量
例题的设计以优化教学为目的,设计那些具有巩固作用、桥梁作用,具有训练性和启发性、指错性的例题。而且例题的选择多要偏重于具有很强的应用背景,数学思想鲜明的习题。例如鲨鱼的捕食方向是血液浓度升高最快的方向与方向导数的问题紧密联系的,如积分的过程可以理解成变化的高度在直线上的累加过程。
(六)向板书要教学质量
利用良好的板书有利于对教师威信的形成从喜欢板书到喜欢教师教授的课程,使学生产生对教师的钦佩之情。板书的设计还要考虑学生感知存在的强度律、对比律、差异律、组合律和协同律。
(七)向总结要教学质量
总结是去粗取精,把书从厚变薄的过程,授课结束之前可以对每一节学过的知识进行提问总结、讨论总结、练习归纳或者直接总结。例如讲解导数的定义时就可以采取对变化时间上位移的分布情况进行讨论总结。
参考文献:
[1] 陈剑军,徐 涛.高等数学课程与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协同刍议[J].高等函授学报,2011(12).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高职;翻转课堂
一、引言
会计电算化是高职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对培养应用型的高级财会人才具有重要作用。传统的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普遍采用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的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鉴于以上原因,本文试就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中的应用进行简要探讨,希望对提高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效率有所裨益。
二、翻转课堂的概念
所谓“翻转课堂”,就是教师先创建教学视频等资源在网络平台,学生先自主学习“线上课程”,接着教师与学生回归到“线下课堂”,面对面地与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讲授与协作交流,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这一过程称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三、翻转课堂在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一)可行性分析
1.教学条件分析。要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从教师备课,准备教学视频到搭建在线学习平台都离不开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平台的支持。首先教师要具有处理信息数据的能力,熟练各种网络视频编制的方法以及后期处理与维护网络资源的能力,另外学校要提供相应的网络设施,包括多媒体教室、大量计算机以及电子录像设备等。2.学生情况分析。由于当代大学生是与信息化技术共同成长起来的,他们对计算机技术的接受能力很强,但由于普遍存在精神集中力低、知识结构分散的特点,对于学习的态度很是不积极,缺乏自律性。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很强,学习过程完全是对教师在电算化软件中的无错化操作进行机械性模仿,中途面对意外情况首先想到的是请求教师的帮助,而不是自己动脑筋解决问题,致使学生对电算化软件的操作知识只限于表面,难以举一反三地深入下去,缺乏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综合以上分析可知,高职院校学生已经具有应用计算机技术的接受能力,需要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养成深入解决电算化软件实际操作问题的能力,而授课教师们也在与时俱进地培养自身处理信息数据的能力。此外,各类高职学院也初步具备了信息化教学的各类软硬件设施。所以,在当代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可行的。
(二)教学实施的具体步骤
对会计电算化课程实行“翻转课堂”教学,实际就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重构,具体的实施步骤可分为以下几步:首先,教师要制作会计电算化各模块知识点的软件操作视频及课件,完成录屏及后期剪辑后在课程网络平台;接下来学生登录网络教学平台进行“线上”学习,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观看相关的课程资源,自行学习指定的知识,网络教学平台能够自动记录每一名学生的学习进度以及自测的结果,为教师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提供了数据和依据;下一步在“线下课堂”,由教师组织课堂活动,这一期间主要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提升过程。教师通过提前考查学生自学情况,为学生重新设计任务,突出解决滞留的问题,对于重点、难点内容进行强化,最后再进行总结师生互评反馈。
(三)创新的教学方式与待解决的问题
1.碎片化的教学方式。会计电算化的教学操作视频以短片为主,每段视频一般控制在7至15分钟,力求在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范围,每个视频都以单个知识点为单位,比如系统初始化中录入部门档案、日常业务处理中填制记账凭证、期末在报表管理模块制作资产负债表等,也可将学生学习过程中常出现的问题进行录屏答疑,比如:怎样解除单据锁定、怎样处理记账后出现的凭证错误等。“翻转课堂”这种近似碎片式视频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按需学习,也增强了网络翻转学习的灵活性。2.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翻转课堂”的课堂容量有了大幅的提升,在翻转课堂教学中,教师会有更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相比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能够掌握更深更广的专业知识。3.教师与学生课堂“角色”发生了转变。教师由以往的主导者与传授者转换为当前的引导者,教师负责课前教学资源的收集与制作,在课堂帮助学生解决疑难困惑,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掌握状况作出合理的教学内容扩展;而学生从以往的知识体系被动接受者转换为真正的“主角”构建者,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进行学习。4.改变了课程考核方式。教学考核结果是评价教学模式实施成功与否的主要依据。传统的考核方式只是注重最终的结果,而忽略了过程,难以准确判断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在“翻转课堂”教学中,实行“平时过程性考核与期末测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在“平时过程性考核”中所有的教学知识点都会经过反复测验,直到学生在电算化软件中作出正确的操作为止,才能通过最后的考核。待解决的问题:从教师的角度来讲,制作大量的教学资源并保证及时更新网络平台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教师在“线上”和“线下”教学过程中一旦发现问题,必须及时解决,对于课件视频中存在不完善的地方要及时进行修改与完善,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此外,学生课下学习课程资源的效果较难得到保证,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真实有效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此模式目前存在的中心问题。
四、结语
在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效地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了学生的参与度,提高了学生自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钟晓留,宋述强,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02):137-141.
[2]王海生,王珠强.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J]遵义师学院学报,2014,16(03):120-123.
[关键词]:成人教育 远程网络问题 方法当前的公务员考试、留学生考试、资格证考试、研究生考试等远程视频课程遍布信息网络,种类繁多且良莠不齐。部分培训教育官方网站打出“签约保过”,以求在庞大的考生资源中分得一杯羹。学员所缴费用越高,获得的师资力量待遇规格就会越高,VIP学员还能获得线下一对一“包过”辅导。但目前,在网络上同样存在具有招收成人学员资格的单位在其招生网站上打出半年包拿大专、本科学历的浮夸广告,即可以窥视到成人网络教育的泛滥性、欺骗性和商业性问题。
狭义层面上成人教育是国民教育系列的一类教育形式,其存在的意义是提高在职学员在国民教育方向的专业化知识,协助成人在现实工作中更好做到理论联系实践,促成其工作任务高效率地完成。
一、成人教育网络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
结构不合理。传统课程设计以科学性、系统性、连贯性的课内课外、主辅结合的结构模式而推行,保证了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动手能力的锻炼,同时兼顾各学科之间特色的相互联系,组成一个完整连贯的课程结构系统。但成人网络课程教育忽视了学生课外实践能力地培养,割裂了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将网络课程内容以“灌输、填鸭”的方式直接呈现给学生,专业课与综合课之间的界限模糊,在网络课程设计的结构上存在诸多不合理的成分。如应用心理学专业,全日制本科课程设计包含40%的基础专业课、30%的综合专业课、30%的专业实践课。但成人网络课程设计上70%属于综合专业课,20%的基础专业课,剩下10%属于课外实践内容,结构上明显存在设计上的偏差。
未能充分体现成人网络教育的自身特色。成人网络教育在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大纲以及教学内容上,与传统高等教育存在较大偏差,完全照搬照抄高等教育模式,采用高校课程教学设计,虽然提高了教学工作效率,但也忽视了成人教育自身的独立完整性特点。成人网络教育针对的教学主体是成人,那么问题就在于成人教育和学生教育之间存在着知识掌握、实践经验、教学感悟等各方面的不一样。如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设计上,成人教育关注点应该在“心理学的应用实践”上,但采用传统全日制课程设计,其焦点落脚在“心理学基础知识”上,如此设计的教学课程与教学目标不相适应,自然无法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不能满足学员的学习预期。成人学员在工作之余选择参与网络课程学习,其个人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开展手头的实际工作,为自己工作能力的提升储备应用型的知识。就好像是教师在课堂上花大篇幅去讲解“心理学的历史、起源、流派”,学生渴望获得的却是“心理学在管理中、工业操作中、产品设计中、商品销售中”的实践性方法,课程知识的讲解与成人学生所期望获取的课程内容南辕北辙,势必降低了学员对成人教育效果的预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员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后续课程的开展。
不当的网络课程设计就如同这样一则故事:你喜欢吃橙子,然后花了很多精力、时间和财力去准备了一大筐橙子,拿去请你的某位伙伴品尝。最后伙伴吃了很少,而且也非常不开心。对此你责怪你的伙伴不懂你的心思,浪费你的时间和精力。但你却没有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你的伙伴喜欢吃的是苹果,你却拿你喜欢吃的橙子去给他品尝。其结果和成人教育网络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有异曲同工之效。
二、成人教育网络设计的应对方法
遵循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成人网络课程针对的是在职成人,学习时间和学习精力有限,期望获取的知识现时有效,课堂教学的方式灵活多变。因此在实际课程设计过程中,教学重点有所偏重,如90分钟应用心理学课程,分三部分进行,20分钟基础理论知识讲解(22%),30分钟操作方法应用讲解(33%),30分钟现实案例剖析讲解(33%),剩下10分钟进行提问总结(约12%)。这样的课程规划,在内容上满足了成人学员对教学的预期,在课程侧重点上又针对学员特点进行了科学合理地调整,社会实践案例讲解和应用操作方法各占总课时的33%,其职业性特点就不言而喻了。
线上线下交叉、虚拟现实分组互动教学法应用。成人教育的特点之一就是职业实用性,在现实应用方面拥有相比于传统教育有着更高的要求,采取线上线下、虚拟现实分组互动的课程设计就满足这点要求。远程网络教学最大限度降低了时间和空间对教学内容传递上的障碍,使得成人学员能够根据自己的工作时间合理安排上课时间。但由于没有了时间和空间上的要求,成人学员又会因为缺乏足够的课堂监督、强有力的师生互动导致课堂效率大打折扣,这样的种教学结果是教学主办方和网络课程参与的个体都不愿意看到的。如应用心理学成教网络课程中,线上课程占据65%,线下实操占据35%,除去正常的线上课程讲解以外,线下内容包括“作业练习”“应用练习”“练习在线反馈”“作业在线作答”等,这种线上、线下交叉教学的方法,能够监督和检验学员的实际学习效果。同时,附带少量分组演练课程,将实际距离较近的学员分到同一组,进行成员之间的线下互动应用,学员之间探索式的交流,既能够增进学员之间的友谊,也能够在互帮互助中提高学习成效。
学员期望和课程设计要相互结合、共同进退,优秀的成人教育者要考虑现实条件限制的因素、学员网络分布的因素、教学目标大纲的因素,并结合这些因素完成科学合理人性化地课堂设计,这才是成人网络课程教育所亟需的。
参考文献:
[1]傅晓敏.成人高等教育中的教学管理问题[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 2008,(01).
[关键词]信息化;翻转课堂;理实一体化教学
作为一所交通运输类高职院校,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学生人数较多,面对师资人员、设施设备、场地等资源因素,使得课程安排难度加大,学生实际动手实作机会较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无法达成,导致部分毕业生进入企业后陷入动手能力差、理论知识掌握不扎实的尴尬局面。本文针对云南交通运输职业学院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理实一体化进行教学改革探索,利用信息化手段组织翻转课堂巧妙地解决了一些教学难题。
一、课堂教学模式
(一)传统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书本为中心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习方式简单,是一种单向的信息沟通。在课堂上,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同学间协作交流较少,大部分学生无法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课堂气氛由教师主导,比较沉闷。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学生为中心、利用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的课堂教学模式。他们利用课前或课后观看教师上传的学习资源,自主学习,教师将不再占用课堂时间集中讲授知识,课堂变成了教师和学生交流、沟通的重要场所,课堂形式为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信息展示、答疑解惑、知识拓展、完成学业等,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主要为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化需求,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潜力,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翻转课堂教学准备
本次教学改革实践由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教研组完成,从计划、构思、设计、实验到实施历时一年,由专业带头人组建项目团队,教学名师、技能大师把关,骨干教师、年轻教师参与,按照项目计划、分批分类有序推进。
(一)教学改革调研
通过调研学生的课程行为,发现48%的学生在听课,28%的学生在睡觉,19%的学生在讲话,5%的学生做其他事情,通过调研,学生显然不认可传统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二)课程任务确立
教学内容是课程最基本的元素,将教学内容分为几个项目(模块),再将项目(模块)分为若干个课程任务,将知识点与技能点碎片化是翻转课堂的特点,学生可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课程任务是翻转课堂教学的载体,所以,确立课程任务至关重要。
(三)课程任务学习资源编制
课程任务的教学载体为学习资源(素材),由于课程的教学内容由原来的学科体系已经被分解为若干个任务,无法采用传统的教材和教学资源进行学习,需按照课程任务的知识点和技能点重新组合成学习资源(素材)。学习资源(素材)由学习材料(教材)、教学课件PPT、实操工作手册、实操工作视频(1个任务含若干段视频,每段视频时长不超过5分钟)、课后测试题、课后作业、助教教学手册等资源。每个课程任务由一位骨干教师和一位年轻教师负责编制,以骨干教师为主,年轻教师为辅,待编制完成后由教学名师或技能大师审定后提交专业带头人汇总,经二级学院评审后方可使用。其中,实操工作视频均有骨干教师或年轻教师动手操作与拍摄,一方面能锻炼骨干教师或年轻教师的动手能力,身体力行地践行着工匠精神,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学习时为之一新,倍感亲切。
(四)翻转课堂软件选用
项目设计之初,选择了云南新能源汽车技术信息服务平台软件,本软件为新能源汽车知识的公众平台,比较切合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的专业度,为学校开发并运行,但由于服务器容量不足和上千名学生同时登陆将造成网络不畅,后面改为市场上成熟、简单易操作且免费的蓝墨云班课。云班课基于互联网,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免费的平台,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或课后时间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让师生的互动缩短了距离,较好地辅助教师有效开展教学。在课前,有的教师在云班课App上传教学资源(素材),让学生通过App自学,然后完成与学习内容相匹配的测试题。通过测试后,学生清楚本次课的知识点和技能点是否掌握,带着疑问进入课堂。教师通过查看学生学习的进度和测试情况,让教师充分了解学情,在课堂中有针对性地与学生互动完成重点和难点教学。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利用云班课App进行签到、头脑风暴、投票问卷、测试作业等活动,让课堂充满活力,学生更愿意参与到教学活动,教学预期目标更容易达成。在课后,教师在云班课App下节课的学习任务和测试题,完成下节课的预习。学生在云班课App上的学习数据均被记录,教师可以把完整的学生学习数据下载进行分析和统计,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及时与学生交流沟通其学习时段的相关情况,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一种参考。
(五)学生助教培训
一个标准教学班人数为50人,一般情况分为8个小组进行实操训练,为确保每位学生均进行分组实操,一位教师无法兼顾到8个小组同时实操并掌握每位学生的训练情况,为解决实操的这种特殊性,采用8名学生协助教师开展教学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本课程正式教学工作前,招募部分本专业学生组成兴趣小组,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对兴趣小组成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和训练,让其提前掌握该课程的知识和能力、上课流程、教学方法等,并通过相关考核测试成为本课程的助教。
(六)实训教学设施设备调配
根据实训教学场地和课程任务,梳理所需的实训设施设备,发现实训设施设备无法满足8个组同时进行相同的实训课程任务。考虑到实训场地与设施设备不匹配,在课程任务教学时每个小组安排不同的任务,以满足每个小组在授课期间均可进行实训,从而解决实训设施设备不足所带来的问题。
(七)翻转课堂教学实践
在正式上课前,将编写好的学习资源(素材),上传至云班课App,利用班级二维码在云班课上完成班级组建。课前,教师在云班课上学习任务和测试题,待学生学习结束后进行测试;在此期间,教师在蓝墨云班课上查看学生学习情况,并提醒学生完成测试,从而发现问题并及时给学生调整学习方法和学习时长。课中,教师根据云班课上学生学习情况进行随机提问,学生根据自己学习情况进行回答;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疑问,学生提问,教师进行答疑和知识拓展讲解,完成理论部分的教学。教师将学生分为8组,由1名学生作为助教带领小组成员到达指定位置,学生按照实操工作手册进行操作,学生助教根据助教工作手册进行指导和利用实操评分表进行评价,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如遇到不清楚的地方,小组成员可以询问助教、观看实操视频或请求教师等,教师在实训教学场地巡视指导。当小组完成实训工作后,由学生助教根据本次实操的知识点和技能点进行提问,小组成员回答,最后,学生助教将实操评价情况告知教师。待所有小组实操结束后,教师总结本次课程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一一解决,并布置下次课的学习任务。
(八)反复打磨课程
经过一段时间的课程教学,讲授同一门课程的教师相互听评课程,汲取其他教师好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给予其他教师好的意见与建议,总结经验反复打磨课程,让翻转课程教学得到更多学生的认可和喜欢。
三、翻转课堂教学实践成效
(一)实训设施设备利用率提高
在翻转课堂教学实践中,通过学生课前学习情况,学生助教协助,按照实训教学场所所配置的设施设备以小组调整教学进度,不同的小组完成不同课程任务的学习,将设施设备运用到极致,有效地提高了设施设备的利用率,实现了用较少的设施设备完成了全部课程任务的教学。
(二)学习过程得到有效的监控
利用蓝墨云班课,通过翻转课堂实施的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可以实现全过程监控学生学习情况。在蓝墨云班课上可以查询任何一个学生在课前课后的学习状态。运用学生助教,在课中可以实时掌握每个小组成员的实时学习状态,让学习在教师的可控范围之内。
(三)学生助教得到快速成长
根据布鲁姆的学习分类法,“教授给他人”的学习效果最好,达到90%以上。学生助教通过教授其他同学,他们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交流沟通能力、言行举止等方面在较短的时间得到了快速成长。
(四)学生的学习效果显著提高
翻转课堂教学实践前,课程教学采用理论+实操的模式。在理论课程上,学生不太感兴趣,在实训课程上,设施设备不足导致分组训练无法保证学生充足的训练时间,进一步导致学生技能掌握不足。翻转课堂教学实践后,课前学习理论知识和观看实操工作视频,大大压缩理论课程的时间,学生基本在实操工作中,同时,学生助教协助每个小组进行实操,让学生的动手时间明显增多二至三倍,从而,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均得到显著提高。
四、反思与展望
(一)反思
云班课作为一种辅助师生学习的工具,它不能完全替代教师的讲解,也不能完全杜绝学生的“刷课”现象,但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其优势明显,能提升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可全过程监控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微课制作。
微课是展示自己教学能力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这种短时间内的视频教学,能有效地观察自己上课时的过程,包括上
课时的表现,对于自己的教学展示有着较为清晰的认识,能
通过自己听到自己上课时的语言,课堂讲授等获得较大的自我认识。然而随着信息与通迅技术快速发展,在教育领域,“微课”将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突破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
我制作的是PPT微课,用的是喀秋莎录屏软件,具体方法是对PPT演示进行屏幕录制,辅以录音。过程简述:第一步,针对所选定的教学主题是×,搜集教学材料和媒体素材,制作PPT课件,第二步,在电脑屏幕上同时打开视频录像软件和教学PPT.带好耳麦,调整好话简的位置和音量,并调整好PPT界面和录屏界面的位置后,单击“录制桌面”按钮,开始录制,并且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可以配合标记工具或其他多媒体软件或素材,尽量使教学过程生动有趣。第三步,对录制完成后的教学视频进行必要的处理和美化。
通过这次微课的制作我切切实实的感受到:微课虽然是无生上课,但上课的老师心中必须有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展示出老师的教学技巧和老师的教学素养。微课其实是老师与学生在心灵上交流、互动的教学模式。只有心中有生才能上好微课,从而达到提高自身教学技能的目的。
2.在线课程制作。
在线课程就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是信息时代条件下课程新的表现形式。它包括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其中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特指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源以及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实施的教学活动。在线课程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征。也就是说”在线课程是基于Web的课程,即在因特网上通过浏览器来学习的课程”(从学习的工具、手段来定义)。
我制作的在线课程是《×》,《×》为×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具有概念多、理论性强、与工程实际联系紧密的特点,因此学习本课程对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的学习能力,以及使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工程观点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的基本理论、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实验技能。了解对×的性能;使学生有系统地掌握×原理,能量转换规律,能正确使用×;牢固掌握×;应掌握基本的物理概念,能做简单分析,理解参数的物理意义和数值范围。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做好准备,为学生毕业后从事本领域的相关工作打下初步而夯实的基础。
目前本课程已经完成了全部的线上教学任务的编辑和,开学前完成了本课程的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教学课件、教学视频的编写和制作;将前课程相关教学资料上传至学习通平台,并完成作业测试、教学文档、提供学习链接和课内外阅读资料等多种形式的教学设计和建设。线上建立学习通班级,将学生名单导入,并与学生干部进行了人员名单的确认。并建立QQ群,作为线上教学的备用渠道和辅助渠道。并反复对线上教学流程进行了熟悉和了解。以学生班级为单位再次进行了试验教学,对线上教学环节进行了验证和再次熟悉。
根据×数据平台和对学生的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于前面知识掌握较好。但是学生对于×平衡方程式的列写以及等值电路图的画法和参数表示疑问较多,原因是由于此部分内容较抽象,而且在线下课堂上要边计算边画图,双管齐下授课效果会更好。可是对于线上教学来说难以实现,因此对于此部分内容在学生答疑时要加强。
在今后教学中要积极探索“互联网+高等教育”新形态,大力开展在线课程建设,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现代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推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利用教学共享资源,推进课堂与线上教学改革,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线开放课程是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院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在线开放式的精品课程建设的宗旨是把高校教师和学习者作为服务的主体,实现优化教学资源共享,建设全民终身学习课程平台,推动高等学校优质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资源
关键词:动物营养学;线上线下融合;改革探索
动物营养学是高等农业院校动物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研究动物的营养原理、动物营养学的研究方法以及动物不同生理阶段的营养需要[1]。该课程是学生产、家禽生产、牛生产、羊生产等专业课程的基础,也对一些交叉学科,如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动物饲料的配制、动物营养与环境等相关领域的学习有重要的铺垫作用。动物营养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学科。传统课堂教学以老师讲授,学生听讲为主,由于教学内容较多,并且课时有限,因此师生互动的时间受到了很大限制。学生也会由于听讲时间过长,不能一直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因此学习效率受到影响,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因此,针对目前教学中的问题,以及手机、电脑在学生中的高度普及,在动物营养学教学中融入线上资源,构建“线上资源+课堂讲授”的模式,最大化培养学生自主预习、融会贯通的主观学习能动性,同时弥补教师课堂教学时间和知识传授容量不足的现象。课程建设是高校建设的中心工作之一,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措施[2]。在互联网时代下,传统的课堂融入线上教学资源势在必行。线上线下混合教育模式是教学发展的大趋势。在众多网络教学平台中学习通是常用的平台之一,该平台页面简单,易于操作,教学模块包括通知、资料、作业、讨论、活动、统计、考试等,为教师开展网络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3]。因此,本文以动物营养学为例,通过超新星学习通平台构建网络学习资源,包括每节课的课程目标、主要教学内容、考核方式、预习和复习重点、拓展阅读、该领域的研究热点问题的讨论等,使学生对所学的课程有深刻的理解。针对学生对预习以及课后作业的反馈,有针对性地讲解,并且通过讨论的方式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使学生真正参与其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理解与提升,为动物营养学线上与线下教学的融合提供了参考。
1课前预习
为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更加容易理解课堂教学内容,使课堂学习更加高效,学习通平台提供了丰富的课程预习资源。主要通过建立单元学习模块和任务点及学生预习讨论的方式进行开展。
1.1建立单元学习模块和任务点
在课程建设中,首先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制定课程的总体框架,上传教案、教学进度表等,然后在课程的各个章节下上传导学方案、课件、微视频等参考资料,提炼每个章节的基础知识点,并在每个章节下设置任务点,可以通过学生是否完成任务点,检验学生对预习资料的阅读情况。通过对教学相关资料的预习,学生可以更加明确课程的总体安排、每个章节的学习重点及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重点内容,这样可以缓解学生在课堂中初次接触新知识的吃力感,在学习新知识时更加高效。对于教师而言,良好的课前预习也可以解决由于课堂学时有限,致使讨论无法扩展,教师无法进行深层次的教学引导的情况。
1.2预习讨论
检验学生预习效果的另一个途径是通过检查学生的预习讨论进行的。在每个章节的讨论区,学生要针对自己的预习情况预习过程中学习的重点内容,同时描述难以理解的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听讲,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也可根据学生在预习讨论区的问题,及时调整授课的重难点,更加合理地分配每个知识点在课堂中占用的时间,力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课中教学设计
课中教学是以课堂授课为主,结合学习通平台的辅助。上课前2min左右,任课教师通过学习通平台向学生发起签到,签到的方式有多重选择,包括自拍头像、位置、二维码等,通过线上签到可以大大节省上课后对学生逐一点名的时间[4]。上课后,由于同学们做了充分的预习工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对专业课学习的兴趣,通过引入专业的教学案例,营造轻松的教学环境。比如当讲解非蛋白氮及其在反刍动物日粮中添加的作用后,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回顾2008年三聚氰胺的污染事件,饲养人员为什么在奶牛饲料中添加三聚氰胺?添加的目的是什么?这样可以将课程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中的问题联系到一起,通过问题讨论的方式增加师生的交流讨论和学生的感性认知。在上课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预习中的困惑进行重点讲解,并且教师可以在学习通平台抢答题或投票选择题,时时检测学生的理解情况;在每个章节授课结束后,通过学习通课堂测验模块安排15min左右的限时考试,结合统计模块的监控功能,对学生错误率高的问题重新讲授。通过“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的模式,解决学生的疑问。对于平时成绩,教师借助学习通后台的分数统计功能,根据学生的参与度和准确率记录课堂成绩,这样的学习氛围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
3课后知识巩固与拓展
为了了解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课后练习平台建设主要针对习题解析、实际生产案例问题汇报、科学热点问题讨论等环节进行开展。
3.1课后习题解析
针对每一章节的学习内容,在学习通的作业板块给学生布置课后习题,习题类型包括选择、判断、填空、简答等多种形式,在规定答题时间后,系统设置显示正确答案,供学生查看。判分过程中,教师记录大家集中遇到的问题,在下节课进行集中复习讲解,确保大多数同学都能精准掌握书本的内容。
3.2实际生产案例问题汇报
为培养学生理论与实际生产相结合的思考能力,建立学有所用的意识,在学习通讨论板块设置了实际生产案例问题分析。授课教师鼓励学生关注畜牧业领域相关的微信公众号,如乳业资讯网、荷斯坦、牛精英计划、饲料研究等,使学生了解畜牧业实际生产中的问题。同时,每学期会邀请1~2位在畜牧业一线的工作人员,利用学习通的群聊功能进行专题讲座,与学生交流工作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如某一牛场,有部分牛出现了异食癖;或是某一羊场,羊群毛的色泽和光泽度不佳,从营养学角度分析问题的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考核形式以5人一个小组进行,要求每组把制定的方案上传至讨论区。通过了解问题、制定方案解决问题的过程,鼓励学生真正做到学与思相结合。
3.3专业前沿的拓展
除了鼓励学生关注企业的需求,提升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也是重要环节。推荐学生通过畜牧科研领域相关公众号“科研圈”“动物营养学报”“中国畜牧杂志”等了解科研工作者研究的专业方向,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掘自己的兴趣点,为学生在科研路上深造提供指导方向。在学习通平台讨论区,每位同学以30d为周期进行总结自己掌握的科研动态及自己的兴趣点,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认真度进行评分。
4教学效果
通过“线上资源+课堂讲授”的教学模式在动物营养学上的应用,解除了学生学习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初步取得了一定成效。以内蒙古民族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2018级动科3班28位同学为研究对象,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得到了学生较好的接受度和参与度。通过满意度调查了解学生对学习通平台的应用反馈,其中不满意为1人,基本满意为6人,非常满意为21人。将超新星学习通应用到理论教学实践中,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与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课本讲授的内容受到课堂教学时间的局限,但融入线上教学后,把该学科领域相关拓展素材及时上传到系统中,扩充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了学生对行业中前言知识以及市场需求的认知。同时,课程的考核更加多元化,期末成绩的设定由多个环节综合给定,线上和线下考核指标及分数比例设定如下:线上占50%,线下占50%。线上分别为在线教学资料阅读(20%)、线上讨论(50%)和课后作业(30%);线下为课堂考勤(5%)、课堂表现(15%)和期末考试(30%),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到整个学期的学习中。并且,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学习的方式,培养了团队协作的精神,在合作过程中互相取长补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5结语
利用线上丰富的教学资源,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应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方式从以往的“教师讲,学生听”,转换为学生带着问题与老师共同讨论的模式。学生的参与度明显提高,上课发言踊跃,也改变了考试临时突击的习惯。在2020年疫情特殊的时期,通过超新星学习通平台在线教学完成了动物营养学的教学任务,发现了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全体教师将继续在2021实践教学过程中深入探究、增加参与教学改革的学生的数量,不断完善线上平台的建设,将线上资源与课堂教学更好地融为一体,使学生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为日后的继续深造、就业或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代文.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2]杨蕾,李蔚,段远源.清华大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29(6):105-108,118.
[3]王雪晴,王艳,杜豪杰.基于超星学习通的《传感器与检测技术》信息化教学改革[J].办公自动化,2020,25(8):26-29.
关键词:网络协同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4C-0034-03
在日常教学中,课程教学通常以单个的任课老师为主体,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协作、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的应用主要由任课教师自主把握。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学校中教师之间相互隔绝现象比较普遍,师生的交流绝大多数也仅限于课堂,教学资源的更新不能满足教学要求,这与时下提出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思考技能的提升有很大的差距。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平台的时代到来,为我们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和途径,就是从封闭的教学模式转向基于网络的协同教学模式。本文以江苏省南通中等专业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探索网络协同教学在课程改革中的实践应用。
一、课程特点剖析
液压与气动技术是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其技术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其课程的性质具有实践性强、与生产实际联系紧密的特点。该专业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液压气动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安装、调试、维护及故障诊断与排除等方面的能力。液压与气动课程的理论知识主要包括流体力学、液压组成元件、液压基本回路、典型液压系统故障分析以及气压传动部分。整个课程学习内容量大、耗时长,液压与气压传动元件结构复杂,系统过程抽象,这些都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的挑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更为突出的问题是教学过程中由于元件和工作介质都在封闭的管道中工作,直观性比较差,回路发生故障时,无法利用仪表进行测量和分析,使课程的学习和技术的掌握难度增大。经调研,我校学生毕业之后大部分是进入企业自动化生产线工作,而生产线上以气压传动居多,这尤其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培养目标合理的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灵活地把握重点难点,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实施过程
针对以上课程特点,我们通过基于网络的协同教学模式探索,让传统教学中教学伙伴与学习伙伴作用在网络中得到延伸,以提升课程教学效果。
首先,组建课程教学团队,制订课程教学实施整体方案。依托学校的数字平台,我们组建了由3位任课教师构成的课程教学团队,团队教师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编制了校本教材,制定了应用型较强的实训指导书。经集体研讨,确定了课程的授课大纲,对液压传动部分的理论知识按照必需、够用的原则安排教学内容,而对气压传动部分根据生产的实际情况进行了项目化,分解了多个任务,以任务为驱动组织教学。
其次,按照团队成员专业能力,匹配协作实施项目。教学实践中,按照所有成员都参与每堂课教学设计的原则,同时充分考虑每个人的特点,将课程教学任务分解为三个部分:创设情境引入课题、任务驱动探究解惑、任务实施过程考核。由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负责总体方案设计,有企业实践经验的教师负责教学任务的设置,其他老师负责任务实施过程各种素材的收集和考核的设计。具体过程如下例所示:
(1)在创设情境引入课题阶段,教师通过学校数字平台上传企业设备的分拣装置的动作视频,本课的任务书(如图1),任务书上有预习的内容、要求及预习时需要完成的设计,每位学生可通过教师上传的教学视频进行提前学习;通过QQ等方式进行小组交流讨论,完成老师提出的预习任务,并把完成的预习情况上传,教学平台可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自动给分。
(2)在任务驱动探究解惑阶段,老师通过分析学生的预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关重难点的答疑解惑。在学生掌握了必要的知识和相关设计要求以后,以小组为单位将预习进程中完成的气路设计和电气接线图的设计进行修改优化,并利用相关教学软件把设计的回路绘制出来,通过软件自身功能,检查各元件之间的连接是否可行,并对绘制的回路图进行实际仿真,通过仿真过程来显示元件的状态,演示回路的动作过程,以此验证同学们设计的正确性。在仿真过程中,老师可通过数字化平台将部分学生设计的回路和仿真情况实时地上传并及时加以指导、点评和修改。
(3)在任务实施和过程考核阶段,完成仿真以后,即安排学生在实训室进行实际的操练,要求组长先完成任务,由老师进行实时评价和打分,提出操作时的注意点及容易出现的问题。然后由组员分别独立完成,组长可进行适当的辅导和帮助。在所有同学均完成操作并实现了气缸动作之后,小组和小组之间互换,在实训操作装置上人为地设置3个左右的故障,然后由原小组成员回位进行故障排除并填写故障现象及原因(如图2)。每小组组长将组员的操作过程按照老师设计的评分表(如图3)和任务检测评价表(如图4)对组员进行打分。由于每个实训工作台都装有摄像头,学生的操作情况均可进行实时记录下来,并通过硬盘录像机传入教学电脑,老师和学生自己都可以随时调看,检查操作过程。待大家基本完成任务后,老师播放预先拍摄好的,设计正确的回路,布置合理美观的实训操作过程,并将部分学生在回路的搭建、故障的排除中出现的典型问题的过程以及组长的评分情况调出,让学生进行比较,点评、错误的纠正和总结打分。
三、协同教学启示
(一)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网络为平台的协同教学,有效地将学校数字化教学平台、绘图仿真软件、硬盘录像机、动画演示软件等网络资源进行了有机整合,加强了对教学环境的设计,过程评价贯穿学生的预习、课堂仿真、实训操作以及拓展训练整个过程,将教师的主要精力转移到了研究如何引导学生学习上,促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真正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做到“做中学,做中教”。
(二)实现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实时交流
网络协同教学充分利用了网络互动性强的特点,使学习活动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满足了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一些特殊要求,突出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作用,也实现了老师和学生之间实时、动态的交流,实现了更高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