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化学研究生就业方向范文

化学研究生就业方向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化学研究生就业方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化学研究生就业方向

第1篇:化学研究生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化学 就业能力 教学改革

【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0450-9889(C).2011.11.046

当前大学生就业是一个牵动学生、家长甚至社会大众神经的大事。国家重视就业因为就业标志经济发展状况,涉及民生,关系国家稳定;学校重视就业因为就业情况影响着未来学校的招生情况,影响着学校未来的生存与发展;而学生和家长重视更是因为它直接影响着个人成长、家庭幸福。为此,不管是国家、学校还是学生、家长,都不遗余力地通过开展多种工作大力促进就业。就课程教学来说,也应为学生就业服务,即从教学视角为学生就业提供帮助。为此要不断加强改进教学的针对性,以期形成有利于学生就业的教学模式,化学教学也不例外。

一、化学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分析

化学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大体有三个方向:

一是医药企业。特别是有生物化学、有机化学专长的毕业生最容易进入制药公司。近几年的数据也显示化学专业毕业生就业于医药或与医药相关的企业的数量约占三成,这和国外的状况差不多,在国外化学专业毕业生进入如辉瑞、礼来等世界著名医药企业的比例也达三成。不过在国外由于有机化学对身体有一些伤害,许多人还是在工作一段时间后会选择转行,这种情况在国内不是很普遍,可能与员工对伤害的认识及再就业困难有关。

二是化学化工企业。这类企业是化学专业学生最对口的就业方向,也是容纳就业人数最多的行业。化学化工行业在我国比较成规模,大小不等的化工企业遍及城乡,企业多用人也多,但总体人员素质却不高。特别是一线工人的素质普遍偏低,包括一些大型化工企业也是如此,这为大学生就业于这样的企业提供了契机。

三是有较重污染倾向的其他工业企业。环境污染问题现在成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国家治理污染的决心也越来越大,一些污染重的企业不仅面临着因污染被罚巨款的风险,而且还面临因污染被关停的命运。因此,治理污染已经成为社会、企业的共识。而企业的污染多为化学污染,治理化学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污染,在这方面化学专业毕业生显然比其他专业学生更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这也是化学专业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方向。

二、有助于化学专业学生就业的教学改革探索

(一)重视课程设置和讲授重点的调整

以往化学专业课程设置都是以课程的系统性、完整性为出发点的,讲授重点也多集中于基础课程。表现在课时安排上多倾向于基础课程,课时数安排较多,而一些专业方向课则安排课时很少甚至作为选修课来安排。这样的课程、讲授重点安排有利于学生较系统地掌握化学系统知识,为将来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但其缺点也很明显:专业方向性知识缺乏。而前面分析的当前就业方向却具有较强的专业要求,尽管我们不能像培养研究生那样为本、专科生划分较明确的生物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等研究方向,但也不是说教学上不能有专业方向的倾向性,特别是在讲授重点上更是可以有所作为。

既然化学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主要在化工领域,教师就应该把有机化学、合成化学知识作为重点来进行讲授,在课时安排上给予更多的倾斜,让学生在有机化学、合成化学知识方面有相对较深的造诣,这对他们将来就业显然是有帮助的。同样,生物化学、医药化学制备等课程也应受到格外重视。除此之外,课程设置上还应该有所创新,即开设一些“创新”课程。这些课程可以是以往各地高校化学专业都未曾正式开设过的,但如果它有助于丰富学生的化学专业知识,有助于就业的需要,都可以尝试。即使不能按正式课程开设,也可以选修课形式来开设。例如,为增强学生的环保知识、技能,可以开设环保化学课程,较系统讲授环境问题中的化学影响以及化学在治理环境污染方面的作用等,这对学生将来到大型工业企业从事环保工作显然非常有益。还可以开设化学制药课程,尽管这些课程可能是研究生阶段才讲授的,但本科、专科阶段也可以考虑开设。当然内容上可以有较大差异,教师只讲授化学制药的基本工艺即可,本科、专科阶段提前开设可以为学生进入制药企业就业作知识铺垫。

(二)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目前在化学专业的教学上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为:重理论轻实践,理论课程讲授得多而化学实验却做得少;有一些学校化学实验室建设还都不完备,必要的仪器设备数量都不足,即使有设备也多是陈旧设备,与现代化学技术发展脱节。而就业现实却是:毕业生能力差,难受用人单位欢迎,即使有些理论功底也不行,这是因为企业雇佣大学生是让他们从事一线的操作工作,如到实验室做检测员,到车间做操作员。这些工作要求的是实践能力,而且企业是追求利润的,他们希望雇佣的大学生能够马上投入工作,为企业创造价值,而不希望在大学生培训上花费更多时间和费用。在此情况下那些实践能力相对强的学生就更易受企业青睐,就业更为容易。

为此,学校在培养化学专业学生时就要格外在这方面下功夫。首先,加强实验室建设,购置更多仪器设备特别是先进的仪器设备。其次,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多做试验,尽量不以教师的演示实验代替学生动手操作,以此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三)重视实习场所的选择

实习也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将课堂学到的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同时它也是学生毕业后迈向社会的一个预演。这个环节的成败对学生未来毕业的前途有着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它更涉及就业去向。因此,这个环节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应该以学生毕业就业为目标,为学生精心谋划。毕业实习目前有两种情况,一为集体实习,即让学生到学校选定的实习基地去进行实习,另一种是学生分散实习,即学生自己找实习单位,学校不干预。

不管是集体实习还是分散实习都应该对就业有帮助。首先,要选择人员容量大的单位。这是因为只有人员容量大的单位才可能接受较多的学生就业,特别是选择集体实习的实习基地时更应该注意。其次,要选择单位现有人员学历水平与学生学历相仿的实习单位,这对分散实习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这是因为如果一个单位的人员学历水平都比较高,如科研院所,那么一个本、专科生到那里去实习,即使单位能够接受,但学生所从事的工作也多是一些秘书甚至勤杂类工作,这些工作不仅与学生所学专业不对口,而且学生留下来就业的可能性也很小。再次,要教导学生学会为人处世。大学生往往接触社会很少,为人处世方面比较欠缺,而这种欠缺在学校生活中可能表现不明显,但在实习过程中影响却会很大。笔者通过长期观察,发现往往在实习完后能留到实习单位就业的,多不是那些学习成绩特别优秀、能力特别强的最好的学生,而是那些学习、技能不是特别好但会为人处世,与实习单位领导、师傅们“处得来”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平时不仅要教会学生化学知识,还要教会学生为人处世的本领,特别是在实习的时候更应该提醒学生注意这些。

(四)重视外聘专家的遴选

外聘专家对于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有很大的作用,它能够弥补学校师资力量的不足,有利于开拓本校教师的视野,对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有很大帮助。对于外聘专家的选择上以往多着眼于其他高校或科研院所,因为这些单位的专家懂得教学,一般有着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丰富的知识。特别是一些科研院所的专家们更是多具有前沿性知识。但如若从未来大学生就业视角来看,这种选择就有着不利方面了,首先,他们所在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很难容纳本、专科毕业生就业,因此在就业上他们是帮不上忙的。其次,这些专家多为擅长理论研究,对化学科学的前沿知识了解较多,但实际操作能力往往不足,毕竟他们的工作性质不允许他们在操作一线工作,这对教给学生实际工作知识,提升实际工作技能帮助不大。

为此,学校应该在选择外聘专家上转变观念,将视野转向化工、医药等企业,多从这些企业聘请专家。他们可以是企业的管理者如厂长、车间主任等,也可是工程师、技术员,他们不仅可以给学生带来有用的实际操作知识和技能,更能通过他们的人脉关系,让学生较早与他们所在企业有所接触,沟通感情。通常这些外聘专家多愿意招收自己的弟子到自己所在企业工作,而且由于他们在企业中都有一定的身份地位,他们的建议对企业人事部门有较大的影响力,在同样情况下往往有外聘专家推荐的学生更容易被录用。据以往笔者的经验,从这些企业聘来的专家能够解决不少的就业额,而且到这些企业就业的学生往往熟悉工作时间更短,且更容易获得晋升机会,这都有赖于这些受聘于学校的企业外聘专家。

有助于化学专业学生就业的教学改革探索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进程,因为就业市场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今天的主要就业方向也许过若干年后就不是了,而以前非主要的就业方向也有可能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变成主流的就业渠道。就业市场的这种非常态的变化就要求化学教学要不断进行改革、探索、创新,以适应就业市场的变化。

【参考文献】

[1]刘成娟.以就业为导向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推动高职教育健康发展[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6(9)

[2]石瑛.实验室文化的内涵及其构建[J].教育探索,2010(11)

[3]徐晓艳.以就业为导向,以快乐学习为目标教学模式的构建[J].辽宁高职学报,2009(2)

第2篇:化学研究生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公选课;课程探索;就业能力

一、研究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现实诉求

研究生就业是我国大学生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硕士研究生教育向培养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并重的战略转变,加强研究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提高研究生的职业素养,成为当前高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

1 招生规模、就业压力持续增大。2009年全国研究生(下文未特别注明,均指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是41.5万人,2010年招生数为47.2万人,2011年研究生招生数49.5万人,近三年全国博士生招生数基本稳定在6万人左右,除去这些攻博继续从事高层次科学研究的研究生外,86~88%研究生还是要直接进入就业渠道,直接面对就业压力。

2 研究生的就业心态急需与市场实际契合。高期望值、专业性强、就业面狭窄、年龄偏大、性别歧视、不愿下基层等都是研究生典型并亟需调整的心态。研究生是高于本科生的人力资源,拥有对理想职业更多的追求和梦想,他们更强调职业地位、薪酬,更倾向于用利益的杠杆来考量职业。研究生就业心态是研究生就业不容忽视的影响因子;它的调整也是最直接、最见效的就业促进手段,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是有效的调整教育方式。

3 研究生群体性缺乏职业规划意识和能力。最近我校组织的“研究生管理知识测试”中有一问题:“你认为研究生应如何做好职业规划?”大部分学生把研究生期间的职业规划简单地等同于学习规划,认为完成学业任务即可,根本没有根据自身主观因素和环境的客观因素寻找适合自身需要的职业这样的职业规划思想。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下发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里指出:“从2008年起提倡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现阶段作为高校必修课或选修课开设,经过3~5年的完善后全部过渡到必修课。”但在当前各高校对本、专科学生的就业教育的重视和投入不断大幅提高同时,研究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尤其显得苍白无力。

二、研究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实践探索

1 开展实地调研,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了解学生所需,切中肯綮地进行课程的规制。开课前开展走访调研、问卷调查及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等三项工作。在校领导带队下,组织相关就业人员到各学院调研,召开由学院领导、就业工作人员、导师,研究生代表参加的座谈会,了解学生所思所想,从中了解到,研究生群体急需学校如对本科生一样对研究生开设就业指导课或职业规划课。在研究生教育质量年之“学风调查问卷”统计中,有82%的学生希望学校加强研究生就业指导。同时为了解学生就业去向、薪酬、行业、岗位、区域等信息,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了解就业信息的主要来源、签约单位、集中行业、平均薪酬等有价值信息,为课程的集体备课提供高质量的第一手资料。

2 纳入培养方案,明确课程定位。课程类别为研究生公选课,2个学分。根据教育部规定,硕士生培养目标是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创新精神和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管理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为实现此目标,研究生课程一般为公共必修课、专业课、公选课,针对2007年以来全国各高校普遍加强本科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开设,为防止一刀切等行为,将研究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纳入公选课,让有兴趣、有需要的学生进入,避免“炒冷饭”现象。开课时间为研一第二学期。从目前来看,高校的本科生就业指导课从新生进校到毕业离校,要经过四年的时间跨度,教学效果不能保证,有的学校是临时抱佛脚在毕业班开设,但都是应景之举、急功近利,不能保证职业规划的前置培养。我们主张新生教育和职业测评在研一第一学期,将研究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放在研一第二学期,研二为就业实践,研三是求职前各类辅导及培训。授课班级人数为45~50人左右。班级容量考虑适合若干小组合作学习的人数为宜,既有利于教师教学和讨论的开展,又有利于学生的个性指导。

3 确定课程内容,建立模块化课程体系。职业指导课不但为了帮助就业,更主要是培养研究生适应社会的综合职业素质能力的意识和过程。对研究生进行职业规划与素质教育,在意识层面上有利于科学地引导研究生全面客观认识自我、认识环境,尽早建立就业主体意识和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意识,科学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活和职业道路;在认知层面上有利于研究生更早地接触职业世界、融入职业角色,了解职业、社会和行业发展规律,主动探索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在行动层面上可使研究生明确自己适合干什么、能干什么和社会需要什么,合理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自己的职业规划能力,真正实现研究生学业与职业的无缝对接。就业指导课所追求的就是实效,力求采取无领导小组讨论、模拟式、案例式等方式,实现课程教育性、知识性、实用性的紧密结合。我们课程主要包括就业形势与政策、自我探索与就业环境探索、打造职场软实力,提升就业竞争力、面试技巧与就业形象设计、塑造阳光心态,漫步职场人生、创业教育与实践探索、团队合作与有效沟通、职场生态与顶尖职商、成功研究生胜任力模型与研究能力提升等九大模块。

4 组成导师团队,构建多元化的师资队伍。面向全校,在本科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主讲教师中选拔了九位具备国家高级职业指导师、全球职业规划师(GCDF)、斯坦德教育首席培训师、全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优秀指导老师”一个及多个资格证书或获奖荣誉的资深专家。每位专家主讲一个专题,三个课时,这种方式有三大好处:第一,既能让专家对教授的章节根据研究生的实际进行深入钻研、教学反思和再设计,提高课程质量。第二,让学生接触不同风格、不同思维方式、不同教学方式的任课教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第三,掌握课程质量和标准,考虑到任课教师不但要具备系统、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知识和科学规范的职业指导操作技能,还需洞悉研究生心态、把握研究生职业发展趋势的前瞻能力。我们专门召开多次研讨会和集体备课会,每位教师对自己章节进行说课及评价。第四,师资队伍整体呈现了多元化,避免了很多高校职业指导教师辅导员、就业中心人员居多现象,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职业指导教师兼职人员多、专业人员少等弊病,实现了多元化的师资来源,提高了研究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整体专业水准。

5 丰富教学手段,构建全程教育模式。一年级,在新生教育、专业教育同时,利用测评系统让学生认真对

自己的性格、兴趣、职业倾向进行准确了解,为第二学期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奠定初步的职业目标设计。第二学期进行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对原定的目标进行调整,进行相对完善的职业设计。二年级主要是就业实践和各类考试培训及比赛,就业实践是让学生到市场去、到企业去、到中小学去(或者是顶岗实习),在暑假可以组织研究生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既是对学生协调、沟通能力的锻炼,也是让学生身临其境了解就业市场,是一种体验式教学,提前强化学生的职业认知和职业情感,从而让他们对自己和社会有更全面、客观的认识。举办各类考试培训及比赛,如报考公务员辅导、教师资格证考试辅导、师范技能大赛、职场应聘模拟大赛等。三年级主要为专家讲座、个人职业咨询等,主要是对当年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的解读,介绍毕业生求职就业程序、如何制作简历等各种求职材料以及就业相关手续办理,让学生科学理智选择就业渠道。

三、实施中的问题及思考

1 处理好就业“首位”与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虚位”的关系。近几年来,高校毕业生问题一直是国家和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研究生教育是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有效途径,研究生是学术科研的生力军,也是我国大学生就业中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生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有很多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处于“虚位”。有人认为,现在的三年制学生成两年制,其中一年在找工作或备考公务员;二年制学生成了一年制,其中的一年也去找工作或备考公务员,客观上减少了学生在校的时间和科研精力的投入,严重影响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有人认为就业指导到毕业班就行,何必那么早在低年级大张旗鼓进行教育。有人认为研究生就业是导师的职责,如果一个导师所带的研究生滞留,就应该反思其专业方向培养质量问题,应该在下年度的招生指标中予以减少,甚至是停招。在这样一种意见纷纭的环境下,研究生的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尤其要重视和关注,提高研究生就业的成功率和满足感,使研究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对社会和个人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各个高校应该如同重视学科建设和学位点发展那样重视研究生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工作,在研究生培养部门设立专门教学组织机构,负责实施教学计划和大纲制定、备课和交流、教师学习培训、市场调查和分析预测等,使课程建设走上有制度可依、有规章可循的道路。

2 处理好特色化和规范化并行的关系。近年来,纵观全国各个高校,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都在不断推进,并根据学校特点推出了许多创新举措,如以提高就业成功率和就业成就感为目标的课程教育方式就是一种新的有效性尝试。但是与成熟完善的本科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相比,在研究生职业发展与指导学科门类归属、教学计划安排、教学时间和教学质量保障、是否列入研究生培养方案等方面都处于探索、模糊状态,希望上级部门能出台一揽子的指导性意见。对研究生职业发展与指导课程有关方面作出一些硬性规定,在使各高校在具体职业指导教育中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做到特色化和规范化并行,“自选动作”和“规定动作”相辅相成。

3 处理好“部分受益”与“整体辐射”关系。在研究生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工作上,研究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选修课仅仅只是一门课程,他所能发挥的作用极其有限,同时教师的数量也比较有限,能受益的学生也只局限在部分学生,如何让课程从部分受益走向整体辐射,还需要我们做很多努力。开设重复课,增加开班数量,实行轮流授课,使选课的学生人数有所提高。加强专业教师的培训和培养,有一部分对研究生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工作有兴趣、有经验、有潜力青年教师和学生线的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加入教师群体,通过集体备课、说课、教学研讨等,以老带新,不断壮大专业教师队伍;开发网络课程平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网络教育应用越来越广泛,顺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趋势,开发“研究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网络课程,充分发挥网络课程自主性、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等特征,为更多的研究生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成为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第3篇:化学研究生就业方向范文

对沈阳农业大学2002~2012年农学专业历年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图1),农学专业毕业生主要有4个就业方向: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其他方向和考取研究生。其中,2006年之前的毕业生就业在机关事业单位所占比例较大,近几年有减少的趋势;而毕业生选择到企业就业所占的比例有所增长;近3年来选择考取研究生的毕业生所占比例越来越多。根据农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确定农学专业定位主要有两大方向:一是作物栽培方向;二是种子科学与工程方向。作物栽培方向的就业岗位群主要有4个:一是与农业相关的行政管理岗位;二是作为推广员到农村给农民进行科技推广;三是从事与农业相关的试验、示范和培训工作;四是从事农业成果转化工作。种子科学与工程方向的就业岗位群主要有4个方面:一是到农业院所或公司进行种子选育;二是从事种子生产、加工与贮藏方面的工作;三是从事种子检验方面的工作;四是从事种子经营与管理工作。

2课程设置调整

沈阳工学院秉承应用为本、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是以突出应用型能力的培养为主,其培养目标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既不是单纯的技能型,也不是单纯的创新型,而是一个复合体。因此,在具体培养目标的实现手段上,也要有相应的措施。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在专业理论培养注:考研数据统计从2010~2012年。图1沈阳农业大学2002~2012年农学专业历年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和实践技能培养方面都有相应的措施,并且密切协调。农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由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性教学环节模块构成,为了达到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立足学院实际,对原有本科生培养课程体系进行了修订。为了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增加了一些课程的实验学时,例如植物生理学、基础生物化学的实验课由16学时增加到32学时;增加了某些课的实验课教学环节,例如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农业植物病理学和农业昆虫学在保证原有理论课学时的基础上分别增加了8学时的实验课学时。增加了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农产品安全生产等相关网络课程,以便学生更好地了解农业相关知识。同时,鉴于选修课数量的限制,删除了园艺学概论、园林概论等几门与农学专业结合不够紧密的课程。

3实现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措施

3.1教学方法与手段多样化

根据农学专业毕业生大多要到基层工作的需要,要特别注重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灵活多样性。课堂教学的主体不仅局限于本校教师,还可聘请一些其他高校教师和在生产第一线具有丰富实践经验且有一定理论知识的专业技术人员、专家来进行教学。教学讲授的内容不应只局限于教材,而是应该多联系生产实践,多讲一些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进展和专业技术;教学场所也不应只局限于教室,应多到实践基地、大棚中去。在教学方式上,教师要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根据课程性质与内容采取讲授教学、讨论教学、实验教学、案例教学、课题研究教学、指导自学等多种方法,注重启发式教学,加强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创新精神。

3.2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本次培养方案的修订以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加大了实践教学环节所占的比重。通过实验课教学、专业实践与实习、生产劳动、毕业(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更好地锻炼,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研态度、较强的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保证毕业生专业素质过硬,就业后能够较快融入到工作岗位。

3.3规范教学管理制度

第4篇:化学研究生就业方向范文

摘要:通过对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的调整,优化师资队伍建设,调整学位论文评定标准以及合理设定职业发展方向等手段,实现并优化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达到真正适应该行业快速发展的目的,实现药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创新。

关键词:药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1-0240-02

为了更好地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调整优化研究生培养结构,推动硕士研究生教育囊耘嘌学术型人才为主的模式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模式转变,2010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7会议审议通过了药学硕士等19种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决定在我国设置药学硕士等专业学位。药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是:面向药物技术转化、生产、流通、使用、监管等职业领域,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较好掌握药学及相关学科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药学专门人才。中山大学是全国较早开展全日制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高等院校之一,2008年9月,中山大学药学院对硕士研究生按照学术研究型和应用型两大类实行分类培养。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是在我校药学院多年培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基础上,根据近年来新药研发的实际需求而进行的扩展。新建设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课程设置上与原有科学学位研究生具有很强的关联性,相对来说专业学位的课程更偏向于新药研发实践,以优质高效完成新药研发的需求而设定,但同样要求具备与科学学位一样的扎实理论基础和熟练操作技能。可以说专业学位与科学学位的研究生是建立在药学院业已形成的较完备的研究生培养系统下,适用于不同需求的两个重要分支,与我国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总体目标是完全一致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是根据专业建设的现状以及企业所需要的人才规格,由双方各自指定指导教师协商制定培养计划,安排好专业方向、课程设置和资格考核等教学工作,共同培养研究生的一种新模式。借鉴国内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成功经验,结合我院在应用型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已取得的前期总结,拟重点从以下6个方面就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展开深入探讨。

一、优化调整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针对专业学位与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不同要求,应在药学专业原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基础上进行调整优化。一方面,在保证学生获得药学专业完整系统的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基础上,强化学生的药物合理使用和评价的能力。为此,在保留药学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基础上,可对部分课程进行适当的调整。此外如细胞培养课程,在授课时间安排上,应尽量在学生接触相关实验操作后,也可边参观实验室边讲解相关知识,这样起到的作用会很大,也符合药学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另一方面,应适当增加应用型药学课程,完善学生的相关知识结构,强化学生与相关人员的交流沟通能力,为今后可能从事的药物研发服务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培养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如增加《新药注册与新药研究指导原则解读》课程主要讲解新药注册的流程、法规及与注册相关的部门和注意事项等,将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结合实践经验与学生一起探讨新药研发的思路、过程及方法。本课程的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的医药科研技能,也可以使学生更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要,增加学生的就业适应力和竞争性,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教学实践。

二、强化学生文献检索与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文献检索课的教学目的不仅是要求学生具备运用各种检索工具查找所需文献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信息的综合分析和开发利用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此,应强化文献检索技能培养,并理顺文献检索、阅读与实验方案设计和实施的关系。

三、优化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的建设将是专业设置成功与否的关键。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不仅需要研究生导师在学术研究方面具有高水平,还需要有熟悉市场并具有丰富经验的相关企业高级人员的辅助指导。对于以科学学位为基础开设的专业学位而言,在师资队伍方面,后者往往是短板。如何引进在新药研发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参与指导,并与相关企业的研发人员合作,进行从学术到研发的系列师资队伍建设,是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的重要内容。师资队伍的建设将是专业设置成功与否的关键。药学院已有研究生导师在学术方面具有较强能力,与此同时,我们将聘请在新药研发方面具有相关丰富经验的专家、企业高级人员参与指导,与国内最著名的药物安全评价机构(北京昭衍新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国家上海新药安全评价研究中心、国家北京新药安全评价监测中心、天津药物研究院安评中心)签订了药物评价方向研究生实践基地协议,并与多个广东本地企业(如中一药业、珠海丽珠制药集团、白云山制药有限公司)等的相关研发人员进行合作,以增强在新药研发实践的能力。

四、建立药学实践教学单位

与5至10家药厂和研究院(所)建立长期的药学实践教学合作关系,要求每个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从事6-12个月的药学实践活动,使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及实验室的操作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为真正的应用打下坚实基础。高校与高水平企业和研究院(所)联合进行研究生培养,有利于研究生更好地了解社会,有利于提高研究生参与科技研究与生产转化的实践能力,有利于加强企业与研究生就业需求间的相互沟通。并聘请药厂和研究院(所)的专业人员承担专业课程教学。通过药学实践合作关系的确立,进一步增强学校与企业的密切联系,为双方寻求更多层次的合作,求得共同发展。

五、调整学位论文评定标准

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的是实用性的高级人才,因此,在学位论文方面将不以学术创新为主要目的,而是以解决新药研发中的问题或环节为突破口。学位论文的选题则应紧密结合药学及相关领域在科技转化、新药注册与申报、药品生产与技术改造、药品推广与流通、药学服务及药品监管等实际问题,并注重针对性和实用性。而学位论文将体现出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设定职业发展方向

专业学位的研究生,从自身拥有的技能来看将更偏向于新药研发的实践活动,因此在职业发展方面,应侧重指导他们在新药研发企业、研究所等单位发展自己的事业。近年来,随着新药研发的成本不断加大,外许多制药企业正陆续向成本相对较低的国家转移(如我国),此类与新药研发相关的大大小小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在国内产生,而这些企业对于药学专业硕士的研究生来说将是很不错的就业场所。当然,药学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就业并不仅限于制药企业,而应适合于与新药研发有关的任何单位。

专业学位是相对于学术性学位而言的,是面向特定社会职业的人才需求,为培养社会高端专业人才而设立的学位类型,具有职业性与学术性相统一、特定的职业指向性和教育的实贵践依赖性等特征。药物的研究、开发和生产已成为一种重要产业,并在世界各主要国家的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新药品的不断研制与开发,对新药的要求越来越高。安全、有效、创新是发展新药的基本要求。但目前我国新药研究水平、仪器设备及实验条件、人才素质、国际化程度与我国综合国力和用药需求很不相称。特别是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诸如GMP、GSP、GCP、GLP、GAP等药品管理规范的实施,给我国医药研发和生产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依据新药研发和注册中的主要内容,并从适应我国医药事业发展对药学专门人才需求的角度,大力培养既具备扎实的药学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又具备在药物研发实践中具有丰富经验和熟练操作技能的能适应国际竞争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已成为整个药物研发(R&D)行业急切需求。为了满足这种需求,进行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体系研究很有必要并势在必行。同时,从长远发展来看,为了保证药学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而更好的服务于药物研发行业,进行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别敦荣,赵映川,闫建璋.专业学位概念释义及其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9,(6):52-59.

收稿日期:2016-12-02

第5篇:化学研究生就业方向范文

Abstract: the difficult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roblem of current society, how to train personnel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market? According to the independent institute as the object of study, from the current university student's employment situation analysis, put forward to develop the" 3+1" application type talents training model, designed to improve the talent quality, so as to improve the employment rate of University students.

关键词:就业 应用型人才 模式 创新

Key words: employment applied talents mode innovation

作者简介:郑志明(1985-),男,江西安福人,赣南师范学院科技学院助教,江西理工大学在职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李川伟(1984-),男,江西于都人,赣南师范学院科技学院助教,江西理工大学在职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已趋于大众化。各大高校扩大其招生规模,毕业生人数也随之增加,出现了毕业生人数与市场人才需求失衡的局面,压力大、就业难成为了当下毕业生乃至整个社会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培养怎样的大学生以适应社会市场需要已成为教育界所关注的课题。独立学院作为一种特殊的办学形式存在,又应怎样来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就以新形势下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来进行探讨,希望可以为各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一些参考。

一、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状况

随着高校扩招,毕业生人数剧增,其人数已远远超过了经济所能吸收的力量,致使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失业现象。特别是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及我国经济周期性调整压力等因素,我国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从而给就业形势带来了更大的压力。据统计,2009年高校毕业生达611万,同比增长10%,就业岗位减少,就业人数增加,供大于求,就业形势日趋紧张。

此外,就业分配制度的改革把高校直接推向市场,市场竞争已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主旋律。就业市场化使得独立学院毕业生与普通高校大学生同台竞技,对独立学院毕业生无疑是个严峻的考验。而用人单位盲目追求名牌学校,导致独立学院学生在招聘时处于劣势,加大了就业难度。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通过对我国高等教育的研究分析,教育界认为社会需要的人才主要分为两大类,即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1]研究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的区别在于:研究型人才具备的最为重要的基本素质是理论基础、创新思维和研究能力;而应用型人才最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是综合应用知识、复合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2]

研究表明,应用型人才的能力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动手能力强、善于创新、知识面宽广及素质全面。[3]其中,动手能力强是应用型人才最显著的特征,应用型人才应具备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形势,独立学院应找寻出其独特的办学特点,才能在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培养应用型人才,将毕业生直接推向市场,增加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这将是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方向。

三、适应新就业形势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建立“3+1”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提升的过程,国外经济发达国家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研究较为丰富,主要有CBE模式、CBET模式和双元制模式三种。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独立学院自身的特点,本文将提出“3+1”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即将社会资源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中,构建高校、学生和企业三者共一平台,从而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无缝对接。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建立起各种实验基地,使学生将书本上所学的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通过这种实习,将需要工作的人转变成工作需要的人,加大毕业生的就业对口率,使毕业生更加符合社会的需要。

(二)构建均衡的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要通过教学来完成,而教学的本质就是课程,因此课程体系的合理性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目前我国课程体系还存在一些弊端:重必修课,轻选修课;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轻实践操作的运用;课程内容相对落后,和社会实际发展不相符等。因此我们必须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普通本科高校相比,独立学院有着其独特的地方,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于是在课程设置方面应提高动手能力的训练,把学生打造成适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三)强化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日新月异的当代,高校要想培养出优秀的毕业生,学生除了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灵活的实践能力外,还需要有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我们要做到:(1)培养创新意识;(2)改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4]创新意识是创新能力的决定因素,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改变以往陈旧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此外,个体间是有差异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尊重个体差异性,激发学生各自所特有的创新思维。

注释:

[1] 封云,陈玲玲.工科院校要努力提升应用型毕业生的就业能力[J].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09,19(1):57

[2] 赵剑波.以就业为导向的本科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1(3):168

第6篇:化学研究生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3-0045-02

一、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确立及重要意义

1904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正式确立大学的三大职能: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此后,世界各国大学开始重视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逐步调整办学理念,适应社会发展需要。1908年,哈佛大学首创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MBA),开创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的先河,使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正式成为硕士研究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不单纯地强调理论知识和科研,更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时刻把握社会发展需求,使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迅速地被全世界所认识和认同、接纳。我国专业学位的设置始于1990年,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体制经历20余年的发展和完善,日趋成熟,无论从培养目标到人才培养再到考核评价过程,处处与社会需求紧密衔接,体现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以应用型高层次人才为本且带有职业属性的独有特色。

二、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体制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哈尔滨工程大学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拥有“化学工程”、“材料工程”两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及“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两个学术型学位授权点。本文通过对比与分析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和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招生人数和培养情况,论述现行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情况对比与分析

根据学院的招生统计数据显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情况由2009年至2014年增长25倍,但一直不被学生认可,学术型研究生招生比例远远高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2014年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数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招生数的40%。这说明,学生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身份和专业学位存在一定的质疑和误解,反映出专业学位还没有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这就需要相应政府管理机构、高校招生部门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广泛宣传,提高专业学位的社会和企业认知度,平等看待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同时,高校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帮助扶持专业学位成长,使其早日实现教育部关于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研究生录取比达到1∶1的规划目标。

(二)培养方案的设置对比与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在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设置中,修读学分情况差别不太明显,课程学习期限一致均为1.5学期,即课程修读要求几乎相同。但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学制比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多半年,使得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完成综合环节和学位论文的时间相对紧张。如果要求硕士在读期间,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来说,更难以完成,这容易导致学生不愿攻读专业学位,导师不愿接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造成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偏低的冷淡局面。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虽然采用双导师制,但由于企业导师缺乏指导经验,企业在时间和空间、业绩上没有给予企业导师相应的支持鼓励,企业导师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工作中。校内导师拥有多年的指导经验,长期与学生接触,掌握他们的思想脉搏,能够更好地沟通,指导学生顺利完成学位论文。这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采用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为主的原因。但校内导师缺乏实践经验,因此企业导师在实践培养中的作用是校内导师无法替代的,比校内导师的作用更加突出。学院经过不懈的努力,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积极与企业单位建立联系,争取聘请专业领域内有丰富实践经验、个人指导能力和专业具有较高水平的资深人士担任企业导师,至今正式受聘的企业导师为21人。

学院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理论课程和综合环节,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相比,涉及面广泛,增加工程领域技术课程、工程实践、新技术讲座等内容。但能否真正接触专业领域的发展前沿,满足就业需求,体现职业特性,需要通过专业学位硕士毕业生就业反馈的信息和就业单位反馈的情况来检验,不断改进、完善课程设置,明确实践研究方向。反馈信息的调查、收集和整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积极配合和共同努力,学校和学院应建立专业学位硕士毕业生评价反馈机构与制度,使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真正与社会需求接轨,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

本院至今共建立10个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和“协同创新实践基地”,实践基地的建设能够实现校企互惠共赢,满足研究生实现学术性与职业性的有机结合。企业通过产学研合作,积聚科技资源和外部人才优势,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推动新兴科技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学校发挥实践基地在研究生培养中的积极作用,使实践基地真正成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完成职业技能实践训练的平台,有效推动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实现研究生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机衔接。研究生通过实践基地平台锻炼实践能力,提升职业技能,实现职业理想。教师通过实践基地的桥梁,实现校企科技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开发。学院的紧要任务是建立规范实践基地管理模式,使实践基地优势发挥最大化,满足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需求,实现校企双赢共建模式。

第7篇:化学研究生就业方向范文

一、跨专业研究生培养的现状

从现有文献调研来看,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对于跨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关注不够,涉及该方面的文献非常有限,大庆石油学院[6]对地质类跨专业研究生、浙江财经学院[7]对管理类跨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进行了一些探索。大庆石油学院在分析地质类跨专业生源的研究生对硕士点建设利弊的基础上,对跨专业地质类研究生的培养进行了探索与实践,认为跨专业研究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需要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设计和实施,即从招生、入学前、授课阶段、开题报告前及进入论文写作阶段等各个环节结合导师、授课教师及管理人员给予共同的特别关注,协同指导,才能在较短时间内克服跨专业研究生的不足,适应地质类研究生教学与培养方式,并发扬其跨专业的知识结构特色,成为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真正成为合格的地质类硕士毕业生。[6]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对于跨学科、跨专业研究生培养的机制、模式及策略等问题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并进行深入研究,对于跨学科、跨专业报考研究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成长、成才还缺乏有益的指导。

二、焊接学科跨专业研究生培养的特殊性

南昌航空大学焊接学科是材料加工工程硕士点的方向之一,历来就业前景较好、研究经费充裕、科研条件好,因此,每年都有近60%的生源是跨专业、跨方向报考的。以2009、2010级研究生为例,其本科专业有应用化学、机械设计及自动化、生物医学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金属材料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锻压方向)、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铸造方向)等。

1.跨专业报考焊接学科研究生的优势

跨专业考生与本专业考生相比,有一些特点和优势[6]:来自不同的专业背景,考虑问题的角度和思路颇有特色,对于圈内传统观点和学说敢于质疑,另辟蹊径。通过问卷调查结果发现,焊接学科研究生,本科所学专业为材料类专业的,往往表现出较强的微观组织结构分析的能力,本科所学专业为机械类专业的,在焊接设备、工装夹具的设计方面和本专业学生相比有优势,这些对本专业生源的研究生构成了激励和促进。

2.跨专业报考焊接学科研究生培养中的问题

跨专业报考焊接学科的研究生虽然有利于选拔更多的具有宽广基础知识的优秀生源入学,从源头上为培养复合型、具有创新能力的焊接技术人才奠定了基础,但也带来了严重的问题和矛盾:

(1)在焊接学科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存在较大的困难。由于现有研究生的培养计划是针对本科为焊接专业的研究生所制定的,但现在面对的对象有一半左右是对焊接专业一无所知的跨专业研究生,因为统一授课对象的基础不一样,如果授课内容和难度以跨专业研究生为基础来安排,那么本专业研究生会“吃不饱”,如果以本专业研究生为基础来安排,跨专业的考生又“跟不上”。

(2)由于与本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相差太远(不同的跨专业生源的基础也还有明显的差别),跨专业报考焊接学科的研究生对于焊接专业的一些基础理论问题不太清楚,一方面在后续的课题研究中无法进行深入研究,硕士论文的质量也不高,在规定的时间内难以完成课题的开题报告,进而影响到整个培养环节的进行。另一方面,部分跨专业学生比较勤奋、努力,虽然能够完成硕士论文、顺利毕业,但硕士论文的撰写中经常会用到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词语,反映出其专业基础不扎实,在毕业后的工作中也会出现对焊接专业的很多基本知识掌握程度不够、内行人说外行话的情况。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自认为:虽然读了焊接方向的研究生,做了与焊接相关的课题,但并不真正了解焊接,在毕业后的工作中缺乏自信心。

三、焊接学科跨专业研究生培养的策略

针对南昌航空大学焊接学科跨专业报考的研究生日益增多、培养对象的基础相差越来越大这一现状,为了全面提升南昌航空大学焊接学科跨专业报考的研究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在跨专业报考研究生的培养中引入了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认证的新模式。

“国际焊接工程师”是ISO1473l标准中所规定的最高层次的焊接技术人员和质量监督人员,是与焊接相关企业获得国际产品质量认证的要素之一,获得者可从事产品的结构设计、生产制造、质量保证、研究和开发等各个领域的焊接技术和相应的管理工作,在企业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培训内容包括与焊接专业相关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既有材料、机械、力学、电子电工等焊接专业基础知识,也有“焊接工艺及设备”、“材料及材料的焊接行为”、“焊接结构与设计”、“焊接生产及应用”四门主干课程,还有国际(ISO)、欧洲(EN)、美国(ASME)、德国(DIN)标准与规程和国际先进的焊接技术、国内著名专家的科研与生产实践经验。

通过对近几年跨专业、跨方向报考南昌航空大学焊接学科的研究生的本科专业、知识结构进行调研,与国际授权的机械工业哈尔滨焊接技术培训中心进行研讨,确定焊接学科研究生参加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的入学条件和资格,结合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的入学要求,对焊接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现有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和改革,将部分焊接本科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如“焊接理论基础”、“弧焊电源”、“焊接结构”、“材料焊接性”等设置成研究生培养计 划的选修课程,供跨专业、跨方向学生选修,使其具备一定的焊接基础理论,以满足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的入学资格审查。通过中期考试后,对这些学生进行国际焊接工程师的培训,并按照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体系的要求,将部分培训内容和现有课程有机融合,全面提高其焊接理论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按照“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体系,对参与培养的研究生进行40学时的焊接技能实训,包括焊条电弧焊、气焊、气割、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和氩弧焊操作,提升这些研究生的操作技能和对焊接的感性认识。

四、焊接学科跨专业研究生培养新模式的实施效果

3年来,共有23名跨专业报告的研究生参与了该培养模式的试点,取得了良好效果。2011年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吴某,本科所学专业为电子科学与技术,与焊接专业相差甚远,通过该模式的培养顺利毕业并拿到国际焊接工程师证书,毕业后成为某学校焊接专业的教师,能够胜任焊接专业课程的教学;2012年毕业的硕士研究生龚某,本科所学专业为化学工程,通过该模式的培养顺利毕业并拿到国际焊接工程师证书,毕业后成为某公司焊接责任工程师,硕士论文被推荐为省级优秀硕士论文;2013年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姜某,本科所学专业为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通过该模式的培养顺利毕业并拿到国际焊接工程师证书,并签约某高铁车厢生产企业。

五、结论

焊接学科跨专业研究生的专业基础和本专业研究生不同,且各个个体之间的差别也较大,导致跨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在课程教学、课题研究和硕士论文的撰写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通过改革现有培养模式,在跨专业研究生的培养体系中引入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课程,夯实了跨专业研究生的焊接专业基础知识,提高其焊接专业的技能,培养了焊接学科研究生的国际视野和工程实践能力,增强了研究生的就业优势。

参考文献:

[1]杨春艳,王晨.21世纪以来欧美研究生教育改革新趋势[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9):60-65.

[2]沈以赴,夏品奇.国际化培养:高质量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举措[J].中国高等教育,2010,(1):36-38.

[3]熊玲,李忠,赵伟.基于大工程观的工程研究生培养目标及相关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4):60-65.

[4]杨华.基于工科特点的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J].河南教育,2010,(12):3-4.

[5]李秀兵,姚秀颖,何振雄,等.我国高等工程人才培养的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4):64-71.

第8篇:化学研究生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职业化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5-0258-02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中国是个舶来品,它缘起于西方国家的公共事务(管理)专业。1998年,教育部(原国家教委)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正式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列入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随后,中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于1999年在云南大学和东北大学试点开办,自2000年向全国推广,至今已有近12年的时间。这期间,开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高校数量持续增加,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招生人数和毕业生数也不断增长。截至目前,开设该专业的本科院校已高达400多所。有人甚至把如此快的增长速度称为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观”。但随着中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育的迅猛发展,招生规模和人数的不断增加,该专业毕业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目前该专业却陷入了学生“就业”的困境。有人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的困境称之为“出口不畅”。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就业出口问题直接影响到该专业的社会声誉和可持续发展,而就业问题解决的根本思路是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本文在剖析就业难问题是中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未来发展的主要瓶颈的基础上,以职业化改革的视角对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

一、中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面临的就业难问题

(一) 就业难,且对口就业更难

中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面临的就业难问题有双重表现:一方面是中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是中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对口就业更难。就业难意味着该专业学生毕业后找工作很难;而对口就业更难则意味着该专业学生毕业后找到与本专业适合的工作岗位就更难。根据教育部有关统计数据,中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就业率较低,2004—2010年,该专业总体就业率在75%左右(表1),而其他管理类专业如管理科学、工程管理、工商管理等就业率都在B+(大于或等于85%)以上。根据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规定,公共事业

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从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由于缺少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直接对应的岗位和部门,真正能到公共事业部门工作的毕业生非常少。大多数学生只能通过考取研究生的方法来寻求更好的就业出路。由于就业部门和岗位少,就业渠道狭窄,导致该专业真正能够从事与自身所学专业有关的工作的毕业生人数极少,从而进公司企业工作的毕业生逐年增加。

(二)专业认知度低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作为一个舶来品,其社会专业认知具有两大特点:一是作为从西方引进的事物,人们对其赖以形成和发展的背景了解得较少;二是由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中国是一个新生事物,作为一个新兴专业,社会对它的认识和了解还很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专业其研究的内容是什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与社会上哪些行业相联系?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大学生毕业后能干什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优势是什么?这些问题是困扰目前该专业发展的核心,普遍地,社会、企业乃至很多高校对这些问题都没能有一个清楚的认识,甚至就连本专业的高校教师及其科研工作者对此类问题也存在不同的看法,认识分歧很大。

(三)与社会实际需要脱节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与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相脱节表现在:第一,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与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要相互脱节;第二,在完成大学学习任务后,毕业生的知识结构与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存在很大差距。课程设置上,当前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大多数学生在经历长时间的学习后感觉自己什么都学了,但什么都不会,可谓“样样通,样样都不通”。课程设置上多数专业课内容庞杂而不精,这使得学生毕业时的知识结构与社会需求脱离较大,给招聘单位和人员一种“杂而不精”的错觉。

二、解困分析:职业化缺口

上述分析表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就业出口问题已不容忽视。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造成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就业困境?我们认为造成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困境的根本原因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职业化模式以及毕业生就业的外部职业环境还远没有形成,这导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职业化缺口很大。一方面是不断快速增长的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数目、招生人数和毕业生人数,另一方面则是中国缺乏培养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职业化人才的教学体系以及吸纳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职业环境。这具体表现在许多方面。

第一,目前中国招收研究生的专业没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只能报考与此相近的行政管理、工商管理等专业,甚至报考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相差较远的其他专业的研究生,这挫伤了该专业学生本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身并不招收硕士研究生,因此学生只能考取管理类其他专业的研究生或直接跨专业考研,这也给考研学生增加了很多困难。

第二,根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以及国外公共事务管理专业的实践及经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和政府部门以及公共组织管理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考取公务员应是该专业学生的重要就业出路和对接就业方向。但在中国目前公务员招录统一考试中,没有反映公共管理专业的特色和优势,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考取公务员没有任何政策上的支持和倾斜,相反反而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公务员岗位少之又少。

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职业化改革

(一)建立健全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职业化人才培养体系

从高等学校来说,要建立健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职业化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从培养公共事业管理的纯学术型、纯理论型人才逐渐向职业实用性人才转变,以适应社会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大学毕业生人才的新要求。

第一,这要求对现有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增加包括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职业性内容和职业性技能的课程所占比例,在教学内容上和学制改革上,向职业教育倾斜,凸显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明显职业倾向性。

第二,让职业界人士参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和教学活动。在具体制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以及课程教学内容时,吸收职业界代表人士参与高校课程体系的设计,派代表参加具体课程计划的制订,派实际工作者参加课程教学活动。

第三,将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引入课堂。要求各大学从新生入学开始,就将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引入课堂,克服纯粹理论教学的传统做法。同时,教学内容上增加实践技能型教学的比重,为就业打好基础。

第四,改革学时和学制。要求各高校规定在总学时上不能低于一定数量小时的职业和技术就业课时。在学制上,尝试把学年制教学改为学段式教学,将一学年分为三个学段。每个学段都结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开设一些职业性课程。

第五,加强校企合作。采取学校与企业在教学、管理、实习等各个环节上紧密合作的方式,培养企业需要的公共事业管理实用人才。

第六,注重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实践和实习能力培养锻炼。在录取新生时,要求学生在大学期间应有一定时间量的社会实习经历,使大学生在工作之后减少岗前培训环节,具有初步实用的专业能力。

第七,建立校企伙伴关系。促进工商企业直接参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教学工作,以加强高等院校与企业雇主之间的伙伴关系,培养出具有专业技术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富有企业创业精神的大学毕业生。

第八,构建双向参与机制。注重“双向参与机制的建立”,即高等学校参与社会,为社会服务,同时,社会参与高等院校的办学与管理和高技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其结果是促使了高等院校与工商企业的紧密融合。

(二)构建职业化人才就业体系

在高校进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同时,要建立起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大学生职业化就业体系。

第一,国家要积极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法律制度,通过法律手段促进大学生就业。这些法律体系包括“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权利与义务”、“双向选择与就业市场”、“就业指导与服务”、“违反协议的处罚”等项内容。

第二,实现职业化人才准入制度。借鉴国外公共事务管理专业的相关经验,建立起中国政策分析师、计划评估师职业制度。具体在包括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开始实行政策分析师和计划评估师制度,并赋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优先进入这些职业领域的权利。

第9篇:化学研究生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就业;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逐渐增大,面对每年就业人口的不断增加,国家很难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高校毕业生必然会面临就业难的问题,因此,开展创业教育是适应当前就业竞争形势的需要。只有通过实施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才能为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问题找到一条出路,也才能促进高等教育自身的良性循环发展。

1大学生就业竞争形势引发的思考

新华社哈尔滨2012年10月6日电,为解决用工荒和环卫工人员素质问题,哈尔滨公开招聘事业单位编制环卫工457人,招聘的职位中,清扫车辆驾驶员307个,汽修员30人、清扫员120人。信息公布后,有7186人成功报名,其中大专学历4203人,占58.49%;本科学历2954人,占41.1%;还有29名研究生,占0.40%。

此次招聘除了事业编制和城市户口吸引了众多应聘人员外,环卫劳动强度减轻、工作环境的改善也使得很多大学生想加入到环卫队伍中。大专以上学历的报名人数多,说明社会对于环卫工人岗位的看法在改变,另外也反映了目前大学生就业竞争形势的严峻及创业教育的困境。

1.1高学历人才竞争环卫工人工作这一岗位错置的问题,是人才培养体系与社会公用需求断裂的反应。近年来,高校扩招使得劳动力的供给与“精英型”的就业岗位需求之间产生了较为严重的错位,一方面,“僧多粥少”所导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另一方面,某些大学在专业设置上,因为谋求学位点、经费而上,没有认真考察社会的需求,培养出大量不对口的人才,最终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1.2自主创业意识的培养是创业教育的薄弱环节。由于社会地位不平等和社会分配不公,导致大学生在就业时对事业编制、公务员的身份过于看重。在许多人的眼里,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有更高的地位、更多的收入、更多的体面、打不破的饭碗,还有权力寻租的机会,乃至于觉得“万般皆下品,唯有仕途高”。所以,公考年复一年呈现井喷之势,考录比例则不断创下新纪录。10月13日,国家公务员考试网2013年国家公务员招考职位表,140多个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招录20339人,国家公务员招考呈现岗位向基层倾斜、向边远艰苦岗位倾斜等特点,许多岗位明确了工作的“辛苦”。因为此次考试报名说明了环境艰苦,有些人得出了“最苦金饭碗”一说。

我们的社会还没有达到硕士满街站的地步,大大小小的企业对高学历人才的渴求还是相当旺盛的,当“学以致用”的天然理念惨败于编制的诱惑力时,足以说明编制所能够带来的利益已经不在正常范围之内,研究生、大学生们争抢环卫工,挤破头的原因是这份工作的附带利益――到头来从事在街头清扫工作的环卫工人还是那些底层人们,研究生、大学生们还是会在所谓的“管理层”享受着编制带来的所有的福利。高校人才教育与市场需求错位与编制内外人员待遇悬殊的问题由来已久,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才是值得深思的话题。此外, 大学生就业一边倒也反映了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的培养是个薄弱环节。

1.3磨炼大学生意志,注重社会能力的培养,传授综合性知识和经营管理知识是创业教育教学的首要问题。随着大学扩招,硕士研究生的含金量已经成为上世纪90年代本科生,本科已经基本普及,就业压力明显增大。大学生就业已经降低了筹码,倾向务实,专业不对口也不要紧。不少大学生明确表示,现实中,寻求一个稳定收入的“金饭碗”,相对更加重要。在求高不成的时候,退而求其次,只要有编制,做环卫工也是不错的了,现在选择这份职业也未必意味着一辈子就干这一行。因此,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强化实践育人环节,磨炼大学生意志,培养其社会能力,传授综合性知识和经营管理知识,为今后的发展积累阅历、开启思路,是创业教育教学的关键。

2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问题

创业是一种素质,是一种意识,是一种精神;创业是指人类对所有事业的创新和创造。创业教育是创新就业教育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它是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为价值取向的教育。世界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的专家柯林?博尔将创业教育总结为:创业教育是指通过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和创业能力的教育,使学生具备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的知识、能力及心理品质,是未来的人应掌握的“第三本教育护照 ”。

总之,创业教育就是创业素质的教育, 而创业素质可分为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创业能力和创业社会知识结构四部分。目前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问题如下:

2.1在创业人格塑造方面,仅限于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课堂,只注重理想信念、敬业精神和道德情操等形式上的教育。没有把创业人格塑造渗透到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并明确成为学校层面的教育目标,更没有把创业人格塑造融入到学校的专业教育之中。

2.2在创业意识培养方面,自主创业意识的培养仍然是个薄弱环节。反映在就业择业方面,大学生普遍倾向于国企、事业机关单位。反映在创业教育教学中,没有把引导学生选择适合社会需要和个人条件的创业目标或方向,了解实现创业目标的途径和方法渗透到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中,更没有融入到学校的专业教育之中。

2.3在创业知识教育方面,只注重专业技术知识的传授,而忽视综合性知识和经营管理知识的传授。由于现成答案太多,留给学生进行探索性求知的东西太少,不利于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不能自觉运用所学过的基本理论、观点来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严重阻碍了创业教育教学目标任务的实现。

同时,由于缺乏综合性知识和经营管理知识,反映在自主创业方面,使一些大学生竞争观念淡漠,缺乏积极参与竞争的主动性。

2.4在创业能力训练方面,只重视认知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养,而忽视社会能力的培养。某高校导演专业某一实习生在实习时,导演让其给大家订盒餐,该实习生表示拒绝,理由是自己是来学习导演的。

3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探讨

创业素质的形成需要长期的熏陶、培植和积淀,因此,高校提升大学生创业素质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必须将创业教育自觉融合于学校整体育人的机制之中。

3.1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加强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敬业精神和道德情操的教育。在创业教育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本,就是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要求和愿望,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形成良好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及专业素质,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坚持课堂教学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根据学生的愿望和要求施教,构建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接受专业理论知识,实现人格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3.2开启自主创业思路,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

3.2.1改革课程体系,将创业教育列入高校教学计划之中。对此,各高校可采用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组织专家专门设计的创业项目库,这是针对大学生特点的远程创业培训课程,通过学习,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增强学生获取知识、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2创业教育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紧密联系当前的社会实际,及时把握大学生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在创业教育课程设计上应突出专业优势,结合地区经济发展特色,开启自主创业思路,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

3.3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大学生综合性知识和经营管理知识的学习及运用能力的培养。

3.3.1采用体验式教学。将社会生活中具有典型性的真实事例引入课堂教学环节,以实例的形式向学生提供若干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综合知识和经营管理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另外,借助多媒体与网络教学法等手段来增强课程的实效性和趣味性,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性知识和经营管理知识的学习及运用能力的目的。

3.3.2采用问题式教学。用问题引导教学,开展生动的课堂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及运用知识的积极性。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环境,引导或激发学生结合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分析和研究,通过讨论、辩论,使学生受到启发,培养学生多项思维的意识、习惯和能力,获得对问题较为深刻的理解、解决方法或实际经验。

3.4重视实践教学环节,逐步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及社会能力。

3.4.1通过建立大学生校内外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利用模拟创业的硬件设施及案例教学的庞大资源库和开发建立网络系统等相关软件资源,对学生进行创业模拟训练、就业训练,使学生掌握现代企业的生产工艺和管理技术,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刻苦耐劳的创业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

3.4.2聘请企业专家,定期为学生做学术报告、专题培训、指导学生的创业计划,学生在创业作品的设计过程中,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查阅大量资料,提高了对社会的认知能力,缩短了学生和社会之间的距离,增强了学生处理社会现实问题的思维能力,学会做事的社会能力。参考文献

[1]熊丽芬,樊光华.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思路的转变刍议.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J], 2009.09

[2]林壬璇,刘飞,王金瑞.高校就业工作中创业教育问题研究. 中国集体经济[J], 2008.03

[3]李福杰,王彩华. 关于加强高校创业教育的若干思考. 上海金融学院学报[J],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