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化工专业特点范文

化工专业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化工专业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化工专业特点

第1篇:化工专业特点范文

关键词:教学改革;铁路特色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作者简介:苏宏升(1969-),男,甘肃靖远人,兰州交通大学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电气工程系副主任,教授;董海鹰(1966-),男,陕西临潼人,兰州交通大学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甘肃 兰州 730070)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3-0027-03

一、历史沿革

兰州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前身是1958年由姜嘉猷教授等一批电机工程专家组建的电力机车专业和1959年组建的电力机车供电专业。1999年,学校根据国家新的本科专业目录,设立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并于同年开始招生。2000年,该专业被教育部列入国家管理的专业点名单,并于2004年获得了财政部的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专项资金资助。[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自成立以来,沿袭兰州交通大学(兰州铁道学院)多年优良的办学传统,本着服务铁路和面向地方电力系统领域进行人才培养的原则,已为国家培养了1000多名铁道电气化工程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为国家建设,特别是西部铁路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专业定位

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我国高校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时期转变为大众化教育时期,而大众化教育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毕业生的就业分配问题。严峻的就业形势已经演变成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而这仅仅通过提升教学质量,狠抓教学水平的努力是难以办到的。因此必须从社会分析做起,正确定位,找好高校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结合点,做好高等教育的专业教学改革,完成高校肩负的三项主要职能:人才培养、科研转化和服务社会。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我国工科院校普遍设立的一个专业,专业规模相对庞大,就业竞争异常激烈。如前所述,兰州交通大学如何能够培养出适应时代需求的学生,在当前诸多高校中占有一席之地,是关系到该专业生存发展的重要问题。为此,兰州交通大学电气工程系在对当前该专业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原铁路院校类特色,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改革,即将兰州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定位于铁路特色专业,在原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原有方向的基础上设立了电气化铁道牵引供电和接触网工程两个特色专业方向,一方面拓展了学生的就业渠道,进一步明确了教学目标,另一方面兼顾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经过两年的专业尝试,证明电气工程系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定位于铁路特色专业的实践是完全正确的,出现了毕业生供不应求的局面,不少人已在本职岗位上取得了良好成绩,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三、特色专业方向的设立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专业设置的规定》明确规定:“普通高等学校根据社会特殊需要及自身优势和特点,可在完成基础课教学后,在现设专业范围内自主审定专业方向”。在此规则指导下,兰州交通大学电气工程系开展了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下设立特色专业方向的探讨和研究工作。

1.电气专业宽口径下的问题分析

纵观当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状况,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部分高校沿袭着我国高等教育中重理论、轻知识传授的教育理念,忽略了人自身的教育,又缺乏明确的专业定位,导致培养目标过大而无法适应时代需求,也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层次需求。二是人才培养模式落后,缺乏创新。教学以具体专业为导向,将相应的专业知识灌输给学生,较少考虑学生是否能将所学知识完全消化,是否形成了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否能够运用这些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技术专业化日益突出,培养更加专业的电气方面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2.铁路特色专业方向建立的可行性和必然性

我国能源资源分布的不均衡以及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人员,决定了我国铁路交通运输在未来国民经济发展中仍将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而铁路电力牵引相比其他牵引方式在高速、重载、环保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因而是未来铁路交通运输行业主要发展的牵引模式。“九五”后期,随着一批时速超过200km的客货共线铁路和200~350km的客运专线铁路的建成,我国铁路进入高速发展期,加上这些铁路多采用信息技术控制和管理,客观上决定了对铁路牵引供电专业的更高要求:要求电气专业对铁道知识有深入的理解和掌握;要求作为铁路自动化、现代化和科技化代表的牵引供电系统要从可靠性到先进性满足高速铁路建设的要求;要求现代的电力牵引供电要向专业化、科技化和信息化的方向发展。

目前我国铁路建设掀起了新一轮,且正在向新疆、等边远地区渗透,而这些铁路建设的特点是高起点和高标准,急需大量掌握现代科学知识的铁路供电和接触网方面的人才,从事与牵引变电所与接触网有关的运营维护工作,确保大动脉的安全畅通。另外,由于兰州交通大学电气专业培养目标不够明朗或培养计划满足不了高速铁路发展的要求,致使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毕业生就业困难。

根据我们在乌鲁木齐、呼和浩特、哈尔滨、武汉、郑州、兰州等铁路局和青藏铁路公司,以及南车、北车等铁路机车车辆制造企业的调查而得出的结论来看,这些企业每年对牵引供电专业毕业生的人才需求是学校能够提供的三分之一,缺口达一半以上,而且这些铁路企业对牵引供电的人才需求还将继续增长。

一方面是宽口径下电气专业学生由于技能欠缺和诸多高校学生人数日益增多带来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是铁路牵引供电专业的人才匮乏,出现了多家用人单位提前到学校争抢人才而无法满足人才需求的局面。鉴于此,根据兰州交通大学原铁路类院校特色,兰州交通大学电气工程系决定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下开辟牵引供电专业方向。同时,考虑到接触网是电力牵引必不可少的载体,与运营维护工作往往纠结在一起,密不可分,因此又设立了接触网工程方向。这样和原来的电力系统自动化专业方向一起,兰州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共有三个专业方向,即两个铁路特色专业方向和一个传统专业方向,较好地满足了用人单位的需求,也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

四、铁路特色专业方向改革的具体措施

电气工程系铁路特色专业方向一经确定就成为兰州交通大学的一个重要专业方向,这也是甘肃省乃至西北地区唯一的一个有该方向的本科院校。为了满足铁路特色专业方向(即铁道供电和接触网方向)的教学要求,院系两级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材选取和平台建设等方面成立了专门的课题研究小组,并得到了学校的大力资助。

1.教学计划的修订和课程设置的完善

电气工程系原有的教学计划和大纲是针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而设置的,具有课程门类比较齐全,覆盖面广的特点。缺点是缺乏特色,定向模糊,培养目标不清晰,导致毕业生就业困难。为了能和铁路特色专业培养目标相匹配,必须对现有的教学计划进行调整,使之既能符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培养计划,又能体现铁路特色供电专业的培养目标。为此,研究小组认为:新教学计划的制定应该体现知识的完整性和连贯性;充分反映本课程方向的新技术和发展前景;删减就繁,除旧布新,突出重点;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则,结合大纲对原教学计划从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平台、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平台、专业课程教学平台以及工程实践能力教学平台四个方面进行了修订。[2]

(1)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平台的修订。除执行全校公共基础课程体系外,学院还构建了由14门课程组成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平台:“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离散数学”、“微机原理”、“单片机原理及系统设计”、“数值计算与MATLAB方法”、“嵌入式系统设计”、“计算机导论”、“DSP技术及应用”、“数字信号处理”、“软件开发技术基础”、“数据库技术及应用”、“Web技术及应用”、“计算机网络”,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鉴于铁路特色专业方向对数学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在修订计划时增加了工程数学教学方面的内容,包括“数学物理方程”、“矢量分析与场论”、“概率与数理统计”、“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课程,为学生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中打下厚实的基础。

这样学生既能在大电类基础课程教学平台的宽口径下学习,又能掌握特色专业方向课的基础课教学内容,为以后分专业方向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平台的修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平台包括“电路分析”、“电路实验”、“电子技术”、“电子技术实验”、“工程电磁场”、“自动控制原理”、“电机学”、“电气工程导论”、“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通信与网络技术”10门课程,与公共基础课程共同构成大电类基础课程教学大平台。

由于接触网专业对机械和力学知识有较严格的要求,因此在专业基础平台中增加了“机械设计基础”和“工程力学”课程,丰富了学生的专业知识面,也为以后学好接触网专业方向奠定了基础。

(3)专业课程教学平台的修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教学平台主要涉及“高电压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电气测试技术”、“电器控制与可编程控制器”、“电力系统自动化”、“专业英语阅读与写作”、“电气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配电网络自动化”等课程,与毕业设计、课程设计一起构建专业技能获取平台。

专业课程教学平台的修订对确保铁路特色专业方向成功至关重要,因此做了较大的调整。针对电气化铁道牵引供电专业方向,增加了“电气化铁道供电系统与设计”、“电气化铁道供电系统及装备”、“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牵引供电所设计与施工”课程以及这些课的课程设计。针对接触网工程专业方向,增加了“接触网工程与设计”、“接触网规程与规则”、“接触网施工”、“接触网检测”以及“接触网工程与设计课程设计”。上述两个特色方向除必修课外,均有9个学分的选修课。表1是调整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铁路特色专业方向课程教学计划。

(4)工程实践能力教学平台的修订。工程实践能力教学平台的调整主要基于两方面:一是调整工程实践平台本身的实训内容,如认识实习由参观刘家峡水电站改为参观兰州铁路局供电段兰东牵引变电所,生产实习由原来的兰州电机厂实习改为兰州铁路局职工培训站陇西分站接触网实训基地实习。二是开辟新的实训内容或实训基地,如增加了有关牵引供电系统和接触网专业方向的零部件拆装实习,以及开辟了兰州铁路局供电段电调中心实习基地。此外,学院还定期聘请各大铁路局、设计院、中铁电气化公司、青藏铁路公司等现场专业人员来学院任课或作报告,使得学生们不出校门就能学习到现场的知识。

2.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铁路特色专业方向是一个崭新的方向,师资力量的配备直接影响到专业建设的成败。在优化师资配置资源的基础上,必须加大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具体措施:一是安排教师到相关院校进行实习培训,加强学习交流。如2008年安排张廷荣、李红两位青年教师去华东交通大学学习,安排李亚宁教师去铁道部第一设计院学习,2009年安排张廷荣、李红去铁道部第一设计院兰州分院学习,2010年安排闵永智教师去西南交通大学学习,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除了每年安排相关教师进修实习外,学院还着力出台了“1+2”研修计划和“1+1”帮带计划。二是鼓励教师利用暑、寒期到工厂或铁路建设现场实地考察,与现场工人、技师交流学习,做到真正实践学习。三是在院内积极开展铁路特色专业方向方面的科研工作,加大对科研方面的投入。通过承担和参与科研项目,提高教师发现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丰富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四是强化教师专业队伍,引进高水平人才,要特别加强从企业引进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工程实践能力和水平。

3.实验室建设和实习基地的建立

实验是教学的重要环节,相应的实验室建设对于专业发展尤为重要。铁道电力牵引供电系统和接触网专业方向建立之前,我们就对实验室建设进行了大量的考察和论证工作,一经专业方向确立就开始了实验室建设工作。由于铁路特色专业方向的特殊性和庞大性,所需建设资金缺口较大,研究如何利用有限的资金完成有代表性的实验设备从而完成实验室建设,满足日常教学需求,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所学专业知识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异常重要。学校采取了以自我建设为主的方式,同时加强外来资金的引入。一方面,学校利用日元贷款大力建设铁路特色专业方向实验室,先期建成电气化铁道供电系统模型实验室,包括一个电力系统沙盘及一个牵引供电系统沙盘;全部偿、半补偿及接触网简单悬挂模型;断路器、隔开关、互感器、避雷器等牵引变电所电力设备模型;AT、BT及接触网直供方式下的挂板模型;牵引所二次回路、直流操作电源的挂板模型,满足铁路特色专业方向学生学习的基本需求。另一方面,利用财政部与地方共建实验室和特色办学机会,争取国家财政支持。通过各方积极努力,获得财政部数百万元建设基金,建立了远动及综合自动化实验室。最后利用现有的实验设备,学校投入配套资金进行二次开发,展开对遥测、遥信和遥控系统的深入研究,完善实验室设备和技术。[3]

关于实习基地的建设问题,接触网专业方向要求学生必须通过相应的安全规程测试,合格后方能上岗,其特殊性决定了实习的重要性。利用现有条件和依托相关企业单位建设新的实习基地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学校利用兰州铁路局职工培训站接触网实习基地的优势,在实习阶段将学生送到接触网实习基地进行接触网零部件拆装练习,并设法考取上岗证。另外,和企业积极联合,建立新的实习基地。如与兰州铁路局兰东供电段达成就业实习协议,给学生一个熟悉和实习的机会,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4.教学方式多样化,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为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铁路特色专业方向的课程从内容到形式上都进行了不断地尝试,目的是寻求利于学生学习和能力提高的最佳结合点。

教学内容上不再采取单纯的灌输式教学,而是丰富教学内容。首先在教材的选取上采用“三位一体”的教材,再经过大量的比对,选取最好、最先进的教材。对不恰当的教材经过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进行修正;课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一方面从交流单位引进录像,另一方面根据需要去现场实地制作教学录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注重能力培养。为了提高学生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一些课程采取了教师讲授、学生参与的方式。例如,对于轨道交通概论,任课教师讲完部分课件后,布置学生课后通过资料查取完成一定任务,并让学生们课堂讲解。由于学生查阅的知识多种多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视野,而且教师在其中也可以学到不少知识,共同受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自学能力。

五、铁路特色专业方向取得的实效

兰州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铁路特色专业方向一经开始就显示了极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在校内受到领导和广大教师的支持,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新的就业机会和选择。经过两年的建设和发展,得到了铁路局、设计院、中铁电气化局、中铁建和机车车辆制造企业的认可和好评。目前除部分毕业生考取研究生外,大部分学生已走上工作岗位,总体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局面。在最近连续三届的毕业生就业分配中,无1人待业。在最近连续两年的高考中,报考该专业学习的学生数量大大增加。该专业与铁路信号、机车控制两个专业配套,构造了“三位一体”的学科优势,填补了学科专业建设的空白。

六、结束语

自1999年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恢复招生以来,历经10年有余。在校、院两级领导的支持下,电气工程系教师孜孜不倦、呕心沥血,建立了国家特色专业和省级实验示范中心两个平台,设立了电气工程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和一个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并吸引了大连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华东交通大学、宁夏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兰州工业专科学校、河西学院、陇东学院、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酒泉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乌克兰克列门丘格国立大学和斯洛伐克马捷贝尔大学等院校教师来中心参观、学习,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参考文献:

[1]苏宏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铁路特色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5):193-195.

第2篇:化工专业特点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化工专业;顶岗实践;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1-0044-02

国家教育部2009年3月发出通知,要求高职院校切实落实学生学习期间顶岗实践半年,明确提出职业院校要与校企合作企业一起加强针对岗位任职需要的技能培训,以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践作为人才培养方案中综合性最强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养成的重要途径,对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职业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参加顶岗实践就是使学生在一个完全真实的工作场所中工作,具体承担与所学专业相对应的工作岗位所规定的职责和义务。在顶岗实践过程中,学生完全以职业人的身份从事工作,学生在顶岗实践期间不仅是企业员工,同时又是学校学生,身兼两种身份进行专业知识校外实践学习,这就给学校的教育管理带来了新问题。工科专业学生,尤其是化工专业学生的学习场所是具有高度专业性和危险性的环境,很多操作工作属于高危作业,因此尤其要加强化工专业学生顶岗实践的安全教育及管理。

化工专业高职生顶岗实践安全管理问题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的化工专业学生已经按国家教育部要求进行为期半年至一年的顶岗实践,但此项工作还处于不断探索阶段,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是学生在化工企业顶岗实践如何进行安全教育管理,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学生角色转变慢导致安全意识差 在顶岗实践时,学生既是学生又是企业员工,但个别学生仍认为自己只是学生,只受学校管理,轻视甚至拒绝企业对他们的管理教育。还有的学生在进行实践工作时认为安全操作要求太高、太难、太严,感到难以适应。部分学生在长期理论知识教育背景下对具体的实践操作眼高手低,缺乏对实践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导致对安全操作不重视。另外,由于长期在学校接受专业知识教育,大多数学生未亲身经历过安全事故,对安全问题认识模糊,没有意识到安全事故后果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因此安全意识较为淡薄,不把安全当回事,认为在顶岗实践中只要不出大事故就无所谓。

化工企业的特点决定了安全管理任务重 化工企业生产具有高温高压、易燃易爆、易中毒、易窒息、生产过程连续性强等特点。化工生产工艺比较复杂,生产自动化程度高,一旦发生事故危害程度极大。化工企业设备专业性强,维护技术性高,精密度较高,对操作人员要求高。由于化工生产的这些特征,导致其工作环境伴有污染和噪音,且具有潜在的危险性,事故危害性大,事故发生概率高。化工企业顶岗实践的安全教育管理任务更重,难度也更大。

学生顶岗实践地点分散导致安全管理难度大 按照实践专业对口要求,高职院校化工专业学生的顶岗实践基本都要求学生到专业相关企业进行,但每个企业所能接受的学生数量有限,因此学生实践地点较为分散,少部分学生更是走出学校后处于“放羊”状态,给学校的顶岗实践安全管理带来诸多不便。顶岗实践是一项涉及企业、学校、学生的复杂工作,关系到学生生活和安全等多方面因素。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学校指导教师无法在时间和精力上保证对顶岗实践学生进行管理,而企业指导教师又无法对实践学生进行全面管理,从而导致学校在顶岗实践学生的安全管理上存在漏洞,使安全管理的难度加大。

化工专业高职生顶岗实践安全管理对策

制定并落实顶岗实践安全管理制度 首先,要落实安全责任管理制度。学院应要求主管化工专业学生顶岗实践的系级组织签订安全工作责任书,明确系领导作为第一责任人,对顶岗实践安全负责,使其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意识,重视化工专业学生顶岗实践的安全管理,并且通过学院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对化工专业等特殊岗位学生顶岗实践的安全管理进行督促。其次,系级组织要根据化工专业学生顶岗实践的工作岗位特点制定各项详细具体的安全管理工作制度。通过加强与实践企业的沟通交流,协调各方关系,全方位齐抓共管,做好化工专业学生顶岗实践的安全管理工作。再次,应通过签订学校、顶岗实践学生、实践企业三方安全责任协议,明确责任划分,以防出现安全事故问题相互扯皮。此外,应通过制定相应的顶岗实践学生安全管理措施,落实各项安全管理工作。

加强对学生顶岗实践前的安全思想及专业安全教育 学生顶岗实践前的安全思想教育目的是使学生对安全有正确的认识,培养其确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牢固树立“安全重于泰山”的理念,切实加强安全防范意识,从思想上重视顶岗实践中的安全,努力做到自我保护措施全面到位,以保障顶岗实践工作的圆满完成。对于化工专业学生顶岗实践,学校还要在实践前根据专业实践教学大纲的要求,安排专门教师对化工专业学生进行专业安全教育,主要内容包括化工行业从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化工企业从业人员职业卫生防护教育与培训、化工企业从业人员安全心理教育与培训、化工企业急救与自救能力培训、化工企业事故案例警示教育等。具体方式可以通过化工行业典型事故案例警示教育对诸如防火防爆技术、压力容器安全技术、防尘防毒技术、化工企业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生产过程中的心理变化与安全、普通职业危险与安全、安全与心理特征、劳动卫生个体防护、职业伤害的急救原则与救护方法等知识进行学习,强化化工专业学生顶岗实践安全意识,从而使顶岗实践安全进行。

合理选择学生顶岗实践企业,保障学生顶岗实践安全 化工专业学生顶岗实践企业的选择原则上应选择能够满足顶岗实践条件的企业进行集中顶岗实践,并应根据高职院校化工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满足如下条件:(1)顶岗实践企业工作环境良好,资质完备,近年来无安全生产事故。(2)专业适合,能满足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任务的要求,有利于形成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3)企业领导重视学生顶岗实践工作,且管理先进,具有一定的代表性。(4)化工企业的指导教师专业能力强、技术过硬,具备一定的教学理论基础。(5)学院要与顶岗实践企业签订学生顶岗实践协议。

强化顶岗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保证学生顶岗实践安全 学校要选派合格负责的实践指导教师指导学生,让学生有明确的自我定位,完成好角色转变,学会用企业员工的安全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从而保证顶岗实践安全。首先,要从校内选聘经验丰富且责任心强的教师专门负责与实践企业的沟通协调。学院要在资金和人员上给予适当支持,以保证相关专业教师能够专门进入实践教学岗位一线,及时掌握学生在顶岗实践期间的日常表现,为顶岗实践教学的安全进行提供保障。其次,学院要从化工企业聘请技术水平较高的生产能手和技术专家作为校外实践指导教师,专门负责介绍特定岗位上的设备操作安全和维护、生产工艺控制等内容,以保证学生顶岗实践的安全进行。

制定科学的顶岗实践方案及安全预案,全过程控制顶岗实践安全 通常学生顶岗实践的管理分为三个阶段,即实践前的准备、实践中的管理、实践结束后的评价总结。为保证顶岗实践的安全进行,须要针对这三个阶段进行全过程安全管理。对于化工专业学生的顶岗实践,教师在学生顶岗实践前要针对化工企业的特点编写符合化工企业实际的实践大纲、实践计划和安全实践手册。此外,对于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应提前制定安全预案。在实践过程中,学生进入化工企业后须要进行厂部、车间、班组三级安全教育,三级安全教育要各有侧重。厂部安全教育侧重企业安全的一般概况及本企业典型事故案例。车间安全教育侧重车间概况、本车间安防措施、安全生产文件与安全操作规章制度。班组安全教育侧重本工种的具体岗位责任、安全操作规程、本班组易发生事故的位置、具体安全操作要领等。顶岗实践学生必须经考试合格后方可顶岗操作,以此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安全观。此外,学校指导教师要经常与化工企业联系,及时解决学生实践中遇到的安全问题。对于学院集中安排的学生实践基地,学院可以指派专任指导教师到现场进行实习指导和日常安全管理。对于学生自己联系的实践单位,可通过网络采用微博、微信等方式与实践企业和学生保持联系,传递教学信息和安全管理要求。在完成顶岗实践后,学生和指导教师都要及时写出顶岗实践报告,对安全管理的经验或教训进行总结整理。

顶岗实践考核应重视安全评价 通常顶岗实践结束后要由指导教师对顶岗实践学生进行考核。考核项目通常包括企业评定成绩、实践报告成绩和实践日志填写等。为了使学生充分认识到顶岗实践中安全的重要性,可以将顶岗实践安全评价作为首要的和必须的一项考核内容。在对顶岗实践中因严重违反操作规程导致事故发生并造成经济损失的学生,除了按实践企业的有关规定赔偿经济损失外,学校还要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

高职院校化工专业学生顶岗实践安全生产教育及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贯穿于化工专业学生的整个学习阶段及职业生涯的整个过程。高职院校化工专业顶岗实践只有把安全生产教育及管理落到实处,使学生深入领会安全管理的重要性,才能真正做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才能杜绝和减少实践过程中伤亡事故的发生,将化工专业学生培养成为一名合格的化学工程师,同时使安全教育获得成效,使安全管理真正为构建和谐校园及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牛艳莉.高职院校“多学期、分阶段”顶岗实习模式实践探索[J].继续教育研究,2012,19(6):54-56.

[2]张玉萍.推进顶岗实习提高高职生就业率[J].职教论坛,2010,18(17):86-87.

[3]陈雪峰,顾准,刘尚莲,陆豪杰.高职化工专业毕业顶岗实习跟踪调查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0,21(7):119-121.

[4]刘春秀,张颖,王少.高职学生顶岗实习安全问题及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20):141-142.

[5]祝志勇.“三位一体”校企合作顶岗实践模式研究与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9,16(9):86-87.

[6]陈明忠,童岩峰,徐佰钏.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安全管理模式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2,23(2):33-34.

[7]黄正东,王红兵.高职院校建筑工程专业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安全管理问题探讨[J].河南建材,2010,12(5):169-170.

[8]王冠蕾,吴效楠.高职高专化工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现状分析及改进措施[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4(3):52-55.

作者简介:

第3篇:化工专业特点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石油化工专业;融通教学;模式创新

职业教育始终受到方方面面的重视,特别是在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新形势下,如何更好的开展职业教育更为重要。特别是在当前我国大力扶持石油化工产业创新发展的历史背景下,高职石油化工专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也对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在开展石油化工专业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积极推动教学模式创新,而“产、教、赛”融通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探索实施产、教、赛融通教学模式的有效路径,为促进高职石油化工专业教学改革、创新和发展提供动力。

1产、教、赛融通教学模式的重要价值

一方面,实施产、教、赛融通教学模式,能够推动高职石油化工专业教学改革,特别是在当前我国“人才强国”战略深入实施的历史条件下,高职院校应当将其作为重要的目标,通过将产、教、赛进行有效的融合,能够使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体系发生深刻变革,使教学过程能够实现“简单-复杂-综合”的梯次发展,进而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这也是落实“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举措,因而应当大力实施。另一方面,实施产、教、赛融通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发展能力,这其中至关重要的就是,通过产、教、赛融合,可以从生产的角度开展教学,也可以将竞赛渗透到教学体系当中,比如很多参加过职业技能大赛的化工专业学生,尽管有一些没有取得名次,但通过这样的历练,他们都深切的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在学习过程中朝着更高的方向努力,对其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2产、教、赛融通教学模式的应用路径

一是优化石油化工专业教学内容。要想使产、教、赛融通教学模式取得更好的成效,必须对石油化工专业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和完善,重中之重的就是要将企业生产技术、职业技能大赛与教学内容进行融合和渗透,努力提升教学工作的系统性以及创新性,这是实施产、教、赛融通教学模式的重要基础。比如随着石油化工生产技术的不断拓展,应当积极探索与职业资格证书、行业标准相衔接的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并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竞技意识,加强教学竞赛项目的设计,进而能够使产、教、赛三者有效的融合,对于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能力、职业技能水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二是完善石油化工专业教学体系。健全和完善的教学体系,对于更好的实施产、学、赛融通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高职院校应当在这方面下功夫,努力形成更加科学和完善的教学体系。这就需要高职院校一定要深入落实“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要求,加强与相关方面的战略合作,除了自身的教学体系之外,吸收更多的力量参与到产、学、赛融通教学模式建设当中。比如高职院校可以与石油化工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既可以将石油化工企业作为实训基地,同时也可以通过石油化工企业赞助等方式,根据企业的技术要求以及技术创新建设,开展高职石油化工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大赛。三是拓展石油化工专业教学载体。由于石油化工行业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装置大型化、技术密集”等特点,在开展产、教、赛融通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应当更加重视教学载体的改革和创新,可以化工仿真与教学工作、职业技能大赛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接受经常性的实践教学,特别是可以将企业实习、生产性实训、化工仿真的深度融合,既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积极性,更能够推动产、教、赛融通教学模式取得更大的成效。

3结语

综上所述,实施产、教、赛融通教学模式,不仅可以促进石油化工专业教学改革和创新,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发展能力,因而应当对这种教学模式给予高度重视。不仅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而且也有利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进而为国家、为社会、为企业培养优秀的石油化工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巴图尔•卡迪尔.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与运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7(27):101-102.

[2]柯耀斌.化工设计竞赛对高职石油化工专业教学的启示[J].现代职业教育,2017(01):153.

第4篇:化工专业特点范文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课程体系

一、职业教育衔接研究现状

近几年来,职业教育体系内部衔接研究一直呈上升趋势,出现了中职与高职衔接、高职与应用型本科衔接、中职高职与应用型本科衔接等模式,围绕衔接的政策与机制、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专业教学标准、课程体系与教学等问题研究成为职业教育研究的热点。在教育及职业教育政策的指导与保障下,单个专业的中高职衔接在实践层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而对专业群的中高职衔接还处于探索阶段。为搭建中高职教育的立交桥,在中职学校和高职学校的同类专业之间开展“三二分段”,是中高职衔接的一种较为普遍的做法,而课程体系的搭建与设计是“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的核心与关键,也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础。

二、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存在的问题分析

中职和高职属于同一类型教育的两个不同层次,在专业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方面,高职应比中职高一层次。然而,由于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大多基于普通高中毕业生考虑,因此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有衔接不畅的问题。

(一)中职学生理论基础水平较差

高职理论教学提倡以“必须、够用”为原则,理论教学具有一定的深度与广度。而中职教育偏重于学生操作技能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存在轻理论、重实践,轻理解、重操作的现象。因此,当中职学生升入高职院校后,由于理论基础薄弱,对文化基础课的学习普遍感到困难,难以吸收、消化和应用高职教育更广、更深的理论知识,学习效果差,导致学生逐渐失去学习兴趣。

(二)中高职专业理论课程内容重复率较高

目前国家还没有制定统一的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课程标准。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相互独立,依靠自身师资力量的资源进行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及教材等的开发,各自构建自己的专业课程体系,在确定课程教学内容时缺乏有效的沟通,这种各自为政的方式造成了一些专业课程在中高职阶段内容重复或遗漏的现象,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高职技能训练定位较低

在实训与专业技能培养方面,高职院校由于实践教学条件不足,实践教学比重低,技能训练定位低,有些实践训练项目与中职相差不多,没有体现中高职技能实践教学的层次,存在重复训练的现象,往往还会出现技能实践教学“倒挂”的现象,使学生失去求学、求练的动力。(四)衔接课程评价缺乏层次性在当前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课程评价是较为重要的环节,它是判断课程结构和设置是否合理的依据。由于中高职课程的评价标准具有不明确性,中高职课程内容存在一定比例的重复,导致课程评价缺乏层次性,教师无从把握、诊断、调控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难以系统地形成一个完整的动态循环的反馈回路。

三、石油化工专业群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方案设计

(一)厘清石油化工专业群职业能力

石油化工专业群所面向的企业众多,各企业的岗位设置特点各有不同,具体工作任务有很大差别,对人员的具体能力要求与企业的性质、生产、设备、安全等条件密切相关。根据石油化工行业、中高职学校、企业共同调研的结果,对石油化工专业群岗位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归纳出石油化工专业岗位群的核心能力,培养能够胜任石化企业一线工艺操作、设备操作、质量检验、化验分析、仪表维修、设备维修的高技术技能人才。根据中高职的岗位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的要求在层次上的差异,以中职职业能力的技能培养要求为抓手,以高技术技能、更深更广的专业理论、更强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高层次高职人才培养为目标,实施石油化工专业群职业能力衔接、职业岗位群衔接和职业资格证书衔接。

(二)中高职专业设置的衔接

石油化工专业应根据石油化工行业的职业与产业的实际情况进行设置。中职专业可以按照职业岗位设置,划分较细、知识面较窄;而高职的专业针对的是岗位群,专业划分可以较粗、知识面较宽,高职专业的设置是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宽。根据《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和《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广东省高职石油化工专业群包括应用化工技术、石油化工技术、工业分析技术、化工装备技术、化工自动化技术等专业,而中职衔接的专业则选取与高职石油化工专业群的相关专业,如:化学工艺、石油与天然气储运、工业分析与检验、机电技术应用、精细化工、化工仪表及自动化等专业。专业群衔接方式主要采取“相近对接、拓展对接、宽口径对接”等衔接模式,提高专业设置的契合度,增强中高职相近专业的相容性和衔接性。

(三)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

中高职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的定位是否清晰,层次是否分明,会影响中高职课程是否有效的衔接。中高职同属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有一致性,都是培养技能型人才,但在不同层次上的要求也不同。因此在中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应从素质目标、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等三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体现培养层次上的差异,从而确定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石油化工专业中职重点培养学生就业所需要的岗位职业能力,并能达到高职阶段所要求的文化素质要求。中职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掌握必需的石油化工应用领域的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从事石油化工生产操作、检验、分析、服务、销售及生产辅助管理等工作,具备职业生涯发展和再学习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的技能型人才。中职学生毕业后需获得本专业初级或中级职业资格证书。高职的人才培养以中职毕业生已具备的知识、技能、素质及职业资格证书为基础,提升岗位职业能力。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掌握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石油化工行业、企业工作的岗位能力和专业技能,能胜任石油化工生产工艺操作、设备操作与维护维修、产品质量检验和化验分析、石油化工生产管理、产品营销与服务等岗位的工作,具有职业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学生毕业后需获得本专业中级或高级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采用中高职院校互认、互通制度。

(四)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衔接

中高职课程体系的建立是以石油化工产业的职业能力需求出发,以满足中高职两个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基准,以实践为导向,经过广泛的调研、论证,开发石油化工专业群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避免中高职专业课内容的重复或遗漏,尝试高职预科教育。高职预科教育是面向中职学生,由高职院校主办、中职学校协办,尽早对培养目标进行系统设计和具体分解,避免中职高课程与技能训练的重复,提高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有效性。石油化工专业群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体现“纵向递进、横向拓展”,实施“中职课程+高职预科课程+高职课程”,它们既是相互独立,又是相互联系的,中职课程是高职课程的基础;高职预科课程是中职教学的补充,又是高职教学的基础;高职课程是中职课程的延续和提高。中职课程侧重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的培养,高职课程侧重文化知识的应用与专业技术能力的训练,预科课程是上述两者的联系与纽带。石油化工专业群中高职衔接课程内容体现“层次分明、循序渐进”,课程教学内容衔接递进,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整合性。根据学生从中职教育到高职教育不同阶段的能力要求安排相应的理论和实践知识的学习,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些中高职课程名称相近或基本相同,如中职的计算机辅助制图Autocad,高职的化工制图及CAD,两者都是基于Autocad应用软件制图教学,但两者在内容、难度与深度上不同,中职学习内容是简单的制图能力,而高职则在此基础上加深、加宽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具有识读、绘制工艺流程图(PFD图、PID图)、设备结构图的能力,能力要求是递进、螺旋上升关系。知识层次的提升和高端技能的培养,体现对高职学生实践及管理水平的培养上。

(五)突出中高职衔接课程评价与监控的层次性

根据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制定可观察、可测量的评价标准和监控评价制度,评价的层次体现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评价标准的语言确切、有梯度。在监控评价过程中,一方面要体现中高职三二分段培养的特点,另一方面要体现中高职交叉互监、互评的特点,并引入第三方如相关石油化工等用人单位的评价,实现以监控评价促课程建设与改革,切实提高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质量。

四、结语

中职与高职的衔接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越来越多的院校实施了中高职衔接教育,课程体系衔接作为中高职衔接的核心与落脚点,目前大多数院校进行了初步的设计,课程内容与衔接教材的开发还有待细化与深入研究。参考文献:

[1]龙洋.“3+2”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设计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5):67-70.

[2]管弦.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3(9):11-13.

第5篇:化工专业特点范文

【关键词】中职 化工专业 英语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3B-0108-02

现行的中职英语课程大纲要求着力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尤其是职业场景方面的应用能力,这就要求中职英语教学必须服务好学生的专业学习,而当前中职化工专业英语教学并没能服务好专业课,没有充分发挥基础英语课的服务功能,因此,有必要对英语教学进行改进。

一、中职化工专业的英语教学改进的必要性

(一)社会发展对英语知识的需求。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国际间的经济合作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到中国投资建厂,随之而来的是先进的技术设备及先进的管理理念,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具有外语知识的专业型人才也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青睐。例如在化学化工领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大量的国外设备引进我国企业,不管是说明书、实验操作说明、工艺卡片等,还是机器设备的操作部件,均是以英文标注,这就要求技术人员或管理者熟知相关的英语知识,才能正确操作。因此,为顺应社会市场发展的需求,很有必要对当前化工专业的英语教学进行改革,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加强英语知识的学习,注重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社会发展对“专业+外语”人才的需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广泛深入,国际间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社会需要更多的具有交叉复合的知识结构与技能、具有创新意识与能力的人才。例如在化工领域,随着对外技术交流的日益频繁和贸易的不断扩大,企业不断引进新工艺和新技术,对化工类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同时对化工专业技术人才的素质也提出了高要求,即既掌握化工专业知识和技能,又能掌握化工专业英语知识,这类复合型人才受到当今大中型化工企业尤其是中外合作企业的青睐。笔者曾与钦州港中国石油公司的化工高级人才进行交谈,问及企业对化工人才有什么样的要求时,对方提及了目前我国化工企业许多设备都是进口的,这就要求一线操作人员能够读懂或翻译一些英文的设备、流程说明或设备上标的英文标识等。通过交谈,更加明确了英语在化工领域的重要性,对于当前中职化工专业的学生来讲,在具备熟练的化工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需具备一定的化工专业英语知识及阅读能力,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化工领域,才能造就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中职化工专业的英语教学改进策略

(一)活用教材,体现专业特色。当前中职学校英语课程教学所选用的教材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英语(基础模块)》,课程教学主要以教授学生英语基础知识及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英语交际能力为主。在教学内容上,缺乏一定的职业导向,并未能把行业所需的知识凸显出来,导致学生所学的内容与企业对学生英语水平的实际需求相脱节。加上中职英语课程所开设的课时很少,如何在有限的课时里让学生既学会日常英语,又能掌握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英语知识,这对教师来说是一个严竣的挑战,也是社会发展所需。因此,英语教师应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在教授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把基础英语向专业英语延伸。例如在化工专业班级教授英语词汇时,如fine, 在基础英语中是“美好的”或者“罚款”,在化工专业中是“精细的、微的”,fine chemical“精细化学”。又如base,绝大多数学生一看到这个词,马上反应到其含义为“基础”,实际上,在化工专业英语中,这个词最常见的意思是“碱”;cake绝大多数学生都认识,第一反应就是“蛋糕”,但在化工专业中被翻译为“滤饼”;单词cut常常被理解为“切、切割”,而在化工专业领域,其意思为“馏分”。教师在教授英语过程,适当地在原有基础上融入专业知识,让学生深切体会到学有所用,进一步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改变教法,凸显学生主体。当前中职学校的英语课堂教学依旧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实行“满堂灌”。中职英语教学应充分考虑到职业教育的特殊性,明确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同时,充分考虑中职学生的英语水平,强调英语课堂的实用性、趣味性,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进行。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摒弃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学习英语技能。学习形式可以灵活多样。比如:(1)根据教材内容创设学习场景(如问路、购物、就餐等主题),课前先提供给学生相关的学习资料,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参与讨论及决定,如台词、角色扮演等。把课堂交由学生来主导,让学生亲身体验学习英语的用处及乐趣。(2)精选一些经典的原版电影片段进行播放,让学生感悟英文的美感,进行学习模仿。也可以选一些简单的绕口令让学生跟读,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还可以进行PK活动,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和奖励。(3)改变传统的授课空间,可以适时地将课堂移至室外,如校内的操场或草地。宽阔的空间,更能让学生轻松自如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如对化工专业的学生,教师可以带领他们进入实验室,通过实物,学习一些常用的化学仪器设备的英文名称。教师可以编制小游戏,如发放标签纸,各小组为自己的仪器标上英文名,分组比赛,评出优胜小组。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以独特、新颖的授课方式,通过娱学结合,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三)转变观念,定位专业化发展。在中职学校,英语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英语教师对自身的发展缺乏动力,轻视自身的职业生涯与个人发展规划,专业化发展意识不强,与当今社会所需的专业化人才相脱节。为了能够顺应当今社会发展趋势,培养出一批既掌握专业知识又熟知英语、能满足社会市场需求的专业化技能型人才,中职学校的英语教师必须努力提升自己,具备“双师”素质,满足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1)明确终身学习理念,不断巩固自身的专业知识,关注专业发展新动态,不断更新知识储备。(2)确定专业化发展方向,结合自身的发展需要及自身特长,深入到相关专业领域中学习和探索,不断提高相关专业的英语应用能力。(3)搭建专业化发展平台,明确职教的特性,充分利用企事业平台,主动寻求企业的支持,进行再学习再培训,到一线了解企业对学生的专业岗位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施教,提高英语教学的实用性和专业性。同时,英语教师可以利用口语能力较强这一特点,参与企业的营销、涉外服务等岗位,提高在专业领域中的英语应用能力,促使英语教师向行业的专业化方向发展。

总之,作为一名中职英语教师,应多关注社会发展需求,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及就业岗位需求,力求使学生的英语知识与专业知识实现有效对接,进一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马丽.高职英语教学转型模式下“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大学英语,2014(1)

[2]鲍克燕.化学化工专业英语教学方法之探讨[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9)

[3]陈维英.中职英语教学如何为专业课教学服务[J].实践与探索,2011(11)

第6篇:化工专业特点范文

摘要: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教育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按照本科工程型人才培养通用标准的基本要求,结合我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以及人才培养定位进行了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研究。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制定原则和基本要求以及课程体系设计的理念和要求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为工程教育本科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关键词:

工程教育;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目前,化工生产过程正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迅速转化。以技术密集型为特征的化学工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从事一线生产操作与管理的“现场工程师”。2011年河北省率先在省内四所国家示范高职高专院校设立工程教育本科,我校与河北科技大学合作共办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也在其中。我校充分利用国家示范性建设取得的成果,探索工程教育本科的办学模式,在高职培养高技术高技能人才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人才的层次和素质,除了在生源质量上进行调整,还需大胆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创新,培养21世纪需要的德才兼备的化工专业技术人才[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教育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培养过程、方式的总体设计,是学校办学思想、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是院系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团队建设以及实训条件建设的前提,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的基本依据。在国家教育部本科工程型人才培养通用标准基础上[2],结合我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以及人才培养定位进行了工程教育本科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研究,为工程教育本科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1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指导思想

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指导,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全面贯彻我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办学方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3],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4],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化工人才培养的需求。深化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五对接”。以构建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为抓手,整体优化化工专业工程教育本科培养方案,以突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点,培养面向化工企业生产一线的具有较高素质、理论知识扎实、应用能力突出、在现场从事技术应用、技术服务、技术管理、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现场工程师”。

2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基本原则

2.1坚持培养目标与行业企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原则

在对炼化、煤化工、有机化工等企业进行广泛的专业调查分析基础上确定在一定时期内培养人才的目标、层次、类型和人才的主要服务面向。要关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化工专业面向的产业、行业的发展趋势,密切与产业、行业的联系。根据产业、行业对化工专门人才的实际需求优化培养方案,使培养方案与时俱进。实施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高年级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包括石油加工、煤化工、有机化工等,拓宽学科基础的范围,增加学生就业机会。

2.2坚持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原则

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必须紧密结合化工行业、企业实际,充分发挥化工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聘请化工行业、企业专家和技术人才与学校共同进行化工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和岗位要求具备的各项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分析,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确定教学内容,共同开发课程与教材,共同参与教学过程,共同制定质量标准,共同考核与评价学生、共同指导校外顶岗实习。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资源环境,使学生的学习与在企业的工作有机结合,坚持“专业融入产业、规格服从岗位、教学贴近生产”,实施特色品牌专业建设[5]。

2.3坚持职业性、“双证书”原则

人才培养方案中融入职业标准,突出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比例要达到50%左右,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达到职业标准操作规范。实施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培养制度,是提高毕业生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实现职业教育与就业对接的重要举措。拓展学生实践课程和职业资格考证课程,职业标准和职业要求嵌入课堂教学内容,将“双证书”制度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在校期间取得高级化工总控工职业资格证书。

2.4坚持学生综合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

基于化工企业具有易燃易爆、高温高压、有毒的特点,对员工的素质及专业能力的要求很高,因此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考核方法等方面的改革,从而实现从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的转变。坚持品行重于技能,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吃苦耐劳、敬业精神、合作精神、责任意识、安全意识和遵纪守法意识等。重视继续教育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理念和能力。重视身心素质,使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达到国家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将校园文化建设、第二课堂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有良好文化修养、心理素质及一定的美学修养。加强实践教育体系,培养学生熟练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强化工程教育本科知识结构的设计与建设,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保证德才兼备的化工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1]。

2.5坚持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原则

树立学生是学习活动不可替代的主体的观念,树立人人成才观念和多样化人才观念,增加选修课程,推进学分制和弹性学制,为学生充分培养自己的志趣、挖掘潜力和发挥特长创造良好条件。根据学生的个性与特点,设计安排课内、课外教育教学环节。改革课程设置和学生课程修读模式,在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等主要基础课教学中,稳步实施分层次教学和学生自选课堂的教学模式改革,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倡研究式、启发式、探索式、任务驱动式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3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基本要求

3.1整体过程的设计

1)写出人才培养方案行动领域(工作领域)设计过程,编写主要从业岗位(群)的工作任务、职业能力与素质要求表。根据化工行业、企业专家研讨或访谈结果,确定本专业主要面向的职业岗位(群)及工作领域,从工作领域找出本专业学生应完成的工作任务,对这些工作任务进行筛选,再找出具有教学价值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需具有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2)根据从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学习领域设计。以工作任务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从而形成本专业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3)学习情境开发必须选择完成工作的载体(任务、项目、案例、产品、设备等),根据选定的载体开发课程。学习情境设计应包含围绕工作任务的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等的设计。

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构建应按照工作领域、学习领域、学习情境进行开发,且需注意的问题有:1)通过课程体系的实施能够向学生传授哪些职业技能和知识;2)课程体系的实现基于什么载体进行,即所开设的课程以什么作为主线进行衔接贯通;3)课程体系在整体上按照什么顺序衔接,是否按照工作过程的六步法进行组织教学,使教学内容和工作过程相一致。

3.2学生素质的培养设计

学生素质结构应当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这些素质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哪些教学环节中,通过何种教学过程、手段培养学生的这些素质。对于化工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特殊素质,例如化工生产安全与环保意识、责任关怀理念等,必须重点描述如何完成培养。

4课程体系设计的理念和要求

4.1课程体系构建的理念

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开发设计是保证学生真正成为化工企业生产一线“现场工程师”的关键。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开发应遵循“学习领域与工作领域一致,学习内容与工作内容一致,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的理念。必须依据这一理念对课程模式、课程目标、课程开发方法和课程内容载体及实施进行构建。

4.2课程体系构建的要求

1)在课程内容顺序安排上应按照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进行,应体现出工作任务的由易到难。在课程单元选择设计上应当考虑到难度适中,能够让多数学生顺利完成学习过程;在广度上应基本涉及本专业职业岗位群的典型工作过程;在学习时间安排应符合企业实际、符合学生学习知识的认知规律、符合学校情况。

2)在课程体系中必须将职业资格证书的考取纳入到正常教学活动中,职业资格证书标准所要求的知识、技能、素质要有相对应的课程,使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相一致。

3)第八学期必须安排学生进行半年的综合能力训练,例如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

4)对学生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学生在毕业时应取得的最低总学分约为200学分,其中课内培养计划课程约190学分,课外培养计划课程10学分。

5)根据课程的重要程度,本专业将必需的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毕业设计等标定为学位课程,学分控制在80学分左右,作为该专业学生取得学位的基本要求。学位课采用学分绩点评估方法来评估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能力。

5结束语

目前工程教育本科办学仍处于摸索阶段,研究探索在高职院校设立工程教育本科化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为化工专业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时新培养方案要有一定的前瞻性,需要在不断实践中加以完善和优化。

参考文献:

[1]余国琮,李士雨,张凤宝,等.“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践[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1-5.

[2]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Z].教高函〔2013〕15号.

[3].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EB/OL].

[4]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关于制(修)订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基本原则及管理办法[Z].承油专教[2014]2号.

第7篇:化工专业特点范文

关键词: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教学目标;教师教学水平;教学模式

开放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它完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从过去的以教师为中心、教材和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并采用各种教学方式,打破和取消了种种对学习的限制和障碍。开放教育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学员将来大多在化工企业工作,企业要适应社会的发展与社会需求,就要求将来参加工作的学员必须有不断创新的精神和积极应变的工作态度,具备较强的应用能力。这是现代社会对开放教育应用化工技术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进行课程改革,为社会培养具有较高的知识层次,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掌握熟练的生产技能,既懂管理,又懂操作的复合型技能人才。

一、转变教学观念

应用化工技术是一门综合性、技术性、通用性较强的专业,我们的教育应注重化工专业的岗位定向性,强调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满足企业的需求,以培养服务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的。因此,对化工专业学生的培养应充分考虑化工企业的行业特点,了解化工企业的发展、技术的革新,确定企业所需的人才知识结构。为了让学生们零距离上岗,化工专业的教学还要加强师资培训,加大教学设备、实习场所、教学资源开发等方面的经费投入,为教育教学改革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二、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由于化工专业对实践应用技能要求非常高,化工专业的知识更新需要深入到实际的工业生产中去。这就要求化工专业理论教师需要走进化工行业进行参观、学习、培训,了解行业先进的生产状况、生产工艺及生产设备,收集信息,改变教师的固有观念,增加自身的知识积累,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除了走进企业,我们还可以通过做访问学者、组织教师参加培训、听讲座,对专业教师进行更深层次的继续教育,提高教师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增强创新意识,成为高水平的“双师型”人才。

三、教学模式的改革

(一)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在教学内容改革时,要重点考虑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实用性。由于化工产品涉及的品种繁多,化工技术的应用范围广泛,教学中相关的专业课程学时有限,致使一些新品种、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内容介绍较少或未提及,而有些内容又存在着覆盖面广、内容琐碎且难以组织等困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点的把握较差,存在泛而不精的状况,因此,我们应在教学改革过程中,针对本专业的教学要求,结合社会的发展和对企业的调研结果,调整教学内容,做好授课计划,在授课过程中区分重点部分和非重点部分,重点部分着重介绍或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更加鲜明、生动、形象地掌握相关知识,非重点部分由学生自己课后学习,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等方式让学生加强理解,同时,要设置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构建以培养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为主的教学体系,使理论课程与实习、实践相互依托,相互融合,使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较高的操作技能,使课程体系改革体现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二)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选取合适的教材。化工专业课程的独特性在于它更注重基础知识的实际应用性,大部分专业课程涉及到了大量的产品工艺流程、工艺条件及重要设备等,而传统的板书讲解“填鸭式”教学方法,使学生理解较为困难,学习兴趣不浓,甚至会产生厌烦情绪,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各章节特点,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教学设备模型,制作流程动画或采用相关视频录像等教学手段,将课程内容科学准确、形象逼真、生动直观地呈现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课堂效率,扩充知识量,增强学生对化工生产的感性认识。

由于科技的迅猛发展,化工企业的生产技术及设备也在不断进步和更新,而我们原有的教材中介绍的某些工艺或者某些设备在企业中已经淘汰了或做了改进,出现与企业生产脱节的现象,学生不能尽快融入到工作岗位中,因此,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完善教材建设,利用教师自身教学实践优势,结合化工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选择合适教材或自编实用性强的教材。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化工专业人才的培养,一方面要重视专业知识水平和应用技能的提高,另一方面还要重视思维创造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因此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除了要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还应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化工专业的应用操作性,决定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实践教学效果。教师可将化工仿真实训与生产实习穿插在理论教学当中,讲完工艺流程后带学生进入仿真机房进行仿真模拟操作,通过仿真实习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产品生产的工艺流程及工艺条件的控制方法,结合仿真系统内设置的一些事故现象,让学生意识到事故带来的影响,并能够找到合理的处理事故的方法。讲完主要设备后带学生到实训基地掌握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及操作方法,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教师提出一些问题或设置障碍,使学生认识到化工企业的工作并非只是简单的机械式的开关阀门、查看仪表,还要有合理应对和解决突发事故的能力。通过使学生在操作中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相结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析问题引起的后果及解决措施,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充分利用教与学的关系,使学生能通过课堂教学学到为人处世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些课程项目教师可以将课堂交给学生,由学生讲解,教师与学生相互沟通,共同学习,尽量发掘每一个学生的潜力。另外,企业对创造性的要求使得我们要把课堂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封闭式教学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程式化,缺乏生机和乐趣,开放式教学提倡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和自我发挥的余地,追求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自觉在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实现封闭走向开放的教学改革。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使学生可以通过亲身体验,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探究能力,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善于思考、善于钻研,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性得到激发。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BBS讨论,使学生开阔视野,并使学生的疑问得到及时解决。

小结:开放教育化工专业学生培养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不仅要培养具有良好理论功底的化工专业学生,更要培养技术娴熟,具有创造力、创新精神的开拓型人才。这就要求开放教育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更新教师知识体系,不断深入用人企业,转变教学思路,理论联系实际,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并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高端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第8篇:化工专业特点范文

关键词:化工教学;就业指导;措施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12-0076-01

随着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市场对化工人才需求的加大,对高校化工教学中的就业指导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时期加强对化工教学中如何进行就业指导的研究,有助于改善当前化工专业学生就业的现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逐步增强他们在社会上的适应力与竞争力。

一、针对当前化工教学中就业指导工作存在问题的研究

当前化工教学中就业指导工作存在问题的主要表现是:一是很多高校所运用的就业指导教材的时效性较差,和现实的实践生活不能进行有效衔接;二是在化工教学中,就业指导的手段与方法相对单一,主要以教师讲授为核心,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其中的主观能动性,缺少灵活变通的辅教学活动;三是化工教学中的就业指导多是指本专业的就业安置,其就业指导所涉及的知识面较狭窄,缺少对就业指导工作系统性地安排;四是化工教学中的就业指导多是一种阶段性的任务,在大学教学期间甚少涉及,教师多是在本专业学生邻近毕业的时候用此手段进行宣传教育;五是高校化工教学中缺少专业素质高的就业指导教师,很多学校是由每一个专业的政治教师或者班级班主任担任此项工作,由于他们缺少展业系统地就业指导专业知识的培训,其业务能力相对较差,很难满足提升学生适应社会就业现状的能力。

二、针对化工教学中如何进行就业指导的研究

(一)措施之一——采取措施充分了解毕业生在学校的学习内容

要充分了解毕业生在学校的学习内容,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是在学生的实训与实习方面,就业指导课程教师要充分了解并掌握化工专业学生实训与实习的内容,以及毕业生在校期间的技能证书的考取情况。

其次是在学生的理论课程方面,就业指导教师要充分了解化工专业的主要课程内容,采取措施将这些课程进行有效性分类,向招聘单位讲解清楚,使得招聘单位了解并掌握化工专业的主要课程与辅课程,从而有效明确学生在本单位的工作岗位。

三是在毕业生就业选择方面,化工专业的毕业生可以从事化工、炼油、轻工、食品、生物、医药、环保、能源、军工等部门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技术开发、软件开发和生产技术管理等多个方面的工作。就业指导教师只有充分了解本专业的就业特点,才可以做好招聘单位与毕业生之间的桥梁与纽带。

(二)措施之二——采取措施打破招聘单位对学生学制、性别以及地域的限制

要打破招聘单位对学生学制、性别以及地域的限制,需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针对很多招聘单位对学生的学制与地狱进行限制的状况,就业指导教师要向招聘单位分析本专业学生的优缺点,积极有效地引导招聘单位进行科学合理地招聘,使得化工专业学生可以充分发挥本专业知识为招聘单位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二是针对招聘单位化工专业学生性别上的限制,就业指导教师需要针对化工生产的特征与女性特有的优势,向学生与化工招聘单位介绍女生的优势,比如说工作稳定、心细、踏实等,同时招聘单位选择化工专业女学生,有助于缓解女生就业困难的难题,有助于帮助女学生树立就业的信心。

(三)措施之三——采取措施了解并掌握国家的就业政策

要了解并掌握国家的就业政策,需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采取措施积极捕捉社会经济发展的最新信息,不断地拓宽自身的就业渠道,在不再拘泥于国家其事业单位,将目光放到民营、合资以及私营企业中,从中获取适合自身发展的工作岗位,并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知识为企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二是政府以及相关部门要严格贯彻落实国家的就业政策,为毕业生的就业与自主创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比如说大学生三支一扶活动以及大学生自主创业小额贷款等一系列政策,不断扩展大学生就业的思路,使得他们勇于自谋职业,勇于创新。

(四)措施之四——采取措施端正毕业生的就业心态

要端正毕业生的就业心态,需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采取措施让学生摆脱因为地理位置距离家乡远或者专业不对口而不就业的措施思想,学生要坚持先就业、后择业的原则,在就业后可以自行温饱的前提下去寻找适合自己的理想工作;二是要采取措施纠正毕业生因工作环境差或者工资低而不就业的措施思想,毕业生在刚进入社会的时候,不应过度地注意这份工作给自身的薪酬待遇怎样,而要关注这份工作对自身的工作经验、个人技能以及个人潜力的发展是不是有利,使得自身的个人素质与专业技能得到有效地提升与锻炼。

就业指导是指以就业为基本导向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在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目标中发挥着重要的纽带与桥梁作用。在高校的化工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教授给学生化工方面专业的理论知识,而且需要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方面的教学,以达到不断提升学生适应社会发展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蕾.浅谈如何开展就业指导工作[J].职业,2009(26).

[2]关勇.试析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及措施建议[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3]黄华勇,廖力,唐秋红.创建高校与地方结合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新模式[J].价值工程,2010(22).

第9篇:化工专业特点范文

目前,多数高校化工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有贯穿大学四年的课程和专业实验,大三和大四学年的认识和毕业实习,毕业前的毕业论文或设计三大类。虽然通过以上实践环节的训练,一定程度的培养了学生在化工专业方面的工程实践能力,但仍处于尝试和探索阶段,我国工科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只是工程师的毛坯,中国的工程教育和工程师无法走向国际市场。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高校大规模的扩招,使工程实践场地和设备资源紧张,教师量化考核不合理,工作任务繁重,而校企合作又不够深入,兼职教授缺乏,使得学生在实验和实习两个工程实践环节中缺乏良好的条件[5-6]。而在毕业论文或设计环节,很多学生对不认真对待,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了考研复习和找工作等方面,毕业设计环节流于表面形式[7]。过程监管不严密、考核环节单一化等问题普遍存在。学生就业后上手慢,对企业的工程实际问题不会解决,导致了化工企业需要人才而招不到合适的,化工学生想就业却又不被接受的两难现象。按照教育部“卓越计划”的总体工作思路和标准要求,优化实践教学,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制定和实施严格的工程实践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是一项培养卓越工程师迫在眉睫的事情。

2优化实践教学的主要措施

工程实践训练是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提高全面素质与能力的十分重要的环节。高校应借鉴国外先进的高等工程教育观念,合理制定工程实践培养方案,加大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工程教育最重要的内容是实践教学,因此,实践教学在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实践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涉及教学计划、实验内容、师资队伍、资金配套等方方面面[8]。对化工专业来说,究竟怎样才能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探索出化工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新方法,以提高化工专业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

2.1完善和创新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实施“卓越计划”最核心的是要改变实践教学培养计划体系。可以借鉴德国工程师培养模式的先进经验[2],在培养模式上加强实践环节,增加实践课时,增加学生自己动手的机会,在课程体系中将坚实的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以适应国家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通过与国内化工专业同行的深入交流、文献调研和走访化工专业强势的国内国际重点兄弟院校,收集并整合化工实验研究方法教学内容,扩充和完善从基础实验,认识、生产和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或设计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涵盖工程背景或企业的实际问题的实践教学比重,搭建具有工程实践环境的教学平台,通过对基础实验、实习和设计等实践环节的优化和设置,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适应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要求[9]。对于教师素质的提升,要坚持鼓励教师多下企业实践学习,捕捉厂内新信息,对实践学习的内容进行仔细的整理,形成新的教学内容。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现代技术和手段,通过多设置开放式课程,提升教学内容的广度、深度和新度。整合、优化和拓展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促进化工专业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本学科教学的发展。实行“本科生双导师制和模块制”。每2~3名学生配备1名学校教师和1名企业工程师。在大一开学就给学生配备指导教师,让学生提前了解指导教师的课题,以便学生二年级就可以开始进行工程实践训练。一方面,指导教师将自己具有工程背景的科研课题提供给学生,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研究课题,以学生为主和老师为辅制定实验方案,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完成科研课题。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化工设计来提高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例如,学校或省等各级单位组织的实验竞赛、三井杯化工设计大赛、大学生创业竞赛、科技学术节、学术科研报告会等。学生在教师简单的指导下,就可以学习化工设备设计、化工工艺设计(如煤气设计、焦化设计等)、化工制图等课程,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又促进了其创新能力的培养。

2.2建立高水平的工程训练中心和实验中心

高等工程教育最重要的内容是实践教学,而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必须要有相应的平台。因此,建立高水平的工程训练中心和实验中心,也是实现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重要举措之一。比如,承接一些工程应用型实践项目展示给学生;聘请企业中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走进学校,根据教学安排进行工程实践教学,并有主题的组织工程技术讲座;对企业的工程实际项目,在不涉及企业隐私和不影响企业生产的前提下,可以通过视频拍摄,对拍摄资料进行制作整理,形成新的实践教学内容,作为辅助手段在实验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放映讲解等[10]。

2.3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

校企合作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有效措施之一。加强学校与企业或科研机构的合作,充分利用其工程实践平台,选拔优秀学生参与新产品的开发研究;建立校企合作联盟网络平台,建成校企合作资源库。吴元欣等[11]提出的化工专业联盟建设,是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的重要举措,是有效实现资源共享、促进校企交流与合作的新模式。比如,每年举办联盟实验技能竞赛和化工设计大赛;在教师交流、交换学生培养方面构建定期交流机制,联盟成员高校通过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实验中心创新实验专项等项目,以及学校或国家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等,构建多种多样的大学生科研创新平台,探索出校企合作的新模式。

2.4培养具有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

作为担负培养一代卓越工程师所具备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大学教师,首先必须自己具备卓越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具体应做到如下几点。首先,教师应拥有相关学科专业领域,尤其是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的广博理论知识,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强烈的创新精神,能够突破思维定势,擅长激发自己和学生创新思维方式;其次,能够及时掌握相关工程实践的前沿领域和发展方向,解决工程实践中的技术难题,在工程实践开发和应用中不断探索创新,取得卓有成效的创新性成果[12]。高等工程教育应围绕以上重点来培养具有工程技术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以确保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的培养。

2.5强化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

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也是实践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前,应根据大多化工企业需求和实际情况,开设化工原理、化工设备等课程设计。此外,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结合企业现场实际,做出有创意的、满足实际需求的课程设计。对于毕业设计,通过选题、写文献综述、实验或设计技术方法的选用、数据的分析处理以及实验现象的解释等等,使学生通过毕业设计受到综合能力的训练,在专业知识运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高。李莉[13]的调研发现,大多数工科学生进行的“毕业设计启动时间较晚,在毕业奔波的求职过程中,毕业设计只能被暂时搁置一边,最后敷衍了事。因此,应切实调整卓越工程师培养中毕业设计环节的实施日程。王宝玺[14]将实验与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分成了四个层次,将认识实习和工程训练划定为认识、基础和拓展层,而将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划定为创新层次。进一步表明,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的培养应注重基础,而强化毕业设计。

3结论